做到百分百:让我们享受幸福的修养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6:23:37

点击下载

作者:谢登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到百分百:让我们享受幸福的修养故事

做到百分百:让我们享受幸福的修养故事试读:

前 言

人生匆匆,岁月如歌,总有一份份感动在我们心灵留下倒影,让我们或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或感受到希望的永恒,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光华,好似每一天升起的明亮太阳。让我们采撷感动心灵的光影,编织美好心灵的花环,让我们永远生活在温馨的心灵花园吧!

心灵是我们的生命剧场,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只要我们细细品味,就会触摸到心灵的真实,就会走到心灵之河的彼岸。让我们坚守心灵的真实吧!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到人生的深刻内涵;让我们获得心灵的小憩吧!这样我们才会收获那份沉静的感动。

一粒沙子包罗世间万象,一滴露珠反射太阳光辉,一则故事饱含心灵感动,一句哲理看出幸福结晶,这就是故事的无限力量。在这里,无论是他人的故事,还是我们的故事,都能启迪我们精彩的人生。有哪些故事深深感动我们的心灵呢?

本套作品饱含温馨情感,编撰了大量充满启示的心灵故事,情意浓浓,至真至醇,如涓涓细流冲涤我们尘封的心,给我们心灵以滋养;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抚慰我们的胸膛,给我们心灵以慰藉。它能让心如明镜,照见我们曾经的倩影,让我们获得片刻休息;它能让情如种子勃发,慢慢长成片片树荫,遮挡风风雨雨。人生如斯,还有什么如此情真意切地感动着我们呢?

本套作品精选了中外具有启迪性和感染力的各类故事,采取归类排列的方式进行讲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品中所选取的每一篇文章都短小精悍、意蕴隽永,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性,不仅易于读者阅读,而且很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能够使读者产生启迪和共鸣。

总之,本套作品是我们为你端上的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滋养着你的融融情感,让你的人生道路开满朵朵鲜花。它是我们心灵的源流,智慧的宝典,更是无数人士的汗水结晶。品味着故事的甘醇,感悟着心灵的交融,一股涓涓清泉流淌过我们的心田,在这雨露阳光的滋润中我们顿时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力量!

李离自尽赎过

李离是春秋时晋文公手下的一个狱官。他执法严明、公正无私。

有一次,他的下属向他呈报了一个杀人案件。他仔仔细细地听了下属的案情报告,又说人证物证俱在,案情十分清楚。还说,那犯人虽开始拒不承认,但后来的几次审问,他终于承认说死者是他所杀。李离觉得此案并无什么漏洞,便没有亲自提审犯人,他大笔一挥,将被告判了死刑。那犯人依法被处斩了。

不久,官府意外地查出了此案真正的杀人凶手。原来是那杀人真凶,杀人后采取了嫁祸于人的伎俩,蒙骗了办案的人。

李离得知此事后,追悔莫及。于是,他毅然自枷上朝,怀着十分内疚的心情,来到晋文公面前,“扑通”跪下,自首道:“臣冤杀无辜,罪该万死,愿以七尺之躯,偿死者之命。”晋文公面对这个执法无私的大臣,深感是个难得的人才,不忍心将他处死。便劝说道:“人死了不能复生,那人既已处斩了,何必还要搭上一条命呢?”又说:“造成冤案的责任主要在你的下属,要罚就处罚他们好了。”

说着,晋文公亲自走上前去,给李离打开了刑枷,扶他起来。

李离仍旧跪着,不肯起来,他说:“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官错判刑的,应当服刑;错杀人命的,应当抵命。倘若国君不治臣的死罪,那么,将来草菅人命的事情还会发生呀!再说,我的职务比下属高,俸禄比下属多,职位不让给人家,俸禄不分给人家,如今我轻信诬告,错杀了人,哪能把责任推给人家呢?”“照你说来,你的下属办了错事,你认为自己有罪,而你是我的臣子,那么,我也有罪呀。”晋文公继续劝慰他说。

李离回道:“国君委我以重任,而我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有负国君厚望。如今错杀了人,就应当依法处治。臣以为不论官阶高低,治罪应当一视同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现在我既犯下死罪,怎么可以不受处治呢?”

李离见晋文公仍摇头不准,便“嚯”地站起身来,拔出佩剑,自刎而死。晋文公见此情景悲痛不已,事后,下令厚葬了李离,并将此事通告了全国,号召向他学习。

晏子拒迁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国。他为人机智,善于辞令,辅佐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景公很倚重他。

晏子任相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位算是很高了,但他所住的房屋却又矮又旧。齐景公心里觉得有些不安,想给他建造一所宽敞高大的房屋。

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相国,你的房子又矮又破旧,而且离闹市太

近,整日不得安静,长此下去怎么行呢?还是给你建个宽敞高大些的住宅吧!”“感谢国君的关心,我住在那儿很好!”晏子感激地说,“我现在住的房子虽然破旧些,却是我祖辈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对国家亦无大功,住着先人留下来的房子心里还觉得不配呢,怎么还能换更好的房子呢?”

齐景公再三劝说,晏子始终不肯搬迁。齐景公为此很伤脑筋。

有位大臣对齐景公说:“有倒有个办法,国君不妨试试。”“你有何妙计,请快快讲来!”齐景公迫不及待地问。“相国为人十分刚直,靠劝说让他搬迁是不可能的。国君要想了却此愿,只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派人把他的旧房舍拆掉,然后再为他盖好新的房子,待相国回来,那时,生米已做成熟饭,他再反对也没有办法了。”

齐景公听罢,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照计行事,立即派人给晏子盖了一座华丽宽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归来,刚到城里,就有人告诉他说,国君为他修建了新宅,原来的旧房子拆掉了,还拆了邻居的房子。

听到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对身边的随从官员说:“烦你去宫中禀告国君,感谢他的一番好意。但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邻右舍都撵走了,我于心实在不忍。让我住在这样的宅院里,我一天也难安宁。请国君恩准重新恢复原来的住宅,让邻居回来居住,否则,我哪再有脸面回家。”

随从官把晏子的这番话转告了齐景公,齐景公十分生气,怒冲冲地嚷道:“寡人尽心尽力为着他好,他却如此不识抬举!”

朝中大臣们也七嘴八舌地嚷开了:“相国的做法,也着实有些不近人情。”“真是好人做不得啊!”“其实相国也有难处啊,他是百官之首,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看着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着歪了。”

齐景公听了大家的议论,考虑再三,对那随从官挥了挥手:“好啦,随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将新宅拆掉,重新恢复了原来的住宅,又将迁走的邻居全部一一请了回来。邻居们对他的行为都十分感动。

子罕却宝

子罕,春秋时齐国的一名大夫。他虽身为京城中的官员,却从不恃权营私,贪恋钱财。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凡别人送来礼物,他都一概拒收。

一天,子罕正在府中处理政务,忽然差役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个人求见。子罕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示意有请。

不一会儿,差役把那人请了进来。只见他身着峨冠博带,衣冠楚楚。进得门后,一边向子罕施礼作揖,一边口若悬河地说开了:“久闻大人英名,如雷贯耳,怎奈宋齐两国路途遥遥,无缘相见,今日得见大人尊容,实属三生有幸……”

子罕十分谦和地回答说:“客人来访,理当会见,请不必多礼。”

接着,子罕想询问来人的情况和来意。然而那人却只管一面欣赏厅里的摆设,一面不断地奉承子罕。见此,子罕虽耐着性子,浑身却像针扎一样难受。出于礼貌,子罕不便发火,只好敷衍着和他胡乱谈了一会儿话。坐了好半天,也不见那人说明来意。

子罕因身有公事,心里很着急,只得委婉地说:“足下一路风尘仆仆,鞍马劳顿,是否先到客舍休息休息。”

那人说:“大人既是公务在身,小人不敢打扰,今日至此,只有一事相商。”说着,抬眼望了望子罕的左右。

子罕会意,向身边的差役们挥了挥手,让他们退下。那人见厅内别无他人,走到子罕跟前,低声地说:“小人仰慕大人已久,今日得以相见,我这里有一块刚得到的宝玉,要是雕琢好了,它是无价之宝啊!现在我奉献给你,请大人笑纳。”

说着,那人从袖中把那块碧玉取了出来,双手递给了子罕。子罕接过那玉细看,确实是块宝玉。他放在手上翻来覆去看了几遍。然后,把那玉又递还给了那人。

那人一看,急了,他以为子罕怀疑那玉不是真宝,忙说:“小人已请玉匠鉴定过了,的确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啊!你看这纹理多么华美,这色泽多么斑斓,这形态……”

子罕见那人如此百般殷切,笑着解释说:“我并非怀疑它不是宝,我不收,是因为它是你的宝,而不是我的宝。对你来说它是无价之玉,而它对我来说就不是宝。你把碧玉作为宝,我把不贪作为宝。如果我收了你的宝,岂不是你也丢了宝,我也丢了宝。我看还是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好啊!”

听了子罕的这一番话,那人只得收起那块玉,灰溜溜地走了。

魏惠王纳谏改过

战国时,魏国曾威风一时,齐、秦、赵、韩等都不敢小看它。但是,传位到惠王时,连连打败仗,惠王宠信的上将军庞涓也在战斗中被齐国的孙膑采用伏击战,把他射死。魏国国势日渐衰弱,一片片国土被人家夺去。这时,惠王才想,怎样才能重振国威,振兴魏国呢?

魏惠王请来大臣们商议,让大家提办法。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依我看,要使魏国强盛起来,不受人家的欺侮,首先是大王要识人才,任用良才。”“我任用了你们这批大臣,这不是任用贤才吗?”惠王心里不解,反问说。

这位大臣接着说:“当初商鞅在我们魏国做官,大家劝您重用他,可您就是不听,结果商鞅被秦国请去了。在秦国,商鞅受到重用,推行‘商鞅变法’,结果秦国强大了起来。再说孙膑,他本是个军事奇才,大王您又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他的脚给打断了一只,到头来孙膑去了齐国。后来他坐在战车上,指挥齐国大军来攻打我们。这是多么大的教训啊!”

惠王听了这一番话,十分羞愧地说:“我知道这都是我的过错。魏国今日落到这种地步,都是由于我贤愚不分所造成的!从今后,我要痛改前非,礼贤下士,广纳天下人才。请各位多多举荐。”

惠王知过改过的消息传开后,许多贤士都来投奔魏国。像邹衍、孟轲等到魏国后都对惠王提了不少治国安邦的建议。

又有一次,惠王听大臣们议论说齐国的淳于髡知识渊博,很有才干。惠王提出希望把他请来。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终于把淳于髡请了来。

惠王见把淳于髡请了来,心里非常高兴,亲自设宴招待他。可在席间,淳于髡只顾低头吃菜,只是不时侧耳听听惠王和大臣们谈话,自己却显得若无其事,什么话也不说。惠王有意挑起话题问他时,他也只是支支吾吾应付一下。

惠王对此非常生气,宴后召集群臣训斥了一顿:“你们说他有才能,我看他像个木头人!”

有位大臣急忙说:“大王不可凭最初印象取人,可别忘记过去对商鞅、孙膑的态度啊!”“对!对!寡人险些又犯老毛病了。晚上,你们去探听一下,究竟他对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回来告诉我。”

第二天,去找淳于髡闲谈的人回来报告说:“他过去求见过您两次,您都不理睬他。这次他不知道您是否真有诚意,所以才有这种态度。”

惠王想了好半天,说:“没有呀!我没有接见过他呀!”

旁边一位大臣提醒说:“投奔大王的人很多,也许大王忘记了呢!”

惠王于是召来记事官,请他查一查。果然,淳于髡曾两次来见过惠王。那时惠王因忙于接受别人的礼品,没有去理睬当时名气很小的淳于髡。

惠王把淳于髡请来,一拱手谦恭地说:“寡人曾两次失敬于先生,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两次正是寡人接受别人献马、献乐工,说明寡人那时是重声色享乐,轻安邦治国。现在想起来,真是惭愧,请先生能予原谅!”

淳于髡看惠王勇于改过,态度也十分诚恳,于是与惠王倾心地交谈了起来。

子文不护族亲

子文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他办事公道,执法严明,正直无私。

一次,掌管刑狱的廷理逮捕了一名犯人,审讯中,那犯人如实地招了供,最后,又战战兢兢地乞求说:“小人做下此孽,实属罪有应得,无论如何处治,我都绝无怨言;只是恳请大人,千万不要将我的事告于令尹知道。”

廷理听了,感到很奇怪,大声喝道:“大胆!你小小一个囚犯,也敢提及令尹大人?”“大人容禀,因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亲,他平时素来对我们就管得很严,这会儿要是听小人犯罪,岂不是要动怒么?倘若气坏了身子,小人我怎么担待得起,所以……”“此话当真?”廷理对那犯人的话有些将信将疑。“没有半句假话。”那犯人说。

听到这儿,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亲,我如何惹他得起,倒不如送个人情了事。想到这里,便对那人说:“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面子上,且饶了你,以后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难办啦!”说着,便打开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连滚带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招来。廷理满以为子文会好好地谢他,便喜滋滋地来了。

子文见廷理来了,瞥了他一眼,问道:“听说我的一个族人的案子是你审理的?”

廷理连忙答道:“是的,大人。不过,我已将他放了。”“你不是将他逮捕了吗,怎么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问。

廷理表现出一副十分内疚的样子,毕恭毕敬地回答子文说:“原先下官不知道他和您的关系,所以多有冒犯,请大人海涵。”

子文听到这儿,十分生气地责备道:“你真糊涂啊!国家设置廷理这个职位,就是为着处治违法犯罪的人。一个正直的廷理就应当秉公办案,执法如山;可你却违背法律,屈服于权势,无端地宽容了犯罪之徒,这是天理难容的事啊!”接着又说:“那个人明明犯了法,就因为我的关系,就放了他,这不等于是在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个徇私枉法的人吗?”

子文义正词严的一番话,说得廷理哑口无言。随后,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个犯法的族人抓了来,亲自交给了廷理。廷理依法处治了他。

这件事,很快在楚国的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夸赞子文办事无私,执法公平。

廉洁自律的孙叔敖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常常帮助别人做好事。由于他博学多才,品德清奇,被楚庄王任命为楚国的令尹。

据说,孙叔敖当了令尹后,四方的吏民纷纷登门祝贺。一天,来了位老者,白头发、白胡子、白帽子、白衣服,仿佛给人吊丧一般。众人都认为这是个老疯子,主张把他轰走。“不能如此,不能如此。”孙叔敖劝阻大家。又对众人说:“他既然如此怪异,其中必有缘故。今天不管是谁,来到府上都是客人。”说完,他整好衣冠,把老人请到了厅内,恭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诚恳地向老者说:“请问老者,人尽来贺,您独来吊,难道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

只见那位老者一板一眼地说:“我有三言,请君切记:身处富贵而傲慢无礼教训他人者,人们就会唾弃他;职位很高而独断擅权、玩弄权术者,国君就会厌恶他;享受的俸禄已经很多,仍贪心不足者,众人就会独避他。”

孙叔敖听了这番话,赶忙给老者作揖行礼,请他多加教诲。

老者接着说:“身贵而不骄民,位高而不擅权,禄厚而不苟取。你若能坚守这三条为官的原则,就可以治理好楚国了。”说完,飘然而去。

孙叔敖听完老者的话,心里敬佩不已。他上任后,帮助楚庄王改革制度,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又组织民众拓荒种地,开挖河渠,努力发展生产。不久楚国很快富强起来了。《史记》上记述了当时楚国的繁荣景象:“上下结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民乐其生。”

楚庄王因得到这样一个好令尹,心里也痛快得很。但是,没过多久,孙叔敖在繁忙的政务中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楚庄王征集了楚国最有名的医生为他医治,也未能见效。

孙叔敖临终前,把儿子孙安叫到床前,嘱咐说:“我知道你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死后,你千万不要做官,还是回老家务农去吧!如果大王一定要封给你土地的话,千万不要争好地方,就把那块没人要的寝丘要来就可以了。我已写好了给大王的奏章,我死后,你把它递上去。”

孙叔敖去世后,他儿子孙安遵嘱把奏章呈送给楚庄王。楚庄王一看,上面除了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年事和爱护百姓、奖励耕织的许多建议外,还写了这样一段话:“靠了大王的信任,使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乡下人居然做了楚国的令尹。尽管我十分努力办事,也报答不了大王的恩宠。现在,我要离大王和楚国而去了。我只有一个儿子,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我恳求大王不要留他在身边做官,让他回到家乡去生活,这就是对他很好的照顾了。”

楚庄王一边看着奏章,一边流泪。看完奏章,他痛心疾首,冲着天上喊:“苍天啊!你为什么夺走我的股肱之臣!”

他要孙安留在身边当大夫。孙安坚持说要照父亲的嘱咐,回家乡去。楚王一再挽留不成,只好答应了。

但是,也许是楚王觉得孙叔敖做了多年令尹,家里生活不会有问题,也许是由于他过分悲痛,把孙安今后如何生活的事忘了。他答应了孙安的请求后,再也没有提起过如何安排孙叔敖家人今后的生活了。

孙安回到家乡后,生活艰难,只得靠打柴为生,过了许多年,还是靠着孙叔敖生前的好友优孟用了让孙叔敖“复生”之计,才得以使楚庄王了解了孙安的困境。

楚庄王要请孙安在宫中做官。孙安仍表示要坚持遵照父亲的意思不愿做官。楚庄王说:“不做官,就封你一座城吧!”

孙安无论如何也不要。

楚王只好说:“你什么都不要,我心里如何过得去呢?天下人也要骂我的。”

孙安听了说:“如果这样,就请大王把寝丘那块地封给我吧!”

楚王说:“寝丘是块没人要的废地呀!”

孙安说:“这不是我想出来的。父亲临终前就是这样交代的,我怎么好自作主张更改呢?”

最后,楚庄王叹息了一阵,只好答应了孙安的要求,把寝丘封给了他。

知过即改的信陵君

信陵君,名叫魏无忌,战国时魏国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弟。他在当时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著名的贵族,被称为“四公子”。

公元前257年,秦国出兵围攻赵国京都邯郸。赵王向魏王请求支援,魏王派出大将晋鄙领兵10万前去救援。但是,魏王慑于秦军的气焰,当魏军行进到半途中,魏王命令晋鄙按兵不动,进行观望。

见此,信陵君再三请求魏王下令进兵击秦,魏王不听。信陵君认为,魏赵互为唇齿,唇亡齿寒,赵国灭亡,必然威胁到魏国。于是他设法说服了魏王的宠妃如姬,窃得了魏王调动军队的兵符。信陵君让勇士朱亥随从自己,带上兵符,假托魏王的命令,杀了大将晋鄙,夺得了兵权,击退了秦军,为赵国解了围。

事后,信陵君也知道得罪了魏王,所以赵国得救后,他让其部将带领他的军队回魏国去了,他自己和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十分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而保全了赵国。私下里,赵王和平原君商议,要把五座城邑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得知此事,内心十分得意,显露出一副沾沾自喜、自以为有功的样子。有位门客向他进言说:“事情有不能忘记的,也有不能不忘记的。人家对您有恩德,您就不应该忘记;您对人家有恩德,希望您忘了它。况且假传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军队来救赵国,对于赵国来说,您是有功的,对于魏国来说您可算不上忠臣啊。公子您这样自傲地把救赵看作功劳,我私下以为您这样是很不应该的啊。”

信陵君听了门客的这一番话,当即责备自己,惭愧得无地自容。

一天,赵王吩咐人洒扫了庭院,宴请信陵君。赵王亲自迎接,行主人的礼仪,请信陵君作为贵宾从西阶上殿。按古代升堂礼仪,西阶为上首。此时,信陵君侧着身子谦恭地推辞,跟随赵王自东阶而上。坐下后,信陵君连称自己有罪,因为辜负了魏国,对于赵国也没有功劳。

赵王陪信陵君喝酒直至接近黄昏,嘴里始终不好意思说出奉献五城的话,因为信陵君太谦虚了。

后来,信陵君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这个地方送给信陵君为汤沐邑,就是斋戒自洁的地方。魏国也重新把信陵封邑上的赋税收入送归给信陵君。后人对信陵君这种闻过深思,勇于改正的精神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宽厚待人的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人。他原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一个门客,后来,因他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被赵王提升任命为上大夫。

事隔几年后秦国出兵侵略赵国,攻下石城,后又接连进攻,赵军20000余人被歼。

在这种形势下,秦王以强凌弱,派人通知赵王,提出要在西河外渑池这个地方和赵王见面会谈。赵王害怕秦国,想要推辞不去,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

蔺相如和廉颇商议后认为,“大王不去,显得我们赵国太怯弱,还是以去为好。”

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同时,由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宴席间,秦王突然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就请弹一曲给我听听吧!”赵王弹了一曲。

秦王命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以此来羞辱赵国。

蔺相如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气愤。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打击乐。现在我奉献瓦盆一只,请大王敲敲瓦盆助兴吧!”

秦王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捧着瓦盆再要求,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说:“现在我和大王的距离不到5步,大王要是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要把颈上的血溅到大王身上了!”

秦王的侍卫人员立刻抽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毫不示弱,瞪起眼睛,大声呵斥他们,把这些人吓得直往后退。秦王只好不情愿地在瓦盆上敲了一下。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给赵王敲瓦盆助兴。

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又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做好了准备,不敢怎样,只好放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一下子比廉颇还高。

廉颇非常生气,他说:“我廉颇是大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大功。蔺相如有什么能耐,他就凭着一张嘴,一下子爬到我的头上。哼,我路上碰到他非给他个难堪不可。”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想:“强横的秦国为什么不敢侵略赵国呢?还不是由于文的有我,武的有廉颇吗?如果我和廉颇闹起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那时秦国就会乘机打进来。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呢?”

于是他就装病不上朝,以避免和廉颇见面。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外出,老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绕道走,躲开廉颇。手下人见蔺相如这样忍让,不服气说:“你的官职比廉将军大,为什么怕他呢?”

蔺相如笑了,说:“你们说,廉将军的威风与秦王的威风相比,谁大呢?”“当然是秦王!”“对呀!”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么大的威风各国都怕他,我却敢在秦国的朝廷上责备他,我怎么会怕比秦王威风小的廉颇将军呢?”随后把他自己为了国家利益,应当宽厚、忍让、团结对敌的想法告诉他们,大家高兴地说:“相国的气量真大呀!”

这事叫廉颇知道了,他非常感动。于是他脱光上衣,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家里去请罪,说:“我这个人见识少,气量小,太不像话了,请您管教一顿吧!”

蔺相如赶紧将他扶了起来。从此两人和好。秦国很长时间不敢侵犯赵国。

司马迁拒受玉璧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司马迁在朝中任太史令。

一日,司马迁正在书居中翻阅史书,忽然家仆来报说门外有客人求见。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书,示意有请。

不一会儿,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进屋来,只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递给司马迁。他打开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

这时,司马迁的夫人和女儿妹娟走了进来。

妹娟好奇地打开那个小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玉璧,不禁脱口赞道:“美哉!这真是稀世之宝啊!”

司马迁闻声,也不由自主地接过玉璧,翻来覆去地玩赏着。口里也赞叹道:“是啊,如此圆润,这般光洁,真可谓白璧无瑕啊!”

站在一旁的夫人见此情景,开口问道:“莫非大人想要收下此玉?”

司马迁笑笑说:“便是收下又能怎样?而今送礼受贿已成风气,朝廷内外,举国上下,两袖清风者又有几个?”

夫人听罢,愤然作色地说:“送礼受贿,投机钻营,历来为小人所为,大人对此一贯深恶痛绝,今日不知为何自食其言。不错,收下此礼也许不会有人追究,但只怕是要玷辱了大人的人格!”

司马迁一听,“扑哧”一笑,说:“夫人所言正是。我只是故意考一考你,谁知你竟当起真了。”

接着,他又转过身来,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此玉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没有斑点、污痕,人也如此。我是一个平庸之辈,从不敢以白璧来比喻自己,但如果收下这份礼物,心灵上就会沾染上污痕。”

说着,司马迁把玉璧装回盒中,交给那个家仆,随即又挥笔给李广利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他的谢绝之意。

宽厚的刘宽

东汉末年,有一个以宽厚待人而闻名的人,名叫刘宽。

一天,他驾着一辆牛车外出游览,牛车慢慢地向前走着。突然,一个冒冒失失的人拉住了刘宽的牛车说:“难怪我的牛不见了,到处找都没找到,原来是你把我的牛用来拉车了。”

刘宽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心想,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坐这头牛拉的车,这牛怎么是他的呢?

任凭刘宽怎么向那人解释,那人只是一口咬定这头牛是他的。

刘宽转后一想,别人丢了牛,又急着要用,与他争也无用,便只好暂时让那人把牛牵走,自己步行回家。没过多久,那丢牛人找回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并跪下叩头向刘宽道歉地说:“真对不起,误会了你,随你怎么处罚我都行。”

刘宽没有责怪他,反而体谅地说:“同一类动物有相似的,有时候难免弄错。现在你很辛苦地把牛帮我送回来了,我还要谢谢你呢!”刘宽升为太尉后,成为管理军事的长官,很有权势。

有一次,他家请客,叫仆人到市上买酒。大家坐着等了很久,也没见把酒买回来,连客人们都等得不耐烦了。后才见仆人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地回来了。

有个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养的,太不像话了。”

仆人十分狼狈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刘宽派人去看仆人,怕他自杀,并对左右的人说:“他也是人啊,骂他‘畜生养的’,太侮辱人了,我怕他受不了寻短见。”

刘宽素来脾气很好,对家里人和侍女也从不发脾气。他夫人故意想惹他发一次脾气,就在他穿好朝服,准备上朝的时候,叫侍女捧一碗鸡汤给他喝,端到他面前时故意失手,把鸡汤倒翻在他的朝服上,泼得他朝服尽是肉汤和油污。

侍女赶快揩擦后,低头站在一旁,准备挨骂。

只见刘宽不但不生气,反而关切地问:“你的手烫着了吗?”

侍女很受感动,他夫人也更敬佩丈夫的涵养。

刘宽温和的性情,宽宏的气度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瘦羊博士”甄宇

东汉年间,有个叫甄宇的人,他祖居安丘县,在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担任教学博士。

甄宇为人憨厚,谦恭礼让,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

一年的年底,皇帝派人来到太学,向大家宣读皇上的诏书。诏书的内容是说:“你们大家都很辛苦,现在赐给博士们每人一只羊,带回家去,欢欢乐乐地度过一个年节吧!接着,赶来了一群羊。

博士们见到羊,个个都非常高兴。可是,羊只大小不等,肥瘦也不一样。这下可使太学的长官犯愁了,用什么办法来分发这些羊呢?想来想去,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把博士们都召集起来,让大家一起商量。

博士们看到这种情形,便纷纷想办法,出主意。有人主张把羊统统杀掉,把肉平均搭配每人一份。有人主张用投钩的办法,即抓阄的方法,把大小肥瘦的羊编上号,就凭个人运气来撞。大家七嘴八舌,嚷嚷了半天,也没有人拿出一个好办法。

这时,站在一边没吱声的甄宇忽然向大家说:“大家不必争吵了,我看还是大家各牵走一只吧,我先牵一只去。”说着,他走向了羊群。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一齐用好奇而又怀疑的目光注视着甄宇。只见甄宇走到羊群中,挑了一只最小又最瘦的羊牵了出来。人们看到这种情形,谁也不再争执了,纷纷你谦我让,争着挑小的、瘦的,各自牵上一只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纷纷赞扬甄宇,还给他取了个带有善意的别号,叫他“瘦羊博士”。

悬鱼太守羊续

羊续,东汉末年,他在光武帝老家南阳郡任太守。

南阳这个地方比较富裕,俗称是鱼米之乡。由此,社会风气比较奢华,郡县官吏衙役间彼此请客送礼、拉关系和托请办事之风盛行。羊续素来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对此十分厌恶。到任后,他决心扭转这种风气。

就在他到任不久,一位郡丞提了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兴冲冲地去看望他。

羊续见他提着一条大鱼来见他,不解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来给本官送礼?”

郡丞解释说:“这不是送礼。只因南阳白河鲤鱼出名,这是我自己在空暇时从河里捞到的,出于同僚之情,请您尝尝鲜,增加点对南阳的感情。”

羊续听了他的话,深知其话中有话,不动声色地表示说:“同僚的友好情意我心领了,但这鱼是不能收的。”

郡丞三番五次地争辩,无论如何也要羊续收下。末了还说:“若是太守不肯收下,就是不愿与我等共事了。”

羊续无奈,只得答应把鱼留下了。

郡丞在回家的路上觉得很得意,心想,都说羊续铁面无私,不收受别人的礼物,今天不也收下了吗?哪知,待郡丞走后,羊续马上叫家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

过了几天,这位郡丞又来了。这次又带了一条比上次那条更大、更鲜的鲤鱼。羊续见了,很不高兴,沉着脸很严肃地对郡丞说:“在南阳,除了太守,就属你的职位高了。你怎么带头给我送礼呢?”

郡丞仍以上次的经验,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接着还想再说点什么。

这时,羊续叫人从房檐下取回上次那条鱼,送给郡丞说:“这是你上次送来的那条鱼,现在有两个办法:一是请你把这两条鱼一块儿拿回去;再一个办法,如果你坚持不拿回去,我就只好把两条鱼都挂在我的房檐下,并告诉大家说这是你给我送礼来了。”

郡丞听了这番话,脸一下子全红了,只好带着两条鱼,悻悻地离去了。

这事传出后,南阳再也没人敢给太守送礼了。百姓们都非常高兴,称赞这位新来的太守真是廉洁。大家还风趣地给羊续取了个雅号,称他是“悬鱼太守”。

杨震拒金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博览群书,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是“关西的孔夫子”。

杨震多年客居于湖县,一边读书一边教馆。州郡的官员久闻他的德才,曾多次招聘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直至50岁那年,杨震才开始在州郡做官。大将军邓骘听说他贤明,特地举荐了他,使他通过秀才科目的选拔,先后四次提升官职。当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官居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他当了昌邑县令。后来杨震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王密听说立即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食宿,照应得无微不至。

晚上,王密独自前往杨震下榻的寓所。王密见室中无人,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对杨震说:“承蒙恩师举荐,学生才有今日,今天特备小礼,以报恩师栽培之恩!”“不可,不可!”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并说,“我推荐你,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并无半点私情。”“我只是想报答大人的恩情,别无他意。”王密满脸堆笑,坚持地说。

杨震有些不高兴。他说:“我推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你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

王密虽遭拒绝,但仍然力争地说:“现在夜深人静,这事无人知道,请您放心收下吧!”

杨震听罢,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声色俱厉地说:你送金与我,人怎么会不知道?即使没人知道,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认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很要不得的。”几句话说得王密羞愧满面,只好把黄金收了起来。

杨震后来一再升职,但他始终保持了洁身自好、廉正无私的品格。

豁达大度的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即今湖南人。他是蜀国诸葛亮的继承者。

诸葛亮在世时,就对他十分器重,常常对人说:“公琰为人忠诚正直,应当是和我共同辅佐帝王大业的人。”并曾秘密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说:“如果我去世了,以后的军国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诸葛亮去世,蜀国上下一片悲哀。蒋琬却居群僚之上,面对人心惶惶的危难局面,镇静自若,从而安定了人心,也赢得了同僚们的信任和敬重。

蒋琬还素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他在与同僚和部属相处中,不计个人恩怨,从不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断是非。

担任东曹椽长官的杨戏,为人性格直憨而轻慢。蒋琬和他说话,他常是不应不答。

有人想借此在蒋琬面前陷害杨戏,就对蒋琬说:“你与杨戏说话,他却不作回答,这样侮慢上司,不也太过分了吗?”

然而蒋琬却说:“人的内心有不同,就如各人的面孔不同是一样。表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倒是古人就告诫要警惕的。杨戏要是赞同我的意见,而装出一副乐哈哈的面孔,那就违背了他的本意;要是反对我的意见,那可能是他看到了我的某些缺点,所以只好默然不语。这正是杨戏耿直的地方啊!”

另外,还有个名叫杨敏的督农曾经在蒋琬背后说他的坏话,说:“蒋某人做事糊涂,实在不如前人。”

有人把杨敏的话告诉了蒋琬,主管这方面事的官吏决定要对杨敏追究处理。

蒋琬得知后却表示反对。他说:“我本身就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追究的。”

主管官吏说:“就算是不去追究,那也该责问他所指的是哪些糊涂表现。”

蒋琬说:“如果去追究哪些地方不如前人,这本身就做了不合情理的事。做事不合情理,也就是糊涂了,还何必再去追问呢?”

后来,杨敏因犯罪而被拘囚在狱中,众人担心为此杨敏一定会被处死。而蒋琬却毫无个人的亲疏恩怨,杨敏终得免于重罪。

通过这些事,同僚、部属都十分敬重他,称赞蒋琬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因此,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诸葛亮请求降职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承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3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使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叡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邰率五千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郿城,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郃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

于是,诸葛亮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25000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王平主张在马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

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攻祁山宣告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

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

曹操割发自刑

曹操,字孟德,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年轻时,曹操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精通兵法,一心想建功立业,轰轰烈烈地干番事业。

有一次,曹操领兵出征,要经过一片麦田。当时正是麦子扬花抽穗的季节,他想,浩浩荡荡的大军,如果不加约束,穿过麦田时肯定会把大片的麦子损坏。

于是,他号令三军:“士兵不得损坏麦子,违犯命令的处死。”

命令一下,将士们个个小心翼翼。骑兵都下了马,用手扶起麦苗帮助马匹通过。突然,一群在麦田中觅食的小鸟从麦田中飞起,惊吓了曹操的枣红马。受惊的马一下子跃入麦田中,将麦田中一大片麦子践踏了。

曹操心里感到很惭愧,立即对主簿官说:“请你按军法给我治罪吧!”

主簿官感到很为难。心想,你曹操是一军之长,杀了你,谁来带领军队呢?

于是他根据《春秋》上记载的“刑不上大夫”的道理回答说:“对于高贵的人是不能施用刑罚的。”

曹操见他为难的样子,就主动说:“制定法令的人自己都犯法,怎么能够统帅好军队呢?然而我是军队主帅,不能自杀,那就请让我自己处罚自己吧!”说着,曹操拔出宝剑,割下自己头上的一把头发放在地上。

在场的将士们,见了曹操的这一举动,个个都张口咋舌地称赞了一番。

原来,在古时人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发肤是父母所赐予的,毁伤了它,就是不孝。割下人的头发,在当时还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称作为髡刑。曹操以割发自刑,并不完全是做给旁人看的狡诈行为,主要是反映了他能以身作则的大将风度,这在政治腐败的东汉末年还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也就被后人传为佳话。

宽宏雅量的周瑜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庐江舒人,东吴的最高级将领。他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而且度量宽宏,情趣高尚。

周瑜部下的一名老将程普,原来是孙权父辈的老将。程普以自己年纪长、资历深,不甘心屈居周瑜之下,在周瑜面前,常以“老资格”自居,所以屡次凌辱周瑜,使其难堪。然而,周瑜总是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屈己谦让,从不与程普计较。

时间久了,程普终于被周瑜的宽容雅量所感动,非常敬佩周瑜,并亲近推崇他。

他还对人说:“与周公瑾交朋友,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中已沉醉了。”

魏国曹操听说周瑜年轻且有才华,想通过游说使周归附于自己。

曹操派出蒋干充当说客前往东吴。蒋干仪表不凡,以能言善辩著称,在江淮一带可算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比得过他。蒋干身穿布衣,头戴葛巾,凭着他与周瑜的同乡关系,推说是私下会友来拜见周瑜。

周瑜对于蒋干的求见意图,心中十分明白,然而他仍以礼相待,亲自出营迎接。

当周瑜见到蒋干时既热情又坦率地说:“你太辛苦了,这次你远涉江湖而来,是替曹操做说客的吧?!”

蒋干心中一惊,但嘴上仍然说:“我与你是同乡,中间分别多年,早已听说你的美名和功业,所以特来叙叙阔别之情,并来看看你风雅志趣。你却说我  是说客,恐怕是神经过敏了吧!”

周瑜仍然没有生气,而是笑了笑说:“我虽然不是有名的乐师,但我听到琴声还是能辨出别人弹的是什么曲子的。”

周瑜始终不以蒋干来游说而失礼,而且为他安排了酒宴,给予热情接待。宴毕,周瑜打发蒋干说:“正巧我有点机密事情要办,请你暂到馆舍中住几天,事完之后,我再来请你。”

过了3天,周瑜处理完军务,邀蒋干观看营寨及仓库中的军用器物。回到营中宴饮时,周瑜又吩咐侍从将他的各种服饰和珍奇玩物给蒋干看。

趁此他对蒋干说:“大丈夫活在世上,遇到知己的明主,就应亲如骨肉,言听计从,同舟共济,岂能朝秦暮楚,为别人的势力所诱惑呢!我的志向已定,就是以前的苏秦、张仪、郦食其这样的游说之士来说服我,我也会拍着他们的背脊骨,让他们扫兴而归。又怎么能让你这样的年轻书生说动心呢?”

一番话,说的蒋干只有强装欢笑,无言以对。

这位独步江淮的善辩之士,面对眼前言辞巧利,举止洒脱、气度恢宏的周瑜,自认是一筹莫展。回到曹营,一再称赞周瑜度量宽宏,情趣高尚,不是任何言辞所能挑动得了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