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前,性格决定孩子一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04:44:52

点击下载

作者:岳贤伦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2岁前,性格决定孩子一生

12岁前,性格决定孩子一生试读:

前言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及博学更为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俗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性格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如果孩子的性格是健康的,那么他的人生也会是快乐、幸福的;如果孩子的性格是病态的,那么他的人生也会是痛苦、忧伤的。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命运,帮助孩子创造辉煌,就必须改变孩子不良的性格。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谈到性格往往就认为它与遗传因素有关,其实不尽然。尽管先天的基因对孩子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后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又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他的性格。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就很胆小,不敢与别人交往,但他周围的人都很开朗、豁达,经常鼓励他,带动他与别人沟通、玩耍,这样,就会使他变得胆大、活泼。又如,一个很爱笑,话也比较多的孩子,把他放到一个严密封锁的环境中,不允许他和别人相处,时间一长,他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性格是天生与后生的合金,性格受于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改变、完善。”所以说,尽管一个人的性格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但与后天的塑造也有密切的关系。12岁前的孩子就像橡皮泥,其可塑性非常强,因此,父母要抓住教育孩子的这一黄金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家庭中,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孩子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环境就是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这种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否则就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就像希特勒,假如他的父亲没有虐待倾向,不经常毒打自己的儿子,那么,希特勒就不会产生变态的报复心理,世界上也许就会少一个战争狂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模仿对象,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待人热情大方,孩子就不会冷漠小气;父母积极乐观,孩子往往不会消极悲观;父母冷静理智,孩子也不会冲动、感情用事。相信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父母怎样做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性,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书中列举了60个有代表性的不良性格倾向,并且选用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案例,这些案例或故事生动、有趣,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此外,书中还为父母提供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使父母在塑造孩子的性格时,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具体问题,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

本书每一个小节内容共分为孩子症状、专家药方、妈妈调教/养三个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版块。衷心祝愿各位家长通过本书,不仅能培养出一个性格优良的孩子,而且还可以不断改善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使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密切!

上篇:潮湿的水泥期

3~6周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孩子85%~95%的性格在这个阶段形成,这一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外界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可塑性很强。父母主要的教育义务就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做好孩子的榜样,侧重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发现和培养。性格1:孩子腼腆不敢大声说话孩子症状:害羞、不敢大声说话、爱脸红

3岁的烨烨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他怕见陌生人,说话时总是低着头,听到别人说起自己就会脸红。

星期天,妈妈的同事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将李阿姨请进门,让烨烨主动打招呼。害羞的烨烨只是冲李阿姨笑了一下,妈妈在一旁鼓励烨烨向李阿姨问好,烨烨的额头马上冒出了一层汗,但“阿姨好!”三个字仍然没有说出口。李阿姨笑着说:“没关系的,小孩子都这样。烨烨长得好帅气哦。”然后李阿姨从包里拿出一块巧克力送给他,妈妈让烨烨赶快谢谢阿姨。可是,烨烨不敢接受,他攥着妈妈的衣角,直往妈妈的身后躲,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妈妈见状,替烨烨解了围:“你看,这孩子有点儿腼腆。烨烨,妈妈和阿姨有事情要谈,你自己去玩吧。”

对于烨烨,妈妈真犯愁:一个男孩子这么腼腆,长大了可怎么办啊?专家药方:让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

过于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不能独立做事,不能应对各种环境的挑战,这样的孩子还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甚至会否定自我,长此以往就容易形成腼腆的性格。

在家教过严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压制”,个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顺从、自卑、害怕参与社交等特点。因此,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家教过于严格,都有可能会造成孩子腼腆。

另外,孩子以往的失败经验和教训也会令他失去自信,甚至产生恐惧,以至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胆小、害羞,甚至紧张退缩。

改变孩子腼腆、害羞的性格,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认识到孩子腼腆的真正原因,不要操之过急,强迫孩子一下子变得落落大方。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同时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消除社交恐惧心理,增加社交经验,从而提高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妈妈调教/养: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1.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有的父母很少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与人接触少,缺少锻炼机会。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并且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让孩子逐步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

下面,我们来看看蓉蓉的妈妈是怎样做的:

蓉蓉是个不爱说话的小女孩,即使是自己的姑姑或舅舅,蓉蓉都不会主动“叫人”,更别说主动叫陌生人了。

星期天,妈妈带蓉蓉去一个朋友家玩。在这之前,妈妈就告诉蓉蓉要去一位阿姨的家里,她还会见到叔叔和阿姨的女儿,并且给她安排了三项具体“任务”:积极回答阿姨的问题,向阿姨的女儿学习如何待客,问问阿姨的女儿叫什么名字以及她的玩具是在哪里买的。

来到阿姨家,蓉蓉只是微笑着,一直不怎么说话。阿姨的女儿主动问好并且端来了几个苹果放在蓉蓉母女面前,然后又说:“阿姨,蓉蓉,吃个苹果吧。”妈妈要求蓉蓉谢谢她,蓉蓉用极小的声音说了声:“谢谢!”阿姨问蓉蓉多大了,蓉蓉看到妈妈鼓励的笑容,便鼓起勇气说:“4岁了。”阿姨夸奖了蓉蓉,并且让她的女儿带蓉蓉一起玩。

两个小时后,蓉蓉和妈妈离开了阿姨家,回家的路上,蓉蓉告诉妈妈:“阿姨的女儿叫菲菲,她的玩具是从离她家不远的一个超市买的。我还跟菲菲学会了如何待客呢。”妈妈夸奖蓉蓉今天的表现很不错,交给她的任务也都顺利完成了。

2.及时肯定、表扬孩子的表现

孩子腼腆、害羞,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社交行为让他锻炼一下,比如打招呼、问好等。当孩子有了哪怕一丁点儿进步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赞美,逐步帮助孩子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

珊珊的妈妈就会经常鼓励、表扬她:

珊珊也是个害羞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会显得局促不安。妈妈常常鼓励她主动与别人打招呼、问好等。

这天,妈妈带珊珊上街购物。在商场里,正好遇到了一位同事。妈妈向同事介绍了自己的女儿,珊珊虽然有些紧张,但她壮了壮胆子,大方地说:“叔叔好!”妈妈的同事听后夸奖珊珊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叔叔走远后,妈妈表扬她:“你做得真棒!主动向别人问好并不难是不是?以后你也要这样做。”

在妈妈的鼓励与赞扬下,珊珊慢慢地不再害怕见陌生人了。

3.不要当面给孩子贴上腼腆的“标签”

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他贴上腼腆的“标签”,说他是个害羞的孩子。殊不知,这种暗示会深深植入孩子的内心,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了,不可能改变。可能以后他还会利用这个“标签”来逃避不喜欢的人。

有客人来家里或遇到陌生人时,腼腆的岚岚从不敢主动向他人问好,妈妈总是替岚岚解围:“这孩子害羞,不爱说话。”这样就给了岚岚一种心理暗示:只要妈妈的一句话,就可以帮我遮掩了。反正我就是个害羞不爱说话的孩子,我以后也不用向别人打招呼了。

一天,一位阿姨来家里找妈妈谈事情。岚岚不喜欢这位阿姨,当阿姨主动和岚岚打招呼时,岚岚只是看了看她,并没有说话。妈妈歉意地说:“岚岚就这样,不太爱说话,别介意啊。”阿姨连忙说:“没关系,沉默的孩子心眼多。”

两位大人就这样一笑了之,她们不知道的是,岚岚正好利用了腼腆这个“标签”有意地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人,这对岚岚的成长很不利。

4.通过一些故事来改变孩子腼腆、害羞的性格

改变孩子腼腆、害羞的性格,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让那些不害羞、胆子大的主人公影响他。

4岁的鸣鸣胆小、怕羞,像其他孩子一样,他很喜欢听妈妈讲故事。

一天晚上,妈妈在书上看到了一个故事,名字叫《怕羞的小黄莺》。于是,妈妈把鸣鸣叫到面前,讲这个故事给他听:“从前,有一只小黄莺很胆小怕羞,虽然它的歌儿唱得十分好听,但是它从来都不敢当着别人的面唱歌。后来,在许多好朋友的帮助下,小黄莺参加了森林里举办的音乐会,它的歌唱得好听极了,所有的小动物都为它热烈鼓掌。小黄莺很开心,从此它就变得不害羞了。”看到鸣鸣听得入了神,妈妈继续对他说:“孩子,你要向小黄莺学习,克服自己害羞的毛病。”鸣鸣眨了眨眼睛,说:“小黄莺好棒,我会做得比它还棒。”

听了这个故事后,鸣鸣坚定了克服害羞的信心。渐渐地,他胆子变大了,不再扭扭捏捏了。性格2:孩子攻击性强爱打人孩子症状:爱打人、与人争抢

3岁的思思经常打人、咬人,与小朋友一起玩时特别爱争抢玩具,一不注意就打小朋友,打不赢就咬人家的手,或者是突然把小朋友的帽子给扯掉等等。

一天,妈妈刚下班,邻居就向她告状说思思把他们家孩子给打了。妈妈随即很严肃地训斥了她一顿,对她说要和小朋友搞好关系,友好相处。可是思思不认为打人是不好的做法,她竟然还颇有理由地说:“谁叫他不让我玩小飞机呢。”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也是这样,如果有什么事情不如意思思就会打人。有一次,她想站到椅子上玩,妈妈不同意,思思就说讨厌妈妈,说着还不解气,过来就给了妈妈一巴掌。

从一开始发现思思打人妈妈就一直跟她讲道理,甚至还狠狠地“打”过她,可是仍然没有效果。这让妈妈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专家药方:提高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调查表明,90%以上的儿童有行动攻击的倾向,这些孩子在受到他人的还击后,会更加迫切地报复对方,假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报复心理,甚至形成爱攻击的性格。

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平时要注意留心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时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有攻击行为时应该先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逐渐提高孩子自己解决冲突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让孩子在赢得朋友的同时健康成长。

另外,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是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不良影响,假如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争执不休,平时教导孩子也是棍棒相加、非打即骂,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在他不顺心或不如意时,也会不自觉地用父母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发泄不满。所以,要想让孩子彬彬有礼,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行为,尽力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妈妈调教/养:让孩子用行为道歉

1.让孩子用行为道歉

对于许多攻击性强的孩子,在他犯错误之后,父母的处理方法往往就是向别人道歉,说一句“对不起”,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认为伤害了别人只说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求得原谅。因此,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在口头上承认自己的错误,还要让孩子用实际行动弥补自己的过失,体验后果,让他清楚被打孩子所经受的委屈,他才会感同身受,从而减少攻击别人的次数。

煜煜的妈妈就是这样要求他的:

煜煜长得人高马大,平时调皮又捣蛋,总喜欢惹别人。

一天,煜煜和洋洋在一起玩游戏,过了一会儿,他们发生了争执。趁洋洋不注意的时候,煜煜猛地从身后将他推倒在地。洋洋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摔疼了手和膝盖,他“哇哇”地哭了起来。煜煜知道自己又闯祸了,他站在一边不知所措。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听到洋洋的哭声赶紧跑了过来,她安慰了洋洋,并且严厉地批评了煜煜,让他向洋洋道歉。煜煜马上对洋洋说了对不起。妈妈让煜煜看着洋洋委屈的样子,告诉他,他把洋洋弄疼了,洋洋才会很伤心地哭泣,仅仅对他说句对不起是不够的,要用自己的行动向洋洋道歉。妈妈要求煜煜为洋洋擦干眼泪,轻轻地为他揉揉手和膝盖,洋洋不哭了,还叫煜煜打来水,让洋洋洗了洗脸。

慢慢地,洋洋不再难过了,他们又和好如初,继续玩起了游戏。

2.不要袒护孩子

孩子们平时在一起打打闹闹是在所难免的,这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引起冲突的通常只是一些小事情,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简单而直接的。因此,对于这类小打小闹,父母没有必要小题大做、过多参与,而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处理问题,留给孩子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当然,如果孩子的侵犯是经常发生的,并且带有一定的恶意和报复性时,父母就必须出面严教,一定不能袒护孩子。

有一次,4岁的吉吉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没过多久,一个小男孩的妈妈来告状,说吉吉把石头扔在了她儿子的头上,擦破了皮。

妈妈问吉吉是怎么回事。吉吉说是好几个男孩子朝她扔沙子,她一边逃跑一边捡了块石头扔了过去,才打中了那个小男孩的头。小男孩也承认是他们先扔沙子的,尽管这样,妈妈还是严厉地批评了吉吉,要求吉吉向对方赔礼道歉。因为打人总是不对的,不分谁先动手,不能由于吉吉先受欺负就纵容她的打人行为,以暴制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妈妈一直教训到吉吉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保证不再犯了为止。

3.说服为主,赏罚结合

孩子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可以先严厉地警告孩子:“不能这样做!”也可以利用讲故事、讲道理等方式向孩子灌输道德行为标准,使孩子认识到打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不好的。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保证以后不再打人。假如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要给予他一定的惩罚,绝不能迁就、纵容孩子的打人行为。

晓晓是个爱打人的孩子,为此,妈妈经常惩罚她。

一次,晓晓和邻居家的姐姐一起玩时抢起了玩具,由于晓晓抢不过姐姐,她伸手就打了姐姐一耳光。姐姐委屈地哭了起来,晓晓仍不罢休,伸出手来还想打。妈妈赶快用胳膊紧紧地把她抱住了,并对她说:“不许打姐姐,打人不是好孩子。”然后,妈妈让晓晓向姐姐道歉,可是,倔强的晓晓闭着小嘴就是不肯表示歉意。

妈妈只好把晓晓带回家,剥夺了她玩游戏的权利,把好吃的东西、有趣的玩具都没收了,并且两天之内不让她出去与小伙伴玩。妈妈将晓晓带到书房里,让她坐在椅子上,对她说:“因为今天你打了人,妈妈很生气。你暂时不可以玩,必须坐在这里,什么也不许做。”晓晓撅着嘴表示不满,妈妈假装没有看见,只在一旁安静地看书。过了一会儿,晓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刚才打姐姐是不对的。

妈妈鼓励她说:“只有不打人了,小伙伴们才乐意和你玩,大人不喜欢打人的孩子,有错就改的孩子大人才会喜欢。”性格3:孩子胆大太爱冒险孩子症状:爱冒险、不知道害怕

皓皓才刚刚4岁,胆子特别大,不管哪里有危险,只要他想去就去,一点也不知道害怕。

一天,妈妈带皓皓去附近一所学校的花园里玩。妈妈坐在长椅上休息,皓皓在空地上跑来跑去。一会儿,他跑进了一栋办公楼里,妈妈知道那栋楼只有一个出口,便没有跟进去。十多分钟后,妈妈正想去找皓皓时,看见他出来了。妈妈问他:“你去干什么了?”皓皓说去尿尿了。妈妈想他大概是在办公楼里的地板上方便的,就问他尿在哪里了。皓皓得意地说:“我尿在厕所里了,厕所在二楼,我还把门关上了,免得被别人看到。”妈妈很惊讶,原来皓皓走进大楼是要找厕所方便,居然还要关上门,万一门被反锁上打不开怎么办?妈妈真不知道应该夸他呢,还是要批评他。

比这更加冒险的事情皓皓也干过,在楼下和邻居家的哥哥玩,别人从一个30厘米左右高的石头上向前跳,他也跳,而且跳得很远;要去超市,妈妈还在锁门,他已经独自跑到离家50多米远的超市,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排起了队。有一次,皓皓竟然自己拿到搅拌机,插上电,把手给割破了。妈妈说:“给你说了多少遍了,搅拌机不能玩,看,流血了吧。”他居然说不要紧,明天就好了,一只手坏了还有另外一只手。

面对这样一个胆大爱冒险的孩子,妈妈整天都会提心吊胆。专家药方:经常监督孩子

胆大、喜欢冒险是许多孩子的天性,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比如,孩子总想自己倒水喝,被开水烫了也全然不怕;电源插孔,总想用小手指摸一摸;经常搬个小椅子爬到更高的地方等等,总之,越怕他做危险的事情他越去做。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认知世界、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的方式,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想要把所有的事物都弄明白,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累坏了父母,必须紧紧地盯着他,不然,孩子就有可能会闯祸或发生危险。

日常生活中,为了保险起见,父母都会对孩子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比如,骑小自行车时必须戴上头盔;坐进汽车里就要系上安全带等等。但是,即便这样,父母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爱冒险的孩子常常会把安全装置弄坏。因此,父母要经常监督孩子,既要满足他的求知欲,又不能让他在“探险”中受伤。

另外,父母也要防止孩子去看那些充满冒险行为的卡通影视剧,当孩子从卡通电影中看到一些冒险行为时,他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模仿。父母要告诉他影视剧中的某些情形是不实际的,千万不要盲目模仿。妈妈调教/养:告诉孩子做危险事情的后果

1.告诉孩子做危险事情的后果

有的孩子特别胆大,喜欢刺激与冒险,常做出一些令人心惊肉跳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清刺激与危险的差别,必须把危险的后果向孩子说清楚。比如,孩子一直在沙发上跳,父母可以提醒他:“如果你掉下来,会摔疼的。”假如孩子真的掉下来了,一定要抓紧时机强调:“我说的没错吧,掉下来摔得很疼。”对于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重复提醒的,父母不要怕麻烦。

霖霖对小动物怀有很大的好奇心,看到一只公鸡,他要上前去摸摸羽毛,看到邻居家的小猫咪他要和它“握手”,有时他还拿着爸爸养的黄鳝往嘴里喂。妈妈制止了好多次,她很担心,万一黄鳝钻到霖霖的气管里可怎么办?

一天,妈妈带霖霖上街,一只大狗从他的身边经过,被霖霖踢了一脚。妈妈吓坏了,告诉他:“狗是动物,不像人那么理性,你踢它,万一把它惹急了就会咬你,被狗咬了之后要打狂犬疫苗的。”妈妈还对他说,当你在玩的时候,忽然有个人跑过来拍打了你一下,你是不是不高兴呀,同样的,小狗它们在玩,你去拍打它,那么它们也会不开心,说不定就会咬你。

听了妈妈的话,霖霖知道拍打小狗可能会被咬,以后他就不敢再随便摸小动物了。

2.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危险性

假如孩子在试图进行某次冒险行为时遭到了父母的阻止而没有得逞,那么他就会在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再次进行他的冒险试验,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更可怕。因此,父母不要总是想办法束缚孩子的行动,而是要在不干涉孩子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危险性。

欣欣的妈妈就非常明智地对待了她的冒险行为:

一天,欣欣拿着一根小铁丝准备去捅插座的插孔,看有没有电。幸好,这个危险的行为被妈妈及时地发现了。

妈妈快速走到欣欣身边,对她说:“宝贝,你在玩什么有趣的东西?妈妈帮你找个东西,比小铁丝更好玩。”说着,妈妈带着欣欣去另外一个房间找来了一只测电笔。

妈妈教欣欣用测电笔去接触插座的插孔,测电笔上的灯马上亮了,当测电笔离开插孔时,灯又灭了。看到了这种奇特的现象,欣欣拍着手喊道:“太好玩了,太好玩了!”

妈妈告诉欣欣,她手里拿的这个东西叫测电笔,它是人们用来检测电线、插座等是否有电的工具。妈妈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你用小铁丝玩吗?”

欣欣摇了摇头。

妈妈告诉她:“电是非常可怕的,它会通过小铁丝传到人的身上,把人电得很痛,甚至会把人电死呢。”

欣欣歪着小脑袋问道:“为什么用测电笔去触电人就不会被电死呢?”“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你想一想,电线的外皮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塑料呀。”“嗯,对,塑料能够包住电,所以电线中的电才不会跑出来。你看这个测电笔,手拿的这一端不就是塑料吗?所以,它才不会使人触电。”

听了妈妈的解释,欣欣很满意地说:“哦,我明白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用小铁丝去触电了。”

欣欣的妈妈非常聪明,她的做法既满足了欣欣的好奇心,又让欣欣通过亲手做试验了解了电的危险性。这样,欣欣不但不会再做用铁丝试电的事情,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电表现出一定的谨慎。

3.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许多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的教训。父母要减少孩子危险行为的可能性,最好对孩子的行为活动设定相关的规则,并严格按照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强强总会让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因为他可能一会儿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爬到窗台……虽然他的额头上已留下了伤疤,但他仍然会不停地惹麻烦。为此,妈妈给他制订了许多规矩,比如,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不能使劲拽窗帘;不能拔键盘上的按钮……

一天,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的一件玻璃老虎制品,他立刻对妈妈说:“我要那个‘老虎’,我要玩。”为了防止他把玻璃制品摔坏,妈妈赶紧给他打开了电视,让动画片来转移强强的注意力。然而就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妈妈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他正摇摇晃晃地试图站起来。妈妈马上把他抱下来,问:“你告诉妈妈,只许看不能玩的东西有哪些?”强强一一回答了出来,包括那件玻璃制品。这样,妈妈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不允许强强玩玻璃制品了,无论强强怎样要求妈妈都不同意,他得不到最后就放弃了。性格4:孩子温顺太听话孩子症状:听话、唯唯诺诺

4岁的怡怡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一天,怡怡的表姐来家里玩,玩着玩着就耍起了小性子,发起了脾气,竟然还把脚上的一只鞋踢掉了。怡怡把鞋拣起来,一声不吭地站在旁边,等表姐不闹了就帮她穿鞋。这让妈妈感觉很不舒服,认为怡怡被表姐欺负了。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年龄比怡怡小,但是个头比她高得多。她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玩。这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是女生中的头儿,个性比较要强,要求怡怡凡事都要听她的。怡怡呢,比较好说话,唯唯诺诺,大部分也都听她的。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多次对怡怡说,遇到事情自己要有主意,不能什么都顺着她。可是,怡怡说:“如果不听她的,她就不和我玩了。她不和我玩了,幼儿园里好多小朋友也不和我玩了。”

一天放学后,妈妈发现怡怡脸上被划出一道小痕,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用夹子划的,妈妈生气地说:“你就呆呆地站着让小朋友划呀?”

面对温顺的怡怡,妈妈很困惑,该怎样教育她呢?专家药方: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充分地表现自己

一切听父母指导,按父母意图做事的孩子,性格上习惯于服从。这样的孩子遵守纪律,不会滋生事端,便于管教,让父母很省心。然而,过于温顺听话的孩子,通常没有自己的主见,做事情畏首畏尾,一旦失去了父母的指导,就会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因此,对于孩子,父母不要束缚太多、管教过严,不要把孩子往既定的模式里“套”。只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充分地表现自己。比如,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多与亲戚、邻居、朋友交往,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相处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还要尽量多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意识,增强他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妈妈调教/养:引导孩子正确、积极地去处理冲突

1.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父母一般都会告诉孩子不要和别人打架,可是有些性格温顺的孩子常常被人欺负,又不敢还手。要求孩子不打别人是正确的,但教给孩子正当的自我防卫意识和方法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攻击性强的孩子往往喜欢欺负那些没有防卫能力、遇事软弱退缩的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

贝贝是个非常温顺的孩子,从来没有主动“攻击”过别人。和小伙伴一起玩,贝贝总是吃亏。

一天,邻居家的阿姨带她的孩子庆庆来家里和贝贝一起玩,庆庆是个很强势的孩子,玩游戏输了时,他会悄悄地掐贝贝或者咬贝贝。两个孩子抢玩具时,庆庆的手揪住贝贝,暗中使劲。妈妈赶紧把他们拉开了,庆庆妈妈感觉很不好意思,就把庆庆带走了。

送走了庆庆,妈妈告诉贝贝,如果小伙伴打了你,千万不要默不作声,你可以直接对他说:“你不要再打我,不然我就告诉老师和你爸妈。”并且离他远一点;如果小伙伴不听,反而使劲地打你,你要用很大的声音对他说:“你再打我,我就对你不客气了!”这样既能压住对方的气势,又能引起周围大人的注意;如果小伙伴还继续打你,你就用力把他推开。

贝贝明白了,从那以后,和小伙伴发生冲突,在适度谦让的同时,她也学会了用反击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另外,有些父母只让孩子和性格温顺的小朋友玩,躲开那些爱打人、抢东西的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在遇到别的孩子攻击时不知如何应对。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和各种性格的小朋友交往。

2.引导孩子正确、积极地去处理冲突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在和小朋友发生争抢冲突时,父母会安慰孩子:“小朋友要这个玩具,你就给他吧,这里还有好多玩具,咱们玩其他的。”这样实际上是怕孩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让他回避冲突。但是总回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还应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积极地去处理冲突。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平静地对他说“你自己想想该怎么办?”或“你自己去找他把东西要回来。”对于抢走的东西,孩子如果不能从小朋友那里要回来,可以教孩子自己去找对方的父母要回,如此一来还能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

星期天,妈妈带3岁的婧婧去姑姑家玩。在姑姑家楼下的小商店里,婧婧相中了一个漂亮的小皮球,妈妈就给她买了下来。

来到姑姑家,婧婧和小弟弟一起玩,她高兴地将小皮球拍来拍去。小弟弟也想玩那个小皮球,他上前一把将小皮球抢到了自己的手里。婧婧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不愿意让小弟弟玩,于是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弟弟和我抢皮球。”妈妈走过去,鼓励她跟小弟弟商量:“我还想再玩一会儿,你先还给我,等一下再把皮球给你,可以吗?”可是,小弟弟不想把已经抢到手的球再还给婧婧,他没有同意,还不讲道理地朝婧婧的胳膊上狠狠打去。被打疼了的婧婧哭着说:“不要打,妈妈说打人不是好孩子。”姑姑听到了,批评了小弟弟并安慰婧婧,并且要求小弟弟把皮球还给婧婧。然而,小弟弟就是不给。妈妈哄着婧婧,还对她说:“我们帮助小弟弟纠正他的坏脾气,让他成为一个不打人、讲道理的好孩子,好不好?”妈妈对小弟弟说:“动手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吧,你玩够了之后让婧婧玩一会,然后再让你玩,行不行?”

在妈妈的调解下,小弟弟不再固执,他友好地和婧婧继续玩了起来。从那以后,婧婧不再害怕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了,因为她学会了怎样化解和小朋友的矛盾。

3.鼓励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对于太乖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他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这样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假如孩子的想法不正确,父母也应该认真倾听,让他把话说完后再加以纠正、指导。另外,父母还可有意地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孩子进行讨论。

然然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妈妈常告诉然然,凡事没有必要全听妈妈的,如果她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意时,就要及时说出来。

这天,妈妈为她买了一个新的书架,妈妈问她喜欢把书架摆放在房间的哪个位置。然然自己拿不定主意,说让妈妈随便摆放就可以了。为了使然然不盲从,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妈妈鼓励她:“我想听听你的意见。”看着妈妈认真的眼神,然然想了想,说:“放在写字台的左边吧。”妈妈感觉那个位置不错,就把书架放在了那里。

妈妈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会让然然感觉到妈妈非常尊重她,也非常重视她的意见,然然就会备受鼓舞,以后有不同的想法时就会勇敢地说出来了。性格5:孩子胆怯没有安全感孩子症状:怕事、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

筱筱4岁了,她是个胆小的孩子。她平时沉默寡言,说话声音很小,不敢一个人外出。

一天晚上,门铃响了,筱筱知道有客人来了,便马上钻进了自己的房间里,把门关上,大气也不敢出,好像客人很可怕似的。妈妈把她叫出来和客人打招呼,可是她扭扭捏捏,躲躲闪闪,就是不敢在客人面前讲话。一会儿,客人要走了,妈妈告诉筱筱她要把客人送到楼下,顺便取回信箱里的晚报,马上就回来,让筱筱在家里好好等她。筱筱不同意:“不,妈妈,我一个人在家里害怕。”妈妈只好让筱筱和她一起下楼。可是筱筱说:“晚上出门很害怕。”妈妈问她为什么害怕,怕什么呢?然而筱筱自己也说不清楚。没办法,妈妈把客人送到门口,没有下楼,晚报只好明天再取了。

妈妈发现,筱筱遭到小伙伴们的欺负时,她也不敢大声讲理,更不敢反抗。幼儿园的老师还告诉妈妈筱筱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点名叫她回答问题时,她的声音很小,并且匆匆就结束,更别说向老师提出问题了。为此,妈妈很着急:怎样才能让筱筱的胆子变大呢?专家药方: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胆小,主要是受家庭环境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导致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与同龄人接触,造成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导致孩子整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等。胆小,不利于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让孩子变得勇敢,独立。

当孩子有胆小的行为表现时,父母应该安慰他并及时和他沟通,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平时,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溺爱、娇惯孩子,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树立改变胆小性格的信心,循序渐进地塑造孩子健全的性格。妈妈调教/养:不要用恐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1.不要用恐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要多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

有些孩子不敢晚上出去或者怕黑,主要是由于孩子曾经被吓唬过,在心理上留下了可怕的阴影而造成的。比如,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情,就给孩子讲一些狼啊、鬼啊、怪啊等,以至于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了阴影。所以,父母不要用恐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不要给孩子讲带有迷信、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要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的节目,以免孩子做噩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另外,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的胆量和意志。

4岁的童童胆小、怕黑,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开着灯和妈妈在一起,否则就会睡不着。

一天晚上睡觉前,妈妈和童童商量:“别人睡觉的时候都会把灯关上,我们也把灯关上好不好?”童童想了想,同意了。童童钻进被窝后,妈妈就把灯关上了,可是童童翻来覆去地不肯睡。妈妈拍拍她的背说:“不要怕,关上灯才能不晃眼,好好睡吧!”妈妈的安慰起了作用,不一会儿,童童进入了梦乡。渐渐地,她就习惯了关着灯睡觉。

后来,妈妈从商场买回一张新的儿童床,并把童童的房间布置得活泼漂亮。童童从幼儿园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房间这么漂亮,特别高兴。她兴奋地躺在新床上,妈妈对她说:“这是你的新房,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有自己的房间了。”童童听后,顿时瞪大了双眼:“今晚我自己睡?妈妈不要我了?”妈妈点点头,告诉童童:“一个人睡觉才舒服,你必须改变过去的习惯,童童可以一个人睡,做个勇敢的孩子,是不是?”最后,童童有些无奈地同意了。到了晚上,童童在妈妈的鼓励下走进了自己的房间,然而不到半个小时,她就从里面跑了出来,钻进了妈妈的被窝。第二天,妈妈将童童的新床紧挨着自己的床边放置,让她在自己的床上睡觉。尽管不在一张床上,但和妈妈在一个房间里,童童也能安心地睡觉。

就这样,童童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过了一段时间,她就可以单独睡觉了。

2.做事前,要帮助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

有的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班级里讲话,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怕说错了别人会嘲笑他。针对这样的孩子,在做某件事情前,父母要教给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做,让孩子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增加孩子的信心。

尧尧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他是幼儿园里几个胆小孩子当中的一个。

为了让他在客人面前敢于说话,妈妈教给他了几句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请进”、“阿姨/叔叔好”、“再见”、“下次再来玩”等。还教给他怎样为客人准备茶水,并且妈妈假装成客人,让尧尧进行“实战演练”。客人来到家里以后,妈妈鼓励他照着去说、去做。客人夸奖了尧尧,他就更加有自信了,几次之后,尧尧就能够大胆地应酬了。

为了让尧尧在班里大胆发言,妈妈主动联系老师,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当然,在妈妈的辅导下,尧尧已经能够把这些问题全部解答出来了。尧尧回答正确之后,老师表扬了他,尧尧很高兴,提高了他努力学习、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后来,在尧尧预习功课时,妈妈就鼓励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到上课的时候问老师。刚开始时,尧尧有些难为情,妈妈告诉他:“只要想好了问什么,怎么问,大胆去问,老师会欢迎的。别的同学能做的事,你一定能做到,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尧尧敢于大胆去说了,他也更加自信、勇敢了。

3.让孩子独自做事,增加孩子的勇气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碰着、怕摔着,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导致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一味包办代替,最好让他想办法自己解决。

瑶瑶从来都不敢一个人外出,事事都依赖妈妈。

一天,瑶瑶想喝酸奶了,她打开冰箱门,发现酸奶已经没有了,于是,她让妈妈去帮她买。妈妈说:“瑶瑶,你已经长大了,像买酸奶这样的小事可以自己去。”说着,妈妈交给她十元钱,让她去楼下的商店买酸奶,还告诉瑶瑶应该怎样和商店里的阿姨说话。可是,瑶瑶自己不敢去。妈妈答应陪她一起去,但是酸奶还是由她买。来到商店,瑶瑶照着妈妈刚才教给她的,告诉阿姨她要买五杯酸奶。阿姨帮她把酸奶拿过来,并且夸奖了她,瑶瑶心里美滋滋的。

从那以后,瑶瑶学会主动地去办自己的事情了,几次下来,她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由此可见,当孩子不敢独自做事情时,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孩子慢慢学会处理自己各种各样的事,从小到较大的事,从简单到较复杂的事,让孩子逐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当然,不能一下子就放开手、不问不管,不然会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性格6:孩子急躁做事急于求成孩子症状:着急、急于求成

浩浩4岁了,他是个急性子,碰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一天,浩浩在家里玩积木,他想把一块圆形的积木摆到一块三角形积木的上面,可是,一连摆了三次都没有摆到相应的位置。浩浩急了,一下子将圆形的积木扔出了老远。妈妈看到了,劝说他别着急,慢慢来就好了。浩浩气呼呼地说:“摆不好,不玩了。”然后,他就去卫生间方便,过了好大一会儿才提着裤子出来,大喊:“妈妈,帮我提裤子。”妈妈走过来见他的小脸通红,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汗珠,看来是衣服穿得太厚,裤子不容易提上来。妈妈边帮他提裤子边说:“提裤子得顺着劲,别那么着急。”浩浩倒埋怨起了妈妈:“你给我买的裤子一点都不好。”

浩浩老是这样,做事情时风风火火,一件事情总想一下子就做完。第一件事因急躁失败了,就会更加急躁地去干第二件事,常常导致乱上添乱。为此,妈妈也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专家药方: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差,在他遭遇挫折时就容易出现急躁、发怒等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造成孩子脾气急躁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天生就比较急躁,另一种则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情绪过于敏感或迟钝。

因此,在孩子情绪急躁时,父母要注意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要把握住时机与尺度,反应不能过激。父母不要立即显得焦虑不安或急于解决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急躁情绪;也不要无动于衷,对孩子着急的事情视而不见,非要等到孩子大哭大闹时才给予关注,这样也会助长孩子的急躁情绪。

当孩子产生了急躁情绪时,父母应该马上提醒或者劝慰孩子,告诉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可以给孩子讲些由于急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启发孩子增强克服急躁情绪的自觉性,从而纠正孩子急躁的性格。妈妈调教/养: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孩子

1.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

一旦发现孩子急躁,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探究出孩子急躁的真正原因。比如,当孩子想要某样东西,并要求马上得到时,父母要让他知道并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马上就能如愿。可以告诉孩子,他要的那样东西,必须要等到合适的时间或者到某个地方去买才能得到。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从而减少他自己的急躁情绪。

恺恺是个性子特别急的孩子,他想要什么,都会要求马上得到;想怎么做,就会要求马上实现,否则就会哭闹。

一天,恺恺在家里玩小汽车,一会儿,他玩烦了,想看动画片《奥特曼》。于是,恺恺打开了电视,然而,电视上没有一个台在播放《奥特曼》。妈妈告诉他要等到晚上六点钟电视上才会播放《奥特曼》。听到这儿,恺恺撅起了嘴,都快哭了,他哪有足够的耐心等到晚上六点呀?妈妈想到邻居家有《奥特曼》的DVD光盘,恺恺立即让妈妈去邻居家借。妈妈对他说:“现在不能出去,我得把衣服洗完才能去。”可是,恺恺有些等不了,他一个劲地缠着妈妈。妈妈指着挂在墙上的钟表告诉他:“等指针指向‘9’,妈妈就去借DVD光盘,现在,你要安安静静地等一会儿,你再哭闹,妈妈就不帮你借了。”听到这话,恺恺只好坐在一旁等妈妈把衣服洗完。

过了一会儿,妈妈干完了活,帮恺恺借来了光盘,他高兴地看起了动画片。以后,每当恺恺急不可待时,妈妈就会用“让他等一会儿”的方法训练他的忍耐力。渐渐地,恺恺学会了耐心等待。

另外,父母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活动来磨炼孩子的韧性。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练习书法、绘画或陪孩子下棋、玩拼图等,让孩子在一笔一画的练习中,在细致观察中,在缜密思考中,增强耐心。

2.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孩子

在父母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难度很大。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情,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不尽如人意时,就会变得很急躁。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超出了他目前的能力范围吗?假如确实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父母要正确引导、及时帮助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或者给予必要的指导等等。

下面,我们看看潇潇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3岁的潇潇是个性急、没耐心的孩子,她想要做的事情,如果没能达到目的,她就会大声喊叫或者扔东西。

一个星期天,妈妈带着潇潇去亲子园上美劳课,课堂上要用剪刀将彩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由于潇潇平时没有用过剪刀,在老师讲的时候,她很用心听,对剪刀的用法也很有兴趣,一直跃跃欲试。过了一会儿,老师让小朋友实际操作了,潇潇很高兴地拿起剪刀剪起彩纸来。可是,由于潇潇的年龄太小,她很难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没多长时间她就开始闹情绪了——把剪刀往桌子上一扔,彩纸也被她揉成了团,连妈妈剪好的彩纸也被潇潇扔得满地都是。

面对潇潇的无理取闹,妈妈并没有急,而是耐心地哄她,手把手地教她怎样握剪刀,怎样使用剪刀以及剪东西的技巧。慢慢地,潇潇掌握了剪刀的使用方法,下课之前终于剪出了好几个图形。

3.及时鼓励、肯定孩子

在孩子因遇到困难和挫折而表现急躁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只要他有一丁点的进步,父母也要及时表扬、夸奖孩子,肯定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

即使自己有能力去完成的事情楠楠也是显得很不耐烦,她动不动就会急躁得不行。

一天晚上,楠楠正在写作业,有一个生字总是写不好,急得她直跺脚。妈妈给她送来一个苹果,看到楠楠着急的样子,妈妈问她:“怎么了,宝贝?”楠楠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妈妈。妈妈温和地鼓励她:“别心急,楠楠一定能把它写好的,再多写几遍。”又写了一会儿,还是写不好,楠楠不想再写下去了。妈妈拿起笔,一边一笔一画地写一边为她讲解生字怎样写看起来才更漂亮。将生字写好后,妈妈让楠楠再多练几遍。可是,楠楠对这个字有些抵触情绪,她不愿意再写了。妈妈让她暂停一下,把削好的苹果递给了她,并且和楠楠聊起了天。吃完了苹果,妈妈看楠楠的心情已经缓和了下来,就让她继续写,并且提醒她不要着急。

楠楠平静、细心地写了几遍,比刚才写得漂亮了好多。妈妈及时表扬了她:“看,宝贝,只要不急不躁慢慢写,就能写得越来越漂亮吧。”性格7:孩子话太多一直不停地说孩子症状:总有说不完的话、一直不停地说

奇奇今年4岁了,是个特别能说话的孩子,嘴巴一天到晚都停不下来,只要不睡觉,他就会有说不完的话。

他经常说一句口头禅:“妈妈干吗呢?”大人说话时,他爱插嘴,爱接人“话茬”,或者重复大人说的话。

和妈妈一起出门上街时,奇奇会告诉妈妈,这是大树,这是车子,这是……奇奇以前刚开始说话时,妈妈会夸奖他,可是时间长了,奇奇一遍一遍地说,妈妈都快烦死了。

看电视时,奇奇也会不停地和妈妈讲电视中的剧情,妈妈说他:“别说了别说了,你都有点扰民了。”

不管和谁在一起,奇奇总能找到话题,从不怕生。一般情况下,别人没什么说的了,他还是不停地说,拉着别人问:“你怎么不说话呀?你说话呀。”搞得人哭笑不得。

实在没人陪他说话了,奇奇就一个人和他的那些玩具说,整个一“话痨”。

如何让奇奇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再那么多话呢?专家药方:别让孩子“光说不练”,多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

孩子话多,往往起源于牙牙学语的时期,那时他的发音能力和语言能力经常博得大人的注意、夸奖和惊喜。大人们鼓励得越多,孩子越能说,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有些孩子慢慢地养成过于注重口头交流的习惯。

孩子爱说话的现象很普遍,这是因为他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对一切都很感兴趣,好奇心十分强烈,当求知欲不能够满足时,孩子就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性格活泼、思维敏捷。然而,有些孩子的话往往重复、没有意义、平淡、缺乏组织性,这就让人徒增厌烦了。

有的孩子爱说话,是为了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能急躁,也不要冷淡对待,敷衍、挫伤孩子,要多和他交流、沟通,注意观察、倾听孩子说话的真实意图,保护、培养他的积极性。减少孩子说话,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如踢足球、下棋、骑自行车、书法等活动,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鼓励孩子写故事、文章、诗歌等,变换形式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妈妈调教/养:引导孩子把握讲话的恰当时机

1.引导孩子把握讲话的恰当时机

孩子话多,父母应该多与他交流,慢慢引导他把握讲话的恰当时机,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对于孩子正确的说法应该给予鼓励、表扬;孩子不正确的说法,要用婉转的语言引导他重新思考。同时,可以鼓励、指导孩子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有条理的复述,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靖靖是个爱说话的孩子,即使是在吃饭时、睡觉前,她的话同样特别多。

一天,全家人正在吃晚饭,靖靖又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笑话。妈妈告诉她吃饭时说话容易把饭菜喷到桌子或者别人的身上,很不卫生。另外,边吃饭边说话往往以说话为主,容易影响胃的正常消化,时间一长就会影响食欲,变得不爱吃饭。更严重的是,万一饭菜掉到气管里噎到自己就更麻烦了。听到妈妈讲了这么多吃饭时说话的坏处,靖靖有所收敛,有话也会短着说。

靖靖睡觉前的精神头仿佛是最足的,她会捂在被子里唱歌,还会缠着妈妈讲故事。一个故事听了好多遍也不烦,讲得妈妈都要烦透了。这天睡觉前,靖靖又要妈妈讲那个老掉牙的故事,由于这个故事已经讲了好多遍了,于是妈妈给她提了问题:“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呀?他做了什么事情?”靖靖一一回答了上来,妈妈表扬了她,并且让她自己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

2.让孩子学会倾听

有的孩子只喜欢说,不喜欢倾听。长大后,往往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会倾听他人的讲话,甚至听不进去他人的建议和忠告。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耐心倾听。这里推荐一种训练方法:让孩子拿本书读一篇文章给父母听,父母认真听不要插嘴;然后父母再为孩子读一篇文章,要求孩子不能插嘴。这样,可以使孩子听、说交替,也能增加孩子的知识。

我们来看看昕昕的妈妈是怎样教会她认真倾听的吧:

老师跟妈妈说,昕昕在幼儿园里特别爱说话,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她嘴里总会嘀嘀咕咕,或者和其他同学交头接耳地说话,严重影响了其他听讲的孩子。

妈妈耐心地和昕昕讲道理,告诉她:“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这样,老师才会喜欢你。其他的小朋友想听老师讲课,如果你讲话太多,或者声音太大,其他的小朋友就没法听到老师讲的内容了,那么他们以后就不喜欢和你交朋友了。”

昕昕眨了眨眼睛,妈妈继续说:“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一个小朋友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爷爷告诉他:‘这是要让人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

这下,昕昕明白了,她向妈妈保证,以后会认真听老师讲课,不会再乱说话影响其他同学了。

老师向妈妈诉说了昕昕的错误之后,妈妈没有批评她,而是慢慢地教育她,让她自己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这种方法比批评、责罚更有效。

3.学会倾听孩子讲话

有的父母工作很忙,当面对孩子不断的追问、说话时,可能会情绪急躁、不耐烦,甚至忽略孩子的一些问话,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当的。建议父母静下心来,耐心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交流并不仅仅指讲,而是由说话和倾听共同构成的,因此,父母需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话。

每天晚上睡觉前是秀秀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陪她聊天、谈心。秀秀总会滔滔不绝地给妈妈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比如某个老师如何带孩子做游戏,哪个同学怎样出了洋相等。假如秀秀在幼儿园里犯了错误或者受了委屈,她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妈妈呢,会耐心地指导秀秀,让她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处理。在妈妈的帮助下,秀秀学会了发扬自己的优点,及时改进自己的缺点,进步了不少。

倾听孩子是为了给孩子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倾听孩子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支持、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4.将孩子的说转变为写

话多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强的语言能力,这倒是为他(她)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可是,有些话多的孩子往往“嘴高手低”,写作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在他掌握了一定的书写技能后,父母可以鼓励他写故事、日记、信等。孩子热衷于这些写作形式,既能让他(她)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可以避免一些无意义、让人烦的谈话。

雯雯只要一睁开眼睛就会说个不停,而妈妈的工作很忙,不能天天陪着她。怎样才能知道雯雯的事情,清楚雯雯的心里话呢?妈妈的高招可多了。

刚开始时,妈妈为雯雯买了一台录音机,让她把怎样玩游戏、写作业还有想说的话等全都录下来,妈妈忙完工作,雯雯已经睡觉了,妈妈听她的录音就能知道雯雯遇到了什么事情。

后来,雯雯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会动手写作了,妈妈就让她写日记或信。

现在,雯雯可以把自己的文字打到电脑上,发给儿童杂志社或报社,看着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发表,雯雯可高兴了。性格8:孩子固执爱钻牛角尖孩子症状:顽固不化、爱钻牛角尖

熙熙5岁了,他是个十分固执的孩子,平时爱钻牛角尖。

有一次,妈妈包了熙熙特别爱吃的饺子,由于刚煮好的饺子特别烫,熙熙无法自己动手吃,就让妈妈帮他。为了让饺子凉得更快一些,妈妈用小勺子把其中的一个饺子放在碟子里,将它分成了两半。熙熙看到后不乐意了,大声喊着:“呀!饺子分成两半了?不要分开,还要像刚才那样。”妈妈向他解释:“把饺子分开会凉得快一些。”可是,熙熙依旧不依不饶地大喊大叫,并且说不要吃了。妈妈说:“饺子很烫,是你让我帮你的,你不能不讲道理呀,饺子分开了就不可能合在一起了。”然而,熙熙不听,还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分成两半了,我就不喜欢了,我还是喜欢刚才那样子。”就这样,熙熙闹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了下来。他依然没有接受饺子被分成两半的事实,一个都没有吃。

面对如此爱钻牛角尖的熙熙,妈妈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专家药方: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拥有自律精神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孩子的固执举止,是由孩子自身个性特征引起的对外界信息或变化不适应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过分追求完美,做事情时会反复思索、反复检查,并且常常还有一定的程序,疏漏了哪一道心里都会感到不舒服。同时,孩子平时会十分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循规蹈矩,他们的这种种过分“兢兢业业”的态度有时会被认为“认真、仔细”,而备受周围人的称赞。

一般情况下,这种性格孩子的父母对其管教都比较严厉和苛刻或者父母的性格特征也是尽善尽美。所以,受父母的影响,这些孩子做事时非常小心谨慎,生怕会做错了什么事情而受到惩罚。因此,对于孩子过分的仔细和认真,父母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不要将之误认为优点而盲目加以鼓励。当孩子出现固执行为后,父母要注意家庭教育以及生活方式,不能单纯地指责孩子,更不要体罚孩子,否则会适得其反。

改变孩子的固执性格,父母可以采用立规矩的办法,比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按照规律的时间作息;玩游戏时不能耍赖,要求别人让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当然,立的规矩必须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相符,规矩如果太多会带给孩子压力,并遭到他的反抗。可以循序渐进,从执行几条简单且关键的规矩开始,让孩子初步拥有自律精神。妈妈调教/养:善用方法教导孩子判断自身的错误

1.帮孩子养成从小讲道理的习惯

面对固执的孩子,父母要帮孩子从小养成讲道理的习惯。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选择,使孩子明辨是非。

瑞瑞是个固执的孩子,有时候妈妈让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并且总要坚持自己的意见。每当这时,妈妈就会耐心地教导他,让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一天下午,妈妈带瑞瑞出去,外面刮着北风,很冷,怕他感冒,就叮嘱他戴上帽子。瑞瑞同意了,可是他戴上了夏天的凉帽。妈妈告诉他这种帽子不是冬天戴的,然而瑞瑞不听,他对妈妈说:“这个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