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礼仪教程(第五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20:31: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道魁

出版社:成都西南财大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礼仪教程(第五版)

现代礼仪教程(第五版)试读:

第五版前言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历来尚礼。礼是“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三《礼》等专门记载礼仪的著作,历史典籍中也不乏礼仪方面的记载,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学习礼仪是为了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宣传、推广礼仪是为了社会的祥和、稳定。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它是沟通人类情感的传导器,调节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红绿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个人不注重礼仪修养必然祸及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对此,一些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社会上一些道德文明沦丧的现象必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该遵循九条基本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或‘法国人’。你的言谈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士对你的国家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说,旅行像一个流动的社会坐标,个人的任何一次不文明的举止,都可能会给同一个族群的下一批旅行者带来不必要的定式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让个体的形象、组织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更美好,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最重要的就是入乡随俗,感受不同的文化、生活习俗。

本书既可作为公关、旅游、营销等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爱好者自学的参考书。就我个人的愿望来讲,力求在书中做到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殖学无根,加之手头资料匮乏,书中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批评、斧正。

本书在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吸收、借鉴、辑录了国内外出版、发表过的有关优秀研究成果和著述,在此特向作者、出版商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特别感谢西南财大出版社的历届领导和编发人员为此书付出的辛劳。

有“礼”走遍天下。新版面世之际,我心有期待,心有祝福:希望爱之者春风满面,习之者如沐春风,行之者春风得意,成之者永葆青春。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世纪里,给社会一张彬彬有礼的“名片”,以共同营造文明礼貌和谐的社会环境。李道魁2015年5月第一章礼仪概述第一节 礼仪的概念及特点一、礼仪的概念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敬人。第六版《辞海》关于“礼”的注释是: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奉的仪式;③泛指古代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④礼物;⑤指礼书;⑥古书名;⑦姓。仪,《说文解字》道:“仪,度也。”本义为法度、准则、典范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

礼仪虽然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但实际上它是与一定的思想意识密切相联系的。也就是说,礼仪虽是形式,但一定的形式总是由一定的内容决定的。因此,礼仪是以一定的思想为基础的。

每一个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不同,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实质上它是人类文明演变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的沉淀物,也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代之以进步、开化、繁荣的标志。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礼貌、礼节、礼仪、礼宾这四个概念在交往中经常使用,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将其混为一谈,其实这四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一)礼貌

第六版《辞海》将礼貌解释为“对人恭敬和顺的仪容”,即指一个人在待人处世时,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友好,在仪表、仪容、仪态以及语言和动作上谦虚恭敬的表现。它是对一个人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虽然礼貌表达的形式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应当做到:诚恳、谦恭、和善与适度,而与其相对的则是傲慢、粗野、蛮横与轻率。一个微笑、一声“您好”等,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二)礼节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致谢、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古代的作揖、跪拜;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点头致意、握手;一些国家的双手合十及拥抱、亲吻等都属于礼节的形式。

礼节是待人处世的规矩,但并不是某个团体或某个人制定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虽然不像法律那样至高无上,但是,要得到别人的理解、社会的承认,就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和方式,即遵守礼节。然而,礼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因时间、空间或对象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三)礼仪

礼仪显然涵盖了礼貌和礼节,三者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有礼貌而不懂得礼节,就容易失礼。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人对他人虽有恭敬、谦逊之心,但在与人交往时却显得手足无措,或因为礼节不周而使人觉得尴尬;还有一种人,虽懂礼节,但在施礼时却缺乏诚意。这些都是没有理解礼节、礼貌真正含义的结果。正所谓,敬人要从心里敬。只有内心的诚意与动作的协调一致,才能达到三者的完美统一。(四)礼宾

礼宾是指按一定的礼节和仪式接待宾客(多用于外交场合)。所以,各国外交部一般都设有礼宾司,一些王室或元首府还设有典礼司或典礼官,专司礼宾之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礼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礼仪的各种知识,因此礼仪学这门新兴的学科便应运而生了。礼仪学是研究和总结礼仪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在礼仪活动中起着指导作用。三、礼仪的特点

礼仪作为道德范畴,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但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方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共同性

礼仪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它早已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不分国别、性别、年龄、阶层,只要人类存在着交往活动,人们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尊重。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礼仪内容的理解不同、重视的程度不同、反映的情况也不同,但对礼仪的需要却是共同的。(二)时代性

礼仪既然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由于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文化习俗等都会对礼仪的形成或流行产生影响,因此,礼仪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礼仪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赋予其新的内容。

我国的现代礼仪,是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礼仪合乎逻辑的发展。师古而不泥古,师古而不复古。它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礼仪传统,摒弃和革除了显示人尊卑身份的跪拜等礼仪,并根据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政治思想,建立了平等的、同志式的新型礼仪体系。人们以礼相待,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用良好的现代礼仪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差异性

礼仪的实质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由于民族信仰、习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又都有自己的一些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表达礼仪特定含义的方式。因此,礼仪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表现出形式上的差异性。

我国著名学者黄遵宪在论民俗时说道:“天下万国之人、之心、之理,即已无不同,而稽其节文乃南辕北辙,乖隔歧异,不可合并,至于如此,盖各因其所习以为之故也。礼也者,非从天降,非从地出,因人情而为之者也。人情者何,习惯是也。川岳分区,风气间阻,此因其所习,彼亦因其所习,日增月益,各行其道,习惯之久,至于一成不可易,而礼与俗,皆出于其中。”

礼仪的差异性除了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外,还表现在礼仪的等级差别上,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对象施以不同的礼仪。(四)公德约束性

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它是长期以来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并施行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是人们评价善、恶、丑的习惯性标准,具有约定俗成的本质属性。人们常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礼仪与公共道德不相违背的特征被称为礼仪的公德约束性。它虽然不具有法一般的强制力,但通过家族、邻里、亲朋的舆论监督,往往迫使人们遵守它。它在人们生活中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我国著名学者黄遵宪曾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夫事有是有非,有美有恶,旁观者或一览而知之。而彼国称之为礼,沿之为俗,乃举国之人,辗转沈锢于其中,而莫能少越,则习之囿人也大矣。”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礼,理也。”理即规矩、准则,而规矩就是用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礼仪内容不尽相同,但守纪律、讲卫生、待人有礼、尊老爱幼等乃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规矩,是做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准则。(五)延续性

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前进。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的变化也不是剧烈的、飞跃式的,而是在大量延续、继承的前提下的一种渐进更迭。因为礼仪是缓慢形成的,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一种礼仪一旦形成以后,便会有一个相对的延伸期,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只有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观念革新后,旧的礼仪才会逐渐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消失,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六)通俗性

礼仪是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多没有明文规定,但又被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所遵循。它简单明了,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人人都可以通过耳闻目睹来把握。当然,随着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发展,各种礼仪也正在不断地被理论工作者加以总结、提高并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礼仪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交往,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这就是说,动物只能依靠自身的器官从自然界取得现成的东西去维持生存,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不能自觉地、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所以动物之间无所谓社会关系。而人则不同,自从类人猿最后脱离狭义动物界变成人以来,其生活、生产活动就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手的发展,随着人类的劳动,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达……使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对于每一个人都一目了然。在劳动的基础上,语言适应了交际的需要,产生了礼貌语。现在所知原始人类早晨相见的问候语是“无它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它”为蛇。上古时代,毒蛇盘地,随时危及人类安全,祖先惧怕毒蛇,朝不虑夕,故相见便问:“你没有被蛇咬了吧?”又如:上古时代人们早晨见面的问候语是“无恙”,“恙”也是一种毒虫。由此可知,在上古时代人类便有了礼貌语言。

但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落后,人类处于一种愚昧状态,其认识世界的能力极其有限,因而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在许多自然灾害面前感到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就把生活中的得失或成败归之于自然,看成是自然的恩赐或惩罚。这就使得人们把“天”谓之世间的最高主宰力量,对之顶礼膜拜,进行祭祀,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从而产生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当时称为图腾)为主要内容的“礼”。可见,礼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有“礼”字(繁体字写作“禮”)。卜辞中作豐,即“”“凵”“豆”之合。“”据说是一条一条的玉石,“凵”就是盛玉石的盆子,把一条一条的玉石放在盆子里,即成“”的样子,也就是盛了玉石的盆子的样子;“豆”就是放盆子的支架;盛了玉石的盆子放在架上,即成“豐”。拿这样的东西去供神(左边是神)就是礼,表示对神或先祖的敬意。《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徐灏笺注:“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礼之名起于事神。”实际上“祝”“祭”“奠”等字的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写法也都是礼仪场景的描绘。在敬神的基础之上,礼的含义逐渐拓宽,转移到对人的尊敬,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对人施教的礼节、礼貌。

在远古时代,同一氏族成员在共同的采集、狩猎、饮食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也是原始社会礼的萌芽;不同氏族、部落的成员,彼此间为了求得信任、谅解与协作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表情、姿势,也同样被看作是礼的最初形态。在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礼与等级的逐步出现,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能协调社会关系、反映等级权威的“礼仪”。由此,纵观原始社会的礼,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①确定婚姻制度,以明确血缘关系,使自然群居的团体发展为血缘亲族集团,最后发展为夫妻制;②建立政治体制和区别部落内尊卑等级,制定刑典法律,形成原始政治体制;③确定一些祭奠仪式;④肯定一些礼节形式和表示恭敬的动作。可见,原始社会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政治礼仪、敬神礼仪和婚姻礼仪,是礼仪的起源时期。二、礼仪的发展

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也随之得到提高,原始社会时期的亲婚群婚、茹毛饮血等野蛮现象基本消失,各种礼仪制度相继确立。礼作为一种行为尺度和规则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礼仪也从主要的原始宗教仪式发展成为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观念。奴隶主贵族用礼来树立君主的尊严和绝对权威,维护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统治。正所谓“礼,国之大柄也”。《礼记·礼记集说序》开篇则说:“前圣继天立极之道,莫大于礼,后圣重世立教之书,亦莫先于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孰非精神心术之所寓,故能与天地同其节。”这样,就把礼推崇到了高于一切的地步,使之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作用,可以让“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以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奴隶社会的礼,其主体就是政治体制,就是刑典法律。

夏商两代都有各自的礼。到了周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以下犯上,制定了更详尽的礼法。西周时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礼治时代,在周公主持下制定的《周礼》内容较为广泛,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外,还提出了一整套的礼制,从大宗伯(掌邦礼的长官)之职文中归为“五礼”(吉、凶、军、宾、嘉),“九仪”(受职、受服、受位、受器、赐则、赐官、赐国、作牧、作伯),“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偲璧、蒲璧),“六挚”(皮帛、羔、雁、雉、鹜、鸡),“六器”(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其中“五礼”和“九仪”是针对各种场面的礼仪制度,而“六瑞”“六挚”“六器”则是行礼时所用的器物,目的在于区别尊卑[1]贵贱。在我国古籍中有三《礼》的称谓,即《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对后世影响极大。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者更是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与功能。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积极投身于礼仪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孟子也重视“礼”。正如他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些礼仪道德不是人们受了外感而形成的,是人们本来就具有的。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礼仪道德起源论。《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荀子看来,礼是一种实践可行的东西,是人类清醒理智的历史产物,是社会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伦的客观需要。荀子曾讲:“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明确指出对礼的认识和践行程度是衡量贤与不肖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在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礼崩乐坏”的阶段。由于诸侯们不愿再受约束,纷纷废弃礼法,实行“法治”,从而使儒家思想四处碰壁,很不走运。

到了封建社会,礼的演进进入了礼仪时期,而且礼仪制度亦具有了新的特点,即被打上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的烙印。其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自命为“真命天子”,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朝见天子,须三跪九叩,念念有词。这些礼仪都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的需要。

西汉初期制定封建礼仪最知名的要数叔孙通和董仲舒。叔孙通向刘邦建议制定朝仪之礼,并召集了数十名儒生具体实施。他所制定的礼仪,突出了适应封建社会制度的特点,突出了尊君抑臣以及区分尊卑等级序列的要旨。董仲舒是儒家的饱学之士,向汉武帝刘彻提出“兴学、求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了巩固儒家所推崇的礼仪,他进而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其主要思想是,皇帝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把这种“道”具体为“三纲五常”。他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阳为尊贵,处于主导地位;阴为卑贱,处于服从地位。君、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三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非常明显,“天人感应”的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了。谁要是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从此以后,神权、君权、父权、夫权构成一体,又经历了封建王朝的不断补充和翻新,使儒家封建礼教形成定制,对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特殊作用。

宋代的礼仪在封建体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形成了封建礼教的又一高峰,出现了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即“天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人性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此后,理学的发展,不仅使礼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且还向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迅速渗透,进而有了“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一切言行都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礼仪道德标准,使宋代的家礼兴盛起来。

明朝时代大力推崇礼教,使礼仪之风盛行,并制定了祭祖、祭天、祈年等仪式仪程,规范了“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社会活动,而且使家礼向深层发展,非常详细地规定了家庭内及亲属间各种相互关系的礼节、礼仪。各种名目的礼,诸如“忠、贞、节、烈、孝”日益繁多起来,从而使礼仪日臻完善起来。

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的礼仪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使之形成了礼仪道德的大杂烩。三、现代礼仪

到了现代社会,维护尊卑等级的陈旧没落的形式被废除,代之以人与人之间尊重平等的礼仪,礼仪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礼仪中,有许多礼仪继承了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如《礼记》中曾载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并规定人与人交往时应“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也就是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礼。《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的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荀子·劝学》篇中也讲:“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就是说只有举止、言论、态度均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些言论为现代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有“责己严、待人宽”,“温良恭俭让”,尊老爱幼等行为规范也都为今人所用。

现代礼仪中的一些礼节是由传统礼仪演变发展而来的,如国际上通用的握手礼。在人类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时,人们狩猎、征战,手中经常拿着石块或棒棍等武器。当遇见陌生人的时候,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一下手掌心,以表示友好。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古战场,当时打仗的骑士都着甲戴盔、全身披挂,除两只眼睛外其余都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随时准备冲向敌阵。若为了表示友好,在互相接近时,就应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并互相握一下,即为和平的象征。到了近、现代,若交战双方的领导人有诚意坐到谈判桌前,见面时就握手表示双方愿意和平共处。一旦签订停战协议,双方代表便握手表示和好,并含有庆贺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所以,今天人们相见或告别时,都行握手礼表示亲切的情意。

又如,今人在交际中使用名片的礼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名片,是个人用作交际或送友人留作纪念的一种介绍性媒介物。我国可以说是名片的故乡,秦汉时的“谒”,汉末的“刺”,六朝的“名”,唐代的“膀子”,宋代的“门状”,明朝的“名帖”,清代的“名刺”,与今天名片的作用和格式,都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到了清朝末年,有人就称“名刺”为“名片”。古人的“名片”除用来自我介绍外,还常题写上自己的得意诗句,以此作为社交活动中的敲门砖、见面礼,还可助酒兴,增友谊。

交际礼仪在今天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形式趋简。中国古代交际礼仪中的“拜”,就是适应古代社会慢节奏生活方式的一种致意礼节。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致意的礼仪便相继以握手、点头、微笑代替。二是礼仪内容日渐丰富。当代人的交往日渐频繁,范围逐渐扩大,礼仪也有很多新变化。如言语部分就增加了大量的外语词汇,而非言语交际礼仪更显示了当今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与文化思想的和谐。如现在用刊登广告、电视(台)点歌祝寿、贺新婚、电话拜年、短信微信祝福等已成为最新颖的礼仪形式。

总之,从礼仪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礼仪思想和制度总是那个社会统治阶级思想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现代礼仪无疑有了质的飞跃性的进步,它最终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并且它又将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礼仪的基本原则

文明社会给人们造就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使人们生活得心情舒畅,这是因为人们都注意遵守交往的基本礼仪准则。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人们所采用的礼仪都有所不同。但其中隐含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遵守公德、尊重他人、真诚、适度、守信、宽容和审美的原则。一、遵守公德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实际上是崇高的道德境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了理想信念上的精神支撑。礼仪如不与崇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准则相联系,便不能实现其自身的主要目的——促使人们相互尊重。讲究礼仪是人们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行为,也是一种公德,即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的简易化、人情化越为人们所接受,其对社会人际交往行为的渗透就越深入,且对道德修养的依赖性也就越强。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人们所共知的。礼仪如果不以社会公德为基础,不以个人的文化素质、品格修养为内涵,而只在形式上下功夫,则必定事与愿违。二、尊重他人原则

在交往中讲究礼仪,是为了表达对别人的尊重。人们都有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更有获得尊重的期望,而且人们一般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古代哲人历来主张“仁者必敬人”(《荀子·臣道》),同时“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聘义》)。

所谓尊重原则,首先是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感情,而不应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来生活、行事。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语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它们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含义: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就不会被别人所尊重。三、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真诚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在交往中必须做到诚心待人、心口如一,而不能虚情假意、心口不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而与人交往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缺乏真诚的人,即使在礼仪方面做得无可指摘,最终还是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交场合,并非每个人都能有优美的姿态、潇洒的风度、得体的谈吐,即使懂得该怎样做也不见得人人都做得十分完美。但是,只要以真诚为原则,并处处体现出来,使与你交往的每个人都能感到你所做的一切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就能赢得友情、广交朋友。真诚友善、相互尊重的朋友关系更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四、适度原则

适度是指在施行礼仪过程中,必须熟悉礼仪准则和规范,注意保持人际交往的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

遵循适度原则亦有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感情适度。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其次应该谈吐适度。在与人交谈时,既要诚挚友好,又不能虚伪客套;既要坦率真诚,又不能言过其实。再就是应该举止适度。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优雅得体,又不能夸张造作;既要尊重习俗,又不能粗俗无礼。正如培根所言:“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五、守信原则

守信就是指在交往中要讲真话,并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古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直接把信用作为重要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强调的是要守信用。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一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这如同物体的运动规律一样,当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时,根据其惯性就可以知道它继续运动的方向;而根据火车时刻表,人们可以按计划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预定的地点。在交往中,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动、预测他的行为,以促进交往正常发展。因此,许多礼仪都体现了守信用这一基本精神。如遵守约定的时间,遵守对别人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不失信于人。六、宽容原则

宽容是指心胸宽广,忍耐性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有着宽阔胸怀的人往往能做到宽容别人,易于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正如孔子所言:“宽则得众。”

宽容是与民主、平等、独立相关的,是民主社会的伴随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而社会节奏的加快、价值观的变迁、技术的发明、经济的活跃、思想的冲突都需要人们有更大的相容度,以接纳各种不同观点、不同现象及不同性格的人。

宽容原则包括:①严以律己。就是要树立一种道德信念,规范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遵信守约,以礼待人。②宽以待人。就是要做到将心比心,多体谅他人。在交往中,每个人的思想、品格及认识问题的水平总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而要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化解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③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于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非原则的琐事、小的摩擦不要斤斤计较。④有理时也要让人。七、从俗原则“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着礼仪的内容和形式。“入国问禁,入乡问俗。”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不能只以自己为标准,必要时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这同时也体现了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正如美国礼仪学家罗杰·艾克斯泰尔所说:“好的举止在他国也会是失礼的行为,入乡随俗是国际上人与人交往的最重要的规则。”八、审美原则

我们之所以把审美标准作为现代礼仪的一个原则,是因为:审美的结果,反映了社会进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的目的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已经使真、善、美打破了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结合,浑然一体。按照美的要求来建设今天的世界,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按美的要求来设计人际关系,也已成为人们所乐于接受的一种生活准则。第四节 礼仪的作用

讲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何等重要。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属于文化范畴,是构成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观察、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也是纯净社会、清正风化的有效措施。《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的大意是,使用国家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国家刑律惩处不遵守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管行为对错和荣辱;以德来推行道,以礼来驯化人,老百姓就懂得对错和荣辱并会自觉遵守。这便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礼的社会作用和效果。《管子》中有一句话说得更明白、更直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讲究礼仪的行为是文明行为,而文明行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要求。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每个细胞的文明状况:大多数细胞文明,文明就会蔚然成风。我们倡导的文明礼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原则、以对人的尊重关怀为基础的,要求人们努力做到内在心灵美与外在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礼节礼貌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公民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作用于道德建设,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要求社会成员按社会的期望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使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效益,选择符合时代风尚的言行,唾弃违背社会和民族文明的陋习。讲文明重礼仪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再塑中华民族的形象服务。“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一个拥有五千年优良传统的礼仪之邦,一定会以更加自信、更加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调节人际关系

礼仪是社会活动中的润滑剂,是联络人们感情的纽带、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它对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的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礼仪所表达的意义主要是尊重。尊重可以使对方在心理需要上感到满足、愉悦,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对此,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有过一段论述: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凡是能够受到大家欢迎的人,他们的动作不但要有力量,而且要优美……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赢得别人的喜悦之情。

通过完备的礼仪,可以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协调上下左右的关系,使一切不快烟消云散、冰消雪融。正如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海的推荐书。”约翰逊所说:“礼貌像只气垫,里面可能什么都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碰撞。”三、教育自己,影响他人

礼仪是一种高尚、美好的行为方式,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遵守礼仪原则的人客观上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人们可以在耳濡目染之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匡正缺点、端正品行。四、更好地表现个人价值

人生价值的展示过程即表现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在其生命的主要时期,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其信仰、观念、思想有何不同,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言谈举止见文化”“小节之处显精神”。礼仪教育不仅是一种礼貌教育,还是一种素质、人格的教育。礼仪规范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人们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表现形式。合于礼的行为,拥有道德原则的支撑,又能够涵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素养,是个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梯。

[思考题]

1.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节?什么是礼仪?

2.礼仪有哪些特点?

3.礼仪有哪些原则?

4.礼仪有哪些作用?

5.你对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一美称如何认识?

[1]古人分别尊卑有多种方式,有的用服色来分别,有的用称谓来分别,有的用座次来分别。第二章仪表、仪容和仪态第一节 仪表美一、仪表美的概念

仪表,指人的外表。一般来说,它包括人的容貌、服饰和姿态等,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在古代,仪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表率,如《管子·形势解》所说“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二为容貌,如《宋史·杨承信传》道“承信身长八尺,美仪表,善持论,且多艺能”。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用仪表端庄、容貌俊秀、风度翩翩、举止潇洒等来赞扬一个人的仪表美。

仪表美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1)仪表自然美。它是指人的容貌、形体、体态的协调优美。如体格健美匀称,五官端正秀丽,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线条优美和谐,这些先天性的生理要素,是仪表美的基本条件。(2)仪表修饰美。它是指经过修饰打扮及后天影响形成的美。天生丽质令人羡慕,但这种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因此,人们大都可以通过化妆、服饰、外形设计等来扬其长,避其短,塑造出美好的个人形象。(3)仪表内在美。它是指一个人高尚美好的内心世界、高雅的气质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外在体现,这是仪表美的本质。真正的仪表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秀外慧中”“诚于中而形于外”,是内在美的一种自然展现。

仪表的总体要求可概括为48个字:

容貌端正,举止大方;

端庄稳重,不卑不亢;

态度和蔼,待人诚恳;

服饰规范,整洁挺括;

打扮得体,淡妆素抹;

训练有素,言行得当。二、注重仪表美的意义(一)可以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在最初的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仪表彼此相识,进而相互了解、建立情感的。人们可以通过仪表来推断一个人的身份、学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并据此来决定接受对方的程度,因为第一印象形成的心理定式常常是很难改变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博士蓝斯登曾这样描述过: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影响力几乎永远是视觉上的。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早在第一眼看到他时,便形成了对他的看法。如果他的样子顺眼,我们就会在他身上寻找其他的好的特质;如果他的样子不讨人喜欢,我们会倾向于探索他不良的特质,以便支持我们的第一次判断。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难以泯灭的。(二)自尊自爱的体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衣着整洁美观,仪态端庄大方,既体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又是一个人自尊自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不修边幅,会被人认为是作风拖沓、生活懒散、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难以得到人们的信任。仪表美还体现了一种安全感,一种认真的作风,一种自信、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三)尊重他人的需要

注重仪表是讲究礼节、礼貌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仪表美不仅能满足他人审美的需要,而且能使他人感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因而求尊重的心理也自然会得到满足。同时,注重仪表还可促使人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沟通,有利于相互增进了解和友谊。第二节 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又是一种“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态度。得体和谐的服饰有一种无形的魅力,它可以使一个人平添光彩。一、着装的原则(一)TPO原则

T、P、O分别是英语中time、place、object三个单词的首字母。“T”指时间,泛指早晚、季节、时代等;“P”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O”代表目的、目标、对象。TPO原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衣着标准。只有当我们的着装遵循了这个原则的时候,它才是合乎礼仪的,才能给对方以可敬、可信、可亲的感觉。(二)三色原则

三色原则是选择正装色彩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全身正装的色彩在总体上应当以少为宜,最好将其控制在三种色彩之内,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正装的色彩若超出三种色彩,一般都会给人以繁杂、低俗之感。灰、黑、白三种颜色在服装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几乎可以和任何颜色相配并且都很合适。(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美。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的形体和内在气质,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服饰美就是从这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正如培根所说:“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也就是说,如果孤立地看一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可能都不美,但从整体看却可能显得很美。(四)个性化原则

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气质、爱好、职业等要素,力求在外表上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而现代人的穿着风格主要讲求美观、实用、突出个性,因此,服饰也就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表现个性的趋势。

选择服装要因人而异,其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各式服装有各自的风格和内涵,只有个性化的着装,才能在人与物和谐统一的同时显现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塑造、展示出最佳形象和风貌。(五)整洁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不能沾有污渍,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扣子等配件应齐全,衣服不能有开绽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二、着装的技巧和要求(一)着装应满足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

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人们的仪表、言行必须符合他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才能被人理解、被人接受。(二)着装要和肤色、形体、年龄相协调

不同的人,身材有高矮,体型有胖瘦,肤色有深浅,穿着理当因人而异,扬长避短。鲁迅先生虽不是专门的美学家,但他很懂得服装美学。他说过:人瘦不能穿黑衣服,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的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些,横格子的衣裳,胖子穿上身材更显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衣服,竖条子把人显瘦。肤色较深的人穿浅色服装,会获得相对好的色彩效果;肤色较白的人穿深色的服装,更能显出皮肤的细洁柔嫩。又如在造型上,通过款式的设计,可以弥补人体比例不匀称的缺点。肩胛窄小的人,宜选择有衬肩的衣服,但如果膀大肩宽,则以无肩为好。腰粗的人应选择肩部较宽的衣服,以产生肩宽腰细的效果。腿较短的人,可以选择上衣较短、裤稍长的服装;腿较粗的人,宜穿上下同宽的深色直筒裤、过膝的直筒裙,不宜穿太紧的裤、太短的裙。颈长的人,适合穿领较高的服装,颈短的人可选择无领或低领的款式。胸部较小者,宜穿水平条纹的上衣,开细长缝的领口,并在衣服门襟处点缀些波浪边或荷叶边,以掩盖胸部扁平的缺陷等。总而言之,不能抽象地议论服装的美与丑,只有与本人的形体条件相协调,使之具有配色美、造型美和时代气息,才能分出美丑来。

服装能体现年龄的特征,也是着装是否得体的重要标志。一套深色中山装,穿在中老年身上,会显得成熟和稳重,而穿在年轻小伙子身上,也许就有点老气横秋。少女穿超短裙,会显得朝气蓬勃,热烈奔放,但如果少妇打扮成少女模样,不仅失去了成熟的美,而且还会给人一种轻佻之感。(三)着装应注意色彩的搭配

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为大众化的,因而着装色彩选择得当及色彩搭配和谐往往能产生强烈的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礼仪的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服装色彩并进行合理搭配,是美化着装的重要手段。

1.色彩的视觉效果

色彩浓淡给人的感觉不同,浅淡的亮色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而深暗色则使人感到凝重、沉稳。应该根据礼仪场合的需要和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色彩。

色彩能给人造成扩张或收缩的感觉。明亮的颜色会造成扩张感,深暗的色彩会造成收缩感。因此,体型较胖者,一般宜选用冷色系列的服装。

色彩还能造成华丽感或质朴感。明亮的色彩给人以华丽感,深暗的色彩则给人以质朴感。应根据礼仪场合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服装。

2.服装色彩的搭配

服装色彩的搭配,既要考虑到身材、肤色等因素,也必须注意服装本身色彩的和谐。俗话说“没有不美的色彩,只有不美的搭配”,可见搭配的重要性。色彩搭配的方法有两种,即亲色调和法和对比色调和法。(1)亲色调和法是将色调相近似,但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的配色方法。具体方法有同种色调和、类似色调和、主色调和三种。(2)对比色调和法是将对比色进行搭配,使之对立,既突出各自的特征,同时又相映生辉的配色方法。具体方法有两色对比调和、三色对比调和两种。(四)选择得体的服装款式(1)正式服装。这是指在正规的、隆重的场合穿着的服装。男士的正式服装主要有西服套装、中山装、制服及民族服装。女士的正式服装主要有西服套裙、旗袍、连衣裙及民族服装。其风格应高贵、华丽、庄重,以显示对所参加活动的重视和对主人的尊重。(2)工作服装。这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合必须穿着的服装。其风格应实用、大方、简洁、美观,并与工作性质相符,以显示职业身份和方便工作。(3)便装。这是指外出旅游或休闲时穿着的服装。其风格应为宽松、舒适、洒脱,以显示恬淡、轻松的格调和心情。(五)西装的穿着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西装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标准的通用礼服,它能在各种礼仪场合穿着。其具体的礼仪规范为:(1)西装的套件。西装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之分。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或牛仔裤等;半正式场合,应着套装,可视场合气氛在服装的色彩、图案上大胆选择;正式场合,则必须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2)衬衫。与西装配套的衬衫须挺括、整洁、无皱褶,尤其是领口;衬衣袖子应以抬手时比西装衣袖长出2厘米左右为宜,衬衣的领子应略高于西服领子,衬衫下摆要塞进西裤。如不系领带,可不扣领扣。(3)领带。领带必须打在硬领衬衫上,要与衬衫、西服和谐,其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若内穿毛衣或背心等,领带必须置于毛衣或背心内,且衣服下端不能露出领带头。领带夹是用来固定领带的,其位置不能太靠上,以从上往下数衬衫的第四粒纽扣处为宜。

衬衫的领子式样与领带的结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公认的原则是:窄领通常打单结,有领扣的衬衫用准温莎式,宽领衬衫用温莎式。以下介绍领带的三种结法:普通(单结)型、温莎型、准温莎型。如图2-1所示。(4)西装的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双排扣西装,一般要求将扣全部扣好;单排扣西装,若是三粒扣子的只系中间一粒,两粒扣子的只系上面的一粒,或者全部不扣。(5)西装的帕饰。西装的胸袋又称手帕兜,用来插装饰性手帕,也可空着。手帕须根据不同的场合折叠成各种形状,插于西装胸袋。(6)西装要干净、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7)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且要上油擦亮,皮鞋的颜色要与西装相配套。穿皮鞋还要配上合适的袜子,使它在西装与皮鞋之间起到一种过渡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