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人文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5:54: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笑恒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清华人文课

北大清华人文课试读:

前言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和规范,对于人们涵养道德、丰富情感、升华品格及完善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的人文学术即国学,始终将学术与人格境界融为一体,充满着人文情怀。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下形成的。

杨振宁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杨振宁9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发现他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后来杨振宁回忆说,父亲当时如果教他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他一定学得很快,会使父亲十分高兴。但父亲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而是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他不想培养一个“神童”,更不想拔苗助长。于是,初一之后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了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他读《孟子》。雷教授介绍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来教他。丁则良先生学识丰富,不仅教他《孟子》,还给他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初二后的暑假,丁先生又教他另一半的《孟子》,这样,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已经能背诵《孟子》的全文。此后,杨振宁一直都没有间断对国学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良好的国学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秀的人文品格,也对杨振宁以后的生活和科研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年轻人一生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精神是大学和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同样,人文精神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目标。

北大、清华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历史,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先进人文思想的大师。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志士都是从北大、清华走出来或是曾执教于两所高校的。早期的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鲁迅,以及后来的钱钟书、季羡林、冯至、朱光潜、曹禺等,这些人都是北大、清华的优秀代表。直到如今,北大、清华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大量的精英人才。

历经多年,这些大师的思想依然照耀着正在奋斗道路上行走的人们。有人说:“红尘有梦,岁月迷离,只有思想才能永垂不朽。”这话不错,然而,当我们体会北大、清华之人文,吸收北大、清华之思想后,则应当使自己的行为贯彻于现实生活之中,尊重他人,坚守信仰,感恩乐世,看淡功名利禄,恪守君子之风,包容一切善恶美丑……

或许,你一直对于人生感到迷惑,对生活感到无知,那么,翻开此书,与大师倾谈,或可解开人生困惑:或许,你已经被世俗埋没了自己的赤子之心,那么,翻开此书,来自北大、清华的人文之风,或可吹开你闭塞的思想,吹散你心头的阴霾。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全书由张恒统撰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第一章平等尊重:不卑不亢、不俯不仰1.想得到朋友,就收敛你的优越感“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周国平毕业于北大,著名哲学家、作家

有一次,胡适约一位学生第二天上午七点谈问题,学生误听成下午七点。第二天下午,学生到胡适家,胡适不在家,学生便和门房争执了起来。这时,胡适回来了,见到学生便说:“我早上等你不来,猜你是听错了,所以下午特地赶回来等你。”

胡适身为师长,没有做师长的优越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拥戴。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的人形象好,有的人家境好,有的人有才学……优点多的人确实更容易交到朋友,因为人们都想跟优秀的人成为朋友。但是,优点多的人不一定比常人有更多的朋友,因为优点多的人,也会有更多的优越感,有时会让别人感到不自在,进而疏远他们,朋友也就少了。

展现优越的反义为平易近人,要想得到更多的朋友,要想让别人真正喜欢自己,我们就要收起优越感,平和地对待周围的人。季羡林身为学术泰斗,日常却极为平易近人,因此,人们都尊敬他、喜爱他。

天津有个“文化疙瘩”书店,店主专门倒腾各式各样的古籍,但光顾“文化疙瘩”的人并不多。有一天,有个人在“文化疙瘩”里遇见了季羡林。当时,他心想:“这不是季羡林老先生吗?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来‘文化疙瘩’这种小地方呢?”他拿不定主意,就装作挑选书的样子,跟在他身后。

跟了一会儿,季羡林突然回过头来,微笑着说:“年轻人,我的背上可没书架子啊,你老跟着我干什么?”

这时候,他确定这就是季羡林!于是激动地说:“您真的是季老吗?”

季羡林点点头: “我是姓季,没错,但我没老啊,我只有七十多岁呢!”

这时候,店老板也认出了季羡林,兴奋地说:“没想到季先生也到我这小地方逛!”

季羡林严肃地说:“文化不像大家具大房子,在小地方也可能藏着珍贵的文化,叫‘小地方’可不对了。你这个书店开得不错,能让年轻人读到很多优秀的书。”然后又转头对那个人说:“年轻人,我不喜欢人家称呼我季老,好像我很老似的,我还不到八十呢,在文学面前,谁敢称自己老?文学有多大年纪呢?”

两个人都被季先生逗乐了,也都被季先生平易近人的风格打动了。

有一句诗是这样写的:“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的优越感也是如此,我们不去刻意展现,我们的优点也不会跑掉,比如一个人不自夸自己的美貌,其美貌还在。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时候,我们需要朋友给予心灵上的安慰,有时候,我们需要朋友给予物质上的支持。我们要想得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收敛自己的优越感,做一个平易近人的人。2.即使最卑微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权利

讲人文精神,讲尊重人的价值,第一条就应该是尊重生命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周国平毕业于北大,著名哲学家、作家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伸手讨钱。他搜遍全身上下的口袋,却没有找到一分钱。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走向前去,紧紧握住乞丐的手说:“朋友,对不起,我今天出门确实一分钱都没有带。”乞丐赶紧回答:“不,我宁愿接受你的握手。”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

周国平说:“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西方民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念: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观点对错、贫富差距等都不能成为把人分化为不同等级的理由。即使最卑微的人,哪怕是一个乞丐,都应该得到对生命最本真平等的对待。

陪护了钱钟书先生五年的一位护工,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说起钱钟书先生却赞叹不已。她说:“他心肠好,脾气也好,从不在我面前说半句重话。你想想,像我做护工的,有啥地位呀,可他跟我说话时,极客气,十分尊重人,生怕刺伤你。即使疼得要命,他也忍着……”

她还讲述了一件事,说有一天小护士进来查房,钱钟书先生闭着眼在休息,她们以为他睡着了,就小声聊了几句。护士问她为什么从外地来北京做陪护,她说家里穷,需要钱盖房子。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六百元。

当天下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来医院。钱先生忽然对她说:“我要3000块钱!你给我带3000块钱来!”杨绛奇怪道:“你躺在医院里,要钱干吗?”钱先生停了一会儿,就用家乡话与杨绛交谈起来。护工虽然在场,但也没听懂。

第二天,杨绛来医院时,拿了3000块钱给这位护工。护工惊奇地问:“干吗给我钱?”杨绛指了指钱先生笑着说道:“他听说你家在盖房子,怕你缺钱,叫我拿来给你的。”

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怎样,都值得我们善待和尊重。生活中,人们在拥有的物质上可能会有差距,并且有时差距还很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格上也有差距。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希望被人尊重,虽然有时结果不尽人意,有的人会失败,有的人会成功,但人格却是一样的。文学名著《简爱》中的女主角不因自己贫穷和相貌丑陋而自卑,曾自信地说道:“你以为我穷,长得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和我将一样经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面前一样。”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别人像我们自己一样,都渴望过自由、快乐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去做乞丐,没有人想让自己永远贫穷,更没有人想让自己永远承受别人冷漠和鄙视的目光。

庄子家境贫寒,便去找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听了庄子的来意后,说:“好,我得到封地的租金后,借给你三百金,好不好?”

庄子非常生气,他知道监河侯看不起他,不想借粮食给他,只是找借口打发他,便说:“监河侯,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喊。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鳆鱼在那儿。我问它:‘鳆鱼,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鳆鱼回答:‘我原来住在东海,不幸随着一场大雨被裹挟到车辙里,您可以弄一点水来救救我吗?’我说:‘好,我即将去拜访吴越的君主,等会儿回来的时候,就引西江的水来救你,怎么样?’鳆鱼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依附的水,没有地方安身,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不如干脆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找我吧!’”

说完,庄子便离开了,监河侯感到羞愧万分。

的确,当我们不尊重别人的时候,就会受到别人的侮辱,看不起卑微的人,也同样会得到讽刺。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在电影《叶问》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今天的胜负,我不是想证明我们中国武术比西洋拳更优秀,我只是想说,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我很希望我们能从这一刻开始,学会如何去尊重对方。”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掩人之功,不掠人之美。——邓广铭北大教授,中国历史学家

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在孟子面前谈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夸口:“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比大禹做得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国就行了。”孟子很不客气地说:“你错了,有仁德的人是不会做这种‘己不欲施于人’的事情的,把洪水引入邻国,邻国的百姓怎么办?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还有可能让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祸。”倘若将自己不需要的强加给别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需要我们凡事做到推己及人,即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当我们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当我们想指责别人的时候,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可能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赢得他人的肯定。

曾经有一位北大的女生给校长许智宏教授写信,诉说自己的烦恼。

这位女生在理科专业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是学生干部,可是她却希望转系。所在院系的领导觉得非常奇怪,成绩这么优秀,又是学生干部的她为什么还要转系呢?领导考虑到影响不好,便没有同意她的申请。

女学生在信中提到自己对理科实在没有兴趣,提到自己一有时间就去北大图书馆里看文科方面的书籍,并希望校长能够容许她转到文科专业。

许智宏看到信之后想,如果是自己学不喜欢的东西,肯定也是不快乐的。于是,他立刻就去和教务处商量。对教务处的人说:“这位女学生对理科没有兴趣,与其让她在北大再苦恼两年,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能让她转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里去呢?”

最终,这位女学生如愿以偿,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位校长如此“好说话”。

许智宏教授从1999年至2008年任北大校长,这9年,是北大建校以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期,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兴校长”。他做了9年校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做了9年家长。他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大家庭,校长作为大家庭的家长,必须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感受。他也是这么做的。也因此,他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们在遇到事情时,不要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给别人,看到别人遇到困难,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进而能够对别人多一点理解和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美德,当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必定也能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们自身也有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内心也将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平和。4.施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

善良其实就是生命对于生命的同情。——周国平毕业于北大,著名哲学家、作家

著名作家刘墉曾说:“施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别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这句话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不要高高在上地施舍,而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泉州晚报》曾有一篇报道,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位名叫赵维富的农民。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偷偷做好事,他憨笑着说:“人人都有‘面子’观念,所以,我帮助别人不让其他人知道,就是怕我的帮助反而给别人带来伤害,让受帮助的人被嘲笑。”

赵维富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0岁才开始上学,常常是学期结束了,学费还没交齐。好在老师并不赶他出教室,反而提前把书发给他。邻居们这个送件衣服,那个送几个鸡蛋,让他得以断断续续上完初中。那时候,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自己也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初中毕业后,他做起了杀猪卖肉的买卖。一天,附近一位衣衫破旧的村民一直在他的肉摊前转悠,既不买肉,也不离开,只是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架子上的肉。

他心里忽然泛起一阵酸楚,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吃不上肉,看见生肉都馋得不行,看来,这位村民也和他当初一样。于是,他拿起刀,从架上割下一块肉,顺手递给村民。出乎意料的是,村民并不领情,不但不接他的肉,反而转身就走。

他百思不得其解,拿着肉,愣了好半天,看见街上人来人往,他忽然明白了,一定是自己的行为太像施舍,让村民觉得自己是在可怜他。小时候,别人当众递给他一个鸡蛋,他都会觉得难为情呢。

回过味儿之后,他立即拎着肉,一溜小跑,悄悄地跟在村民后面,直到走到一条偏僻的小路上,他才大步追上去,很诚恳地说:“今天肉不好卖,你就帮帮忙,先赊一点,等有钱了再给我。”村民眼圈泛红,接过肉,连声道谢。

这件事让他明白,光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还不够,还得讲究方式,要让别人乐意接受你的帮助。从这之后,他帮助别人的行为开始变得隐蔽起来,看到附近村民生活清苦,他会频繁地上门收猪,不管对方有没有猪卖,他都会送上一块肉“贿赂”对方,预定好圈里的小猪崽。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同样需要别人尊重。一位普通的农民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努力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善良。

帮助别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帮助并不等于施舍。有些人觉得自己去帮助别人就是高尚的,然后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像给路边的乞丐丢几块钱一样。殊不知,这样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如果我们真心想去帮助别人,就应该考虑到别人内心的感受,不能为了帮助而去帮助。

一天,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正在拆看观众来信,一封信里隽永的字体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但是家里很穷,即使考上大学,也没钱读。他写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看了这封信,崔永元马上拿起电话按学生所留的地址和学校联系,核实情况后,崔永元决定资助这名学生。后来那名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崔永元先后资助他学费生活费共3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转眼,10年过去了,当崔永元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做签售时,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着便哭了起来。后来崔永元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位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后来,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永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崔永元。“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

帮助他人必须平等相待。真正的帮助必须发自内心,很多人接受突如其来的帮助时,其实是怀疑的,怀疑来帮助他的人是不是另有所图,如果我们的帮助不是出于真心,便会招来误会。也只有发自内心的帮助才能使得帮助不至于变成施舍,不至于让别人有被施舍的感受。5.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现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胡适北大教授,近代著名思想家

李开复认为:“尊重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其实,每个人对每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不能期望大家的意见完全一致。”但很多人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与别人谈话时,只顾自己侃侃而谈,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别人发表意见时,自己却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别人提出建议,则对别人耿耿于怀,做出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胡适曾经说:“我们总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胡适在这里讲的“容忍”的意思就是尊重,尊重别人的意见,给别人发言的机会。

有一次,鲁迅先生在家中请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丸的时候,客人都说鱼丸新鲜可口。可是海婴却说:“妈妈,鱼丸是酸的!”以为孩子是胡说乱闹的妈妈责备了他几句,孩子非常不高兴,并且明显表现在了脸上。

鲁迅见状,便把海婴咬过的那个鱼丸咬了一口,尝了尝,确实不怎么新鲜了。于是感慨地说道:“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否定,这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所说的话啊!”

孩子的意见都应该被尊重,何况我们这些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呢?一个人也只有先尊重别人的意见,进而才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分辨别人的观点。

汉文帝被周勃、陈平等拥立为帝之后,当时北方的匈奴强盛,严重的时候,兵锋甚至惊扰到西汉的都城长安。文帝深以为忧。一次,文帝见侍从冯唐在边上,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冯唐回答说:“我是赵、代地区的人。”文帝说:“赵、代出名将,李良就很会打仗。”冯唐回答:“李良根本算不上会打仗。赵、代的名将,要数李牧、赵奢等。”文帝叹息一声说:“是啊。我要是有李牧、赵奢那样的名将就好了。”冯唐毫无畏惧地说:“就算有李牧、赵奢那样的名将,您也不会用。”

文帝一听,心里很生气,又不好发作,便一甩衣袖,进了内室。文帝在内室站了一会儿,消了消气,命人把冯唐叫进来,说:“你说话也太直了,应该给别人留点面子!”冯唐说:“我没见过世面,只会说大实话。请您恕罪!”文帝问:“你刚才说我有名将也不会用,是什么意思?”冯唐说:“李牧守边的时候,征收的钱粮租税随便花,赵王从不派人查他的账目,所以他把士兵都养得很好,士兵也愿意为他出力。现在云中太守魏尚,杀敌有大功,不过是计功的时候多报了几颗人头,您就免了他的官,还把他关进监狱。这不是忽略人家杀敌的大功,计较人家多报几颗人头的小过吗?”

文帝一听,立即命冯唐持节到云中,把魏尚从监狱中放出来,官复原职。

别人提出意见和批评是出于好意,我们可以分析问题的原委,甚至不接受,但不能不尊重别人。如果我们非但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还对别人表现出鄙视或者反感,那么这种行为将会导致我们身边再也没有人敢给我们提意见,当我们真正犯错时,也无法通过别人这面“镜子”来知晓,最终会铸成大错。

古语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候,有些意见确实可能让我们感觉不舒服,让我们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我们必须静一静,然后去仔细思考,切不能对提意见的人反咬一口,因为别人敢于提出刺痛我们的意见,必然是为我们好。

一个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不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我们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往往能够赢得更多的好意见,也许别人一百个意见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而我们恰恰能够吸收这一个,这对我们自身的帮助也是巨大的。6.永远不要侮辱别人的人格

一个有自己人格和尊严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他人的尊严与人格。同样,如果你侮辱了他人,就等于侮辱了你自己。——周国平毕业于北大,著名哲学家、作家

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势和地位,你与其他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过分的“粗鲁”“傲慢”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文道在一篇名为《2009,我们会有尊严吗?》的文章里,写了这样两件事。

一次,他和著名画家陈丹青参加一个活动,活动快开始了,门外还站着很多人,场地经理说为了安全,不能让每个人都进来,而会场里面的空间还很大。于是,陈丹青出去交涉,要求让一些人进来,他则请前排观众一起挪椅子,好腾出位置让其他人有地方站。

正当大家动手去搬椅子时,现场的保安突然用手按住站起来的观众,同时大喊:“干什么!通通不许动,回去!回去!”态度相当粗暴。不论他们如何解释,保安始终充耳不闻。

过了几天,他在一家餐馆吃晚饭,去洗手间的时候路过一间房门半开的包间,从里面传来阵阵怒吼。他本能地放慢了脚步,看见房里一位喝红了脸的人正在痛骂一个低着头的服务生,他吼道:“我这身衣服你赔得起吗?……”

通过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论:“弱者饱受欺凌,并不表示欺人的强者就因此得到尊严;恰恰相反,尊严与面子是人际的舞蹈,任何一个剥夺他人尊严的人,都不可能是个体面的君子。”

尽管这只是两件小事,但却触动人心,因为类似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同样会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很多人,哪怕手中握有一点点权力,就可以置别人的尊严于不顾。”

正确看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不要随意践踏别人的尊严。殊不知,当一个人羞辱别人、不尊重别人时,真正丢脸的不是对方,而恰恰是他们自己。因为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不配获得别人的尊重。

当我们侮辱别人人格的时候,其实是传递给周围人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自己是个修养极差,甚至道德品质不佳的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别人的人格,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意践踏他人尊严。因为践踏别人的尊严,其实就是在让自己的尊严扫地。

一代文豪林语堂年轻时曾在大学任教。他为人诙谐幽默、学贯中西,深受学生们的爱戴。然而一向谦和低调的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成了一位同事的眼中钉。这个同事思想非常保守,他认为身为大学教授就应该满脸严肃、一本正经地为学生们讲授知识,而不能一边开着玩笑、逗得人哈哈大笑一边传道授业,这林语堂太不正经了。

后来这位同事把这种成见几乎流露给了每一位教职员工,这种评价和行为对林语堂的人格已然构成了侮辱。这让林语堂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不仅如此,每当这位同事在校园里偶遇林语堂时都会把头昂起来,一脸不屑地从林语堂身边走过去。虽然对方做得很过分,但林语堂从未去和他争辩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竭尽全力讲好每一堂课。朋友们都为林语堂打抱不平,嚷嚷着要去帮他讨一个说法,林语堂却摆了摆手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教出更多、更出色的学生去报效国家而不是和人吵架斗嘴的。现在去争辩有什么用,是非成败日后自见分晓。”

几年后,林语堂诙谐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和欢迎,他教出来的学生大都出类拔萃,而且思想积极进步、充满朝气。

有时候,我们确实没有侮辱别人的意思,但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却让别人觉得受了侮辱,这就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也会引起误会和矛盾,如果我们要避免这一点,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人说:“送花的人周围都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当对方跟我们意见不同,却能得到我们尊重的时候,对方也便能冷静地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错。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第二章与人为善:善心善行得善报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充满了爱去对待一切。——沈从文曾任教于北大,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台湾大学校长高震东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我们要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念。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尊敬老师开始的,是从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专门找到大事才做。今天上午下课的时候,礼堂里有很多废纸。我对老师们说不要捡,要等下午学生自己捡——同学们,谁丢下这些纸屑就是不自尊。天下无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纸屑捡起来——这就是我的教材。好的,同学们捡起自己脚下的废纸,这就是自尊的开始。”

东汉时有一位名叫陈蕃的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一片狼藉。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为天下做大善事,打扫一个房子有什么了不起?”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凡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不经意的想法、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他人而言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一句善意的鼓励,将使一个对学业失去信心的孩子成为发愤图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也许一个温暖的微笑,会使一个准备轻生之人停下走向死亡的脚步,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情……

曾经有位作家在一个雪天的早晨去图书馆借书,不经意间,他看见保洁员正在拖地。图书馆人进人出,人们鞋底的雪在室内融化得非常快,很快地板上都是黑乎乎的脚印。保洁员不得不一次次拖,直到有一位送水工推门而入。送水工看了看地板,然后又退了回去,不一会儿他再次进来的时候,脚上套了两只塑料袋,他生怕踩脏了地板。保洁员站在一边,眼里有一种温暖的感动。作家后来写道:“送水工的善举,只不过是两只简易的“鞋套”,可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却让他人感受到了如春天般的温暖。”

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我们可以在大街上搀扶盲人过马路;在汽车上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在教室里随手捡起地上的纸,等等。所有这些事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出了一个人助人为乐、关心他人、讲究文明的高尚品格。

一只小白蚁在船板上咬了一个小洞是很不起眼的,但如果不修补的话,整艘船就有沉没的风险。所以不要因为不好的行为很小就放纵自己。小恶不制,必然会发展成大错。很多犯罪分子都是从“小恶”开始走上犯罪道路的。小恶不除必有大患,所以决不能“以恶小而为之”,而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2.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

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季羡林毕业于清华,曾任教于北大

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张岱年说:“我早年从北师大刚毕业,经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推荐,到清华当助教。这是很幸运的事。这也是我学术生涯的开始。所以,我很感谢冯先生和金先生。”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感恩,最高深的智慧也是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使得我们充满爱心。

有人问一位104岁的老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老人说:“长寿的秘诀只有两条:一是要幽默;二是要学会说‘谢谢’。”从25岁结婚起,她每天说的最多两个字就是“谢谢”。她感谢她的丈夫,感谢她的父亲,感谢她的女儿,也感谢她的邻居,感谢大家给予她的关怀和照顾,感谢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每当别人对她说出一句亲切的话语,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送上一个亲切的微笑,她都忘不了说声“谢谢”。

感谢是对别人真诚的回应,试想,一个不懂得感谢别人恩情的人,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付出自己的爱心呢?因此,可以说:感谢是爱心的第一步。

两个人一同去拜师学艺,询问一位老者学艺的路怎么走,老者见两人饥饿难忍,先给了他们每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很是感激,连说“谢谢”;另一个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仿佛这是他应得的。之后,老者让说谢谢的人上山拜了师,另一个则被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不服,反问道:“我不就是忘了说‘谢谢’吗?”老者说:“你不是忘了,而是缺乏感恩的心。没有感恩的心,就说不出感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得不到别人的爱。”

只要心中有爱,就不会忘记他人给予我们的恩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首先要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而且还要时刻想着报答别人。当我们报答别人的恩情时,既是知恩图报,也是一种爱心的表现。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攒够下学期的学费,不得不挨家挨户地推销各种商品。然而有一天他的推销很不顺利,以至于他感到有些绝望。

傍晚时分,奔波了一天的男孩感到万分疲惫,饥饿难忍,于是他怯生生地敲开一扇门,难为情地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喝。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看到男孩疲惫不堪的样子,还背着一大堆等待出售的商品,就请他进来坐下,她先给他倒了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然后又去厨房给他端来一大块面包和一些黄油,她怕男孩不好意思在自己面前吃,就体贴地让他尽管在这里慢慢吃,然后自己去了隔壁的房间。那一刻,疲惫的男孩万分感激,他吃完后,走过去跟女主人道谢,之后又充满信心地去推销了。

许多年以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请他做手术的人都需要付高昂的手术费。

一天,一位妇女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却束手无策,几经周折,被转到了这位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里。外科大夫认真地做完手术,才有空打量一下他的病人,就在这时,他惊喜地发现这个病人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予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一顿简单的晚餐,使他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所以,当那位妇女躺在病床上、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她的家人却在护士送来的结算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多年以前的一顿晚餐。

有一位名人说过:“一定要忘记的是你对他人的好,一定要记住的是他人对你的帮助。”对别人的帮助我们应心存感激,让自己的心灵时时感受到温暖和鼓励,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就这样,把爱心像接力棒一样传送下去,让一粒爱的种子,在大家的努力呵护下,开出更多灿烂的花朵。

懂得说谢谢,知道表达感恩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朋友道谢,对帮助我们的人表达感激之情,能加深友情,并为彼此之间的情谊加上坚固的支柱。真心感谢不是虚伪的行为,它能带给对方和自己温暖,从而给人一种贴心的感觉。3.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曾担任清华教授、清华数学系主任等职

一位伟人曾说过:“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虽然我们不一定成为伟人,或许做不出像伟人那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也可以通过对他人伸出援手来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有人说:“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当我们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内心收获的是一份快乐和幸福;当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之下克服了困难,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成就。

1981年1月,段宝林最初进入北大的时候,他写的一本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当时是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已经看到了样书。段宝林去看季羡林时,季羡林非常高兴地对段宝林说:“谁说没有好书呢?这就是一本好书。”并给予了他极大的鼓舞。可以说,没有季先生的帮助,就没有段宝林的今天。

1982年是北京大学《歌谣》杂志创刊60周年,当时决定开会纪念,也是段宝林去找季羡林,季羡林一口答应并全力支持。季羡林还特意通知校长办公室,在未名湖边的临湖轩开纪念会。纪念会由他亲自主持,师生几十人参加,非常隆重,季羡林还特别派车进城去接了九十多岁的钟敬文先生、杨成志先生等很多人。

北大民俗学会成立后,创办刊物《北大民俗通讯》,举办民俗讲座,都需要经费,季羡林仍然给予了段宝林极大的帮助,并且每年给段宝林经费,使得北大民俗学会的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有时候,学会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国家经费发生困难,也是去请季羡林先生帮忙,总能得到热情支持。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的人是高尚的。季羡林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从不求回报,事实上,别人也没什么可以被他索取的东西。而真心地对别人、施以援手也应该是不求回报的,这也正是一个助人者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在歌手韩红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故事还要从1999年10月3日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那场事故说起。一辆缆车刚刚到达山顶平台停下来,就在一瞬间,缆车忽然向下滑去,滑行了大约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在缆车坠落的刹那,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用力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孩子得救了,这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韩红,经多方联系,她领养了孩子,并写下《天亮了》这首歌。

从此之后,韩红走上了漫漫的公益之路。她为失聪儿童募款,参加海啸赈灾义演,将演唱会收入捐给孤儿学校……

当记者问她为何热衷于公益时,她说:“以前年轻的时候觉得钱挣了就是自己的,会不以为然,但是财富、名利很快会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这时候就得给自己找个突破口,我这3年找到的突破口就是:帮助别人。”

2012年6月16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成立,随后“百人援蒙”出征。一路上,韩红说的最多的话是:“只要是见到的,都要救,不能落下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有一次,当车队启动准备离开义诊现场时,一位抱着先天性斜颈患儿的母亲急匆匆追来敲打车窗。她泪流满面,说自己赶了整整两天的路才来到这里。韩红立刻叫停车队,请专家就地诊断,最后决定为孩子在北京安排免费手术。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帮助别人,而且很多时候,那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帮到他人。对于一个极其贫困的人来说,一块钱也许就可以解决他的燃眉之急,使得他熬过难关;对于一个悲观的人来说,一番鼓舞人心的话也许就可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进而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当然,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也不是有求必应。有些人如果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有可能会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这时候,帮助别人就有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告诉他,让他自己去解决困难,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援手”有时是对人最大的帮助。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成功后要做的两件事:谦虚,助人。——张建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想要得到这些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去给予别人。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获得一份快乐,而后获得一份友谊,等到我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又可以收到别人的爱心。然而,在生活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事,很多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伤了和气,甚至要大打出手。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送花,自己首先闻到的也是花香;把仇恨传递给别人,首先也会把仇恨装在自己的心里,这就好比要拿泥巴掷人,自己的手会先脏。如此行事,自己也不会真正快乐。

有一位盲人,走路的时候总是提一盏灯。人们感到非常困惑,便问他:“你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一盏灯呢?”盲人笑笑说:“我虽然看不见,但是别人看得见啊!我为别人照亮了路,也可以降低别人撞到我的概率啊!”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灯,一盏可以照亮心灵的灯,只是很多人将之封闭了起来,从而减小了自己可以看见的范围,而有些人却能够点亮这盏灯,于是小小的一盏灯,便照亮了整个世界。“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与人之间就是要互助,才能生活得更好。很多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先想着别人,也许我们得到的结果要比期待的结果还要好。

闻名世界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曾经在年轻的时候流浪过。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流浪到一个小镇上。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份给镇长打工的差事。

一天,外面下起了雨夹雪,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沼。于是,行人纷纷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冒着雨阻拦行人从中经过,但是没有人听他的。正在哈默焦急的时候,发现镇长肩上挑了一担煤渣,只见镇长从从容容地把煤渣倒在泥泞的小路上,然后又用铁锨仔细地把路面整平。这样一来,行人走在上面不必再担心把鞋弄脏。结果,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镇长的花圃得以保护。

最后,镇长说了一句让哈默铭记终生的话:“你看,做任何事都要先想着别人,而关照别人,其实就是关照自己。”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哈默始终记着镇长这句话,处处为别人考虑,最终帮助很多人获得了成功。他自己则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成为美国石油大王。

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我们就会心存感激,希望他日自己也可以为别人做些事情。同样地,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别人也会心存感激,希望他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能让我们所有人获益。

凡事先为他人行方便,先给别人让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方法之一,而且我们最终所获得的必然会比我们孤身一个人前行所获得的要多得多。

很多的小事,比如在别人口渴的时候递给别人一杯水,却能换来两个人的笑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含义就在于此:在帮助别人时,我们本身往往能够得到快乐,而不是期待日后他人的回馈,这种快乐已然是无价的了。

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在生活中,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行动,都能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5.温和友善永远胜过激烈狂暴

惟诚可以感人,惟虚可以接物。——马一浮北大教授,中国书法界泰斗

在生活中,人缘好的人往往是那些常常面带笑容、与人为善的人;而反过来,那些处事急躁,有点小事就躁动不安的人往往是人缘最差的。这是因为温和友善的人能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即便是对方有什么过错,也懂得原谅别人,这样的人自然会受欢迎。

一次,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那么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不善待我,我自然也用不着善待他。”

孔子评价说:“这是没有道德礼仪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子贡说:“别人用善意待我,我当然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导他向善。”

孔子评价说:“这是朋友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评价道:“这是亲属之间应该有的做法。”

你对别人怎样,别人也会对你怎样。所以,你时刻表达善意,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才能进一步建立融洽的关系。例如,当你在指出朋友的缺点之前,最好先赞美他,然后委婉地提出批评,这样他才乐于接受。或者可以借用别人的话来批评对方,“有人说你做事有点毛躁,但是我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或者“有人批评你骄傲,处世不懂低调,我看一点也不像啊”。柔和的语气总是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它能使分歧得以化解,能让劝说深入人心。

在这个世界上,武力或者暴力永远不可能是主流,也永远不可能真正让你战胜别人。其实,温和友善并不等于软弱无能;相反,它是一种有力量的表现,是一种深沉内敛的、更强大的力量,是一种内在气质和智慧的表露。

有一个小寓言:太阳和北风比谁可以让老人先把外套脱下来。北风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吹得越是猛烈,老人反而把外套裹得越紧。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温和友善胜过强硬狂暴这句话。

在为人处世中,学会以温和友善的态度待人,懂得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不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不为一己私利强欺别人,我们也会因这些优点而赢得人们更多的尊敬。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试飞驾驶员,有一次飞回洛杉矶,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他立即检查飞机用油,结果发现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当他召见那个负责保养的机械工时,对方已吓得双腿打颤。

但是,他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飞机做维修工作。”从此,他的飞机再也没有出过问题,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了。

虽然维修工的过失险些使自己丧命,但试飞员深深懂得有过失者的心理。当对方因出了严重差错而痛苦不堪时,善解人意、自我克制、出人意料地给予宽慰,更能使其恢复自信和自尊。这就是友善的力量。

常言道:“将心比心。”任何人犯错误的时候,都害怕别人前来指责,当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内心想法的时候,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入那个境地去思考,我们必然不愿意受到指责。如果我们能够以柔和的态度来对待犯错的人,那么他一定会改正,并且我们还会因此而赢得别人的敬重。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我们面带友善走向镜子时,我们会发现,镜中的那个人也正满怀善意地向我们微笑;而当我们以粗暴的态度面对它时,我们会发现,镜中的那人也正向我们挥舞拳头。6.君子成人之美

不掩人之功,不掠人之美。——邓广铭北大教授,中国历史学家《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其意思就是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完全相反。一个有德行、有涵养的人自然是愿意见到别人过得更好的,当别人有了好事,君子都乐于分享、祝福;当别人遇到困难,君子也愿意伸出援手。

无私的人心里永远会为他人考虑,做任何事都会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往往会舍弃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他人的利益。

能够成人之美才是我们快乐的根本。快乐本来不与利益挂钩,在君子看来,自己的做法对别人有利,成全了别人的美事,这是很快乐的事情。而事实上,我们在成人之美的时候,所收获的往往也不只是一点点的赞扬,而是人性的升华和普通人难以体会到的快乐。君子成人之美,往往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我们在成全他人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长远的支持和帮助。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售出他的住宅,购买者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18万元,人们很快将价格抬到了25万元,并且还有人往上叫价。

眼看大笔的钱就要到手,可是老人并不开心。他坐在沙发里,满脸忧郁。要不是身体不佳,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房子的。

这时,一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5万元。”“但是房子的底价是18万元啊。”老人淡淡地说,“现在已经有人要用25万元买下它了。”

年轻人并不沮丧,诚恳地说:“我看出您对这套住宅的依恋,所以,如果您把房子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一直住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看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

老人慈祥地笑了。他站起来,对大家说:“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他拍拍年轻人,“就是这位小伙子。”

年轻人赢得了竞价的胜利,既成全了老人,也成全了自己。当然,成人之美往往不会得到直接的回报,有时候还需要我们做出或大或小的牺牲,倘若我们能够想明白成人之美的好处和快乐,再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对于君子来说,成人之美往往是一种率性的行为,是一种习惯使然,因为君子已经养成在成人之美的过程中感受快乐的习惯了,已经喜欢上成人之美后体会那种快乐。

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虽然他们没有做出什么大事业,但是他们的人格却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知道成人之美。修下水道的徐虎、帮助穷困儿童的丛飞、大山里的赤脚医生,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邮递员。这些人虽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所做的事情也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在他们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也许我们本身没有太大的能力,也不能像先贤一样恩泽天下,但是我们也可以用我们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假如你是一名老师,可以兢兢业业地教导学生成才;假如你是一名医生,可以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假如你是一名官员,我们可以以为人民服务为目标……只要我们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我们便会收获快乐。第三章独立人格:勇敢追随自己的本心1.不过分依赖别人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曾经执教于清华

有人去庙里求菩萨解除自己身上的苦难,突然发现身边跪着一个人像极了庙里的菩萨,于是就问道:“您是菩萨吗?”跪着的人说:“是的。”那人奇怪地问道:“那您为什么跪在这里?”跪着的人说:“求人不如求己。”无论在什么时候,外人的帮助总是没有自己的努力有效果。当危险降临的时候,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拯救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么我们的希望很可能会落空。

有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总会积极想办法努力自救,有的人却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最终错失自救的良机。对待苦难和挫折的态度不同,最后的结局也必然不同。

路要自己走,生活要靠自己创造。一味依靠别人的人,只会等来失败。只有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打败苦难、走出困境。

下雨了,一个在屋檐下躲雨的人看见一位僧人打伞走过,这人便说:“师父,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僧人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来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僧人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没有被雨淋,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

由于人自身的惰性和不自信在作怪,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依赖心理,而这是我们取得突破或者克服困难的障碍,所以,如果你不甘平庸,想要走出困境,那么就要努力去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的精神,养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子女不可能依靠父母一辈子,更何况他人!所以人一定要自立,只有这样,未来才有保障。

俞敏洪创业之初,经常一个人满大街贴招生广告。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糨糊常常都结成了冰。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他说:“实际上,身体上的痛苦还能忍受,但精神上的挫折却几乎让我丧失信心。”

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了北大,那时候他便养成了鼓励自己的习惯,他说过:“没有别人鼓励,就自我鼓励。”在创业过程中,他凭借坚韧的品格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当不幸降临、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只要我们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必定能找出克服苦难的方法。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在大学读书期间,他把十一二岁的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抚养妹妹。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苦等他人救助,也没有怨天忧人、自暴自弃,而是迎着困难上,用顽强的精神去克服和战胜暂时的困难。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出版《茶花女》之前,几次投稿给编辑,都被退回。这时的小仲马如果接受父亲的帮助,或许会顺利很多。但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小仲马永远被父亲的光环所笼罩,他拒绝依赖父亲。稿子退了回来,他就再写,再退,再写。凭着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斐然的文采,终于著成了不朽的名著——《茶花女》。

别人只能为你引路,但不能替你走路。人有时就像一株小树苗,如果过于依赖人工灌溉,它的根就不会往深处扎,大风一来,就可能被连根拔起。如果小树苗缺少人照料,而降雨又少,这就会逼得它将根尽量伸向泥土的深处去汲取营养。有如此牢固的根,树自然不会轻易被风刮倒,没有谁能为我们遮风挡雨一辈子,总有一天我们要长大,学会独自去面对和承担。靠别人只能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2.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只有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若盲目迷信典籍,缺乏批评精神,只能使思想陷于停滞,那是不足取的。——张岱年毕业于北大,执教于清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20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时定下的校训。

尽管这是陈寅恪老先生20世纪20年代的教诲,但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次,白岩松接受《人物》专栏的采访,记者问道:“刘翔退赛这个事情,你怎么看?”白岩松十分坦然地说:“说白了,不就是一个比赛吗,回到体育。刘翔退赛那晚,我去安慰他爸妈,那个时候他们连刘翔都没见着。所以我去安慰,说是采访,但我30%是采访,70%是安慰,我想跟他们聊聊天,帮助他们缓解一下。”“看刘翔比赛的时候他妈妈号啕痛哭。他爸送走两个朋友之后在卫生间哭的。我跟他爸爸抽了半天烟,聊很多事,包括我也受过伤。我还跟他父母讲,我说你们想过没有,每届奥运会110米栏冠军,第二届都摔倒在跑道上,2004年的时候刘翔的前辈约翰逊摔了;然后2004年的冠军刘翔2008年退赛了;2008年的冠军罗伯斯,这次摔了。我这么一说完,他父母说:‘哎,真是。’所以他们就会好受一点。刘翔受伤的消息早就公开了,我不知道受伤的程度。网上关于刘翔退赛,有一种阴谋论。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觉得在透明度上,将来也许会有更多的东西展现在大家面前。你觉得他不想好好比赛吗?人家也期待跑出好成绩。”

有位成功人士曾经指出:“当有人对你说,‘快看这儿’或‘快瞧那儿’的时候,请你不要盲目地去追随他们的指引,因为你的眼睛可以自己看到东西,你的脑袋可以自己转动,你完全不需要别人的指引。”

有主见的人总是用事实征服别人,没主见的人总让别人征服自己。坚持主见就是坚持真理,就是坚持胜利。而真理总是被少数人发现,而后被大多数人认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数学上的圆周率,都无一例外。

张岱年说过:“只有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在前人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若盲目迷信典籍,缺乏批评精神,只能使思想陷于停滞,那是不足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