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堂口才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23:26:46

点击下载

作者:墨墨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一堂口才课

每天一堂口才课试读:

前言

提起说话,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是,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并不是嘴巴一张一合这么简单的事。在人际交往领域中,说话也被称为交谈,是一种“你来我往”的双向交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参与的语言交际活动。

交谈是人际交往最常规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增进友谊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表述形式。有人说:“恰当、得体的谈吐可以使人魅力倍增,是交际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主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善于交谈的人,往往能朋友遍天下,享受到社会特有的友情和温暖;而一个不善交谈的人,往往形单影只,难以享受到友情的滋润和温暖。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更趋向于活跃和广泛。面对新知识、新信息的不断增加和传递,面对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一个人如果不善于交谈,不善于表达自己、推销自己,就难以结识新朋友、获取新信息,也就难以跟上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

综上所述,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交谈技巧和方法,并且有意识地进行交谈训练,这对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融洽、人际关系、提高交际的成功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我们都需要掌握哪些交谈技巧和方法呢?我们又怎样将这些技巧和方法运用到社交实践中去呢?本书将给予你最好的答案。

这是一本专门探讨交谈技巧的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成功的人际交往需要具备哪些修养和素质;怎样通过寒暄迅速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怎样寻找话题化解交谈窘境;怎样高效地倾听别人说话;怎样通过赞美赢得别人的好感;怎样把安慰的话说到别人心坎里;怎样把别人说得心服口服;怎样不伤感情地拒绝别人;怎样批评别人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怎样跟别人道歉才能挽回濒临破碎的友谊;在交谈过程中应该避讳什么。

只要你掌握了上述交谈技巧,就可以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轻松地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他人的友谊。为了避免枯燥和单调,本书在介绍交谈技巧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颇具指导性和趣味性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涉及职场、商场、友情、爱情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学习和掌握交谈的基本技巧。愿本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为你的人际交往保驾护航!

第一章 自我修炼打破交际“坚冰”

与人交谈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语言的表现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仪容仪表、谈吐举止、心理素质等因素都对交谈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想在交谈中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一印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可以取悦别人的眼光,让别人更愿意接近我们,而且便于我们与他人更好地相处,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很容易影响以后的交往。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控制,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想方设法让周围的人接纳我们、喜欢我们,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社会的期望行事。即我们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塑造自己、包装自己、完善自己,调整自己的形象达到社会和他人满意的程度。

一个人的形象主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两方面。因此,我们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面子”功夫很重要

人际交往专家认为,第一印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衣着打扮、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所以,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具体而言,应该着重注意以下3个方面:

第一,表情。第一印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初次见面时的第一眼感觉,而人与人初次见面时,表情是决定印象好坏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微笑是“接纳、亲切”的标志,也就是说,当我们向对方微笑时,等于告诉对方“我不会害你”“我对你没有敌意”“我对你有好感”“我想和你交朋友”等。反之,初次见面时如果没有笑容,就会给对方一种不友好、难以亲近的感觉,让对方感到紧张、恐惧等。总之,微笑的表情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它能有效消除对方的陌生感和警戒心。

第二,穿着打扮。穿着打扮也是影响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在一瞬间就能看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区别,而且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可以大体判断出这个人的个性。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判断太过主观,然而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比如,对颜色比较敏感的人往往会通过看对方的衣服颜色进行印象判定,如果品位相同就会有亲近感,品位不同就会产生疏离感。

第三,姿势。交际双方能不能开口交谈,往往取决于身体姿势。彼此愿意接受对方,身体就会表现出开放、接纳的态度,从见面到开始交谈的时间就会缩短。如果我们能以轻松的站姿,正面面向对方,就会给对方一种容易亲近的感觉。相反,如果我们将手交握于身后或交叉抱于胸前,就会让对方产生隔阂感。

与人交往要真诚

巴尔扎克说:“只有打算彼此开诚布公的人们,他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有时候比能力更重要。因此,在与别人交往时,切忌给人一种“很假”“很虚伪”“靠不住”的感觉。否则,即使别人表面上迎合你,其内心深处也是不信任、不欢迎你的。

言行举止要得当

言行举止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不要在众目睽睽下涂脂抹粉,如果需要补妆,应该去洗手间或化妆间;不要在公共场合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如随地吐痰、擤鼻涕等;无论听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奇闻异事,在社交场合也不能失态;与陌生人初次见面不要讲述私人生活或个人问题、搬弄是非或批评他人,不要只谈论自己或只顾自己高谈阔论却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要胡乱幽默或开玩笑等。

良好的交谈礼仪让你更受欢迎

交谈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从广义上讲,交谈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消弭隔阂、促进合作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交谈并不是简单的开口说话,它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也就是交谈礼仪。具体来说,交谈礼仪主要涉及交谈态度、交谈语言、交谈内容3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交谈态度。一个人在交谈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往往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要想让交谈顺利进行下去,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谈话态度。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表情自然

表情通常是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即一个人的面部神态、气色变化等。一个人在交谈时呈现出来的种种面部表情,往往是其心态、动机的真实体现。为了体现交谈的诚意和热情,我们应当充分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

第一,交谈时目光应当注视着对方,这样才能与交谈进程相配合。眼珠一动不动、目光呆滞,或者直勾勾地盯视对方,都是不礼貌的;目光游离、眼神飘忽,则是对对方不屑一顾的失礼表现;如果是多人交谈,则应该不时地用目光与众人交流,以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第二,在交谈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运用眉毛、嘴巴、眼睛在形态上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对方的赞同、支持、理解、同情等,从而表明自己对对方谈话内容的专注,并促使对方强调重点、解疑释惑,使交谈顺利进行下去。

举止得体

人在交谈时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有意无意的举止。这些肢体语言往往是自身对谈话内容及谈话对象的真实态度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举止。

第一,适度的肢体动作是必要的。例如,谈话者可以运用适当的手势来补充说明自己所阐述的具体事由。倾听者则可以用点头等肢体动作来反馈“我正在注意听”“我对你的谈话很感兴趣”等信息。适度的举止既可以表达尊敬之意,又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避免过分、多余的肢体动作。与人交谈时动作不宜过大,更不可手舞足蹈、拉拉扯扯、拍拍打打。为了向对方表达尊敬之意,切勿在谈话时左顾右盼、双手交叉放于脑后、高架“二郎腿”,甚至剪指甲、挖耳朵等。此外,交谈时应尽量避免打哈欠,如果实在忍不住,也应该侧头掩口,并向对方致歉。

注意交谈细节

除了面部表情和举止之外,一些细节往往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谈话态度。在与别人交谈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和礼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细节问题:

第一,注意倾听。倾听是交谈的重要环节,也是交谈顺利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交谈时务必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并为积极融入到交谈中去做好准备。切不可一个人唱“独角戏”,对对方的发言不闻不问,甚至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

第二,谨慎插话。在交谈过程中不应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尽量让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果确实想要中途插话,应当跟对方打声招呼:“对不起,我插一句可以吗?”而且所插之言不可啰唆冗长。

第三,礼貌进退。参与别人的谈话之前应首先打声招呼,征得对方的同意后方可加入。相应地,如果他人想加入己方的交谈,则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如果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上去旁听。如果确实有事需要与其中某个人说话,也应等到别人说完后再提出要求。

其次,我们来说说交谈语言。语言是交谈的载体,语言运用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着交谈效果和交谈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交谈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问题。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通俗易懂

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应当力求通俗易懂,最好是让人一听即懂的明白话。如果交谈时使用的语言过于雕琢,甚至咬文嚼字、矫揉造作,满口的专业术语,则会让人闻之生厌,不知所云。

文明礼貌

尽管日常交谈不像正式发言那样隆重、严肃,但也应该注意用语的文明礼貌。

第一,在交谈过程中,要善于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如“您”“谢谢”“对不起”等。在交谈即将结束时,应当跟对方礼貌地道别,如“有时间再聊吧”“谢谢您,再见”等。

第二,交谈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些不文雅的语句和说法,比如想要上厕所时,应当文雅地说:“对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间。”

简洁明确

交谈时使用的语言应当力求简单明确,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忌喋喋不休、啰唆。交谈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对方准确无误地领会自己的意思,因此我们在交谈时务必使用明确的语言。这里所说的“明确”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说话时发音一定要标准,吐字清晰。交谈时最起码的一点是要让对方听明白自己说的话,否则就根本谈不上交谈。因此,交谈时最好使用普通话,忌用土语方言。

第二,交谈时说的话要含义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产生歧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咱们单位里老冯是长寿冠军,您排第二。可上周老冯得病去世了,所以这回该轮到您了!”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对方该取代老冯成为长寿冠军了,可乍一听好像是在说对方要步老冯的后尘奔赴黄泉路了。可见语言明确非常重要。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交谈内容。交谈内容对交谈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交谈时所选择的交谈内容,往往被视为个人品位、志趣、修养和阅历的集中体现,因此,交谈内容的选择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具体来说,在选择交谈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高雅的内容。在与人交谈时,应尽量选择高尚、文明、优雅的内容,比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话题。不宜谈论低级庸俗的内容,如男女关系、凶杀惨案等。

第二,选择轻松的内容。在与人交谈时,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而不应选择那些让人感到沉闷、乏味、压抑或悲伤的话题。

第三,选择擅长的内容。在与人交谈时,应当选择自己或对方擅长的内容。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能使你在交谈中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让对方觉得你谈吐不俗,从而对你刮目相看。选择对方擅长的内容,则既可以给对方发挥优势的机会,调动其交谈的积极性,又可以借机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谦恭之意,从而有利于赢得对方的好感。

第四,回避忌讳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忌讳的话题,因此在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回避对方的忌讳,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不询问涉及对方隐私的话题等。

克服社交心理障碍的7大绝招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社会交往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减少人的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愤怒、压抑等消极情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些都是由社交心理障碍造成的。

常见的社交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社交场合,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等,这种心理常被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惧症。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交往的自信心和勇气。

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他人为伍;另一种是有某种特殊的怪癖,令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交往。

害羞心理

害羞心理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过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主要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等掩饰起来,试图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

上述这些社交心理障碍很容易对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它会导致当事人不敢或不能与人交往;给当事人带来不愉快、压抑等消极的情感体验等。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社交心理障碍,成为一个“社交达人”呢?

第一,战胜社交心理障碍首先要战胜自己。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既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不要随意扩大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是优秀的,只要我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就会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员。

第二,我们应当在内心深处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是造物主的独特创造,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一定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此反复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提示,我们就能变自卑为自信,战胜社交心理障碍。

第三,俗话说:“天上下纱帽,你要把头伸出去。”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我们投入行动,就会有所收获。拿学游泳为例,刚到水边时我们会害怕,下到水里还会打哆嗦,但是反复几次之后就不会害怕了,几天之后我们不但彻底战胜了恐惧,而且学会了游泳。和陌生人交往也是如此。要想成功地克服社交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我们不妨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和父母交谈并注视他们的面部,当你感觉没有恐惧感了,再和朋友、同事交谈,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与陌生人交往的水平,从而战胜社交心理障碍。

第四,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向别人表达真实的自我。有一个位居美国销售行业前列的推销员,多年前,当他刚步入销售行业时,有一次,他很幸运地见到了美国的汽车大王。当时,他非常胆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紧张和恐惧:“很惭愧,我刚看见您时,害怕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结果,这样的坦白不但消除了他的恐惧感,还让汽车大王“会心一笑”,觉得他很真诚。

第五,防治社交心理障碍,必须在心理上去掉“怕”字。正常的人际交往并不带有什么神秘色彩,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在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自然、大方、得体就可以了。

第六,不要担心让别人失望。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因此,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就不必介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放下对自己过分的要求,成功就会逐渐向我们走近。

第七,克服社交心理障碍的最佳方法就是走出去,走到人群中去,与他人互动,比如多参加一些以扩大交际面为目的的集体活动,如同城老乡会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枯燥无味的生活变得丰富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与陌生人自然接触的频率,有利于减缓社交紧张感和恐惧感。

人际交往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自己,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只要突破了社交心理障碍,我们就能一步步成为“社交达人”!

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说话,其实是一个人内在知识、气质、性格、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正确的说话习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制造点古怪,寻找点刺激,追求所谓的“与众不同”,说话时就像嘴里含着糖块似的,让人听不清楚。这些人还自以为很时尚、很时髦,殊不知,这种行为会招致人们的反感,不会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所以,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那么请尽快改正,从现在开始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那么,良好的说话习惯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表达要流畅、清晰、准确

流畅、清晰、准确是口头表达的基础。但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有的人很有才华和见地,但一开口说话却语塞言滞,真可谓说者费劲,听者着急;也有的人说起话来口头禅颇多,打乱了自己的正常语流;还有的人说话平淡如水、抑扬不明、顿挫无序。这些都会极大地妨碍思想的准确表达,使说话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只要肯下功夫,提高说话能力并不是难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以雄辩的口才说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提供援助。就是这位雄辩的演说家,原来讲话时总是结结巴巴,而且口齿不清。他曾经因为口才不济,第一次在下院演讲时,只讲了一半就败下阵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气馁,而是发愤图强,潜心研究演讲的诀窍,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丘吉尔终于成了世界级的演说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言简意赅,切忌冗长繁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某某来讲话。”这反映了人们对“一讲就长、喋喋不休、空洞无物”的某些讲话的反感,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

话在实而不在长,语言在精而不在多。在“时间就是效率”的今天,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提炼能力,增强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层次性,并学会使用俗语、成语等具有凝练性的词汇。只有这样,我们说出来的话才能更加见解精辟、详略得体、语短意丰,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是大有裨益的。

切合语境

语境是指说话的客观现场环境,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交谈双方的身份等。说话要切合语境,主要是指说话要遵循“TPO”原则,T即时间,P即地点,O即场合,即说话一定要与时间、地点和场合相吻合。

因人而异

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在说话时要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话题。

第一,从本质上说,说话是一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选择话题时,应当多为谈话对象着想,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性格、阅历、职业等选择适宜的话题。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因素,交谈就很难引起对方的共鸣,从而难以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第二,由于交谈双方的性别、年龄、阅历、职业等不同,在交谈中经常会发现彼此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话题等。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谈话内容,从而使双方在交谈过程中有来有往、彼此呼应。如果选择双方都不感兴趣或仅有一方感兴趣的话题,交谈只能不欢而散。

如果交谈双方在交谈中产生了意见分歧,可以进行适度的辩论。但这种辩论必须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如果谁也不能说服谁,就应当克制自己的情绪,保留歧见,切忌为了驳倒对方而争得面红耳赤,导致交谈不欢而散。

言从心出,情真意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乎于情。”意思是说,唯有真诚才能打动人心。言为心声,情真才能意切。很多演讲者之所以亲自写演讲词,就是因为“动人心者莫不先乎于情”。演讲者只有首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听众。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一次成功演讲的全部魅力,首先在于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进而强调自己的喜怒哀乐,强调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感受,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我就是我”,要有勇气亮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说话就没有魅力。

9招提高你的语商

说话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频繁,说话能力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著名演讲家李易真先生于2004年提出了语商的概念。语商(LQ, Language Quotient的缩写)即语言商数,是指一个人学习、认识和掌握运用语言能力的商数。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语言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语言世界里,说话能力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说话水平的高低就是语商能力的高低。说话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获得的一种技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主客观条件以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同,获得语商能力的快慢和高低也有差异。这就表明,人的语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强化和提升的。

语商高的人往往自信心强、头脑灵活、反应机敏、判断力强,说话富有吸引力,同时,他们还能在各种谈话场合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友谊。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提高语商。而要想提高自己的语商,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以下6大能力:

第一,听的能力。听是说的基础,要想能说会说,首先要养成爱听、多听、善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演讲、别人说话等,这样才能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整合、提炼,就会逐渐形成语言智慧的源泉。

第二,看的能力。看可以为说提供素材和示范。比如,我们可以看电视上语言交谈类的节目,也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形象的交谈场景。这样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学习和掌握他人的说话方式和技巧。特别是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它们往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为我们学习说话提供很好的范例。

第三,背的能力。背诵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还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尝试着多背一些诗词、格言、谚语、成语等,它们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背得多了,就可以慢慢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第四,想的能力。想是让思维清晰化、条理化的必经之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会说,而是不会想,想不清楚自然就说不明白。因此,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我们不妨先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想想人物的外貌、穿着、特征等。一旦我们的思维清晰了、有条理了,我们的语言也会随之变得清晰、有条理。

第五,编的能力。一般来说,能编善说的人都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勤编写、多编写的好习惯,这对提高我们的说话能力十分有利。

第六,说的能力。说是说话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勤说、多说,我们的语商才能迅速提高。

提高语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想在各种谈话场合中,利用自己良好的言谈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友谊,必须努力做好以下9点:

第一,说话时不宜过多地使用俗语。俗语过多会妨碍我们在语言上的自如运用。

第二,说话时要尽量多使用数字。说话时多使用数字,我们的语言就会更加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多看电视。电视是最感性的语言来源,但是要注意:不要只看电视剧或电影,而应该多看一些咨询类或访谈类的谈话节目,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他人的交谈技巧。

第四,训练目标感。说话就像走路一样,必须有目标、有方向,这样我们在说话中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第五,学习和掌握一些新语言。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和吸收一些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

第六,培养探究精神。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并不断探究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规律;做什么事都要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第七,训练和提高判断力。判断力对提高语商至关重要。在与人交谈时,如果我们的判断出现错误,就可能做出意思相悖的回答,这就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

第八,多说有力量的话。多说有力量的话,是指说话时应该直截了当、干脆利落,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不要说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

第九,多与人交谈。不妨尝试着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多与他人交谈,不断增加自己的说话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笨嘴拙舌”成功交际的良方

毋庸置疑,口才好的人往往能在交际场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应灵敏,应答自如,在人际交往中广结人缘。而口才差的人则不然。这就使得一些“笨嘴拙舌”者对人际交往活动感到望尘莫及,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认为只有那些巧舌如簧的人才是交际的“宠儿”,而不善言辞者只能成为交际的“弃儿”,从而使得很多“笨嘴拙舌”者丧失了交际的信心。

那么,“笨嘴拙舌”者就应该被排斥在交际的边缘吗?其实不然。只要掌握适当的交际方法和技巧,笨嘴拙舌也能战胜唇枪舌剑,成为社交达人。下面介绍了4种交际方法,不失为“笨嘴拙舌”者搞好交际的良方。

以柔克刚法

以柔克刚法的实质就是以“诚”待人,用态度上的“柔”来克语言上的“刚”。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曾被推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的议会秘书。而在此之前,他曾被一位议会新议员在演讲中骂得狗血淋头。如何对待这位“冤家对头”呢?如果“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论口才富兰克林绝对不是这位议员的对手。富兰克林心想:“这位新议员把我骂得狗血淋头,我自然很不高兴,但可以看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日后在议会里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以我要采取‘以柔制刚’的方法来对付他。不过,我也绝不能以低三下四的阿谀奉承手段来讨好他,我要用诚恳的态度打动他。”富兰克林私下里听说那位议员有几部很珍贵的藏书,便写了一封语气诚挚的短信,表示自己很想向他借阅那些书。那位议员收到短信,果真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一周之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那位议员,并附上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表示谢意。结果,当二人在会议室里相遇时,那位议员主动亲切地和富兰克林打招呼,并和富兰克林愉快地交谈起来。后来,他还许诺要在一切事情上支持富兰克林。就这样,二人逐渐成为莫逆之交,友谊一直持续到那位议员去世。

在人际交往中,富兰克林可谓一个“以柔克刚”的高手。为了克服口才上的缺陷,他把自己的意见用十分谦逊的语气表达出来,从不说武断的话或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话。对于别人的意见,他总是予以尊重,即使对方有不对或不妥的地方,他也会用委婉的方法间接地指出来。同时,一旦他发现自己有错,就会立即坦白承认。就是凭借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富兰克林在交际中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欲取先予法

衡量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认识多少人,而在于能否取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信任,即能否“赢得众人之心”。在人际交往中,口才不好没关系,只要懂得“欲取心,先予助”的道理,同样能获得交际上的成功。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成功建立西汉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但是,他的部下并不都是温顺地听从主人的类型,而是各有各的脾气。刘邦本人并不善于“以言动人”。然而,他身上就像有超强磁场一样,使大家都牢牢地聚集在他身边,即使情势再差,也没有人背叛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刘邦有一次跟群臣共进酒宴时,突然问道:“项羽比我强大得多,而我却得了天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众臣答道:“陛下得到手的东西不会独享,而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刘邦聚才安邦的最大秘诀就在于“善施、助人”。

然而,受惠过多往往会令人感到不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采用“欲取先予”法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一方面,在助人时,应该本着不求回报的态度,让受助者安心,使他认识到施助本身正显示着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对方求助的方法来提高对方的自尊。

以德取信法

交际学认为,人的品德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素质。在人际交往中,高尚的品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唇枪舌剑者所不能匹敌的。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言行不一和“口蜜腹剑”者是最遭人反感的。所以,口才不好的人应该学会弃“言”养“德”,以德取信于人。在日常交往中,要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有容人之量,切忌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即便没有“舌战群儒”的雄辩之才,也同样能打动人心。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一次,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平定叛乱之后,在宫殿里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纷纷出席助兴。席间丝竹管弦,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至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还命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许姬和麦姬轮流向群臣敬酒。忽然吹来一阵疾风,筵席上的蜡烛全部被吹灭了。这时一位官员因觊觎许姬的美貌,趁机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在拉扯中,许姬扯断衣袖得以挣脱,并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央求楚庄王点灯后查看群臣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那个轻薄她的人。楚庄王听罢,却传令先不要点灯,而是大声说道:“寡人今天特别高兴,一定要与诸位爱卿尽欢而散。现在请诸位爱卿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到大王这样说,群臣纷纷把帽缨取下。这时楚庄王才命人点上蜡烛,君臣继续饮宴。席散回宫以后,许姬责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这次君臣共饮,旨在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倘若真要追究其责任,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员小将主动请命,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小将奋力拼杀,结果大败敌军。战争结束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得知这员小将名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并坦承了7年前在酒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自己,今日之举是为了报7年前楚庄王的不究之恩。

楚庄王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其宽容大度不无关系。他不计较臣下的小过失,从而赢得了臣子的尊敬和忠心,这很值得口才不好者借鉴。

以行补讷法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尽量做到说话谨慎、做事干练。这一观点正好为口才不佳者如何进行交际指出了一条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但更赞赏和崇尚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可见,多干实事更能赢得人心。某单位有一个员工,为人不善言辞,平时少言寡语,但他做事情却一个赛三个,而且乐于助人,谁家电器坏了、水管漏了,他都会抽时间去帮忙修理。谁家有婚丧嫁娶的大事,他也乐意跑前跑后地帮忙张罗。结果,他在单位里的人缘极佳,同事都喜欢和他交往。

由此可见,口才不好并不是交际的致命伤,只要有交际的信心和勇气,并辅之以一定的以长补短的交际技巧,就一定能取得交际的成功!

第二章 寒暄让彼此关系迅速升温

友好的交谈始于寒暄。寒暄不是简单的打招呼,也不是轻描淡写的问候,而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它就像是乐曲的过门儿一样,是人际沟通的最好铺垫。陌生人相见或经别人介绍相识,几句得体的寒暄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

用微笑打破陌生的防线

有人说:“世界上有一种常开不谢的花,那就是微笑,它不分春夏秋冬,不论东西南北,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绽放,越是高洁的心灵,微笑之花开得就越美丽!”

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和表情,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微妙表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是一种无声的感召。微笑的魅力和风采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开拓人脉、赢得友谊的力量。

微笑的魅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商场或职场中,微笑是推销自我、赢得顾客、达成交易的一种附带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是赢得友谊、化解尴尬的灵丹妙药;亲人、朋友之间的微笑,是美好祝福和无限牵挂的真情流露;陌生人相视一笑,可以减少隔膜,增加信任,放松气氛,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上司对下属微笑,可以拉近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感和信任感;大人对小孩微笑,可以缩小年龄差距,增强忘年交流的深度;异性之间的微笑,可以消除原本紧张的戒备心理,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力……微笑的魅力是人们永远颂之不绝的话题,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以微笑扮靓自己、提升人格、赢得人脉、友谊和成功。美国著名保险营销专家富兰克林·贝特格说,一个人如果面带微笑,其受欢迎的指数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在与陌生人见面之前,富兰克林·贝特格总是先在门外停留片刻,回想一下那些令他高兴的事情,让自己脸上绽放出开朗、热情、由衷的微笑,然后再推门而入。这样一来,他常常会受到对方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在人际交往中,微笑是最好的名片,是打破陌生人心理防线的最好武器,因为没有人会轻易拒绝一张微笑的脸,微笑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它只会让我们更受欢迎。威廉是美国某证券股票公司优秀的职员之一,但是他年轻时却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因为他总是绷着一张冷冰冰的脸,不愿意对任何人微笑,所以很不受人们欢迎。后来,当威廉碰了无数次钉子之后,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立志要在脸上绽放出开朗、热情、快乐的微笑。于是,在第二天起床后,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威廉,你今天必须微笑,把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现在立刻开始,微笑!”接着,威廉转过身来,跟妻子微笑着打招呼:“早安,亲爱的。”妻子一下子怔住了,惊诧不已。威廉微笑着说:“从此以后你用不着惊愕了,我的微笑将时刻挂在脸上。”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日子里,威廉每天早上都会对自己的妻子微笑。结果如何呢?微笑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这两个月他在家庭中获得的幸福比以往一年的还要多。如今,威廉在工作或生活中会对每个陌生人报以微笑:他对大厅里的警卫微笑;对餐厅的服务生微笑;对地铁的出纳小姐微笑;对他的每一个客户微笑。于是他渐渐地发现,每个人都会对他报以微笑。威廉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和一些满腹牢骚的人交谈,并且一面微笑,一面洗耳恭听。他很快发现,过去那个很惹人讨厌的自己,现在变成了一个备受人们欢迎的人;过去一些很棘手的问题,现在也变得很容易解决了。

毫无疑问,微笑给威廉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变成了一个备受人们欢迎的人。威廉的成功就在于他能以微笑的方式与陌生人交谈,与他人在心理上取得了共鸣,从而赢得了他人的欢迎,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微笑是最好的肢体语言,千万不要忽视。”在工作和生活中,微笑是我们心灵的信使,它不仅能照亮周围的人,还能照亮我们自己,为我们赢得信任和友谊。因此,我们应时刻将微笑挂在脸上。

称呼是交际的“敲门砖”

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之间采用的称谓。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且还体现着双方关系的亲疏程度,因此不能随便乱用。

一个恰当、得体的称呼,往往会让对方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往往会令对方心生不悦,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乃至交际的成功。小赵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时,由于对周围的环境不是很熟悉,所以想打听一下职工食堂怎么走。这时他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保洁阿姨在不远处打扫卫生,于是走上前去问道:“老奶奶,请问去职工食堂怎么走啊?”谁知道,这位保洁阿姨竟然把头一扭,好像没听到他的问话一样。小赵感到很纳闷,不明就里地挠了挠脑袋。这时,旁边一位同事走过来对小赵说:“她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奶奶,你叫她阿姨,她就会对你热情了。”原来,这位保洁阿姨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态还是年轻的,所以她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奶奶”,而喜欢别人叫她“阿姨”。于是,小赵再一次走过去,亲热地朝她叫了一声“阿姨”,她果然很热情地转过身来,并为小赵指明了方向。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称呼得当与否非常重要。称呼得当,往往能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倘若称呼不当,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可以说,得体的称呼是交际的“敲门砖”。

既然称呼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应当如何恰当地称呼他人呢?

称呼姓名

通常情况下,一般的同事、同学关系,平辈的朋友、熟人等,互相之间都可直接以姓名相称。长辈对晚辈也可以直呼其名,但晚辈对长辈不可以。此外,为了表示亲切,还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氏前加上“老”“大”“小”等字,例如,对比自己年长的人,可称呼其为老王、大刘等;对比自己年幼的人,可称呼其为小王、小李等。但这种称呼多用于职业人士之间,不适合在校学生。

称呼职务

在工作中,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就是称呼对方的职务,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对于有职称的人,尤其是有高级或中级职称的人,可以直接以其职称相称,例如教授、律师等。也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孙教授、陈律师等。还可以在职称前加上姓名的全称,但这只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孙启明教授、陈晓芳编辑等。

称呼职业

称呼职业,就是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师称为老师,将医生称为医生或大夫,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财会人员称为会计等。通常情况下,在这类称呼前都可以加上姓氏或姓名。

称呼亲属

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是约定俗成的,切忌随便乱用。与外人交谈时,对亲属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一般来说,对自己的亲属应采取谦称。比如:称呼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时,应当在其称呼前加一个“家”字,如家父、家母等;称呼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时,应当在其称呼前加一个“舍”字,如舍弟、舍妹等;称呼自己的子女时,应当在其称呼前加一个“小”字,如小儿、小女等。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则应当采取敬称。比如:称呼对方的长辈时,应当在其称呼前加一个“尊”字,如尊母、尊兄等;称呼对方的平辈或晚辈时,应当在其称呼前加一个“贤”字,如贤妹、贤侄等;如果在对方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则表示可以不分辈分和长幼,如令尊、令堂、令爱、令郎等。

国际交往中的称呼

在国际交往中,对男子一般称先生,对已婚女子一般称夫人,对未婚女子则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其为小姐,年龄稍大的可称女士。上述这些称呼均可以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格林先生、议员先生、玛丽小姐、布朗夫人、护士小姐等。对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如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或先生。如部长阁下、总理阁下、总理先生、大使先生等。对医生、教授、律师、法官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可单独称其为医生、教授、律师、法官、博士等,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姓氏,或在后面加上先生,如马丁教授、法官先生、怀特博士等。

称呼他人除了注意上述几点外,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要考虑对方的年龄

见到比自己年长的人,一定要用尊称,比如大叔、大婶、老伯、老先生、老师傅等,切忌用“喂”“嗨”等不礼貌的字眼,否则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还要注意,看年龄称呼人,应当力求准确,否则很容易闹出不愉快。比如,称呼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为“大姐”,就比称呼她为“大嫂”更合适,因为对方很可能还没结婚,称其为“大嫂”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使双方都尴尬。

要考虑说话的场合

在称呼上级或领导时,不同场合也应该区别对待。在日常交往中,对上级或领导最好不要称呼其官衔,以“老王”“老赵”“老马”等相称,反而使人觉得更亲切一些,也显得对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但是在正式场合,比如开会、谈工作时,则应该称呼其职务,如王经理、赵总、马主任等,因为这既体现了工作的严肃性,又体现了上级或领导的权威性。

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时,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关系的亲疏程度。比如,和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等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显得更亲切自然、不拘束,如果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先生”“女士”“小姐”之类的称呼,反而显得见外、疏远了。此外,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

初次见面更要注意称呼

初次与陌生人见面或谈业务时,应当以“姓氏+职务”的形式称呼对方,并且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清楚,比如,“肖经理,很高兴能见到您……”如果对方是个副职,应当删去“副”字以示尊敬,比如对方是个副经理,你可以直接称呼其为“×经理”,而不要刻意把“副”字带出来,否则对方会认为你不尊重他或看不起他。

称呼对方时不要一带而过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称呼对方时一定要加重语气,称呼完以后略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进入交谈主题,这样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认真听下去。如果你在称呼对方时又轻又快,甚至一带而过,对方就会觉得很不顺耳,从而影响他继续听下去的兴致。因此,在称呼对方时,一定要把对方的称呼认真、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关系越熟悉越要注意称呼

即便是跟熟人交谈,也不要随便称呼对方,尤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需要被人尊重,朋友也不例外。越是关系亲密的朋友,越需要彼此尊重,如果因为是朋友关系就随随便便、毫无顾忌,用“老张”“老李”甚至一声“嗨”“喂”来称呼对方,不但显得没有礼貌,而且往往令对方难以接受。

自我介绍是打开交际之门的“金钥匙”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和陌生人打交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推销自我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这种推销的成功与否,常常决定着更深层次的人际交往能否顺利实现。恰当得体、风格独特的自我介绍,不仅能把自己美好、独特的个人形象推入对方的视线,而且能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交往和沟通铺平道路。反之,平淡无奇的自我介绍只能使自己在他人面前如过眼云烟,不能留下任何痕迹。

由此可见,自我介绍并不是简单的自报家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把开启社交之门的钥匙。运用得好,能使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百事如意;反之,就可能使我们困难重重、诸事不顺。

那么,怎样进行自我介绍才能获得交际的成功呢?

要重视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向人作自我介绍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报姓名,但很多人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到位,在介绍时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我姓×,叫××。”这种简单的自报姓名根本没有任何技巧可言,更不可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三五分钟之后,别人已经把你的姓名忘得一干二净了。

那么,用什么方法自报姓名,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简单地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姓名相关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应该是正面的、美好的,不至于产生负面作用。

具体来说,自报姓名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妙用拆字法。大部分汉字都是可以拆开的,于是,人们利用汉字的这个特点给汉字取了很多“别名”,例如:三横王、草头黄、耳东陈、木子李、干钩于、古月胡、口天吴、刀口邵、弓长张、立早章、言午许、双人徐、双木林、美女姜等。把汉字拆开的好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加深对方的印象,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怎么写,就等于在语音之外又增加了一层形象信息,对方的印象自然会更深刻;另一个是为了区别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姓或名,例如你叫张林,在自我介绍时就可以说:“我叫张林,弓长张,双木林。”这样就可以使别人知道你的姓是“弓长张”,而不是“立早章”,你的名字是“树林的林”,而不是“麒麟的麟”。

第二,联想加深印象。比如你的名字叫萧信飞,你就可以这样做自我介绍:“我叫萧信飞,萧何的萧,韩信的信,岳飞的飞。”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和抗金英雄岳飞,这样一来,大家对你的名字当然就印象深刻了。

第三,巧用释义法。所谓释义法,就是用解释自己姓名的意义来加深别人的印象。例如你的名字叫文磊,你就可以这样介绍自己:“我叫文磊,我想父母当初给我起名字时一定是希望我既温文尔雅,又光明磊落。”这种方法既可以说明名字的来历,又能加深对方的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说明自己的亮点在一次非正式聚会中,一位著名作家遇到了两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甲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您好,我叫××,今年刚从××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作家当时愣住了,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介绍自己,只好接话说:“是吗?那加油啊,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很明显,大学生甲的自我介绍有些不得要领。首先,作家和他根本不熟,在对他的背景、个性以及特长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传达给作家一个自己正在找工作的信息,这根本就是一种无效信息,对他找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自我介绍尽管只是简短的一两句话,但吸引别人的往往正是自我介绍中的某个亮点。相比之下,大学生乙在这一点上要做得好一些。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您好,听说您是一位作家。”作家赶紧谦虚地说:“哪算得上作家,只是随便写写而已。”大学生乙笑着说:“我也是,不过我更喜欢画画,我是一名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就这样,二人很自然地聊起了写作和画画的话题。等聊得比较热烈之后,大学生乙很自然地提到了找工作的事,作家很愉快地表示,自己很愿意引荐他认识在美术馆和画廊工作的朋友。

要谦虚求实

在人际交往中,骄傲自大的人就像刺猬的针刺一样,让人敬而远之,自以为是地自吹自擂的人更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欢迎。因此,我们在自我介绍时必须秉持谦虚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地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王景愚曾经这样介绍自己:“我是王景愚,表演《吃鸡》的那个王景愚。人们都说我是多愁善感的喜剧家,实在是愧不敢当,只不过是个‘走火入魔’的哑剧迷罢了。你看我这四十多公斤的瘦小身躯,却经常负荷那么多忧虑和烦恼,而这些忧虑和烦恼,又多半是自我的;我不善于向自己所敬爱的人表达敬与爱,却善于向憎恶的人表达憎与恶,但是我的胆子并不大。我虽然很执拗,却也常常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既痛苦又快乐,我就生活在痛苦与快乐交织的网里,总也冲不出去;在事业上,很多人说我是敢于拼搏的强者,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我却是一个心无灵犀、一窍不通的弱者,因此在生活中,我是交替扮演强者和弱者的角色。”

王景愚没有因为别人的赞誉而得意忘形,更没有在自我介绍时大吹大擂,而是客观地剖析自己,如实地历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像这种谦虚求实的自我介绍,不仅不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相反还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要独辟蹊径

在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自我介绍往往是先报姓名,然后说出职业、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特长等。这种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犹如蜻蜓点水,不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任何印象。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难以忘却的印象,就一定要独辟蹊径,让自己的自我介绍独具一格,采用个性化的语言把自己“推销”给别人。在一次演唱会上,著名歌唱家克里木的自我介绍就很有新意,给观众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说他从12岁起就开始倒骑着心爱的小毛驴走南闯北。但是为了接受青年朋友们的善意批评,他忍痛割爱放弃了那头落后于时代的老毛驴,从国外买了一辆进口车开到演出场地。说到这里,克里木稍微顿了顿,又说:“你们能猜到是什么牌子的车吗?是印度的——大篷车!”

克里木就是从观众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歌曲——电影《阿凡提的故事》的插曲联系到小毛驴,再从小毛驴说到大篷车,语言诙谐幽默、独具一格,从而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寒暄中常用的6种谦敬语

所谓谦敬语,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表示谦虚、尊敬的礼貌用语,也叫客套话。谦敬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在交谈中恰当地应用谦敬语,一方面能体现自我的素质和涵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另一方面能给对方一种备受尊重的感觉,从而使对方产生愉快的心理,有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谦敬语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它既能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噪音”,又能使沟通双方产生感情和亲和力。

一般而言,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应当使用不同的谦敬语,如果不分场合,胡乱使用甚至张冠李戴,势必会惹来大笑话,甚至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和不满,导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灵活地使用谦敬语。下面列举了一些交谈时经常用到的谦敬语,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见面谦敬语

二人见面称:你好;您好。

回称:你好;您好。

初次见面称:久仰;久慕大名。

回称:久仰。

久别重逢称:久违;别来无恙。

回称:久违;好久不见。

祝贺谦敬语

贺人荣归称:锦旋;凯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回称:过奖。

贺人中榜称: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榜上有名。

回称:多谢;侥幸。

贺人生日称:初度之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大寿;寿诞;华诞;芳辰。

回称:何劳挂齿;多谢。

贺人年高称:齿德俱尊;德高望重。

回称:年老无用。

贺人喜庆称:恭喜。

回称:同喜;谢谢。

询问谦敬语

询问姓名称:贵姓;尊姓大名。

回称:鄙姓……免贵姓……

询问年龄称:贵庚;高寿;青春几何。

回称:鄙人今年……虚度……

询问籍贯称:仙乡;府上;老家。

回称:我家住在……

询问职业和工作称:高就;供职。

回称:我在……工作。

馈赠谦敬语

受人馈赠称:谢谢;感谢;破费;费心;拜谢;璧谢。

回称:不谢;不客气;应该的;笑纳;不成敬意;惠存。

受人大恩称:雨露之恩。

回称:不敢当。

谢人帮助称:有劳;劳驾;多谢。

回称:不谢;不客气;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感谢救命之恩称:再造;再生父母;没齿不忘。

回称:应该做的;不敢当。

感德难忘称:铭刻在心;铭心镂骨;永世难忘。

回称:不必;不必挂心。

知恩必报称:结草衔环;来日必报。

回称:不敢当;不必。

探望谦敬语

看望他人称:拜访;拜望;拜谒;登门拜访。

回称:别客气。

客人到来称:欢迎;请进;赏光;蓬荜生辉;失迎;有失远迎。

回称:打扰。

招待远方来客称:洗尘;接风。

回称:不必。

望客亲临称:望移玉趾;屈尊;惠顾;光临;驾临;莅临;俯就;赏光。

回称:遵命;恭敬不如从命。

陪同客人称:奉陪。

回称:不客气。

中途离开称:失陪。

回称:请便。

客人离去称:承蒙款待;告辞。

回称:怠慢;招待不周;失敬;对不起。

送客出门称:谬走;走好。

回称:留步;不必远送。

与客握手告别称:再见;有空常来。

回称:再见。

赐教谦敬语

请人看稿称:阅示;阅批。

回称:拜读。

请人改稿称:斧正;雅正;呈正。

回称:班门弄斧。

请人评论称:指教;指点;指正;高见。

回称: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不敢当。

请人指路称:请问;借问。

回称:请讲。

请人解惑称:指导;赐教;指点迷津;候教;聆教。

回称:共商;商量。

受人教导称: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回称:过奖。

受人益言称:药石;箴规。

回称:过奖。

求人办事称:拜托;鼎助;借光;劳驾;麻烦;请多关照;请多费心。

回称:应该的;照办;不麻烦。

向人提要求称:恳请;恳求;诚请。

回称:尽力;效劳。

请人原谅称:海涵;包涵;海量;抱歉;请勿见怪;对不起。

回称:好说;没关系。

自提意见称:浅见;肤见;管见。

回称:高见。

代人做事称:代庖;自作主张。

回称:劳驾;费心。

伴人受益称:借光;伴福;托福。

回称:没有没有;哪里。

谢人致问称:多蒙寄声;多谢关心;有劳费心。

回称:应该的。

赞襄其事称:玉成。

回称:办得不周。

托人言事称:借重鼎言。

回称:过奖。

以上谦敬语比较固定而且常用,在使用时一定要感情真挚,发自内心,再辅之以得体的表情、眼神和手势,以增强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选择恰当的寒暄用语

在人际交往中,寒暄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即选择恰当的寒暄语。在我国,最常见的寒暄用语是“吃饭了吗”,在欧美国家,最常见的寒暄用语则是“你好”。尽管这些寒暄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它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它能使见面时的气氛变得融洽、活跃,增加人们之间的亲切感,从而促进彼此间的友谊与合作。正如一位人际关系专家所说:“寒暄是人际交往的起点。”

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寒暄语,这样的寒暄才算得体,才能起到润滑人际关系的效果。下面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寒暄用语及其应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候式

第一,典型问候型。最典型的问候方法就是问好。比如“你好”“你们好”“大家好”等,这些是人际交往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问候语。这种寒暄的好处在于,交际双方都很热情有礼,话也说得比较得体,体现了一种亲和友善的关系,对于密切双方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传统意会问候型。传统意会型问候是指一些貌似提问实际上只是表示问候的寒暄语,比如“上哪去啊”“吃过饭了吗”等。这类寒暄语虽然表面上是疑问句,但并不表示提问,而是交际双方见面时的一种问候。一般来说,这类寒暄语主要适用于熟识的人之间。

第三,古典问候型。古典问候型是指具有古汉语色彩的问候语,比如“幸会”“久仰”“久违”等。这类寒暄语书面语风格比较浓重,一般只适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在日常交际中较少使用。

攀认式

攀认式寒暄是指抓住双方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发挥性问候,以达到拉近双方关系的目的。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双方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共同点或相似点,比如“同乡”“同龄”“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经历”等,这些都是拉近双方关系的契机。比如:“您是上海人,我也算半个上海人。我在上海读了4年书,上海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

夸赞式

夸赞式寒暄是一方赞美另一方,或双方互相赞美的一种寒暄方式。这种寒暄的好处在于,可以融洽和活跃交谈气氛,使一方或双方得到心理满足。比如:“小芳,你这头披肩秀发真美呀!”“是吗?你这头高绾的盘龙髻也很漂亮啊!”短短的两句寒暄语,双方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接下来的交谈自然就顺畅多了。

描述式

描述式寒暄是指针对某种具体的交际场景而发出的寒暄。比如对方正在做什么事、刚刚做完什么事或马上要做什么事,都可以成为寒暄的话题。例如:“哟,最近这么忙啊,刚下班!”“嗯,是啊。你买了这么多菜,今晚要亲自下厨啊!”

言他式

言他式寒暄是指交际双方见面以后,以彼此本身以外的事物作为寒暄话题。例如:“今天听天气预报了吗?预报说今天的温度高达38摄氏度呢!”“嗯,这天儿可真叫热啊!”简单的两句话,可以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沟通双方的情感。

寒暄除了要注意使用恰当的寒暄语之外,还要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自然切题

寒暄的话题十分广泛,比如气候冷暖、身体健康、风土人情、新闻大事、逸闻趣事等,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但是,寒暄时要注意,话题的切入要自然得体,不要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这样才能使交谈顺利进行。

建立认同感

寒暄话题自然得体,交谈双方的心理距离自然会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认同感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调谐气氛

有了自然得体的寒暄话题,又有了心理上的认同感,再加上寒暄时诚恳、热情的态度、语言、表情以及交谈双方表现出的对寒暄内容的浓厚兴趣,自然能使交谈气氛和谐、融洽,这样就为双方之间的进一步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寒暄,都要掌握好分寸。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恰当的寒暄能使交际双方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使一方被另一方的感情所同化,体现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亲和需求。这种亲和需求在和谐、融洽的交谈气氛中能逐渐升华,从而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

用幽默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陌生人初次见面,彼此之间有距离感是必然的。那么,怎样才能打破生熟隔膜,使彼此迅速熟络起来呢?幽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友谊,幽默是你必备的素质之一。幽默能让沟通氛围变得轻松愉快,这种氛围能让交际双方消除拘束感和心理压力,从而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一位男教师,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头发几乎快要掉光了,露出了一片“不毛之地”。他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刚一进教室就听到有学生喊道:“嗬,真亮!”等到他登上讲台,后排又有一个学生小声哼起了“照到哪里哪里亮”的曲调,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教师走下讲台,慢慢地走到那个学生身旁,低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学生红着脸站了起来。此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降临。没想到这位教师轻轻拍了拍学生的肩膀,温和而幽默地说:“请坐下吧,上课时随便唱歌可不是个好习惯哦!”说完,这位老师又拍了拍自己的脑袋,爽朗地笑道:“不过,我这脑袋瓜子也太显眼、太引人注目了。你们大概都听过‘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聪明绝顶’这些话吧!”几句话把全班同学逗得哈哈大笑。接着他干脆向同学们讲明了自己脱发的原因,最后,他还加了一句:“头发掉光了也有很大的好处呢,至少我上课时教室里的光线能亮堂多了!”此话一出,同学们又是一阵大笑。在笑声中,师生之间迅速缩短了距离,增进了感情。从此,这位教师上课的效果也格外的好。

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和陌生人交谈时,适当地幽上一默,不仅可以迅速降低双方的陌生感、松弛紧张的情绪、活跃交谈的气氛,还能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增加双方的感情。孙先生是上海一家商务酒店的老板。一次,他从上海坐飞机去北京,与一位女士并排而坐。飞机起飞前,女士拿出一瓶矿泉水,由于开启时用力过猛,水洒到了孙先生身上。女士抱歉地对孙先生说:“非常对不起。”并拿出纸巾来帮孙先生擦拭。孙先生笑着说:“没事,这水装在瓶子里太久了,闷得不行了,刚一拧开瓶盖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来了!”女士被逗乐了,说:“先生,您真幽默!”就这样,两个人聊了起来。在闲聊中,孙先生得知这位女士是上海一家旅行社的老板,姓郑,这次去北京是为了洽谈业务。分手时两人还交换了名片。后来,孙先生回到上海后突然接到郑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说自己的旅行社准备与孙先生的商务酒店合作,以后客人的食宿由孙先生的酒店全权负责。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就像一座桥梁,能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补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幽默不仅能润滑人际关系,还能减轻人生压力,化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难题。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幽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还能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友谊。

幽默让寒暄充满情趣

在人际交往中,寒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人们经常见面,不可能总有很多话题要谈,也没有多余的时间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天。而一旦见了面,如果因为嫌麻烦而不打招呼又会显得不近人情,更无法缓冲人们相遇时下意识的紧张情绪。因此,寒暄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必要。但是,过于一般的寒暄常常会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为了增添生活的情趣,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妨在寒暄时打破常规,注入一些幽默元素。连续下了五六天的雨,某公司的同事们刚一走进办公室,就听其中有个人说:“这天是怎么搞的,怎么老是下雨呀?”一位老实的同事附和道:“是呀,已经6天了。”一位喜欢加班的同事说:“嘿嘿,龙王爷也和我一样,想多捞点奖金,所以连日加班呢!”另一位平时比较关注市政的同事说:“天上的房管所近日忘了修房,所以天上的房子老是漏水!”还有一位爱好文学的同事更加幽默:“嘘!小声点,千万不要打扰了玉皇大帝读长篇悲剧,他每天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很多具有幽默感的老人都喜欢晚辈们跟他们开一些善意的玩笑。所以,当我们出门遇见一些老年人时,不妨幽默地和他们寒暄一番,这样很容易就能和他们搞好关系,赢得他们的好感。一个大热天,小刘起了个大早,趁天气凉快去上班。她刚走出家门,就看见邻居郭大妈正在树荫下锻炼身体。她走过去神秘地对郭大妈说:“大妈,这么早就出来锻炼,也不穿件棉袄,小心着凉啊!”一下子逗得郭大妈哈哈大笑,半开玩笑地“骂”道:“你这个鬼丫头!再不去上班可要迟到了,现在都9点多了!”小刘一听赶紧低头看看表,才7点半,又看到郭大妈在那里得意地笑,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后来,每逢郭大妈碰到小刘,都主动和她打招呼,而且逢人就夸小刘聪明伶俐、知书达理,还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呢!

很多时候,一些社会热门话题或新近发生的大事都会成为人们寒暄的话题。因为热门话题和大事件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共同语言,从而避免在寒暄中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前些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候异常,已经快到夏天了,人们还穿着毛衣。很多人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气候太不正常了,都过了农历四月了,居然还这么冷!”而某单位的小陈打招呼时却独辟蹊径。在上班的路上,他看到了同事李师傅,于是开玩笑地说:“李师傅,看来又快立秋了,毛衣又穿上身了!”下班后,他看见邻居张大爷正在街边遛狗,于是故意幽默地说:“张大爷,您老没有经历过这么长的冬天吧?都农历四月份了还这么冷!”张大爷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笑着回应道:“是啊,大概老天爷最近心情不太好,老是板着一副冷面孔!”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人都喜欢以“夸别人富有”作为寒暄的话题,尤其是在农村,这种看似俗气的寒暄更是随处可见。其实,在寒暄中幽默地夸别人富有,同样能收到很好的寒暄效果。王大娘午饭后恰好遇到邻居小李,小李微笑地招呼道:“大娘,您吃过午饭了吧?”王大娘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她整天都乐呵呵的,她回答说:“呵呵,还没吃呢。你中午吃的什么好东西啊?也不请大娘吃一点,你看你,现在还满嘴都是油哩!”

王大娘幽默风趣地夸赞小李的生活过得好,她对小李的“假责备”不仅显得亲热、愉快,而且很自然地拉近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和蔼可亲的长辈形象。

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能小看幽默在寒暄中的作用,它能为你的交际加分,使进一步的交流更加流畅。

寒暄的6大禁忌

寒暄是人际交往中双方见面时的问候语和应酬话。鉴于寒暄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寒暄一定要体现出真诚、坦率、热情的特点,切忌虚伪、冷淡和胡乱恭维。除此之外,寒暄时还要注意以下禁忌:

忌千篇一律

与人寒暄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切忌千篇一律。在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里,有一位清朝遗老松二爷,他无论遇到什么人,都是忙着打千儿(清代男子敬礼,也叫“单腿跪”,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口念“请某某大安”),打一个千儿问一声“您老好!”“太太好!”“少爷好!”僵化的打千儿动作再配上千篇一律的寒暄语,着实令人生厌。

忌刨根问底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去和一位姑娘约会。这个小伙子很不会说话,见了姑娘只是问:“你有阿姨吗?”“你有姐姐吗?”“你有妹妹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得姑娘很恼火,不耐烦地说:“你是查户口的啊?我告诉你吧,我还有叔叔、舅舅和外公!”此话一出,令场面十分尴尬。由此可见,寒暄应忌讳问题不断、刨根问底。

忌旁若无人

有两个人在餐厅里约会,一个早到了一会儿,一个晚到了一会儿。晚到的老远就跟早到的打招呼:“唉!你这么早就到啦!”旁若无人,声如洪钟。整个餐厅的客人都被“震撼”了,齐刷刷地向他们行“注目礼”,那感觉就好像看到了“外星人”似的。由此可见,寒暄时声音一定要适度,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切忌声音过大,以免影响他人。

忌动手动脚

心理学家指出,身体之间的距离与彼此之间的亲密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拍另一个人的肩膀,则可以判断他们之间是“哥儿们”的关系。一般来说,身体之间的“亲密接触”不会轻易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在寒暄时如果彼此还不是比较熟络的朋友,最好不要有拍拍打打、搂搂抱抱的“亲密”动作,因为此类动作不但不能增进友谊,相反会使对方受惊或产生反感。

忌低俗不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不雅和低俗的寒暄方式,比如,双方见面不分时间、地点就问对方“吃了没有”;见面时使用不雅的言词或使用以对方的“缺陷”为特征的“外号”称呼对方。这些行为不仅有失对他人的尊重,而且有失文雅和礼貌。因此,低俗和不雅也是寒暄的一大禁忌。

忌涉及对方隐私

一般来说,我们在寒暄时最好不要涉及对方的隐私问题。具体而言,以下话题应该成为寒暄的避讳话题:忌问年龄,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显得年轻一些,所以往往会对自己的年龄讳莫如深;忌问婚否,向异性打听婚否,多半会有对对方关心过分之嫌,容易引起对方的误会;忌问收入,因为它往往与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忌问经历,一个人的个人经历是自己的“底牌”,所以不会轻易向外人亮出来;忌问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一件庄重而严肃的事情,所以不要随便提及。

总之,与别人寒暄时,我们应该注意有所避讳,以免产生不愉快。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多一分和谐、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

第三章 一分钟突破交谈窘境

生活中有些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无所适从,很拘谨,“不好意思”交谈或不知从何谈起。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和陌生人交谈的技巧。同陌生人交谈,最重要的是善于寻找话题,即人们常说的“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一旦掌握了这个本领,往往就能“文思如泉涌”,使交谈融洽自如。

和陌生人“一见如故”的4种开场白

在人际交往中,“一见如故”是很多人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界。一个人如果具有跟陌生人“一见如故”的本领,他就能左右逢源,朋友遍天下;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跟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和勇气,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他就会在交际中处处受阻,难以赢得朋友。

那么,怎样才能跟陌生人“一见如故”呢?最重要的是说好开场白。下面介绍了几种比较经典的开场白,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攀亲认友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对象是陌生人并不可怕,只要事前对陌生人进行一番认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或明或暗、或近或远的“亲友”关系。只要我们在见面时及时拉上这层关系,就能迅速消除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1984年5月,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当他与一百多名复旦学生初次见面时,是这样跟他们套近乎的:“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着很深的渊源。你们的校长谢希德女士和我的夫人南希,当年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学生,她们还是亲密的校友呢!照此看来,我和诸位自然都是朋友了!”此话一出,全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短短的几句开场白,就使这位黄头发、蓝眼睛的洋总统和一百多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大学生成了朋友。接下去的交谈自然十分热烈,气氛也极为融洽。

扬长避短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但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一般都希望别人多谈自己的长处,不谈或少谈自己的短处,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跟陌生人交谈时,如果能以赞扬对方的长处作为开场白,往往能使对方心情愉快,对我们产生好感,从而使交谈气氛和谐、融洽。反之,如果我们在交谈时有意或无意地触及对方的短处,对方就会觉得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从而对我们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日本著名作家多湖辉在其著作《语言心理战》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霍依拉先生被业内人士誉为“销售权威”,在拜访客户时,他有一个交际秘诀,那就是初次与客户交谈一定要扬人之长、避人之短。有一次,为了替报社拉广告,他去拜访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简单的寒暄之后,霍依拉突然问道:“您是在哪里学会开飞机的?一个百货公司的经理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啊!”此话一出,顿时让对方异常兴奋,谈兴大发。广告的事自然顺理成章地谈成了。

表达友情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我们能用三言两语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对方的友好情意,或肯定其成就,或赞美其品质,或同情其遭遇,或安慰其不幸,往往能在顷刻间温暖对方的心田,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对方产生一种一见如故、欣逢知己的感觉。在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据统计,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有一句最得人心的开场白:“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这句开场白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和感同身受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很多人在听到这句话后都会掏出知心话跟主持人交流。

添趣助兴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幽默开场,往往能迅速消除对方的拘束感和防卫心理,活跃交谈气氛,增添对方的交谈兴致。1988年10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之一陈伯达刑满释放不久,著名作家叶永烈打算去采访他,为《陈伯达传》搜集素材。当时,刚刚度过18年铁窗生涯的陈伯达曾经宣称:“公安部提审我,我作为犯人,不能不答复提问。对于采访,我可以不接待,不答复。”对于这位对自己不抱欢迎态度的采访对象,叶永烈早有思想准备。如何开场才能顺利达到采访的目的呢?该使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使他跟自己愉快地合作呢?后来,叶永烈终于找到了一个杀手锏——幽默。刚到陈伯达的住处,叶永烈就说:“1958年,您到北京大学作报告,当时我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听了您的报告。记得当时您带来一个‘翻译’,把您的闽南话翻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还要带‘翻译’的!”多么有趣的往事,多么风趣的语言!陈伯达一听,立刻哈哈大笑起来,对眼前这位不速之客顿时产生了好感,交谈气氛也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就这样,原本尴尬的采访终于得以顺利完成,45万字的《陈伯达传》也因此增添了不少资料。

当然,只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三言两语”便与陌生人“一见如故”,关键功夫还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即在谈话之前,先要对交际对象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提问是开启陌生交谈的“百宝匙”

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通常都是以提问开始的。提问是开启陌生交谈的“百宝匙”。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技巧,即使没什么专长,也足以应付各种各样的陌生人。

那么,在向陌生人提问时,都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问对方最内行的问题

向陌生人提问,应该视对方的职业而定,尽量问对方最内行的问题。比如,如果交谈对象是一名医生,可以向他询问医学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方是一个房地产经营者,可以向他询问房价的涨落情况;如果对方是个电脑专家,可以向他询问哪种牌子的电脑最实用;如果对方是一位教师,可以向他询问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总之,提问是打开交谈之门的最好方法,而在提问时最好是问对方最了解或最内行的问题。

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那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向陌生人提问,只有掌握好时机,才能收到提问的预期效果。比如,两个好朋友都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天他们在路上相遇了,互相询问:“工作怎么样啊?还顺利吧?谈恋爱了吗?”这种提问不仅显得亲切自然,而且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一位女孩经人介绍与一位陌生的小伙子谈恋爱,女孩也这样提问对方:“你谈过恋爱吗?工作怎么样啊?一个月工资多少?”这就不合适了,既显得突兀,又显得没有礼貌。再比如,中国人见面时都喜欢问一句:“吃了吗?”这种提问用在吃饭时间前后,既自然得体,又切合时宜,但如果在下午三四点钟问这么一句,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一般来说,当对方正忙于某事时,不宜向对方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正在伤心、抑郁或失意时,不宜提太生硬、太复杂、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

要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

在向陌生人提问时,要注意对方的年龄、身份、性格、文化素养等特点。比如,我们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但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再比如,我们对中国人可以问:“你做什么工作?”“收入怎么样啊?”“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尊重和关心对方的表现。但如果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隐私的不礼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对象往往性格迥异、个性千差万别,有的人热情直爽,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文静安详,有的人性情毛躁;有的人高傲自负,有的人谦恭有礼……性格不同,提问的方式也应当有所变化: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委婉含蓄、迂回曲折,或一步到位、直击要害,或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唯有如此,才能使交谈和谐、融洽。

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提问

在交谈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提问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被提问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预期目的。此外,在提问时,被提问者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所以,我们的提问必须符合被提问者的心境,比如去探望病人,他正在为病情焦虑不安,我们就不要向对方询问:“病情会不会恶化呀?”

注意提问的方式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效果大不一样。比如问对方“你很讨厌他吗”或“你很喜欢他吗”,就不如问“你对他的印象怎么样”;对一个年龄超过40岁的人,与其问他“你今年贵庚了”,不如问他“你今年有三十多岁了吧”;你让别人帮你寄一封信,与其问对方“替我把信寄了吧”,不如问“能不能帮我把那封信寄了”。

很明显,在上面列举的几个问话中,后者要比前者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前者太直接,缺乏尊重感;而后者以对方为中心,让人听起来有被尊重感。提问时态度是否谦恭有礼,问话方式是否合乎听者的心意,都会直接影响问话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体谅。如果我们在提问时不尊重、不体谅对方,就很难得到对方的良好回应。

注意问题的可延展性

在向陌生人提问时还应该注意问题的可延展性。比如我们在旅途中遇到一个东北人,如果这样问:“你是东北人吧”“第一次来河北吧”“东北比河北冷吧”等,恐怕对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答“是”。

这不能怪对方不健谈,而是我们的提问方式太过笨拙,限制了对方的回答空间,对方也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我们换一种问法:“第一次来河北有什么感觉啊?”“东北现在建设得怎么样了?”不但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新鲜事,还能使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交谈气氛自然、融洽。

如果我们提问的问题对方一时回答不上来,或者不愿意回答,我们就不要再一味地追问下去了,而应该及时转换话题。如果对方只是因为害羞而不爱谈话,我们就应该先问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问问对方的工作或学习情况,等交谈气氛缓和了,再把话题导入正轨。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除了要注意上述提问技巧外,还要注意有些问题是不宜提问的。

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我们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准确或充分回答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还是不问为佳。比如我们问一位医生:“去年,本市的肝炎病例总共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会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都不会费神去记这类数字。如果对方回答“不太清楚”,不仅他自己有失体面,我们作为问话者,也会感到很没趣。

政见不宜问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不是一位政治家、政论家或社会权威人士,我们最好不要向对方提问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因为普通人对政治的看法往往是有很大分歧的,对方不了解我们的背景,也不知道我们有无成见,所以通常不会开诚布公地回答这类问题。

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

在与人交谈时,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如,我们问对方住在哪里,如果对方只是回答说“北京”或“上海”,而没有说具体住址,那么就不宜再继续问下去。如果对方愿意让我们知道,他一定会主动说出他的详细住址,并且还会说“欢迎到我家做客”之类的客套话。否则,对方就是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询问年龄、收入等涉及对方隐私的问题时,也要注意掌握问话的尺度,要适可而止。

同行的经营状况不宜问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经营状况或秘密随意告诉别人,即使我们在交谈时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只能是自讨没趣。

谈话前尽量多了解对方

在与陌生人正式交往之前,应该尽量对其职业、性格、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交往中投其所好,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时,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其秘诀就在于: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总会花一定的时间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在交谈中就能有的放矢,深中肯綮。不然,就算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一次,罗斯福从非洲回到美国,准备参加1912年的参议员竞选。当时,罗斯福是一位有名的律师,而且又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所以知名度非常高。在一次宴会上,参会的很多宾客都认识罗斯福,但罗斯福却不认识他们。同时,罗斯福看得出,尽管这些人都认识他,然而表情却显得极为冷漠,似乎对他没有任何好感。罗斯福很快想出了一个接近众人并能同他们搭话的好办法,他对坐在自己身旁的陆思瓦特博士低声说道:“请你把坐在我对面的那些宾客的大致情况告诉我,好吗?”陆思瓦特博士就把每一位宾客的大致情况向罗斯福作了简要说明。了解了宾客的大致情况后,罗斯福便找借口和他们攀谈起来,经过交谈,罗斯福了解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知道了他们的职业以及最得意的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之后,罗斯福就有了同他们交谈的话题,并在交谈中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很快,罗斯福就和他们熟络起来,并且成了不错的朋友。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后,也把这种和陌生人“一见如故”的作风带进了白宫。美国著名新闻记者麦克逊曾对罗斯福这种“见面熟”的沟通技巧评价道:“在每个人进来谒见罗斯福总统之前,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况,他早已了如指掌。”

陌生人初次见面时,双方都不免有些拘谨感,似乎彼此之间有一层隔膜。如果能有人主动、大方地打破这层隔膜,对方就能很快地融入进来,从而使双方迅速熟络起来。这样一来,假的“一见如故”就变成真的一见如故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和一些人“擦肩而过”,但世界如此之小,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会需要他们的帮助。到那时,我们过去跟他们“一见如故”的交情就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由此可见,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事先对他的基本情况有个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时,更需要事先对他进行了解。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等。只有对对方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在交往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对方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一次,在大太监李莲英的保荐下,醇亲王打算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询问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从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交往甚密,他从“张师爷”那里了解到关于醇亲王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恭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醇亲王则认为中国人并不比西洋人差,根本不需要向西洋人学习;第二个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读书万卷”,颇具文采,经常在很多场合卖弄自己的文采。盛宣怀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急忙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龢那里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并熟记了其中几首,以备“不时之需”。这些还不够,为了给醇亲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盛宣怀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盛宣怀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他的心思,以便在交谈中迎合醇亲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盛宣怀就去拜见醇亲王了。当他们谈到“电报”一词时,醇亲王问道:“那电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盛宣怀回答道:“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学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亲王一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随即问道:“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答道:“在王爷面前,小人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是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微停了一下继续说道:“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自不量力,看了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功能和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后来醇亲王干脆就把督办电报的事托付给了盛宣怀。

如果你想迅速赢得陌生人的好感和信任,那么你就要事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关于他的背景、职业、性格、兴趣等,你都要有所了解,而且了解得越全面、越详细越好。

总而言之,要想和陌生人有话可谈,并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一见如故”,就要事先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

抓住对方的兴趣点,投其所好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喜爱和欢迎,那么在与人沟通时,怎样说话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喜爱和欢迎呢?

一位哲人说:“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物,对方一定会很乐意的。”在与人沟通时,要想赢得对方的好感,就必须谈话入心,而要想谈话入心就要先了解对方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作为与对方交谈的话题,这是打破谈话僵局、拉近双方距离、增进双方感情的良策。比如对方说他喜欢花草,我们就可以跟他讨论有关花草的问题,因为那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当我们跟他谈论这样的话题时,他会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尊重和关切,理所当然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了。一个年轻人打算向一位老中医学习针灸技术,为了博得老中医的欢心,他在登门之前先做了一番调查。他了解到老中医十分爱好书法和绘画,于是临时抱佛脚,浏览了一些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书籍。起初,老中医对他态度比较冷淡,于是,年轻人针对老中医爱好书法、绘画的特点,及时改变了策略:他看到老中医书桌上放着几幅刚刚画好的字画,便一边欣赏字画一边赞赏道:“老先生这幅墨宝字写得雄浑挺拔、开阔雄伟,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这种不失时机的赞美,顿时让老中医心头升腾起一股愉悦感和自豪感。接着,年轻人继续说:“老先生,您书画上写的是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吧?”这么一问,老中医的态度立刻变得热情起来,话匣子也被打开了。接着,年轻人针对所谈论的话题继续挖掘,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致使老中医精神大振、谈兴大发。最后,老中医欣然收下了这个弟子。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满足他人的兴趣是我们赢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与人交谈时,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喜乐或爱好,而应该时刻顾及对方的兴趣和感受,唯有如此,对方才会觉得荣幸,才会对我们产生好感,从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赢得对方的友谊。某公司业务员去客户家洽谈业务,偶然看到客户的书桌上放着几本金融投资方面的书。这位业务员立刻敏锐地感觉到,客户对金融投资比较感兴趣,于是,就和客户聊起了有关金融投资的话题。结果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从股票聊到外汇,从保险聊到期货,一直聊了两三个小时,依然觉得不尽兴。直到中午,客户才突然意识到已经聊了很久了,于是急忙向业务员问道:“你今天来是为了业务上的事吧?”这名业务员立即抓住机会给客户做了详细介绍,客户听完之后,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说:“好的,如果没问题的话,咱们今天就把合同签了吧!”

投其所好,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不但能使对方心情愉快,而且能让我们顺利实现交谈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欧阳修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只要我们在交谈时抓住了对方的兴趣所在,然后投其所好,不仅不会“半句多”,而且会千句也嫌少,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尽兴、越谈越入心,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友谊。

谈论对方引以为豪的话题

每个人都渴望友谊,都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但是,朋友都是由陌生人发展而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将陌生人迅速发展为好朋友呢?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陌生人都会抱有一种下意识的警戒心理和疏远心理。因此,与陌生人交朋友,关键在于找出交往的契机,并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打开对方的心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善谈,有的人虽然有交谈的欲望,但却不知从何谈起。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激发起对方的谈话欲望,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激发对方说话欲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对方引以为豪的地方,并与之谈论这些话题。我们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寻找对方引以为豪之处,也可以通过打听,从别人口中获悉对方引以为豪之处。在交谈过程中,当我们在对方面前提出这些话题时,对方就会如同遇见“知音”一样,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话匣子自然也就打开了。有一个青年作家,为了搜集素材到外地游历采访,住在当地一个朋友家。由于连降暴雨,他只好每天闷在家里,与他做伴的只有朋友的老父亲。开始,两个人都想找话题聊聊,以便打发无聊的时间,但聊了很多话题,如家庭情况、工作经历等,双方都没什么兴致。后来,作家想到老人年轻时曾在山里采过人参,而且挖到过一棵“人形参”,于是便请求老人讲述一下当时的经历。挖“人形参”的经历是老人这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作家这么一问,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地说了很久。事后,作家曾这样评价朋友的老父亲:“那时我才知道,在他古板的面孔和呆滞的眼神后面,掩藏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热情和澎湃无尽的话题,并且他说起话来绘声绘色、极其生动,话语中透露出了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被自己所唤起的回忆以及深埋在记忆里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陶醉了……”

刚开始,作家与老人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话题而感到无话可谈。后来,作家想起老人年轻时曾挖到过一棵“人形参”,于是以此作为话题与老人交谈。这段经历是老人一生的骄傲,当他知道作家渴望了解自己的“辉煌经历”时,内心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顿时被激发出来,并且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所以很快便侃侃而谈。

由此可见,要想迅速突破陌生人的心理防线,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谈论对方引以为豪的话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欧洲举办世界童军大会时,爱德华先生打算赞助一位贫困的童军参赛。为了筹措这笔经费,爱德华先生去拜访当地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史密斯先生,希望他能够解囊相助。在拜访之前,爱德华先生就已经听说过史密斯先生曾经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金的支票,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那张支票作废了。不过为了纪念此事,史密斯先生把那张支票装裱起来,挂在了办公室的墙上。当爱德华先生踏进史密斯先生的办公室后,便立即针对此事,要求参观一下他那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先生说自己生平从没有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所以很想见识一下,好回去说给小童军听。史密斯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将当时开支票的情形详细地告诉了爱德华先生。史密斯先生说完支票的故事后,还没等爱德华先生提及此行的目的,就主动问他今天是为了什么事而来。爱德华先生便一五一十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出乎意料的是,史密斯先生不但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个童军去参加世界童军大会,并且要亲自带队,负责他们的全部开销。爱德华先生此行可谓满载而归!

在这则案例中,爱德华先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提起童军的事,更没有提到筹措经费的事,而是首先提到了董事长引以为荣的事。这样一来,不仅打开了董事长的话匣子,而且激发了董事长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顺利达到了筹措经费的目的。

我们在与陌生人交谈时,一定要学会寻找对方引以为豪的地方,并以此作为交谈的话题,这样不但能激发对方谈话的兴致,而且能迅速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友谊。

寻找共同点,引发对方的“共鸣”

相信大家都听过收音机,收音机都是有频段的,只有拨到那个频段,才会收到相应的节目信息:你想听新闻,就要拨到新闻频段;你想听音乐,就要拨到音乐频段;你想听曲艺,就要拨到曲艺频道。

其实,和陌生人交谈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相应的“频段”,只有进入了对方认可或喜好的那个频段,我们才能和对方“来电”,和对方的交谈才会更顺畅。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对方的频段呢?关键是要和对方“同步”,即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交谈中多寻求双方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点,以求引起双方的共鸣,迅速拉近关系,增进友谊。乔先生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平时很喜欢足球,可以说是一个铁杆球迷。有一次,他出差去深圳,在火车上,他与一个山东味儿极浓的小伙子同座。闲来无事,乔先生就和那个小伙子闲聊起来。在闲聊中,乔先生得知小伙子果然是山东人,于是顺口赞美道:“我很喜欢山东人,豪爽、讲义气、够朋友、我就有几个山东朋友,关系非常铁!”小伙子听罢,心里很高兴,自报家门说:“我叫罗刚,是济南人。我们山东自古是出绿林好汉的地方,所以山东人大多都粗犷、豪放,讲朋友义气。”乔先生回应道:“不错,不错,不过山东人也很团结,特别是山东足球队,队员们很讲究团队精神,所以经常取得好成绩。”恰巧罗刚也是个铁杆球迷,这下可是遇到知音了,两人聊了很久,下车后还互留了电话和通讯地址。在罗刚的介绍下,乔先生还认识了很多球迷,其中有一位就是他这次去深圳准备争取的客户。这个客户和罗刚关系不错,所以乔先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这次出差任务,为公司赢得了一个大客户。

在与罗刚交谈时,乔先生先从“山东人”这个话题入手,然后转到“足球”这个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上,所以与对方越谈越投机。经过一番“神侃”之后,二人很快成了朋友,乔先生还通过罗刚的关系成功完成了工作任务。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意气相投的人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因此,我们在与陌生人交谈时,不妨多寻找一下双方在兴趣爱好、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共同之处,这样双方就会越谈越投机,越谈距离越近,越谈感情越深。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对方的共同点呢?

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兴趣爱好等,或多或少都会通过他的表情、服饰、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双方的共同点。一名退伍军人和一个陌生人同乘一辆车。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司机车上车下忙活了半天也没修好。那位陌生人建议司机再把油路仔细查一遍,司机将信将疑地去查了一遍油路,果然找到了“病因”所在。这位退伍军人觉得他这手绝活可能是从部队里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待过吧?”“嗯,待了七年多呢。”“哦,算起来咱们还应该是战友呢。你当兵时部队在哪里?”这对陌生人就这样聊了起来,后来他们还成了好朋友。

案例中的退伍军人就是在认真观察对方之后,发现了双方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的。当然,通过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才行。否则,即使发现了双方的共同点,还是会无话可说,或说一两句就“卡壳”。

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陌生人见面,为了打破沉默的僵局,开口说话是关键。有的人以打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的籍贯、职业、业余爱好等,以便从中获取信息;有的人通过听对方的口音、说话习惯、措辞等,侦察对方的情况;有的人以肢体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一些急需帮忙的事,边以话语试探;有的人甚至通过借火吸烟,也可以找到交谈话题,打开交际局面。两个陌生人从同一个地方上车,并且坐在同一排座位上。其中一个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啊?”“北京,你呢?”“我也是,你到北京什么地方啊?”“我到北京大兴一个亲戚家,你就是北京本地人吧?”“不是,我也是到北京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两个人同在北京下车,同到北京走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人在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交换了联系方式。

这种融洽的交谈效果表面上看起来是偶然的,实际上也有其必然原因——通过“火力侦察”,发现双方的共同点,进而拉近关系、增进感情。

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去朋友家串门,正好遇到有陌生人在场,这时候,作为中间人的主人会马上为双方进行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职业、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特征等。细心的人通过主人的介绍,马上能发现自己与对方有什么共同之处,从而找到交谈话题。一位县教育局的局长和一位县重点中学的教师,在一个朋友家会面了,经过主人的介绍,两个陌生人立刻发现了他们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于是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聊了起来,并且越聊越深入,越聊越亲热。

要想在主人的介绍中发现双方的共同点,最重要的是在听主人介绍的过程中认真分析,等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继续拓展和延伸,以求不断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与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对方同别人交谈时留心观察,仔细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同自己交谈时认真揣摩对方的话,从中发现共同点。在上海某百货商店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用陕西方言对售货员说:“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可以吗?”此时,正好有另一个同是陕西人的顾客也在商店里买东西,他听到小伙子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商品对售货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话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厚的陕西乡土气息,这使得两个陌生人相视一笑。他们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聊了起来,从老家问到工作,从现在的状况聊到将来的打算……“同在异乡为异客”,那股亲热劲儿就甭提了!

由此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的确可以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人变为熟人,进而发展成朋友。

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双方的共同点只是交谈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的步步深入,双方的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加顺畅,必须进一步挖掘更深一层的共同点。两个陌生人到一个共同的朋友家做客,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两个人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两个人逐渐发现他们对社会上不正之风的看法很相似,于是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到产生的根源,再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后来,二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之外,寻找双方共同点的方法还有很多,譬如以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生活压力、共同的生活习惯等为切入点,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寻找,共同点是很容易找到的。

大众性话题是交谈的“催化剂”

对大部分人来说,与陌生人交谈最大的困惑就是该与对方谈些什么。由于交谈对象是自己不熟悉的人,而且对方可能来自各个阶层,工作经历、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知识层面等都有很大的不同,要想与对方谈得很“投机”,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这时候,选择一些大众性话题是突破交谈窘境的一个好方法,因为这类话题是大部分人都想谈、爱谈,而且又能谈的话题,以这种话题作为交谈内容,交谈双方自然能说个不停。

那么,与陌生人交谈都可以谈论哪些大众性话题呢?

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最好的沟通话题。”要想搭建与陌生人沟通的桥梁,其实并不复杂,像与朋友见面聊天一样聊聊家常,是最佳的沟通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碰在一起时,都喜欢聊聊家庭、工作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方式。一位保险代理人对此就有很深的体会:几年前,一位客户的孩子读到初二时,学习成绩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客户感觉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这位保险代理人得知这个情况后,就经常抽时间到客户的家里坐坐,帮助客户分析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还特意到书店买了几本有关青春期孩子教育的书籍送给客户。很快,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客户也开心地笑了。后来,该客户还为这位保险代理人介绍了几位新客户。

在这则案例中,保险代理人通过与客户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赢得了客户的好感和信赖,从而使保险销售水到渠成。

有关CPI的话题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它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与陌生人交谈,这个话题往往能轻而易举地引发对方的心理共鸣,进而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致。

有关房价的话题

房价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房产的市场价值。目前,“天价”房地产已经成为多数国人的噩梦,绝大多数人已经沦为“房奴”阶层,因此,房价也是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与陌生人交谈,房价问题也是个不错的话题,这个话题很容易引发对方的心理共鸣。

其他话题

除了上述话题之外,还有很多大众性话题可以引起交谈对象的谈话兴致。比如气候、季节、新闻、传说、电视、电影等。当然,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选择交谈对象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致。

此外,在与陌生人交谈时还要注意,不管是谈论什么话题,都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像个磕头虫一样,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只是“哼哈”地点头,对方就会觉得与你交谈很没意思,对你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

大众性话题就像“催化剂”一样,不仅能让我们迅速走近陌生人,更能拉近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交往的进一步深入。

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

与人交谈时,如果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如果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就会“言逢知己千句少”,为彼此之间的交往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

那么,与人交谈时,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呢?

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说话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交际对象性格迥异,有的人内向稳重、循规蹈矩,不仅自己说话讲究方法和尺度,而且也希望别人说话有分寸、懂礼貌。与这样的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尽可能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谦恭。在一列火车上,一个男青年和一个老知识分子相邻而坐,男青年打算借用一下老知识分子的钢笔,于是对他说:“钢笔借给我用一下。”老知识分子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修养的人,他见男青年如此失礼,便故意把头扭向一边,没理会男青年。

如果男青年知道老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把话换成:“请问老先生,把您的钢笔借给我用一下可以吗?”其结果就会截然相反。

也有的人性格比较直率、急躁,说话时喜欢直来直去,同时,也不太喜欢别人说话拐弯抹角地兜圈子。与这样的人交谈时最好开门见山,不要来回绕圈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工厂应聘厂办秘书的职位,但是,他在厂长面前作自我推销时说话拐弯抹角,半天也没进入主题。他先说:“厂长,您这里的环境真不错。”厂长点了点头。接着,他又说:“现在高学历的人才真是越来越多了。”厂长还是点了点头。而后,他又继续说:“厂办秘书一般要求大学毕业,要比较能写吧?”这位大学生拐弯抹角,兜了一个又一个圈子,还是没有道出自己的本意。岂料,这位厂长是个急性子,他喜欢别人开门见山,说话、办事干脆利索。由于这位大学生没有摸透厂长的性格,所以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厂长便找借口离去了,这位大学生的应聘计划遂化为泡影。

根据对方的潜在心理说话

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就要学会揣摩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如果我们说的话与对方的心思正好吻合,对方就会欣然接受;反之,对方就会对我们的话产生排斥心理。某丝织厂车间女工小董创造了该厂接线头操作的最高纪录,不但赢得了厂长的赞赏和表扬,而且引起了厂长的极大兴趣。这时候,车间主任根据厂长的潜在心理随即建议说:“厂长,我们是不是要召开一个技能操作大会,让小董现身说法,具体介绍一下操作经验啊?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了。”结果可想而知,厂长当即采纳了车间主任的建议,并对车间主任的想法大加赞赏。

根据对方的不同身份说话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不同身份的人交际。交际对象的身份不同,所选择的话题也应该不同,即交谈时应该选择与对方的身份、职业相近的话题。比如,我们和一位农民交谈,如果以现代女性的美容为话题,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了。但是,如果我们说:“大叔,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每亩地能打多少粮食啊?”就能激起对方与我们谈话的共鸣和兴奋点,使交谈顺利进行。

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除了注意上述几点之外,还要注意避讳以下几点禁忌:

忌提及对方的隐私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愿向外人公开的秘密。尊重别人的隐私,是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因此,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切忌随意提及对方的隐私,只有这样,对方才会觉得我们遵循了人际交往的“礼貌原则”,从而愿意跟我们交谈。相反,如果我们不顾对方保留隐私的心理需要,盲目地触及对方的“雷区”,不仅会影响彼此之间的谈话效果,还会让对方对我们产生不良印象,进而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比如,当对方的恋爱、婚姻正在遭遇某种挫折,而且又不愿向旁人透露时,如果我们在交谈中一味地刨根问底,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

忌提及对方的伤感事

在与人交谈时,要特别留意对方的情绪,不要随意触及对方的“情感禁区”。比如,对方遭遇了某种不幸或打击,情绪比较低落,这时候,我们最好回避这类话题,以免让对方再度陷入“伤感的旋涡”,进而影响彼此间的交往。

忌提及对方的尴尬事

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而又不愿主动诉说时,我们在与对方交谈时最好不要提及这些令人尴尬的话题。比如,对方正遭遇升学考试不及格或提拔升迁未能如愿等,如果我们不顾对方的主观意念和感受而主动问及这些事,那么,对方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尴尬的境地,进而对交谈产生排斥心理。

突破交谈窘境的其他方法

与陌生人交谈时,最重要的是善于寻找话题。一旦有了好话题,就能使交谈自如。好话题的具体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谈;双方都感兴趣,爱谈;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好谈。

当你面对陌生人,交谈出现窘境时,不妨试试下面7招:

多提及对方熟悉的事物

熟悉的事物往往能唤起人们心中强烈的温馨感和怀旧情绪。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我们说一些对方不知道或知之甚少的话题,只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相反,如果我们能根据对方的背景,多谈一些对方熟悉的事物,就能勾起他的回忆,让他产生一种温馨感,从而对我们产生亲切感。

学会投石问路

过河时,向河里投几块小石子,就可以探明河水的深浅,从而有把握地过河。同样,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先提一些“投石问路”式的问题,在对对方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就能使交谈变得更加自如。比如在聚会时邻座是陌生人,就可以先向对方“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还是老同学?”无论对方选择哪个答案,都可以循着对方的答复继续交谈下去;如果对方两个答案都不选,而是回答“我们是同事”,同样可以交谈下去。

多提“无法用一个词回答的问题”

与人交谈时,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所谓开放式的,就是回答起来比较有自由度的。比如,问“这些天你都在忙些什么”绝对比问“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要强得多。因为第一种问法能够让对方在回答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可以回答工作、家庭生活、业余活动等各个方面。如果采取第二种问法,对方在回答时就不会有什么发挥的空间,有时候甚至用一个词就可以回答了。

学会“追加问题”

在与人交谈时,如果你真的问了“用一个词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那么可以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追加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如果你问对方:“你从哪儿来?”那么追加问题可以是:“如果你现在还住在那儿,你的生活会怎样呢?”如果你问对方:“你有孩子吗?”那么追加问题可以是:“与你的父母相比,你属于哪一类家长?”或者“你教育孩子的模式和你自身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区别吗?”

询问“旨在了解对方”的问题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我们可以多询问一些“旨在了解对方”的问题比如“你订了什么报纸和杂志”“你经常访问什么网站”“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等,这类问题往往能激发对方隐藏的激情,从而引出更多的话题和谈资。

巧妙地即兴引入

在与人交谈时,巧妙地借用对方的某些材料为话题,常常可以促进交谈。比如,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等即兴引出话题,从而达到交谈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自然灵活、就地取材,但是它要求谈话者必须思维敏捷,能够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联想。

善于借用媒介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如果感到无话可谈,不妨寻找一下自己和对方之间的媒介物,这样往往能迅速找到共同语言,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比如看到对方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不妨向他询问:“这是××吗……看来你在这方面是个行家啊!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与别人有关的事物显示出浓厚的兴趣,以媒介物作为话题表露自我,往往能使交谈顺利进行。

第四章 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恭维

沟通专家指出,我们每天花在沟通上的时间平均为:倾听占46%,说话占26%,阅读占15%,书写占13%,可见倾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说话。但是,很多人都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得来的。其实不然,倾听才是赢得他人好感的关键。倾听是沟通的重要环节,唯有懂得倾听,交谈双方才能达成思想上的一致和情感上的交流。

倾听是赢得对方好感的关键

英国管理学家L·威尔德说:“人际沟通始于倾听。”在人际沟通中,会说固然重要,而善于倾听更为可贵。没有积极的倾听,就没有有效的沟通。倾听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的一项最基本的沟通技巧。真诚地倾听能使对方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受到尊重的,因而也是最容易令对方感动和满足的。你越是认真倾听对方说话,对方就越喜欢你,与你的心理距离就越近。豪斯曾经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位时的副总统,工作非常出色。他的一位朋友曾经这样评价他:“豪斯先生一向是一名好听众。他之所以能出任威尔逊先生的副总统,可能多半原因是出于他对别人洗耳恭听的态度。因为豪斯先生和威尔逊先生第一次在纽约会面时,他就用善于倾听的策略赢得了威尔逊的好感,同时也引起了威尔逊对他的注意。”

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的人,越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因为倾听本身就是对对方最好的肯定和恭维。如果我们能耐心倾听对方谈话,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尊敬和佩服的人”,对方又怎能不积极回应、表现出对我们的好感呢?

同时,倾听是探知沟通对象心理的一把钥匙,它能让我们了解沟通对象想要什么,什么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什么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什么会伤害或激怒他们。很多时候,即使我们不能及时为对方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只要我们乐于倾听,也能实现无障碍的沟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公司是一家大规模的木材供应公司,总经理杨先生曾亲身经历了一件事。一天早上,一位客户怒气冲冲地闯进杨先生的办公室,因为公司市场部连续给他发了好几封催款函,要求他归还拖欠的5500元欠款。在收到最后一封催款函之后,这位客户亲自来到杨先生的办公室,准备和杨先生大吵一番。下面是他们的对话:杨先生:“您好,崔先生(客户姓崔),有什么事吗?”客户:“你们公司太过分了!我不但不会支付你们所说的欠款,而且今后再也不会订购你们公司的任何木料了。”杨先生见对方的火气很大,就没有说话,只是微笑地倾听着对方的每一句话。“我和你们做了这么多年的生意,你们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欠你们5500元,我可不是一个喜欢赖账不还的人,一定是你们搞错了。”在客户接连“发炮”的过程中,杨先生虽然有好几次试图打断对方来为自己解释,但他知道那样做根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他干脆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好让对方把心中的怨气尽情地发泄出来。当客户的怒气消失殆尽,能够静下心来听别人说话时,杨先生才开始平静地说:“您亲自到公司来告诉我这件事,我由衷地向您表示感谢。您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既然我们公司可以让您感到不愉快,那么同样也可能会让别的客户不高兴,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式可能出了问题。所以,我一定要谢谢您,是您让我意识到了我们工作上的错误。”客户怎么也没料到杨先生会这样说,因为他这次来本来是想和杨先生大吵一番的,可是杨先生不但没有和他争吵,反而向他表示谢意,这倒让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接着,杨先生又说:“我想关于那5500元的欠款,一定是我们的员工弄错了,因为您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而且只是涉及这一份账目;而我们的员工却要负责几千份账目,所以我确信,您是不会出错的。”听杨先生这么一说,客户更不知如何回答了。杨先生又告诉客户:“我非常清楚您的感受,如果我处在您的位置,我也会和您一样的。既然您以后不想再跟我们公司合作了,那么我给您推荐其他几家公司如何?”这样一来,客户感到更不好意思了。作为回报,他订购了比以前多出3倍的木材,然后心平气和地回去了。回去以后,这位客户又重新检查了一遍账单,结果他发现了那张5500元的账单,原来是自己弄错了,而自己还跑到人家那里大吵大闹,想到此他心里顿时感到羞愧不已。于是,他立即给杨先生的公司寄去了一张5500元的支票,并向杨先生表达了歉意。从这以后,这位客户成了杨先生最忠实的客户和朋友。

杨先生的故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与别人交谈时,即便是对方错了,我们也要耐心地倾听,给他们发泄抱怨和不满的机会,等他们平静下来之后,再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消除对方的抱怨和不满,还有利于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友谊,并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倾听的5个层次

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要想成为一名高效率的倾听者,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倾听行为。按照影响倾听效率的行为特征,倾听可以分为5个层次。一个人从第一层次成为第五层次倾听者的过程,就是其倾听能力、沟通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一层次:心不在焉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心不在焉,几乎不注意说话者所说的话,心里盘算或考虑着其他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事情,或心里只是想着如何辩驳对方。这种倾听者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他们虽然表面上在听,心里却迫不及待地想要说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听方式。

第二层次:被动消极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常常忽视或错过说话者通过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常常导致倾听者出现误解或错误的反馈,从而失去进一步交流的机会。另外,这个层次的倾听者经常通过点头示意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这往往会导致说话者误以为自己所说的话完全被听懂了。

第三层次:选择性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确实在倾听对方说话,也能够了解对方,但他们往往过分沉迷于自己喜欢的话题,只留心倾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不合自己口味或与自己意思相左的内容一概过滤掉。

第四层次:主动积极地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主动积极地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很专心地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这种层次上的倾听虽然能激发对方的注意,但是很难引起对方的心理共鸣。

第五层次:运用同理心听

这个层次的倾听不是一般的倾听,而是用心去倾听。这个层次的倾听者主要具有如下特征:善于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为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有用信息的契机;在倾听过程中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看待事物;善于分析和总结已经传递出的信息,质疑或者权衡听到的话;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到很多非语言线索;善于向讲话者发出询问和反馈,而不是质疑讲话者。这个层次的倾听者是带着理解和尊重积极主动地倾听,这种有感情注入的倾听方式有利于引起讲话者的心理共鸣,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两种情景,看看不同的倾听态度带来的不同效果。

情景A:第一层次“心不在焉”地倾听下属:“嗨,老板,我刚才听说又要更换新颜色,这就是说我们刚刚持续生产了30分钟,又要把设备重新拆洗一遍,我和其他伙计们都不情愿。”老板:“你和你的伙计们最好别忘了谁是这儿的老板。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再发牢骚了!”下属:“我们不会忘记这件事儿的!”

情景B:第五层次“运用同理心”倾听下属:“嗨,老板,我刚才听说又要更换新颜色,这就是说我们刚刚持续生产了30分钟,又要把设备重新拆洗一遍,我和其他伙计们都不情愿。”老板:“你们真的为此感到不安吗?”下属:“是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做很多不必要的工作。”老板:“你们觉得这种事情实在没有必要经常做,是这样吗?”下属:“或许像我们这种一线的生产部门,根本没办法避免临时性的变动,有时我们不得不为某个特别的客户加班赶订单。”老板:“不错。现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我们不得不竭尽全力为客户服务,这就是我们都有饭碗的原因。”下属:“我想你是对的,老板。我们会照你的意思去做。”老板:“谢谢!”

在情景A中,老板显然是在拒绝倾听下属的意见。这属于倾听的第一层次——听而不闻,或者根本没用耳朵听。案例中的老板完全没有听进去下属的话,而且粗暴地打断了下属的话,使下属没办法说完自己内心的想法。毫无疑问,这种做法肯定会造成很糟糕的后果,下属们对这样的沟通肯定不满意。

而在情景B中,老板采取的是第五个层次的倾听方法——运用同理心倾听下属的意见,既表示出了对下属意见的重视和理解,同时又让下属了解了当前所面临的情况,从而得到了下属的理解和支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沟通。

事实上,大概有60%的人只能做到第一层次的倾听,30%的人能做到第二层次的倾听,15%的人能做到第三层次的倾听,达到第四层次倾听水平的最多只有5%。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倾听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倾听技巧,学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在听的过程中还要转动脑子,不但要跟上说话者的语言,还要跟上说话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深度,并在适当的时机提问、做出反馈,从而使交谈能够步步深入!

倾听要做到“5心”

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而非单向灌输。在沟通过程中,倾听是互动交流的前提和条件,是连接双方思想和情感的纽带与桥梁。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自己倾听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倾听的方法和技巧。

要想提高倾听能力,首先必须做到以下“5心”:

倾听要用心

倾听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需要用耳、用眼,还要用脑、用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倾听时做到以下几点:注意力集中,眼睛注视讲话者,好像正渴求对方告诉自己什么重大新闻似的;当对方与我们交流目光时,我们要适当点头或发出“哦”“嗯”等反馈的声音,表明自己对说话内容感兴趣,以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致,让对方继续讲下去。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能从讲话者那里发现和捕捉到很多信息,并走进讲话者的心灵。

倾听要耐心

耐心是倾听和沟通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有人计算过,说话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120~180个字,而思维的速度却是它的4~5倍。所以,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往往是对方还没说完,我们或许早就理解了。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难免就会涣散,以致出现“一心二用”的神情,这对讲话者来说是很不礼貌的。而且,一旦我们的思想开了小差,当对方突然问我们问题时,我们就会答非所问,对方就会感到不快,有一种不被尊重甚至被愚弄的感觉,交谈就很难继续下去。因此,在倾听别人谈话时,我们应该尽力排除各种干扰,洗耳恭听,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如左顾右盼、频频看表、打哈欠等,否则对方会认为我们对他的话不关心、不重视,从而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感。

倾听要虚心

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而不是进行辩论赛。所以,在倾听别人谈话时,应该抱着虚心的态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知道的比对方多,常常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急着插嘴打断对方,自己高谈阔论一番,这样做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有时候,即使对方的谈话是有纰漏,我们也不必马上皱起眉头,或激烈地反驳对方,不妨用暗示的方法告知对方,以免使对方感到尴尬。当然,善于倾听并不等于沉默不语,一句话不说,偶尔插上一两句话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积极的反馈和呼应,说明我们对对方的讲话很关注、很感兴趣。在倾听过程中,有时会心的笑声也是一种赞许,是倾心聆听的表现,这会让对方觉得我们谦虚好学,从而不自觉地对我们产生好感。

倾听要诚心

俗话说:“心诚则灵。”倾听时如果心不诚,只是表面上装出一副倾听的样子,而实际上却心不在焉,那么,倾听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听不到真言,还会因此交不到诤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诚心呢?

首先要真诚。正所谓“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我们要想听到对方真实的心声,就必须秉持真诚的态度,做到用心去听、用情去听,而绝不能虚情假意、敷衍了事。

其次要理解对方。别人之所以向我们倾诉衷肠,多半是因为心里有了解不开的疙瘩或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倾听时必须要理解对方的心情和处境,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来感知对方的困难和心境,要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忧对方之所忧。只有这样,对方才不会把我们当外人,我们才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最后要信任。正所谓“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对方只有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才能毫无顾忌地说真话、讲实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倾听时只有相信对方的人格和品德,相信对方的话语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心声。战国时期,魏文侯不听闲言碎语,任用乐羊为帅讨伐中山国,当征战中流言四起时,魏文侯不仅没有相信,反而多次派人劳军,结果乐羊率军取得大胜。正如俗语所云,“信人者,人亦信之”,我们只有首先相信对方,才会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听到对方的真话。

倾听要细心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做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开始。倾听也是如此。倾听不是不动脑子地随便听听,而是要集中全部精神,认真地听、细心地听。在倾听过程中,只有心细如发、见微知著,才能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思想轨迹,才能迅速抓住问题的端倪。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细心呢?

首先要听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倾听。如果听不准对方的话语,就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弄不清他的真实需要,这样一来,就会使后面的交谈无的放矢,甚至出现偏差。而要想听准对方的话语,就必须心随耳动,切实地弄明白对方说的重点是什么、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敏感的话语,一定要有意识地再询问、订正一下,以确保倾听到的信息准确无误。

其次要听真。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倾听必须学会辨识,没有辨识就没办法听真。在倾听过程中,我们要想把准对方的思想脉搏,就要学会听话外之意。人与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学识、修养和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说话直截了当,每句话都能直接反映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人则常常用反话、暗话、怪话等曲折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意见倾向。所以,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其含义就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倾听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对听到的话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摸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高效倾听的10个技巧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和了解别人。因为只有懂得倾听,我们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和好感,使沟通顺利进行。

那么,怎样倾听才能让沟通更顺畅、更高效呢?下面介绍了10种倾听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鼓励对方先开口

首先,倾听是一种礼貌,愿意倾听别人说话表示我们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这会让说话者有一种备受尊重的感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有效降低交谈中的竞争意味,因为倾听可以培养开放融洽的沟通气氛,有助于双方友好地交换意见。最后,鼓励对方先开口说出他的看法,我们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双方意见一致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对方更愿意接纳我们的意见,从而使沟通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营造轻松、舒畅的氛围

在紧张、拘束的沟通气氛中,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心声说出来,也就自然谈不上倾听。倾听需要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这样,说话者才能放松心情,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困扰、烦恼等毫无顾虑地说出来。因此,在与人交谈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不要有噪音的干扰。如果有必要,最好将手机关掉,以免干扰谈话。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交谈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或者谈到一些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这时要切记,对方才是交谈的主角,即使你有不同观点或很强烈的情绪体验,也不要随便表达出来,更不要与对方发生争执。否则很可能会引入很多无关的细节,从而冲淡交谈的真正主题或导致交谈中断。

懂得与对方共鸣

有效的倾听还要做到设身处地,即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要努力领会对方所说的题中之意和言辞所要传达的情绪与感受。有时候,说话者不一定会直接把他的真实情感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说话内容、语调或肢体语言中获得线索。如果无法准确判断他的情感,也可以直接问:“那么你感觉如何?”询问对方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对方的情绪,也容易引发更多的相关话题,避免冷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对方当时的情绪后,应该对对方给予肯定和认同:“那的确很让人生气”“真是太不应该了”等,让对方感觉我们能够体会他的感受并与他产生共鸣。

善于引导对方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可以说一些简短的鼓励性的话语,如“哦”“嗯”“我明白了”等,以向对方表示我们正在专注地听他说话,并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当谈话出现冷场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对方说下去。例如,“你对此有什么感觉”“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等。

与对方保持视线接触

倾听时,我们应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通常情况下,对方判断我们是否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是根据我们是否看着他来做出的。如果在对方说话时我们的眼睛盯着别处,对方就会认为我们对他的谈话不感兴趣,从而打击他谈话的积极性。

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

对于对方说出的精辟见解、有意义的陈述,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及时予以真诚的赞美。例如,“你说的这个故事真棒”“你这个想法真好”“你的想法真有见地”等,这种良好的回应可以有效地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致。

适时提出疑问

虽然打断别人谈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乒乓效应”,是指我们在倾听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一些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来响应对方的谈话。此外,如果有听漏或不懂的地方,要在对方的谈话暂告一段落时,简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处。

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在与人交谈时,即便我们还没有开口,我们内心的真实情绪和感觉就已经通过肢体语言清楚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了。如果我们在倾听时态度比较封闭或冷淡,对方自然就会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较不容易敞开心胸。反之,如果我们倾听时态度开放、充满热情,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很感兴趣,对方就会备受鼓舞,从而谈兴大发。激发对方谈兴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自然微笑,不要双臂交叉抱于前胸,不要把手放在脸上,身体略微前倾,时常看对方的眼睛,微微点头等。

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

倾听别人谈话时,我们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谈话内容,分析总结出其中的重点。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只有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说话内容的重点上,并且在心中牢记这些重点,才能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对方清晰的反馈,以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和对方一致,比如,“你的意思是……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对吗”等。

用反馈信号表明你有兴趣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两个环节:首先是说话者通过嘴发出信息,其次是倾听者通过耳朵接收信息。但是,对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沟通来说,只有这两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反馈,即倾听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及时地予以对方回应,以便澄清信息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失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误认为沟通就是“我说你听”或“你说我听”,常常忽略了沟通中的反馈环节。这种没有反馈的沟通往往会直接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说话者无法了解倾听者是否准确地接收到了自己发出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在说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一言不发的“闷葫芦”,这样说话者所表达的信息就会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二是倾听者无法澄清和确认自己是否准确地接收了信息。

而且,作为一个说话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倾听者,他心里肯定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导致沟通的不顺畅;相反,如果倾听者能够耐心、认真地倾听,并伴之以会心的微笑和提问作为反馈,说话者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和认同,这样沟通起来就会更顺畅,双方的人际关系就会更融洽。

在倾听过程中,反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反馈,另一种是建设性反馈。正面反馈就是当对方所说的话很正确、很有见地、很精彩时,对对方予以肯定和赞美;建设性反馈就是当对方所说的话有不对或不足的地方时,向对方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性反馈只是一种建议,而不是批评,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在实际倾听过程中,我们在给予说话者反馈时应注意什么呢?

具体、明确

下面是关于反馈的两个例子,大家不妨对比一下:

错误的反馈——“嗯,你说得真不错啊!”这种表述方式很空洞,对方也搞不清楚自己哪里说得不错,从而不能真正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的反馈——“嗯,你刚才那句‘……’说得真不错啊!”这种反馈就是具体而明确的,而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从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有建设性

在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武断地给对方的意见或想法下结论,比如,有时我们会带着批评甚至藐视的语气对对方说:“你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你刚才所说的一点都不在理上!”结果弄得对方很没面子,挫伤了对方继续说下去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态度,以建设性的、鼓励的口吻给予对方反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嗯,你的意见很有见地,尽管有些想法目前还不能实现,但说明你用了心、动了脑,值得鼓励,像这样的建议以后还要多说多提啊!”

对事不对人

反馈应该就事论事,切忌涉及对方的面子和人格尊严,带有侮辱性的话语更不要说,否则只能激起对方的敌对情绪,导致沟通的中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