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开始的旅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30 05:01:06

点击下载

作者:冯志远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起开始的旅程

一起开始的旅程试读:

前言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道德的本质是扬善抑恶。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品格高尚是人生意义的必备要素之一,因为它能激发起各种各样的伟大情怀,使人增加趣味,放宽心胸,拓展视野,高贵修养。只有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具备实现人生价值所必须的情操、修养和人格,才能不断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挫折,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为此,我们特地为青少年编辑了这套“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故事全集”丛书,包括《这土地爱得深沉》、《一起开始的旅程》、《亲吻丰收的土地》、《学习让我天天长》、《彼此拼搏的勇气》、《生命中多出你们》、《你总是默默无语》、《朋友一生一起走》、《送您一首赞美歌》和《妈妈我想对您笑》10册。

以上各册内容全部精选古今相应故事,并根据具体思想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每个故事简单明了,短小精炼,每篇讲述一个人物,故事中的人物有的仁爱、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套书系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趣味性,青少年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高尚人物的感染和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貌。

本套丛书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勤政爱民的故事

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

齐景公欲速不达见深情

齐景公(?-前490),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一前490年在位。

这一年,齐景公到少海出游。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有人从国都赶来报告,说:“国相晏婴得了重病。如果国君不能马上回京,恐怕就见不到他了!”景公听了,急得不知所措。半天,才回过神来,命令最好的马车夫韩枢驾着最快的骏马繁驵(zǎng),立即赶回京都。

韩枢使出了浑身的节数,繁驵奔驰如飞。顷刻之间,已行了数十里路。然而,景公仍觉得车子太慢。他夺过了韩枢手里的鞭子和缰绳,亲自驾驭起来。嘴里还不住地叨念:“晏婴啊晏婴,我的好爱卿,我说什么也得见上你一面!平仲啊平仲(晏婴的字),我的好帮手,我就要赶到你的身边!繁驵啊繁驵,都说你是千里马,原来却是这般模样!像你这样迟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晏婴!”

其实,繁驵很懂人情,像知道国君的心思,“呼哧”、“呼哧”地喘着,简直不是在跑而是在飞。然而,景公仍感觉它跑得很慢,甚至觉得根本没有前进。景公失态地喊道:“下车,下车!”韩枢不知是怎么回事,煞住车子。只见,景公径直向京都方向跑去……

马跑得快呢,还是人跑得快呢?当然是马啊!虽然齐景公像小孩子似的办了“傻”事,欲速则不达;但是,病中的晏婴如果知道了他的国君如此为他犯“傻”,不知该怎样感激涕零呢!心灵悟语齐景公身为齐国国君,心里能这样装着他的臣子,这是怎样深重的君臣之情啊!

信陵君与赵国处士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xi希)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窃符救赵,调动魏军迫使围攻赵都邯郸的秦兵退却,受到赵国上下的称颂。但担心兄长魏王追究窃取兵符的罪责,便在赵国长期地住了下来。

信陵君,礼贤下士,善识人才,广交好友,天下闻名。留赵后,他仍四处招纳贤士,交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当他听说赵国的处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贤才,胸有谋略,颇有远见,便派人去召请。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来见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处查寻,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便一个人秘密地到赌徒中去察访,终于结识了毛公。又打听到薛公藏身于卖酒人家,于是又独自悄悄地到卖酒人家去寻访,终于也结识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与毛、薛二公促膝交谈,论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谈,识见高远,睿智启人,信陵君颇得教益,遂引为知己。

赵惠文王的兄弟平原君,得知信陵君不顾自己身份经常出入赌徒之中和卖酒人家,便对自己的夫人说:“以前听说你弟弟信陵君为人出类拔萃,天下无双;今天看来,是徒有虚名,实际上是个行为荒唐的人!”平原君夫人把丈夫的一番话转告信陵君,信陵君听后不禁一笑,说道:“看人识士,不能仅仅看出身门第。我在魏国时,就听说了毛、薛二公的贤名英才,十分仰慕;来赵后,便一直渴望拜识。为了实现这个心中愿望,才不顾身份出入那些地方。既然平原君耻笑我,不愿与我这行为荒唐的人为伍,我也该知趣离开这儿了!”平原君听说信陵君要走,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便亲自登门谢罪,盛赞信陵君知人交友的美德,并再三挽留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仍留赵国,名望更大了,许多贤人学士纷纷投到他的名下。

信陵君留赵达十年之久。秦国见信陵君不再归魏,便乘机发兵攻魏。魏王急忙派人赴赵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恐怕魏王未必能原谅他过去的窃符之罪,所以不准备归魏。他还告诫下人:有谁敢为魏王使者通报,立即处死!门客大多是跟随他离开魏国而在赵国定居的,他们考虑到自己的利害,谁也不敢去劝说信陵君。

这时,毛、薛二公,却不避杀头之险,挺身而出,坚决要求拜见信陵君陈述自己的意见。信陵君见到毛、薛二公很生气,责问他们:你们不知我的告诫吗?你们要置我于死地吗?毛、薛二公毫不畏惧,凛然正色地说:“公子知遇我等,视为知己,谊重如山;做真朋友就要为朋友大处着想。我们正是为公子的前途名誉才挺身冒死来谏的。请公子想一想,现在魏国有难而公子不愿救难,公子是魏国人,魏王是公子的兄长。倘使秦军破了大梁,灭了魏国,那时公子有何面目见天下人?”这一番慷慨陈词,说得公子顿然醒悟,心中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连连赞叹地说:“对啊!你们说得太好了,真是令我茅塞顿开的良师益友啊!”

于是,信陵君动身归救魏国。魏王见了信陵君,不仅不追究盗符之事,还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信陵君。信陵君接受任命后,派使者遍告诸侯。诸侯各国听说魏国的信陵公子为将,觉得破秦大有希望,欣然同意遣兵协助。信陵君率齐、楚、赵、韩、燕、魏六国联军,大破秦军于黄河之南,打退秦将蒙骜,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这样,信陵君威震天下。人称他“天下无双”,称他的兵法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却深感毛、薛二公关键时刻的教导之情,深感诤友良师的重要。心灵悟语信陵君真诚待人,礼贤下士,所以才有手下门客的不畏生死,直言相谏,也才促使了他后来的骨肉团圆。

刘秀与王霸的君臣之谊

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刘秀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圣明君主。在他的周围有许多忠心耿耿的臣子扶佐他,王霸就是其中的一位,曾经几次出生入死地帮助刘秀兴复汉室,从此可见他们之间的情深谊重。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称帝,压榨盘剥,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各地都纷纷举旗造反。公元22年,汉朝宗室刘秀在宛县起兵响应绿林起义军。

当刘秀率领起义军路过颍阳时,当地人王霸召集了一些朋友毅然地投奔入伍。刘秀热情地接纳了他们。随后转战各地。刘秀足智多谋,英雄了得,屡战屡胜。王霸随军参战,英勇杀敌,立下了战功。不久,王霸因父亲老弱多病,便辞别刘秀回家侍奉父亲。临别时,刘秀送与王霸许多金银,并嘱咐他安心在家侍奉老爹。刘秀送王霸一段路程,两人洒泪而别。

后来,刘秀带领大军赴洛阳,中途路过颍阳,便亲自去看望王霸。王霸深受感动,并请求父亲让他跟随刘秀离家出征。他父亲说:“既然刘将军如此仁义重情,如此器重你,你就应知恩图报,你就去吧,参与国家大事,好好地扶佐刘将军,不要半途而废!”

那时,刘秀还不是最高统帅,被起义军拥为更始皇帝的刘玄,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刘秀十分猜疑。刘秀为了躲过杀身之祸,保存实力,便请求刘玄让他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义军,刘玄答应了。于是王霸随刘秀而去。

风云变幻,前途险恶。那时,更始皇帝的权力还没布及到河北。刘秀此去,凶吉未卜,成败难测。并且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十分劳苦疲惫。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王霸的意志,他依然忠心耿耿地保护刘秀。而有不少的随从人员,却担心刘秀成不了大事,而且受不了艰苦。纷纷在半路上离开刘秀,不告而别。

走掉的人越来越多,人马逐渐稀少。渡过黄河以后,刘秀环顾四周,见身边只剩下王霸和少数几个亲兵,寥寥几人而已,刘秀良久地凝望着涛涛不息的黄河水,凝望着连绵不断的远山,思绪万千,万分感慨。过了许久才转过身来,拍着王霸的肩头,深沉地说:“从颍川出来跟随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云天寥廓,秋风萧瑟,刘秀随口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王霸忙说:“将军,您还有希望。我们不能气馁,只要将军坚持下去,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在王霸的劝说激励下,刘秀信心大增,便催马加鞭向前赶去。

刘秀到达蓟县,还没有站稳脚跟。一天,听说盘踞在邯郸的王郎派兵捉拿他,军兵已到了附近。刘秀连夜仓促南逃。一路上,王霸尽心竭力地卫护,帮助刘秀脱离了险境。后来,王霸又亲自带领军士讨平了王郎。

经过几年征战拚搏,刘秀做了皇帝,成了东汉的开国君主。但他仍然不忘王霸的忠心和才智,更加信任他了。公元33年,王霸被任命为上谷太守。王霸也始终不忘刘秀对他的友爱之情和知遇之恩,倍加努力,孜孜不倦,克尽职守。王霸亲自同士兵们垒土堆石,治隘口,筑亭障。并且冲锋陷阵,身经百战,为巩固和保卫东汉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心灵悟语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是能考验友谊的真伪。

冯异爱护兵士

冯异(?-34)颍川父城(今河南平顶山市)人,字公孙,是东汉时的一位大将,为人好学,熟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他作为将军,待人和气,礼让谦虚,关心体悯士兵,与三军将士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

当时,刘秀还未称帝,各地群雄割据。冯异跟着刘秀东征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从不以功自傲,对将士们十分和气。在路上与别人相逢,总是命自己的乘车让道,这深得大家的敬仰。每次打仗后,论功行赏,冯异常常把功劳归于别人,特别注意奖掖那些作战勇敢的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卒。每次激烈的战斗后,他便喜欢坐在大树下,或者看书,或是写字,将士们从心里喜欢他,都亲昵地称他为“大树将军”。

有一次,刘秀带着部队来到饶阳无萎亭。那时气候寒冷,加上长途行军,众人饥疲交迫,有些支撑不住了。冯异看到这种情景,十分痛惜士卒,便派人烧了一大锅豆粥,端送给大家。士卒一看到热气腾腾的豆粥,大家的眼睛立时亮了,不少人还欢快地喊叫起来:“又热又香的豆粥,快来喝啊!”士卒们争先恐后地喝着,一碗又一碗,直喝得头上冒了汗,饥寒顿时消除了。

还有一次,部队来到南宫县,适遇一场瓢泼大雨,兵士们被浇得像个落汤鸡,冻得瑟瑟发抖。冯异又想方设法找来了木柴,立刻升了一堆熊熊的大火,兵士们高兴地围拢来,烤身子,烤衣服,寒冷为之一扫而光。

冯异这样关心兵士、爱护兵士,兵士们都喜欢他;打起仗来,冯异令行禁止,都听他的指挥,军队战斗力很强,连连打胜仗。

刘秀也很喜欢他,认为像冯异这样能够紧密团结自己周围兵士的将军,是很难得的。在占领洛阳登了帝位后,便派冯异平定关中,长期坐镇长安,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有人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说他的坏话。冯异听到此事很惶恐,给皇帝写奏书申辩说:“过去境况十分艰难时,我做事尚且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赐了爵位,我如何要做不轨之事?”光武帝刘秀看了看奏章,给冯异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你义则君臣,恩如父子,从无嫌疑,何必惧怕!”

公元30年,冯异自长安入朝。光武帝指着冯异对公卿们说:“他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棘,定关中,为人谦和,善交战友,体悯将士,人们昵称之为‘大树将军’!”散朝后,光武帝不能忘怀当年冯异在艰难时刻煮粥举火的深情厚谊,便赏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又写了一道诏书:“仓卒无萎亭豆粥,滹沱河麦饭,这厚意好久还未报答哩!”心灵悟语将军爱护士兵,皇帝爱护将军,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有后来的荣华富贵。

诸葛亮集思广益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县南)人。少年失去父母,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避难。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在襄阳城西的隆中定居下来。这期间,诸葛亮一面读书,一面耕作,广泛交结避难襄阳的名士,纵谈古今,切磋学问,议论天下大事。他常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军事家乐毅自比,具有远大的抱负。

诸葛亮成为刘备军师后,执法如山,亲疏一视同仁,他在治理蜀汉过程中,在调查清楚事实的基础上,曾果断处理过表面伪装忠厚,阿谀逢迎,骗得刘备信任,背地作恶多端,野心勃勃,“不倒翁”式的人物张裕,把他拉到闹市斩首示众;处理过地位仅决于诸葛亮,在实际工作中却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玩忽职守,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李严,将他削职为民,流放川北。而对于与自己关系友善亲密,受到自己器重的马谡,造成街亭失守,也挥泪处斩。

他从国家长治久安着想,决心扫荡汉末选人任官的弊端,实行“任人唯贤”,并注意眼睛向下,从下层选拔。采用群才的组织路线。杨洪原是李严的部下,因为很有才能,提拔做蜀郡太守,职同李严。蒋琬,“托志忠雅”,“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智勇双全,是一位治国安邦的人才,就屡次加以提拔,从县令一直升为尚书郎,并代理过丞相职务。对于战争中的一些降将,也根据德才情况,不计前怨,一视同仁。他把黄忠、马超提拔到同关羽、张飞、赵云同等地位,称为“五虎上将”,征战中不存戒心,尽量发挥他们的作用。

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他建立“参署”制度,设立参谋机构,鼓励部下提批评建议,自己尽量采纳忠言。参军董和,秉性刚强,鄙夷奉迎,敢于直谏,深得诸葛亮赏识。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件,讲明丞相府设立“参署”制度,是为了集中大家智慧,如果为了避嫌疑,不愿提出驳斥等反对意见,时间长了,事情就办不好,事业就要受损失。如果经常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求得正确的方针和方法,就如同丢掉草鞋得到了珠玉。

诸葛亮二十七年如一日成就了蜀汉大业,真正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不愧为治国安邦的贤相,人民世世代代把他传颂。心灵悟语诸葛亮令行禁止,运筹帷幄,爱惜人才,善于把各种人才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所以才能取得三分天下的伟大功绩。

孙权关怀属下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创始人。

公元200年,年仅18岁的孙权继承父业,步入了政治生涯。当时,政治形势十分严峻,吴国面临着被强敌曹操兼并的危险。孙权勇敢果断,在“赤壁之战”中一举以弱胜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他对吴的统治持续了52年之久。

孙权的成功,与他重视人才,关怀属下是分不开的。他对属下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历代帝王中少见的。

吴将吕蒙,在“赤壁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又因计破关羽,收复荆州,受到嘉奖。正在孙权准备封吕蒙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南)侯时,吕蒙得了重病。孙权得知后,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安置在自己的馆舍,精心地对他进行护理,千方百计地给他治疗。医生给吕蒙针灸时,孙权常守候在他的身旁。看样子比吕蒙还难受。随着吕蒙病情的恶化,孙权探视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孙权想常看到吕蒙的脸色,又怕劳累他,便叫人在吕蒙病室的墙壁上凿了个洞。这样他便可以随时观察到吕蒙病情的变化,而不致惊扰他。孙权看到吕蒙能吃点东西了,便高兴得和大臣们又说又笑;看到吕蒙脸色不济,就长嘘短叹,夜不能眠。

吕蒙的病曾一度好转,孙权高兴异常,并为此颁发了赦免令。大家见孙权如此关怀属下,都十分感动,纷纷前来向孙权祝贺,比过节还热闹。

不幸的是吕蒙久治无效,终于死去。孙权悲痛万分。厚葬了吕蒙,并安置了三百户人家,为他守陵。心灵悟语仁慈的国王是上天所给予大地的最好礼物。——伏尔泰

石勒不记布衣之仇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战国时期后赵的第一任国王。

当初,石勒家里很穷,替人耕田。武乡一带兴种麻织布。收获后,麻杆要放在沤麻池里沤。沤过的麻杆,容易剥离,且又十分柔软。邻居李阳与石勒同使一个麻池。二人都很年轻,常常为了沤麻的事发生口角,以至殴打。每次都是鼻青眼肿,遍身泥水。乡亲们也无可奈何他们。

后来,石勒被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石勒走后,李阳常常去照顾他年老的父母,抢累活脏活干,可以说无微不至。

一天,有人来告诉李阳,说:“石勒已经当上赵国国王,都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建都了,还要请当年的父老乡亲到襄国去叙旧呢!”末了又说:“石勒已经派人来了!”李阳听了,吃惊非小。想起当年的事,惴惴不安。心想:这回可完了,赶快逃跑吧!又一想:跑到哪也逃不出国王的手掌心啊!不如看看风声再说。就跟随着乡亲们去襄国了。

到了襄国,李阳徘徊在赵王宫殿前,不敢进去。乡亲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只好先进去了。石勒见了乡亲,嘘寒问暖,十分亲热。当问到李阳时,乡亲们吞吞吐吐地说:“他有心事,不敢进殿!”石勒听了,哈哈大笑,道:“李阳是个好人,理应请到。至于当年,属于孩儿们之间的区区小事,早已化为乌有了。你们想,一国之君怎能如此心地狭窄,容不得人?连李阳都能不记前嫌,精心照顾我年老的父母,难道我连他都不如吗!”石勒连忙诏见李阳,设宴款待,同他欢饮。拉着他的手说:“我从前挨够了你的硬拳头,你也尝够了我的毒巴掌,今天也该和好了!”说完哈哈大笑。李阳也会心地笑了。

石勒留下李阳,任他为参军都尉。

李阳、石勒都能不记前嫌,宽厚待人。然天子不记布衣之仇者,能有几人哪!心灵悟语这世上没有人是高不可攀的,也没有人讨厌人家亲近。每个人都需要温情的拥抱。——利奥·巴斯卡利

李世民与臣下肝胆相照

李世民即唐太宗,今陕西省武功县人。隋朝末年随父李渊起兵。隋亡,李渊称帝,为唐高宗,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玄武门之变后即位为皇帝。他当皇帝以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言纳谏,励精图治。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经常出谋画策,多次劝李建成杀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处理政务,把魏征招来骂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众人无不为魏征捏着一把汗。魏征却神色自若地说:“先太子若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他豁出性命,准备被杀头。不料,李世民反而赞扬他的才华和敢于直言,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和谏议大夫。从此,魏征跟随在李世民身边,专门掌管侍从规谏事务。

李世民唯才是举,精于用人。他即位后,大力整顿朝纲,决心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但是,新朝伊始,百业待兴,朝廷内外,事务繁重,需要人才的地方太多了。早在他当秦王时,就靠心腹大臣房玄龄等人招来许多治国人才。这时,他更认识到选拔人才对治国安邦的极端重要性。他选拔人才不计较出身和经历。在唐初的大臣中,有不少人出身于不入流的小官吏,如张玄素、孙优伽等。贞观五年,李世民为了使朝廷中的官吏能进献治国大计,从中发现人才,曾发动中央文武百官对政事各抒己见。中郎将常何在书中一下子提出二十多条建议。李世民看奏章写的如此有水平,甚为惊讶,同时又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太宗早知常何出身于武夫,平时不学无术,没有多少学问,想知道个究竟,便询问常何。常何直接了当地说:“这不是我写的,是我的客人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把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步步提上来。

李世民用人心正不疑,君臣肝胆相照。他经常用历史上的一些君主因用人多疑,枉杀忠臣,导致君臣关系紧张,直至亡国的事实告诫自己。眼前隋炀帝的教训,是他的一个很好的反面教员。李世民深知猜忌多疑的危害。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才来说,要么不用,用则不疑,既用又疑,则必不能尽其才。“玄武门之变”前,为李建成出谋画策的骨干分子都是李世民的死敌,但事变之后,李世民都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化敌为友,还重用了魏征这样的人。

李世民以至诚治理天下。他认为君臣能够和睦相处,肝胆相照,臣下才能竭忠尽力,有所作为,他说:“一旦国君对大臣怀疑,人们就不敢畅所欲言,下情便不能上达。这样,要求臣下尽忠报国便不可能了。”特别对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忠心耿耿的大臣,更要重其大节,不可吹毛求疵,尤其不可轻信谗言,率意惩处,否则后果往往不堪设想。所以李世民对那些在皇帝面前说人坏话,专事攻击别人的官吏,特别警惕。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伐高丽,在洛阳停留。临行前命令房玄龄留守长安,受权处理朝廷一切事务。有一个官员当面对房玄龄说,我要向皇帝告状。房玄龄问他,你告的是谁?此人毫不掩饰地说,我要告的就是你!这件大事,出在皇帝不在朝中的时候,房玄龄不敢隐瞒,便用驿马送他去洛阳,面见皇帝。李世民听说房玄龄有公文送告状人,已经猜出大概,命令卫兵持兵器立于面前,然后引见来人。问道:“你走这么远的路来到这里,是告何人?”那人答道:“告房玄龄!”李世民厉声喝道:“果然如此!好大的胆,推出去斩首!”事后对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了,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完全可以自行处理,不必报告!”

李世民既善于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又注重德才兼备,防止佞臣得道。李世民曾对封德彝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人。我让你们举贤荐能,可至今也没有看到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封德彝有点委屈,回答说:“不是臣不尽心,而是眼下确实没有治国人才呀!”李世民说:“用人如用工具一样,工具各有各的用处。俗话说,坚车能载舟,犁田不如牛。古代圣明贤君都是从当代选拔人才,从来不会在别的朝代选人。只怕你不识才而埋没了当代的人才。”他在注重人的才能的同时,尤其重视官员的品德,他曾说:“朝廷如果选用一个正直的人,所有善良的人都会受到鼓励;如果用一个坏人,佞人便蜂拥而来。”他还认为国君是身躯,臣民是影子,躯干挺直,影子自然不会弯曲;国君是源头,臣民是溪流,只有源头清,溪流才不会混浊。

由于李世民善于纳谏,精于用人,使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他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君主。心灵悟语善待大臣,用人不疑,这是一个君主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措施。唐朝之所以出现开明盛世,就与李世明实施这些方法不无关系。

褚遂良为臣僚着想勇担风险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的大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官累至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奉太宗遗诏辅佐朝政。高宗即位后,封他为河南郡公,人称“河南公”,任尚书右仆射。

武则天是唐太宗的一个妃子。太宗死后,她削发为尼,与青灯佛影相伴。不久以后,被太宗的儿子李治(也就是高宗)纳入后宫。入宫后,她卑辞恭让,曲意事奉,很快博得高宗的欢心,致使皇后失宠,高宗欲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消息传出后,一些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曾奉先王遗诏的褚遂良找来了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汎共谋对策,决定入宫劝阻。但这件事会使皇帝发怒,最先进谏言的人危险最大。为国事安宁,他们三人争先提出入宫,大义凛然地承担风险。褚遂良对长孙无忌说:“您是太尉,是太国舅,如果皇帝听了您的话生气了,有所怪罪,皇帝就会有不尊国戚的名声,这是不可以的,因而你不能先去。”这话讲得合情合理,既为长孙考虑,又替皇帝着想,让人无法反驳。随后褚遂良又对李汎说:“您是开国元勋,对国家有功,如果事情进展不理想,皇帝动怒,就让皇帝承担了凌辱功臣的名声,这也是不可以的。”这话说得入理,既要为国家保护功臣,又不能让皇帝声名有损。于是李汎也不得不听从。最后,褚遂良说:“我是个普通人,对国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只不过因为先帝特殊的恩遇才有了今天。而且在先帝逝世之前,我又亲自受命于遗诏。今天的事情,如果我不效力,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帝呢?”说完,他深深地作了一下揖,毅然入宫进谏。

高宗出于反对意见的压力,终因有所顾忌而暂时放弃了这一打算,但后来褚遂良终因反对高宗册立武后被贬职而死。但其为国事担忧,为同僚担险的忠正刚烈之气为后人所敬仰。心灵悟语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孙中山

成吉思汗与他的密友

帖木真是一个蒙古贵族家的长子,九岁时,父亲被仇家害死。从此,家境破落,生活贫困,他的母亲诃额仑靠拾野果,挖草根,艰难地养大了自己的五个孩子。

帖木真十三岁时,有一天,家里的八匹骟马被贼抢去了,对于帖木真家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于是,帖木真自告奋勇骑马去寻找。路上遇到一个少年正在挤马奶,了解到帖木真的情况,非常同情他。他给帖木真换下了疲惫不堪的坐骑,又给他带了很多食物,然后对他说:“你的生活这样艰难,我们男子汉的艰难和责任都是一样的,我愿意做你的朋友,我叫孛斡尔出,我和你一起去找马吧!”他们走了三天,又经过一场厮杀,终于赶回了那八匹马,帖木真很感激他,回到孛斡尔出的家,执意要留下几匹马作为酬谢。孛斡尔出一再推辞,说:“我是看你有困难才来帮你,这完全是我自愿的,怎么能要你的东西?我家里很富有,父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所有的财产将来都是我的。我们是朋友,如果接受了你的酬谢,我还跟你作朋友干什么?”孛斡尔出的父亲纳忽伯颜看到儿子交了一个新朋友,十分高兴,对他们说:“你们两人要团结,要互相关心,帮助,千万不要互相争斗,遗弃对方!”

从此,帖木真和孛斡尔出成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最亲密的伙伴,他的一生都和成吉思汗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公元1206年,帖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人称“成吉思汗”。他把从少年时代起就与他作伴,以后又随他出生入死打江山的孛斡尔出封为右翼万户,在封赏的仪式上,成吉思汗深情地回忆了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他说:“我小时候去找马遇见你,你就和我作伴,你父亲有家财,为何与我作朋友呢?这是因为你是个很重义气的人。后来你又与我并肩战斗,行军中遇雨,你披着毡袍,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为我挡雨,让我休息。对于我做的事,正确的,你鼓励我,帮助我去做;错误的,你批评我,阻止我去做。你是我最好的伙伴,是我的左膀右臂,你得到这样的赏赐是当之无愧的!”心灵悟语成吉思汗由于有孛斡尔出这样的朋友的辅佐,才能在很短的时期内横扫中亚和欧洲,成就为一个享誉世界的军事天才。

青年毛泽东与蔡元培的交往

青年毛泽东与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的交往,是从毛泽东读蔡译《伦理学原理》一书开始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为德国泡尔生所著,日本学者蟹江义丸将它译成日文,蔡元培则将蟹江的日译文译为中文。1917年下半年,正在湖南一师求学的毛泽东,因老师杨昌济的极力推荐,他读了蔡的译著。他读得很精细,对约12万字的书,竟写了1.2万字的批注。通篇几乎都用墨笔加上圈圈点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字里行间,“此说与吾大合”、“此节不甚当”、“此却有一疑问”等批语,比比皆是。1936年毛泽东在和斯诺的谈话中还回忆到:“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100分。”

30多年后,当《伦理学原理》一书几经周折,由毛泽东昔日老友周世钊带到北京后,毛泽东仔细地翻阅了自己所写的批注,高兴地说:“我当时喜欢读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和感想就随时写在书上,现在看来,这些话有好些不正确了。”又说:“这本书的道理也不那么正确,它不是纯粹的唯物论,而是心物二元论。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一旦接触一点唯物论的东西,就觉得很新颖,很有道理,越读越觉得有趣味。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新的启发和帮助。”

可见,蔡元培所译的《伦理学原理》一书,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甚大。

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与吴玉章、李石曾等人发起组织国内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毛泽东、蔡和森接到已应聘去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的来信,于同年8月抵京,筹备新民学会会员留法之事。不久,毛泽东、蔡和森又专为留法求学一事写信给蔡元培。蔡元培收信后,他建议毛泽东可先到图书馆工作,并当即给李大钊写了张条子,说:“毛泽东君实行勤工俭学计划,想在校内做事,请安插在图书馆。”于是,在李大钊的安排下,毛泽东做了图书馆的助理员。

这时的北京已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北大由于校长蔡元培“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名流学者荟萃,学术风气甚浓。毛泽东如饥似渴地研读了种种介绍新学说的报章杂志和书籍。他还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蔡元培亲任会长的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在该会学习期满仪式上,蔡元培还发给毛泽东、罗章龙等32人听讲半年的证书。此外,毛泽东又参加了蔡元培、杨昌济、胡适组织的哲学会。在会中阅读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著作,包括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著作。在北大期间,毛泽东还多次组织在京的新民学会会员邀请蔡元培、胡适等人举行谈话会,探讨学术及人生观问题。通过以上活动,毛泽东的眼界大为开阔,思想更趋活跃。

1920年10月,应湖南省教育会之邀,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恒、张东荪,以及杜威、罗素等人来湘讲演。毛泽东受长沙《大公报》之托,被聘为蔡元培等人演讲的记录员,负责将其讲稿整理出来,供报纸发表。

蔡元培除按教育会预定讲演外,还应周南女校、岳云中学之约演讲五次。毛泽东帮蔡元培整理讲稿,供报纸发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反对,有人称赞。蔡元培看到《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时,他“欢喜得不得了”,认为学校注重研究,注重图书馆、实验室,全与我的理想相合。他热情地撰写了《湖南自修大学的介绍与说明》,发表于《新教育》杂志,广为传播。还为自修大学题词,赞扬它“合吾国书院与西洋研究之所长而活之,其诸可以为各省新设大学之模范者与”。对毛泽东艰苦努力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心灵悟语具有伟大志向的人,其品德同样高尚,尤其是其理想能够拯救世界时,其人性的光芒更加耀眼。

朱德与周恩来的一条毛毯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品中,有一条缀满了补丁的普通红色毛毯。它凝结着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之间的大海一样深厚的战斗情谊,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26路军一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领导下,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宁都起义,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庆祝宁都起义的胜利时,董振堂把一条毛毯送给朱德作为纪念。朱德带着它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了延安。1937年,在甘肃高台镇战役中,董振堂壮烈牺牲。此后,朱德对这条毛毯就更加珍视了。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常冒着凛冽的寒风往返于西安延安之间,朱德见他的行李非常简单,衣服又很单薄。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便把这条毛毯送给周恩来御寒。

1937年5月,周恩来、张云逸等同志带着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任前往南京工作。从延安到西安的路上,遇到国民党匪徒袭击,为掩护大家转移,十一名同志壮烈牺牲。当我陕北骑兵和边区部队闻讯赶来时,仓皇逃窜的匪徒又在毛毯上狠狠砍了十几刀。“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出现了全国抗日高潮。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即将奔赴抗战前线。周恩来又把毛毯回赠朱德。1938年4月,朱德在晋东南指挥八路军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太行人民箪壶浆食,慰问子弟兵,他们把部队睡的火炕都烧得热热的。结果,这条毛毯又给烧了一个大洞。康克清同志就把破损的地方千针万线补缀起来,让朱德继续使用。朱德又带着它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最后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看到这条毛毯,我们就会联想起周恩来、朱德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那比山高比海深的革命友谊。心灵悟语一条毛毯记录了革命领袖人物的光辉历程和战斗友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

陈毅与一茶缸米饭

红军长征后的第三个冬天,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地执行着反动政策。对赣粤边的进攻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加剧了。他们对留下的红军继续增兵,整日搜山、烧山,战斗更加频繁了。

一天晚上,月色朦胧,崎岖的山间小道上,遍铺着冰霜。陈毅同志与警卫员宋生发、聋牯正由北山返回油山。一路上跑着、摔着,一点钟左右才赶到特委驻地。

可是,到了特委驻地一看,失望了;特务员们都在忙着整理东西,不用问,又要转移了。

出发了,天空又阴沉起来。这里一年四季没有一个星期不下雨。走了不多时,浑身的棉衣都淋透了,阵阵寒风吹来,不由得打起寒噤来。到第二天下午了,才找到一个又隐蔽又有水源的地方。聋牯从腰上解下用毛巾包着的一缸子米饭,有些为难地说:“老宋,你看怎么办?只有这一缸子饭。”“是呀,太少了,这一缸子米饭,别说三个人吃,就是一个人吃也不够呀!”老宋说:“你把这一缸子米饭全给陈毅首长送去,他要叫你在那吃,你就说……”“我就说,老宋那里多着呢,我去他那儿吃。”“对”!

聋牯提着那冻得白沙沙的一缸米饭,送给陈毅同志,他果真相信了。聋牯和老宋高兴得太早了。当陈毅同志喊道:“老宋、聋牯,过来我们一起吃吧。”聋牯伸了一下舌头,老宋急中生智地回答:“你吃吧,我们都快吃饱了。”陈毅同志听了,又喊道:“我的饭不够了,把你们的饭拿些来给我吃吧!”

糟糕!向哪里弄饭呢!聋牯撅起嘴埋怨道:“看吧,谁叫你说快吃饱了的?首长要饭、看你上哪里去搞吧!”老宋反驳道:“不是你叫我说的吗?你还埋怨我!”

正互相小声争吵着,陈毅同志又说话了:“怎么还不拿来呢?我的饭早吃完了。”说着,他走了过来,一看我们两人的尴尬劲就笑了说:“噢!你们这两个家伙,人小心不小啊,都骗到我头上来了。快过来一起吃吧!”

老宋和聋牯的脸都涨得通红,他看看我,我看看他,谁也不愿意过去。陈毅同志故意生气似地说:“你们不吃,我也不吃了!”说着,他回到原地坐下,拿起书本看了起来。没有法子,老宋和聋牯只好走了过去。

自到山下打游击以来,陈毅同志从没有因吃食不好而责难过警卫人员。夏天,米饭往往坏得干饭不像干饭,稀饭不象稀饭,用牙一嚼,满嘴是酸水。陈毅同志就说:“咳,这米饭太不坚强了,连点热都撑不住。”冬天,米饭有时冻得白沙沙的,吃到嘴里就像咬冻硬的冰块一样,咯嚓咯嚓,咬都咬不动。陈毅同志又风趣地说:“咳,冻得好,这东西吃到肚里才经饿呢。”

有一次,警卫员从老乡那里买了一只正下蛋的鸭子,煮了白汤鸭。陈毅同志问道:“老宋,这鸭子是哪里来的?”老宋说:“是买的。”“是你们让老乡卖的吧?鸭子正在下蛋,叫人家杀了卖不可惜吗?”他从身上掏出一百个铜板,让聋牯给老乡送去,并嘱咐说:“要是不收,你就说我们不吃鸭子。”“今天我要批评你们哩。我叫你们跟我出来,是帮助我工作的,不是叫你们替我搞好吃东西的。”然后,陈毅同志又亲切地说:“既然煮了,那就吃吧!不过今后注意,以后再这样我会处分你们的,快动手吃吧!”

当时,老宋和聋牯怕又像那天吃米饭一样,迟疑了一会,也就动手吃起来了。

在吃饭的时候,陈毅同志说:“你们两个今后不准对我撒谎。我们都是出来搞革命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都是革命同志,没有等级区别。懂吗?”

老宋和聋牯不好意思地说:“懂,懂了!”心灵悟语对同志像春天一般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这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秘诀。

贺龙看望伤病员

1936年10月,贺龙率领的红军走完了雪山草地,到了甘肃,跟毛主席派来迎接的一方面军在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了。

会师以后,贺老总为了进一步培养干部,便送警卫员唐云清到刘伯承同志主持的中央红军教导师去学习。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唐云清到基层连队任职了。

1938年,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抗战中打得十分英勇,小唐在这个旅任副营长,贺龙是这个师的师长。在战斗中小唐头部、腿部两处受重伤住进了晋西北兴县后方医院。白求恩医生刚巧巡回医疗到兴县,给小唐动了手术。

有一天早晨,医院的政委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贺龙师长要来看望大家!”大家一听,顿时高兴起来。但也有的同志说:“仗打的这么紧张,贺师长还有时间来看我们?”“师长住的地方离我们有一百八十多里,骑马来受得了吗?”“会来的。贺师长再苦再累也会来的。”唐云清高兴得泪水盈眶,非常自信地说:“我了解师长,他一定会来的,会来的!”小唐的声音虽然很微弱,但全屋的人都被他说服了。

不一会儿,小唐甜蜜的睡着了,他梦见和同志们一起押着一排排垂头丧气的日本鬼子,他高兴的喊着:“师长,我的老军长,我们胜利了!”这时,有人叫着:“小唐,你醒醒!”他感到额角上好像有一只热烘烘的手在抚摸着。“啊,小鬼,唐云清!”贺老总俯下身子,用他那阔厚的嘴唇,带着父辈的深情,在小唐包满绷带的额角上轻轻地挨了一下。“怎么样?还好吗?”贺老总坐在小唐床边,慈爱地问。“师长,老军长!”小唐激动地喊着。“不要紧,只是腿部疼得难受。”说着,小唐用手撑床挪动身子,想给他腾出一块坐的地方。

他很快按住了小唐说:“不要动,不要动!哎,头部怎么样?”“头部只是多了几个眼,没啥。白求恩大夫已经给我取出了弹片。”小唐回答说。“这就好,这就好。”贺老总说:“我原来倒不担心你的腿,而担心你的头。现在头部我也不担心了。白大夫,这个——”他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小唐点点头,说:“师长已经知道我负伤了?”“知道。”贺老总说。“师长一到医院,就看了全部伤员名册,一个个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医院政委说:“师长跟白求恩大夫的作风一样,简直就是个医生!”

一听这话,贺老总摆摆手说:“白大夫,我怎能跟他比,他是千里迢迢从加拿大来到中国,帮助我们抗日的。而我们呢?我们是中国人,抗日救国是最起码的民族爱国心。白大夫,白求恩大夫,了不起的国际主义战士,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贺老总的话,使大家很受感动。

贺老总一一看望了伤员同志们,并祝愿大家早日恢复健康,早日重返前线杀敌!

政委说:“同志们,你们知道吗?师长今天是步行几十里路来看望大家的啊!师长的马在路上不幸遇难死了,其他同志让马给他骑,他怎么也不肯。他惦记着大家,硬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啊……”贺老总不让说下去,示意的手摇得像货郎鼓一样。“师长,贺师长,我们的老军长!”伤员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脸上挂满了滚滚热泪。不难想象大家的心中翻滚着多么澎湃的波浪……

在大家喜泪盈眶的哭泣声中,师长走到每一个伤病员身边,用手一一抚摸了一阵。然后诙谐地说:“哈哈,同志们,你们这些受了伤都不知道流泪的英雄,怎么都变成了哭哭涕涕的林黛玉了?同志们,流血是值得的,流泪就不应该了,嗯!坚强一点,同志们……”

大家明白,贺老总是专用风趣的话语来安慰大家。许久,伤病员们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大家都在激动地想着自己的首长……心灵悟语不畏艰险,不顾劳累,前来慰问受伤的战士,这虽然不是一个大事,但却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一致,互敬互爱的良好作风。

彭老总和农民交朋友

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罢免国防部长的彭总搬到了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不久,彭总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几年里,彭总和他们你来我往的,象走亲戚一般。

起先,乡亲们不认识彭总,见他对农事感兴趣,他们干什么也帮着干,只觉得亲切。有天晚上,彭总和一个老头在田坎上抽烟闲聊。那老头问:“老同志,你是农科所的吧?”他说:“不!我在家的时候干过农活,几十年不干了,荒生了,现在想重新干干,来向你们学习的。”“你贵姓;几十年都在干啥?”“我姓彭,几十年都在打仗,干军队上的事情。”“哎呀!”老头惊诧不已,喊道:“你姓彭呀?莫非是彭老总呀!”“我姓彭不错,可不是老总罗!”

消息传开,附近几家人都涌出来看彭总,都要拉他进屋坐坐。彭总坦然地说:“我现在是个有问题的人,以后在田头向你们学点手艺,希望乡亲们不要嫌弃我。谢谢大家,你们屋里我就不去了。”临别时,彭总告诉他们家住那里,请他们去做客。

过了一些日子,彭总见没有人来他家串门,就再次向一些老头子发出邀请。大概有人告诉彭总,院门口的哨兵不让他们进来。这下可把他的火气引发了:“你们不让我见群众,我就给毛主席写信。我不在这里受憋,我要回家当农民……警卫人员向彭总解释,哨兵不让老乡进来,是出于好意,执行哨兵的职责嘛。并向他保证:以后只要我们认出是这里的老乡,随来随请。这样他才消了气。”

以后,这院子里就热闹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来串门。婆媳不和、两口子打架,也来找彭总断是非。有一次,一个妇女把个生病的孩子也抱来请彭总看。警卫员向她解释彭总不是医生,他坚持说:“让好人摸摸臀,没有坏处。”

中南海放电影的同志经常想到彭总。他们对警卫员说:“只要彭总想看电影,你打个电话来就行。”放电影的时候,彭总自己把小凳子一排排摆好,叫警卫员去请老乡来。开始,警卫员给彭总摆了一张大皮椅在中间,他硬叫搬开。每次看电影,彭总都和乡亲们坐在一样的板凳上,还自己提着水壶给放映员和老乡们倒开水。

中南海管理局的同志也十分关怀彭总。彭总院里原来的自来水有些苦味,他们派人来专门打了一眼很深的机井。水质很好。彭总跑去告诉附近的群众:“你们来我这里担水吧。”从此,担水的群众络绎不绝。但是从大门进来,要绕一段路。彭总见了,说这事还没办彻底,又叫工作人员在墙外装了一个水龙头,把打出的井水引出来。这样,群众用水就十分方便了。

1963年,一连下了几天几夜的暴雨,住地周围成了一片汪洋,院子里水深及腰。彭总头顶雨布,打着赤脚,蹚着深水到附近农家去探望。对一些房屋有倒塌危险的人家说:“到我那里去住吧,我把南屋腾出来了……”吴家花园附近的许多居民,至今都还记得!

农民潘宝荣的小女儿,用一块布包着书本上学。彭总看到了,便问孩子:“你的书包呢?”孩子说:“妈妈说,过了年才给我买。”彭总知道潘家孩子多,生活困难,很想送给孩子一个书包。但孩子很懂事,总是说:“妈妈说,好孩子不要别人的东西。”彭总听了,十分尊敬这位妈妈,也更喜欢这个孩子。后来,接触的日子长了,小姑娘信任他了,更加亲近他了。两人建立了友谊,彭总这才高高兴兴地带着孩子上商店,给她买了书包、钢笔,还给她买了一条鲜艳的头巾。

陈家的孩子来挑水,人比水桶高不了多少,走起来,桶底挨着地。彭总问明了陈家的大人病了,便和孩子相约:你每天按时来,彭伯伯给你挑,可是,说什么孩子也不让。彭总就在孩子挑水的时候,悄悄站在他身后,用两手托着扁担。这样一来,比挑水还吃力。孩子不得已,只好把扁担交给了彭伯伯,从此,彭总多次把水挑进病人家。

彭总自己没有儿女。黄公略同志和左权同志的女儿跟在他身边。他对他们视同己出,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在彭总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育下,几个孩子都接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作风,学习努力,衣着朴素,很讲礼貌。从小他们就学会料理生活。孩子们夏天游泳后,他都要求用冷水冲洗,但又觉得水温过低,担心着凉,便接上一盆盆冷水晒在太阳下,等着孩子们回来。他是个真正的慈父。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有时工作忙或被什么事绊住了,没来或者来看望他晚了些,彭总就久久在站在门外,忧郁地望着暮色中的汽车站。心灵悟语关心群众,信赖群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真诚交友的故事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bào)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俩自幼贫贱结交,相互间非常了解,非常知心。

管仲和鲍叔牙都勤奋好学,知识渊博,成了当时才华出众的名人。管仲做了齐公子纠(jiu)的老师,鲍叔牙做了齐公子小白的老师,两人各保其主。后来,齐公子纠和齐公子小白因争夺君主地位,互相残杀起来。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而公子纠被逼自杀,管仲被俘,成了阶下囚。齐桓公准备处死管仲。鲍叔牙这时已做了齐国的宰相,他千方百计地解救管仲,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大大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起来,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劝告,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反而成了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政,齐桓公很快成就了霸业。九次大会诸侯,使齐国成了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仲功成业就,十分感激知心朋友鲍叔牙,逢人便颂扬鲍叔牙的美德。他说:“我起初在困难时,曾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我自己多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贫困。我曾经给鲍叔牙计划事情,可是没有计划好,把事情办糟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君主赶走,鲍叔牙不认为我品行不好,他知道是我没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兵败身亡。我被关进囚车受到各种侮辱而我没有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耻,我所耻的是功名不显于天下啊!真是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共同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为齐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心灵悟语管仲和鲍叔牙互相知心知意,团结合作的美德为后人所称颂。

伍举与声子两代世交

春秋时代,楚国的伍参和蔡国的子朝是很好的朋友。两家之间交往也很密切,他们的儿子伍举和声子从小相识,两代世交,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伍举长大后,娶了王子牟的女儿为妻。此后王子牟因犯法获罪,逃亡到国外去。这件事株连了伍举,伍举被迫逃往国外。他觉得晋国很安全,于是夜以继日地赶路去投奔晋国。

一天拂晓,伍举很早起身,背起简单的行装出发了。当他路过新郑郊外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回头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叫他的人是声子。这两位从小相亲而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竟会在异国的土地上突然相逢,彼此都感到十分高兴。

于是,他们就折下路边的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同时拿出干粮来边吃边谈。伍举更是百感交集,想起了过去的往事;而如今,有家不能回,流浪在外,不禁眼圈红了。声子便问他:“兄长,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伍举听到这,泪水涌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告诉给声子。他哭着说:“岳父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我完全是无辜的,今天又被迫离开楚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返家园!”声子听了,对朋友的遭遇非常同情,就安慰他说:“兄长,你去吧,这次我也要到晋国去,正好和你同行。你先暂时在晋国住下来,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重新回到楚国!现在你要振作精神,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