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密码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与融资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8:21:11

点击下载

作者:李建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密码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与融资指南

创业密码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与融资指南试读:

内容提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人戏称,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但问题对之而来,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如何创新?初创企业如何找到真正的需求?什么是靠谱的商业模式?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如何打动天使投资人的心?初创企业看不到的冰山是什么?

本书基于对互联网+时代创业特点的分析和理解,为创业者在真实的市场需求挖掘、组建团队、产品打磨、商业模式塑造、融资等方面传授经验教训,帮助创业者规避风险、少走弯路,是一本使用的创业与融资指南。本书是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的浓缩,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战价值。

时代思考(代序)Preface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关村成了一个资本聚集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创客经济”正在不断地发酵。

李克强总理倡导的这一波“双创”浪潮,激发了多少人心底的梦想?催生了多少个创业企业、孵化器、天使投资人?又为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曾经的中关村电子卖场已被众多创客空间所取代。有数据统计,每分钟就有7个创业公司诞生,当下已经成为创业的最好时代。而在很多投资机构眼里,当下其实也是最好的投资风口。

这两年来,“双创”浪潮给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一大动力,各地先后出台支持政策,创投双方高效对接,产生了一批优质创业项目。

同时,“双创”的内涵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从2014年的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到2015年的延伸至更广阔领域,从务虚成分较多到实质性创新快速增加,越来越多实业领域的创新涌现。这是真正的变革,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不再遥远。

这次“双创”浪潮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实可称作移动互联网对中国传统经济的改造和升级。移动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是一个碎片化的经济时代,也就是说,未来可能很难有提供给大众的、覆盖大范围用户需求的产品,而可能是在细分领域的小众化垂直市场有大量商家来提供服务。于是我们会发现,原有的市场被切得更细更小,这也就产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机会。

我们认为,从2014年开始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现在对投资人来讲,还是一个早期布局的时代。我个人并不认为现在泡沫很大或者可能会有崩盘的危机,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大家还有很多布局的机会。

原因如下。我们可以参考之前的互联网崛起对中国经济的变革,那次互联网浪潮让中国产生了两家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次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我们认为它会产生更多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原因就在于,这一波的移动互联网,其实是对整个中国各个传统行业的各个领域进行了一次大的变革。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比上一次要剧烈得多,整个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次的变革,应该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覆盖更大的范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现状就是,相当多的传统行业企业会衰落,甚至会倒闭,这可能是一种趋势,因为整个行业会重新洗牌。各种资源连接起来,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我们能够涉及的每一个传统行业,形成颠覆式创新,诞生更多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这里将会出现非常多的商业机会,现在根本不是泡沫期,创富效应出现才是泡沫期,他们投的公司上市套现之后继续投这个市场,这就是市场的最高点,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泡沫来了,现在反而是布局的阶段。我们经常跟投资人讲,一定要尊重创业者,五年之后他们就是这个行业的商业领袖。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这两年初创企业大量产生,但由于水平参差不齐,死亡率也特别高。2014年我看过的项目大概有1000个,而2015年看到的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总体来说,不靠谱的项目远远超过想象,大概85%的项目一眼看过就觉得不靠谱。这类数据比比皆是。我知道的,中关村每年拿到种子和天使投资的项目大概有上万家,而过A轮的项目基本上不到千家,过B轮的可能只有几十个,过C轮的就更少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早期项目的死亡率其实是极其高的,在每个阶段能跑出来的都寥寥无几。所以,出现“独角兽”其实真的是很难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会发现,现在的3个月就等于过去的一年。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讲,3个月就是一个时间窗口期的迭代。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应该用创造性思维和快速迭代的思想来面对这个市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步一步做计划,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原则。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服务细致化、去中介化,对中国传统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带来的创业浪潮只是刚刚开始。

曾经有一本书,名字叫作《黑天鹅效应》。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历史不是在爬行,而是在跳跃。”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因为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是变化的。如果我们现在还用过去所讲的KPI、计划等预测未来,那么就会发现很多预测都是错误的。可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时代给所有行业带来的挑战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明白如今很流行的“互联网+”这个概念,其背后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一种是大型互联网公司提出的“互联网+”。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这个概念是希望通过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先进的技术结合,从而形成对传统行业改造和升级。而后者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说腾讯提出的“互联网+”。因为他们有微信,就希望通过微信这个工具来连接一切,比如把政府和社会的很多功能和微信连接起来,进行互联网化的实现,所以腾讯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是“连接就是一切”。再看阿里巴巴,他们提出的则是“一切在云端”的概念,他们认为的“互联网+”就是“大数据+云技术”,希望所有的企业都把他们的数据放在云端。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判断的“互联网+”和你所选择的发展之路是怎样的。

另外,我还想提一下对创业者而言特别重要的事,那就是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从技术到产品的阶段,创业者需要具备用户思维,会用这种思维给用户讲故事,让他们乐于使用产品;而在产品到利润时期,创业者则应具备商业思维;当发展到从利润到企业的阶段,创业者就需要具备管理思维了。简而言之,只有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创业思维,才能保持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领域的“创业公司死亡名单”在朋友圈疯狂传播。《一个创业公司倒下的128小时》赚取了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眼泪,考拉班车以悲情的方式在上线运营仅半年后就宣布因为融资困难停止运营,移交滴滴巴士接管。就在2015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美团和大众点评这两家同质化的互联网企业效仿“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模式,联合发布声明: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资本寒冬之下,行业巨头也需要抱团取暖。

当下,创业者、投资人、各路媒体讨论最多的就是“资本寒冬”。与“资本寒冬”相对的,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的“资本过热”。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范围内股市的爆发使许多机构和个人赚得盆满钵满,其中一部分转到一级市场成为基金的LP(有限合伙人),寻找优质项目进行投资。上市公司也借此机会定向增发募资,成立产业基金,希望以资本运作的手段达到收购非上市公司的目的,进一步抬高股价。WIND中国数据显示:在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的一年中,具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产业基金达到215只,占所有新成立的产业基金的58.9%,并且在7月达到顶峰,当月新增33只。整体来看,基金的募集、投资和退出渠道都是完整顺畅的,二级市场的持续火爆极大地影响了一级市场的融资额。

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2014年,VC的募资金额共计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5%。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有225家,加之未披露的公司数量,实际拿到融资的数字会更高。

在资本市场的繁荣下,一些本应被市场淘汰的公司存活了下来,同时投资机构也从中获得了较为高额的投资回报率。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造访中关村创业大街,在“3W”喝了一杯咖啡之后,这一切又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然而,2015年7月4日IPO暂停,8月19日至26日A股暴跌,包括欧美股市、美元、大宗商品交易在内的全球市场集体下跌。阿里巴巴股价也于8月24日突然暴跌13%,一度跌至每股58美元。当日176只中概股中仅5只上涨,其余均暴跌,18只中概股跌幅超过10%。鉴于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联动作用,很快,二级市场开始造成的资金恐慌延续到前端,上市公司受到股市暴跌影响,市值平均蒸发了50%~70%,已无法兑现资金的承诺,无法继续投资。受其影响,B轮之后的人民币基金没有足够大的体量去接盘资本过热阶段的诸多早期项目。同时,作为资本主要退出渠道之一的IPO,它的暂停使投资机构的投资决策趋于放缓。

在2015年第三季度,受二级市场和全球股市下跌的影响,PE(私募股权投资)端的资金链出现匮乏,在短期内会很大程度引起美元基金的连锁反应,但是基本不影响人民币基金,特别是国内的创投基金。在天使投资市场中,资金仍较宽裕,且愈发向早期投资倾斜。除此之外,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募资情况呈现两极分化,基金数量环比大幅下降,而募资金额环比小幅上升。机构募资节奏有所放缓,由于第三季度部分基金募资金额较大,第三季度的募资基金数环比虽大幅下降,但募资金额变化不大。

受“市场寒冬”论以及2015年上半年行情过热影响,中国早期投资有略微放缓趋势。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天使投资机构共投资444起案例,披露金额超过5.08亿美元,两项数据分别环比下降12.6%和1.8%,但较第一季度仍有明显上升。中国创投市场共发生投资716起,较上年同期的627起上升14.2%,环比下降20.4%;其中披露金额的620起投资交易涉及金额共计60.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58.61亿美元增长2.6%,环比微降0.7%;在披露案例的全部投资交易中,平均投资规模达970.07万美元。

资本过热阶段,投资机构间为抢夺项目激烈竞争,争先布局赛道,在投了一些不那么靠谱的项目的同时,也使早期项目的估值飙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在2014年,O2O、90后等概念被投资人广泛提及;而现在,资本首先抛弃了O2O行业。被狂热的市场催生的“2VC”模式,由于绑架投资人的钱并且没有靠谱的赢利模式,资金链出现断裂,也开始走不下去了。有数据显示,近期互联网项目在A轮的估值相较以前,足足提高了一倍。这就会导致原本应该投向B轮、C轮的钱投向了A轮,进而引起A轮项目的激增,而后续接盘B轮、C轮的资金减少。同时,越来越多的基金受后期估值的影响,纷纷转向早期投资领域,也使B轮后项目缺少了接盘侠。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创业项目的悲情落幕。201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行业VC/PE融资事件规模为37.89亿美元,环比下降50.36%;融资案例数量222起,环比下降10.84%。大多互联网创业项目,特别是O2O类项目,模式较轻,破产清算所剩无几。如遇资本寒冬,这些项目必将拖累基金整体收益,进而导致公司短期内的投资决策趋于谨慎。

二级市场的火爆导致一级市场投资案例大幅增加,加上政府的因素,资本市场出现了资本过热的现象。基金大量出现,为了抢占赛道,疯狂投资,在投了很多不靠谱项目的同时也抬高了项目的估值,使更多的机构转向早期投资领域。在经历了2015年度中期的股票暴跌之后,二级市场的影响很快反映到一级市场上,PE端募资困难、IPO暂停、早期项目找不到可以接盘的资金、创业项目相继死亡拉低了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再加上早前投资的项目过多,难以料理,投资人纷纷捂紧了自己的荷包,创业者感慨融资维艰,资本的“冬天”到来了。

难怪有网友戏谈:世界上本无寒冬,作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寒冬。

其实,创业者并不必要为此而恐慌,这是很正常的。这段时期,大量讲故事、没有收入、没有赢利模式的项目可能都很难生存下去。但是不要因此就觉得金融风暴要来了,只有一茬一茬被淘汰和筛选,要相信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能跑出来的优质的项目。

大量项目被淘汰是正常的。很多创业者可能太年轻了,没有经历过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疯狂的时代。很荣幸也罢,很遗憾也罢,我是经历过那个时期的。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在那个时代,刚开始,你只要有一本包装精美的BP(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钱;现在对应的现状就是只要你开发一个APP你就能融到钱。另一个相同点就是估值都很高,而且真的有人会给你那么多钱。后来,崩盘之后,整个互联网的项目的估值都打了很大的折扣,我相信在移动互联网也会有相似的情况。但是,在那个时代,真正优秀的项目,或者说解决市场需求的项目都熬过来了,反而是那些讲大话、戴帽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项目基本上都死掉了。

其实现状对于真正优秀的公司反而是一件好事,在投资人谨慎的前提下,所有创业者比的就是内功了。谁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谁是用长久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市场的、谁真正做到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来推动公司的发展,只有这样的企业才会成长。

创业者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冬天”,踏实下心来,与团队成员好好研究产品。正如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少看36氪,少跑各种对接会,少参加创业培训,回去埋头写代码、做实验、搞研发。媒体报道的那些成功故事和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用不着鸡血”。而机构投资者也可以放缓投资频次,精审严投,筛选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优质项目,以合理的估值跟随创业团队走到最后。

创业,你准备好了吗(代前言)Foreword

人的职业发展路径会经历三个阶段:就业、职业和事业。虽然大部分人会停留在就业阶段,不断地换工作,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可以长久发展的工作,但是不能阻挡小部分人群还是努力朝着事业的方向发展。当下,“双创”国策、国家鼓励创业的宽松环境,使得一大批有才华、有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身抱负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创业的大潮中。他们中有来自BAT的精英人士,有连续创业者,也有你我一样怀揣理想的普通人群。这些人骨子里都有颗不想安于现状、想努力折腾、积极上进、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支点从而撬动地球的热血的心。在他们这群人中,有些已经是公司高管,有着百万年薪;有些收入中等,但是生活安稳。而当他们选择了创业这条路之后,带给他们的很可能是一切的未知。创业会把人的生活打碎重塑,从此生活即是工作。你可能会面临事业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的挑战,你可能面临资金拮据的困境,你可能无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努力去做出一款真正由自己研发推广的产品,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

创业过程艰辛,绝不是在玩过家家,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走人。一个人在打算创业之前,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你要稳定身心,对自己做一个充分且理性的分析。你性格中的优缺点是什么,你真的适合创业吗,你的抗压能力怎么样,你能不能忍受可能未来几年都身无分文的生活,你愿意把以前的积蓄拿出来投入到事业中去吗……一个团队的CEO不同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CEO需要有超强的全局观和业务拓展能力。早期的CEO更是要身兼数职,成为一个多面手,对外可以俘获客户的心,对内可以稳定住团队,并且其心态、能力和商业嗅觉要极为出众,才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说到底,创业是件严肃认真的事情,绝不是玩闹。当下,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到创业大军中,希望把创业经历填充到自己的简历中去,来丰富自己的职业经历,以在日后的就业市场为自己增加一些竞争力。这绝不是对待创业应有的态度。既然选择创业这条道路,需要提前了解创业的相关事项,做好创业前的准备。

作为创业者,你在创业之前要想好一个明确的方向,找到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那么该如何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是否靠谱,如何发掘市场中的机会,如何规避市场中的伪需求,这是创业者面临的首道难关。之后,你需要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合伙人。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合伙人,又该怎样去评价合伙人的能力呢?项目发展初期又该如何组建团队;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况,应该怎么稳定军心,利用最少的时间跑到竞争对手前面,占据领先优势呢?当组建团队、开发产品之后,又该选择在什么时点进行融资,怎么找到合适的投资人,怎么用一份制作精良的BP(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目光,怎么与投资人进行沟通交流?尽职调查该如何开展,投资协议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当这许多问题摆在创业者面前的时候,创业者需要认真梳理这些问题,也希望本书中提到的观点能给广大创业者以参考。

首先,创业者需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当下互联网行业创业氛围正浓,很多人蠢蠢欲动,希望能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番事业,改变目前的生活现状,甚至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如果创业者们认为创业是为了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的话,那么你实在走了一条最艰难的路,股票投资、理财、做个小生意恐怕都会比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更能在短时间内赚钱并且风险性更低。如果创业只是为了钱,那么对于创业者自身来说,一定会倍感失望,因为其过程之艰辛,绝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

在创业者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企业家精神,而创业本身,更多的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而不单单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面对未知的前途,身为创业者的你,更应该反观自身是否具备创业者的素质,是否在心理上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是否做好了面对业务压力和生存压力的考验。在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往往闪耀着浓厚的个人魅力:领导力、大局观、执行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和敏感的商业嗅觉。中国当下的创业环境,已经过了草根创业的时代。投资人在选择创业者的时候,更多是在选人,也许投资人对某个行业的理解没有创业者那么精深,但是他们却懂得如何看人,甚至有的投资人在投资之前会专门利用几小时的时间来考验CEO的综合素质,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答卷,有的是普通聊天,有的是德州扑克。

在创业中,团队的力量很重要,现在早已过了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年代了。合伙创业,发挥团队内各个成员的优势,互补协同,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作为CEO的你,要找到靠谱的创业伙伴,绝不是酒肉朋友。在听说你要离职创业的时候都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出钱出资源,不怕艰难;但是真的等你离职出来的时候,又以各种理由退缩了,要么是因为奖金,要么是因为家庭,要么直接说其实并不想出来创业。创业团队,尤其是合伙人之间,绝对不是临时拼凑成的,几个人之间需要默契配合,需要在彼此熟悉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成为事业上的伙伴,这样的团队才会比较稳固。当然,在其中,CEO的领导力至关重要,他需要主导团队建设、股权分配,解决时刻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在股权分配方面,很多人会说谈钱伤感情,在创业之初不想谈股权分配的事儿,结果留到最后越来越麻烦。公司利益至上,在公司需要有公司制度和行为准则,几个合伙人之间必须在初期就明确股权划分原则,有主有次,不要搞平均主义,以避免之后的争端。

此外,讲故事的能力也是一个优秀的CEO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CEO来说,对外要面对投资人,需要讲述项目的具体情况,打动投资人获得投资;同时还要想办法说服自己的客户,购买使用自己的产品;还需要在外面为公司站台,为公司做宣传。对内要安抚团队,在整个项目最困难的时候,稳定住团队的情绪,给团队加油打气。

在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之后,CEO应该开始着手考虑产品的商业模式。前期,创始团队需要根据定位的用户人群做详细的用户调研,规避伪需求。真实的需求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能够产生用户使用场景并且用户愿意为其埋单。只有挖掘出用户对于需求的本质想法,才能丰富产品的功能,做出大众都可以接受并且与之产生黏性的产品。产品打磨阶段,需要团队在产品设计方面发力,怎么能比竞品更进一步让用户获得更好体验,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从用户思维出发不断增加用户体验,不断迭代产品,使用户有新鲜的感觉。整体上,产品应该体现创新的思想,模式创新或技术创新,但是往往二者是相互结合的。在产品研发初期,团队可以先对某些功能进行小范围试水,让种子用户先行体验产品的功能,收集反馈和建议,再投放到市场中去。在其中,切不可人云亦云,伪造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实际上很可能是虚假繁荣,反而不易发现产品本身存在的问题。

当头脑中有了产品的雏形,思索清楚商业模式之后,CEO要考虑融资的相关事项。通常情况下,融资流程如下。

一、融资准备

融资准备包括梳理自身业务、商业模式,了解天使投资选择项目的标准,BP打磨,了解融资途径和目前投资该领域的投资机构、投资人(精准投递BP),路演准备等。(1)梳理自身业务/商业模式。包括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是刚需吗,目标用户群体是谁,有别的产品可以满足吗,现有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与竞品相比的差异化,壁垒在哪儿等。(2)了解天使投资选择项目的标准。

① 方向:处于风口,真实的市场机会(真实存在且足够大),靠谱的商业模式(可扩充性)。

② 产品:创新,壁垒,差异化。

③ 团队:学习力,执行力,凝聚力,抗压能力,信念和意志,对行业的了解,思维,格局和眼界,跨界融会贯通的能力。(3)BP打磨。BP模板如下。

① 什么生意。

一句话定位,包含目标客户和公司特色。这在PPT开始的时候就要说明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要抓住投资人的目光。

② 为什么要去做。

需求分析,行业分析,目标市场,解决的痛点,竞品和差异化,赢利模式。

③ 为什么是我们。

团队特色,股权划分。

④ 如何做。

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预测。

⑤ 投融资说明。

融资多少,出让的比例,以及这些钱准备怎么花。

注意:PPT要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观点要客观,简明扼要,不要套用模板,最好不要超过15页,抓住核心去写,尽量多用图表和数据,特别是数据里程碑,不要用大段文字。颜色尽可能简单朴素、不要花哨。(4)了解融资途径。包括路演,线上平台,单独约谈,FA(财务顾问)等。(5)了解目前投资该领域的投资机构、投资人。通过诸如IT桔子等一些数据网站进行了解,有哪些投资机构在此领域进行布局,近期投资案例、投资风格、投资流程等。(6)路演准备。熟悉自身业务,特别是关键数据指标;融资故事认真打磨,对行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竞争的态势理解要客观。模拟场景,进行时间把控,加强自信心的锻炼,可以准备一版路演PPT。

二、融资过程中

具体包括与投资人沟通,公开路演,谈判并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尽职调查准备,签署投资意向书、投资协议等。(1)与投资人沟通。熟能生巧、实事求是;注意谈话技巧,观察投资人的兴趣点;正面回应投资人的质疑;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击中要点,用实力和数据说话;必胜的信心,真诚,热情,展现本我;集中约见,快速推进,在钱没到账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乐观。(2)公开路演。突出项目特色,突出重点,严格守时,保持谦虚和平常心,回答问题简明扼要,不能怯场,不要轻易改变立场,不要怕说不知道。(3)谈判、找到合适的投资人。站在创业者角度,明确第一不可能什么都要,第二自己要什么,第三给谈判留下空间。

① 关于公司估值,协议条款。结合行业发展趋势、竞品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考虑本轮融资的金额是否可以支撑公司成长到业务呈现显著增长的时候,公司稀释股权的节奏,早期不要过于介意估值的大小。

② 合适的投资人。默契,真懂这个行业,布局整个行业生态,不过分插手管理事务,后续资源和资本对接,项目及创业指导,背书效应。

靠谱的投资方:帮助你的团队发现问题,关键时刻,不求投资人帮忙,但是至少不要添乱,面对逆境投资人可以帮助解决难题。(4)尽职调查准备。提前准备尽职调查清单。(5)签署投资意向书、投资协议,关注重要条款。

上面从心理、产品打磨和融资的角度分别列举了创业者在创业前需要做哪些准备。那么,是不是只有完全做好了这些准备再去创业实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把创业这件事在脑子里千回百转,思考良久,恐怕就没有胆量走出第一步了。大部分的创业者就是在创业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的。很多在创业初期就是有一个想法,之后就努力去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取得了成功。作为创业者本身,不要不想,也不要想太多,有了梦想,顺其自然勇敢追求就好。

当创业者对创业这件事本身感到很迷茫的时候,我总是会劝他们不妨静下心来读读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这些问题别人早已总结出来了规律。然而,书海浩瀚,精力有限,我精心挑选了以下几本书,希望对各位有所裨益。《参与感》:相信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这是一本很流行的互联网入门书籍。它讲述了移动互联网公司如何工作,团队如何组建,用户如何参与以及如何利用客服与用户打交道和工程师如何与客户沟通等。《复盘》:复盘是联想文化的核心。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复盘,你要学会把复盘用到创业过程中去。《从0到1》:这本书告诉你创业公司如何形成闭环垄断,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知道如何从0到1非常重要。《部落的力量》:未来离不开社群,相信很多人在构建团队的时候,都会面临着从充满激情到抱怨不断的过程,但这本书教会了你如何重新构建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奇点临近》:这本书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示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现象作为一种“奇点”思潮,揭示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读这本书有益于开阔视野、把握未来。《自控力》: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作者吉姆·柯林斯所著,这是柯林斯继《基业长青》之后又一管理力作,是一本关于“成功之后如何更成功”的著作。

最后,我还想推荐大家看凯文·凯利在1984年写的《失控》,这是他当时做的对未来的预判。在今天看来,几乎全是准确的。然而,要看懂这本书也不容易,一定要先看懂我前面推荐的书。据说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将这本书看了27遍,他所有的产品灵感也都来源于此书。所以,说不定它也能对你现在所在的项目有所帮助。

如果创始团队在创业前期对创业方法论、商业模式梳理、产品打磨和融资等方面不甚了解,可以选择入驻国内靠谱的孵化器或者寻求创业导师帮助。

目前,市场上存在四种孵化器。

第一种,只负责提供办公空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许多虽然也自称孵化器,但其实是联合办公区,本质而言扮演的是二房东的角色,有孵化器其“名”而无孵化器其“实”。这类“孵化器”比较适合已经过了孵化阶段、项目发展逐渐步入正轨、无需太多孵化服务的创业项目。

第二种,除了提供物理办公环境,还对接诸如公司注册、商标申请、记账、报税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让创业项目能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聚焦在自身业务上。不过,除了这些,孵化器和创业项目之间的关系比较游离,不再提供其他深层服务。这类孵化器免去了创业者在办理各种证照手续上的许多烦忧,消除了业务之外的各种障碍。不过,很难在其他更重要的层面为创业者提供帮助。

第三种,在第二种提供的办公空间和第三方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深入的产业链服务,比如创业辅导、业务对接、资金支持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创客总部。事实上,对于这类孵化器而言,物理办公设施在其价值组成中的占比已经很小,孵化器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了深层“增值服务”上,促进创业者的能力提升和业务发展。

第四种,并不提供硬件空间,却有专业的“增值服务”支持,通过优质的创业课程以及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辅导,建立人脉,对接资源,并选择合适的项目直接投资。

创业者最好结合自身创业项目所处的阶段选择孵化器,以便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优质的孵化器能够为创业项目提供极为优厚的附加价值,依然是稀缺资源。比如创客总部,新团队需要提前申请、经过审批方可入驻。为了成功得到入驻机会,每个项目都要“过五关斩六将”。

处于初创期的创业者最好选择增值服务比较完善的第三类和第四类孵化器,它们能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更好地度过最无助和最弱小的阶段。

以创客总部为例,创业者能够获得多层次的创业福利,具体如下。

八大线下活动供创业团队选择,获得创业实战经验、对接相关资源。创客总部的线下活动以高质、高频著称,平均每天一场:有学习实战经验、拓展视野和人脉的“创客沙龙”,有定向邀约相关行业优秀创业者或企业高管深度互动的“主题聚餐”,有多位行业专家一起定向辅导的“创客私董会”,有邀请知名投资人参加互动的“投资问道”,有锻炼体魄强大内心融洽感情的创业徒步“创客乐活”,有致力于管理培训和落地实施的“老虎大讲堂”,有分行业的实战“鲲鹏创业营”,有导师和项目一对一沟通、梳理商业模式的“天使下午茶”。“创客共赢基金”为项目成长注入“发展动力”。首期基金3000万元,定位为种子轮,聚焦智能硬件、移动医疗、互联网金融、消费升级、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和企业服务7大领域。如今已经进行到第二期。

明星投资机构合投机制,帮助项目对接下一轮融资,快速实现两轮融资到位。创客总部与联想之星、虎童基金、德沃基金、凯风创投、AA投资、泽厚资本、西科天使、大河创投、峰瑞资本等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合投机制,同时与其他机构一起建立了投资联盟,协力支持创业者。

创业导师“一对一”辅导,打磨产品,梳理思路,深度陪伴,规避弯路。除了创客总部的合伙人们(大多有10年以上的创业经验)随时和创业者保持沟通,创客总部还定期邀请优秀创业者对创业团队进行深入实战辅导,及时解决创业者的问题,随时陪伴和鼓励创业者。

第三方专业机构和平台对接,分解创业过程中的难题。从注册公司到项目运营,从市场到人才,从法律到技术难题,创客总部都精选了一系列靠谱的合作伙伴参与其中。

产业链全流程打通。以创客总部入孵创业团队为中心,将与创业项目相关的机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帮助初创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合作交流平台。如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微软移动、乐视、康佳、海尔都是产业链上的成员单位。作为“产业链服务+天使投资”孵化模式的开拓者,创客总部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力,联合更多的明星企业参与其中,实现产业链多个环节的共赢。

创业本身是个令人终生难忘的经历。在这里,祝所有创业者都能享受创业的过程,痛并快乐着!第一章投资趋势和方向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从2014年开始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移动互联网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深入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社会、习惯等方面。身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创业者而言,取得成功有很多关键因素,比如说投资、团队、技术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时机。你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选对了并专心去做一件事非常重要。我认为从2014年开始的未来十年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风口期,对于创业者来讲,站在风口抓住时机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风口和趋势

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和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和什么有关系呢?就是趋势,对于创业者更是如此。

目前,国家在推“双创”,2015年的GDP增速6.9%,在这种新常态的背景下,创业者该如何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能够把握大的形势。你一定要在一个向上的趋势中站在自己的风口,这样才可以快速地往前走,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机会窗口只对你打开一次,所以把握风口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

谈到趋势,一定是在其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不能太早,太早的话太弱,也没有意义;太晚会错过了很多东西。太聪明的人不一定抓得住趋势。举个例子,当年阿里巴巴在招人时候,招的都是UT公司不要的人,当时大家都说阿里招了一群乌合之众。但现在呢,UT公司的天才们出来创业,都是阿里套现的人在给他们投钱。

趋势具有不可测性,它是随机偶然的。你看最近的网红吸引了一批一批的人,像罗胖(罗振宇)、papi酱。罗胖也成了意见领袖,但之前的芙蓉姐姐那批呢?在趋势面前,整个社会是无意识的。

过去十年我国最大的趋势是资产的升值,买地买公司,未来就会不一样了。互联网这个趋势,有多大,在什么时候逆转,这个很难说,并且趋势一旦逆转你逃都逃不了。

阿里巴巴在入股苏宁时,有一篇文章对这一事件有如下的分析:这并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收购,这应该说是一个时代代替了另一个时代,它们是不同时代的王者,本质是人类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世界在改变,不是苏宁不努力,你是很好的,而只是我不需要了,遍地开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小米当年很成功,现在又有点走下坡路的意思?就是因为雷军当年踩中了非智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化的风口,几亿的用户要换手机,他在那个阶段推出了一款价格低性能又不错的手机,这就是他的风口,没有那么复杂。当风口过去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了,华为也推出一款款价格便宜性能也不错的手机,此时就陷入了一片红海竞争。什么样的人能抓住趋势呢?

1.具备敏感嗅觉的人。他能先感知到社会、世界的一些变化,看到先机。

2.爱折腾的人。太胆小、太闭塞肯定不行,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成功的人的性格里肯定多少都带有点偏执。

3.运气好的人。这个不可控,有些事的成功就掺杂运气的成分。

趋势下的细分领域一、传统行业转型

大的趋势有拐点,有拐点就有机会,这是个被动的趋势。+互联网是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对自己的改造,未来几年它会是一个风口。我们看到在过去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十年里,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在大幅度下降,之前靠劳动力廉价和数量庞大来拉动GDP增长,而现在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基础建设速度会下降,服务类的行业会大幅度增长,所以对传统行业来讲面临的问题是转型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传统行业是个必然的趋势。同时,通过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过去几年传统行业都在学习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他们看到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对自己造成的威胁。有一部分人会意识到互联网其实就是个工具,去想方设法利用这个工具与自己的行业相结合,而学会结合的这些企业将会快速发展。

而且进一步说,我认为资本链条也会较之前大为缩短。像以前我们投资一个公司想要退出,至少5年到8年。而现在有了新三板,你会发现企业退出的时间会大大缩短。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发展得更好呢,当然是回归价值的企业。这对传统企业是很有优势的,因为传统企业不缺客户,不缺资源、销售额和利润。它缺的只是和这个时代接轨的角度,它如果接上这个环节就将成为整个行业投资的热点。二、行业龙头并购

行业龙头并购一定是在资本的推动下,为了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以后行业龙头并购还会更集中。在资本推动下,有时候蛇是可以吞象的,不用等自己变成很强大的时候才会有并购的机会,你可以是在某个行业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小公司。我们知道,扎克伯格在5年前就看好并投资了VR这个行业,那时大家认为他是个疯子,他自己说2025年以后才有市场,结果Oculus的出现把这个时间提前了3到5年。然后他买了Oculus,所以现在是Facebook+Oculus。现在微软、苹果也开始推出它的VR设备,这就是跟随趋势。三、移动应用:平台化+垂直化

当产品成为流量入口的时候,就一定会向平台化转型,现在流量的入口都在微信、微博、淘宝那里。那新进的公司是不是没有机会了?不是的。垂直化细分领域会是创新者的入口,比如旅游行业,就会细分为火车票预订、酒店预订、门票预订,而酒店预订又可以分为和女朋友一起还是家庭一起等。你和巨头竞争的时候不要去打流量战,而要在场景不断裂变中完成垂直化竞争。

有人会问:越分越细的场景会不会导致用户越来越少呢?其实对于用户来说,他的选择会变多,之前他在一个平台上选择,之后他会在不同的平台上选择,但到最后还会有一个聚合的平台又把他们聚合在一起了。之前我们看到的市场是劳动者—企业—消费者,而以后肯定是劳动者—共享者—消费者。服务类的产品越来越多,生产产品的人越来越少,你拥有的在减少,你享受的服务在增加。四、移动互联网与硬件紧密结合

人工智能肯定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也投了好多这个领域的项目。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是物联网,比如你可以通过大量传感器来获得信息,这样在未来手机可能就不存在了,传感被广泛分散出去,之后会有新的创业机会出现。五、为创业者提供产业链服务

这条产业链上,将出现很多优秀的公司。我们创客总部签了超过50家创业合作服务机构,除了基础服务外,还包括人才招聘、法律服务、股权服务、自媒体营销、产品打磨等一系列服务体系。现在遍地都是创业公司,其实客户就在那里,为创业者提供产业链服务的企业将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行业分析

接下来我会简单分析一下我对一些行业的认识,这些观点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并会在第八章进行详述。这些观点可能与具体项目不是十分契合,因为我所把握的是一种大趋势,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一、消费升级行业

对于消费升级行业我认为要看三点。第一,它是不是解决了某个细分领域切实的问题;第二,团队是不是平衡,消费升级行业具有双轮驱动的明显特征,我认为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它的线下团队作用和线上团队作用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候,线下团队的作用大于线上团队;第三,是冰山理论的运用,很多时候创业者跟我谈的都是冰山之上十分之一的小角,而我更看重的是他能否看到冰山之下十分之九的积淀,也就是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在创业者所处的细分领域,他一定要是这个行业的专家。

对于消费升级行业的创业,有一句形象的话是:商业模式是省心省钱省时间,用户模式是好用好玩好简单。我觉得很形象也很准确,只要是符合了以上条件,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二、互联网教育行业

教育行业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不会有凸点,也就是说不会有一下子爆发的趋势。你回头看那些成功的案例,都是经历了很多年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这个行业的互联网+传统肯定会越来越重,但你不能要求它有突变式的成功。教育行业的细分领域,比如可以分成人教育、K12教育、学龄前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像K12这个阶段的消费群和用户群是不统一的,而学龄前教育又更不一样了,家长的意见更直接影响消费。总之,方向不同你把握的细节不同。

相对于K12在线教育,我更看好的是成人在线教育,因为成人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选择付费教育,用户自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行业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会被颠覆的市场。三、互联网金融

我在投资过程中也遇到过做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相对于P2P项目,我更看好的是征信、保理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其实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传统行业的很多个环节都还没有和互联网金融结合,这里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值得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去挖掘。但是互联网金融创业对创业者的背景和基础能力要求较高,也就是说这个领域的创业门槛比较高。四、游戏

游戏行业我们看得不多,主要是因为游戏项目的随机性因素非常大,目前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游戏和虚拟现实的结合,对于有核心技术的项目我们会更加关注。五、社交&平台

我个人并不看好完全基于陌生人社交的创业项目,我更看重的是基于熟人或者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垂直类社交产品。比如说,我喜欢跑马拉松,我就希望通过互联网多结交一些跑马拉松的朋友,这样社交的黏性才会得到保障和持续。六、人工智能&软硬结合

到2025年,预计AR、VR的市场是800亿美元,但你看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用了10年,那AR、VR从幼稚到成熟要用多久,时间肯定不会短。行业方向大概是视频游戏、体育、影视、教育、医疗,我个人认为大概是这个顺序,目前VR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交互性、易用性,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的基础,易用性就是越简单操作越好,能一步完成的绝对不要两步。

这是我们最看好的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因此我们在筛选这方面的创业项目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我个人认为,未来十年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行业未来对中国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转型造成的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七、移动医疗

我个人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风口还没到来,因此在这个行业我们还没选赛道,现在你如果想在这个行业投资或创业那一定要谨慎。

对于未来,我个人有一些感悟:我们看到科技是呈指数发展的,可人类的思维是呈线性发展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会高估近期,低估远期。我从不轻易判断未来,虽然我提过黄金十年和风口,但这其实是一个概念性的。我从不会做明年会增长多少、后年会增长多少这样的预测,这其实很多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行业中,颠覆和被颠覆是时时发生的。我也从来不因为市场现在的对错去判断它未来的发展,更多的时候是去看大方向对不对,我们这群人能不能做这件事。方向对了,人对了,就不会错了。因此说,创业其实也是一件不难的事情,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伙伴,去做一件适合自己的事情。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第二章需求与创新规避伪需求

何为伪需求

随着滴滴打车的迅速崛起,2014年各类O2O项目在资本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上门洗车、上门理发、上门美甲等服务层出不穷,而这些模式在经过长时间烧钱之后,并没有如预想一样火起来,而是在2015年迎来了大面积的死亡。究其本质,这些产品只是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上门服务,以为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既使用户省去了路程中的时间,又把手艺人的时间解放出来,何乐而不为。但是最终各种上门模式如昙花一现,由于入不敷出,资金链断裂,纷纷倒闭。举例来说,上门理发的O2O模式并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原因在于虽然省了用户的时间,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更为关注的是理发师服务的质量和最终发型的美感。家里由于场地有限,很多设备缺乏,达不到和理发店一样的顾客体验,并且理发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加以判断。该种模式并没有抓住客户真正的诉求,只将简单的体验方式的变化当作了需求本身。诸如上门洗车的模式,对于用户而言,更像痒点,而非痛点,而这些痒点是不是可以支撑起一个商业模式,有待市场的检验。随着大批O2O项目的纷纷死亡,投资界对O2O模式也出现了盖棺定论的现象,认为O2O都是伪需求。

伪需求这个概念对创业者来说并不陌生,几乎创投圈内人人都在说我们要规避伪需求,找到真实的用户需求,即找到痛点。但是何为伪需求呢?我们不能把伪需求和非真实需求完全画等号。伪需求是未经打磨或者打磨不彻底的表面需求,是真实需求的业余表达。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开发者认为是用户的需求,但是实际市场反馈并不好,并没有用户愿意为其持续埋单或者说尚未构建有效的用户场景的需求。这个需求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产品经理没有对其认识清楚,解构充分,深挖出背后的真实需求,找到最本质的情况。在一定情况下,有的伪需求通过仔细打磨,抽丝剥茧,很可能会成为真正的需求。

在这里,我们举两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案例做详解。

有一个岛上所有人都不穿鞋。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是选择设计出一种鞋子来获得大卖,还是断定鞋子卖不出去所以找别的方向呢?

这时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小岛居民都住在海滩边,鞋子容易进沙子,所以赤脚方便,在岛上居民看来,鞋子是一种伪需求。但经过分析,发现这里的居民的真实需求不是“赤脚”,而是“舒适”。于是类似凉鞋,或者不容易积沙的鞋子,就很可能大卖。在这里,“赤脚”就是伪需求,而“舒适地步行”才是真实需求。另一种情况,这个岛上的人确实没见过鞋子,不知道鞋子有多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随便设计一种鞋子,因为新奇够酷,也有可能大卖。

另一个案例即为“更快的马”的案例。如果用户说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要如何做呢?有的人会很直接选择去养殖各种各样的马或者去市场上寻找各种各样的马,挑出一匹最快的给用户,来满足其需求。而福特却选择造出了一辆车子。表面上看,用户需要一匹更快的马是一个需求,但是本质上看,用户追求的是速度,是更快到达目的地的需求,而不是表面的马。此时,如何满足这个需求呢?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是改进已有的产品,第二是开发新的产品。如果把这一需求放在时代发展趋势上看,面对更为先进的技术,更好的解决方案,产品本身的改良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真实需求。

个人认为,出现伪需求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对用户所表达的需求没有准确领会到其本质。比如“更快的马”这一案例中,用户表面表达的需求是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实际则在追求速度,而非马。第二,作为产品经理,不能紧跟用户需求的变化。当下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更新得也越来越快,以往用户出现的真实需求很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演变为伪需求。

如何辨别伪需求

我们对需求的定义加以剖析,可以从中提炼出辨别伪需求的方法。第一,真实的需求要符合时代发展的现状

一个产品的诞生要赶上合适的时机,不能太超前,更不能太落后。一项技术,即使很先进,但是无法在当下找到合适的使用场景,用户对其没有需求,最终也会因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而最终被市场抛弃。真正的技术,只需要比目前快0.5步就好,如果快上1步,反而无用。当下的创业,还是应该回到当今社会本身,发现用户当前的需求并做出产品加以满足,比起教育市场,教育用户少了很多难度。20世纪90年代初BB机的诞生,很符合大众即时通信的需求,但是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BB机早已成为历史,更多出现在80后的回忆中。目前VR、AR在资本市场火爆异常,更有人预言,该项技术会在5~10年间改变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国内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公司都在盯着这块未来的肥肉,或自己生产研发,或考察世面上的公司选择投资或合作。但是就目前而言,关于VR和AR的用户使用场景并没有真正成形,并且两项技术本身的用户体验难题还尚未攻破,用户还处于尚待教育的阶段,未来到底应用在哪儿、用户会不会为此埋单、使用效果如何、是否会和这两项技术产生黏性都未可知。目前VR、AR的技术厂商还需在目前的用户需求下,找到能够让自己活下来的点,等待市场上真正用户需求的出现。第二,构建用户使用场景,用户愿意持续购买产品

如何最终判定需求是否为真实需求,还需要接受用户的考验,看其是否愿意为其埋单,有持续购买的需求。伪需求可以给投资人提供融资故事,却无法形成最终的商业模式。很多初创企业在最初阶段,选择免费作为突破口,积累用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免费和补贴之后,再通过各种增值服务让用户进行付费,从而验证自己的商业模式。但是有一大部分项目,在免费初期大家纷纷使用,有的初创团队也在同时建立了社群用于维护用户,用户在群里讨论得也很激烈,一片热闹,但是真到需要用户为产品付费的时候,无论怎么做推广,用户也不肯购买了。对于免费和补贴的模式,周鸿祎曾在一次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免费,之所以在互联网里成为一种战略,那是因为成本是固定的,越多的人用,边际成本会趋近于零,这样免费才能成为一种战略。免费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因为长期免费下去,用户随着成本的增加,就无法控制,就违背了商业常识。对于初创团队,千万不可在免费所带来的用户假象上过多沉迷、自嗨,琢磨自己的赢利模式要紧。

脸萌APP可谓红极一时,其制作头像的功能吸引了部分90后驻足,很快形成了群聚效应,大批90后纷纷下载制作属于自己的头像。但是该APP的开发者陷入了一个怪圈,认为用户用脸萌制作头像,所以用户对这个APP会有需求。实际上,更多用户就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去体验,制作完了也就完了,并不会与产品本身产生黏性,更不会因此而付费。最终,脸萌APP走红迅速,其淡出大众视线的速度也很快。从本质上看,用户需要某种功能,不代表作为产品开发者就要独立去提供一款产品满足这个功能,很可能这个功能只需要现有一款产品增加一个功能键或者增加一个链接就好。非独立的功能性创新,并不能够支撑起一个产品,赢利模式更加无从说起了。第三,真实的需求不是一个成功模式的简单复制

当一种模式在市场上得到验证,得到用户和资本市场的欢迎追捧之后,很多初创团队便纷纷效仿,希望把这种模式用在其他行业上,来满足另一个行业的用户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往往是创业者自己在家臆想出来的,缺少用户的实际调研。比如滴滴打车火了之后,滴滴模式被很多初创团队用在了快递领域、酒店领域、餐饮领域等,一时间,仿佛所有领域用上滴滴模式都能提高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实际上,打车对于人们来说是高频刚需,且服务是同质的,用户不需要选择。而应用在其他领域,比如酒店、餐饮的服务是异质的,众口难调,无法简单复制。对于快递领域,恐怕作为寄件人,很少有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寄件,多数情况下,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们会选择在单位进行寄件,各个快递公司的快递员都很熟悉,并不需要一个单独的APP进行操作。综合来看,不是在这些行业没有需求,只不过真实需求和错误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产生了伪需求。第四,不要以资源定需求

以资源定需求往往会出现在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的思维习惯是根据自身资源的多少,来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认为这样会比较容易占领市场打开局面,而此时往往会忽略了消费者真实的需求。顺丰嘿客店就是很好的例子。顺丰嘿客店成立之初选择在社区周围进行布局,凭借顺丰网点优势,在门店内展示商品图片及支付二维码,客户可以扫码购物并选择自提或者送货上门。而顺丰之所以进行该类模式的尝试,是考虑到其遍布周边的配送网点是其积累的优势资源,在此模式下,是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顺丰嘿客店模式并没有价格和商品类别方面的优势,反而会让用户觉得过程烦琐,不能给其带来很好的购物体验。最终,顺丰嘿客店在试水一年后,走向了失败。

如何去伪存真第一,在需求采集阶段,做好用户调研

用户调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开发者在进行用户调研的过程中,不能加入过多的主观判断,要实事求是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在调研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要围绕用户来展开,不要围绕产品来展开。比如在一些调查问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您觉得这个产品的优缺点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在调查用户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以用户为中心,去问用户在某一方面会遇到哪些问题。

通常来说,收集用户信息会采取如下几种方式:问卷调查,访问,现场观察,研究报告,竞品分析等。无论使用哪一种,都要先根据产品定位确定目标用户,大量地与用户进行沟通,从中发掘他们真实的需求。尽量不要使用引导性词语,要选择合适的场合一对一进行沟通,避免用户受群体效应影响,有违个人独立判断。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把自己变成用户本身,去做用户会做的每一件事,体验用户的感受,融入用户群体才能发现真正的用户需求。同时,产品开发者也可以借鉴公开报告信息,了解目标用户行为习惯作为参考。第二,挖掘用户本质需求

对最终收集到的用户调研数据,切不可马上就用,还需要具体分析研究其背后深层的需求。用户的思维很可能比较直接简单,但是其背后隐藏的需求并不是显露在表面上的。还需要产品经理抽丝剥茧,提炼出真实的需求,再把这些需求体现在开发的产品功能上。挖掘用户本质需求的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产品经理的功底,既需要其对用户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