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问题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02:45:32

点击下载

作者:周文夫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问题研究试读:

序言

周文夫《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问题研究》,是2013-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承担完成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吹响了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号角。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将“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力争在县城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省委八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走绿色崛起之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更好地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骨干力量,围绕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急需解决的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完成系列成果,编辑形成此书。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是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与推行微观经济措施的桥梁和纽带,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兴衰。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县域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内生活力日趋增强的良好态势。目前,河北省县(市)数量居全国第2位,县域人口占全省80%以上,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近70%,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与浙江、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燕山、太行山、坝上以及黑龙港流域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县,县域经济仍是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根本在县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希望所在、人民所盼。

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看,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海滨、海洋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拥有环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的省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提出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发挥首都的辐射效应,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迈上新的更高水平。

加快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关键是培育壮大富有本地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作为强县之本。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认识县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走出具有河北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要按照“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县城建设、工业园区、民营经济、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五位一体”联动发展,着力解决好“产业支撑力”、“城镇承载力”和“就业吸纳力”三个重点问题,着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

路。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县城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质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加速发展。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着力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内生动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要牢牢把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省委、省政府提出走绿色崛起之路,指明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县域经济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严格把好生态关口,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切实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要按照“有中生新、无中生有”的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结构调过来,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为科学的集约节约型生产方式。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走绿色崛起之路。县城是“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结合点。加快县城建设,核心任务是加快扩容提质步伐。要把县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在科学设定开发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不断提升县城的吸纳能力、承载能力、带动能力、发展能力。要充分体现生态、产业、文化的高度融合,着力构建产城融合的发展机制,构筑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的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产业向高端发展、人口向县城集聚、县城建设不断升级的良性互动。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富民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一批符合全面小康要求的新民居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研究主要围绕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而展开,旨在探讨加快河北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主要内容包括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形势分析与战略举措、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与分类指导、县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大做强县域产业园区、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创新城乡社会管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打造升级版现代农村等。各项研究在借鉴外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制约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的主要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以期为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为实现河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书中不妥之处,还请读者指正并多提宝贵意见。2014年7月于石家庄第一章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形势分析与战略举措“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县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行政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治理、发展和转型,决定着最终的国富、民安和社会现代化水平。从城乡二元结构来说,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又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是“新四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战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如何,是决定我们到时能否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根本在县域。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民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还存在总体实力弱、结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可持续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些内在的制约因素和深层次矛盾仍相对突出,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区域市场等外界环境条件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快速提升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县域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将是未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总方向。

2013年5月,在河北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首次明确将“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作为全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四大攻坚战之一。阐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现在所面临的基本发展形势,研究下一阶段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城建设转型发展的具体战略举措,对于河北省县域经济社会的未来健康发展而言,显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现状分析(一)县域发展类型多样,人口和土地占全省的绝大多数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抱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从县域发展情况来说,省内既有全国贫困县也有全国经济百强县;既有交通发达的平原县也有交通相对落后的山区县;既有特色资源大县也有科技产业强县,县域类型齐全。

河北省现有县(市)135个(不含市辖区,下同;见表1-1),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县级市22个、县107个、民族自治县6个。截至2012年末,全省县域土地面积1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16%;县域总人口6045.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96%。表1-1 河北省县级行政区划情况(不含市辖区)

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3》。(二)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经济重要支柱

201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1826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8.72%,按现价比是2007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3.25%;县域全部财政收入1621.51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6.61%;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1.22亿元,占全省的63.12%;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495.92亿元,占全省的63.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到11891.86亿元,占全省的56.97%;县域内就业人口3078.09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口总量的75.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169.53亿元,占全省的65.44%(见表1-2)。表1-2 2012年河北省县域与全省主要发展指标对比表

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3》。

县域三次产业增长迅速,结构趋于优化。河北省农业生产近年来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已实现“十连增”,2013年达到3365.0万吨(见图1-1);2013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0%,比201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0%,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6147.8亿元(见表1-3);农业产值不断增长,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832.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500.4亿元。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84.4亿元、9772.4亿元和5606.8亿元,三者比例为1∶3.39∶1.94,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79%、53.51%和30.70%,其中一产比重比2002年下降了5.54个百分点。

县域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12年,河北省135个县(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合计13558.4亿元,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51%,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92个县(市)增加值占本区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70%;上缴税金1149.9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的2/3左右。图1-1 1978—2013年河北省粮食总产量(万吨)

资料来源:《河北经济年鉴—2013》,《河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1-3 2000—2013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资料来源:《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13》,《河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域产业集群已成规模,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全省产业集群依托县域鲜明的区域特色,逐步实现市场分化、错位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省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70个,其中超100亿的65个;这370个产业集群中的生产企业13.40万个,全部企业数达17.3万个,从业人员408.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8909.1亿元。(三)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县城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农村转移人口多流向县城和重点镇,县域城镇化不断发展,县级市和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据调查,2006—2011年,全省城镇人口由2674万人增加到3301万人,5年净增627万人,年均增长125.4万人。其中,设区市占全省城镇人口增加量的约13%,县城、县级市市区占全省城镇人口增加量的约57%,建制镇镇区占全省城镇人口增加量的约30%。具体来说,2006—2011年,河北省设区市城区人口由1303万人增至1384万人,5年增加81万人,年均增加16.2万人,平均每个设区市年均增加约1.5万人;县级市城区人口由349万人增至388万人,5年增加39万人,年均增加7.8万人,平均每个县级市城区年均增加约3550人;县城人口由714万人增至1032万人,5年增加318万人,年均增加63.6万人,平均每个县城年均增加约5500人;建制镇镇区由308万人增至497万人,5年增加189万人,年均增加37.8万人,平均每个建制镇镇区年均增加约480人(县城以外建制镇789个)。

2011年,河北省11个县级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4.15%(见表1-4)。2012年,在全省22个县级市中,有19个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1个市超过60%,与上年持平;4个市在50%~60%之间,比上年增加2个;14个市在40%~50%之间,比上年增加1个;3个市在30%~40%之间,比上年减少3个。在113个县中,有22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3个。2012年,河北省11个县级市的平均建成区面积为21.89平方公里。

2013年,全省共完成县城建设投资3613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830亿元;建立了县城建设投融资省级联席会议制度,省级安排资金4.1亿元对37个投融资试点县(市)进行补助,目前成立县级投融资平台124个,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216亿元。表1-4 2011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统计局:《2012河北城镇化发展报告》。(四)城乡统筹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首先,进入“十二五”以来,河北省城乡收入差别在不断缩小。从全省来看,自2010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已连续4年快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比城镇居民快5.2、7.0、1.2和2.7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02元,比2010年增长52.8%,年均增长15.2%,高于“十一五”时期3.9个百分点;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80元,比2010年增长38.8%,年均增长11.6%,低于“十一五”时期0.7个百分点。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2.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0%,几乎已经一致。从县域来看,2012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22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408.10元,前者是后者的4.36倍,比2010年缩小了0.43倍。

其次,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十二五”前三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6.7亿元;到2013年底,24000公里新改建任务已提前完成,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18447公里,达到15.2万公里。2013年,全省实现了95%的县(市、区)30分钟上高速。较好的落实了城乡义务教育免学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其中小学提高到每生每年达645元、初中达845元,基本完成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共偿还债务41.81亿元;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河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2个试点县纳入实施范围,2013年,河北省下拨转型资金22053万元,共涉及学校2301所,惠及学生51万人。1000所农村幼儿园改扩建基本完成。表1-5 2005—2012年河北省县域医疗和养老事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河北经济年鉴》。

再次,县域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事业正在逐步完善(见表1-5)。2013年,全省164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省新农合参合农民5146.3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7%;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已高于300元的规划目标,最高支付限额达9万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69%,接近70%的规划目标。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13年,全省农村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221.5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万人,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城市379元/月和农村2269元/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参保扩面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1%。2013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60%,已投入使用的五保服务机构达到690所,床位总数12.6万张。2013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116个县(市、区)的134所医院,全省37455个(约占75%)村卫生室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实现县县有二级甲等标准医院,乡乡有政府办的卫生院,所有行政村都建成集体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深入推进“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十二五”三年来,全省共派驻下乡医疗人员10440人,诊治病人85.83万人次,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7.76万人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670项,赠送药品器械价值1540.86万元。

最后,新农村和新民居建设顺利推进,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逐步提升。截至2013年,全省累计安排41.7亿元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支持改造农村危房40万户;累计投入64亿元,建设供水工程12970处,解决了1172.21万农村居民和193.0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现已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81个片区、762个村庄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大部分完工,2013年82个片区、668个村庄连片整治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五)扶助政策逐步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大战略;2013年,河北省在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进一步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明确作为全省的一个攻坚战略,并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此外,扶助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专业政策也不断颁布,有力推动了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比如,我省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河北首家小贷再贷款公司河北建投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场准入、金融批持、财税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培育了120个省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了县域经济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对接活动,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八大服务平台搭建完成,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统筹城乡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建立了全省县城建设推进机制,县城建设力度在逐步加大。2013年7月11日,全省县城建设工作会议一连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县城建设的意见》等7个文件,出台一揽子措施促县城扩容提质。根据意见,3至5年内,28个县(市)规划成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区),35个县(市)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支持其他70个县城发展成为宜居宜业的小城市,2个省直管县市按照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2013年12月6日,省城乡规划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定州、遵化、安国的城乡总体规划。截至2013年,河北省启动了编制县(市)全域规划计划和37个县投融资创新试点,实施了一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此外,我省在定州、辛集开展了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省财政全方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了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十二五”前三年,省财政安排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奖励资金15亿元,着力推动各县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虽然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县城建设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总体实力弱、结构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可持续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相对严重,与国内其他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

1.经济实力总体不强,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

首先,相对于全国和沿海周边发达省份来讲,河北省县域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太高。2011年,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和河南的县域平均生产总值,分别是河北的4.23倍、2.33倍、2.30倍、2.17倍、1.94倍和1.43倍(见图1-2)。2012年河北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135.29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的20.90%;县域平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0亿元,仅为全国百强县的12.50%;县域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08元,仅为全国百强县的53.45%。2012年,河北省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县是三河市,达432480万元,仅相当于江苏昆山市的19.63%、浙江慈溪市的53.14%(见表1-6)。图1-2 2011年全国与各省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GDP)比较图

资料来源:中郡研究所《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表1-6 2012年河北省与全国百强县一些发展指标平均值的比较

资料来源:中郡研究所《2013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河北经济年鉴—2013》。

其次,从综合竞争力来看,河北省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的状况也较为明显,且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全国呈现相对下降的趋势。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12年,河北省进入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数量仅有3个(迁安市排名23,三河市排名73,武安市排名79),而江苏省27个、浙江省18个、山东省22个、辽宁省10个;而且,河北省比2006年时减少了3个(见图1-3)。图1-3 2000—2012年河北与周边、部分沿海省份百强县市数量

资料来源: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

2.产业结构层次依然较低,区域发展相对不平衡

首先是县域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且长期固化。2012年,河北省县域一产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比全国高出8.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比全国低13.9个百分点。2007年河北省县域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16.3∶54.6∶29.1,到2012年,河北省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5.8∶53.5∶30.7,5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其次,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也十分不平衡。2012年,河北省30个强县(市)的GDP占全省县域GDP的5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2.0%;30个弱县的GDP仅占全省县域GDP的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9%。2012年,全省还有62个省级以上贫困县,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5.6%,除唐山、廊坊外,其余9个设区市均有贫困县;有694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任务重。其中,坝上地区、黑龙港流域、燕山太行山区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的62.7%,46%人均耕地不足1亩。

3.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环境依赖大且经济效益不高

2011年,河北省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122.70亿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10亿元;但县域平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51亿元,低于全国平均值2.1亿元,仅为后者的68.23%,在全国排第20位。2012年,河北省县域从业人员、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75.34%、68.72和63.56%,而全部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46.61%。这表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效益相对较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在全国工商联评选的2013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河北省有16家入围,浙江139家遥居首位、江苏次之93家、广东21家,邻省山东54家、辽宁11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民营企业,江苏3家、浙江、山东、辽宁各1家,而河北省还没有。二是加工能力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低附加值企业较多,精加工产品少,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县域产业园区发展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少,个别县的园区成立多年,对外招商多年仍没有像样的企业入驻。三是企业分布过于分散。由于城乡二元工业化和行政管理割据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程度不高,企业空间集聚度差,遍地开花,使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无法发挥。四是资源环境依赖程度高。河北省县域经济30强县多数是依靠铁矿、石油等丰富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目前对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同时小钢铁、小炼铝、小建材、小橡胶、小革塑、小塑料、小电镀、小漂染等小作坊和小规模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治理也相对困难,造成县域产业发展中“拼资源”“拼排放”现象普遍。

4.县域城镇化发展总体滞后,城乡一体化格局远未形成

河北省现在县域城镇化率偏低、城镇规模偏小、小城镇发育迟缓、城镇市政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较为严重。2012年,河北省县城城区平均人口规模只有10.9万人;30万—50万人的只有2个市,分别是三河和任丘;20万人口以上的只有12个县城,近6成县城人口不足10万人。2012年,河北省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为0.97%,低于江苏的1.74%和浙江的1.07%;县城建成区绿化率为26.9%,低于江苏的36.9%和34.1%;县域生活垃圾处理率为75.8%,低于江苏和浙江的98.9%和99.2%。

此外,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也还远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协调。比如工业化与县域城镇化脱节,县域工业大量分散于农村,园区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脱节,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也没能有效延伸到园区,造成产城融合度低,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县域工业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升级。2011年,河北省县级市城镇化率为44.15%,工业化率为47.64%,前者比后者低3.49个百分点;县城城镇化率为31.93%,工业化率为45.41%,前者比后者低13.48个百分点。还比如城乡之间人口与要素流动机制还不顺畅、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等等。(二)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在产业升级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且迫在眉睫;同时,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发展阶段相对滞后,进行转型升级的内外部条件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也在提高。能否实现适时的转型发展、跨越升级,已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下一阶段能否继续健康前行的关键和最大挑战(产业升级的类型见表1-7)。表1-7 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类型

资料来源:整理改编自Humphreyand Schmitz(2002)。

1.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河北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加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要素成本的上升。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步减弱,旧有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比如,2012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工人工资上涨成为生产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全省民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普遍增长了20%以上,工业生产企业工人平均月工资增加300元以上,部分行业熟练技工月工资上涨40%以上。用工成本上涨过快,对以传统行业为主的河北省县域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附加值低的行业出现亏损较大,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窄。

二是市场竞争的加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除2009年在国家4万亿的短期刺激下稍有起色之外,河北省宏观经济整体上仍不断呈现出波动下行的趋势;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工业化已整体进入中后期,以往那种依靠高投资带来高增长的时代将一去不返,经济增长将阶段性地进入中高速阶段,相应的市场扩张也将相对减速和平稳,市场竞争将会日渐激烈。在这种市场状况下,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县域经济只能尽快谋求升级和转型,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免于被淘汰的命运。

三是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由于气候环境的压力(见表1-8),根据国家要求,河北省制定了压缩产能的“6643”工程(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重量箱玻璃)。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同样正与日俱增。全省现已启动了143个县(市、区)空气监测网建设,目前第一期环首都及设区市周边的64个县(市、区)已经完成了站房基础建设、光纤联网及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其余79个县(市、区)2014年建成;2013年下半年以来,很多县域企业都遭遇到了拉闸限电的产能控制措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即将实施,不少企业面临关闭或停产限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表1-8 河北省城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排名

资料来源:绿色和平组织。

2.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风险系数较高

河北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难度较大、风险系数较高,主要原因则来自两方面,一是河北省县域工业发展阶段的相对滞后,二是转型阵痛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削弱作用。

整体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与国内发达沿海省份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在发展阶段上,后者早已开始二次创业阶段,努力在进行制度、管理、品牌、技术的改革和原创性培育及扩展;而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实力尚且不够,观念、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积累和创造更是相对薄弱,企业的产权、用人和管理机制还很不成熟,创新方式还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独立进行产业升级整体实力还显不足。比如,2012年,河北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比江苏、浙江少5万多家,比山东少近3万家,比辽宁还少9000多家;在2013年评出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河北省只有16家企业入选,分别比浙江少123家,比江苏少77家,比山东少38家,仅相当于浙江、江苏、山东的11.5%、17.2%和29.6%,且没有一家营业收入过千亿。

此外,近年来要素成本的上升、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态环境压力下产能调整等加大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压力的要素,也在进一步不断侵蚀河北省包括县域在内的整体经济的已有实力和发展动力。2014年第一季度,河北省GDP增速只有4.2%,相比去年一季度经济9.1%的增速,下降约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河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3.5%,较去年同期和上年底分别回落8.5和6.5个百分点,累计增速降至2000年来同期最低点,排名全国第29位。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对我们来讲已不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个“跳崖”的过程,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取得这一历史任务的成功。这其中存在的难度和风险,显然是相对更大的。三、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障碍(一)改革开放、新型城镇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

1.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将有力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逐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主张,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3年12月,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议》,提出了河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12个改革重点,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会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活力、添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强。

2.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将给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带来重要机遇

2014年3月16日,国家通过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强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着重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等为前置条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这一规划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改善河北省县域城镇化的长期落后状况,发挥城镇化对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发挥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014年3月,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其中发布的《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也指出,要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选择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镇进行重点培育;编制以县(市)域为单元的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河北省县域城镇化已进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考虑到北京已到极限的城市功能负担、京津冀三地大气环境治理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河北在此区域中较为明显的发展差距,以及中央在新阶段对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重视,现在国家已开始着重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提出并大力推进。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正式提出要大力打造首都经济圈;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实际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比如2012年5月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与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在渤海新区共同投资300亿元建设冷轧板、超细粉、海水淡化和渤海冶金科研所等4个项目,首钢外迁唐山、北汽落户沧州,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和京津冀国土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和运行,中关村开始牵头启动“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中关村核心区海淀园与河北秦皇岛于2013年签署“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合作共建协议,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也将定址廊坊永清台湾新城,等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始真正走向历史舞台,这为河北省包括县域经济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首先,首都功能疏解带来的新产业的迁入,会降低因钢铁等产能压缩给全省经济总量增长、就业保障、财政税收等方面带来的压力,从而促进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的提高,加速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其次,部分高端产业与新企业的迁入以及京津冀产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将会为河北省众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转移契机和分工合作环境,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专业生产效率。最后,京津冀区域协同,还会为产品研发与技术合作提供优质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创新合作,从而有力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二)要素和体制方面面临的发展障碍

1.县域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洼地

由于多方面原因,县域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都有不断向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集聚的倾向。发展层次较低、实力较弱的县域经济,其做大做强本身就具有大量的要素需求,现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素需求明显得不到满足,甚至一直在流失。这已成为阻碍河北省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是资金要素短缺。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县域经济一直以主要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并且承担着向中心城市进行资本输送以支持其重工业发展的任务,长期以来自身基本无积累;尽管现在县域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自身积累短期内难以自主完成。同时,我国金融体系在县域中的具体设置不利于县域经济融资增长,比如网点少、限制多、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少等。据监测调查,2012年,河北省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资金75.6%是自有资金,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12%;全省中小企业64.5%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12.2%的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最后是县级政府财力有限。现在县域财政所面临的整体形势一方面是县市机构膨胀,另一方面是收入上移、支出下移,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等,绝大多数县域依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自身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式城镇化严重滞后。

二是土地要素流失。近年来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下农村土地大量被廉价征收,但县域土地指标和中小企业土地指标却审批严格、数量有限。由于受国家土地政策制约,新增项目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新上项目建设需求,有限的用地指标一般都优先用于中心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重大轻小现象较严重,中小企业用地需求难以满足。企业用地难已严重制约了县域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企业的生产扩张和产业升级。根据中小企业局的统计,2012年,省政府明文要求各县每年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的50亩用地指标,全省13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未能全部落实,部分已规划落实的土地要投入建设和建成仍需较长时间。由于河北省各地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工业“园中园”建设相对滞后,使较多的小微型企业难以找到合适场所,散居各处,无法形成产业聚集。

三是人才和技术不足。县域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县域很多企业在发展的时候,更多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产业。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主要位于乡村和镇,乡村和镇地区的文盲、小学、初中人口占16岁及以上人口比分别为88.28%、84.62%和73.60%(见表1-9)。表1-9 中国16岁及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一些观念和制度相对落后

在创新意识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既定思维并没有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等、靠、要的思维模式还在河北省县域不同层面上存在。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等落后观念在县域很多干部群众中还根深蒂固。

在发展观念上,大多数县级政府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认识过于片面。许多人热衷于搞规划、抓项目、招商引资,认为这个来得快,从而在挑选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出来的产业时,大尺度的降低引入标准,导致一批低端制造业项目向县域经济地区转移,其中不少是国家限制发展的“三高”产业,造成县域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同时一些人也认为民营经济只能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因而支持重视不够,从而忽视对民营经济主体的培育和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河北省民企参与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参与平台和鼓励政策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即使有针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也是相对注重“催生”,而忽视培育,结果生的快,灭得也快。

从城镇行政建制看,河北存在县数量偏多、设区市数量偏少的问题。河北省现有22个县级市,113个县,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河北省共有135个县(市),但2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仅有10个,平均人口仅为25.7万人。河北现有11个设区市,不仅低于广东(21个)、四川(21个)、河南(17个)等人口大省,而且比云南(16个)、甘肃(14个)、新疆(14个)的设区市还少。这样,每个设区市管辖县的数量偏高,平均每个设区市管辖县(市)12.4个,比全国平均水平多5.4个,比周边及发达省份多6~9个。

此外,河北省县域体制改革相对落后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化改革不到位,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城市土地出让、农村土地转让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存在市场准入不平等、优惠政策难落地等问题,市场活力受到压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较慢,囿于部门利益等因素,一些部门难以割舍行政权力和审批事项,对微观企业行为干涉较多,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管理上相互扯皮。县级财政体制方面改革难度较大,分税制体制下县乡财政主体税种缺乏,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之势,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政府财力短缺,企业税费环境不优。四、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战略举措(一)明确基本指导思想

从发展阶段上讲,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重点发展县域经济的国家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间这段时间是我省县域经济的自觉发展、重点发展、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所谓自觉发展和重点发展,是指在此阶段国家和我省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上升到重大战略的高度;所谓转型发展,是指在此阶段我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开始强调城乡统筹、产业升级、“四化”同步、绿色发展这些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和新方针。

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要按照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强县富民这个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壮大产业园区,着力推进县城建设,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遵循五项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专业特色原则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富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结构和产品体系。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具体路径,通过“特色”谋求各个县域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困难,造血与输血并重,提高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

2.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原则

将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在充分考虑就业保障的基础上,积极谋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适当高级化,提高县域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和网络创新能力,促进县城建设扩容提质。科学把握稳增长、调结构的步骤和节奏,积极扶植县域经济成长,防止增长断档,努力实现市场与环境双重压力下的跨越式发展。

3.改革创新、开放带动原则

打破固有思想禁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县域财政金融与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重视民营经济主体地位,优化民企发展环境。实施科技兴县战略,逐步扭转县域人才与技术劣势。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秉持开放发展观念,加大与中心城市、相关县市的联合与协作。

4.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原则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县城、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人口向县城集聚,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高县域农业和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原则

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城乡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将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大环境监察和整治力度,积极构建县域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促进县域的可持续发展。(三)践行四大战略思路

1.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发展主体

加强法制建设,树立服务理念。通过法规确定河北省民营企业的地位,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实施《河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并围绕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公平竞争、融资、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化等诸多环境建设,强化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法规体系建设,使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法规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和高效。在民营经济管理部门中应树立民企发展主体意识,消除“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而言是老爷、是父母官”的思想,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摆正管理部门、服务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制度,定期组织企业与部门对话,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降低市场准入,提高金融保障。抓紧制定出台“河北省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简单化,实现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检验制度”改为“报告制度”的改革。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建立河北省民营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促进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授信支持,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县域民企上市融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试行建立地方民营企业政策性银行。

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民营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真谋划《河北省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的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核心和龙头,以行业协会(商会)和专业服务机构等为支撑,各层级服务机构纵向贯通、各类服务机构横向协同、各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各方面服务健全完善的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把构建公平竞争机制视为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任务,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信用管理制度,强化政府在政府采购、土地审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2.多方谋划发力,推动县域产业升级

坚持以大开放促升级。抢抓京津冀一体化机遇,抓住南资北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力度,谋划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以区域一体化的视野对现有重点产业进行深入论证、科学定位,重点对国家支持、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进行培育和布局,以产业布局定位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和推动更广阔区域范围内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通,努力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与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多层面、多形式与央企、大型民企和国外大企业开展对接合作。

坚持以市场开发领升级。充分发挥各县区域内的物产、区位、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的商贸市场,如山产品、绿色食品、建材、小五金等商贸流通市场等,以市场开发建设带动优势资源的市场转化。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开发意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依靠资本市场激励和助推企业经营模式升级。充分利用网络市场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和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积极拓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市场范围,利用电子商务催化我省县域商业模式转型。

坚持以园区建设助升级。充分利用河北省粮食、果蔬、奶畜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县城园区建设为核心,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工程,以城市信息和技术优势以及良好的市政设施服务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打造高标准新型园区经济,按照资源高级化、技术高端化、生产低碳化、服务公共化的思路,加快推进各类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影响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内在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坚持以龙头企业带升级。通过整合、重组、并购、引进等途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抓住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两个核心环节,通过培育引进科技人才,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提升自身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县域内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与周边集群的合作,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依法申报知名商标,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加快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

3.加快县城扩容提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强化产城融合促进人口集聚。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味,强化精细管理,增强县城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提高县城人口集聚力和承载力。抓紧启动相关政策,强化产城互动融合,坚持依托城镇发展产业,依托产业兴建城市,推进产业聚集区域中心城区资源共享、设施配套、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系统建立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服务制度,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三方合作,积极落实户籍改革,构筑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的无障碍通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