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劝学篇·尊师重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18:13:51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勤勉劝学篇·尊师重教

勤勉劝学篇·尊师重教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勤勉劝学篇·尊师重教

受绳墨者无枉刳之木,染道训者无邪僻之人。——《抱朴子·外篇卷四·崇教》弹过墨线的木头再加工就不会有被错误砍削掉的失误,受过道德训教的人就没有邪僻的行为。

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管子·权修第三》(君主如果能够对臣民)厚爱厚利,就完全可以亲近他们;申明知识和礼仪,就完全可以教育他们。

—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管子·权修第三》作一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五谷更好的;作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植树木更好的;作终身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一种一收的,是五谷;一种十收的,是树木;一种百收的,是人才。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才,如同神仙的做事(极为有奇效);(这样)做事如同神仙(一样奇妙的),只有王者之家(才能办到)。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管子·权修第三》凡是会治理人民的国君,(应该)让男人没有邪僻的行为,女人没有淫乱的事情。(让)男人没有邪僻的行为,必须靠教育;(让)女人没有淫乱的事情,必须靠训诲。教训形成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的道理。

胎教澄性,蒙教正心,庠教修行。——《海沂子·真才论第一》胎教可以使胎儿的心性清静,启蒙教育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归于正道,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修养德行。

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管子·侈靡第三十五》教化,好像秋云一样高远,能激起人的悲心;又好像夏天的静云一样温和,能浸及人的身体;好像皓月一样寂静深邃,激动着人的怨思;好像流水一样平静,使人思念它,令人神往。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五》种植橘柚,吃起来则甘甜,闻起来则芳香;但种植枳棘,长大了反而会刺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培养人要慎重。

弓待絛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淮南子·卷十九·修务训》弓必须依靠絛的调试然后才能顺手好用,剑必须依靠磨石的磨砺然后才能锋利无比。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经学理窟·学大原下》教育他却不接受,即使是强行告诉他也是无益的,这就好比把水投给石头,必然不会被接纳。比如那些石板地,即使用水去滋润浇灌,它的干涸却仍然存在,是因为它不能吸收水分的缘故。

必教而后刑也。——《孔子家语·始诛第二》(对于人民)必须先教育感化,然而再施以刑罚。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圣人用不作为来处事,用不言来行教。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常常善于挽救物(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老子·二十七章》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很糊涂。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不言的教导,不作为的好处,天下没有能赶上它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第十八》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教育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然后才能够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第十八》教与学向来是相互促进的。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第十八》学习的人常有四种失误,教学的人必须明白。人在学习时,有的失误于贪多,有的失误于偏科,有的失误于见异而迁,有的失误于停滞不前。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学·学记第十八》教学,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挽救他们的过失。

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第十八》如果想要教育感化百姓、营造良好的风俗,必须从教育入手!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第十八》建邦立国、君临百姓,应以立教立学为先务。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卷四.三曰尊师》教育是最大的仁义;学习能使人的知识丰富。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他人带来利益更大的,给他人利益没有比教育更大的;所得知识没有比成就自身更重要的,成就自身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对(水平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讲高深的道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第七》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不到学生苦思冥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展他。举出一个角落为例,他不能由此类推其他三个角落,就不再教他了。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不论贵贱、贤愚、地区、种族等类别,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第十七》只有绝顶聪明的人和极端愚昧无知的人是不可以改变的。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第十七》做官的人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会爱人,普通百姓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会容易使唤。

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论衡·命禄第三》人的性情有的不需要教育就自然好的,有的始终教育也不会好的。

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论衡·率性第八》听说了伯夷的清廉风范,贪婪的人变得廉洁,而懦弱的人也会有坚定的志向;听说了柳下惠的高尚风格,刻薄的人也会变得敦厚,而器量狭窄的人也会变得心胸宽大。只听说了高尚风范的名声,尚且有人改变操行,更何况亲自接触、受到当面劝勉告诫呢?

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论衡·率性第八》人有了不善,就是禀性的疾病,不对他进行管教就想让他改变,岂不是太困难了吗!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论衡·率性第八》国家的法制不废除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废除负责治狱的官吏,是想要让人们受到礼义的教导。

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论衡·率性第八》学校的教育在他们前面劝勉,法律的禁令在他们后面防范,这样,即使是具有丹朱那样性情的人,也是可以通过勉励使他向善的。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上》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育他们,那么胡须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走在道路上了。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第五篇滕文公上》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而没有教养,那就跟禽兽没有多大区别。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孟子·第十一篇告子上》后羿教人射箭,必定期望拉满弓,学习(射箭)的人也必定希望拉满弓。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第十一篇告子上》手艺高超的木匠教人做工,一定遵循圆规和角尺,学木匠的人也一定遵循规矩。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第十二篇告子下》教育也有很多方法呀,我不屑于教诲他,这也是教诲他的方法。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第十三篇尽心上》道德高尚的人用来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那样化育万物的,有成就德行的,有增长才干的,有解答疑惑的,有以自身的善行才学而使他人自学获益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第十三篇尽心上》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工人笨拙而改变或废弃使用绳墨,后羿不会因为射手本领太差就改变他的弯弓限度。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第十三篇尽心上》君子教导别人如同射手教人射箭一样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给学射的人看。

工输能与人斧斤绳墨,而不能使人巧;圣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牟子·第十四章》鲁班能给人斧子锛子和墨线,却不能使人变得手巧:圣人能把道义传授给人,却不能使人遵行它。

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潜夫论·务本第二》教导训戒者,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

善讲者,如掘井得水,因其自有而取之,非异水也;如击石得火,因其自有而发之,非异火也。——《潜书·讲学第二十》善讲话的人,如同挖井取水,是根据井中自有的水加以取用,不是另外取水;如同敲击石头取到火,是根据石头自会有火而引发它,不是另外取火。

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申鉴·政体第一》教化废弛,(就会)把中等的人推落到小人的处境;教化施行,(就会)把中等的人引入君子的境界。

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责以善,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呻吟语·应务篇第七》责求他人向善要看对象是怎样的人,如果对象是可以用善来责求的,就应当尽到长善救失的责任。

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呻吟语·应务篇第七》不要指责对方所忌讳的,不要数落对方全部的过失,不要针对人,而要针对事,不要太直板,不要说得太多,不要重复地说,(如果)违背了这六条戒律,即使是忠告,也不是好的方法。

君子教人而后责人,体人而后怒人。——《呻吟语·人情篇第十三》道德高尚的人先教育别人,然后才要求别人;先体察别人,然后才对别人发怒。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通鉴多采善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别人,别人就会听从;用语言来教育别人,别人就会争辩。

诏聋者,撞钟伐鼓以警之,犹弗领也,以手喻形而其解捷矣;诏盲者,烈炬燃藜以引之,犹弗辨也,以声相步而其趋疾矣。智有所蔽者有所开,教有所穷者有所通。因其所开,施其所通,是以能立教之宗。——《叔苴子·内篇卷一》召见聋子,用撞钟打鼓来警告他,仍然不能领会,(如果)用手来比划他,就很快明白了;召见盲人,点起火炬、燃起藜草来引导他,仍然不能辨路,(如果)用声音作为相步,他就很快走过来了。智慧有蔽塞的地方也有敞开的地方,教育有穷尽的地方也有通达的地方。顺应他敞开的地方,施教于他所通达的地方,这是能够进行教导的宗旨。

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故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教者如分火,终日分而未尝亏其体,故散为十灯而明自若,散为千灯而明自若。故善学者不自隘其器,善教者不自吝其光。——《叔苴子·内篇卷三》学习的人好像取水,整天地取也不能超过自己的容量,所以拿瓢所取的水,以瓢为限,拿盎所取的水,以盎为限;教别人的人如同分灯火,整天地分也从来没有减弱自身,所以分散出十个灯仍然明亮自若,分散出一千个灯仍然明亮自若。因此善于学习的人不局限自己的器量,善于教人的人不吝惜自己的光亮。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说苑·卷三·建本》人在年幼无知的童年时代,倘若不拜求老师端正根本,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安身、保全天性。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围炉夜话》第一条教导子弟从年幼时,就应该具有正大光明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就应该具有忧惧勤勉、警惕激励的修养。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围炉夜话》第一四一条使有才能的人有所建树,就是培养自己的子弟。

璧瑗之器,詖覜之功也;莫邪断割,砥砺之力也。——《文子·卷六·上德》璧和瑗这样好的玉器,是詖覜的功劳;莫邪能够断割的结果,是砥砺的力量。

竹木有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文子·卷六·上德》竹子和木头能够燃烧,(但)不钻就不能燃烧;地下有水,(但)不掘就不能流出。

教小儿当发其自重之意。——《象山语录·卷二》教育儿童应当引发他自重的意识。

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省心短语》爱护儿子而不加以教育,如同儿子饿了便给他毒药吃,正因为如此而害了他。

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奸伪。——《省心短语》古代最重要的教育,主要在于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而已。凡是过激和诡诈的行为,则包含奸诈虚伪。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博;人有所养则志气大而识见明,忠义之志出。——《省心录》第十七条树木得到培养就会使树根牢固而且枝叶茂盛,栋梁之材就会长成;水得到维护就会泉源旺盛而且支流长远,灌溉田地的利益(也就)广博;人经过培养就会志向远大而且识见高明,忠臣义士的德行就表现出来了。

木直中绳,週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週使之然也。——《荀子·劝学第一》木材取直得符合(木匠弹过的)墨线,用火烘烤变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过)火烤、日晒,(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经过)烘烤弯曲使它这样的。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第一》木材经过墨线校正后就能取成直材,金属刀剑经过磨砺后就能锋利。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荀子·劝学第一》怀着恶意发问的,不要告诉他;怀着恶意告诉的,不要去追问他;怀着恶意讲说的,不要听取他;怀着争强的气势的,不要与他辩论。

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荀子·儒效第八》人没有老师教育,没有法度约束,如果有智慧,就必然会成为强盗;勇敢,就必然会成为贼寇;有才能,就必然会犯上作乱;明察,就必然会成为奇谈怪论;能言善辩,就必然会荒诞无稽。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第八》如果有老师(教育)和法度(约束),那么这是人的最大的财宝;如果没有老师(教育)和法度(约束),那么这是人的最大灾祸。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荀子·儒效第八》人倘若没有老师(教育)和法度(约束),必然就会加重本性(胡作非为)了;倘若有老师(教育)和法度(约束),必然就会加重(后天的学习)积累(逐渐向善)了。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第十》不通过教育就诛杀罪犯,即使刑罚繁多也不能战胜邪恶势力;(只)通过教育而不诛杀罪犯,奸诈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荀子·致士第十四》做老师的有四个条件,但具有渊博的知识不包括在内:第一,保持威严而且非常庄重,可以做老师;第二,年高而且有威信,可以做老师;第三,诵读解说有条不紊而且不违犯礼法,可以做老师;第四,知晓精微的道理而且符合伦理,可以做老师。

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荀子·致士第十四》水深了就会有旋涡,树叶落下就变成了树根的肥料;弟子显达了就会思念导师。

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然后乘之。——《荀子·礼论第十九》大车的马,必须经过加倍训练得十分驯服后,才能让它驾车。

繁弱、巨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絛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大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厉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骅骝、裡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荀子·性恶第二十三》繁弱、巨黍,(都)是古代的好弓,然而不经过排絛的矫正,就不能够自行矫正;齐桓公的葱,姜太公的阙,周文王的录,楚庄王的曶(hù),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yé)、巨阙、辟闾,这些均是古代的好剑,然而,不经过在磨刀石上的磨砺就不会锋利,不经过人的外力,就不能够砍断东西;骅骝、裡骥、纤离、绿耳,这些均是古代的良马,然而,良马必有嚼子、僵绳的制约,后面有鞭子的威胁,再加上(优秀驭手)造父的驾驭,然后才能达到日行千里的路程。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荀子·大略第二十七》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子女,疼爱他们却不流露在面目表情上,使用他们不需要以礼貌对待,教育他们,用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而不要强制压服。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第二十七》国家将要强盛,必定尊重老师和师傅;尊重老师和师傅,法律制度就得以推行。国家将要衰亡,必定轻视老师和师傅;轻视老师和师傅,人的性情就会放纵,人的性情放纵,法令制度就破坏了。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赍盗粮、借贼兵也。——《荀子·大略第二十七》具备君子的本质,而所爱好又得其良师,良师假若不教诲,(他)不会成为善良的人;不具备君子的本质,而所爱好又不是那种良师,不是良师的人如果教育无君子之质的人,那就如同借给强盗粮食、借给贼寇武器一样(愈教愈坏,不如不教)。

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盐铁论·后刑第三十四》借助刑法来做好教化,教化做好了刑罚就不用了。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颜氏家训·教子第二》上等天资的人,不经过教育就能成才;天资低下愚笨的人,即使经过教育也没有什么作用;中等平庸的人,不经过教育是不会有知识的。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第八》通常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长大以后,注意力就分散了,所以必须要及早教育,勿失良机。

车轮,山之直木也,良匠煣之,其圆中规,虽有槁暴,不复嬴矣,故君子慎隐揉。——《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二十三》车轮,本是用山上很直的木头,好的木匠用火烤使它变得弯曲,它的圆度符合圆规的要求,即使再经过潮湿曝晒,(也)不能再伸直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要)谨慎自己所受的教育。

化其心,莫若教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若想改变人们的想法,任何方法都不如实行教育。

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张子正蒙·诚明篇第六》品德高尚的人教育别人,只是举出天理来给他们看而已。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张子正蒙·中正篇第八》使蒙童不失去自己正直的根本,是教育者的功劳。

有受教之心,虽蛮貊可教;为道既异,虽党类难相为谋。——《张子正蒙·中正篇第八》假若有接受教育的心,即使是边疆的落后部族也是可以教育的;假若所尊奉的道义不同,即使是亲族也难以商量共事。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远者大者。——《朱子语类·卷八》品德高尚的人教育人是有顺序的,先传授小的近的,然后教授远的大的。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庄子·外篇·在宥第四》圣人的教化,像形躯对于身影,传声对于回响。有提问就有答复,竭尽自己所能,为天下人的提问作出答复。

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庄子·外篇·天运第七》自己不能随着天运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又怎么能使别人变化!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忠经·三才章第七》先王领悟到了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因此把对民众的博爱放在首位,(这样)民众就没有谁遗弃自己的父母双亲了;向民众陈述道德礼义,民众就按道德礼义行事了;率先对民众尊敬谦让,民众就不争夺了;用礼乐来引导民众,民众就和睦相处了;向民众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民众就知道遵守法规了。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二·象》道德高尚的人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