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与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21:06:11

点击下载

作者:张欣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观念与技术

观念与技术试读:

总序

不管哪朝哪代,“文化”总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对待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精英阶层喜欢用“史”的方式记述和评判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西方则“发明”出人类学的各种“科学办法”,介入到各个领域展开对文化的观察和分析。无论哪种方式,对文化的呈现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完成“对他者的理解”,以达到“绕道来理解自我”(罗萨多尔)的目的。这也正是“并行”系列书的缘起。“并行”的关注对象是作为文化重要“生产者”的艺术。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我们注意到,除了专业的“艺术家”,还有一个群体也在从事着艺术创造类的活动——民间的“艺人”或“匠人”。“匠人”们的艺术活动似乎更有群众基础,而“艺术家”们却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话语权;前者的创作有更浓的实用气息,杂糅了生存所迫和日常需求,后者则更倾向于进行纯粹的对艺术本身的探索,虽然这常常伴随陷入“亚历山大主义”的危险。一个是“原始”的、民间的,一个是“现代”的、学院的,哪一个才是当下中国的主导文化呢?社会中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又对这些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在“并行”里,我们把民间的艺术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并置,因此系列书涵盖两大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以对民间艺术大量的田野考察为基础的资料,有对“匠人”们深入访谈所得来的关于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口述集结,也有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物进行的图像和功能的探究,以此来呈现大众日常生活中构建发展起来的关于某个特定时代或是某个区域的视觉特征和审美趣味;另一部分是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经历。我们希望通过对民间艺术活动和职业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并置、对照,能够找到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的线索。

在对艺术领域进行人类学式的研究有很多,还建立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其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于艺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做的反思更是难以超越。我们仅希望能在“并行”中对我们所关注的内容进行最大程度上客观的记录和呈现,以此作为未来对艺术与文化分析、讨论的基础。后素前言 国内专业性艺术院校实验艺术教育的状况

随着全国各艺术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及2011年4月中国美协中实验艺委会的成立,在经历了装饰变形、抽象表现、材料综合、数字新媒体之后,中国实验艺术教学逐渐走向正规,相关艺术院校也相继建立了实验艺术、跨媒体、新媒体等专业方向和相应院系,各院校对于实验艺术教学的尝试和总结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在中国,实验艺术教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逐渐呈现出三种倾向。第一种侧重于视觉文化调研与再生产,培养研究类艺术人才;第二种侧重于当下画廊和美术馆的认知体系,培养展示类艺术人才;第三种侧重于新技术的研习和跨学科交叉,培养应用类艺术人才。当然,实际往往表现为两种或三种倾向相混合。为了配合不同的视觉呈现形式,相应的实验室也建立了起来。在教学中,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工具和设备完成一件或一系列作品。负责教学的老师必须熟悉各类材料、工具和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同时扮演专业教师和技师的双重角色。为应对一部分较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投入使用,要建立专门的实验操作室,还要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介入教学。具备前述特征的混合型课程往往会成为一个学院或系的新特色课程。

我们以实地采访和调研的形式,在2013—2015年间寻访几大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方向的教学主管和实验室负责人,针对各院校的教学体系以及配合教学的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谈现状,望未来,就实验艺术教学现状和发展以及常见问题、各地区各院校教学体系的特色和优缺点开展交流,最终下决心将几个主要院校的特色和成果介绍材料编辑整理,汇集成书,以期给各院校呈现出一个大实际的教学范本,达到互相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

实验艺术教育在国内各院校方兴未艾,本书试图梳理出当下国内几所重点高校关于实验艺术教育的经验和现状,以期提供一个科普式的全国范围内,有地区特色的教育范本。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国内专业性院校实验艺术教育状况,各国内艺术院校对此专业学科的开设情况;

1.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及相关教研、实验室建设情况,实验艺术学院访谈;

2.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学体系及其特色的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各实验中心访谈;

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学体系及其实训管理中心和相关工作室建设情况;

4.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概况及教学体系、课程总览;

5.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建设结构总览;

6.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概况、教学计划和主要课程;

7.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及其课程设置。

本书旨在解析以上已设立的实验艺术相关教学单位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关实验室的特征,总结当前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的机遇﹑成果和困难。

*本书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官方网站,院校资料均截至2014年。1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简介(一)学科内涵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系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开始酝酿生长,发展至今,不断充实、更新着它实在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期间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壮阔景观。近10年来出现在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中的实验艺术专业教学,承接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教育实验性探索发展的脉络,顺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标志着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与成果。它改变了原有教学体制写实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专业空间,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高等专业美术教育在坚持传统优势的原有格局中,走向更多元更开放的演变趋向,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领先水准的当代专业艺术教育模式的创建,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二)国内外该学科的设置状况和发展情况“实验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突破传统、创造新艺术的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为国际艺术多元化形态与创新推动的普遍性经验,早已汇于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主流系统之中。在欧美的绝大多数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实验艺术”渗透到了教学结构的方方面面,但与“前卫”“当代”的概念混淆,导致长期以来教学实施中秩序感缺失,以及教学成果评判尴尬。

经过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辛勤努力,实验艺术已经发展成熟,目前,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院校,都先后成立了实验艺术的专门教学单位,相关教学单位之间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现已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实验艺术学术性展览,召开了多次专业教学研讨会。在实验艺术专业教学岗位上的专家、学者、教师及工作人员,在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以及带领学生探索创作过程中,已建立起这个学科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基本结构框架,总结出专业教学的思想原则与工作方法,建立了各教学单位既具有共性、又不失自身特色的完备的教学大纲与课程系统,扎实奠定了学科在学院中的定位基础,已然使之成为当代艺术教育格局中不可动摇的教学板块。(三)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以当代国际多元文化艺术为背景,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为立足点,“实验艺术”经由中国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艺术实践的重新打造与磨砺,业已演绎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概念。“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学院化”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充实以下四方面的学术内涵(见下图)。(四)学科的理论基础“实验艺术”在20世纪中期形成,是为纠正艺术以工具材料、技能及其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艺术判断单一标准的片面性,建立更为广阔艺术表达空间的一种“总体艺术”。它认为艺术不仅仅是愉悦视觉、陶冶情操的审美客体,也强调主题核心表达的确切性与有效性,重视与审美主体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试图让艺术更接近生活现实,为公众提供鲜活的精神产品。因此,在艺术方法上,实验艺术更加强调理性与学术储备的重要性,强调理性验证科学依据。(五)该学科与相近二级学科的关系“实验艺术”与“美术学”学科中的油画、版画、雕塑等不同,不以工具材料、技术及其可能形成的风格样式作为确定性质的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因为工作方法而确定性质的专业学科,即以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作为表达前提,寻求恰如其分的艺术法式与语言载体,最终完成艺术作品,并将其物质化推向社会与公众。课程结构(六)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首先,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如下。

1.实验艺术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主流。

2.文化艺术研究机构、美术馆及展览组织、策划机构亟需优秀的研究、策划以及创作实践的实验艺术专业人才。

3.中国各大美术院校亟需专业的教学人员。

近10年来,在强调以西方古典写生技法与写实风格作为基调与主流的高等专业艺术教育结构中,“实验艺术”的概念逐渐普遍介入各美术院校以及专业,并开辟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板块。办学虽轰轰烈烈,但缺乏既有学术能力又有创作能力的教学骨干。如果说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担当主力的艺术家们突破了当时学院专业教学的界限而成为精英,那么,今天有志于从事实验艺术的学徒在这里获得有关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在学院的、学术的、理性的教学理念中训练艺术创造的全面素质,这将锤炼与造就源源不断走向世界艺术前沿的生力军。

学院是集中人类智慧并孕育新的创造力的摇篮,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以及它所培养的人才,在现当代美术中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开放,国际间文化对话平等格局的逐步形成,当代中国实验艺术逐步登上国际舞台,让世界瞩目。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也以学院一贯的理性和谨慎调整着学术方位的标杆——百余年来西方化过程的理性梳理,本土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语言的重新观照——世人呼唤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形与质的改变,而学院应当为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担负更为全面、宏观的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学科的教学理念是:学院的、学术的、理性的。注重重新梳理与归纳实验艺术的方法论秩序与建构,开辟它在艺术教育中的规律性与有效性途径,将“可教”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美术教育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院美术教育不断地探索人们审美心理和视觉习惯的变迁,从而做出学科调整。(七)学科的发展前景

中国实验艺术教育应承担创造性地解释和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以及消化和发展外来艺术方法的双重使命,这两重使命是互为前提的。“实验艺术”的概念在用于中国文化艺术实际的过程中已发生了“中国化”,目前已被作为学术术语普遍使用。由于它进入学院的历史很短,因此往往容易与“当代艺术”“前卫艺术”等社会文化术语混淆,有关这个概念的内容实质与学术解释,尚需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验证与完善。

中国没有必要完全按照西方当代专业艺术教育的模式进行相关建设,也不提倡以“实验艺术”或“实验性”教学代替或否定近百年来形成的教学体制中的优秀传统。因此,“实验艺术”将首先承担原有体制学科专业设置缺失的内容,以完善学院教育的整体建设。

实验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中的重要板块,并越发显出它的主干地位。近10年来,在国家文化部门与美术机构组织主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展示活动中,实验艺术家及其作品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无论是在中国国内各大城市的艺术区还是在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项目中,都聚集有大量各层次的实验艺术工作者作为基本力量。实验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越发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八)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其参与当代文化艺术的主流,并具有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工作能力。

1.培养具有健康、积极向上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艺术观的造型艺术人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积蓄骨干力量。

2.培养学生的杰出艺术创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够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媒介材料,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系统。

3.培养具有丰富文化修养、较完备理论素质,有一定研究和批判能力的“学者型”艺术家,既可以参与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又可以从事研究、教学等工作。

4.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能力、富于建设性沟通能力的现代公民为基本诉求,以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和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家为职业诉求。

5.中国实验艺术教育应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和思考当代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艺术的未来培养必要的人才。

6.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引入多学科和领域的资源,以灵活多变的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寻求视觉力量与思想力量的协调。

7.中国实验艺术教学应致力于应对新技术与新媒介的挑战,促成新艺术方式的生成。(九)学科的建设规划

实验艺术是一个年轻学科,在当前,也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将来,它将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板块。因此,导师工作室将根据办学规模与特点、社会文化变革以及导师在位情况,允许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质,并将根据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学术关注方向与要点,不断丰富主题内容。

在教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探索“实验艺术”这个大概念的深层结构层次,并通过研究生教学助推这个新的艺术教育概念的建设。为此,实验艺术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将会涉及如下方面(见下图)。(自左向右)张愉(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 邓碧文(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吕志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 祁震(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祁震老师讲解学生优秀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祁震老师讲解学院架构2013年5月,实验艺术专业大二学生一行考察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5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吕胜中教授接受采访德国Festool全套木工设备大型激光切割机水刀切割机木工雕刻机小型铣床祁震老师介绍工具使用影像实验室2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简介(一)学院简介

在全球范围内,新兴媒体艺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艺术教育水准和创意产业活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新兴媒体研究和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始终位居前列,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的媒体艺术探索即开中国新兴媒体研究的先河。世纪之交,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兴媒体艺术体制建设的开端。2003年,新媒体艺术系、综合艺术系以及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7年艺术策划系成立。这一系列的创建,不断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为当代艺术教育开启新的篇章。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在学科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整合,建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该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由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也是中国第一所实验艺术学院。这是学术传统深厚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应对世界视觉文化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以及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和创意媒体的发展而在学术上迈出的一大步,其宗旨在于: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教育格局,全面优化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培养掌握新媒体技术、具有实验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当代艺术与创意人才。(二)学院架构

跨媒体艺术学院由工作室、实验室以及研究策划部三个教学-研究平台组成,下设5个工作室、3个研究所、8个实验室;同时,学院还在上海设立了国际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从事跨媒体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展示。I 工作室

以创作推动教学,以研究深化基础,在学院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学术境界和研发能力。具体媒介工作室(Studio of Embodied Media)

主持人

张培力

教师

张辽源 吴珏辉

学术目标

从技术和观念角度,深入探索媒介的表现方法和感觉机制,强调新媒体手段与身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代表课程

身体媒介、空间反应、数字的物理感知等。

工作室方向

学生自主寻找个人创作方向,建立审美态度。

1.强调感性。通过与媒介的最直接接触来触发和体验创作中的灵感。

2.强调过程。在媒介化的感性实验过程中来发现和把握偶然性的美。

3.强调开放性。以学生的能动性为出发点,而非用预设的限定方向。

4.强调媒体语言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5.强调宏观视野与个人视角。实验影像工作室(Studio of Experimental Image)

主持人

杨福东

教师

矫健 高芙雁

学术目标

全面探索传统摄影与数字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通过对摄影、声音和运动影像的综合性开发,推进当代影像艺术的感性实验。

代表课程

古典摄影——技法与美学、影像叙事与诗学、数字影像的媒体拓展等。空间多媒体工作室(Studio of Installation&Narrative Environment)

主持人

管怀宾

教师

高世强 郑波

学术目标

从当代媒体-技术空间中构造空间美学,以装置与影像等多种方式开发媒体空间的叙事潜能,同时,注重公共领域中的媒体与艺术实践。

代表课程

造景与造境、装置语言——材料与现成品、录像作为社会媒介等。开放媒体工作室(Studio of Open Media)

主持人

沈立功

教师

李振鹏 姚大钧 崔鲁海

学术目标

以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为基础的视觉-展示形式的创作与教学,以互联网为现场的虚拟世界和社会媒体探索,强调个人化媒体终端的艺术开发。

代表课程

虚拟世界——在线实时三维拟境的现实应用、从虚拟乐器出发的声音与影像介入、媒体素描——数字图像技术等。总体艺术工作室(Studio of Total Art)

主持人

邱志杰

教师

杨劲松 吴俊勇

学术目标

以文化研究为知识基础的当代艺术教学体系;以社会现场为平台的跨媒体艺术实践,以事件与现场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创作。

代表课程

现场艺术、生活的艺术、田野调查方法等。II 研究策划部

研究策划部是一个集合文化研究、媒体批判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的跨学科机构,一个艺术、媒体与政治的国际性思想空间,一个直面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思想-艺术实验室。宗旨是在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与策展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Social Thoughts)

主持人

高士明

研究员

张颂仁 卢杰 陆兴华 Ashes Nandy Sarat Maharaji WHW 郑波 姚大钧等基本视觉研究所(Institute of Radical Visuality)

主持人

耿建翌

研究员

范历

研究所概述

针对观看行为开展工作。目前处于准备阶段。有两位老师。研究生30%的时间参与研究所的工作。

近期项目“眼力劲儿”是近期研究生自己组织的展览活动,其中部分作品跟观看有关。2011年7月3日开幕。是上海桃浦“未来的节日”的邀请项目。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Trans-media Arts)

主持人

吴美纯

中心概述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心,是致力于为跨文化艺术提供创作、展示以及研讨交流的学术机构。

中心旨在进一步推动我院广大师生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增进各专业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把我院建设成当代中国富有代表性的教学研究型艺术学院;同时也为我院增进与社区民生、国际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人类生活逐渐被各类新兴媒体改变的今天,该中心将以我院为基地,联合国内外著名艺术家与科学家、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艺术史家等各领域专家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对艺术的创作机制以及社会效应进行系统调研;并且通过一系列合作实践,寻求切实可行同时又富有创造性的创作模式,力图为中国艺术创作建立有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几年中,中心曾完成“四季——新媒体艺术节”等各类大规模当代艺术展,组织过深入社区民生的各类艺术展示和交流活动,与英国领事馆、厦门市政府等机构均有交流合作。2009年启动、现在正在进行中的“鼓浪屿文化振兴规划”更是集结了建筑界、文史类、产业研究等各方精英,针对微型城区,展开了对社会百态艺术链接的全面研究和实践。跨媒体研究是一门跨越多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技术操作性。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艺术形态学、媒体研究与传播学、现代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空间心理学、文化创意产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多个领域。

组成部分

图书馆(文献库、网站)

理论研究室(出版)

实验室(跨媒体艺术研究和创作)

多功能厅(机构交流、讲座及论坛)展示厅(展览)

基本职能

1.通过互联网平台介绍跨媒体艺术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2.定期以公开讲座、研讨班的形式联合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艺术文化探讨。

3.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家与各领域专家学者来我院共同研究、创作与交流。

4.策划出版、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组织各种媒体事件、交流项目。

常设专题项目

1.杭州艺术家工作坊跟踪

2.社区艺术调研与交流

3.特色下乡与社会实践

4.鼓浪屿驻地研究与生态创作

5.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与城市文化振兴

组织架构

中心负责人

吴美纯、李振鹏

中心助理

曹澍

中心顾问

许江 范迪安 郑胜天 徐忠 崔健 黄永砯 徐冰 蔡国强 张培力 汪建伟 费大为 洪再新 王明贤 王铭铭 陈嘉映 赵汀阳 巫鸿 卢杰 邱志杰 高士明 张颂仁 曹晓阳 孙善春 王家浩等媒体城市研发中心(Media City Research Center)

主持人

高士明

中心概述

媒体城市研发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的集媒体技术研发、城市研究、多媒体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创意研发机构。通过整合学院智力资源与社会力量,搭建创意生产平台,以催生城市新型的人居环境、新型的社群关系、新型的产业模式、新型的生活状态为愿景,开展前沿媒体艺术实验,推动城市自我更新,并通过广泛的媒体城市实践,回馈并促进教学智力生产。当前媒体城市研发中心包含四个研发方向和一个研究所。

1.跨媒体展示与表演(1)科幻剧场:科幻叙事与跨媒体实验剧场;(2)新媒体作品网络展示/交易平台系统;(3)体感剧场(软体、硬体、身体之间的交互体系)。

2.城市漫游终端

以智能手机(iPhone/iPad/安卓等)、三维虚拟世界漫游(Second Life)、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及流行平台,促进城市社区与市民间互动参与。结合产品化应用及艺术创作两个方向,具体研发方向主要有四个。(1)互动城市:结合增强现实技术与城市街区规划重建,再现城市街区、景点历史及文化纵深。(2)城市社区的三维虚拟世界实时漫游互动系统。(3)紧密整合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之产品化新应用平台开发。(4)智能手机的艺术创作技术开发,手机互动艺术创作产品化。

3.城市大数据可视化

大数据可视化旨在借助图形化手段,实现对抽象、复杂数据库的清晰有效的传达,如展场,城市的大数据模拟,有助于决策者分析判断。“可感知的信息”是对已有数据可视化手段的多元化拓展,已由原来单一的计算机数据平面的可视化转变为不仅观念上可见,而且物理上可触、可嗅的表现方式,从虚拟到现实,从平面到立体。这是人们探求未知虚拟世界的外在物化表现。

4.互动城市

在这个社交网络的时代,推动社会与技术变革的是人际沟通、社会联结的需求。互动不仅仅包括人机互动,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互动。

互动城市关注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艺术媒介推动人际联结,促生群智慧。

5.空间影像研究所

空间影像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影像、实验电影、跨媒体现场等。创作与研究涉及空间叙事与影像叙事、3D影像与实体空间、活动影像与空间影像语言实验、跨媒体互动与叙事空间营造等方面。

6.对外交流与合作

媒体城市研发中心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学术论坛、联合工作坊、艺术家驻地等搭建高端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城市研究与媒体实践。III 实验室声音艺术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声音艺术是当代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声音艺术的教学和创作实践、研究,是新媒体教学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艺术教学和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把声音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利用其空间和心理文化特征,进行创造性研究。声音实验室是在现有教学研究框架上建立的,是教学的合理延续和有机构成,它将支撑现有的新媒体艺术研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验室设备

声音艺术实验室目前配备的设备包括Digidesign D-Command 24推子数字调音台、K800啸叫抑制器、MKH416超指向电容传声器、灵巧猪笼、手柄、防风绒毛三件套(英国)、AK535碳素传声器杆、H4数码录音机、声音软件Digideisgn ProTools HD3 Accel for PCIE核心套件、Digidesign Machine Control录像机遥控控制软件、192 I/O模拟及数字音频接口、Digideisgn SYNC HD音频同步接口Digidesign Digitranslator格式转换插件、Digideisgn Pre话筒放大器、Surround Panner环绕声声像摇杆、AVID Mojo SDI视频接口、设备机架等。互动艺术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互动艺术是观者亲身参与的一种艺术,也包括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反应动作、光、热或其他类型的传感技术。观者能够通过参与影响它的顺序、情节、状态等等,甚至能参与到创作中。参与者有怎样选择的权力。作者提供元作品,然后鼓励访问者参与,以改变作品形态的方式作为对访问者的反馈。作品形态的转变对互动艺术来说主要由访问者决定。

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联结性与互动性。人与人之间、人与及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说是“互动”。所谓“互动”是指事物之间有反馈的相互作用,对于人际交往来说,凡是某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所表达的意愿或所传播的信息得到另一方的应答,这一过程就构成了“互动”。

实验室设备

互动艺术实验室目前配备的设备包括Logitech高精度微型摄像头、华测天骄X90 GPS、Honeywell HMR3500数字罗盘、Honeywell压力感应器、EZDSO2020虚拟示波器、eMagin Z8003DVisor头戴式显示器、Mac Pro图形工作站、30英寸(1英寸=2.54厘米)Apple Cinema HD Display显示器、SONY VPL-FW300L高亮高清投影仪、DNP win screen 120英寸背投屏、OS Infoshot IE-100V光学背投透明软幕(100英寸)、吉锐OTL193防尘触摸屏(19英寸)、Xsens XBus Master Kit跟踪器开发套装、5DT Glove 14 Ultra数据手套、MIDI手套、丽台Quadro FX3700多屏显卡、Osprey-700 HD流媒体视频卡、Matrox TripleHead2Go Digital Edition 3D环幕仪、MAX/MSP 5图形编程软件、Jitter 5、Quest3D VR Edition 4虚拟现实软件、Virtools 4虚拟游戏开发软件、Wii蓝牙控制器、Watec工业CCD摄像头等。数字图形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数字图形是媒体艺术重要的基础形态之一。它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跨越平面、视频、网络、动画、摄影等多种媒体,探索新媒体语言的规律和新的可能性,是媒体艺术范畴内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设备

数字图形实验室目前拥有的设施包括EZIO专业液晶显示器、SONY PMW-EX1数字摄像机、佳能EOS 5D Mark II数码相机、Final Cut Studio 3非线性编辑套包、Nuke视频合成软件、Ap erture 3、Adobe CS5 Production Premium影视制作套装。动力装置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动力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动力装置利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自动控制)使互动与其他媒介的技术结合,探索互动语言新的可能性,是互动艺术范畴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设备

动力装置实验室目前配备的设施主要包括PCB(印制电路板)数控雕刻机、电焊机、攻钻两用机、炮塔式铣床、数控车床、台式万用表、热风拆焊机、电烙铁等。数码暗房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摄影及数字图形赋予新媒体创作更多的创作手段和可能性,可以利用传统摄影结合数字图形技术制作中间负片,直接利用数字图像进入手工涂布的后期获得完成图像,更加复杂的做法是通过不同的数字输出工艺结合绘画等综合手段来进行创作。数码暗房是这一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再是机械地输入与输出,而是利用数字技术,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领域。

实验室设备

数码暗房目前配备的实验设备包括哈苏Flextight X1底片扫描仪、爱普生V750底片扫描仪、ScanMaker 1000XL平板高精扫描仪、翻拍台、Eizo ColorEdge CG241W显示器、爱普生PRO4880C超厚材料打印机、爱普生Stylus PRO 9910大画幅喷墨打印机、爱普生Stylus Photo R1900中小画幅喷墨打印机、OKI9100激光彩色打印机、爱普生R390照片数码打印机、迪士比SO-GOOD430塑封机、金图JT-650覆膜设备、切割台等。虚拟感官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虚拟感官实验室的名称由“虚拟现实”和“生理感官”混合而成。虚拟感官实验室基于虚拟现实平台,在媒体艺术领域内对人造感官与艺术表现之间的潜在关联展开探索,突显其本身的“软科学”色彩,与其他众多基于虚拟现实的理工科研模式拉开距离。如今,各种“虚拟感官”(电子设备)正在不断拓展人类生理的极限,它们建构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感官接口。虚拟感官实验室正是以此为起点展开研究的。实验室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基于Virtools的虚拟现实软件系统;沉浸式虚拟交互硬件系统;3D视觉展示平台。

实验室设备

实验室目前配置主要的实验设施包括:达索系统虚拟现实开发工具平台Virtools Dev、虚拟现实环境配置工具库VR Library、57英寸裸眼立体显示器、增强现实头盔显示器(单目式)、增强现实头盔显示器设备(双目,穿透式)、体感摄像头Kinect等。跨媒体展示与表演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跨媒体展示与表演实验室的设立与建设,是现代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亦是顺应当下艺术发展潮流的必要之举。作为专门的跨媒体展示装置方向的教研创作平台,跨媒体展示与表演实验室将全面整合优化学院在多媒体装置领域的硬件配置与技术支撑,提高在该领域的教学、科研、创作水平,从而增强学院在跨媒体展示与表演方面的整体实力,并为该领域的艺术创作建构起实质性的支撑平台,对学院提升跨媒体展示与表演的美誉度与影响力,保持全国艺术教育改革领先地位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也对全国艺术院校实验室建设起到示范性作用。

实验室设备

跨媒体展示与表演实验室目前拥有的设施包括ARRI Alexa Camera套组、MB-19轻型遮光斗、FF-4跟焦器、ALEXA专业变焦镜头等。综合材料实验室

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的重要教学平台,实验室面向所有工作室开放,施行网络预定与管理制度。

跨媒体艺术学院现有学生274人,其中博士生10人,硕士生64人。

师资概况

教师18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实验师6人;客座教授8人。

现任院长

许江(兼)

常务副院长

高士明

副院长

李振鹏 杨劲松 管怀宾

党总支书记

李振鹏动力装置实验室入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