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推荐的创新阅读 第1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1 21:54:38

点击下载

作者:大卫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特级教师推荐的创新阅读 第1卷

特级教师推荐的创新阅读 第1卷试读:

写在前面

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毋宁说阅读改变命运。

不敢说为中学生编书是多么光辉的美德,我们只敢说,为中学生编书,是一件辛苦而又荣光的事情,辛苦指的是披尽黄沙始见金,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找到一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佳作,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种快乐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时时在心中澎湃;说荣光,是因为一想到这些文章能够给中学生朋友带来阅读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就感到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不敢夸饰这套《中学生创新阅读》有多少特色——不仅仅因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和同类书相比,我们至少在下面几点上做了微薄的努力:

既注重经典阅读的训练,也注重实用阅读的积累。

在强调人文性、思想性、哲理性的同时,也增加趣味性、故事性、可读性。

所选佳作有深度、广度的同时,也强调文章的结构、角度与文采。

这是一部以板块阅读的名家名作精选,具体来说就是——

版块阅读,一目了然:全书每一专辑均以“××阅读”冠名,既别出心裁,也一目了然。翻开书页,随时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妙文佳构,也就是说,这是一套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阅读的书籍。这样排列,既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避免了阅读时的审美疲劳。

经典与实用并兼:经典文章永远是我们的首选,但在强调经典的同时,也不忘记经典的实用性。结合新课标指定书目,精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配以精彩赏析,让文字焕发出迷人的光芒。

人文与趣味相伴:阅读不仅是知识的零存整取,更是学识的水涨船高。人文就是文字的骨头,趣味就是文字的血肉。我们认为,好的文章总是有血有肉有神经并且骨肉相连的。不仅人文而且有趣,在愉快的阅读中,仿佛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芳香,仿佛每一个文字都有自己怦怦跳动的心脏。

名家名篇,精彩连连:既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佳作萃编,也有传世名篇的精妙选段。考前必读的名家美文、过目不忘的名人教子书、大作家手把手教你写文章、怎样读书最有效,以及“挑战阅读”、“魅力阅读”、“超级阅读”、“时空阅读”、“麻辣阅读”、“智慧阅读”等专辑,都会给你非同一般的惊喜。

这些朴素而魔幻的篇章,不是给力,而是非常给力。

五指如桨,请打开这文字的波浪……

最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选读

山口

[德国]黑塞(李稳姣)

风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树和灌木留在下面,这里只生长石头和苔藓。没人到这里来寻觅什么东西,没人在这里有产业,农民在这上面也没有干草和木材。但是,远方在召唤,眷念在燃烧,眷念在岩石、泥沼和积雪之上筑成这条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语言和人群。

到了山口的高处,我站住脚。往下的道路通向两侧,水也流向两侧;在这儿高处,紧挨着的、手携手的一切,都找到了各自的道路通往两个世界。我的鞋子轻轻触过的小水潭的小堆残雪,一滴滴雪水落向南方,流向利古利亚海汇入大海,这大海的边缘是非洲。但是,世界上所有的水都会重逢,冰海和尼罗河融合成潮湿的云团。这古老、优美的比喻使我感到这个时刻的神圣。每一条道路都引领我们流浪者回家。

我的目光还可以选择,北方和南方还都在视野之内。再走五十步,我眼前展开的就只有南方了。南方从浅蓝的山谷里向上呼出多么神秘的气息啊!我的心多么急切地迎着它跳动啊!对湖泊和花园的预感,葡萄和杏仁的清香,向山上飘来,还有关于眷念和罗马之行的古老而神圣的传说。

回忆像远方山谷里的钟声从青春岁月里向我传来:我首次去南方旅行时的兴奋心情,我如何陶醉地吸着蓝色湖畔的花园里浓郁的空气,夜晚时又如何侧耳倾听苍白的雪山那边遥远的家乡的声息!在古代神圣的石柱前的第一次祈祷!第一次像在梦中那样观赏褐色岩石背后泛起白沫的大海景象!

陶醉的心情不复存在了,向我全身心的爱展示美丽的远方和我的幸福的那种愿望,也不复存在了。我心中已不再是春天,而是夏天。陌生人向站在高处的我致意,那声音听来另是一种滋味。它在我胸中的回响更无声息。我没有把帽子抛到空中,我没有歌唱。

但是我微笑了,不只是用嘴。我用灵魂,用眼睛,用全身的皮肤微笑,我用不同于从前的感官,去迎那向山上送来芳香的田野,它们比从前更细腻,更沉静,更敏锐,更老练,也更含感激之情。今天,这一切比往昔越发为我所有,同我交谈的语言更加丰富,增加了成百倍的细腻程度。我的如醉的眷念不再去描绘那些想象朦胧的远方的五彩梦幻,我的眼睛满足于观看实在的事物,因为它已经学会了观看。从那时起世界已变得更加美丽。

世界已变得更加美丽。我独自一人,并且不因为孤单而苦恼。我别无其他愿望。我准备让太阳把我煮熟。我渴望成熟。我准备去死,准备再生。

世界已变得更加美丽。名家赏析

散文的第一要义是散而不空,黑塞的散文就做到了。他的散文往往笔随心走,都是他真情的流露。他的散文不讲什么大道理,没有说教的味道,往往是以小见大,不仅有思想,而且感情极为真挚。他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文中的风籁中、云彩里、花香和露珠的闪光间寻得一切伟大思想的根源,这不仅赋予他的散文文字以美感,还让一切貌似平常卑微之物也寓含了极有价值的教育内涵。

这篇散文篇幅短小,不到一千字,但却包含着不能不说的三个关键词,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词语都能深深打动你我的心。第一个关键词是“流浪”。羁旅情怀,本来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明,但黑塞却能用自己特有的文字娓娓道来。他出生在德国,成长在德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再加上他的哲学观点及人道主义思想不合乎当时得势的褐衫党们的胃口,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无奈地接受了瑞士国籍。所以说黑塞可以说是一个“客居”他乡之人。于是“游子”情怀,“漂泊”之意,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思念尽情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黑塞的《山口》虽然到处弥漫这种流浪的孤独,但却是一篇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游子吟,一改羁旅作品中抒发的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的落寞与悲伤,扑面而来的却是极其少见的金黄色的感觉,也许还有红色,照亮了读者心中许多一直晦暗不明的东西。

第二个关键词是“眷念”。作者的“眷念”之情弥漫了全篇。这“眷念”和“流浪”密不可分。正因为“客居”他国,所以,黑塞有着太多的眷念。眷念故乡,眷念母亲,眷念亲人,眷念回忆,眷念未来,甚至眷念流浪。他在睡梦中也经常“梦魂常绕故园飞”,看到他的故乡和母亲的影子。他的这些用语,既是现实性的,又是象征性的。他寻求故乡,乃是寻求他的心灵的故乡,寻求他的理想境域,寻求他的归宿。他怀念母亲,寻觅母亲,并不单单是孝子寻亲,渴望他的母亲从冥府中再回到阳世间来,而是另一种“寻根”的象征意义。

第三个关键词是“发现”。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静静地观赏这个世界,忘记忧愁,忘记不幸,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黑塞一个人站在苍茫的大地上,他尽情地拥抱自由、空气与阳光,享受着远离世界尘嚣的宁静孤寂的生活,享受着美景给他带来的乐趣。什么孤独、彷徨、感伤、怀乡、哀叹都随风而去,梦幻、黑夜、死亡都化为烟尘瞬间踪迹全无,而远方的召唤不时地在耳边想起。此刻,他很享受当下,人在大自然里,人的身与心也融入到大自然中。大自然的岑寂和清新让他的生命回归本体,回归内心。

黑塞的散文就这样柔和地探索着个体脆弱的心灵,在这种不知疲惫地探索中,他不断地在宁静中审视生命,我们也不断从黑塞的作品中发现一丝达到和谐的曙光。他通过他的作品告诉读者,道路就在你自己心中。

赫尔曼 黑塞,原籍为德国,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

母亲的回忆

[智利]米斯特拉尔(孙柏昌,译)

母亲,在你的腹腔深处,我的眼睛、嘴和双手无声无息地生长。你用自己那丰富的血液滋润我,像溪流浇灌风信子那藏在地下的根。我的感观都是你的,并且凭借着这种从你们肌体上借来的东西在世界上流浪。大地所有的光辉——照射在我身上和交织在我心中的——都会把你赞颂。

母亲,在你的双膝上,我就像浓密枝头上的一颗果实,业已长大。你的双膝依然保留着我的体态,另一个儿子的到来,也没有让你将它抹去。你多么习惯摇晃我呀!当我在那数不清的道路上奔走时,你留在那儿,留在家的门廊里,似乎为感觉不到我的重量而忧伤。在《首席乐师》流传的近百首歌曲中,没有一种旋律会比你的摇椅的旋律更柔和的呀!母亲,我心中那些愉快的事情总是与你的手臂和双膝连在一起。

而你一边摆晃着一边唱歌,那些歌词不过是一些俏皮话,一种为了表示你的溺爱的语言。

在这些歌谣里,你为我唱到大地上的那些事物的名称:山,果实,村庄,田野上的动物。仿佛是为了让你的女儿在世界上定居,仿佛是向我列数家庭里的那些东西,多么奇特的家庭呀!在这个家庭里,人们已经接纳了我。

就这样,我渐渐熟悉了你那既严峻又温柔的世界:那些(造物主的)创造物的意味深长的名字,没有一个不是从你那里学来的。在你把那些美丽的名字教给我之后,老师们只有使用的份儿了。

母亲,你渐渐走近我,可以去采摘那些善意的东西而不至于伤害我:菜园里的一株薄荷,一块彩色的石子,而我就是在这些东西身上感受了(造物主的)那些创造物的情谊。你有时给我做、有时给我买一些玩具:一个眼晴像我的一样大的洋娃娃,一个很容易拆掉的小房子……不过那些没有生命的玩具,我根本就不喜欢。你不会忘记,对于我来说,最完美的东西是你的身体。

我戏弄你的头发,就像是戏弄光滑的水丝;抚弄你那圆圆的下巴、你的手指,我把你的手指辫起又拆开。对于你的女儿来说,你俯下的面孔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风景。我好奇地注视你那频频眨动的眼睛和你那绿色瞳孔里闪烁着的变幻的目光。母亲,在你不高兴的时候,经常出现在你脸上的表情是那么怪!

的确,我的整个世界就是你的脸庞、你的双颊,宛似蜜颜色的山冈,痛苦在你嘴角刻下的纹路,就像两道温柔的小山谷。注视着你的头,我便记住了那许多形态:在你的睫毛上,看到小草在颤抖,在你的脖子上,看到植物的根茎,当你向我弯下脖子时,便会皱出一道充满柔情的褶痕。

而当我学会牵着你的手走路时,紧贴着你,就像是你裙子上的一条摆动的裙皱,我们一起去熟悉的谷地。

父亲总是非常希望带我们去走路或爬山。

我们更是你的儿女,我们继续厮缠着你,就像苦巴杏仁被密实的杏核包裹着一样。我们最喜欢的天空,不是闪烁着亮晶晶寒星的天空,而是另一个闪烁着你的眼睛的天空。它搁得那么近,近得可以亲吻它的泪珠。

父亲陷入了生命那冒险的狂热,我们对他白天所做的事情一无所知。我们只看见,傍晚,他回来了,经常在桌子上放下一堆水果。看见他交给你放在家里的衣柜里的那些麻布和法兰绒,你用这些为我们做衣服。然而,剥开果皮喂到孩子的嘴里并在那炎热的中午榨出果汁的,都是你呀,母亲。画出一个个小图案,再根据这些图案把麻布和法兰绒裁开,做成孩子那怕冷的身体穿上正合身的、松软的衣服的,也是你呀,温情的母亲,最亲爱的母亲。

孩子已学会了走路,同样也会说那像彩色玻璃球一样的多种多样的话了。在交谈中间,你对他们加上的那一句轻轻的祈祷,从此便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身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这句祈祷像宽叶香蒲一样质朴。当人们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温柔而透明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用如此简单的祈祷乞求,乞求每天的面包,说人们都是我们的兄弟,也赞美上帝那顽强的意志。

你以这种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形态和色彩的油画般的大地,同样也让我们认识了隐匿起来的上帝。

母亲,我是一个忧郁的女孩,又是一个孤僻的女孩,就像是那些白天藏起来的蟋蟀,又像是酷爱阳光的绿蜥蜴。你为你的女儿不能像别的女孩一样玩耍而难受,当你在家里的葡萄架下找到我,看到我正在与弯曲的葡萄藤和一棵像一个漂亮的男孩子一样挺拔而清秀的苦巴杏树交谈时,你常常说我发烧了。

此时此刻,倘使你在我的身边,就会把手放在我的额头上,像那时一样对我说:“孩子,你发烧了。”

母亲,在你之后的所有的人,在教你教给他们的东西时,他们都要用许多话才能说明你用极少的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他们让我听得厌倦,也让我对听“讲故事”索然无味。你在我身上进行的教育,像亲昵的蜡烛的光辉一样。你不用强迫的态度去讲,也不是那样匆忙,而是对自己的女儿倾诉。你从不要求自己的女儿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硬板凳上。我一边听你说话一边玩你的薄纱衫或者衣袖上的珠贝壳扣。母亲,这是我所熟悉的唯一的令人愉快的学习方式。

后来,我成了一个大姑娘,再后来,我成了一个女人。我独自行走,不再倚傍你的身体,并且知道,这种所谓的自由并不美。我的身影投射在原野上,身边没有你那小巧的身影,该是多么难看而忧伤。我说话也同样不需要你的帮助了。我还是渴望着,在我说的每一句话里都有你的帮助,让我说出的话成为我们两个人的一个花环。

此刻,我闭着眼睛对你诉说,忘却了自己身在何方,也无需知道自己是在如此遥远的地方,我闭紧双眼,以便看不到横亘在你我中间的那片辽阔的海洋。我和你交谈,就像是摸到了你的衣衫;我微微张开双手,我觉得你的手被我握住了。

这一点,我已对你说过:我带着你身体的赐予,用你给的双唇说话,用你给的双眼去注视神奇的大地。你同样能用我的这双眼看见热带的水果——散发着甜味的菠萝和光闪闪的橙子。你用我的眼睛欣赏这异国的山峦的景色,它们与我们那光秃秃的山峦是多么不同啊!在那座山脚下,你养育了我。你通过我的耳朵听到这些人的谈话,你会理解他们,爱他们,当对家乡的思念像一块伤疤,双眼睁开,除了墨西哥的景色,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你也会同样感到痛苦。

今天,直至永远,我都会感谢你赐予我的采撷大地之美的能力,像用双唇吸吮一滴露珠,也同样感激你给予我的那种痛苦的财富,这种痛苦在我的心灵深处可以承受,而不至于死去。

为了相信你在听我说话,我就垂下眼睑,把这儿的早晨从我的身边赶走,想象着,在你那儿,正是黄昏。而为了对你说一些其他不能用这些语言表达的东西,我渐渐地陷入了沉默……名家赏析

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叙述,文体不同,叙述方式就不同,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也可以欣赏不同作者不同的叙述姿态。有的作者空无一物,无病呻吟;有的自大无识,却是方家模样;有的平淡朴实,随意挥洒,却是大家气象。阅读本文,犹如一位沧桑老人坐在你的面前,老人深情的回忆,平淡无奇的叙述,让你似乎回到了过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母亲的气息和温热。通篇采用了第二人称和详尽的细节描写,便于作者的抒情达意。写得如此真实,如此自然,如此深挚,没有真感情者不可为之。也只有经过时间淘洗、岁月沉淀的感情才是最深沉、最纯净的。(张俊杰)

苦役日记摘句

[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突然而令人惊奇的变幻。比方说,我会猛然发觉自己已不是两个星期来的一只小狗,我又变回了一只狼,或者说是狐狸、野兽之类,反正随你怎么想都行——就是说我成了一个独自溜窜的、小心翼翼又狡猾的动物,且在时刻留心着自己。

我该如何反抗,当自我折磨的欢乐充满在顺从中的时候?

如果我在路途中躲过了地狱,你最多只能到达一片招摇的绿野,而永远也不可能进入真正的天堂。

很特别,所谓的“不朽”从来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引起我的兴趣。每个人都想给生命留下一点痕迹。而我则想在荡然无存中消泯。“我们不用任何忍耐所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瓦雷里如是说。

奉承的目光最终变得暗淡了,因为我真实的影像缓缓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只认得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东西。”这不是卡夫卡说的,是歌德说的。名家赏析

这里摘取的是获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的《苦役日记》。伊姆雷是匈牙利犹太人,和大批同胞包括吉卜赛人一起,被纳粹关进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记得仿佛一位诗人说过:世界上有了奥斯威辛就不再会有诗歌(大意)。伊姆雷经历了这人类一劫,九死一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以此为题材,写出《无形的命运》、《惨败》、《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三部小说,他自己曾说:“除了奥斯威辛的内容,我对什么都无所谓。”瑞典皇家科学院所以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因为:“凯尔泰斯在其作品中探索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个体的生命和思想能不能存在于一个人们几乎屈从于政治强权的时代。”

有一天,伊姆雷收到一个大牛皮信封袋,是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他曾由奥斯威辛转移到那里)纪念馆馆长寄来的,里面装着1945年2月18日集中营犯人的一张日志复印件,在“死亡”的一栏中写着“64921号犯人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字样。他的《苦役日记》就是在那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当然是以后完成的,但却笼罩着集中营的阴影。他写道:“人!活着,却不拥有生命;思想着,却一无所知。”这些日记是散文诗,是苦难中的哲思,是人生的哀歌。(许淇)

窗外

[墨西哥]帕斯(朱景冬,译)

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它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由聚在一起的欧洲山毛榉、欧洲白桦、杨树和欧洲白蜡树构成的村子坐落在一块稍微凸起的土地上,它们的树冠都倒垂下来,摇动不息,仿佛不断颤抖的海浪。大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直到使它们发出怒吼声。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似乎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不,它们不会示弱。折断的树根和树叶的疼痛、植物的强大韧性,绝不亚于动物和人类。倘若这些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但是它们宁肯立在原地不动:它们没有血液,也没有神经,只有浆液。使得它们定居的,不是暴怒或恐惧,而是不声不响的顽强精神。动物可以逃走或进攻,树木却只能“钉”在原地。那种耐性,是植物的英雄主义。它们不是狮子也不是蛇,而是圣栎树和加州胡椒树。

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方就发黑了,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树林的右翼比较稀疏,两棵连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寂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那个墙头不高,上端是用砖砌成的方格,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庭院大约有四十平方米;地面是水泥的。除了玫瑰,点缀它的还有一块长着雏菊的小小的草地。在一个墙角处有一张黑木小桌,但已散架。它原是做什么用的呢?也许曾是一个花盆座。每天,我在看书或写作的时候,有好几个小时总是面对着它。不过,尽管我已经习惯它的存在,但我还是觉得它摆在那里不合适:它放在那里干什么?有时我看到它就像一个过错,一个不应该有的行为;有时则觉得它仿佛是一种批评,对树木和风的修辞的批评。在最里的角落里有一个垃圾筒,一个六十厘米高、直径有半米的金属圆柱体:四个铁丝爪支着一个铁圈儿,铁圈上装着一个生锈的盖子,铁圈下挂着一个盛垃圾用的塑料袋。塑料袋是火红色的。又是一个螃蟹似的东西。桌子和垃圾筒,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它们封闭着空间还是它们是空间的门呢?

在山毛榉形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它那被颤抖的树影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久久地保持着平静。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是此时此刻的重力吗?是的,我已经知道,自然界——或像我们说的那样: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和学说也不合理吗?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的艺术,学会保持平静,变得像在疯狂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日程表。但是那一块空地已经不是一座椭圆形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极为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先是在边缘一带,然后在火红的中心,沸腾的力量愈来愈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会爆炸吗?泡沫以一种像平静的呼吸一样的节奏不断地燃烧和熄灭。天空愈来愈暗,那一块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来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不过沐浴的是另一种光辉。

稳定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一个新的异常的平衡。是的,谁也不孤单,这里的每次变化总引起那里的另一次变化。谁也不孤单,什么也不固定: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还要我说变化的形式是稳定,或更确切地说,变化是对稳定的不停的寻求吗?高明之处不在于变化也不在于稳定,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永恒的来与往: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这是中间站。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除了。中间站并非高明之处,而是简单地走向……中间站消失了,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名家赏析

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家、文论家和翻译家。他于1914年3月31日出生在墨西哥城郊的米斯库克镇。帕斯十四岁开始写诗,在大学攻读哲学和法律期间,仍醉心于诗歌创作并大量阅读了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诗人的作品。1990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西班牙语作家——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以表彰“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广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表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认知世界的一种途径,人必须具备一种宝贵的独立思想。独立的思想来源于个体的沉思——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去观察时代、理解世界。用一种敏锐的思考进行独到的判断,有时可能导致一种偏激,但这种偏激却是获得真理所必须付出的牺牲,它无情地将人逼到一个无法遁逸的角落,使其更冷静、更具反抗性地去审视外面的蠢蠢欲动和枯噪喧哗,也就更容易使之窥探到世界中的各种“小”和“丑陋”,包括人的灵魂深处的阴霾。在这一点上,许多外国作家做得比较到位,因为能突破头脑中的前提语境,他们常能从世界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思想矿脉,从中提升理性的判断和知性的认识,丰满对世界的思索。

奥克塔维奥.帕斯虽没有一些哲学家那样专业,但他探讨人与自然、思维、宇宙关系的努力,还是使他自成一家,独具哲学高度。《窗外》,笔触从“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切入,细致描摹了窗外视野中的自然景物,思索它们形态的变化,动与静的关系,变化与稳定间的哲理,永恒与瞬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他作品中“渗透着感悟的智慧”之特色。(张惠芬)

他把大海钓了上来——《老人与海》片断精赏

[美国]海明威(吕布布)王小波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分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钓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钓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句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钓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钓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钓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寸长的卷儿可供备用。“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渔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的时间够长了吗?“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钓索,收进了一码,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竟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舷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钓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钓索。“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瓜上,这时勒得他的脑门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着不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只顾熬下去。名家赏析

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都有着自己的灵魂。上学时读到这篇小说,心灵受到极大震动。这种共鸣其实是内心深处对小说所散发的人性光辉的一种共鸣的呼喊。这位老人让我学会了思索,应该有怎样的一种人生,什么才是成,是败,什么才是坚强,什么样的生命才有价值?“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多年以后再次翻开这本小说,能感得到它带给我的力量仍是源源不绝。当我阅读时,我在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我走进去了,看到了老人航海的进程,与鱼交锋的波动和挣扎,“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重压之下的优雅,生命的价值已在捕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挣扎过、奋斗过,他勇于挑战自身缺陷,而且这个限度一次次被扩大,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的挑战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欧内斯特.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做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作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渔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作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吗?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超级阅读·9到99岁都可以读的童话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日本]佐野洋子(唐亚明,译)

有一只一百万年也不死的猫。

其实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

是一只漂亮的虎斑猫。

有一百万个人宠爱过这只猫,有一百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过。

有一回,猫是国王的猫。猫讨厌什么国王。

国王爱打仗,总是发动战争。而且,他还把猫用一个漂亮的篮子装起来,带到战场上。

有一天,猫被一支飞来的箭射死了。正打着仗,国主却抱着猫哭了起来。国王仗也不打了,回到了王宫,然后,把猫埋到了王宫的院子里。

有一回,猫是水手的猫。猫讨厌什么水手。

水手带着猫走遍了全世界的大海和全世界的码头。有一天,猫从船上掉了下来。因为猫不会游泳,水手赶忙用网子把猫捞起来,可猫还是淹死了。水手抱着湿得像一块抹布一样的猫,大声地哭了起来,然后,把猫埋到遥远的港口小镇一个公园的树下。

有一回,猫是马戏团魔术师的猫,猫讨厌什么马戏团。

魔术师每天把猫扔到一个箱子里,用锯子锯成两半,接着把完好无损的猫从箱子里取出来,换来一片拍手声。有一回魔术师失手了,魔术师两手拎着两半的猫,大声地哭起来,

这次,谁也没有拍手。魔术师把猫埋到了马戏场后面。

有一回,猫是小偷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偷。

小偷和猫在一起,在漆黑的小镇上,像猫一样轻轻地转来转去。

小偷只偷养狗的人家,趁着狗冲着猫叫的时候,小偷撬开保险箱。

一天,猫被狗咬死了,小偷抱着偷来的钻石和猫在夜晚的小镇上,一边大声地哭,一边走,然后,回到家里,把猫埋到了小小的院子里。

有一回,猫是一个孤零零的老太太的猫。猫讨厌什么老太太。

老太太每天抱着猫,从小窗户看着外面。猫整天在老太太的腿上睡大觉。

不久,猫老死了,摇摇晃晃的老太太抱着摇摇晃晃的死了的猫,哭了一整天。老太太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

有一回,猫是一个小女孩的猫。猫讨厌什么小女孩。

小女孩有时把猫背在背上玩,有时紧紧地抱着猫睡觉。她哭的时候,还会用猫的后背来擦眼泪。

有一天,猫被小女孩后背的带子给勒死了。小女孩抱着耷拉着脑袋的猫,哭了一整天。然后,她把猫埋到了院子的树底下。

猫已经不在乎死亡了。

有一回,猫不再是别人的猫了,成了一只野猫。

猫头一次变成了自己的猫。猫太喜欢自己了。怎么说呢,漂亮的虎斑猫终于变成了漂亮的野猫。

不管是哪一只母猫,都想成为猫的新娘。

有的送条大鱼当礼物,有的献上新鲜的老鼠,有的送来了少见的木天蓼,还有的去舔猫那漂亮的虎斑纹。

可猫却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我才不吃这一套!”

因为猫比谁都喜欢自己。

只有一只猫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是一只美丽的白猫。

猫走过去说:“我可死过一百万次呢!”“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

猫有点生气了,因为他太喜欢自己了。

第二天,第三天,猫都走到白猫的身边,说:“你还一次都没有活完吧?”“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

有一天,猫在白猫的面前一连翻了三个跟头,说:“我呀,曾经是马戏团的猫呢。”“噢。”

白猫只说了这么一声。“我呀,我死过一百万次……”

说到一半的时候,猫问白猫:“我可以呆在你身边吗?”“行呀。”白猫说。

就这样,他一直呆在了白猫的身边。

白猫生了好多可爱的小猫。

猫再也不说:“我呀,我死了一百万次……”

猫比喜欢自己还要喜欢白猫和小猫们。

小猫们很快就长大了,一个个走掉了。“他们都成了漂亮的野猫啦!”“是啊。”白猫说。

然后,她的嗓子眼儿里发出了温柔的“咕噜咕噜”声。

白猫已经成了一个老奶奶了。猫对白猫更温柔了,嗓子眼儿里也发出了“咕噜咕噜”声。

猫多想和白猫永远地生活下去呀!

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倒在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

猫抱着白猫,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猫头一次哭了。从晚上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晚上,哭哇哭哇,猫哭了有一百万次。

早上,晚上……一天中午,猫的哭声停止了。

猫也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白猫身边。

猫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名家赏析

尽管活了一百万次,故事里的这只猫却从没快乐过,因为这一百万次的生命都不自由。直到有一天,它成了野猫,才学会了爱。于是它爱自己、爱白猫、爱它的孩子,它的生命有了意义。有意义的生命只要一次就够了,所以这只猫再也没有活过来。由此告诉人们,珍爱自由与享受生命的快乐,是人生的真谛!

这篇文章其实也是多意的,或许你已经看出来了,作者还通过这只猫的故事告诉我们:活过,爱过,才是自己的人生。否则哪怕生存了一百万年,被一百万人爱过,死了一百万次,也只是虚度。(林一木)

小女孩和死神

[德国]舒比格(廖云海,译)

一天,一个小女孩正在做家庭作业。死神来到她的面前,对她说:“小女孩,跟我走吧,时间已经到了。”“请等一会儿。”小女孩说,“我得先完成家庭作业。”“好的。”死神说,“家庭作业很重要,你快点做完吧。”

死神看上去很疲惫、很苍老,小女孩就把他请进屋,让他坐在她的床上。然后她开始做作业。

5×?=40,5×8=40;

3×6=?,3×6=16.“错了,错了。”死神说,“应该是18。”“不是的。”小女孩说。“18。”死神重复道。“你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小女孩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死神就一步一步地给她讲解。“谢谢!”小女孩说。她继续做算术题,边做边念。死神仔细地听着,不时地点头。“6×7等于多少呢?”小女孩问,“我经常忘记6×7等于多少。”“42。”死神回答。“对哦。”小女孩说,“那么9×8呢?我们还没有学过9×8。”

死神没有回答,他陷入了沉思。

死神已经很老了,劳累的生活使他忘记了很多学过的东西。“我也不知道9×8等于多少。”他很坦白地说。“你应该肯定一点,你的算术很好呀。”小女孩说。“是的,”死神说,“是最好者中的一个。”“真遗憾,你忘了9×8等于多少了。”“我很惭愧。”死神说。“9×8 肯定是唯一一道你不知道的算术题。”小女孩安慰道,“只要你重新想起了9×8等于多少,你一定又是算术最好的人了。”“是的。”死神说。“那这样吧,”小女孩建议说,“我去问老师,他肯定知道答案。等你明天晚上再来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你结果了。”“你很善良。”死神说,“我现在先走了。”他走到走廊上,大声说:“明天你怎么都得跟我走了。”“唉!”小女孩叹了一口气。

然后呢?

嗯,然后啊,就是——死神在第二天同一时间来了,小女孩告诉了他9×8=72。

然后呢?然后啊,死神笑着说:“对了,就是72!”小女孩说:“你现在又是一个算术好的人了。”

然后呢?

然后啊,小女孩说:“我们老师又布置了明天的作业了,我得先完成作业,做完后才能跟你走。我还得清洁桌子,你如果能帮我的话,我们就能快点做完。”

死神再一次帮女孩做作业,他们又碰到了死神解决不了的题目。

然后呢?

嗯,然后……

接下来的那天呢?一个月后呢?一年后呢?当小女孩长大了,不再是个学生的时候呢?当死神再老一点的时候呢?名家赏析

死神可怕吗?哦,不!死神在这里好乖啊!在这篇文字里,舒比格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认识死亡,死亡或许并不可怕。文字中的小女孩面对死神是镇定的,她和平常在那个时候的表现一样,要做作业,并且在嘴里嘟哝着老师留的数学题,结果呢,死神被吸引了,当他也不能为小女孩解答问题的时候,他同意小女孩子隔天问了老师,再来告诉他,结果呢,老师又留了作业,死神仍有解答不了的问题要等到隔天……看到这里,读者都会会心一笑,为小女孩的智慧,似乎说智慧又不对,因为小女孩也许的确不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她那么小,世界对于她来说,需要慢慢来认识,每一天不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即使每天,死神照例来临。(吉葡乐)

第三十三夜

[丹麦]安徒生“我喜欢孩子们,”月亮说,“特别是那些小不点儿们——他们都那么有趣。有时候我偷偷地从窗帘的缝隙看他们,而他们是根本不会想到的。看着他们穿衣服和脱衣服真是很有趣的事情。首先,那圆滚滚光溜溜的小肩膀先从衣服里露出来,然后是小胳膊;要不就是看到他们把袜子脱掉后,一条嫩嫩的小腿出来了,那白白的小脚丫真是让我禁不住要亲上一亲。“不过我今晚要给你讲述的是以下的一幅图画。我透过窗户往一个房间里看,窗帘还没有放下,因为对面没有别的人家。我看到了一堆小孩儿,都是这个家里的孩子。其中有一个最小的小妹妹才四岁大,但是已经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自己念祈祷文了。每天晚上她妈妈总会坐在她的床前,听她念完祷文,给她一个吻,等这个小东西睡着了才离开。而她常常是一闭上小眼睛就能马上溜进梦乡了。“而今晚两个大一点儿的孩子有些不老实。一个穿着睡袍单腿地跳来跳去,另一个站在椅子上宣称自己在扮演一尊希腊雕像,而椅子的周围堆着孩子们的衣服。老三和老四正乖乖地把玩具收回盒子里。妈妈坐在小女儿身边,让孩子们都安静些,因为小妹妹要念她的祈祷文了。“我向屋子里看去,借着灯光,看着这个小美人。她正躺在床上,身上盖着洁白的被单。她的两只小手端庄地握着,而那张小脸又是那么严肃和神情庄重。她大声地念着祈祷文,可就在她念到一半的时候,她的妈妈打断了她:你每次念道‘求你每天赐给我们食物’的时候,总是额外加上一句话,可我一直没听清,告诉妈妈到底是什么?这个小不点儿静静地躺在那儿,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妈妈。‘你到底说了什么?’‘亲爱的妈妈啊,别生气,我只是希望能在面包上多加些黄油。’”名家赏析

本文,安徒生借月亮来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喜爱。选取月亮作为对尘世生活的观照者,以月亮仁慈、柔软的目光,抚摩人世。记录下一组动人的画面。

画面的动人之处在于细节的刻画很成功。细节是一个作品的神韵,是比较容易流淌到读者心灵里去的小沟渠,当我读到那儿的时候,在不经意间就被从小沟渠里流淌出来的清澈的水源,猛地浇灌了心田,爽了一下。

本文的重心就在最后一段上面,最后这一段描写是整幅《第三十三夜》画面的最亮的一部分,它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睡前念祷文,在每次念道“求你每天赐给我们食物”的时候,总是额外加一句话,这个细节引起妈妈的好奇,并就此询问,读者如我也一定很感兴趣,“你到底说了什么?”谜底揭开,原来孩子只是希望“能在面包上多加些黄油”。

瞧吧,多可爱哟,真是人小鬼大!她这么说时,一定嘟起了石榴花一样红艳艳的小嘴。这种细节绝非作者的凭空想象,它一定有真实的生活来源,被细心的作者捕捉到,放到了自己的文字花园中。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使这个孩子的形象分外鲜明,使这个孩子同其他孩子区分开来。

西方人信奉主,认为主是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神,但在这里,主被赋予了人性,赋予了人的情感,小女孩把主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朋友,才会说出希望“能在面包上多加些黄油”那样的话,估计主听了也会被她逗笑,而心生怜悯,来尽量满足小女孩这一小小的要求。当然,整篇文字从头到尾都是美的,细致的。那些有奶香味的孩子,在月亮的目光里,就像娇嫩芳香的花朵;而母亲的形象,就像照看这座花园的仙女,在文字里飘逸出一种恬静、安适、恩慈的光芒。

这篇文字有的版本也名《月亮看见了》,它被收录在安徒生童话集《没有画的画册》,是里面三十三个故事里的最后一篇。(宋晓燕)

拔萝卜(仿童话)

[俄国]契诃夫

从前有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活得很久,生下个孩子叫谢尔日。谢尔日耳朵很长,该长脑袋的地方,却长着一个萝卜。后来谢尔日长得又高又大……老爷爷常揪他的耳朵,揪呀揪呀,就是不能把他揪到上流社会里去。老爷爷叫来了老奶奶。

老奶奶拽住老爷爷,老爷爷拽住萝卜头,拽呀拽呀,却拽不起来。老奶奶叫来了姑妈,她是公爵夫人。

姑妈拽住老奶奶,老奶奶拽住老爷爷,老爷爷拽住萝卜头,拽呀拽呀,就是不能把他拽进上流社会。公爵夫人叫来了孩子的教父,他是将军。

教父拽住姑妈,姑妈拽住老奶奶,老奶奶拽住老爷爷,老爷爷拽住萝卜头,拽呀拽呀,还是拽不起来。老爷爷忍不住了,他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家财万贯的富商。老爷爷把女婿也叫来了。

商人拽住教父,教父拽住姑妈,姑妈拽住老奶奶,老奶奶拽住老爷爷,他们一起拽呀拽呀,最后总算把萝卜头拽进了上流社会。

这下,谢尔日做了五品文官。1883年2月19日名家赏析

题目就有意思,为什么说是仿童话?本来就是童话啊,大概契诃夫觉得太讽刺了,于儿童不宜。然而童话并非就是只给儿童看呀。然而,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儿童并非看不懂呀。让人更容易地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也正是童话文本的魅力之一。

本篇文字虽如此袖珍,却轻松地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谢尔日耳朵很长,该长脑袋的地方,却长着一个萝卜。”——文中,通过对谢尔日这种夸张外形的描写,来寓意谢尔日没什么大脑,却有着强烈的要进入上流社会的意识,希望被拽、被提拔,老爷爷、老奶奶等人更是推波助澜。

最终,公爵夫人、将军、商人合力把谢尔日拽到了上流社会,其中公爵夫人、将军、商人分别代表权力、武力、财力。而所谓的上流社会,基本就是由这些力量来控制和操纵的。老爷爷老奶奶是把这些力纠结在一起的关键性人物。当这些力纠结在一起时,产生的效果相当惊人,平庸的谢尔日总算被拽进了上流社会,还做了五品文官,结尾相当诙谐讽刺。

契诃夫在这篇短小的童话中,几乎是不动声色地揭露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实。也许揭露这类社会主题的文字已足够多,但使我惊讶的是,契诃夫用了童话的文本,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人更易于接受他的思想。他的这个短篇虽然字数很少,面积好小,但因为文本所承载的内容有很深的深度,却能够使读者获得足够大的阅读体积。这对于喜欢写短篇的朋友也是一种启示。(宋小燕)

獾的礼物

[英国]苏珊.华莱(杨玲玲、彭懿,译)

獾是一个让人依靠和信赖的朋友,总是乐于帮助大家。他已经很老了,老到几乎无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獾并不怕死。死,仅仅意味着他离开了他的身体,獾不在乎。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早就不听使唤了。他只是担心他离去之后朋友们的感受。为了让他们有心理准备,獾告诉过他们,不久的某一天,他会去下面的长隧道,当这一天到来时,希望他们不要太悲伤。

有一天,当獾看着鼹鼠和青蛙比赛冲下坡时,他觉得自己特别的老,特别的累。他多想和他们一起跑啊,可是他知道他的老腿跑不动了。他久久地看着鼹鼠和青蛙,分享着朋友们的快乐。他很晚才回到家。他向月亮道了声晚安,然后就拉上了窗帘,把寒冷的世界关在了外面。他慢慢地朝深深的地下走去,那儿有温暖的火炉在等着他。

他吃过晚饭,坐在书桌前面写信。写完信,他在火炉边的摇椅上坐了下来。他轻轻地来回摇晃着,很快就熟睡过去,他做了一个奇怪却很美的梦,一点儿都不像他从前做过的梦。让獾吃惊的是,他正在奔跑。他的前头是一条好长好长的隧道。他觉得双腿非常强壮,稳稳地朝着隧道跑去。他不再需要拐杖了,他把它扔在了隧道的地上。獾飞快地跑着,在长长的隧道里越跑越快,最后,他的脚爪离开了地面。他觉得自己在翻腾,旋转,起起落落,却没有受伤。他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第二天,獾的朋友们都焦急地聚集在了他的门外。他们担心,是因为他没有像平时那样出来说早安。

狐狸报告了一个悲伤的消息,獾死了,他把獾的信读给大家听。信写得很简单:“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獾。”所有的动物都爱獾,大家都非常伤心。特别是鼹鼠,他非常失落,孤独,难过得要命。那天晚上,鼹鼠在被窝里一直想着獾。眼泪顺着他那天鹅绒般的鼻子流下来,他紧紧抱着的毯子都湿透了。

外面开始下雪了。冬天来了,很快,厚厚的积雪就把动物们的家埋了起来。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会待在温暖而舒适的家中度过寒冬。

雪盖住了乡村,却掩盖不住朋友们的悲伤。獾总是在别人需要他的时候出现。现在他不在了,动物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獾说过希望他们别难过,但这真的很难。

春天快到了,动物们常常互相串门,常常说起獾还活着的那些日子。

鼹鼠很会用剪刀,他说起了獾教他怎样用一张折纸剪出一长串鼹鼠的事。那天,他剪了一地的纸鼹鼠。最后,他终于剪出了一长串手拉手的鼹鼠,他说他还记得当时的那份喜悦。青蛙是一个滑冰高手。他回想起他怎样在獾的帮助下,在冰上迈出打滑的第一步。獾亲切地带着他滑,直到他敢自己滑。狐狸想起他小时候总是系不好领带,是獾教会了他。现在狐狸会系各种各样的领结,有些系法还是他自己发明的呢。当然他自己的领带也总是系得无可挑剔。獾把自己烤姜饼的独家秘方教给了兔子太太,还教她怎样烤出兔子形状的姜饼。兔子太太出色的厨艺在全村都出了名。

所有的动物对獾都有一段特殊的回忆,他教过他们的一些事情,他们现在做得好极了。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的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有了这些礼物,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

等到最后的积雪融化了的时候,动物们的悲伤也慢慢地融化了。每当提到獾的名字,说起獾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一个温暖的春日,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他想要谢谢獾送给他的离别礼物。“谢谢你,獾。”他轻轻地说,他相信獾一定能听到。

是的……獾一定会听到。名家赏析

獾教会了鼹鼠怎样剪出一长串鼹鼠,教会了青蛙在冰上打滑,教会了狐狸怎样系领带,教会了兔子太太烤姜饼的独家秘方,如同作家所言:“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他们可以永远地珍藏下去。有了这些礼物,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然后,獾准备离开这个他留恋的世界。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为这头让人肃然起敬的獾,为这头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獾。

优秀的童话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獾的礼物》就是一则优秀的童话。它是一个关于怀念的故事。獾在冬天初降时离开了大家,而动物们在度过整整一个冬天后,才逐渐融化了心中的悲伤。温暖春天的降临,正像是獾在朋友们心中留下了永远温暖的种子。它也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友情就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动物们始终怀念獾,是因为獾真心地爱大家,帮助过大家。虽然獾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但这种对朋友的关怀和帮助,长久地留在了大家的心里。它还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死亡并不可怕,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一种自然的过程,如果我们像獾那样坦然面对死亡,还能给朋友留下那么多看似一般却又非常珍贵的礼物,那将是一件美好的事。细想想,做这样一头獾,也挺好的。

苏珊.华莱,生于1961年,英国作家。自幼喜欢画图,所以,很自然的,在完成义务教育后,便选择到曼彻斯特综合技术学院学习插画。四年的学院生涯,由于良师益友环绕,对她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1984年,当她还是一名学院学生时,就完成了第一本图画书《獾的礼物》。此书一出,即一鸣惊人。苏珊.华莱不仅获得了鹅妈妈新人奖的首奖,还在法国获得了多项奖项。(王延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