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08:38:47

点击下载

作者:吕其镁,陈梦圆,吴林龙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试读: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目前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力量,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西方不断增强对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做好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简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成才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因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必须关注思修课的建设。

加强思修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对思修课的重视,人们对在思修课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如形成了全国统编教材并根据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地修订、完善,对思修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等。这些探索无疑都是弥足珍贵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探索,那么这些探索无疑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那就是如何提高思修课的实效性。针对实效性的问题,国家教育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从课程体系到教材体系,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从教学体系到知识信仰体系。沿着这些宝贵经验,我们认为,在这三个转化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教学转化,这直接关涉思修课的实效性。尽管我们的最终实效要体现为大学生知识信仰体系的形成。就目前看,思修课教学转化问题,虽然有人进行研究和探索,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进行相对系统成熟的探索。对于思修课的教学转化问题,一方面,要涉及对教材体系的深入分析和把握,另一方面,要把教材体系转化成为可以传授和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回应现实中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们结合现行教材内容,社会实际中的思想理论热点以及我们实际的教学经验,拟将对思修课的内容及教学转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思修课教学转化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转化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转化的问题。转化什么的问题,是对思修课教学转化什么的研究,是对思修课教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建构和把握,是教学转化的一种横向的建构。而对于如何转化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纵深问题,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纵深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采取纵横交错的思路,即“横在先,纵在后。”具体来说,是在对思修课的基本内容进行应然建构和主题锁定的基础上,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主题元素如何转化问题进行分析。横向分析是围绕思修课的内容主题,如绪论、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认知、道德规范、法律认知、法律观念、法律行动和结语十个元素,而纵向分析则是从要点建构、理论前沿、答疑释惑、习题训练、经典案例五个层次进行深入的纵深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们的这些探索以期为了服务如何讲好思修课,以期为了更好地让师生把握教材,就是为了充分发挥这门课在贯彻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以期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导论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研究纲领。这是对课题研究本身的一种思考,对课题研究的一种自我设计。对于思修课的教学转化研究,也应该对这项研究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有所交代。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交代和思考,才能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因而为了总体上把握思修课的教学转化研究,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进行交代。这就是何谓思修课的教学转化,进行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的意义,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思路。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的基本内涵

对于思修课教学转化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从纯粹的学理层面进行理解,如按照教学转化的内在要求,涉及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可以从实践的层面进行理解,提出一种教学模式,如专题式教学等。我们以为,我们不能一般地从单纯理论上或实践上来谈论思修课的教学转化,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内涵有着特定的指向,应该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在这种意义上,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应该是针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而言的,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转化,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式的建构、解读和转化。同时,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并不是为了纯粹形成思修课教学转化的理论,而是为了服务于思修课具体的教学实践,是从如何进行思修课教学内容传授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转化,是在对思修课教学内容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转化的设计和安排。当然,思修课的教学转化也不是纯粹的实践模式,而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一种重新的思考设计并融入教与学的要求。因而,我们所理解的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就是通过把握思修课教学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现行的思修课教材,并结合现实需要(教与学)对思修课教学进行一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在这种研究和分析中深入的回应相关的现实问题,直接服务于教师如何更好地讲好思修课,如何将内容体系转化成为教学体系,同时,也通过教学转化服务于大学生知识信仰体系的建立。

因此,思修课教学转化具有特指性,它是针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而言的,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转化,是以现行的思修课教材为根本分析依据并融入其他参考依据,通过建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转化。思修课的教学转化也具有针对性,虽然思修课教学转化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转化,但它不是对思修课教材的一般性解读,而是针对思修课教材的重点进行的教学研究,是抓住思修课的关键内容进行的教学梳理,同时,结合思修课本身的性质及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整合建构。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具有现实性,思修课教学转化在基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的基础上,除了从关注基本理论出发,还特别关注现实问题,是对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内容涉及的现实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进行回应和剖析。另外,思修课教学转化具有适应性,是主动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他们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进行的教学设计,增强教学转化的适应性。当然,思修课教学转化也十分关注转化的实效性,始终在把充分把握思修课的教学内容作为前提和基础上,力争做到解析和转化的准确性,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部分,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始终关注现实问题和学生困惑,这样就能增强思修课教学转化的实际效果。

可见,思修课教学转化有着特定的内涵所指,这种内涵所指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探索,而是系统把握思修课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形成发展、担负的任务要求和借鉴以往思修课的教材内容,以及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同时,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理论创新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特点,对思修课教学转化,转化什么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同时,除了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外,还对建构出来的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纵深研究,遵循教学转化的一些具体环节和过程。针对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点进行梳理,有重点地梳理教学的要点内容,然后通过把握教材的基本理论和观点,紧密联系现实中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和大学生的困惑,始终做到教学转化基于教材、围绕重点、回应现实、关注实效。因此,思修课教学转化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转化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转化的问题。转化什么的问题,是对思修课教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建构和把握,是对教学转化的一种横向的建构。而对于如何转化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纵深问题,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纵深分析。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的意义

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是应对教学环境变化的需要,有利于应对新形势发展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的要求。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好的教学方法必然是适应当时教育环境的方法。思修课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也必然要受制于一定的环境、适应一定的环境。发现和总结大学生思修课教学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所处的环境转化思修课教学方法,保证了我们的方法转化工作顺利进行。一方面,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革、网络运用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修课教学的宏观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宏观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从经济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料,是经济体制改革利益的享有者,这使他们易于认同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其思想品德水平不断地提高,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等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的心理心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使高校思修课教学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从政治环境来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开展大学生思修课教学处于较好的政治环境中。从文化环境来看,在当今全球化大趋势下,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信息大爆炸,五花八门的价值观念、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风格迥异的文化类型纵横交错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受到冲击,再加上网络的开放、虚拟和不可控性,都对高校思修课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从微观环境来看,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范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高校思修课教学的微观环境,包括学校环境、朋辈群体环境等。进入21世纪,大学生的思修课教学微观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修课教学转化要善于利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现的新变化,进一步适应环境、改善环境,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修课教学方法转化的科学化,又有利于推进方法转化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更有利于应对新形势发展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的要求。

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是应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行为。随着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不断发展,人的思想、人的需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深远、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结构转型加剧、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具有隐藏性,这些都在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思想观念多变复杂化。随着生产方式的加速变革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4G网络普及,社会进入信息飞速发展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每天都处于纷乱复杂的信息包围中,其思想观念呈现多变化发展态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和形成后容易发生变化,缺乏稳定性。2.思维行动独立性强,自我意识较强。当代大学生更乐于追求自我的与众不同,思维和行动趋于“小众”化,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对老师、家长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喜欢持怀疑的态度,朋辈间的影响也较以往有所淡化。他们喜欢依据自我的经验和感受来进行选择和抉择,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较“80后”有所降低。少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奉行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看不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关性,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国家使命感下降。3.重视学习,学习动机、价值取向功利性明显。当代大学生更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价值,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但一些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政治课,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只看重与分数、就业有关的知识点的学习。一些同学在入党动机上,除了渴望向党组织靠拢、追求进步等主要动机外,还掺杂着增加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社会地位,工作后能赢得更多的晋升机会等入党动机;在婚恋标准中,除却个人感情因素外,对方的家境、家庭背景、个人工作单位和收入也成为重要的择偶指标。4.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转化思维强。当代大学生普遍思想开放、包容性强,对于新鲜事物乐于认知和尝试,思维活跃而善于思考,热爱转化并乐于转化。5.竞争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90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资料更为丰富、精神关爱更为无微不至的家庭环境中,他们比“8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冒险精神和更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求胜心切,忧患意识缺失,情绪化倾向明显,很容易既“以物喜”又“以己悲”。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稍有不顺即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脆弱的心理素质与家庭的过高期望反差明显,出现心理问题又不善于排解和与人沟通,不愿意对朋友或者家人敞开心扉,这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思修课教学转化只有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改进现有的思修课教学,才能增强高校思修课教学的对应适应性和针对性。

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是应对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思修课教学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思修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不同外部因素的影响,每个时代的大学生其思想行为都会刻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从当前的高校思修课教学实践来看,传统载体与新兴载体有机结合的理论和形式、具体的结合路径及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升。需要重点注意的是,伴随着4G时代的到来,新兴载体中的手机媒体载体对于思修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凸显,需要更加重视发挥手机媒体载体对于高校思修课教学的重要作用。手机媒体目前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手机短信、微信、微博、QQ、手机阅读、手机新闻、手机邮件等多种形式,手机媒体本身融合了以往所有的媒体功能,很好的整合并发展了原有思修课教学载体。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携性、随时性、覆盖面广,其应用方式能够承载思修课教学的功能,拓展和延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时间。手机载体的运用可以为我们提供崭新、高效、多样的教育手段。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改革转化、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转化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是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客观要求下,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主动积极的建构教育内容,深入研究教学转化的基本要求,突破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从这种意义上看,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是应对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创新性。

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是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问题的需要,有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却专注于低头玩手机、低头看课外书、低头睡觉。怎样使大学生回归课堂,让“低头族”抬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成为新的问题。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能够使教育入脑入心,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把大学生思修课教学转化工作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发展规律来服务于大学生思修课教学工作,可以提升思修课教学转化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确保高校思修课教学方法转化的实现。加强对思修课教学的转化研究工作,包括在实际的教学转化过程中积极搭建大学生思想咨询平台,定期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为问题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包袱,保证大学生能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习和生活,这不仅有利于推进思修课教学的转化工作,而且也能提高思修课的实际效果。在思修课教学转化中,思修课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增加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发展实践,使学生真正地接受、认同并践行我们的教育,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因而,当前深化对思修课的教学转化研究,有利于应对思想政治理论存在问题的需要,有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转化研究的思路

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研究思路,这种研究思路是由思修课教学转化这样一个课题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思修课教学转化,从根本上看,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转化什么,一个是如何转化。第一个问题是前提和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关键和核心。从表面上看,思修课的教学转化,似乎不存在转化什么的问题,因为这里不是很明白吗,转化的当然是思修课呀,但是仔细想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回答似乎等于没有给出要转化什么,而只是语义的反复。实际上思修课教学转化,转化什么的问题,是与思修课的教育内容密切相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涉及思修课的教学内容,是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现在的问题是思修课都有哪些内容呢?思修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呢?有人可能会说思修课的教学内容不就是教材内容吗,思修课的教学转化不就是以现行教材内容进行的转化吗?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只能说还是不够深入。因为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开现行的思修课教材就会发现,里面的内容林林总总,不知如何去把握教材内容。从这种意义上看,思修课教学转化关于转化什么的问题,就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凝练概括和建构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的问题。没有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概括和把握,就很难对思修课的教学转化进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研究,更没有可能服务于现实的思修课教育教学。

对此,我们对于思修课的教学转化,所做的第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工作就是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既然是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那么就应该有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的对象,即这种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的资料来源或依据。对于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当然不是随意的事情,正如我们在思修课教学转化内涵的把握中所理解的那样,根据我们当前使用的思修课教材的内容,以其为根本的依据,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对其理论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把握。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行的思修课教材,我们还应该系统地从实际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是党的最新理论创新等不同的方面获得一些参考依据和资料来源。如果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仅仅就是现行的思修课的教材内容的抽象概括,无异于成了对思修课教材的一种解析,而不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深入、系统的把握。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所做的工作第一步就是深入分析现行教材,系统把握思修课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形成发展、担负的任务要求和借鉴以往思修课的教材内容,以及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同时,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理论创新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特点,对思修课教学转化,转化什么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我们认为至少包括十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绪论问题。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自己的绪论或引论,这是任何部门课程的教学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自己的绪论。

第二个方面是理想信念问题。思修课很大程度上是一门思想修养课,而思想修养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问题是思修课的永恒内容,自始至终在过去和现在的思修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都会得软骨病。况且理想信念是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因而,思修课第二个内容应该是理想信念。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精神问题。道理很简单,实现理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精神的作用,精神动力问题也一直是思修课的主要内容。这种精神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国梦,就要弘扬中国精神。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将第三个方面概括为中国精神。

第四个方面是人生价值问题。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或人生观问题,和理想信念及精神动力一样,一直是思修课的核心内容,伴随整个思修课形成发展的始终,思修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引导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个方面是道德认知问题。这门课的名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顾名思义,除了思想修养层面的理想信念、精神动力和人生价值外,还应该包括道德问题,而道德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而思修课不可能像纯粹讲授伦理学那样讲授道德,但是尽管不能这样,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也必须引导大学生对道德的一些基本理论有所理解,知道道德社会历史发展和道德发展阶段、道德性质和功能,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因而我们认为应该专门有一部分内容涉及道德认知问题。

第六个方面是道德规范问题。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的社会道德现实和现行教材的实际内容,我们认为还要专门有一部分内容来讲授道德问题,这就是道德规范问题。在以往乃至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生活领域的道德问题,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问题,都是思修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实际上涉及道德应用问题,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道德修养问题,其实,最为根本的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道德认知问题,一个是道德规范问题。只有做到这样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才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七个方面是法律认知问题。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构成,法律部分是基本内容。因而,必须对法律部分进行深入、系统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法律部分不同于道德部分,要形成一定的法律素养必须具有一些独特的环节和过程。对此,我们对法律部分采取了比较深入、系统的设计。对于法律部分,第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法律的认知问题,对基本的法律含义、本质、现象、历史法律以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运行等方面的了解问题。这是学生形成法律素养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八个方面是法律观念问题。对于法律素养的形成,我们以为除了具有一定的法理知识外,还必须形成一些法律观念,对法律,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因为有什么样的法律观念或法治观念,直接关系到对特定社会中法律的接受认同,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态度。因而,在法律部分,我们必须特别重视法律观念问题,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观念。

第九个方面是法律行动问题。对法律部分的设计,除了包括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外,我们认为法律的行动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以往的思修课教材中虽然没有出现像法律行动这样的概括,但是一旦讲到法律,最终的归结点无非就是依法履行法律义务和正当履行法律权利,实际上这已经属于法律行动的范畴。学生只有将法律知识和观念转化成为自己的法律行动,转化成为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依法尊重他人的法律权利,自觉投身法治中国建设,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

第十个方面是结语问题。作为一门课程,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内容,结语的存在和设计是有必要的,因而对于思修课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也应该包括结语部分。思修课的结语部分要对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结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提升,进一步凝练、深化思修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以上内容是从十个方面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的内容,转化什么的问题,结合现行教材分析现行教材,系统把握思修课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形成发展、担负的任务要求和借鉴以往思修课的教材内容,以及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同时,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理论创新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特点等,进行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这种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却从基本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层面,确立思修课教学转化的基本内容,明确了教学转化是转化什么的问题。

如前所述,思修课教学转化,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转化什么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转化的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基本确定和明确了转化什么的问题,实际上这种转化什么的问题是对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进行了一种横向的建构,是对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构成进行了建构和把握。而对于如何转化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纵深问题,对思修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纵深分析。从这种意义上,我们是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思路,横在先,纵在后,在对思修课的基本内容进行建构和锁定的基础上,对思修课的教学内容元素如何转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所谓内容元素的纵深分析是围绕思修课的内容元素,如绪论、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认知、道德规范、法律认知、法律观念、法律行动和结语十个元素进行纵深分析。这种纵深分析的步骤主要包括:要点建构、理论前沿、答疑释惑、习题训练、经典案例五个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个层次是要点建构。要点建构是思修课教学内容把握的首要环节,只有充分把握思修课教学内容的要点,才能增强教学内容转化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对每一部分内容元素的要点建构包括教育目的及要求、知识要点、教育重难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概述。这就要求结合现行思修课教材并参照其他内容,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每一部分的思修课教学内容的要点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把握,列出一个梗概,以便使每一部分的思修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个层次是理论前沿。就是在充分把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要点的基础上,结合该部分内容涉及的一些问题,或理论交锋或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对该部分涉及的理论前沿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是思修课教学转化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回到理论前沿,才能把握住理论的动态,才能把握住人们思想的关注点,才能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入课堂,才能增强每一部分内容的说服力。这方面主要包括每部分内容涉及对重要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内外理论前沿等进行阐释与探讨。

第三个层次是答疑释惑。答疑释惑是思修课教学转化的必要构成和本质要求。思修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同时,也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课程,思修课是紧密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和生活实际的一门课程,始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尤其是关注学生对思修课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解程度及存在的困惑。思修课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思修课的教学转化就要充分把握学生对与教学内容相关问题的困惑,围绕学生的困惑和误区进行答疑释惑。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住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方面的困惑,但是应该抓住和建构学生在涉及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典型性困惑。在这方面主要涉及的是以思修课教学内容为依据,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课上课下的疑惑,进行回应与解答。

第四个层次是习题训练。在思修课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习题训练是不可缺失的内容,是思修课教学转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包括训练和强化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每一部分思想理论观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更为重要的习题训练教学转化环节,还是获得思修课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需要。因而,在思修课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对每部分内容的习题训练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设计。包括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观点辨析等相关习题。这些习题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识理解、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辨析能力,提高他们的觉悟水平。

第五个层次是经典案例。这一部分是为进一步完善思修课教学转化而做出的一种安排,是为了从鲜活生活的角度来推进思修课教学转化。同时,也取决于案例本身的一些优点,案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生动形象性,简单的故事、新闻或生活常识能够把思修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增强启发性。在思修课教学转化中案例的设计和选取是教学转化不可缺失的部分,一定程度上案例选取和运用得恰当性和科学性,直接体现和反映思修课教学转化的水平和层次。因而,我们认为,经典案例是思修课教学转化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部分案例的选取应该是主要来自社会现实,最好是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古今中外带有启发性的故事等,要注意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

总之,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有着自己的整体思路和逻辑架构。从总体上,这种思路和架构包括两个根本方面,一个是思修课教学转化,转化什么的问题,属于思修课教学内容的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属于思修课教学转化的一种横向研究,是一种思修课教学内容元素的建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转化,这个问题只有在第一个问题确立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的展开,属于对思修课教学内容元素的一种纵深研究,是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一种纵深环节的展开。具体来说,结合现行教材分析现行教材,系统把握思修课这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形成发展、担负的任务要求和借鉴以往思修课的教材内容,以及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同时,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理论创新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特点,我们可以从思修课的教学内容元素的角度,抽象概括和系统建构出包括绪论、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认知、道德规范、法律认知、法律观念、法律行动和结语十个元素。而思修课教学如何转化的问题,我们就是围绕这十个元素进行包括要点建构、理论前沿、答疑释惑、习题训练、经典案例五个层次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是思修课教学转化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二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绪论的教学转化研究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有自己的绪论。尽管有的课程不一定叫绪论,而诸如引论等,但是从实质上看,在开始一门课程之前,总要对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以及课程学习的背景、方法和意义等进行交代。这种交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能够使教学和学习的人,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思修课作为一门课程也有自己的绪论,也应该在自己的绪论中对本门课程基本的概念范畴、学习的背景、方法和意义等进行交代。因而把握思修课的教学转化,我们就不应该忽视绪论,并应该重视对绪论的教学转化研究。能否科学合理地把握思修课绪论部分的教学转化,直接关系到本门课程的导入,关系到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初步印象,关系到大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说到底关系到思修课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将结合绪论本身的性质、作用和思修课这门课程的要求,对绪论部分的教学转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以期助益于实际的思修课绪论教学。一、要点建构

1.教育目的及要求

①了解大学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掌握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了解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及时更新学习理念,确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才目标。

②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的重要作用和相互关系,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了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目的,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2.知识要点

提升适应大学生活能力的方法,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和作用;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和意义;法律素质的含义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3.教育重难点

①如何更新学习理念,确立成才目标。

②怎样正确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含义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③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如何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4.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概述

大学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主要有社会活动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变化。

提升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应结合自身情况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大学阶段要树立自主、全面、创新、合作、终身学习的正确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学习的理念要求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学好有利于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其他各方面的知识。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合作学习指大学生要在学业上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要在合作中注重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大学阶段,不仅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第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第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第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与社会主义法律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秩序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一,社会主义法律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第二,社会主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传播和践行;第三,社会主义法律对违法犯罪的制裁,有助于惩罚和遏制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引导和促进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和引领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法律素质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拥有必要的用法、护法能力,构成了法律素质的基本要素。

一个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在学习中升华、内省中完善、自律中养成、实践中锤炼的结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是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坚持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的基本方法。二、理论前沿

1.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之所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于:

首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其次,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再次,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第四,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第五,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三、答疑释惑

1.有人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回事吗?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说明:该问题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的理解问题)

答: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方面始终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提法虽然不断变化,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胡锦涛主席在大会报告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

科学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还要概括凝练,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要想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首先需要来剖析和把握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们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相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我国封建社会推崇的“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都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参见: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网,2014-05-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其辩证关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观念范畴,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应然状态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象范畴,是由各种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一些核心价值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度具体和明确的;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升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的现象属性的展现;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道路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微观机制运行;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的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的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手段或路径问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带有全局和根本意义的问题,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价值观指导,并引导人们自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括本身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为依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将两者统一、协调起来的思想基础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种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参见:耿步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家,2014(2)]

大学生为什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页)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代表,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2.有人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说明:该问题属于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问题)

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同学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一般的人文科学课程,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首先,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从宏观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其明确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成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长成才的途径和方法。从微观角度而言,学习本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学会做人与做事,使大学生在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成长成才并获得成功、幸福的人生。

其次,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虽然我们不能说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生一定个个都会成为人格高尚、法律素养高的人,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只要大学生认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坚持把本课程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就会因为系统掌握了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了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掌握了丰富的法律基础知识,进而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本课题的名字清晰表明了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而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生的方向与质量,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生的方向与质量,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

第三,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掌握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我们对于自身深层次的认识并不多,对人的社会性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人与人怎样相处才更受欢迎?人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怎样完善自身?这些意义重大的人生课题,我们并没有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地学习。正因为如此,虽然有的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在生活中屡屡碰壁。因此,大学生需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摆正“德”与“才”的关系,从各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