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佛镇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0:08:51

点击下载

作者:巴骄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牛佛镇史话

牛佛镇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

金牛赋(代序)

沱江之浒,巴蜀之南,古镇牛佛,卓尔千年。江流萦带,迤逦缠绵。护乡佑里,神牛傲岸。明初定名,世代袭沿。溯源追根,迹遗秦汉。昔乃富顺辖下之重镇,富庶祥顺;今为大安珮上之明珠,大埠承安。

奇山异水,可点可圈。绵延起伏兮丘陵,纵横交错兮陌阡,逶迤婀娜兮江河,星罗棋布兮塘堰。空谷跫音,高码头尝闻;江风山月,金字山可揽。忠贞不渝,鲤鱼石定格;顽强坚韧,红珠坝浸涵。移民传说,观音洞演绎;仙人驾鹤,道士洞释诠。月亮岩,岩映月,岩月流素如瀑;响水洞,洞交响,洞响震声若雷。传曰罐山遥降自峨眉,獬豸能辨是与非。

斯域也,民风淳淳,崇义尚贤。追忆曩昔,渡河千险。义士绅商,义渡解难。随到随渡,不取毫纤。义风义概,义无踵旋!地灵人杰兮,辈出英贤。明有郭明远,榜谕进士,正直为官;清有林竹虚,甄陶甚众,卓然可传。才学过人,众口交赞卢庆家;侠肝义胆,当之无愧张笑山。舍身殉国,抗日英烈陈克勤;舍安就危,民主斗士李安澜。廖氏兄弟,悬壶济世,国粹针灸,海外誉叹。村夫野老,亦有华冕。犁把锄头,风播草镰,名师名匠,技艺世传。噫嘻!代代有奇才,行行出状元。

斯域也,治世物阜而民丰,乱世有惊而无险。清咸丰之季,李蓝起事于大关,驰战于西南。啸集牛佛,维稳维安。称王登基,张榜纳贤。天后宫里,莺歌燕舞;牛王山头,旗卷旌翻。营连百里,声震霄渊。福兮祸兮,得焉失焉?李蓝既溃而清亦衰亡,惟天地遐永而江流恒远!

斯域也,地当水陆冲要,下通泸渝,上达资简。糖道和盐道交会,舟楫共车马漕转。人挑马驮,络绎盈途;客船货轮,堵江塞岸。历为商贸大埠,西市卖米,东市售盐。村夫走贩,兜售特产;富商巨贾,趸销糖盐。九街十八巷,五省八庙连。檐牙高啄,碧瓦青砖,鳞次栉比,砌玉雕栏。客货盈盈,其昌其繁。

喜观今日,旧貌新颜。商铺萃聚,货色齐全。产业共商贸齐飞,国道与村道相连。园林胜景,曲径幽兰。高亭矮榭,箫长笛短。茶肆川剧坐唱,清音绕柱;河干龙舟竞渡,气势掀天。美食风味,遐迩有誉。牛佛烘肘,色味俱全。萝卜红龙,脆嫩回甘。沱江河鲜,妙不可言。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昔曾闻,神牛慈航渡众生;今昭见,金牛雄起马儿山。寰宇之内,赤子情牵,文化名镇,再续华篇。嗟乎!显贵枭狐俱逝矣,江风山月总依然。文明之华光,方能照耀永远;文化之承传,岂可视之等闲!不趋功而功成,功臻至伟也;不趋利而利现,利在信义焉。千秋之计,诚当如是!岁次壬辰初冬之吉 巴骄 撰

一 沱江明珠 千年古镇

牛佛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地当水陆冲要,历为客流、物流集散地,富庶繁盛,闻名遐迩。牛佛建镇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宋前名曰高市镇,北宋时期为富顺监所辖13镇之一。明初,正式更名为牛佛镇。2005年8月1日,牛佛由富顺县划归自贡市大安区行政管辖。沱江环抱的牛佛古镇

1994年,牛佛镇被批准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试点镇;199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小城镇试点镇;2003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9年3月,被评选为四川省十佳魅力风情名镇;2009年9月,荣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6月,获四川省最具保护价值古城镇殊荣;2014年2月,荣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区位环境

牛佛镇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自贡市东部。古镇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9°22′39″,东经105°1′59″。东与内江市隆昌县桂花井乡、黄家镇接壤,南与自贡市大安区回龙镇、沿滩区瓦市镇相邻,西与大安区新店镇、何市镇相交,北与大安区庙坝镇、永嘉乡相连。面积76.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887亩,现辖33个行政村、2个场镇社区居委会,共313个村民小组和12个居民小组。2013年,总人口70936人,其中农业人口56736人、城镇人口14200人;总户数23197户,其中农业户17703户、城镇户5494户。

镇域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极端最高气温41.3℃(出现于2006年8月12日),最低气温-2.1℃(出现于1977年1月10日),年平均气温18℃左右。无霜期达354天,年降雨量1041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东北风,平均风速为1.8米/秒。

镇域属浅丘地貌,由构造剥蚀地貌、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组合而成,属于自流井凹陷南沿,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280.5~388米。构造剥蚀地貌占镇域总面积的80%以上,地表丘陵错综起伏,主要形态为方山状低丘。丘顶为砂岩覆盖,其下砂岩、页岩重叠,丘坡呈台阶状。低丘间为冲沟和谷地,稻田密布。此外,境内平坝主要属于侵蚀堆积地貌,是较为完整的一级阶地,为新老冲积物堆积,土层深厚。镇域内有八大平坝,占原富顺全县平坝总数的30%左右。八大平坝为:郭家坝、张家坝、谢家坝、肖家坝、晏家坝、曹家坝、烟墩坝、湖泗坝。郭家坝系古代河床,以其9000亩的面积而位列全境之首。郭家坝又称郭家三坝,即前坝—罗塘坝、中坝—藕塘坝、后坝—红旗坝。

牛佛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粮、油、蔗、林、果、渔,农副产品和多种经营发展面广。粮油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子、花生为大宗,胡豆、豌豆、高粱、黄豆以质优见长。经济作物中的甘蔗、蚕桑等为传统著名产品。水果品种以柑橘为主,有梨、桃、李、杏、桂圆、荔枝等十多个品种。位于牛佛镇双龙桥水库的园艺场,有果园面积145.73亩,主要栽培“锦橙”“罗脐”“碰柑”“12号耐贮脐橙”“柳橙”“大红李”“金蜜李”“柚子”“枇杷”等优良品种。1994年,“罗脐”“锦橙”被评为市优、省优、部优产品,双双获得国家金奖。

在四川省境内,长江四大支流之一的沱江,流经镇域达19.6公里。牛佛古镇是沱江下游重镇,旅游资源丰富。依山傍水而建的古镇,背靠后山坡,旁倚马儿山。隔岸,牛王山郁郁葱葱,别具风貌。蜿蜒的沱江环抱古镇,形如太极图。沱江河道从东北方向而来,又向东南方向而去。古人建造尤其注重风水,风水学上将这种形状称为“太极水”。通俗来讲,牛佛古镇就是建立在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古镇风貌保存较好,至今仍保留着“九街十八巷”“五省八庙”的遗韵。

牛佛古镇是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旅游南环线上的重要节点。牛佛古镇东到隆昌县城、南达富顺县城、西至自贡市中心、北抵内江市区,相距均约35公里;与周边相邻的瓦市、新店、何市、永嘉、黄家、庙坝、回龙、先锋、永胜9个场镇分别相距约10公里,向来有“四个九十里,九个三十里”之说。加之濒临沱江中下游的联结点,地理位置优越,故牛佛镇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物流集散地。牛佛古镇图

2 历史沿革

牛佛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远在东汉时期,牛佛古镇即为人类重要的活动中心。从双河村考古发现的东汉崖墓群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可知,东汉时牛佛地区已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和较为繁荣的社会经济。

牛佛建镇迄今已有1000余年。据文献记载,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划江阳县北部富世盐井及附近地区设雒源郡及富世县,牛佛为富世县所辖。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以避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为富义县。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富义县掌煎盐,故升为富义监,隶梓州(潼川)府路。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以避太宗赵光义讳,富义监改为富顺监。其时,牛佛为同下州富顺监13镇之一,名为高市。宋《元丰九域志》有云:“高市镇,监北七十里。”

牛佛镇的得名,缘于其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一则古老的传说。沱江西岸,一山耸峙,势颇雄杰,逼江临水,浑若牛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牛王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沱江发大水,一头老水牛前来拯救为水患所困的芸芸众生。当众人从洪水中救起后,老水牛即在岸边坐化成佛,这便是“牛佛”的由来。山下渡口被称作牛佛渡,系沱江中下游最大的码头之一,远近闻名,明初遂将古镇正式定名为牛佛镇。牛佛渡亦为牛佛镇之代称,市井坊间别称牛儿渡。清代,这里被称为牛佛渡保,属于富顺县在城乡上东路。因本地商贸繁盛,每逢场期,必引周围数十里之众聚集,称为牛佛渡场。清咸丰十年(1860)秋,李蓝起义军20万人会师牛佛渡,建都称王,以天后宫为王宫,改年号为顺天元年,踞此6月余。此后,民间便流传有牛佛都之称。民国初年,这里被称为牛佛渡团,1934年复称牛佛镇,镇名沿用至今。牛王山

宋、元时期,镇址设在现今的沱江西岸肖家坝圣果寺侧。明末清初战乱四起,四川大多数地区人口锐减,包括牛佛在内的整个富顺地区,十室九空,田园荒芜,生产停滞。为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清政府开始从湖北麻城等地移民至此,然后陆续又有广东、福建、江西的移民来到牛佛。原来圣果寺侧一条小街的镇址已远远满足不了众多移民的住宿要求,为和码头渡口相衔接,遂由沱江西岸迁往东岸今址。此处地势得天独厚,以后山坡为倚靠,隔江有牛王山作为屏障。江面开阔,水深流缓,上、中、下三个码头可容过往大小船只停泊。

明嘉靖时期,富顺县西北角自流井盐场兴起,川东地区至此贩运食盐,必经牛佛镇。牛佛古镇人气渐趋旺盛,集镇也由西北向东南扩展。从1650年开始,牛佛古镇经过三四十年间在东岸新址形成了九街十八巷的规模。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占据东南半壁河山,淮盐不能上运。因“川盐济楚”,自贡盐场产量激增,盐场人口和货物需求量也直线上升,牛佛古镇成为“川盐陆路东运”和百货西运的转运站,场镇进一步扩大。

历史上,牛佛古镇曾为富顺县所辖之牛佛区治,是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35~2001年,行政区划几经演变。1935年该区建立六区,辖牛佛镇(28保)、回龙镇(34保)、瓦市镇(30保)、大岩乡(17保)、河北乡(34保)、新店乡(13保)、何市乡(50保)、庙坝乡(17保)、仙市镇(39保);1949年9月,牛佛区被称为二区,辖牛佛镇(21保)、庙坝乡(6保)、三卢乡(9保)、升平乡(6保)、卫坪乡(6保)、仙市乡(12保)、何市乡(8保)、瓦市乡(8保)、新店乡(6保)、回龙乡(16保)、骑龙乡(6保)、中石乡(16保)、戴寺乡(10保);1950年后被称为三区;1955年11月因驻地牛佛镇而正式更名为牛佛区。1994年牛佛区所辖沱湾乡、牛佛乡撤销,1995年9月牛佛区所辖永新乡撤销,它们先后并入牛佛镇。牛佛区在2001年撤销前,辖1镇3乡,即牛佛镇、庙坝乡、回龙乡、王大山乡。其时,东与隆昌县桂花井乡、黄家镇相连,西与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永嘉乡、新店乡连接,北与内江市龙门镇、黄石镇、中山镇接壤,南与富顺县瓦市镇、狮市镇毗邻。全区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10公里,面积130.92平方公里。人口有3.98万户,13.5万人。2001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富顺县牛佛区撤销,所辖王大山乡并入牛佛镇。同时,庙坝乡、回龙乡分别设为镇。

2005年8月1日,牛佛镇由富顺县划归自贡市大安区行政管辖。

3 商贸重镇

位于沱江下游的牛佛古镇,扼水陆交通冲要,上通资简(资中、简阳),下达泸渝(泸州、重庆),自古以来就是沱江流域的一个大码头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这里规模和气派超过普通的小县城。沱江流域主要的大码头,素有“上有赵家渡,下数牛佛渡”之说。

牛佛地区物产丰饶,在清初即成为富顺县最大的甘蔗作物区,并与四川蔗糖主产区内江连成一片,逐步形成了近代土法制糖的作坊工艺和规模化生产。清末至民国,牛佛地区食糖产量占全县食糖产量的一半以上。内江糖区所产红糖销往川内外,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通过沱江运抵牛佛转销。

18世纪中期后,牛佛古镇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这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水陆交通枢纽地位有密切关系。20世纪50年代成渝铁路通车前的数百年间,牛佛古镇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尤为突出。

陆路,牛佛渡是川南与川东来往的东大路枢纽,是自流井井盐外运的重要口岸。因井盐运销的带动,牛佛古镇在明清井盐生产鼎盛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贡盐场的食盐经陆路运销下川东(含重庆),须从大山铺运抵牛佛渡囤积或转销。乾隆十八年(1753),清廷设盐税关卡于牛佛渡,专司征税查私。

川南乐山的丝绸等运销下川东;川东荣昌、永川、重庆的百货,以及隆昌的煤、白马庙的纸运销自贡、乐山,因为沱江阻隔,东来西往都须在此短暂停驻。那时,每日可见,牛佛大道上人担马驮,络绎于途,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沱江是川西到川南,经泸州入长江、下重庆、出湖广的快捷航道。川西平原的大米销往自贡盐场,必在金堂赵家渡用木船运到牛佛镇米行。赵家渡船帮常有上百艘船往返两地。内江地区吴家铺木船帮的几十只载米船也是常年来往不绝。牛佛古镇沱江江面每日可见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景象。每到傍晚泊船时间,只见帆樯如林,人声鼎沸,有时连河心也泊有船只,连成水上闹市。河滩上,除洪水季节,春、秋、冬三季都搭设有两条棚户街,昼夜为船民服务。

沱江渡口更是渡船穿梭,热闹繁华。沱江由北向南流,截断了东大路的陆上交通,在没有桥梁的年代,就靠“木船横渡”把它联结起来。当时,牛佛古镇有3个渡船码头,分别是鱼市口正码头、沱湾码头和沙湾码头。鱼市口正码头共有木船五六十只,它们大小不同,分渡人和渡畜。其中,义渡会大型渡船16只,私营专载骡马的渡船10余只。沱湾码头有木船20余只,沙湾码头船只较少。从早晨天明开渡,晚晌“二更”收渡,每天运送12小时左右。如遇急事,则不受时间限制。过江后,人、畜还要从牛王山侧的两条石板大路分流,以免路上拥挤。这种景象在一般场镇是见不到的。牛佛横渡日运量数以万计,年运量达380万人次以上。

基于以上原因,牛佛镇的货物常年堆积,交易频繁,遂有“扯不空的牛儿渡,塞不满的大山铺”的民谣。清代,牛佛镇已经成为具有资本主义雏形的商贸大镇。清末民初,牛佛古镇的资本主义经营特色更为明显,钱庄、堆金会、当铺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富顺县城还早建立的现代银行机构——牛佛渡中国银行于1931年就在贺乐堂设立。还有批发经营食盐的盐帮以及分别经营大米、食糖、烟丝的米行、糖帮、烟帮等,门类之全,远非其他小场镇可比。

二 话说九街 访览八庙

在清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时期,牛佛古镇已成为具有资本主义经济雏形的商贸大镇。随着商贸的发展,古镇的建筑特色也随之显现。古镇占地面积达40公顷,相当于川南一般小县城的规模。暮色中的后街

一则流传至今的清代民谣,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牛佛古镇历史上的规模和格局:九街十八巷,中间有个鸭儿凼,五省八庙七栅子,河北老街隔河望。

1 街巷格局

千年古镇牛佛,本身就是一处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牛佛镇的各地移民和战乱后陆续返回故乡的原住民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至18世纪末期,经过100年的发展,牛佛成为沱江下游大镇之一,形成了九街十八巷。后又经清末、民国的不断拓展,牛佛在原有九街的基础上增建镶边场街、大米市街、后街、仙婆街、横街、新街等。古镇街道的命名,显示了商贸经营的特色。如油房街有陈冯等姓的土榨油作坊;箱子街有陈姓箱子店、龚姓木器店;面房街有何、曾等姓氏的六七家手工面作坊;大米市街有较多的米行、粮食货栈,专销川西平原和内江地区的大米杂粮;席子街为各地贩卖草席、竹席之处;力行巷是“劳务市场”,当时叫“人市”,是雇请脚夫、搬运等劳动力的地方。

下面我们就循着九街兴起的先后顺序,粗略地感知古镇不断拓展的过程。

猪市街 因农户自发地在此交易生猪而得名,街道长140米。此处逐渐搭起一些草房和埋杈房子(多将竹竿、木棒埋于地下,然后捆上房架,再在房架上加盖一些稻草、蔗叶或小青瓦,墙壁则用竹篾架成),到20世纪30年代初,被一场大火一扫而光,后逐步建成现今的猪市街。如今,猪市早已迁往他处,这里变成了居民区。1981年,猪市街与铁匠街一并更名为解放街。

铁匠街 由于自流井的井盐和荣昌、隆昌等地大米的运输都要途经此街口,驮马常在这里钉马掌,加之修造船舶也需大量铁钉,农民生产更离不开铁制农具,因此,铁器行业兴盛并集中于此,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设红炉打铁,故名铁匠街。但因红炉火势大,易引起事故,又因街太短,仅十余间店铺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故逐步迁至河坝,搭起临时工棚生产经营。铁匠街至此名存实亡,铁匠铺多改作商店。

双正街 历史上,牛佛古镇曾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时期。清咸丰十年(1860)冬,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起义队伍20万之众,曾在牛佛驻扎。李永和来到牛佛后,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决意定都牛佛,以此街的天后宫作为其王宫,仿双正街

朝廷建制封官加爵,开科取士,并将双正街命名为“御街”。自此之后数十年间,这里都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驻所。因此,这条街遍设茶馆、酒店、栈房,专为来此公干之人和客商服务。如今,人们早已淡忘“双正街”和“御街”的名称,常常称之为“天后宫”。又因天后宫门外有一对高丈许的大石狮子,故此街又被称为“双狮子”。

油房街 古镇上的榨油作坊多集中于此,故得名油房街,街长265米。每家油房占三到四间铺面不等,多为前店后坊经营。人们远远地都能听到工人们劳动时的号子声和榨油时撞击的声音,时而还夹杂着黄牛拉动石碾的滚动声,还能闻到菜籽油或芝麻油的醇香味。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这里的油房与后街油房合并,归属粮食部门统一管理。油房街曾一度更名为幸福街,1981年恢复原名。

箱子街 最初是制作、出售箱子的铺子和几家为箱子提供配件的铜匠铺集中于此。19世纪后期洋货充斥中国大地,其时,牛佛从外地运进不少洋纱和洋布,本地农民也开始种植棉花,简阳、资阳等产棉区的棉花经沱江源源不断用木船运来牛佛销售。不少商人认为有利可图也转营棉花、棉纱、棉布。最初只在凉厅子内交易,后逐渐将棉花、棉纱、土布(本地纺织的宽约1.4尺的粗布)市场扩展到箱子街,至20世纪初,花纱店已占据箱子街大半条街。

面房街 据说这里是建镇之初的正街。自牛佛建镇至今址新建场镇,世代居住在此街的人都以做手工面为生,故名面房街。何、曾等姓氏人家的面房就在这条街上代代相传。20世纪50年代,这些面房经过改造在新街成立面粉厂,后厂址迁至后山坡。

兴隆街 街面狭窄,是九街中规模最小且最偏僻的街道。这里除一座张氏宗祠外,余下就是烟馆、纸扎铺。昔时进出此街的,多为来此吸食鸦片烟的“瘾客”和前来买纸钱、纸人、纸马、纸房的求神拜佛者。现在这条街几乎被人遗忘,特别是五花洞巷被半封闭后,连过往行人也逐渐稀少。

河街 因沿河搭建而得名。河街从鱼口市至灯杆坝依次分为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3段。此街历来除茶馆、酒店外,还有经营丝绸、布匹、洋广百货、土法缫丝等的店铺。时至今日,经营布匹、服装的商店仍很多。1981年河街与大米市街合称“顺河街”。

席子街 这是一条平日幽静,赶场天热闹的小街。旧时每逢三、六、九场期,这里便是经营草席、凉席的交易市场。街面由于狭窄,显得十分拥挤。后来,十几家店铺竟无一出售草席或凉席,统统被典当行业所占据,门前多挂有一块写有一个斗大的镏金“当”字的木牌,以此招徕顾客。

以上为清中叶的九街,其规模相当于现在古镇占地面积的一半。此后,在九街之外又陆续形成了一些新的街道。

镶边场街 由于牛佛水陆交通便利,18世纪中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来自东大路沿线的隆昌、荣昌、永川、重庆等地的经商者日渐增多,九街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遂将由田冲头经面房街后面流入沱江的河沟改道,从宁家柑子园经张家坝至富隆桥上游注入沱江(改道后的河沟被人们称为“后河沟”)。原有河沟经填埋修整为一条明沟,称作“大阳沟”。从面房街的背后镶出一条街,故名镶边场街。此街建成后,成为全镇最宽、最大、最热闹的正街。店铺多经营洋广百货、中西药材、山货纸张、锅瓢碗碟,印刷铺、书店、苏裱店也多设在这里,凡在当时新潮一点的商品都集中在这条街上出售。街面较之原九街更宽敞,房屋也更为高大。

后街 在通向隆昌方向的场口,逐步建房延伸形成后街。街长250米,建成时间稍晚于镶边场街。因它建在后山坡脚下,是当时离镇中心最远的一条街,故名后街。这里是由自贡至隆昌、重庆等地的必经之道。过去自贡的井盐要运往川东一带销售,必须人担马驮至牛佛后再行转运。因此每天盐担子、驮马队络绎不绝,盐店鳞次栉比。除此之外,还有几家专为盐商、盐贩提供服务的栈房和饭馆。后街

大米市街 建成于1780年前后,原系一个荒坝,赶场天作为粮食交易市场。由于外来人口激增,本地自产大米不能自给自足,遂有隆昌、荣昌等地的粮贩运来大米销售,逐步形成街道。这里的店铺大多为算房,也有几家木匠铺。20世纪40年代初,多家米铺开始用机器打米。在街尾通向仙婆街的街口,有一个穿斗式木结构的数百平方米的“斗行”,其为集日粮食零售之处。

横街 19世纪中后期,街道继续向张家坝方向扩展。横街是一条从镶边场街横向通往仙婆街的通道,故得此名。街面狭窄,街口两边的房檐几乎相接。20世纪初,因川军某旅旅长廖刚在横街一侧修建公馆,街面有所改观。横街除有两家染房外,其余均为居民住房。

仙婆街 此街是巫师仙婆聚集之处,整日香烟缭绕。昔日,老百姓生疮害病不去求医,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常去找巫婆观花、抹米、照水碗,以求神灵保佑。

新街 这是一条新建尚未定型的街道,有待发展,故得此名。此街其中的一段曾叫马房街,有几间店铺有柱无壁,类似敞棚,专供拴驮运盐、米、炭等物来牛佛的骡马之用。平日拴有骡马上百匹,一到集日更是不计其数。

八仙街 20世纪20年代,上至坎离庙、下至后街口万寿宫围墙的一段街道更名为八仙街。这条街包括坎离庙、禹王宫、万寿宫、贺乐堂。这些庙堂供奉着众多神仙佛像,此街因此而得名。

至此,牛佛镇的大街小巷基本定型。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条主要街道进行了一次扩建和整修,路面原有的长方形黄浆石板被换成了四方形石板。在街道形成过程中,场镇依大街格局形成了众多的小巷。

天后宫巷、王爷庙巷、坎离庙巷 这三条小巷都是喻家院子的出入通道,因为喻家院子是全镇住户最多的大院,院内还有几条无名小巷。

贺家院巷、田家院巷 这两条小巷相邻,前者为贺家院居民的出入通道,后者为田家院居民的出入通道,院内多数人家有后门通往后山坡。

文家巷 这是一条死胡同,专供住在巷内大杂院的居民出入之用,大杂院四周均被其他房屋包围,无后门可通。

五花洞巷、凉厅子巷、贺乐堂巷、川主庙巷 这四条小巷是连接各大街的通道。

蛋市巷 最初为张家坝方向通往古镇的入口,因以禽蛋交易为主而得名。[1]

胆巴巷 此巷是面房街、席子街通往沱江岸边的必经之道,此巷因有胆巴售卖而得名。

炭市坝巷 巷口有一个空坝,因长年有来自隆昌方向的煤炭在此出售而得名,后因修建灯杆坝糖果店而封闭。

大阳沟巷、大米市巷 这两条巷是人们下河挑水或洗衣物的出入通道。

力行码头巷 巷道尽头是专供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搬运工常歇息于巷口,旧时称搬运为力行,故得此名。

上码头巷 此巷直通上河坝临时街道到上渡,上渡亦称上码头渡口或肖家坝渡口。

以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巷”。此外,还有新街通河坝的巷道、仙婆街通大米市的巷道、后街通后河沟的巷道、后街通后山坡的巷道、后街通龚家漏栩的巷道、新街通双朝门的巷道、新街通操场坝(张家坝)的巷道等,它们均不包含在“十八巷”之内。

2 五省八庙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遭受长达16年的战祸,“百里无人烟,民存仅百一,十户九宅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举移民实川,由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迁入牛佛的移民,为巩固亲情乡谊,加强合作,按各省原籍分别组建同乡会,并修建同乡会馆。清代,牛佛镇有8座气势恢宏的会馆庙宇,分别由四川、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人所建,故称“五省八庙”。其中4座为外来入川移民所建的同乡会馆,即湖广会馆禹王宫、广东会馆南华宫、福建会馆天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

观音寺 牛佛观音寺原有两座,一座在河东古镇区内的张家坝社区;一座在河西,叫作观音阁。古镇内的观音寺初建于宋代,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有观音、文殊、普贤、如来佛等塑像30余尊。昔日寺庙香火旺盛,每年举办3次观音会,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举行。“文化大革命”时,两处庙宇均被拆除,佛像被毁。20世纪80年代后,河东、河西两寺合为一庙,在沱江西岸的观音阁旧址重建,后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香火盛如从前。2009年,观音寺被批准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寺

川主庙 川主庙为清代建筑,系本地绅商募资修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殿堂宏伟,院坝宽敞,戏台阔大,建筑工艺精湛,超过本镇以前所建各庙。进厅塑二郎神杨戬像,正殿塑李冰像,两侧为李老君堂和崔文圣人堂,庙内神像高五六米,大小神像24个。牌坊和墙壁上雕刻小神像数百尊,刻工精细,生动传神。庙内有一铸铁大钟,口径9尺,重约3吨,高丈余,上铸集资功德人姓名。暮鼓晨钟,撞钟之声数里可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庙里举办川主会,唱大戏10天,盛况空前。民国时,龚云星曾任首人。

20世纪50年代后,川主庙被用作粮库,“文革”中被彻底摧毁。原址现已改建住宅楼,仅余断垣残壁于其侧。

禹王宫 禹王宫系湖广会馆,又称鄂庙,位于牛佛镇箱子街头,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该庙塑大禹、黄帝和鲁班等神像36尊。其中鲁班像为大型木刻,其余为泥塑。这里曾设有湖北帮餐馆,可一次接待百桌客人。民国时期,郭再兴、朱永峰相继为首人。

1958年,此处设为牛佛人民公社驻地,20世纪80年代后改作民居,庙内文物悉毁。现存正殿部分为木结构,面积240平方米,面阔25米,进深13米,通高12米。2009年,禹王宫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宫 南华宫系广东会馆,又称粤庙。其竣工时间比禹王宫稍晚,山门开在油坊街,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该庙全是壁画,主壁画为佛教禅宗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像,另有八仙等巨幅画像40多幅。庙堂可设桌凳做礼堂或课堂,此处也曾办过“洋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南华宫设立“粤省初级小学堂”,即牛佛小学的前身。民国时,钟鸣章、李永章曾任庙首。20世纪80年代末,因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南华宫主体被拆除,现残存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门楼部分。

天后宫 天后宫系福建会馆,又称闽庙。该庙建于双正街,南邻南华宫,门前左右各踞一大型石狮,高丈余,故又称“双狮子”。天后宫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木匠工艺精湛,井字形屋架,正殿有天后娘娘塑像,另有天宫传说神像40余尊。每年正月举办庙会,福建移民在此吃斋集会,至元宵节后方散。民国时,廖丘成曾任庙首。

清咸丰十年(1860)冬,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起义军于牛佛建都,号顺天,把天后宫作为其王宫。20世纪50年代后,天后宫被牛佛区粮站用作粮库。20世纪80年代末,因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整个建筑被拆除。现残存有当年的一段围墙,在一块块特制的青砖上,大篆体“天后宫”三字依然清晰可辨。

王爷庙 清代由本地船民集资修建,坐落于场镇北边的沱江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该庙与其他王爷庙不同,所塑王爷不是长须老者,而是天真童子,有哪吒等神像30余尊。船民们相信哪吒能够降服龙王,也就能治理水险,确保水上渡运安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庙会,所有船员必到庙中祭祀供奉,场面盛大,热闹非凡。民国时,胡子东、金子丹等曾任庙首。该庙对研究牛佛民俗和清代建筑,以及盐运、糖运等均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 万寿宫系江西会馆,背靠后街,坐东北向西南,清康熙前期由江西客商集资修建,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山门顶额塑寿星老像,正殿塑无量寿佛像,全庙共有9尊神像。1911年,万寿宫被人纵火烧毁,民国初年,修复为礼堂式庙宇,占地面积缩减,约1000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大门、厅堂、厢房依次布建,四周则以山墙环绕,前后屋顶共有36只檐角,三重檐马头墙对称布建于厅堂左右,大门饰有人物木雕和垂花,后门饰有花鸟石刻。庙会一般定于农历十月十八日举行,有时也择期赶会。民国时,钟孝钦曾任首人。万寿宫

戏台等建筑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拆除,现存部分为正殿,2003年进行过维修,保护较好。万寿宫对研究自贡清代会馆建筑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坎离庙 俗称火神庙,位于牛佛镇油房街,清同治十年(1871)七月募众修建,次年五月落成。该庙奇特之处颇多,跨街而建,街南是戏台,街北是殿堂,中宫同时供奉水、火二神,旁龛奉祀前任四川总督骆文忠公、前任邑侯笛云徐公、前任隆昌县邑侯小恬肃公。现正殿已毁,仅存街南戏楼部分。

旧时,坎离庙每年择期举行庙会,会期3天。人们设坛祭祷水、火二神,称为打醮。打醮期间,全镇禁屠,居民素食三日,违者处罚。打醮时村民要抬瘟船,由道士逐户检查火源,消除火灾隐患,驱送瘟神,家家户户秉烛焚香迎拜,并备酬金于门口水盆内,由道士逐户收集汇总,用于会上。打醮结束,“瘟船”被抬到河边焚烧,寓意为全镇消灾。[2]

牛佛寺 亦称牛王庙,建于牛王山临江一侧峻峭的绝壁上,寺内塑有神牛,供奉牛王菩萨、释迦牟尼、观音菩萨、药王菩萨、燃灯佛、阿弥陀佛等。因有神牛拯救众生并坐化成佛的传说,旧时牛佛渡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牛王菩萨生日之时,都要举办牛王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原寺圯废,现存庙宇为20世纪90年代初由胡姓老妈等人募资协力复建,1996年移交牛佛镇政府管理。

3 府第宗祠

民谣所说的“五省八庙”,是指清代的场镇景象。随着古镇的不断扩展,在八庙之外又陆续建起了更多的宏伟建筑。

益兴灏 清代牛佛盛产甘蔗,蔗糖产量颇丰。邑人张笑山,号益兴,中宪大夫,为益兴灏创始人,是清末牛佛糖商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张益兴早年家境寒素,以农耕商贩为生,后渐事酿酒、制糖等业。张益兴眼光独到,胆识过人。在因匪乱而致牛佛地区所产蔗糖滞销时,其将方圆数十里漏棚所产的蔗糖悉数收储,为各糖坊业主解了燃眉之急。后来糖道畅通,糖价倍增,张益兴大获其利,遂于同治末年建益兴灏于张家坝。1916年张益兴逝世,富顺名流卢庆家为其撰写诔文,大赞其功绩。20世纪50年代后,益兴灏曾作为富顺县第三区(牛佛区)政府驻地,也曾是富顺县初一中学生宿舍,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灏 清光绪元年(1875)建,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正殿面阔12米,进深7.2米,通高6米。整体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主体建筑由门厅、过厅、正堂组成,为单檐硬山抬梁式砖木结构,屋脊、泥塑、木雕、石刻保存完好。中和灏祠堂对研究自贡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左右厢房现为居民住房,保存完好。中和灏祠堂于2003年被列为富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和灏俯瞰

贺乐堂 位于牛佛镇后街,整座建筑坐东南朝西北,始建于清代,1921年进行修葺,门楼仿西洋风格而建。贺乐堂平面布局为四合院,由正殿、戏楼、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正殿为砖木结构,面阔11.7米,进深7.2米,通高11米。戏楼也为砖木结构,面阔17.8米,进深6.8米,通高8米。右厢房为木结构,面阔7米,进深3.85米,通高6米,保存完好。屋顶共有44只檐角,四周墙体均饰有石刻。贺乐堂

民国时,川军某旅旅长廖刚退役后回到牛佛,为促进商贸发展,遂联系中国银行,于1931年在贺乐堂设立牛佛渡中国银行,这是富顺县的首家现代银行机构。此后不久,在廖刚的极力撮合下,富顺糖市正式迁到牛佛镇。贺乐堂对研究自贡清代建筑、自贡地区糖坊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贺乐堂在2009年被列为自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廖公馆 位于横街,系民国时川军某旅旅长廖刚退役回牛佛后新建的一处寓所,修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5194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布局,穿斗抬梁式构架。20世纪50年代后,廖公馆曾作为牛佛区公所驻地,现改作民居。院内数株参天银杏已被作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廖公馆对研究自贡近现代庄园式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廖氏庄园 位于圣果寺侧(今农科村),为民国初年富顺县最大的庄园之一。庙堂宏伟,果树林立。庄园中有廖氏祠堂,1940年曾开办建文中学,后为纪念已故国民党元老谢持(字慧生)而更名慧生中学,20世纪50年代初迁至张家坝,现名牛佛中学。

卢氏宗祠 坐落于距场镇7公里处的烟墩坝中央,前邻沱江河,后倚青山,对岸乱石沟,西傍神井溪。据《卢氏族谱》记载,宗祠建于乾隆戊戌年(1778),制图雇匠至合江,购木就地按图加工,后船载以还直接搭建。宗祠是一个三重堂格局的大四合院,中间大堂气势恢宏,下厅宽敞明亮,均系九柱落地的木架结构,两边有厢房、耳房,还有厨房、厕所、花台、天井。宗祠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垣墙围地5000平方米,配有常青大柏树数百株及牌坊式的双财门。该宗祠为研究清代建筑和川南宗祠文化提供了实物佐证,极具文物价值,2009年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岁末,卢氏族人筹[3]资对宗祠进行修复。下附宗祠楹联。卢氏宗祠

闽海祥瑞,祖根广散,先辈遗风有承者;

巴山宝华,宗德远播,后世流芳无绝期。(槽门楹联)

沱江发自五源,绕东巴经西蜀,正本源乃知绵远;

卢氏共承一脉,居北地处南天,连血脉当然宗亲。(卢氏宗祠联)

自彼龙岩跋涉八千里,奉祖灵携经籍,

耕读传家,辈出斯文贤嗣;

于兹烟墩繁衍十代孙,立宗祠诲义理,

诗书继世,钦承范阳遗风。(范阳堂联)

忠厚人家,父慈子孝,尝抱敦庞之朴;

书香门第,裕后光前,当馈睦邻以德。(敦睦堂联)

食其力者,无论士农工商,承祖德可为世表;

灼乎华也,不分诗书艺技,循正道即是楷模。(名人堂联)

张氏宗祠 位于面房街,为青石八字槽门。槽门颇为讲究,高丈许,宽约8尺。大门及门框为木质,门顶横梁的枕梁有浮雕,两侧为彩绘图案,各不相同。进入槽门是一个天井,两侧是厢房。黛瓦青砖,硬山高帽,塑鳌起角,宏阔清秀,颇具川南民居韵味,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9年,张氏宗祠被列为大安区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宗祠 位于田冲头,占地数亩。高大的黄浆石八字槽门气势恢宏,其上有“西平世胄”字样。民国初年,此处曾开办李氏先广祠小学。1942年8月18日,富顺县政府发布训令,牛佛镇设立食糖专卖局,专卖局机关即设立于此。1951年年初,牛佛中学的前身“私立慧生初级中学堂”更名为“私立建群初级中学校”,曾迁至此处开课一个学期。

吊脚楼 位于田冲头,背靠马儿山,初建时跨于半亩荷塘之上,房屋柱脚悬空,故称吊脚楼。民国中后期,此处集中救助容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故又被称作叫花营。吊脚楼现改作民居,周围的园林池塘等也早已不复存在。吊脚楼

刘氏宗祠 背靠后山坡,坐东向西,侧有小巷通往油房街和后山坡。宗祠保存尚好,现为居民住宅。刘氏宗祠

4 七栅子

访览了五省八庙,我们再去追寻民谣中所说的“七栅子”昔时情形。

19世纪初,为防匪盗,古镇在各要道出入口设置了七道栅子。栅子分别建在通往隆昌的后街口、通往富顺的蛋市巷口、通往内江的猪市街口、通往沱江岸边的炭市坝巷、胆巴巷、力行码头巷以及仙婆街至横街口。每日天亮时分栅门开启,晚上二更后关闭。在重要栅子口上还建有小阁楼,供巡夜人和更夫用作哨楼。

19世纪中叶,洋枪大炮被不断输入中国,四川腹地也出现了新式武器,栅子逐渐失去防卫作用。后来,就在后山坡的制高点修建起一座碉楼,取代原先的栅子。碉楼由团丁、乡勇守卫。在碉楼上可俯瞰全镇,亦可控制沱江和各条要道。

5 河北老街

民谣中所说的“河北老街”,是指古镇对岸以渡船码头为起点,沿着通往自流井方向的东大路而建起的街道。此街在17世纪初期就已形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修建牛佛沱江公路大桥时被拆除,现已难觅昔日痕迹。

[1] 胆巴:在井盐生产中,卤水熬盐后剩下的母液称为胆水,其结晶体称为胆巴。胆水或胆巴,是川南一带制作豆花或豆腐常用的凝固剂,能使豆浆中的蛋白质结成凝胶,把水分离出来。用胆水做凝固剂制成的豆花细嫩绵软,制成的豆腐则硬度较大,弹性和韧性较强。胆水对皮肤、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不可直接食用。人若误服,会感觉恶心、口干、胃痛、腹胀、头晕、头痛、出皮疹等,甚至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2] 牛佛寺不在民谣所指的“五省八庙”之列。

[3] 下附宗祠楹联皆为巴骄所撰。

三 灵秀山水 人文胜景

牛佛古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丘陵绵延起伏,平坝阡陌纵横,江河逶迤婀娜,塘堰星罗棋布。奇山秀水,人杰地灵,山、河、塘、坝、林、泉、洞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留下了一处处人文古迹。耸峙江岸的牛王山

清道光七年(1827)宋廷桢修《富顺县志》,卷三十五《古迹志》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山川不改,今昔殊异。昔也亭台,今也荆棘。摩挲古迹,用触遐思。断碣残碑,摩崖镌字。金石所存,芳躅犹记。考古怀远,使人心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踏赏山川秀色,寻访古迹遗存,透过沙沙的风声和叮咚的流泉,倾听那些跨越时空的古老故事。

1 灵山起伏

《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镇域属于川南丘陵地貌,多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由于濒临沱江,牛佛也有一些较为陡峭险峻的山。

牛王山 位于沱江右岸,地跨大桥、金星等村,海拔346.6米。逆流耸峙,势颇雄杰,逼临江水,宛若牛形,相传为拯救众生的神牛坐化而成。清咸丰年间,李蓝起义军聚集牛佛渡,筑寨于山顶,驻扎6个多月。山侧有立石如笋,高丈余,又有道士洞虚悬岩边,深邃不可测。山腰的牛王庙,红墙碧瓦,飞檐翘角,夺人眼目。登临庙中,古镇风貌尽收眼底。有云:览古镇风貌,思岁月沧桑,发百世感慨;睹沱江逶迤,品山川秀色,铸天地襟怀。庙侧绝壁上镌刻有清人范君佛所书“南无阿弥陀佛”6个擘窠大字。

金子山 清《富顺县志》云:距县60里,巍峨绵亘,至江边忽一峰耸立,峭壁苍翠,日光映射如金,山腰刻“江风山月”四个大字,明邑进士金勿题。清光绪《富顺县乡土志》云:“金子山在下北,牛佛渡对河下三里,俯临江岸,形如金字,故名。其山腰石壁有邑进士金勿题‘江风山月’四字。”

龙爪山 清《富顺县志》云:山耸拔而多足,邑东诸山相传多于此发脉。山上建有龙爪寺。

罐山 位于沱江右岸,于旷野中一峰兀立,民间传说罐山是从峨眉山飞来。

豸石山 近牛佛渡,踞沱江边,状如獬豸。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头上利角冲顶邪恶之人。

鹅公山 位于藕塘村十组。传说从前有一个石匠在此开山采石,石破岩开,露出了一对漂亮的白鹅,故得此名。

鸡冠岩 位于红旗村三组,山形如鸡冠。传说此山原无蚊,后鸡冠被毁,蚊子复出。

杀牛山 位于红旗村二组。传说从前不能随意宰牛,须于此山祭祀之后,方可宰杀。

仙米山 位于张寺村六组,山中有白善泥,俗称仙米或观音土。大灾之年,饥民用白善泥充饥。据史料记载,民国25年(丙子年,1936)、26年(丁丑年,1937)连续两年大灾,俗称“丙子干丁丑”。丙子年七月末至八月初,沱江水位暴涨10丈,牛佛镇沿江两岸皆成泽国,将熟之稻悉无收成。至丁丑年,半年不雨,赤野连阡,田土龟裂,盖藏早罄,民食维艰,饥民以野菜、树皮、白善泥等充饥。其时,四面八方的灾民都来此掘泥充饥,食后因肠结腹胀而致死者无数。1960年前后,仙米山又被饥民挖出若干个两三米深的大坑。

碉楼山 位于张寺村一组,清末建有碉楼,为防范匪贼,保护牛佛古镇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废。

马儿山 山形如马,与牛王山隔江遥相呼应。

肋角山 又名虎山,位于佛岩村二组。半山腰有岩洞,即佛岩洞。

艄公山 临沱江,山上原有清代修建庙宇,名艄公庙,今废。

葛仙山 距牛佛古镇5公里,民间称作“大脚仙”,相传为葛洪炼丹处,故名葛仙山。以与内江小葛山对峙,又别名大葛,历史上曾是颇具盛名的禅林圣地。《富顺县志》载:葛仙山发脉于隆昌之天峰诸山,蜿蜒入县境。东岳坝少折而西,顿起诸峰,峥嵘磅礴,如狻猊蹲踞,昂首而赴于江。江为之曲,绕其三面,四围峭壁削立,几于无径可跻登。其上,则旷土平田,豁然开朗,峰顶有泉,泠泠出石间。古干虬枝,嘉花翠条,履綦所至,令人心目俱清。石壁刻“葛仙山”三字,颇似宋人书法或云唐刻字,字径三尺许,深两三寸。山上有葛仙寺,一名崇果寺,宋淳熙甲辰年(1184)建。明代邑人礼部尚书李长春致政归,以其寺旷窅、崖壁峻立,常咏游寺中。明四川布政使修撰李维桢题“龙门行”匾额,内江何起鸣题“第一名山”,李长春有记,宋明题刻甚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