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病治验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7:11:25

点击下载

作者:叶世龙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杂病治验录

中医杂病治验录试读:

前言

余业医30年。1994年从高校调入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以来,一直专注于临床,先后做过内外妇儿兼治的急诊全科医生、大内科医生、心脑血管专科医生,近年还致力于中医美容学研究,临床以大内科思维进行跨学科疑难杂病诊疗,在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栓病、雷诺氏病、眩晕症、耳鸣、失眠、脑梗死、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血管性头痛、面神经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周期性瘫痪、重症肌无力、颈椎病、腰椎病、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胃黏膜脱垂、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肠激惹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阳痿、黄褐斑、痤疮等常见病和重危急症的诊疗上,积验渐丰,诊疗量逐年增多,17年来累计诊疗患者近20万人次。

医学乃至精至微之术,恒非事先所能料定,亦非言语所能述尽。余所治疾病有施药一二剂而愈者;有经治数年方使病情改善者;有数病并见,统筹兼治方获疗效者;有身罹数病,难以顾全,治其一而众病瘳者;有遇疑难病症,如顽固性面神经炎案例,头颅矢状面右侧面、舌、鼻、耳麻木不仁3年多,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改善,及余初诊时,亦踯躅良久,不知如何入手,值此之时,唯有不究病名,先据症状,谨守病机,本着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治之,乃至病虽治愈,终未能给出正确诊断,证之中西医同仁,亦难确定者;有二病俱现,如本书未载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兼黄褐斑案例,制方原本治前疾却愈后病者;还有一些罕少疾病,如儿童急性中风偏瘫,竟愈于五剂中药者。其间方药作用于病症之妙,宛若斫轮承蜩,难以一言昭揭。而昶理脉症变化,推敲病因病机,厘定治疗方药,皆毕于顷刻之间,个中曲纵捭阖、运筹决断之几难,唯亲历者知之。

余深感做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一位好医生应是医德与医术兼优,仅有医德而乏医术,或医术虽佳而医德不良者,皆不能称为好医生。余每接过患者挂号,总觉得是接过了患者生命健康之托。托命之重,焉能马虎?故无问贵贱贫富、病证轻重,概未敢疏忽,尤其争分夺秒抢救重危急症患者时,心力体力之耗损,常常甚于患者当时之病痛,这种感受亦唯亲历者知之。

余处基层医院,每年接诊患者逾万人次,一应诊疗皆独自完成,所记病历均由患者带回,无暇备份。且临床之外,还肩负大量科研、教学和学术撰著工作。尤其2006年以来,先后承担省、市、区重点和普通资助课题8项,撰写医学专著、论文和读书笔记逾百万字,工作常处于满负荷状态,诚所谓操觚只手,应策多门。亦基于此,许多有价值的医案未能及时录存。本书所辑医案,乃患者病愈或显著改善后回院告知,余匆忙录之,抽空整理成篇;也有一些是余临床跟踪取得显著疗效者。所录医案预先并未定类采收,随遇随录,涉及临床众多学科,貌窥相对较杂,然皆效验确凿,故书名《中医杂病治验录》。

全书载医案82则,大致按西医系统疾病类列。每篇医案采取以法带方、以法统病的形式,按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无则省)、其他检查(无则省)、诊断、治疗、按、参考文献(无则省)的体例撰写。其中,按语部分是本书核心所在。一般依次简要介绍西医病因病理、中医所属病证、病因病机与药物功效。具体到个案,则视难易若何、复杂与否,或侧重阐述西医病因病理,或侧重探索中医病因病机与药物功用,有的还需特别阐明相关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涉及经方治时病的尚需阐明其证治内在关联,俾读者阅毕该案即明了该病诊疗大体,不必另索他文以佐之。部分医案虽然西医病名、甚至主方相同,但个中或因症异,或因脉殊,而用药稍有差别。古有一药之差功效迥异、药量增减方治立变者。此固为小异,然于余而言,则是临证之时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思辨痕迹,于患者而言,又何非同病异治咸获康复之福祉?故将此类案例同列一处,以便相互参较。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学者、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乃余恩师,2008年12月19日应邀莅临本院讲学,并在深圳市名中医馆宝安馆授诊,余有幸侍诊,耳濡目染梅老论病疏方,动中肯綮,深感老师虽逾古稀,而诊疗思维之缜密,仍令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故特选取梅老首诊疗效卓著而续方于余或原病已愈复因他病就诊于余之案例10则,揣度师意增加按语,分列相关类案中,以叙师生情谊,以志学术渊源。

医案本是医者辨证论治思维轨迹的记录,包括诊疗中如何剖析症状、确定诊断、拟定治法、给出方药,特别是理法探索有何新见、方药运用有何新效,经方、成方治疗时病之原理等等。一部好医案,譬如《临证指南医案》,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通常有较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余本才浅学疏,加以诊冗竟年,忙里偷隙,勉成是役,自难比踪先贤今哲,肤浅、错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是书初定稿后承蒙梅国强教授拨冗作序,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一并谨致谢忱!叶世龙2011年12月29日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1.健脾祛瘀化痰法治疗咸凝血脉之血管性头痛

患者男性,38岁,已婚,川菜餐饮业者,住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重庆市人。2007年8月31日初诊:

【主诉】

头痛1年。

【现病史】

患者近1年来头痛间作,今年7月因皮肤瘙痒口服西药(药物不详)随后出现头掣痛,尔后反复发作,最近每食咸味太过则头痛发作或加重,夜卧不宁,饮食正常,二便调。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不定时服降压药(药物不详)。

【体格检查】

血压150/100mmHg,面红垢腻,体型硕胖,神经病理未引出,唇色紫暗,舌质淡红,舌苔白稍厚,脉弦。

【其他检查】

既往TCD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咸凝血脉,痰瘀阻络)。西医诊断:1.血管性头痛;2.高血压2级,很高危组。

【治疗】

补气健脾,祛瘀化痰。处方:黄芪30g,党参30g,葛根30g,瓜蒌皮15g,法半夏10g,制南星6g,川芎15g,延胡索10g,血竭6g,桑叶10g,石决明30g(先煎),泽泻10g,珍珠母30g(先煎)。5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另口服美托洛尔25mg,1日2次。嘱患者饮食清淡,忌辛咸重味,多饮水。患者服尽上药即告头痛消失,又照方自取3剂巩固疗效。

【按】

该患者系川籍餐饮业者,口味素重,嗜啖辛咸厚味。初次头痛虽系西药引起,后则食咸每发或加重,表明咸是继病之因。咸性凝涩,入肾,少量食之可强肾益力,过量则害。于血脉而言,易致血液浓缩黏稠,脉道挛急细涩,故食则头掣痛。唇色紫暗亦为咸凝血瘀之征。《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即指此而言。《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释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络脉凝泣,元神失养,是以夜卧不宁。胖人多痰湿,面红垢腻,舌苔白厚,乃痰浊内盛之象。故治疗径以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启咸化之机,且甘可中和咸物;复予川芎、元胡、血竭,活血祛瘀通络,开咸去之路;余皆随症即用之品。2.燥湿泄浊、平肝熄风法治疗血管性头痛、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男性,38岁,已婚,教师,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广东省梅县人。2008年12月19日初诊于莅临我院讲学的全国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

【主诉】

头晕,头痛5个月。

【现病史】

患者近5个月来持续头晕,头痛,偶尔胸闷,饮食如常,二便调,眠安。

【体格检查】

血压160/110mmHg,五官端正,精神疲惫,语声重浊,舌质淡红,舌苔白而略厚,脉弦。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肝阳挟痰浊上扰)。西医诊断:1.血管性头痛;2.原发性高血压2级,很高危组。

【治疗】

燥湿泄浊,平肝熄风。温胆汤化裁,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2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钩藤30g,茺蔚子20g,地龙10g,怀牛膝15g,夏枯草20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

2008年12月29日二诊:

复诊于余,诉服药后头晕、头痛明显减轻,精神振作,舌脉同前。血压98/72mmHg,生化检查:甘油三酯3.22mmol/L,葡萄糖6.12U/L。治疗既效,续上方7剂。

【按】

头痛有外感与内伤之分,通常与风、寒、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该患者头晕头痛与舌苔白厚、脉弦并见,当是肝阳挟痰浊上扰清空所致,故治以燥湿泄浊,平肝熄风。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即温胆汤去甘草、生姜、大枣之所剩,因本证系痰浊上扰清空,需防其壅阻也,与石菖蒲合用,则共奏温化痰浊之功。夏枯草、钩藤、地龙、怀牛膝、郁金、远志、茺蔚子皆随症之药,总在平肝,通络,止痛,安神。

温胆汤乃梅老常用方,其广泛用于治疗脑梗死、眩晕、耳鸣、耳聋、失眠、精神分裂症、冠心病、胃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月经前后诸症、外阴溃疡、阴道炎等众多疾病,只要证属痰热上扰、痰热中阻或湿热下注者,皆有殊效。3.清泄少阳、活血祛瘀法治疗血管性头痛

某男,40岁,已婚,个体业主,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重庆市人。2008年12月21日初诊于莅临我院讲学的全国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梅国强教授:

【主诉】

枕后隐隐闷痛反复10余年。

【现病史】

患者因10余年来枕后隐隐闷痛,若棍击样,经治未愈,刻下仍头痛,饮食正常,二便调,眠安。

【体格检查】

五官端正,语声高亢,舌质淡红,舌苔薄微黄而少津,脉弦缓。

【其他检查】

既往颈椎CT扫描排除了颈椎病。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少阳经气郁滞)。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疗】

条达少阳,清泄郁热,活血祛瘀。以小柴胡汤化裁,处方:法半夏15g,柴胡10g,郁金10g,黄芩10g,栀子10g,土鳖虫10g,红花10g,醋延胡索10g,茯苓10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

2008年12月31日二诊:

患者遵梅老嘱咐,找余复诊。云服药后枕后闷痛几近消失,仅偶尔轻度发作,持续暂短即止,欣慰之下,补述长期抽烟,经常咽痒,咳嗽黑黏痰,舌脉同上。

治疗既效,续上方加熟地15g,连翘10g,玄参15g,以清利咽喉,化痰止咳,5剂,煎服法同上。3月底患者因感冒来院,告以服药后头痛未再发作。

【按】

梅老谓手足少阳经脉皆上行于头部,凡枢机不利,胆火循经上炎者,皆易上扰头、目、耳等清虚之地,而生头痛诸疾,故从少阳辨证治疗某些头痛也有较好效果。

该患者头痛逾10年,当属沉疴。痛在枕后,且语声高亢,脉弦缓,属少阳经气郁滞。盖以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经脉走向显示,枕部亦少阳经脉循行之处,经气郁滞,必会引发头痛。或问:何以仅言少阳头痛而不言太阳、厥阴头痛?盖太阳乃寒水之经,其头痛多系六淫致病,必伴恶寒发热等表症,与少阳头痛终究有别。厥阴以其与少阳经脉相连,脏腑相关,若气机郁结,木火上炎,确可引起头痛,然足厥阴肝经止于巅顶,该患者头痛局限在枕后,其部位到底不同。又《伤寒论》第377条载“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所言为寒浊上犯厥阴肝经之头痛,亦与本病有别。既然病属少阳经气郁滞,且久痛必瘀,故治疗应予条达少阳,清泄郁热,活血祛瘀。方中柴胡、郁金、黄芩、栀子、法半夏、甘草皆从小柴胡汤所化裁,意在和解枢机,清泄少阳郁热。土鳖虫、红花、醋延胡索活血祛瘀以止头痛。4.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面神经炎

患者女性,14岁,未婚,学生,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广东省阳山县人。2007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

左侧面部麻木伴口角流涎2天。

【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天气突然变冷,上学途中被晨风所伤,遂感左侧面部麻木,左口角流涎,左目开合不全,饮食正常,二便调,眠安。

【体格检查】

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痛温觉缺失;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下垂,涎唾沿左侧淌下;左眼裂扩大,闭合受限;形体胖;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脉缓。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西医诊断:面神经炎。

【治疗】

益气祛风,活血通络。处方:黄芪30g,党参30g,山药30g,葛根30g,苍术10g,防风10g,白僵蚕10g,制天南星10g,白芥子10g,全蝎10g,地龙30g,川芎20g,当归10g,丹参30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

2007年12月21日二诊:

患者近日随家人回乡,未能连续服药,上述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

治疗加强搜剔经络风痰,仍从上方加减,处方:黄芪60g,葛根30g,地龙30g,制天南星10g,白附子6g,白芥子10g,白僵蚕10g,全蝎10g,丹参30g,三七10g,防风10g,白芷10g。5剂,煎服法同上。嘱其不拘时揉按面部肌肉。

2008年1月1日三诊:

患者连续服上药10剂,口㖞已正,饮水闭口不外溢,眼裂缩小,仍有些微闭合不全,患侧面肌已有痛温感觉,舌苔变薄白,脉缓。

目前治疗宜稍作调整,以益气祛风,养血通络为主,上方去有毒之天南星、白附子,以防肝肾损害,加养血之品,调方如下:黄芪60g,葛根30g,地龙30g,熟地15g,白芍10g,当归10g,三七10g,白芥子10g,白僵蚕10g,全蝎10g,防风10g,白芷10g。用法不变,患者续服7剂,诸症悉平,随访未复发。

【按】

西医认为,面神经炎是面神经麻痹,导致表情肌瘫痪,出现以额纹消失、不能蹙眉、口眼㖞斜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不能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因风寒刺激面部血管,或病毒感染,或中耳炎等急性炎症,使血管痉挛,面部神经发生缺血性改变或面神经周围水肿引起。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风——中经络”范畴。风邪乃致病主因,且常合寒、热、湿邪侵袭颜面。颜面乃手足太阳、阳明经脉分野,手足少阳经脉亦循行其所。该患者于天冷晨行,当系风寒所伤。风性善动,寒性凝敛收引,风寒之邪突袭颜面,易致卫气猝不及防,使营卫失调,气血失和;加上患者系独生子,父母常娇生惯养,厚加姑息,平素体肥懒动,气血原本虚弱,适遇风寒遽侵,与体内痰浊相激,痹阻颜面经脉,使面肌失养,滞缓不收;在风邪窜动下,牵掣经筋,遂致㖞僻垂涎。病机关键在于正虚邪乘。至于肝阳化风、阴虚动风、痰热生风等因素致病者,此仅标因有异,病本仍在正虚。

余体会,益气祛风、活血通络是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痰湿偏盛者酌与搜剔经络风痰之品,该患者即循此思路进行治疗。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补五脏之气,使气盛以祛风活血通络,且可健脾化痰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有较好的增强免疫功能、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对面神经炎不论是否为病毒感染引起都有较好的防治[1-3]作用。葛根、防风、苍术祛风解表,善散肌表之邪,近年的研究表明,葛根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缺氧和抗氧化作用,对多种脏器细胞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动物血黏度,改善脑缺血损伤家兔血液流变[4]学指标。防风、苍术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解热、镇痛等作

[5-6]用。白僵蚕、制天南星、白芥子、全蝎、地龙祛风止痉,燥湿化痰,尤擅入络搜剔伏痰而通利经脉。其中,白僵蚕醇提物具有明显[7]的抗凝、抗惊厥作用,前者功类水蛭素。全蝎、地龙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含量,促进纤溶系统活性(优降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从而产生抗凝、抑制血栓形成、[8-9]促纤溶、提高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天南星有抗惊厥、部分消除肌肉震颤症状、抗凝、镇痛、镇静、消炎、抗氧化损伤等作用。[10]川芎、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行气祛瘀。由于整个疗程中始终根据病因病机与证候变化调配药物,是以康复迅速。

【参考文献】

[1]艾连中,吴艳,郭本恒,王荫榆.黄芪多糖的研究进展[J].山东食品发酵,2008(1):39~41.

[2]陈克克.中药党参的研究概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2):33~39.

[3]郑晗,龚千锋,张的凤.山药[J].食品与药,2007,9(11):74~76.

[4]刘永录,赵引娣,杨会池.葛根保健作用的化学及药理学基础研究近况[J].河北中医,2008,30 (4):435~437.

[5]王林丽,宋志勇.防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6,15(10):63~65.

[6]陈炎明,陈静,侴桂新.苍术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 (4):95~98.

[7]王金华.白僵蚕及白僵蛹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8):492~494

[8]雷田香,彭延古,徐爱良.中药全蝎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6 (4):60~61.

[9]刘秀艳.地龙的药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06~107.

[10]于强,于洋.天南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7(5):93~95.5.益气和营、祛风豁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

患者女性,36岁,已婚,物流业主,住深圳市宝安机场附近,湖北省黄冈市人。2006年9月7日初诊:

【主诉】

右侧面、舌、耳麻木3年多。

【现病史】

患者2003年4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头颅矢状面右侧面、舌、鼻、耳出现麻木不仁,余处感觉正常,冬、春季和夏天冷气开放时患侧皮肤冰凉,咀嚼、吞咽无障碍,曾经多方求医,历三年未愈。饮食正常,二便调,眠安。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五官端正,口眼开合自如,双眼球转动灵活,听力正常,右侧面部皮肤痛温觉迟钝,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综合患者脉症,病变在中医属“中风”无疑,在西医既往有谓面神经炎者,有持否定观点者,余以其罹病已久,姑且以顽固性面神经炎名之。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气虚脉痹,风痰阻络)。西医诊断:顽固性面神经炎。

【治疗】

益气和营,祛风豁痰,活血通络。予自拟开痹通络汤,处方:黄芪60g,白芷10g,防风10g,白附子5g,制南星10g,桂枝10g,川芎10g,白芍10g,当归10g,大枣10g,生姜10g,炙甘草7g。7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同时,早晚热毛巾熨敷面部,持续半小时以上;白天不拘时揉捏面部皮肤。

2006年9月15日二诊:

患者按上法治疗1周,右侧面部皮温开始恢复,冰凉感明显减轻,触之有觉。舌脉同前。

治疗既已获效,前方去辛温有毒之白附子、制南星,以防久服毒素蓄积,损害肝肾,加白芥子10g,以利气散结,祛经络之伏痰。另加葛根15g、熟地10g、当归10g,以增强养血活血和营之力。2008年4月14日,患者专程带其表妹来治病,特告以按第2次处方就近取药续服20剂,面部麻木完全康复。

【按】

面部麻木3年多,经多方调治不愈,此属疑难病症,不言而知。余初面患者亦不知从何下手。踌躇良久,因思其病在经络无疑,至于始因于何,已无从推导。唯是久病必虚,权衡脉症,其无明显阴、阳、血虚之象,当为气虚。气虚脉络空虚,血行滞缓,最易为内外合邪所中。邪之所中经络者,不外风、痰、瘀也。气虚易为风袭,且“高颠之上,惟风可到”。又头面一侧麻木,实属不仁,证类偏枯,总在营卫不和,虚邪偏客使然,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谓:“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基于上述考量,故治以补气活血、祛风和营、豁痰通络之法。以大剂黄芪补气益卫固表,冀其气旺络通血行,则麻木不仁可因之而解。黄芪在方中与相应药物配伍可产生不同侧重的作用。其与炙甘草相伍,可健脾补中,以疏通络脉;与祛风药相合,可益气祛风,坚固藩篱;与涤痰药相配,可补气化痰;与活血祛瘀药合用,可补气通络;其作用甚广,功效殊佳,为方中主药,唯需量大。防风、白芷善散太阳、阳明经络之风邪。白附子、制南星、白芥子燥湿化痰,散结祛风,尤善搜剔阻滞经络之顽风凝痰。川芎、白芍、当归活血祛瘀,通络开痹。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即桂枝汤原方;君以黄芪,尚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建中汤之功用。防风、白芷、川芎、炙甘草又具川芎茶调散之雏形。是方功能开剉痹阻,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恢复知觉,故余名之为开痹通络汤。6.解肌祛风、养血活血、温通经络法治疗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患者男性,39岁,已婚,工人,住深圳市宝安区龙华街道,安徽省芜湖市人。2008年1月14日初诊:

【主诉】

右侧肢体麻木不仁近2年。

【现病史】

患者于2006年4月2日从安徽省芜湖市来深圳务工,途中为汽车窗风所伤,2天后右侧面、上肢、下肢感觉麻木,行走乏力,经多家医院中药、西药包括糖皮质激素、针灸及民间偏方治疗,症状未缓解,失眠多梦,无头痛头晕,饮食正常,二便调。

【体格检查】

血压130/90mmHg,五官不偏,伸舌自如,右侧面部、上下肢痛温觉迟钝,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舌质淡胖,舌苔白润,脉弦缓。

【实验室检查】

生化28项检查:葡萄糖6.37mmol/L,总胆固醇5.9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8mmol/L,余项正常。

【其他检查】

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图像。

综合脉症,患者病初当属风寒偏客身半,迁延至今,变为顽风凝痰瘀阻一侧经络。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西医诊断:1.多灶性运动神经病;2.高脂血症;3.2型糖尿病。

【治疗】

解肌祛风,养血活血,温通经络。桂枝加葛根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味,处方:葛根30g,桂枝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5g,丹参30g,鸡血藤15g,羌活10g,独活10g,细辛3g,炒白术10g,通草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50ml,温服,日煎服3次。嘱患者低糖、低脂、清淡饮食。

2008年1月20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右侧肢体麻木不仁开始减轻,痛温觉较前敏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药既获效,治不更方,患者续服20剂,右侧肢体麻木不仁康复。

【按】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Lewis于1982年率先描述,1986年RothG首先报道的周围运动神经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根据某些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抗体滴度增高,以免疫球蛋白治之症状好1转,抗体滴度下降,认为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但抗原及确切发病机[1]制尚不清楚。GM1广泛存在于周围神经髓鞘中。电生理证明,抗GM抗体可以导致周围神经出现多灶性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1而感觉神经传导正常或轻度异常(如麻痹等);病理检查可见阻滞区[2-3]有神经脱髓鞘改变。激素治疗无效,免疫球蛋白及环磷酰胺治疗有效。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运动无力,肌肉萎缩,感觉正常或轻度受累。

本病在中医属“中风”范畴,该患者病前有被风邪长时间侵袭史,病后一直以一侧头面肢体麻木、行走乏力为主要表现,结合舌脉征象,其证当属风痰阻滞经络。公历4月乃阴历仲春,在北方依然寒冷。风寒伤人之久,易致患侧卫气闭遏,营阴郁滞,营卫不相和谐,不唯气血运行不利,而且风寒外邪循肌表窜入血络之中,易与痰浊搏结,阻滞经络,出现麻木不仁、运动乏力等症。故治以解肌祛风,养血活血,温通经络。方中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取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肌表之邪;用葛根宣通经气,以解太阳经脉之邪。当归四逆汤乃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功在养血散寒,温通血脉,以祛深伏经脉之冷风痼寒。其中,当归、细辛辛温,一养血和血,一温通表里,善散血分之寒邪;桂枝辛甘性温,善散血分之风邪;通草通利九窍血脉关节,特以之通导痹阻经络之邪,且全方药物亦借其通利之力而无不通矣;倍大枣者,冀其与炙甘草一同敦脾土以御邪,助经脉,和阴阳以调营卫。加川芎、丹参、鸡血藤者,增强其活血通脉之力也。加羌活、独活者,搜剔偏客于上、下肢之顽风沉寒也。

【参考文献】

[1]蒋荣峰,张光伟,李光勤,等.多灶性运动神经病4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 (3):167.

[2]SantoroM,VnciniA,CorboM,etal.Experimentalconductionblockinducedby serumfromapatientwithanti-GM1antibodies [J].AnnNeurol,1992,31:385.

[3]王延军,钟延丰.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电生理诊断的初步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20 (4):205~207.7.补气活血、涤痰益智法治疗脑挫裂伤

患者男性,50岁,已婚,干部,广东省陆丰市人。2007年1月19日初诊:

【主诉】(患者之妻代诉)头痛头晕3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1个月前从摩托车上摔下致头颅挫裂伤,当即在陆丰市人民医院住院,行开颅清除颅内血肿术,1个月后出院在家疗养。现经本院书记介绍,患者之妻专程向余寻求中药治疗,诉患者自受伤后头痛头晕持续至今,神情呆钝,肢体乏力,运动无障碍,纳谷不馨,二便通畅。

【体格检查】

缺。

【其他检查】

外院头颅CT扫描:未见颅内血肿,左颞顶部颅骨缺失。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西医诊断:脑挫裂伤术后。

【治疗】

补气活血,涤痰益智。处方:黄芪60g,党参6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田七6g,柴胡10g,石菖蒲10g,郁金10g,蔓荆子10g,炙甘草9g。每日1剂,水煎取液150ml温服,每日煎服3次。

2007年1月26日患者之妻来电诉:患者服药后头痛头晕缓解,精神振作,神情不再呆钝,纳食转旺。遂嘱其续服上药,以巩固疗效。

【按】

脑挫裂伤后髓海为其撼动,“元神之府”亦必因之受损,气虚、血瘀、痰蒙等症状自然混杂而至。故治以补气活血,涤痰益智,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俾中气先旺,元气自复。当归、赤芍、川芎、田七养血活血祛瘀,使积瘀得去,新血得生,脉道通畅。柴胡、石菖蒲、郁金、蔓荆子豁痰益智利头目。短期虽已获效,但毕竟脑海重创,仍需假以时日,持续将养调治。8.补气活血、清热熄风、化痰通络法为主治疗脑梗死

患者女性,52岁,已婚,家务,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广东省海丰县人。1998年5月31日初诊:

【主诉】

右侧肢体麻木不遂,伴舌强语謇,上唇左㖞1天半。

【现病史】

患者于1998年5月30日中午在家做饭时,突感右侧肢体麻木,持物落地,运动受限,伴语言不利,头晕心慌,其子即送至附近个体诊所就医(诊断、用药不详),疗效不显,症状加重,延至今晚9时许,转来我院急诊就诊,即行头部CT扫描,无异常发现,但早期脑梗死不能完全排除。急诊遂以“脑梗死”收入内科病房。入院时,患者右侧肢体麻木不遂,舌强语謇,失眠,心慌,饮食如常,口微渴,便秘,溲黄,无头痛、头晕、昏仆、抽搐等症。

【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口服尼群地平片10mg,1日3次。

【体格检查】

血压158/90mmHg,神清,精神不振,面色红赤,形体肥胖,眼球运动自如,鼻唇沟浅平,上唇左㖞,张口伸舌不全,颈软,肝颈回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心率46次/分,节律齐,右侧上下肢感觉缺失,肌力0级,肌张力低,右侧膝腱反射较左侧弱,舌质淡红,舌体胖瘦适中,舌边及舌面无瘀点、瘀斑,舌底脉络红活,舌苔薄白而润,脉弦。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气虚痰阻,风阳上扰)。西医诊断:1.脑梗死;2.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治疗】

标本兼治,法宜补气活血,清热熄风,化痰通络。补阳还五汤化裁,处方:黄芪40g,地龙30g,赤白芍各15g,当归10g,川芎8g,天麻10g(另炖),钩藤20g(后下),菊花10g,夏枯草10g,生大黄10g(后下),酸枣仁10g,胆南星10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每日煎服3次。

另予5%葡萄糖250ml、灯盏花30ml、25%硫酸镁7.5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5%碳酸氢钠200ml,静滴,每日1次;纳洛酮0.4mg,静注,每日2次;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每日1次,卡托普利片25mg,每日2次。

1998年6月4日二诊:

经用上药治疗,患者症状迅速好转,右侧下肢已能自由运动,感觉及肌力、肌张力恢复正常,张口伸舌自如,语言流利,上唇左㖞有所减轻,心慌、口渴缓解,眠安,纳谷正常,大便通畅,每日1次,小便淡黄,唯右侧上肢麻木不遂同前,血压120/75mmHg,心率59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入院检查回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电压。心脏彩超:左房左室增大,主动脉根部增宽,左室壁各节段不增厚,活动正常,二尖瓣前叶曲线A峰大于E峰,提示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室顺应性差。电解质:钾3.63mmol/L,钠、氯、钙正常。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及三大常规均正常。6月3日再次头部CT扫描,报告:左侧脑室及部分基底节区梗死。基于诊断已经明确,治疗宜加强益气、祛风、化痰、通络,上方去当归、川芎、夏枯草,黄芪加至60g,大黄减为8g,另加三七8g,白附子10g,全蝎10g。3剂,煎服法同前。余药不变。

1998年6月7日三诊:

患者右上肢麻木不遂已渐向好,现能缓慢旋转屈伸,并可做握捏动作,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上唇轻微左㖞,眠安,纳旺,二便如常,血压128/75mmHg,心率55次/分,节律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今起停用卡托普利,改用硝苯地平(心痛定)10mg,1日3次,口服。中药守6月4日方去大黄、酸枣仁,黄芪加至90g,地龙加至50g,另加土鳖虫10g,白僵蚕10g。3剂,煎服法同上。余药同前。

1998年6月10日四诊:

患者右上肢已能自由运动,唯握力较弱,上唇左㖞同上,昨晚失眠,血压150/82mmHg,心率57次/分,节律齐,舌脉同上。中药宗上方去天麻、钩藤、菊花,加珍珠母30g,夜交藤20g,羌活10g。3剂,余药同前。

1998年6月13日五诊:

患者右上肢运动功能进一步康复,唯握力及上唇左偏无明显变化,仍失眠,饮食、二便如常,血压135/75mmHg,心率58次/分,律齐,舌脉同上。今起停用所有针剂及片剂,纯用中药汤剂治疗,上方去珍珠母、夜交藤、羌活,加茯苓30g,远志10g,建曲10g。3剂,煎服法不变。另复查头部CT和心电图。

1998年6月16日六诊:

患者右上肢运动自如,握力较前有所改善,上唇左㖞已不明显,血压128/75mmHg,心率58次/分,节律齐,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头部CT扫描:左侧脑室旁及部分基底节区栓塞与6月3日CT片对比有显著吸收好转。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应患者要求,今日出院转门诊治疗。

患者出院后宗上方进退20余剂,诸症尽失,右侧肢体运动自如,右手持物几如常人,唇㖞亦正,鼻唇沟轮廓分明,血压稳定,心率仍然缓慢。随访迄今未复发。

【按】

中风乃中医疑难重症之一,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概要言之,不外虚(气虚、阴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者,然单一致病者稀少,相兼合邪者恒多。患者年逾半百,其气虚、肝肾阴虚皆属难免;劳作不息,更易耗损气精;加上形盛体丰,痰浊蕴生。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肝阳化风,风阳挟痰浊上扰,在气虚脉络空虚基础上,风痰乘隙闭阻一侧经络,风阳挟痰浊上扰,故见一侧肢体麻木不遂。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所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营卫,营卫稍差,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经隧不利,故口唇㖞斜,鼻唇沟浅平,张口伸舌不全。气虚血滞,舌本失养,故舌强语謇。气阴不足,神失充养,故失眠、心慌、精神不振。风阳扰于头面,故面色红赤。阴亏阳亢,津液被烁,故口渴、便秘、尿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润,为气虚痰浊内滋之象,脉弦乃风痰闭阻经络之征。其证总属本虚标实,治当标本兼顾。余体会,治疗此类病证,常常治本重于治标,补虚即为祛实;早期治疗,易收捷效,久延失治,每难康复;病变早期,除却阳虚寒盛者,无论有无腑实之证,皆宜短期选用大黄之属通腑去实,有降低颅内压、阻止病情逆变为中脏腑的作用;治疗之中,无论有瘀无瘀,皆宜酌用赤芍、当归、川芎、田七之类,取其活血行滞以通经络,而非欲其祛瘀也;同时注意选用虫类入络搜剔风痰之品。至若证合补阳还五汤者,黄芪、地龙用量宜大,量小无功,本病案中黄芪由40g渐加至90g、地龙由30g渐加至50g,即缘乎此。

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及血液稀释剂等,乃目前治疗脑栓塞的常用药物,究其功效,则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中药制剂大体相似。故临床在以中药治疗为主的同时,亦可酌情选用,以增强疗效。余近年常以大剂云南灯盏花加小量硫酸镁,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现能较好地缓解症状;前者主要扩张血管,对抗因栓塞而致之缺血、缺氧,后者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二者一中一西,合用之后,似有协同作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5%碳酸氢钠等用于溶解脂肪栓子,始于晚近,虽然对其作用有持怀疑甚至否定看法者,但在[1-2]尚未筛选出疗效确凿的西药之前,临床仍可权宜用之。近年研[2]究证明,脑缺血的病理与内源性阿片样肽有关,其拮抗剂纳洛酮用于治疗急性脑栓塞,它能通过血脑屏障,改变细胞膜的Ca通路,影响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剂的作用,阻止去甲肾上腺素对脑动脉的收缩,高浓度时使血管扩张,并增加脑血流量,又能防止脑水肿。余试用于临床,认为此说不诬,但对其客观评价,尚需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陈国伟.现代急诊内科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666.

[2]谭新洪,黄震东.现代内科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910.9.补气活血、通络利水法为主治疗脑梗死、脑萎缩、颈椎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之眩晕

患者男性,72岁,已婚,家中闲养,住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广东省揭西市人。2007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

头晕、左侧上下肢运动乏力5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今年5月中旬开始出现头晕,呕吐,伴左侧上下肢运动迟缓乏力,曾经中医、西医及民间偏方治疗,头晕始终未能缓解,夜间小便及早晨起床时晕剧,运动后稍微减轻,无头痛,眠安,饮食不旺,大便不干而排便不爽,夜尿频数。平素喜坐懒动。

【既往史】

有2型糖尿病史(用药不详)。

【体格检查】

血压130/90mmHg,老年面容,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语言欠流畅,体态壮硕肥壅,五官无明显㖞斜,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踝关节周围肿胀,按之轻度凹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弱。

【其他检查】

2007年10月10日头颅CT扫描:右侧基底节区、脑干多发小腔隙性梗死,老年性脑萎缩。颈椎CT扫描:C~C椎间盘向后正中突5-63-4出,C小椎体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前纵韧带钙化。5-7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气虚血瘀)。西医诊断:1.脑梗死;2.脑萎缩;3.颈椎病。

【治疗】

宜重剂补气活血通络。处方:黄芪60g,党参60g,地龙60g,葛根30g,川芎12g,丹参30g,血竭5g,三七6g,牛膝10g,鸡血藤15g。3剂,每日1剂,水煎3次,混合煎液,每次取液100ml温服。查生化28项、凝血4项。

2007年10月12日二诊:

服完3剂,患者今早起床头晕已止,仅感上肢轻微麻木,大便干结,踝关节周围仍肿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由缓弱转弦(此系脉气转强之象)。

生化28项回报:谷丙转氨酶79U/L,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122U/L,空腹血糖7.21mmol/L,谷草转氨酶60U/L,甘油三酯2.6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mmol/L,余项正常。

凝血4项:血浆纤维蛋白原5.326g/L,余项正常。

补充西医诊断:1.高脂血症,2.2型糖尿病。

治疗10月12日方加当归10g,赤芍20g,桑枝30g,火麻仁40g,以加强活血通络,润肠通便。3剂,煎服法同上。

2007年10月15日三诊:

服药后头晕继续减轻,双脚微肿。舌脉同上。

目前治疗宜加强活血利水消肿,上方去赤芍,以防寒凉滞血,加茯苓皮30g,泽兰20g。3剂,煎服法同上。

2007年10月18日四诊:

患者起床仍有轻度头晕,运动后消失,双脚连踝仍浮肿,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缓。

上方加蒲黄20g,茯苓皮加至40g。处方:黄芪60g,党参60g,葛根30g,川芎12g,丹参30g,血竭6g,当归10g,三七6g,牛膝10g,蒲黄12g,泽兰20g,鸡血藤15g,地龙60g,益母草45,茯苓皮40g。连续服药10剂。

2007年10月30日五诊:

头晕偶尔发作,轻微短暂,下肢肿胀消失,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治疗上方去蒲黄,加山药30g,茯苓皮易茯苓50g。5剂。

复查血糖、血脂、心功能、肾功能。

2007年11月2日六诊:

双下肢水肿消退,舌脉同上。

空腹血糖10.13mmol/L,总胆固醇5.89mmol/L,甘油三酯4.4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3mmol/L,余项正常。

治疗前方去鸡血藤,加牡蛎40g,以咸寒软坚,通络镇心。5剂。

2007年11月8日七诊:

近2天右足大趾肿痛,补述有痛风史,微觉头晕,眠安,饮食、二便正常,右足背轻度肿胀,左足不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

综合以上诊查结果,患者的疾病按西医分类有:1.脑梗死;2.脑萎缩;3.颈椎病;4.高脂血症;5.2型糖尿病;6.痛风。

治疗守11月2日方5剂。同时口服二甲双胍片0.5g,秋水仙碱片1mg,均1日3次。

2007年11月13日八诊:

患者服药至今,头晕未再发,夜间起床亦不晕,双脚肿胀消失,右脚大趾肿痛亦止,精神转佳,唯语言不甚流畅,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血压130/80mmHg。

上方去血竭,加菖蒲10g,郁金10g,益智仁10g,以豁痰醒脑益智,服药6剂病瘳。尔后复按上方加减续服30剂,病情未再反复。

【按】

这是一个以头晕、肢体运动乏力、下肢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案例,西医关于眩晕的病因大致有:耳源性,眼源性,神经源性,脑干疾病,小脑疾病,大脑疾病,颈椎病,颈肌病,心血管病,神经官能症,全身中毒性、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头部外伤等。该患者虽然病谱有6种之多,但病理变化的关键在于老年循环功能障碍。脑供血供氧不足,则头晕;周围循环不良,远端静脉回流受阻,加以年迈体壅懒动,故下肢水肿。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精辟论述,如《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中的“上气不足”,余认为,从人体部位而言,应指头部元气不足,这是相对于人体中、下部位而言,类似于今之脑缺氧;另外,也可理解为上行于脑之气不足。显然,《内经》认为眩晕是上气不足、髓海不足和肝风内动所致,后之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其病因病机内涵,其中,对后世临床影响颇大的当推金·刘完素之风火相搏而眩运、元·朱丹溪之“无痰不能作眩”、明·张景岳之“无虚不能作眩”,而后《证治汇补·眩晕》又谓“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及“血虚”者,《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华岫云指出“有挟痰、挟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概要言之,古代医家认为“眩晕”之病因病机不外气血不足、精髓亏虚、肝阳上亢以及痰湿、痰火作祟。

该患者病变主要责之气虚血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的气禀承于先天精气,赖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充养,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综合作用。人体的气虽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分,但都运行在脏腑经络之中,构成“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而“脏腑之气”尤以脾胃之气亦即中气最为关键,因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生命活动的存在,都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充养,故脾胃实乃“后天之本”而为气之枢。患者年迈古稀,脏气虚损自然渐成。脾气一虚,纳运必减,中气先亏,他脏后继。上不足以升清、充脑、养神、益肺,加以夜间阳气偃敛,耄耋早晨清阳未及展旺,故头晕常在夜间和早晨增剧,并见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不利。中不足以运化饮食水谷,脾胃升降反作,推运糟粕不力,故见呕吐,大便不爽或干结,“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肢体壅肥,运动滞缓乏力,喜坐懒动。下不足以培植肾中精气,致肾之蒸腾气化无能,加上脾自身运化水液不及,脾肾气虚累及心气推动血行不力,复令血行滞缓,血还为津,沉积于下,故见下肢肿胀凹陷,夜尿频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弱,俱为气虚之征。

基于病在气虚血滞,故治以重剂补气活血通络之剂。方中黄芪、党参、山药皆为补气之品,其中,黄芪甘温,党参甘平,同归脾、肺经,以补脾肺气虚为主,《珍珠囊》谓:“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日华子本草》谓黄芪还可“壮筋骨,长肉,补血。”《本草正义》谓:“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山药甘平,黏稠多液,宜生用之,能益气养阴,滋润血脉,平补脾肺肾,其补脾土即实后天之本,以充先天之肾元也,脾肾气旺,髓海得养,头晕自止。地龙味咸,善走经脉,软坚通络,钻通闭塞;性寒下行,又善平肝清热,扩管利尿,使痹阻之经脉气血再通。葛根甘、辛,性平,归脾、胃经,不仅可发表解肌,清热生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尚有较好的扩张血管、改善血供,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川芎、当归、丹参、鸡血藤、血竭、三七、牛膝、生蒲黄、泽兰、益母草,俱为活血祛瘀通络之品。其中,川芎、当归气香味辛,性温走窜,与丹参、鸡血藤相并,其力上升下降,内透外达,无处不至,尤擅引清轻之气上达于脑;而牛膝、生蒲黄、泽兰、益母草则专于下行,活血祛瘀之同时,能行水消肿,对人身胸腹、下肢瘀血水肿尤有殊效。茯苓皮甘淡性平,功同茯苓,能利水消肿,尤擅消皮下水肿,引在皮之水回输于脾,上达于肺,复循三焦水道下注膀胱,排出体外。综观诸药,总在扶正补气以匡其虚,祛瘀通络以利其脉,活血行水以消其肿,元气复,血脉利,皮水去,故其病瘳。10.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脑软化、脑萎缩、颈椎间盘突出症、高血压

患者女性,72岁,已婚,家中闲养,住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广东省揭西市人。2008年4月4日初诊:

【主诉】

头晕项强反复5年,加重半月。

【现病史】

患者5年来头晕间作,项强,近半月症状加重,饮食正常,二便调,眠安。

【体格检查】

血压154/94mmHg,四肢运动无障碍,神经病理未引出,舌质淡红,舌苔薄润,根部稍厚,脉弦。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未见异常。

【其他检查】

头颅CT扫描:右额顶叶软化灶形成,左额叶小片状低密度影,老年性脑萎缩。

颈椎CT扫描:C、C椎间盘向后正中突出,C椎体骨质增5-66-72-7生。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精气亏虚)。西医诊断:1.脑梗死后脑软化;2.脑萎缩;3.颈椎间盘突出症;4.原发性高血压2级,很高危组。

【治疗】

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处方:黄芪30g,党参30g,葛根30g,丹参30g,川芎15g,三七10g,地龙30g,茺蔚子10g,蔓荆子10g,白芷10g,熟地黄15g,白芍10g。5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

2008年5月4日二诊:

患者因路途较远,不胜车驾,在附近药店照方取药,持续服用1个月,头昏眼花明显好转,项强稍有减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上方去茺蔚子,加秦艽10g,桑寄生15g,以祛风湿,补肝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项强。10剂,每日1剂,煎服法同上。

2008年5月27日

患者照方服药20剂,头晕消失,项强转为项背拘急,此颈椎间盘突出所然,亦是眩晕发作之因,今眩晕既止,则转治其致病之因,即所谓治本也。宜补气益肾,活血舒筋。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葛根30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芎15g,鸡血藤15g,丹参30g,赤芍15g,当归10g,红花10g,生地黄15g,三七10g。每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至15剂,项背拘急缓解。

2008年10月27日其子延余为亲戚诊治,特告以服尽上药,至今已5个月,神清气爽,病未再发,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

【按】

患者年逾古稀,气血阴精俱虚、筋骨懈惰已在不言中。气虚化生不及,脏腑功能失健,元神清气匮乏,髓盘固密无能;阴虚精血不足,心肾既济乏源,肢体筋骨失养,脑髓补充枯竭,是以眩晕作矣。此即《灵枢》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也。特是头晕眼花与项背强急并见,脑髓萎化与颈椎间盘突出俱病,以其耄耋之躯,治当先脑后脊,而精气不足实为病变之本,故治疗始终以黄芪、党参、葛根、川芎、三七、丹参、地黄、芍药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