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8:30:14

点击下载

作者:贺关武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

社交电商运营策略、技巧与实操试读:

前言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交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无论是简单的社交,还是社交网络的电商化,都预示着电商互联网的下一个争夺点:社交电商。传统的销售渠道泛滥了,网络销售渠道泛滥了,传统广告宣传被玩坏了,网络广告传播也逐渐被玩坏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玩的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已经成了最基本的东西,好产品和优质服务也已经成了最基本的东西,那么竞争力何来?拥有粉丝才是最大的竞争力,而真正的粉丝只有通过网络社交才能获得,社交获得的粉丝具有天然的阻隔性。同质化的产品,同质化的服务,主要区别在于社交关系的强弱。要知道只有“玩人”才是永恒的。

你可以观察现在大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为习惯,他们可以一顿饭不吃,但不能5秒没有手机,没有WiFi。网上曾出现一幅调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图,叫作“人类基本需求2.0”,其把人类基本需求改成了“电池—WiFi—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但更多地是对当下社会行为的真实反映。

2015年下半年大家都在谈微商的拐点,曾经火爆一时的微商熄火了,各种问题频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模式问题,不是代理问题,更不是传销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弄清微商的本质,微商其实就是社交电商。社交在前,电商在后,很多人连网络社交都不会玩,就去玩微商,很容易被淘汰。

我个人曾经参加过很多互联网电商类的论坛、沙龙、聚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现象,就是大部分的互联网电商人都缺乏线下社交的基因,线上可能高谈阔论、亲密无间,线下就偃旗息鼓了,要么默默地玩手机,要么闭目养神。如此好的社交时机没有把握住,你身边的人有可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或者投资者,或者智囊团,但是你却错过了。这里面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主动、开口问题,还有很多技巧在里面:比如需要线上提前做好的事情,足够的铺垫,以及线下社交场景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社交的终极目的和传统社交有着天然的相似点,很多时候都是各取所需。当下的社群经济、圈子营销、网络炒作、无不透露着社交在网络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微信、微博、陌陌、脉脉、yy语音、知乎、豆瓣、美丽说、蘑菇街、手机淘宝等社交性媒体无不透露着社交的商业气息,而且布局的点越来越重,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

很多行业大佬们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的人脉还在,我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创业”。这句话可是真正的鸡汤,营养成分十足。社交网络让一切的链接更加方便,你拥有的机会会更多,需要自己去寻找人生中的贵人和目标消费群体,并主动维护和经营。

在社交电商发展得如此好的时刻,我们这些普罗大众如何利用好相关资源,为自己服务,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呢?01 思维篇:机会随时都会出现

思维不转变,一切都是白搭。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是留给那些能看清现状和趋势的人的。思维指导实践,没有思维的指导,实践是盲目的,方法技巧是不到位的。社交电商的趋势

2015年年初,国家提出了“互联网+”战略,一时间各种互联网+项目不断涌出,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不带点互联网+的概念好像就同时代脱节了。当一个概念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某一个行业的事了,而是整个商业形态的事,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互联网+社交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是即时通信和娱乐消遣。不要说你有多少粉丝,和多少人互动过,以及融入了多少网络社交圈子。当涉及网络推广、相关利益的时候,这些都会显得很无力。网络的虚拟社交解决不了的问题太多了,尤其是信任问题,所以大部分人平时的网络社交微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

而此时,很多网络社交平台一直都在探索电商化之路,在做各种变现模式的尝试。社交红利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变现方式已经出现。接下来看看社交电商的趋势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网络社交用户基数庞大

根据WeAreSocial的统计,截至2015年8月,中国的网民有6.68亿,社交媒体用户有6.59亿,超越了美国和欧洲的总和,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有5.74亿,年增幅15%。整个数据显示,99%的中国网民在使用社交网络,有87%的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同时网络用户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4年中国每天新增网民约10万人,几乎每秒新增一人,这部分增长主要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推动。

有了如此多的用户,各种需求就会随之而来,也因此衍生了很多商业形态。已经有一些先行者看到了商机,促成了最初的社交交易,赚到了人脉,也赚到了钱。各种形式的社交平台迅速突起,某些火爆一时的平台迅速陨落,留下的仅仅是那么几个,也让所有人明白了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所谓的多寡头、双寡头,更别提行业前几名了,只有赢家才能通吃。

用户才是移动互联网存在的根本,让用户产生黏性并长久地使用一个平台是每一个平台都必须考虑的。我们一直强调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黏性,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在网络上,用户的黏性是以兴趣和价值考量的,即使是一个拥有了千万甚者上亿用户的平台,一旦失去了吸引用户的能力,就会迅速陨落。

第二,智能手机普及化

社交电商要先有承载体,随时随刻可以上网。有移动社交的普及,才能产生交易,才能进一步商业化。承载体这个条件在2012年左右就已经实现,大部分的手机用户已经使用了智能手机。

到2015年年中,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76%,占手机用户的30%。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上各大品牌竞争激烈,千元以下智能手机的价格战促使智能手机的普及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个进程也会促使更多的网民产生,催生更大的网络市场。

第三,免费WiFi的不断推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社交电商,它的属性就是随时随地能够上网,能够观看视频、浏览大量产品图片和信息。截止到2015年,国内手机的流量费依然昂贵,在没有免费WiFi的情况下,利用流量浏览淘宝、看视频,一不小心就欠费停机了,所以玩起来都会有所顾虑。

互联网电商的大潮促使很多实体店实现了免费WiFi覆盖,人们可以在餐馆、咖啡屋、商场、超市等地随时连接上网。很多城市也在实现公交车路线、地铁、公园、政府办事机关等公共服务区的免费覆盖。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实现全市范围内免费WiFi计划,比如深圳,已经实现了市区中心地带和城区中心地带免费WiFi。为了促使商业的发展,跟上移动互联网电商发展的步伐,免费WiFi的覆盖范围会越来越广,在全国普及只是时间问题。

第四,社交消费行为的养成

在智能手机和免费WiFi的普及过程中,人们的移动互联网消费习惯也已经逐步养成。商业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群聚集的地方,资本必将追随,生意也会随之而来”。低头族越来越多,地铁里、公交上、公园里、等餐甚至上厕所的时候,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潜在消费人群已经聚集起来。很多人从中发现商机,开始在移动终端动脑筋。

想在移动互联网上做生意,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手机用户最愿意用手机做什么?第一需求就是社交,最大的需求还是社交,花时间最长的仍然是社交。聊天、吐槽、发段子、写微博,这些行为占据了人们玩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而此刻这些社交平台的商业化也逐渐形成了气候。

从微信的购物频道接入了京东微店,微博开始了达人通和购物入口的微卖,陌陌的礼物商城,美丽说、蘑菇街的社交分享式电商,再到微商的发展,社群经济等,网络社交用户已经拥有了消费购物的习惯。

第五,信息泛滥选择困难,信任代理越来越重要

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信息过剩、产品过剩的阶段,网络用户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信息制造的速度,网民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存在很大的选择困难,如何辨别信息真伪以及产品体验如何,已经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面对一条条虚假信息的辟谣,一个个被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用户要如何选择和相信呢?目前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是知名自媒体人、行业大咖、网络资深玩家、圈子代表人物,一批批网友很信任他们,于是他们成了信任代理,他们推荐的产品很多网友都会去买单,而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

信息越泛滥,有价值的信息就显得越珍贵,认识的人越多,能信任的人相对也变得越来越少。过去的搜索信息模式变成了今天的浏览信息模式。从社交网络中脱颖而出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信任代理,代理一切能从网络上获得的东西。

促成社交电商的条件已经形成,再加上互联网电商的大环境逐步转向移动端,各大电商平台增长最快的就是移动端购物,而移动端购物有超过70%的流量来自社交平台。社交平台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从“90后”开始,这一代人本身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从一出生就接触互联网和网络社交,习惯早已养成。

网络世界的不信任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对于很多初创品牌、中小型企业而言,网络社交成了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通道。可以这么说,只要你不是排在行业前三名的品牌,就无法让人在毫无感情维系的情况下信任你。初步认识国内相关社交平台

国内有很多网络社交平台,我们要想在这些平台上闹出点动静,首先就需要了解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明白这些社交平台的定位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趋势,主流人群都在干什么,这样才能选择更合适的平台,更好地利用这些平台的优势,实现扩展人脉和交易服务的目标。

国内的社交平台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熟人关系社交平台

微信和QQ是目前活跃用户最多的社交平台,也是横跨几代人的平台。其实熟人社交媒体平台有很多,每一个社交平台都可以作为熟人社交平台来使用,前提是你和网友真的混熟了,关系到位了。

2.陌生人社交平台

陌陌是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典型代表,定位于打通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最后被用户定位为“约炮神器”,但其最初的定位是没错的,同其他社交平台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在市场竞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3.媒体型社交平台

媒体型社交平台以微博为代表,其传播属性极为抢眼,国内各大媒体、企业、名人、草根都聚集在这个平台,微博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制造基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行业细分的媒体型社交平台,如亿欧网、36氪、虎嗅网等。

4.知识学习类社交平台

知识学习类社交平台以豆瓣、知乎最为典型,大部分用户以学习、兴趣爱好为目的,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做得最多的活动是知识类问答,分享专业的经验和见解,回答别人的问题,为网友提供帮助。

5.职场商务类社交平台

脉脉、若邻、人脉通、LinkedIn 等职场类社交平台致力于帮助职场社交人拓展自己的人脉,同时帮助创业者和企业高管找到靠谱的人才,帮助解决职场中的社交难点。

6.婚介类社交平台

婚介类社交平台平台比较多,如世纪佳缘、珍爱网、百合网等,以交友和相亲为目的,用婚恋交友这种目的聚集人群,从线上引到线下,有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

7.贴吧、论坛式平台

百度贴吧、天涯等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火了,但仍有一部分人喜欢这类社交场景,其以匿名方式为主,可以畅所欲言。

对于上述社交类平台,玩好了就是人脉,玩不好就只是个消遣的工具。平台没有好坏之分,上述任何一个平台都有上千万甚至几亿的用户,我们只需要搞定那么一小部分用户即可。刚开始玩的时候,最好先选择两个平台,玩好了再选择其他的,网络社交的玩法基本上是互通的,一通百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容易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17世纪写到:“无人是座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我是人类的一员,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你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连接,很多事情都与你休戚相关,你能看到千里之遥的网友,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轻松地联系到世界各地的网友。

每一个在社会上存在的人,生来就有社交的基因,寻找同类,寻找朋友,寻找伴侣,寻找有共同兴趣的人。部分人的孤独只是一种没有找到“路径”的临时状态,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路径越来越多,无论是性格外向的,还是性格内向的人,都能轻易地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同类。

移动互联网对人最直接的影响是打通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让人与人的交流更方便。通过这些社交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有共同话题的人,也可以找到你想要找到的任何人,无论他是行业精英还是娱乐明星,你总能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找到他的痕迹。

生活中的社交最难的是信任,第一步就是开口的问题,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胆量主动开口,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陌生人的主动搭讪。有了网络社交平台后,第一步就变得不那么难了,毕竟不是面对面,没有任何场景需要顾虑,一句问好就是开始,人与人之间很轻松地连接。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树立自己的网络形象,同更多的人产生交互。

在传统的社会里,找到专业的人士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找到,地域和社交辐射范围都成了限制条件。而在社交平台上,若想找到某人,只要动动手指头,敲敲键盘,几秒钟之内就能搞定,只要他曾经在互联网上逗留过。

一些社交平台还推出了发现二度人脉功能,就是把好友的好友推荐给你,如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朋友圈子。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关注、好友、粉丝、社群、订阅、评论、点赞等功能,都是为了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最后会发现你玩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人联网,或是人联人。

连接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信息的传递,社交平台上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比如冰桶挑战,为渐冻人筹集了6500万美元,这个活动就是在社交媒体上疯转的,人们转发、分享,一起筹款、一起挑战、一起娱乐,让大家认识到了人与人的互联是多么重要。

在网络上,你的喊话有多大影响力,传播范围有多广,取决于你连接了多少人,和这些人的关系如何,平时经营的如何,以及有多少人会主动帮你传播、帮你站台。每一次的传播都会引起新的群体注意,这就是传播的力量,也是人与人连接之后最大的益处。有情怀必将有人追随

颜值低,拿什么去社交?“萌”是一种力量,但如果不会卖萌呢?

不是花一点点时间就能成为行业精英、资深专家、网络大V的。社交天赋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能靠人格魅力去吸引,通过玩社交获得。在社交平台上如何呈现人格魅力?那就是“情怀”了,这也是当下网络上最流行的。

情怀被认可,也是经过很多人实践证明了的。比如在锤子手机出来的时候,一个有情怀的人做了一款有情怀的产品,于是互联网上开始了各种讨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最后你会发现有很多锤粉买单,而且相当拥护,不管是谁在网络上说不好,都会被直接反驳。

有人认为这些人是脑残粉,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看法,愿意为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买单,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在网络时代,我们一定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也不要认为自己选择的就是对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定有它的原因,一群人能为一个东西狂热到熬夜去抢购,抢不到还非常不高兴,那么一个想在网络时代淘金的人,就要好好研究这种现象了,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自己应该从中学到什么?

那么锤子手机的罗永浩用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粉丝?首先就是“情怀”,他是一个工匠,用匠人的精神做了一款有情怀的手机,他在做手机之前做了非常多的铺垫,每一次铺垫都能引发一次更大的传播,引起人们的讨论,包括在2015年8月底发布的“坚果手机”,一句“漂亮得不像实力派”的宣传语,引发了众多网友在各大网站的传播和模仿。

只有这些大佬和名人才能玩情怀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情怀是什么?情怀就是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做出一件很牛的事。任何人都可以怀着这种信念去做事、做产品,有梦想的人值得大家尊重,有坚定信念的人做出最好的产品,都是值得大家尊重的。无论你身在哪一个行业,做什么样的产品,只要你确定了方向、玩好了互联网,就能够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人。

在前面已经讲到,社交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容易,你能聚集人,也会被人聚集。社交网络玩到最后,玩的不是技巧,而是认真,只要你认真,且一直那么认真,就会吸引一群人来。比如微博上有很多做农产品的,他们是草根,并没有BAT背景,但他们能够在微博上把生意做得很好,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形成自己的强关系。

情怀就是这样的:我是做蜂蜜的,做了很多年,只为懂得生活的人提供,以后会坚持一直做下去,为大家提供最天然、最健康的蜂蜜;我是种植山药的,做最好的山药,做最专业的种植产地,我会一直做下去;我是做阳澄湖大闸蟹的,我只提供原生态、原产地的大闸蟹,可以来实地观摩考察,我会一直做下去等。他们是一群普通的草根,但玩会社交网络,坚持一种情怀,认真提供最好的产品,做用户最知心的朋友,所以,情怀这玩意儿,大佬们能玩,普通人也能玩。

但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想玩情怀一定要做好铺垫,最起码得有个圈子、有粉丝,得有人听你说。你要先学会玩,学会打基础,玩圈子,先融入别人的圈子,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尤其是对于网络社交新人来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掌握的技巧也很多。即使你是一位在网络上混迹已久的人,想在社交平台上闹出点动静,实现财务自由,还是得不断充电。

想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先送给大家一句话:忠于理想,面对现实。理想要高调展示,面对现实的时候,就要一步步来做,慢慢地你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靠谱的人,可以值得信任。网络上有很多人只顾着喊口号:“我要做第二个马云,要做行业里的第一,做最牛逼的产品。”可面对市场惨烈的竞争,几天就黯然消退了,消耗了自己的信誉,还被粉丝娱乐了一把。

当你玩好网络社交基础,一步步开始实施理想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来围观,有鼓励你的,也有讽刺你的,还有唱反调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来围观了,有人围观就有人追随、拥护、买单。毕竟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坚持理想的人太少,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更少,人们内心深处还是很敬畏这种人的。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时代有情怀的人是这样的:我是一个专注的人,拥有很专业的团队,我们只提供某个产品,花好几年时间打造某个产品,为了做成这件事我们付出了很多,且我们只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提供,我们的产品有贵的理由和格调。请教是社交的开始

很多人认为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的学习变得更方便,获取信息更容易,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种理论已经站不住脚了,如何及时精准地获取正确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网络搜索已经被各大品牌的广告占据,搜出来的结果往往都不是你最想要的。如果去论坛上提问,或许会有很多人回答你,但是对不对就无从考证了。

而现在,你可以在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中找到任何一个行业的精英去请教,如果不确定哪一位有时间回答,那么可以同时向多位行业大咖请教。在这些平台上,大家一般不会拒绝一个爱学习的人,更何况此时也能展现自己的专业程度,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竖大拇指,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寻求帮助也是网络社交基础里重要的一步,当然只限于学习请教,与钱和物无关,进一步请教的话可以增加资源对接方面的请教。这一方法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结交这些专业人士,打开社交的第一步。

请教别人的时候也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认为请教别人就能学会某一个行业的所有,或掌握某一个行业的技巧。想做好一个行业,掌握一门技术,请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搜集网络上的零散信息,看一篇文章,都解决不了相关问题。只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或者去看一些专业实操类的书,掌握基本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再去请教专业的人,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还能结交更多专业人士。

当然,在网络社交平台请教别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第一,不要去问别人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比如名词解释等,这些可以去百度百科里查。在社交网络上询问的问题,一定是在其他渠道不容易获取答案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太基础,别人会觉得你的水平很低,同时也说明你不爱主动学习,交流起来也会很困难,那将很难在相关平台上建立人脉。

第二,要问具体的问题,不要问大而广的问题。具体的问题是指在这个行业里某一个细节应该怎么去做,让对方能够一句话解决的。因为玩社交网络的人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玩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长篇大论,更何况在最开始时大家还不是很熟,没有人有义务去帮你。

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这样请教问题:直通车怎么做,以及怎么能做好?我的建议是去上个培训班,不过上了培训班也不一定能做好。还有人喜欢问:我现在要创业,你觉得做什么项目比较好?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了,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做过什么,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人脉,怎么敢乱支招。就算可以支招,一两句话也说不明白,这还有时间成本问题。

第三,参与到你想了解的话题中去。在网络社交平台,如果你想对一件事情有深入了解,就要去关注与这件事情相关的专业人士,在别人不断地评论、回答、提问、释疑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去学习交流,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

一些行业大咖们发的帖子下面都有很多评论,在转发评论中公开提问一些相关问题,他们就会做一些相应的回答,这时候就有了互动,有了交流的第一步。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在和别人不熟的情况下,不要以私信的形式请教对方,这样会让别人很反感,因为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在对方参与的一些网络话题中进行互动是最佳选择。

第四,选择好时机。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时机也是很重要的,选择在适当的时机提问相关的问题,打通关系,让一切理所当然。尤其是当你请教的对象正在关注一些实事热点问题时,针对这种实事热点进行提问对问题本身并没有多大作用,但对于维护好你们之间的关系较为重要。

还有时间问题,先仔细观察你要提问的对象,他一般是哪个时间段在社交平台逗留,在这个时间点提问是最好的。

请教专业人士可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另外,通过主动学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强,社交网络的交流是双向的、有趣的。同时你能够在自己关注的人那里得到很多资料和专业文章,尤其是一些最新的行业经验,如营销技巧。网络上有很多人都是乐意分享的,他们也是最容易建立社交关系的一批人。网络社交也能发展成为强关系

网络社交一直蒙着一层阴霾无法退却,这源于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在虚拟的东西上产生的社交和人脉如何去考量,如何辨别真伪?这是每个网络用户都担心的问题,也是网络社交平台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说得通透点就是信任问题,没有信任如何发展成为强关系,如何产生交易、产生真感情?

这些年出现很多网友见面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件,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还有不断出现的网络诈骗。很多人因此对网络社交有天然的防御,就是怎么样都不会相信对方。事实上,拥有这种防御心理是正常的,因为毕竟通过网络不能完全了解一个人,人心是最难猜测的。

所以基本上可以认定网络社交最初建立的是一种弱关系,且这种弱关系很难有所突破,尤其是在具有相同影响力的人之间,以及行业大咖与比他影响力小的人之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大家不是都在谈O2O吗?那么社交O2O能否解决网络社交弱关系,并将其转变成强关系呢?

社交O2O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起活动,然后在线下聚会,从虚拟的网络拉到现实的生活中来,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聚会,而是与一群你聊了很久,且想认识的人的聚会,是从弱关系到强关系的开始。

我曾经发过这么一条微博:“微信、微博、脉脉、陌陌、豆瓣、QQ空间,不管你在网上多么努力,聊得多嗨,大家始终都是有一层隔阂的,说不穿打不破,就算你个人约对方线下聚会也很难,且会产生不信任感,即使互为粉丝,互相聊了很久,那又如何呢?见面也始终是默默不语。”

2015年8月,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大型论坛,参会者基本上都是电商、互联网和微商人士,演讲的嘉宾也都是行业大佬,在中场休息时,我看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相互间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如此好的扩充人脉的机会,大家却没有把握住。

不建立强关系,如何产生信任?如何成为彼此的信任代理、相互合作?又怎么会有生意呢?所以很多时候,粉丝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关系的强弱,在于能够成为彼此的信任代理。

有些拥有百万粉丝级别的微博大 V,一旦出现负面消息,评论里就会谩骂声一片。尤其是在微博上,有些大V拥有大量的粉丝,平时有好事的时候,全都在喝彩、支持。若发生点小错误,就会被粉丝揪住不放,没有几个替他们说话的,真的很让人心寒。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粉丝多而不精,平时没有用心经营,不是强关系,也就无忠诚度可言了。再看看有些只有几千、几百粉丝的微博账号,做一次活动有很多人为他站台背书,发条微博也能被转发上百次,这种传播力不比粉丝上百万级别的博主差,这就是打造强关系圈子的重要性。所以,只有强关系才会在关键的时刻为你说话、帮你传播、替你站台。

那么如何从线上到线下发展成为强关系呢?

第一,选择活动的类型。在选择参加线下活动的时候,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这个活动里一定要有吸引你的地方、吸引你的人、你想学习的知识、很好的项目等。活动发起人一定是一个公众人物,或者是行业里的知名人物,再或者是你在线下通过其他渠道已经验证过的人,活动也必须是公开的,小型的聚会一定是在公共场合。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不要因为在网络上聊得很开心就去参加了,毕竟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也不要什么活动都参加,有很多无意义的活动就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同那些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的人做交流,没有共同话题、冷场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第二,在线上做好铺垫,利于线下沟通。你参加的活动,内容的重要性是低于人脉聚合的,所以在线上先和你想要结识的人打好招呼,告诉他现场见。多和聚会的人有一些前期的线上互动,这样到了现场联系时,大家也不会觉得很陌生。如果线上的铺垫没有做好,还不如不去参加这种聚会,因为去了也基本是浪费时间,不能与人深入交流,对方很难记住你。尤其是想结识现场“大咖”的,前期在线上做好了铺垫,线下就比较容易沟通。

第三,主动、主动、再主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玩网络社交的人都很“宅”,对于陌生人见面没那么敏感,主动打招呼也变得很困难,其实是面子问题,很多人拉不下面子,迈不出第一步,觉得很难开口,怕被拒绝。

这些都是自尊心在作祟,我们要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不逼自己一把永远都不会有突破,你没有贵人,不是因为你遇不到,而是遇到了你却没把握住;想玩社交,就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多一次被拒绝并不会损失什么,脸皮太薄,什么事都干不了,何谈成功。

第四,圈子很重要。连“大咖”都在玩网络圈子,社交网络里已经存在很多圈子,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行业一起玩。当大家共同关注的这个圈子有线下聚会的时候,就是把网络圈子玩成强关系的机会。

第五,结识的机会随时都会出现。认识别人的机会总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有人说论坛大咖太忙了,找不到,我说是你自己目的性太差了,若目的性强点儿,早点儿去,在门口不就遇到了吗?就算大咖没早到,你可以盯着他,在其上卫生间和午餐的时间还是有机会的。与网上聊得好的人提前约好,在会场聊个十几分钟,如果都靠谱的话就构建强关系了。

第六,不要太贪。很多人玩网络社交太贪了,不停地发私信,最后被很多人拉黑。私信这玩意儿,若关系没到一定程度,则不要随便乱发,因为私信是很私密的。还有的人在一些线下活动中,这个想认识,那个也想认识,每个人都聊了几句,结果自己没记住别人,别人也没记住自己。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要从线上引到线下,线下才是强关系,也只有强关系才能产生信任代理,才能在关键时刻替你说话!

线下的一次交流胜过线上的一万次交流,当线下的强关系产生之后,再回归到线上就会聊得很自然,多走动几次,就会成为彼此的信任代理,之后你的粉丝就是他的粉丝,他的粉丝就是你的粉丝,这样的关系累积到一定程度,你就有了多个信任代理,这才是真正的强关系,真正的人脉。中高级人才招聘将被社交网络垄断

当职场社交在互联网发展的时候,中高端人才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找到目标公司的人事部门,找到心仪公司的负责人,也可以通过其他相关人士的推荐得到更好的就职机会。

网络社交中的求职也变成了一种被动求职,不需要在面对一份好工作的时候,很多人争抢,简历淹没在人事部门的眼皮底下,有时候投了上百份简历却没有任何人回复,很多招聘网站也成了打广告的地方,很多职位都已经过期了却还在上面挂着,甚至很多职位根本就不存在,有些人好不容易入职了,对方还不拿你当回事。这些都是主动求职中的糟糕经历,80%都是靠运气,会在求职中耗费很多时间。

这也是由于传统的招聘网站有80%以上的收入是靠广告带来的,传统招聘中介的收入也基本上是靠中介费,对于质量问题的把控不是很严格,造成很大的成本浪费。求职者感觉这些招聘网站越来越不靠谱,有些职位明显已经过期很久了,打电话过去,对方声称早就招满了,或者告诉求职者已经不和这家招聘网站合作了,这些现象让求职者对招聘网站更加失望。

在网络社交发展的今天,你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混迹于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不需要去招聘市场,更不用去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却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招聘官和猎头们挖走,即使他们的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抓住了机会,平时经营着自己的职场人脉。

根据领英网发布的《2015年人才招聘趋势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被动人才的平均关注度已经达到了83%,这些被动人才基本上都是集中了5~10年的工作经验,或者是一些中高级职场人士,他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社交人脉,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企业家更喜欢去挖这些被动求职者,而忽视主动求职者。

从对高素质员工招聘的几大渠道分析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职业社交网站正逐渐成为高素质员工招聘的一大重要渠道。在过去的四年里,职业社交网站也是增长最快的高素质员工的招聘渠道,其使用率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73%,充分利用职业社交网站来获得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最新趋势。

说到这里,痛点就很明显了,我们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了,通过网络社交让自己变成被动求职者,受到更多的尊重。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在想这本书不是讨论社交电商的吗?电商的范围是很广的,信息传递、商品交易、网络人脉、求职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就看我们能够用网络做多少事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被动求职者都能成为企业青睐的对象,如何在网络社交中让自己变得抢手,通过对很多网络职场社交人士的长期观察,我大概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社交网络就是求职的新渠道。想成为被动求职者,首先得找到渠道,即社交网络,比如专职做职场社交的,有职场社交招聘这个功能的网站,还有一些纯社交类型的网站也可以作为求职渠道,因为社交招聘的前提是社交,只要你有了人脉,还怕自己成为不了被动求职者吗?

第二,在社交网站上让自己牛起来。想让别人认可你,首先要自己牛起来,否则那些公司的高管不会理你。把自己平时工作中的正能量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去,将自己打造的成功项目放到网上做案例分享,但要选择好玩社交平台的时间,不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耽误工作、沉迷网络的人。

不要频繁跳槽,没有企业会喜欢这样的人,也不要说你公司的不好,同事的不团结,老板的苛刻等,一切的负能量都不应该在社交平台上出现,否则会被认为是刺头、没有进取心的人,没有人会想和这种人做同事。

除了积极正面、乐于分享外,还要有很强的技能、很好的人脉,这个年代就是拼人脉的年代,网络越发达,人脉越重要,当所有的企业都变成了互联网公司,网络人脉就是一切。

第三,利用社交软件工具结识。现在的社交软件有很多功能可以让你轻松地认识一些你想结识的人,比如微博、脉脉等,可以搜索地区、职位、公司等信息,想认识某个公司的人员,直接搜索目标,便能轻松地找到你想结识的人。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朋友介绍。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介绍,而是在社交平台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好友的朋友,比如脉脉上都在二度人脉里,你想认识这些人,可以找朋友介绍,很方便,只要点击求介绍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社交软件的功能已经很贴近现实。

目前领英、脉脉等都是做专业的职场社交软件的,一些传统的招聘网站、新创的社交招聘网也都在走社交招聘的道路,比如若比邻、大街网、周伯通、拉勾网等,很多公司看到了这个趋势,开始着手搭建职场人士和企业招聘者直接沟通的桥梁,去除中介,去除多余繁杂的过程,利用移动互联网、视频面试等手段,让大家先提前沟通,面试的时候就会更容易。

这些社交软件上聚集了大量的猎头、HR、企业高管、企业创始人,也聚集了大量的从业者,大家都在寻找机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在社交软件上挂上自己公司的招聘信息,这不仅仅是给求职者机会,也是给自己公司更好的选择,同时能够充分宣传公司。初创企业的发声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口号在2015年已被喊爆。为什么创业会这么火?因为总理说了要全民创业、全民创新,于是大家受到了鼓励,关于互联网创业的概念迅速遍地开花。

可是我们要考虑几个问题,即如何生存?谁愿意为你的理想买单?在哪里能找到第一批用户?如何找到合伙人、找到投资者?

以前是渠道为王,谁拥有更多的销售渠道,谁就会在商业中取胜,你可以入驻卖场、超市,打入各地方的批发市场,开全国加盟店等。这些渠道可以让一个公司迅速火起来,可今天这种方式还合适吗?初创者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有那么广泛的人脉吗?就算是做电商,入驻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平台,要投入的成本你算过吗?我们的目的是先生存下来,解决了生存问题,再去想其他的。

一个新企业的诞生就好比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你要发出第一声哭喊,告诉人们我来到这个世界了,要让大家知道你的存在。公司成立是一样的道理,也要喊出第一声,告诉大家我成立了,我是做什么业务的。

普通的开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企业的需求了。传统的模式能做什么?放鞭炮、登报纸、聚餐的影响力太有限了,根本不知道企业的目标用户群体,如何将企业微弱的声量放大,让更多的人听到,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了。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营销人员,就像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讨论的技术精英对阵销售人员,是技术精英重要,还是销售人员重要?看似肤浅的销售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可以把上述的销售人员扩展到网络营销人员,因为道理基本是相同的。

看似容易的营销工作很容易被很多人忽略,但初创企业一定不能忽视,不是每一个初创企业都能够迅速找到合格的营销人员,如果客户来了,营销人员不在,那么团队的技术人员、运营人员、创始人都必须立刻变成一个营销人员。在其他场景中也必须是这样,每一个成员都是营销人员,随时随地推广公司的业务。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貌似全员销售、全员营销都不太可能实现。但社交网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玩会了社交网络,你的发声一定有人听,一定会引发传播,传播的广度和你玩社交网络的程度有关。

今年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事实是很明显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真正含义是先玩会互联网,再去考虑改造现在的企业,再去创业。

今天大多数人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要么作为销售渠道卖货,去各大电商平台开店,要么作为推广渠道做推广、打广告。这种方式根本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顺序搞错了,一切都是错的。

玩社交网络一定是一把手工程,要亲自玩,亲自为公司代言,为品牌和产品代言,尤其是创业公司,创始人一定要走在最前方。只要你在社交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有一定的强关系朋友,经营好自己的网络圈子,有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帮你站台。

只要你的圈子还在那里,你做任何事情、任何产品,都会有人支持你,前提是你一直在维护关系,顺带让大家帮忙传播,而不是一开始就卖货给强关系人,他们不是你的目标购买用户,但一定是你的信任代理、推广员,他们只需要帮你传播就可以了。网络生意一定不是卖给熟人的,卖给熟人那是承担了一份感情的,卖给陌生人才是生意。

初创企业如何获取资本和用户,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来完成,你的发声只要有人听,有人传播,还怕生意不来吗?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声量小,而是愿意听的人太少,愿意传播的人太少。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社交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约是在2013年年初,并在2015年迅速发展,无数的淘金者涌入移动端的战场,三年下来,有不少人成了炮灰,也有不少人取得了一定成就。

当低头族越来越多的时候,时间和空间已经不再是人们连接的阻隔因素,一切的障碍已被打破,你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工作闲余、出差旅行中,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别人进行交流。

我们用手机都能做些什么?购物、查找信息、打电话、聊天……但聊天可能占据了我们使用手机的大多数时间,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种种不顺心的事,面对这些困惑有时不愿意对身边的人坦露心声,但在互联网上往往能找到自己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群小伙伴,另外一群能够诉说解决问题的人。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相比 PC 时代更加便捷。有人说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区别,仅仅只是把PC端移到了手机端而已,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表面上看只是终端的转移,设备的转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

从各家电商平台2014—201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电商增长很迅速,电商增长的大部分都来源于移动端,而在移动端消费的用户基本上来源于社交平台。这说明了两个最简单的道理:第一,移动端营销的主战场在社交平台;第二,社交平台电商化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随时随地交流。如果你经常和一群熟悉的人在网上交流,突然有一天某个人的微信、微博、QQ都不回复了,朋友圈、QQ空间也不再更新,大家就会开始揣测这个人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和传统生活中的场景一样,你给对方打电话打不通,朋友们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就会认为他消失了。网络上这样的场景其实是现实中的生活场景在线上的还原,人本来就是社交动物,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交变得更容易,范围更广,对生活、工作、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很多人都经营微信公众号,一时间微信公众号泛滥,微商城不断接入,但真正做起来的却不多。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要写有质量的文章,将好玩的东西分享,而且定位要准确、不能偏离。辛辛苦苦运营下来,却发现阅读量在迅速下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还是需要搞清楚移动互联网是什么。它已经不同于 PC 网络时代单方面信息输出的思路了,而是需要双向信息流动,也就是互动式的交流。很多人运营微信公众号仍然是用旧有的方式,以为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吸引更多的粉丝,通过粉丝的传播再吸引更多的粉丝,可结果并不是这样。或许你会说自己不仅仅运作订阅号,还有服务号,可以互动,可有谁会和大部分的粉丝互动呢?一般只是粉丝有问题咨询的时候,提供一些回答而已。

很多经营朋友圈卖货的也是这个思路,仅仅是先吸引一部分人成为粉丝,然后不断输送信息,最后基本没什么效果,很多没落的微商也是走了这条路。这种情况很清楚地表明很多人没有认清移动互联的本质就是社交,是双向的互动,无论你想利用互联网做什么,一定是先社交,再去聚合人群,然后才是事情本身。

所以当你发现大部分的粉丝已经不再点开你发的文章,你的群已经不再活跃,以及没有人转发分享你的文章时,一定是出了问题的。如果你在移动互联网上没有任何社交基因,没有做和社交相关的任何事情,那么被淘汰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是社交自媒体

大家已经听过自媒体很多次了,很多大咖在介绍自己的时候,都说自己是自媒体,其实自媒体并不是他们的专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如此发达,每一个人都有发声之地,经营好自己的网络社交群体,总会有人听你说、替你说的。

自媒体是什么?就是“个人媒体”,平民化、普遍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不定时地向大多数或特定的人群传递信息,自媒体的平台包括微信、博客、微博、QQ 空间、论坛等,还包括一些垂直型的媒体,比如钛媒体、虎嗅网、头条、百度百家等。所有涉及社交的平台都成了自媒体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上,各种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强,而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弱。在人们心里,单一输出信息的媒体已经没有可信度了,而你在相关社交媒体平台上聚集了一批人后就开始有声量了。

自媒体本来就是生长在社交平台上的,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每天有那么多的信息出现在你面前,到底该相信谁说的,就算是去网络上学习,也要看向谁学习、向谁咨询,于是每一个人都有了建立自媒体的机会。

不要去和那些大咖自媒体相比,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公信力和一定的知名度,大家愿意去关注他们,愿意相信他们说的话。这种影响力是我们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也不要去学他们的做法,如评论实事、爆料行业内幕、发表自己的前沿观点等,这些是学不来的,他们有很多内在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你能学到的只是皮毛而已。

既然学不了大咖的自媒体玩法,就要发掘自己的一套玩法。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交性自媒体呢?

第一,专业性的主题。无论是大咖自媒体,还是普通社交自媒体都必须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对别人有用才会有人追随你,尤其是对草根来说,总要有一技之长可以提供给大家。玩自媒体的重点就是先玩内容、做服务,然后再考虑做营销。比如有人专门在微博、微信上给大家提供电商最新资讯和专业建议;有人专门提供手机淘宝操作技巧;有人专门提供本地生活服务,告诉大家哪里好玩,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是聚会的好地方。

同时要注意只选择一个方向,聚集一批有需求的人。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自己必须身板过硬,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好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最拿手的。如果实在是觉得没有什么专业性内容可提供的,就提供自己生活和职业上的技巧,主动去帮助别人,慢慢地就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讨论专业性问题、运作专业内容时,也要用口语化的内容表述出来,也就是“说人话”,让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不要为了凸示专业性,用一些行业的术语去表述,大部分人都理解不了,又怎么会拥护你呢。

第二,内容要有可持续性。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要提供专业性的内容,然后做到持续提供相关内容和价值,让关注你的人持续获利。这里要认清一点,并不是只有行业精英提供的东西才有价值,每一个人都能提供持续的价值。持续性就是要不断地提供价值,不需要一天提供三五条原创,两三天提供一条原创内容也行,但不能离开你的方向。同时要保持学习的好习惯,很多专业性的观点可以不断去观察、模仿、加工,通过书本、杂志、社交媒体平台等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第三,互动为主,原创为辅。草根做社交自媒体的前提是社交,社交的前提是互动,并且要不断地进行互动,我们玩的是小圈子,玩的是人脉,不要把关注你的人看成是粉丝,也不要总想着高高在上,要和粉丝打成一片。

人是具有感情的动物,尤其是在社交领域,如果没有人和你玩,就主动去寻找,找到了就主动转发、评论对方的帖子,开始建立关系,之后再坚持互动,慢慢就会有人听你说话了。

自媒体要专业,要有原创,但原创一定是为辅的,我们做的社交自媒体是玩社交、玩感情的,每天不定时同大家聊天互动,影响的范围就会慢慢扩大。

第四,站在巨人的肩上。与其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不如说是“抱大腿”,与行业里的大咖搭上关系。普通社交自媒体如果搭上几个大咖,并得到大咖的支持,那么影响力会迅速扩大。

微博、微信上有很多草根就是通过先玩小圈子,结识一两个行业大咖后建立了一定关系,然后自己发的帖子,大咖会帮转发、推广,迅速成为社交自媒体,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五,抱团生存。抱团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大家一起玩,一起互助,形成一个小团体。在网络上抱团也是一样的,找一群和自己玩得来的,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的一群人。

所以说抱团是有必要的,同时抱团的人不需要太多,10~50人即可,草根完全可以做到,玩好了这10~50个人的小群体,再考虑平台上的传播力,小团体之间相互帮助,彼此站台,一条帖子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也不容小视。这4种人能够在社交平台中赚钱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社交平台上骗人的骗子。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教大家忽悠,而是如果真能玩好网络社交平台,赚点儿小钱还真不是问题。

人人都能赚钱,但在具体实践中,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因为牵扯到太多东西。但在网络社交层面不一样,人脉就是钱脉,这句话应该不会有人质疑。

玩好了社交网络,赚钱是一定的,那么在网络社交中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赚钱呢?

第一,自媒体人。很多人经常问成为自媒体有什么好处吗?比如成为微博官方的签约自媒体,虽然官方是不会给你钱的,但是好处多多,因为被认证就是最好的宣传,而且能成为自媒体,说明粉丝数和写作功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阅读量和传播能力,同时官方还会给一定的优先搜索条件,更利于自己的传播。

所以努力成为自媒体,不仅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的产品、公司,还可以接一些广告。

很多自媒体人和网络大咖都有见面付费的活动,如谈一小时付费多少,一起用餐付费多少,还有论坛主讲出场费,每个自媒体根据活动的热度不同,收取的费用也不同,高的有上百万元,低的有几千元。不管实质价值如何,总能吸引眼球,引起传播效应。

自媒体还有一种收入方式,就是靠打赏。很多专业写手类的自媒体,一篇文章可以收到很多打赏。

第二,会玩圈子的人。很多时候,草根不要太过于向自媒体靠拢,尤其是在最开始玩社交平台的时候,因为那需要很多积累沉淀在里面。即使不能成为官方认可的自媒体,也可成为社交自媒体,就像前面说的,在小范围里玩出点花样,成为圈子里很活跃的人。

既然是活跃的人,大家就明白该怎么做了——玩圈子。当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传播的时候,圈子里的人就会买单,主动替你传播,这个时候就可以获益了。

第三,玩社群的人。现在出现了很多有情怀的社群,大部分都是玩小圈子出身的,都是在跟社群之风。社群是建立在有共同需求的一群人之上的,会有一个领导者、精神领袖,也就是圈子王。

目前社群有做培训的,有做知识分享的,有做人脉搭建的,还有做线下人脉聚合的。提供价值之后,圈子扩大了,人脉广了,一切就都理所当然了。社群大部分都是付费的,形式有会员费、论坛门票、培训费等。

第四,直销的人。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在社交平台卖货,而是现实中要生存,就会涉及交易。但千万不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里,2014—2015年有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做微商挣了钱,也有很多人没学会社交电商就去卖货,还拜错了师傅,学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社交上做生意的事都搞乱了。

这里用到的是“直销”这个词,以往我们把直销歪曲成了传销,这是人的问题,不是模式对错的问题。微商最健康的状态就是直销,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自己的社交圈负责,而不是考虑发展代理的问题。

所以无论你是做哪个行业的,在社交平台上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玩好了这些平台总能得到好处,这是个长期积累的长期生意。社交中发现潜在需求

这是玩网络社交最好的时机,社交的力量在商业中已经初露光芒,几大社交平台在非理性繁荣后逐渐变得理性。疯狂一时的微商模式正在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微博电商也在蓄势待发,人们潜在的需求正在一步步被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更深层次的需求逐步显现。

在网络社交中,你会发现人们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统一量化的,满足这些需求无法一步到位。人性对需求的复杂性会激发更多的创新,很多先行一步的人正是利用好了社交平台,才取得了成功。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和卡尔·韦伯著的《需求》一书中提道:“千千万万的人们在家中囤积了数不尽的东西,却依然被生活中的各种麻烦带来苦恼、不便、抱怨和风险纠缠。不管我们进行了多少消费,我们真心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与实际购买的东西之间都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这道鸿沟就代表着创新需求的机会”。

抱怨、麻烦产生需求,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到人们的抱怨和麻烦呢?传统的社交圈子范围有限,也听不到真实的内心感受。而社交平台不一样,有大量用户匿名来宣泄、抱怨,此时他们的需求就会出现,每一个抱怨的背后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创新者。

很多人已经尝到了社交电商的甜头,微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朋友圈疯狂的发展模式到了2015年9月已经逐步稳定,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精华部分,真正懂得利用网络社交的人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微商的疯狂,让大家看到了社交电商的红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