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0:01:42

点击下载

作者:魏凤,刘志硕 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

物联网与现代物流试读:

前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较快增长,物流大国地位基本确立,物流需求显著增加,物流需求旺盛并将保持较长时期,运行效率有所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物流业在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成本高、物流市场不规范、物流服务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离现代物流业还有一定距离。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和改造传统物流业。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近来,随着物联网中的RFID、传感技术、全球标准等核心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广泛应用,物联网成为国内外被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物联网能够利用射频识别(RFID)、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与信息实时共享,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物品进行识别与管理,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监控及自动化管理,对于物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供应链可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以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以实现高效的跨企业物流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科学的物流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为途径,以企业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理念所构建的公共性、开放性网络化服务体系,是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物流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是物流企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也是物流供应链进行组织、运行控制的中枢神经。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物联网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解决物联网的信息传递问题,提供企业RFID信息服务的注册、调用与整合服务;可以应用云计算技术对物联网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提供物联网的各种公共信息应用服务,如追溯、跟踪、防伪、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等。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是作者多年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成果的总结,既强调物联网与物流信息技术、标准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先进性,又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物流、交通运输、物联网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

全书内容分为4篇,15章。第一篇为基础篇,包括第1~3章,第1章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及发展现状,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的关系,物联网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及趋势;第2章介绍了RFID技术、EPC系统及交通运输装备物联网;第3章提出了物流领域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分析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物联网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篇为平台篇,包括第4~6章,第4章介绍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及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的结构与功能,给出了物流信息服务交换的概念、网络架构、数据模型、服务函数,建立了物流信息服务交换技术体系;第5章在介绍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交通物流领域应用的基础上,设计了物流信息云平台的体系框架;第6章介绍了物流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和可靠传输技术、虚拟环境下物流信息云平台资源动态分配与调度技术、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交换基础网络管理技术等物流信息云平台的云计算技术。第三篇为标准篇,包括第7~9章,第7章在分析国内外物流信息标准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第8章详细介绍了数据元、代码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标准;第9章详细介绍了物流交换代码这一主要的平台交换和接入标准,以及单证、服务函数等平台服务与应用标准。第四篇为应用篇,包括第10~15章,第10章介绍了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典型应用案例;第11章介绍了以实现中、日、韩三国物流信息共享为目标的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及动态船期案例;第12章介绍了小件快运信息网络案例;第13章介绍了全国危险品可视化跟踪和监管案例;第14章介绍了全国物流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案例;第15章介绍了港区、园区一卡通信息共享案例。

本书第1、2、10章由魏凤、李向文、刘志硕撰写,第3、4章由刘志硕、魏凤、胡奕军撰写,第5、6章由王新宇、韩海航、葛晓锋撰写,第7、8、9章由魏凤、陈琪明、刘志硕、叶静、裴爱晖、蔡琪撰写,第11~15章由胡奕军、沈国庆、黎晨、吴一舟、唐小明、龚睿、俞敏、王蕊、万鹏洲、刘瑜、余诚、董磊、王杰、谢海真撰写。全书由魏凤和刘志硕负责统编及审校。

感谢全国金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张琪主任,交通运输部戴东昌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柴跃廷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宪兰、刘真平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所有本书所引用资料的作者。

由于物联网技术及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新的技术、标准与应用将会不断涌现,相关技术和应用模式也在研究和讨论中逐渐成熟,加之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魏 凤2012年6月—·第一篇·—基础篇第1章物联网与现代物流概述

内容提要

本章将向读者介绍物联网的由来,分析物联网的各种概念,并给出物联网的定义;介绍国内外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以供读者把握物联网的精髓所在;介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及问题,并分析解决的途径;而且,对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展望了物联网应用于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1.1 物联网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高效沟通,人们开始设想如何将人与物连接,甚至是直接将物与物联系在一起,于是“物联网”就应运而生。物联网正式诞生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在2005年因受到国际电信联盟的关注而备受业界的重视,直到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物联网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热点名词。但是,物联网究竟为什么这么热?它怎样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1.1.1 物联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末的一系列新兴市场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诞生了“互联网”这一新兴行业。而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规模的、百年罕见的新的经济危机。如何积极应对、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场竞赛。要振兴经济就需要创新,有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模式,这是全世界都在共同研究并努力寻找的经济复苏的突破口。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每次经济大衰退之后的复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战争,二是新技术革命。它们都要打破旧的经济格局,建立新的经济秩序。通过战争,可以进行生产要素和消费要素的再分配;通过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建立新观念、发展新技术、产生新产业、推出新模式,可以带动新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战争或新技术革命都可以重新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从而摆脱经济危机,进入由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的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推动的经济发展周期。

美国正在推销新能源、低碳经济、环保产品、新材料等概念,意在占领新的经济制高点。以新技术产品主导世界经济方向,弱化传统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力,使其成为新技术产品的倾销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才能够真正摆脱这场经济危机。

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经济危机来势汹汹,危害深重,但是也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是这场严重的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是机遇总是伴随挑战而生。要辩证地看待“危”与“机”,学会在危中求机,努力转危为机。危机还没有过去,新技术却已开始引领未来。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大危机之后,总会有新的行业或技术诞生,并大有形成浪潮之势,新技术产业革命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佳手段。“互联网”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有效的实现信息实时传输的技术之一,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国家间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导致互联网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传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用传统的跟踪识别技术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识别效率较低,而且成本较高,传统的信息传输技术对于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信息传输也无法提供充足的保证,做到及时高效的信息传输。因此,随着RFID技术及EPCglobal等技术的逐渐普及,新一代的信息发展技术——“物联网”应运而生。1.1.2 物联网的概念

对物联网的概念有很多讨论和不同版本,还没有统一的术语标准。“物联网”概念最早起源于比尔·盖茨在1995年所著的《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

1999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动识别研究中心(Auto-ID Center)的Sanjey Sarma和David Brock两位教授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的概念。作为物联网的基础技术,EPC是指为每一个产品提供唯一的标识符,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进行数据自动采集,通过互联网对EPC编码进行解析来获取记载的信息。第2章会对EPC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

2003年11月,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编码协会(UCC)联合收购了EPC技术,Auto-ID Center分成了EPCglobal和Auto-ID实验室。EPCglobal由EAN和UCC合资共同组建,用于EPC标准的制定与推广;Auto-ID实验室则继承Auto-ID Center,继续负责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

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表了世界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中系统地讨论了物联网的概念,介绍了欧美各国的案例研究和发展战略,提出了“物联网时代”的构想。国际电信联盟这样描绘“物联网时代”的景象: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交互。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惠普提出“地球神经中枢系统”,思科提出“智能城市”等构想,物联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认为“智慧地球”是美国保持和重夺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并将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指出,“未来信息科技有三件事要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做‘感知中国’中心”。在2010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又特别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欧盟第七框架通过CASGRAS(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sation,全球RFID运作及标准化协调支持行动)以帮助欧盟委员会和全球研究组织确认和协调与无线射频识别及物联网相关的国际间存在的问题和新进展。它给物联网的定义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一个全球的基础网络,通过数据获取的开发和通信能力将实际物体与虚拟物体联系到一起。该基础网络包括现存的互联网及其延伸和拓展,并且拥有具体物体识别功能、传感器、激光扫描器和通信连接功能等作为其提供独立联合服务和应用的基础。也就是说,物联网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RFID、EPCglobal和无线传感网络等技术,构成一个可以实现实时信息共享的、覆盖全球所有事物的超级网络。因此,物联网具有高度自主的数据获取、信息传递、网络连通和协同工作的特点和功能。

SAP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将物体无缝集成为信息网络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体是业务流程的积极参与者。在互联网上,这些物体与服务相互作用,能够在考虑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前提下查询它们的状态以及任何其他相关信息。

其他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有:(1)物联网指的就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2)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对物品的识别,这样所有的物品和Internet就组成了“物联网”网络。其实质就是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以实现全球物品的自动识别,达到信息的互联与实时共享。(3)将RFID 技术与Internet 相结合,将读写器安装到任何需要采集信息的地方,通过Internet 就能全程跟踪贴有电子标签的物品。这样所有的物品和Internet 就组成了“物联网”。(4)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刷员工卡进入办公大楼,你所在办公室的空调和灯会自动打开,当你离开这个建筑物时,办公室的空调和灯又会自动关闭;在电度表上装上传感器,供电部门随时都可以知道用户使用电力的情况,使电网也具备智能;给养殖场的各种家畜贴上电子标签,通过“动物溯源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知道所购买的各种家畜的成长历史;在煤矿等危险作业区,在机械设备和员工服装上配置传感器及电子标签,通过网络系统连接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可以随时掌握煤矿内设备和人员的安全;钥匙能够“闻”到主人一身酒气,会通知汽车不要发动;衣服可以“告诉”洗衣机放多少水和洗衣粉最经济;书包会“检查”孩子忘带了什么课本;食品、奶粉的标签会向顾客的手机“介绍”自己是否真正“绿色安全”;当您从冰箱中取出一罐可乐饮用时,冰箱会自动地读取可乐罐上的物品信息,即刻通过网络传输到配送中心和生产厂家,于是,第二天您就会从配送员的手中得到补充的商品。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物联网主要涉及RFID和传感器两项核心技术。RFID技术的目的是标识物,给每个物品一个“身份证”;传感器技术的目的是感知物,包括采集实时数据,如温度、湿度,以及执行与控制,如打开空调、关上电视。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划分:(1)从RFID技术出发,在RFID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RFID的物联网;(2)从传感器技术出发,在传感网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3)将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融合,构建更广义的物联网。

1.基于RFID的物联网

从RFID技术出发,在RFID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RFID的物联网。这种物联网主要由RFID标签、读写器、信息处理系统、编码解析与寻址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互联网组成。通过对拥有全球唯一编码的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实现开环环境下,对物品的跟踪、溯源、防伪、定位、监控及自动化管理等功能。

一般来说,在生产和流通(供应链)领域,为了实现对物品的跟踪、防伪等功能,需要给每个物品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在这种情形下,RFID技术是主角,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此外,冷链物流、危险品物流等特殊物流,需要对仓库、运输工具/容器的温度等有特殊要求。可将传感器技术融入进来,将传感器采集的信息与仓库、车辆、集装箱的RFID信息融合,如在厢式冷藏货车内将温度传感器内嵌于RFID标签中,构建带传感器的基于RFID的物联网。

目前,基于RFID的物联网的典型解决方案是美国的EPC。

2.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

从传感器技术出发,在传感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传感技术的物联网。由传感器、通信网络和信息处理系统为主构成的传感网技术,具有实时数据采集、监督控制和信息共享与存储管理等功能。它使目前的网络技术的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使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各种环境、设施及内部运行机理等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原来与网络相距甚远的家电、交通管理、农业生产、建筑物安全、旱涝预警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网络监测,有的甚至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

目前无线传感网络仍旧处在闭环环境下的应用阶段,如用无线传感器监控金门大桥在强风环境下的摆幅。而基于传感技术的物联网的方法主要是在传感器采用嵌入式技术(嵌入式Web传感器),给每个传感器赋予一个IP地址。

基于传感器的物联网主要应用在远程防盗、基础设施监控与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例如远程防盗系统,在房屋的门窗上安装红外传感器,如果有贼进入,红外传感器会监测到,并将信息传递给屋里的计算机服务器。服务器根据预设的目的IP地址,通过互联网,向目的IP地址的机器(计算机、手机)发送有贼闯入的信息。1.1.3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中国物联网发展历程

中科院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中科院组成了2 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002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积极跟踪国际EPC的发展动态,2003年完成了《EPC产品电子代码》课题的研究,出版了《条码与射频标签应用指南》一书。

2002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分部。

2003年3月,中国标准化协会EPC与物联网应用标准化推进委员会成立,成立初期名为“中国标准化协会EPC与物联网应用标准化推进工作组”。工作组试行开放式模式,所有愿意参加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的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厂商及用户单位均可按有关程序申请加入,共同规范我国的电子标签标准。2004年7月,更名为“中国标准化协会EPC和物联网应用标准化推进委员会”。EPC推进委员会是中国最早关注全球EPC发展的机构之一。

2003年12月23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牵头,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中国EPC联席会。此次会议,统一了电子产品代码(EPC)和物联网的概念,将EPC技术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为EPC在我国的快速、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EPC技术的研究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范围,EPC在中国的发展走向正轨。

2004年4月22日,EPCglobal China正式成立,EPCglobal于2004年1月12日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是EPCglobal在中国境内的唯一代表,ANCC负责在中国境内EPC的注册、管理和业务推广。同时,EPCglobal China还成功举行了“首届中国国际EPC与物联网论坛”,对我国EP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但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EPCglobal在我国的整体有效推进,同时标志着我国在及时跟踪国际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开发物联网技术的相关产品,推动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全面启动。

2004年10月11日,由EPCglobal China主办,由全球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Auto-ID中国实验室、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外高桥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第二届国际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该论坛以“RFID技术和EPC的应用与发展”为主题,旨在及时掌握国际EPC发展动态,分享EPC与物联网应用成果,培育EPC标准化应用市场,促进EPC技术的标准化,对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EPC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4年10月,首届“全球RFID中国峰会”在北京举行。近10位来自中方和近20位来自外方的美、德、日、韩等国的企业家、学者和官员,就RFID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做了两天的演讲讨论和展览演示,完整、全面、最高水平地介绍了RFID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最新应用。

2005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成立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进一步推进我国RFID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2007年,信息产业部公布了《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信部无〔2007〕205号),加快并促进了我国RFID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2005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提交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中国物流互联网工程》的提案,提出了开展中国物联网研究和规划的建议,有关部委领导已就此提案进行了考察和论证。

2006年6月9日,国家科技部联合15家部委,组织各行业近100位专家经过3年的前期研究,共同编写的《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该白皮书成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2006年10月,科技部“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办公室正式发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重大项目2006年度课题申请指南》,拟投入1.28亿元扶持RFID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我国RFID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7年7月中旬,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800/900MHz 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的通知,规划了800/900MHz频段RFID技术的具体使用频率。这个频段与EPC的频段较吻合,极可能成为我国物联网中使用的主要RFID频段。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知中国”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2009年9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已攻克了大量的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物品识别、军事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也初见成效。目前,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也被采纳,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近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将积极开展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旨在通过标准化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最近,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据介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外来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其效率高于美国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已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如果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都加装防入侵系统,那么将会产生上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2.国外物联网的发展状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Auto-ID研究中心,进行射频识别技术的研发,从那以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大公司通过开发射频识别标准,并利用网络技术,共同为建设全球物联网而努力。

2003年3月,UID Center(Ubiquitous ID Center,泛在识别中心)在东京成立,具体负责研究和推广自动识别技术的核心技术,即在所有的物品上植入微型芯片,组建网络进行通信;确立和普及自动识别物品所需的基础技术,进而最终实现泛在网络环境下UID Center建立的最终目的,即建立“物联网”。

2003年10月28日至29日,Auto-ID中心在东京召开了它的最后一次董事会会议,决定从10月31日起,分布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六个Auto-ID中心正式更名为Auto-ID实验室,并致力于自动识别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倡导为能够跨越整个供应链的操作方案制定公共的标准。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UCC于2003年收购了Auto-ID实验室的EPC技术,从而使EPC纳入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各国为了配合EPC的推广也纷纷制定本国的EPC相关规范标准及实施计划。

2003年9月,Auto-ID中心发布的规范1.0版中提出了将PML Server作为EPC系统中的信息服务关键组件,PML成为描述自然物体、过程和环境的统一标准。在其后的一年中,技术小组依照各个组件的不同标准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修改了规范,于2004年9月发布了修订的EPC网络结构方案,EPCIS(EPC信息服务)代替了原来的PML Server。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在全局范围内正常运作,制定一套完整的技术和运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主导下,为了采纳开放的全球标准和产品标识来提高商业的贸易效率,实现物联网的宗旨,2003年11月1日,EAN和UCC成立了EPCglobal,来管理全球EPC标准和相关EPC的知识产权。

2007年4月16日,EPCIS行业标准由EPCglobal正式发布,为资产、产品和服务在全球的移动、定位和部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见度,标志着EPC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2008年,欧洲物联网大会于10月6—7日在法国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有: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中的隐私权、物联网在主要工业部门中的影响(B2B应用和服务)、经济上的挑战和技术展望、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互操作性的策略和互联网的标准化、互联的架构和管理。

1)美国——智慧地球战略

美国在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再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在MIT萌发,EPCglobal标准至今被许多国家采纳,成为物联网的标准架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使美国经济获得了长达十年左右的繁荣。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

奥巴马政府的“智慧的地球”构想旨在找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拉动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刺激增长。“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这就是美国提出“智慧的地球”的经济振兴战略。美国IBM公司认为建设“智慧的地球”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限度地数据化;第二,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IBM公司还提出将在六大应用领域建立智慧行动方案,分别是: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

作为新一轮IT技术革命,“智慧的地球”战略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可能将远远超过互联网。预期其中投资于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能够有力地刺激经济复苏,而且能为美国奠定长期繁荣的基础。尤其是当下美国正遭受着金融危机的重创,美国公民正期望改变,奥巴马政府更加希望利用“智慧的地球”让美国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重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智慧的地球”战略已经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2)日本——e-Japan/u-Japan/i-Japan

日本拥有由T-Engine论坛建立的UID体系,UID体系经过了十年左右的研究开发,已经日趋成熟,成为了日本企业的行业标准,日本致力于在亚洲范围内大力推广UID体系,日本政府也给予了全力的支持。所以,日本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同欧美一样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2000年,日本总务省制定了e-Japan 战略,旨在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先进的IT 国家,目标是能在2005年建成全日本拥有3000万家庭可以宽带上网以及1000万家庭可以超宽带上网的环境,此项目标在2003年已提前实现。2004年5月,日本接着提出了u-Japan构想,目标是: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2010年前把日本建成一个充满朝气的国家,使所有的日本人,包括儿童和残疾人,都能积极地参与日本社会的活动。也就是说,日本希望拥有实现所有的物品和人都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互联网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技术。如果说e-Japan主要着眼于技术,那么u-Japan将会对社会投入更多的关注。日本的u-Japan战略,旨在实现从有线到无线,从网络到终端,包括认证、数据交换在内的无缝链接泛在网络环境,100%的国民可以利用高速或超高速网络。日本从“e”到“u”的战略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日本从“e”到“u”的战略

如今,日本在继“e-Japan”、“u-Japan”之后又提出了“i-Japan”,作为日本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i-Japan”战略无论在技术还是在人文上都更上一层,它有一个核心内容——“国民个人电子文件箱”。其目的是让国民管理自己的信息资料,通过互联网安全可靠地完成工资支付等各种手续,使国民享受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日本的IT国家战略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日本的IT国家战略

3)欧盟——e-Europe/i2010

1994年欧盟提出了“欧洲之路”计划,旨在加速开放电信业。此后,在看到了社会的迅猛变革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后,欧盟认为“欧洲之路”计划已经显得无力和单薄。为了推进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1999年欧盟在里斯本推出了“e-Europe”全民信息社会计划。它高调宣布信息社会将会给古老的欧洲带来的无限利好。2005年4月,欧盟执委会正式提出了未来五年欧盟信息通信政策框架——“i2010”,i2010作为里斯本会议后的首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更广泛的使用来提高经济效率并促进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的发展。通过实施i2010政策,欧盟希望提高经济竞争力,并使欧盟各国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减少社会问题,帮助民众建立起对未来泛在社会的“智能环境”的信任感。欧盟目前“环境感知智能”项目已经启动,这项由欧盟和欧洲顶尖芯片和系统公司资助的嵌入式智能与系统项目,将在2007—2010年之间在该项目研发上投资27亿欧元,通过微型计算、用户界面的设计和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来打造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如表1-1所示,其目的是希望欧洲通过构建新型物联网管理框架来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在计划书中,欧盟委员会提出物联网的三方面特性:第一,不能简单地将物联网看做今天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建立在特有基础设施上,将是一系列新的独立系统,当然,部分基础设施仍要依存于现有的互联网;第二,物联网将伴随新的业务共同发展;第三,物联网包括了多种不同的通信模式——物与人通信、物与物通信,其中特别强调了包括机对机通信(M2M)。欧洲物联网发展历程如图1-3所示。表1-1 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框架▶ 图1-3 欧洲物联网发展历程

4)韩国——u-Korea

韩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进程与日本类似。自1993年开始,韩国政府就开始积极从事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布局。而1996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重创了韩国的经济,让韩国政府重新调整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方针,在1999年宣布“Cyber Korea 21”政策,紧接着在2002年公布“e-Korea Vision 2006”,2003年年底又发表“Broadband IT Korea Vision 2007”政策。韩国是目前全球宽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同时它的移动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内容等也居世界前列。所以面对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u”化战略的政策动向,韩国制定了“u-Korea”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韩国信息通信部(KCC)于2004年推出《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战略》(Humanism in the Digital World:IT-839 Strategy)以具体呼应u-Korea,如表1-2所示。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在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中,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u-Korea意味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于产业和经济的增长,而且要在国民生活中为生活文化带来革命性的进步”。表1-2 韩国IT-839战略项目分解及实现目标

为了配合u-Korea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韩国信息通信部于2006年2月将IT-839战略更新为“u-IT839”战略,u-IT839战略仍旧以IT-839战略的框架为蓝本,同时将使“服务-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品”三方面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好地发挥三方的互动作用。和IT-839计划一样,u-IT839计划首先确定了八项重要的IT业务:u-Home业务(无处不在的家庭网络业务)、HSPDA/WCDMA、RFID/USN应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处不在的感应网络)、WiBro(无线宽带业务)、IT服务、DMB/DTV业务(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电视业务)、Telematics/Location Based业务(汽车通信平台/基于位置的服务)、宽带融合服务。其中,u-Home业务最终让韩国民众能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远程控制家电设备,并能在家享受高质量的双向与互动多媒体服务。

韩国的RFID技术已于2007年被采用为国际标准,韩国早已开始了射频设备的部署。2009年10月,韩国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的动力,计划在2013年之前创造出50万亿韩元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同时,韩国信息通信部也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1.2 现代物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变革、控制和创新。物流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即供应、加工、组装、销售及逆向物流,实行一体化物流管理,进而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物流、信息网络的发展,扩大到供应链管理范围。1.2.1 现代物流的含义

现代物流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科技应用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物流中,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特征的物流——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产品供应链整体的最优。效率、效益、成本和服务质量不断追求完善。

现代物流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运用。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

现代物流的两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实体网络(作业系统)和信息网络(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是物流、商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现代物流的社会责任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绿色物流。

这样,现代物流的定义可以简单归纳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秉承绿色、低碳物流理念,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物流过程与目标,以更好地为供应链服务。现代物流是指在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各种物流资源进行优化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过程。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Visibility)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水平的目的。1.2.2 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物流业从起步期加快向成长期转型的十年。十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物流业借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东风,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物流业更是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阶段。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达2.7万亿元,比2001年的7 429亿元净增2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4.8%。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比2001年的18.8%降低1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4 000亿元。回顾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物流业成就斐然。

1.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十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和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建了“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确立。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3月,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有20多处提及物流相关内容,并在第四篇、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物流企业群体加速成长

2005年12月,我国履行入世相关承诺,物流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企业加快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带来了先进的物流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成熟,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民营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出现了“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局面。

物流企业核心群体初步形成。2009年,50强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 506亿元。所有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亿元,其中9家企业超过百亿元,中远集团超过千亿元。

3.物流市场需求逐步扩张

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物流运行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改造,采取包括分离分立、合资合作、全面外包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功能。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一是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二是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三是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四是农业和农村物流集中释放。

4.物流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各类企业深化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一是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二是围绕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三是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越库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四是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物流企业介入代理采购和分销业务,流通企业延伸物流和金融服务。

5.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

到2010年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 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12.4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

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物流设施发展较快。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期货交割库、电子商务交割库及自动化立体仓库快速发展。

6.物流行业基础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首先,统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从2006年起,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

其次,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2003年9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2010年,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发布的《2009—2011年物流标准专项规划》,提出了13个重点物流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项目规划。

此外,物流信息化和技术应用取得实效,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7.物流业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对物流业重视程度提高。一是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由38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落实《规划》工作小组,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二是多渠道设立专项资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重点建设项目。三是制定落实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的7个专项规划,已有3个发布实施,其余接近完成。四是各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出台《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商务部组织开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作;国家税务总局持续扩大物流企业税收试点;国家邮政局制定部门规章,规范邮政快递市场;海关总署开展出口货物分类通关试点改革。1.2.3 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发展较快,但物流业总体上还处在传统的运输、仓储阶段,产业集中度低,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物流发展区域不平衡,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少,物流企业“小、散、弱、乱”。总体而言,物流行业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物流行业成本高、效率低。

1.我国物流业整体成本高、运行效率低

物流行业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物流行业成本高、效率低,直接表现是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高,为17.8%左右,高出发达国家一倍。

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燃油成本高、通行费成本高等硬性因素,也包括空驶率高、库存水平高、管理费用高等软性因素,相关统计如下:(1)中国道路运输企业空驶率一般均在35%以上,美国代表性企业一般在10%左右。我国各类企业主体中汽车空驶率调查如表1-3所示。表1-3 企业汽车空驶率调查表(2)我国历年库存占当年GDP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左右,过高的库存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生产与经营成本。根据有关调查资料,2009年我国仓储设施资源平均利用率不足40%,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4所示。表1-4 企业库房利用率调查表(3)物流管理费用高。2010年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GDP的比重为2.2%,而美国、日本只有0.4%,这反映出我国物流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现象依然存在。

2.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弱”特征突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