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智慧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8:00:17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犹太人智慧全书

犹太人智慧全书试读:

前言

《福布斯》杂志曾经报道,世界前400名亿万富翁中,有60人是犹太人,占总数的15%。犹太人凭借独特的经营技巧和众多富甲天下的商贾,摘取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美国前400个富豪家族中,犹太人占了23%。如果仅限于前40人,实际上40%是犹太人。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4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以占世界人口不到0.3%之势,却获取了诺贝尔奖的30%之多,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世界10大哲学家中,有8人是犹太人。犹太人耶稣创立了基督教,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波尔和波恩建立了量子力学,费米开创了原子物理学,奥本海默为原子弹之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马克思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画派的创始人……

犹太人在科学、思想和文化艺术领域中,无不闪烁着智慧之光,可以说,人类文明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犹太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世界人口有几十亿,犹太人口从未超过2000万,却在世界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吐温所说:“犹太人的数目还不到人类总数的1%,本来应该像灿烂银河中的一个小星团那样不起眼,但是他们却经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犹太民族并非上帝的宠儿,他们的成功是由苦难的历史铸造的。

犹太民族属于古代西亚闪米特(闪族)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族长亚伯拉罕带领下迁徙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称)生生不息,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犹太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又迁徙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生存。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地一带生活。公元前11世纪,散居的犹太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称),并将首都建在城南的锡安山上。从此,耶路撒冷成为历代王国的首都,也因此成为犹太教和犹太人向往的圣地。

公元前926年,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两个犹太小国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在其后的几百年中,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始终处于被压迫和奴虐的地位。

公元135年,犹太人掀起反抗罗马人压迫的起义,失败后遭受血腥镇压,被流散到世界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而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逐渐以阿拉伯人为主,犹太人则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

犹太人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反犹排犹活动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最高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犹太人面临着种族灭绝的危险。

到了18世纪,流散到欧洲的犹太人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开始争取犹太民族的解放,他们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结束流散的苦难。19世纪,奥地利记者赫茨尔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成为世界各地犹太人新的精神追求。于是,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人开始大量移居巴勒斯坦。1948年5月14日,根据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宣读《独立宣言》,以色列国正式宣告成立。犹太人从此有了自己的祖国。

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共有1350万犹太人,其中美国最多,约有560万。此外,有较大犹太人社区的国家还有法国、俄罗斯、阿根廷等。在香港约有2500名。以色列政府则通过“摩西行动”和“所罗门行动”,将其中的约2万人接至以色列定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断向以色列汇聚,犹太人越来越集中。今天的犹太人既有种族的也有宗教的含义,因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犹太人在2000年的大流散中,与居住国民族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同化,早已是面目各异,形形色色,但犹太人的核心概念始终没有消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宗教信仰。

犹太人传统上重视教育,他们不干粗活,铺路、盖房、种田和收垃圾等多雇用阿拉伯人或者其他外籍劳工承担。

犹太人确实很爱钱,他们非常懂得在商业社会钱的重要性和如何使用钱。犹太人赚起钱来毫不客气,但同时也不乏施舍行善的美德,通常都会拿出自己收入的10%作为慈善捐助,在提供社会福利、维护公民权利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犹太人很能干,也许正因为如此,上帝赐给的“应许之地”贫瘠无比:地上少内河,地下无矿藏,一半国土是荒漠。然而,流散世界2000年后,他们竟在这样的环境中复兴故国,让荒漠变成了绿洲,在农业、教育、科技和军事方面都很发达,这不能不说是犹太人靠智慧创造的奇迹。

对于犹太人来说,没干成的事多是不想干,想要干的事很少干不成。

犹太民族成功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呢?犹太民族神奇的力量在哪里呢?

犹太民族长期饱受蹂躏、放逐、杀戮,面对一次次灭绝之灾,他们在挣扎中流亡,在苦难中生存。他们为了不被灭亡,在长期的流离逃难过程中,融合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智慧精髓,并运用来开创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把所有民族优秀智慧融合和实践的基础上,犹太人在成功、信仰、教育、财富、经商、谈判、生存、生活、婚姻、处世、幽默等方面,创造并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独特而非凡的犹太智慧,这就是犹太民族发展历史和生存内核中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

犹太民族运用自己杰出的智慧力量,生生不息地延续着民族的圣火,创造着民族的伟大和辉煌,创造着世界的知识和财富。

本书从历史分析的角度,采取幽默、诙谐、精练的语言,从理论到实践,系统而深刻地展现了犹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伟大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学习并运用犹太民族的优秀智慧,创造属于我们的成功与幸福。编者2009年4月10日

第1章 犹太人成功智慧

犹太人虽然处于漫长而艰辛的流浪漂泊中,但总能保持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充满机智、讽刺、欢笑和道德的幽默成为他们驱散生活苦难的良药,而且他们在笑声中反躬自责。这是他们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巴比伦之囚”后开始了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流散。那些寄人篱下的犹太囚虏深切怀念故国,渴望回到故土,但又没有物质力量去实现这一愿望,于是不得不求助于精神依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宗教救赎信念——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复国思潮在流散于巴比伦的希伯来人中应运而生。当时耶利米、以西结和以赛亚第二等先知将复国思想与宗教信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宗教复国思潮逐渐成形。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战胜新巴比伦帝国,居鲁士宣布“奉耶和华神谕”,让巴比伦的犹太囚虏返回故国,还支持他们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这样,犹太宗教复国思潮因一个偶然机遇得到“证实”,从而影响大增。

然而两个世纪后,亚历山大东征军占领耶路撒冷,犹太人光复故国的梦想化为泡影。此后犹太人又先后处于马其顿、托勒密和塞琉古等希腊王国统治之下。虽然公元前42年犹太人在反抗塞琉古王朝起义中一度建立了独立的马卡比王国,但这次复国也只是昙花一现,仅维持了百年左右。

随后犹太人又处于罗马帝国“铁与火”的野蛮统治下。巴勒斯坦犹太人不断揭竿而起,试图以自己顽强不屈的武装斗争推翻罗马暴政,再度实现复国目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132—135年由巴尔·科赫巴领导的反罗马起义。

从这次起义中所铸造的硬币上留下的铭文“以色列光复第一年”、“以色列第二年”、“耶路撒冷的自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犹太人强烈的复国愿望。但起义行动的接连失败以及罗马统治者对起义者的残酷镇压使犹太人对现实悲观失望,于是为摆脱压迫而祈求超自然佑助的观念与日俱增,犹太人的宗教复国思潮再趋高涨并进一步体系化。

待到犹太人进入世界性大离散时期,由于犹太人的生存权利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备受践踏,犹太宗教复国思潮得以进一步发展,并与犹太教神秘主义学说相结合,为广大离散犹太民众所虔诚信仰,以致在犹太人各散居地不时出现一些犹太人自称“救世主”来实现复国目标的“弥赛亚闹剧”。但其结局逐渐使犹太人的希望破灭。

近代之初,受到欧洲启蒙运动和欧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影响的犹太人,开始探索通过政治努力而非宗教途径来实现返乡复国的宿愿。于是,犹太宗教复国思潮逐渐向政治锡安主义转变。这时的犹太复国思潮已成为犹太文化传统的固有组成部分,因而成为政治锡安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

事实证明,宗教复国思潮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空想,解决不了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欧洲的一些犹太精英们,开始探索通过非宗教的方式摆脱苦难的途径。

也就在此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欧洲的面貌。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登上了政治舞台,向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发起了攻势。这股清新的启蒙、改革之风也吹进了被高墙禁锢的犹太社区,使之受到冲击和震动。

在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犹太精英们的领导下,一场相对整个欧洲启蒙运动来说是迟到的、但却在犹太民族复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犹太启蒙运动,终于在欧洲腹地兴起了。

在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过程中,一些欧洲国家已开始采取措施改善犹太人的境况,但真正使犹太人获得解放的,还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1791年9月,革命后的法国制宪议会赋予所有犹太人以国家公民的权利。1807年2月,犹太教在法国首次享有与其他宗教在法律上平等的地位。在这前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宣布“解放”犹太人。

无论是欧洲各国政府的解放政策,还是犹太人自己“走出隔都”的启蒙改革运动,均没能使饱受苦难的犹太人从此真正地、永久地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

与此同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已在欧洲形成,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毫不夸张地说,到19世纪前半叶,若离开犹太金融世家(罗思柴尔德家族、欧希塔尔家族、奥本海默家族等),就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够发行债券。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的情况下,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各阶层犹太人对自己受歧视、受迫害的现状日趋不满,认识到文化启蒙和宗教改革不可能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仅有经济实力也不足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而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政治途径。

在犹太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又吸收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一批犹太知识分子开始对犹太民族传统的返乡复国思想进行改造加工,设计重建犹太国家,复兴犹太民族,一劳永逸地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种种政治方案。政治锡安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反犹主义有所减缓,但战争一结束,这股经久不衰的思潮马上又抬头了。

在波兰,政府公然制定了歧视犹太人的经济政策。在罗马尼亚,出现了以把犹太人驱逐出境为公开目标的组织和运动。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削弱犹太人的经济、文化领域中影响的倾向日益加剧,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在苏维埃俄国革命初期,犹太人的境况大为改善,反犹主义被宣布为非法,所有犹太人都获得了平等权利,一些犹太人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一批犹太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又开始上升,使苏联境内的几百万犹太人再次处于困境之中。

希特勒于1933年初在德国上台,随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从1933年到1945年的12年里,这场运动从未间断,而且逐步升级。从纳粹的迫害、驱赶和“最后解决”,致使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之手。

纳粹大屠杀从肉体上消灭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但却从精神上促成了犹太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当所有的犹太人都为民族的生存而殊死拼搏之时,阿兹肯纳齐人与塞法迪人之间的差异,正统派、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隔阂,锡安主义运动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歧见,俄国犹太人与德国犹太人之间的矛盾等,都显得无关紧要了。

希特勒的反犹政策使欧洲犹太人不再是德国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法国人、苏联人等,而仅仅是犹太人,从而使许多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既然同化程度如此深的德国犹太人都无法生存下去,那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还有什么希望呢?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这是绝大多数犹太人从大屠杀中悟出的一条道理。大屠杀为以色列建国及犹太民族和犹太文明的复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

1.希伯来人游牧到迦南

希伯来人是犹太人在古代的称呼,位于今地中海东岸和阿拉伯半岛西侧的巴勒斯坦是犹太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但古代希伯来人却不是这里的最早居民。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代闪族的一支——迦南人,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因此,古代这里被称为“迦南”或“迦南地”。正当迦南人在这里发展了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文明时,同属闪族的希伯来人在其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从东面辗转来到迦南。

希伯来人来自哪里呢?

今日犹太民族的祖先最早游牧在阿拉伯半岛温和湿润的南部。后因当地气候骤变迁徙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幼发拉底河西岸的乌尔城。公元前2000年,汉谟拉比建立强大的古巴比伦帝国,乌尔城受信奉多神教的古巴比伦帝国所辖。当时,这个游牧部落的酋长也率众拜祭众神,但信奉最多的还是其部落神耶和华。

大约在公元前1960年,苏美尔人入侵乌尔城,城市被夷为平地,塔拉带着自己的部落向南方逃去。塔拉在哈兰渡口去世,其长子亚伯兰接替酋长之位。

不久,希伯来人的最高神耶和华命令亚伯兰到另一个地方去建立自己的国家,声称“我必叫你成为大国,赐福给你,叫你的名字为大,而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于是在“神灵”的启示下,亚伯兰带着众人沿大河北上,并渡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进入迦南。当地的迦南人称他们为“哈卑路人”,意即“渡河而来的人”。后来又称为“希伯来人”。

迦南虽不如富饶多产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但毕竟还有一些适宜作物生长的平原以及饲养牲畜的草原。与希伯来人由东向西迁徙时所经历的热带沙漠相比,这里“有山、有谷、有雨的滋润”,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较为丰富的谷物、蔬菜、瓜果和牲畜。因此,他们感到很满足了。在他们的辛勤劳作下,迦南成为古代犹太文明的培育地。

亚伯拉罕老年得子以撒(希伯来语中是“笑”的意思)。以撒在40岁娶妻后生了双胞胎儿子,先落地的身体发红,浑身有毛,如同披了一件皮衣,便取名“以扫”(有毛的意思);次子是手抓哥哥的脚跟落地的,因此给他取名“雅各”(抓住的意思)。

以扫和雅各的性格迥异,以扫忠厚、粗犷,善于打猎,喜欢在田野里奔跑、追赶猎物,受到父亲的喜爱。雅各喜欢安静,他聪明、机灵、善于心计,深受母亲的偏爱。根据祖先留下来的习惯,部落首领的职位应由长子继承。雅各为了能获得长子名分权,便利用一次以扫饥饿难熬的机会用一碗红豆汤的代价从胞兄手里买到了长子名分权。后来又在母亲利百加的帮助下骗得父亲以撒的祝福,试图成为希伯来人的首领。

当以扫知道真相后,兄弟二人就心存芥蒂了,以扫谋划着要在父亲去世后把雅各杀掉。为了躲避以扫的报复,雅各逃到了他舅舅的部落里,并娶了他的两个女儿利亚和拉结。后来,雅各和他的妻子及其侍女共生了12个儿子——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约瑟和便雅悯。他们就是希伯来人传说中的12个支派的始祖。

雅各在舅舅家生活了多年。眼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自己拥有的羊群、骆驼、驴子和奴婢日益增多,他也越来越思念自己的亲人。终于有一天,雅各不顾舅舅的反对,带着全家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在途中发生了雅各与神摔跤的事情:

一天晚上,雅各在约旦河畔的雅博渡口,突然一位天使从天而降与雅各摔跤。由于难分胜负,一直摔到黎明。天使见难以取胜,便在雅各的大腿窝上捏了一把,使雅各扭了腿。但雅各仍然带伤继续与天使摔跤。天使见摆脱不了雅各,只得求他说:“天亮了,让我走吧!”雅各提出的条件是要他给自己祝福。天使在得知他叫雅各后就说:“你今后不要再叫雅各了,就改名叫‘以色列’——同神角力的人,因为你与神较劲都取得了胜利。”然后天使给雅各进行了祝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雅各的腿就瘸了。由于这个缘故,希伯来人就一直忌吃牲畜大腿窝的筋。从此以后雅各的子孙后代又得名为“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和希伯来人一样,成为古代的称谓。

2.摩西率众出埃及

公元前1871年,以色列晚年时,迦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饥荒,他只好带着家人迁往埃及避难。在其子约瑟的帮助下,在尼罗河三角洲中部的歌珊定居下来。

歌珊是位于尼罗河以东、埃及古都孟斐斯(邻近今天的开罗)东北30多公里的地方,为古代亚非商旅来往之要冲。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气候宜人。在当地居民的影响下,希伯来人加速了由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过渡,雅各的12个儿子也在此繁衍扩展成希伯来人的12个部落支派,人丁兴旺。

然而在歌珊的希伯来人仍然与埃及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相隔离。即使在约瑟担任埃及宰相的时候,埃及人也不愿同希伯来人一起进餐,因为这对埃及人说来是件厌恶的事。而这里的希伯来人也深感自己是流亡在外的“异乡人”或“客人”,他们时常怀念故乡迦南,保持与迦南犹太亲族的联系和自由的生活习惯。

尽管如此,希伯来人仍在那里生活了400年。他们利用统治者政治上的优待及所赋予的诸多特权,占有土地,发展商业,积累了大量财富。与此同时,生育日繁,人口迅速增多,活动地域也逐渐越出歌珊。

公元前16世纪中叶,底比斯的王公集结埃及各地的力量,最后把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尼罗河盆地,恢复了埃及的独立,开启了埃及新王国时期,并在不久后迅即向外扩张,武力征服了今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一带。从此,希伯来人在埃及安居乐业的美好岁月一去不复返。

在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到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希伯来人在埃及所受的排挤与迫害达到变本加厉的程度——他们全部被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排斥在埃及的公共社会生活之外,被迫从事诸如修庙筑路、建城造屋等各种繁重苦役,稍有怠慢便遭凶悍的监工毒打乃至屠戮。然而,希伯来人的生命力却异常旺盛,他们照常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拉美西斯二世一心想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帝国。他认为希伯来人是东方人,在他向亚洲扩张时必成为内患。于是,法老下令所有希伯来人的新生男孩都必须溺死,以达到灭绝希伯来种族的目的。一时间在希伯来人居住区哭声不断,刚生下儿子的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扔进尼罗河,肝肠寸断。

正当希伯来人惨遭异族凌辱之际,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应运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犹太民族形成和犹太教创立的基础。

有一个利未家的人,娶了一个利未女子为妻。后来那女人怀孕,生了一个儿子,见孩子俊美,就藏了他三个月。后来不能再藏了,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孩子的姐姐远远站着,要知道她弟弟究竟会怎么样。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她的使女们在河边行走。她看见芦荻中有一个箱子,就打发一个婢女拿来。她打开箱子,看见里面有一个孩子。孩子哭了,于是她可怜地说:“这是希伯来人的一个孩子。”孩子的姐姐对法老的女儿说:“我到希伯来妇人中叫一个奶妈来,为你奶这孩子,可以不可以?”法老的女儿说:“可以。”童女就去叫了孩子的母亲来。法老的女儿对她说:“你把这孩子抱去,为我奶他,我必给你工钱。”妇人就抱了孩子去奶他。孩子渐长,妇人把他带到法老的女儿那里,就做了她的儿子。法老的女儿给孩子起名叫摩西,意思是:“因我把他从水里捞出来。”

摩西虽然成为埃及公主的养子,但在生母的教育下,他并没有沉醉于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而是立志拯救备受奴役的犹太同胞。

摩西长大后,一日在街上看见一个埃及人正在打一个希伯来人,边打边骂,出手很重,看样子是想把他往死里打。摩西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瞧瞧四周无人,就冲上去用砖头把那个埃及人砸死了,然后把他埋在沙土坑中。此事虽然做得很隐蔽,但不久还是被埃及法老知道了。为了逃避追捕,摩西逃至西奈,后在亚喀巴湾附近的米甸部落娶妻生子,安定下来。但他未曾忘却自己是一个希伯来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受难同胞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天,摩西宣称耶和华授命他返回埃及,将同胞们领出埃及,到美好宽阔的“流着奶与蜜之地”迦南。于是在米甸部落居住了40年的摩西辞别岳父,率妻儿回到埃及,与兄长亚伦在“耶和华的佑助”下,领导希伯来人与埃及法老进行了一系列英勇机智的斗争。

由于法老千方百计阻挠希伯来人离去,上帝通过摩西之手,行神迹、降天灾。在埃及全国先后出现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等九灾,埃及上下怨声载道,纷纷要求法老同意希伯来人出走。但法老却刁钻苛刻地提出以希伯来人留下牲畜为离去条件。

为此,大发烈怒的上帝决定降下第十灾:击杀埃及人的长子和头生牲畜。为避免错杀,上帝指示摩西晓谕希伯来人:14日要杀羊羔,把羊血涂在门楣和门框上。这样,上帝看到有羊血的人家,便知道这是希伯来人,就“逾越”过去。14日天黑以后,上帝巡行埃及各地,击杀了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头生牲畜。埃及人家家死人、户户哀号,法老也失去了继承王位的长子。终于,不得不同意希伯来人离开埃及。

为感谢上帝搭救之恩,以后希伯来人在每年犹太历正月14日之夜进行家宴,分食象征羊羔肉的无酵面饼及苦菜,并把这天开始的以后7天定为“逾越节”。

这样,公元前1441年,在摩西率领下,犹太人克服重重险阻,胜利走出埃及。法老听说后,下令军队追击。希伯来人在红海时眼看要被法老的军队追上了,摩西以牧羊杖击海水,海水顿时向两边分流,露出一条海底通道。当希伯来人走上岸后,海水又咆哮起来,把法老的追兵全部淹死。“迁出埃及”在犹太民族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它不但意味着希伯来人摆脱异族奴役的自我觉醒,同时也是古代犹太民族开始形成的一个关键性标志。此后,每当先知警告希伯来人不要丧失独立或抛弃信仰时,总是让他们回忆迁出埃及这段历史。这种回忆既是安慰,又是告诫。

摩西率领衣衫褴褛的希伯来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艰难行进中,面临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本族主神耶和华的尊奉笃信产生动摇,以致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

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假托耶和华之命,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他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诫律作为耶和华与希伯来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诫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

摩西让希伯来人12个部落在西奈山下设立祭坛,宰杀牛羊,将牲畜的血一半倒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进行立约仪式。由此摩西初步创立了人类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摩西是犹太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领袖,是他成功地把希伯来人带出了埃及,使之获得自由,使犹太民族避免了种族灭绝的危险。在确立希伯来人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开创了犹太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成为千百年来犹太民族所尊敬、仰慕的第一人。

3.约书亚征服迦南

公元前1237年,在即将进入迦南之时,年老体衰的摩西在莫阿布的尼泊山去世。据说享年120岁。希伯来人为之哭了整整30天。摩西被葬在山谷中,至今无人知晓他的墓地何在。此后,率领希伯来人重返上帝应许之地——迦南——的重任落在了约书亚的肩上。

约书亚是摩西的忠实助手嫩的儿子。根据《圣经·约书亚记》的记载:希伯来人在约书亚的指挥下,首先是神奇地渡过了约旦河——当时正是收割庄稼的季节,河水滔滔漫过两岸。抬约柜的祭司渐渐走进河中,只见他们的脚刚一入水,摩西带领大家过红海时的奇迹便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只见上游的河水突然停住,形成一道透明的水墙,下游之水全然断绝,露出一片干枯的河床。负责抬约柜的祭司在河中站定,其他人得以从干地上通过,安全顺利地到达了彼岸。等大家走过约旦河后,抬约柜的祭司从容不迫地从约旦河里走出。脚刚一落到岸边的干地上,只见滚滚河水汹涌澎湃流回原处,河水依旧漫过两岸。

希伯来人进入迦南后,为争夺土地,同当地的迦南人进行了多次战斗,夺取他们的土地,定居下来。渡过约旦河后,约书亚随即向耶利哥城发起了进攻。耶利哥是从东向西进入迦南的必经之地。约书亚率军在围攻了7天之后,从四面八方冲入城去,把城中男女老少,连同牛羊牲畜全都用刀杀死。最后,众人用火将耶利哥城焚为灰烬,只有金子、银子、铜和铁制器皿保存下来,放在了圣殿的财库中。从此耶利哥成为一片废墟。

此后,约书亚又凭藉对邻邦发动三次闪电式的战役,逐渐占领了中部和南部及北部的广大地区,进而征服了几乎整个迦南。他们与当地迦南人混居交融,住在迦南人、赫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中间,娶他们的女儿为妻,同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

此后,希伯来人的发展历程进入有史可考的时期。

4.“肋下的荆棘”的折磨

摩西和约书亚之后,以色列民族中再没有出现一个能与他们俩相提并论的领袖,以色列民族从此进入混乱分裂的士师时期。每个部落由一名士师领导,他既是部落的行政领袖、宗教祭司,又是民事纠纷的裁决人、对外征战的统帅,集军、政、教、法权为一身。

在漫长的士师时期,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袖,一方面,以色列各宗族之间不断出现争执、纠纷,他们争疆界,争权势;另一方面,以色列人的外部威胁仍然存在——在以色列各支派的土地上和周围有非利士人的五个首领和一切迦南人、西顿人等,他们成为以色列人“肋下的荆棘”。

被以色列人打败的迦南人伺机东山再起,尚未被以色列人征服的耶路撒冷、迪萨、伊矾伦等城邦,以及居住在山区、平原的其他民族,也无时不在威胁着以色列人的生存。以色列各宗族仿佛是分散在迦南人汪洋大海中的一群孤岛,被周围的海水侵蚀着,冲击着。

以色列人是来自沙漠的人,他们定居较晚,文明不如迦南人发达。定居迦南后,他们从迦南人那里学会了耕作土地,也学会了对各种农业保护神的崇拜,如巴力、亚斯他录和当地其他神灵。它们是专门司风调雨顺、作物丰收、避祸消灾的神。以色列人慢慢地也对这些神灵顶礼膜拜。以色列人还与当地人通婚,娶他们的女子为妻,又把自己的女子嫁给他们作妻子。

没过多久,以色列各宗族一个个先后沦于迦南人的压迫之下,他们在敌人的重轭之下痛苦地呻吟。于是,以色列人中不断产生英雄——士师,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救出苦海。

第一位士师是犹大支派的俄陀聂。那时候,住在迦南南部的以色列各宗族被米所波大米(美索不达米亚)王古珊利萨田所征服,过了8年奴役生活。俄陀聂领导受奴役的以色列人浴血奋战,打败了古珊利萨田的殖民军,把同胞解放出来。俄陀聂后来担任以色列士师,40年内国泰民安。

俄陀聂死后,摩押王伊矾伦联合亚扪人和亚玛力人强占了以色列人的土地,强迫以色列人缴税纳贡,侍奉他们18年。

便雅悯支派的以笏承担起拯救以色列的重任。经过浴血奋战,以色列人共歼灭摩押人近万人,获得了解放。以笏担任以色列士师80年,其间国中安泰。

以笏死后,夏琐王耶宾残酷地压迫以色列人20年。女英雄底波拉凭借自己的威望,领导以色列人起义。经过浴血奋战,底波拉把以色列人从异族统治中解放出来。在她的领导下,以色列民族享受了40年的升平时光。

底波拉之后,米甸人入侵迦南,基甸做士师,以色列有40年的太平时光。

公元前1110年,亚比米勒在示剑做王。耶弗他之后有伯利恒人以比赞担任以色列的士师7年;以比赞之后又有西布伦人以伦担任以色列士师10年;以伦之后还有比拉顿人希列的儿子押顿担任以色列士师8年。

押顿死后,即在士师时代末期,来自爱琴海诸岛和从亚细亚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崛起。非利士人拥有较高的物质文明,悍勇善战,逐渐控制了迦南的地中海东岸地区。

非利士人崛起后,犹太人与非利士人征战不断。与非利士人相邻的但部落首当其冲。该部落士师参孙单枪匹马地与非利士人战斗,并一度止住了后者的进攻。但参孙最后还是被非利士人抓住,并被弄瞎了眼睛。

希伯来人受士师统治约200年,但没有一位士师可以称为全体希伯来人的领袖,因为当时的希伯来人尚未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体,诸部落各自为政、你争我夺、战事连续不断。但在士师时代末期,一些部落间已有宗教联盟。他们选择示罗为共同的宗教中心,耶和华的约柜也保存在这里。

5.希伯来王国兴衰史

在约公元前1050年的亚弗战役中,非利士人在以便以谢打败由众部落组成联军的希伯来人。随军携带的存放耶和华约法的约柜也旁落。

外部压迫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使希伯来人的民族意识急剧增长,要求建立他们自己的统一民族国家,由一位众民臣服的君主来统领他们。

公元前1035年,撒母耳作士师和先知,希伯来人向撒母耳请求:“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帅我们,为我们争战!”

贤明的大士师撒母耳根据民意决定建立一个以色列统一王国,并选中便雅悯农人扫罗为王。在希伯来人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犹太人国家——希伯来王国;扫罗成为犹太民族中的第一位国王。

健壮俊美的扫罗擅长军事,即位之初就以自己的便雅悯部落士兵组成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精锐之师,在密抹战役中取得了对非利士人的胜利。在将后者赶出了便雅悯和以法莲地区后,又向周邻的摩押人、亚扪人、亚库利人等迦南人部落发动多次征伐,战果累累。

然而,扫罗学识浅薄,缺乏政治建树,他眼光短浅地选择了其家乡的基比亚作为国都,仅仅采取征税和宣布土地为王权所有等十分有限的君主集权措施。各部落依然处于分立状态,王权只在京城周围一带发挥微弱的效力。

扫罗这位草莽英雄只能是一位过渡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扫罗可以说是士师时代的古老部落组织和完善的大卫君主政体之间的联系人。不久,在与便雅悯部落相邻的犹大部落中出现了扫罗的劲敌大卫。还在幼年时,大卫就用“弹弓和石子”打死了非利士人的悍将哥利亚,从而崭露头角。在以后的岁月中,青年大卫在扫罗担任将领的军队中战功显赫,在希伯来百姓心目中获得了高于扫罗的声誉,百姓们唱着民谣歌颂大卫骁勇善战:“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后来,扫罗在一次对非利士人的战役中惨遭败北,最后拔剑自刎。

随后,大卫在士师撒母耳的支持和众人的拥戴下,取代扫罗继任希伯来王国第二任国王。大卫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杰出君主。对外,为巩固和发展希伯来王国势力,借助耶和华的神力,他统帅大军征战不断。大卫在位40年没有一年不出征。不仅将王国疆域内的迦南人逐一征服,而且把非利士人驱逐至南方沿海的狭窄地带。他还从迦南人手中夺得连贯王国南北的战略要塞耶布斯。王国疆域北起黎巴嫩山、南至埃及边界、西起地中海沿岸、东达约旦河东岸,版图空前扩展。

大卫不仅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军事统帅,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为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将国都定在耶布斯城,将城名改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从此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大卫城。

大卫还努力继承摩西的传统,使他的新国都具有不可少的宗教意义。他以隆重的仪式将耶和华的约柜迎回耶路撒冷并为之设计了一座庄严华丽的圣殿。他规定犹太教为国教,规范了祭司等级制度,整顿了一些犹太礼仪。在大卫的统治下,犹太教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向往的圣地,在犹太人和犹太教历史上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对内,大卫改革行政加强王权专制。他进一步消除希伯来各部落分立割据状态,组成以国王卫队“基伯尔”(意为英雄)为核心的常备军,由其侄子押尼珥担任总司令,他自己掌握最高统帅权。他在全国各地建立48个战略重镇,并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行政首领由其亲自任命。他还引进外国专门人才监督、经营工厂。

大卫将扫罗时期初具雏形的希伯来王国发展成一个由专制君主统治的国家。然而到了大卫统治后期,王国颇不景气,瘟疫灾荒连年不断,外侮内乱也此起彼伏。公元前973年大卫去世,其宠爱的幼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希伯来王国进入鼎盛时代。

如果说大卫是希伯来人的力量,那么所罗门则是希伯来人的光荣。在大卫的治理下,希伯来王国版图已达到最大,因此所罗门要做的主要是巩固王权、增强国力。在这方面,所罗门颇具手腕,成就卓著。

为完善中央集权,所罗门进一步改组行政机构,增设各项官职。不但朝廷有了新设的宰相,而且在众祭司之上任命其所宠信的撒督为大祭司,开始了延续千年之久的祭司世袭制。

更令人瞩目的是,所罗门按地域将全国划分为12个行政区,每区各设一名总督,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摊派徭役。行政区的划分打破了昔日希伯来人各部落的地域界限,进一步将民众百姓纳入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生活之中。各区总督均由国王直接委派任命,他们都对朝廷负责,国王还时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各地巡行督察。这些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制度的解体进程,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由国王直接控制的全新的地方行政体系。

所罗门最辉煌的历史成就,是用了7年时间在耶路撒冷为犹太教主神耶和华建造了大圣殿。

为了完成这项豪华庞大的建筑工程,所罗门每季度从全国百姓中征用3万劳工,其中1万人有一个月去异国黎巴嫩山区砍伐树木,另两个月在国内从事劳役。此外,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也有15万异族俘虏凿石挑担,日夜劳作。推罗王希兰一世不仅为工程提供大量香柏木、松木等建筑材料,而且派来了许多能工巧匠相助。

公元前935年,这一雄伟壮丽的建筑终于竣工。这座圣殿是按照当时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流行的样式建筑的。它位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外面有一道椭圆形的石头围墙。内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几座侧殿。正殿长约9丈,宽约3丈;殿内分门厅、立厅和圣堂三部分。约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层的圣堂中。殿内的墙壁、天花板、门窗、抱柱、祭器和宫灯全部涂上一层厚厚的金粉,显得金碧辉煌。在这年的住棚节,所罗门亲自主持了在圣殿安放约柜的隆重典礼。他向耶和华虔诚祈祷:“我已建造了一座殿宇,作您的居所,为您的永久住处。”

耶和华圣殿的落成使所罗门声威大振,四方邻国的游客商贾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犹太教有了这座宏伟壮观的圣殿作为崇拜中心,在希伯来人心目中地位空前提高。耶路撒冷从此成为犹太教重要的圣地和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

在所罗门的统治下,希伯来王国经济发展、国运昌盛,人口增加一倍,总数达到80万,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富庶的奴隶制王国。有史记载:“(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使金银多如石头,香柏木多如高原上的桑树。”所罗门在世的日子,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至此,希伯来语成为迦南通行的主要语言,迦南成为希伯来人生息劳作的共同地域。希伯来人也逐渐变为以从事耕作、园艺业为主的农业居民,形成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共同精神文化,古代犹太民族基本形成了其民族国家——希伯来王国作为民族统一的载体,为古代辉煌的犹太文明奠定了发展的根基。

6.第一次大流散

在希伯来王国达到繁荣鼎盛的同时,危机也在悄悄地迫近。埋下危机的种子的恰恰是“智慧之王”所罗门。

所罗门被荣华富贵冲昏了头脑,终日花天酒地,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生活。除耶路撒冷耶和华大圣殿,所罗门还下令手下人费时13年在圣殿毗邻处兴建了更为富丽堂皇的王宫。这一切自然要耗费无以计数的金银财富,以致国库逐渐入不敷出,便向推罗国王希兰一世借贷银两。到期后无力偿还,所罗门竟割让加利利一带的20个城邑作为抵偿。但这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所罗门对百姓赋税剥削日益加重,并且不时向民间征发无偿劳役。各地百姓不堪负担,怨声载道。

所罗门还娶了不少来自异族外邦的妻妾。为了讨好她们,他放弃对民族神耶和华的虔诚信仰,允许这些异族嫔妃在宫中建造异教神庙,甚至在耶和华大圣殿中设立异族神灵的偶像柱石公开献祭祈祷。这种对耶和华亵渎忤逆的行为,自然引起那些虔信犹太教的希伯来人的极端不满。

由于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各种变乱接踵而来。那些过去被征服的异族部落获得了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都趁势掀起反抗活动。先是南面的以东王子哈达从埃及返回,兴兵起事,率领以东一些小邦脱离所罗门王朝的控制。然后北面哈大底谢部落首领以利亚大儿子利逊率众攻取大马士革,自立为王。这些反抗活动,严重削弱了所罗门在当地的统治势力。

王国北方经济发达,但因扫罗、大卫、所罗门三代王均出于南方,南方一向在政治上处于优势。沉重的赋税徭役大都摊派到北方部落。在行政区划分上,所罗门同样明目张胆地偏袒自己出生的犹大部落。北方伊弗利姆部落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行政区,而犹大部落却不受分割并不受这种行政体制的限制。这样一来,北方的10个部落对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渐生嫉妒,而敌对的情绪致使南北矛盾日趋尖锐。

南边的埃及也不愿在身旁出现一个强大的希伯来王国,因而支持王国内部的分裂活动。到所罗门统治末期,北方以法莲部落的耶罗波安领导的分离运动开始酝酿。当所罗门发觉并下令处死耶罗波安时,耶罗波安逃到了埃及,受到法老的保护。

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所罗门之死标志着古代希伯来王国“黄金时代”的终结。耶罗波安便重返国内,揭竿而起。统一的希伯来王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10个部落以耶罗波安为王,建都示剑(后移至撒马利亚)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的犹大和便雅悯部落以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为王,仍然以耶路撒冷为都,称犹大王国。从此,一度强盛的希伯来王国在南北两方的互相争斗和外来异族的蹂躏中逐渐衰落。

由于大卫王族早已在犹大部落中建立了一种较为稳固的控制体系,南方的犹大王国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政局还算平静。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北方以色列王国除首任国王耶罗波安执政、暗利家族当权和耶户家族秉政这三个时期外,由于王位之争和社会动荡几乎濒临灭亡。

所罗门去世后,从埃及流亡归来的耶罗波安在北方登基,成为以色列王国第一个君主。耶罗波安在位期间,为与南国分庭抗礼,分别在王国南北两端的伯特利城和但城修筑了神殿,各安放一金牛犊供人崇拜,禁止百姓前往南国的耶路撒冷圣殿朝觐,并且开始使用修改过的宗教历法。这一做法无疑为异族神及其他偶像崇拜在该国的流行打开了大门。

公元前909年耶罗波安死后,其子拿答继承王位。但没过两年,属于以萨迦部落的巴沙弑王夺位,并诛灭耶罗波安全族,开始了以色列王国频繁的篡权夺位的历史。

以色列王国内部10个部落之间勾心斗角、篡位内战,因而引起王位频繁更迭。在以色列王国存在的208年里,先后出现了属于9个不同家族派系的19个国王的统治。很显然,“他们多半的时候,是用在拥立和暗杀他们的国王”。其中有一位名叫心利的国王即位仅仅7天,便因兵变自缢而死。而在王国最后的22年里,竟然发生4次弑君争位的暴力事件。

与南部的犹大王国相比,北部的以色列王国有其三倍大的土地和两倍多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它始终想把南部王国变为自己的附庸。为争夺牧场和耕地,不时与之展开战争,结果耗费了无穷的财力和物力。另外,以色列王国又时常受到周邻亚兰、亚述等帝国铁蹄的威胁。就连国运较盛的耶户王朝为了减缓亚兰帝国的压力,也不得不向亚述大量纳贡。

南方犹大王国面积狭小,人口从未超过50万,国势弱小。除北方以色列王国以强凌弱、多次与犹大王国兵戎相见外,南面邻邦埃及的扩张政策也构成对犹大王国的主要外来威胁。在罗波安统治的第5年,埃及示撒王朝的大军便挺进到耶路撒冷城下,虽未攻占首都,却在犹大王国国土上烧杀抢掠,横行霸道。犹大王国只有大量纳贡,方才免于亡国。以后,犹大王国又遭到亚兰王国的侵略和蚕食。

与此同时,南北两王国两极分化明显加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处于社会中层的许多自由民因天灾人祸、生计艰难,被迫向财主、富人借高利贷,由此导致的结局通常是自身或子女沦为债务奴隶,或失去田地而不得不成为财主富人的雇工、佃农。至于财主富豪们对百姓巧取豪夺霸占房宅田地使自己“以房接房、以地连地”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另外,由崇拜异教偶像引起的犹太教信仰危机进一步削弱了希伯来人的内聚力。在北国以色列放纵异族偶像崇拜、犹太教信徒遭受迫害的亚哈当政时期,先知以利亚只身闯入王宫,愤怒谴责亚哈王:“你这个杀人越货的强盗,你这崇拜偶像的狂徒。凡属于你家的,死在城内,必被狗吃;死在野外,必被鸟啄。”为此甚为恼怒的亚哈王阴谋杀害了以利亚。

内部倾轧、外敌躁踊、贫富悬殊、信仰危机,日趋一日地加剧了两个王国的衰败。这两个小希伯来王国的命运就渐渐地入于危途了。

虽然巴勒斯坦资源并不富庶,但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的战略地位,自然引起东西强国的觊觎。公元前8世纪,以色列王国终于为亚述帝国的铁骑所灭。先是基色城被攻陷,居民被掳走,继而,到公元前721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占领北部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将国王及其臣民27000多人押回本土,王国领土成为亚述帝国的一个行省。而被掳走的以色列人被放逐到庞大的亚述帝国各地,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

极少数留下的以色列人,加上后来的犹大王国流散者,与外来居民相融合,长期生活在示剑和撒马利亚城,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撒马利亚人的特殊的混合民族。他们虽然也将《托拉》奉为经典,但宗教文化已同希伯来人完全不同。

至于10个被放逐的以色列部落就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于是“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就成为一个困扰后人的千古之谜。

南部犹大王国的命运一度要比北部以色列王国幸运些。它以向亚述帝国称臣纳贡为代价继续维持了100多年,在亚述与埃及争霸的夹缝中赖以生存。公元前605年亚述帝国被美索不达米亚复兴的新巴比伦帝国灭亡。两年后新巴比伦帝国攻入耶路撒冷,使犹大王国沦为其附庸国。

公元前588年犹大王国平民发动起义,但经过两年苦战,最终被强悍的新巴比伦军队镇压。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再次被攻陷,新巴比伦帝国皇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夷平耶路撒冷城墙,捣毁耶和华大圣殿。包括国王、贵族、祭司和工匠在内的上万名犹大国人戴着手铐脚镣,被掳往巴比伦,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当地只留下少数贫民。

至此,希伯来王国终于覆灭。和那些被异族同化的北国以色列10个部落百姓不同,被掳往巴比伦的犹大国人仍能集中聚居,保留本民族传统信仰和习俗。此后他们及其后裔被称为“犹太人”。犹太人也成了整个犹太民族的通称。“巴比伦之囚”及先前亚述王掳走以色列王国居民一事,即是古代犹太民族的第一次大流散。从此,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犹太人开始在数量上超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这对犹太民族此后的历史特别是犹太文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时,犹太人的文化、社会和宗教信仰作为以色列故土以外的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而开始发展。这种情况最终保证了犹太民族的生存及其宗教信仰的特性,并使犹太民族充满活力,足以悍卫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未来。

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灭亡后,巴比伦成为当时犹太人居住的中心。沦为亡国奴的犹太囚虏泣饮在巴比伦河边,思念着故乡锡安(锡安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犹太人通常用此指代耶路撒冷),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杀死仇敌、重返故国。

50年后,这些巴比伦囚虏的梦想竟然实现了。

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帝国又为新兴的波斯帝国所灭,犹太人转而成为波斯帝国的臣民。波斯大帝居鲁士需要在地处西亚北非间要冲的巴勒斯坦由犹太人建立一个稳固而友善的据点——它既可作为进击埃及的理想跳板,又能用以抵御希腊人的东侵。同时鉴于犹太教一神观符合其巩固专制统治的利益,居鲁士便准许流亡的犹太人重返家园并支持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他下诏通告全国:“耶和华天上的上帝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做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殿。愿上帝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都要用金银财宝牲畜帮助他们。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献上礼物。”

但是回归的犹太人已面临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公元前586年以前的社会形势: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是一块环绕耶路撒冷的不大土地,成为波斯帝国大马士革总督统辖下的自治省。

到公元前516年,经过20年的修建,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工程方才竣工。犹太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开始。此后,耶路撒冷和巴比伦两地的犹太人仍然保持密切联系。

公元前445年,波斯宫廷内的犹太裔官员尼希米被授任犹大省省长,返回耶路撒冷,按照祭司对犹太一神教教义、教规的观点,整顿当地犹太自治社团。

7.第二次大流散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军攻入耶路撒冷,繁华的耶路撒冷再度被洗劫一空,城中大部分建筑被烧成灰烬。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又率领东征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撒,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巴勒斯坦也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犹太人进入持续170年的希腊化时代。

在幅员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境内,被征服居民杂居交往,造成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流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逐渐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以及北非、中亚各地。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殆巴比伦。随后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一分为三: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后两者为称霸东方展开了持续近百年的“叙利亚战争”。

公元前301年,托勒密率军征服巴勒斯坦,把上万的犹太人掳到亚历山大城。公元前198年,犹太人又落入塞琉古王朝控制下。两王朝继续追随亚历山大推广希腊化的政策,仅在巴勒斯坦一地就建立起30多座多民族杂居的希腊化城市。

在这希腊化时代,无论已经流散于南欧、北非和西亚各地的犹太人,还是依然留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希腊文明的浸染。公元前3世纪时,希伯来语逐渐退化为一种主要用于祈祷和经书的宗教语言。希腊语则为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接受、使用,并出现了一批希伯来思想和希腊精神相结合的作品。

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期间,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定居埃及,其中既包括被迫迁来的犹太战俘、奴隶、雇佣兵及家属,也有出于各种原因而寓居的犹太工匠、商人、祭司和文士。到公元1世纪时,全埃及已有犹太人近100万。

总体来说,托勒密王朝在积极推广希腊文明的同时,对犹太人还是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政策,也尊重犹太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在托勒密二世在位时,大部分犹太奴隶获释为自由人,托勒密三世也在视察耶路撒冷时,到第二圣殿向耶和华献祭。犹太人不仅在宗教事务中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且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当时,犹太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众多非犹太人显示出相当大的魅力,从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皈依犹太教浪潮。由于犹太人漂泊异乡,与异族、异教者混居杂处,以往的宗教隔绝状态已有所改变。往昔曾是犹太人部落神、继而成为民族神的耶和华也逐渐超越民族壁垒,为非犹太人信徒即所谓的改宗者所敬奉,他们同样领受割礼。

许多散居异乡主要是埃及的犹太人在坚持其传统宗教信仰的同时,非常热心地学习、掌握希腊语,熟读、研究各种希腊著作,吸收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建立希腊式的露天体育馆、健身馆和戏院,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地中海商业交通中枢的亚历山大城,东西方文化的汇合达到典型的体现。这座港口城市既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和希腊文明的传播中心,有着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当时世界上流散犹太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

犹太人在当地希腊文化的熏陶下,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兼具犹太和希腊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古代犹太哲学,而且对早期的基督教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著——“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即是这种犹太—希腊文化的光辉结晶。

8.马卡比起义

在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以及托勒密王朝当政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还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宗教自由,但到了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犹太人的情形日趋恶化了。

塞琉古王朝统治时期特别是暴虐的安条克四世在位时,犹太人在遭受残酷的奴役的同时,又被施加蛮横的宗教压迫。安条克残酷地镇压犹太人,亵渎耶路撒冷圣殿,废除《托拉》,残杀为其子施行割礼的家庭。

安条克四世曾赴雅典研究希腊哲学,对希腊文化甚为倾心。他登基时塞琉古王朝国势窘迫、内外交困,他意图通过文化上的统一来融合国内各民族,巩固其专制统治,便在全境强力推行希腊化,要人们崇拜希腊众神,也要人拜他为宙斯的化身。他把自己的肖像铸在钱币上给自己取名“伊皮法纽”,意即“显现之神”。

在希腊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巴勒斯坦犹太人分化成两大派。众多犹太百姓和一部分下层祭司依然坚守传统文化信奉犹太教,形成虔诚派;而一些犹太贵族和祭司则愿意接受希腊化,称世俗派。

世俗派自然得到安条克四世的大力支持。世俗派首领耶孙通过向安条克四世行贿,夺得耶路撒冷大祭司之职。他不遗余力地在犹太人中间推行希腊化,在锡安山附近建成希腊式体育馆,让年轻的祭司模仿希腊习俗在此举行竞技比赛,不久,这些祭司又穿上希腊式的教士服。

三年后,另一位希腊化犹太人美尼劳斯也通过行贿取代耶孙之职。他不仅更加卖力推广希腊风俗,更残忍地谋杀虔诚派领袖,而且时常偷窃耶和华圣殿里的器皿出卖,甚至纵容塞琉古王对圣殿大肆劫掠。

公元前169年,安条克四世远征埃及归来,率兵闯进耶路撒冷圣殿,抢走各种珍贵的圣器,将圣殿正面的金子全部刮走,并把储存在这里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他还残暴屠杀了数以千计的虔诚派犹太人。

公元前167年,安条克四世决意制服那些顽强抵制希腊文化的巴勒斯坦犹太人。他派遣阿波罗尼率领一支雇佣军再次进犯耶路撒冷,烧杀夺掠拆除城垣,而后在圣殿北面筑起高墙和坚固的塔楼建成一座城堡,派驻重兵。这座名叫阿克拉的城堡构成了对耶路撒冷犹太人的严重威胁,在广大犹太人心目中它是异族统治的耻辱的象征。

安条克四世认为,犹太人拒绝接受希腊文化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所严守谨从的犹太教,于是他决心连根铲除这个“低微而怪异”的小宗教。他发布敕令:禁止行割礼,不得守安息日,处死收藏《托拉》者;圣殿用来改拜奥林匹斯之神宙斯,其祭坛可用各种不洁之物供奉异族神。犹太人被迫参加每年1月的庆祝国王诞辰的献祭仪式。有两位犹太妇女因给其婴儿行割礼而被游街示众,胸前吊着婴儿,随后被人从城墙上推下。还有一批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秘密守安息日,被获悉的安条克军队活活烧死。

虽然犹太民族在此之前曾多次遭受异族攻击,但他们的宗教活动尚未被禁止过。现在安条克四世剥夺他们的信仰、亵渎他们的宗教,用希腊文化取代古老的犹太文明,这在广大犹太人看来不啻是最大的侮辱和罪恶,再加上塞琉古王朝的苛捐杂税,犹太人已到了火山的爆发口。

耶路撒冷有一位虔诚的犹太教老祭司马塔提亚·马卡比,他有五个儿子:约翰、以利亚撒、犹大、约拿单和西门。他们目睹耶路撒冷乌烟瘴气的景象,悲痛欲绝,便离开圣城,来到南面一个叫莫顶的小村庄避难。想不到这里也不太平。不久,一队塞琉古王朝的官兵来到莫顶村,设立祭坛强迫村民贡献邪教祭品。一个官吏对马塔提亚说:“你们一家人都是有影响的人物。如果你们首先出来按照国王的命令行事,你们一家人不但可以获得大公爵位,而且还会得到许多金银赏赐。”

老祭司愤然回答道:“我们一家人决意继续遵守上帝与我们祖先所立的圣约,我们永远不会抛弃他的律法或违背他的成命。”

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村民出来贡献邪教祭品。马塔提亚怒不可遏,当即将其杀死,又杀掉了那位强迫人们献祭的朝廷命官。然后他对众人喊道:“所有忠于上帝圣约、服从上帝律法的人们,跟我来呀!”众多虔诚信仰犹太教的热血志士纷纷追随马塔提亚一家进入山区竖起义旗,揭开了民族大起义的序幕,开始为摆脱异族奴役、维护民族信仰而战斗。

起义后不久,马塔提亚便因年迈去世。临终前他指定三子犹大继任起义军领袖。犹大又名“马卡比”,意即“铁锤”。的确,他身强力壮、作战勇猛,在战场上如“凶悍之狮”,令敌人闻风丧胆。由此,人们把率众起义的这家人称作“马卡比家族”。这场起义亦称“马卡比起义”。

犹大率领起义军运用山地游击战术不时袭击叙利亚军队以及叛教者,到处捣毁邪教祭坛,给未受割礼的男孩强行割礼,打击了塞琉古王朝统治者。虽然起义军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乏训练,但他们怀着拯救民族同胞、捍卫神圣信仰的壮志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塞琉古军队。

先是阿波罗尼率领一小队人马来剿灭起义军,结果不堪一击,阿波罗尼本人也丢掉性命。起义军首战告捷。在打扫战场时,犹大找到阿波罗尼的宝剑,以后一直在战场上使用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接着安条克四世命令,叙利亚大将塞伦率领大军前来镇压。在地形险要的伯和仑隘口,犹大指挥义军战士进行了一场伏击战,再次战胜敌军。塞伦丢下800具尸体逃跑。这两次战斗的胜利,大大加强了广大犹太人的抗敌信心。众多犹太人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

公元前165年,安条克四世为筹措资金率军东征安息。临走前任命贵族吕西亚为总督,负责照管王国西部事务,并特意命令他在必要时派兵剿灭义军。不久,吕西亚纠集了包括40000步兵、7000骑兵的王国半数军队,选派高吉亚等三位将军指挥,浩浩荡荡南下,来到以马杵斯平原安营扎寨准备进入山地围剿义军。一些奴隶贩子见此军实力雄厚,也纷纷带着镣铐和金银来到营地,希望战斗后多买一些犹太战俘为奴。

面对敌人,义军主帅犹大镇定自若沉着应战。夜晚,高吉亚率领5000步兵和1000骑兵趁着月色朦胧,向义军营地悄悄扑来。殊不料犹大早已获悉敌军动向,预先带着义军离开营地去攻打以马杵斯的王军。所以当高吉亚率军来到义军营地时,发现那里空无一人,以为义军一定是闻风而逃便在山地到处搜索。

天刚拂晓,犹大率领义军突然出现在以马杵斯的营地,惺眼朦胧的敌军措手不及,被义军杀得人仰马翻。3000敌军就这样报销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奴隶贩子也只得悻悻而归。

公元前164年,并不善罢甘休的吕西亚又拼凑一支拥有60000名训练有素的大军卷土重来,企图再与义军一决雌雄。英勇的义军以少胜多。经过一番激烈的肉搏战,吕西亚损失了5000名将士。吕西亚见自己的军队节节失利,人心涣散,而起义军锐不可当,士气高昂,不得不撤军返回叙利亚。

于是犹大对他的兄弟们说:“既然我们的敌人已被击败,就让我们上耶路撒冷清洁圣殿重新献祭吧!”义军乘胜攻入耶路撒冷来到锡安山的圣殿。他们修筑了耶路撒冷的设防工事并在边城伯夙驻军设防,还拆毁了异教祭坛。按照摩西律法的要求,里外重修了圣殿,新做了礼拜器具。再次点燃了作为犹太民族传统象征的六枝烛台。后来犹太人的净殿节便是为了纪念此事。

远在波斯的安条克四世听说他的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以及起义军收复耶路撒冷、清净圣殿等消息后,因惊恐和气恼而死亡。他死后,塞琉古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争执不休,无暇顾及镇压犹太义军。可是,阿克拉城堡的王军却不时出来骚扰犹太人支持异教徒。犹大决定拔掉这颗毒牙。

公元前162年,犹大集中兵力围攻城堡。吕西亚和新国王尤帕特闻风聚集了100000步兵、20000骑兵,还有32只能够作战的大象,组成大军包围伯夙。犹大立即从阿克拉城堡撤出军队在伯士撒达利雅与王军交战。犹大领兵冲入战场,杀了王军600多人。犹大的哥哥以利亚撒钻到一只大象肚子底下,把它刺死。但大象却倒在他的身上把他压死了。就这样,马塔提亚的第二个儿子为拯救自己的同胞而牺牲。这一仗终因敌军力量太强,义军被迫撤退。不久吕西亚因京城王位之争不得不与义军谈判求和,撤军返回叙利亚。

犹太人虽然暂时战胜了外部强敌,但他们内部的纷争并没结束。犹太人内部的虔诚派与世俗派的斗争日趋激烈。不久,世俗派首领阿尔西莫前往叙利亚,向塞琉古国王求援。国王便派他最得宠的名将尼迦挪率兵进剿。于是战争重起。

公元前161年两军在奥得萨拼杀。敌方全军覆灭,高傲狂妄的尼迦挪也被杀死。犹大的战士们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并把尼迦挪的人头和右臂砍下来在耶路撒冷郊外示众。起义军欢欣鼓舞宣布作战胜利之日,即亚达月13日作为一年一度的祝贺日来庆祝。这是犹大最后一次取胜。

犹大为更有效地摆脱叙利亚人压迫,决定与新兴的罗马结盟。他派人出使罗马,与罗马人订立友好同盟条约。虽然罗马人同意与犹太人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并致函塞琉古国王,要他放弃对犹太人的敌对行动,但无济于事。

当塞琉古国王听说尼迦挪战败被杀,就又派出巴克西得率领一支新的庞大军队向巴勒斯坦开进。公元前161年他们到达耶路撒冷安下军营,犹大也率领3000义军来到伊拉沙驻扎。当他的战士们看到巴克西得那装备精良的20000步兵、2000骑兵如潮水般地向他们涌来时,许多人丧失斗志开了小差。

犹大只剩下800名将士,而时间又不允许犹大休整队伍。尽管不少部属劝他撤退待援,但犹大毅然回答道:“永远别让人家说我从战场上逃跑了。如果我们的大限来临了,那就让我们为犹太同胞英勇战死,别给我们的荣耀留下任何污点。”而后拔出宝剑,一马当先,率领义军与敌人奋力拼搏,从早晨一直厮杀到晚上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弟弟约拿单、西门把犹大的尸体葬在莫顶的家墓中。噩耗传来,各地犹太人极度悲伤,沉痛哀悼。许多人说:“这不可能啊,以色列的大英雄和拯救者竟然被杀?”在犹太民族史上,犹大的业绩为犹太人敬仰。

犹大的去世使犹太人面临深重的灾难。塞琉古王朝官员和犹太叛教者对起义者及虔诚派进行反攻。在这危急关头,起义者纷纷来到约拿单面前,要他接续犹大,领导起义。约拿单便抑制心中的悲痛,领导起义将士与敌人继续战斗。不久,长兄约翰又被敌人逮捕杀害,这更坚定了约拿单、西门和起义将士的斗争意志。约拿单率领起义军继续与巴克西得周旋作战。巴克西得连续受挫后,不得不与约拿单谈判求和,遣返犹太俘虏,并保证不再进犯犹太人。

可是在公元前143年,有一位叙利亚将军特利弗为当上塞琉古国王,意图制服犹太人。于是他施计,将约拿单诱捕,后又将其杀害。这样,起义的领导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马卡比家族最后一位成员、马塔提亚的幼子西门身上。西门义不容辞地接过这副重担。这时特利弗又集结大批军队向巴勒斯坦犹太地迅猛扑来,不少犹太人闻及此讯后恐惧不安。

在关键时刻,西门来到耶路撒冷,召集众人声称:“你们知道,为着摩西律法和圣殿,我父亲的家族,我的兄弟们,以及我本人,曾经付出过多么大的代价。你们还知道,我们所进行的战争以及我们所遭受的苦难。我的所有兄弟都为着我们的律法、我们的圣殿和我们的国家而战死疆场了。我是唯一活下来的一个,但是永远别让人说我在危难时刻企图保全自己的生命。我并不认为自己比兄弟们高贵,一点也不!我要为保卫我的国家、圣殿和你们的妻儿老小而战斗到底。”

这些话语立刻鼓起大家的士气,大家高声喊到:“现在你就代替你兄弟犹大和约拿单作我们的领袖,率领我们战斗吧,我们一切听你的。”这位足智多谋的新统帅率领部队抗击来犯之敌,最后终于将特利弗军队驱逐出去。一个崭新的独立自由的犹太王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形成。

公元前142年,塞琉古国王底米丢二世为借助西门的势力以巩固王位,便与西门订立和约:允许犹太人享有各方面完全的自由,废除安条克四世对犹太人宗教信仰的强行规定,承认西门为犹太国祭司长,批准前王与约拿单所立之约,免除犹太人对塞琉古王朝的贡税。驻扎塞琉古王朝军队、监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阿克拉城堡也被拆毁。

这样,在马卡比家族的领导下,犹太人经过25年的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斗,终于摆脱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恢复了犹太人的独立和宗教信仰,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犹太神权国家,史称“马卡比王国”。

自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灭亡希伯来王国以来,犹太民族在经历4个半世纪的异族统治后,竟然又重新赢得独立。犹太人欢欣鼓舞,对其领袖西门感激不尽。

公元前140年,在耶路撒冷举行的国民大会上,人民一致推选西门为王国世俗大祭司兼总督和军事统帅。无国王之名(西门为尊重大卫王后裔,不愿取王号)而有国王之实。一个由西门后裔世代为王的新的王朝——哈斯蒙尼王朝自此建立。哈斯蒙尼是马卡比家族的远祖之一。

在西门当政期间,马卡比王国一直处于和平的环境。当时“犹太人和平地耕种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生长五谷,树上结着果实。年轻人炫耀着自己光彩夺目的军服,老年人坐在城市广场的周围,谈论着往昔的大事……人们在自己的葡萄园里,无花果树下,过着和平的生活,无忧无虑”。

公元前135年,西门被阴谋篡位的女婿多利梅暗刺身亡。随即西门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希尔坎继位。希尔坎登基伊始就向外扩张,征服四周邻邦,占领了外约旦、撒马利亚和以士买,从而扩大了马卡比王国的统治范围,使之大大超过了所罗门时代希伯来王国的疆域。但与此同时,犹太祭司内部发生分裂,出现复杂的派系斗争。再加上哈斯蒙尼家族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马卡比王国的光辉逐渐消失,国势渐衰。

9.第三次大流散

公元前64年,正当马卡比王国内部各派为争夺耶路撒冷圣殿大祭司的职位争吵不已时,早已虎视眈眈的罗马帝国伺机而动。罗马大将庞培于东征途中率领铁骑攻陷耶路撒冷,将巴勒斯坦划入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公元前37年,罗马人任命了新的犹太王,哈斯蒙尼王朝正式灭亡。由此马卡比王国在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终于覆灭,一度享受到独立自由的犹太民族,重新开始了他们漫长的苦难生涯。

公元6年,迦南犹太人转归罗马直接统治。罗马帝国“铁与火”的野蛮专制、横征暴敛,激起犹太人连绵不断的武装反抗。在公元前后数度掀起反抗罗马暴政的民族大起义,在历史上称为“犹太战争”。

公元66年,罗马总督弗洛鲁斯公然抢劫耶路撒冷圣殿的财宝。愤慨万千的犹太人在爱力阿沙尔等领导下,举行暴动,歼灭罗马驻军,随后,又与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争战数年。公元70年阿布月9日,罗马大将梯特率兵攻入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焚毁。

此后,圣殿再也没有重建。后来,一些犹太人在圣殿的西外墙废墟上,用原圣殿所残留的石块垒起一堵长48米、高183米的大墙,称为“西墙”。这里后来成为犹太教的重要圣地。每年阿布月9日的圣殿被毁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要身穿民族服装,在此或虔诚祈祷,或为民族历史上的苦难哭泣。因此西墙又称为“哭墙”。

幸存的义军退守死海之滨的马萨达要塞,与围困他们的10000名罗马大军进行了持续3年的殊死抗争。公元73年4月15日逾越节这天,960名要塞守卫者及其家属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决定集体殉难。殉难前夕,起义领袖爱力阿沙尔发表了如下演说:“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我们是最后失去这个抗争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将终止,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我们做活的俘虏,但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的人一起死亡,可惜的是我们不能打败他们!让我们的妻子没有受到蹂躏而死,我们的孩子没有做过奴隶而死吧!让我们把所有的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但是不要烧掉粮食,让它告诉敌人:我们之死并不是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

当罗马人最后攻陷要塞时,发现守卫在那里的只剩下两个妇女和5个孩子,从此“马萨达精神”成为犹太人捍卫自由、宁死不屈的象征。现经发掘修整,马萨达要塞已成为以色列进行历史教育、举行各种仪式的圣地。以色列军队的新兵都要去该堡作入伍宣誓,誓言中有一句是“马萨达再也不会被攻陷”。

尽管罗马军队血腥镇压了犹太起义者,焚毁第二圣殿,但犹太民族反抗意志并未消失。公元118年罗马皇帝哈德良试图在其帝国疆域内强力推行文化统一,决定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重建一座罗马式城市,以罗马宙斯神庙取代被毁的犹太教圣殿,并且颁布禁止割礼的法令。此举再次点燃了犹太人的反抗烈火。

公元132年,犹太人在大卫家族后裔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起义,一度占领耶路撒冷。罗马当局连忙从不列颠调派大将塞维鲁率军征伐,将耶路撒冷攻下。起义军撤退到贝塔尔要塞,一直坚持到公元135年,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起义最后失败,包括科赫巴在内的犹太起义军遭到罗马军队捕杀。

出于对不驯的犹太人的极端恐惧,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一座名叫埃利亚卡皮托林纳的新城陡然耸立起来,犹太人不准跨入城内一步。除此之外,到处是残壁断垣,该地人口几乎被战争和随之而来的大批贩奴消耗殆尽;故都周围再无一片土地是犹太人居住的中心了。

经过数次起义,犹太人死亡150多万,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耶路撒冷。从而开始了古代犹太人长达2000多年的第三次大流散。

10.犹太人找到新出路

从公元70年犹太人国破家亡、耶路撒冷圣殿被毁时起到公元630年前后为止,这一时期犹太人主要聚居在巴勒斯坦、巴比伦和亚历山大城。从前耶路撒冷圣殿不仅是犹太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神权和世俗王权相结合的中心地。而此时,圣殿被毁,耶路撒冷已化为一片焦土,每个犹太人心灵都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为了使犹太人在国破之后仍能有一致的宗教信仰,永远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法利赛人努力为犹太教寻找新的出路,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活动方式(附属于圣殿的撒都该人已失去作用)。他们先在雅乌内,后又在太巴列建立起犹太教最高议院及司法机构,使之起到原耶路撒冷犹太教公会的职能。接着在迦百农、科拉济、巴拉姆、加姆拉等地建起壮丽的犹太教会堂,使之成为各地犹太社区的中心。

作为犹太人精神领袖的法利赛人被称为“拉比”(希伯来文意为“师傅”)。他们主张应加紧研习律法,深化律法的诠释。为维护民族的统一,他们创造了一种能约束所有人的犹太历法,并提倡两种习俗:一是要所有犹太人记住圣殿被毁后发生的全部事件的日期;二是全世界的犹太人必须缴纳什一税。拉比们还提出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必须会讲希伯来语,在犹太教会堂祈祷时要用希伯来语。

在巴比伦仍有一部分“巴比伦之囚”的后裔留居在那里。犹大国亡国之后,又有大批犹太人移居巴比伦。这些犹太人在巴比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有自己的政治领袖(称为“流民长官”),并且有犹太经学院,学院的院长称为“加昂”,在犹太教徒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也是犹太人聚居区之一,曾出现过希腊文本《圣经》和著名犹太神学家斐洛。然而在几个世纪后,那里的犹太教领袖们已不接受斐洛的思想,也不承认希腊文的《圣经》。当拉比时期结束时,这里的犹太教社团也逐渐衰落。

拉比时期犹太教最主要的发展是口传律法集《塔木德》的完成。公元172~217年犹大亲王(亦称圣者拉比犹大)掌管乌沙犹太教公会。此时,在犹太人中除《托拉》之外,犹太教的《口传法规》已相传数世纪了。《口传法规》结合《圣经》戒律告诉那些想在各方面都符合《托拉》精神与规则的犹太人,面对各种实际情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实际上是对《托拉》的注释。

在犹大亲王的主持下,拉比们收集了早期150多位学者遗留的13部口传法规文集,用20多年时间对之分类、补充、整理,在公元200~210年,犹太教口传律法法典《密什那》全部用希伯来文写成。后来巴比伦的学者发现《密什那》的许多解释只涉及巴勒斯坦传统,没有结合巴比伦的实际情况,还完全忽略了补充的宗教律法《哈拉霍特》,便着手整理了这些补充材料,加以诠释,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编成一部希伯来语的口传律法释义汇编《革马拉》。《革马拉》与《密什那》合在一起组成250万字的《塔木德》。它涉及犹太人在人际关系和遵守犹太礼仪时的宗教义务,实际上包括了人类行为的所有方面:出生与婚烟、欢乐与悲哀、农业与商业、伦理与神学。对犹太教徒来说,《圣经·旧约》是永恒的圣书,《塔木德》是犹太教徒生活中实用的经书。

作为一部关于犹太人精神和宗教创造力的记述,《塔木德》还是一部传世的文学著作,它再现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人1000多年来的生活。它以《圣经·箴言》为开篇,讲述了许多神话、故事、诗歌、寓言、谜语、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塔木德》中一直采用既阐明真理,又指出错误的辩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讨论律法问题。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传统从此存留在犹太人的生活中。

拉比犹太教的特点是重视宗教律法的阐释,而不注重教义的解释和对外传教。在宗教律法与世俗律法的关系上,承认世俗律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这一时期,犹太教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在巴比伦出现了一部罕见的著作,名为《创世之书》。它是犹太教神秘哲学最重要的开篇作,为人们思考传统信仰及信仰问题提供了深邃的源泉。

11.救世主降临前的阵痛

在公元630年~17世纪中叶,犹太人虽有过好时光,但总的来说处境非常艰难。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和其他西亚地区,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在穆斯林统治下,犹太人要缴纳特别的人头税和土地税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宗教自由得到保障。

公元11世纪末,巴勒斯坦等西亚地区的大多数犹太人因宗教信仰、法律地位和社会活动受到穆斯林统治阶级的种种限制,离开故土,移居到欧洲。然而当时的欧洲,正是十字军发展的初期,犹太人受到前所未有的残酷迫害。

基督教会为巩固自己的权势,于1179年在第三届拉特兰会议上做出禁止基督教徒与犹太人交往的规定。1215年第四届拉特兰会议上又颁布了一批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令,要求人们严格执行敌视犹太人的法律,并规定犹太人必须穿特别的外衣,佩戴特别的徽章。自此,犹太人成为最惨重的牺牲品:在街上行走的犹太人可以被过街的基督教徒任意杀害;犹太聚居区经常被洗劫,居民被集体屠杀,房屋被付之一炬;犹太群体经常被周期性地驱逐出欧洲各国。

14世纪初,西班牙掀起了反对犹太运动。结果,犹太人不是被迫改宗就是被处以死刑,或者被剥夺一切公民权。其中一部分富人改宗基督教,有的甚至担任了主教。有的犹太人虽被迫表示信仰基督教,实际上仍信仰犹太教,这些人被称为“马兰内”(意为“猪”)。

西班牙基督教会为了清洗“马兰内”,建立了异端裁判所,对“马兰内”进行公开宣判,从鞭挞直到活活烧死。共有40万犹太人受审,3万人被处以极刑。1492年斐迪南国王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天主教王国,决定将全部犹太人驱逐出西班牙。在中世纪,西班牙对犹太人的迫害,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由它而起的反犹浪潮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

公元15世纪末,犹太人几乎全部被从欧洲驱赶出去,只有德国和意大利尚存少数人。1516年起欧洲的犹太人被限制住在格托——犹太人生活隔离区内,从此成为主流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阶层。人们按照《塔木德》的规定处理自己的事务,并努力用它来调节自己同周围新环境的各种关系。

16~17世纪,欧洲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加剧。1648年赫米尔尼茨基率领乌克兰人反对波兰统治时,屠杀了10万多犹太人,洗劫了300多个犹太城镇。这场灾难使犹太人心灵在流血,他们把这场深重的灾难当作“救世主降临之前的阵痛”。

许多西欧的犹太人移居到中、东欧,波兰成为主要聚集地。1791年9月27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国民大会最终赋予法国犹太人以国家公民的权利。继此之后,西欧各国的大多数犹太人也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全面解放。而在东欧、尤其在俄国沙皇的统治下,波兰三次被分割,大部分犹太人的居留地被划入俄国境内。犹太人处境很艰难。18世纪80~90年代,欧洲再度掀起反犹浪潮,19世纪末,欧洲的犹太人开始成百万地移居美洲和南非,也有少数俄国犹太人迁回巴勒斯坦。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土耳其人被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崩溃了,巴勒斯坦被国际上委托由英国代管。1917年,一位为英国服务的化学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者哈依姆·魏兹曼,劝说英国外交部秘书贝尔福爵士发表了一份声明说:“英王殿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根据此声明,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此举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强烈反对,他们以叛乱和罢工,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1939年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冒犯阿拉伯各国,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其中提出在今后5年,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而这个限制恰恰出现在欧洲犹太人正绝望地寻求逃避纳粹大屠杀之时。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他宣扬雅利安人是超等种族,而其他民族特别是闪族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德国很快成为一个反闪族主义国家,犹太人在德国的权利被一点点地夺走。1935年纽伦堡法律将犹太人贬为二等公民,他们不能参加大选、不能有办事处、不能从事大多数行业工作、不能同非犹太人结婚。凡能看到这一告示的犹太人都千方百计地想逃到他们能找到的避难地。可是美国的移民法阻碍了大批犹太人进入美国;巴勒斯坦由于1939年白皮书之故,也关了门。

1939年,当希特勒开始向东欧挺进时,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百万犹太人落入他的手中。格托区被恢复了,德国突击队员在安息日与其他犹太教节日闯入犹太人家中大肆劫掠,剪断他们按传统理的头发,烧毁他们的披巾,以酷刑折磨犹太人,并在犹太教会堂中吊死无数的犹太人。后又发布命令,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带上一个黄星符号和黄色绷带。

为了彻底根除欧洲的犹太人,希特勒的第一个决定是将所有纳粹占领国里的犹太人转移到东部的集中劳动营,最后一个决议是将犹太人驱赶到集中营的毒气室。所有这一切的直接结果是在纳粹统治期间,600万活生生的人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而被灭绝。欧洲犹太人几乎不再存在,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犹太人被杀害。

1948年5月14日,联合国宣告在以色列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尽管世界其他地区可能只把以色列视为一个国家,但对犹太人来说,其意义至为深远。以色列为那些需要逃离世界各地所受压迫的犹太人提供了避难地。在经历近两千年的流亡之后,以色列被视为所有犹太人梦寐以求的一个故乡。

从中世纪到近现代,到当代,想要灭亡犹太民族的各个统治者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倒行逆施反倒大大加快了犹太国家重建、犹太文明的进程。

民族的大劫难中往往孕育着民族的大复兴。

第2章 犹太人信仰智慧

犹太人像空气一样遍布世界每个角落,虽然他们的体态和容貌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心灵家园,并用他们的信仰谱写不朽的传奇。那活生生的画面、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令世人深思与惊讶。

犹太一神教是从多神教中发展而来的。公元前14世纪,埃及法老埃赫那顿在宗教改革中提倡崇拜太阳圆盘“阿顿”,把它作为埃及的唯一神。虽然并未得到公认,这种一神教的观念已有了粗浅的表达。但犹太学者们仍认为摩西是犹太一神教的创始人,理由是摩西所主张的一神教的教义与异教神话及特征根本对立,这样才为圣经思想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犹太一神教具有几个很重要的特征:希伯来人与耶和华之间的契约关系;与一个圣地(耶路撒冷圣殿)、一个王朝(大卫王朝)联系起来的一个民族的神;不与偶像崇拜联系的神;创造天地与人类的神;使希伯来民族从埃及奴役等一系列苦难中救赎出来的神。

到希腊化时期,犹太思想家开始吸收希腊哲学,其中尤以亚历山大的犹太思想家最为突出。精通希腊语的犹太学者将《圣约》译成了希腊文,形成著名的《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在《亚里斯提亚书信》中,犹太学者向希腊人解释自己的宗教,说摩西“首先证明了,只有一个上帝,而且,上帝通过宇宙显现自己的力量。因为每一块地方皆充满着他的威权,在地上之民看来秘密发挥作用的万物,均不能逃脱上帝的眼睛”。在此,犹太学者指出“除我们自己之外,整个人类均信奉多神的存在”,并用石头或木头雕成形象作为偶像来崇拜。而犹太人“却保持了身体和灵魂的纯洁,抛却了所有无谓的偶像,崇拜高于万物的至能上帝”。

将犹太一神教与希腊哲学结合起来的最关键的一步是由斐洛跨出的。他把犹太一神教引入了希腊哲学,又用希腊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圣约》。他将犹太一神教的观念加以哲学化的成果,是通过探寻圣经字面意义所含有的比喻意义亦即深层意义而取得的,借用希腊哲学中身体与灵魂、精神与物质以及心灵、意识等概念来阐析《圣约》。同时,斐洛运用了希腊哲学的思想逻辑,强调了作为宇宙心灵的上帝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并内在于万物之中,上帝是无限的、终极的。他认为,对上帝的存在,人们只能真正理解神圣力量的本身,只能看到神圣力量的结果。上帝是超验的,人可从自然的秩序中得到“创造者、父和统治者这一概念”。斐洛又引进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概念,认为逻各斯就是人们所遵循的上帝律法。他还用智慧概念来表述上帝,把智慧比喻为“上帝的长子”、“上帝的形象”、“上帝的主要信使”,通过科学、哲学、美德的智慧追求,人们便有了与上帝相会的无形媒介。

到了拉比犹太教的全盛时期,关于上帝存在的讨论仍是犹太一神教的核心问题。拉比们热衷讨论的是上帝的称谓与品性,因为上帝存在已为世人所接受。在讨论中,哲学家问拉比:如果你们的上帝不希望崇拜偶像,上帝为什么不取消它们呢?拉比是这样回答的:倘若所崇拜的东西是无用之物,上帝会取消它们;但人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和行星,难道上帝会因蠢人而破坏宇宙吗?拉比就是这样来确定上帝的绝对存在,而不去与哲学家作具体的讨论。

虽然在《圣约》的早期记述中,上帝是以人形向犹太始祖显现的。但在后来的记述中,上帝主要通过先知来传递旨意,是用语言而不是以人形向犹太人显现。圣殿被毁后,会堂成了宗教祈祷的场所,对上帝的称谓不直呼上帝本人,出现了“梅莫拉”这一新名称。在亚兰语中,梅莫拉意指“上帝之语”、“上帝之道”。该词的使用避免了直呼耶和华这一名称,较符合超验的上帝的本意。

后来拉比们又提出用“舍金纳”来称呼上帝,以表达上帝居于他的子民之中,在游荡旷野期间,居于幕篷中以及居于锡安山他的殿中。这个词的内涵后来日趋丰富,有时指在各种特别时刻上帝与人类的接近,有时又用来指进入深奥学问时的一种感悟上帝存在的境界,有时又与好客、仁慈、忠信等相联系。谈论上帝的方式,还有“宇宙之主”、“仁慈之主”、“天界上帝”等等。据说,那时拉比称呼上帝的词汇有90个之多。

中世纪的犹太教以各种方式来维护至高神上帝的绝对唯一性。在伊斯兰教势力范围内,犹太学者不遗余力地与异端意见进行斗争。萨迪亚·本·约瑟认为,理性与宗教并行不悖,我们能证明上帝存在是因为我们运用推理得出宇宙的形成在时间上有一个起点的结论。由于宇宙不可能创造自身,在它的外部具有一个唯一的无形的创造者,这个造物主从天中创造出宇宙,他就是上帝。他的观点成为中世纪犹太神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虽然基督教也是一神教,但与犹太一神教相比,区别是明显的。例如,基督教使上帝肉身化,提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点,均为犹太教所坚决反对。犹太教只承认上帝的唯一性与绝对性,不可化成具体的形象。

1.建立唯一的信仰

犹太先民希伯来人,在未进入迦南之前,曾经历过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神信仰的早期原始宗教的历史。

对于以游牧为主的亚伯兰部落来说,自然界对他们最大的威胁是干旱少雨。没有水,牲畜无法存活,人也不能维系生命。

可是,沙漠里没有河流,没有湖泊,也没有出水的源头,人们只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苍天。只要有雨水,人们就可以储存备用,牧草就能发芽生长,牛羊也不会被饿死渴坏。

在这种背景下,雨神便成了古犹太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的名字叫耶和华。犹太人不敢直呼耶和华的名字,而称它为“阿特乃”,意思是“我的主”。今天的犹太人仍这样称呼。

尽管耶和华很快成了古犹太人的精神,但并非是他们唯一敬拜的神。同其他原始部落一样,古犹太人也崇拜岩石、山峦、树木、月亮与牲畜,特别是牛。

虽然希伯来人在迦南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但他们又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威胁,那就是被经济与文化远比自己先进的迦南人同化的威胁。

希伯来人的部落酋长亚伯兰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便开始从耶和华身上寻求帮助。

亚伯兰认为耶和华不是一位从属于自然的天神或地祗,而是天与地的创造者,是包容一切的神。他从自己的神秘体验和内心感应中意识到,他的部落之所以能逃离乌尔城的劫难,是上帝的眷顾。他越来越坚信,自己被上帝特意保留下来,将成为一个能把上帝的意旨带给全世界的新民族的开创者,而迦南正是他将完成上帝赋予其使命的土地。因为迦南南接西奈半岛、埃及,北临腓尼基、叙利亚,西靠地中海,东距两河流域不远,是古代世界的贸易之路所必经的十字路口,可以将上帝的信仰传向四方。迦南又是一片四面为群山环抱的谷地,在这里可以安静地敬拜上帝。当亚伯兰率众来到耶路撒冷城北数十里的示剑,耶和华向他显现,宣称:“我要把这块土地赐给你的后裔。”亚伯兰一族最后定居在希伯伦。耶和华再次向他宣称:“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南西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方,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清地上的尘沙,才能数清你的后裔。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块土地,因为我把它赐给你了。”从此在犹太人心中,迦南是上帝应许给他们的土地。

亚伯兰活到99岁时,耶和华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你的名字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做多国的父。我要与你和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做永远的约,是要做你和你后裔的神。你和你的后裔必须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你们世世代代的国子生下来第八日,都要受割礼……我的约就立在你们的肉身上,做永远的约。但不受割礼的男子,必须从民中剪除,因他违背了我的约。”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上帝耶和华同亚伯拉罕所订立的这个契约非常重要。它表明从此亚伯拉罕将成为一个被上帝拣选来为宇宙服务的民族的创造者。强化这一契约的割礼仪式亦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个被上帝拣选民族的圣化标志;二是加强了这个民族的宇宙因素。“亚伯拉罕”意为“多国之父”,它表明希伯来人终将超越本部落的艰辛,融入世界。这个契约成为自称“契约民族”的犹太人特性的开端。

亚伯拉罕建立起来的唯一的信仰,不仅把可以通过犹太教把犹太人统一起来,而且为犹太民族逐渐发展起来、不断地向外蔓延奠定了基础。

2.聚集民族灵魂的圣殿

虽然所罗门并不像他父亲大卫那样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但所罗门也并不缺乏军事学识,而是同时具有文韬武略。为维护国内的专制统治,防止外来势力蹂躏,他十分重视国防建设:一方面,增强京城耶路撒冷的城防设施,并在其四面八方的各个战略要地,诸如通向红海商路的咽喉塔马尔、扼守耶路撒冷的南面要塞哈兰等城市,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为加强军队战斗力和机动性,大力发展骑兵,制造战车。当时整个王国军队有骑兵12000人,良马40000匹,战车1400辆。所罗门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分布在各战略要地。这是所罗门统治下出现“太平盛世”的重要保障。在他统治时期,希伯来王国几乎没有遭受任何外敌侵扰。

所罗门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君主,也十分重视与周边邻国建立睦邻关系,并积极开展互惠互利的贸易活动。公元前10世纪,希伯来王国西面的埃及沦于异族统治,国势日衰,东面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分裂成许多国家,弱小无力。由此希伯来王国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为给王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安定的国际环境,所罗门通过联姻结亲、签订商约等手段同周边国家和藩属埃及、推罗、西顿、赫梯、亚兰、示巴以及东西诸小邦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所罗门娶了埃及第21王朝的一位公主,从而得到了作为公主陪嫁的基色这座通往地中海的重要城邑。位于王国北部的尚海城邦推罗,则是王国一个最重要的友邦。所罗门与推罗的希兰一世订立了和约。所罗门登基时,希兰一世曾派遣使者前来祝贺。两国还进行互惠贸易;推罗向希伯来王国输出木材、黄金,而希伯来王国则以小麦和橄榄油交换。那时,四方邻国属邦每年都遣使携带各类金银服饰、土特物产前来耶路撒冷朝贡。

以前,希伯来王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很少涉足贸易领域,所罗门即位后极其重视国际贸易。《旧约》中提到,犹太人本不擅长于造船航海,但从腓尼基人那里得到帮助的所罗门王也派人在红海边的以旬迦别制造船只,并派人前往俄斐,以货物换取所需的黄金和檀香木。所罗门王还与示巴女王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因此打开海外的贸易市场。犹太人从俄斐运回黄金、檀香木、宝石,同时将迦南的物产大量出口,由此,“所罗门每年所得的金子共有666他连得”。

虽然所罗门的生活极为骄奢淫逸,但是他并未忘记耶和华,他用7年时间为耶和华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了一座极为雄伟壮丽的圣殿,圣殿坐落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圣殿的中心是“至圣所”,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约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层的圣堂中。

公元前925年,圣殿竣工。在这年的住棚节,所罗门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在典礼仪式上他向上帝宣称:“现在我为你兴建了殿宇,作为你永久的居所。”并亲自带领人步行前往锡安山的基列耶琳迎取约柜。这个外形普通的木匣伴随犹太人漂泊了近600年,里面珍藏有当年耶和华在西奈山顶与摩西订约的“十诫”石板。

据史载,圣殿呈长方形,坐落在一个大平台上,长25米,宽9米,高13.5米。殿前有走廊,长9米,宽4.5米。殿后建有高2.2米的3层偏室。圣殿外一角有一个用12只大铜牛支撑的大铜碗,名为“铜海”,高2.2米,直径4.4米,圆周长13.82米,厚0.75米;碗边向外弯,形似百合花,碗沿铸有两道野瓜图案;这个铜海能盛4万升水,供礼仪盥洗之用。铜牛3只向北、3只向西、3只向南、3只向东,牛尾朝内。圣殿的大门入口处两边,分别竖立着8米高的铜柱,左边的叫“雅斤”,右边的叫“波阿斯”,柱上刻有百合花图案,柱冠由铜链网和200颗铅石榴分两行环绕。殿门左右两边各放有5个铜盘座和铜盘,上面刻有狮子、公牛、天使、棕榈树、花环等图案,精巧至极。

这场盛大的欢庆活动一直持续了两个星期。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杀牛宰羊,大事庆贺。

圣殿的建成轰动了四邻各国,来圣殿觐观者络绎不绝。耶路撒冷成了人人向往的圣地,犹太之王声名远扬。犹太教不但得以广泛传播,而且犹太民族的精神也得到空前的提高。耶路撒冷圣殿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透过时空聚集犹太民族灵魂的标志。

3.独特的民族信仰

当时希伯来王国的三代君王(扫罗、大卫、所罗门)都来自南部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因此,住在北部的其他10个部落对他们互相猜忌和怨恨。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波安继承了王位。

罗波安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罗波安是一位奢侈好色、嫉贤妒能、听信谗言的无能之君,手下的臣仆也都诡计多端。在他的领导下,希伯来王国的国力由盛而衰。面对人民日益不满的呼声,罗波安不仅不缓和矛盾,满足人民的要求,反而侮辱斥责他们:“我父亲给了你们沉重的负担,很好,我作为新国王,打算给你们更重的负担;我父亲用鞭子抽你们,我将用带刺的鞭子抽你们。”

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北部10个部落拒绝承认罗波安,另外推举了新国王,定都撒马利亚,称为以色列王国。而南部的犹大部落和便雅悯部落仍然效忠于罗波安,称他为犹大王,首都仍为耶路撒冷。

公元前930年,统一了100多年的犹太人国家从此一分为二。

公元前8世纪,两河流域的亚述人强大起来,改变了西亚地区的形势。亚述首先迫使以色列称臣纳贡,继而于公元前72年攻陷撒马利亚,10个部落的人民无声无息地从历史上消失了。从此他们被称为“失踪的以色列10个部落”。这至今是一个困扰后人的千古之谜。犹大王国虽继续维持了100多年,却也不比以色列强多少,犹大王国的续存是以向亚述纳贡称臣为代价换来的。

然而,犹大王国的这种状况并没有能够长期存续。公元前605年,亚述被新巴比伦所灭。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与埃及法老尼科争夺巴勒斯坦。尼布甲尼撒二世围攻耶路撒冷18个月,于公元前586年城陷。圣殿遭洗劫,耶路撒冷成为一片废墟。犹大王国的国王、祭司、贵族和工匠数万人被俘押往巴比伦。

犹大人被作为俘虏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在这次大流放历程中,他们又一次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成为他乡不受欢迎的外来客。

幸运的是,与那些被异族同化的北部10个部落人民不同,被流放到巴比伦的犹大人,并没有被强制性地分散开来,而是聚集在一起,而且保留本民族传统信仰和习俗。他们又渐渐形成了稳定的犹大移民区,此后,犹大人及其后人被称为“犹太人”,也成为整个犹太民族的通称。

最初的时候,由于亡国之民的凄苦生活,犹太人对巴比伦具有强烈的仇恨情绪。《圣约·诗篇》就吟出了这样的诗句:巴比伦的儿女们我们要祝福那些像你们对待我们那样报复你们的人把你们的孩子摔在石崖上的人

公元前538年,新巴比伦王国又为新兴的波斯帝国所灭亡,犹太人的状况发生了改变。波斯帝国的统治者居鲁士发现犹太民族的神教思想很适合帝国巩固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犹太民族十分注重教育,犹太人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这种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因此,居鲁士对犹太人采用了利用的政策。于是,犹太人以自己民族和宗教保存的优势,使自己处于了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之中。

在波斯王的统治下,尽管物质生活很安逸,但精神生活却出现了危机。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环境下,犹太人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先知们又出现了,他们将犹太民族从精神崩溃的边缘中拯救出来。

这个时期,在犹太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

犹太民族在几千年的流亡之中如此顽强地维护自己民族的特性,并从中汲取力量而重新站起来。散居异乡能忠于自己的民族,这是一种非凡的力量,是犹太民族所独具的,也正是其他民族与犹太民族无与伦比之处。

公元前538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允许希伯来人返回巴勒斯坦,并支持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不愿返回的仍可留在巴比伦。犹太人首批回国的约有4万人。

到公元前516年,返回耶路撒冷的人和留在当地的极少数犹太人联合起来,历经20年,重建圣殿的工程才竣工,史称“第二圣殿”,但它的规模和豪华程度远逊于所罗门圣殿。

公元前445年,波斯宫廷内的犹太裔官员尼希米被授任犹大省省长,且返回耶路撒冷,按祭司对犹太教教义、教规的观点整顿当地犹太自治社团。“大流散”的历史,是犹太民族遭受磨难、历经艰辛的历史,也是犹太民族的民族意识经历磨炼的历史。

在“大流散”的历史中,犹太民族熬过了一个个充满辛酸和屈辱的漫漫长夜,但是犹太民族又历经摧残而不变,成为一只振翅于黎明的更生的凤凰。

犹太民族之所以没有在艰难流散中消逝,主要是由宗教的超然性而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由民族的忠诚性又促进宗教的坚定性的缘故。这恰恰就是犹太人杰出智慧的体现。

4.精神领袖的力量

所罗门去世后,希伯来王国分裂为北朝以色列和南朝犹大国。内部倾轧、外敌蹂躏,信仰危机日趋一日地加剧了两个王国的衰败。

在民族危机与日俱增之际,自公元前8世纪中叶起,一批“先知”登上犹太政治舞台,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先知运动。由此开始了犹太教历史上伟大的“先知时代”。

什么是先知?

先知是上帝耶和华在犹太人中选择传达他的意旨的人;先知的一切话语皆真实无误。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寓言是真实的。

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伟大的诗人,但又远远超出于诗人。

他们之中有些人能言善辩,但又不仅仅是雄辩的演说家。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敢于坚持他们所认为的真理。

虽然他们之中很多人胸怀狭隘,完全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意见,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遇到原则问题敢于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先知们具有超凡的精力与智力,能预见到将发生的一切。他们警告那些面临灾祸的人,如果他们一再坚持违背上帝的教导,将会有何等灾难降临到他们身上。先知们富有追求正义与真理的激情,经常毫无畏惧地向国王传达上帝的旨意,要求他们服从上帝启示给摩西的律法。“先知”是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是犹太教中的重要人物。犹太教以后之所以征服异族,之所以征服世界,就是因为有着一大批先知。他们以自己对于犹太教的忠诚和杰出智慧,促进了犹太民族和犹太教的发展、壮大甚至所向披靡。

在犹太社会中,任何时候任何人背离了至圣的中心理念,先知就会传达上帝的意旨,教诲式地警告犯罪者,即使国王也不例外。

在犹太人两千多年的流散中,他们之所以能保持高度的民族同一性,关键是先知的思想著作中闪现着民族的良知,这不仅促进了犹太教的巩固和发展,而且使犹太人的生活有了规范,甚至对全人类的人性也有着很重要的贡献。

先知中最伟大和最为杰出的代表有:阿摩司、以赛亚、何西阿和弥迦。

先知的代表人物都从同一个基本观念出发,即一个上帝——一个唯一的创世主和士师,一个非神话的、非魔术的神,一个不屈从于命运和不受任何约束的最高意志。他们坚信必须维护和传播自己的信仰,要求人们遵守道德戒律。他们向犹太人传达上帝的预言和旨意:犹太民族要遭受亡国和流放之苦,但上帝不会忘记他的特选子民,历经苦难的犹太民族最终会回到上帝对他们的应许之地,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人必须固守这一信念,否则就不可能获得拯救。

尽管先知们经历了动荡的犹太社会的不同时期,各人看到了不同的历史事件,但他们却超越了各自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构筑了共同的宗教原则和伦理规范。这对犹太民族的信仰具有永恒的意义。

先知们用自己的智慧鞭策人们又启迪人们,使犹太民族散而不亡,生生不息,同时也形成了犹太民族的信仰之源。

5.统一信仰的古老信条

摩西率领衣衫褴褛的犹太人在穿越西奈沙漠的艰难行进中,面临饥饿、干渴、疾病、劳累以及强敌追袭拦阻的威胁,不少人怀念起在埃及虽被奴役但终究能维持生存的生活。加之他们多年来在埃及受多神信仰潜移默化的尊奉信仰产生动摇,以至在征途中摩西隐居修道时,不少人乘机进行偶像崇拜。

为此,摩西不得不在西奈沙漠中停止行进,假托耶和华之命,对离经叛道的人发动了一场“清教运动”,以统一精神信仰。他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了十条诫律,作为耶和华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十条诫律被刻在石板上,即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除了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

二、不可为自己制做和崇拜任何偶像。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尊名。

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前6天做工,第7天歇息,任何工作都不能做。

五、孝敬父母者,福寿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让犹太人12个部落在西奈山下设立祭坛,宰杀牛羊,将牲畜的血一半倒在盆中,一半洒在坛上,进行立约仪式。由此摩西初步创立了人类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摩西十诫不仅成为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另外,在西奈流浪行进中,摩西还采纳了岳父叶忒罗的建议,把犹太人分别组成千人、百人、五十人和十人各级夫长不等的社会行政单位,选择能人贤者出任千夫长为各级行政首脑,协助摩西管理,结束了希伯来各部落混乱无序的状态。

摩西为争取犹太民族的独立、自由,在确立犹太人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开创了犹太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成为千百年来犹太民族所尊敬、仰慕的第一人。

6.加强民族信仰的营养

千百年来,迦南地区之所以受强邻夺掠,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地处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冲。从古埃及到公元2世纪,除希伯来王国时期的短暂兴盛外,犹太人一直处于周围列强和异族的攻掠、奴役和蹂躏之中。

之所以说犹太民族不凡绝伦,是因其在浪迹天涯的过程中,能吸收异族的精华,发展了超民族的精神观念,逐步将对民族幸福的追求升华为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最初灭亡犹大王国的新巴比伦王国是一个文明程度极高的国家,新巴比伦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对犹太民族的文明发展有着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造成犹太人第一次大流散。在犹太民族饱受异族欺凌的过程中,他们也从异族文化中吸取着有益的营养。

犹太人虽沦为囚虏,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耶路撒冷,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国。

波斯大帝居鲁士为防止埃及和希腊东侵,很快下令释放在囚的犹太人重返家园。

由于犹太教有利于波斯帝国的统治,因而得到波斯大帝居鲁士的大力扶植。波斯拜火教的一神崇拜及末日审判、善恶交战、天堂地狱等观念,使犹太教获得新的发展与完善。

犹太人返回家园后,重建了被巴比伦人所毁灭的圣城耶路撒冷和圣殿,还仿效波斯教祭司的教制,建成了以学士为主体的祭司阶层,形成犹太宗教史上最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实体。这种祭司阶层拥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是犹太人民的直接统治者。

著名的大祭司、犹太地区省长尼希米按祭司观点对犹太教教义、教规进行了重新修改和整理,并进行多种纯洁犹太民族的改革,如禁止犹太人与外族通婚等。

公元前331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东征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撒,灭亡波斯帝国,迦南地区也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王幼时曾师从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因而犹太民族又被卷入“希腊化”狂潮,造成犹太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流散。他死后不久,帝国就四分五裂,犹太民族生活的迦南地区,不到20年就七次易主,最后划入自称埃及王的托勒密的版图。

在这个希腊化时代,无论已经流散于南欧、北非和西亚各地的犹太人,还是依然留居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希腊文明的浸染。公元前3世纪时,希伯来语逐渐退化为一种主要用于祈祷和经书的宗教语言,希腊语则为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接受、使用,并出现了一批希伯来思想和希腊精神相结合的作品。

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期间,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定居埃及,其中既包括被迫迁来的犹太战俘、奴隶、雇佣兵及家属,也有出于各种原因而寓居的犹太工匠、商人、祭司和文士。到公元1世纪时,全埃及已有犹太人近100万。总体来说,托勒密王朝在积极推广希腊文明的同时,对犹太人还是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政策,也尊重犹太人的传统文化和信仰。在托勒密二世在位时,大部分犹太奴隶成为自由人,托勒密三世也在视察耶路撒冷时,到第二圣殿向耶和华献祭。犹太人不仅在宗教事务中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且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一方面,犹太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众多非犹太人显示出相当大的魅力,从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皈依犹太教浪潮。由于犹太人漂泊异乡,与异族、异教者混居杂处,以往的宗教隔绝状态已有所缓和。往昔曾是犹太人部落神、继而成为民族神的耶和华也逐渐超越民族壁垒,为非犹太人信徒即所谓的改宗者所敬奉,他们同样领受割礼。另一方面,许多散居异乡主要是埃及的犹太人在坚持其传统宗教信仰的同时,非常热心地学习、掌握希腊语,熟读、研究各种希腊著作,吸收希腊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建立希腊式的露天体育馆、健身馆和戏院,模仿希腊人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地中海商业交通中心的亚历山大城,东西方文化的汇合达到典型的体现。这座港口城市既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和希腊文明的传播中心,有着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当时世界上犹太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当地犹太人在此种背景熏陶下,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兼具犹太和希腊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古代犹太哲学,而且对早期的基督教也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最早的希腊文译著——《七十子希腊文译本》,即是这种犹太-希腊文化的光辉结晶。

据传说,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二世为能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希伯来圣经译本,特地邀请巴勒斯坦犹太各部落72名博学之士来亚历山大译经。他们各居一室,互不联系,但在神灵启示下成功完成这部首尾一致的庞大译著。不过这只是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事实上这部翻译工作十分艰巨,是由许多通晓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的犹太文人在持续近百年的时间里集体完成的工程,绝非所传由72个学者在短期内所成。从译文语言上来看,《摩西五经》完成于托勒密二世在位的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而先知书、文集部分的翻译则要到公元前2世纪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告终。

公元前198年,犹太人再次易主,为塞琉古王朝统治。

公元前167年,安条克四世决意制服那些顽强抵制希腊文化的巴勒斯坦犹太人。他派遣阿波罗尼率领一支雇佣军,再次进犯耶路撒冷,烧杀夺掠,拆除城垣。而后在圣殿北面筑起高墙和坚固的塔楼,建成一座城堡,派驻重兵。这座名叫阿克拉的城堡构成了对耶路撒冷犹太人的严重威胁。在广大犹太人心目中,它是异族统治的耻辱和象征。

安条克四世认为,犹太人拒绝接受希腊文化的根源就在于他们所严守谨从的犹太教,于是他决心连根铲除这个“低微而怪异的小宗教”。他发布敕令:禁止行割礼,不可守安息日,处死收藏《托拉》者;圣殿用来改拜奥林匹斯之神宙斯,其祭坛可用各种不洁之物供奉异族神祗。犹太人被迫参加每年1月的庆祝国王诞辰的献祭仪式。有两位犹太妇女因给其婴儿行割礼而被游街示众,胸前吊着婴儿,随后被人从城墙上推下。还有一批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秘密守安息日,被获悉的安条克军队活活烧死。

虽然犹太民族在此之前曾多次遭受异族攻击,但他们的宗教活动尚未被禁止过。现在安条克四世剥夺他们的信仰,亵渎他们的宗教,用希腊文化封锁古老的犹太文明,这在广大犹太人看来不啻是最大的侮辱和罪恶,再加上塞琉古王朝的苛捐杂税,犹太人已到了火山的爆发口。

有史以来,犹太人第一次仅仅由于信奉本民族的宗教而面临绝境。但残酷的暴行并没有使犹太人灭绝,反而加强了犹太民族的信仰。

7.心灵不死的指引者

在犹太人心目中,拉比就是圣言的倾听者,是代表上帝向世人宣传圣言的使者,是守护犹太教的功臣,是犹太人心灵不死的指引者。

拉比是担任犹太人社团或犹太教教会的精神领袖或在犹太经学院传授犹太教教义的人。在历史上拉比不是一个一直听到上帝“呼唤”的人,而是不断深入研究犹太教著作、并已获得足够知识的学者。他可以回答普通犹太人为过上完美生活提出的许多问题,其职责主要是传授犹太教经典,阐述犹太教教义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现在拉比的职责包括主持犹太教会堂的正宗教活动、礼拜仪式、布道、引导讨论、为求教者提供咨询、解释犹太教具体信条的含义;负责犹太儿童宗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参加并主持犹太人的割礼、为婴儿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和葬礼;规劝和抚慰教徒。此外,拉比们还引导犹太人社团从事各种各样的事务,指导宗教学校和其他犹太人机构。

在罗马帝国统治犹太人的时期,为了毁灭犹太民族,罗马统治者想尽了各种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或封锁学校,或禁止做礼拜,或焚烧书籍,或禁止犹太人的各项庆典,但最终目的是禁止培育拉比。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曾发出布告:任何参加拉比的任命仪式者,无论是任命的一方或被任命的一方,都将被处以死刑。举行这种仪式的都市城镇,也将遭受毁灭。

对于各种压迫手段来说,这无疑是罗马人采取的最残忍的一项措施。即使拉比不惜牺牲生命,他们也不愿背负伤害同胞生命的责任,所以这项措施一时颇收恐吓之效。

对于犹太人而言,没有拉比,社会即告瓦解,社会停止运转。因为拉比是犹太人精神上的领航者,代表犹太社会中的一切权威。没有了精神的牵引者,没有了社会事务的解决人,即意味着犹太民族从世界上消失了。

万幸的是,这位出色的拉比看破了罗马人的这项恶毒的措施,于是他率领他最赏识的五名弟子,溜出城镇,走进大山的无人地带。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可能避免被罗马人捉住,即使被罗马人捉住,也只有自己受刑罚,不会牵连到整座城镇的同胞。

这位杰出的拉比与弟子们在距离城镇两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来,为他的五名弟子举行了拉比任命仪式。

很不幸的是,罗马人听到了风声,并派军队来抓捕他们。老拉比说:“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使命,死而无憾。但你们必须尽快逃走,因为我们需要有人继续承担起拉比的任务!”

五名弟子非常清楚肩上的责任,于是迅速奔走,并安全逃离了抓捕。最后,年迈的老拉比落到了罗马人的手中,恼怒的罗马人砍了老拉比几百刀。老拉比死了,但是五名年轻的新拉比开始了新的斗争。老拉比虽死,但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却岿然不倒。

在犹太人心目中,最受人尊敬的拉比便是雅基巴。他是一位为国家、为道义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雅基巴出生于巴勒斯坦,出身寒微,替一位家财万贯的大富翁干活。后来,他爱上了主人的女儿拉结,两人不顾家庭的阻挠与反对,结为伴侣。富翁暴怒之下,与女儿断绝了关系。

在雅基巴40岁之前,他还仅是个目不识丁的牧羊人。但在40岁时,他在井边看见水滴石穿、刻镂成型,从中悟出了日日不废则至柔之水可破坚石的道理,遂决心日日学习。在妻子拉结的支持下,他在雅乌内犹太经学院苦学。

经过12个寒暑的潜心苦读,雅基巴终于成为学者,赢得当时人们的推崇与爱戴,并且承担了《塔木德》最初的编辑工作。

他曾研究过医学及天文学,并通晓数国语言,学问广博而精深,而且曾以犹太人精神领袖的身份多次陪伴“纳西”或“长老”前往罗马与哈德良皇帝进行交涉。

公元132年,为反抗罗马暴政,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犹太人揭竿而起。雅基巴的很多弟子都参加了起义。公元135年,起义被镇压,很多犹太人被杀害。

罗马统治者为了彻底消除犹太民族的信仰,禁止进行犹太教活动。但雅基巴不顾当局的禁令,继续讲学,并对他的犹太同胞讲了这样一则寓意深远的故事:

有一只狐狸在小河边漫步,发现河中有一条鱼惊慌不安地游来游去,狐狸感到很奇怪,便问道:“鱼儿,你为什么如此不安呢?”

鱼儿回答说:“我担心随时会遭受网子的捞捕呀!”

狐狸说:“既然你害怕网子,那么你到岸上来吧。来陆地上,我会保护你,你就不用再担惊受怕了!”

鱼儿听了,冷笑道:“狐狸呀,人人都夸你聪明绝顶,在我看来,你实在愚笨。在我们习惯已久的水里都必须承担被捕的风险,若是到了陆上,我们将会遭受何种危机,难道你不明白吗?”

对犹太人来说,信仰便如同水,如果离开水而上岸,唯有死路一条。无论遭受何等压迫,犹太人都不能离弃民族信仰。这便是雅基巴至死仍奉守不渝的主张。

不久,雅基巴便被捕入狱,并很快押往罗马。为了泄恨,罗马帝国统治者决定对雅基巴处以严酷的烤刑,让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由于雅基巴是犹太人的领袖,所以行刑当天,罗马司令官也亲临刑场。当时旭日东升,正是做晨祈祷的时刻,这位伟大的拉比在被烧红的铁块炙烤全身之时,仍不忘虔诚而平静地进行祈祷。

罗马司令官看到此情此景,惊讶地问道:“你现在身受如此痛楚的极刑,难道还不忘祈祷吗?”

雅基巴回答说:“我爱神,所以我决不亏欠任何一次与神交流的机会,尤其是现在,当我即将被杀之际,我十分喜悦地发现我是如此忠诚地敬爱着神,至死仍能与神祈祷交流,我的生命将无所遗憾。”

雅基巴英勇就义,犹太教视之殉教者。人们赞颂他:“要是没有雅基巴,《托拉》早就被以色列遗忘了。”

正是由于大批拉比对犹太人的心灵指引,犹太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才得以生生不息。

8.守护荒漠的灵魂

犹太人能够历经坎坷而不散,犹太教久经磨难而越盛,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教有一部牵引犹太人灵魂的法典——《塔木德》。千百年来,《塔木德》把犹太人紧紧凝聚在一起,使犹太民族能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塔木德》是犹太教徒生活实用的经书,旨在给犹太人提供生活的处世准则、为人的道德规范。《塔木德》被看作是犹太教的基本法典,因为其中包括民法、刑法、教法、规章条例、传统风俗、宗教礼仪、各种社会道德的讨论与辨认、著名犹太教学者的生平传略等。《塔木德》也被视为一部犹太教精神的百科全书,因为拉比们在辩论中调动了各种论据。书中有脍炙人口的格言、民间故事、传说、逸事集、双关语、梦析,还有包括神学、伦理学、药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植物学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科学知识。其中的民间传说,如:巴山王巨人奥格的传说,夸张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对于外人,《塔木德》像是一个装满了乱七八糟东西的柜子,一个没有索引的零散张页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塔木德》是难以接近的,然而那些懂得它的人已记住了它。《塔木德》是犹太人智慧日积月累的储藏所,而这种智慧并不是非要显示在表面上。《塔木德》不是具有必然真理的著作,而是阐述了很多有名有姓的犹太拉比的观点。拉比们互相之间常常无法取得一致,但他们的观点却被认为有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性,值得研究,是对于永无止境地追求《托拉》真理的一种贡献。《塔木德》所解决的难题不胜枚举。若是关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存在着观点上的不一致,《塔木德》就根据拉比中多数人的意见做出结论,因为《托拉》就是教导大家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此外,凡是《圣经·旧约》中律法显得过于简洁和散乱的地方,如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在《塔木德》中给出了详尽的解释,并汇集在一篇里;不然的话,要理解这些律法是不可能的。《塔木德》具有解决存在争议问题的权威性,因为《托拉》中说“你们要根据他们将教导你那些教义和他们将宣告的判断准则来行动”。这就说明,上帝已经把这种权威交给了犹太圣哲们,然而让所有犹太社团接受《塔木德》,却经历了好几百年。《塔木德》继承并发展了《托拉》的训诲和《先知书》的社会理想,又反映出犹太教怎样适应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宗教法这个最难变革的领域中,也能根据现实生活的经验,而不是凭法律条文的逻辑去做出新的解释。“首要的不是精研律法而是实践”的主题思想贯穿在全部《塔木德》之中。在犹太经学院里,人们学习《塔木德》比学习《圣经·旧约》更要认真,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之为长老,除非他通晓《塔木德》,即使他对《圣经·旧约》烂熟于心也不行。掌握《塔木德》的传统方式是借助评论不断地阅读它,就它与他人争辩,提出更进一步的解释,直到它成为熟悉的领域。《塔木德》就是犹太人的灵魂。《塔木德》的新版本问世时,最后一页一定是张白纸,象征其希望贤智之士继续添写之意。《塔木德》纵然是博大精深,也是由同为血肉之躯的人所写成的,只要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学,终会心领神会并受益终生的。

犹太民族经历了流离失所的亡国生活,唯有《圣经》和《塔木德》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柱和行为的指南。

虽然他们寄人篱下,却从不抛弃传统的生活规范和道德文化。《塔木德》是犹太文化的核心。《塔木德》所蕴涵的智慧不但滋养着犹太民族,成为犹太人心灵的避难所和生活的慰藉,而且使犹太民族征服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与其说犹太人保护了他们的法典,使它持续不断,倒不如说《塔木德》护卫着犹太民族,使他们继续生存发展、免遭亡族的厄运。

9.迎合潮流的民族观念

犹太人在艰难困苦中,不仅没有被打垮击溃,反而以巨大的向心力,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他们不仅没有落后于时代,而且走在了世人的前头。这也许就是犹太人能够征服世界的缘故。

犹太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后,开始了为期一千八百多年的世界性大离散。先后星星点点地散居在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特别是在中世纪的西欧,犹太教徒的处境极为悲惨。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会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为此他们竭力逼迫“异教徒”改宗。在“改宗或死亡”的威胁下,许多犹太人被迫改信基督教,但不少改宗者仍暗中信奉犹太教,不过一旦被查出,就会被异端裁判所隔离、驱逐或屠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基督教徒甚至可以在街上任意杀死犹太教徒,而不受任何惩治。

从13世纪起,犹太人被迫大量迁徙到中欧和东欧各国。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有了些许改变。

日益加剧的迫害使犹太人越来越渴求脱离现实的欲望,从而使犹太教徒生存与维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19世纪以后,近代犹太教逐渐从观念上分为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大派别。

正统派的主要代表是犹太教拉比参孙·拉菲尔·赫尔许及以色列·希尔德夏默。他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巨大能量与远大前途,于是大力主张把它们综合容纳进来。但同时,他们又坚持犹太教的信仰与传统,毫不犹豫地认为传统犹太教教义、条例不能更改,否则即为异端,教徒应对拉比法庭依据犹太律法所做的裁决唯命是从。

在正统派系内部,教徒按照犹太教规定自己开办学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即接受犹太教的各种礼仪、戒律及经典,以免受异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侵蚀。无论安息日还是一切圣日,他们都严守教规不乘坐车辆。在会堂里也严守男女分坐的规定。

哈西迪派是正统派中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坚持认为救世主弥赛亚自天而降是犹太人的唯一希望,反对搞各种形式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独善其身,很少与其他派别的犹太人交往。男子们蓄着大胡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无论穿着举止都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改革派正好与正统派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继承了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使犹太人从孤立的阴影中走出来,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仅限于共同信仰犹太教而已,所以犹太人不应当去追寻独特的犹太民族国家或独特的犹太文化;犹太教也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不应当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使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受到教规的各种限制。

改革派的观念在东欧、德国的犹太人中毫无市场,但是在美国等一些较为宽容的移民国家则比较盛行。但二战中,纳粹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的教训,使温和的改革派们也转变了态度,强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国,使犹太人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容身家园。

保守派教徒主张将犹太宗教与犹太文化、犹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们严守犹太教割礼与饮食禁忌,但对于其他的律法与传统礼仪,则在原则上接受,在实际运用中颇为灵活。

保守教派的理论观点是: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文化。它并不简简单单地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孤立部分,而是既为宗教,又是文化,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犹太宗教与犹太民族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犹太人可通过民族主义之途,回归到犹太教信仰的怀抱之中。一个犹太民族国家将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中心及文化、宗教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历史语言和自身文学的民族只能算是一座吉普赛人大营。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这种迎合时代多元化不断进取的思想关系密切。

10.反犹浪潮促进民族凝聚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反犹主义有所减缓,但战争一结束,这股经久不衰的思潮马上又抬头了。

在波兰,政府公然制定了歧视犹太人的经济政策;在罗马尼亚,出现了以把犹太人驱逐出境为公开目标的组织和运动;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削弱犹太人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影响的倾向日益加剧,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苏维埃俄国,革命后初期犹太人的境况大为改善,反犹太主义被宣布为非法,所有犹太人都获得了平等权利,一些犹太人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一批犹太裔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又开始上升,使苏联境内至少百万犹太人再次处于压力之下。

20年代的反犹思潮既继承了传统反犹理论中的种族歧视、宗教偏见等老一套货色,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反犹与反共相结合。

由于带上了强烈的反共色彩,20年代的反犹运动必然向右翼极端势力靠拢,最终不可避免地与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义同流合污,而将五花八门的反共、反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奇谈怪论拼凑在一起。炮制出这一系统的法西斯反犹理论的,正是那位出生在奥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此人公然宣称,现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分崩离析,“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正在策划征服欧洲和全世界,作为“优良种族”的雅利安人必须通过“永久性的革命”来消灭犹太人及其马克思主义,以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希特勒于1933年初在德国上台,随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反犹运动。从1933年到1945年的12年里,这场运动从没间断,而且逐步升级,就其全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8年),主要是在德国本土颁布一系列反犹法令,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无孔不入的迫害。1933年4月,纳粹德国颁布了第一个反犹法令《恢复公职人员法》,规定“非雅利安祖先的文官必须退职”。根据这一法令把犹太人赶出了政府机关。同月,制订了“大学生十二守则”,其中一条是:“我们最危险的对手是犹太人。”此后犹太裔大学生在校园内处境日趋困难,许多人被迫退学。同年10月,《国家报刊法》出台,规定所有编辑都必须是雅利安血统,连配偶都不能是犹太人,于是犹太人又不得不离开新闻和出版部门。1935年秋,公布了由一系列法令组成的《纽伦堡法》,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及一切相关的政治权利,并且不准犹太人与“德意志或其同源血统的公民”结婚。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和纳粹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抵制和冲击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商店和律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殴打甚至杀害犹太人。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柏林等地组织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将犹太人写的书及其“非德意志”书籍均付之一炬。许多世界文化大师如海涅、毕加索、门德尔松、塞尚等人的作品均被查禁,连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的科学泰斗和文化巨匠也不得不流亡国外。到1935年底,德国有8000名犹太人被杀,7.5万名犹太人移居国外。

1936年反犹行动稍有收敛,因为奥运会在柏林举行。然而奥运会一过去,反犹行动立即再次升级。1938年11月7日,犹太青年格林斯潘刺杀了德国驻巴黎使馆一秘书赖特,纳粹当局立刻借此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犹狂潮。11月9日这一天,德国各地的犹太会堂被烧毁,犹太公墓被破坏,犹太商店被打砸,死伤的犹太人不计其数,有2万多人被关进集中营。由于当日成千上万块玻璃被砸碎,因此11月9日被作为“玻璃破碎之夜”或“水晶之夜”。在史书中,这个词后来就成了迫害犹太人的代名词。此后,纳粹当局又颁布一系列法令,规定犹太人在公共场合必须带黄星,犹太人的护照均要加盖“J”字,犹太医生的许可证也被吊销。至此,德国犹太人已丧失了生存的权利。

第二阶段(1938~1941年),随着德国吞并和占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粹的反犹政策和法令被照搬到德占领地区,并发展为驱赶和隔离相结合的行动方针。1938年3月至1941年5月,纳粹德国先后吞并、侵占和“进驻”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于是纳粹的反犹运动也扩展到了上述地区。一些傀儡当局与纳粹狼狈为奸,在其中充当了打手的角色。如法国维希政府积极同德国合作,制定严厉的反犹法律,千方百计迫害法国犹太人;挪威的吉斯林政府也紧靠纳粹,在挪威掀起了反犹恶潮。在荷兰、希腊、南斯拉夫等国,反犹行动也愈演愈烈。

第三阶段(1941~1945年),纳粹当局转而实行“最后解决”政策,即从肉体上毁灭整个犹太民族。1941年6月纳粹入侵苏联,当时苏联境内有三百多万犹太人,如何处置这些犹太人成了纳粹头目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正是在这前后,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出笼了。早在1939年,希特勒就开始谈论消灭全部欧洲犹太人的可能性。在准备对苏联战争过程中,他下达了“消灭所有犹太—布尔什维克分子”的密令。于是“最后解决”一词就成了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的代名词。纳粹首先在苏联实施“最后解决”方案,专门执行此任务的四个特别行动队紧跟在向前挺进的德军之后,杀死所有被抓获的犹太人、吉普赛人、红军和共产党干部。从1941年末到1942年初的一个冬季,特别行动队就处死了近50万犹太人。

进入1942年,为了以更快的速度实行“最后解决”,纳粹组织一批“专家”设计出了毒气室,于是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进这些所谓的“淋浴室”毒死。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了一天毒死6000人的最高记录。万湖会议文件指示道:“在实际贯彻最后解决计划的过程中,必须对欧洲从东到西进行彻底搜查……”于是,在杀死大批东欧和苏联犹太人的同时,纳粹又在西欧和巴尔干围捕犹太人,将他们押往德国、波兰的集中营处死。“最后解决”一直进行到战争的最后一刻,只是由于盟军的快速挺进,一些犹太囚徒才幸免于难。

纳粹的迫害、驱赶和“最后解决”究竟使多少犹太人丧生?对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人的魔掌中。30年代中期全世界约有1800万犹太人,其中1200万生活在欧洲。这就是说,希特勒消灭了全部犹太人的1/3,欧洲犹太人的50%!这不仅是犹太民族遭遇的灭顶之灾,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悲剧。

纳粹大屠杀对整个犹太民族和犹太文明形成了巨大冲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犹太民族发展和犹太文明复兴的进程,促进了犹太国家的重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屠杀摧毁了欧洲犹太社区,结束了犹太史上的“欧洲中心”时期,使犹太文明的主要舞台转移到美国和巴勒斯坦。

第二,大屠杀使犹太人为生存而互相支持、团结拼搏,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促使锡安主义再掀高潮,从而为犹太民族国家重建和犹太文明复兴进程加入了强有力的催化剂。

第三,大屠杀震撼了全人类,使全球范围同情和救助犹太人、支持锡安主义的潮流急剧高涨,从而为以色列建国及犹太民族和犹太文明的复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历史机遇。

第四,大屠杀在犹太民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和烙印,对犹太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犹太民族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留下了永存的反面教材。

大屠杀产生的最能体现“坏事变好事”的后果就是为犹太民族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永久的反面教材。在今日的以色列,已经形成了以耶路撒冷耶德·瓦射姆大屠杀历史纪念馆为核心的全国大屠杀教育网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所有的犹太社团,也形成了同样的网络。在较大的犹太社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犹太社区,人们都可以找到大屠杀教育馆或教育中心;即使在最小的犹太社区,也可在犹太会堂或社区中心发现一个大屠杀教育室。每个犹太孩子一懂事就会被带到这里接受教育。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人们都要汇聚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这里还经常举行学术讨论会和报告会,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探讨大屠杀产生的原因,如何从这一大悲剧中吸取历史教训,以便防止悲剧重演的途径。实际上,大屠杀教育已成为现代犹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犹太民族存在,大屠杀就不会被忘记,大屠杀教育就要世世代代进行下去。目的不仅仅在于大屠杀本身,而在于增强犹太民族的凝聚力。

大屠杀悲剧过后两年半,联合国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承认犹太人有权在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国家。又过了半年,即1948年5月14日下午4时本古里安大声宣布:“特此宣告在以色列地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国。”

想要“消灭”犹太民族的希特勒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倒行逆施反倒大大加快了犹太国家重建、犹太文明复兴的进程。民族的大劫难中往往孕育着民族的大复兴,这大概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第3章 犹太人生存智慧

在犹太民族的生存史上,无处不飞扬着血泪、艰辛的流浪和深重的苦难,但这并没有摧毁犹太人生存的希望。相反,他们用不屈的头颅延续着生命之火,并用超凡的智慧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机遇,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

在犹大国末代国王西底家政策失误、强敌压境、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先知耶利米提出彻底屈服于巴比伦是唯一正确的政策。在相当一部分民众背离了犹太宗教律法的情况下是无法抵御强敌的,这时候放在犹太民族面前的首要问题不是保卫国家而是保持犹太传统得以延续。因此当巴比伦王围攻犹大国时,耶利米回答国王西底家的发问时说:上帝的旨意是“我要亲自攻击你们”,“我向这城变脸,降祸不降福,这城必交巴比伦王的手中,他必用火焚烧”。

在耶利米看来,暂时的投降与蒙受耻辱是接受背教的惩罚,只有通过民族的救赎,才能纠正对犹太传统的严重偏离,这才是犹太民族今后得以持久发展的希望所在。由此可见,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民族,一个敢于作自我批评的民族,一个敢于作“道德自我剧烈再创造”的民族,也就表现出了强者精神。他们不为寻常伦理观念所累,在灾难中反省,在屈辱中再生,从而进入了强者伦理的更高境界。

公元135年,粗暴的罗马人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赶出家园,于是犹太人开始了犹太历史上最大最长的一次民族流浪。

在罗马人的铁蹄和驱赶下,绝大多数的犹太人离开了迦南,一部分移居到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和北非。另一部分流散到了英国、法国、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及中东国家。在漫长的中世纪,犹太人处处受到排挤、剥削和迫害。在文化方面,犹太人没有宗教和信仰自由,各种出自宗教偏见的诬告和迫害不时发生。罗马教会宣扬说犹太人是上帝唾弃的民族,并强迫他们改信基督教,如犹太人继续信犹太教,就会遭到各种酷刑。在经济上,犹太人受到了种种经营上的限制,在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国商业贸易和金融市场上受到排挤和打压,其财产经常遭剥夺。各国统治者还通过课重税,行业准入限制,罚没财产等手段,敲诈、掠夺犹太人的财富。而政治上,犹太人被视为一切罪恶的魁首,成为欧洲各国政治矛盾下的牺牲品。

整个中世纪是欧洲犹太人的黑暗时代。犹太人因宗教问题屡遭指控、诽谤、驱赶和屠杀。在持续的迫害过程中,犹太人被排挤出农业生产活动,只能从事经商和放高利贷。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西班牙、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还多次发生驱逐犹太人的事件。

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掀起了新的反犹高潮,其中的德国和法国最为典型。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害,成为犹太史上最悲惨的一页。

反犹主义的存在,虽然使犹太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屡遭迫害和打击,在经济上屡遇扼制和破坏,精神上备受摧残,甚至肉体也多次受到毁灭的威胁,然而,犹太人仍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当追寻着犹太人坎坷不平的漂泊旅程之后,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追问:犹太人的生存力量从何而来?他们的生命之源从何而来?

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从血腥的屠杀中挣脱出来,他们从险象环生的黑暗丛林中突围出来,他们在无尽的偏见和仇视中默默地抗争着、奋斗着。面对不幸与欺辱,他们从未被击倒,身临困厄与逆境,他们从不畏缩和气馁。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只要自己不失去信念,不停止奋斗就终会取得胜利。他们把逆境和打击看做检验自己信念与意志的机会,也把它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已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风浪,习惯了不如意之事居十之八九的人生,深知世上绝没有一帆风顺之事。

犹太人顽强而坚韧的精神意志和挑战风险,永不气馁的进取意识,恰恰构成了犹太人的又一重要精神积蕴,从而使他们在充满竞争的世界商业舞台上纵横捭阖,卓尔不群。犹太人不但敢于冒险,更能于逆境当中从容镇定,自由应付。他们不怕风险,更善于在风险中施展自己的商业智慧和经营技巧。他们面对失败,绝不气馁,而是汲取教训,重新再来。

1.超越自我的根本途径

在犹太教中,有一部汇总了对《圣经》(指《旧经》)进行解释和研究的伟大著作《塔木德》(意指“伟大的研究”),《塔木德》上记载:超越别人,不能算真正的超越;超越从前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超越。在犹太人看来,人有两个生命,一是父母给的,二是自己赋于自己生命的实质。赋于自己生命的实质,只能依靠创造力。而旧有习性却束缚创造力。要获取创造力,只能自己凭意志和毅力超越这种旧习性。

犹太人有一则故事教导人们要去超越自己。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人说:“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超越自己的历史传统融入了犹太人的血液之中,所以,犹太民族成为最勤奋的民族。

道理很简单,如果勤劳自勉,借以超越自己,那么总有一天,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超越了别人。人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内在动力,超越自己,才能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而不因为一时的懈怠或者暂时的成功而失去继续努力向前的动力。

若想超越自我,就要打破现有的状态,敢于向未知的领域挺进,具有冒险精神,正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人必经常思考新事物,否则和机器没什么两样。”

犹太人认为,超越自己的事情一天都不能放松,尽量地学些不同的事物,将它们组合起来,才会有新的智慧和洞察力产生。这些不同的事物相互影响之后,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创见。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是有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把它发挥了出来,更多的人则因为懈怠而让这种才能荒废掉了。

食品大王保罗·纽曼的故事更能说明犹太人如何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

纽曼是美国著名的影星,他有杰出的表演才能和先天的强健体魄,他是银幕上的男性偶像。他饰演了许多影片,如1956年的《上帝喜欢我》,1958年的《漫长的夏日》,1960年的《在阳台上》,1961年的《骗》等,均获观众的好评。他曾5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到1987年他60岁时,终于在第六次提名时,荣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圆了自己40年的梦。此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他在电影上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和财富,他成了一位富有的艺术家。

保罗·纽曼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商人,母亲喜欢音乐、艺术。纽曼大学毕业后,留在父亲的商店工作。他也喜欢表演。本来做一个老板,做一个犹太商人,他也可以成功,可他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平淡的生意。于是,在不解和怀疑的目光中,他毅然卖掉了杂货店,一心一意投到了演艺界。1987年,他因在《金钱本色》中的成功表演而获奥斯卡奖。保罗·纽曼从商人到艺人的跨越,使其在新的领域内赢得了更大的成功,也开掘了自己在表演上的天赋。

但是,保罗·纽曼的超越永远没有完结。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