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故事总动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0:56:20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体科学故事总动员

人体科学故事总动员试读:

前言

人体科学的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前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和积累知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你须知道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对这句话,无疑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但其中必然包括对自身的认识。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灵长类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而根据进化理论和生物考古学的证实,任何高一级的生命形态都是由低一级的生命形态进化而来的。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这是数十亿年的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人类出现至今大约二三百万年了,然而人体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人类存在的时间有多长,人类对自身机体的研究历史就有多长。古人对人体和动物的内部结构认识是极不完整的,当时搜集有关人体结构知识的主要动机是以研究和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后来才发展成为专门的科学。

西医学认为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构成了人的组织。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器官,如心、肺、肾和胃等。若干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性的生理功能,构成系统。人体有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脉管、感官和神经等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中医学认识人体,是通过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再根据人的症状和表现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医学把人体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大部分。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是五脏六腑,由脏腑活动生成的气血津液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遍及全身的经络是玄妙的“高速公路”,负责传递生命必需的信息与物质。当“高速公路”出现中断或堵塞,生命就受到威胁,人体就出现许多疾病。

要正确使用人体,当然首先要正确认识人体。如果我们对于人体常识毫无所知,只是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身体,透支脑力和体力,而不知道爱护和保养,那么身体就会吃不消,就会生病。而了解一些人体常识之后,就能适当地改善生活方式,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为了帮助你认识自身,在这本《人体科学故事总动员》里,将会告诉你关于人体的许多科学、有益、有趣的知识。为了使有趣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青少年读者接受,我们把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创举、揭开人体奥妙的一项项伟大发明、发现以及人体科学的未来发展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青少年朋友从这本书中多吸取现代科学知识的营养,使自己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迈入世界科技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好了,希望你能一页页地认真读完本书,希望你多了解一下奇妙的自身。编者2010年2月第一部分 人体学家解剖学先驱盖伦解剖学先驱盖伦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早在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长期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就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但人类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解剖学权威是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医学家盖伦。

盖伦生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边的佩加马(今土耳其境内)。当时,医学被认为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很受人们重视。盖伦17岁时,开始跟随一位精通解剖学的医生学习医学知识。20岁的时候,盖伦离开故乡,开始了漫长的游学生涯。

盖伦特别喜欢研究解剖学知识,但当时解剖人体是被禁止的,所以盖伦的知识大部分是从解剖动物获得的。他解剖过的动物包括猿猴、猪、山羊、河马和象,其中以猴和猪用得最多。

在盖伦以前,医学家们认为静脉内含有血液,动脉内只含空气,但盖伦以一个极其简单的动物实验彻底否定了这种错误概念:他从动物的身体上分离出一段动脉,两端结扎,然后将两结扎部之间的部分切开,结果流出了鲜红的血液。他还用十分精细的手术,将鸽子颈部一条支配喉头肌肉的纤细神经——喉返神经分离出来,将它剪断,结果鸽子其余的一切功能都没改变,只是永远不会啼叫了,他就这样首次用实验确定了喉返神经的功能与发声有关。在神经生理学方面,盖伦通过脊髓切断实验做出了划时代的发现:在第一、第三推骨间切割脊髓,动物上即死亡;在第二、第四椎骨间切割,导致呼吸抑制;在第六椎骨以下切割,造成胸部肌肉麻痹;而在更下方切割脊髓,则仅引起下肢、膀胱和肠道瘫痪。盖伦还发现结扎输尿管后,尿液积存于结扎部位上方的肾脏和输尿管,而膀胱内并无尿液。证明尿液是由肾脏形成的,膀胱只是储存。

盖伦30岁的时候返回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在一个角斗士学校当起了医生。当时,斗兽场是穷奢极欲的贵族们欣赏兽与兽、人与兽、人与人之间残酷搏杀的地方。可以想象,在斗兽场的搏杀中,受伤的奴隶情况都很危急,他们常常是奄奄一息的时候被抬到盖伦的急救室中。对于受伤的奴隶来说,命运是悲惨的,但对于盖伦来说,这些身上满是伤口的奴隶却给他提供了仔细观察人体结构的机会。后来他将伤口称为是“进入身体的窗”。

公元164年,34岁的盖伦来到了罗马。一次,他治好了许多名医诊治无效的一位著名哲学家的重病,这位哲学家恰好是解剖学的业余爱好者,他从此成了盖伦强有力的庇护者,并经常与盖伦一起解剖各种动物。后来,盖伦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技让他声名大振,许多贵族也纷纷来请盖伦看病。不久后,盖伦成了罗马皇帝的御医,此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学医,一边著书立说,终于写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人体解剖的著作——《论解剖》。

盖伦后来成了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在之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盖伦的理论被西方国家奉为医学和生理学的金科玉律。其中,他对人体许多系统解剖结构的系统描述以及结合解剖构造对血液运动的系统论述,在生物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盖伦的论述中也有许多错误,例如他所说的心间隔上有小孔,血液能通过小孔,往返于心脏左右两边。这纯是他的猜测,实际根本不存在。盖伦的许多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是建立在错误的结论基础之上的。人们后来发现,盖伦的某些错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他所进行的解剖对象是动物而不是人。他的生理描述往往是脱离了实际,而屈从于宗教神学的需要。后来人们为消除他在解剖学、生理学上的错误影响,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触类旁通一直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

能给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而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虽然盖伦的理论存在一些错误,但在当时的条件下,

盖伦能通过解剖动物来诠释人体结构毕竟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这

证明了盖伦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触类旁通的本领。王叔和与《脉经》王叔和与《脉经》

我们把手放在腕部的挠动脉处或颈部的颈动脉处,可以明显地摸到血管在不停地跳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脉搏。中医很重视对脉搏的研究,据脉搏跳动规律总结出人的各种不同的脉象,将其作为诊病的依据。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一部描述24种脉搏跳动现象的书籍——《脉经》,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生于公元201年,是山东高平(今邹城市)人。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残酷压榨人民,疯狂侵吞土地,农民大多破产,流离失所。宦官、外戚、士族官僚集团和地方豪强争权夺利,互相排斥,战争频发,天下大乱,生产迅速衰落,社会进入剧烈大破坏、大分裂时期。王叔和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荆州襄阳,投奔同族人王粲、王凯,得到同乡刘表的关怀,受到王氏兄弟的照顾。

王叔和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后来,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了曹操。王叔和目睹了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立志学医,以解万民之苦。从此,他多次到南阳,学习张仲景的医道。两三年后,王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被称为“神医”。

公元208年,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此后,王叔和便着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该书问世不久就在战争中散失。王叔和深知该书的价值,担任太医令后,他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后世。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对“脉学”也颇有研究。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这门学问被称为“脉学”。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多万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并作出详细的理论性叙述,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王叔和总结的切脉方法为我国以后的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学家所推崇。此前,中医采用的是“三部九候”切脉方法。王叔和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的新“三部九候”切脉法。这种方法至今被我国临床诊断所采用,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切脉成为了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王叔和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脉经》中引用了大量古文献,在引用文献时,王叔和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由于该书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民间使用,因而流通甚广。先后传至日本、东南亚,17世纪末传到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盲目服从是非常有害的,那只能使人

增加依赖性,缺少自主性。王叔和在遵古、博古、习古的同时,

不遗余力地继承并发扬前人的成绩,最终实现了用新、创新。他

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值得我们铭记。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千百年来,它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最完整的针灸专著是魏晋时期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称为《针灸甲乙经》。这部书的作者是皇甫谧,他是我国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

皇甫谧生于公元215年,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为此十分担心。一天,他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对你自己是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

皇甫谧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种地时,他也不忘背着书,抽空阅读。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中的《帝王世纪》一书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下至其生活的曹魏时期,上下三千年,是一部博古通今的鸿篇巨著。

皇甫谧40岁时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抱病期间,他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感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在《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基础上,吸收了《难经》等著作的内容和秦汉以后针灸的成就,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写了《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外,该书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还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针灸甲乙经》从内容来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诊断方面,皇甫谧主张要察脉观色,询问病史,然后对症用针。在治疗方面,他认为针剌时,医生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治疗,不容许有半点马虎,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在人体方面,他认为人体有12条经络,而这12条经络又各有通路,不是孤立的有机体,彼此是循环往复的。《针灸甲乙经》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深化而写出来的,但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此书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701年,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直到目前,在国际医学交流上《针灸甲乙经》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际针灸经络穴位委员会还把它作为确定穴位必读参考书之一。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有志者事竟成。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要有不怕寂寞、排除

干扰的心态。皇甫谧不但知错能改,还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从一个浪子转变为一个大学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

要好学上进,就永远不会迟。“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古代营养学家忽思慧古代营养学家忽思慧

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少数民族作为大家庭的成员,为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忽思慧便是其中一位,他编撰的《饮膳正要》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廷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

忽思慧是蒙古人,他最擅长的是食疗。食疗历史非常悠久,远古时代,人们常常误食一些有毒食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但有时偶然吃了某种食物,使中毒症状减轻或治愈疾病。经过长期摸索,人们逐渐获得了辨别食物与毒物的知识,掌握了食物治疗疾病的性能。我国周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到了唐宋时期,食疗已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出现了不少食疗专书。

元朝皇帝非常重视食疗,所以让忽思慧做了宫中的饮膳御医,专门负责宫中的饮食调理,负责皇帝及后宫的营养保健工作。忽思慧对各种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滋补药品的作用、饮食卫生乃至食物的毒性等都非常有研究,因此他做出的御膳不仅有营养,而且在保健和治疗疾病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忽必烈称帝不久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国宴。在国宴上,忽思慧专门为皇帝上了一道新式全羊肉。忽必烈见了,十分诧异,问:“忽思慧,你给朕进的这是什么膳?”忽思慧急忙跪拜而道:“回禀皇上!这是在下专为皇上特制的新制羊肉,请皇上先品尝一口。”忽必烈拿出蒙古刀割了一块羊肉,吃了以后连连说:“不错!好吃。”“请皇上赐名。”忽思慧说。“你是怎么做的?”“过去我们蒙古人做全羊,其羊毛是被烧掉的,这次我把羊毛用滚烫的开水烫掉了。制作的时候,使武火烧沸,改用文火熬煮,并加了一些山珍海味。”“好哇,那就叫它‘烫全羊吧’!”忽必烈兴奋地说道,就在此次国宴上,忽必烈敕封忽思慧为太医。烫全羊,蒙古语叫“诈马”,从此以后,元代的皇帝每到秋季必在元上都举行一次“诈马宴”。

126l年,忽必烈在北征途中,经过一场激战后,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心血来潮,想吃家乡菜肴清炖羊肉。厨师急忙烧火煮水,宰羊剥皮,剔骨割肉。正在这时,探马突然前来飞报:“敌军大队人马铺天盖地而来,仅距驻地不足十里!”饥饿难忍的忽必烈很懊丧,但兵贵神速,他一面下命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这时,忽思慧急中生智,亲自与厨师动手,选了一块纯精肉,飞快地将羊肉切成薄片,投入沸水中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便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给忽必烈奉上。忽必烈正馋得慌,便狼吞虎咽,接连吃了几碗,感到格外鲜嫩。战后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意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并召来忽思慧重赏了他,还问清了这种羊肉片的烹调技术,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元仁宗时,因为数年在外征战,四处奔波,操劳过度,肾气亏虚,患了阳痿症,十分痛苦。忽思慧根据元仁宗的情况,做了“羊肾韭菜粥”为他调治。元仁宗每天坚持喝粥,不到3个月的时间,病就痊愈了,不久王妃怀孕了,仁宗喜上加喜,大大奖赏了忽思慧,同时让忽思慧将此粥列为宫廷膳食良方,此后也经常服食。

忽思慧作为一个饮食御医,不仅会做各种有营养的膳食,还不忘整理自己的心得,并结合前代各家本草、名医方术、民间饮食的经验,在公元1330年编撰了《饮膳正要》一书。忽思慧在书中强调营养学的医疗作用,他认为最好少吃药,平时注意营养调剂,不吃药也能治病。书中还附有许多插图,如每种食物的性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能治什么疾病等都一一加以说明。书中还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如对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晚上洗脚、薄滋味、戒暴怒等都有论述。《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介绍饮食保健营养的专著,对今天的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及治疗慢性疾病等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Zhi Shi Lian Jie 知识链接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

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有

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崇尚健康天然的

治疗方法,食疗已经成为了人们寻求健康保障的主要途径。解剖学之父维萨里解剖学之父维萨里

16世纪前,医生们用的人体解剖资料大部分是以动物研究为基础,缺乏可靠性而且错误百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体内部构造的,是比利时医生安德烈•维萨里。

维萨里1514年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曾是当时皇室的御医。其父是皇家的药剂师,他在从医的空隙热衷于小动物解剖实验研究,这使少年维萨里产生了好奇心,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解剖知识。家庭的熏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533年,维萨里离家赴巴黎大学学习医学。

当时虽然处在欧洲文艺复兴的高潮时期,但是巴黎大学的医学教育还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在巴黎大学的讲堂上,教授们还是因循守旧、津津有味地讲述着盖伦的“解剖学”教材。教学过程中,虽然也配合一些实验课,但是实验课都是由雇佣的外科医生或刽子手担任的。解剖的材料只是狗或猴子等动物的尸体。再加上教授们的讲课与实验毫无联系,又不准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所以讲课与实验严重脱节,错误百出。

为了揭开人体构造的奥秘,维萨里常与几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在严寒的冬夜来到郊外无主坟地盗取残骨,或在盛夏的夜晚,偷偷地来到绞刑架下,盗取罪犯的遗尸。他专心地挑选其中有用的材料,对于所得到的每一块骨头,都如获至宝,精心地包好带回学校。回来后,又在微弱的烛光下偷偷地彻夜观察研究,直到弄明白为止。

1536年,维萨里毕业后离开巴黎前往当时新科学的中心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深造。后来,学校发现了维萨里在解剖学方面的才干,破例授予他医学博士学位;1537年年末,聘请他为解剖学教授,留校任教。

维萨里虽按盖伦著作的教材给学生们讲课,但发现错误便以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业余时间,他把自己多年辛苦积累起来的资料悉心钻研整理,开始写一本关于人体构造的书。

1543年,年仅28岁的维萨里终于完成了的巨著《人体的构造》,这本书共7大卷,663页,含278幅精美的木刻插图,系统地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内脏的特点,图中的人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颇具生活情趣。维萨里在该书中指出盖仑解剖学中有200多处错误,阐述了心脏的结构,否定了盖仑心室中隔有孔的说法,描述了心脏瓣膜的正确结构,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维萨里的研究发现威胁到了教会的权威。比如维萨里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一样多,因此《圣经》中所说的上帝从亚当体内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维萨里在书中还说人的股骨是直的,而不是像狗的那样是弯的。这些科学发现激怒了迂腐的教会人士,教会与那些只会宣讲盖伦理论的“学者”们开始联手攻击维萨里,针对维萨里提出的人的股骨是直的这一说法,他们硬说是人体结构自盖伦时代以来有了变化,人们现在之所以看到人的腿骨是直的而不是弯的,是由于当代人穿紧腿窄裤把腿骨弄直的。假如不是人为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人腿还应该是弯的!这种可笑的辩解竟成为教会迫害维萨里的理由。

在教会的迫害下,维萨里不得不在《人体的构造》一书出版的第二年愤然离开意大利去了西班牙,在那里度过了比较安宁的20个年头。尽管如此,教会的魔爪仍不肯放过他。有一次,维萨里为一位西班牙贵族做验尸解剖,当剖开胸膛时,监视官说心脏还在跳动,便以此为借口,诬陷维萨里用活人做解剖。宗教裁判所便趁此机会提起公诉,最后判了维萨里死罪。由于国王出面干预,才免于死罪,改判往耶路撒冷朝圣,了结了此案。但在归航途中,航船遇险,年仅50岁的维萨里不幸身亡。

维萨里对解剖学开创性的贡献推翻了统治欧洲达一千多年之久的权威——盖伦,从而开辟了近代医学的实验观察之新风尚,成为近代医学之发端。17世纪以后,《人体的构造》成为欧洲各医学院解剖学的主要教材,人体解剖也成为一门必修课。因为维萨里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解剖学之父”。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维萨里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同迷信、宗教进行坚贞不屈的

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故事告诉人们:在科学面前是不能搞迷信

的,那种对于权威只知盲目崇拜,不敢加以精深研究的人,是没

有什么成就的。那样只能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有什

么发明创造,也就不可能前进。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在欧洲历史上,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开展的反封建斗争。这个时期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积极热情、思想解放,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这期间,在生物学领域中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其中之一便是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

哈维于1578年出生在英国福克斯顿的农民家中,他自幼性格文静、思维敏捷。19岁时,他就获得了文学士学位。1600年,哈维离开英国,来到了以解剖学闻名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当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学,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

在哈维生活的时代,医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古罗马流传下来的盖伦学说。盖伦认为,人的血液产生于肝脏,存在于静脉中,进入右心室后渗过室壁流入左心室,经过动脉,遍及全身后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意大利医学教授维萨里在1543年出版了解剖学巨著《人体的构造》,指出人的心脏的中膈很厚,并由肌肉组成,血液不可能通过中膈从右心室流入左心室。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在1553年出版的《基督教的复兴》中,认为血液从右心室流入肺部,经过空气净化后,鲜红的血液又从肺部流入左心室,形成循环,即小循环。塞尔维特已接近发现血液循环,但还没等他继续研究下去,就因触犯教义而被活活烧死。

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半个世纪之后,已经成长为医生的哈维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他决心通过实验来揭开人体血液循环的神秘面纱。

哈维用蛇做实验。他把活蛇杀死,剖开,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后发现:镊子以下的动脉很快就瘪了;镊子与心脏之间的动脉和心脏,膨胀开来,越来越鼓,颜色变深。而松开镊子以后,心脏及动脉很快又恢复了正常。后来,哈维又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他用镊子夹住大静脉,切断心脏与镊子以下的静脉通路。这时,他看到:镊子和心脏之间的静脉,立时就瘪了;同时,心脏变小,颜色变浅。松开镊子,在瘪下去的一段静脉中,马上就有血液流过,心脏的大小和颜色也恢复如初。

人体内的血液是否这样呢?哈维请来一名身体削瘦、臂上大静脉清晰可见的人。他用绷带扎紧这人的上臂,一会儿,摸摸绷带以下的动脉,无论在肘窝还是在手腕,都不跳动了,而绷带以上的动脉,却跳得十分厉害;绷带以上的静脉瘪下去了,而绷带以下的静脉,却鼓胀了起来。这表明心脏中的血液来自静脉,而动脉则是心脏向外泵吐血液的通道。

心脏的每次搏动向全身送出多少血液呢?只需粗略地计算一下就可得知:如果心脏每次跳动输出35克血液,若每分钟跳动65次,一小时就会输出270千克血,这一重量超出一般人体重的三倍。接着哈维又对羊和狗等动物进行了类似的计算,结果发现,在半小时内由心脏泵出的血量,远远超过了整个动物体内血液的总量。一只羊全身的血不过1.8千克多,一头牛的颈动脉破裂后不到半小时就会因失血而死亡。这些都证明血液必定是通过全身作循环运动。

1616年,哈维在演讲中宣布了他的血液循环理论。他说,在心脏收缩时,心脏里的血液流到动脉里;而静脉里的血液,又流回了心脏。总之,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哈维的演讲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他深人研究,总结整理,撰成一部划时代的专著《心血运动论》。在这本只有72页的著作中,哈维用大量实验材料论证了血液循环运动。他特别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心脏比做水泵,并认为心脏在人体中的地位就像宇宙中的太阳,而太阳也就是宇宙的心脏。这个类比说明,哈维把自己的学说和哥白尼的学说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血液循环的发现确实给生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以致命的打击。正如太阳中心说给天文学中的传统观念以致命的打击一样,它们是科学的“双胞胎”。《心血运动论》于1628年出版后,立即遭到教会和一些保守学者的攻击。幸好哈维当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御医,受到国王的宠幸,这才使他没有像前辈维萨里、塞尔维特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1661年,即哈维逝世后的第四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管道”。这进一步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正确性。

血液循环的发现使生理学发展为科学,哈维也因这一成就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成为了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大凡在科学史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都是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正是因为哈维敢于藐视权威,勇于发现问

题,才使他通过思想观念的革新,对心脏和血液的性质、功能及

运动规律提出了一套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理论和框架,进而科学揭

示了血液循环的奥秘。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三百多年以前,荷兰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着千百种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其中有些给我们以帮助,是人类的好朋友;有些则在吞噬着我们的生命,是人类危险的敌人。这一发现,开辟了人类征服传染病的新纪元。这个看门人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一个叫德尔夫特的地方。列文虎克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送他进学校,希望他将来能在政府部门里谋个差事,可是列文虎克对当职员不感兴趣。他16岁就离开学校,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匹店里当学徒,后来,他成了德尔夫特市政厅的看门人。在从事这项轻松的工作的时候,列文虎克对磨制透镜入了迷。在古代,曾有人发现,透过几块弧面玻璃片,可以看到放大的物体。后来有一些科学家就利用这种弧面玻璃把物体放大,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把这种弧面玻璃片称做“透镜”。以后,又有人发现,如果将几片透镜组合到一起,可以把物体放得更大。他们把这几片透镜固定在一根金属管上,通过螺旋可以调节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个管型装置就叫做显微镜。

1665年,列文虎克用自己发明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1674年,他进一步观察血液。有一天,他刺破自己的手指,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滴了下来,他立即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发现在这红色液体中竟有许多像小车轮一样在滚动的血液细胞,这就是使血液呈红色的红血球。列文虎克成为第一个看见红血球的人。他立即把这个发现描绘出来,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他在信中说:“我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皮肤、鸡毛、跳蚤、血液等微小的东西,看到了一番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象。”这封信引起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的热烈讨论。会员们都想亲眼目睹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最后决定向列文虎克借显微镜但被拒绝,被拒绝后,皇家学会决定自己制造显微镜,任务落到了实验大师胡克身上。胡克后来成功地制造出一具复式显微镜,并在一次观察软木纤维过程中,发现了“细胞”,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用水池里的水浇完花后,仍然像往常一样手拿显微镜思索着肉眼见不到的微观世界。无意间,他用显微镜看了一下花盆边的水滴,这一看使他惊讶不已。在这一滴水珠里,有很多“小动物”在不停地扭动着。列文虎克进一步观察,发现比较清洁的水珠里,“小动物”较少,在污水、脏水的水珠里,“小动物”非常多。他得出结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除了那些牛、马、虎、兔等动物外,还有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存在着,它们肯定和人类的存在有着某种关系。

1677年,列文虎克在观察人、兔和狗的精液中,第一次发现了精子细胞。列文虎克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发现整理出来,并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不久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细胞”概念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胡克证实了列文虎克的发现。列文虎克的成果终于被承认了,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他为会员。此后,列文虎克的大名开始传遍欧洲,俄国彼得大帝前来向他表示敬意并购买了1台他制作的显微镜带回国珍藏。英国女皇也大驾亲临德尔夫特,只是为了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不过列文虎克仍然保持着他原来的习惯,他除了尽心尽力地把看门人的工作做好之外,余下的时间仍然是俯在他的显微镜上进行观察。1683年,他在观察人口腔内牙缝里的食物碎屑时,第一次发现了口腔细菌,接着还发现了酵母菌和醋里的微生物。

1723年,列文虎克去世了。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只有柜子里那一排排放置得十分整齐的显微镜。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直到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倍数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微生物时,才真正认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包括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列文虎克,一个普通的看门人,用自己持久的好奇心、执著

勤奋的精神和微薄的收入,开辟出一片崭新的科学研究天地,为

后人树立了一个自学成才的楷模,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的故事永远值得后辈人牢记在心,仔细寻味。用实验“说话”的斯帕拉捷用实验“说话”的斯帕拉捷

在古代,我国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苍蝇是腐肉化成的,萤火虫是腐草化成的。在18世纪以前的欧洲,很多人都相信许多动物不需要母体,它们都是垃圾堆的“私生子”。生物会不会自发地产生呢?一切生物是不是都需要有母体产生?最终为这个问题找到正确答案的是意大利微生物学家斯帕拉捷。

斯帕拉捷1729年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斯坎提阿诺镇。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律师,母亲出身富裕之家。斯帕拉捷15岁中学毕业后进入神学院,在那里他学习了5年,受到很好的语言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教育。1749年,他转入著名的波伦亚大学学习法律。他的堂姐是波伦亚大学任物理学和数学教授,在她的引导下,斯帕拉捷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转学自然科学,1753年取得博士学位。此后不久,教会任命他为牧师,1760年成为神父。教会的经济支持,保证了斯帕拉捷科学事业的顺利进行。

当时,列文虎克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并发现了很多微生物,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这些小生物究竟是自发产生的呢,还是必须来自母体?在英国,有一个叫尼达姆的神父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些羊肉汤灌进一个瓶子里,然后给瓶子加热半小时。几天以后,他拔开瓶塞,用显微镜检查瓶子里的肉汤,汤里的小生物竟然是密密麻麻。尼达姆把他的实验结果写信报告皇家学会,他宣称:“我已经证明,生命确实能够从没有生命的东西里自发地产生出来。”尼达姆的实验蒙骗了许多人,有人甚至说蜜蜂是从死牛的尸体里产生出来的;还有人说,把一块肮脏的抹布放在盛有小麦颗粒或干奶酪的容器中,过3个星期,就会繁殖出成年的雌鼠和雄鼠。

斯帕拉捷看到尼达姆做羊肉汤试验的新闻之后,认为在尼达姆的实验中,可能是从活塞的缝隙中进去了微生物,也可能是加热温度不够,没能把肉汤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于是,斯帕拉捷用两个容器亲自做了这个实验,他把一个容器的颈加热溶化密封后,煮沸三四个小时,另一个容器用活塞封口,煮沸一两分钟,加以对比。结果是,前者没有产生微生物,而后者却产生了微生物。后来,斯帕拉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论文发表了。他指出:“生命只能来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有母体,哪怕是那些可怜的‘小动物’——微生物,也是不例外的。”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巨大的反响。尼达姆神父为了争个面子,跑到巴黎去讲述他的“羊肉汤试验”,并且在巴黎结交上了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他们俩简单地做了实验以后,仍继续坚持尼达姆的错误论点。尼达姆还写信给斯帕拉捷说:“你的实验是有漏洞的。因为你把瓶子加热了1个小时,而这高温削弱了并且因而损伤了生长力,使它们再也生不出小动物来了。”

精力旺盛的斯帕拉捷喜欢用事实说话。他接到尼达姆的来信以后,连忙卷起袖子大干起来。他不是用笔,而是用烧瓶、种子和显微镜,来证实自己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尼达姆说热力损伤了种子里面的生长力,他试验过了吗?他是怎样看见或者感觉到这个生长力的呢?他既然说生长力在种子里面,所以,等把种子加热以后,再看个究竟。”斯帕拉捷边想边做实验。他把烧瓶都拿出来洗刷干净,再用清水调制好豌豆、大豆、野豌豆等各种各样的种子汤汁,然后把它们装进烧瓶,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为了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每种汤汁他都装了很多瓶。架子上放满了,就放到桌子上、椅子上、地板上。他开始加热瓶子了,第一组只煮几分钟,第二组煮半小时,第三组煮1小时,第四组煮2小时。他不用火焰熔合瓶口,只照尼达姆的做法,用木塞塞住瓶口。瓶子都煮过了,还得等几天才能检查结果。几天之后,斯帕拉捷回到实验室。他想:如果尼达姆是对的,那么只煮过几分钟的瓶子里的小动物的数量,应该比其他瓶子里的多。他一个一个拔出瓶塞,吸出瓶中的汤汁,再用显微镜进行检查。结果煮了2个小时的瓶子里,活动着的“小动物”最多,比只煮过几分钟的瓶子里的小动物还要多。此后,斯帕拉捷向全欧洲宣告:在空气中有微生物存在,一切生物都会有母体,细菌也只能由细菌繁殖出来。

斯帕拉捷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推翻了尼达姆有关生长力的错误论点,从此名震欧洲各大学。不久后,一名法国厨师从斯帕拉捷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后发明了罐头。他把食物装入密封的瓶中,然后加热煮沸,杀死其中的微生物,这样食物就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变质了。

1765年,斯帕拉捷开始了动物再生能力的研究。他用蚯蚓做了数千次实验,认识到有利于蚯蚓再生的一些切口的准确位置。他在研究了蜗牛的头、触角和足,蝾螈的尾巴、四肢和上颚以及青蛙、蟾蜍的四肢的再生后发现:动物的再生能力,低等动物比高等动物强、年幼动物比成年动物强、体表组织比内部器官强等事实。此外,他还用蜗牛做过异体头部的移植实验获得成功。

斯帕拉捷一生做了大量的实验,在为人类揭开众多生物奥妙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实验是研究生理学的基本方法,近代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来自

实验研究。事实证明,斯帕拉捷所作的各种实验实际上是他成功

的“法宝”。其实,不论是哪一门学科,不管做任何事情,认真

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道尔顿发现色盲道尔顿发现色盲

色盲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患有这种眼部疾病的人无法分辨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是18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道尔顿于1766年出生于英国昆伯兰城鹰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的学问全是刻苦自修学来的,他在艰苦的自学中,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还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由于他刻苦钻研,他一生中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和“倍比定律”,创立原子学说等。就是这位恩格斯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在青少年时期曾经闹过许多笑话。不过,闹出的笑话都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因为他有一种先天的生理缺陷——色盲。

有一年,道尔顿与一些同是失学的少年朋友跑到昆伯兰城里玩耍。当他们漫步在宽阔大街的人行道时,正好有一列士兵从大街上走过。他正看着,身旁的一位小男孩指着士兵们的服装说:“多么鲜艳的红外套!”道尔顿马上反驳说:“你怎么这样笨,连颜色都辨别不出,行进中的士兵们所穿的衣服明明草绿色的,怎么会是红色的呢?你们大家说!”孩子们忍俊不禁,终于笑出声来,笑得道尔顿很窘迫,但是,他还是感到莫名其妙。

又过了10多年,道尔顿28岁的时候,他为了庆贺母亲的生日,特意安排时间到百货公司去,想选购一件她老人家喜爱的东西,作为给她的生日贺礼。尽管百货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但都不合道尔顿的心意。选来挑去,道尔顿觉得一种极为高级的丝袜子不错,便拿在手中,仔细地端详着,袜子织得十分精细,色泽、式样俱佳,特别是那棕灰色的颜色,道尔顿认为最适合老年人穿,既雅致又大方,于是他就买下了那双袜子。

当道尔顿见到母亲后,恭恭敬敬地捧出刚买来的袜盒,从中取出袜子说:“妈妈,这双袜子你穿上一定满意”,“傻孩子,我怎么能穿这么鲜艳的袜子呢?”母亲笑着说。道尔顿急忙说:“这种棕灰的色袜子非常适合您穿!”。“哈哈”老太太忍俊不禁大笑起来,此时佣人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大家都认为道尔顿在开玩笑。哥哥听见笑声也跑了过来,茫然的道尔顿向哥哥问道:“哥哥,这双棕灰色的袜子是不是最适合于妈妈这个年龄穿了”。“哈哈”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孩子,这双袜子明明是樱桃红的,你怎么说是棕灰色的呢?”妈妈笑着说。作为科学家的道尔顿,面对这种奇怪现象,一边是惊疑不止,一边则是要挖根刨底弄清真像。于是,他停下了手头的所有化学实验,进行专门研究,一心一意地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

道尔顿起初是研究气象学的,后改变志向研究化学。在化学研究中对化学药品、化学变化中的颜色辨认,是很重要的条件。在化学研究中,道尔顿后来进一步发现自己眼睛对颜色的辨别与正常视觉确实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他从未看到过红色,别人视为是红色的,他看上去则是深蓝色的。于是他进而研究这种视色差异。他发现确有看不见某种颜色的人,其中有的看不见红色,有的是看不见绿色,也有红绿两色都看不见,还有看不见蓝色和黄色的,最突出的是任何颜色都看不出来。最后,他终于证实自己与哥哥均因隔代遗传的影响,患有一种先天性眼病,他把这眼病叫做“色盲”。

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为此他写了篇论文《论色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的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称为道尔顿症。

道尔顿和他的哥哥患的就是红绿色盲。由于红绿色盲患者不能辨别红色和绿色,因而不适宜从事美术、纺织、印染、化工等需色觉敏感的工作。

那么色盲病的发生原因是怎样的呢?原来控制眼睛辨别红绿色觉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x染色体上,它是一种控制人类性别的染色体,也叫性染色体。男子有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也是一种性染色体)。女子有两条x染色体。儿子能得到父亲的一条Y染色体和母亲的一条X染色体,女儿能得到父亲的一条x染色体,母亲的一条x染色体。色盲基因为Xa当母亲的x染色体上控制红绿色觉的基因有缺陷时,这条X染色体又传给儿子,儿子从父亲那儿得到的Y染色体上又没有相对应的基因,儿子就会发生色盲。如果色盲的父亲把这条带有缺陷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但女儿又从母亲处得到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女儿则不会发病。在女性必须有两条X染色体都带有红绿色盲的基因才会发病。所以在人类男子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8%,而女性仅为0.5%。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偶然发现都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实现

的。正是由于对科学研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并具备锲

而不舍的品格,道尔顿才能从自己的生理缺陷中发现色盲问题,

从而促进了遗传学、生物学以及医学研究的发展。王清任的解剖实践王清任的解剖实践

人体解剖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黄帝内经》等早期医学著作中,就有很多关于人体解剖的论述。此后历代医书中,也都有零星的记载。但因为传统礼教把人体解剖视为大逆不道,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我国解剖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到了清朝末期,随着西洋文化科学的不断输入,西医的解剖学对于中医也产生了影响,我国也出现了一位在人体解剖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医学家——王清任。

王清任生于1768年,是直隶省玉田县(今河北省玉田县)鸭鸿桥人。他自幼喜好拳术,曾在当地任武庠生。后来开始学习医学,20岁左右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先是在当地医名渐盛,以后在北京行医数十年,享誉京城。

王清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人体解剖在医学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看到当时的医家墨守成规,对脏腑之说一味因袭古人的论点。他对历代医家有关脏腑的论述进行研究后,发现前人对脏腑的描述和所绘制的图形多有自相矛盾之处。王清任不愿做盲从者,他下决心要纠正古人的错误。

1797年,王清任路经滦州(今河北省唐山一带)的稻地镇,正遇当地流行瘟疫,染病小儿十死八九。穷家孩子多用席子裹埋,当地又有不深埋的风俗,许多童尸被狗吃过而破腹露肠。王清任看到此景,想到古人之所以错论脏腑,是因未曾亲眼观察,才产生了诸多的误论。于是,为了纠正古人的错误,王清任每天清晨赶到坟地,不避秽浊之气,仔细观察那些被狗啃食过的病儿之尸。被狗吃过的尸体内脏已经残缺,常是有肠胃而无心、肝,王清任就一具又一具地反复查找对照,并详细描绘其形态。连续十多天,看了100多具尸体后更正了前人对脏腑的描述和所绘图形的多处错误。

令王清任感到遗憾的是,他未能明确观察到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横膈膜的形貌和位置。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王清任数度亲临刑场,想设法查看横膈膜,但都未能如愿以偿。终于,在1829年12月的一天晚上,有一位姓恒的病人请王清任看病,在恒家,王清任与曾领兵打仗的恒敬公相遇,王清任听说恒敬公曾多次亲见尸体的横膈膜,喜出望外,随即叩拜询问此事。恒敬公便为他细说了横膈膜的形貌,王清任多年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王清任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不畏谴责和攻击,前后共历时42年之久,终于完成了他观察脏腑的工作,并将这一成就写入了《医林改错》一书。《医林改错》集王清任多年观察脏腑成果之大成,在书中论述了以往医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的一些人体组织,强调了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他还正确地指明了区分胸腔和腹腔的分界物——横膈膜,在横膈膜之上只有心和肺两器官,其余的内脏器官都在横膈膜之下。他指出肺有五叶而不是“六叶二孔”,肺中也没有24孔,纠正了古人认为气管是直接插入心脏的错误,指出“阑门”不是分清浊,分粪尿之处。同时他还详细地记述了颈动脉、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肾动脉,并发现了幽门括约肌、总输胆管等。根据对人体解剖观察,他还绘制了25种脏腑图,连同古人画错的内脏图一起收入《医林改错》中,以作比较,改正传统的错误认识。

由于王清任所处历史环境受封建社会的强烈束缚,他所观察的人体脏器解剖记载存在着许多错误,但王清任仍然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有胆有识、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杰出医学家。他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特别是对血淤论及活血化淤治法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王清任所创立的方剂中有许多被后人沿用至今,特别是治疗血淤症及半身不遂等疑难病症的方剂,在当代中医界关于活血化淤的研究中,仍然受到高度重视。Zhi Hui Ren Sheng 智慧人生在科学研究中,谁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谁就能事半功倍。

王清任认为医生治病,应当先了解人体内脏。他将医学理论建立

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科学的,方向是正确的。事实

证明,现代医学的发展,首先就是来自解剖学的革新,没有现代

解剖学,就不会有现代医学。赫胥黎与牛津大论战赫胥黎与牛津大论战

数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真理与谬误大论战的篇章,著名的牛津大论战便是一例。这场论战的获胜者是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托马斯•赫胥黎。

赫胥黎1825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早年的赫胥黎因为家境贫寒而过早的离开了学校。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靠自学考进了医学院。1845年,赫胥黎在伦敦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曾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去澳大利亚旅行。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赫胥黎酷爱博物学,并坚信只有事实才可以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经过长期的旅行和观察,赫胥黎对世界的形成产生了与当时流行的宗教理论格格不入的观点。同时,他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流传着基督教《圣经》里所讲的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16世纪以后古生物学、解剖生理学和动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许多发现,使神创说或特创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破绽,一些正直的、有见识的自然科学家开始对上帝创造万物的特创论公开表示怀疑和责难。特别是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给唯心主义的特创论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并没有明确地给予回答,只在该书的结尾中提到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

年轻的博物学家赫胥黎一下子就敏锐地认识到了进化论所具有的革命意义和科学价值。赫胥黎以进化论为武器,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等资料,大胆地提出“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个祖先分支而来”。就这样,人猿同祖论首次被赫肯黎提了出来。这是人类起源认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观点和上帝创造人的宗教神学观念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它一出现就遭到种种疯狂的攻击和污蔑,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一场激烈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了。

1860年6月30日,牛津大学图书馆会议室里座无虚席。700余名学者、主教、青年大学生及一些太太小姐把这个本来比较宽敞的讲演厅挤得水泄不通。大名鼎鼎的牛津主教威尔伯斯福,解剖学家欧文,还有年轻的皇家学会会员、博物学家赫胥黎等知名人士都在讲台前就座。他们大多表情严肃。当天的会议与往日不同,热闹中透出几分紧张,因为在当天的会上将举行一场大辩论,主题是人类的起源问题。

首先登上讲坛挑起争端的是英国杰出的解剖学家欧文,他从解剖学的角度强调了大猩猩的脑和人脑的差异,并企图以此否定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观点。赫胥黎当场予以驳斥。接着,另外有一些学者起来发言,他们继续攻击达尔文和进化论。这样就在听众中造成了反进化论的气氛。于是英国圣公会主教威尔伯斯福以为时机成熟,得意扬扬地起来发难。这是一个宗教教义的顽固维护者,青年时在牛津数学院得过头奖,一贯恃才自傲,大家也认为他对自然知识各个部门无不精通。同时,他又能言善辩,以“油嘴的山姆”著称,因而教会选他出来维护正统的教义。

果然,主教趾高气扬地走上讲台,肆无忌惮地攻击起进化论。他摇唇鼓舌,耸人听闻地说:“朋友们,从达尔文先生的观点中,我们只能得出两种结论:要么是人类缺少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相反,每个动物、每种植物都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每只虾、每只土豆……甚至一条低级的蚯蚓都有不朽的灵魂。如果是这么一回事,我想,今天晚上我们回家以后,就谁也别打算能吃下一份烤牛肉了。”主教在对进化论肆意歪曲一通之后,转向坐在旁边的赫胥黎,以讥讽的口吻问道:“我要请问一下坐在我的旁边、在我讲完以后要把我撕成粉碎的赫胥黎教授,请问他关于人从猴子传下来的理论。请问:跟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你的祖父的一方,还是你的祖母的一方?”然后,他转用庄严的口吻,结束了他的恶毒的攻击。他蛮横地声称,达尔文学说是异端邪说,严重违反教义,千万不可相信。这些刻薄的话音刚落,坐在会场前面的教徒团就喧嚷附和起来,并且拼命鼓掌,那些被主教老婆拖来看热闹的太太小姐们也疯狂地挥动着白手帕呐喊助威。主教得意地看着赫胥黎,以为这个群起而攻之的场面一定会吓退赫胥黎。

赫胥黎的嘴角掠过一丝轻蔑的笑容。他从容不迫地站起身来,用充满自信的语调开始陈述起自己的观点。他首先指明了人类起源问题的艰难性和重要性,然后引用了解剖学、人猿比较学、胚胎发生学等知识,以确凿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旁征博引,论述了人猿同祖的理论。他那生动而又深入浅出的说明,使广大听众中“即使没有解剖学专门知识的人也能明白”,而且不容置疑,许多人都被他那雄辩的话语所折服和吸引。

对于主教的嘲讽,赫肯黎蔑视地回答道:“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当然不能像主教大人那样粗浅地理解,这只是说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但是主教大人并不是用平静的、研究科学的态度向我提出问题,因此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没有理由因猴子是他的祖先而感到羞耻,而不学无术、信口雌黄……企图用煽动一部分听众的宗教偏见来压倒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最后赫胥黎说,他宁愿“要一个可怜的猿猴做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的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的人做祖先。这样,赫胥黎便巧妙地把这位主教大人比得连一只猴子也不如了。

赫胥黎这一番义正辞严、有理有据的话,无情地揭露了主教的愚昧无知,震惊了所有的听众,令主教威尔伯斯福张口结舌、羞愤交加,当即退出了会场。

赫胥黎驳斥完了以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很多有正义感的学者、牛津大学的一些教师纷纷站出来,从不同方面阐述进化论,宣扬人猿同祖论,支持赫胥黎。而宗教神学的卫道士们则手足无措,无言以对。虔诚的天主教徒布留斯特夫人当场就昏了过去。

牛津大论战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化论者大获全胜而载入科学史册,赫胥黎本人也以其正直无畏、机智勇敢而赢得了“达尔文斗士”的称号。1863年,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