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2 20:35:26

点击下载

作者:宋爽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

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作者:宋爽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1ISBN:9787206139857本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曾说:“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确地加以定义及完备地加以叙述,则并不是容易的事。”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共融是文化建设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文化建设中的地域特色的保持和发扬是文化共性与个性的热议话题,它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都呈现出长期形成的特色形态。突出地域特色的优势发展,是否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无疑是得到肯定的,但是面对多元文化的融合需要,两者之间寻求的平衡尤显意义深远。第一章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发展第一节地域总体特色规划

辽宁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清朝历史、反抗外来势力侵略史以及近代工业化历史的痕迹非常明显,当前的明星文化(众多的歌星、笑星、体育明星)又构成了辽宁文化的另一个亮点。依据辽宁所特有的文化因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文化企业,带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辽宁的众多文化因素中,尤其独特的是清文化和工业文化,可以着重打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提升辽宁的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支柱性产业。

辽宁是我国清文化的发祥地和满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地域,为辽宁省打造清文化、塑造清文化品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辽宁拥有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拥有全国最多的满族人口,缘于如此丰厚的满族及清文化的底蕴,辽宁可以借此打造清文化品牌作为自己独特的旗帜和文化名片。2004年7月1日在苏州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辽宁清文化的代表沈阳市“一宫两陵”和新宾清永陵通过评定,从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载入史册。

辽宁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机床之乡”的沈阳市铁西区改造就是最好的实例。铁西区曾因装备制造企业聚集而闻名于世,20世纪60年代初,这里就是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并且曾经创造出共和国工业史上的500个“第一”。曾经的辉煌在进入市场经济后,铁西区却因为众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转轨迟缓、历史包袱沉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原因,由“中国的制造业之都”变为大量人员下岗的“度假村”。沈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6月做出铁西区与毗邻的张士开发区合署办公的决议,铁西区开始了“东搬西建”的整体改造。铁西区也注重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建立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等项目,实属国内比较早期和比较完善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

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在区域产业布局上,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的新兴文化产业势头强劲;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地区着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辽西历史文化走廊”领衔辽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出版印刷、动漫游戏、演出娱乐、影视音像、文化旅游等正在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一、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一)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辽宁有多个节目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如辽宁演艺集团的《女儿风流》、辽宁芭蕾舞团的《末代皇帝》和《二泉映月》、大连杂技团的《胡桃夹子》、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龙幻》。辽宁一直是拥有最多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省份,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我省工艺品和工艺品市场已经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锦州辽西古玩城、沈阳鲁园古玩城和盛京古玩城、大连大青集团、鞍山岫岩玉工艺品市场、阜新玛瑙工艺品市场等,逐步形成了以鞍山岫玉、阜新玛瑙、本溪辽砚、大连大清集团的青铜工艺品,抚顺煤雕、朝阳紫砂、辽阳女娲石和铁岭美术工笔画、锦州满族刺绣等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继续打造沈阳鲁园古玩城、盛京古玩城、锦州古玩城、阜新玛瑙宝石城等民间工艺品市场,发展具有辽宁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和工艺品市场。(二)新兴文化产业空间很大

辽宁动漫产业基地的建设已形成规模,主要以沈阳和大连为主,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现代新兴企业,其中有两家动漫企业已经获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首届动漫奖”,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现在动漫游戏企业共325家,从业人员16 800余人,2011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11亿元,比2010年增加辽宁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的发展也令人欣喜。全省重点打造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沈阳)动漫电玩博览会、沈阳古玩艺术品博览会、锦州古玩节、阜新玛瑙节等一系列的展会活动。举办了第四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推出文化产业投资项目280项,推介会现场签约合作项目8项,现场签约额达180亿元。(三)特色文化产业备受重视

辽宁的区域性特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在众多省份打造文化旅游的今天,更加注重开发本土优势文化资源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共识。辽宁是一个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众多的文化因素痕迹明显,远古文化、前清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明星文化都熠熠生辉。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文化产业资源的,在辽宁的众多文化因素中,尤其独特的是清文化和工业文化,可以成为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亮点。二、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一)实抓实干,辽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辽宁召开全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会,出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意见,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0万提高至1亿,今年将增至1.5亿;设立辽宁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每个基金政府投入引导资金3000—5000万元。同时,政府投入50亿元,新建、迁建省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八大公益文化场馆。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抓实干,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创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辽宁广电”模式

辽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建成点播服务点行政村1.1万个,自然屯6万多个,完成全省所有自然村全覆盖,推广点播用户209万,提前3年完成国家既定任务,真正实现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户收听、收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创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花费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的“辽宁模式”。

2.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建立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开展“振兴之歌”“红诗红歌唱响辽宁”“大地情深”等一系列群众性红色咏诵活动2500多场,创建红诗红歌基地、社团、队伍18 500多个,3万名文化工作者培训辅导、示范演出;举办辽宁群众文化节,一个月各类群文活动演出540多场,专业院团送戏下乡2000多场,20多万群众文化骨干和专业人员参与,受益群众1000多万,其中,由3000多名演员参加的大型歌咏晚会《祖国颂》,80%的演员全部是普通群众。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出台《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组建广电、报业、出版、新媒体、有线网络等省直九大文化产业集团,重点抓好过亿元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创造条件,推动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上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北方系辽宁文化传媒板块”。近年来,辽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568.7亿元,是2004年的4.24倍和2008年的1.67倍;动漫产业产量翻番增长,精品力作大幅增长,是全国动画产量增长最大的省份;以赵本山为领军人物的本山传媒集团在全国范围开拓以“刘老根大舞台”为主的演出娱乐和影视制作、电视栏目、艺术教育等,成为“国内演艺第一品牌”。(二)创新整合,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拓展

牢牢把握工作主导权、创新思路、主动谋划、创新举措、实施是辽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拓展的特色。

1.创新实施跨区域、跨行业整体改革

设立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采取整体设计,统筹推进,打破8个城市的地区、行业和单位界限,推动各地区分散改革向跨区域整体改革深入,各部门自身改革向跨领域协同改革深入,各单位独立改革向跨行业综合改革深入。

2.创新开展省市两级报业深度资源整合

推动指导《辽宁日报》实施以内容为核心的全方位改版,开展主流道德评判、文学批评价值重估,引领道德风尚文学评论,全面提升内容质量、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创新党报发行体制,与邮政公司合资成立公司,实现党报进报亭、进家庭;建立辽宁中部城市群8家党报、6家都市报报纸新闻资源共享平台,设立省级晚报地方版,实现跨区域资源深度整合。完成辽沈晚报转企改制,一步到位实现“事转企”与股份制改造,成为全国第一家都市类报纸整体转企改制单位。目前,辽沈晚报已做好国内采编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辽宁日报》仅报刊亭日均零售量达23 000多份,2011年实现盈利1100万元,探索了一条党报自身实现面向市场、权威好看、自我盈利的发展之路。

3.在实现广电媒体“三台合一、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创新实施省、市广电媒体深度战略合作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辽宁广播电视台,通过完成机构建制、频率频道和呼号、服务管理、产业经营、规划投入等“五统一”,组建新闻、文艺资源制播共享平台,双向贯通广播与电视资源等一体化创新整合,“三台合一”的当年,仅管理成本就降低20%,广告收入增长29%,运营成本大幅压缩,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真正实现“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辽宁进一步打破原有条块分割、行政限制的格局,实施辽宁省与沈阳市广播电视台深度战略合作,将两台参与首批合作的10个电视频道和12个广播频率有机整合为8个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同时,建立起两台人员、设备、管理、运营等深度合作机制,并将战略合作后的沈阳台扩大覆盖到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在国内率先创新实现省级与市级战略合作的新模式。据最新测算,战略合作后,仅直接成本就可节省1.61亿,收入至少可增加2.1亿。

4.创新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整合

在政府未能投入一分钱的前提下,辽宁创新采取完全股份制市场整合方法,科学合理均衡各方利益,全部完成14个市有线网络资产、收入、人员、管理等“四统一”,实质性完成整合工作,真正实现“全省一张网”。整合后的全省有线网络当年就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7.6%,利润增长50%。

5.创新网吧连锁经营

经过近3年网吧连锁整合,目前,全省8049家网吧整治关闭1472家,现有6577家网吧全部由8家企业实行连锁经营,通过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已形成未成年人受益、家长放心满意、网吧业主得益、政府监管高效的“多赢”发展新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网吧连锁经营,成为“全国品牌工程”。

6.创新开展新时期典型宣传

运用微博、网页、手机彩铃等新媒体,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电影、话剧、歌曲等传统手段,开展全国巡讲、巡演,设立公益基金,组建爱心团队等多种方式,开展“当代雷锋”郭明义等典型宣传,创新新时期典型宣传“行政引导与市场推进、统一宣传与双向互动、技术覆盖与群众普及”相结合的全媒介、全覆盖新模式。目前,郭明义微博粉丝达500万人,覆盖网民5000万,占全国网民的十分之一,已成为长期扎根群众心中、引领社会风尚的“恒星”。(三)辽宁文化及其特色凝练

1.辽宁文化的三大板块分布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构成的亚文化形态。从历史上看,它处在中原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地带,具有从文化核心区向边缘区辐射的“过渡带”的性质。

再从地区分类来看,辽东、辽南一带的民俗和口音,至今还带着鲜明的漂洋过海而来的鲁文化的痕迹,而处在燕山北麓的广阔的辽西地域,至今仍保存着冀文化和热河地区的乡民遗风。辽北的平原地带,则具有明显的向北发展的文化意识。

2.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

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复杂的。辽宁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清朝历史、反抗外来势力侵略史以及近代工业化历史的痕迹非常明显,当前的明星文化(众多的歌星、笑星、体育明星)又构成了辽宁文化的另一个亮点。

3.辽宁文化的特色之处

辽宁工业化建设中的文化因素传承:多种历史痕迹给辽宁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因素,清朝历史、殖民地历史和近代工业化历史痕迹至今影响着建设中的文化特点。

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弱势所在:与其他省份比较,辽宁在文化发展方面滞缓。文化振兴,是需要从“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达成的。在器物方面,辽宁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背景,改革开放30年,工业发展比较完善;在制度方面,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针对文化复兴、发展和建设拿出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文化方面,更要摆脱辽宁固有的落后的思想、不良的习俗,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辽宁文化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点,与其他省份与城市相比较,应该更加突出辽宁文化的特点与优势所在。西安“古都”、成都“蜀都”、山东“儒文化”等都有各自的亮点,辽宁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独特文化与提升点。三、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打造途径

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个分支,可以结合辽宁有独特优势的第二产业,结合发展中的第三产业,三个产业的高度关联能够形成最有效的发展合力。

1.充分运用第二产业的优势,与第三产业紧密结合

辽宁是共和国的长子,工业大省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的痕迹。辽宁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第一、二、三产业资源合力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如何能够和文化产业的软性力量相结合,在工业产品和文化艺术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工业的刚性和文化的软性力量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辽宁特色的旅游开发线路和工业特色纪念品以及工业体验活动,强劲拉动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才是未来之举。

2.完善投融资的平台和渠道,给予文化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目前,我省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较大、规模普遍偏小,使得文化企业的文化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和支持都比较困难,整体上市变得可望而不可即。我省日益重视对于投融资的平台和渠道的提供,借鉴很多先进省份的经验,我省已经加大对于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并且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已经对我省文化企业贷款业务有很多优惠政策,针对文化企业加大宣传这些优惠政策,并且真正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3.特色文化资源的特色打造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辽宁具有开发满族特色文化产业和工业文化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只要善加引导,可以打造满族民族风情园,把旗袍、马甲等满族服饰、把“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特色满族民居建筑、把满族火锅、烤全羊、满汉全席、八大碗等特色满族食品、满族歌舞、满族习俗融入风情园之中,成为综合旅游文化园。逐步尝试把铁西区仅存的工业遗存以更多体验式的旅游形式展现给更多的游览者,使之成为辽宁真正的文化特色和代表符号。

4.文化与生活的共赢是文化产业人性化发展的基准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入手,在生活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引导。文化产业应该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增加文化元素可以相互借力共同提升。在文化产业提升的同时积极引进多方面综合复合型人才,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具有艺术功底和深厚底蕴的艺术人才吸引到辽宁来,也要对辽宁本土人才进行相关培训工作。培育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加大私营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更应该在体现时代价值的同时,考虑更多人性的因素,使之真正能够受市场欢迎。对文化企业人才的相关培训更多的需要多方面的文化培训,更多的贴近生活,以文化人。

5.资源的融合,形成辽宁地域性产业的高关联度,构建综合辽宁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第一、二、三产业资源合力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如何能够和文化产业的软性力量相结合,在工业产品和文化艺术之间架起桥梁。开发与清文化相关的食品、旅游纪念品、特色酒店、餐饮和商店,更多地利用辽宁工业文化遗产开发工业文化资源,并形成相应的工业体验活动、工业特色纪念品,更多地利用工业优势,使工业的强力有效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形成强势的产业综合竞争力。

6.资本的融合,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打造文化航母

我省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投入大、资金回报周期长等短板使得文化产业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及整体上市都非常困难。十七大后,北京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的范例。北京不仅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实施,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指定北京银行支持、扶持文化企业,并把一批文化企业打造成文化航母。

7.生产方式的融合,让清文化旅游和工业文化旅游成为产业亮点

应该通过文化与旅游服务业生产方式的互动,用文化旅游资源开辟新的产业群,使之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满族民族风情园,把满族服饰、满族食品、满族歌舞、满族习俗融入风情园之中,成为综合旅游文化园。建设满族风情宾馆,把满族所谓“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特色建筑、特色起居习惯和家具风格融入宾馆招徕游客。推出系列满族风味饮食,满族火锅、烤全羊、满汉全席等以及清宫皇家御宴品尝,推出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特色的包装。

8.管理的融合,让人性化管理助力辽宁文化产业,让文化与生活更为贴近

第三产业由于是以人为中心的产业,因此与文化产业的联系更为密切,同时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管理方面的相关借鉴和经验模式。而且第三产业既包括面向生活消费的企业,如商贸、饮食、房地产、传播等,也包括面向全程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金融、资讯、保险、物流等。第三产业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添加文化的元素,两者不仅可以互相借力,而且可以共同提升。

我省大部分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有效政策,一些高尖端人才都集中在了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层面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管理方面人才的缺乏,具有深厚文化和艺术功底人才的匮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应在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培养本土人才,并且对文化企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

9.品牌创建

清文化品牌在推动经济的同时,可以展现辽宁特有的风俗人情。打造辽宁清文化品牌,建设拥有强势文化人才、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和强势文化品牌的清文化大省,将清文化导入品牌运营战略中,弘扬清文化精华,以品牌化的清文化促进社会消费,拉动需求,扩大经济增长,服务市场经济,既可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拥有独特的清文化优势,善于利用清文化优势,必然成为辽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品牌打造的突破口。

对于辽宁特色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还应该延伸产业链条的开发和合作。加大对于清文化和工业文化的艺术创作,创作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并把优秀的艺术作品制作成影视剧作品,使之成为更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一方面,展示辽宁的关东文化、满族的风土民情、辽宁的山水风光,以及满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人情等。更应该在创建辽宁清文化品牌方面着力培养几个重点企业,弘扬清文化精华,扩大品牌运营战略。第二节特色文化的资源分析与发展建议

文化资源的区域性决定区域文化开发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而比较优势原则又要求区域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资源正确的分析评价基础上。在对区域文化资源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找出该地区的文化资源比较优势是文化开发的基础和关键。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构成的亚文化形态。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复杂的。在辽宁的众多文化因素中,尤其独特的是清文化,可以成为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亮点。一、辽宁特色文化资源——清文化品牌的内涵及打造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制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其建立的主体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因此,清文化在初期充满满族文化的特点,满族也创造了中国末代王朝的鼎盛,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意境,有独特的文化与民俗,有独特的遗迹与珍藏,这些都是打造清文化品牌的基础。满族佛阿拉精神、赫图阿拉精神、盛京精神为清文化之根基,为清文化品牌底蕴之所在。

清朝四次定都,其中的三大都城都位于辽宁,这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是罕见的,而且独具特色。满族发展的历史轨迹也遍布辽宁各地。清代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是清王朝的始祖和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后妃的陵墓,在建筑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和民族特色,既体现出满族文化的特性,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其艺术价值驰名中外。另外,满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起居文化、体育娱乐文化,也是清代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名世界的中国旗袍、颇有声誉的东方美食涮火锅,以及令许多外国朋友倾倒的“中国饺子”,等等,均说明了这些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永恒价值。辽宁独具魅力的清文化,是研究清初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满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是辽宁文化的重要标志。另外,辽宁省各地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资源也异常丰富。清朝涌现出很多著名诗人、艺术家以及工艺家,例如诗人王尔烈,他的景物诗既气势磅礴又精细入微,享有很高的声誉,还有艺术家高其佩,工艺家唐英,等等,在当时都是独步一时的人物。二、辽宁清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辽宁特色文化的发掘与发展是辽宁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清文化品牌发展的延续性及其保障是辽宁清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

辽宁清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杂糅、重合,在内涵上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外在表现形式上,则是纷繁绚丽的清文化形态,有物态化的历史遗址、民居建筑,有制度化的宗教仪式、民俗风情,有观念化的歌舞说唱、礼仪禁忌,比如: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医药文化等。清文化的品牌化,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定式,形成辽宁清文化印象。

1.内外定位清文化品牌的价值和意义

从软、硬件两方面有倾向性地打造清文化品牌形象。从软件上,通过品牌定位,科学规划,明确辽宁清文化内涵及优势,建设富有特色的清文化大省。可以成立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小组;建立一支清文化品牌运作的人才队伍;举办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开展针对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重大问题、重要工作的专题研究及工作实施,等等,推进辽宁清文化品牌塑造的步伐。从硬件上,加强对文物的修缮工作,做好文物设施周边环境的保护;利用好清文化资源,在有关城市雕塑、重点街路的规划建设等方面,集中体现清文化的特点,让清文化品牌在辽宁土地上得以广泛实物化。

2.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

把辽宁省旅游业作为清文化品牌打造的切入点,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拉动辽宁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随着辽宁“一宫三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清文化将会作为辽宁旅游产业招徕众多游客。辽宁清文化旅游目前主要表现为举办满族节庆活动、建立满族民俗风情园、建设满族博物馆等。依据辽宁现有的清文化遗留,着重应该打造的是清文化品牌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清文化品牌的开发旅游。(1)开发满族的民族风情国——整合满族风光游

满族的民族风情,是我国少数民族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辛亥革命前,满族人都喜欢男人续长发,女人结婚前留辫子,婚后结髻。在服饰方面男女皆是旗袍,现在满族仍有大部分妇女喜欢穿旗袍,主食的糕点方面注重于香、甜、酥、脆,饭食注重于黏、软、酸、干。例如:黄米饭、大米小豆饭、驴打滚、苏叶、黏火烧,等等。菜肴调味方面注重于香醇偏咸。喜欢吃野味,最爱吃猪肉,每年都要杀年猪。喜欢喝黏酒、烧酒,等等。满族的歌舞也很有名气,现在流行的有空齐舞、高跷、满族秧歌,等等。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组织大秧歌,身着民族服装,低昂进退有度。生动活泼,极富情趣,这些丰富的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都是辽宁开发满族风情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铁岭和抚顺的满族人口多的特点,将铁岭的满族八大碗饮食村逐步开发成满族风情园,把抚顺的满族自治县逐步建成满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县,用满族民俗活动打造县域经济。(2)建设满族风情家庭宾馆——打造满族习俗休闲游

满族的建筑风格在清入关前和入关后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入关前,满族的特色很浓,居室一般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和东西厢房,再加上门房,形成一个整体的四合院。室内沿南灶和北锅台向西连成一个大炕。烟囱在屋后西北角,低于屋脊,即所谓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一切连同窗户纸糊在外都是典型的满族风格的建筑。在这样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满族特色的家庭宾馆,一定能够吸引游客。清入关后,上到皇族,下到黎民,其建筑风格深受汉族影响,但却能够保留满族特色并加以完善。例如:南北墙上设窗,分上下两个,便于通风,大门外设有照壁,正房西墙中间设有祭祀神位,院中东南设有索罗杆,这保留了满族的特色。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于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这些有着满族特色的起居习惯和建筑风格的家庭宾馆应该成为辽宁旅游接待的主打产品。(3)推出系列满族风味饮食品味宫廷御宴美食游

用满族风情浓郁的饮食习惯吸引游客一定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尤其是将满族饮食中的名菜经过细致的制作和包装推出满族风味的饮食。例如:满族的火锅是满族的主菜,各种肉类一起入锅,加以各种蔬菜、虾仁、粉丝等,鲜嫩可口,味道醇正。烤全羊和满汉全席等更是名菜,再加上满族的小葱蘸大酱,腌吃小咸菜,一定别有风味。让游客来辽宁旅游,既能品味到民间的满族风情饮食,又能品尝到清宫皇家的美食。这些丰富的满族饮食文化都是我们发展清史文化饮食旅游的重要内容。(4)满族风情的服饰穿着——推出少数民族风情游

满族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在清政府统治的268年间,其民族服饰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服饰。男子所穿的长袍,随着清政权的瓦解,已经逐步消失。但是长袍演绎成今天的直领右开襟、紧腰身、两侧开衩的长短各异的服饰成为男式特色服装。演绎成紧身合体的、曲线形、流线形女士旗袍已经风靡世界。满族的马褂服饰依然成为流行青年的服饰。坎肩、背心、皮袄等在成为旅游商品的同时,还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辽东地域满族兴起的地方应该发挥满族风情浓郁的特色,用具有浓郁特色的满族服饰吸引中外游客。(5)用满族的礼仪服务游客——体验满族礼仪文明游

俗话说满族礼大。满族人十分注重礼节,常礼如:请安、打千;重礼如:抱肩。在我国少数民族礼仪中独领风骚。满族的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已经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请邻里喝酒,热闹非凡。在节日里,满族比较注重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等等,这些节日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来临,满族人要争先恐后地蒸黏饽饽,然后放在外面冻上,用作春节之后的主要食品。除夕的前几天,还要打扫房屋、贴春联,男着新装,女戴花枝,喜酒相庆。元宵节的时候,男女老少全家出动,观赏灯火。家家户户高挂彩灯,并组织有关灯节活动,这些优秀的满族礼节,不仅给游客以文明周到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游客的身心,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清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它不局限于民族文化行业自身,而是渗透到其他行业、各个部门之中,成为打造社会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全面性和广泛性是民族文化品牌运营取得成功的基础,辽宁清文化作为品牌打造,可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清文化的内涵,找到清文化和旅游业、餐饮业、出版业、影视业等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艺术创作、旅游、商品等行业,运用清文化品牌来树立行业形象,运用独特的清朝民族韵味进行经济运作,让清文化成为一张亮丽名片,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创作文化延伸

艺术创作对于文化品牌的建设意义深远,并且随着当代传媒的发展,更应该合理善用艺术创作的功用。一方面,在发掘辽宁丰富历史文化的同时,研究出版系列清文化系列读本和书籍,等等,提升对辽宁清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及其空间距离感。另一方面,更应该把优秀的文艺作品制作成影视剧作品,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感受清文化的同时激起对清文化了解和探索的热情,在感受清文化独特的风情、气息的同时引发对于清文化一些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共鸣。当然,其中的展示和呈现一定是多方面的,影视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还有辽宁的关东文化、满族的风土民情、辽宁的山水风光,以及满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风俗人情等。(2)商品文化延伸

清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塑造还要依赖于多种形式商品文化的延伸,通过对清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入研究,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清文化品牌特点的名牌产品。辽宁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例如辽宁道光廿五白酒、八王寺矿泉水等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文化品牌可以成为一种超值资产成为企业产品强有力的附加值,在政府着力宣传清文化品牌的同时,与清文化品牌相关的产品的推出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998年9月沈阳市开始举办以清文化旅游周为主体的沈阳民俗风情旅游节,2002年正式定名为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沈阳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清历史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一宫两陵”和清代一条街,蜚声中外,浓郁的清代民俗文化闻名遐迩,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人遐想联翩。2002年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上,皇家礼仪大游行、皇帝出巡、满族宫廷舞蹈和萨满中秋祭舞蹈、盛京文化庙会,文化氛围十分浓烈,盛京、盛景、盛况、盛情,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是集经贸、旅游、文化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一个国际盛会。通过几年的实践,旅游节已经成为促进沈阳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展示沈阳城市风貌的品牌盛会。三、加快特色产业创新

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和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我省近年来加大了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最近在调研中发现,我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是“二轻、二低、三缺”:即政府重项目招商、轻技术创新投入,企业重产能规模、轻技术研发;产业基地创新网络发育不足,核心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较低,对产业链技术外溢效应较低;产业基地缺乏健全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支撑,缺乏对影响产业基地发展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规划,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一些新建产业基地还处于粗放发展期,如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万家数字技术产业基地虽是国家级的,但实际技术能力与特色产业基地称号不相符。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特色产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创新型辽宁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

1.重点培育和提高核心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特色产业基地

我省虽然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但支持的项目窄、额度低,不仅许多新建基地的核心企业无法达到条件要求,即使是比较成熟基地的核心企业,也很难申请到这项资金。为此,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财税、专项资金等综合手段,鼓励和支持核心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研发能力,从而带动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和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我省可借鉴江苏省的做法,一是实施基地核心企业研发中心推进行动计划,建立推进组,制定专项方案;二是设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以配套资金、贷款优惠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基地的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设立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支持基地核心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培育一批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

2.加强公共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产学研用”推进机构,为特色产业基地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应考虑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本对象,加大政府资助和专项补贴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产业技术工程中心、产品质检中心、产品认证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信息网络、专业数据库、公共实验室、专业测试分析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制定五年规划,分期分批实施,全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公共平台建设将大为改观。

依托省科技、教育、财政部门设立“产学研用”推进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修正;提供信息平台、协调平台、对话平台、沟通平台,为企业与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牵线搭桥。如广东省科技厅成立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引导企业与省内外院校合作,为研发合作牵线搭桥;江苏省发挥政产学研联盟工作办公室作用,通过联席会议研究落实企业与院校合作事宜,对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选择发展较成熟的特色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试点,探索特色产业基地优化升级的有效路径“产业升级路线图”就是运用“技术路线图”方法,对产业关键技术项目和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全面系统地推进主导产业升级优化。国家科技部2009年实施推进国家高新区“产业升级路线图”行动试点,广东中山、上海杨浦等试点地区以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进行产业升级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省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应及时启动“产业升级路线图”试点工作,选择发展比较成熟、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软件业等1—2个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向全省推广。编制“产业升级路线图”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可由省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定位、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升级方向,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核心技术和独特产品,为全省特色产业基地优化升级提供经验。

4.整合现有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在目前我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期和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创新的投入是极其必要的,但我省近年来对特色产业基地投入的重点却是鼓励项目招商,应将投资重点转向支持特色产业基地的技术创新上来。同时,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基本是分系统、分条块进行的。如省科技厅是高新技术项目资金,省发改委是重大项目资金,省经信委是发展专项资金,他们各自以本系统认定的基地或管理对象为资金使用重点,这种“条块分割”影响了全省特色产业基地的协调发展。我省可以参照江苏省的做法,以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为主要对象,设立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基地和企业的研发项目、转化项目、创新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

为改变我省高新技术领域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应依托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和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程等载体,加快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借鉴发达省市经验,实施“外脑”工程,采取首席专家制、异地研发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专家、研发团队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建立科技人才创业基金,吸引和鼓励科技人员带专利和科研项目到特色产业基地创业。第二章地域地区性文化特色的打造第一节锦州世博园后续发展的利用和打造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举办后,其后续利用将面临管理和经营权限转变、游客数量减少、北方气候的不利影响问题,建议通过加快世博园管理和经营由政府主导向企业经营的转变、加快制定世博园后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快世博园冬季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快世博园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等四个方面来促进锦州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是世界园林、园艺两大权威组织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合作项目,开创了园林博览会举办模式的先河。承办世界园林博览会是锦州城市发展的难得机遇,1999年昆明世博园、2006年沈阳世博园、2011西安世博园的承办都大大加速了所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也必将极大地改变锦州的城市面貌,并对锦州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锦州世博园会期已经过半,如何实现世博园的后续发展,充分发挥世博园后续带动效应,已经成为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锦州世博园的优势分析

锦州,古称“徒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21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是辽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因采桑织锦而载入皇家史册,素有“锦绣之州”的美誉,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2011年6月,锦州市提出“全面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锦州作为国家“辽宁沿海经济带”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之一。鉴于此,2010年年初,省长陈政高同志提议,锦州市应站到国家的水准、国际的级别和历史的高度上,举办一届高规格、高品质、有创意、令人难忘的世界一流水平的世界园林博览盛会。2010年,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批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海洋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共同主办,锦州市人民政府承办,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将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锦州龙栖湾新区举办。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是世界园林、园艺两大权威组织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合作,开创了园林博览会举办模式的先河。(一)区位优势

锦州是关内外咽喉要道,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经济的交汇点,是国家“五点一线”的战略节点,并且是两京之间的重要门户。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将是锦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契机,以此为契机发展的锦州沿海经济带,将为“五点一线”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成为带动其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力量。(二)交通优势

锦州拥有五位一体立体交通体系,是东北地区唯一同时具有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管道运输构成的枢纽城市;拥有大十字交通构架链拉东西南北,京沈高速和滨海大道纵贯东西南北。(三)资源丰富

锦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笔架天桥、医巫闾山、万佛堂石窟、辽沈战役纪念馆等众多闻名于国内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市场优势

锦州共享东北和华北两大市场,美国的华盛顿城市土地研究所曾经做出调查,在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客源评定,一级客源要超过200万人口,客源市场范围在50英里以内或者在车程一小时距离内;二级客源至少也要超过200万人口以上,客源市场范围在150英里或者车程三小时以内,可以在一天内往返。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以京津唐、辽宁省为核心的渤海湾地区,二级客源市场为黑龙江、吉林省、长三角、珠三角,三级客源市场为西部及国内其他城市。(五)空间优势

锦州是首个海上世博园,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以梦幻海洋、诗意自然、风情人文、绿色低碳为要素,通过山地、森林、岛屿、花卉、建筑、桥梁等集成园林艺术,彰显海洋特色,体现文化脉络,形成内容丰富、底蕴充实的海洋园林风情。利用海边废弃的虾池及盐碱地填埋而成园区,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展园,成为2013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独特标志。二、世博园现状和后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世博园的现状

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展园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7平方公里,园区空间布局设计为“一心、一环、两轴六区”。

一心:海洋之心,以IFLA国际展园为主体,从全球征集的百余件作品中优选20个集世界风景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特色庭院,与海洋科学创意馆、渤海湾水景、花河簇锦4条花带等共同构成错落有致、赏心悦目的中央景观。

一环:人车共行的游赏主动线,配合北、中、南区的三条人行游览动线,共同构建联系各类展园、主题建筑、震撼景观、演艺空间等便捷的交通体系。

两轴:海洋园林风情游览轴——由东向西空间序列为海星广场、海韵大道、海洋科学创意馆,最后到达梦想之源。

海洋特色文化展示轴——由北向南空间序列为国际古生态馆、水韵之舞剧场、百花塔、台湾大花园等。

六区:山地园林区、奇迹园林区、林地景观区、海岛园林区、海滨园林区和海上活动区。即“高山流水”“锦绣之州”“海风林韵”“奇幻海洋”“浪漫之滨”和“观海听涛”六大旅游特色园区。

2013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有四个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合称为“三馆一塔”。百花塔:位于园区胜景百花岛,耸立渤海湾畔,塔高128米,是整个世博园的制高点、中心观光点,是2013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标志。国际古生态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以古生态为主题,从全球古生态变迁出发,是世界首座以远古生态系统复原为全部内容的展览馆。展示世界最大型古动物生态景观和大型冰期时代古生态环境复原景观,同时展出锦州籍化石收藏家张和捐赠的化石精品,以及本溪辽砚、阜新的玛瑙、鞍山的岫玉等辽宁各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奇珍异宝。海洋科学创意馆:建筑面积7550平方米,将展示世界最新的海洋科技探索成果,中心公共空间和分散的三个独立展览空间,形成了自然的艺术造型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无限的生命力。水韵之舞剧场:建筑面积8200余平方米,世博园大型演艺中心,演出大型音舞诗画“锦绣神州”主题精品晚会。

2013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将邀请国际一流的艺术团队运用当今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在不同时段进行大型音舞诗画“锦绣神州”主题精品晚会、红色经典影视特技实景秀、互动狂欢表演“花车大巡游”、海上焰火、巨型喷泉等表演,为游客带来“海洋世博”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

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与以往历届世园会相比具有6个“前所未有”,这既是锦州世园会的特色,也是锦州世园会的精彩看点。前所未有的珠联璧合,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批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支持,这是历史上这两大国际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合作,必将为世人呈现精彩的世界园林、园艺精品。前所未有的滩涂神话,在闲置的盐碱滩地、废弃的养虾池上通过人工填土改造建立起来的,对闲置的盐碱滩地进行了再利用、再开发,没有占用一分耕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再现了“沧海”变成“桑田”的现代神话。前所未有的海洋特色,以“城市与海,和谐未来”为主题,以梦幻海洋、诗意自然、风情人文、绿色低碳为要素,通过山地、森林、岛屿、花卉、建筑、桥梁等集成园林艺术,彰显海洋特色,体现文化脉络,形成内容丰富、底蕴充实的海洋园林风情,呈现“当园林邂逅大海,在海天一色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人间美景。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与历届世博会包括上海世博会相比,园区面积最大。前所未有的园艺水准,第一次面向全球征集优秀庭园设计作品,并将优选出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实施建设,建成后的锦州世园会,将向世人展现一个集当代世界风景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精品园林”。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优美园林和国内外精品美食吸引游人,成为集主题展示、会议交流、信息传播、艺术展演、文化研究、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科技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一届园林博览、高端交流、文化传播、科技推进集大成的一次博览盛会。(二)面临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1.管理和经营权限转变问题

世博园一直都由锦州世博园管理公司管理和经营,政府主导的体制在世博园前期建设和世园会召开期间作用重大,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会后世博园的管理和经营,都应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指导、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

2.游客减少成本增加的问题

世博园会后客流人数会剧减是历届世园会都出现的共性问题。昆明世博园在会展期间平均每天客流量达5万多人,结束后,日游客人数仅能维持在3000人左右,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的游客量也才达到1.7万人左右。因此,锦州世博会后游客数量将会剧减,旅游收入也会相应减少,这将导致世博园场馆等维护运营成本增加。

3.会后的场馆有效利用问题

锦州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度。进入秋季,落叶树种开始落叶,露地花卉逐渐枯萎,园艺、盆景、花卉也无法呈现最佳状态。由于气候季节性限制,使秋冬季园区的植物景观和场馆使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世博园后续发展的原则

1.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

每届世博会的举办城市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园区的建设,包括园区内的建筑、基础设施、场地及绿化等。为了使政府的大量投资和世博园已有资源在后续发展中得到高效利用,就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把世博园从政府的直接参与管理转变为市场导向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因为长期的政府行政干预会使得世博园的管理过多地依赖政府,这不仅会给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也会制约世博园的后续发展。

2.坚持保留和转化相结合原则

世博园的后续发展要充分利用会间已有资源,使会期消耗再资源化以重复使用。对园区内资源的后续利用基本分为保留和转化两种方式,而其中转化过程的效率及便捷性是评价世博园后续利用好坏的重要指标。简单便捷的后续利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并使会后的世博园区能尽快地再次投入使用。世博园的后续转化利用,要与园区建设时确定各种规划相衔接,以此来进行环境打造、基础建设、土地开发、场馆使用,等等,这样才能做到前后衔接,简化后续利用转化的过程。

3.坚持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原则

会后的世博园将成为举办城市的重要资源,这里不仅体现举办地的城市生活、城市形象,而且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在现实中,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在急速的城市改造建设中正逐渐的消逝与瓦解。因此,在世博园中,不管是会间还是会后,都要注意保护园区里的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时代特色,不仅使世博园体现的世园会文化成为锦州城市文化重要品牌,充分展示锦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而且使世博园成为锦州城市文化延续的最好窗口。三、世博园后续利用的几点建议

1.加快世博园的经营管理由政府主导向企业经营的转变

世博园后续发展的前提是改变现有世博园完全依赖政府管理的体制,真正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除政府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也给经营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更多采用企业间合资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等投融资方式,通过世博园自身的文化效应和品牌效应来吸引中外游客以及更多投资。大型活动场馆的后续开发要坚持市场运作、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灵活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世博园的影响力实现场馆功能和效用的最大化。

2.加快制定世博园后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世园会的持续时间及持续效应有限,要想推进世博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以国家的环渤海文化产业带建设为依托,以锦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结合龙栖湾区的海洋区域发展,制定世博园后续发展的整体规划,从宏观上统筹开展世博会的后续开发利用,包括对土地、环境、场馆、设施、设计等综合开发利用。要从园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后续利用切入,可以有选择的把场馆、园区、设施等静态资源进行保留并开发为会展、海景影视剧基地、大型游乐场等。同时把园区的动态资源,大型音舞诗画“锦绣神州”主题精品晚会、红色经典影视特技实景秀以及互动狂欢表演的“花车大巡游”等文化活动,通过变换场地、变换城市等方式拓展文化精品演出的规模和层次。

3.加快世博园秋冬季旅游项目的开发

因为北方的季节限制,秋冬季不能像春夏季那样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园艺、盆景和花卉也都会受到季节影响。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夏季项目无法开展,也影响到场馆的冬季使用。依据锦州的气候特点,逐步开发冬季世博园项目。根据“闹静分离”的原则把世博园进行分区。在静区可以为节日庆典提供场地,在场馆部分进行招商,利用恐龙馆和海洋馆开发为冬季世博园会展;利用降雪后北方独特的冬雪景观开发世博园冰雪旅游项目,开发冰雕雪雕会展;利用世博园的优雅环境为节庆活动提供场地和创意设计,根据不同节庆日策划不同旅游项目来吸引游客。

4.加快锦州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动力和发展的灵魂。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意义。对内来说有助于提升锦州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对外来说有助于增加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城市的魅力。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突出的是人与海的和谐发展,它为锦州正在大力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建设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提供了一个绝佳突破口、引爆点。要以世博会为契机积极打造锦州沿海城市新形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构筑沿海大开发、大开放的文化格局,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加快锦州城市现代化。第二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打造和发展“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于1991年,扩建于1999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接待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游客100多万人,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参观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例如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14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和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201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和指导工作,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陈内容和发展做出指示。[具体谈话内容已报省委常委,认为“九一八”博物馆应该向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学习,例如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和夏威夷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在展陈形式和艺术性方面应该有所提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成为反映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著名文化品牌,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成为辽宁省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为落实中央领导指示,适应博物馆国际化的趋势,把“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倾力打造成国际性的知名博物馆,我们提出建议如下:一、必要性(一)历史定位“九一八”事变不但是中国近现代史,而且是世界近现代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因此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世界的平台上建设“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国际化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南京大屠杀,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源于“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和公祭日的确立凸显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2016年刘延东同志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时口头转达,每年9月18日撞钟鸣警活动也列入国家纪念仪式。“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重要性被肯定,承载历史重任之时必然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三)打造辽宁抗战历史文化名省的主要抓手

辽宁历史文化资源雄厚,红山文化、清文化和抗战文化都是辽宁的瑰宝,辽宁正在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抗战文化是辽宁具有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