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智慧保健全书(套装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11:32:03

点击下载

作者:薛磊,王淼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生病的智慧保健全书(套装5册)

不生病的智慧保健全书(套装5册)试读:

前言

第一篇 养脾胃,从正确认识脾胃开始

第一节 脾胃主五脏,养脾胃就是养寿

脾胃是生命之本,脾胃伤人折寿

脾统血,脾好则血行规律

胃气决定了人体的正气

脾胃一伤,五脏皆无生气

女人脾虚老得快

小儿脾虚影响生长

脾胃好,女人才有好气色

第二节 脾胃虚症候及日常调养

脾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气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阳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阴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胃湿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胃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胃寒辨证及日常调养

第三节 望闻问切,辨识脾胃的“求救”信号

口味异常

鼻头变色

脸色蜡黄,嘴唇无血色

视力模糊,耳聋耳鸣

手脚冰凉,脾胃虚寒的信号

睡觉流口水

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

烧心反酸

泄泻

便秘

第四节 脾胃疾病用药小常识

治疗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腹胀应该如何对症用药

什么时候服用胃药最有效

治疗溃疡病用药有哪些讲究

便秘的生活治疗及药物治疗

夏季腹泻应该如何用药

自己用药治疗腹泻的常见误区

第二篇 一日三餐吃对了,脾胃也就健康了

第一节 饮食习惯决定脾胃健康

护脾胃,从每天吃好饭开始

胃病:美味就是良药

脾胃虚弱,管好你的“嘴”

早餐进食的最佳时间及饮食宜忌

午餐进餐的最佳时间及饮食宜忌

晚餐进餐的最佳时间及饮食宜忌

脾虚之人应少吃或不吃的食物

小心吃肉也中毒

第二节 哪些饮食习惯在伤害你的脾胃

饥饱无常伤脾胃

贪凉饮冷伤脾胃

狼吞虎咽伤脾胃

暴饮暴食伤脾胃

冷热交替伤脾胃

辛辣油腻伤脾胃

饮食不洁伤脾胃

贪烟酗酒伤脾胃

第三节 以食为天中的脾胃滋养秘诀

粗粮,让肠胃更健康

常做常食“归脾粥”,长夏养脾的佳品

黄色入脾胃,“南瓜玉米粥”可常食

粳米,平胃气、长肌肉

荞麦,中国人清洗肠道之麦

小米,补气养血不可少

甘美蜂蜜,益气补中

五谷加小枣,胜似灵芝草

栗子,香甜可口的补脾胃、养肾小零食

山药其貌不扬,补气效果却强

脾胃虚弱,莲肉糕来开胃健脾

脾胃虚寒,肉豆蔻莲子粥来温补

猪肚汤,改善脾胃状况有奇功

湿疹根源在脾胃,食疗治理效果好

第三篇 常见脾胃病如何吃

第一节 反流性食管炎

饮食原则

膳食调养

第二节 慢性胃炎

饮食原则

膳食调养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饮食原则

走出四大饮食误区

膳食调养

第四节 胃癌

胃癌患者的饮食原则

确有疗效的胃癌药膳食疗方

健康饮食,拒绝“癌”从口入

第五节 急性肠炎、慢性肠炎

急性肠炎的饮食原则

食疗验方

慢性肠炎的饮食原则

食疗验方

第四篇 小痛不求医:脾胃疾病的日常调理与养护

第一节 经络养生:打通脾胃经,祛病养生不求医

胃痛:内外兼施调养气血,治胃病

足阳明胃经——将脾养胃,促进人体自我消化

动动脚趾也能健胃

消化道疾病的好帮手,按揉手心最有效

挤压肚脐,脾胃健康

揉腹百遍健内脏

常揉阴陵泉等穴,脾胃好身体更强壮

腹泻,按压合谷穴快速止泻

脾肾调理法,有效治疗糖尿病

按压几个小穴位,永远告别打嗝、反胃

足三里穴,增强脾胃功能好助手

第二节 顺时养生:不同时节的脾胃健康呵护

春火大,易伤肝,保肝护脾是关键

夏湿重,易脾虚,健脾祛湿是关键

秋气燥,易阴亏,益气温中是关键

冬气寒,寒邪重,温胃暖脾是关键

戌时补土,补养脾胃护胃气

辰时护胃,补养是关键

第三节 脾胃疾病小验方,实用安全又省钱

慢性胃炎,不妨吃点“草”

白芨、大黄,减轻消化道溃疡

炒米调汤,快速止泻

生姜泻心汤,治疗胃中不和有奇效

枳术汤,对付胃病效果好

附子理中汤,防治肠胃功能紊乱

便秘:一碗红薯粥,补充五脏之气

便秘了,每天半两核桃

呃逆不止,试试八角茴香汤

痔疮:饮食规律,起居有时

口腔溃疡通常是胃火,对症下药效果好

返回总

目录

前言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人们的身体和精神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压力。于是,常不按时吃饭、经常熬夜加班、时常出席酒局等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逐渐腐蚀着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些平时不注意的小习惯,竟然一点点地将我们的脾胃推向病痛的深渊。“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由此可见,脾胃健康乃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

中医上讲:“脾为心之子,肺之母,在五行中属土,五味属甘,脾主统血,主运化,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六腑中的胃相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肾中的精气是父母遗传所得,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能将人体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说人以脾胃为本,是因为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都必须依赖脾胃吸收的营养精微来支持。所以,脾胃气虚的人,五脏六腑就容易生病。如果饮食起居习惯不好、情绪波动太大、过度疲惫劳累,就会损伤脾胃,使脾胃不能将食物良好消化,也就不能把营养物质输送到五脏六腑,造成体虚脏腑失养,容易遭到外邪入侵而形成严重的疾病,最终使人的真气消亡而危及生命。

所以说,如果想拥有好的身体,首先就要有好的脾胃。毫不夸张地说,养好脾胃就是在养寿。

本书结合了中医及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向脾胃病患者及相关人群阐述了脾胃的常识。内容包括日常饮食、经络穴位、中西药、生活细节以及脾胃不好导致的常见疾病的简易处理等等,是一本非常全面的脾胃养护宝典。

遵照书中的方法来调理脾胃,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平日保护自己脾胃保健,而且对脾胃相关病症也能起到积极的治疗和保养作用。第一篇养脾胃,从正确认识脾胃开始第一节脾胃主五脏,

养脾胃就是养寿

脾胃是生命之本,脾胃伤人折寿《景岳全书》中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图书编·脏气脏德》说:“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由此可见,脾胃健康乃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

中医上讲:“脾为心之子,肺之母,在五行中属土,五味属甘,脾主统血,主运化,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六腑中的胃相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意思是说,肾中的精气是父母遗传所得,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能将人体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说人以脾胃为本,是因为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都必须依赖脾胃吸收的营养精微来支持。所以,脾胃气虚的人,五脏六腑就容易生病。如果饮食起居习惯不好、情绪波动太大、过度疲惫劳累,就会损伤脾胃,使脾胃不能将食物良好消化,也就不能把营养物质输送到五脏六腑,造成体虚脏腑失养,容易遭到外邪入侵而形成严重的疾病,最终使人的真气消亡而危及生命。

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亦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论点,他依据多年行医经验,明确指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所以,《脾胃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元气不充,则正气衰弱,故调理脾胃、扶正益气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法则。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防衰抗老。从治疗学上来看,调理脾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调治消化系统的疾病外,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种疾患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一致重视脾胃的护养。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如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调摄等等,皆可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脾统血,脾好则血行规律

脾位于人体的中焦、左腹部以下,形状似镰刀。脾和胃一同处于中焦的位置,为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气血养生的过程中,脾为其中的重要脏器,脾胃不好会诱发气血不足,身体健康也会跟着受影响。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个人生病了,却还非常能吃,大夫就会说没有大碍。因为脾胃对气血之摄纳来说非常重要,能吃饭,说明气血补充充足。

脾主运化,能够将水谷化成精微物质,同时将精微物质运输至身体的各个部位。脾的运化功能又分为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两方面。

其中,运化水谷即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饮食进入胃后,小肠会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而这个过程要依赖胃的运化功能,把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并且,还要依赖脾之运输、散精功能,进而将水谷精微输送至全身,脾之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机体之消化功能才得健全,才可化为精、气、血、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进而营养脏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等组织,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如果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功能衰退,即脾失健运,机体之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失常,进而导致腹胀、便溏、食欲下降,诱发倦怠、消瘦、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运化水液又被称作“运化水温”,即水液之吸收运转、散布,也就是对被吸收的水液进行运转、布散,可以将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输送到肺、肾之中,通过肺肾之气化功能转化成汗液、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脾之运化水液功能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于体内,即防止湿、痰等病症生成。反之,脾之运化功能衰退,一定会导致水液停滞体内,进而产生湿、痰等病理产物,甚至诱发水肿。

脾的统血之功即脾可以统摄血液在静脉里循行,避免其溢出脉外。脾可以包裹血液,避免血溢,脾之统血功能以脾主运化为基础,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统摄力强、血行脉中,却不会溢到脉外。所以,《济阴纲目》之中提到:“血生于脾,故曰脾统血。”如果脾失健运、脾气亏虚、统摄无力,就会导致血溢出脉外,主要表现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出血、经量增多,甚至崩漏。

脾统血和肝藏血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血液的生成要依靠脾胃;既成之血,藏之于肝,依机体所需运行诸经。血液之行,要依靠心肺之气做动力,肝脾之气为约束。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充足,肝有所藏;肝血充盈,行之于经,则脾有所统,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承。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所以,后天有了脾胃滋养之后,人体才会更加健康,整个人面色红润、朝气十足。胃气决定了人体的正气

中医认为,疾病就是正邪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而正邪力量的差异也就决定了疾病的走向,如果是正胜邪,那么疾病自然就会逐渐康复;如果邪胜正,那么疾病就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邪气是产生疾病的外因,正气则是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也就是决定性的因素。正气以人体胃气为基础,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由此可见,胃气直接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臧论篇》当中指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也就强调了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胃气呢?在中医学中,胃气的含义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胃气主要是指胃的功能。胃气强,那么胃就更容易接受和容纳食物,对于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能力就强,哪怕偶尔吃多了或者是挨饿了,也不会给胃带来伤害。(2)胃气是指胃的气机。胃的气机应该是下降的,如果胃气上逆,那么就会产生恶心、呕吐、腹胀、脘闷等症状。(3)胃气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胃气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就强,气血也可以相互生化。(4)胃气即水谷精气。胃气强,水谷精微充盛,则五脏功能盛;反之,自然就弱了。(5)胃气是指脉象从容和缓之象。脉象从容和缓、不快不慢,则表示具有胃气、正气强,即使有疾患也可以医治。(6)胃气暗指人体的全身之气。主要是因为胃气是人体其他各气的基础,虽然胃气内涵很多,但都是以胃的功能为基础。所以,想要保护好胃气,就必须要从护胃、养胃开始。

首先,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另外,还需要改变饮食习惯,不要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更不要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喝酒,少喝浓茶和咖啡;多吃小米、南瓜、菠菜、胡萝卜、山药、洋葱、大蒜、莲子、大豆、扁豆、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健脾养胃的食物。下面,我再为大家推荐几款养胃菜。

1.参芪猴头炖鸡

原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段、绍酒、清汤、淀粉适量。

做法:将母鸡去头脚,剁成块,然后放入姜片、葱段、绍酒、猴头菌片、黄芪、党参、大枣、清汤,用小火慢慢炖,肉熟烂即可。注意猴头菌要去蒂、泡发、挤水,黄芪要浸软。

2.紫菜南瓜汤

原料:南瓜100克,紫菜10克,虾皮20克,鸡蛋1枚,酱油、猪油、黄酒、醋、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先将紫菜泡水、洗净,鸡蛋打入碗中待用,虾皮用黄酒浸泡,南瓜去皮、瓤后切块。然后倒油加热,加酱油、清水,放入虾皮、南瓜,煮半个小时。再放入紫菜,10分钟后把鸡放入。

3.木瓜鲩鱼尾汤

原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生姜片适量。

做法:先将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用油煎炸片刻,之后加入木瓜、生姜片以及适量的水,煮一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除了保持良好的饮食之外,保持精神愉快对养胃来说也很重要。因为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就有可能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很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等。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养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积极的心态。脾胃一伤,五脏皆无生气

水和食物进入胃,叫“水谷”,然后到脾中进行消化。中医认为,脾的消化方法像蒸酒糟一样,将水谷精华化成雾气,上升到心的位置,雾气被肺的凉气进行萧降,化为水,进入肾。这种水中含有两样东西——精华液和无用废水,精华液(津液)在肾中储藏,再分配给五脏,变气血等;而废水则到膀胱,变尿液。脾胃中的废渣则排入二肠,变为粪溺。

被肺清降下到肾的水液,同时带来了心火的热量,温暖了肾水,肾水不寒。肾水蒸发,又会让肝的环境温暖如春,肝木心情舒畅,正常工作,同样也温暖脾胃,让脾胃有能力磨化谷水,化气生血。看看,多么完美的“运动组合”,脾胃(土)就是中心轴,肝、心、肺、肾就是四个轮子,四轮围着中心旋转(五行),人体就生生不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身体就生病了。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脾胃论》曰:“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肺金受病,由脾胃虚,不能生肺。脾与胃相表里,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之升降正常,则周身气机转输正常。”《格致余论·臌胀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馋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之为无病之人。若脾气虚,升降失常,影响肺之直肃则作喘”。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心与脾的关系就像一对母子,心病要从脾胃治。前文已经讲过,脾统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现了问题,气血就不能旺盛畅通,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是互相影响的。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刚刚吃完饭却还感觉肚子饿,可用手一摸,肚子又是鼓鼓的,有时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和肝郁气滞有关,往往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情绪波动太大引起的。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对肝脏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常见的脂肪肝,其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是因为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体内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中,因而影响了肝脏的供血及其他功能。

脾虚往往肾也虚。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肾寒和脑衰。

脾胃与心肝肺肾既是相通相连,又是互相制约的。脾胃衰源于“一脏器衰,另一脏器同样也衰”。在特定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女人脾虚老得快

气血是女人美丽的根本,脾脏统领血液,脾虚则气血不畅,女人的美丽就要大打折扣。

女人的衰老从面容的憔悴,乳房、臀部不再丰满开始,而这些都和中医说的脾气虚有关。中医认为,脾经循行时经过面部、乳房,一旦脾气虚弱,经过的脏腑、组织都要受累。此外,脾主肌肉,脾气虚的人往往肌肉无力、体型不佳,所以从面容到体态的健康美丽与否都和脾的状态有关,而脾气强健的女人大多线条紧致、气色红润。

女性是可以察觉自己脾虚的。首先是面色发黄、头发枯槁、皮肤不滋润。皮肤和头发的质量都是由蛋白质的吸收决定的,它们好像壁虎的尾巴,在生命难保的时候,壁虎首先脱掉尾巴这个最次要的器官。人体也一样,一旦气血亏虚、蛋白质代谢出问题,也会首先放弃头发、皮肤这些相对次要的器官,重点放在心脑肾上。所以,脾虚的女人老得快,女性一旦发现自己的容颜未老先衰,就要开始关注你的脾了。

脾虚的女人宜吃豆类食品。中医认为,豆类性平、有化湿补脾的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尤其适合。但是,根据种类的不同,豆类的食疗作用也有所区别。

1.豇豆

又名“豆角”,性平、味甘咸,归脾、胃经,具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调颜养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主治呕吐、痢疾、尿频等症,尤其适宜于糖尿病、肾虚、尿频、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

·鱼香豇豆

材料:豇豆350克、花椒1克、干辣椒2克、姜10克、葱15克、蒜25克、剁椒30克、糖3克、盐2克、酱油20毫升、醋15毫升、香油5毫升、牛肉粉1克、食用油30毫升、黄酒10毫升。

做法:姜末、蒜末、葱末、剁椒、糖、酱油、醋、香油、牛肉粉拌匀调制鱼香汁。主料豇豆掐去两头,洗净,切成寸段。豇豆入锅煮至断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拔凉后捞出沥干。锅烧热,放入油、花椒、干辣椒煸香后捞出。放入豇豆、黄酒翻炒至八、九成熟。倒入鱼香汁中火翻炒入味,根据口味加盐调整即可。

2.豌豆

又名“荷兰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消痈肿、解毒之功效。主治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泻痢等。

·香菇荷兰豆炒马蹄

材料:鲜香菇(或干香菇)3朵、荷兰豆100克、马蹄6只、红椒少量(上色)、蒜2瓣(剁成蒜蓉)、色拉油适量、盐、鸡精。

做法:香菇洗净切片,荷兰豆去老筋撕成小片洗净,马蹄洗净去皮切片。炒锅烧热下油,烧至五成热,下蒜蓉炒香。下香菇、荷兰豆翻炒几下,下马蹄、红椒同炒,可以下少量高汤,下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3.毛豆

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因毛豆是黄豆的嫩豆,卵磷脂成分丰富。

·盐水毛豆

材料:毛豆一斤,干辣椒、花椒、姜片、八角、盐适量。

做法:买回来的毛豆要仔细清洗,至少要洗3~4遍,先洗掉泥土,后洗掉浮毛,用剪刀剪掉毛豆两头。锅中倒入清水,放入几个八角、一些花椒、几片生姜和几个干辣椒。大火烧开后,放入剪好角的毛豆,放入盐开锅后,中小火煮5分钟,时间不要太久。5分钟过后关火,用余温来焖熟毛豆。焖好的毛豆带汤盛入碗中,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一晚后吃,味道更佳。

4.蚕豆

传统医学认为蚕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主治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衄血、妇女带下等病症。

·蚕豆鲫鱼粥

材料:蚕豆90克,鲫鱼150克,茯苓30克,稻米30克,大蒜(白皮)30克,姜3克,盐3克,植物油20克。

做法:将鲫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起油锅,放下鲫鱼,煎香铲起;蚕豆、茯苓、生姜、大米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瓦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再放入大蒜,煮10分钟,调味即可。

5.扁豆

扁豆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酱爆鸡蛋扁豆

材料:扁豆、鸡蛋、姜、蒜、红油豆瓣酱、盐。

做法:扁豆洗净择去老筋,斜切成段;姜、蒜切小片;鸡蛋打散,滴入几滴料酒和几滴清水;锅入少许油,将鸡蛋炒至基本凝固后关火,然后用铲子铲成小块;另起锅入油,爆香姜蒜,倒入扁豆,翻炒至颜色略微变深,然后调入适量酱料翻炒;继续翻炒至扁豆基本熟透,中途可加少许水;扁豆炒熟后倒入炒好的鸡蛋,翻炒均匀即可,根据个人口味酌情加盐。小儿脾虚影响生长

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

儿科专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指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固矣”。还指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故提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的观点,并强调强脾胃宜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并取中和之道。

所谓“脾常不足”,是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古代儿科鼻祖钱乙及后来的儿科大家万全提出及完善了小儿五脏有余不足之说(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高度概括了小儿五脏特点。如万全在《幼科发挥》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却是本脏之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谷精微需要极为迫切,如脾胃功能不足、运化无力,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又高,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皆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疾病在儿科临床上颇为多见。临床上,小儿之病以外感之邪,内伤饮食居多,然而内伤外感诸病之发生也往往与脾胃有关,故此认为脾胃不足,亦是儿科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脾虚的症状还有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脾虚的直接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

在健脾方面,西医基本没有什么方法,中医的健脾方法就是日常养护及食疗。

1.食粥养脾胃

脾胃虚弱的宝宝要先调养,经常吃些山药、大米、莲子、大枣、小米、胡萝卜等食材煮的粥。山药是健脾的好食材,而且常吃无妨。脾胃调养好了,自然营养易吸收。如果一味补充各种高营养的肉食,宝宝无法吸收,反而出现不爱吃饭的情况。

·莲子山药粥

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与山药、粳米、水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患儿。

·红枣小米粥

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胃虚弱患儿。

·麦冬沙参扁豆粥

沙参、麦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用此汁液与粳米、扁豆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手足心热、大便干的脾胃虚弱患儿。

2.不吃冷食

生冷的食物伤脾胃,因此,不要给宝宝吃冷饮、冰棍、雪糕等,而应吃接近体温的温热食物。

3.捏脊健脾胃

捏脊疗法对于脾胃虚弱的宝宝,尤为适宜。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宝宝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妈妈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宝宝的肾俞穴轻抹十下即可。

4.脾虚可外用脐疗

脾虚的宝宝爱腹泻,这种情况的腹泻并不需要过多的口服药物干预,妈妈可以通过外用有丁香和肉桂成分的丁桂儿脐贴来调理。丁桂儿脐贴的中药成分具有健脾温中的作用,针对脾虚的小朋友,一般一次一贴就可以起到健脾的作用。如果宝宝由于着凉或者吃坏了引发了拉肚子,可以一天一贴,连续使用3天左右效果比较明显。脾胃好,女人才有好气色

对于女人来说,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血。胃能够将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之后送入小肠,小肠将送来的食物通过进一步消化之后,将其转化出来的营养精华送入脾,由脾精选,最后通过脾精选来的营养精华即为人体所需之气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女人由气血造就。由于女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身体中的气血相对男性来说不足。若脾虚,气血就会更亏虚。日常生活中,经、孕、乳、产都会大受影响,如此一来,女性的一生幸福也就无从谈及了。因此,脾即为女人之根本。

通常情况下,脾虚主要分成两种类型:脾胃虚弱、胃强脾弱。

1.脾胃虚弱

此类患者通常身材瘦小、面色发黄,从小就脾胃不好,月经来得较晚,而且经量较少,房事不佳,记忆力不好,工作效率低,怀孕困难。

此类患者每天上午9:00—11:00即脾经旺盛时,按摩脾经、胃经半小时左右即可改善。同时配合一碗五行益寿养心粥,连续调养一个星期左右,面色就会变得红润,胃口也能够变好。不能挑食,果蔬、杂粮等都要适量摄取。按照这种方法调理半年左右,精神就会大增,工作效率也能够提高,并且还有一定的丰胸之功。

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五行益寿养心粥的烹调方法:取红枣20枚、莲子20粒、葡萄干30粒、干黄豆30粒、黑米适量,一同放到锅中熬煮至熟。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熬粥,可以将上述材料研磨成末,用开水冲泡成糊状,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2.胃强脾虚

胃强脾虚指的是不能将吃下去的食物更好地转化为气血,这样一来,不能被消化掉的食物就会变为脂肪堆积在身体中,显得更加肥胖、臃肿。此外,这类人身上的肉松软,还会出现黑眼圈,属于典型的脾虚肥胖。这类患者常常精神不振、总是想睡觉、浑身无力、气短心悸,走不了多远就会感到头晕、眼花、气喘吁吁。

由于脾虚,此类患者常常感到身体、精神都非常疲惫。胃强脾虚的女性患者的乳房会逐渐萎缩、易闭经、难怀孕,容易患卵巢囊肿,贪睡,睡着后呈侧蜷缩姿势,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动脉硬化、三高。

此类患者可以在每天上午8点左右,即胃经当令的时候,在脾经、胃经上找痛点、硬结处,重点按摩。每天晚上9:00的时候,即三焦经当令的时候,进行脊柱调息法5次。调理半个月之后,上述症状就能够得到改善。第二节脾胃虚症候及日常调养脾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证,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素问·刺热》云:“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刺足太阴、阳明。”又云“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痿论》:“脾黄者,色黄而肉蠕动。”关于脾热的特点,《证治准绳·杂病》云:“……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此热在肌肉,遇夜尤甚。”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还有心火旺盛、阴虚内热夹湿等原因。治疗上主要是清心脾积热,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连翘、大黄、木通、甘草等。

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绿豆百合粥中加金银花。

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另外,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忌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尤其是不能饮酒,少吃牛肉、羊肉等“上火”的食物。还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1.内服药方

千张纸10克,射干12克,虫蜕8克,马勃12克,青果15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生地15,玄参12克,甘草5克。2剂服三天,连服10剂(15天)。脾气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该病临床为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堪,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1.内服方药(1)六君子汤:党参12克,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适于脾虚诸证。(2)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各100克;炒扁豆75克,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各50克,各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开水或枣汤送下。适于脾气虚而挟湿诸证。

脘腹痞闷胀痛,恶心呕吐者,于方(1)中加木香、砂仁、藿香各8克;若泄泻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可于方(1)加炮附片6克、干姜8克;咳嗽、痰涎较多且有呕恶、头晕者,于方(1)中加竹茹、枳壳各10克;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气短乏力者,于方(1)中加炙紫菀、冬花、白前各10克;若兼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者,可于方(2)中加苍术10克、车前子12克,泽泻10充、柴胡10克;若白带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樱子10克、芡实12克、煅龙牡各15克;小儿疳积,服用方(2),再加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为细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2.饮食疗法(1)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熟枣肉250克。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和枣肉,同捣为泥,做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2)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坚持每日服用。(3)薏米莲子粥:薏苡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早点食用。(4)山药扁豆糕: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红枣肉500克。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和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5)大麦汤:羊肉100克、草果5个、大麦仁50克。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3.相关禁忌食物(1)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2)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此外,脾气虚者应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饭前应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还应时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脾阳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1.内服药方(1)小建中汤加减: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克(兑服)、甘草10克。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2)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3)实脾饮加减: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10克。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小建中汤加减蜀椒6克、广木香10克(温中散寒行气化湿)。

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实脾饮加减黄芪15克、党参10克(益气温中)。

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苓桂术甘汤加减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气温胃)。

2.进补原则

脾虚者冬季应以补阳运脾为主,多吃性温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白术、砂仁和干姜。同时,山药、大枣、莲子富含淀粉,容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一般家庭在冬季的饮食上可偏重一点。在肉类的摄入上,应该以细纤维的鱼肉为主。

3.食疗方案

在保证每日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多喝山药粥、大枣粥、鲫鱼汤、鲤鱼汤。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人一喝酒就会出现腹泻,用中医分析这其实就是脾阳虚造成的。原因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脾阳会更虚,所以脾阳虚的人一定要戒酒。脾阴虚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阴虚,指脾精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

本证多由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的恢复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等、耗伤脾脏之阴血及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治宜育阴增液。

2.内服药方

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生扁豆、乌梅、佛手、甘草、五味子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生首乌、火麻仁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脾阴虚者平时饮食应注意避免油腻、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尽量细碎,易于吸收。尽量少吃甜食,甜入脾土,会加重脾湿情况。若不能禁止,吃完后要喝点稀释醋,促进消化。脾胃湿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常见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一般而言,普通人常会将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混淆,因为二者确实存在共同之处。(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当然,二者亦有不同之处可以辨别。(1)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2)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3)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1.内服药方(1)陈皮10克,制半夏15克,茯苓30克,竹茹10克,藿香10克,苍术15克,厚朴12克,菖蒲12克,苡仁2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克,改苍术为白术15克,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2)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或服香砂养胃丸加味。

2.食疗方案(1)湿热重吃麦冬很有效,药店里都买得到,很便宜,可熬粥或泡到菊花茶里,也可像吃糖一样每天吃一把。(2)薏米红豆粥。薏米红豆粥开始时薏米和红豆的比例为1∶1,另外一半是大米。20余天后,薏米和红豆之比为2∶1,另一半是大米,粥要不稠不稀。

此外,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胃热辨证及日常调养

胃热,即是胃火。中医认为是胃受了邪热,或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病人平常喜欢吃冰冷的食品,不喜欢吃热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饮食冰冷食品后有舒适感;胃热疼痛时,多伴有胃内糙杂感。部分胃热患者会感到胃胀、没食欲,而某些胃热患者则由于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表现为胃口大开、不断进食。

引起胃热的原因有很多,嗜酒、嗜食辛辣、过量食用肥腻食物等饮食不当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热,而气滞、血淤、痰、湿、食积等也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此外,肝胃不和也会引起胃热。

1.内服药方(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芦根、葛根各半斤,加水3升煎成1升半。每服1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2)胃热吐食:用蝉蜕50个(去泥)、滑石1两,共研为末,每服2钱,水1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3)胃脘火痛:用大栀子7枚(或9枚)炒焦,加水1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1钱才能止痛。(4)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5)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5两、苋实3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2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1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30丸,木香汤送下。(6)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3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2.食疗方案(1)西瓜饮。

配料: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

做法:混合后凉饮。

功效: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2)小米绿豆粥。

配料:绿豆20克,小米50克做法:将绿豆用清水煮50分钟后,加入小米,待小米煮烂后即可,凉饮。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生津止渴,对暑热烦渴、疮毒疖肿、老年浮肿等病症有效。(3)凉拌芹菜。

配料:芹菜300克,盐、味精、香油。

做法:芹菜切段,过沸水后,晾凉、加盐、味精、香油拌匀。

功效:平肝清热,祛风利湿。适用于肝胃郁热、胃痛、胃热口臭、肠胃燥热、便秘。(4)清凉饮。

配料:鲜芦根、白菊花(干品)、鲜茅根、鲜荸荠、鲜桑叶、鲜竹叶、鲜薄荷叶、鲜金银花。

做法:上述配料适量混合后熬水喝。

功效: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5)易食。

1)吃一些黄色水果:黄色水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的生理活性,如柑橘、杧果、柿子、杏中含有β-胡萝卜素,木瓜、西瓜、红柚中含有番茄红素。

2)天然维生素C水果:红枣、猕猴桃、山楂、柑橘等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仅具有正常的营养功能、防止败血症,而且是天然抗氧化剂。

3)干果不能少:干果中(如核桃)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能补充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还是一种抗氧化剂。

4)红色水果好:葡萄、黑加仑、树莓、草莓等水果中含有花青素,这些都是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抗癌。

3.忌食食物(1)胡椒。性热,味辛,胃寒证宜食,胃热证忌之。《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曾指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本草纲目》亦说:“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所以,不仅热性胃痛者忌食,病属阴虚胃痛者也不宜服。(2)花椒。又称“川椒”“蜀椒”。性温,味辛。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曾说:“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故热性胃痛之人法当忌食。正如《本草经疏》所说:“肺胃素有火热,嘈杂醋心,呕吐酸水,咸不宜用。”(3)茴香。无论大茴香(即八角茴香),还是小茴香,热性胃痛者皆不宜食。《本草经疏》中说:“胃肾多火,得热则呕者勿服。”《得配本草》中也告诫:“肺、胃有热者禁用。”(4)丁香。性温,味辛。《得配本草》中虽说:“丁香温能和胃”,但胃热搀痛呕逆之人则忌食。正如《本草经疏》所言:“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5)龙眼肉。俗称“桂圆”。甘温果品,胃热当忌。《本草汇言》中指出:“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又非所。”《药品化义》还说:“甘甜助火,亦能作痛。”因此,热性胃痛者应当忌食。(6)白豆蔻。辛温芳香调味食品,但胃热疼痛者忌之。正如《本草备要》所言:“肺胃火盛者禁用。”《本草经疏》也说:“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此外,热性胃痛者还应忌食辣椒、桂皮、草豆蔻、生姜、葱、洋葱、砂仁、狗肉、羊肉、白酒等。若误食这类辛辣温热食物,更会助长胃热,加重病情。胃寒辨证及日常调养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认为,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以及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引发胃痛、腹泻等。

临证主要分为胃虚寒(胃阳虚)和胃实寒两型,前者多因素体脾胃阳气虚衰所致,胃实寒多因寒邪伤胃所致。

1.胃虚寒(胃阳虚)

证候: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中健胃。

主方:理中汤,亦可以用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

方药:党参、白术、桂枝、干姜、高良姜、荜澄茄、白及、海螵蛸。

2.胃实寒

证候: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口泛清水,脘腹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沉紧。

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主方:厚朴温中汤。

方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干姜、茯苓、草豆蔻。

3.食疗方案(1)白酒烧蛋。高度白酒50毫升,盛在小碗内,打入1个鸡蛋,把白酒点燃,待酒烧干、鸡蛋熟后,于早晨空腹吃1次。(2)猪肚老姜。生猪肚1个(洗净),老生姜(切片)。将老生姜装入猪肚内,炖熟或蒸熟,分2~4次吃完。(3)茴香橘核粉。小茴香、橘核各等份,炒后研为细末混匀,每次胃痛时或早晚饭前,温开水冲服。(4)香姜饮。小茴香、干姜、木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5)茱萸砂夏茶。吴茱萸、砂仁、生姜、半夏、党参、神曲,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6)桂皮红糖饮。桂皮,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红糖,调匀热饮。此饮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胃部受寒所致的胃痛、胃胀等。(7)胡椒红枣茶。取大枣10枚(去核),每个枣内放白胡椒5粒,上蒸锅蒸熟,然后捣烂制成绿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7~10丸。此丸具有温胃补血之功效,可辅助治疗胃寒疼痛。(8)参枣茶。党参、大枣一起煎汤饮用,也可以加入陈皮以调胃气,可以辅助治疗病后脾虚、食欲不振、四肢肌肉乏力、贫血、心悸等症。

4.宜食食物(1)粮食面粉、高粱、糯米及其制品。(2)蔬菜扁豆、青菜、黄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薹、大蒜、大葱、生姜、熟藕、熟白萝卜。(3)动物性食品羊肉、狗肉、黄鳝、河虾、海虾、雀肉、鹅蛋、猪肝。(4)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大豆制品、奶酪。(5)水果荔枝、龙眼、桃、大枣、杨梅、杏、橘子、樱桃、杧果、红毛丹、水蜜桃、板栗、椰子肉、金橘、红枣、李子。(6)干果类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干、桂圆。(7)调味品酒、醋、酒酿、红糖、黑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红茶、咖啡。

5.忌食食物(1)猕猴桃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当忌。(2)甘蔗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莼菜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西瓜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3)茭白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4)蚌肉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5)麦冬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6)螺蛳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7)蟹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8)柿子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9)香蕉性凉,味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10)梨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补食物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