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21:06:51

点击下载

作者:(西汉)司马迁

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试读:

前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从炎黄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是我国历史学和文学史上的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全书包括“本纪”(除《秦本纪》外,均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生平及政迹,计十二篇)、“世家”(记载诸侯王、贵族的生平及政迹,计三十篇)、“列传”(记载来自各个阶层的各方面重要人物的生平及事迹,计七十篇)和“书”(记载有关当时的经济、历法、天文、礼乐等方面的情况,计八篇)、“表”(记载各个时期重要事件的简单年表,计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由于《史记》的写作态度严谨细致,史料极为可靠,后世均把它作为认定史实的重要依据,对挖掘和确定中华民族早期的发展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史记》文句优美传神,善于记事写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文体上也树立了史传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人。他于公元前145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先曾任周宣王的司马,专门负责修史,后来便以司马作为姓氏。他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即专门负责整理前朝史料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司马谈对司马迁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从事立志修史工作。司马迁听从了父亲的教诲。从二十岁起,尤其是走入仕途之后,司马迁广泛地游历全国各地,了解民生疾苦,感受风土人情,搜集历史传说和典故。三十八岁那年,司马迁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依凭国家保存的各种典藏图书、珍贵史料的前提下,于公元前104年,开始着手《史记》的写作。

公元前99年,汉朝将军李广出征匈奴,其孙李陵率军随从,并带领五千兵卒深入敌后,不料陷入重围,最终向匈奴投降。汉武帝和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唾骂李陵。司马迁认为此事的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便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申辩了几句。汉武帝非但不听,反而迁怒于司马迁,不仅把他关进监狱,还处以极残忍的宫刑(即毁坏男人的生殖器)。遭此厄运的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念及《史记》一书尚未完稿,便坚忍地活了下来,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写作。成稿不久,司马迁即撒手人寰。此书原名为《太史公书》,而后人都称它为《史记》。《史记》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对古代圣贤人物的颂扬,集中展现了公而忘私、惩恶扬善的传统精神;对封建统治者的贬斥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主要显示了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道德品质;对爱国志士保卫国家的英雄业绩的赞美,着重弘扬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受压迫民众反抗暴政斗争的肯定,客观表达了司马迁正确的历史观。正是因为《史记》有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精华,所以值得后人阅读研究,也值得广大青少年了解和体会,以起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为了能使广大青少年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此书,我们在尊重《史记》全书的思想脉络、叙述风格、编排体例的前提下,选取了其中一批颇具影响、故事性强的重要作品,译成现代文,并进行了必要的增删,编成《史记故事》一书,以满足青少年阅读之需。当然,由于时间仓促,也由于《史记》是一部较难删选的著作,书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的缺点,请读者不吝指正。

孙侃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黄帝战蚩尤

约莫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在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一带,聚居着许多氏族部落。各部落曾经共同推举一位名叫神农氏的氏族首领,作为大家共同的首领。可是,由于神农氏没能拥有指挥各部落的威严,部落之间仍然混战不断。这不仅使大量青壮年死亡,还破坏了生产的发展。人民需要一个才能超群、真正富有号召力的首领。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少典族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姬水河畔的一个重要部落。据说轩辕一生下来,就显出了非同寻常的一面。他七十天内就会说话,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就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脑子灵活,口齿伶俐。成人后,轩辕朴实敦厚、机敏神灵的优势更加显示出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他愈发显得知识渊博、明辨是非,为众人所公认。

这个时候,神农氏管辖下的各部落互相侵犯攻战,残害百姓,但是神农氏没有能力去惩罚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已成为部落首领的轩辕就经常主动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从神农氏、残害四方的人。轩辕的威信很快上升,各部落都自觉地归附于他,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轩辕非常懂得如何壮大自身实力。他推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还按照季节和气候的规律,种植黍(shǔ)、稷(jì)、菽(shū)、麦、稻等农作物,使民众们的生活安定而富足。他安抚四方,苦练兵士,教导以熊、罴(pí)、貔(pí)、貅(xiū)、虎为图腾的部落习武练兵,在他的统一协调下对外作战,征伐那些无法无天的部落。

炎帝是与黄帝同时期的一个重要部落的首领,生活在今陕西省西部的姜水河畔。这个时期,另一名重要部落的首领叫蚩(chī)尤,他所率领的部落生活在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一带。据传这个蚩尤黑脸红须碧眼,力气过人,性情残暴,号称有八十一个兄弟,专门攻打弱小部落,还企图向北方即黄河流域一带扩张。由于蚩尤部落的实力非常强,还没有哪一支力量能够战胜他。“我一定要战胜他,让他不能再为非作歹!”轩辕立下了誓言。

轩辕经过一番思索,决定先解决炎帝的问题,在拥有强大实力之后,再战蚩尤。

此时的炎帝已经遭受了蚩尤的攻击,被打得节节败退。很明显,蚩尤战胜了炎帝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轩辕。轩辕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在阪(bǎn)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的郊野,轩辕率众部落兵士首先向炎帝的军队发起了进攻。经过几番战斗,炎帝的军队终于被战败。炎帝心里早已明白轩辕真正的用意,也就顺应大局,归顺了轩辕。就这样,炎帝与轩辕黄帝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两股合力形成之后,轩辕终于向蚩尤发动进攻。在进攻之前,轩辕首先规劝蚩尤,希望他能归降,但蚩尤根本不听从轩辕的劝降,反而进攻轩辕的军队。于是,在四方部落的支持下,轩辕决定征调最精锐的军队,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与蚩尤进行决定性的一战。这一战,历史上称之为“涿鹿之战”。

轩辕的这一方,除了他自己的军队,还有原先炎帝的军队,各部落的军队也参加了,包括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军队。而蚩尤动用了他的八十一个兄弟,以及各自手下的强兵。蚩尤的军队虽然善战,但轩辕排开九宫之阵,各支以动物为图腾的部落军队勇猛无比,蚩尤很快败下阵来。

蚩尤见势不妙,慌忙带上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轩辕不会轻易地让蚩尤逃走,他马上带领部队追赶上去。眼看着快要追上蚩尤了,突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沙飞石走,轩辕的军队因此受阻。原来,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前来助战。轩辕镇定自如,在玄女族部落的支援下,很快驱散了风雨,天空重新恢复为晴空万里。在指南车的指引下,轩辕率军队乘胜追击,而蚩尤和他的残兵败将们无处可逃。最后,轩辕杀死了蚩尤。“是轩辕,他真的战胜了蚩尤!”“涿鹿之战”大胜之后,各部落无不兴高采烈。

从此,四方部落都尊崇轩辕做“天子”,代替了神农氏。轩辕从此号称“黄帝”,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

黄帝统一中原后,积极扩大自己的版图。往东,他抵达了海滨,登上过丸山(今山东省临朐(qú)县境内)和泰山;往西,到达了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的崆(kōnɡ)峒(tónɡ)山和鸡头山;往南,他到过长江边上,登上了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熊山和湘山;往北,他进入过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蛮之地。他还在釜山(今河北省涿鹿县境内)接受了各部落首领的朝拜,从此彻底树立了领导整个华夏之地的威信。

黄帝还委任一大批甘愿为民造福的官员,甚至还要求民众们对江湖山林的出产物都要按照时令收采,一切都要遵循天地四时等自然规律,使“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

黄帝的这些努力,不仅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还有效地促进了生产。

黄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轩辕之丘”的小山旁,娶了西陵部落的女子为妻,她就是嫘(léi)祖。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后来建立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与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青阳和昌意,他们的后代都分别掌控过整个华夏大地。黄帝逝世之后,安葬在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境内)。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即帝颛(zhuān)顼(xū)。

传说在华夏大地上,最早称霸四方的是“三皇五帝”。这“三皇”往往指的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而“五帝”则是指黄帝、颛顼、帝喾(kù)、唐尧、虞舜。由此可见,黄帝不仅名列“三皇”,又位于“五帝”之首,他对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正是从以黄帝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才真正拉开序幕。

史记卷二 五帝本纪·尧舜禅让

五帝之一的帝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挚,小儿子叫放勋。帝喾去世后,挚继承了帝位。挚在任期间,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挚死后,放勋继位,他就是被世人称为“尧帝”的著名古代帝王。

尧帝为人仁慈,才华又十分出众。人们爱戴他,如同葵花总是向着太阳;人们需要他,如同植物渴望云彩撒播雨露。尧帝富有但从不骄纵奢侈;高贵但又显得亲近谦和。在尧帝的治理下,各部落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尧帝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了帮助人们掌握生产季节,他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官员去各地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告诉人们按季节及时播种收获。有关一年共计三百六十五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定,就是在尧帝时完成的。

一天,尧帝问大臣们:“究竟谁能按照天意,接替我的帝位?”

大臣放齐回答:“您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可以接替您的帝位。”

尧帝却说:“丹朱十分顽劣,还喜欢与人争斗,不能继位。”

大臣獾(huān)兜推荐道:“有一个叫共工的,在广泛聚集人力方面已很见功夫。他能行吗?”

尧帝叹了一口气说:“唉,共工很会说话,这没错,但他的话总含有邪意,听起来恭敬,其实暗藏着恶念,不可以让他来接替。”

很多大臣接着又推荐了鲧(ɡǔn):“鲧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他还能治理天下的水灾呢。”

尧帝想了想,仍然把鲧给否定了:“鲧个性太凶狠,经常违背我的命令,还常常诋毁自己的同族人,不能任用。”

大臣们实在找不出别的合适人选,便纷纷劝尧帝道:“鲧不至于会这样吧,何况您又没有试过,不妨让他试一试。”

尧帝勉强同意了大臣们的提议,任命鲧去治理洪水。那时的气候反复无常,由于没有起码的水利设施,经常发生水灾。浊浪滔天,一片汪洋,包围了山岗,也淹没了丘陵。百姓们不得不四处逃命,饥寒交迫,叫苦连天……尧帝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如果鲧真能治理好洪水,也算是建立了辉煌功勋,还能证明他怀有治理好国家的诚心。

可是,不出尧帝所料,鲧根本不懂得怎样治水,只知道到处堵截水患,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治水方法。九年时间过去了,水患依旧存在,甚至更加严重。显然,鲧不可能是接替尧帝帝位的合适人选。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尧帝的年岁也越来越老,寻找继承人的事情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这一天,他又召集各位大臣,再一次诚恳地询问:“我占有帝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当中有谁能够按照天意,来接替我的帝位?”

大臣们纷纷推辞:“我们没有这样的能耐,假如来执行天子的事务,会污辱神圣的帝位。”

尧帝说:“那么,请各位推举贵族中间或者埋没在民间的贤才吧!”

大臣们议论了一阵子,接着一齐向他推荐:“民间有一个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叫虞舜,据说非常不错。”

尧帝接过话头:“我也听说过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大臣们又一齐禀告:“虞舜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物。他是一位盲人的儿子。父亲做事糊涂,母亲愚顽不化,弟弟狂傲无理。虞舜却能以自己的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变得互相亲善,不滑入邪恶的泥坑,这非常难能可贵。”

尧帝听了大臣们的话,越来越觉得虞舜是继承帝位的合适人选。他当即对大臣们说,必须好好地试试虞舜,全面考察虞舜的品行。

尧帝首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虞舜,观察他如何对待自己的两位妻子,以此评定他的德行。虞舜娶了娥皇和女英之后,并不因为她们是尧帝的女儿而大加娇宠,而是把她们迁居到妫(ɡuī)河(今北京市延庆县境内)边,让她们按照普通百姓家的礼节去拜见公婆,让她们负责做好家里的一切事务,尊敬并侍奉好公婆。尧帝认为虞舜这样做很对,随即让虞舜担任司徒一职,掌管礼教之事。在虞舜的努力下,很快,爱护子女、亲近兄弟、孝顺父母的美德蔚然成风,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尧帝见虞舜的工作如此出色,非常高兴。接下来,他又让虞舜协助他管理百官。在管理百官方面,虞舜的才能再一次显现出来。他举止得当,办事公正,赢得了百官的钦佩。百官们的素质大有提高,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尧帝让虞舜负责接待前来朝见的部落首领和来自远方的宾客。虞舜的彬彬有礼和稳重从容感染了这些部落首领和远方宾客,他们也变得更加谦恭有礼、和蔼可亲了。尧帝还派遣虞舜进入山林川泽。尧帝发现,当遇到暴风雷雨时,虞舜仍然能够不停地往前走,从不迷失方向。“啊,你所谋划的事情都能办到,你所有的承诺都能兑现!看来,你已通过了我的考察,我可以把帝位传给你了!”尧帝由衷地赞叹道。

一开始,虞舜觉得自己还不够格,想推辞。但尧帝主意已定,命令虞舜听从他的决定。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庄严的文祖庙,尧帝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领,举行禅(shàn)让大典,当众把帝位禅让给了平民出身的虞舜。“禅让”的意思,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尧舜禅让”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重要事件。后来,舜帝效仿尧帝,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商均,而是传给了更有才能、更有美德的禹。帝位的“禅让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尧帝退位之后,又生活了二十八年才去世。尧帝逝世后,百姓们无不失声痛哭,像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亲人。大家都在怀念尧帝的仁慈圣明,永远不忘他的恩情和美德。

史记卷三 五帝本纪·大禹治水

早在尧帝在位的时候,天下就经常发生水灾,给老百姓造成很大损失。尧帝曾经派鲧去治水。鲧采用了到处堵水的方法,治水事业没有成功。舜接替尧帝之后,在巡视治水现场时,看到鲧的治水事业劳而无功,便把鲧流放到边远的羽山,最后鲧就死在那儿。众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因为鲧无效的治水方法让老百姓多吃了几年苦头。

尧帝逝世后,舜帝曾经问大臣们:“有谁能像尧帝一样做事完美呢?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应该请他担当重任。”

大臣们推荐道:“鲧的儿子禹,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舜帝便把禹请来,命令他:“你去平安水土。希望你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有更重要的职务请你担当。”

禹赶紧跪拜叩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还向舜帝推荐了契、后稷和高陶。但舜帝再一次命令道:“还不赶快去做你负责的事务,快去治水吧!”

禹为人机智敏捷,吃得起苦。他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他的行为能让人亲近,他的言语能使人信服。事实上,禹是一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的人物。他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为五帝之一。而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便是轩辕黄帝。禹的出身如此高贵,可他仍然能够自觉做到这些,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接受了舜帝交给他的重任之后,禹决心彻底消除水患,发誓不战胜洪水不回家门。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受到惩罚,禹知道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方法。他带领部下,翻山越岭,走遍全国。他利用当时所有能派上用场的仪器设备,勘察地形,确定治理山川的规划。他决定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规律,开发九州土地,疏通九条河道,围定九处湖泊,测量九条山系。他发现全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而水是往低处流的,因此以硬堵的方法治水,肯定无法奏效。于是,他改变父亲硬堵的老一套,采取开挖渠道、疏通河流的方法,依势利导,把水排入大海。他还亲自戴上斗笠,和老百姓们一起拿着锹,开山挖山,修渠疏河。

当时,在黄河中游横着一座大山,叫做龙门山(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奔流而下的黄河水无法冲破龙门山的阻挡,只得溢出河道,每年的水灾总是特别大,给四周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损失。禹几次去那儿察看地形,觉得不把龙门山凿通,就无法让黄河水畅流。他随即命令附近的部落首领和贵族,让他们发动百姓,一起出力,全力开凿大山。这可是一项大工程。经过好几年的奋战,龙门山被凿开了,黄河水再也不会在此满溢、肆虐,而是乖乖地往前畅流,一直流向大海。

禹通过同样的方法,让九条大河的水流都得以畅通,各地荒芜的土地也都得到了开发。遭受水患之苦的老百姓得到了拯救,日子变得安定而富裕。禹的功绩,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称赞。

为了消除水患,禹的决心非常大,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在他治水的十三年里,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没有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就是禹为了众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生动写照。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正好经过自己的家门口,听见了儿子启正在哇哇大哭。他真想进去看一看从未见过面的儿子,看一看许久未见的妻子。禹在门外徘徊,几次想抬脚跨进去,他毕竟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哪!但他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一想起自己立下的誓言,便一咬牙,昂首走过了家门。

舜帝对禹的治水功绩也非常佩服。有一次,舜帝在与大臣们聚会时,谈论起治水的事。舜帝问禹说:“你是靠什么来治水的?”

禹回答说:“我靠的是勤勉不息的工作。”

舜帝又问:“能详细说说,你是怎样勤勉不息的吗?”

禹如实地回答:“治理洪水时,我与普通老百姓一起劳动。不管是劈山开河,还是挖泥运土,我都抢着干,昼夜不止。我的手指甲在劳动中被磨光了,再也长不出新指甲;我的小腿上的毛被磨掉了,再也长不出新的汗毛;我的手上和脚底也都长满了老茧,走路时疼痛难忍,但我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停下来,直到治水完毕。”

舜帝和大臣们听了,对禹更加敬佩。舜帝还专门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宝玉,并以此告示天下,治水工程已经取得了成功。

禹通过治水,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因为他治水立了大功,解除了老百姓的痛苦,所以人们都尊称他为“大禹”。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品德,更为历代人民所推崇。舜帝年老后,顺应民意,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帝在位期间,继续保持治水时的作风,勤政爱民,为民办实事。十年后,禹帝在巡视南方的途中,不幸病逝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境内)。尽管禹帝在生前曾指定益作为他的继承人,各部落首领还是一致推举他的儿子启登上了帝位。启是个十分贤能的人物,政绩不凡,深得各部落民众的称颂。

此时大约是在公元前二十世纪末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距今约四千一百多年。启登位称帝之后,夏王朝开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史记卷四 殷本纪·纣王暴虐

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名叫辛,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暴君,人们称他为“商纣(zhòu)王”。商纣王头脑灵活,口才很好,但他把这才能用于拒绝大臣们的进谏;他身材高大,体力惊人,赤手空拳竟能杀死猛兽,但他把这才能用于狩猎和享乐。他还喜欢吹嘘,认定天下所有人的本领都在他之下。为了自己的享乐,商纣王搜刮了大量民财,修建了很多豪华宫殿,扩建了猎场林苑。宫殿内都是珍宝玩物,林苑里满布飞禽走兽。商纣王整天沉迷于玩乐,挖空心思地设计各种玩法,对国家大事根本不关心。

一次,为了讨宠妃妲(dá)己的欢心,商纣王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新玩法。他叫人在宫中的水池里灌满酒,在树上挂满熟肉,还叫来许多艺人演出歌舞,借以助兴。而他自己与妲己及一群王公贵妇赤身裸体,聚集在酒池边、“肉林”下,尽情嬉闹追逐,游戏取乐。他们渴了就喝水池中的酒,饿了就吃树上的熟肉,乐此不疲。

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引起了百姓们的怨恨和大臣们的不满。很多人向他建议不要这样做,否则对国家对自己不利。但商纣王不仅照样荒淫玩乐,反而设置了醢(hǎi)刑、脯(fǔ)刑、炮烙等酷刑,来镇压那些对他不满的臣民。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脯刑就是把人制成肉干,炮烙就是让人在烧烫了的铜轴上行走,最后掉进炭火中烧死。

九侯、鄂侯、西伯昌是三个诸侯小国的首领,号称“三公”,商纣王曾让他们辅助天子掌握军政大权。商纣王实在太荒淫残暴了,九侯的女儿即商纣王的妃子,对商纣王、妲己等人的做法十分清楚,忍不住在私下里议论了几句。妲己听说后,在商纣王面前讲了九侯女儿的坏话,商纣王竟然把九侯的女儿杀了。由于担心九侯会怨恨自己,商纣王竟又将九侯骗进宫中,施行醢刑,剁成肉酱。

鄂侯听说了此事,赶紧跑去劝阻商纣王,反复申辩九侯是个对国家、对帝王忠诚不二的人。但商纣王不想听这样的话,居然又动用了脯刑,杀了鄂侯,把他制成了肉干。“三公”之一的西伯昌知道两位老友不幸惨死,极为悲伤,不由得暗中叹息。商纣王听说后,又派人把西伯昌关了起来。无奈之下,西伯昌手下的人把美丽的女子、奇异的物品、精良的马匹献给商纣王,西伯昌才被放了出来。

尽管商纣王非常残暴,但仍然有忠心爱国的人不怕死地劝阻他,大臣比干就是其中一个。得知九侯、鄂侯为此而死,他挺身而出,对商纣王说:“作为臣子,我还是要向您提出:您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改弦更张,勤于治国。我把我的话说完了,死了也不怕!”

商纣王大怒,本想一刀杀了比干了事,但他脑筋一转,想出了一个坏主意:“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你难道是圣人么?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几个孔!”他当众亲手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一颗血淋淋的心!

大臣箕子也是一位忠臣,也曾多次劝谏过商纣王。当他亲眼目睹商纣王残杀比干的全过程后,深知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惊恐万状的他决心装疯卖傻,想方设法去做了别人家的奴隶,以此避开可怕的朝廷。然而商纣王依然不愿放过他,把他抓起来关进了牢里。

商纣王的荒淫残暴失去了民心,引起了全国的混乱,不仅百姓纷纷逃亡,许多大臣也无法忍受,纷纷逃往他国。西伯昌、微子、太师、少师等诸侯首领或大臣抱着他们的祭酒器具和乐器,率领他们的部下,都逃往了远方。

西伯昌离开商纣王,到较远的名叫“周”的诸侯小国定居下来之后,暗地里锤炼自己的意志,施行仁政,爱护民众,在当地做了很多好事。很多不满于商纣王的诸侯小国纷纷脱离了商朝,归顺到了他的周围。西伯昌的力量越来越壮大起来。西伯昌后来自称为周文王。几年之后,周文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发继位。发就是日后的周武王。

荒淫残暴的商纣王仍然不思悔改,而在周武王周围,已经蓄积起一支强大的力量。商纣王当然不会轻易罢休,他带领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摆开阵势,与周武王率领的军队决一死战。这场战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早已失去了民心,连他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也不听他的指挥,因为他们都是深受商纣王残暴统治之苦的奴隶。就这样,战斗一开始,他们就纷纷倒戈,反而帮助周武王攻打商纣王。商纣王很快就被打败了,他不得不逃进王宫,穿上那件用珍珠宝玉装饰的衣服,登上他耗巨资修筑起来、用于荒淫玩乐的鹿台,跳进火中,自焚而死。

周武王砍下商纣王的头,把它悬挂在大白旗杆上。周武王还把大臣箕子等被商纣王关在牢里的人都放出来,并重新修筑了比干的墓。好不容易熬出头的老百姓非常喜悦,大家在商朝的都城朝歌通宵达旦地庆祝。

商朝既灭,各诸侯小国的首领一致推举周武王为天子。从此,中国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开始了。

周朝定都镐(hào)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世称“西周”。周武王登基之时,对身边大臣和所有百姓宣布:“我要日夜勤勉,推行仁政。”周武王果然采取了与商纣王完全不同的政策。他命人把战马放养在山坡上,把拉战车的牛放养在桃林里,归老百姓所有。他还命令军队放下所有武器,宣布解散,以让人力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

史记卷五 周本纪·平民逐厉王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个国君,他的名字叫胡。周厉王是一个贪财好利的人,他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恨不得把天下所有财富都聚敛在自己名下。朝廷里有个叫荣夷公的大臣,摸透了周厉王的心思,故意在他面前表现得很有聚敛财富本领的样子,因而得到周厉王的重用。

在当时,尽管在名义上说,所有土地都是属于国家的,作为国家代表的天子,可以把部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分一部分给手下的大小官员和士兵。然而周朝初年,地广人稀,有好多没有分封过的荒地。这些荒地由贵族派人或百姓自己开垦出来,种上了粮食,渐渐地成了贵族或百姓的私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私田,各地都有,面积已经不小。

荣夷公发现了这个情况,赶紧给周厉王出主意:“大王,这土地可是国有的,怎么可以谁开垦就归谁呢?这样的话,土地国有的传统法度就要被破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你应该宣布,天下山川林泽、荒地及其各种产品都是您的专有利益,任何人不得侵犯。”周厉王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宣布贵族和百姓不得利用荒地谋生,更不得变为自己的私田,所有由荒地改成的良田都将收归天子所有。

周厉王的法令一宣布,立即引起了贵族和百姓的强烈不满。大臣芮良夫忍不住劝谏厉王,他说:“周王室能做这样卑劣的事吗?那个荣夷公只知道独占财利,而不知道大难就要临头。财利,是各种各样的物品产生出来的,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想一个人独占,无穷的祸患就会降临。荣夷公用十分卑劣的思想教导您,您如果真的听了,您的统治还能长久吗?作为一个百姓的君王,首先应该想到把财利公平地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普通人独占财利,人们会把他叫做强盗,大王您也这么做,有谁还会归服您呢?荣夷公如果被长期重用,周朝必定灭亡。”可是,周厉王没有听取芮良夫劝谏的意思,反而任命荣夷公为卿士,让他掌握大权。

周厉王行为暴虐,奢侈傲慢,国内的老百姓都在议论纷纷,几乎每个人都在指责周厉王。卿士穆公虎听到这些指责声,急忙跑去劝告周厉王:“老百姓已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您可得注意啦!”周厉王听了非常气恼,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暗中监视那些议论朝政的人,一旦发现有人在批评周厉王,立即向厉王报告,把议论的人杀死。

在高压政策下,很少有人再敢批评周厉王了。由于已经有人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人们在路上遇见,甚至连话都不敢说,只用目光表达他们的意思。周厉王却十分高兴地说:“现在好了,每个人都不敢说三道四了。”卿士穆公虎劝谏道:“您是在强行堵塞言路,这可不是好事。防范百姓的言论,超过了防范水患。水流因为长期堵塞,一旦溃决,就会伤害许多人;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拥护您的人还会有几个?”忠言逆耳,周厉王根本不想听,仍然继续推行他的高压政策。

三年之后,人们积蓄已久的愤怒果然火山似的爆发了!国都中的平民和部分贵族聚集在一起,手持棍棒斧头冲击王宫,喊着要杀死周厉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吓坏了,在卫士的帮助下,跳出后墙,狼狈逃跑,一直逃到彘(zhì)地(今山西省霍州市一带)。愤怒的人们找不到厉王,便把仇恨发泄在他的家人身上,准备抓走太子静并处死他。太子静也急忙逃跑,逃进了卿士穆公虎的家里,但很快被人发现了。于是人们又团团围住了穆公虎的家,要求他交出太子静。

穆公虎的先辈世代都是周朝的重臣,他本人尽管对周厉王重用荣夷公,最终导致这场灾难一事很恼恨,但毕竟对周朝忠心耿耿。他在自己的屋子里犹豫再三,最后他想:“以前我三番五次劝谏大王,可他就是不听,结果惹来了大灾难。但是,如今真的把太子静交出去,大王会不会认为是我把他当做仇人,而在发泄愤恨呢?我可是一个侍奉国君的大臣,即使身处危险的境地,也不应该仇视和怨恨君王,否则我就太对不起我的列祖列宗了。”他一咬牙,先把太子静藏了起来,再让自己的儿子穿了太子的衣服,假扮成太子静,交给了愤怒的人们。情绪激动的人们没有识破他的计谋,他们把这个无辜的孩子当成太子静处死,而太子静的性命却保全了下来。“国人暴动”后来平息下来了,局势又慢慢地恢复了平静。可周厉王逃跑了,太子静也还不能马上出来,周朝一时没有国王,大臣们及各诸侯首领就推举了穆公虎与共伯和暂时共同代理行使国政。共伯和就是周朝初年被封于卫地的卫武公。这段由穆公虎与共伯和暂代国政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这一时期,为了稳定局势,穆公虎与共伯和废除了周厉王推行的一些不合理的政令,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周朝又开始恢复了秩序。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这时,一直生活在穆公虎家中的太子静也已长大成人。穆公虎便把用自己的儿子换下太子静的故事公布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这样,穆公虎与共伯和一起拥立太子静为国君,即周宣王。周宣王在穆公虎与共伯和的继续辅佐下,修治政事,效法文王、武王等先辈留下来的优秀传统风尚,四方诸侯重又归附于周朝,周朝由此迎来了较为稳定发展的“宣王中兴”期。

史记卷六 周本纪·烽火戏诸侯

西周晚期,虽有周宣王的中兴,但仍然没有改变整个王朝由盛而衰的势头。到了周宣王之子宫涅继位,成为周幽王时,周朝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有的困难是人为造成的,有的麻烦却是由上天带来的。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都城镐京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三条大河竟然干涸无水,而距都城镐京不远的岐山居然也莫名其妙地崩塌,这些现象都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同一年,都城一带又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了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于当时的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理不甚了解,都以为这是周朝即将出现大变故的先兆,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秩序也出现了动荡。

按理说,这样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的周幽王应该全力以赴,拯救民众和国家于危难之中,可昏庸的他竟对灾情不闻不问,不理朝政,整天沉醉于花天酒地的生活。

幽王三年,周幽王得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名叫褒姒(sì)。褒姒原先是诸侯小国褒国的一名弃女,后来入了周朝王宫,被周幽王在后宫发现,被封为王后。

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他不惜重金,给她穿锦罗绸缎,吃山珍海味,送她许多贵重首饰。周幽王还许诺让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成为太子,而废除已经立下的太子宜臼。由于有了褒姒,周幽王对朝政更加不感兴趣了,整天陪着她,别的什么事都不做。

然而,褒姒尽管长得很漂亮,但总是不愿意笑,整天蹩着眉头。周幽王多么想让她笑呀,他觉得她的笑是天下最迷人的笑容。为了能让她笑一笑,周幽王想尽办法,可不管他怎么做都没有效果,褒姒就是不笑。周幽王实在愁死了。

在当时,信息传递的方式比较原始,但遇上外敌来侵等危急事情,仍然需要互通情报。古人对此也想出了很多办法,点燃烽火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周朝经常遭受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的袭击,为了共同御敌,周朝与属下的各诸侯国约定,一旦镐京有难,各诸侯国都要出兵前来保卫。通报敌情的方法就是燃起烽火。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靠近少数民族地区的边境,隔几十里就修筑一个烽火台,烽火台有兵把守,上面备有狼粪、火把等。一旦某个烽火台发现敌情,把守的士兵就白天点起狼粪,夜晚点燃火把,向四处报警。临近的烽火台看见了,也及时点燃狼粪或火把。一个一个烽火台相继点燃,就能及时把情报传递给四方,各诸侯国看见了,就会以最快速度调集军队,前来支援。由于各支军队同时聚集,场面十分壮观。

一天,周幽王突发奇想:能不能以点燃烽火、召唤诸侯军队前来支援的热闹场面,来博褒姒一笑呢?这可是一个好主意哩。主意已定,急于想让褒姒笑一笑的周幽王也顾不上太多了。

这一天,周幽王特意陪伴着褒姒来到了镐京附近的烽火台上,命令把守的士兵点燃烽火。烽火很快在各个烽火台上燃起来了。果然,得到“敌情”的各诸侯国,按照约定,以最快的速度调集兵马,日夜兼程,飞快地赶来,来保卫周幽王和国都镐京。但是,各诸侯国的军队拼死赶到镐京之后,半个敌人都没有见着,见到的只是站在城楼上看热闹的周幽王和褒姒。他们两人轻轻松松地站在那儿,什么事儿也没有。弄清了原委的诸侯首领们都很气愤,但又对天子周幽王无可奈何,只好在心里咒骂一通离去。

看到了各路军队飞速聚集的壮观场面,看到了受了骗的人们灰溜溜地离去,这滑稽荒唐的一幕终于使褒姒大笑起来。见美人终于笑了,周幽王十分得意,心里直想,亏得我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否则,美人能这样开心吗?

后来,周幽王为了再让褒姒笑一笑,又几次下令点燃烽火,召集各诸侯国的军队,而自己则陪着褒姒观赏取乐。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骗上当,各诸侯国的军队不愿再来了,即使看到烽火,知道又是周幽王陪着褒姒在戏弄他们,也就不再理睬。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她的父亲申侯是申国的国君。周幽王废了申后,改封褒姒为王后,申侯对此非常不满,便在公元前771年联合了缯国和西方夷族犬戎国,起兵大举进攻周朝,讨伐周幽王。由于这时的民众对周幽王已非常失望,所以,以申侯为首的军队进攻镐京十分顺利,很快就打到镐京城下了。

周幽王接到敌情,马上派人点燃烽火,向各诸侯国求救,希望他们以最快速度调集军队,前来支援。然而,各诸侯国接到情报后,以为这又是周幽王陪着褒姒在戏弄他们,如果真的去了,无疑又会遭褒姒的一顿讥笑。因此,没有一个诸侯国派兵前来支援。就这样,以申侯为首的军队很快攻破了镐京。周幽王见状,慌忙带着褒姒逃跑。但是,他们刚刚逃到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就被犬戎国的士兵追上。周幽王被杀了,褒姒也被他们掠走,周朝的好多财物也被他们夺去。西周王朝也因此而结束了。

战争结束后,各诸侯国又联合出兵,赶走了西方夷族犬戎国的军队,按着申侯的意见,废太子伯服,重立申后所生的宜臼为太子,并拥立太子宜臼即位为国君,他就是周平王。周平王登基之后,把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周”由此开始。

史记卷七 秦本纪·重用百里傒

秦穆公继位的时候,秦国已从一个普通的诸侯国,渐渐壮大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然而此时,以齐桓公为首的齐国、以晋献公为首的晋国,其实力也渐渐强大起来。秦穆公知道形势的紧迫,于是他登基之后,实行招揽贤才、富国强兵的策略,准备逐渐发挥自身优势,以图霸业。

秦穆公五年,晋国借虞国之道,灭了虢(ɡuó)国,又在收兵回国途中顺路消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的虞公和大夫百里傒(xī)。正巧晋国的公主出嫁给秦穆公,百里傒等一批俘虏就作为陪嫁品,送往秦国。百里傒对自己的这个结局非常沮丧,便中途逃脱,逃到了楚国,且被楚国士兵捉住关了起来。

秦穆公早就知道百里傒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他发现晋国奉上的奴仆名单里有百里傒,却不见其人,便开始查问。查清来龙去脉之后,秦穆公派人向楚国献上五张价值昂贵的优质羊皮,终于把百里傒赎了回来。

百里傒来到秦国时,秦穆公亲自去迎接他,一点也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俘虏,而是非常谦恭地向他求教治国之道。百里傒为此非常感激。他对秦穆公说:“我可是一个亡国之臣啊,而且已经七十岁了,究竟是什么让您对我如此关心呢?”秦穆公说:“虞国国君因为没有重用您,不够重视您的进谏,才导致亡国的。亡国不是您的错,相反,从这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您非凡的才华。”秦穆公谦虚地向百里傒讨教,并与他推心置腹谈了三天三夜。听了百里傒的见解之后,秦穆公坚持要把掌管国家大政的权力授予他,并称他为“五羖(gǔ)大夫”。

然而百里傒再三推辞,并说:“如果要说我的才能,那肯定不及我的朋友蹇(jiǎn)叔。蹇叔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指路,这很能说明蹇叔的才能。我在齐国游历的时候曾经流落街头,是蹇叔收留了我。我本来想追随齐国国君,来发挥我微薄的才能,又是蹇叔及时制止了我,使我能够避免齐国的内乱,从而来到了周朝。王子颓喜欢牛,我便通过养牛接近了他。但等到颓想要重用我时,是蹇叔劝阻了我,使我适时离去,免遭被诛杀的凶险。我在虞国的时候,曾经贪图财利和地位,幸亏我两次都及时采纳了蹇叔的建议,果然都避免了灾难。如果我不听从他,必定会遭遇虞公亡国的祸难。因为我知道蹇叔的贤能,所以我向您推荐他。”秦穆公于是又派人用贵重的礼物,把蹇叔请来,任用他为上大夫。

当时,秦国很想袭击郑国,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郑国有人前来通报,说:“我把守着郑国都城的城门,秦国可以偷袭郑国,绝对能成功。”秦穆公便就这件事向百里傒和蹇叔询问。他们两人说:“秦国军队若向郑国发起进攻,要途经好几个国家,行程千里,且必须悄悄前行,实施偷袭,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既然有人向我们出卖郑国,难道就没有人把我们的偷袭行动告诉郑国吗?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可是,秦穆公很固执。他说:“你们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这事我已经决定了。”于是他坚持发兵,并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另外一位将军白乙丙率兵进发。出兵这一天,百里傒和蹇叔对着自己的儿子痛哭不止。秦穆公知道了之后很生气,说:“我郑重其事地发兵,而你们竟对着将领哭丧,这是什么用意呢?”百里傒和蹇叔说:“我们怎敢哭丧您的军队呢?我们已经老了,我们只担心如果他们回来迟了,就无法再相见。”两位老人还悄悄告诉他们的儿子:“你们如果失利,这地点肯定在殽(xiáo)山(今河南省西部)的险要地区。”

秦穆公三十三年,由孟明视等三位将军率领的秦国军队向东行进,越过晋国领土。在晋国的滑地,正巧遇上了郑国商人弦高。弦高马上猜出了秦国军队的企图,便把想去贩卖的牛送给秦国军队,还机智地说:“听说秦国将要诛伐郑国,郑国国君已在全力以赴地准备,这些牛是他派我来慰劳你们的,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等三位将军一听,判断出郑国得知了秦国军队的行动,已在全力防御,偷袭郑国已无可能,便索性攻占了晋国的滑城。

这个时候,晋文公刚刚去世,尚未安葬。准备登基的晋太子襄公十分恼恨:“秦国这是在欺侮我们啊,趁我办理丧事的时候,偷袭了我的滑城!”于是,他身披孝服,发动军队埋伏在殽山的险要地区,截住了秦国军队,把秦国军队打得大败,孟明视等三位将军也被俘虏了。

幸亏晋文公的夫人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赶紧找到太子襄公,为秦国三位被俘的将军说情:“他们擅自进攻了晋国,所以连我父亲对这三位将军也恨之入骨哩。希望你把这三位将军放回去,好让我父亲亲自痛快地烹杀他们。”太子襄公便放孟明视等三位将军回到秦国。

三位将军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亲自穿着素服,在郊外迎候他们,还哭着说:“我没有采用百里傒和蹇叔的建议呀,使得你们蒙受耻辱。现在我只希望你们用心准备雪耻,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懈怠。”他马上恢复了三位将军的职位,让他们苦练兵士,琢磨战术。

通过这件事,秦穆公对百里傒更加器重了,再也不敢潦草而固执地对待他和蹇叔的各种建议。

史记卷八 秦始皇本纪·嬴政统天下

秦始皇嬴(yínɡ)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当年秦庄襄王被作为人质,羁(jī)押在赵国,见到了吕不韦的姬妾,非常喜欢,便娶她为妻,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他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嬴政十三岁时,秦庄襄王去世,他接替了父王,成为秦王。这时秦国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疆域还越过宛,占领了郢(yǐnɡ),设置了南郡;在北方,秦收取了上郡以东的地区,拥有河东、太原、上党三个郡;往东面,秦国的势力侵入荥阳,灭了东、西二周,设置了三川郡。嬴政封吕不韦为丞相,号称文信侯;蒙骜(ào)、王龁(hé)、麃(páo)公等人担任了将军。秦王年纪小,即位不久,国家大事便委托给大臣们处理。

秦王嬴政统治期间,国内发生了不少事件。蒙骜将军平定了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的叛乱,王龁、麃公等将军分别率兵攻打魏、韩等国,都取得了胜利。秦国还克服了饥荒、蝗虫、瘟疫等灾害。后来,又反击了韩、魏、赵、卫、楚等五国向秦国的联合进攻。

嫪(lào)毐(ǎi)是曾被太后宠信的宦官,后被封为长信侯,秦王把山阳地区(今河南省焦作市东)赐给他作为封地。后来,还把河西太原郡改为毐国。谁知嫪毐仍然不满足。当秦王举行成年加冠典礼时,嫪毐阴谋发动叛乱。当时,嫪毐假造了秦王的御玺(xǐ)和太后的玺印,调动山阳地区的军队以及侍卫兵卒、官骑、舍人等,准备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