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09:47:45

点击下载

作者:余铋珍 主编 林朝红 蔡斯永 副主编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第三版)

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第三版)试读:

前言

本教材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以及学者专家的肯定,使笔者备受鼓舞。本教材的第二版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肯定,成为海外511所孔子学院的馆藏图书,同时在全国多个方言区传播,用于交流和学习。本教材也因其针对性、地方性、形象性、实效性强,使得使用本教材的应试者普通话二级甲等通过率逐年提高,现已接近30%,二级乙等通过率已达到98%。

本次修订将继续保持第二版的基本框架,但内容上与时俱进,以适用于读者的需要。教育部语用司和语信司两司司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 “南山会讲‘语保世界观’” 活动中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需要语言铺路。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语言隔阂的消除,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本教材即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既指出普通话与广东三大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区别,又努力引导应试者实现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①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下发的国语普测 〔2016〕 5 号文通知要求,更换了50 号作品,即将纪广洋的 《一分钟》 替换为朱自清的 《匆匆》,自2017 年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②在模拟试题后增加了30 篇命题说话题目,便于查阅;③韵母o的舌位由原来的后半高调整为后中元音,ê由前半低元音调整为前中元音;④声母部分个别段落做了调整,作品中个别词语、拼音等进一步完善。

在本次修订中特别感谢林伟同学,他为本书的完善提出了细致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谢意。为配合 “潮州人学习语料库建设” 活动,我们为本教程配备了由天津市津南区广播电视台遇博主播协助录制完成的音频资料,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该音频可使用 “泛媒阅读” APP收听,相关信息请见书末的“MPR出版物链码使用说明”。最后,欢迎本书使用者多提宝贵意见,以期日臻完善。

余铋珍

2017年7月20日第二版前言

本书自2011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学者专家、同行及使用者的肯定,认为其指导性、针对性强,理论讲解深入浅出,训练安排合理,实训方法巧妙适用,对初学者和复杂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近三年来使用本教材者的普通话测试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普通话水平提高较快,第一次考核的二级乙等通过率已超过92%,比往年提高了10%,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的考生也不断增多。由此,本教材还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肯定,成为海外孔子学院的馆藏图书,为推广汉语、推广普通话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为使本书内容更完善,在2013年第二次印制时,我们增加了附录四和附录五的内容,以方便学习者进行音节练习。

为使本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应暨南大学出版社要求,本次修订我们结合了这门课的教学实际和测试需要,增补了一些内容、删减了一些篇幅并改换了一些例证;同时,也重写了一些章节和改写了一些段落。做了较大改动的章节有:第一章 (普通话概说)、第三章 (普通话语音训练)、第五章 (命题说话) 和附录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等。修订后的教材,概念描述更加清晰准确,语料积累更加丰富有趣,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凝练。《普通话水平测试教程》 作为一门课程,要有汉语体系的系统性,我们在编写时考虑到广东省三大方言的实际,按测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讲解,教学时可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和详讲略讲的内容,还可以突破常规,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比如,声调可以放到语音训练部分的最前列;语流音变通常是语音训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对比较多、比较杂,各音变现象可分散到语音训练的各部分,如轻声、变调可以放在声调的学习之后,儿化放在韵母学习中,语气词 “啊” 可以放在声母的练习中。总之,授课者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本书。

本书虽经再次修订,但仍难免有不足之处,欢迎使用者多提批评意见,使其日臻完善。

余铋珍

2014年11月21日前言

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教办522号文规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根据以上规定和实际需要,国家教委把这门课程定为教师口语课,组编和发行了全国通用的主干教材——《教师口语》和《教师口语训练手册》,并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编写地方辅助教材。广东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2000年9月23日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其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粤教办〔2001〕15号文件)为了使地方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达到这一标准,我们必须加强普通话教学。

目前,“教师口语”课程主要承担了普通话教学的任务,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首都师范大学编写的全国通用主干教材《教师口语》《教师口语训练手册》及由韩山师范学院编写的《普通话与朗读》。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这几本教材特别是普通话部分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理论的讲述或过于笼统模糊,或理论性太强、通俗性不足;训练材料的设置不合理,或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层递性;配套的音频教材不能满足方言区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课外无法通过自学来进一步加深印象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我们能编写出一本系统性、理论性、通俗性、实践性都能兼顾的教材,设计由浅入深的训练题目,录制有关普通话学习的音视频训练材料,构建立体的网络平台,那么,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广东省方言复杂,主要有粤方言、客家方言和属于闽方言中闽南方言分支的潮汕方言三种方言。由于这三种方言都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成分,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在语音方面与普通话差异较大,说这些方言的人学习普通话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主要根据闽、客、粤三种方言与普通话的相同、相异之处来阐述和剖析发音理论与方法,突出强调方音偏误辨正之法,针对普通话测试的各个项目选编训练材料,力求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本书主要是为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而编写的教材,针对广东人学习普通话存在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问题编排训练难点内容,训练对象侧重于说闽语的潮汕人,同时兼顾客家人和粤语读者。本书实用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涵盖了普通话的历史、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用气发声技巧训练、语音训练、词汇语法训练等内容,提供了普通话测试用的60篇作品与拼音的对照及朗读提示,还有30篇命题说话的思路提示等,读者可以随时纠正误读,有效地提高普通话的表达水平。本书还提供了偏旁类推字表、多音字词、轻声儿化词语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汉语拼音方案等材料,以便读者查阅和学习,明确测试要求和考试方式,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本书编者、审校者是长期从事推普、测试工作和普通话教学的地方师范院校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媒体制作者具有资深的实践经验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是网络支持的又一保证。本书由余铋珍主编,普通话概说、语音、朗读及测试部分主要由林朝虹审校,词汇、语法及命题说话部分主要由蔡斯永审校,课件制作和网络支持由沈珊负责。

本书的编写是在汇集各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的(书目详见参考文献),对此谨表谢忱!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望专家、同行和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改进!

编 者

2011年3月27日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普通话概说

第一节 普通话的内涵、由来及其地位

第二节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第二章 普通话语音概论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第二节 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语音训练的步骤及方法

第四节 发声技能训练

第三章 普通话语音训练

第一节 声母训练

第二节 韵母训练

第三节 声调训练

第四节 语流音变

第五节 词、语、句的轻重格式

第四章 普通话词汇和语法训练

第一节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对照

第二节 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对照

第三节 粤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和句法上的对照

第五章 命题说话

第一节 命题说话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命题说话的心理调节及思路提示

第六章 朗读训练

第一节 朗读概述

第二节 朗读技巧

第三节 心理状态训练

第四节 表达技巧训练

第五节 各种文体的朗读

第六节 朗读作品注音及朗读提示

第七章 普通话水平模拟试题(10套)

附录一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附录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附录三 汉语拼音方案

附录四 普通话单音节词表(常用词、次常用词)

附录五 普通话多音节词表

参考文献

后记第一章 普通话概说第一节 普通话的内涵、由来及其地位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确立了普通话使用的标准,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通用语。“普通话”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普通话等于北京话吗?“华语”“国语”等同于“普通话”吗?通过本章的学习,相信读者对上述问题定能有深入的了解。

一、普通话的由来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时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明清时期的共同语叫“官话”;民国时期的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语才叫“普通话”。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国家通用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第一,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

第二,“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

第三,“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第四,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地位。“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练习会”,拟订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也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他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普通话”的定义,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将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其中,“普通”二字的含义是“普遍”和“共通”。

二、普通话不等同于北京话

严格地说,“普通话”并不等同于“北京话”。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北京话只是诸多方言之一。普通话是在北京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汉民族共同语后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即北京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而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如把“和”读成“害”,把“往东”读成“wànɡ东”,把“文化”说成“vén化”;同时,普通话词汇也不包括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语,如把“累垮了”说成“累tán了”,把“叔叔”叫成“二爹”等。

因此,我们学习普通话,不能完全按照北京人特别是老北京人的语音、词汇来说话,要注意分辨哪些是北京人的土词、土语,要多听普通话广播,多看普通话电视节目以及多观看普通话教学视频,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三、国语、华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国语、华语和普通话都是指中国通用的普通话,它在中国大陆称“普通话”,在台湾称“国语”,在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三种称谓,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当然,这三种称谓从来源和使用范围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别。“普通话”这个名称,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运动”中提出了推行与文言、方言相对的各省通用之语——“普通话”的构想。后来,黎锦熙、瞿秋白、鲁迅等陆续对“普通话”有过论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语言文字,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国语”这个名称也是清朝末年提出来的。1909年,清朝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1910年,资政院议员江谦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了“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主张;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沿用“国语”这种称说,台湾至今仍这样使用。“华语”是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华人社区对汉语通用语的称谓。在那里,这样称谓汉语是恰当的,在那里如果用“普通话”来称谓汉语,那么它在表达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华语”那样强烈。如果在那里用“国语”来称谓汉语,那就更不合适了,因为在那些国家里,汉语不一定是官方语言,或者并不是唯一的官方语言。

四、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

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民通用语言,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联合国有160多个会员国,但是它不可能用160多种不同的语言来工作。联合国成立之初就商定了五种工作语言,即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汉语,后来增加了阿拉伯语。于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变更成了六种。汉语能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这是国家和语言的地位在世界上相对比较重要的一种具体体现。(二)“汉语热”持续升温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此国门打开,中外交流不断增多,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他们既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可能是为了增进两国之间的交流;既可能是为了旅游,也可能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总之,汉语正逐渐吸引各国学子的关注。“汉语热”不仅“热”在中国本土,许多国家的外语院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课程。另外,许多国家的中文报纸种类明显增加,仅哥斯达黎加就有十余种中文报纸。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热”持续升温,进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正在逐年增多,走出国门的汉语教师队伍也在逐年壮大,去传播汉语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截至2014年9月29日,全球五大洲已有123个国家和地区共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以传播中国文化,“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三)使用人数最多

汉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除了在中国(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被广泛使用以外,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使用。此外,还有大量的海外华人分散居住在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他们也在使用汉语。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全球“孔子学院日”首次证实汉语学习人数已达1亿人。美国学习汉语的人数比10年前增长了15倍,德国增长了10倍……目前,美、法、日、韩等48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四)随着我国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逐年增长,呈飞速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世人所瞩目,被世界称为奇迹。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祖国,中国洗雪了国耻;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汉语作为中国的全民通用语,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必将随着国家地位的提高而显得更加重要。

周有光先生在《汉语的国际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汉语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虽然重要,但是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相比,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做到:“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切实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为汉语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第二节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其实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总是在某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是北方话。这是因为中国历代在北方建都,辽、金、元、明、清又都定都北京,宋元以来许多重要著作都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而且北方方言区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因此,北方方言依托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传播各地,汉民族共同语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虽是北方方言,但它同时从其他方言中汲取营养(从方言中吸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来充实自己。民族共同语总有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和措施相伴随,所以,它比任何方言(包括北方话)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规范性和公众性。

民族共同语这种既植根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特性决定了它为全民族服务的性质,而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分支,只为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服务。随着社会统一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发展,人们文明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日益法制化,更要求大力推行民族共同语,在正式场合和公众场合使用的具全民性和较强规范性的普通话。然而,方言的地域性、亲情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传承也决定了方言在局部地域存在的必要性和使用价值。因此,国家语言规划应一方面继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地保护方言,进行方言文化教育。

二、方言的分布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其余方言则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而逐步形成的。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这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差异很大,不能沟通。后来,北方的汉人几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七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汉语本身自然就不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的独特环境中发展。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即“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北方方言又有四种次方言:①狭义的北方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②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以及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③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和湖北大部,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地;④西北方言,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为: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ɡ现在已经只剩下-n、-nɡ。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2.吴方言

吴方言在江苏南部、浙江绝大部分、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使用人口约为汉族总人口的8%。

其主要特点为: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浊音。大多数地方古三个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 (一般为-ng),三个入声韵尾亦合并为一个 (-㊣)。双元音多单元音化,不少鼻音韵变为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化。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但上海市区只有五个。

3.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在南方的客家人中使用广泛,主要包括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四川、台湾桃园新竹苗栗三县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受北方南下移民的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客家话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客家人使用,在畲族中也广泛使用。使用客家话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客家话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而以民系来命名的方言。

4.闽方言

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台湾、广东东部潮汕地区、广东雷州半岛等地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区、闽东区、闽中区、闽南区和莆仙区。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方言。闽语系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闽南语,共有-p、-t、-k、-㊣、-n、-m、-ng七种辅音韵尾,保留中古汉语声调 “平、上、去、入” 分阴阳的特征,潮汕方言即闽南语的次方言。使用闽语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

5.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中部和西南部、广西南部、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之间。粤语声调非常复杂,广州话有九个声调,是保留中古汉语特征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

6.湘方言

湘方言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两类。新湘语更接近于北方话。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娄邵片(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

其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以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

7.赣方言

赣语,又称赣方言,古称傒语,属汉藏语系汉语。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赣语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

8.其他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其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山东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

从上述方言的分布可以看出,广东是个多方言地区,其中部和西南部主要运用粤方言,东部广大潮汕地区主要运用闽南方言,东部及北部山区主要运用客家方言。这三种方言虽然同属于古汉语的遗留,都是广东话,但它们在语音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操持这三种方言的人彼此基本不能沟通。与北方方言相比,广东三大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广东人学习普通话较为困难。

三、推广普通话并非消灭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政策。但是,我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一再表明,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也指出:“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方言是为一个地区的人民服务的,推行普通话并不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逐步地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法则的。方言可以而且必然会同普通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当今仍然适用。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民族共同语。推广普通话总的要求是在正式的场合和公共交际场合讲普通话,但并不排除在非正式场合讲方言。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的,并不是所有场合一律不让说方言。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方言为一个地区的人们服务,能够很好地发挥日常交际的功能。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借以丰富自己。“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两者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四、为什么要学好普通话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在推广普通话之初,北方人到广东来,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言交流困难,他们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虽然经济上处于排头兵位置,南北交流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活跃,但是在语言交流方面仍存在障碍,闹出了许多笑话。例如:

盛夏,珠三角某干部领着一群从外省来取经的同志到处参观,中间小休时,他盛情地对大家说:“天气太热,请大家吃点西瓜解解暑,亲亲热(清清热)!来,你们吃大便(大块的),我们吃小便(小块的),吃完以后去看我们的下场(虾场)。”众人拿着西瓜,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回,粤西某领导到部队去感谢解放军对少年宫的支持,他非常热情地发表演讲:“亲爱的南海烂队(南海舰队)的指战员们,你们好,感谢你们给少年宫赠送了退役的烂艇(舰艇)……”在场的官兵面面相觑,那明明是一艘好船啊!

某潮汕地区领导热情地带领来参观的外省客人上船游览时,很认真地说:“今天风大浪大,大家要吃点避孕药(药名‘避晕’),免得头晕。”众人脸红。然后,该领导又热情地招呼大家:“来来来,请到床头(船头)来,坐在床头(船头)看娇妻(郊区),真是越看越美丽啊!”众人无语。

上述笑话多是因为说话人方音严重而造成的误解和麻烦。语音虽然只是略有区别,但意思就相差甚远。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词汇、语法不同而闹出的笑话。例如:

有一次,潮汕地区某官员以火锅设宴,招待上面来的高级嘉宾,他举起筷子在滚烫冒热气的火锅里一边搅拌,一边笑容可掬地说:“大家别客气,滚了(煮开)就吃,吃了再滚(煮开)。”

所以,为了避免在工作和生活中闹出笑话,顺利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学好普通话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普通话已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准之一,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讲的普通话都不错,说好普通话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审美取向。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开创更多的机遇,要学好普通话,这也是国家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需要。【思考题】

1.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简述它与“国语”“华语”的区别。

2.普通话的科学定义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中国汉语分为几大方言区?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个方言区?试比较你的家乡话与普通话之间在语音、词汇及语法方面的不同。第二章 普通话语音概论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学习语言,必须首先掌握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交际作用通过语音来实现。它具有生理性质、物理性质、社会性质三种属性。

一、语音的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因此,我们可以从生理的角度考察语音的性质。人类没有专门用来发音的器官,而是使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作为自己的发音器官,只有声带专用于发音。

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肺、支气管和气管

这是人的动力器官,这部分器官只起供气和通气作用。肺供气,支气管和气管通气。

2.喉头和声带

喉头上通咽头,下连气管,起通道作用。声带位于喉头中间,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两片声带之间的空隙叫声门。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时,会引起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声带在发音中起重要作用。人们控制声带松紧的变化,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人类无论是说话还是呼吸,无论是发乐音还是发噪音,气流都要通过声带。说话时,声门闭合,从肺中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呼吸时,声门大开,让气流畅通。

3.咽腔、口腔和鼻腔

咽腔是气流的通道和共鸣器,上通鼻腔,下通喉头。口腔和鼻腔靠软腭和小舌隔开。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畅通,这时发出的音叫口音。软腭和小舌下垂,口腔某部位闭塞,气流只能从鼻腔呼出,这时发出的音叫鼻音。鼻腔一方面是通道,另一方面也用来发音,气流通过鼻腔时摩擦鼻腔四壁而出声。此外,鼻腔也是共鸣器,发口音时,气流虽然不通过鼻腔,但也发生共振,如果鼻腔不通气,音质就会受影响。发音器官示意图

以上的发音器官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便于掌握普通话每个音的特点。

二、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因此,语音又具有物理性质。物体受到外力撞击而发生颤动,颤动体振动了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一种疏密相间的音波。音波传播到人们的耳朵里,就成为人们能够用听觉器官感受到的声音。从物理角度来看,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四个要素。

1.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在同一时间内,振动次数多(即频率大)的声音高,振动次数少(即频率小)的声音低。

语音的高低与人们声带的长短厚薄有关。一般而言,女性和孩子的声带较成年男子的声带短、薄,发音时,在同一单位时间里振动次数要多,所以声音高;成年男子的声带较女性和孩子的声带长、厚,发音时,在同一单位时间里振动的次数少,所以声音低。同一个人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是由于人们能够控制自己声带的松紧。声带拉紧,声音高;声带放松,声音低。汉语声调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由音高不同形成的。例如:

八——声音高而平;

拔——声音由中升高;

把——声音由半低降低,再升至半高;

爸——声音由高直降到低。

2.音强

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取决于音波振动幅度(即波幅)的大小。音波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音波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

声音的强弱与撞击物体时力度的大小有关。用力大,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用力小,物体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就低。普通话里的轻声与重音就是由不同的音强形成的。例如,“莲子”与“帘子”中都有“子”,前者要读上声,后者则读轻声,由于两个“子”的音强不同,从听感上就能区别意义:前者有“籽实”之意,意义是实在的;后者意义较虚,属于附加语素。

3.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声音的长短取决于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音波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音波持续的时间短,声音就短。

音长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在普通话中不太明显。方言中多有这种情况,如粤语的“三”要发长音,“衫”要发短音。

4.音色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也可以说是语音的本质,所以又叫作音质。不同的音色是由于音波振动的形式不同形成的,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

音色的不同,大体上是由以下三个条件决定的:

第一,发音体不同。如锣和鼓都是打击乐器,锣是金属的,鼓是皮面的,两者属于不同的发音体,因此它们有自己的声音特色。语音也一样,声带振动发出的音与声带不振动而由别的器官发出的音,音色是不同的。

第二,发音方法不同。如二胡和琵琶同是弦乐,二胡用弓子拉,琵琶用手指弹拨,不同的发音方法,使它们的音色不同。语音也一样,相同器官发出的音,送气和不送气能分别形成两个音色不同的音。

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例如,小提琴和二胡虽然同是用弓弦拉的乐器,但由于小提琴的共鸣箱是扁平的,二胡的共鸣箱是圆筒形的,因而演奏时各具特色。语音也一样,口腔闭合一点或张大一点,发出的音是不同的。

任何声音都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的统一体,语音也不例外。音色是语音中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在普通话中,音高的作用也特别重要,因为它也能区别意义。

三、语音的社会性质

声音和意义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一个民族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所用词的音义结合,只有得到该民族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才能成立。所以,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特点,这也是语言区别于自然界其他声音的本质特征。

语音的社会性质主要从“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地域不同,各地发音习惯也不尽相同。例如,某些地区的人把“兰”(lán)和“南”(nán)混同,这是因为不少方言没有或读不准“n”音。用普通话对照,n和l区别很大:n是鼻音,l是边音。再如,普通话有些辅音声母有不送气和送气的区别,“波”(bō)和“坡”(pō)不同,就在于b是不送气音,p是送气音,因而使“波”和“坡”的意义不同。但英语的辅音,就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因此两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并不相同。

语音是为交际服务的,什么样的声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示,并不取决于声音本身,而是与这个社会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因此,语音的社会性质是由语音的社会作用决定的,社会性质是语音的本质属性。第二节 语音学的基本概念

为了更好地对语音情况进行说明,我们必须弄清楚几个相近语音基本概念的区别,如音节和音素,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等。

一、音节和音素

音节是语音里最自然,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单位。一般而言,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音节,如“需要是发明之母”(xūyào shì fāmínɡ zhī mǔ)七个汉字就是七个音节。只有少数儿化的音节,例如“花儿”写作两个汉字,口语中却是一个音节(huār)。

音节不是语音的最小单位,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在汉语里,少数音节是由一个音素构成的,如“阿”(ā)、“鹅”(é)等;大多数音节是由两到四个音素组成的,如“大学校”中的“大”(dà)是由d和ɑ两个音素组成的,“学”(xué)是由x、ü、ê三个音素组成的,“校”(xiào)是由x、i、ɑ、o四个音素组成的,这些音素都是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

二、元音和辅音

根据不同的发音性质,音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元音,即发音时呼出气流不受发音器官阻碍而发出的音;另一类是辅音,即发音时气流通过发音器官受到某种阻碍而发出的音。如音节“妈”(mā),m是辅音,发音时双唇形成阻碍,让气流从鼻腔呼出,形成鼻音;而ɑ是元音,发音时口腔大开,让气流顺畅地通过口腔。

任何一个辅音的发出,都要受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的制约。对于普通话来说,辅音的发音部位比较容易掌握,而发音方法就比较复杂,有“清”与“浊”、“不送气”与“送气”等区别。发元音时,声带都要振动。发辅音时,振动声带的只有m、n、nɡ、l、r五个音素,它们叫浊辅音;其余声带不振动的都是清辅音,如b、p、f、d、t、ɡ、k、h、j、q、x、zh、ch、sh、z、c、s。“不送气”辅音发音时没有明显的气流冲出,如b、d、ɡ、j、zh、z;“送气”辅音发音时则有明显的气流冲出,如p、t、k、q、ch、c。另外,还有因阻碍和除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等区别。

三、声母、韵母和声调

汉语传统音韵学把汉字的字音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这叫音节的三要素。

声母是汉字字音开头的辅音,普通话里一共有21个辅音声母。

韵母是汉字字音中声母后面的部分,普通话里一共有39 个韵母。元音是韵母的主要成分,韵母中出现的辅音只限于鼻音-n和-ng两个,而且只能在元音之后。

声调是贯通整个字音高低升降的调子,这种高低升降的变化是音高的变化。普通话里一共有四个声调,每个声调的调值即实际读法不同。轻声属于音变现象,它的调值随前一个音节的变化而变化。

普通话音节(或字音)的三要素缺一不可,有些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叫作“零声母音节”。“零声母”不等于没有声母,如“阿姨”(āyí)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音节。“零声母”也是一种声母,它占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是个“虚位”,就如宾馆里的“101”房号一样,中间的“0”不能省略。第三节 语音训练的步骤及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较好地驾驭公共语言,是现代人必备的条件。公共语言在全球而言是英语,在中国而言就是普通话。目前,我国学习推广普通话的热潮空前高涨,一些窗口行业的普通话普及率也大有提高,但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普通话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广东方言地区,方言普通话现象仍然普遍。广东人能学好普通话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找到学习规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广东人是能学好普通话的。

一、探寻规律

广东人学普通话感觉最难的就是字音难记。广东人普遍存在平翘舌音、边鼻音、前后鼻音不分的情况。其实,只要找到了普通话的语音规律,要记住普通话的正确读音就不是难事。

汉字的四大造字法中,造字量最大的是形声字。形声字以形旁表意,以声旁表音。我们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可以很简单地记住大量的普通话正确读音。如“成”(chénɡ),我们只需记住它读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翘舌音ch,另一个是后鼻音enɡ,由此,我们可以掌握一个规律,凡是和“成”字有关的字都具备这两个因素,如“成、城、诚、铖、盛”等,它们的读音都是“chénɡ”。即便“盛”字是多音字(另一个读音:shènɡ)、“晟”的读音是“shènɡ”,但它们仍然具备“翘舌音”和“后鼻音”这两个因素。又如“青”字,我们只需记住它读音的一个因素,后鼻音inɡ,由此,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个规律,凡是和“青”字有关的字都具备后鼻音这个因素,如“请、清、情、晴、氰、圊、蜻、箐、鲭”(以上是声母为q的字)和“静、精、睛、靖、菁、婧、腈、靓”(以上是声母为j的字)等。尽管这两组字的声母有所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韵母in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青”的读音不假思索地判断出它们的音节都是带有后鼻音的。

另外还有一种规律,根据偏旁的左右位置不同来判断字的正确读音。如“且”字,如果在它的左边加上偏旁,如“组、阻、租、祖、诅、俎”,它们的声母都是平舌音(z);如果在“且”字的右边加上偏旁“力”,字的读音就变成了翘舌音,如“助、锄”,它们的声母分别是zh 和ch。

以上是掌握普通话读音的两种规律。我们掌握了规律,以此类推,举一反三,就能掌握大量的普通话正确读音。

二、掌握方法

我们了解了普通话的读音规律,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作为师范生,有专门的语音训练课,可以少走弯路,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首先,培养听力和音感。在语音训练过程中,听是基础,如果听力跟不上,就无从判断正误之间的区别,也就无法形成正确、标准的发音。所以,大家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养成有意听辨和用普通话思维交流的习惯。此外,多听作品朗读,多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身上学习标准的语音,从纯正的相声小品中学习普通话口语的表达。另外,注意培养音感,多接受正确标准语音的刺激,形成良好的语音感觉。

其次,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和发音方法。语音训练其实就是正音训练。正音训练的关键在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语音的每一部分都存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者应该循序渐进地逐一突破和掌握,进行反复、准确的训练。从局部入手,进而掌握整体,坚持多说多读,才能有所进步。语音训练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生到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再次,注意求同辨异,矫正偏误。在语音实验中,我们发现,当两个语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时,人们很容易将它听辨出来,而当两者的差异较小时则难以及时分清。之所以出现方言普通话的现象,是因为人们错把与标准普通话有细微差别的方音当成正确的。我们要学会求大同辨小异,矫正自己语音中存在的方言偏误,克服方言母语的影响,实现语音学习的正迁移。

最后,内化记忆和综合运用。内化记忆的要求就是将语音训练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不只在语音课上学和练,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时时纠错、自觉改错的习惯。强化标准音,将其化为深刻的内在记忆,才能牢牢掌握语音学习的根本。语音训练是为了口语的综合运用,因此,必须在读准音节的基础上,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通过综合运用,达到普通话语音运用准确、规范、自然和流畅的程度。

三、训练要求

通过语音训练掌握标准的普通话语音对于广东人而言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有“三铁精神”(铁脸皮、铁嘴皮、铁意志)和“两面镜子”。“铁脸皮”意味着要放得下面子,脸皮要厚,不怕他人的批评指正;“铁嘴皮”意味着要多读多练,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嘴皮酸;“铁意志”则要求学习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断地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以到达胜利的彼岸。“两面镜子”:一面是真镜子,对着镜子看清舌位,纠正口形,显得直观快捷,不受想象力的限制;一面是以人为镜,相同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往往会呈现出共性的语音问题,他人的错误正是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所以结伴练习普通话,相互指正,普通话的学习将事半功倍。

总之,广东人具有学习普通话的基本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喜欢普通话,坚持不懈地学习,学好普通话就不是难事。第四节 发声技能训练

口腔灵活,说话才利索。呼吸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气不足,声音软弱无力;用气过猛,易损害声带,而且嗓音重。一般人是单纯的胸式呼吸法,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底气。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从事教师、导游等职业的人必做的功课。

一、气息控制

练声的第一步是练气。表演艺术家李默然曾说:“练声先练气,气足声才亮。”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与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练呼吸。

做呼吸练习时的准备状态应该是心态稳定,心情平静,精神饱满,坐姿和立姿都可以练习。坐姿的准备状态是坐在椅子的前二分之一处,双脚踏住地面,上身直立,躯干略前倾,小腹微收;立姿的准备状态是两脚与肩同宽,两腿站直,平分重点,脊椎立直,不驼不塌不扭,胸自然挺起,两肩自然下垂,小腹微收。(一)吸气

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不是单纯向前向上挺胸,也要向左右撑开,感到腰带渐紧,特别是后腰有向后撑开的感觉,不要提肩,也不要让胸部塌下去),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意念)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将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肚子)。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