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地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5:05:31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丽霞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朽的地标

不朽的地标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但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特别是当今我们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作出最大贡献。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风采!2014年4月18日

文明发祥——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我国广大地区,横跨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长江流域雨量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作物生长期长,非常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江流域分布着很多新石器时期的原始文化遗址,它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比如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文化、营盘山文化等。

南方最早新石器彭头山文化

原始社会女性图彭头山文化处于长江流域,位于湖南省北部澧县大坪乡孟坪村境内,其年代距今9000年至7500年。它是我国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史前文化的代表。彭头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西北的澧水流域,仅发现于澧县境内。被确认为属于彭头山文化的遗址有彭头山、八十垱、李家岗等10多处。澧阳平原属于河湖冲积平原,是湖南境内最大的平原之一,是一个介于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间的过渡地带,它湖区,西北邻近山地彭头山古文化遗于澧阳平原中部,是出四周地的圆形丘澧县县城。周围地势面和南面有一些澧水的支流涔河的小支流。彭头山文化距今9100年至8200年。彭头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致呈长方形。据考察,遗址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埋葬为主的墓葬18座。彭头山文化陶器复原图史前文化 就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文化,史前时期的年代范围是文字出现前的人类历史。一般说来,我国的史前时期,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的发展史,直至最后夏朝的建立。彭头山文化遗址城内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其中有我国最早的高台建筑,城外是一圈壕沟环绕。它很可能是我国后来夯土城址的雏形。彭头山文化分7个文化层。发现了一批居住房址,出土的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和细小燧石器,以及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彭山头遗址出土的几件陶器比较原始,制作工艺古朴简单,器坯均使用了原始的泥片贴塑法,胎厚而不匀。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器类不多,主要是深腹罐与钵,普遍装饰粗乱的绳纹、刻画纹,器形有圆底罐、钵、盆。而且红陶已饰有太阳月亮纹,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极高。彭头山文化遗址的石器由大型打制石器、细小燧石器、磨制石器三大部分组成,并以打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传统区别不大。大型打制石器制作粗糙,没有固定的形状,作用多是用来砍砸东西,型制有石核、砍砸器、穿孔盘状器、刮削器和石片石器等;细小燧石器也缺少正规的样式,功用应该是以切割和刮削为主,器形有石片和刮削器。彭头山文化遗址石器中的磨制工具不仅数量极少,且种类单纯、体型偏小,常见一种既可以叫做斧又可以叫做锛的器形,双面刃。还有个别石杵和石棒,它们可能是食物加工工具。钵 洗涤或盛放东西的较小的陶制器具。钵的形状多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其中的饭菜不易溢出,又可保温。锛 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或双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就是磨去了一块,称“有段石锛”。它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锛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原始人模型杵 我国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的捣谷工具,它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得名。据说,它是由伏羲发明的。杵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在“版筑”这种传统土木建筑施工法中,人们要把土捣实,才修筑墙壁,而杵就是把土捣实的工具。军队里就有杵这种工具。后来,士兵们就把杵作为一种兵器使用起来。在彭头山文化的晚期,磨制石器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是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了较大型的斧。彭头山文化遗址骨木器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十分稀少,而且造型简单,制作加工粗糙原始。骨器有小型和大型斜刃锥形器,前者为掌上型工具,功用为采掘和开挖小洞坑;后者可以捆缚上木棒而构成复合工具,可用于取土或开沟。木器有钻、杵、耒等。在彭头山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了超过9000年至8000多年的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资料,陶器泥料中也普遍发现稻作遗存。在显微镜下,可清楚地看到陶器胎壁中有大量的炭化稻谷谷粒和稻壳。将稻壳作为陶胎的主要掺和料之一,是彭头山文化陶器的一大明显特征。广泛流传于洞庭等地的系列神话,暗示了生活在彭头山文化遗址的原住民三苗率先发现野生稻并进行人工栽培。从农业起源的角度看,它们都应是早期形态栽培稻,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我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从遗址边缘古河岸坡下含古生活垃圾的淤积土中发现了数以万计形态完好无损的稻谷和米粒,许多谷粒上还带有芒;另有莲藕、稻米等。总结起来,彭头山文化时期,经济生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重大事件首推水稻种植。其经济特征为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兼有水稻种植与家畜饲养。原始皿器阅读链接1988年秋,发掘彭头山遗址时,人们在出土的器物陶片及红烧土中见到众多的炭化稻壳。当年,有学者发表了《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一文,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文章从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关于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几个方面阐述证明了彭头山文化中的稻作农业对中国史前农业研究的重要价值。1989年冬,试掘李家岗遗址时,又在陶片中观察到大量炭化稻壳;1990年夏,小面积试掘曹家湾遗址时,在出土的陶片中发现稻壳遗痕;在下刘家湾遗址采集到的陶片中也发现稻谷遗痕;1993年至1997年,发掘八十垱遗址时,不仅在出土的陶片中观察到炭化稻壳,还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稻草、稻壳和稻谷。

父系氏族的萌芽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动物陶器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为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巫山县历史文化悠久,古代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之女,本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神女相遇,神女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彩陶 也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因此,巫山神女的传说和大溪文化的发现,都印证了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后在西陵峡又发现几处同类遗址。大溪文化可归纳为3期:早期以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以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则以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外表普遍涂有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色和黑色。盛行圆形、长方形和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其中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绳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以白陶和薄胎彩陶最为突出,代表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白陶圈足盘上,通体饰有类似浅浮雕的印纹,图案复杂精细。薄胎细泥橙黄色的彩陶单耳杯和圈足碗,绘以棕红色的多种纹样,显得精美别致。复原陶器圭 我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一般为玉制,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石器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铲和斜双肩石锛。偶见的巨型石斧。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大溪文化流行红烧土房屋并较多使用竹材建房。葬式复杂多样,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是该文化的特殊葬俗。原始人居住的房屋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在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块中,经常发现稻草、稻壳印痕。红花套遗址的稻壳印痕经鉴定为粳稻。大溪文化居民除饲养猪、狗外,鸡、牛、羊可能也已成为家禽家畜。同时,渔猎、采集等辅助经济仍占一定比重。特别在大溪有些地段的文化层内,夹杂较多的鱼骨渣和兽骨,包括鱼、龟、鳖、蚌、螺等水生动物以及野猪、鹿、虎、豹、犀、象等的遗骸。在大溪文化遗址中,一直没有发现成批的或数量较多的收割农作物的工具,为数甚少的石刀、蚌镰显然主要不是为了收割水稻使用的,而是用于采集活动。这种现象表明,大溪氏族部落收割稻谷不是像黄河流域那样用刀割粟、黍穗头,也不是连杆割取,而是在田间带莛薅拔,再捆扎成把晾晒。稻谷去壳加工,主要用杵和臼。在许多遗址中发现了舂米用的陶臼和一些直接利用形体合适的河卵石做成的石杵。大溪文化的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和石器制造业。长江中游氏族部落当时的制陶业有其自身的创造。大溪文化遗址的火膛上未见窑箅,在高出火膛处围绕窑壁一周有平台,构成窑室。待烧制的陶器就摆放在平台上。这种陶窑使用的材料和构筑形式,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尚属少见。大溪文化共有300余座墓葬。其中大溪墓地最多,人骨保存较好。该墓地死者头向普遍朝南,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绝大多数实行单人葬。葬式一类为直肢葬,数量占半数以上,以仰身直肢为主。原始社会中的男性绝大多数墓都有随葬品,最多的有30余件。其中,女性墓一般比男性墓随葬品多。很多石镯、象牙镯等饰物,出土时还佩戴在死者的臂骨上。在几座墓里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有的把鱼摆放在死者身上,或是置于口边,也有的是两条大鱼分别垫压在两臂之下。以鱼随葬的现象,在我国新石器文化中尚属少见。另外还有以狗作为牺牲的。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其中,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狩猎图阅读链接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迄今发掘的主要遗址还有,湖北宜都红花套、枝江关庙、江陵毛家山、松滋桂花树、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汤家岗和划城岗等10多处。1973年在大溪文化的红花套遗址发现了两处保存较好的地臼。这一考古发现,证实了《周易·系辟下》关于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的记载。2007年,重庆东南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也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已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其中,墓葬为椭圆形双人合葬墓,左边为侧身屈肢,右边为仰身屈肢,是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墓葬。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江汉特色鲜明的屈家岭文化

原始人类生活图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距今约5000年至4600年。主要在湖北,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起三峡,东至武汉一带,北达河南省西南部,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古陶器复原图屈家岭文化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单独列出。当地传说,距今5000多年前,中原楚地生活着几支部落,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部落首领叫陶帛。他骁勇善战,在无数次的部落战争中,他都带领他的士族左冲右突,总是用他锋利的箭射中敌对部落首领的心脏,让他应声倒地,从而兵卒溃散,在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他又成了这个大部落的首领。陶帛穿着虎皮做的衣服,头戴狮帽,两道浓眉下的眼睛总是射出鹰隼一样的光。他的部落越扩越大,在不断的征战迁徙中,他们来到中原腹地一个叫屈家岭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最重要的是有一条青洌洌的河,河水温凉清澈,适合部落休养生息。陶帛带领他的部族在屈家岭居住下来,并将这条赖以生息的河流取名为“青木档河”。他带领着士族建造草屋,烧制陶器,制造弓箭,种植稻米,取粮酿酒,饲养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日子慢慢变得闲适了下来。陶帛的妻子名叫奢香,只有18岁,杏核眼鹅蛋脸,一头乌黑似瀑布一样的长发,最重要的是她性情温和,低眉顺眼,从不违逆他的任何旨意。以前,由于陶帛南征北战,无暇顾及她。现在,有了空闲,他外出打猎时总会带上她。他骑一匹枣红色的骏马,外出打猎时,他将她放在马背上。每打中一头奔跑的鹿,她总是惊恐地闭上眼睛,不敢看那汩汩流出的鲜血。青木档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有一年的阳春三月,桃花开遍了屈家岭的山岭、河坡,他们培育的油菜也开出了金灿灿的花朵,花儿虽然小巧,但重在这一种小小的花儿会造势,一漫满山坡,金黄金黄的,美丽无比。涡纹彩陶壶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奢香近来觉得身子恹恹的,吃不下饭,特别闻不得油烟味儿。成天里只想睡觉,闭目躺在陶帛为她特别搭建的草屋的草褥垫子上。陶帛看着奢香恹恹的脸,他焦躁无比,在奢香的草榻前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他命令手下人马上去将另一个部落最有名的巫医给请来,为奢香瞧病。不多久,巫医被带到了,他脸色惨白地站在陶帛面前,低着头不敢出声。陶帛命他替奢香瞧病,他先把了把脉,后来他战战兢兢地答道:“族母有孕像,但这孕像不大同于往常,力道太大,怕是不祥。”陶帛一听奢香有喜,根本没有听进后一句,忙奔到奢香跟前,捧着她的脸狂喜般地亲吻起来,一边大喊:“我陶帛也有今日啊!”日子如青木档河的水一样如常流过,四季更迭。陶帛热烈期盼着奢香肚中的孩子尽早出世。然而,奢香的肚子倒是越来越大,却一点生产的迹象也没有。事实上,在陶帛统一长江流域的这几年之内,在一些地方有的部落也迅速成长起来。其中听说一个九黎族的部落特别厉害,他们的部落首领叫蚩尤,特别勇猛,在征战时能幻化出兽身,如老虎、狮子等,但面相不改,常常让敌族吓得战马嘶嘶,不战而逃。原始人狩借图巫医 即巫师和医师,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他既能交互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生也不在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原始人使用的红陶杯蚩尤凭这一身本事收复了不少部落,如今正突破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而来。这对于已经统一长江流域的陶帛来说是个不小的威胁。陶帛外临强敌,加紧了对部落所有男丁的训练,日日夜夜在青木档河边制造弓箭,磨快刀,养好战马,排兵布阵;女人们也一样,辛勤劳作种植庄稼,汲水煮饭,喂好战马和牛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抵御强敌。一个仲秋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边,陶帛视察训练了一天,累了,静静地躺在奢香草榻边睡着了,他梦见奢香巨大的肚子不见了,她在森林里像风一样轻盈地奔跑着,他骑着战马在森林里追着她,想追问她“我的孩子哪里去了”。可奢香却在大树间飘来飘去。突然,一个高大的男人出现了,他非常丑陋,盯着美丽的奢香,似乎要扑过去,陶帛想用箭射中他的心脏,无奈箭在箭筒,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他又看见那个丑陋的人身体瞬间变成了狮子模样。正在这时,一个英俊的青年从树丛中闪出来,他长得多么像年轻时的自己啊,那样年轻,那样英俊,然而,那个人面狮身丑陋的家伙丢掉奢香向年轻人奔去……突然,窗外火光冲天,哭喊震天,战马嘶鸣。他正沉浸在这可怖的梦中,突然被惊醒,知道大事不好了,他转过头望了望奢香,她正恬静地睡着,他不能让她和她肚中的孩子落入敌手。原始陶器蚩尤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他打了一个呼哨,那匹枣红色的战马跑到了床前。他将奢香慢慢抱起放到马背上,摸摸马鼻子,使劲一拍它的屁股,马仰天嘶鸣一声,却不肯走。陶帛已顾不得它了,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弓箭,大步冲出屋子。外面,人仰马翻,他的族人们正在奋勇杀敌。他瞧见了那个站在河坡上的高大身影,那丑陋的面容正是他梦中所瞧见的,他想他就是蚩尤了吧!陶帛的手伸向箭筒,一根离弦的箭一触即发了。可就在这时,他的眼前一黑,一股旋风天昏地暗,那个丑陋的人立马变得高大了起来,变成了立体的狮子,他毛茸茸的手也正将箭射向陶帛。一股鲜红的血洒向了青木档河,刹那间,河水变得殷红。陶帛感到无比疲惫,慢慢地倒在了屈家岭。他缓慢地向战马方向望过去,只听见了心爱的战马撒心裂肺的狂啸和奔腾的马蹄声。它看到主人倒下了,它用悲鸣的长啸为主人送行,之后,它带着主人的遗愿驮着奢香夫人朝森林方向奔去……美丽的屈家岭上的这个部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那些密密麻麻的草屋,那些桃树,那成片的油菜花,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个传说:一匹枣红色的战马驮着一个怀孕的女人在森林里产下了一个巨婴,是个男孩,他生下来就会开口说话,但说出的第一个字符是“陶帛”,那是他的阿爸。他和他美丽的阿妈在森林里生活,食草露,穿树叶,射杀野兽,他的面容俊美,像极了他的阿爸陶帛。18年后,那个兽身人面的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带领他的部下攻打黄河流域另一个强大起来的部落,他们的首领叫黄帝。双方来来回回打仗无数次,实力不相上下,总是不分伯仲,难分胜负。原始人使用的骨制器物原始时期灰陶有一天,黄帝部落里出现了一位非常厉害的领队人,一个异常勇猛的年轻人。他是部落里无数女人喜欢的英勇少年,人们叫他应龙,听说他的阿爸曾经统一过长江流域无数部落,在一个名叫屈家岭的地方生活过。这个美丽的传说和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我国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从石器看,屈家岭文化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石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晚期磨光石器增加。稻作农业是屈家岭文化主要经济形式,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汉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大体上与黄河流域齐头并进。不过,由于有更为广泛的植被和水域,采集和渔猎经济比黄河流域更为普遍与持久。屈家岭文化各处遗址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扁平穿孔石铲和石镰等,地处鄂西北山区的郧县一带,较多使用打制的凹腰或双肩石锄。屈家岭文化玉石牙璋弦纹 我国古代陶器纹饰,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作为界栏出现的。纹样是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有时弦纹与其他纹饰配合使用。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还有些地方也曾发现少数磨制的穿孔石刀。当时收割工具极少,可能是因为水稻的收获方法与中原地区刈割粟穗的方法不同,只采取薅拔的方式的反映。屈家岭文化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加以陶轮修整,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画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彩陶的绘制方法很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豆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名,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屈家岭文化陶器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沙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上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室内面积达70平方米。在建房过程中,人们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个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屈家岭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主要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原始人劳作图阅读链接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在修建石龙水库干渠时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巴蜀文明源头的营盘山文化

原始人使用的石斧营盘山文化是发现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境内营盘山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该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发现的地方文化类型遗址中面积最大、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它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营盘山遗址群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6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朱砂 在我国古时称作“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我国人民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涂朱甲骨”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巴蜀文明 “巴蜀”是对先秦时期四川境内的概称,商周及其以前,“巴”和“蜀”所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公元前316年,秦国分别灭了巴国和蜀国,并设立巴郡和蜀郡。巴国和蜀国的经济文化趋于融合,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自此,“巴蜀”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了光耀四方的“巴蜀文明”。营盘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遗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的朱砂,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它们是研究古代文化传播、民族形成、迁徙、交融以及与成都平原和三星堆联系的桥梁。营盘山又名红旗山,也称为云顶山,位于茂县县城南方,系岷山山脉老人山在西南麓向岷江河谷延伸部分的二级台地,它南北走向,南窄北宽,形似马蹄。岷江从东北面、背面、西面三面呈几字形将营盘山环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营盘山山脚下老寨沟住着一个道人,他养了一条石龙,石龙吃的是沙溪的沙水和路边的黑石。老道来了以后,老寨沟就改名叫老道沟了。他的石龙温顺慈爱,经常呼风唤雨为营盘山一带造福。河的对面是老鸹沟,也有一个道士,养了一条白龙,白龙嫌老鸹沟的螃蟹少,吵着跟道士要饭吃,道士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