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老人常见疾病的家庭康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02:21: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鑫,李泽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老人常见疾病的家庭康复

健康中国行之健康科普知识进农村丛书——老人常见疾病的家庭康复试读:

前言

“转化医学”不仅是指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化,更重要的是向患者及家属转化。有必要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解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推广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从“要我防病”变成“我要防病”,从“被动治病”到“主动康复”,得到事半功倍、费省效宏的结果。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已经是全社会要共同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以血缘关系牵成的“家”是社会最小单元,家庭情结不会因为养老机构的建立而在短期内消退,绝大多数老年病患者生病后还是选择在“家”康复。“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康复进社区”、“康复进家庭”背后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用老百姓能够读懂的语言去阐释我的身体到底怎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样做?我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我这样做了有什么好处?有鉴于此,本书旨在推出一本适合于农民和居民老年人群有关常见病家庭康复的科普书籍。

本书着重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病的医学科普知识与家庭康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是偏瘫的医学科普知识与家庭康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三是骨与关节疾病的医学科普知识与家庭康复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在编写过程中,本着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原则,试着用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去解析人体病理生理规律,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王 鑫 李泽平2016年11月第一章 老年常见内科病家庭康复第一节 如何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也有人称为“富贵病”,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健康知识没有随之普及提高,在“吃好”、“玩好”的同时,糖尿病悄悄地袭来,“高血糖”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机体,有人可能失去眼球,失去手脚,甚至失去生命……一、有哪些并发症(一)糖尿病坏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糖尿病坏疽患者情况:

有一个患者,男,65岁,因“左侧眼球溃烂1个月”入院。发现糖尿病5年,未治疗;3个月前,左眼视物模糊,时好时坏,1个月前,左眼失明伴眼球溃烂,逐渐发展到眼球完全溃烂,脱落。

糖尿病坏疽一般在手足部位多见,因此而截肢者不少见,但眼球坏疽者罕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吃饭是人的生理需求,吃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定时补充血液里的糖——血糖,糖在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提供人体活动时的能量。正如汽车需要燃烧汽油一样,没有汽油汽车就不能动。吃的主食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转化成能量供人体活动时所需,当胰岛素的作用降低时,转化成能量的能力也就降低了,血糖增高,就是糖尿病的发病原理。

血糖增高与眼球溃烂有什么关系呢?

举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明白了:天气渐热的时候,条件较差的餐馆里是有苍蝇的,怎么样消灭苍蝇呢?最简单的办法:用一张纸放在桌子上,纸上放白糖,再少量加一点水,让白糖溶化,苍蝇是喜欢白糖的,飞去吃糖的时候,再想飞走已经不可能了,就这样一点白糖就可以捕获苍蝇。苍蝇要逃命,展翅飞离的力量是很大的,但糖的黏附力更大,苍蝇飞不开了。血糖是在血管内运送的,当血糖浓度很高的时候,流经血管的剪切应力就很大,血管壁就容易损伤,病理解剖也证实了,糖尿病最容易受损伤的是中等大小的血管,最大的血管因为血流量大,受伤害的机会少一些,最小的血管也因为中等量的血管阻挡了部分力量,流到最末端的时候,受损伤的机会也要较中等量血管少一些,但更容易堵塞,这就是糖尿病人容易损伤血管的原理。

血糖浓度越高,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产生的阻力越大,损伤了血管壁,血管就会启动机制去修复,管壁越修复变得越厚,管腔越来越狭窄,甚至堵塞;远端的血管本来就很细小,医学术语叫微细血管,最小的叫毛细血管,意思是比头发还细,这样下去,远端的血液就流不进去了;血液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氧气和养料带进去,也带不进去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生机的“潲水凼”,自然眼球就坏死了。

糖尿病肢端坏疽也是这个原理,理论上说,人体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病变,在身体的表面,医生叫“坏疽”,在身体的里面发生的,叫“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为什么叫“坏疽”呢?当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很差、循环不好的时候,组织器官就容易坏死,细菌、病毒也容易感染,且这种感染很难控制,感染后坏死的组织不但发出一些恶劣的气味,也容易招来苍蝇、蚊子等,在上面产卵,生蛆虫,是不是这个意思,不可考,但对人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糖尿病坏疽最容易损伤的是下肢,尤其是脚趾,人们常说:十指(趾)连心,为什么就不痛呢?“痛”就可以早点预防、早点治疗呀?这里有一个“温水煮青蛙”效应:血糖慢慢增高的过程中,远端血液循环差了,相应的神经组织营养不足,逐渐地敏感性降低了,最后甚至就不痛了,一点感觉都没有。

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皮肤瘙痒就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要提高警惕,这就是在向您报警。糖尿病坏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外伤及外伤后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感觉减退了,该有的预警机制减弱或消失了,有时候划伤、擦伤、烫伤都不知道,尤其是在洗脚调水温的时候,一定先盛凉水后盛热水,不然烫伤了还不知道;修脚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划伤,擦拭脚的时候,也要用棉质的毛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句话用在此处虽不妥,无恶意,一旦受伤,就容易感染,血液循环不好,就是细菌病毒最好的“培养基”(最适合细菌病毒繁衍),也是苍蝇蚊子最好的食物;也是因为血液循环不好,各种用药途径都不能有效地把药物运送到“病灶”,加上抵抗力降低,感染就很不好控制,部分患者就是因为这些“小事”没有做好,开始是一些小伤、小创口,引发的结果却是需要截肢,或失去生命。(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这里,笔者先介绍曾经接诊过的一例糖尿病患者:

始终不能忘怀这一幕:那是在二十年前,接诊家人送来的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声嘶力竭地叫着:医生,救救我,我眼睛看不见了,我不活了。很快,老人家大小便失禁,进入深昏迷状态。这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追问病史:老人为一家人准备好了晚饭,等待上班的儿女及读书的孙子回家吃饭。在等待的过程中,老人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蛋糕,电视越来越模糊,直到看不见了。老人一个人在家,突然遇到这样的事,只有急,孙子回家后,看到奶奶声音已经嘶哑了,倒在沙发上叫:“看不见了,活不了了”,儿子也下班回家,看到此情此景,背着老人就到了医院。

这是一例典型的糖尿病突发应急事件,在原有的疾病基础之上,最后一块蛋糕、面包或一点米饭就是疾病加重的触发点,亦称“扳机点”。老人家平素没有注意控制血糖,心脏、大脑、肾脏、视网膜血管逐渐被侵蚀,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状态,当血糖浓度再高一点的时候,就触动扳机,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至不可逆转。

重视糖尿病,预防并发症,了解原理是必要的。

当我们进食后,身体就从食物中获得糖并将其转化为“燃料”,这种“糖燃料”就是葡萄糖。葡萄糖通过特定的方式燃烧就会产生能量,供我们从呼吸到工作等做任何事情。但葡萄糖不能直接被身体利用,它需要通过胰岛素来将其运送到身体的细胞中,并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才能释放能量供我们使用。

人体在需要时从胰腺中获得胰岛素,葡萄糖是原料,要“燃烧”为机体提供能量必须要胰岛素的参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的胰腺不能生成胰岛素,即使他大量进食并获取全部葡萄糖,没有胰岛素,身体也无法利用这些葡萄糖获取能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1型糖尿病,诊断为1型糖尿病时意味着将终生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型糖尿病常常是中老年易得,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目前大有愈来愈多之势,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也有一定的道理。生活水平高了,吃得好了,胰腺不断地受到刺激,不停地分泌胰岛素,总有“疲倦”的时候,老是刺激,细胞总有“衰老”的时候,还有人均寿命的延长,胰腺细胞也会衰老,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糖尿病发病率就会增加。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原因。

糖尿病的侵袭是隐匿的,进食的过程常常伴随色、香、味等感官刺激去享受这个过程,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会带去一些美味的食物或水果,对拜访者而言,也是一种尊重。进食度的把握,是需要一些专业知识的。不去触发“扳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扳机点”创造机会,预防及识别预警机制是必要的。

如何识别预警系统?就糖尿病视网膜病而言,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当看东西模糊不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尤其是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的时候,不能被“过一会儿就好了”的假象蒙蔽,这可能就是随着血糖浓度高低在报警与调节;有时看东西变红,有时看东西变绿,也是糖尿病眼病的预警信号,视觉中枢的视杆、视锥细胞缺血的报警,需要到医院去查查原因了。

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之后,如何预防呢?

关于糖尿病的预防,平时在生活习惯方面是很重要的。适量运动,对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是做得到的,帮儿女做做饭,洗洗碗,接送孙儿孙女上学放学等;心态调整,多数人不认为心态有问题;适当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

预防的核心是意识到饮食及习惯问题是重要的,变我要治病为我要防病,是问题的关键。意识到了,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有一位患者,我们是通过算经济账让他明白一个道理,怕浪费而“节约”到医院住院的费用是“节约”费用的20余倍,从而逐渐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三)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脊髓损害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本文重点讨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还得从一则病案说起。那是一个冬天,患者很早就来排队就诊,为方便患者,笔者有提前半小时打开诊室为一些诊断明确的患者开处方及检查单的习惯。一位70余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糖尿病诊断明确,一直在随访开药,给他开好处方后又继续诊治其他患者。约1小时后笔者上洗手间,突然发现该患者出现大便失禁,内裤脏了,在清洗内裤。这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惹的祸。

周围神经,分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是源于血糖高、血黏度高对血管影响及代谢影响的关系。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隐匿性的,皮肤瘙痒常常是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不典型且容易忽视的症状,患者因为皮肤瘙痒就诊皮肤科,有经验的医生一查血糖高,诊断糖尿病,降糖治疗就会好转。

内脏神经也称植物神经,主管内脏神经功能与调节,内脏运行有较高的自主性,也称自主神经,内脏神经、植物神经、自主神经都是说的一回事。内脏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按照一定的节律运行,譬如肠道,每分钟3~5次在腹腔蠕动,消化运行食物,促进肠道对所需营养成分的吸收。当血糖浓度长期增高的时候,血管受到损伤,营养神经的血液供应不足,代谢的产物也不能及时运走,调控肠道的能力就减弱,蠕动次数要么增加,食物在肠道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临床表现为腹泻,医学上叫做非感染性腹泻。这容易造成误会,一些人因为不懂得这些道理,认为只要腹泻就是老年人不注意饮食,疾病过程的不可控与饮食习惯的可控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评判标准,老人不是因为自己不注意饮食而带给儿女护理的不便,儿女也能理解老人因为疾病的变化、进展而带给老人更多的慰藉。蠕动过慢,食物残渣不能及时推送到直肠肛门排泄出去,就是便秘。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胃肠道最常见的表现是腹泻便秘交替,即一段时间便秘,一段时间腹泻,表面上看都是那么没有道理,既没有吃不洁饮食,也没有吃可能引起便秘的食物与药物,腹泻但脱水不重,体重也没有明显的减轻。

糖尿病植物神经病还有一个常见的疾病,就是糖尿病胃轻瘫,进食饮料和食物之后,老是有一种堵塞的感觉,腹胀,感觉到食物堵在胸部下段,消化不了,这就是胃“瘫痪”了,只不过程度较轻,就称“糖尿病胃轻瘫”了。

糖尿病躯体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皮肤痒、麻木、刺痛。麻木与刺痛手足部位较多见,对称性的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有时候特别痛、麻木,有时又没有感觉,刺伤、烫伤后还没有感觉到,容易与格吉兰-巴雷综合征、风湿、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混淆。

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是脑梗死与脑出血,一旦发生,瘫痪的可能性很大。二、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康复,已经限于被动了,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治未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知道到做到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用在糖尿病家庭康复上同样适用。都知道糖尿病不好治,危害大,到底怎样才能不患糖尿病,患了糖尿病怎么样早期识别症状与体征,又怎么样去预防,尤其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防治糖尿病的根本措施。(一)饮食与剩饭剩菜“民以食为天”,红白喜事,年头四节,人们最忙的就是准备一桌好饭好菜,不让客人吃饱喝好,主人就没有尽到待客的义务,小到家庭聚会,大到会客宴请,莫不如此。觥筹交错之中,相互捻菜,互敬酒水,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殊不知,在热情好客中,埋下了糖尿病诱发因素的祸根。

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首要的是核算饮食,但事实上最难做到的也是如此,以至于饮食治疗渐渐地在医生工作中淡化了,只有在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或普及中才强化。糖尿病医嘱第一条就是糖尿病饮食治疗,但没有细节去强化、去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当养成的饮食习惯已经变成重要的致病因素的时候,健康意识是改掉习惯的首要要素。(二)运动

血糖浓度是动态变化的,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不断调整,原理同汽车燃烧汽油一样,载重量大,上坡多,跑的路程长,需要的油量就越多,汽车有油表提醒,人体也有一些生理现象提醒,饿了,就是最基础的人体“油表”。按需进食,是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法则,运动量大,进食多一点,运动量小,进食少一点。临床上按照热卡(能量)去计算进食量,算得很精细,但实际操作得并不好,一是患者很难去理解脂肪多少热卡,蛋白质多少热卡,糖多少热卡,换算成多少糖、多少脂肪、多少蛋白质,又去换算成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理论上是先进的,也是需要的,实际操作很难,人毕竟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一家人的饭菜,为一个人单独做一天可以,一月也行,长期是有困难的,外出应酬,也是很难为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有啥吃啥,吃饱为止,是简单易行的。若要身体好,要做到“三分饥,七分饱。”吃到七分饱,留下三分饥,可能更好操作。

运动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也有比较复杂的计算公式,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家庭康复中,掌握两个原则:一是以微微出汗作为标准;二是以次日起床后肌肉微微酸痛为前日最大运动量。至于靶心率,代谢当量等实际操作中有困难,也不便于观察。

不主张为了运动而运动。一些患者,听到运动有利于健康,对糖尿病康复有益,调好闹钟,天还没有亮就出去锻炼了,像部队训练一样准时出操,自己也紧张,家人也紧张,没有必要。运动要应四季时令,冬春季早晨晚一点出门,夏秋季早一点出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心理调节

患者,张某某,女,80岁,因“浮肿、头昏、乏力2年,加重1月”入院。有糖尿病史10年。查体:全身浮肿,上下肢尤甚,凹陷性水肿,局部张力较高,可见微小水滴渗出,肤色微白,心率90次/分。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5g/L,白蛋白、球蛋白都很低。诊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

追问病史:张奶奶患糖尿病以来,为控制血糖,长期吃素,鸡蛋、牛奶、肉食已经有三年多未进了,以素菜、米饭、面粉为主要食物。

像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少见。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平,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认知及心理。人体活动必须要一定的能量供应,糖是最主要的燃料,其次是蛋白质与脂肪,当糖分摄入不足,蛋白质与脂肪通过生物转化与燃烧提供能量,当蛋白与脂肪摄入不足的时候,糖也会转化成蛋白与脂肪。所以三餐均衡营养不是一句空话,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餐桌上要有一定量搭配的脂肪与蛋白。

为什么要列到心理问题呢?过犹不及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调适问题,一是盲目不重视,“不怕”,活一天算一天;二是过度重视,“怕”,这也怕,那也怕,不知咋办。

张奶奶的疾病诊断是不困难的,难的是改变这种生活习惯,而改变这种生活习惯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变她的认知,只有让她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根源在餐桌上,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解决不怕的问题,吃的蛋白与脂肪是要消耗掉的,关键是度的问题,既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得太多,就涉及能量计算的问题,还有就是搭配的问题,贫血需要基础物质去造血,每餐必须提供,如菠菜、红薯、南瓜等,还需要一些含铁量较高的动物蛋白。解决了张奶奶的心理问题,三个月后,上诉症状体征明显地缓解,张奶奶也经常到医院现身说法,帮助解决了很多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

心理问题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人们对食物色、香、味的需求,意识深处,对饮食有独特的情怀,患者家属及朋友讲什么,无所谓,说什么,无所谓,加上糖尿病高发人群的特殊性,多数是高龄的长辈患病,做晚辈的顺从是重要的品德,多数都迁就,每一次病情加重,几乎都能听到家属的请求:医生,好好给老人家讲一讲,我们说的他们不听,还经常起矛盾与纠纷;明白了道理,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帮助,也是对患者最好的关爱。

还有就是对胰岛素的选用问题,很多患者也因为不方便,等等看的各种借口,错失了保护脏器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意识到身体分分秒秒都在被高血糖侵蚀,损坏并且这些损害已经不可逆的时候,事实上,控制血糖就是紧要的事了,甚至不亚于急诊抢救。当错失了救治脏器的最佳时机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失去某些重要的脏器甚至是生命。同时经济负担、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也会加重。

重视而有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是克服“怕”与“不怕”的心理状态并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怕”与“不怕”仅仅是问题的表象,从内心深处而言,患了糖尿病没有不怕的,问题是“怕”又如何呢?有时还不如不怕,落得个自在逍遥,两者的本质是共同的: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及解决办法,医学书像天书一样,老百姓读不懂,医生的解释像外星人一样,听不懂,如何不怕呢?解决心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用老百姓能明白的语言去说他们身上的具体问题,然后他们能够自觉地去遵守一些规律,就好些了。(四)药物与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糖浓度高了,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阻力大,流不动,而人体又需要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怎么办?一是忌口,从时间上来讲,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不能一次吃得太饱,持续不断地满足血液里的血糖浓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从量上来讲,满足需要就行;从质上来讲,要合理搭配,糖、脂、蛋白质都要配一点;二是在各个环节把住关口,让血糖浓度降下来,就是药物。这两点都离不开血糖浓度的监控。

这让笔者自然联想到了农忙时的双抢季节,尤其在抢种的时候,插秧是需要水的,水渠的管理就是如此,要保持水流动,水渠必须管理好,平素需要维护;水渠放水的时候,流量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冲毁水渠,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不能满足需要,水里面还不能有太多的杂质,多了会阻塞水的正常流动,水里面还必须有一定的养分,否则庄稼长不好,没有好收成。

似乎可以这样比较?人体血管就如水渠,平素需要维护,口就是第一道闸,水是否能够顺利流到田间灌溉禾苗与第一道闸有很重要的关系,管理得不好,一是流量太大,二是垃圾太多,都有可能让管道破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是第二道闸,分清泌浊是它的主要任务,流量太大而且垃圾太多,必然有一部分流到管道里去,结果依然会造成负担与破坏;胰腺对血糖的处理是第三道闸,当超过了它的处理能力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处理不了的时候,也只有放到血管里去了,同样产生破坏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的协同处理组织器官。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医学上也有垃圾食品的说法,就是一些高脂高糖高蛋白的食品,人体根本就处理不了这么多,变成了人体垃圾,危害健康;“病从口入”,管好人体的第一道闸是最重要的。

第二道闸就是胃肠道了,已经流进去了怎么办?药物开始起作用了,常用的就是阻止肠道吸收的药物,譬如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减少肠道的吸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在进餐前食用,尽可能嚼烂了服用,以利于在肠道分布得更均匀,阻止血糖在肠道吸收;饭后服效果就差了,为什么呢?因为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十二指肠消化后,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如果饭后服,前面的食物已经蠕动到小肠去了,等到药物赶到的时候,已经流到血液里面去了,效果当然就不好了。当然它的副作用也就源于这个原因,如腹胀、腹泻等,相当于在和小肠细胞打着仗,一个要吸收,一个不准吸收,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多数人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因为吸收的少,对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很适合的。

第三道闸就是胰腺了。在人体的左上腹部的后方有一个长条型的器官就是胰腺,胰腺上有一种细胞叫β细胞,多个β细胞聚集在一起即为“胰岛”,它是制造胰岛素的工厂,生产胰岛素的多少受血糖的控制,血糖浓度的稳定主要是胰岛素起作用。这就像我们把充满各种养分的水放到田地里去滋养禾苗一样,太多的垃圾不行,养分的浓度太高了也会烧苗一样,胰腺就是最后一道闸,它的作用就决定了最终禾苗的生长状况,有无生机及收成。

临床常用的药物也是在第三道闸上起作用。既然含有高血糖的血液已经流进血管里来了,有效的办法:一是促进胰岛素多分泌一些,把血糖浓度降低一点;二是加速外周组织细胞的利用;三是直接用外源性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前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机制也就是如此,后一种方法就是注射胰岛素。只不过时机与剂量需要经验与计算,否则容易产生低血糖。

血糖监测一是尿糖监测,二是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可以看颜色,深黄且泡沫多,不仅血糖控制得不好,肾功能可能也有损害,蛋白渗出较多,当然这是外观,现在做尿常规检查也是很容易的事了。也有患者告诉笔者,他判断血糖控制不好的办法是自己尝自己的尿,如果是甜的,则控制得不好,需要调药或者加量,这里不推荐。血糖监测是必要的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方便。在血糖不稳定,治疗方案没有确定的时候,最好是监测七次血糖,三餐前后半小时监测一次,晚上睡前(一般在22点左右)再监测一次,如果有异常情况,还需要多监测几次,对饮食调整及药物调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糖尿病重点在于预防,其次是治疗,再次是康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两者容易理解,后者常常不被理解,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尽可能地促进胰岛功能康复,促进胰岛素受体敏感,对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延年益寿都有益无害。第二节 如何防治高血压病“四十岁前人压病,四十岁后病压人”,就诊之余,一些患者同笔者聊起了家常。“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什么病都没有,上了一定年纪各种病就来了?”“为什么父母没有高血压,到我这里就有了?”

这都是常常聊到的话题,是呀,为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患者是很难遵医嘱服药治疗的,因为他“不服气”,一些患者甚至公开挑战:说不服我,我就不服药!

这让笔者想起来十年前发生的事。一位刚退休的公安干警买菜路过笔者诊室的时候,顺便来量一下血压,220/130mmHg,告诉他很危险,需要住院调理血压了,他拍拍胸壁,没有任何问题,每天都洗冷水澡,一直坚持几十年了,并强调他是国防身体,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并且血压高已经四五年了,也没有吃药,只不过路过看到笔者不忙了,顺便量一下血压而已。又做了很久的工作,没有做通,握手道别,临别时告诉他:有任何不适,立即电话联系。

早晨上班时,路过他家门口,一大群人聚集在家门口,放着哀乐,走近一看,门口挂着他的像,相框上披着黑纱,问他的家人,凌晨2点的时候发现已经停止了呼吸。这是笔者心中永恒的痛!没有能力说服他多在医院待一会儿,也没有想到和他家属取得联系,就这样失去了一位朋友,也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干警,他退休还不到一年。“为什么到了一定年龄血压会增高?”当有患者这样问的时候,笔者这样回答:住过五层以上的老楼房吗?多数上了年纪的人回答:住过。五层楼以上的老房子住上十年以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多数人要经过提醒才能回答:缺水,水龙头打开流量很小甚至一点一点地滴。如何解决?老楼房的旁边修座加压站,二次供水就可以解决问题。有了加压站供水问题解决了,但最容易爆水管。

或许这个类比不恰当,但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楼房设计之初,肯定是解决了供水问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顶层住户供水会出现问题,原因主要是水管老化,水管内会结垢。人体也是这样,血管用了几十年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垢”附着在血管壁上,医学上叫动脉粥样硬化,而大脑处在最顶层,对血液的需求并没有因为血管粥样硬化而减少,这种供需矛盾就会让人体自动加压。这应该是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高血压分原发与继发两种,原发指目前原因还不清楚,各种学说较多,有的找到一些证据,但还不能完全回答“为什么会患高血压病”的问题,继发原因清楚,祛除病因血压就自然降下来了。一、有哪些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病对人类的危害是很大的。下面谈谈高血压病对人体的一些损害:(一)高血压心脏病

在给果树喷洒药物的时候,树枝越高,管子越细,需要给喷雾器的压力越大,血压也是如此。心脏与血管构成血压的主要因素,心脏就是血压的动力源泉,心脏每射血一次,就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供全身使用。当管腔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细的时候,需要的血液并不会因为管腔变细而减少,心脏就会加大压力将血流推送得更远。有两种可能性达到目的:一是每一个心脏细胞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二是增加心脏细胞数量,无论哪种原因,结果都会让心脏变得肥大,尤其是给身体外周循环输送血液的主要动力源——左心室,所以当高血压到一定时期的时候,左心室就会肥厚,或者叫肥大。

左室肥大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给心脏细胞运送血液的冠状动脉工作量也会增加,加剧了心肌缺血,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高血压病对心脏的危害,心肌肥厚与缺血。临床上胸片常常有左心室肥大的提示:靴心(心脏像靴子一样,向左下扩大),心电图也会提示:左室高电压;心肌缺血。

高血压的更多因素目前还不是很清晰,提出的学说比较多:如与遗传有关,与情绪有关,与饮食有关等等。常常描述情绪的词语:激情澎湃、心潮汹涌,热血沸腾等,都是与心脏、血管及血液有关,并且这些用来形容一时情绪与情感变化是可以的,如果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临床心理学中,有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之说,正性情绪如“范进中举”,情绪持续高涨,想必血压也会持续增高才会保持全身血供尤其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时间长了,也是高血压产生的原因,结果心脏会有高心病的表现。负性情绪也是如此,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的打击,不能自拔,也会影响心脏,成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改善,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增高,与情绪的变化肯定有关系。正如前面的果树喷药的道理一样,果树喷药是有阶段性和时间段的,如果长期施压,高血压就发生了。

高血压对心脏持续施压,心脏保持高强度压力,就会衰竭。有患者问:我患高血压病多年,又没有服药治疗,最近发现血压不高了,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也有自然康复的,是好事,但还有一部分人,或者是绝大部分人,是因为心脏功能衰竭了,血压不高了,就不是好事。总不能把脏器功能衰竭当成好事吧。(二)高血压肾病

肾脏的功能就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每一个肾脏单元——肾小球就是一个污水处理器。人体代谢产生的液体类物质绝大多数必须要经过肾脏处理并及时排出体外。

与污水处理厂一样,要处理体内的污水,两条大的管道必须通畅:一是运送进来的肾动脉,二是运送出去的肾静脉;肾动脉分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两条,两条小动脉之间就是肾小球,是处理污水的主要器官。

平衡的污水处理也因高血压而打破,压力太高,小动脉就会增厚,保护血管能够承受很高的压力而不破裂;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怎样?也还不完全清楚。即到底是因为管腔变细而导致压力增高呢,还是因为压力增高了而管腔变细了?这留给基础医学去研究,结果就是高血压肾脏损害——管腔变细,甚至闭塞,肾脏缩小,表面凹凸不平,以致部分液化,变成囊肿。

肾动脉硬化甚至闭塞,大体解剖呈洋葱样改变,肾脏血流变小了,污水处理能力也就降低了,最早的表现是微量蛋白尿,有细心的患者会发现,高血压病5~10年左右,尿泡沫增加了,有习惯用便盆的患者,第二天清洗便盆的时候发现便盆底部沉淀了很多黄白色的沉淀物,这极有可能就是微量蛋白质,这些微量蛋白对人体是有益的,不应该被过滤出来,这就是肾脏小动脉出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还是用污水处理器来类比,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甚至人体生物仪器远较污水处理器复杂得多,但本文的目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解析,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机会把专业问题交到医生手中,就达成主要目的了。

污水处理厂一定会有储水池,储存污水,调节加压并输送到各个污水处理器去处理,用在此处,就是一个调压装置。如果这个储水池出现问题,污水直接流到污水处理器去了,压力太高,一是管道会承受不了压力,渗漏或破裂;二是过滤处理的质量就会出问题,不该漏出的漏出来了,该重吸收的没来得及吸收。

人体的复杂性还在于有自调功能,压力太大,血管会保护性收缩,时间长了,就会像病理解剖所见:一圈一圈地把血管包裹起来,直至固缩,所以高血压肾病临床也称固缩肾。固缩肾的结果一是与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二是肾功能丧失,两者对人体都是最大的损害。(三)高血压脑病

脑是人体最特殊的器官之一,一是因为在人体的位置最高,二是因为几乎不能储藏血液与养分,分分秒秒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血流带来足够的养分滋养脑细胞,三是脑血管的壁很薄,缺乏中层平滑肌,血管自调能力差。脑几乎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脾气极大,稍一不对就停止工作,所以,脑缺血、缺氧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超过时间就会有大量的脑细胞死亡,即使事后再怎么补偿,也无济于事。

脑细胞死亡的后果相当严重:要么生命消逝,要么肢体瘫痪,要么智力减退,要么精神失常等等。

因为脑细胞、脑组织对血液及养分的需求量大,要求高,自身不能储备及调节能力差,对血压的要求也高,血压太高了,就形成急性脑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视乳头水肿),就是颅内高压三联征,需要紧急处理,这时降压是第一位的,需要立即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太低了也不行,血流灌注不够,慢性缺血缺氧,血流过于缓慢,容易堵塞,脑细胞营养不足,脑功能容易衰退,老年性痴呆等也容易发生。

脑细胞凋亡、坏死,血压是影响因素之一,血压不稳定,太高人体会保护性应急反应——血管被动收缩,保护脑细胞不被血液过度灌注;太低,也有应急反应,血管舒张,更多的血流去灌注脑细胞。如田间禾苗,长期缺水,禾苗会枯萎,营养不良,突然很多水涌入田间,禾苗也会被水淹没,同样会损害禾苗。血压就是调整与分布血流的最重要的手段与措施之一。所以,对其他靶器官而言,有降血压之说,而神经内科医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调整血压,调整到一定的范围,是首要的任务,既要保障脑细胞能够平稳地得到能量供应,又要保护脑细胞不被过度灌注。

高血压脑损伤最极端的事件就是脑出血与脑梗死。血压过高或脑动脉硬化形成动脉瘤等,脑血管破裂,重者失去救治的机会,轻者偏瘫,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事件,其中管理血压是至关重要的。脑梗死是另一个极端现象,血压过低,血流缓慢,加上血液质的变化(处于高凝状态等)容易堵塞,大面积梗死,和脑出血一样,重者失去生命,轻者瘫痪。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很多患者都是出现了极端事件才反过来知道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失去了较好的防治机会。二、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起作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实时防护,把各种预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是高血压病的防治精髓。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预防也就需要从已知的多方面原因去找方法与技巧。

总体来说,高血压预防分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大类,不可干预是指遗传因素,在基因治疗未成熟以前,还处于不可干预时期,因为人是无法选择其出生家庭的;年龄因素也是不可干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会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与衰退,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性别也无法选择,因为据研究结果,高血压病与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等等。

可干预的是生活习惯,虽然改起来很困难,但改了即可受益,这是可以做到的。(一)为什么要吃淡一点? ——限盐“百味盐为先”,任何好吃的美味,淡了,就失去味道了,人们习惯了咸味。说到盐,也有历史渊源,经历过食物匮乏的时期,这时的主要调味品就是盐,著名的四川泡菜、涪陵榨菜,盐味都很浓,甚至就着一点泡菜与榨菜佐餐一顿饭。人们对盐情有独钟。

前面谈到,高血压与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压力管道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管道里流动的血液质也有一定关系,这关系的重要因素就是血液里的含盐量。肾脏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回收肾小球滤过的水和盐,保持血管里的渗透压,血管里流动的血液需要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保障了血液里的液体不向外渗出,就是渗透压,渗透压不能太高,太高了血液的浓度就高,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阻力就大,一是不容易流动,需要更大的力来推动,就是高血压重要的构成因素;二是浓度太大,在血管里推动的时候会加重血管的损伤,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而盐中的钠离子是构成渗透压重要的因素,正如人渴了要喝水一样,渴的原因之一就是吃得太咸了,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太高,需要水去稀释,水多了,血液量就增加了,又需要增加压力来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对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没有好处。

血压构成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动力源——心脏;二是管道系统——血管;三是输送物质——血液。这三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相对密闭的人体血压系统,动力与管道系统是基础,运送物质养分供人体需要是目的;为什么这么多物质中要把盐单独提出来讨论呢?因为控制了盐量就控制了“病从口入”的最重要环节,试想:有哪一种腌腊制品的盐含量不超标?几乎都用盐来保持食物不腐败,放置的时间更长一点,保持食物不腐败的重要原因是不让其他微生物来破坏,微生物不能生存的环境人类生存也存在问题。表现在血压,就是高血压。

先梳理一下食盐对高血压的影响:吃得太咸,口渴,需要喝大量的水,血管里水的含量增加,需要更大的动力才能推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心脏的负担加重;吃得太咸,血液里钠离子的含量增加,血浆渗透压增加,需要吸收大量的物质来平衡渗透压,血液里会含有更多的不需要的物质,血管壁会受到损伤,损伤后人体会自动修复,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动脉硬化,管腔会变细,人体需要的血流量不变,就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就形成了高血压的恶性循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咸的食材大多是动物脂肪与内脏,也是加速动脉硬化的主要食物,也是因为咸,在佐食的时候,需要酒水助兴,高脂高蛋白饮食与酒一起大快朵颐,但改变了血管里流动的血液的性质,对高血压防治有害无益。

吃得淡一点,有利于血压的降低。(二)为什么要看淡一点? ——心理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心脏、血管、血液构成人体血压的基本要素,分分秒秒维持着人体的循环,供生命机体代谢需要,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就不重要了。反之,外界因素也在分分秒秒影响人体的血压。譬如季节的影响,寒冷的季节外周血管收缩,在血管里流动的血液集中在靠身体中心的血管里,血压就会增高;暑热天气,就相反;这是人随四时而变的自然现象,防治方案也会随之调整。

无时无刻不影响血压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境。也有临床案例:某公司副总,前一天分管的部门出了安全事故,还没有处理,当天中午在家吃午饭,又接到电话,分管的部门又出事了,当即情绪激动,还没有放下电话,人就倒下了,送到医院,脑干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单位上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先办了丧事,这绝不是个案。该领导年龄也不算大,平素有高血压病,没有认真治疗与控制,情绪激动,压力增高,血管破裂,尤其在致命的脑干。情绪是血压调控重要的环节。

其实,现阶段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增高,不好控制,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绪的调控。当人在生气的时候,人体会随之分泌一些物质,供应生气时拍桌子、骂娘等情绪宣泄的能量,最重要的就是肾上腺素,这也是在抢救时用的主要药物之一,肾上腺素的作用就是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什么叫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呢?就是立即把心脏的力量调动起来,传导加快,更有力量,结果之一就是血压增高,提供更多的能量供人体需要。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有两个形容词:面红耳赤与脸青面黑。面红耳赤,颜面部的血管扩张,血流过度灌注,脑动脉与颜面部的动脉是相关联的,脑内的动脉也会过度充血,情绪高涨,这是很危险的,当承受不了压力的时候,血管就会破裂,前面谈到,脑血管因为缺乏中层平滑肌,自身的保护能力是很弱的。脸青面黑是问题的另一面,颜面部血管收缩,血流供应差,保障脑血流供应,加压也是办法之一,血压也会增高,同样面临血管破裂的可能。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譬如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动脉瘤形成,血管淀粉样变性等等,但越是这样,就越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减少触发因素。

谈到情绪,就不可避免地谈到修为,“看淡一点”,其实就是一种大度,一种胸怀,一种心境,也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调控血压,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重要的,但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若能二者结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吧。(三)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药物是保护人体身心健康的工具,达到目的就行,越简单越好。

高血压数值是从大多数人中得到的基础数据,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适合自己的最佳血压才是追求的目标。临床上常常见到血压调整到人群均值血压的时候,反而起不了床了,头昏眼花、视物模糊。在医生的帮助下寻找适合自己的理想血压并维持,是重要的。

因为还没有找到高血压发病的原因,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是对症为主,尤其是靶器官的保护。从高血压发病学说来看,从心脏、血管、血液等方面来用药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主要方向。“心平气和”是高血压心脏保护的最高境界。“心平”是指心脏跳动平稳,原则上是跳动得缓慢有力,跳动得越缓慢,心脏耗氧量减少,心肌细胞休息的时间越长,心脏寿命越长,功能也能够保持得长久,但也有个度,就是不能太慢,太慢就不能满足全身血液供应的需要,一般不低于60次,这是心脏保护的底线,低于60次,临床上称窦性心动过缓,需要医生专业的评判。“气和”指呼吸功能不能受到影响,不能仅仅因为保护心脏而损害了肺的呼吸功能,有一些药物譬如心得安,有哮喘患者就是禁忌。同时也要注意心脏的过度保护而导致心功能衰竭,有脚肿、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看医生,调整用药。

血管的保护,目前常用的药物一是调脂药,血脂不能太高,尤其是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有损伤;高密度脂蛋白有益,高一点好。二是血管扩张药,种类较多,结果是让血管扩张开,利于血液循环,常见的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都是如此。

高血压的原理之一是血管内装了太多的水,排不出去,压力自然就高了。利尿剂,目的是让血管里的液体量少一点,压力减轻一点。

当然还有其他作用机制的一些药物,如耗竭体内多余的儿茶酚胺等。

如果靠生活习惯的改变,血压还高,药物治疗就非常必要了,心脏、大脑、肾脏等靶器官长期处在高压力状态,容易出问题。心脏长期承受高压力,容易变得肥大,甚至心脏功能衰竭;血管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容易破裂,尤其是管壁很薄缺乏平滑肌的脑血管;大脑长期承受高强度的压力,容易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肾脏长期承受高强度压力,血管容易闭塞,肾脏变小,肾衰竭等。

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寻找最适合个体的药物是必要的,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做出决定。一些患者看到别人吃什么药,也要比照吃什么药,是不正确的。

用药还要结合四季时令,如秋冬季气候寒冷,外周血管收缩,就需要调整药量稍大一点,利尿剂量可以增加一点;春夏季气候暖和一些,药量也要随之而减少一些。

用药物也要顺应日节律,大部分人一天的血压是动态变化的,即24小时内血压呈“两峰一谷”的状态波动,分别在9~10时、16~18时收缩压迅速升高20~50mmHg,舒张压升高10~15mmHg,出现2个高峰,从18时起则开始缓慢降低,于凌晨2~3时降至最低,血压由日间的峰值降低10%~20%,画出一条曲线就像一把勺子一样,称勺形结构。

药物是要不断消化掉的,药理学上就叫做半衰期,即药物在人体内减少一半的时间,经过几个减少一半的时间,就需要补充了。

正如每天重复吃一样菜,时间久了,就会厌倦一样,药物也存在这个问题,服用久了,效果要差一些,临床上叫做药物受体不敏感,就需要换一些药物,过段时间再换过来。

临床治疗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药物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工具。第三节 如何防治冠心病

人体到处都是血管,为什么单把心脏的血管拿来说事?还叫冠心病?冠,排在首位,最重要的人或事,如冠军,心脏血管重要性就在于此。冠,力量最大,勇冠三军,心脏虽然只有人的拳头大小,但是它的力量却大得惊人,当人在安静休息的时候,一分钟送出血液约4500ml左右,重量可达4.5kg,一昼夜搏出血液达6400kg。冠,树冠,心脏的血管像树冠一样,密密麻麻,看似无序,却也有序,主干分支清清晰晰。

因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最辛苦的组织器官,其血液供应也就丰富,需要的营养及氧气也就多,供应营养及氧气的血管也就容易出问题——一些像粥一样的代谢产物附着在冠状动脉血管壁上,阻碍了血液的流动,临床上就简称冠心病。一、有哪些预警信号(一)心绞痛

就像树根一样,扎根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及养料,供应树的生长。心脏血管分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供应左右心房心室的血液,当血液供应不够的时候,心脏就会发出各种预警信号:胸闷、心悸、心慌、心绞痛等。

在电视或电影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生气或争吵过程中,突然一手按在胸前,另一只手取出药物,迅速放入口中,一会儿就缓解过来了,这就是心绞痛典型发作过程和缓解方法。

典型心绞痛发作,常见胸痛、胸闷,心慌,心前区压榨感,甚至有一种死亡即将来临的濒死感,是很难受的;有时放射到左肩、左臂部疼痛,应引起高度重视,提示心肌缺血,心肌细胞张着嘴在等待血液及氧气的供应,时间久了,心肌细胞就坏死了,临床称心肌梗死。心肌细胞梗死了,就像树枝树叶枯死了一样,再救活的可能性就小了。

心绞痛看似是胸痛、胸闷、心慌、心悸等人体表现出来的症状与痛苦,实质是心肌细胞因为缺血缺氧的“呐喊”与“呼救”,是心肌细胞对生命健康提出的最严重的警告。(二)早搏

心脏分自主神经支配与非自主神经支配两种模式,自主神经就是长期以来养成的规矩,自动地指挥心脏跳动,完成心脏的各项功能,非自主神经按照身体需要进行调控。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自律性是很强的,按照一定的节律、一定的顺序有序地起搏、跳动,不乱也不会随意变动。早搏就是有人破坏了规则,偶有几次,及时调整过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乱了套,就不行了,就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去制止,直到恢复正常秩序为止。

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呢?主持人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发出警告,让秩序恢复正常。早搏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深吸一口气,憋一会儿,刺激了迷走神经,可以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让心跳恢复正常,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如喝口凉开水,刺激咽喉壁的植物神经;压压眼球刺激迷走神经等等,都是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有效方法。当然,如果通过各种警告此人还是不听招呼,继续我行我素,就需要分析情况了,或许很多天没有吃饭了,太饿了,自我约束不了了,这就是临床上常说的病理状态,除了允许他吃饱之外,还要分析原因,为什么会饿成这样,只有分析清楚原因并解决饥饿的原因,才会让他停止这种不守规矩的“早搏”状态。

心脏也是如此,本来跳动得好好的,突然变得不守规矩了,对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的患者而言,心肌细胞缺血是早搏的常见原因,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饿得厉害,就不会听招呼,不管什么规矩,先抢一点血氧来保持心肌细胞不饿死是第一要素。所以这时候改善心肌细胞的血液供应就是最重要的了,多数患者心肌细胞血供改善后就会恢复到窦性节律,变得守规矩了。长期缺血而又得不到合理的治疗,这时就会演变成心肌梗死,变成顽固性心律失常了,要靠药物或者支架甚至射频消融等方式方法解决问题了。

细心一点,早搏是可以及时发现的:心慌、心悸,摸摸脉搏,像冲浪一样,这时就要去医院了,做做心电图,听听医生的意见了。(三)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脏有四个腔,靠上面的两个腔叫心房,靠下面的两个腔叫心室,下面两个腔负责把血液射出去,需要的力量大,也要厚得多;上面两个腔负责把血液收拢来,倒到下面两个腔里面去,不需要太大的力量,壁也薄得多,这样,心房就要负责指挥与调度,什么时候倒入血液到心室里面去,倒多少?倒出去的不许流回来,一切都在有序地运行着,这就是心脏的工作原理,这种指挥是自发的,站在心房顶端指挥的叫窦房结,由它发号施令,就像端午节划龙舟一样,站在船头的喊着有节奏的口号,指挥龙船前进。指挥出现错误,下面就乱套了,心房乱了,还有机会纠正,心室乱了,就麻烦大了,血液就送不出来,很危险。

站在船头的窦房结指挥错误,或者它附近还有一个声音在同时指挥,心房就会乱跳,血液也不能倒到心室里面去,越急越乱,越跳越快,这就是临床上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因为它是心室以上的心动过速。如果不能通过憋气、喝凉水、压眼球等刺激迷走神经来终止发作,就要马上到医院去了,因为时间长了就会出大问题。就像划龙舟一样,到处都在指挥,一阵乱划,不能及时制止并理顺,心脏就像在湖泊里飘荡的龙舟,船是会沉的。二、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把冠心病的原因解释得很清楚了。水管用久了管子里面会结满水垢,阻断水流,血管也是如此,血管里面结满了像粥一样的物质,阻断了血液在里面的流动,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就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像粥一样的物质是什么呢?主要成分是血脂,血脂由脂蛋白及胆固醇构成,它既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的必要物质,也是供给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能量储存源。春种、夏收、秋藏、冬养,四季更替,这里的藏与养对人体而言就是指的脂肪储存,应对寒冷的天气,所谓“养膘”就是脂肪存储。适度是技巧,少了不行,多了也会损害人体脏器及血管功能。

明白了冠心病的常见原因,家庭康复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饮食“请客吃饭”,主食是以谷物为主,这就是健康生活方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请客喝酒”,喝酒就需要下酒菜,下酒菜以高脂肪、高蛋白为主,吃饭变得次要了,甚至不吃饭,只喝酒吃菜,问题就出来了。

冠心病的全称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受损害的是心脏的血管,始作俑者是高脂血症,血管壁上附着的主要是血液里面的脂肪。脂肪的主要来源就是下酒菜中的高脂高蛋白食物。“请客吃饭”,要炒几个像样的菜,高脂高蛋白食物也是必要的,说明高脂高蛋白对于人体而言是必需的。进食高脂肪的膳食后,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血浆里面脂类含量大幅度上升,通常在3~6小时后才逐渐趋于正常。吸收入血的血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甘油三酯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燃烧产生能量供人体使用;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血脂过于高了就不行了,代谢不了,就像水管里面的水垢一样,在管道内循环,阻力也大,容易损伤血管壁不说,还容易附着在血管壁上,成为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饮食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做得色香味好是技术,吃得健康就是一门艺术。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但好客的习惯是一致的,可口的蔬菜、高脂高蛋白类食物、谷物等都要准备好,放一些健康科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