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精微补(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00:23:3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双璧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银海精微补(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银海精微补(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试读:

校注说明

赵双璧,字公瑶,清初医家,景陵(今湖北天门县)人,生卒具体时间无考。赵氏文武兼备,不仅在武举考试中获“赐同武进士出身”,授任安东卫“守备”兼掌印;而且勤求古训,精究医术。博览群籍过程中,赵氏对眼目一科尤为留心,认为“书必补而后精义始备也”,故“辑诸家所传,提宗阐幽,旁整正按”,撰成眼科专著《银海精微补》。《银海精微补》共四卷,上、下两函。卷一论述眼科理论,如“

亡血过多说

”“

目昧不明说

”“

立方开方说

”“

目刺血说

”及“

钩割针烙说

”等诸论。卷二论述脏腑用药,注重眼科诸药的功效与用法,内障之病亦在此卷。卷三除阐述外障之外,还摘录《眼科龙木论》眼科72问(实际上仅载54问)及眼症歌诀23首,其中个别内容或字句稍有出入,或将原书数方省为一方。卷四为简易便民方论,治目第一方,列单验方一百余种及多首针灸方。书前有序,书末有跋。《银海精微补》现存版本为清康熙时期奉天府安东卫刻本,为国内现存孤本,馆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200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将此书纳入《中医古籍珍本大全》中加以影印出版,当属同一版本。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水汁浸蚀,存在少数文字泐蚀或漫漶现象,但版本品相总体完好,作为校勘的底本。另以《证治准绳》明万历三十年(1602)刻本、《原机启微》薛己校补本、《眼科龙木论》清藜照书屋本等为参校本。

校注中遵循以下原则:

1.底本原无目录,据正文提取目录,置于正文之前,以便检阅。

2.原书繁体字改为简化字,采用现代标点符号,对原书进行标点。

3.原书中误文,有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本校或他校资料改,无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文义改。

4.原书中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者,以虚阙号“□”按字数一一补入,有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本校或他校资料补,无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文义补。

5.原书中倒错,有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本校或他校资料乙正,无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者,据文义乙正。

6.原书字词无误而本校或他校资料义胜或有参考意义者,酌情出校。

7.原书中文字有疑义,无本校或他校资料可据,难定是非者,出校存疑。

8.底本中的通假字,如属生僻者则出注,格式为“某,通某”。凡底本俗体字常见者,径改为正体,不出校,如:“鎌”改作“镰”、“効”改作“效”、“茋”改作“芪”、“脸”改作“睑”之类。异体字生僻者,出校予以注明,以资识别;凡底本中异体字常见者,径改为正体,不出校,如“觔”改作“斤”、“覩”改作“睹”、“礶”改作“罐”。古字生僻者,出注解释;常见者径改作今字,如“柤”改作“渣”、“菉”改作“绿”。原书中“己”“已”“巳”不分,“曰”“日”不分,“灸”“炙”不分,据文意径改。

9.原书中音形相近的药物异名,予以径改,如“曼荆子”“麦牙”“兔丝子”统一改为“蔓荆子”“麦芽”“菟丝子”。

10.原书中字词疑难或生疏者,予以简注。

11.为行文方便,注文书名常用者使用其简称,如《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秘传眼科龙木论》简称《龙木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简称《保命集》、《素问玄机原病式》简称《原病式》、《眼科龙木集》简称《龙木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

12.底本卷一正文之前有“齐日照李簠宗周订,楚景陵赵双璧公瑶著,燕清苑王麟胤君祥定,东武王咸照思、丘元复汉标、刘桢石斋,琅琊宋稷学禹友、苏兰孙笔山,安东卫胡植纲常修、赵自修琢侯,三韩赵鸣珂公佩、金奇玉琢庵仝校”;卷二正文之前有“齐茌平王曰高北山、日照李簠宗周较,浙海盐张惟赤螺浮采,盛京顾八代文起订,楚景陵赵双璧公瑶著,东武王忱若谷、丁慎行颙若、刘祯石斋、丘元复汉标、李澄中渭清、赵清壶石,安东卫苏兰孙笔山、赵自修琢侯汇集”;卷三正文之前有“齐茌平王曰高北山、日照李簠宗周较,浙海盐张惟赤螺浮采,盛京顾八代文起订,楚景陵赵双璧公瑶著,钱塘高待聘千秋、顾玠朗如共辑。山阴谢锡衮君章、燕清苑王麟胤君祥、江右支其志卓然、安东卫胡植纲常修、苏兰孙笔山、东武赵自修琢侯、李澄中渭清删定”;卷四正文之前有“齐茌王曰高北山、日照李簠宗周较,浙海盐张惟赤螺浮采,盛京顾八代文起订,楚景陵赵双璧公瑶著,钱塘高待聘千秋、顾玠朗如共辑,山阴谢锡衮君章,燕清苑王麟胤君祥,江右支其志卓然,安东卫胡植纲常修,苏兰孙笔山,赵自修琢侯,东武李澄中渭清删定”,今一并删去。

13.原书中“右”作方位词“上”义者,统一改为“上”。(1)序

岂尚有未足者,而待补于今日乎?公之意,诚恐夫世代辽远,(2)《精微》一书雨歇烟沉,而又人私其学,家擅其说,甚至以讹传讹,(3)害非浅尠。爰辑诸家所传,提宗阐幽,旁整正按。不必为《精微》之注脚,皆可补《精微》之□□。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转侧澄□,□□历历。谓眼科之精微,诚精微也。谓□民之奇珍,诚奇珍也。谓天壤之间所未见□灵文秘录,诚灵文秘录也。假如□公□□□史馆,优游(4)翰墨之林,其为补者多□□。《大学衍义》一书,琼山之后,不妨更(5)有景陵也。当秦之世,丰沛之兵未起,神人异授,以成子房之功。今四海晏清,神人异授,以成景陵之术。公才品俪子房,能使瞽目者(6)共睹太平之象。兵刑钱谷,雅□□壶之日,复举是书而付诸梓,以公于天下后世。余尝目睹者三:一为沂州大姓,二为日照平民,俱双瞽或三十年,或三四年、六七年不等,皆令顷刻复明。针法之妙,诚不可思议。是书也,余深为天下后世庆也。然则理无穷,仁人之心□无穷,而雄才大业又何有穷□□□。上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秋日名山县知县降补安东卫经历清苑王麟胤□□书【注释】

(1)序:原缺,据序文补。

(2)雨歇烟沉:本指雨停烟散,此用为消失、散佚之义。

(3)尠(xiǎn显):少。汉焦赣《易林·恒之贲》:“利得尠少,留连为忧。”

(4)琼山:指明代学者丘浚。丘浚,琼山人,后世便以琼山尊称之。

(5)子房:西汉张良,字子房。

(6)雅□□壶:应是“雅歌投壶”。本谓吟雅诗及作投壶游戏,后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卷之一

唐孙真人曰:眼有七十二般,及问其名数,难言一半。今则谨按诸家眼论,夙夜搜求,敬推眼疾之名,果有七十二种。据其疾状,患者颇多。论录为歌,以贻后代。又自古诸家治目之法,各有条章,病状一一不同,皆书所不尽载。或有画作图形,或有诗歌药性,总为救人苦心。恐文义太深,令人难记,缀为歌颂名号□□□。庶使口念其言,眼看疾状,认识既不差错,治疗又有所凭。用以救人,庶可百治百效。近见庸医之辈,学不从师,自出己意,乱行针药,或虚则反泻、实则反补,或翳嫩便针、轻割乱灸,不择晴明天气,不择吉日,触犯人神。(1)或进针大深,损其荣卫,因兹疼痛,便致损伤。针刀伤触五轮,汤药乖于脏腑,亦由病家无鉴,任信庸医,遂使可瘥之眸,永沉昏暗之证。凡为人父兄子弟,必当细看眼科歌诀,庶不见误于无知庸医也。

又曰:眼者,五脏之精明,一身之至宝,如天之有日月,其可不保护哉?然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黑眼,属肝;血之精为络(2)果,属心;气之精为白眼,属肺;肉之精为约束,属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之系,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六淫外伤,五脏内郁,饮食房劳,远视悲泣,抄写雕镂,刺绣博弈,不避烟尘,刺血发汗,皆能病目。故方内有五轮、八廓、内外障等,各各不同,尤当分(3)其所因及脏腑阴阳。如决其面者为兑眦,属少阳;近鼻上为外眦,属太阳;下为内眦,属阳明。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此三阳病,不可不察也。睛色赤,病在心。色白,病在肺。色青,病在肝。色黑,病在肾。色黄,病在脾。色不可名者,病在胃中。此五脏三阳病,更不可不察也。亦有喜怒不节,忧思兼并,致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冲干脑,浸淫眼系,(4)(5)荫注于目,轻则昏涩,重则障翳,眵泪努肉,白膜遮睛,皆内所因。或数冒风寒,不避暑湿,邪中于项,乘虚循系,以入于脑,故生外翳,所谓青风、绿风、紫风、黑风、赤风、白风、白翳、黄翳等,随八风中,变生诸证,乃外所因。或嗜欲不节,饮食无时,生食五辛,热啖炙煿,驰骋田猎,冒涉烟尘,劳动外睛,乃丧明之本,所谓恣一时之游佚为百岁之固愆者,此也。(6)

王肯堂曰:目具阴阳五脏。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7)(8)法于阳,故阴阳合传而睛明,此则眼具阴阳也。且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则眼具五脏六腑也。后世以内外眦属心,上下两睑属脾,白眼属肺,黑眼属肝,瞳子属肾,谓之五轮,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义也。至八廓取八卦相配之义,而八廓有名无位。看眼之法,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斟酌调剂之可也。大约肿疼大便结者属火,肿而痒者属风,肿疼大便泻者上实下虚。太阳阳明,刺血少许,调养脾胃,仍补血和肝可也。盖肝和目能辨五色,目精爽而无昏花、疼肿、云翳等症矣。

□□先生曰:肝主目。经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9),藏精于肝。又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10)必肝和目始能辨五色。治目之方,调和肝气为第一义。经云:心合脉,诸脉皆属于目。东垣又推之而及于脾。《针经九卷·大惑论》云(11):心事烦冗,饮食失节,劳役过度,故脾胃虚弱。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血脉逆行,邪害孔窍矣。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12)土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气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胞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及因邪气所并而损其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不明正理也。(13)(14)

阳主散,阳虚则眼楞急,而为倒睫拳毛也。阴主敛,阴虚不敛,则瞳子散大,而为目昏眼花。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15)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16)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宜和之也。

起凡先生曰: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疗,久病者为里而难治。除风散热者泻(17)(18)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主之,妇人熟干地黄丸主之。或有肥体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浊气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自无此病也。又有因目疾服凉药多则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能视物,此则失血之验也,熟干地黄丸与定志丸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之谓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谓眼居诸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病也。目赤肿痛,一谓目珠黑眼疼。盖目眦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19)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疼属阴,故夜则疼,如点苦寒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亡血过多说(20)《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宣明五气论》曰:“久(21)视伤血。”《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传为衄蔑瞑(22)(23)目。”《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者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疼,当作芎归养血汤主之,当归养荣汤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有产漏者,加阿胶。脾胃不佳、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复其血,使有所养则愈。然要忌咸物,盖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是忌。目昧不明说

河间曰:目昧不明,热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府、皮毛、骨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皆有之,乃神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目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若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鼻不知(24)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25)(26)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拂郁,玄府不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故如热郁于目,则无所见也。故目微昏者,致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之小(27)也。隔缣视物之象也,或视如蝇翼者,玄府有所闭合者也;或目昏而见黑花者,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亢则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28)气液昧之,以其至近,故虽微亦见如黑花也。

赵公瑶曰:内障初起,淡绿色,日久白色,如珠圆玉润,忽大忽小。即高年之人,非用金针拨取翳障,必不能立刻须眉毕见。但此法(29)必聪明练者,始可任斯重任。立方开方说

彭用光曰:方以易简为便,常以一药治一病。获效殊速者,盖性味专精而不杂。若夫群队之药,非惟获效迟,且仓卒之际,虽富贵难于必备。况或有途次山居,偶患暴病,请医难至。孰若简易单品,易得之方药治之,则贵贱之为均便也。故曰:方,仿也,仿彼而准此也。有非确然不可移,屹然不可动摇者也。是以《素问》无方,《难经》亦无方。非无方也,为仿为方也,为仿为活法也。汉世始有方,为备于仿也。今人有秘方,有泥方。秘则有父子不相授受者,泥则执古而不知合变。殊不知人之受禀有不同,而病之标本亦各异,持此方治此病,吾见其拙于治也。故方为仿,可知前论。有曰某阴某阳之病,某气某血之病。有曰疗虚疗实之方,疗寒疗热之方。有曰此为君,此为臣,此为佐使。有曰斯为逆,斯为从,斯为反正之治。后之君子用之,如珠之走盘可矣。目刺血说

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散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则无不及,年老之人其间犹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内眦,太阳经之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眦,少阳经也,(30)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之中,与太阳、少阳俱(31)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为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养(32)血脉而已。

凡血之为物,太多则滥,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属木。虽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夫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33)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则不知病之理,岂知目不因火则不病。何以言之?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内经》曰:热胜则肿。

凡目暴赤肿起,羞明瘾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大热之所为(34)也。治火之法,在药则咸寒,吐之下之。在针则神廷、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为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然小儿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内经》曰:血实者宜决之。又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如雀目不能夜视及内障,暴怒大忧之所致也。盖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肾。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针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调盐油,以涂发根。甚者虽至于再,至于三,可也。量其病势,以平为期。盖谓目疾出血,最急于初起热痛暴发,或久病者不宜,非三棱针宣泄不可。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虚损,并气郁者,宜从毫针补泻之则可。故于少阳一经,不宜出血。无使太过、不及,以养血脉而已,斯意可见。

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发生长养之功全而目不病,亏滞则病生矣。犹物之有水,为生物之泽,时中则灌溉生之得宜而物秀,旱涝则物坏矣,皆一气使之然也。是故天之六气不和,则阴阳偏胜,旱涝承之,水之盈亏不一,物之秀槁不齐,雨旸失时而为物害也。譬之山崩水涌,滂沛妄行,不循河道而流,任其所之,不得已而疏塞决(35)堤以泄其溢,使无沦溺昏垫之患。人之六气不和,水火乖违,淫亢承之,血之旺衰不一,气之升降不齐,营卫失调而为人害也。盖由阴虚火盛,炎炽错乱,不遵经络而来,郁滞不能通畅,不得已而开涩(36)导瘀以泻其余,使无涨溃损珠之患,与战理同。其所有六,谓迎香、内脾、上星、耳际、左右太阳穴也。内脾,正队之冲锋也,其功虽迟,渐收而平顺。两太阳,击其左右翼也,其功次之。上星,穴绝其饷道也。内迎香,抵贼之巢穴也,成功虽速,乘险而征。耳际,击其游骑耳,道远功卑,智者不取。此实拯危之良术,挫敌之要机,与其闭门捕贼,不若开门逐之为良法也。盖病浅而邪不胜正者,固内治而邪自退矣。倘或六阳炎炽,不若开导通之。纵使其虚,虽有所伤,以药内治之功而补其所亏,庶免瘀滞至极而有溃烂枯凸之患。惜乎!开导之法利害存焉,有大功于目而人不知,有隐祸于目而人亦不知。其摧锋挫锐,临大敌而拯祸乱,此其功之大也;耗液伤膏,弱光华而乏滋生,此其祸之隐也。惟能识证之轻重,目之虚实而伐之,无过不及之弊,庶可为医之良者。钩割针烙说

赵公瑶曰:钩者,钩起剪去努肉也。针非砭针,乃金针拨内障之针也,乃金银大扁簮之类。或剪去胬肉之后,以艾火熏热簮头烙剪割处,以绝后患。或烙烂眼弦,以除其湿。此四者犹斩刈之刑,剪戮凶(37)顽之法。要在审鞫明,详夺定,然后加刑。先灭巨魁,次及从恶,则情真罪当,而良善无侵滥之忧,强暴无猖獗之患。尤在证候明,部分当,始可施治,轮廓始无误损。如钩先须识定何处皮肉、筋脉浮浅,而手力亦随病轻重行之。如针,先须识定内障证候可针,气血宁定,岁月久翳,结而不散者,方可与之针。针后宜屏息内视、上视。胖人多火,大小便不利者,三黄汤内加木通,一二服,火降翳化。瘦人多怯弱,饮食不强健者,四君子汤主之,六味地黄主之。妇人经不调,调其经血,不足者补其血,经调血足,目内障翳自去。病虚新产,孕妇有他疾者,皆不可针。咳嗽之人,强用针拨,必伤神光乌。凡欲剪除珠边胬肉红膜,必细看胬肉,厚如瓜子者,方可剪割。割时逼近大眦者,多溃烂下陷,犯人触人神在日者死。胬肉若沿及风轮之上,(38)厚者虽可割,亦宜轻轻从旁浅浅批起。若鸡冠蚬肉,鱼子石榴,(39)赤脉虬筋等证,未可轻割。沿及风轮浅薄,如粟米、瓜子皮薄之状,误割之,则珠破而目损。烙止能治风泪、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轻则不须烙。用花椒皮、姜皮、枯矾、铜绿、食盐等味入滚水中,洗目自愈。若红障血分之病,割去者必须用烙定,否则不久复生。在气分之白者,不须用烙。凡针烙皆不可犯及乌珠,不惟珠破,亦且甚痛。虽有恶障厚者,钩割亦宜轻轻,渐渐批起外边,其内边障底,只点药缓伐,久自潜消。若割风毒、流毒、瘀血等证,当以活法审视,不可拘于一定。至若用金针针瞳仁发白者,非寻常儿戏事也,必细看,果系乌珠之内瞳子之上有一点圆白色翳如珠圆玉润,忽大忽小,且知三光者,方许下针。若有白翳如珠圆玉润,不知三光者,非后有脑脂流结白,即系偶然撞伤乌珠,惊下脑脂。或为头风久苦,瞳子散而后收,以致生翳如珠。复或医人强针黑、绿等风,强下之翳。皆未可定。如是之类,皆不宜针。若妄加伎俩,不仁之甚者也。盖瞳子上有一点如珍珠,故曰瞳仁发白。世谬云瞳仁反背者,误矣。

针内障时,先要瞽者斋戒一七,拜告天地,忏悔前非,清心定坐一七之后,方可下针。针时令其安坐一二时辰,血气始定,气血始不妄行。欲针左则命视右,欲针右则命视左,看定鼻子一边及看定地下,切勿上视。有顷,方可下针。用针时,必先以针柄点针处一两次,其目果定,其心必以为进针不过如此,绝无疼痛。其心既定,其目自安。(40)然后以针尖轻轻在白珠上离黑白不远处,对着瞳人平平而下。然后进针亦必缓缓而进,针透时尤当缓缓而转,金针透过瞳人亦不可太过,尤不可不及,惟透过一线者,方为得法也。拨翳障之法,须从上拨下,或从下卷上。其翳若下,当以针头按于眼白之下,如是者数次,其翳方不再起。翳果不起,方可轻轻缓缓出针。若拨之既久犹然,翳(41)下而复上者,此气虚之人,可速出针。服补中益气汤,再复坠翳丸百日内外,自然翳去目明。若当时必要勉强拨下,必有不测奇患。但里外须要得诀,血水须要分明,上下须要得势,空实须要先知。不先知则犯筋,痛苦难忍。不得势,欲转针而不能。血水不分明,乌珠与瞳人必俱刺伤。里外不得诀,则两目俱受其伤。危乎微乎!明暗在呼吸之间,吉凶在顷刻之际,孰谓金针关系不大也哉!出针之时,宜缓而又缓。略急,睛内精津随针而出,出则变患不测。

既出针后,随以绵纸封固,包黑豆缚目珠之上,使之端坐仰视,眼珠自不动转,不动转则不呕吐。用芙蓉花叶、大黄末,调敷眼眶之上,瘀血必散,散则可免痛苦。是夜勿使之睡,睡则恐气升而欲吐,吐则翳翻。又宜半饥半饱,饱则必吐,饥又气逆,虚火上升,惟适其饥饱可也。针后忌多言、多怒、多欲,并不宜拜跪,喜仰视。仰视则翳下坠,跪拜则翳冲上目,不能速得光明。此龙木祖师救世活人若心微诀,余不敢隐秘方术,不忍瞽人受长夜黑暗之苦,又恐人私其传,秘天地救世开瞽奇方,复恐人以讹传讹,故一一详言之,晰言之,故不遑计言之近于重叠雷同也。余识见未到、阅历未尽者良多,专有望(42)于后之同志续貂者。【注释】

(1)大:同“太”。表程度深。

(2)络果:原作“英华”,据《千金要方·目病》改。

(3)为:原作“于”,据文义改。

(4)努:同“胬”,凸出;突起。下同。

(5)皆:原误作“眥”字,据文义改。

(6)赤:原脱,据《灵枢·大惑论》补。

(7)传:原误为“转”,据《灵枢·大惑论》改。传(tuán团),通“抟”,聚结。

(8)睛:《灵枢·大惑论》作“精”,义胜。精,即精明,指视觉功能。

(9)目:原脱,据《素问·金匮真言论》补。

(10)目:原脱,据《灵枢·脉度》补。

(11)《针经九卷·大惑论》云:李东垣《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无此八字,且下文亦非《大惑论》文。

(12)故:原文模糊,据《兰室秘藏·诸脉者皆属于目论》补。

(13)睫:原作“捷”,据文义及医理改。

(14)毛:原脱,据《证治准绳·目门》补。

(15)目:原误为“脉”,据《灵枢·论疾诊尺》改。

(16)阳:原脱,据《灵枢·论疾诊尺》补。

(17)熟:原误作“热”,据《保命集·卷下·眼目论》和下文“熟干地黄丸与定志丸”改。

(18)干:原脱,据《保命集·卷下·眼目论》和下文“熟干地黄丸与定志丸”补。

(19)眼:原脱,据《灵枢·大惑论》补。

(20)肝受血而能视:出自《素问·五脏生成论》,而非《六节藏象论》。

(21)辛:原误为“幸”,据《素问·气厥论》改。

(22)脱:原误为“锐”,据《素问·缪刺论》改。

(23)冬刺经脉……目不明:出自《灵枢·四时刺逆从论》,而非《缪刺论》。

(24)痿:原误作“膜”,据《原病式·火类》改。

(25)不:《原病式·火类》作“闭”,义胜。

(26)液:原误作“溢”,据《原病式·火类》改。

(27)蝇:原误作“绳”,据《原病式·火类》改。

(28)微:《原病式·火类》作“视”,义胜。

(29)练:疑此下脱一“达”字。

(30)网:原作“纲”,据《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改。下文之“下网”,亦同。

(31)肝:原脱,据《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补。

(32)以养血脉而已:《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作 “以血养目”。

(33)白人:《儒门事亲·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作“气轮”。

(34)廷:通“庭”。《诗·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

(35)昏垫:陷溺。指困于水灾,亦指水患,灾害。《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郑玄云:“昏,没也;垫,陷也。禹言洪水之时,人有没陷之害。”

(36)涨(zhànɡ胀):鼓胀,膨胀。《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阎王闩是脑箍。上箍,眼睛内乌珠都涨出寸许。”

(37)鞫(jū拘):查问,诊断。《汉书·车千秋传》:“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颜师古注:“鞫,问也。”

(38)批:通“披”。拨动,割断。

(39)筋:原作“筯”,据疾病名改。

(40)瞳人:犹“瞳仁”,指瞳孔。唐李贺《杜家唐儿歌》:“骨至身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41)复:疑为“服”字之误。

(42)续貂:增补。

卷之二

五轮

赵公瑶曰:眼有五轮者,心肝脾肺肾,即金木水火土也。先儒叹世人务穷天地万物之理,而不知自己一身五脏六腑、毛发筋骨之所存,况医者乎?考《内经》、东垣、肯堂、叔和诸论,乃知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必多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通,肝病宜通利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泻小肠,小肠病宜润脾土。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道,膀胱病宜清肺气。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肾水足,诸病不能侵。此脏腑相关合之妙。然心肝脾肺肾五者,各有其官也。鼻者肺之官,(1)肺病必喘息鼻张。目者肝之官,目病眦必红肿。唇者脾之官,脾病唇必黄。舌者心之官,心病舌必卷。耳者肾之官,肾病颜必黑,耳必焦且枯。有诸内必形诸外,信不诬也。医能察外形,洞鉴五脏内病者,始可与言医。盖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传而不藏,故实而不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胃虚肠实。盖六腑为仓廪之本,故能化糟粕转五味。若五脏则通七窍,故肺和鼻始辨香臭;心和,舌始知五味;肝和,目始辨五色;脾和,口方知甘苦;肾和,耳乃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百病生焉,目病云乎哉!医必明五行生克之理,知子母泄补之义,或用药饵,或施针灸,因时制宜,于斯道也,其庶几矣。五轮图

眼白属肺气之精,为气轮。黑珠属肝筋之精,为风轮。眼皮属脾肉之精,为肉轮。两眦属心血之精,为血轮。乌珠内一点神光为瞳子,属肾骨之精,为水轮。瞳子周围圆圈,属胆。瞳子散大,多属惊恐忿怒,或被物击伤。紧细,多因耗散元气,精竭水干;或因多食参、附热药,以致水不胜火;或因夜梦遗精,精枯血少。瞳子散大,宜调和肝气,毋令惊恐、悲哀、忿怒。瞳子紧细椒小,宜养补肾气。毋令纵欲纵谈,耗尽元气。毋再食参、附、椒、姜,蒸烁肾水。总之,瞳子(2)散大、椒小,皆难治之症。犯此症者,非养气凝神,静坐忘言,百无一愈。瞳子周围圆圈属胆,胆喜清净。观察万物,全赖此一点神光。(3)金针拨内障时,倘不屏息敬慎,如履薄冰,未有不拨散瞳子神光者。若拨散神光,大吐大痛在所不免,甚至珠破下陷之惨者有之。必清心凝神,下针时不拨散神光,不拨破金井,针锋不刺伤系目小络。针下一拨,翳随手即落尽者,始无痛苦下陷之患。虽然进针易,出针难,出针时必屏息定神,缓缓出之,乌珠内青涎始不随出。出一点如胶青涎,目珠太阳头顶未有不痛苦,以致有变幻难测之状。所以学长生者以养神为先,治目者以保光为本。用金针者必临针而惧,以不拨伤金井为妙。倘手重拨,多误损,神光一失,难再得也,可不慎欤?八 廓

赵公瑶曰:眼有八廓者,取象八卦之义也。八卦者,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是也。八廓贯联十二经络,聚精会神于目。有谓八廓有位无实者,未取黄帝、东垣详论五行十二经络之说,细玩而深思之者也。八廓图

关泉廓,即雷廓也,属小肠,与心为表里。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形似未开莲花,中有七孔,以引导天真之气,神之宇也。重十二两,中盛精汁三合。上智人心有七窍三毛,中智人心有五窍二毛,下智人有二窍一毛,常人二窍无毛,下智人一窍甚小。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心腧穴在脊第五节下,是心之部位也。心与小肠既为表里,欲清心,宜利小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卦为离,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味为苦。忧愁思虑,则伤心。心气虚,其人多畏。目合欲眠,夜梦远行,健忘失计,惊恐不安,皆心血不足。心气虚则多悲,实则多笑。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矣。兼目直视、摇头者,心气绝,死期迫矣。小肠有气则小腹痛,有血则小便涩、茎中痛,宜用导赤散、茯苓汤。小肠气绝,则发直如干麻,大汗不止,是其验也。目大小眦属心,黑白交界正对瞳子中者,大光明穴,太过不及,皆非法也。比韭叶略远白珠不过粒米许,虽进针无大伤害。比韭叶近于乌珠一粟米许,必刺破乌珠囊血之膜。针虽易进,不敢动拨,拨则血出,不惟无益而又害之。此穴有胬肉高起如韭叶厚者,钩起剪除翳根。有白泡起者,不可钩割,此处心之精,血之华。血之源发于此,气之精聚于此。妄用钩割,伤着血海系膜,疼苦下陷。岂命数使然哉?由人(4)不知利害,妄加伎俩耳。凡一十七种。

心脏单方

朱砂:火象也,故色赤而入心,能镇养心神,水飞入药,或点眼。

赤石脂:养心气,火煅,水飞入药。

金银箔:镇心,入药服之。

黄丹:镇心安神,水飞入药。

石菖蒲:开心孔,益心智,令聪明。

麦门冬:清心热,补心气不足,煎服最佳。

远志:定心气,去心,煎服、末服并佳。

生地黄:补心血,又治心热,取汁服或煎服。

黄连:泻心热,能去心中恶血。

茯神:开心,末服、煎服并佳。

龟甲:补心,作末,点服良。

杏:心病宜食。

小麦:养心气,心病宜食。

犀角:镇心神,作末入药,或水磨取汁服。

鸡子:镇心,又白除心下伏热,生吞一枚。

苦菜:安心神,可常食之。

赤小豆:开心孔,煮粥服,或煮汁饮之。

养化廓,即风廓也,属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形象,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主出,阳气温于皮肤,若雾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主变化,水谷之味,其精上注于肺,化而为血,以荣五脏周身,故曰中焦如沤。下焦主通利,溲便出(5)而不纳,故曰下焦如渎。上焦在心下隔,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脐下。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三焦发用,贯通十二经络,往来上下营运气血,是知气冲为三焦行气之府也。三焦病,腹气满,小腹坚,不得小便。水若存留,即为胀满。上焦如雾不散,则为喘,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而不利则为留饮,久而不利则为中满,此上不纳,下不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凡三焦火胜,则眼乌珠必多痒,两睑常烂而多泪,宜通利大小便。凡十三种。

三焦腑单方

黄芪:补三焦,实卫气,水煎服之。

燕覆子:除三焦客热,取熟者食之。

牛髓:平三焦,以酒和服。

益智仁:安三焦,末服、丸服。

脂麻油:下三焦热毒,气单取饮之。

甜瓜:通三焦间壅塞,气热者食之。

人参:补上焦元气,煎、末、丸服并佳。

黄狗肉:实下焦,煮烂,和五味食之。

鹑肉:同酥煎食,令人下焦肥。

青橘:治下焦冷气,煎服、末服。

藕:蒸食,实下焦。

猪肠:补下焦虚竭,煮烂食。

丝莼:安下焦,作羹食之。

抱阳廓,即火廓也,属命门,一名丹田,一名赤宫。男子藏精施化,女子系胞有孕,俱为生化之源,非五行也,非水亦非火,更非膀胱中盛尿之胞,此天地之异名。胞在脐下三寸,方圆四寸,脊梁两肾(6)中央,赤色是也。左青右白,上黄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时,五色法五行,两肾间名大海。女子胞寒则不孕,男子命门少真火则绝嗣。冲脉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男既运行,则无积而不满。女子既停止,故有积而不能满。满有时而溢,谓之信水,即月经也,以象月盈则亏之义。有热,则血灌瞳子,热泪如倾,偏头痛,眼皮烂,或见蝇飞花舞之状。聚精凝神,远色寡言,不药自愈。

水谷廓,即地廓也,属脾胃。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形似马蹄,又如刀镰,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脾在胃之下,助胃气,化水谷。胃主受纳,脾主消磨。胃在中腕,脾居中腕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肾三寸六分,中间一寸二分,名曰黄庭。在天为太阳,在地为太阴,在人为中黄祖气。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脾居一身之中央,故曰黄庭。又曰: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卦为坤,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其液为涎,其荣在唇。醉饱入房,

(7)汗血临风,皆伤脾。饮食,人之大欲。心欲食,脾不能化,则不敢食,故曰谏议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胃中气满,喘息不便,十月之内必死。脾气虚则四肢不为用,实则善饥,虚则肠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和之。脾虚以甘草、大枣补之,脾实(8)以枳实泻之。脾虚,禁温食、饱食与湿地、濡衣。脾绝,肌肉软,(9)软则舌痿,人中满,唇亦反,此内先绝也。或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时无度,五日内必死。胃谓大仓,俗呼为肚子,受水谷。无病之人,七日不食则死。七日,则胃中水谷精液俱尽故也。胃腧在背脊十二节下两傍,乃胃之部位也。胃为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之气血专行经隧,盖经隧乃五脏六腑之包络。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和,血温胃和,得尽天年。饮食入胃,则胃实而肠虚。饮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气血上下周流运动,故不病。胃伤不思饮食,胸腹胀疼,面黄肌瘦,多自利。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壮,能食而肥。脾胃俱虚,不食而瘦,乌能作强于四肢。胃实,宜服平胃散。胃虚,宜补中益气汤。胃绝,善惊妄言,色黄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五日必死。热气上冲,眼胞渐肿,瘀血积聚,目眶上下或眼皮内频生粟米,如石榴子状,必用金针轻刺患处,或于太阳瞳子髎处放出紫瘀血二三次,其患自除。如膏粱儿女辈,以生大黄末、桃仁、芙蓉花叶,捣烂敷眼眶之上,服生地、甘菊、金银花等味,瘀血亦可渐散。凡十九种。

脾脏单方

雄黄:益脾,水飞用。

苍术:健脾燥湿,米泔水浸一宿,剉干,末、煎服皆佳。山精丸、苍术泔水浸为末,神曲糊丸服。

白术:补脾,服法同苍术。

升麻:脾痹,非此不除湿,水煎服之。

缩砂:温脾胃,末服、煎服皆佳。

藿香:助脾、温脾,末、煎服并佳。

丁香:温脾,治脾冷气不和,煎、末服并佳。

厚朴:温脾,行脾气,煎服之。

橘皮:主脾不能消谷。

大枣:养脾安中,煮汤饮之。

干杮:健脾气,和酥蜜煎食之,主脾虚薄食不消化。

饴糖:健脾。即黑糖也,可常食之。

陈仓米:暖脾,作汤饮之。

糯米:味甘,脾之谷。脾病,宜作汤饮之。

大麦芽:补脾消食,末、煮服皆佳。

神曲:健脾消食,末、煮服皆佳。

蜜:养脾气,和脾药最佳。和粥饮,可常食之。

牛肉:养脾气,牛肚尤佳,煮烂,宜常食之。

鲫鱼:补脾。此鱼食泥,故有补脾养胃之功,作羹、作蒸、作脍,皆佳。凡二十二种。

胃脏单方

石膏:除胃热,专泻胃中之火。研,水煎一两服;或水飞二钱,和水服。(10)

葛根:开胃下食,觧酒毒,水煎服,或水飞澄取粉,和水服。

人参:补胃气,能开胃消食。

白豆蔲:治胃寒,去目翳。

苍术:强胃,去胃中湿,或煎或丸,或末服。

白术:补胃健脾。

丁香:治胃气,能温胃,或煮或末服。

干姜:开胃温胃,服法同上。

大麦:平胃开胃,作饮、粥皆可,大麦芽消食。

粳米:补胃气,作粥食。

稷米:利胃,食法同上。

青粱米:主胃痹,作饮匕之,佳。

牛肚:补胃,煮烂食之,酪粥除胃热,可常食之。

羊肉:开胃,煮烂食之,作羹亦可,羊肚补胃。

黄狗肉:补胃,厚肠胃,煮烂食,或作脯炙食。

黄雌鸡:补胃,煮烂作羹食。(11)

鲫鱼:平胃气,补胃,作蒸、作羹、脍食,并佳。

鲻鱼:开胃,作羹作脍,并佳。

石首鱼:开胃,可常食。

芋:开胃,又宽肠胃,作羹常食,佳。

橘:开胃,作茶饮之,或作末,姜汤点服。

大枣:平胃气,厚肠胃,可常食。

干杮:开胃,厚肠胃,可常食。

韭:除胃中热,可常食。凡二十一种,皆五脏秘方。

单方

粳米:平和五脏,煮白粥,早晨常服,畅胃气,生津液。

小麦面:和五脏,可常食之。

黑豆:散五脏结积,水渍生芽,名大豆,主五脏胃气结积,可煮食。

胡麻:润五脏,常服最佳,即黑荏子也。

人乳:补五脏,可常服之。

牛肚:补五脏,醋和,烂煮食之。

牛髓:安五脏,以酒和服之。

鹿肉:强五脏,烂煮食之。

犬肉:安五脏,黄者佳。

黄雌鸡:补益五脏,和五味食之。

雀肉:续五脏不足气,作煎食之,佳。

蜜:安五脏,补不足气。

牛乳:即酪也。

鲫鱼:益五脏。

莲子:主五脏不足气,为末作粥,常服。其根曰藕,蒸食甚佳。

海松子:肥润五脏,作粥服之。

大枣:补五脏,煎汤饮之,佳。

葵菜:通五脏壅气,每月一食。

生姜:开脏腑,常食,佳。

葱白:调和脏腑,煮食之,佳。(12)

芥子:通利五脏,可食。其嫩茎为茹,食之,亦佳。(13)

传道廓,即天廓也,属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二大叶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主藏魂。六叶两耳,共八叶,悬于五脏之上,为华盖,与大肠为表里,一名回肠,一曰广肠。长二丈一尺,层叠十六曲,下口连于肛门。大肠腧穴,在脊十六节两傍,此大肠部位。大肠、小肠、膀胱,其细脉之中,乃气血津液流走之道路。肠主皮,皮厚则肠厚,厚则少病。肠热则便垢,凉则泻。《内经》曰:胃恶热而喜清凉,大肠恶清凉而喜热。肺气舒畅,肠胃百病不生。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卦为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嗽,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肺小则饮少,肺大则饮多。肺病则喘嗽,背肩痛汗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六月内必死。肺虚,则鼻息不利。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收即补也。欲泄肺,食辛以泄之。肺气有余,黄芩抑之。敛肺气,用白芍、五味、桑白皮、葱白。泻肺之味,不宜过。肺虚,参术以补之。口张、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肺气绝也,三日必死。热甚,太阳胀疼,或目珠暴疼如刺,清之可也,大吐大泻可也。以针刺太阳阳明瞳子髎穴,或眉攒头紫血可也。或急灸足三里穴,气自下也。或静坐,惟食淡味可也。盖肺主气,气宜静,不宜动故也。倘不如法调治,隐涩难开,久之翳膜渐长,不可药救者有之。眼白上下左右,凡有白处皆属肺。肺经热,则频生丝缕,如竹帘,如绣花绵。有名赤缕穿睛者,有名血翳侵睛者,有名月发信眼者,不可妄用针拨,拨则肺之真气走泄,为害甚大。有余之火,先以黄芩、桑皮、生地、甘菊清之,次以五味、熟地收敛耗散之气,木贼、蝉蜕、白蒺藜消散浮翳,徐用天冬、麦冬滋养肺气。又能终日静坐,养气调息,肺气自然平和。眼白离黑珠二粒米许,皆坚脆如骨,如鸡子壳,如琉璃瓶,一破不可复补。此处下针用刺,取白翳红筋,实难下手。虽智者必穷其谋,勇者必穷其力,能者必穷其巧。白睛上有白膜红系微见,宜即向足三里穴灸三壮,足小指至阴穴灸一壮,气自下行。气逆行,则白睛胀痛。气不足,则白睛黄色而无光彩。气不舒畅多郁结,白睛必起鱼胞雀屎之状。此症桑皮泻肺邪气,固肺元气,杮霜清肺无根之火,庶几近是。若轻刺乱点,反增目病。凡二十二种。

肺脏单方

云母:补肺。云母法金,故色白而入肺中,水飞为粉服之。

人参:补肺中阳气,卒上气喘鸣,肩息气欲绝,此将肺绝之候。人参膏,独参汤,或作末,日五六服。

天门冬:保定肺气,煮服或作末服,酒浸,皆佳。

麦门冬:治肺热。

五味子:收肺气,作茶、作丸,常服。

沙参:益肺气,能补肺中阴气,煮服,作虀常服,佳。

片黄芩:治肺热。

紫菀:益肺清肺,煮服之,佳。

贝母:润肺,作末,和砂糖作丸含化,或煮服,并佳。

桔梗:理肺气,又治肺热气促,末服、煮服,并佳。

马兜铃:补肺去热,治喘急,煎服之。

桑白皮:泻肺,去肺中水气,煮服之。

葶苈子:治肺壅喘急,取子炒五钱,大枣五枚,同煎。久服伤元气,令人暴亡。

橘皮:利肺气,治气逆上,或煮服,或末服。

枳壳:泄肺气,或煮服,或末服。

胡桃:敛肺止喘,常服之。

乌梅:收肺气,作茶饮之。

杏仁:治肺,润燥散结,作粥服,甚佳。

桃:肺病宜食。

黍米:宜作饭食。

牛乳:肺为润养,作粥酪服之,佳。

鸡子白:润肺积热,生吞之。凡二十种。

大肠腑单方

诃子皮:涩肠止泄,煎服、末服。

五倍子:治肠虚泄利,能涩肠,或煎服,或末服。

石榴壳:涩肠止泄,煎服、末服。

陈仓米:涩肠胃,又调胃气,饭粥、作饮服,并佳。

乌梅:涩肠,作茶饮之。

牡蛎粉:涩大小肠,取末和米饮服,或丸服。

郁李仁:治肠中结气,为末,和水服。

大黄:利大小肠,煎服、丸服,皆佳。

桑白皮:利大小肠,水煎服之。

栀子:疗大小肠大热,水煎服之。

桃花:利大小肠,花落时拾取和面作烧饼,食之。

脂麻油:即香油也,通大小肠,单服之,或和水荏粥服之。

麻仁:治大肠风热,大便结涩,水研取汁,作粥服。

水芹:利大小肠,取茎叶捣绞饮。

丝莼:补大小肠虚气,作羹作虀食,佳。

葱白:通大小肠,取汁饮、煮饮,并佳。

冬瓜:利大小肠,作羹作虀,常食之。

菘菜:通利肠胃,作羹、虀,常食。

牛乳:利大肠,作粥,常食之。

童便:利大肠,和姜汁饮。

小肠腑单方凡九种。

泽泻:通小肠,利小便,水煎服之。

木通:通小肠,下水煎服之。

瞿麦:通心经利肠为最,水煎服。

连翘:通小肠,水煎服之。

茯神:治小肠不利。

黑豆:煮汁饮,除肠中淋露,又治肠痛,熬浸酒饮之。

栀子:疗小肠热,水煎服。

冬瓜汁:利小肠,可饮之。

煮葵汁:滑小肠,作煮、作茹,食之。(14)

津液廓,即泽廓也,属膀胱。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以虚受水,为津液之府,有上口,无下口,得气海之气(15),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涩不通。上口广九寸半,中广九寸盛尿。取膀胱穴,在脊第十九节下两傍。膀胱传受水液自小肠泌,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膀胱实则小腹偏肿,虚则小便不禁,宜服既济丸。火甚则小便不通,宜服益元散、五芝散。凡十三种。

膀胱腑单方

泽泻:利膀胱热,宣通水道,水煎服。

茴香:性温,去冷气,为末点服。

防己:去膀胱热。

瞿麦:逐膀胱邪逆,通水道,水煎服。

柏子仁:去膀胱冷脓宿水,末服、丸服。

威灵仙:同上。

郁李仁:治膀胱急痛,末服、丸服。

青橘皮:除膀胱留热停水,煎服、末服。

黄柏:泻膀胱之热,利下窍,煎服、丸服。

乌药:治膀胱肾间冷痛,煎服、末服。

猪肾:通利膀胱,又补膀胱水,煮并汁服,猪胞尤佳。

椒目:治膀胱急,或末服,或丸服。

吴茱萸:能暖膀胱,水煎服之。(16)

清净廓,即山廓也,属肝胆。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形象有大叶居中,以宣发阳和之气,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主藏魂。肝之系膈下着左胁,贯膈入肺,膈膜相连。肝腧穴,在背九节之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其液为泪,其荣为瓜,其卦为震,其脉为足阴经。肝热则色苍而爪枯,肝气虚则恐,目无所见,如怕人将捕之状,实则善怒。凡人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盖肝为血海故也。肝苦急食甘以缓之,苦急是其气有余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终于舌本也。舌卷唇青,筋先绝也。乌珠高起,如黑豆、如碎星之状,头痛如破,此肝大热也,宜用龙胆、黄连、生地,解其毒热。若所长之泡,不在瞳子之中,针尖轻点微刺,水出如射,其痛立止。若止有一泡如龙眼核者,刺之必立刻下陷,或立刻扑倒,气绝命终。遇此等凶恶怪症,多加熟地、熟大黄,清肝凉膈,缓图功效可也。轻刺,恐为害不小,不可救治。乌珠内囊血膜,皮如纸薄,进针之势急。或其人之目上下圆转不定,必定息,待定而不动,缓缓取翳。若动时即强拨之,障翳未下,乌珠内血必涌出如琥珀色。设有此患,急停手缓缓出针,七日后再开看,急用生大黄、芙蓉花叶,捣烂贴目眶上,以散瘀血。乌珠上胬肉厚如瓜子,始可用针挑起。如胬肉薄如豆腐皮,大如瓜子,尚可起拨。若小如豆粒且太薄者,未可强治,强取必伤乌珠。有此患,用自丁香、黄连、人乳常点,可望渐退。荞麦灰淋汁点目,更效。凡二十种。

肝脏单方

草龙胆:治肝脏温热。

黄连:镇肝去热毒。

细辛:益肝胆。

决明子:除肝热,助肝气,又治肝热毒。

车前子:养肝,为末服,或炒煎服。

荠子:即菥蓂子也,主肝壅明目,为末服。

覆盆子:补肝明目,为末服,生食亦可。

青葙子:镇肝,主肝脏热毒,为末服之。

酸枣仁:益肝气,末服、煎服皆佳。

山茱萸:温肝气,末服、煮服皆佳。

沙参:养肝气,煮服,或作茹常食之。

苍耳子:去肝家热,明目,煮服、末服并佳。

芍药:补肝缓中,损其肝者缓其中,即此也。

苦参:养肝胆气,煎服之。

青皮:肝气不达,用青皮以疏之。

木瓜:入肝,故益筋与血,煮服之。

小麦:养肝气,煮饮服之。

葱白:除肝邪气,煮汤饮或取汁饮。(17)

韭:能充肝气,作薤常食,佳。

李:肝病宜食之。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其形如悬瓠,附肝之短叶间,重三两,盛精汁三合,无出入窍。肝之余,溢于胆,聚而成精,由是内藏精而不泻,外视物而得明,故名曰清净之腑。胆腧穴在脊第十节下两傍,此胆之部位。胆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恶色黑者胆结。惊怕则胆伤,面青色脱则胆怖。胆病多发寒热,胆虚不能独卧,胆实则怒。胆虚不眠,实则多睡。实则宜服半夏汤、柴胡汤,虚则宜静坐。同众人眠,听金鼓声,则胆气自壮。胆气绝,耳聋,百节皆纵,眉为之倾,此死期也。瞳子周围圆圈属胆,瞳子散大,多有因被物击伤散大者,有因一时暴怒散大者,有因悲哀过度散大者,有因伤寒病后散大者,有因针拨过多,拨伤金井者。瞳神如一井,此先天真一之水,名曰神光。瞳子周围圆圈,名曰金井。金井一破,目必失明。金井如鸡子壳,破则其中青黄未有不流溢倾散者。审如是,针入目中拨障翳时,必轻轻缓缓拨取。取翳过急必伤,伤则不可复救。击伤散大者,以大黄、桃仁调鸡子青,敷目眶之上,瘀血可散。怒气散大者,静养自愈。悲哀过度者,闻乐音,遇赏心快意之事,其病自减。伤寒后散大者,参、术、五味子以补元气。伤寒后,目痛如刺,曾出汗过多,瞳子开大者,汗多亡阳故也,六味地黄丸、白术茯苓酸枣仁汤主之。伤寒汗未出透,目忽痛如锥刺、瞳子散(18)大者,痿中穴、足三里穴、太阳穴刺出紫血,其痛自止,瞳子可望收小。若伤寒汗出过多,瞳子椒小者,百无一救。凡五种。

胆腑单方

柴胡:治胆病寒热,足少阳经主也。又曰胆痹,非此不除。

干地黄:助心胆气。

黄连:益胆,或煎服,或末服、丸服。

细辛:添胆气,水煎服之。

白百合:定胆,水煎服之。

会阴廓,即水廓也,属肾。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象如红(19)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白表黑里,主藏精。肾有二枚,左属水,右属火。男以左肾为主,女以右肾为主。两肾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则与心系通而为一,所为坎北离南、水火相感者也。肾脏有二,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盖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肾腧在脊十四节下两傍,为命门穴,与脐相对,乃肾之部位也。命门之系,即心之包络。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系,与心肺相连者,乃包络也。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肾主受水谷之精,至静惟子时。浊气一动为真火,过时动者为邪火。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卦为坎,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20),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其荣为发,其臭为腐。肾坚(21)固则不病,肾脆弱则多病。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腰尻痛。重举伤肾,行房过度伤肾,汗出浴水伤肾,久坐湿地伤肾。肾热,(22)则色黑而齿枯,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水将竭,一岁之内必死无疑。肾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汗出。虚则胸中痛,大小腹痛,常不乐。虚极,心如悬空,善饥善恐。肾本无实,不可泻,止宜补。左肾属水,水不足则阴虚,宜六味地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