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不解之迷,木乃伊咒语,日本第一金库赤城山,海底人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7:05:24

点击下载

作者:宁岚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不解之迷,木乃伊咒语,日本第一金库赤城山,海底人之谜)

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谜案2:我在第三维度破谜案(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不解之迷,木乃伊咒语,日本第一金库赤城山,海底人之谜)试读:

腓力二世陵墓的发现

20世纪70年代,专门研究古代马其顿历史的考古学家安得罗尼克斯发现了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的陵墓。大殿中央停放着高大的大理石石椁,上面设有镶着宝石的、沉重的金质瓶状墓饰。国王的遗骨就在其中,周围是一些珠宝金器、王权标志、战盔等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其中有五个用象牙雕刻的雕像,制作相当精美,特别引人注目。这五个雕像是国王的一家:腓力二世本人、他的妻子、儿子亚历山大和腓力二世的父母。这个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是本世纪考古中最伟大的发现。

二战第三帝国宝藏之谜

1938年9月底,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政府首脑即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议,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地区交给德国。他们在没有捷克代表在场的情况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决定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会议之后,捷克代表在德国秘密警察监视下在协定上签字。慕尼黑协议的墨迹未干,德军就长驱直入布拉格,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接着,德国又向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在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1939年9月1日清晨,德军“闪击”波兰。随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大举进攻波兰,波兰军队抵抗了20天后终于崩溃,华沙陷落,波兰覆亡。

但此时的德国并不继续向东侵犯苏联,而是集中兵力对付英法。1940年上半年,德军再度“闪击”丹麦、挪威,接着侵入荷兰、比利时。6月初,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攻入法国,6月中旬占领巴黎。意大利落井下石,在巴黎陷落后对英法宣战。法国投降。7月,德军对英国展开了“空中闪击战”。英国首相邱吉尔领导英国人民英勇抗击,10月,希特勒密令取消侵入英国的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反抗法西斯,经过浴血奋战,苏联红军直捣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无条件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世界上众多国家犯下滔天罪行。德军所到之处,无不血流成河。据统计,二战中被杀害的波兰人就有530万,犹太人更是多达570万。德国法西斯不仅滥杀无辜,而且掠夺了好多国家的财物和艺术珍宝。

在纳粹的铁蹄之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珍藏的艺术珍宝遭到了毁灭性的掠夺,许多国家的古堡、宫殿、博物馆被洗劫一空。

在德军的铁蹄践踏途中,希特勒曾精心组织了一支特别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专门有计划地对各国的珍贵文物、金银财宝,进行大规模的抢劫。同时,纳粹每占领一个国家,其财政人员马上便夺取这个国家的黄金和外国证券、外汇等,并向这些国家征收数目惊人的“占领费”,到战争结束时,单单“占领费”的收入就有600亿马克。纳粹还用种种理由迫使占领国支付“罚金”、“贡金”。据美国有关机构统计,仅此一项金额就达1040亿马克。

纳粹在征服波兰后,其第二号人物戈林就下令掠夺波兰文物。半年后,“这个国家的所有文物,已全部被接收。”据德国官方的一份秘密报告表明,到1944年7月为止,从西欧运到德国的文物共装了137辆铁路货车,共计4174箱,20973件,单单绘画就有10890幅,其中绝大多数为名家杰作。

纳粹头目戈林一个人所收藏的文物,据他自己估计就达5000万德国马克。其中有5000幅世界名画,16万件珠宝镶嵌的宝物,2400多件古代名贵家具。这些物品中1500件属于稀世珍宝,简直就是一个博物馆。上述的财宝都是有案可查的,而那些不在册的更是不计其数。

关于纳粹的宝藏,据说有相当一部分被隐藏在奥地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中,盟军的寻宝队曾多次在那里搜寻。1945年,一位瑞士向导宣称,在山中见到一架纳粹飞机和驾驶员的遗骸。原来,那是1943年墨索里尼已到山穷水尽地步,为了使他能继续维持苟延残喘,希特勒曾下过一道密令,用飞机运去相当于一亿美元的黄金。后来飞机在阿尔卑斯山阿丹墨罗峰触山失事。有关人员在向导带领下赶到这里,发现一条移动的冰河掩盖了这个地点,飞机、驾驶员、黄金早已荡然无存。

1949年,奥地利警察发现一个叫兰兹的人十分可疑。之所以说他可疑,是因为在他的衣服里缝着一张奇怪的单子,上面开列有瑞士法郎、美钞、黄金、钻石、鸦片等总值约一亿多美元的东西,签署这张单子的是原纳粹德国少年冲锋队的将军史坦弗·佛罗列屈。对于这张单子的来历和目的,兰兹守口如瓶。奥地利警察曾用尽一切办法,想撬开他的嘴巴,但此人宁死不讲。

1950年5月17日,警方终于又逮着了一个和史坦弗·佛罗列屈有关系的人。

此人名叫希姆尔,在他隐藏在一个寺庙的箱子里,警察发现了五百多万元的美钞及金条。他承认这是史坦弗·佛罗列屈叫他保管的。随后,警方终于逮捕了史坦弗·佛罗列屈,但不论是他本人还是希姆尔都拒不说出上述隐藏物的地点。

据说,1954年,一位名叫弗兰克的德国人在奥地利度假,他利用过去曾是纳粹党员和被希特勒授勋的身份,设法打进了掩护宝藏的纳粹地下组织,最终看到了那严密守护下的宝藏。他不仅从每一个地穴上都清楚地看到标明了50万、70万的字样,还听到了许多人以度假的名义来寻宝,最后被杀害的故事。但这件事公开以后,很多人怀疑弗兰克和这些珍宝的真实性。

纳粹掠夺的大宗财富,经过瓜分、隐藏,形成了神秘的八大宝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希特勒金库、大德意志之宝、隆美尔藏宝、墨索里尼东林宝藏等。

所谓希特勒金库就是指1938年希特勒建造的“狼穴”。它地处波兰格鲁贝尔河畔的一座名叫凯特尔赞的小城,过去这个地方也叫拉施坦尔。“狼穴”建在地下二十多米深处,四周有80处野外防御工事和犬牙交错的地雷网与死亡带。在战争期间,拉施坦尔是一个禁区。从1939年到1944年,“狼穴”是希特勒的参谋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攻击计划都是在这里拟定的。当年的纳粹为了确保“狼穴”工程的绝对秘密,不仅把参与修建这个工程的一万名工人全部枪杀,就连制定“狼穴”工程方案的所有设计人员也被送上一架飞机,名义上是说把他们运往德国西部,但是飞机降落时就突然爆炸了。在“狼穴”里还有一座造币厂和一个银行。

据后来纳粹分子交代,在这座神秘的地下金库里就存放着数量相当惊人的黄金、白银和各种珍宝。然而,二战以后的十多年来,无论是苏联人还是波兰人,都没有能找到这座地下金库,也从来没有发现有关这笔财产的编制清单。

所谓“大德意志之宝”,是指1944年底,当纳粹德国即将崩溃前夕,希特勒为日后东山再起而有计划地隐藏起来的一大笔德国政府的财产。这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战败民族第一次隐藏自己的财富。

1945年4月,人们发现,有近千辆卡车在负责转移德国银行的财产。这笔财产按当时的估价相当于3500亿法郎。此外,还有一大批首饰、金条、宝石、稀世艺术珍品,以及纳粹头子们的私人财产和教会财产。还有从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和捷克等国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财产等,其总价值估计可达7000亿法郎。他们执行一道希特勒的密令:“把当时还留在德国的所有财宝以‘国家财产’名义隐藏起来。”

这笔财产的数目如此巨大,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垂涎。战争结束后,不少人就企图寻找这笔财宝。盟军就曾组织一支寻宝队,他们在一个盐矿里发现了一批黄金、银器、宝石、瓷器、雕像、名画,价值达100亿法郎。但谁都知道,比起纳粹整个掳走的宝藏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1960年,以色列终于抓捕了他们最恨的人、纳粹余孽阿道尔夫。埃希曼,并曾在布拉亚。阿尔默的高山牧场区找到了价值190亿法郎的宝藏。埃希曼后来被纽伦堡国际法庭判处死刑。

1946年,两名寻宝者赫尔穆特。迈尔和路德维格。皮切尔带着地图走进了奥地利山区。不久人们就发现了他们的尸体。在离尸体不远处,是几个已经被挖开了的藏宝的洞。看来被这两个人掘出的财宝已被秘密转移。后来这个地方在1952年、1953年5月,曾连续发现尸体和8个已经被掏空的藏宝的地洞。警方分析,所有这些暗杀和失踪事件都明显表明,隐藏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财宝是被前纳粹突击队严密控制和守卫着。不久,警方在这一地带逮捕了一个纳粹嫌疑犯,他身上带着一份有纳粹德国党卫队将军弗罗利奇正式批示和签名的清单:66亿瑞士法郎;99亿美元;14吨金条;294颗钻石和数万件艺术品,但警方始终无法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

美国联邦调查局一直在奥地利托普利兹湖区寻找着纳粹的藏宝。1959年7月,德国技术人员也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带着超声波探测器和水下摄像机,在托普利兹湖下70米到80米深处的湖底确定了16只货物箱的位置,并打捞上来一些货箱。

人们在货物箱里发现了伪造得和真的完全一样的假英镑,其价值达100亿法郎。

这批假英镑出自当年被德国人关押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里的伪币制造能手。

有人认为,“大德意志之宝”的主要财宝已经多次转移,其主要藏宝处分散在奥地利的加施泰因、萨尔茨堡、萨尔茨卡梅尔克附近地区。

也有人认为,主要藏宝点是在奥斯小城周围,因为奥斯在战争期间是纳粹德国最后顽抗的据点之一。人们估计有价值两亿多马克的财产被隐藏在奥斯地区。

原联邦德国政府和奥地利政府、法国、美国、苏联和以色列的秘密机构也都在此地竭力寻找这批财宝。从法律上来讲,他们似乎都有权要求得到这笔财产。

菲律宾黑人

背脊上有一条纹身,这是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标志。

西班牙语中有一个词——尼格利陀,这个词的含义是又小又黑。自从发现了菲律宾的一个狩猎民族,这个词语派上了一个固定的用处,这个民族被称做了“尼格利陀人”。他们一度被称为“岛上的非洲奇迹”。尼格利陀人成年男人身高约1.5米,女子约为1.3米,皮肤黑色,鬈发,看起来和非洲俾格米人相似。尼格利陀人以狩猎采集为生,通常由40个到50个家庭构成一个群体,实行父系外婚制,没有阶级制度,没有酋长或其他特定的首领,遇事由全体族人共同商议。采集植物和修建房屋是妇女的工作。男子专门用弓箭狩猎。猎物虽归个人,但要分给猎获少和没有猎获物的人。尼格利陀人的文化是“借”来的。他们多半借用周围马来系各民族的较高文化。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使用其周围民族的语言。物质文化方面,几乎没有独创的东西,只是将周围各民族的用品略加改制。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尼格利陀男女都盛行纹身,到12-13岁时,便在手腕、胸部、背部用贝壳刻画图案。纹身的人,虽然在划破皮肤时要流很多血,但毫不在乎,画完后立即跳到海水中浸泡,使伤口红肿,然后在太阳下晒干,这样就可留下玫瑰色的美丽疤痕。

二战女播音员东京玫瑰揭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打击盟军的士气便把广播宣传这一隐形武器派上了用场。几位臭名昭著的广播员就此现身,其中最广为人知、并为人所铭记的就是“东京玫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方为瓦解美国军人的斗志,利用广播宣传大打心理战,不过效果并不理想。女播音员们使出浑身解术力图勾起美国大兵的乡愁,激起他们对那些送他们上战场的“老板们”的怨恨。女播音员们习惯用暗示性的语言评论说他们留在家里的妻子和情人在和什么人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而这些“太平洋的孤儿们”却还稀里糊涂地在外为她们拼命。在这些女播音员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被那些军人听众所冠称的“东京玫瑰”。据传她是太平洋上邪恶的水妖、狐狸精、间谍。她能洞悉美国大兵和军舰的方位,善于勾起美国大兵的饥渴难捺的生理欲望和浓重的乡愁,劝诱他们放弃企图打败日本帝国这种无望的美梦。

然而事实上,“东京玫瑰”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并不存在。她确是一个复合体。在这一群体中有的被称为“南京南希”,有的被称为“无线玫瑰”还有被称为“东条夫人”的(这一名字完全和日本首相东条英机无关)。据说至少有8名女播音员从东京进行播报,不过也很有可能比这更多。

1945年麦克阿瑟将军率领占领军进入东京,认定有5名女性可能是“东京玫瑰”。而最终被美国官方媒体认定为“东京玫瑰”之一的女性叫户粟郁子。她1916年7月4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日本移民家庭,1941年6月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去日本探望生病的姨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不过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不知情和误报,她没有办理旅游签证便离开了美国。因此当美国对日宣战后户粟郁子便发现自己已回国无望了。她在日本身陷囹寤,因为她人生地不熟,而且对日语一窍不通。

户粟郁子一家不像其他日本移民家庭,他们在美国不说日语,也不遵从日本风俗,更不吃日本餐。她看起来是日本人,不过老是遭遇尴尬因为她不能像日本人一样生活。尽管有密探盯梢,又有工作和居住问题方面的压力,甚至日本的许多日本裔美国人放弃了美国国籍,户粟郁子仍然不愿意放弃她的美国国籍。她所希望的就是美国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后她就可以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她所想象的生活。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她的这一梦想,她便找到了一份在东京广播电台作打字员的工作。后来,因为她英语地道,被派去做编辑工作,以校正广播稿中的语法和句法错误。刚开始时,这方面的错误很多,据大家说,一些广播因为错误百出可以说完全是瞎胡闹。不过后来主管宣传的军官慧眼识真,从她们当中挖掘了几个广播才能的人,提高了播音质量。后来日本军方俘虏了一些具有广播经验的士兵(主要是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强迫其写稿和制作节目。她们通过观摩学习就变得完全专业化了。户粟郁子又被派去播音,但她并不乐意这样做。

不过在战时日本,任何违背来自军方直接命令的行为和离开工作岗位的做法都会遭受严厉的惩罚。军令难违,户粟郁子不得不为之。大多数广播节目都遵循相似的模式。其内容不外是音乐(包括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多是西方音乐,通常有一位女DJ手先作介绍)和新闻诸如战俘信息、美国报道以及对盟军战争努力的嘲讽。这些新闻一般是自然灾难、美国舰艇沉船、盟军战事失利等诸如此类一切能扼杀士气的消息。中途岛海战之前,这些报道可能经常令人身心交瘁。不过中途岛海战后,新闻报道完全一派胡言乱语,广播节目也几乎是在做戏和进行滑稽表演。

户粟郁子的定期节目是“零点时刻”。她温柔,机智、诙谐、幽默。这一播音风格极受美国大兵的欢迎,她广播的节目也成为太平洋战场上最受欢迎的一个。

户粟郁子常这样介绍自己:“你最亲爱的敌人,孤儿安”。不过似乎显得很奇怪,一个公然声称自己爱国的人会做敌对宣传,瓦解自己国家军队的士气。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户粟郁子的广播实际上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她滑稽的表演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的言辞中消去了令人灼痛的语句。其结果不是降低,恰是鼓舞了士气。的确,在战时户粟郁子受到了美国大兵的诸多称赞。即使在战后,美国大兵们依然乐在其中,回味无穷。户粟郁子说她在以一个人的力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一种惟有她才适宜的方式发动一场抗击日本的小型战斗。“东京玫瑰”不是一位邪恶的宣传员,而是一名“第五纵队”队员。

1949年10月6日,户粟郁子以叛国罪被美国逮捕和审判。她被判处十年徒刑并处以高达1万美元的罚金,同时剥夺了她珍视并加以护卫的美国国籍。审案费用高达75万美元这可能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为昂贵的审判。户粟郁子真正的罪行是从种族上来说她是一个日本人,而关键问题是战后美国人要对日本复仇。

60-70年代,随着美国人仇日情绪的减弱,户粟郁子也被给以重新定论。1977年卡特总统宣布对她实行无条件特赦,恢复她的美国国籍。

虽然“东京玫瑰”做为一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不过关于她一那个根本无法找到的女人的神秘传说还在继续流传。

非洲的俾格米人

非洲一些地区的热带森林中,住着几群原始猎人,人种学和地理学文献中称他们为“俾格米人”或“侏儒”,是世界上较矮的种族之一。

非洲的俾格米人就是一群小人国里的居民。他们身高只有1.4米左右,可称是地地道道的小矮人。他们过着一种游牧性质的原始生活,采集果实i捕捉野兽。男人、女人都不穿衣服,住在树木搭成的小木屋里,但是他们的死亡率很高。科学家担心他们再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真的会遭遇灭种之灾。孟加拉湾的一个小岛上,也生活着一群小人民族。他们身高也不过1.4米左右,这实在让人担心。科学家还推测这两个民族可能起源于同一人种,他们应该就是地球上最矮的人种。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与世隔绝,人们要对其进行研究十分困难,所以对他们的了解仍然很不充分。我们也无法得知这两个身居亚非、遥遥相望的矮小民族是否真的起源于同一人种。

破译朗戈朗戈

在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岛。而所有岛中最神秘的又数地处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岛上因有巨石雕像而闻名于世。不仅于此,与巨石人像一起流向人世的还有无数不解之谜,比如朗戈朗戈木板之谜。

这是复活节岛最神奇的谜团之一。它是一种“会说话的木关”,当地人称做“科哈乌·朗戈朗戈”。最先认识此木价值的,是法国修道士厄仁·艾依罗。厄仁在岛上生活了近1年,深知此木就是复活节岛的古老文字。“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和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晰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烧毁,几乎绝迹。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

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

泰堤岛主教佐山很重视“朗戈朗戈”,认为这是在太平洋诸岛所见到的第一种文字遗迹,其符号与古埃及文相似。从本质材料看,它源于小亚细亚半岛;从写法看,它属于南美安第斯山地区的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转书写法系统。

捷克人种志学者、文字鉴赏家洛乌柯物发现原始印度文与“朗戈朗戈”图案符号较为相像。匈牙利语言学家海维申对此作了分析对比,并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次震惊科学界的报告。报告指出,两种文字符号中有175个完全吻合。复活节岛文字存在于19世纪中叶,而印度河谷文字则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但看来这种吻合并不偶然。

奥地利考古学家盖利登确认,复活节岛古文字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也颇为相像。1951年他又一语惊人:苏门达腊岛民装饰品上鸟的形象与“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法国教授缅特罗本世纪30年代曾在复活节岛作过大量考古工作。

他坚持“朗戈朗戈”文与巴拿马的印第安人、古那人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各有所见。后来,有一位名叫棉托罗的青年从复活节岛来到泰堤岛,自称能识读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进府邸读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记录符号,并用拉丁语批注,写出一本笔记。

1954年,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种志学者在罗马僧团档案馆发现了一本油渍斑斑的旧练习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笔记”。两年后,巴代利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声称,已破译了“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文字叙述了南太平诸岛是种族战争、宗教杀人仪式的舞台。但是,当汉堡大学出版了巴代利冗长的著作之后,人们发现,巴氏对“朗戈朗戈”字符的诠释,只不过是棉托罗口述的翻版而已。

1915年英国女士凯特琳率考古队登岛。听说岛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语,她立即去拜访。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仅能读木板文,而且还会写,并写了一页给女士,符号果真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不肯说出其含意。

1956年以图尔·海尔达为首的挪威、美国考察团来到复活节岛,探知一名叫艾斯吉班的男子有一本祖父编写的复活节岛全部文字符号的书,并用拉丁语作了注释。但艾斯吉班不让图尔细阅。后来此书就再也没人见到了。

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见到了一本老人传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霍赫征得同意把讲稿拍了照,但后来胶卷和讲稿却莫明其妙地不知去向。

奇怪的是,凯特琳也还未来得及发表自己的日记,便突然死去。考察到的材料未能发表便不翼而飞。唯一的一页手写文字符号能传到今天,纯属偶然。但托棉尼卡老人临死前写的到底是何意,今天仍然是个谜。

波利尼西亚学者希罗阿则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木板上符号不是文字。19世纪在伦敦召开的一次人种志学会议上,托马斯·盖克斯里则郑重声称,“朗戈朗戈”符号不是文字,只是一种印在纺织品上的特殊印戳。

130年来有过探索、发现、希望、失望及轰动,但刻有鱼、星、鸟、龟等图案及符号的木头却始终保持沉默。目前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0多块。分别保存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华盛顿、火奴鲁鲁、圣地亚哥、彼得堡的博物馆里。

1996年俄罗斯彼得堡人类学及人种志学博物馆出版了一本蓝册子,印数仅200册。作者是历史学博士伊琳娜·费多罗娃。小册子是作者30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它终于揭开了复活节岛“会说话的木头”之谜。

伊琳娜40年代就迷上了“朗戈朗戈”文字,经过30多年研究复活节岛和整个太平洋的历史、风土人情、岛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其他波利尼西亚语言,最后得出“朗戈朗戈”符号实际上是一种字形画的结论。

伊琳娜是靠直觉和推理取胜的。她先弄清符号画的是什么,然后就深入思考,找出它所代表的意思,再寻找恰当的词语。她的公式是:直觉+波利尼西亚语知识+同义词和同义异音词的搜寻。最后又把结果放到另外的木板文中去检验。

结果完全相符,于是她编出了字典。利用字典,她可以阅读任何一块木板文。实际上她已经阅读了现存20多块复活节岛木板文字符。尽管未找到起源,但朗戈朗戈不再是秘密。彼得堡博物馆珍藏的两块木板中的一块,伊琳娜译为:“收甘薯拿薯堆拿甘薯甘薯首领甘蔗首领砍白甘薯红甘薯薯块首领收……”

荷马及其史诗之谜

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两部不朽的史诗,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目前还无法肯定这两部史诗是否为一位诗人独立创作完成,也无法肯定叫荷马的写诗者,是单独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对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的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的。

因此,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述下来。

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做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以书写形式出现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集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

那斯卡的奇异图形之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许多以往的传奇在20世纪成了人们追逐探索与研究的对象。经他们的努力,其中有些已获得解答。而有些则将赖后继者继续努力,也许在本世纪或者更久远,才能解开其中之谜。

在秘鲁高原的那斯卡地区,存在着许多巨大的奇异图形,这些图形形状大小各异,有些甚至具象形化,著名的有长尾猿、鲸鱼、蜘蛛等。关于这些图形来源的最浪漫的说法,就是火星人曾降临地球,并以那斯卡为基地,地面上的这些图形便是太空船降落时的跑道和指标。

最早发现这些图形的人是美国科学家科索克。他在1939年乘坐小飞机经过这片高原时,忽然看到地面上有奇异的图形,做低飞观察时,才赫然发现,这些图形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力量使然。

究竟为什么会在这片南北长近50公里的范围内,出现动辄长至100米以上的图形呢?为解开这个谜,许多科学家相继来到了那斯卡,并对之作了种种推测。

其中德国科学家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早期原住民为了求雨以利农作,在地面上画出巨大图形,以便天神看得到,因此是一种宗教的表现。二是星象学的图案,因为所有图形都是按照星辰的运行描绘出来的,例如蜂鸟尾巴恰指12月21日的日出方位。

然而尽管科学家们使用了各种方法,仍无法完全将这些图形解释清楚,毕竟找不到任何有关历史文献。于是火星人是否曾在那斯卡建立过基地,还是给人们留下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和不解之谜。

古罗马军团横行欧亚之谜

公元6世纪末起,罗马人赶走了伊鲁特人,成立罗马人自己的国家,后来,欧洲以至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格局都因罗马帝国的崛起而发生了变化。这一影响当时世界格局的帝国拥有一支十分强大的部队,这支军队在最初仍然继续使用他们的统治者伊特鲁里亚人曾经用过的希腊风格的重甲方阵。重甲方阵是由用圆形盾牌和投矛武装起来的重甲步兵组成,此后不久,他们就开始着手建立他们现代化的部队。

伊特鲁里亚逐渐衰落后,在与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岛其他部族继续进行的战争中,重甲方阵的内在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意大利的地势凸凹不平,这对于那个庞然大物的调遣来说极为困难,而且它的侧翼常常会被毫无约束、没有固定战争风格的部族士兵所攻击。所以,公元前4世纪初,更为灵活的军事组织古罗马军团逐渐取代了方阵。而成为新的战争方式。军团的人数视条件而定,但它主要战术结构保持不变。步兵根据年龄和经验排成了列。第1列称“哈斯塔迪”;第2列是“普林斯朴斯”,他们一般是年龄稍长、大约30岁左右、服役7年的士兵;最后一列“特瑞阿瑞”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的老练和成熟有助于鼓舞士气。

只有第3列久经沙场的士兵使用长矛,第1、2列士兵使用重标枪,又称“皮鲁姆”,长大约2.075米,软铁头和矛柄中间有细细的一段连接。枪尖在用力过猛时就会弯曲,枪头也常常折断,因而使对方无法再次使用。此外,矛头也往往能够嵌入到敌人的盾牌和盔甲中,令对手行动不便。第1列队伍在投掷完他们的标枪之后,就立刻挥剑冲入敌阵,近身肉搏。如果第1轮进攻失利,幸存者就会马上退向第2队列,由第2列接着发动更为猛烈的进攻,如果两次进攻都不幸失败了,幸存者将会退到第3列的后部,第3列就会收缩队形,举起长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护部队安全撤退。

可以说,人力的优势、灵活的战术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对他们的战绩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所有的因素中,罗马所依靠的最大的力量那就是军团将士的素质和忠诚。正像公元前200年希腊将领色诺芬回忆他的军队时所说,当他们面对敌人的武器和战马时,总是表现得极为沉稳,“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

后来,军团的主要战斗武器是西班牙剑,估计可能是由在西班牙与迦太基人作战的军队带回意大利的。西班牙剑是宽身利刃剑,长约70厘米,主要为刺东西而设计,这也是令罗马敌人恐惧的一件武器。

公元前197年,罗马人在色萨力的锡诺赛佛拉打败了菲利浦五世的马其顿方阵。从而显示出了一种新的迹象:一个以新的方式指导战争的、新的大帝国正在崛起。

战术结构的优越性,是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以验证的。当时军队的作战方式受希腊风格重甲方阵影响较大,古罗马军团的战术结构的发明者是谁?他又以怎样的军事理论或政治手段使古罗马朝廷接受了新的作战方式?由于古罗马时代距今时间久远,又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所以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流散之谜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神秘失踪已经让人惊奇不已了,6000余人一起神秘失踪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了,然而,这样的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远征安息(今伊朗),出师不利,兵败卡雷城,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影踪,他们去了哪里?2000年来留给人们一个难解之谜。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政占乌孙、大宛,威胁我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军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祈连山下设立骊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

经过研究后,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所以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推断这支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东征部队的残部。当年他们从帕提亚的卡雷突围之后,辗转各地。后来又突破安息东部防线,进入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在公元前36年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他还根据材料推断。骊城旧址就在甘肃省永昌县境内。

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骊县就是现在的焦家庄乡者来寨。

但是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否定戴维·哈里斯的推断。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而且,《左传》中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当时其正式名称叫“鱼丽阵”。

因为在对骊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所以人们推断骊古城可能早已深埋地下,成为城下之城。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的确曾到过此地,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恐怕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一群6000人的军队却无声无息地失踪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看来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了。

苏拉退隐之谜

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谁不想处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然而,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苏拉公元前138年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30岁之后,他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战争中机缘巧合使其成为民族英雄,50岁时,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后又经过与马略的两次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苏拉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惜践踏民主传统,强奸民意,威慑元老院,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统治权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最后竟以_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现在,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据说,当他决定放弃他的权力时,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绝不会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质问他。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它了。”

由于苏拉本人并没有说明引退的原因,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在三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有人说他是由于改革无望而激流勇退;有人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更有人认为是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

虽然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虽然说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苏拉由一个权力狂一下子转变为笑观花开花落的隐士,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了。

传说中的神秘女王示巴女王之谜

在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位聪明、富有、美丽的女王,人称示巴女王。示巴女王来自何方?有人传说来自埃塞俄比亚,有人传说来自阿拉伯,还有人说她来自中国,众说纷纭。示巴女王确系何人?这至今仍是个没揭开的历史之谜。

翻开《旧约全书·列王记》,你可见到这样一段文字,公元前10世纪中叶,以色列王国在国王所罗门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特别是所罗门王花费20年时间建造的金碧辉煌的耶和华圣殿和王宫,更使他名声大振,蜚声遐迩。

有一天,一位异国君主示巴女王带着香料、宝石和许多金子前来拜会所罗门王。她听说所罗门王聪明睿智,于是就提出许多难题让所罗门王回答。所罗门王才华横溢,思路敏捷,对所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罗门王的聪明和才华令示巴女王倾倒,耶和华圣殿和王宫的豪华令示巴女王赞叹,而席上的美酒佳肴更令示巴女王垂青。她对所罗门王说:“我在贵国所听所见关于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实在是真的。我原先不信,现在才知道,人们所告诉我的还不到一半呢!”这位女王向所罗门王献上了无数金子、宝石和香料。所罗门王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异国君主也给予了盛情款待,尽量满足了她的一切请求,并在她回国时馈赠了许多宝贵的礼物。《圣经》中这段记载十分精彩,然而对示巴女王来自何处,姓甚名谁,却只字未提,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则把示巴女王确认为公元前10世纪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城的女王。传说中,示巴女王名叫马克达,她不但姿容娇艳,而且还聪慧过人。她的宫殿宏伟壮观,气势庄严,装饰精美,金碧辉煌。

马克达作为这一富有国家的女王,却一直没有找到如意的郎君。她听说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聪慧睿智,决定去访问所罗门,并组织了一次到耶路撒冷的游猎旅行。随她前去的队伍中有大批的骆驼、骡子、驴子,它们都驮满了礼物。到耶路撒冷之后,所罗门热情地接待了示巴女王。示巴女王此行的目的本是要试一试所罗门的智慧,所以会晤时就用各种难题来考问所罗门,结果她都得到完满的答复。因此,示巴女王对所罗门的智慧大加赞赏,并把她带来的礼物全部赠给所罗门。

示巴女王住了6个月之后,决定动身回国。所罗门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所罗门向她发誓保证,因为她出身高贵,如果她能够在回去的时候不带走他的任何东西,他就不会夺去她的贞操。在宴会上,所罗门故枣让她吃了许多放有大量香料的食物。宴会完毕,所罗门睡在近旁的一个帐篷中,示巴女王睡在另一个帐篷中。她才睡了片刻,因为口渴而醒来。所罗门事先在帐篷中放了一个水瓶,女王醒后偷偷地喝了水瓶里的水。因此所罗门说她食言,于是便解除了誓言对自己的约束,遂占有了示巴女王。

翌日起床后,所罗门给示巴女王一个指环,并对她说:“如果你生下一个儿子,就把指环给他,让他拿着来见我。”示巴女王回到埃塞俄比亚10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后来他继承王位之后得到另一称号“孟尼里克”)。他长大成人时,希望去朝觐父王。示巴女王就把指环给他,并派出大队随从。她吩咐随从,向所罗门请求,封他为王,还要定一约法:自今以后,只有他的子嗣才能统治埃塞俄比亚。

埃布纳·哈基姆一行来到耶路撒冷之后,随从立即把示巴女王的口信转给以色列王。然而所罗门却另有打算,因为埃布纳·哈基姆是他的长子,他想让埃布纳·哈基姆留下来统治以色列。可是埃布纳·哈基姆不愿意,所罗门只好给他涂上王权的圣油,并且立下约法:自今而后只有埃布纳·哈基姆的子嗣,才可以统治埃塞俄比亚。回国后,埃布纳·哈基姆便成了国王,他的后代在继承王位时,都要声明他们的血统来自所罗门。自从孟尼里克即位后,示巴女王就销声匿迹了,传说并未交待她的后半生。

据某些历史学家推测,示巴女王是古代阿拉伯半岛南部萨巴国女王。他们认为,“萨巴”即是《旧约》中提到的示巴。萨巴国大约建立在公元前950年,那里雨量丰富,土地肥沃,盛产香料,并有丰富的黄金和宝石矿藏,商业繁荣,国富民丰。萨巴最初的版图限于现今的也门和哈达拉毛一带,极盛时期曾控制了整个阿拉伯半岛。

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倘若《旧约》中关于示巴女王赠重礼给所罗门是事实的话,那么示巴女王不是在也门,也不是在埃塞俄比亚,而是在萨巴人设于北方商路上的一个屯兵所或要塞。

有些学者则另有看法,他们说现今也门一带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米奈人和萨巴人交替统治那里。继米奈人和萨巴人之后,同一族中的一支希木叶人统治了这个地区,建都于扎法尔(今萨那)。希木叶人的王国延续了几百年,它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旧约》中提到示巴女王是属于这个支系的国王,现在萨那附近有一座宫殿遗址,他们认为就是示巴女王的宫殿。

而埃塞俄比亚学者则坚持认为示巴女王和埃塞俄比亚的马克达女王是同一个人,这些都被记录在《国王丰功编年史》中。1955年,埃塞俄比亚颁布的新宪法第二条中写道:“海尔·塞拉西国王的家系不间断地传自埃塞俄比亚女王,即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儿子哈基姆一世的朝代……”

一些中国学者则认为,示巴女王即中国传说中的西王母。

示巴女王到底是何人?来自何方?谁也不能拿出让全世界都能心悦诚服的结论,所以这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学”之谜

今天,“出国留学”已成为国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距今1000多年前,“大唐朝”却常常要迎接大批的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日本使节和商人。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3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人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

恺撒被刺之谜

他是古罗马历史上的赫赫人物。在一些古代历史学家笔下,他似乎早已知道自己大限之期不远了,却还是鬼使神差地走进了阴霾四伏的元老院。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罗马元老院议事厅里,一个人被一群手拿短剑和匕首的阴谋分子团团围住,他身中23剑之后,倒在了庞培雕像的脚下。他就是朱里乌斯·恺撒,古罗马共和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这群刺客中,就有他一向器重有加、深信不疑的部将布鲁图和加西阿斯。

恺撒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是马略的内侄,秦那的女婿,这些关系使恺撤从年轻的时候就很同情民主派。苏拉当权后,曾令恺撒与秦那的女儿离婚,恺撒不从,因此受到迫害。为此,恺撒长期躲避在外,并在罗得斯岛学了修辞学和哲学。恺撒从小就有着非常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他聪明能干,工于心计,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卓越。在他年仅24岁的时候,就因揭露一位总督的贪污案而震动整个罗马政界,从此他也赢得了平民和中小奴隶主的欢心。为了博取名声,恺撒在演说中经常赞扬民主派领袖的功绩,这样,他的声望逐渐提高,并逐渐成为民主派的领袖。他控告苏拉的同党,重新树立被苏拉拆除的马略像。恺撒的这些活动,得到了中小奴隶主阶层的支持。

公元前60年,恺撒同罗马当时的权势人物庞培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与元老院贵族相抗衡,史称“前三头同盟”。恺撒在庞培和克拉苏二人的支持下,先后出任执政官和高卢总督。尤其是他在高卢总督任内,通过10年征战,征服了高卢全境,为罗马搜罗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也为自己积攒了丰厚的政治、军事资本。

后来,克拉苏在远征东方帕提亚人的战斗中,兵败被杀。不久恺撒又和庞培公开翻脸,三头同盟变成了“两头对抗”。公元前49年,庞培授意元老院解除恺撒兵权,让他回罗马“听候处理”。恺撒不从,带领忠于自己的军团从高卢南下,挺进罗马,讨伐庞培。一路之上,恺撒内心矛盾重重,在军队渡过意大利边境的卢比孔河时,他甚至显出少有的犹豫不决。当时,恺撒牵着自己的战马,低头凝视着河水,对身边的朋友说:“如果不过河,我将遇到种种灾难;如果过河,全人类会有灾难。”随即,他一边喊着“骰子已经掷了,就这样吧!”一边发疯似的翻身上马,冲过渡口。恺撒当时内心极其复杂的活动人们不得而知,但他最终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惜挑起长达4年的罗马内战。后来他转战巴尔干,屡屡败在庞培手下;可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之战,恺撒“毕其功于一役”,终致庞培于死地。

在转战埃及等地后,公元前45年9月,恺撒胜利凯旋。回到罗马后,他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他集军、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并且还获得了“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城邦制共和国,人们在很早就定下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谁想当国王,罗马神人共戮之。恺撒当然不敢公开称王称帝,但他的权势已胜似一国之君。得势的恺撒一改往昔讨好人民的政策,使得过去许多拥护他的人脱离了他。他还遭到一部分元老贵族的反对。这些人身居要职,留恋城邦共和制度,不满恺撤的独裁统治。他们暗中串联起来,组成了一个阴谋集团,准备伺机刺杀恺撤。

保民官的权力在罗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一次恺撒由外地返回罗马,他的一些信徒像迎接国王那样欢迎他,保民官逮捕了发动这次欢迎活动的人。恺撒十分恼怒,以保民官“别有用心”为借口,要求把他们开除元老院,并处以死刑。恺撒的这一举动是对共和制的公然挑战,因此更加剧了人们对他的不满。公元前44年3月,恺撒正在全力准备对小亚细亚地区的帕提亚人的一场战争。在此之前早有一则许多罗马人都信奉的预言:只有国王才能打败帕提亚人。于是社会上流言四起,认为恺撒是在找一个公开称王的机会。在他出发之前,元老院准备在3月15日召开一个会议,密谋分子们决定在会上动手刺杀恺撒,其中的骨干就有恺撒的部将布鲁图和加西阿斯。

3月15日的前夜,恺撒到他的部将雷必达家里赴宴。当话题偶然转到怎样的死法最好的时候,恺撒不假思索地说道:“突如其来的!”有人据此认为,恺撒似乎已预感到了死亡的阴影。其实不然。当时,罗马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他们一旦过了这个年纪,大都津津乐道自己的“死亡”。因此,50多岁的恺撒说这番话,并不值得奇怪。晚上恺撒回到自己家里安寝,半夜里所有的门窗突然被风吹开了。恺撒惊醒后,看到妻子在睡梦中哭泣。他叫醒她后询问得知:原来妻子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丈夫在自己的怀里被别人刺死了,并且在流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罗马共和国后期政坛凶险,妻子担心丈夫会遭人暗算,也在情理之中。但罗马人相信,梦是神灵的“启示”。

天亮以后,妻子因梦中出现的“凶兆”,要求他不要离家,取消元老院会议。在妻子的坚持之下,恺撒决定派他的亲信马克·安东尼去通知取消会议。这时密谋分子之一布鲁图来到恺撒家,居心叵测地极力劝说恺撒不要给人以指责他高傲的印象,要求他自己去元老院亲自宣布取消这次会议。在布鲁图的再三劝说下,恺撒最后答应由其陪同前往元老院。在途中,恺撒遇到了一位占卜师,据说此人过去曾警告他3月15日会有危险。恺撒本人不相信占卜,就开玩笑地对他说:“3月15日已经到了!”占卜师反驳道:“是啊,已经到了,但还没有过去。”随后,又有一名奴隶想到恺撒面前来,但被恺撒身边的人挤开了。于是这位奴隶来到恺撒家中,对恺撒的妻子说,他要等恺撤回来告诉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后,恺撒遇到了他的朋友阿尔提米多洛斯。他把一个记着谋杀阴谋的可靠消息的纸卷递给恺撒,并叮嘱他马上亲自看一看。由于遇到的请求者一个接一个,尽管恺撒几次想打开这个纸卷,但直到走进元老院庞培议事厅,他也未来得及看这个纸卷一眼。

恺撒进入议事厅后,密谋分子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站在恺撒的座椅后面,另一部分迎着恺撤走去,为一个被流放的犯人求情。恺撒坐下后,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但密谋分子们仍缠着他不放。这时,一名密谋分子扯下了恺撒的外袍,这就是动手的信号。密谋分子把恺撒团团围住,纷纷拔出匕首刺向恺撒。起初恺撒还在奋力抵抗,当他看到自己一向深信不疑的布鲁图也拿着匕首向他走过来的时候,他绝望地喊道:“布鲁图,连你也这样么?”在这之后,他便用衣服裹住了头,停止了反抗。早在恺撒打败庞培后,罗马就有“恺撒笑,庞培哭”的说法,而他倒下的地方,恰好安放着一尊庞培的雕像。

当时的罗马人是十分迷信的,就这样,由于种种迹象的巧合,恺撒之死被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刺杀事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恺撒一生的确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他仗义疏财,交友广泛,宽容政敌,不计前嫌,最终被自己的部下和最亲近的朋友所谋害;他身经百战,在枪林箭雨中毫发未损,却在和平时代以“神圣不可侵犯”之躯,乱刀之下,死于非命;他生前多次拒绝帝王的称号,死时却是被当做暴君诛杀,死后他的名字又被西方帝王用作头衔。此外,恺撒爱好文学、艺术和科学,但他的一生却基本是在政治角逐、行军打仗中度过的。“恺撒被刺死了!”这一消息如惊雷般传遍整个罗马,元老们四处逃散,人人惶恐不安。凶手们本以为杀死“独裁者”会得到人民的欢呼,但没想到,回答他们的却是死一般的沉寂。恺撤的继任者是他的外甥、义子盖乌斯·屋大维。屋大维后来建立了罗马帝国。

凡·高开枪自杀之谜

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凡·高,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绘画作品在他死后才被世人视为珍品,他也由此享誉全球。然而他生前命运多舛,贫困、疾病、饥饿以及天才的不得意使得凡·高的境遇十分凄惨。最后,在1890年6月29日他开枪自杀,因伤重不治而亡,年仅36岁。

近年来,随着对凡·高所代表的印象派绘画艺术欣赏和理解的人的增多,有关凡·高生平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位艺术家的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有一点似乎非常明显,这是他的精神失去控制后,在失常情况下所采取的非理智行为。可是,凡·高精神失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早已在文化界、艺术界乃至化学界、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中激烈地展开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医学界、化学界的专家所持的自然原因观点。他们从凡·高的生前嗜好、日常活动和生理疾病着眼,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一些人认为,凡·高的精神系统被他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地损害了,这直接导致他因失去控制而自杀。他们指出凡·高生前非常喜欢喝艾酒,而艾酒内含有对动物神经组织极为有害的物质岩柏酮,饮艾酒成了他的癖好,这严重伤害了他的神经系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凡·高体内含有相当惊人的高浓度的岩柏酮。他去世后一年,他的棺椁就被种植在他坟墓上的一棵喜欢岩柏酮的小树的树根紧紧包裹起来,后来为他移坟的人被迫连此树一起移走。也有人认为,凡·高有癫痫症,为了治疗而长期使用对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的药物洋地黄,最终因这种药物的中毒而导致神经损坏。

第二类观点认为,社会原因造成凡·高的精神失常。一种说法是:凡·高精神崩溃而自杀是因为对心理疾病和自身生理感到恐惧和羞愧。直至最后,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大量研究历史资料后指出:凡·高死前不但患有严重的青光眼,而且还患有梅毒症。他自己也清楚,他不久将失去对画家来说最珍贵的视力,而且,他也有很强的“恋母情结”。这给他很大的精神压力,终使他不堪重负而崩溃。也有很多的艺术、文学界人士是从思想方面找寻原因的。他们认为,凡·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历经了太多的磨难。他干过9种职业,四处颠沛流离,饱经了生活的艰辛和世道的不公。他渴望去拯救那些劳苦大众,可现实总是粉碎他的理想。这就足以使他对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作为艺术家,绘画是他的生命。而且,他有极高的天分,极强的创造力。他从事绘画不过7年,就创作了大量水平极高的作品。可是在那个时代,世人并不理解和认识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因此作品一点销路也没有。在他生前,只有一两幅画被售出,以至于他不得不依靠弟弟的不断资助来维持生活。他本来已经脆弱的神经被这些无情的现实极大地撞击着,终于不堪重负,所以他才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逃避这个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温暖和快乐的世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