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意地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5 19:56:49

点击下载

作者:吴成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育,诗意地哲学

教育,诗意地哲学试读:

一隅之见——教育散文

教育,是一段持之以恒的心旅,它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看问题。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点、难点,都有自己前瞻性的意见,哪怕这个教师如井底之蛙居一隅之地。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数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它更需要教师及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反省,唯此,才能求得教育的升华、凝结、成晶。教育不缺的是鹦鹉学舌般人云亦云,缺的是带着放大镜去仔细观察教育,哪怕是百家争鸣般清谈,也比惶惶恐恐般照搬要好!哪怕是一隅之见般浅薄,也比随波逐流般应和要好!教育,依然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教师,要努力去实践,争取使自己成为百家中的一个,百花中的一朵。

从天鹅的故事说开去

这么一群天鹅,常年待在一方狭小的水域而不飞走,游客颇有为不解。饲养员解释说,在不破坏天鹅高贵优雅的观赏姿态和剥夺它们的飞翔习性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可供其滑翔;如果滑翔的“助跑线”的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实现它拥有蓝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这群天鹅就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丧失飞翔的本领。

天鹅人称有“鸿鹄之志”,未能翱翔长空,还能唤做“天鹅”吗?由此审视我们的教育工作,不禁思绪万千。学生好比一群“天鹅”,即使有几只“丑小鸭”,经过努力也会变成“白天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的教师。而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学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为这些“天鹅”们创造“广阔的水域”,以利滑翔。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现象的复杂性,也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平心而论,我们有没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水域”?如果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水域”,这水域里的水是一域“活水”吗?如果我们提供的是一域“活水”的话,这些“活水”到底“活”到怎样的程度呢?

人们常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杯水”、“桶水”的辩证关系众所周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仅仅有“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一样,我们要给“天鹅”一片“广阔的水域”,至少能让“天鹅”们有自由滑翔的“助跑道”,帮助它们实现拥有翱翔蓝天的梦想。

很多时候,教师给学生们创造的是一池塘水,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水平远远地超过了“桶水”。但是,一池塘水是值得商榷的。对于“燕雀”而言,这也许够了;但是对于“天鹅”而言,这是不够的。倘若如此,不知有多少的“天鹅”将成为故事中的“水鹅”一样!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园丁,谁都不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学生。

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潜心从教,甘于奉献,使自己这一片“广阔的水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越来越活。这样,你才能创造条件,给予“天鹅”以足够的水域。也许你的水域阔而不广,但厚积薄发,总会阔而又广;也许你的水域广而不深,但海纳百川,总会广而又深;也许你的水域深而不活,但吐故纳新,总会深而又活;也许你的水域活而不恒,但日积月累,总会活而又恒。

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给学生提供广阔无垠的发展环境,而非一角狭小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成长的机会。由此反思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早该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这姗姗来迟的课程改革总算给了我们些许安慰,让我们看到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希望。因而我们教师要贯彻“人本原理”,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正如故事中所说的一样,要极力营造一片“广阔的水域”,让所有的“天鹅”们都有足够的“助跑线”滑翔,进而翱翔长空,飞得又高又远!这不就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从燕八哥的下场说起

八哥是生存在北美地区的一种鸟。燕八哥好吃懒做,欺弱凌燕小,就连繁育后代这样的终身大事也要别的鸟类代办。有些鸟稀里糊涂做了“好事”,如有像北美黄色林莺那样会反抗,不愿当冤大头的,则燕八哥会通过变本加厉的报复使之屈服。据统计,在北美大陆上,有二百二十种鸟类为燕八哥养育后代。

而一只雌性燕八哥在两个月里能产蛋八十枚,其孵化率和存活率是所有鸟类中最高的。故事看到这里,感觉燕八哥应该“鸟丁兴旺”。可事实上,燕八哥的数量每年都在减少。原来,燕八哥的流氓做法影响了其他鸟的繁衍,最终导致其找不到足够的鸟巢来孵蛋。强凶霸道的燕八哥自酿苦果,数量越来越少。

燕八哥的结局告诉我们: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由此,我想到了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校长是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组织、沟通、管理作用。实践证明,一个教育管理能力强的校长,就能打造一所优质学校;倘若一个学校校长像燕八哥一样霸道,这个学校就没有发展前景。

校长虽然官小,但是掌握的教育资源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于是,一些校长没有想到用和谐合作的理念与教师相处,而是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甚至用燕八哥似的手段来管理学校,弄得人心惶惶。

教育管理,有其自身独特规律,照搬一般行政管理经验,难免会水土不服。如果用燕八哥这样的管理方式,那更是饮鸩止渴,最终下场无异于燕八哥。校长,不能学习燕八哥这种用强力屈服教师的手段,这样的管理模式固然一时可以管“好”一所学校,但是长此下去自然失去民心,最终成为孤家寡人。

教育,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齐心协力,需要的是一个校长的运筹帷幄。校长,始终要“公”字在心,做到“立校为公,执政为师”,真正将教师视为学校发展的主人、校长管理的助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

许多优秀校长不是靠燕八哥的伎俩去管理学校,相反的是借助教师的力量去实现发展。一个聪明的校长,不是将自己视为燕八哥,而是将自己视为喜鹊,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鼓励教师,最终在学校里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向上的管理氛围。

教育也是和谐合作才能共生共荣。君不见,即使校长本人能力很强,没有手下和团队的支持,一个人也是仅仅是空手缚狼,没有成就事业的可能性。因此,仅凭借校长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刘邦据称是个流氓,但是他在计谋上善于用张良、在军事上善于用韩信、在内政上善于用萧何,最终成就霸业!只有和谐相处、齐心协力的学校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而像燕八哥那样的蛮横做法或类似手段,是不能真正成就事业,有的也只是眼前的、暂时的、肤浅的成就。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它更需要校长的支持、引领。只有校长切实做到心中有教育、眼中有教师,又何来担心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校长不能像燕八哥一样靠行政来领导教师,最终形成的是教师敢怒不敢言的不和谐局面,校长要像喜鹊一样用思想来领导教师,才会形成干群和谐的良好局面。

燕八哥的能力不谓不强,但最终家族人丁不旺。燕八哥的故事告诉我们,校长在教育管理中倡导和谐合作,才能利人又利己。

从鹰的故事说起

只鹰,总以为自己的爪子大,自己的爪子锋利,什么都能抓一住。

人们都信鹰的话,因为人们曾经看见过鹰抓鸡、抓鱼、抓兔、抓蛇,甚至还有人看见,鹰抓起过一只小羊。

人们的肯定,更增强了鹰的自信。从此鹰就以自己的爪子无所不能而自居,以爪子的大和利而自豪。

鹰没有想到,它抓得住鸡,抓得住鱼,抓得住兔,抓得住蛇,甚至抓得住小羊,却抓不住比它小得多的苍蝇。

不因别的,就因为它的爪子太硕大、太锋利了。

这是一个隽永深刻的故事。鹰可以搏击长空,可以抓鸡猎蛇,却对苍蝇无可奈何。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鹰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有时在小小的苍蝇面前,它是无能为力的。

其实,鹰的这种想法并不只是鹰所独有的,一些“鹰型”校长也有这样的想法。在这些校长的眼里,鸡呀鱼呀蛇呀兔呀都是自己的手下兵马,更何况不入流的苍蝇。殊不知,一物有一物的造化,小小的苍蝇,不见得就是可以肆意欺压的对象。

在教育管理中,校长尤其需要用心去和教师沟通。靠鹰式的强压式管理,虽一时可以镇得住教师,但是教师对于强势是敬而远之的。那么,即使一只多么能干的鹰,没有团队的配合,最多只能得到三两只兔子和蛇。倘若教师如苍蝇般对抗,校长就犹如鹰,纵有千般本领却有力无处使,最终不了了之。

一片草原,需要兔、蛇、羊等各司其职,这样草原才会生机勃勃,形成一种和谐、和睦、和平的良好局面,而搏击长空的鹰可以凭其广阔的视野去引导这些动物们,唯此,草原的兴旺则不远了。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校长应该意识到:整个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努力,其中既包括鱼般蛇般教师的努力,更包括校长眼中苍蝇般教师的努力。校长应用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去对待教师,而不是将老师看成鱼、兔、蛇,甚至苍蝇,更不能以一种鹰般主宰者的心态对待教师,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杜拉克说得好:“管理者好比是交响乐队的指挥,通过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单个乐器融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

校长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是这个团队的引领者、组织者,但不是主宰者、命令者,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教师,甚至如鹰般欺辱教师。倘若一些校长将教师视为苍蝇,其实这就是校长管理失败的开始。显然,即使真的是苍蝇,小小苍蝇的能耐虽小,鹰爪再大再利又有何用?硕大鹰爪去抓苍蝇,蛮力无处使,最终徒增困苦而已!倘若鹰视他们为猎物,又怎能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护、诚心的支持、用心的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校长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论述:“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要尽量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管理思想转化为学校管理制度,引导教师们在对话交流中、在问题反思中、在案例分析中实现思想的转变,而不是靠着自己的行政权力压服教师,甚至将教师分成鱼、兔、蛇甚至苍蝇等。校长只能以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衷心赢得教师的支持,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的领导。

威廉·詹姆斯说过:“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校长,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智慧,不但会慧眼识人才般启用兔、蛇、羊,也会容得下苍蝇型教师。倘若如此,这个校长如鹰般搏击长空的日子不远了。

从啄木鸟的故事说起

木鸟看到森林越来越茂盛,而自己却仍然整天劳作,心理开啄始不平衡了。于是啄木鸟开始制定了一些规定甚至干脆搞起有偿服务,堂而皇之地收起除虫费用来了。森林自是叫苦不迭,日渐萧条。啄木鸟也由于森林的萧条而失去了栖息之地。

为森林除虫,是啄木鸟的职责,然而,它却抵挡不住诱惑,最终搞有偿服务,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啄木鸟的故事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是社会反响比较大的事情之一,大家意见纷纷。如今的教育乱收费,乱到让平民百姓家庭子女没有上优质学校的机会,而让官家、富家子弟占据着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由此产生社会不公平。然而,一些人却总是找出诸多理由,像啄木鸟一样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之类的教育乱收费,为教育乱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最基础的正义公平。一个社会,如果连教育都没有最起码的公平,其所宣称的公平就真的值得商榷了。教育公平是基石,它在一定区域内必须对所有学生相对是公平的,只要符合要求,所有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唯此,群众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教育乱收费,其实根源源于“啄木鸟”型主政者们的观念。看着其他部门都有生财之道,于是他们也把目光对准了教育。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进来就得交钱。在优质教育还是稀缺、欠缺的今天,学生、家长还是弱势群体,只好顺着“啄木鸟”的思路去筹钱,有钱的不成问题,问题是那些没钱的寒门子弟就遭殃了。

公立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就有义务为辖区内的学生提供服务。其为适合条件的学生提供教育,就像啄木鸟为森林提供除虫业务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学校像故事中的啄木鸟一样热衷于搞“创收”,最终砸掉的是学校的牌子。绝不能以“择校费”这一方式谋取不当收益,更不能变相地以“赞助费”的方式乱收费还辩解说是家长的“自愿”行为。不管家长是否“自愿”,这样的教育乱收费超出了社会所能容忍的尺度,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乱点之一。教育乱收费已成为过街之鼠,人人痛恨之。

教育乱收费,在短时期内确实能够为地方、学校筹得一定的资金,但是放在教育长远发展这一视野下,这样的发展方式是短视的。教育是寒门子弟晋入上层社会的最佳出路,如果连这出路还要留下天价的“买路钱”,那么意味着这条路其实是对其封闭的,这对于维持社会正常的优胜劣汰是不利的。显然,连教育公平都成问题的社会,又怎能让社会公平这一理念让人信服,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基石又何来着力点!

放眼古今中外,教育公平是每一个国家、社会需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动态式发展所必需的优胜劣汰的途径。教育公平也是社会最重要的理念,也是社会最容易做到的承诺,它是维系社会公平的最大的遮羞布!而就是这块布,还是不断地有人剪几个洞,甚至还有人想干脆地拿掉。

切实解决教育乱收费,短时期内确实有阵痛,但是于长远而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不要再犯类似啄木鸟的错误了,不要再乱收费了,这是事关教育和谐的举措。

从小鸟的故事说起

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它跌落一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地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小鸟戏剧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是每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其实,教师有时真的犹如一只小鸟,位卑言轻。仔细琢磨小鸟的经历,对于小鸟般的教师成长而言,也许有一定的激励价值和参考意义。

很多时候,教师清贫地、清苦地执教一辈子,没有鲜花和荣誉,没有金钱和地位,有的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在教育中,教师也许会遇到领导的不理解、同事的不支持、家长的不配合,甚至因此而跌入人生的低谷。但教师要学会不气馁,在人生的低潮期依然有上进拼搏之心,将之视作自己厚积薄发的起点。教师就如小鸟,没有大鸟翱翔天空的阅历,没有大鸟躲风避雨的技巧,遇到寒流时,有时真的就如江中的一叶扁舟,随风漂流。这时教师就需要自己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一只小鸟。

教师在教育中,有时也会遇到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对于这个拉“大粪”的人,不管是同事也好、领导也好、家长也好,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和之心,不要将这个在自己身上拉“大粪”的人视为敌人。其实,正如大粪能够给冻僵的小鸟以足够的温暖一样,在教师身上拉的“大粪”,不见得都是坏事。“大粪”有时也许能激发教师的斗志、意志,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

教师要学会善于转化不利条件,将自己身上遭遇的“大粪”拨开,不因“大粪”而丧失意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大粪”,也许“大粪”比“蜜糖”更能激发教师的斗志。教师要学会用超脱的姿态对待自己遇到的困惑、困难,将往自己身上拉的“大粪”视为个体成长绝地反击的资源。

当然,在教育中,教师也会遇到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人。对于这些人,教师要分辨清楚,对于那些自认为将自己从粪堆里拉出的人,得仔细看看他的动机,究竟是利用自己还是真的在帮助自己。自称为将你拉出火坑的人,也许不是恩人,而是仇人。姜文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有的人也帮助别人,远远看着也是给小树苗浇水,走近了一看,是在给树苗浇开水。很多人会帮助你,因为你年轻有前途,但是你要小心,不是所有人都在背后推你,给你劲,有的人帮助你是推你脚脖子,你一抬腿就是一个跟斗。”

当教师发现自己躺在粪堆里的时候,不要唉声叹气,也不要一声不吭,更不要高声唱歌,不要引来野猫般的对手而自取其辱。要记住,当发现自己在鸟粪堆的时候,最好闭上你的嘴。是呀,小鸟在自己弱小的时候要学会看清楚自己的危险与机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师更应如此。

有时,挫折也是一种机遇,它催你奋发向上,也许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有时,帮助也是一种危机,它使你学会依赖,也许从此沉沦下去。

小鸟的遭遇,给了教师深深的启发:教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爱默生说得好:“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在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作为教师,不要相信时运,要坚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生思想。当自己是小鸟的时候,那就做一只安分守己的小鸟,遇顺境处之淡然,逢逆境处之泰然!

从喜鹊和乌鸦说起

鹊和乌鸦同属鸟纲鸦科,同营巢于高树,同以捉虫为生。然喜而人们对待喜鹊和乌鸦的态度却不同,对前者好,对后者恶,褒贬分明。

于喜鹊而言,它天生伶俐,歌声动人,想叫它得不到别人过多的关注,甚至关爱、偏爱,那是很难的。于乌鸦而言,它天生丑陋,歌声沙哑,想叫它得到别人的关注、喜爱,也确实很难。斯大林曾说:“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虽然乌鸦和喜鹊同属又同业,却一个听到的是啧啧赞美声,而另一个则是避之唯恐不及。可以说,上天对喜鹊是如此眷顾,对乌鸦是非常不公。

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班级里,有喜鹊,也有乌鸦,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对学生而言,是喜鹊还是乌鸦不是他的错,这是由于先天因素。但,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喜鹊与乌鸦,那是后天因素了。教育好喜鹊、还有乌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喜鹊与乌鸦,不因喜鹊的甜言蜜语而愈加宠爱,不因乌鸦的沉默寡语而愈加鄙视。怀着包容、大爱、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所有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师之道。

讲话八面玲珑的喜鹊,是逗人喜欢的,教师喜爱他们,那也是人之常情,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不善于言辞的乌鸦,也往往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对象,教师心里有时难免对乌鸦有些意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职业的崇高就在于这一点——不管是喜鹊型还是乌鸦型的学生,教师在行动上都要倾注心血去关爱他们、关心他们、关怀他们,甚至对乌鸦型学生还要倾注更多的心血!罗曼·罗兰认为:“我们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新鲜的事物、无穷的希望。”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就要求教师静下心来关心每一个学生、潜下心研究每一个学生、用下心教育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喜鹊型学生还是乌鸦型学生,都是自己的学生,没有理由厚此薄彼,这不仅仅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彰显。如果允许教师将学生分成一、二、三等,那将在多少学生的心里投下阴影,将影响多少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得到教师关注的权利,都有均等得到和谐发展的愿望,不管是喜鹊型学生还是乌鸦型学生,都是班级中平等的一分子,都需要教师的爱。

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切实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用一颗平等、博爱的心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自己的喜好而影响评价的公正,不因自己的意见而左右教育的公平。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教育不是生产,它拒绝失败,不允许有任何推倒重来的机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完成,需要教师付出关心、关爱,需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教育。教师的教育方式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和蔼、和颜悦色地教育学生。否则,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乃至对前途的失望、对人生的渺茫。

师爱无疆。它可以容得下后进生的反复,它也可以看得开优秀生的自满。所有学生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在教师爱的星空找到自己的坐标,都可以在夜色中发出自己的光芒,哪怕有的是繁星点点,有的是星光耀眼。

从毛毛虫的故事说起

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人称“毛毛法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据说,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这种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和经验。

毛毛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却无济于事!毛毛虫这种跟随者的习惯,给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实,就毛毛虫而言,拥有这种习惯也是其进化的终极选择,毛毛虫通过这种跟着前面走的固有思路和方法,能够缩短和简化其觅食过程,为其生命乃至种群的延续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觅食一样简单,当毛毛虫面对着需要判断、决策的时候,其思维模式的弊端一览无余。毛毛虫居然在七天七夜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现不对劲的地方,直至死亡。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其实,毛毛虫是如此可怜可叹,我们学生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能量大的学生,一是极其优秀的班长,一是雄霸一方的“班霸”,这两类学生往往成为小团体的核心人物。对于优秀生而言,班长是他们的指标,班长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一副典型的毛毛虫型跟随动作;对于后进生而言,“班霸”是他们的榜样,“班霸”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也是一副典型的毛毛虫式思维方式,“毛毛虫效应”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所以当教师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一脸委屈地说: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而言,这两类学生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于一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惯性,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显然,固有的思路和方法有着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一面,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类比思维,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更加便捷地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决策保证了效率和效益。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使学生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结果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长期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往往会麻痹学生的创造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其实,学生在面临问题决策时,往往会像毛毛虫一样循规蹈矩,他们跟在后面,往往会做出无谓的努力。有时,一只毛毛虫找到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就能为自己乃至群体的生存找到出路。所以,学生不能做规规矩矩的毛毛虫,而应做一只有着自己独特思维、独有思想、独享思路的毛毛虫。

狄德罗曾说:“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独有思路,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由自在地成长,如此乎,毛毛虫效应也就不会成为现实。

从跳蚤的故事说开去

说:跳蚤跳起的高度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之上,倘若在它的头据上罩一个玻璃罩,继续让它跳,再过一段时间,它只能跳起比玻璃罩低的高度。随着玻璃罩的降低,最后摘掉玻璃罩,跳蚤却再也跳不起来了,只能成为一个“爬蚤”。

跳蚤人称“跳高能手”,却因为禁锢在玻璃罩里得不到潜能的开发,于是,一个跳高天才就这样沦落了。

学生好比跳蚤,由此审视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也像故事里一样,一味地要求学生待在“玻璃罩”下,那么,学生犹如“跳蚤”一样不断适应学校和教师给予的“玻璃罩”,最终成为“爬蚤”。因而学校、教师给予学生多高多宽的“玻璃罩”显得非常重要。如果“玻璃罩”很高、很宽,甚至达到没有“玻璃罩”的无我境界,那么,千万只名副其实、与众不同、生龙活虎的“跳蚤”自然会脱颖而出。

玻璃罩能让一只“跳蚤”变成“爬蚤”;反之,只要人们弱化“玻璃罩”,甚至取消“玻璃罩”,跳蚤就会得到发展。由此,我想起了无形的“玻璃罩”——规则。不管人们是否注意到,现实中每所学校都有其一定的规矩。这些规矩自然也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规矩过多不但不能成方圆,反而成了学生成长的紧箍咒,束缚了孩子们的外在活力和内在潜力,最后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批循规蹈矩的“爬蚤”而已。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规矩往往是学校主导的规则,相对而言较多地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图和理念,自然较少体现学习者的要求和呼声。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规则都是不合理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任何规则都存在着变通性、适用性、灵活性、相对性,因此拿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学生难免会犯以偏概全式的错误——很简单,孙悟空式的学生在“取经”的过程中需要紧箍咒类的规则来约束,而沙僧式的学生就不需要紧箍咒的约束了。因而我们要审视规则,要制订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成长的规则,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因而学校的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广,要有“三个面向”的气魄,千万不要为了镇住孙悟空式的学生而制作一些人为的“玻璃罩”,以求得一时的安宁,这无异于舍本求末、杀鸡取卵。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教师的“规则”和学生的“规则”最大限度地重合时,这时的“规则”才能起到它的最大的效用。所以规则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但是,仔细反思,我们制订的规则都能做到这一点吗?

因而,教师要改良“规则”,给学生“自由跳跃”的空间。唯此,我们的学生才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我想,最好我们要建立一种新“规则”,让学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又自觉生活在此“规则”之下。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新课程倡导创造性、自主性。对于学生而言,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只有给他游刃有余的学习空间,他们才会像故事中的“跳蚤”一样,跳得越来越高;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生命,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如此,教育的春天就将离我们不远了。

从蓝色蝴蝶和蚂蚁的故事说起

一个关于蓝色蝴蝶和蚂蚁的有趣故事。蓝色蝴蝶往往“不小有心”地让蚂蚁捕获。蚂蚁把捕获的蓝色蝴蝶的幼虫圈养起来,到了晚上,蚂蚁就赶着蓝色蝴蝶幼虫上树吃树叶。而后,又把蓝色蝴蝶幼虫赶回洞中圈养。就这样,蚂蚁为了吸吮蓝色蝴蝶虫子分泌出来的糖分,无怨无悔。直到蓝色蝴蝶幼虫成长为蓝色蝴蝶。

这是一个自然界中生物互利的典型例子。蓝色蝴蝶幼虫的天敌很多,在大自然中没有得到蚂蚁保护的蓝色蝴蝶幼虫,其成长为蓝色蝴蝶的机会很渺茫。

蓝色蝴蝶和蚂蚁懂得互利,各自都皆大欢喜。由此,我想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育,也需要团结互利,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有时是很难取得成就的。双木成林,三木成森,团结协作,带来的效应不是一加一那样简单,有时是成几何数级增长。

有时候,有些教师把同事视为竞争对手,在教育中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一手”,更不用说将自己的教育经验与同事分享、共享。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短视的,你对同事“留一手”,自然而然,同事也会对你“留一手”。生活在一个相互“留一手”的教育环境里,是很难有“露一手”的机会和机遇的。

教育,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团结协作。无论是优质课的评比,还是教育课题的研究,都需要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当然,也许对于某些教师而言,自己单打独斗也能取得好成绩,不需要别人过多的帮助,但是,如果有同事的帮助,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更专,这点应该不会否认吧。

在中国有句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讲的是人多相互推诿的后果。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运水吃,三个和尚挖水吃。教师之间真心、真诚、真正的合作,将使教师得以膨胀式的发展,即使其他教师也得到“水”的实惠,但是自己也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仔细盘算一下,究竟是自己得到的多,还是自己失去的多;究竟是自己提高的多,还是别人提高的多!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果每个教师都将自己的“一桶水”奉献出来,那么大家拥有的就是“一域活水”,每个教师就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池塘,乃至湖泊里自由畅游。倘若每个教师将自己的“一桶水”深深地隐藏起来,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就是“一桶水”,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大事,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交流,全过程地参与,而不是封闭式地进行闭门造车。新课程改革是一件工作量非常大的事情,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团队的协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要通过集体的攻坚去完成个人单打独斗所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摈弃个人单打独斗的落后观念,选择团队集体合作的时尚理念,以团队合作实现个人发展。

小小的蚂蚁,尚且知道与蓝色蝴蝶幼虫合作;蓝色蝴蝶幼虫也知道在自己瘦弱的时候与蚂蚁合作。那么,作为教师怎能不知道呢?如果你是蓝色蝴蝶幼虫,不要对蚂蚁不屑一顾,真心、真诚与蚂蚁为伍,甘心、甘愿与蚂蚁合作,为自己的冲天一飞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歌德曾说:“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是呀,交流才会共享,合作才能共赢,团结才会有力量;教育尤为如此,彼此合作才会共同进步!

从茧的故事说开去

一个人得到一个蝴蝶的茧。据说这只茧不久之后就会变成一有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茧的皮被咬破了一个小口。这个人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好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停了下来。这个人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皮的口弄大了一点,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战战兢兢地拉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只臃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地蠕动着,直到死亡的来临。

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痛苦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翅膀。人为地让蝴蝶轻松地出来,看似为蝴蝶着想,似乎减少了蝴蝶的痛苦,殊不知违背了生命优胜劣汰的规律,其实,正是那人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的生命。

仔细反思,教师有时有意无意地扮演着“好心人”的角色,生怕学生弄不懂,直接给学生“咀嚼”过的知识。知识,犹如花朵绽放,其有一个发芽、生长、成熟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一段美丽的历程。让学生在知识花园里摸、爬、滚、打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对学生的放心。知识的来源一定要尊重学生原创性、独特性的想法,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知识的习得犹如破茧而出,教师一旦人为地干预,将咀嚼过的知识直接给学生,就如“好心人”助茧的故事一样,最终让学生丧失咀嚼的兴趣,失去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习得犹如破茧而出,教师一旦人为地干预,就如“好心人”助茧的故事一样,好心办坏事。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向学生详细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这些教师认为消化知识需要“过程化”,给予学生咀嚼过的知识,能“缩短”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且他们还认为知识习得需要“重复化”,教师“咀嚼”多次,学生反复记忆、重复操练,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直接给学生“嚼烂”了的知识并不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接触、学习、吸收、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适时、适地、适人地给学生必要的辅助。因此,让学生充分地“咀嚼”,是对学生的信任、对教育的顿悟、对知识的尊重。

破茧,是蝴蝶在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痛苦而又美丽的过程,而人为地将茧破掉,看似是为蝴蝶着想,实质上是害蝴蝶。咀嚼,就是学生求知的破茧过程,经过咀嚼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李政道指出:“我国历来研究做‘学问’,可是现在学生只是做‘学答’。”教师把知识加工后变成了条理化的一项一项,学生像机器一样一问一答,教给学生的往往是“破茧而出”的知识!”

其实,让学生经历“破茧”过程而得的知识,比“咀嚼”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投身到对教学情境的营造、对教学节奏的把握、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面来,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破茧”过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有时,教师不让学生经历破茧的过程,是对学生放心不放心的表现,是对教育尊重不尊重的问题。知识,只有经过身体力行,才是记忆最深、最真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要相信,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独自破茧,有足够的智慧冲天一飞。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期待!

从白蚁的故事说起

洲的大白蚁冢,由十吨沙土堆积而成,有三四个人高。蚁冢非内部四通八达,可供好几百万只白蚁生活。高温和缺氧是蚁冢必须解决的“科技”问题,白蚁以在蚁冢四周架起高大而壁薄、像烟囱那样的通风管,利用日照所引起的空气对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巨大、复杂而巧思的建筑,却全是由全盲的工蚁各自携带一小块泥土堆积起来的。

小小白蚁却能铸就巨厦,靠的是团队的力量,可见,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白蚁微不足道,但是无数个白蚁却能做成巨大工程,默默无闻地形成了“白蚁世界”。白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

说得直白一点,其实教育就是以集体教育为基石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动态生成过程。集体,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之基本场所;只有在集体中,每一个学生才会完全发挥他的能动性,完成令人惊叹的事务。就像白蚁一样,成千上万只白蚁生活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发挥集体力量,去应对各种挑战。雷锋说得好:“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显然,班级建设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一旦不到位、缺位,将给教育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我们注意到:现在,学生的集体意识已经越来越淡薄、淡化。可以说,学生个性越来越张扬、性格越来越叛逆、性情越来越易变,这给教育带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学生极具个人色彩的行为,成为影响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班集体建设的主要牵绊。学生集体意识的缺乏,成为教育又一个硬伤!

反观白蚁,工蚁是在全盲的状态下完成建筑任务的,靠的就是集体的统一行动,当白蚁朝着一个目标一致前进的时候,目标也就不远了。由此反思我们的教育,纪律远远不及白蚁。有些班级各行其是、纪律涣散,整个班级给人一种“散漫、自由”的感觉,感受不到班集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集体意识是其中重要一环。班集体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落实的物质载体,可以说,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发展的阶梯。它给予学生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而班集体,恰恰能给予这样的一个成长空间。

谢觉哉曾说:“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集体意识的培养,需要班集体这个载体,更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白蚁能完成宏伟工程的奥秘就在于此。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交流,就会像白蚁一样聚沙成塔。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学生齐心协力,又何怕什么事情不能完成呢?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只白蚁,离开了集体寸步难行,可一旦与其他白蚁共同努力,就能聚沙成塔。可见,白蚁之所以能建成极其庞大的世界,靠的是一只只工蚁辛勤劳作,哪怕是小小工蚁口中的一粒沙,汇聚起来就是一座庞大的工程。

白蚁贵在交流,触须之间传递信息。只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学生也会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也会像白蚁一样投入到班集体建设这一宏伟工程中去。是呀,教师有时也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要以为学生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连白蚁都可以筑就新城,何况学生乎!只要教师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

从狗鱼的故事说起

一种鱼叫做狗鱼。狗鱼很富有攻击性,喜欢攻击一些小鱼。有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狗鱼和小鱼放在同一个玻璃缸里,在两者中间隔上一层透明玻璃。狗鱼一开始就试图攻击小鱼,但是每次都撞在玻璃上。慢慢地,它放弃了攻击。后来,实验人员拿走了中间的玻璃,这时狗鱼仍没有攻击小鱼的行为。

对于狗鱼而言,没有了攻击性,还是原来的狗鱼吗?显然,狗鱼之所以丧失斗志,是因为形式的变化形成截然不同的环境,而它却困于思维定势而没有采取灵活措施,最终在接二连三的挫折下磨平了棱角,磨灭了个性,最终放弃了攻击的本性。可见,这层透明玻璃彻底地浇灭了狗鱼的霸性。

狗鱼毕竟是狗鱼,外来的透明玻璃是其从未遇过的问题,在付出沉痛代价后对玻璃避而远之,自然也谈不上敢于攻击鱼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是不是也会像狗鱼一样困于思维定势,跟不上形式的变化而毫无生机?教育,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可以说,知识的打折率越来越高。想用自己的那一桶水一成不变地应付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那是非常的不现实。教师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教育的发展。

然而,更多的教师对新知识、新观念却是迎之又拒的态度,不愿意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更有必要在学习上做一表率,争取成为复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并将之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是的,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但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成为学习的创新者。

显然,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保持一种锐性是非常有必要。倘若教师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那么这个教师最终就会像狗鱼一样越挫越“颓”,没有了斗志。自然而然,这样的教师跟不上形式的变化,最终将慢慢地沉沦下去,成为一只没有霸气的“狗鱼”。

狗鱼之所以是狗鱼,就在于它对变化视而不见,它对经验墨守成规,它没有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显然,教师不应该像狗鱼般形成思维定势。当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的时候,教师也应该关注一下社会的变化;当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教育的现状;当知识发生着激烈膨胀的变化时,教师更应该去尝试教育新手段……墨守成规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开拓进取才是好办法。教师要做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教育者、实践者,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势是非常可怕的,重则会使教师决策失误,轻者使教师丧失锐性。教育,需要创新。如果教师犹如狗鱼般逐渐丧失锐性,最终木然面对教育,那将是教育的悲伤、教师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教师学习的终身性、发展的主动性,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天马行空式的专业发展空间。只有给自己一个无拘无束的发展区间,教师才会像“狗鱼”一样,保持一种霸性、锐性、动性,才会有所成就。

龙虾与寄居蟹

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有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的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

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护荫之下,难怪永远都限制自己的发展。

其实,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想成为龙虾式的教师还是寄居蟹式的教师,完全取决于自己。寄居蟹整天企求别人的庇护,自然缺乏一展宏图的平台,永远地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而龙虾敢于面对风险,为自身发展做准备,自然把握住了发展的机遇。

对于教师而言,在知识的海洋中,究竟是自保般地蜗居在壳中,还是勇于蜕变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寄居蟹般蜗居固然求得一时的安宁,但却是以自身发展被限制为代价的。虽然一时没有性命之忧,却没有自己发展的舞台,需要依靠别人的庇护。龙虾般嬗变固然一时危险重重,却是为将来自身发展奠定基础。虽然有可能因此有性命不保之虞,但却能活出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龙虾之所以聪明、高明,就在于它把握了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知道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并为之不懈努力,哪怕前面有诸多危险也勇往直前,这种学习的精神值得嘉奖与赞许。是的,对于教师而言,其成长过程中有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稳定期,每一个阶段的嬗变,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的企盼。教师没有理由像寄居蟹一样蜗居一域而自我满足,忽视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实现自身持续不断的成长,才能适应这不断变化的教育生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者、甘心从教的引导者、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角色的变化,需要教师以专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为基础,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教育。

教师只有像龙虾一样谋求发展,才能在每一次嬗变中再上一层楼。新课程改革也赋予教师探索者的角色,教师不能像寄居蟹一样保守,而应像龙虾一样敢于创新,即使自己有危险也在所不惜。唯此,才能与时俱进;唯此,才为真正人师。教师角色的嬗变,才能实现自身教育重生,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当然,教师的成长与龙虾的蜕壳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谋求自身更进一步的希冀是一样的,即为了自身成长而勇于出击,抓住瞬息机会,从而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

因此,教师要学会做龙虾型教师,而不是做寄居蟹型教师,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必然提出的要求。

从蜜蜂与苍蝇的实验说起

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在瓶口敞开的一瓶子里,侧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会一次一次地飞向瓶底,企图飞进光源。它们绝不会反其道而行,尝试另一个方向。困在瓶中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况,是它们生理结构所始料未及的,因此,它们无法适应改变后的环境。

这位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瓶子里放的是几只苍蝇,瓶底向光,不到几分钟,几只苍蝇都飞出去了。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它们常会一头撞上玻璃,但最后会振翅飞向瓶颈,飞出瓶口。然后,科学家解释这个现象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蜜蜂循规蹈矩,当它面对全新的情况束手无策,而苍蝇自由散漫,面对全新的情况横冲直撞,结果大相径庭。这个故事给我们深深的启发。在教育的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事情,有些是人力所能及,有些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对遇到的困难抱有一种畏惧之心,那是很难有成功的机遇。遇到任何困难,要像苍蝇一样,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直至找到出路。

教育是遗憾的艺术,在教育中追求绝对完美那是不现实的,相反,正视现实、直视现状才是教育的本真要义。因此,困难与教育为伴,失败与教学为伍,这是教育的常态。教育不是一心想就事成的简单活儿,它是付出艰辛代价后才能有所收获的艰难活儿。可以说,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清贫,也选择了遗憾。既然这样,教师更应该有一颗包容之心去面对教育中的困难和困境,不能有害怕失败的心理,更不能因此形成不敢轻举妄动的恐惧心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中遇到新情况,对于教师而言,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此时教师不能束手无策地等待,而应横冲直撞地实验。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教师要学会“横冲直撞”,敢于面对一切新事物、新情况。教育不排斥改革,相反,它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改革。抱残守缺不是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品质,而是教师迂腐的标志;吐故纳新才是新时期教师的良好心态,是教师时尚的象征。

面对着教育改革中的地雷阵,教师要有横冲直撞勇闯地雷阵的信心,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惊吓,不要因一点的失败而泄气。要向苍蝇学习,在困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一个方向失败了,再换一个方向,总会找到问题的出口、出路。

其实,教育中许多功利性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理想,许多教师越来越局促于一隅教育而不敢大胆地向前冲。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已经在一些教师眼里越来越淡薄,像苍蝇一样横冲直撞的教师越来越少。可是,当教师像蜂窝里的蜜蜂一样循规蹈矩而不锐意创新的时候,教师已经越来越不是教师了。

在小小的蜜蜂和苍蝇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措施,由此想到了教师的教育生态。教师要保持一种勇往直前的状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冷静地抉择,像苍蝇一样勇于尝试,才能寻到教育的出路,去迎接教育的明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