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肝——肝脏科资深医生的健康提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7:08:05

点击下载

作者:闫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心肝——肝脏科资深医生的健康提醒

小心肝——肝脏科资深医生的健康提醒试读:

前言

一个肝病医生的家常话

三年前,妻子鼓励我注册新浪微博账号的时候,在医学科普领域里我还是一只小小的菜鸟。由于喜爱自媒体自由、开放的氛围,也得益于众多科普达人和粉丝的提携、帮助,我的肝病科普微博(@闫大夫聊肝病)迅速得到网友的认可,目前已有粉丝七万余。除在新浪微博、好大夫在线、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外,我的科普作品也被《大众医学》、《健康之家》等纸媒刊载,也曾在甘肃卫视、北京广播电台等媒体录播肝病科普节目。

应电子工业出版社李文静编辑的邀请,我将近三年的肝病科普文章结集、润色,编写成这本小书。书中的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对网友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因此非常贴合生活实际。写作语言也力求采用我在诊室同病人交流的家常话,时刻提醒自己要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中获益。

本书书名也由微博征集而来,很多网友都给了中肯的建议。我的校友、学长,也是医学科普达人牟方宏主任医师(新浪微博@柳叶刀客-消化科医生)提议本书书名为《小心肝》,得到了大家认可,特致谢忱。

虽然曾发表四十多篇医学论文,也出版过四五部医学书籍,但编写大众科普书,我还真是头一回。因此,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也将继续努力提高科普文章写作能力,愿在今后为大家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闫 杰2016年4月 第一章  chapter 1直面乙肝乙肝病毒知多少

乙肝这个词可以说家喻户晓了,但是,真正深入了解它的人却屈指可数。

乙肝其实就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乙肝病毒本身不是人体的成分,可是它侵入了人体(就像感冒病毒不是人体的一部分,但它会侵入人体一样),定居于肝脏,就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进而损伤肝脏。那么,乙肝病毒是如何损伤肝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乙肝病毒的真面目。乙肝病毒结构图“二号人物”叫乙肝

在医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慢性乙型肝炎,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乙肝或者简言之乙肝。顾名思义,所谓乙肝就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这种病毒是名副其实的元凶,现在就让我们把它拉出来一窥究竟吧。乙肝病毒是潜入肝脏的“杀手”

肝炎病毒的“本职工作”是专门攻击肝脏,在肝细胞内,这种病毒如鱼得水,生活得极为自在。但在肝脏以外的器官(比如心、肺、肾)中,它就无法存活。在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医学家们就按顺序把这类病毒进行了编号,由于乙肝病毒是第二个被揪出来的“人物”,因此,这种病毒就被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为乙肝病毒。乙肝病毒的丑恶行径

乙肝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其中重要的蛋白质有表面抗原、核心抗原等。

如果把乙肝病毒看作是一颗荔枝,则位于最外层的表面抗原就相当于荔枝外表的那种凹凸不平的壳,剥开外壳,里面水嫩的果肉就是核心抗原了,而它的果核就是遗传物质DNA。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乙肝病毒的丑恶行径吧。当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时,它首先做的就是脱去外表的“荔枝壳”,也就是表面抗原这层外壳。这只是乙肝病毒的第一步行动,先脱为快。紧接着,乙肝病毒就给细胞膜“抛媚眼”,以示亲近,其实,细胞膜对这种不友好的骚扰没一点点好感,但它疏于警惕,乙肝病毒就这样如鬼魅般穿膜破壁,进入了肝细胞内。经过一番折腾后,乙肝病毒DNA就进到了肝细胞核内,并长期定居在那里了。免疫系统终于出手了

乙肝病毒在完成了其初步动作后,它会给你传达其“圣意”——你已经感染上乙肝病毒了。此后,乙肝病毒动作不断,首先它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为了免受骚扰,免疫系统就见招拆招,产生了对抗这种病毒的抗体——表面抗体、核心抗体和e抗体,免疫系统功不可没,它产生的这些抗体能有效地识别对应的病毒抗原。

由于表面抗体、核心抗体和e抗体都是水溶性的,所以,在血清中我们都可以检查到,在数量上呈现为“两对半”——第一对是表面抗原、表面抗体;第二对是e抗原、e抗体,最后的半个是核心抗体(抗-HBC)。

至于我们常说的“大三阳”,指的是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都为阳性。而“小三阳”则说的是表面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三项指标都为阳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输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常见的乙肝病毒传播方式之一,它实际上也是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很可能造成乙肝病毒感染,这是母婴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怀孕时,如果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发生胎盘剥离等情况),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才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母婴传播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下文中我们会就这个问题做详细分析。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来传播的。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

性传播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就是以上三种,而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大家大可不必“谈乙肝而色变”。病毒入侵早知道

乙肝病毒如果入侵了我们的身体,在早期无症状时,我们该如何发现这个敌人呢?我建议大家定期体检。当体检报告上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超出正常范围,这就提示我们肝脏有可能受到了病毒的攻击。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就会从肝细胞内“偷渡”到血液中。所以,血液中转氨酶高往往预示着肝细胞受到了损害。研究还发现,只要有1%的肝脏细胞受到损害,就可以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增加1倍;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当肝脏发生严重破坏时,才能引起谷草转氨酶的显著升高。

凡事切忌以偏概全,如果你得了病毒性感冒、吃得比较油腻、饮食遭到污染,这些情况也会给肝脏带来损害,造成一次性的转氨酶升高。所以,也不要仅凭一次检查就心生畏惧,无端给自己增加压力。

转氨酶固然是肝脏的晴雨表,但如何解读这个数据还是有标准的,一般来说:谷丙转氨酶(ALT)的正常值范围是0~40U/L;谷草转氨酶(AST)的正常值范围是5~35U/L。如果发现ALT轻度超标(不超过80),医生会建议你两周之后再查一次,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如果ALT超标两倍或者转氨酶持续超标,就要引起注意了,有可能是肝脏出了问题。但要准确判断是不是病毒性肝炎,还有待做其他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后方能下结论。ALT不超过80U/L,两周后再查一次乙肝发病的“四部曲”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已经被查出携带了乙肝病毒,但是却不需要治疗,难道讳疾忌医不成?其实不然,需不需要治疗还要从乙肝的发病情况与人体的免疫状态讲起。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如果没有药物等外在作用,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只有到一定阶段后,才需要药物介入,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第一阶段 免疫耐受期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在肝细胞内生存。这一时期,人体的免疫监控系统还没有识别乙肝病毒,会把它误认为是“自己人”,跟它“和平共处”,所以不会对乙肝病毒进行清除。这些病毒可以在肝细胞内自由复制,暂时不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肝脏也没有炎症表现。

乙肝病毒携带者就处于这种免疫耐受状态,因而也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化验检查来发现。通常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阳性,肝功能及肝脏超声正常。免疫耐受期,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

在人体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只需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HBV DNA、肝胆脾超声、甲胎蛋白。如果30~40岁时仍然处在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建议进行肝穿病理检查,以便对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精确评估。第二阶段 免疫清除期

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病毒潜伏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我们的免疫系统也会慢慢发现“敌情”,并启动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等免疫物质。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出乙肝病毒的抗原,并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然后排到细胞外。

我们可以将肝细胞想象成一间屋子,乙肝病毒是溜进来的一群小偷,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屋子里面的监控器,免疫物质就是警察。当监控系统报警时,就会从屋子外面涌进来一批警察。警察和小偷打起来了,屋子里面的门窗家具就容易被损坏。免疫清除期,免疫物质与病毒正面交锋

因此,处于免疫清除期的肝细胞会出现炎症反应,就是因为病毒和免疫系统“打架”,把肝细胞打得一片狼藉。肝细胞“受伤”了,就会出现炎症反应。这时候,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会发生改变甚至被损坏,细胞内的转氨酶就会进入血液。做肝功能检查时会发现血清里的转氨酶明显变多了(也就是ALT水平升高),这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肝炎可能发作了,携带者可能发展为乙肝患者了。此时就应该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了。第三阶段 非活动期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会有一部分乙肝病毒被免疫系统清除掉,或者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也可能将病毒清除。所谓病毒清除,是指血液里已经查不到乙肝病毒的DNA,但是肝脏内可能还会有部分病毒残留。这一时期,乙肝病毒处于非活动性携带状态,复制能力受到抑制,病毒含量低,因此暂时不会兴风作浪。非活动期,病毒暂时不会兴风作浪第四阶段 再活动期

处于乙肝非活动期的患者,在某些诱因下,比如免疫力下降、做化疗等,乙肝病毒可能会再次活跃,肝脏也可能会再次出现炎症反应,也就是肝炎再次发作。这时我们就需要再次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再活动期,病毒再次活跃

现在我再来回答开篇时提出的问题——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什么不需要治疗?因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体内的乙肝病毒比较安分,两者可以“和平共处”,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肝功能受损。另一方面,我们目前也没有可以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所以暂时就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了。防患于未然,未必真的就对

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并未表现出异常,但为了防患于未然,就下意识地想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不测,这种方法是可取还是不可取?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人因此而受益的,也就是说,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是不可取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会招来更大的风险,原因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特效药能根治乙肝病毒。提前抗病毒治疗不可取“神药”还没有出现

目前,乙肝的治疗目标还维持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层面上,人们期待的那种根治乙肝的“神药”始终没有出现,所以,医学家们所做的只能是让病人的肝脏维持在正常状态,最好是长期甚至一辈子保持没有肝炎发作的状态。目前还没有根治乙肝的药物

因为肝脏一旦出现炎症,也就是肝炎发作后,肌体就会自行对炎症坏死的部分进行修复,这就好比我们的皮肤被划破了一道口子,没过几天皮肤上就会结疤一样,这就是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肝脏对病毒肝炎的自我修复也是如此,其修复的方法是纤维化。肝脏在经过多次损伤——坏死——修复这样的折腾后,会造成过度纤维化,进而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日积月累后“肝将不肝”,进而表现出萎缩、变硬等症状,人们谈之色变的肝硬化就不期而至了。如果此时没有及时遏制肝硬化,罹患肝癌就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病毒性肝炎的病程。

在这个世界性的难题面前,医学家们的治疗目标就是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换句话说,只要肝炎不发作,就不会有纤维化,也就不会导致肝硬化。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知道了上述常识后,就不难回答为什么防患于未然未必就是好事,这是因为:

第一,治疗目的还很单一

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很单一,就是通过清除乙肝病毒,进而来消除肝脏的炎症。如果肝脏本身表现正常,没有炎症发生,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炎症

第二,别轻易招惹它

肝炎没有发作时,不要轻易激怒它。这是因为此时人体的免疫系统还没有进入应急状态,还不想跟病毒“撕破脸”,所以,如果你提前就施之以猛药,是无法有效地清除病毒、抑制病毒复制的。道理很简单,这就好比屋子里的警报没有拉响,警察就不会出现,只有几个小孩子从屋子外面进来,但他们的战斗力太弱,不足以将所有的小偷逮住并赶到屋子外面。只有当病毒开始侵袭人体、警报拉响、“警察”出现后,才能一招制敌。不要主动招惹乙肝病毒

第三,它在沉睡,我们相安无事

如果乙肝病毒原本安安分分地待着,跟免疫系统保持着“和谐状态”,井水不犯河水,这时你却用抗病毒药物刺激这些睡眠状态中的“怪兽”,反而可能挑起“战争”,引起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第四,没有特效药

就目前来说,治疗乙肝的药物屈指可数,主要有两类:一是核苷(酸)类似物,二是干扰素。如果你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后,非但没有把乙肝病毒杀死,反而还助长了其耐药性,甚至还会出现变异。等真正的炎症发作,你再施以药物,病毒已经习惯了药物的攻击,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警惕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性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目前的药物无法达到根治乙肝的目的,为了避免产生到真正需要时反而无药可用的情况,医生在面对“什么时候开始用药”这个问题时都会特别谨慎。不忘忠告

毋庸讳言,人类目前还不是肝炎病毒的对手,还没有办法彻底打败乙肝病毒。因此,为了避免在真正需要药物给力时反而无药可用,不要习惯性思维,试图防患于未然,那样非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什么时候用药,务必谨慎,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何时用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肝炎传染的三大误区

中国是乙肝大国,而且慢性肝炎尚难治愈,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因此,公众谈“肝”色变,甚至对肝炎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心生歧视,使得不幸患上肝病的人,更加无法正常生活。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如此恐慌。肝病毒的传播有其特定的方式和途径,了解后我们就不会再谈“肝”色变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下肝炎传染最常见的三大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走进这些误区。谈“肝”色变没有必要误区一 肝炎袭来,全家皆兵

不少家庭都上演过肝炎大战,一旦家庭某成员不幸被诊断为肝炎,那么举家上下就如临大敌,全家皆兵。即便是一些诸如肝功异常、黄疸等这些普通肝炎症状也被统统冠上“传染病”的头衔。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超过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其实,并非所有的肝炎都具备传染的“本事”,大多数肝炎诸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是自身所致,和“传染”搭不上关系。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肝炎的“外衣”总是相同的,那就是一贯性的呈现出肝功能异常,尤以转氨酶和/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事实上是这样的,转氨酶和胆红素是肝细胞内的“哼哈二将”,它们一般不会驰骋“血海”,只有在肝细胞膜受到损伤后,这两员大将才会被迫随波逐流而进入到血液之中。所有的肝炎都是这样的结果,不能依据肝功能异常来判断病因,更不能作为判定具有传染性的依据。误区二 无声的硝烟,隔离没商量

得了肝炎,马上隔离,没得商量!这让原本和谐温馨的家庭马上就成两军对垒之势,一道警戒线随即横亘在“敌我”之间。

事实上真的有这么可怕吗?真的有必要这样分清彼此吗?非也,并非所有肝炎患者都要实施隔离。在各类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等肝炎因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外,其他的肝炎患者大可不必瞎折腾。

我们就先来说说甲肝吧!

甲型肝炎有一个嗜好就是“重口味”,总是和患者的粪便同流合污,排出体外后它们就落地生根,开始了它们的恶毒之旅,一些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等无一幸免地遭到污染,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形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之势。

案例回放

1988年上海市由于人们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毛蚶而引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甲型肝炎流行,在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

戊肝和甲肝是一路货色,也好不到哪儿去,那些被污染过的水源也曾是戊肝的起事之地,但它们最喜欢的还是靠食物污染来实现其“小人行径”的。

乙肝可通过血、母婴及性接触传播。但随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幅减少。

丙肝传播的途径是通过输血实现的,但现代医疗对献血者的层层筛查,致使丙肝的发病越来越少了。

所以,隔不隔离完全取决于“甲戊”,而非“乙丙”。因此,是否需要隔离,得先看是哪种肝炎类型。如果是乙肝、丙肝则没必要隔离,如果是甲肝或戊肝,则必须按医疗要求进行隔离治疗。而要想预防这两种肝炎的发生,首先要从自我做起。甲肝、戊肝需要隔离治疗误区三 阴云笼罩,慢性乙肝不可控

多年来,一个定式思维成阴云笼罩之势恐吓着人们,那就是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会变为慢性乙肝。这个认识牵扯着人们的神经,仿佛无法摘除的魔咒。

慢性乙肝真的不可控吗?

其实,并非如此。

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胎儿或新生儿在围产期,其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则明显下降,为25%~30%;5岁以后的慢性化水平则极低,只有5%~10%。母婴阻断非常关键

由此可见要想阻止形成慢性乙肝,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娃娃抓起”,阻断母婴传播。

案例回放

从2000年以来,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仅为1%,已达到欧美国家水平。退而求其次——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前面我们一再强调,就现代医疗水平来看,人类还不是乙肝病毒的对手,人们期待已久的根治药物还没有问世。但为了捍卫生命,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最新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欧洲肝病学会把乙肝的治疗终点分为三个层次。

1.理想的终点:乙肝患者经过恰当治疗,停药后获得持久的HBsAg消失。

2.满意的终点: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也就是HBV DNA测不到),ALT恢复正常,并伴有HBeAg血清学转换(也就是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HBeAg阴性的乙肝患者,停药后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和ALT复常。

3.基本的终点:如无法获得停药后持续应答,抗病毒治疗期间长期维持病毒学应答(HBV DNA测不到)。

达到理想终点或者满意终点,也就是说,如果停药后HBV DNA和肝功能能够长期保持正常,就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了。但这种情况却很少见,大部分患者在停药后都会面临复发的风险。一旦复发,就会出现HBV DNA再次升高,并伴有肝功异常,严重者则会出现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专家才把长期服药维持HBV DNA测不到作为基本终点。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乙肝病人而言,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保持HBV DNA阴性、肝功正常,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治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乙肝病人一生不出现肝硬化、肝癌。

临床中患者最常问我的问题就是:乙肝到底能治愈吗?很遗憾,目前还不能彻底治愈,只能通过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延缓或减少肝病的进展,最大限度地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我认为:奢谈治愈可能会让很多乙肝病人纠结于如何尽快停药,从而陷入无谓的焦虑之中。与其如此,不如退而求其次,尽最大努力与之和平相处。

为了实现治疗目标,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等,在这些方法中抗病毒治疗是重中之重,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五类分子”需要抗病毒治疗,有你吗

前文我们提到,有些乙肝病毒感染人群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提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反而有害无利。那么,到底哪些人群是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呢?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群。五类人群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第一类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这类患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谷丙转氨酶ALT>2×ULN(正常值上限)、血清HBV DNA水平>105拷贝/ml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第二类是ALT>2×ULN、血清HBV DNA水平>104拷贝/ml的HBeAg阴性患者;第三类是ALT<2×ULN,但肝组织学肝炎活动指数Knodell HAI≥4,或炎症分级≥G2的HBV DNA阳性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这三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体病情虽有不同,但都达到了治疗指征,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第二类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也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指征如下: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 DNA≥105拷贝/ml,HBeAg阴性者的治疗特征为HBV DNA≥104拷贝/ml。治疗目标是延缓和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的发生。第三类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这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HBV DNA呈阳性。治疗目标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以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抗病毒治疗只能延缓疾病进展,但本身不能改变终末期肝硬化的最终结局。第四类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特别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即使HBV DNA阴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