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治病一学就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21:26:29

点击下载

作者:闫明茹、韦兰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耳穴治病一学就会

耳穴治病一学就会试读:

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耳穴治病一学就会闫明茹 韦兰兰 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耳穴治病一学就会/闫明茹,韦兰兰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

ISBN 978-7-5132-3137-4

Ⅰ.①耳… Ⅱ.①闫…②韦… Ⅲ.①耳—穴位疗法—图解 Ⅳ.①R245.9-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10562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北京瑞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0.25 字数188千字2016年4月第1版 2016年4月第1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3137-4*定价 50.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微信服务号 zgzyycbs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出版说明

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点。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很多有效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比如按摩、艾灸、拔罐、耳穴疗法、食疗、针灸、五禽戏、太极拳等。除针灸外,其他方法大多普通老百姓可以自行操作。经常使用这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对养生保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为此,我们策划了这套《家庭保健自疗全书最新彩图版》丛书,分为《轻松按摩一学就会》《轻松艾灸一学就会》《轻松拔罐一学就会》《耳穴治病一学就会》《面诊治病一学就会》,共5个分册。本套书全部选用彩色穴位图讲解,语言深入浅出,内容权威实用,从专业角度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按摩等)进行了介绍,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常见病症的保健和自疗法及操作技巧,更有日常生活中强身健体的贴心提示。

父母年事已高,做点什么能够益寿延年?儿女活泼可爱,怎么做才能健壮成长?你的他(她)每日操劳,做点什么能够对抗衰老?自己辛苦工作,怎么做才能减压防病?健康人怎么保健更合理?小毛病怎么自我调养好得快?在这套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一书在手,让你远离疾病,健康常伴!出版者2016年1月第一章 耳穴必修课了解耳朵的结构

人的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又包括耳郭和外耳道,我们经常说的“耳朵”,其实指的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耳朵露在外面的那部分,也就是“耳郭”。在学习耳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耳朵的结构,也就是耳郭的结构。

耳垂:耳郭下端无软骨的部分,也是女孩子经常打耳洞、戴耳环的地方。

耳轮:耳郭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甲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脚与耳轮之间的软骨隆起部分叫耳轮脚棘;耳轮脚棘前方的凹陷处叫耳轮脚切迹;耳轮后上方的膨大部分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相交的部分称为耳轮尾;耳轮与耳垂后缘之间的凹陷处即轮垂切迹。

对耳轮:即与耳轮相对,呈“丫”字形隆起的部分;其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称为对耳轮体;上部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叫轮屏切迹。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耳轮之间围成的一形似三角形的凹陷。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体之间的凹陷部分。

耳甲: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陷部分,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耳窝;其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部分,耳轮脚以上部分叫耳甲艇,以下部分叫耳甲腔。耳甲腔内与外耳道相接的孔窍叫外耳门。

耳屏:俗称“耳珠”,也叫“小耳朵”,外耳门前方呈瓣状突起的部分;其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部分叫屏上切迹。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呈瓣状突起的部分;其上部边缘的隆起部分叫对屏尖;对耳屏与耳屏之间的凹陷部分叫屏间切迹。什么是耳穴

说到穴位,绝大多数人对它并不陌生,甚至也都体验过穴位治病;而说到耳穴,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更谈不上亲身体验。其实,耳穴说白了就是分布在耳郭上的穴位,它与人体经络、脏腑是相通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耳郭的相应部位有“阳性反应”,如压痛、变色、脱屑、变形、丘疹、结节等变化,这些阳性反应点不仅可对疾病预警,还可用于治疗,又称之为耳穴。耳朵看上去不大,但实际上内外分布着两百多个穴位。

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的耳朵酷似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蜷缩着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和脚朝上。从中医的角度讲,耳朵的各个部位连接反射着身体各部位,耳朵是一个“缩小版”的人体,是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缩影。耳穴的分布规律是:与头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郭的下部,与胸、腹、躯干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郭的中部,与臀、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郭的上部。具体地说,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与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则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盆腔有关的耳穴分布在三角窝;与内分泌有关的耳穴多分布在屏间切迹。常用的耳穴有哪些

在学习常用的耳穴定位和主治病症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耳郭各部分的分区,只有这样,大家在学习耳穴定位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及找准穴位。1.耳郭的分区【耳轮部分分区】

耳轮部分分为12区。耳轮脚为耳轮1区;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分为3等分,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3区、4区;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为耳轮5区;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为耳轮6区;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7区;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分为4等分,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10区、11区、12区。【耳舟部分分区】

耳舟部分分为6区,即6等分,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舟1区、2区、3区、4区、5区、6区。【对耳轮部分分区】

对耳轮部分分为13区。对耳轮上脚自上而下分为3等分,下部、中部分别为对耳轮5区、4区;上部自上而下又分为2等分,其下部分为对耳轮3区,上部分的后1/2为对耳轮2区,前1/2为对耳轮1区。对耳轮下脚自前向后分为3等分,中部、前部为对耳轮6区,后部为对耳轮7区。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自上而下分为5等分,上2等分的前1/4为对耳轮8区,后3/4为对耳轮9区;中2等分的前1/4为对耳轮10区,后3/4为对耳轮11区;下1等分的前1/4为对耳轮12区,后3/4为对耳轮13区。【三角窝部分分区】

三角窝部分分为5区。三角窝自前向后分为3等分,前部自上而下又分为3等分,上1等分为三角窝1区,中、下2等分为三角窝2区;中部为三角窝3区;后部的上1/2为三角窝4区,下1/2为三角窝5区。【耳屏部分分区】

耳屏部分分为4区。耳屏内、外侧面自上而下各分为2等分,即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依次为耳屏1区、2区、3区、4区。【对耳屏部分分区】

对耳屏部分分为4区。对耳屏外侧面及其后部由对屏尖垂线分为2部分,前部自前向后又分为2等分,依次为对耳屏1区、2区;后部为对耳屏3区。对耳屏内侧面为对耳屏4区。【耳甲部分分区】

耳甲部分分为18区。

设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相交耳轮处为A点,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前缘相交处为D点,该水平线的中、后1/3交界处为B点,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3/4交界处为C点。将A、B、C三点连成一条曲线。

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自前向后分为3等分,依次为耳甲1区、2区、3区。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4区。AB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分耳轮内缘间自后向前分为3等分,依次为耳甲5区、6区、7区。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1/3交界处与A点连线的前方为耳甲8区。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前1/2为耳甲9区,后1/2为耳甲10区。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之间的上1/2为耳甲11区,下1/2为耳甲12区。轮屏切迹至B点连线的后方为耳甲13区。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1/2为半径作一圆形区域,即耳甲15区。以15区的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前作切线,切线间的部分为耳甲16区。15、16区周围为耳甲14区。对耳屏1区、2区在其上部边缘的交界点与外耳门最低点连线的下部,分为上、下2等分,依次为耳甲17、18区。【耳垂部分分区】

耳垂部分分为9区。屏间切迹下缘水平线与耳垂下缘最低点间作两条等距离平行线,再于上方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将耳垂分为9区,由前到后上部依次为耳垂1区、2区、3区,中部依次为耳垂4区、5区、6区,下部依次为耳垂7区、8区、9区。2.常用的耳穴【耳轮部分耳穴】

耳中: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主治呃逆、皮肤病、小儿遗尿、咯血、内脏疼痛。

直肠: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主治腹泻、便秘、痔疮、脱肛。

尿道:在直肠穴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主治遗尿、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外生殖器:在尿道穴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主治外阴瘙痒、阴道炎、睾丸炎。

肛门: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主治痔疮、肛周脓肿、肛裂。

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耳轮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失眠、痤疮。

结节: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耳舟部分耳穴】

指:在耳舟最上方,即耳舟1区。主治指部疾患、甲沟炎、冻疮。

腕:在指区的下方,即耳舟2区。主治腕部疾患。

风溪:在耳轮结节内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主治皮肤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痤疮。

肘:在腕区的下方,即耳舟3区。主治肘部疾患、肱骨外上髁炎。

肩:在肘区的下方,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处,即耳舟4、5区。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落枕。【对耳轮部分耳穴】

跟:在对耳轮上脚的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主治足跟痛。

趾:耳尖下方,对耳轮上脚的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主治足趾部疼痛麻木、甲沟炎。

踝:在趾区和跟区下方,即对耳轮3区。主治踝部疾患、踝关节扭伤。

膝:在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即对耳轮4区。主治膝部疾患。

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主治坐骨神经痛。

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主治内脏疼痛、心悸、失眠、多汗。

臀: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即对耳轮7区。主治臀部疾患、坐骨神经痛。

腹:在对耳轮体前部的上2/5处,即对耳轮8区。主治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腰骶椎:在对耳轮体的后上2/5处,即对耳轮9区。主治腰骶部疾患、急慢性腰扭伤。

胸椎:在对耳轮体的中后2/5处,即对耳轮11区。主治胸胁疼痛、乳腺炎、经前乳房胀痛、产后泌乳不足。

颈椎:在对耳轮体的后下1/5处,即对耳轮13区。主治颈椎病、落枕。【三角窝部分耳穴】

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主治高血压。

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

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即三角窝4区。主治失眠、眩晕、咳嗽、哮喘、各种痛症。

盆腔: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主治盆腔炎、附件炎。【耳屏部分耳穴】

上屏:在耳屏外侧面的上1/2处,即耳屏1区。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

下屏:在耳屏外侧面的下1/2处,即耳屏2区。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

外耳: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屏尖:在耳屏游离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屏1区后缘处。主治发热、牙痛、咽炎、扁桃体炎。

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主治鼻炎、鼻部痤疮。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的下部尖端处,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咳嗽、哮喘、休克、腮腺炎。

咽喉:在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即耳屏3区。主治咽部疾患。

内鼻:在耳屏内侧面的下1/2处,即耳屏4区。主治鼻炎、副鼻窦炎。

屏间前:在屏间切迹的前下方,耳屏最下部,即耳垂1区和耳屏2区相交处。主治眼部疾患。【对耳屏部分耳穴】

屏间后:在屏间切迹后下方,即耳垂2区和对耳屏1区相交处。主治眼部疾患。

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1区。主治头痛、头晕、失眠、额窦炎。

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主治偏头痛、头晕。

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哮喘、神经衰弱。

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主治各种痛症、失眠、神经衰弱、哮喘、耳鸣。

对屏尖:在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即对耳屏1、2、4区交点处。主治哮喘、气管炎、腮腺炎、皮肤瘙痒。

缘中:在对耳屏游离缘上对屏尖与轮屏切迹中点,即对耳屏2、3、4区交点处。主治遗尿、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耳甲部分耳穴】

口:在耳轮脚下方的前1/3处,即耳甲1区。主治口腔炎、牙周炎、面瘫。

食道:在耳轮脚下方的中1/3处,即耳甲2区。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主治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痤疮。

小肠:在耳轮脚上方与AB线之间的中1/3处,即耳甲6区。主治腹痛、消化不良、心悸。

大肠:在耳轮脚上方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主治便秘、腹泻、咳嗽、痤疮。

阑尾:在小肠区与大肠区之间,即耳甲6、7区交界处。主治单纯性阑尾炎。

艇角: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前部,即耳甲8区。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膀胱:在对耳轮下脚下方中部,即耳甲9区。主治膀胱炎、遗尿、尿潴留、腰痛、坐骨神经痛。

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主治腰痛、耳鸣、遗精、阳痿、早泄、神经衰弱、遗尿症、月经不调。

输尿管:在肾区与膀胱区之间,即耳甲9、10区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绞痛。

胰胆:在耳甲艇的后上部,即耳甲11区。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囊炎、胆石症、带状疱疹、耳鸣。

肝: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主治胁痛、肝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痤疮。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部,即耳甲13区。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失眠。

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即耳甲15区。主治心绞痛、心悸、失眠、神经衰弱、口舌生疮。

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即耳甲16区。主治咳喘、咽炎。

肺:在心区与气管区的周围,即耳甲14区。主治咳喘、痤疮、皮肤瘙痒、荨麻疹、便秘。

三焦:在外耳门后下方,肺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17区。主治便秘、水肿、单纯性肥胖症。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即耳甲18区。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痤疮、黄褐斑、糖尿病。【耳垂部分耳穴】

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主治牙痛、牙周炎。

舌: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主治舌炎、口腔炎。

颌: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主治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垂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主治神经衰弱、牙痛。

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主治青光眼、近视、麦粒肿、急性结膜炎。

内耳:在耳垂正面后中部,即耳垂6区。主治中耳炎、耳鸣、耳聋。

面颊:在耳垂正面,眼区与内耳区之间,即耳垂5、6区交界处。主治面瘫、痤疮、腮腺炎。

扁桃体: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7、8、9区。主治扁桃体炎、咽炎。学会观察耳郭的变化

当人体生病时,便会在耳郭的相应部位产生各种预警信号,即“阳性反应”。这些“阳性反应”归纳起来,可分为变色、变形、丘疹、血管充盈和脱屑5种类型。学会观察耳穴的变化,就是要看懂这5种类型,只有看懂这5种“阳性反应”,才能够判断身体是否健康,什么部位“有毛病”。【变色】

常见的变色有鲜红、暗红、苍白、晦暗等,表现为点状或片状改变。多见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炎、肺炎、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变形】

常见的变形有结节状隆起、点状或圆形状凹陷、条索状隆起或凹陷等。多见于肝肿大、结核病、肿瘤、胃下垂、胆石症、骨质增生等疾病。【丘疹】

丘疹即小的突起,常见的丘疹有水疱样丘疹(似鸡皮疙瘩)、白色丘疹、丘疹样红晕等。多见于妇科疾病、肠道疾病、慢性肾炎、阑尾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血管充盈】

常见的血管充盈有血管局部充盈或扩张,特别清晰,呈暗紫色或青紫色等。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血管瘤、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脱屑】

常见的脱屑有白色糠皮样皮屑,不易擦去。多见于各种皮肤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家庭实用的耳穴疗法

在学习完常用的耳穴定位和主治病症,以及了解耳穴的常见变化后,下面就该介绍耳穴疗法了。耳穴疗法,说白了就是运用耳穴治病的方法。虽然耳穴疗法很多,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于家庭,现将一些家庭实用、简单易学、经济易行的耳穴疗法介绍如下。1.耳穴压丸法【材料准备】(1)首选王不留行籽(药店有售),若没有亦可以油菜籽、小米、西米等替代。(2)选用耳压板(药店有售),耳压板为一有机玻璃板,被划割成多个0.6厘米×0.6厘米的小方格,每个小方格中间有一呈半球状的凹窝。(3)将王不留行籽填满耳压板上各凹窝,一粒王不留行籽对应一处凹窝,再将胶布贴敷整个耳压板,然后用刀片沿着各条画线割开,则每一小方格胶布上均粘有一粒王不留行籽。(4)若没有耳压板时,亦可将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的小方块,然后将一粒王不留行籽贴敷在小块胶布的中央。【治疗方法】(1)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的大头压迫所选取的各耳穴区域,寻找出压痛最敏感点,然后按压敏感点片刻,使留下压痕以利于贴敷。(2)用75%的医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全耳郭。(3)待酒精干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用镊子夹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敏感点贴敷。(4)采用耳压手法对各耳穴进行按压。常用的耳压手法有如下4种:

①对压法:用食、拇指指腹分置耳郭正、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穴的丸,并作左右或圆形移动,至出现胀、痛、热、酸等感觉,一旦找到胀痛最敏感点,则持续对压半分钟左右。本法刺激强烈,适用于急性病症及体质较壮实者。

②直压法:用指尖垂直按压穴丸,至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半分钟左右,间隔片刻,重复按压3~5次。此法刺激亦较强烈。

③点压法: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按压穴丸,压松间隔约0.5秒,以略感胀痛为宜,每次按压1分钟。本法为弱刺激,适用于慢性病及体质差者。

④轻揉按摩法:用指腹呈顺时针方向轻轻压丸旋转,以胀重略痛感为度,每次按压0.5~1分钟。此法刺激最轻,适用于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5)慢性病隔日换贴耳穴1次,急性病每日贴压1次,每次选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5~10次为1个疗程,视病情而定。2.耳穴放血法【材料准备】

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药店均有售)。【治疗方法】(1)上下反复按摩全耳郭,使其充血发热潮红。(2)用75%的医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全耳郭及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3)待酒精干后,左手固定耳郭放血部位,右手持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点刺穴位2毫米左右。(4)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自然流出5~10滴,如黄豆粒大小,用消毒干棉球拭去。(5)放血完毕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6)每周2~3次放血,两耳交替,急性病时可双侧同时放血,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视病情而定。3.耳灸法【材料准备】

艾条(药店有售)。【治疗方法】(1)细艾条灸:将普通艾条拆散成艾绒,再将艾绒用自制卷烟的方法制成很细的艾条,点燃细艾条一端,对准所选的耳穴,距离约2厘米,以感到温热不灼烫为度,可以固定不动施灸(温热灸),也可以起落式地施灸(雀啄灸),每穴艾灸5~10分钟。(2)全耳艾温灸:点燃普通艾条一端,用温热灸法或雀啄灸法温灸全耳郭,灸至全耳郭显著充血有灼热感为度。(3)急性病每日施灸1次,慢性病隔日1次,两耳交替施灸,5~10次为1个疗程,视病情而定。4.耳穴按摩法

耳穴按摩法主要分为手指按摩法和器械按摩法。手指按摩法将在“耳朵养生操”中予以介绍,这里不再阐述。【材料准备】

火柴棍或牙签。【治疗方法】

用火柴棍或牙签钝头,对准所选的耳穴进行按压,按压轻重以能忍受酸、胀、痛、麻感为度,每穴按摩数分钟,若是治疗急性痛证,可持续按压至疼痛缓解或消失。耳穴疗法的适用范围

耳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遍及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泌尿、免疫等各系统疾病。耳穴疗法不仅适用于人体的功能性疾病,对器质性疾病及病毒、细菌所致的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1.各种疼痛性疾病(1)外伤性疼痛:如扭伤、挫伤、骨折、脱臼等疼痛。(2)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3)手术后疼痛:如脑外、五官、胸、腹、四肢等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疤痕痛。(4)各类晚期肿瘤所致的疼痛。2.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疱疹性角膜炎、牙周炎、化脓性牙髓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肺炎、胃炎、肠炎、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睾丸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各种疮疡等。3.功能紊乱性疾病

如眩晕、多汗、神经衰弱、失眠、心律不齐、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闭经、阳痿、遗精、早泄、遗尿、膈肌痉挛(呃逆)等。4.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荨麻疹、风湿热、血清病等。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亚急性甲状腺炎、更年期综合征等。6.传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疟疾、细菌性痢疾等。7.各种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8.其他

如产后乳汁不足、输血(或输液)反应、戒断综合征(戒烟、酒、毒)等。哪些人不宜耳穴治疗

1.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妇女月经期、贫血、神经过敏、年老体弱者,不宜用耳穴放血法。

2.孕妇妊娠5个月内不宜用强刺激手法或疗法。5~9个月内的孕妇不宜刺激内生殖器、内分泌、盆腔、腹等穴,以防引起流产或早产。对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整个妊娠期均应慎用耳穴治疗。

3.耳郭有明显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时,应禁用耳穴治疗,以免炎症扩散。

4.大饥、大饱、大醉、大累、严重贫血、大失血、大病、房事后、年老体弱、精神紧张及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均不宜用强刺激手法或疗法。耳穴疗法常见反应

当对耳穴进行治疗时,由于耳穴是与人体经络、脏腑相通的,故人体常常会出现各种反应,如耳部反应、患病部位反应、循经反应,甚至全身反应等。【耳部反应】

刺激耳穴时,耳穴常有胀、痛、酸、麻、热等感觉,尤以疼痛为主。刺激耳穴数分钟后,耳郭局部或全耳郭逐渐出现充血发热的现象,称为耳穴“得气”反应,一般出现上述反应均表明疗效较好。【患部反应】

刺激耳穴后,有的患病部位或相应脏腑自觉有舒适的热流运动感,有的患部肌肉会出现不自主运动,如坐骨神经痛患者会感到一种热或凉的舒服感沿着坐骨神经运动等。一旦出现这些患部反应,疾患可随之缓解或改善,疗效明显提高。【循经反应】

刺激耳穴时,有些患者可出现循经感传反应(如酸、麻、蚁行感、热流或凉流感等),有的患者循经感传反应可一直通达患病部位。凡出现循经感传者,疗效均较好。【全身反应】

刺激耳穴时,还会出现全身反应。如耳尖穴放血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全身也会感到轻爽、舒适。凡有明显全身反应者,疗效较好。【闪电反应】

当出现急性疼痛时,找准某一耳穴敏感点进行刺激,疼痛可能会像闪电一样即刻消失或极大减轻,从而获得又快又好的疗效。【连锁反应】

用耳穴治疗某一疾患时,该病在获得缓解和痊愈的过程中,身体其他病症也会得到缓解和痊愈,称为“连锁反应”。如刺激耳穴治疗面瘫,随着面瘫症状的缓解和痊愈,失眠、食欲不佳的病症也随之好转和痊愈。【延缓反应】

耳穴治疗停止后,刺激耳穴产生的效果并不随着治疗的停止而结束,病症仍在逐渐好转和改善,称为“延缓反应”。【疲劳反应】

用耳穴治疗时开始感觉疗效很好,治疗一段时间后往往感觉疗效大不如前,这是因为耳穴“疲劳”了,这时停止耳穴治疗几日,再重新开始,疗效又感明显。所以耳穴治疗时,疗程间需要休息几日,休息期间不对耳穴进行任何刺激。异常情况怎样处理

刺激耳穴治疗疾病时,有时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虽然几率极低,但大家应该知道一旦出现怎样处理、如何预防。1.晕灸

晕灸者极少见,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在艾灸耳穴时出现晕灸,即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原因】

多因初次施灸精神紧张、恐惧或空腹、疲劳、体质虚弱、姿势不当、艾灸刺激过重、诊室空气混浊、气压低或天气闷热等引起。【处理】(1)轻度晕灸的处理: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静卧片刻,也可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消除紧张心理,即可自行恢复。(2)重度晕灸的处理:停止施灸,使患者平躺,解开衣领腰带,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可用艾条在百会穴(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做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必要时可立即送医诊治。【预防】

对初次施灸的患者,施灸前要做好有关艾灸治疗的解释工作,消除顾虑,精神放松;对饥饿患者,施灸前应适当进食;对过度疲劳患者,应先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后方可施灸。

施灸过程中,要注意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有先兆晕灸症状,应立即处理。施灸结束后,患者最好休息5~10分钟后方可活动。2.异常感觉

个别患者耳穴压丸后会出现异常疼痛,或有头痛、张口困难、肢体发凉、全身麻木等异常感觉。

耳穴异常疼痛其实是找对耳穴敏感点的表现。如患者尚能忍受,则无需处理,随着病症的好转,疼痛也会随之减轻;如患者难以忍受,只需将丸向旁边稍加推动,使对耳穴的刺激减弱即可。刺激耳穴出现异常感觉者,一般疗效均较好,且异常感觉会自行缓解和消除。如何找准穴位

找准穴位,可以说耳穴治疗已经成功了一半。可见,找准穴位对提高耳穴治疗的疗效至关重要。

那怎样才能算是找准穴位呢?机械地按照耳穴的解剖部位压准或刺准或灸准耳穴,都不能算是找准穴位。只有在耳穴的区域内找到敏感点,对该点进行压丸、点刺放血、艾灸或按摩,那才算是找准穴位。因此,找准穴位就指的是压准或刺准或灸准这个耳穴区域内的最敏感点。

这就要求大家在治疗前仔细地寻找耳穴敏感点。可选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的大头按压耳穴穴区,寻找出压痛最敏感点;或者用肉眼观察耳穴穴区,寻找其阳性反应部位,一般出现阳性反应的部位也是压痛最敏感处。如急性胃炎时,常在两耳郭胃区出现点状或片状红晕,有光泽,用火柴棍按压红晕处会较按压胃区其他部位有更明显的刺痛感,因此该阳性反应部位就是敏感点所在。耳穴治病需要注意什么

1.治疗前,必须注意治疗工具(如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的消毒,以及耳郭的常规消毒。

2.耳穴压丸时,注意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以防感染。对胶布过敏的个别患者(局部可出现痒、红或丘疹),可改用其他耳穴疗法,或加贴压风溪穴。

3.按压时不可采用使劲搓动压丸的方法,以免引起皮肤破损,造成感染。如因操作不当引起感染,只需取下压物后,局部涂以消炎软膏即可,同时暂停耳穴压丸。

4.夏季汗多,耳穴贴压时间不宜太长,应勤更换。

5.耳穴放血前,注意要按摩全耳郭,使其充血,否则不易出血。

6.耳穴放血时,注意针刺深度,不宜过深;注意放血滴数,不宜太多。

7.耳穴放血后,要注意用干棉球充分按压止血,尽量减少汗液或水湿污染创口。

8.对于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耳穴放血后半小时内应注意观察有否因血压下降而造成机体不适应的情况出现。

9.耳穴艾灸时,应注意用石棉布或玻璃片或薄瓷片隔开头发,以免不慎燃着头发或烧伤头皮。

10.耳穴艾灸时以灸至皮肤发红稍有灼痛但不起疱为佳。如因操作不当造成烧灼起疱,可用蛋黄油或獾油涂抹,注意不要破皮,以免继发感染,小水疱可任其自行吸收。

11.用器械按摩耳穴时,注意不要刺破皮肤,以防感染。第二章 轻轻松松祛除常见病症感 冒

感冒,俗称“伤风”,起病较急,常见咽部干痒或灼痛、喷嚏、鼻塞、流涕、咳嗽,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等症状。中医认为,感冒是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由于人体感受邪气之不同,感冒又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选用耳穴方法1: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肺、气管、肾上腺、神门、内鼻、咽喉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常规消毒耳郭皮肤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耳穴敏感点贴压,采用对压手法,以压至耳部发热、明显胀痛为宜。每次贴一侧耳穴,隔日换贴另一侧耳穴。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方法2:耳穴放血法step1 取穴

选取耳尖穴。step2 操作

按摩全耳郭使之充血发热,常规消毒耳郭皮肤及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后,持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血5~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止血。每日1次,病情缓解后可隔日1次,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本法适用于发热病人,若高热不解,可双侧耳穴同时放血。专家点评

肺、气管、鼻、咽喉均为感冒病变部位,贴压肺穴可增强人体肺脏卫外功能,抵御外邪侵袭;气管穴清热止咳;内鼻穴宣通鼻窍、止涕;咽喉穴清喉利咽。肾上腺穴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与神门穴合用可加强清热、消炎、止痛的作用。耳尖穴放血能开窍泻热、凉血止痛。诸穴合用,可增强人体肺卫功能,祛除病邪,感冒得以痊愈。贴心提示

1.注意休息,每日大量饮水。

2.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柚子等。

3.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1)葱姜外擦方: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一起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窝、腘窝及手心、足心。(2)苏叶生姜茶:紫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入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咳 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病症,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嗽伴见咳痰,痰液或稀薄色白,或黏稠而黄。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不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脏腑功能失调,均伤及肺,以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选用耳穴方法: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肺、气管、肾上腺、对屏尖、神门、交感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压丸,采用对压强刺激手法,以压至耳部发热、明显胀痛为宜。每次贴一侧耳穴,隔日换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直至咳嗽基本控制。每日自行按压耳穴不少于3次。专家点评

中医学认为,咳嗽病位在肺,因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故贴压肺穴为从根本论治,理气而宣肺;气管穴可祛痰止咳;肾上腺穴可清热消炎、解痉止咳;对屏尖穴以往称为“平喘”穴,为止咳要穴,可清热利肺、止咳平喘;神门穴可镇咳,尤适用于干咳无痰或痰少者;交感穴可解痉镇咳。因此,诸穴配合,可使咳嗽得解,痰液得除。贴心提示

1.少吃过咸和过甜的食物,禁食辛辣、油炸食品以及冷食、冷饮,忌食花生、瓜子、巧克力等零食。

2.多喝水,充足的水分可帮助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

3.可适当吃些梨、苹果、柚子、枇杷等水果,但不宜过多。

4.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贝母冰糖粥(将粳米50克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改文火熬至半熟时,放入贝母粉10克及适量冰糖,煮至熟烂即可,可止咳化痰)。哮 喘

哮喘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的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中医认为,哮喘多因宿痰潜伏于肺,遇外邪侵袭或饮食不当等诱因,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病。选用耳穴方法: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肺、气管、肾上腺、对屏尖、交感、肾、脾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贴压王不留行籽(也可用白芥子),采用点压手法,以略感胀痛为宜。每次贴—侧耳穴,隔2~4日换贴另—侧耳穴,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每日自行按压耳穴不少于3次。专家点评

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人体肺、脾、肾三脏皆致亏虚,故贴压肺、脾、肾三穴以补肺、健脾、益肾,固本除痰;对屏尖穴为平喘主穴,与肾上腺穴合用可抗过敏、抗感染、解痉平喘;气管穴为相应部位取穴,与交感穴相配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上述耳穴合用,标本同治,固本除痰,解痉平喘,从而解除哮喘。贴心提示

1.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

2.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等。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肥腻、辛辣、海鲜等食物,戒烟、酒。

4.平日进行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体育锻炼。

5.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茯苓大枣粥(将茯苓粉90克、红枣10枚、粳米150克一并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烧沸,再改用文火煮至粥熟,可补中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咳嗽气短、动则气促、腰酸耳鸣等哮喘病人)。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早期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后期可导致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多种病变。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肝、肾两脏有关,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选用耳穴方法1: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肝、肾、角窝上、结节、交感、皮质下、心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压丸,采用点压手法,以略感胀痛为度。每次贴—侧耳穴,隔2~4日换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每日自行按压耳穴不少于3次。方法2:耳穴放血法step1 取穴

选取耳尖穴。step2 操作

按摩全耳郭使之充血、发热,常规消毒耳郭皮肤及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后,持三棱针或一次性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血5~10滴后,用消毒干棉球止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专家点评

高血压主要病位在肝、肾两脏,故贴压肝穴,可疏肝理气、清肝泻火以降压;肾穴可滋补肾阴;角窝上穴与结节穴均可平肝息风,为降压之要穴;交感穴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皮质下穴可调节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心主血脉,故贴压心穴以补心益气,恢复正常的心血管功能;耳尖穴放血可清脑明目、镇痛降压。诸穴相配,可降低血压,解除症状。贴心提示

1.保证充足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2.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3.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之品,戒烟、酒。

4.每晚用温水洗脚后,用双手拇指按摩或屈指点压双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处)3~5分钟,可补肾降压、强身健体。

5.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雪羹汤(将荸荠、海蜇头各1~2两洗去盐分,煮汤饮服,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冠心病

冠心病以心前区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轻者仅感胸部沉闷或不适,重者疼痛剧烈,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出冷汗等症状。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位以心为主,由于心脉痹阻不畅所致。选用耳穴方法: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心、小肠、交感、皮质下、神门、内分泌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压丸,采用点压手法,以略感胀痛为度。每次贴—侧耳穴,隔2~4日换贴另—侧耳穴,两耳交替,7次为1个疗程。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专家点评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而心与小肠又互为表里,故贴压心、小肠两穴以补心血、强心气;交感穴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皮质下穴可调节神经高级中枢功能,两穴合用可帮助缓解症状;神门穴与内分泌穴均有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心脏血供情况,缓解冠状动脉痉挛。上述耳穴合用,可加强血液运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症状。贴心提示

1.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情绪激动。

2.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菠菜、南瓜等,不要吃太饱,应戒烟,少饮酒。

3.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4.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一般以太极拳、散步、气功操为宜。

5.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灵芝三七饮(将灵芝30克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微火煎熬1小时,取汁,兑入三七粉4克和山楂汁200毫升即成,早晚服1次,可益气、活血、止痛)。胃 痛

胃痛以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症状。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病常与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主要发病机理是气机郁滞、胃失濡养,“不通则痛”。选用耳穴方法: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胃、脾、交感、肺、神门、皮质下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压丸,胃、脾、肺穴采用轻揉按摩手法,以有酸重或轻微胀痛感为度,其余穴位用对压强刺激手法,以感明显胀痛、发热为宜。每次贴一侧耳穴,隔2~4日换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胃溃疡患者自行按压耳穴最好在每次疼痛发作前或刚开始时,效果较好,一直按压至疼痛缓解或消失。专家点评

胃痛的关键病变脏腑在胃,而脾、胃两脏又同为人体后天之本,且互为表里脏腑,故贴压脾、胃两穴以健脾、和胃、止痛;交感穴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解痉镇痛;有研究证明,肺穴与体内黏膜有关,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神门穴、皮质下穴相配,可镇静止痛,是镇痛的要穴,尤适用于疼痛明显者。因此,诸穴合用,可通调气机,和胃健脾,“通则不痛”。贴心提示

1.饮食要有规律,每日三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合理;急性胃痛患者应尽量少食多餐。

2.多食清淡的食品,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品,戒烟、酒。

3.每天可捏一捏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先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各15~30次为宜,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感为度,每日1~3次。

4.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桂皮山楂汤(将山楂肉10克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皮6克,待山楂肉将熟熄火,滤汁放入红糖30克,调匀饮服)。呕 吐

呕吐以呕出食物、痰涎、水液,或干呕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腹部不适、恶心、泛酸、食欲不佳等症状。中医认为,呕吐多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胃中之物从口吐出。呕吐有虚、实之分,一般认为偶然发生的呕吐为实呕,反复发作的则为虚呕。选用耳穴方法:耳穴压丸法step1 取穴

选取胃、神门、交感、皮质下、枕、脾耳穴。step2 操作

在穴区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耳穴敏感点压丸,虚呕采用轻揉按摩手法,以有酸重或轻微胀痛感为度;实呕用对压强刺激手法,以感明显胀痛、发热为宜。每次贴一侧耳穴,隔2~4日换贴另一侧耳穴,两耳交替,10次为1个疗程。患者除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外,一旦出现恶心呕吐则随时按压耳穴止吐。专家点评

胃穴为相应部位取穴,交感穴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皮质下穴可调节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与神门穴合用,具有和胃降逆、镇静止呕的功效;脾穴可健脾益胃、降逆止呕;枕穴有镇痛止呕的作用。上述耳穴相配,可使胃气安和,呕吐自止。贴心提示

1.避免进食不洁净食物,不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刺激。

3.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1)内金麦芽汤:将鸡内金10克、炒麦芽15克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再煎煮15分钟即可,取汁温服,可治疗一切饮食所伤之呕吐。(2)姜藕饮:将鲜藕90克与生姜10克分别捣烂,绞取汁液,混匀后徐徐饮用,可用于恶心呕吐、心烦、口渴、喜饮凉水等胃热型呕吐。呃 逆

呃逆,俗称“打嗝”,以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而频繁、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常伴有腹胀、嗳气等症状。中医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却在于胃,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发生呃逆。选用耳穴方法1:耳穴按摩法step1 取穴

选取耳中穴。step2 操作

在耳中穴区域内寻找敏感点,用火柴棍或牙签钝头或食指的指甲尖,按压或掐住耳穴敏感点数分钟,以能忍受酸、胀、痛、麻感为度,直至呃逆停止。方法2:耳穴放血法step1 取穴

选取耳中、胃、神门、交感耳穴。step2 操作

先在耳中穴和胃穴区域内寻找敏感点,耳郭常规消毒后,对准敏感点压丸,采用对压强刺激手法,以有明显酸、痛、热、胀感为宜,若呃逆不止,再贴压神门穴和交感穴。患者应经常自行按压耳穴,直至呃逆停止。专家点评

耳中穴以往称为“膈”穴,与胃穴一样均为相应部位取穴,两穴合用可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神门穴可镇静止逆;交感穴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抑制膈肌兴奋。因此,诸穴合用,可抑制膈肌兴奋,缓解膈肌痉挛,呃逆自止。贴心提示

1.保持精神舒畅,避免大喜、大怒等精神刺激。

2.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饥、过饱,呃逆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3.可采用分散注意力或憋气、喝水的方法来制止呃逆。

4.可配合药膳进行治疗——嚼服生姜片或饮用生韭菜汁。便 秘

便秘的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次数减少,可伴有腹胀、腹痛、食欲减退、暖气、口臭等症状。中医认为,便秘是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有虚、实之分,一般认为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体质壮实者为实秘,大便不干、排便无力、年老体虚者为虚秘。选用耳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