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23:59:33

点击下载

作者:孙德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试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总序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构建人类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积极成果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推进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部署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高等学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有责任担负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致力于打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品力作。

华侨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也是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办学55年以来,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致力于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时期,华侨大学敏锐洞察和把握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一方面,华侨大学扎根侨校土壤,牢记侨校使命,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彰显独特个性。“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是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神圣使命,其办学活动及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侨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华侨大学积极承担涉侨研究,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新型智库,在海外华文教育、侨务理论、侨务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华人社团、侨务公共外交、华商研究、海外宗教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推出了以《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另一方面,华侨大学紧紧抓住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机遇,积极响应教育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部署,颁布实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为今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发展纲领与制度保证。该计划明确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即紧抓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发挥综合大学和侨校优势,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方向更加凝练,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平台更加坚实;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家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侨务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文化建设新要求、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国际文化对话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力争使华侨大学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高地,国家侨务工作的核心智库,提供社会服务、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阵地。

为切实有效落实《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学校先后启动了“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专项资助计划”“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与发展计划”五大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文件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切实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作为《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的重要配套子计划,旨在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打造学术精品力作。作为此资助计划的重要成果——《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将陆续推出一批具有相当学术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凝聚着华大文科学者的心力、心气与智慧:他们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他们以国际视野为基础,不断探索开拓学术研究领域;他们以学术精品为目标,积聚多年的研判与思考。《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按学科门类划分系列,共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八个系列,内容涵盖哲学、应用经济、法学、国际政治、华商研究、旅游管理、依法治国、中华文化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等基础理论与特色研究,其选题紧跟时代问题和人民需求,瞄准学术前沿,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困境,其成果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侨务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国家华文教育事业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说,该文库的打造是华侨大学展示自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创造力、价值引领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次大胆尝试。《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已经实施近两年,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华侨大学的文科整体实力正在逐步提升,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一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成功获评。作为华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集中反映了当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了优秀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展示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爆发力和创造力,必将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以闽南地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与斗志,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学术氛围,努力打造更多造福于国家与人民的精品力作。

当然,由于华侨大学面临的历史和现实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华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视野与学术积累的局限性,《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在研究水平、研究方法等方面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此真诚地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付梓,为即将迎来55岁华诞的华侨大学献礼!让我们一起祝福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蒸蒸日上!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精心的设计、更有效的措施、更优质的服务,培育华大社科的繁花硕果,以点滴江河的态势,加速推进华侨大学建设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服务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国家侨务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华侨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益民2015年4月28日于华园

内容摘要

设计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一种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是文化延续的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从大的文化角度审视设计,站在当代设计文化的角度审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关系,探索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自清末以来,每当面临外来文化冲击时,国内都会在不自觉间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力度。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这种研究总归是好的,无论对传统文化是留,是弃,是扬,还是贬,都是学术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与探讨。也许是近年来研究的疲倦,或是受社会上浮躁气息的影响,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及当年。本书以一定的深度,力求通过理论与应用两方面分析,加深当代设计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能力。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物质需求,更离不开精神需求。千百年来,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经典论述,验证与总结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见解,阐述人类环境中的变与不变,形成了体系化的价值理念。生命的延续需要基因遗传与变异,文化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从古人对器物世界的规划到当代各行各业的设计,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始终是造物的重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一书的撰写中,笔者着重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结合当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阐述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探索两者融合之道。

中国当代设计是现代西方设计教育、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国内外商业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的产物,设计理论不能回归到创造世界、创造文明的本质上,就很难挣脱现实压力下要求设计求新、求异、求奇和求个性的摆布,传统文化与设计就成为侍奉资本的婢女。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品牌文化沦落为计谋、武器、手段,借助文化产业发展快车,打着文化的幌子招摇撞骗,大搞不伦不类的设计,并谓之“传统文化”,受众日渐丢失辨析是非的能力,整个社会被资本带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在这种伦理秩序混乱、价值观念迷失、社会责任感淡化、文化信仰面临危机、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导入、利用和扬弃便显得尤为重要且适逢其时。当代设计要造福于人更要教化人,通过构建和规范符合当代社会环境的秩序,使社会各界各归其位、各安其职、各司其道,迎击科技沙文主义与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横行。而当代设计理论研究多是停留在满足用户需求、探寻市场空位、促进经济发展、降低成本、优化作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层面,似乎传承文化只是口号,人文建设与之无关。设计理论研究应跳出艺术学、工学、经济学的框架,从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角度发掘设计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与价值。

本书包括认识论、方法论、设计实例三个部分。认识论是第一章到第四章,方法论是第五章到第六章,设计课题为第七章到第九章,各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时有交叉。由于涉及传统文化方面较多,为使措辞上通俗易懂,许多地方做了简化,点到为止。为避免过于枯燥,书中插入了丰富的图片配合论述。这样,本书不仅有利于设计工作者自学使用,对传统文化爱好者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设计价值也有一定帮助。

目前,设计理论方面虽然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还存在很大的研究潜力。首先,传统文化挖掘深度还可以再加深,应从设计创造人类文明的观念出发,重新审视工艺美术史或图案设计史等。传统文化的设计研究并非局限于器物形态之上,大量的传统文学论著中展现出的智慧与精神也应引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秩序的重任下,没有吸收传统优良品质的度己,何来构建新秩序的度人?其次,设计理论往往以设计环境条件的限制为由,不能很好联系实际、指导设计。本书就上述问题以设计的眼光去审视文明发展,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实务中常见问题,努力做到实用。即便如此,本书仍为一本概论,在具体问题上还需后续大量工作。

Abstract

Design is not only a commercial behavior or a way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s,but also a wide-ranging cultural creation or a wa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book aim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macro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re would always be a stirring of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ies when culture shock occurred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of course,is a good phenomenon,and will help to reflect the certain cultural situation of China. However,at present,the surge of research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mingled with some impetuous factors. So this book is striving to help the designer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us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symbol.

As we know that human being is a complex of the natural attribute and the societal attribute. Neither the material nor the spirit is dispensable in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classic exposition of above topic for centuries,it is necessary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s of predecessors,and to form value conception systematically. We all know that life will become unsustainable without the gene heredity and mutation. As an analogy,culture will not be able to develop withou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re are several essenti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society,or matter and spirit,is always the key in the field of design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This book sets out to explore the spirit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ry to find a way of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 was the result of the western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and developed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which also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the present environment of Chinese design i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adverse factors,such as the opportunism and the money worship,and sometim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only a cover. As a matter of fact,the ab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design has caused irreparable damage to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make order out of confusion,it is necessary to return to the basic level of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explo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serve contemporary design. As we know that contemporary design can serve people and educate the public,what is more,it also help to uphold the ethics and morals,social order specifications,especially to attack the scientific chauvinism and cultural nihilism. On the other side,contemporary design theory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satisfy the user’s requirements,seek marketing opportunities,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decrease the cost of production,optimize work structure,protect the environment,and so on. It seems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just a symbol more than a construc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So,in my opinion,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design should jump out of the restriction of fine arts,technology and economic,and explo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design from philosophy,literature,history,education and so on.

This book is made up of three parts:epistemology,methodology,and design case. Chapter one consists of the first four chapters,from chapter five to chapter six is the part of methodology,and design case consists of chapter seven to the end. There may be some cross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this book. As too many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concerned,some contents were simplified to make a more reasonable book structure. The overall language style of this book is popul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Also,many colorful illustrations were integrated to rich the content. So that,this book will be useful not only for designers but also for people who love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culture.

Although many design theor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there is still much considerable research space. Firstly,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ultur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For example,the history of arts and crafts and graphic design should be re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design can produce civilization. Further more,the study on traditional design culture shouldn’t limit to objects,a great amount of literatures also contain many useful ideas of design,just as the words of Chairman Xi:“Through reading and study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books,we can learn from the wisdom and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of self-cultivation or state control of the predecessors,cultivate the magnanimous gestures and noble character,and improv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mental state continuously.” Laden with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setting up harmonious society,we should enrich ourselves through studying traditional culture first,and then to help others. Secondly,design theory is not easy to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because people are always not able to relate design theory with practice,and the excuse is often the pressure from the design environment. This book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lassic design cases. All the same,this book is mainly an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design,So there are still a lot to do in dealing with some specific questions.第一章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再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却在不断边缘化,人们对地域文化逐渐陌生,甚至厌恶。在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产品设计让位于经济利益,“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现状对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问题,包括:过度对物质享受的倡导与追求造成设计在文化底蕴上的缺失;设计流于表面,过多地求新求异求奇,难以向大众提供深层的审美享受;对消费的追捧与高污染设计,导致了资源与环境问题等,设计面临新的竞争格局。如何倡导健康生活,如何提升设计作品文化价值,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课题。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行业的各个方面不约而同地开始注重特定文化的定位与表达。现代设计以传统文化为参照,更容易从历史的角度准确地把握核心的设计理念,把握当今人类社会中的本质需求。设计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只有植根于传统,取精去糟,才能紧扣国际环境需求,引领世界未来。第一节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历来是设计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生活品质与文化修养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青睐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传达文化的思想与精神内涵也是设计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能给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给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鼓舞,它能表现出一种美的造型语言,同时能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修养和价值观念。随着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和艺术眼光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期待能不断出现符合自己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如何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具有文化内涵是当代设计师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每一个当代设计师都应具有一份文化情怀,才能创作出具有“文化气质”的设计作品。

然而,在风行“快餐文化”并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代社会,又有多少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设计作品存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带着“商业印记”与“西方文化印记”的设计作品大量地充斥着我国的消费市场,许多设计师为了生存处于“被设计”中,他们的设计过程被“程式化”,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企业的利润而设计,他们的设计作品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他们所追求的有个性、有思想、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被狠狠地扼杀在摇篮里。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窘境?我们只有站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与设计关系的角度,从我国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挖掘、汲取精华,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作品来。综观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每一件设计作品的成功无不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在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中创造出来的。从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到汉斯·瓦格纳的“中国椅”,优秀的设计大师总是站在传统文化这一“巨人”的肩膀上来审视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设计紧密结合,在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以文化作为当代设计的根基,在当代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质才是当代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得以持久所在。一 文化是孕育设计的土壤

千百年来,先人用智慧与汗水在古老的大地上辛勤劳作,而对美好生活的心理诉求从未停止,并在特定的时刻或节日借助不同的载体表达出来,经过不断汇集演化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丰富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我们不朽的精神财富。

早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就已开始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原始陶器的制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当时的文化活动,尽管还算不上完整意义上的设计,但已经包含了设计的因素,设计在当时已经开始孕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活动的逐渐增多、文化功能的细化分工,利用文化成果所带来的物质刺激,不断激发人们创造开发更多的物质财富甚至是精神财富,当这种创造性活动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时,设计便在此情况下“诞生”了。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古代造物者是历史中的一部分,生活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中,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都毫无疑问地受到当时的文化特征所影响,尽管当时的造物活动夹杂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意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造物活动也将本族群的精神意志体现了出来。文化包含着民族的精神意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孕育了设计,设计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文化。图1-1 英国设计师Kirsty Whyte设计的水果托盘图1-2 日本设计师Yukio Hashimoto设计的“月光鸟”灯具图1-3 挪威设计师Andreas Engesvik设计的Blom灯具

设计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大树与土壤”,设计离开了文化这块土壤,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养分来源,设计只有从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愈发茂盛。英国古典人文主义文化传统孕育了英国古典风格与贵族气质的设计(图1-1);日本在吸收我国禅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地理环境狭小的特点,孕育了精巧与朴素的日本设计(图1-2);北欧崇尚自然、崇尚人文的文化传统,孕育了自然、温馨、人性化的北欧设计(图1-3)。每个国家都有特定的愿望与追求,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借助有形的设计物品表达无形的民族文化精神。正是因为各国的文化土壤不同,才孕育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形成了世界各国多元化的设计格局。对于中国的设计者来说,我们寻找自己的文化土壤,就要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文化入手,使中国的当代设计体系在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培植点,为中国的当代设计增添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气质。二 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定义,他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对文化所下定义非常经典。E.B.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传承”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远古时代尧、舜禅让的美丽传说开始,传承成为原始公社的一种生存法则。现代“传承”一词多指传递、接续、承接,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先传了再承,和继承相区别,例如:民间剪纸艺术得到了传承发展。“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他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事物,三是改变。现代多数人认为,创新是抛弃旧事物、旧观念,追求新鲜奇特的事物和想法的过程。然而我们认为创新是在原有形式或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吸收了当前的新观念、新想法,但也离不开对原有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就工业产品创新设计而言,它是艺术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时代文化物化的具体形式。在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时,我们不能脱离消费者已熟知的产品经验,包括产品的用途、使用方式、操作方式等(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消费者在产品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构建出产品认知的心理模型。我们只有在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心理模型基础上,了解当代人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他们服务。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交融与不断创新的世界,通过设计物“折射”出来的文化特点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传统,决定了各国在设计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计的发展,但经过碰撞、交流与融合后又会产生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从而使交流双方的设计得到充分的施展,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三 设计的结果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

设计的结果往往是以具体的视觉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作为一种文化物化的结果,依赖于文化而实现。通过这些设计的结果,我们能追溯到设计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设计物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例如,通过历史上不同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董,我们能了解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图1-4 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敦煌壁画

作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敦煌壁画,以其巨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画中的内容丰富多彩,细致地刻画了神的形象,神与人的关系,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敦煌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宗教文化(图1-4)。仰韶文化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图1-5),以女性为表现主题的形态语言,交织着原始初民对宇宙生命诞生的敬畏心理。红山文化出土的泥塑女神头像(图1-6),形态设计十分威严庄重,稳定感与比例感完美而和谐,其中体现了有关生育神、农事神、地母神等内容的女神崇拜文化。综观国内外的设计历史,形形色色的各种艺术设计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敦煌艺术、彩陶艺术作为一种设计结果既是历史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也传承着历史文化并影响着后续文化的发展。图1-5 仰韶人头形器口彩陶图1-6 泥塑女神头像四 设计应以文化为底蕴图1-7 汉代服饰

设计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展开的,蕴含着人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年轻的消费者热衷于购买能彰显他们个性与青春活力的产品;年壮的消费者热衷于购买能展示成熟感与稳重感的产品;年老的消费者则热衷于购买带有怀旧感的产品。因此,产品是反映消费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附加值的统一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产品文化的竞争上,企业文化通过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在消费者长期使用产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并逐渐在消费者的心里扎根。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产品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产品设计必须融入本土文化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设计来说,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设计的文化底蕴并不能简单肤浅地理解为对传统文化中“形”的仿照与套用,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中的“神”融入其中,进而达到“意”的境界。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淫中国千余年的传统水墨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他的作品中。儒家文化以“和”为核心,影响了中国五千多年的造物艺术,“和”的文化底蕴体现出包容性、多样性。传统造物艺术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造型的多样化、节制与内敛,过分强调造物艺术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和”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书法、造物、绘画、书籍上,还体现在传统家具、服饰乃至建筑上。传统绘画的虚实结合、虚实交错、虚实互渗,明式家具的自然空灵、高雅委婉、超逸含蓄的韵味,古代服饰(图1-7)的端正、规矩、含蓄、儒雅等,都体现了一种“和”的文化底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的人们并不是在消费产品而是在消费文化,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的文化。对于当代设计来说,人们更期待具有文化底蕴的产品。肯德基、麦当劳之所以能长期占据中国的饮食消费市场,他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快餐文化。五 当代设计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

当代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本身具有前瞻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这种创新对传统文化而言,是延伸与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割裂。当代每一位优秀设计师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把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形成最直接的设计艺术本源。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财富,同时也是我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在当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为当代设计增添一份文化情怀,是形成当代设计特色的文化基石。中国的当代设计通过与传统文化融合,能形成一种简约美、意境美,这是中国当代设计应有的特色。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是否抓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并非是简单地将传统造型移花接木在当代设计上,不是对写实性手法的运用,而是一种写意性手法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设计中传递一种淡雅、宁静的“中国气质”。图1-8 旗袍图1-9 仙鹤装图1-10 青花瓷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表面化、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更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高档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国际流行趋势也刮起了“中国风”,旗袍、仙鹤装、青花瓷装等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不断涌现(图1-8、图1-9、图1-10)。然而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何止这些,其内涵之深厚和宽泛,并不是具体的符号与形式所能体现的,刻意地追捧与拿来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应该建立在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是对传统文化充分理解后在设计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第二节当代设计的特征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慢慢形成的各种精神和制度。它一方面是民族本性的一种浓缩,是一种价值观念所在,是人类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与灵魂;另一方面,也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与桥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针对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得到加强,伴随着设计经验的积累及设计和工艺的结合,设计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半经验半理论的设计方法。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先进设计手段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今时代的设计要求,迫使设计领域不断研究和发展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当代设计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与传统设计注重设计与工艺结合相比,当代设计强调以人为本及绿色环保,更加注重设计的人文情怀,注重设计的想象与情感,设计语言也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具象走向抽象。当代设计主张新旧融合与兼容并蓄,在强调设计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同时,更强调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吸纳,有意识地撷取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积极元素,对其采取解构、变形、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一种兼具传统与前卫的设计风格,通过这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再现,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

传统文化是当代设计的土壤和灵动的艺术源泉。当代设计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互相结合的最终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当代设计如果不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吸收,那么作品就会像无源之水,经不起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考验。当代设计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而不是否定,一旦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联系,当代设计必将黯然失色。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知道,当代设计也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再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今设计语境下新的内涵。一 商业化浪潮下的当代设计

所谓的商业化是通过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行为。随着商业活动国际化发展,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早已不是时代的主流,国际合作不断紧密,商业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综合力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的商业化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行为只有融入商业化的浪潮中才能获得活力与成功,同时商业环境为设计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使设计作品高速、大范围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铺展开来。

设计行为的商业化表现为设计行为商业化和设计作品商品化。设计本身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建筑、园林、心理、文化艺术、营销管理等诸多学科领域。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市场的风云变幻,使得计算机辅助的设计日新月异,同时极大缩减了设计周期。设计行为不再单独运行,而是以组织、集团的形式存在于服务业中,设计者也不再单独进行设计,设计行为不可避免地商业化了。设计作品要赢得销量、满足用户需求,就必须从商业角度来设计,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形式传递到用户并从中获利,从而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商业化程度成为判断设计作品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商业化设计是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设计,从受众的选择入手,设计的重点不再是仅研究迪拜塔雄健的曲线、可口可乐瓶优美的曲线,而是如雷蒙·罗维讲的那样,“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是销售上升的曲线”。罗维的回答深刻反映出美国设计中典型的商业主义特点。

极端的商业化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首先,商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高速运转,尤其是对消费潜力的挖掘,此时需要设计服从于商业利益,通过商业化改进已有产品,利用消费者工程学研究等手段来进一步寻求市场空间,消费者沦为了感官奴隶。设计的创意之火,在商业化的浪潮里油尽灯枯。极端的商业化助长疯狂消费、炫耀性消费,追求时尚、追求奢侈,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式的“异化”或“物化”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其次,是显而易见的环境和资源的加速破坏与消耗。实际上,在中国,由于受传统价值观念及商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设计的商业化并未达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儒家思想有“礼藏于器”的观念,即以儒家思想来规范器物,在价值指向上儒家中庸思想是超越实用功能的,也就是超越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利益,强调“过犹不及”。道家思想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幸的是,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原因并非设计的商业化造成的。二 设计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国际关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融。在设计领域,地域特色的审美文化和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共同构成了当代设计的语言和理念,国际环境成为地域文化交融的平台。设计者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用现代国际化语言实现作品的设计,形成了当代设计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格局。“国际化”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政治、金融、经济等科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设计领域也开始强调国际化的概念。国际化提供竞争贸易的舞台,提供设计理论、方法、制造工艺、设计语言等设计基础资源分享的平台,是社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而国际化不单是一个舞台或平台,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形成了诸多国际风格,如简洁风格、自然风格、小清新风格等,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国际化发展势头强劲,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国际文化融合的加强,国际化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将形成真正的国际性文化。

多元化是在国际环境的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文化特征的集合,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呈现出的思想、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多元化必须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离开了相互联系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研究意义。多元化有着被动和主动之分,或者是静态和动态的区别。被动多元化是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在特有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形成的设计特征;主动多元化是以满足现实中不同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人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呈现出的新的特征的集合,这也是本书就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的重点。

多元化与国际化两者相辅相成。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先生曾提出“C++”工程,“C++”代表Creative Chinese Culture,即创造性的中华文化。第一个“+”是选择性的继承中华文化;第二个“+”是学习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并有选择性地吸收到我们的文化体系当中。向世界贡献一场多元文化盛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因如此,世界各地区加强了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如中国东北辽金文化研究和云南东巴文化研究等被列为国际性课题。

在设计多元化过程中,呈现出了文化地位的不均衡。尤其在我国广告设计中,即便目标为本国用户,也会出现许多西方人物形象,并寓意先进、富裕,而非洲黑人往往代表落后、窘迫。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均衡还体现在强势国家或地区文化对弱势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侵蚀作用,如:美国的麦当劳广告画面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迪士尼动画《花木兰》是完全西方化的故事结构;日本诸多拥有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是基于中国历史典故等。因此,建设我国完善的设计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一个紧迫任务。三 绿色可持续设计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就提出了绿色设计思想,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但当时还不能被大众所认同。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可用资源日趋枯竭,已开始制约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之类的设计行为被消费者视为是鼓吹人们消费的罪魁祸首,“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呼之欲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绿色消费”浪潮,继而席卷了全世界,加入了节能、环保设计理念的家电随之不断涌现。绿色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各国也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他行业。图1-11 利用废电池为能源的Energy Seed路灯设计

绿色设计的核心“3R1D”(即Reduce、Recycle、Reuse、Degradabl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消费者的心声。居然绿色设计理念得到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资源、环境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设计鼓动人们消费的性质没有改变。如果说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口号是一次对设计界的反抗,那这次反抗很快被镇压了。近年来,出现了打着绿色环保的旗子而鼓动消费的行为,如家电行业开始使用无铅锡、环保塑料或节能优化技术等,然而这种设计理念却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环保、绿色的心理。消费者在诱导下多会进行购买。消费者如若真心提倡绿色环保,就应尽量减缓电器的淘汰频率,这显然是种盲目性消费。

绿色设计仅“3R1D”理论还不够,仍需要深入研究,如设计管理的优化、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等。所谓绿色,并非只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草绿色的装饰、竹木材料和回收材料的应用(图1-11)、LED照明、太阳能发电、环保概念的深入理解等,对于当代人的生活来讲,绿色的本质也并非舒适、清爽的感觉,而可能是一种回归朴素、心归自然甚至是艰涩乏味的生活。绿色设计本身是无利可图的,它应该倡导一种和谐的生活观念,倡导多一些精神上的思考、少一些物质上的占有。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为当代人提供了设计与生活的智慧源泉,如《易经》中“阴阳互生”“生生不息”的观念,道家的“无为”“慈”“俭”“不为天下先”等,儒家的“天人合一”“俭用节欲,寄情山水,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等。四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的基础是人体工程学的出现和发展。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二战中在坦克、飞机、枪械等武器的研究中有了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中去。20世纪60到70年代,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设计已不再满足于二战时期的简洁、实用、耐用的原则。因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性化设计逐渐被业内所重视,也出现了商业思想下形式主义的泛滥。图1-12 人性化设计层次

20世纪80年代末,人性化设计观念基本成熟。针对形式主义设计思想的缺陷,基于功能主义之上,结合美学、人机工程学原理,人性化设计提出设计不应该以夸张造型、鲜艳色彩等形式博得市场竞争力,而应该把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使设计作品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人。人性化设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细分三个层次(图1-12):生理层次,要求充分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考虑设计作品的空间尺度与人体尺度的协调,有很好的交互性;心理层次,要求设计满足大众基本心理需求,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适合消费者的经济水平且获得美的体验;社会层次,基于心理层次上对消费群体,包括年龄段的细分、职业、地域的细分等,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完美人格。

在人性化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为“人性”进行的定性研究,传统文化的习俗、规范、情感、人际及社会关系共同构成“人文环境”,是人性化设计第三层次实现的基础,进而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性质的转变,人们对人性化设计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设计加入了对消费者感情、观念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日本形成了感性工学,并将感性工学技术和理念全面导入包括住宅、服装、汽车、家电产品、体育用品等在内的产业界,出现了智能化设计、情感化设计、绿色设计等多种设计理念。近年来智能化设计的巨大发展,呈现出划时代的潜力,它包括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家居、智能化办公、智能化电子产品等行业,以高效、环保为理念。智能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人与环境(产品)的交互能力,突出资源的整合能力,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人与环境方便快捷的协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