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13:40:25

点击下载

作者:龙春华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

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试读:

前言

强大的妈妈,照亮孩子的未来

每一个妈妈都曾是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公主,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当她们做了母亲后,出于母爱,她们愿意为了孩子而卸妆,甘愿为孩子吃苦耐劳。

我也不例外,2013年的某一天,我成为了一个妈妈。当一个小生命躺在我的怀里,看着他红里透黑的小脸,喜悦、甜蜜、幸福都不足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从那一刻开始,我知道我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母亲。

当了妈妈以后,我才猛然发现当妈妈真是让我们力量感倍增的一件事。从前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人,变成现在随手抱着孩子就走的力量型妈妈;从前躺在床上倒头就能睡着,现在一遇到孩子感冒发烧就彻夜难眠,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生怕一闭眼,孩子就有什么闪失;从前每天早上毫无压力地睡到自然醒,现在只要孩子哭闹,就腾的一下就从床上坐了起来;从前看到别的孩子摔倒,我们赶紧将他扶起来,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倒,我们鼓励他爬起来;从前一听到别人家孩子哭闹,心里总有一百个不耐烦,现在常见自己孩子哭闹,则习以为常地蹲下身来,看着他的眼睛,给他一个拥抱……

成为妈妈,只因我们对孩子的那份爱,我们会不断让自己的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强大起来,成为由内向外发散的“妈妈力”。这种力量在给孩子充足安全感的同时,还有妈妈包容的心胸、温柔的语言所撑起的孩子的世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么好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能够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妈妈与孩子有着无可替代的亲密关系。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每天都听着妈妈的心跳成长。当孩子出生以后,这种特殊的心跳就是孩子心里最安全的港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在孩子哇哇大哭时,只要妈妈过去抱着孩子,孩子就会停止哭泣。所以,妈妈的怀抱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孩子的心灵归宿。这种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即使孩子长大了,需要离开父母,自己去独立生活,他也能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依靠对妈妈的温暖记忆以及在妈妈呵护管教下所形成的良好品德,继续独立、坚强、具有美感地生活下 去。

其次,有句话说得好:“女子安,天下安”。无论是“好”字,还是“安”字,其实都与女人有关。在一个家庭中,女人情绪平和,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安定、和谐。当妈妈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十分平和、稳定,专注于自我成长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妈妈的温柔体贴会引导孩子内心的自信和坚强,丰盈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勇敢做自己。

在过去五年中,我深深认识到一个妈妈对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很庆幸,也很自豪,我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我都从未缺席,而且我还用文字记录下他点点滴滴的成长,与他一起成长,在致力于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本书不教你如何让孩子与你合作,不教你如何教出听话的孩子,我想讲的是如何帮助孩子增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成为妈妈是我们最好的修行,妈妈的自我成长就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爱。龙春华2017年11月7日Chapter01好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1. 30岁的我们还没有3岁的孩子活得明白

小龙临近3岁时的某一天,他蹲在一个角落里,把一块泡沫垫当成门立在入口处,围成了一间小小的屋子。我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眼睛时不时瞟向他,好奇地审视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我终于忍不住问道:“宝贝,你这是在做什么?”“这是我的家呀!妈妈。”小龙一边玩,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说道:“哟!你还有自己的家了?”“是呀,这就是我的家呀!”望着那个小小的空间,我有些哭笑不得。“那我现在来参观你的家吧!”说完,我拿开那块泡沫垫,准备迈进去。

没想到,儿子立刻制止道:“妈妈,你还没敲门呢,你不能进来!”

我愣住了,赶紧退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假装按了一下门铃,并说“叮咚”。小龙听到后说:“妈妈,请进!”我这才推开泡沫垫进去。当我进去后,他一边努力地将泡沫垫立起来,一边说:“妈妈,你在我家吃饭吧!羊羊(假想的朋友)送给我的香肠,我给你留了一些!”说完,就伸出小手做出切菜的动作。切完后,便拿给我吃。为了配合他,我一边假装吃他的香肠,一边说:“嗯!真好吃!”“妈妈,下次来我家,我还做给你吃!”我听着小龙那充满童稚的声音,心理真是百感交集,他长大了,有了很强的独立意识,渴望离开父母的怀抱,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于是,我把他许久不用的帐篷拿了出来,放在客厅里,告诉小龙那以后就是他的家了。他兴奋极了,立刻把自己的小伙伴(小飞机、小火车、地铁、书、蓝迪等)搬了进去,然后坐在里面愉快地玩了起来。

晚上,爸爸回来,小龙又邀请爸爸去他家玩,玩到睡觉时间,他洗洗上阁楼睡觉了。正要睡觉时,意外发现爸爸还在客厅,便大声喊爸爸,并问爸爸在干嘛。爸爸回答说:“在你的家里睡觉。”他很坚决地回答:“爸爸,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

看着他气鼓鼓的小模样,我感到很意外,也很欣慰。一句“我不允许你在我家里睡觉”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一个要求别人尊重他意愿的独立个体,不仅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还勇于维护自己的独立空间,拥有了界限感。即使是爸爸妈妈,也必须尊重他的意愿,绝不允许爸爸妈妈越过他的界限。要知道,一个人只有拥有自己做人的原则,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否则他的尊严就会被别人轻易践踏,自然也难以拥有幸福感。

我承认我即使已到而立之年,可我依然没有完完全全将这个问题想清楚。在以前,别人都说:“你太好说话了,所以,你才会受欺负!”以往听到这句话,我总是一笑了之,我总觉得玫琳凯说的那句话很有道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所以我秉持“善良”“包容”“理解”“忍让”这些品质对待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我忘了,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该有一个度。

去年8月以前,我一直觉得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比如,挑剔我拖地没拖干净,不允许我给孩子报亲子班,甚至干涉老公去看我爸这类家庭琐事。每次面对这些事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一个人,长了两个脑袋,而这两个脑袋天天打架,有一种人格要分裂的感觉”。

即使如此,理智仍然告诉我,我不应该与她计较,应该多理解,多包容,毕竟她没什么文化,带大我的老公不容易。可是,我的理解与包容并没有换来家庭的和谐,矛盾反而日益激烈,终于一触即发。

经过去年8月那场吵架以后,在夜深人静以泪洗面时,我终于开始反思我所有美好品质背后的问题。婆婆总是干涉我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她的不对,其实是我给了她干涉我自由的权利。换句话说,我没有意识到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也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而这个个人空间是绝不允许别人轻易踏进的。像怎么做家务,怎么带孩子,夫妻怎么相处,那其实都是我自己的事。不管我做与不做,做好或者没做好,都是我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都与旁人没什么关系,并不应该受旁人的指责。可是,我在所谓美好品质的牵绊下,一退再退,直到退到无路可退,我才翻然悔悟。美好品质只有在某些标准里它才能发扬其美好,否则,物极必反,任何美好品质都会将我们送进万丈深渊。

我常常想,我们中国的家庭矛盾为什么这么多,“婆媳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千古难题?其实说到底,就是没有界限感,父母处处干涉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干涉父母的生活,导致彼此的关系剑拔弩张。所以,要想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站对位置,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作为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自己的界限感。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出自我,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可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2. 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妈妈,等我娶了苏菲亚,我就跟苏菲亚玩了!”周末的一天,小龙窝在我的怀里突然对我说。

我不由得一愣,略显惊讶地问:“你不跟妈妈玩了?”要知道,在这以前,儿子可是常唠叨:“妈妈陪我玩玩吧!”我不由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我跟苏菲亚出去玩,你就在家做饭呀!你做好了,我们回来好吃呀!”顿时30岁的我瞬间成了老妈子,悲凉的心无处安放呀!

我有些生气地说道:“那我也只做给你吃,不给苏菲亚吃!”说这句话时,我悄悄地观察他的反应。“你不给苏菲亚吃,我就不要你了!”儿子用带着哭泣,又略有威胁的语气说道。心情再次跌入谷底,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好,好,妈妈做好多好吃的,给你和苏菲亚吃,好不好?”我又赶紧哄着。

哄好他后,我还是有些不甘心,继续追问道:“那等你娶了苏菲亚,苏菲亚不给我饭吃怎么办?”“那你就自己做呀!”儿子看也没看我一眼,直接回答道。我心想,这是什么世道,你妈不给你媳妇吃饭,你就不要你妈了;你媳妇不给你妈吃饭,你妈就自己做。真是“好一个娶了媳妇忘了娘!”

我按捺住心中的怒火,继续问道:“为什么妈就要自己做,而苏菲亚就不自己做呢?”“因为妈妈是大人,会做饭呀!苏菲亚跟我一样是小孩,还不会自己做饭呢!”儿子说道。“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刚刚沉浸在醋味中的我,却忘记了他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他还没有长大,还不会做饭,只会玩。

于是,我又问道:“那等你和苏菲亚都长大了,妈妈老了,不能做饭了,苏菲亚不给妈妈做饭吃,又怎么办呢?”“我做给你吃呀!”他这句话再一次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会像刚刚对我说的话那样说“苏菲亚不做给你吃,我就不要她了”,没想到他这样回答我。

跟儿子的这次交谈让我开始思考:既作为丈夫又作为儿子的男人应该如何处理妈妈与媳妇的关系?

对每一个男人来说,妈与媳妇哪一个更重要?相信他们都无从回答。孰轻孰重?这确实没有一个衡量标准,一个女人给了自己生命,另一个女人传承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她们都一样重要。但是,男人们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维护和哪一个女人的关系更重要?下面我从我儿子的话语中进行分析,以寻找答案。

当我说我不给苏菲亚做饭时,他直接威胁我说“不要妈妈了”;当我问苏菲亚不给妈妈做饭吃时,他并没有说“不要苏菲亚了,而是说我做给你吃”。这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两层深奥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谈谈:(1)维护自己与媳妇的关系远远重于维护自己与老妈的关系

儿子会耍小性子,是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他也爱妈妈,自己耍耍小性子不仅能威胁妈妈,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妈妈绝不会因为他耍这点小性子就不要他了。而苏菲亚则不一样,他对苏菲亚还只是存在一种假想阶段,他害怕苏菲亚不要他。所以,他会说“不要妈妈”,却不会说“不要苏菲亚”。

其实,在我们的家庭中,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孩子基本上都依赖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基本上也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是从情感上来讲,还是从时间上来讲,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早已根深蒂固,彼此更容易理解,也更具有包容性。

而妻子仅仅因为爱情而相守,彼此接触的时间相对于孩子与父母生活的那二十几年来说,不过它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妻子不了解丈夫,而丈夫也不了解妻子,彼此还需要磨合,包容与理解都远远不够。所以,在家庭中,既作为老公,又作为儿子的男人维护与妻子的关系远远重于与父母的关系,只有先维护好与妻子的关系,你的家庭才能更和谐,婚姻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当然,这并不代表不孝顺父母。当你跟妻子的关系维护好时,你的妻子自然而然也会孝顺公婆,带着你的妻子一起孝顺你的父母,那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2)孩子有责任与义务孝顺父母,尊重妻子的个人意愿

儿子那句“我做给你吃”确实让我震惊不少,这句话意味着责任、孝心,也意味着尊重。这是孩子最初最单纯的想法,却也是最明事理的想法。

反观现在的家庭,多少男人认为把媳妇娶回家,媳妇就应该替自己照顾父母,养孩子、做家务。只要回到家,就一副大爷的模样指使媳妇去给自己的爸妈端茶倒水。可是,你们忘了,你的父母生了你,养了你,最应该尽孝心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媳妇。你的媳妇在嫁给你以前,没吃过你家一口饭,也没喝过你家一口水,只因为爱你,就要为你承受这一切。媳妇孝顺公婆也就罢了,多少男人和公婆还挑三拣四。这个时候,所谓的道德,所谓的爱情,在满腹委屈面前,都不堪一击。

这不难理解,如果站在妻子的角度想一想,换作是你,你是否能承受得起对方的指使,又是否能用心地去孝顺公婆。所以,在孝顺这件事上,我觉得男人更应该做好表率,不仅孝顺你的父母,更应该孝顺岳父岳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的妻子自然能孝顺你的父母。3. 成为好妻子,才能成为好妈妈

在我那位朋友来我家之前,我从没去想过好妻子与好妈妈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感觉结婚后就成了妻子,尽妻子该尽的义务;生了孩子就成为了妈妈,负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可是,那天看到她的所作所为后,我突然总结出一点:一个女人成为好妈妈之前必先成为一个好妻子。

她是一名讲师,也是我的老乡,因常向我咨询情感问题而结识。因为住得较近,她心情不好时,我会邀请她来我家做客。

那天,她们一家三口来到了我家,从他们来到他们离开的五六个小时里,我发现她很少抱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她先生抱。她不带孩子,还总是对她先生带孩子的行为指手划脚。比如,一会儿说先生没洗手就拿水果给孩子吃,一会儿又指挥先生给孩子换尿布湿换得勤快一些。对先生尚且如此,对孩子自然也是如此,一会儿说:“宝宝,不要把手放进嘴里”,一会儿又说:“那个玩具不卫生,不要玩”……总之,她就是用嘴巴带孩子,从没真正地带过一回,还总是去干涉带孩子的先生。

孩子跟她也不亲,除了饿了伸手要她喂奶以外,其他时间都安心地待在爸爸怀里。为此,她先生还开玩笑说:“我就是没奶,我要有奶的话,孩子完全不需要她。”

听着她们的玩笑话,看着孩子的笑脸,我的心里却无比难受。我从没见过像她这样带孩子的妈妈,自己的孩子自己不带,不是交给公婆带,就是交给先生带。可以说,她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负起一个妈妈应该负的责任。

她对孩子如此,对先生更是如此。她每次跟我发信息或者打电话,不是抱怨先生不挣钱,就是埋怨先生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其实她先生曾是一家图书公司的老板,一年也有好几十万的收入。她们结婚以后,她总觉得先生没有管理好公司,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结果员工全都离开了,留下老板孤家寡人一个。

她每次跟我抱怨完以后都会问我:“你先生当时境遇那么差,没房没车没存款没工作,典型的‘四无’青年,为什么遇到你之后各方面都好起来了?”

我笑着回答说:“我不理解他,但我无条件尊重他。这几年,不管他做任何决定,我都无条件支持!因为我觉得如果我对了,他错了,我的尊重会让他从错误中得到成长;如果他对了,我错了,那么我会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知阻碍他做正确的决定。”“是这样的!可是,你先生总算有成长力,可我先生却是烂泥扶不上墙!”听到她这样的话,我知道无论是作为一个妻子,还是作为一个母亲,她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很庆幸自己在结婚前就想清楚了要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在孩子出生之前就想好了怎样做一个好妈妈。

我与先生刚认识时,他确实如朋友所说,是典型的“四无”青年。不过,经过五年的打拼,他已成为一家公司的高层领导,今年一年在公司创下几百万的业绩。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进步,是因为我对他的尊重,让他的内心不断成长。

我与先生谈恋爱期间,发生过很多争吵,除了是处于磨合期的原因以外,也因我过多地干涉他的生活,总想把他打造成我想象中的样子,而且我又操之过急,好几次都吵得差点分手。

在结婚前的一次吵架中,我猛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先生那几年迷茫的原因。尽管他早已成年,但婆婆一直都把他当孩子一样看,不断地干涉他的生活与工作。那几年里,他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因辜负父母的期望而愧疚,又坚决抵制按父母的想法去行事,结果在各种矛盾的心情中,迷失了自己。

结婚后,我时刻告诉自己:他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建议,但绝不能把我的想法强加给他。所以我每次发表建议时,总不忘加一句“这只是我个人建议,你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不管你怎么做决定,我都支持你。”因我这样地转变了态度,结婚这几年,我们很少再吵架。

懂得了尊重先生,再尊重儿子就十分容易了。即使儿子还在我肚子里,我就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听懂我表达的独立个体来尊重,外面发生的事,我总会摸着肚子告诉还未出生的他。出生以后,只要他想去做的事,我都尽量支持他去做。有时候,阻止的话即使已到嘴边,也被我生生地咽了回去。

婚姻是一场修行,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亲密关系中体现,也将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得到治愈,当然,前提是彼此都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如果一个妻子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永远都只会抱怨先生,那么毫无疑问,她的抱怨和各种心理问题都将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孩子年幼,毫无辨别的能力,很多时候都会为了讨好妈妈而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孩子长大以后,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所以,成为好妈妈从尊重你的先生开始,当你懂得尊重先生时,自然就懂得尊重你的儿子。4. 妈妈能站多高,孩子就能飞多远

有一次,我去参加红黄蓝总监王晶老师的公益讲座:《智慧父母,为宝宝点亮智慧人生》。她针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结合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育儿、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做一对智慧父母。

从心理学方面来讲,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容忽视的“敏感期”,顺势而为,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自我选择、自我调节、自我计划。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提高孩子的情商,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王晶老师先是提出了“E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进而结合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的知识阐述了早教的重要性。从脑科学方面来讲,孩子在三岁之前,脑细胞会大量增加,在六岁之后,脑细胞反而逐渐减少。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让孩子的脑细胞逐渐增多。

从教育学方面来讲,现在一些开放式的课堂已经实行“翻转课堂”,一反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进行自主式教学。课堂上让孩子自己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意义在于构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王晶老师不仅努力教育自己的女儿,她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时代在更迭,教育体系也随之改变,我们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走在教育的前端,为孩子点燃人生的智慧。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前不久向我咨询孩子伤害自己时应该怎么办?我细细询问她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她回答说“我孩子一直都挺好的,最近也没什么事发生,不知道他怎么就这样了。”我见她不愿坦诚相待,想来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便推荐一些育儿书给她看。谁知她说她好长时间都不看书了,买了也不会有时间看。于是我又推荐一些绘本给她的孩子看,她说她家孩子不喜欢看书,家里的书扔得到处都是。后来我又试图以“给孩子做学习的榜样”为由来说服她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她却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管他呢。”此话一出,我们的沟通便不了了之。

可想而知,这些像杂草般疯长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了,不是输在学习知识文化的起点上,而是输在母亲的教育理念上。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安全感严重缺失,不懂得爱,更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人格不健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难以拥有幸福的能力。

妈妈能站多高,孩子就能飞多远。为了让孩子飞得更远,妈妈就要努力让自己站得更高,因为只有站得更高,才能让孩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被淘汰的对象。那么妈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呢?(1)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学历可能被淘汰,但学习能力永远也不会过时。我们想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知识文化, 还要学习他人总结出的经验、他人的优点。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不断超越自己,让自己更上一层楼。(2)情绪平和

当孩子哇哇大哭时,作为妈妈,你是冲着孩子吼,打孩子一顿,还是蹲下来,耐心地询问孩子怎么了,并抚平孩子情绪。如果妈妈平和地处理了孩子的不稳定情绪,那她就会是一位好妈妈。但不幸的是,很多妈妈不仅没有抚平孩子情绪,还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当你动不动地向孩子发火时,就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因为情绪平和与否是衡量一个妈妈素质的重要标准。(3)懂孩子,因材施教

虽然每一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她们却不一定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总是从自我出发,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爱。结果反而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规律,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所以,妈妈爱孩子应从懂孩子开始,尊重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适时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真正做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4)跟孩子一起成长

没有哪一个女人天生就会做妈妈。每一位妈妈在感受初为人母喜悦的同时也饱受了育儿的苦恼。但是抱怨、责备都无法真正解决育儿难题,只有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成为我们终身的学习伙伴,才能收获整个家庭的成长。5. 妈妈内心强大,孩子才无所畏惧

前年从安徽回北京后的某一天,我意外发现小龙骑滑板车骑得有模有样。通过观察,我才知道他用自己的电动车跟邻居哥哥的滑板车交换着骑,不知道骑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他跌倒了多少次,当我看见他骑滑板车时,他已经骑得非常顺溜了。那一刻,我心里美滋滋的,并立即决定给他买一辆滑板车。

当小龙看见我送给他的滑板车时,兴奋地大叫:“我也有滑板车了!”说完,一只脚踩在滑板车上,“嗤”的一下从客厅滑到了厨房。

自从学会了骑滑板车,小龙对滑板车那叫一个爱不释手,不管去哪里,都要带上它。在公园里,在人行道上,都能看到他骑滑板车的身影。爷爷觉得太危险,悄悄把他的滑板车收了起来。我趁爷爷没注意又悄悄拿出来,任由他骑着滑扳车在附近的大学校园里驰骋飞扬。

随着骑车技术越来越好,小龙在斜坡上,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让我的那颗小心脏也扑扑地跳个不停,好几次都让我的心脏差点承受不起。

有一次,我带小龙去森林公园玩,那里人来人往。我们刚到那里,他就骑着滑板车飞奔而去,我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追赶他,可是,一眨眼的功夫,他就在人群中变得“若隐若现”。我紧张得大喊:“等等妈妈,别骑太快!”他似乎听到了我的声音,不一会儿功夫,又骑着滑板车回到了我面前。我一下子把他搂在了怀里,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却不明所以地眨巴眼睛看着我。

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并轻声对他说:“宝贝,答应妈妈,以后骑滑板车不能骑得太快,别让妈妈追不上你,那样,妈妈会担心的。”

小龙听懂了我的话,从那以后,他都会在我的视线范围内骑滑板车。骑一段距离,就会回过头来看看我,见我没跟上时,他又会骑回来,并说:“妈妈,我来接你了,上车吧!”听着他的话,我觉得既好气,又好笑,便有模有样地在他的滑板车上踩一脚,他又心满意足地继续前进。

没过几天,另一件让我的心脏无法承受的事又出现了。那天,我带小龙去附近的大学校园里玩。有一处斜坡,十分陡峭,他却毫无畏惧,踩着滑板车,一溜烟的功夫就向下滑了下去。望着他骑得不太稳的身影,我一颗心急到了嗓子眼上,七上八下,我很害怕他突然摔倒,要真摔倒了,不摔掉两颗牙也得磕破血。于是,我一边拼了命地赶上他,一边大喊:“你慢点!慢点!”

也许是我惊恐的声音感染了保安,也许是小龙的行为本身就十分危险,那个保安在斜坡处张开双臂,做出准备抱他的动作,姿势就像一个守门员,准备接住迎头而来的足球一样。幸好我担心的事始终没有发生,我发现小龙在下坡的时候躬着身体,有效地控制着速度。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赶上他时,他还回过头来问道:“妈妈,怎么了?”“怎么了?”我猛然发现自己虚惊了一场。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又一溜烟跑开了。望着他奔跑的身影,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我的内心还是不够强大。

虽然在很多妈妈看来,我放手让小龙做的事已远远超出她们的想象,但我却觉得自己离小龙的成长轨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回想过去两年的时光,每当看到小龙做一些比较危险的动作时,尽管我一再告诉自己要相信他,放手让他做,但总是不由自主地去阻止他,有时候反应过来,才又硬生生地将阻止的话语咽了回去。比如,有一次我带小龙去扔石头时,他弯腰去抱一块大石头,我本能的害怕他砸着脚,“小心!”这句话脱口而出,小龙立即缩回了手。我猛然间又觉得自己太主观,只好又说:“妈妈觉得你可能抱不动,不过你要觉得自己能抱动的话,你可以试一下!”听我这么一说,小龙又小心翼翼地抱起了那块石头,并将它扔进了水池里。望着他这一连串的动作,惭愧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累积,我终于与自己内心的某种恐惧和解,从内到外地放开来,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小龙也变得更加勇敢,甚至还反过来安慰我。

妈妈内心强大,才能在生活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而这种淡然与平和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养料。否则,妈妈的恐惧与焦虑就会无声无息地传递给孩子,就如我之前那样,无论是我紧张的表情,还是我脱口而出的话语都在悄无声息地束缚着孩子的手脚。幸好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内心状态,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尽量不去阻止他,给他施展拳脚的机会。天生自我保护意识超强的小龙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勇敢,而我自己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也逐渐让自己内心的小孩真正强大起来,让自己跟随孩子的脚步一同成长。6. 不生气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早上吃饭时,小龙低头搅拌碗里的粥,我正想问他“怎么了”的时候,他突然抬起头来对我说道;“妈妈,你是最好的妈妈!”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我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飘飘然的感觉,瞬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因为他这一句话是对我所有努力的最好肯定。

我注视着他,假装平静地问道:“为什么?”

小龙低下头一边继续喝粥,一边说:“因为你不生气呀,围裙妈妈总是生气,看到围裙妈妈生气,我好害怕!”

我“噗”的一声,差点把嘴里的饭吐了出来。心想原来孩子评价妈妈好不好的标准竟然是看妈妈生不生气。

回忆小龙小的时候,我也曾勃然大怒过。记得有一次在大姑家吃晚饭,大姑做了面条,就在我们准备开吃时,小龙尝都没有尝一口,就发起脾气来大喊道:“我要吃米饭,我要吃米饭!”

我沉下脸来,有些不高兴地说道:“好好吃饭,在大姑家要有礼貌,大姑给你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小龙哪里理会这些,像一只愤怒的小鸟一样朝我怒喊道:“我就不吃面条,我要吃米饭!”

听着他撕心裂肺的呐喊,瞬间一股无名火在我的心里蹿了起来,我想我当时脸上流露的愤怒不亚于围裙妈妈的愤怒,脱口而出呵斥的话语:“你来大姑家做客,大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哪来那么多要求,人小小的,要求倒不少!”

小龙一见我发火,哭得更厉害了,那叫一个鬼哭狼嚎,并且敞开嗓门大喊:“我就要吃米饭,我就要吃米饭,我不吃面条!”“不吃面条,那就别吃了!”我气呼呼地说道。小龙听我这么一说,一边呜呜地哭,一边跑来抱我的腿,用怯弱的眼神盯着我喊:“妈妈抱抱,妈妈抱抱!”我终是不忍心,蹲下身来,把他抱在了怀里,安慰一番后,又哄着他吃了面条。

当晚小龙睡下后,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他那双委屈的眼神时不时在我的眼前闪现。我细细回想了当时的情景,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是在自己家里,我还会冲他发火吗?”答案自然是不会,因为在家里我不会觉得他没礼貌,更不会觉得自己丢了面子。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午他哇哇大哭时(具体因为什么我已想不起来了),我努力地哄着他,可是,婆婆却在旁边火上浇油:“你只要一带孩子,孩子一天都哭!”本来已心烦气躁的我听到婆婆这句话更是怒不打一处来,仿佛整个胸腔都燃烧起来了,我努力地深呼吸,控制住了情绪。

当时虽然控制住情绪的爆发,可是情绪却并没有消除,而是被我压在了内心深处。所以,当晚小龙无理哭闹时,我的情绪就像火山喷发一样,燃烧着我们母子的心扉。

我的眼前时不时地浮现他那张委屈的脸以及大声宣称自己想要吃什么的场景。我猛然一惊,他明白自己心里想要吃什么,那是多大的进步,而我却用“礼仪”的标杆硬生生地将其阻断了。他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而我却以大人的标准要求他,我心里十分愧疚、难过,用手抚摸着他熟睡的小脸,眼泪顺着脸颊轻轻地滑了下来。突然他一个翻身搂着我的脖子,带着哭腔着急地喊:“妈妈抱抱,妈妈抱抱!”

我把他楼进了怀里,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我一直都知道妈妈发脾气会让孩子害怕,会让孩子恐惧,会让孩子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会让孩子处在自责的状态,觉得都是自己惹妈妈生气了……可我依然让孩子感受到了那种恐惧。我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事,都绝不能迁怒于孩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真的实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誓言。不管发生多么不愉快的事,我都尽量不向儿子发火。有时候实在控制不住了,我就去告诉他:“妈妈有些生气,妈妈要去卧室安静一会儿,你先自己玩一会。妈妈一会儿就出来。”有时候会去洗一把脸,整理好情绪再来面对他,尽量不把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小龙。

长期下来,我就在小龙心中成了那个不生气的妈妈。回顾这三年的成长,我觉得要做到不生气,妈妈要注意以下四方面:(1)及时觉察并处理自己的情绪

对儿子发火,其实就是自己没有及时觉察出自己的情绪,让本来能够压抑住的情绪迅速蔓延,燃烧成了“熊熊烈火”。如果我能早一点觉察出自己的怒火,及时处理自己的情绪,就能避免自己对孩子发脾气。我上面写的“让自己冷静一会”的方法很管用,我多次用这种方法来平息自己的怒气。(2)读懂孩子的淘气行为

我想面对孩子的淘气行为,大多数妈妈都有共同的经历,比如,把花盆里的泥土涂到电视柜上;拿着画笔四处乱画;吃饭时将米粒洒得到处都是的,等等,妈妈难免会生气。我曾经因为侄子一些淘气行为生过气,但在我儿子出生以后,我就意识到他那些行为其实都是成长中自然而然表现出的一些行为,把他的每一种行为都看成一种进步,这样一想,心里就坦然了。(3)用“他毕竟是孩子”来安慰自己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比如,一不满足他,他不是大哭,就是躺在地上打滚。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很容易生气,因为这时不仅是孩子让妈妈生气,妈妈更是要忍受旁人的指指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用“他毕竟是孩子”这种心理暗示来安慰自己最有效,只要一想到对方是孩子,孩子哪有不哭的,心里就会很释然。这样,也不会太在意别人异样的眼神。(4)加强自身修养,让内心平和

当我们内心真正平和时,不管生活环境怎么样,我们的内心都难以掀起波澜。而且当我们的内心越来越趋近于孩子的内心时,我们不仅不会生气,还能重温一次童年,让自己内心的小孩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Chapter 02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1. 榜样的力量:言传不如身教

外出谈事,接到小龙老师的电话,说小龙发烧了,让我赶紧把他接回家。无奈之下,我只好打电话给婆婆,让她去接一下小龙。谈完事,我便急匆匆往家赶,谁知一回到家,婆婆就兴奋地跟我说:“你知道你儿子今天干什么事了吗?”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就自顾自地说:“今天上楼时,他说:‘奶奶,你换一只手!’我换了手,但还没弄明白他要干嘛时,他就说:‘奶奶,你这样就可以扶着楼梯上了。’说完,就扶着奶奶另一只手上楼。快到家时,他很自豪地说:‘奶奶,你看我发烧了都把你扶上来了。”

婆婆上楼后,既幸福又有些酸酸地说:“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没想到要扶我上楼,这小孩还总是想着扶奶奶上楼。”

听到婆婆这句话,我很想为自己辩驳。因为在我们看来,她的身体还很硬朗,并没有到我们扶的时候,所以,我跟先生都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但我很想弄清楚的是,我们都没想到的事,小龙是怎么想到并做到的。

去年,小龙总是唠叨要给奶奶买一根拐杖,我当时没太在意,只是微笑着告诉小龙:“奶奶身体很好,还不需要拐杖,等她需要时,我们再给她买。”而奶奶则迷信地认为这好像预示着她身体将越来越不好,连一个孩子都想给她买一根拐杖。

没想到,没有买来拐杖,小龙却成了奶奶上楼的拐杖,这确实让我大感意外。扪心自问,我还没有特意引导他怎么去孝顺爷爷奶奶,在我看来,三四岁的小孩,是会时不时地向爸爸撒娇,让爸爸抱他上楼,怎么可能做到扶着奶奶上楼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有意地问小龙:“你怎么想到要扶奶奶上楼啊?”“奶奶老了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还想问什么,脑海中却浮现自己去年扶先生外婆上楼的情景。先生的外婆去年来我们家,八十好几了,每次上下楼梯,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扶着她上楼和下楼。

想到这里,我又问道:“你是不是去年看到妈妈扶太婆上楼了呀?”“是啊!妈妈!”

听到他这句肯定的回答,我恍然大悟。原来太婆不在我们家里,他自然就认为奶奶老了,需要我们扶着她上楼了,但我跟先生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点,所以,他就成了奶奶上楼的“拐杖”。

在这一刻,我才深深感受到我不经意的行为早已刻在了他的心里,并且悄无声息地转化成了一种孝顺行为。

小龙这种行为正验证了法国作家卢梭说的那句话:“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

孩子就像一部吸收力极强的机器,他们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与好奇,因为没有足够的辨别力,他们无条件地吸收外部的一切。所以,父母好的行为,坏的行为,他们都会照搬接收。这就要求父母给孩子做好的榜样,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然而,很多父母却无视孩子的吸收能力,随意表现自己的不良行为,尤其是在对待父母这件事上,不仅没有身体力行地去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选择老死不相往来。

有句话说得好:“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百善孝为先,多少年以后,当他们抱怨自己养了一个白眼狼时,不孝顺父母、不体谅父母,他们绝对想不到自己才是那个让孩子变成白眼狼的始作佣者。

大概在很早以前,我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即使在我与婆婆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时,我依然选择了原谅,尽自己应该尽的孝顺。因为我深深知道我今天孝顺她的方式就是小龙将来孝顺我的方式。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对孩子付出最多的人,虽然不求回报,但孩子应当学会感恩。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感恩,那何处还能安放他那颗感恩的心,又还会感恩谁?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必然是一只白眼狼。为人父母的我们如果不想把孩子养成白眼狼的话,那就必须以身作则,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2. 学会给孩子制定规则

在小龙三岁生日这天,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制定了“尊老爱幼、独立自主、自律自爱、互督互助”的十六字家规,而每条家规下面又分列出四小点:尊老爱幼——互敬互重、孝而不顺、鼓励表扬、温和坚定;独立自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自我主张;自律自爱——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爱护、自我激励;互督互助——互相监督、互相勉励、共同商讨、齐心协力。在每一小点后又详细说明,比如,互敬互重后面加“不能对长辈大声嚷嚷”;自我约束后面又加“吃饭前不能吃零食,每天看两集动画片,且吃饭时间不能看,9点前上床睡觉”……制定好家规后,我跟先生各自签名,小龙则按上手印。

话说此家规一制定,对我们一家三口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对小龙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每当他哭闹着要继续看动画片或者要随意吃零食时,我就会把他抱到家规面前,把“每天看两集动画片”或者“吃饭前不能吃零食”的规定读给他听,并且指着他的红色手印告诉他:“你按了手印,妈妈签了名字,我们都要遵守上面的规定,如果你不遵守,那么妈妈也将不遵守。”经我这么一说,小龙只好放弃了无谓的挣扎。

而先生以往总是时不时地对婆婆大声嚷嚷,家规的出现,他也逐渐减轻大声嚷嚷的频率。公公、婆婆很喜欢看电视,每当吃饭时,我就告诉小龙:“我们家有规定吃饭时间不能看电视”,小龙立即将这一规定告诉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慢慢也改变了吃饭看电视的习惯。最让我诧异的是,婆婆的大嗓门也开始变得温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制定家规,那就是一盘散沙,每个人都我行我素,无法形成一股凝聚力,更不可能形成“家和万事兴”的氛围。“家规”是治家教子的重要载体,是家庭成员修身处世的标杆,营造家庭和谐氛围,父母要学会制定家规,有家规方能家和万事兴。

关于我制定的家规,曾有朋友提出异议:“孝顺,孝顺,为何要孝而不顺?”是的,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孝顺,但我却把孝顺分解开来,变成“孝而不顺”。“孝而不顺”就是对父母尽自己的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对父母嘘寒问暖,把自己的孝顺表达到位,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必须要坚持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把父母的意见作参考,绝不盲目地服从。

这看似矛盾,实际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给予父母最好的爱。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老人通情达理,懂得尊重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老人真是如同至宝。在这种老人的教化下,孩子自然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一家人也其乐融融。

可是,如果老人既没知识文化,又不通情达理,还总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那孩子往往会处在人格分裂的边缘,家中自然是争吵不断。

孩子们要活出自我,因为任何人的人生经验都无法指点你的人生。时代进步如此之快,我们有知识有文化,尚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年老力衰的人又如何做到高瞻远瞩?

真正能为孩子传授人生经验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小时候给予他们亲密无间的关爱,在孩子长大成人时,又得体地转身,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成长、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们所处的世界时刻发生着变化,我们更需要按自己的想法去过一生,而不是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教导指挥下。不管是对长辈,还是对晚辈,我们都应该做到“亲而不密,孝而不顺”。

现如今,我的“十六字家规”逐渐在家里发扬开来,我也坚信它将对小龙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也为家庭的和谐温馨筑起了一面安全墙。3. 别让孩子成为吵架的牺牲品

去年八月,我跟婆婆之间发生了一场争吵。在那场争吵声中,我觉得自己是受伤最深的那个人,伤心、难过、绝望都不能用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儿子点点滴滴的变化,我才发现他才是那场吵架的牺牲者,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自从那场吵架以后,我发现儿子的心理与行为举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变得特别黏我,不管我去哪里,他都要跟着我,即使有时候去做饭,他也一再要求我抱抱他,我很清楚他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其次,对除我以外的其他人产生抵触情绪,别说让爷爷、奶奶、爸爸带他,就是有时候抱抱他,他都非常抵触,会哭闹;再次,带他去公众场合时,他感到很紧张,只要一到陌生的地方,就把手指伸进嘴里咬以安抚自己的紧张感;最后,当家里人坐在一起说话时,他变得非常不安,非要我抱着他,并且一再强调“不要说了,不要说了”,很害怕家里再次发生争吵。

他的这些心理变化虽然不是那一次吵架直接带来的后果,却是那一次吵架后发生一系列问题所带来的结果。比如,家里本来吵了架,二姑把他带去了爷爷、奶奶的住处,当天晚上,爷爷、奶奶不送他回家,即使爸爸去接,也没能成功地把他接回来。这种情况加剧了他内心的不安。因为这事,我跟婆婆、老公又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我带着儿子回了娘家,十多天没回来,这又给孩子心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儿子本身已经感到不安、感到无助,大概只有跟妈妈在一起,他才能感到丝丝安心。可就在我带着儿子从娘家回来后没多久,奶奶又总是强制性地将他抱走。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他推进了深深的不安与恐惧中。

那一段时间是我在育儿道路上最惶恐的日子,我害怕这种伤害植根于他心里,会影响他一生。我推掉一切合作关系,全身心地陪伴他。在我的悉心陪伴下,历经半年时间,他终于又像从前那样活泼可爱,并且变得更加独立,也愿意跟爷爷、奶奶亲近了。

在这里,我先跟大家从我的经验中总结一下,怎么做才能在大人的争吵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相信每一对父母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吵架,都愿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可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生病一样,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生病,可是,这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事情,那么怎么做才能不让孩子成为大人间吵架的牺牲品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尽量避免吵架

在一些有分歧的事情上,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与丈夫或婆婆沟通,等孩子睡着以后再沟通,尽最大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没有家庭争吵的成长环境。(2)吵架后,妈妈不要跟孩子分开

如果说吵架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不安,那么吵架后,妈妈与孩子分开只会使孩子的情绪雪上加霜。因为孩子跟妈妈在一起,即使拿着纸巾帮妈妈擦眼泪,他也感到格外安心。这种安心是其他人所无法给予的。在那次吵架中,我最后悔的事就是那天晚上没有去接他回家,让他独自面对内心的不安。(3)吵架后,尽量不离开家

那次吵架后,我带着儿子回了娘家。虽然我一再告诉他,妈妈想姥爷了,所以,妈妈要带他来看姥爷,并且要在姥爷家多住几天。但我发现孩子心里特别明白,他知道我不会回去,所以不管谁打来电话问他要不要回家,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回去”。虽然我很庆幸他懂得跟妈妈站在同一战线上,可是,我仍然清楚他想爸爸,想爷爷、奶奶。从某种程度来讲,我带着他离开加剧了他对我的依赖。当然,妈妈也要听从内心的选择,如果暂时的离开不让你陷入绝望,那么就听从内心的选择。(4)吵架后,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对方

我相信每一个人吵架后,都会抱怨对方的种种不好。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有一些抱怨。虽然我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但有时候也忍不住在嫂子跟前倾诉。虽然孩子在自顾自地玩耍,但他在无意间,无时无刻不在听我们说话。以至于说到某些问题时,他竟然跑过来捂住我的嘴巴说:“妈妈别说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抱怨可能会带给他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尽量在孩子面前少说抱怨话,即使有抱怨,也等他睡着后,跟老公抱怨。我想正因为我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他内心感到安定后,他又重新接纳了爷爷、奶奶。(5)让孩子接受吵架的事实

之所以能想到这点,是因为有一次跟儿子一起听绘本故事《贝贝熊系列之闹别扭》受到了启发。当熊妈妈总结说“我们每个人有时候都会陷入争吵,即使最深爱的人也免不了;但这一切都会过去,就像雨后的彩虹”时,我立即跟儿子解释:“就像熊妈妈说的那样,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容易陷入争吵,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太爱。存在这种争吵其实是合理的。所以,宝贝不用害怕!爸爸妈妈都爱你,即使争吵,也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家。”后来,儿子一遍又一遍地听这个故事,他好像慢慢理解了。在今年五一时,老公因为工作压力抑制不住脾气而大发雷霆,我虽然没跟他吵架,但还是有点担心儿子会受到伤害。事实上,他比我想象中勇敢多了,丝毫不受伤,而且在他爸爸生气时,他还睁着双眼淡定地问:“爸爸,你为什么生气呀?”问得他爸爸哑口无声,自己悄无声息地停止了怒火。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说,当面临吵架时,父母尽量预防,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保障。4. 爸爸的陪伴成就孩子的未来

每当与一些爸爸聊到“育儿”话题时,他们总是说:“带娃是女人的事,男人天天忙着上班赚钱,哪有时间陪孩子!”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笑着说:“其实,女儿的幸福是由父亲决定的,儿子所取得的事业大小也是深受父亲的影响!”

他们通常都会问:“怎么说?”“简单说,你女儿长大以后要是嫁男人,不可能是嫁女人。她日夜得跟男人相处,能不能与男人和谐相处,就决定了她能否过得幸福。爸爸是她生命中结识的第一个异性,如果爸爸没有时间陪她,她从小都不会在爸爸面前撒娇,更不懂得与男人如何相处,当然也不可能感受到爸爸的爱。你觉得这样的女孩将来能获得幸福吗?两性相处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女儿对爸爸的感觉将来都会投射到她的另一半身上。如果爸爸让她感受到了爱,她就能感受到另一半的爱,如果她总觉得爸爸不爱他,那么她将来的丈夫再爱她,她也会觉得不爱她。幸福其实就是来自心底的一种感觉,感觉幸福就幸福,感觉不幸就不幸。”“如果你有一个儿子,你在陪伴他的过程中,他不仅会因为认同你而认同同性,而且还会因为得到爸爸的认同与肯定,来认可和肯定自己,从而形成人生价值感。在与爸爸相处的过程中,他会学习掌握男人之间相处的规则,包括其中的相处技巧,好的为人处世方法势必影响他将来的事业。”

当我说完这通话以后,爸爸们通常都觉得有道理。我之所以能说出这番道理,其实源于我自己的经历。在认识我先生时,我总能感觉到他对我的关爱与呵护,那种关爱与呵护与我内心所渴望的某种感觉相契合。

那几年,我一直以为女孩子都喜欢这种被老公关爱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先生呵护我的方式与父亲呵护我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那么温暖而又朴实。在我上学时,父母每次割猪肉绝对不会自己一个人吃,那时候没有冰箱,他会把肉拿去冻在别人家的冰箱里保鲜,总会等到我周末回家再吃;先生也会这样,每次公司同事给他带一些国外零食,他总会拿回来给我吃。

父亲那时忙着干活,通常是我洗衣服,但每当我身体不舒服时,他总会悄悄地把衣服洗掉,并且绝不让我干活;先生也是如此,每当这时,即使他工作再忙,他也会主动洗衣服。

这种细致如微的关怀总让我沉浸在幸福中。我之所以能感受到先生这种细致如微的关爱,原来是我的父亲早已给了我这种爱。这种爱浸进了我的骨髓中,多少年以后,当相同的爱再次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并且认定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爱。

婆婆与我完全相反,她抱怨公公一辈子,总觉得公公对她不好,漠不关心。其实在我看来,公公在很多方面已经对她很好了,只是她看不见,也感受不到,所以她一直没有幸福感。每当我为公公说情时,她总会说他那是对你好,对我不好。

每次听到婆婆这样的话,我都很无奈。那时我很不理解,总觉得婆婆心态不好。直到后来跟她深入聊天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不好心态的源头,源于婆婆的父亲,也就是先生的外公,一直好吃懒做,而且从婆婆小时候就没给过她一点关心,甚至想把她丢掉。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婆婆一直都无法感受公公对她的关心。

很多人都觉得能不能生活幸福要看命运,依照心理学的解释,命运就是我们将自己的童年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其实是一种轮回。

女儿的幸福掌握在爸爸的手中,希望更多的爸爸能够放下手机,能够多抽一些时间,好好地陪伴孩子。你今天的陪伴终将成就孩子不一样的未来!5. 没有谁天生会当爸,请多给他一点时间

几乎每一个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头一年中,都会心生抱怨,说先生不理解自己,不带孩子,不做家务。在小龙出生的头一年时间里,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虽然当时有婆婆帮忙,但我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仍然感觉到身心疲惫,很多时候都为先生的行为感到愤怒。先不说他每天晚上呼呼大睡,小龙喝奶、尿尿从来都吵不醒他,即使孩子哭闹,他往往只是睁开眼睛看看接着又蒙头大睡。

我深知孩子一岁前是建立信任感的最佳时机。在先生休息时,我就会把小龙交给他带,但他不是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带,就是让小龙自己玩,有时候甚至把手机拿给小龙玩,自己在电脑上玩游戏,俨然一个没长大的大男孩,一点儿当爸爸的样子都没有。

每次这样,我都气不打一处来。多次跟他沟通教育的重要性,费尽口舌说动了他,却又遭到婆婆的千般阻挠。比如,在周末,我费尽力气把先生从床上拉了起来,准备和先生一起带孩子去玩,希望通过这种互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是,婆婆却认为我有意为难先生,她以为我的主要责任就是带孩子,还总想把孩子推给他儿子带。在她看来,我应该让她儿子好好休息,应该像她一样疼爱她的儿子。但她却忘记了,她是妈妈,我是媳妇。

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小龙在一岁以前,并没有与爸爸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全家一起出门时,他都赖在我一个人身上,根本不让爸爸碰。对此,我埋怨过先生当甩手掌柜,也埋怨过婆婆管得太多,好心办坏事。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慢慢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爸爸跟妈妈的成长本身就是不同步的。妈妈在十月怀胎的过程中,早已体会到了怀孩子的艰辛,一朝分娩,妈妈完全脱胎换骨,从一个女人成长为一个母亲。可是,爸爸只是在见到孩子的那一时激动片刻,或者听到“爸爸”这一句称呼稍加兴奋,却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爸爸”的责任。大多数爸爸在孩子成长的前两年都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根本没有承担起爸爸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公婆帮得越多,他承担得就越少,夫妻关系也陷入“我已长大你还小”的困局中。

有了“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这样深刻的认知后,我开始放下埋怨,给先生多一些成长空间。在我的努力下,先生从夜里呼呼大睡到一听见小龙喊“爸爸”就腾地从床上跳起来抱孩子尿尿;从早上总睡懒觉到每天早早起床送小龙去幼儿园;从每天晚上玩游戏到每天晚上到家都会陪小龙玩十分钟,从周末宅在家里到每周都会抽时间陪小龙出去玩等等。先生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了。

如此以来,我真真切切轻松不少,并且也获得了很大的安慰。每次听到小龙与先生的嘻笑声,幸福的感觉总会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也很感谢自己使用了一点点小技巧:(1)乐于与爸爸分享育儿理念

我看育儿书时,看到一些不错的育儿观念,尤其是讲“爸爸对孩子成长有多重要”的育儿文章时,我都用手机拍下来,发给先生看。看到一些好的育儿文章,就随手转发给先生看。在比较闲的时候,我也会拿文章中的某个观点与他探讨。

在吃饭时,我会把亲子微课打开听。当讲师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时,不管他听还是不听,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产生一些影响。在我讲公益课时,我也会请先生来给我全程助阵。无意中,就让他接触了很多新的育儿观念,也了解了一些育儿误区。(2)把孩子交给爸爸带,让爸爸与孩子共成长

在妈妈的潜意识里,总认为爸爸带不好孩子,无意识中就剥夺了爸爸带孩子并与孩子共成长的机会。直到小龙三岁分床睡以后,我才发现爸爸其实也可以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小龙睡阁楼后,我确实没有能力将他抱上抱下,于是这个责任自然落在了先生肩上。当这件事已成习惯时,晚上抱孩子起床尿尿就成了先生的事,而且小龙也非常配合,不再喊“妈妈”,而是直接喊“爸爸”。那段时间,只要他一喊,先生立即从床上爬了起来,抱小龙去卫生间。(3)充实自己,让爸爸信服

爸爸和妈妈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形成统一的观点,首先妈妈要让爸爸信服,而要让爸爸信服之前,自己必须先成长。在小龙快三岁时,学会了玩手机游戏“宝宝巴士”,玩了好长时间都不停下,不管爸爸怎么说,他就是不肯放下手机。爸爸无奈,只好请我出马。我蹲在他面前,对他说:“宝贝,你是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眼睛的宝宝,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宝宝巴士’,你的眼睛都开始生气了,说你不保护它呢。”听我这么一说,他立即放下手机说:“妈妈,我不玩了。”我的三言两语就让小龙放下了手机,先生至今都不理解,但他却把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