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13:01:42

点击下载

作者:张晓峰,李英丽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怎样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

怎样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试读:

第一章 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

1.学生的记忆力培养

记忆,就是人们将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保存在头脑中,需要时回忆或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人们记忆的过程,可用电脑来比喻,识记好比是电脑的输入,保持好比存储,再现好比是输出,没有输入则没有电脑的存储和输出,没有识记也就没有人脑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暗示性较大,小学生的记忆是记的快,忘的快,记忆的内容又多,根据外表的颜色和式样来记,而记不住本质的东西,所以有的家长就要说自己的孩子是“马大哈”,记忆力不好,其实以上的表现都是小学生记忆的特点。在学习中如何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科学的增强学生的记忆就显的相当重要。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性

学习记忆要明确记忆的目的性,也就是让其知道应当记些什么。确定明确的目标,给大脑以明确的驱动力,这样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巩固,在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使记忆准确、持久,再加上集中记忆力,聚精会神的去进行记忆,记忆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对记忆材料积极思考、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达到理解记忆的程度,记忆内容才能保持长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数学概念、定理、规律等,小学生记忆这类材料时,一般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含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以便保持在记忆中。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得出侧面展开图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体的高,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思路就可求出侧面积,再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整个圆柱体的表面积。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表面积包括两个部分,学生就不容易记错公式了。因此,加强对所记材料内容的理解是增强记忆的重要前提。通过理解,抓住知识的“来龙去脉”,你就会很容易地记住材料的内容。良好的情绪有助于记忆

成人都知道,对孩童时期的记忆大多和当时的情绪体验有关,有时记忆的内容忘了,可当时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愉快、满足、喜悦等体验,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恐惧不安、痛苦、孤独等体验。

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自信、开朗和豁达,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应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孩子产生愉快安全的体验。采取多种方法帮助记忆

要达到有效的记忆的效果,不是件易事,但是在困难面前,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如:平心静气、自信“一定能够记住”、和愉快的事情相联系、细致地观察、充分理解、辨别特征、调动身体各器官协同记忆、编成歌诀、适当的分散记忆的方法对记忆都是有帮助的。利用练习条件和方法促进记忆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达到生巧的目的,除了要练习之外还要注意练习的条件与方式,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造就完美。教师必须通过言语解释,使学生知道正确的练习方法。如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表明: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时,只叫学生练习而不向学生讲清道理,效果最差。如果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懂得字形结构的道理,然后进行练习,效果就要好得多。实验和教学经验还表明,在算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道理,对培养算术技能有重要的作用。适当地使练习方式多样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四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问答、会话、朗读、背诵、听写、默写、造句、看图作文和独立作文等方式,在课外可以组织朗读比赛、外语晚会、外语通信、用外语写黑板报等活动。

2.学生的观察力培养

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由为重要。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观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人们认识自然总是从观察开始,而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学科,这种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具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2)观察是认识自然现象首要步骤

在中学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形成概念、掌握规律。(3)良好的观察力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学习

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例如:在做观察鲫鱼的实验中,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就会只看热闹,只顾观察鱼鳍被剪去之后,游动不协调的样子。教师如果事先提出观察目的和重点,学生就会在观察中努力寻求鱼鳍的作用。这样,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又如:在讲单、双子叶植物在形态上的差异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采集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然后让学生从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方面来进行对比观察,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2)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无论是课外观察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验观察应事先安排好实验程序,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品,必要时演示一次,以便摸索成败的经验。野外观察也应考虑好观察的程序和步骤,观察的要点,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这些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最好先和学生一块回忆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及其作用,然后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又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精密的仪器。若让学生自己摸索,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仪器。所以教师应事先让学生观看一次显微镜操作的录像或亲自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只凭兴趣,抓不住重点;有的学生走马观花,观察不能深入;有的草率急躁,观察欠持久;还有的眼光狭窄观察不全面……。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完全必要的。

例如:学生在观察兔子时,有的学生看到兔子在吃草,这时注意它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表颜色,身披白毛;有的学生注意到兔子的外部形态,长耳朵,裂嘴唇等等。此时教师应给予个别指导,指导他们全面观察兔子的外部形态。对于观察较迟钝,觉得周围没有什么可看的学生,教师应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和习惯。

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的变态茎、变态根时,可以拿出一些实物。本身这些不一定有太大的兴趣,但若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逐一区分哪些是变态茎、哪些是变态根时?也就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观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观察缺乏系统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外表向本质、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对于观察时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应加强观察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训练。例如:在做解剖青蛙的实验中,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把青蛙解剖好就完事了,这时候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解剖的青蛙中找出心脏、肺、胃、肝、胆、肠等器官。(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

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好记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例如:在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对于所观察的数据要作及时而又准确的记录,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是测量值它与真实值之间还存在误差,所以对如何减小误差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是完全有必要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观察的对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培养观察力的自觉动力。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自然现象。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观察和实验,以引起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聚精会神,唤起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例如:演示针轻微刺手后缩手,落叶下落等实验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手被针刺之后总是先缩手而后感到疼;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新奇而又有趣,其中不少情形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但从未想过为什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明所以,难以回答。这样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象。特别当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较高时,他们已由“看热闹”上升到要解决“为什么”的阶段。

此时,他们会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活动,寻找现象的原因,这样观察中细致性、持久性就会得以加强,从而提高观察能力。(2)观察时要尊重客观事实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客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客观现象或结果与所采用的条件有密切关系,有时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还有可能实验现象与所给的实验结果不符。遇到这种情况,应尊重实验的客观事实,同学生一块寻找原因。

例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因所用青蛙大小不一,有的特别小,做出来的实验现象就不很明显。原因是特别小的脊蛙神经系统还不够完善。又如:在做碘液遇淀粉变蓝的实验中,碘液浓度直接会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这也是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3)在观察中要对知识温故而知新

观察都是在观察者具备了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学过的知识在进行观察活动前予以复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观察活动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观察花的形态和结构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桃花的结构。若在观察之前,先对桃花的结构加以复习,那么此次观察活动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总之,初一阶段是刚刚开始学习观察,主要是逐步的认识观察、学会观察,为以后更深入、更有效的进行观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的注意力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前提。注意力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成绩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明显的差别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课一般都能集中注意力,能独立思考问题,认真做作业。他们在学习时很少受外界干扰,即使有时老师讲得并不那么生动,他们也能自我约束,有意识地组织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开小差。反之那些学习落后的同学,他们上课时注意力涣散,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讲,小动作很多。有的学生他好像是在听课,实际上思想已经没在课堂上了,有的甚至在上课时打瞌睡,无精打采。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加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育(1)加强课堂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课堂集中精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基础。毕竟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重视课堂学习,注意听讲,比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钻研所花的时间要少得多。而且长期坚持专心听讲,还会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到提高。(2)注意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降低课堂听课难度,增加课堂听课的针对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没有这样的习惯,认识不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开始时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甚至需要对学生加以监督检查,让学生形成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有了成就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好办了。比如在单词教学时,如果学生在课前能把单词读会,甚至能把单词记一记,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学生就会很轻松,对教师讲解单词短语的用法就能很容易接受。(3)尽快适应教学模式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与特定的教学步骤和特点。比如有的老师的教学模式是先处理整个单元的单词,先教会学生读单词,再讲解单词的用法。讲解用法时往往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重点句型,重点语言点。这是一个单元的重中之重。如果学生在这一阶段认真学,效果好的话,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听力教学外,还重点训练学生的笔头写作能力。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一般也不会感到太难。最后是阅读教学,这一部分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涉及一些重要语言点。学生在了解教学模式以后,就会在每一个步骤前做好预习,而且明白自己在每一个阶段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习效果自然就不会差。(4)教会学生排除干扰

不受影响,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当他发现自己有轻视讲课内容的苗头,或教师讲课方式不适合自己口味,或思想不自觉开小差的时候,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能任其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安静,其他同学干扰,或外界的影响时,也要排除干扰,不受影响,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状态。上课不是看电影听故事,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形象去吸引你的注意力。课堂讲授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它的知识体系,概念系统,比较抽象概括,它需要借助意志力的帮助,自我控制,去战胜分散注意的各种内外干扰因素,做到有意识地注意,有目的地学习。(5)教会学生课堂上思考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就像是在看电视或听收音机一样,看似在听老师的讲课,实际上没有积极思考老师授课的内容,对听课内容不求甚解。对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还应该边记忆,对一些语法知识,学生应该力求听懂,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加以记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一边听讲,一边很快地思考,弄懂所讲的意思,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讲解的内容上。对课堂上当时没听懂的问题可以先记下来,课后再去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6)教会学生记笔记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听、看、想,还要会记笔记。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一字不漏地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但没有工夫思考,听完后脑袋里面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只顾听,不愿思考一下,不愿动笔记笔记。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上课的效果。在上课时要善于转移和分配注意力,听讲时还要快速地想,当听到重点的内容或老师补充教科书上没有的材料就简要地记一下,以帮助课后复习和理解。同时拿一支笔做笔记可以减少开小差的机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7)培养注意重点的习惯

不管是听课,或者是作业,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都要动脑子分析、综合和比较,通过思考区别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现象。动脑子思考,不仅能把注意力吸引过来,而且一旦区别重要的与一般的内容,便能使认识得到加深,还会产生愉快地体验,使注意力稳定得更久。(8)关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老师应该清楚。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高度关注,一旦发现他们有开小差的现象,应及时加以提醒。比如让他重复刚才老师讲话的内容,让他回答一些问题,等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4.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三方面进行论述,共同探讨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个巨大推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仔细,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因素活动也就越活跃。为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掌握知识,教学中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展开和尝试各种创造性思维。(1)点燃好奇之心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能促进学生产生各种好奇心理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具有满腔热情和迫切愿望。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探索、观察和思考。从而通过尝试各种创造性的思考,自主完成了这个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2)创设自主探索教学情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培养。教学中,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自主探索新知识,寻找新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3)精心设计问题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并不直截了当把学生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中认识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精心设计问题,积极营造宽松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1)培养首创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老师应当为他们提供较灵活开放的学习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途径和办法。引导他们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而另辟蹊径,敢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2)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巴甫洛夫说得好:“怀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包括想不通、吃不透、弄不懂、解不开的问题说出来,以保护学生探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1)变换叙述方式

概念是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形成概念的过程也往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求掌握理解概念。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一概念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概念,变换概念的叙述方式或表达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2)一题多解

对于同一类题目,由于思考的角度、方法或理解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多种解法。采用——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但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列举学生多种解题思路之后,要进行讲评,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哪些具有简便、独特、新颖特点的解题方法。

5.学生的想象力培养

所谓想象,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想象力是“对人类贡献极大的伟大才能”。它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因为人能够依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这就构成了想象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语文教学中,借助想象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自己未曾感知过或根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同时依靠想象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越丰富,理解得也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清晰。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思维。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两者往往想伴而生。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学生的情感活动。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和培养常常需要教师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相结合,并使这种结合的情感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用富有感情的体态感染学生,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熏陶学生。

因此教师要冲满分认识情感在教学中的强烈激励作用,自觉投入和运用情感,并注重与学生情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2)营造民主气氛

培养想象力一定要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了平等的对话才有想象力的喷涌。语文课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黄河之水从何而来”?如果回答“从巴彦咯拉山麓流出来”是地理课上的回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接近语文课的回答。“雪化了变成什么”?如果在自然课上当然回答“变成冰”,若答“变成春天”无疑违反常识,得零分,但在语文课上却应该得满分。

想象是由主体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形象重构,所以,不同的个体在重构的过程中发现与捕捉对象的敏感性绝不相同。湖南电视台的一档名为“快乐小精灵”节目,一次工作人员问幼儿园的一位小女孩摩托罗拉是什么,小女孩眨眨大眼睛,很自信的回答:“在以前有一位王子叫摩托,有一位公主叫罗拉。他们俩谈恋爱,生下了一个孩子叫摩托罗拉。”这是这一位小女孩根据她的经验作出的生活化、个性化的回答。想象所重构的形象,总是被性格化了的。如果事先有个框框,设个套套,就不会有真正的想象活动,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体创造想象空间

直观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心理“催化”效果。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从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例如《小小的船》一课,在学习“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句时,教师设计制作电脑软件:一个小女孩看电脑演示,一边启发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遨游,除了能看到星星和蓝天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在屏幕上依次出示了小女孩与小卫星、航天飞机、外星人、美丽的嫦娥相遇的景象。另外,学生还说了许多教师没有想到的,像宇宙英雄、各种怪兽等,再配以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挥想象力的氛围,使他们大胆地谱写了一支宇宙畅想曲。构造言语形象增强想象力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言语中记录着外部世界的表象,并指称一定事物或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这是它的基本职能之一。学习和掌握言语,让词语同具体事物或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就能够唤起和组织人的表象活动,构成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对形成稳固而丰富的内心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这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想象力,在言语中保证了语言符号所唤起的形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创造性,使人能理解情境,并为进一步的审美体验打下基础。为了激活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细致的、真切生动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想象再现言语揭示的形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语文教学中尽力营造适宜于情生发的“境”。《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学得特别动情正是有赖于那种环境,有了这种“境”,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想象就有了“土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创造性想象是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

不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与一定的感性经验有关。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插图、模型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具体和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体态语言和清晰、生动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具体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2)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

想象的表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产生的。记忆表象越丰富多彩,想象力就越宽广奔放;若记忆表象贫乏,感性形象太少,则想象也难以丰富。(3)拓宽想象空间

例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提示学生:“狼向小羊扑去的时候,小羊会怎样想”?学生想象思路活跃起来,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情形。有的说:“快往河里跳,或许还有救”。有的则从其他角度想:“小羊心生一计,哈哈大笑:‘你看那边,我家主人来了’。狼一下子慌了,连看也来不及看就拔腿逃跑了”。这个学生的想象既合理又有创造性。(4)依文作画,恰当想象

阅读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画笔表达出来,把文字变成图画,是进行动手实践、创造想象的有效途径。《山居秋暝》这首诗,教材中只选了四句,描写了寂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以及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等景物。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优美的图画。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丰富的色彩、美丽的画面、精彩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学生动脑动手的活动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整个教学活动情趣盎然。(5)展示才艺,真情表演

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能力的体现,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学习课文时,教师没有进行过多分析讲解,而是组织学生当场排练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表演不是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要加进自己的想象。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的飞翔。各个角色都开动脑筋,加以配合,才能使剧情完整、充实,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想象力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项很重要内容,想象力培养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预见性也有一定意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6.利用数学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而这个“聪明”,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指学生的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学对人的智力具有开发功能。小学数学复习是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按照知识间的联系加以编排,并且给出复习要点,使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完整和系统化。我们将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充分利用已有知识

把无意识记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把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把再认和再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数学复习是对旧知识的巩固,是对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我都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再现。同时,又对记忆不牢的知识当堂强记,课后补记。在复习阶段,对意义、公式、定理,不可能再像新课那样用直观的教具演示或一步步的推算。但我在让学生回忆复述时,仍让他们说出其得来的经过,把现在的有意识记和原来的无意识记结合起来。如圆锥体积,V=sh,学生一谈起这个公式,就能回忆起我作演示的情景:如何比较大小、高低,如何装沙子,装了几次才正好装满。这样,学生的表像就能长久地留在脑海里,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重视教材阅读

有人认为,数学课可以让学生少看书,甚至不看书,这种做法是不好的。我认为,教材上的很多知识,在复习阶段,学生是能够看得懂的,是能理解的。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他们能自行阅读,自行检查,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水平。发展学生观察力

数学复习是将原有的知识系统化,同类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有的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反复让学生观察,使其得出结论,是训练学生观察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整数、小数、分数。共同点:都是数,都是表示物体的数量。不同点:表示的数量不同,整数是表示物体的个数;分数、小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以后表示几份的数。整数与小数、分数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3分米=0。3米=米。

又如: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告诉学生,只要记住了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其它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看成是它的特殊形式,由它推出。如当b=0,即是三角形,s=(a+0)h÷2=ah;当a=b,即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s=(a+a)h÷2=ah;当a=h即变为正方形,s=a。发展学生注意力

上复习课,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成绩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懂得,无须再听;成绩差的,反正听不懂,也不想听。因此,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正确遵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及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课前口算、课堂提问、课间练习等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判断、选择、一题多解、思考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总结定义、定理、公式等重要结论的时候,我就充分运用语音的抑扬顿挫及身体语言,使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记住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数学属于抽象思维的学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形象思维。学生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起抽象思维的概念,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如字母代替数,学生往往不理解,老是问x是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就通过反复的举例,反复的计算,来让学生建立概念。

又如,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建立不起立体图形的概念,不明白棱、顶点、面、体的位置,往往混淆了表面积与体积,混淆了有盖和无盖。此时,我先让学生静静地回忆实物的形状,在脑海中数棱、数面、数顶点,然后又一次地拿实物给学生观察,与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对照。如此反复多次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就可能牢固地建立起了立体图形的表象,并能通过这个表象得出结论。利用“智力背景”“智力背景”是指学生原有的智力积累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了将近六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积累。在复习中,要尽量了解学生原有的智力层次,分层次地进行诱导。对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特别是对优生,要加大广度,加深难度。同时,要大量地以生活实践为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它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创造力等。小学数学复习阶段,是发展思维力的一个好时机。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了公式运用,数量关系,题型变换等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如简便运算,面对运算定律,如何选择,如何变形,才能使计算最为简便,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又如,思考题的解答,不管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需要充分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认真地思考。还有,应用题的补充条件,补充问题,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当然,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情感、意志和个性。具有同样的智力水平,而有的成材,有的不成材,这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成为智力因素的强大推动力。

培养学生智力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不是单靠某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我们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全面地、和谐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7.利用语文发展学生智力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激发兴趣是发展智力的前提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深刻地记忆。对此,古代教育家早有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前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

第一,必须善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只是限于爱好语文,应该提高到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对将来从事四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上去认识。

第二,必须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气氛趋于活跃,教者动情,学者动容,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件乐事。

第三,必须把教学组织得始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想一想或做一做,一旦当他们想对或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克服困难的乐趣,这种乐趣反过来又会激发他学习的要求。

第四,必须使学生不断地感到学有所得,日有所进,获得自我感奋的力量。对优等生和差生都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从而获得好成绩,赢得荣誉。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的感奋力量,热爱语文学习。

第五,必须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听得有趣、有味,感到新奇,产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愿望,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知识的宝山中不断进取。扩大知识面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我们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决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该背的要背,该记的要记,该理解的一定要理解。这些必要的记、背、理解,同发展智力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毫无疑问,日益增多的知识积累,必然给学生的智力发展以积极影响。有人说,教学中重要的不在教知识,而在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从强调发展智力重要性角度说的,千万不可理解为知识教学不重要,造成新的片面性。

学习语文知识,主要通过语文教材来进行,但光靠固定教材有时还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作些补充。这样才能不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有了比较广泛的知识材料,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语文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把过去认为是课外的内容引入课堂。例如有的学校增设文艺讲座,把报刊、杂志上的文艺作品或电影、电视剧当作教材,给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校安排了自读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进入阅览室,阅读自己乐意阅读的书刊。另一种是抓好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活动。见多才能识广。学生的知识丰富一些,智力的发展才有广阔的背景。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核心。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所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动力和起点。学生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如能提出饶有趣味、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去阅读、思考、想象、回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然后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思维以矛盾为绪而展开,知识随问题解决而递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如果不是这样,教师喜欢“奉送真理”,课堂里学生经常无问题可思,默默聆受,思维处在被动压抑状态,只能死记现成的结论,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不但会妨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势必要影响智力的培养和发展。

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做法主要有:设疑启迪,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质疑问难,即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一起分析解决。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因素和语文程度的实际,抓住关键性问题,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2)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标志。优良的思维品质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思维的某些缺点和弱点是可以经过锻炼得到克服和改善的。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了解学生思维品质的某些萌芽状态的表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优良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全面看问题,善于着眼于事物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从多方面提出问题的本质。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探究,自己寻找答案,并有独立见解。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考虑问题,而不至于在受到偶然的暗示或影响时,就动摇起来,并能分辨是非,勇于独立判断,敢于坚持科学的结论。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思考问题时注重它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提出的问题明确,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条理清楚,有理有据。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打破陈规,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断地调整思维的方法,灵活运用一般的原则和原理。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比较快的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思维的这些品质,是互相联系,甚至是互为因果的,而且这些思维品质也是和其他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相联系的。这些思维品质表现在学生身上,千差万别,强弱不一。(3)联系教学实际,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前人云:“授人从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思考什么,还要教给他们怎样思考。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了。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等思维的方法。

二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广开思路。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出人们思维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是,往往使人们的思维活动带上框框,表现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有,在语文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写起文章来,习惯于老一套的开头与结尾,描写人物千人一面,语言使用中的“学生腔”等。只有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又让他们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才能广开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4)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同时,语言活动又促进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能不提高学生的语言活动能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活动能力,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语文教学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思维之间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思维训练的任务就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话教学、说话教学中,都要在讲授知识、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能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剖析目前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创造性设想的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能够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

要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准备条件,让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尽可能多的涉猎书籍,丰富生活,使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底子和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与想象力等。

要鼓励学生打破精神束缚,既要信服真理,捍卫真理,又不要盲目迷信,畏首畏尾,对书本所载、名人所说、教师所讲的不正确不完全的地方要敢于提出异议。

要相机引发,给学生以自己创造的时间、条件与机会。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不搞满堂灌;要激疑质疑,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要尽量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不满足于教给现成知识。

要着意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对的要肯定、要表扬,错的不指责,要善意加以引导。加强训练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

加强训练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道理很简单: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落实并转化为能力,智力也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训练不等于多做习题,做习题只是形式多样的训练的一种方式。训练必须注意科学性,要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尽量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训练。训练要讲求实效,少了达不到巩固知识、转化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太多太滥,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其结果是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必须有计划,要按年级、按阶段、按单元以至按课文列出具体要求。训练还要严格,要明确规格要求,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训练。

8.利用英语开发学生智力

当前,在小学教学范围内,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一般是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自觉能力等。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根据智力的结构,可以分为五个问题。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在语言学习中,观察是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增加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要由浅入深,要善于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善于引导学生从不明显的现象中看出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

例如:在小学英语第二册中学习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如does这条规则时,教师不先把规则告诉学生,而是把若干个可以显示这一规则的例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如:I like apples.You like apples.He likes apples.She likes apples. Any likes apple.My brothers like apples.教师问学生:你们看,在这些句子里,为什么like的后面有的加了“s”,有的又没有加呢?刚开始学英语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经老师这么一问,大家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都争着尽最大努力来看破其中的奥妙。学生的回答并不一致,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在不断观察、分析和比较中,把这条规则正确地归纳出来。注意力的培养

所谓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良好的注意力能使学生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提高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效率。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课堂上,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注意听讲,注意听同学回答问题的习惯,还要恰当地设置疑问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再依靠无意注意引起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在刚接触感叹句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这一直观教具诱导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拎着大包,问学生:“Look!There is a big bag,What'sinit?”有人猜计算机,有人猜录音机,有的学生猜中说:“It'sadictionary.”教师就一面夸他一面打开包裹说:“Look!What a big dictionary itis!How big itis!”由于那是本特大的字典,加上教师夸张的语调及手势的配合,学生猜出了大概意思。接着教师向一名学生借了一本袖珍字典,放在一旁,学生们大笑起来,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说:How small itis!What a small dictionary!由于教师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方式,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基本掌握了感叹句的表达方式。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就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能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小学生掌握听、说、读、定、语言交际能力都需要借助记忆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就得设法增强大脑对事情识记痕迹的保持和再现机能的提高,凡是有利于帮助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的建立,强化和巩固的方法,都是可取的。训练记忆力的方法很多,如趣味记忆法,还有提纲网络记忆法,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无意识记,如做英语课堂游戏、唱歌、背小诗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多种形式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把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获得。

创设英语环境,是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外部条件。课堂上的英语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适当地穿插少许汉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想象力的培养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概括的形式,都要借助于想象。

在英语教学里,看图说话,回答问题,对课文里的人物、行动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此之类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课文内容,加以引伸和进一步发挥是英语教学中训练想象力的一种方法。

例如,小学英语第三册We're going to go to Hainan.这一课中,当Sam发现游泳衣是小勇的时候,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词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说Sam把游泳衣还给小勇的情景。

9.利用物理发展学生多元智力

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几乎成了教育界公认的事实。为使物理教学情景化、人文化,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然要采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策略。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寻找到这个策略提供了导向。在学习物理中,学生需要发展和培养多种智力,而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同时又能体现物理教学的特色,是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物理学科与教学过程的特点,本人借鉴多元智力理论,着重从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的角度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那么,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智力呢?教学中视觉空间智力的培养策略

视觉空间智力在物理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观察能力。物理课上,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开发学生的空间智力,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1)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

增加演示实验或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布置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实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培养正确有序的科学观察方法,总结观察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2)利用绘制示意图开发视觉空间智力

要求学生多用图示展示物理过程,高中学生在力学解题中应该画规范的物体受力图、运动过程分析图以加强训练,光学中画规范的光路图、电学中的规范电路图、螺线管绕线图和磁场、电场分布图等。(3)利用课堂内容培养空间感受能力

高中物理“磁场”和“电磁感应”章节中涉及的“左手定则”和 “右手定则”都是以 “上、”“下”、“里”、“外”、“左”、“右”等空间概念为基础的。教学中数理逻辑智力的培养策略

数理逻辑智力是物理学核心智力,多数物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都是因为此项能力较弱所致。教师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主动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1)逻辑性强的知识点讲解时放慢速度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加工和知识内化过程,在做逻辑性强的知识点讲解时要放慢速度。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去“悟”,时时判断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依据。物理学是以教学为工具的。严密的教学使物理思维也具有严密性。(2)逻辑性强的知识点提问时要注意策略

逻辑性强的高水平的提问要注意启发和等待的时间。一般而言,教师在提问之后的等待时间不足三秒钟,这等于要求学生几乎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这种要求过高了。事实上,提问的等待时间如果能延长到十秒或更长,学生的回答必然有所改进,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得到相应的改。教学中自然观察者智力的培养策略

自然观察者智力非常重视观察力的培养,物理实验中尤其要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实验中的细微差别,往往蕴藏着科学的奥秘,放弃或忽略任何一个现象都会导致失败。因此观察不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2)培养正确有序的观察方法

要发展自然观察者智力的思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或计算机软件向学生展示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影音资料。另外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验机会让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手段放一些微小的实验。布置可行性的家庭小实验,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增补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等,都能增加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机会。教学中身体运动智力的培养策略

物理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身体运动智力的良好时机。实验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许多实验的操作,要求学生要有灵巧、准确、协调的动作,需要眼、脑、手甚至是全身的协调动作。这些实践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肢体运作智力十分有益。这期间,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要尽量照顾各个小组,及时纠正一些错的操作。同时,我们应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入手,切实加强物理基本实验的操作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以结合课本安排的学生实验,有计划、按步骤地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包括物理课程在内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或者说教育观念的更新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问题之所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澄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10.利用历史培养学生记忆力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许多年来,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成了学习的机器,是考试的工具,是驯服的羔羊,是需要加工的产品,却忽略了学生是活力四射、各具个性而又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忽略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要提高记忆力,就要想方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的活动,形成一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便产生了记忆。下面浅谈一些提高历史记忆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道出了兴趣在成功的做好一件事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兴趣所在,乐趣所在,快乐没有人不喜欢。(1)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例如上第一节课说:“同学们,你们班上是学校的重点班,但历史科是弱科,学校特委派我来支持你们,搞好历史教学,成为全校名副其实的重点班”,此时掌声雷动,然后引出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虽然从1840年至于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但却是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国家,我们怎不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世界历史》,看看有哪一个国家能如我国这样,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呢?”一场好的开场白,立即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2)发掘魅力,引发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当教师的不要以考试刺激学生,而要挖掘材料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动力。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成语故事,有时老师讲,有时学生讲,如“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讲得娓娓动听,使历史课颇有吸引力。

实践证明,我们用知识激发学生,是使学生学有兴趣,保持记忆长久的前提条件。(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

在讲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点一课时,作这样的交待,英法美是通过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通过什么方式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有哪些内容?日本明治维新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一节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水平也能相继提高。运用电化教学提高记忆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认为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老师在讲授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特点的历史课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来“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电化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视电影画面、动态电脑及老师精心配制的旁白、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历史现象的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保持,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提高记忆力的几种方法(1)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

中学历史课本共六册,一千多页,所要记的,浩如烟海,如果靠死记硬背,就很难记准记牢。在教学中,把每章每节的重点、非重点内容都向学生交待清楚,这叫主次记忆法。把每节的内容编成提纲,叫提纲记忆法。如把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编成:一次没有成功的变法(戊戌变法),两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次侵华战争。把一些重要的难记的历史知识编成歌诀,叫口诀记忆法。总之,力争做到记忆方法的灵活性、技巧性,以提高记忆效果。(2)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

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记忆的能力。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老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战国七雄:齐楚秦燕东南西北,中间赵魏韩上中下。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不易混淆。

综上所述,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而记忆力是学生学习中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是后天的努力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当学生既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能力时,才能真正成为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老师的一项重大任务。

11.利用美术培养学生观察力

美术教育是教育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其重要性正在为人们日益深刻认识。尤其是在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实应视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

从广义上说,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语言学科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获得语言表述的更好发展;数学学科则致力于数的关系来观察、分析事物等等。而美术学科则以一门视觉艺术的固有特点,最为直接和有力地发展着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有意注意能力

年幼的儿童初次写生,往往还不会仔细的地发现,更谈不上专注地观察。如果让他写生一把椅子,也许他只是画他知道的概念中的椅子,而不是眼前的这一把椅子。这是由于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通过一定量的写生训练,在教师的准确引导下,儿童的观察力会逐步变得有目标和专注,从而观察得比较仔细;因为不这样,他就完不成绘画的任务。所以早期的写生训练无疑能使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在此时期可能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写生题材和必要的辅导,帮助学生获得最初的成功经验。

有意注意能力其实是伴随着个体成长中的心理素质同步发育的。常有人夸奖喜欢画画的人“静心”,其实应该说是画画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从而也培养了专心至致的意志力,亦即人们所说的“静心”。即使进入中学阶段,美术训练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发展整体有序观察能力

从技术上讲,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互为关联、互为参照的秩序关系,其大小、形状、方向、前后、色泽……都在视觉的互相比较中得到最终定位和确立。

我们在这种反复训练中逐步获得了全面的、有秩序的关照能力,它使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形象,都不仅是一个单独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处在和其它形象比较中的一个形象。我们的目光逐步从杂乱松散、浮光掠影的状态中上升到一个秩序井然、互为参照的有序状态。也许只要面对画纸,我们就会自觉地找寻一种协调,即整体的协调关系。即使当孩子们只画一把椅子,他也会注意到椅子背在整只椅子结构中的比例。

另外,孩子有孩子的整体观照方式。当一个孩子画出一个比例失当的大头娃娃时,这也应视作他通过观察从而对对象的结构特征及整体关系的把握,只不过在孩子的整体观照中,吸引他注意的也往往显得大一些。发展由此及彼观察能力

观察力的进一步发展还体现在观察的深刻性和逻辑性。举例来说当儿童年幼时,他所画的杯子大多是上口圆圆的;而杯子底部则是平平的一根水平线,这种现象表明儿童的观察力更多地偏向于直觉。因为孩子的嘴接触杯子口部时能真切的感受到其圆形,而杯子放在桌面上很平稳,这就给他一种平直的水平线的感觉。再如看到前面的车轮,我们就能联想到后面的被遮挡的车轮,看到手腕上的骨点,我们能联想到内在的解剖结构。

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于生活经验,另外也更多的来自于解剖结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这是因为疱丁看牛,能目无全牛,也就是说在非常熟悉内在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观察力能达到洞察秋毫,表里如一的境界。发展形象记忆能力

对于身边的世界,我们似乎很熟悉。但熟悉到什么程度,常常并不是很可靠的。譬如自行车,我们天天骑;手表,我们一天中要多次看它,但若让你凭记忆画出自行车和手表的形状,可能你会觉得你的自行车和手表一下子变得非常陌生和抽象,你对他们并没有真的很熟悉。有句话叫做“熟视无睹”,它很好地概括了我们平时观察中的浮光掠影和漫不经心。但绘画训练能大大加强我们的形象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儿童多画速写,特别能增强形象记忆能力。因为绘画中的观察总是既整体概括又深入细致的,而且还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分析。在绘画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默写练习,反过来一定能使学生在以后的观察中更加深入细致,也更具目的性。观察力和记忆力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美术学科在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方面还有许多可深入研究之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观察力的发展还和其他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美术教育工作者除了应把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共性外,更应重视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更好地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2.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现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具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发展观察能力的主要手段是直观。英语教学的直观手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言语直观,二是实物、实物化(电化、多媒体、实物、图片等)直观。下面具体谈谈教学中利用直观手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言语直观要求教师从起点开始教学

言语直观要求从起点教学就循序渐进地用学生力所能及的英语,配以生动活泼的表情、手势等组织课堂教学。这不仅使学生增加观察、接触英语的机会,更主要的是能使教学过程在具有真实教学内容的情景中进行听、说、读、写言语交际活动。这是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设计的任何情景教学都为之大为逊色的真实的交际情景。教师的教态应庄重大方、亲切自然、教师的喜怒哀乐要与教材内容的思想感情一致。

如在教形容词的反义词时,教师弯腰费劲地拿起一个书包,说“heavy”,又轻松地提起另一个包脸上带着询问的表情,嘴巴做?“light”形,学生会与教师一起说出“light”。教师指着一个高个学生说“tall”,又指着另一个较矮个的学生,让学生说“short”。学生答对了,教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good”,学生马上反应说“bad”,教师带一副愕然的神情大声说“wrong”,学生马上说“right”,教师惊喜地说“no”,学生会争先恐后说“yes”。在这样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借助观察力感知、吸收语言知识,能形成正确、鲜明、牢固的印象。

言语直观还可以通过同步录音来呈现。学生通过视觉(看书),听觉(听录音)感知音素、音节、词汇、话语、句子以及句子的升调、降调,逐步领会对话或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直观训练

我们知道识别一种物体,所用的方法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人的感观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明这种表象易于被人接受。因此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者图片、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创设情景,以词代句,以词学句,可达到最佳效果。

例如BookⅢ,Lesson54教师可用圣诞老人的图片或玩具,问:Who'sthis?What does he look like?What color doe she of tenwear?接着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边观察图片边回答问题:How does Father Christmas come?When does he come?What does he carry?Where does he land、How does he go in to the room?Where do children put their stockings?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after he goes in to the room?以这种方式呈现新单词,讲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语法和句型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图表或具有典型性、计划性的板书以及明显突出的彩色粉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语言知识点,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加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点。将言语直观和实物直观相结合

研究表明,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以记住15%;从视觉获得知识,可以记住25%;视听相结合,可以记住65%,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善于运用手势和面部表情、录音、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使学生在浓厚的语言氛围中借助观察力感知和吸收语言知识,将英语和客观事物建立起直接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在没有图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简笔画。简笔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易学易画易用,在每节课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将语言直观与实物直观相结合的最好方式是多媒体技术手段,它将声音、色彩、动画融合一体,运用到教学中,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真实的语言环境。

例如BookⅡ Lesson75是一篇关于天气预报(weat herre-port)的文章,如果单纯地以看书、听录音的形式来上课,效果并不好。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设计一个类似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课件。当说到It will be cloudy attimes.画面出现多云的图案;In the north east it will be fine.中国东北部出现一个太阳一闪一闪;In the north west,there will be snow.The snow will be very he avy in some places.这时西北部地区飘着雪花,雪花多的地方还有一个雪人……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提高了,观察力加强了。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英语教学与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来点燃他们智慧的火焰,不断提高英语技能。

13.利用作文培养学生观察力

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现状反思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徘徊在“少慢差费”操作层面,始终未能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对观察力培养的迷失不能不是导致作文教学无为低效的重要因由。(1)心理认知的迷误

一些教师虽然也承认观察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具有正相关联系,但总觉得这种联系处在间接层面上,不如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来得直接有效。因而他们的兴趣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智力课题的开发上。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学而能”、“不教自得”的。他们有“五官”自然就有“五觉”,因而观察力的养成无须刻意培养,采取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

而由此造成的根本性的材料短缺,封闭性的闭门造车,思辩性的修残补缺的后果,使作文成了学生搜索枯肠、言不由衷的苦差事,焉能不“见了头疼”、为之发怵。(2)操作实践的背离

认知上的迷误,导致了操作实践上的背离。表现为:在教学上,不去点拨成功的范文得益于深刻的观察的哺育和滋养,启发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提高他们观察的兴趣和自觉性;也不注重对学生观察体验的生活积累的调动与激活,寻求新知识与学生的旧经验之间的联系和秩序,而是任凭学生的感性经验沉睡,用架空的理性分析取代学生活生生的感性认知过程,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点燃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

在写作指导上,不把功夫下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根本上,而是试图走捷径,追求“短平快”的导写效应。如要求学生孤立地摘记佳词妙句,大谈所谓写作技巧,强化模式训练等。我们认为这种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指导偏误,是对写作规律的一种背离,也是作文教学失败的根由所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理性观照(1)从实践操作过程看

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地、有目的地感知,观察力则是直接影响观察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观察作为感性认知的一种形式,必须从属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总体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实践(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写作)”无限反复的过程。

可见,观察作为写作活动的第一步,在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感悟乃至整个写作实践的操作过程中,都具有奠基的意义和启动的效用。所以任何弱化与无视这一环节的行为,都是对认识规律的根本背离,只能将写作教学引入歧途。(2)从信息接受角度看

人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入大量信息,据视觉心理学研究,一个正常的人所接受的信息有85%以上都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的。加拿大学者马库勤曾形象地说过:“听收音机长大的60岁老人等于看电视长大的六岁儿童。”。(3)从写作本身的规律看

它是一个由“内化——意化——外化”的构建过程。内化是积累吸收,意化是加工思考,外化是倾吐运用。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有所感悟,王充就曾提出过任耳目——开心意——引效验的学习过程模式。

显然,“任耳目”就是指观察,“开心意”就是思考,“引效验”则是指导写实效。可见,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是写作的根本前提,它所输入的信息量的大小和优劣,直接影响着意化思考的热情与深度及外化输出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在整个写作流程中,观察起着“龙头”作用,它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基础,体验生活的媒触,获取材料的源泉。没有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知识的渠道就会壅塞,生活的频道就会锁闭,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4)从个体发展角度看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养成他们敏锐的观察眼光,丰富他们心灵的感受能力,开阔他们狭隘的认知视野,必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增强后劲,使其受益终生。(5)从智力构成的系统看

观察力是人的智力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一起组成人的完整的智力系统。观察是基础。注意力是观察的集中指向,它是保证观察精确、清晰、高效进行的心理能力。记忆力是观察的目标效应,它是对观察过的认知对象外在表征的激活与重现。想象与思维则是对观察客体的加工思考,它是对事物内部的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深加工与再编排。

所以,开发学生智力一定要注重对观察力的培养,才能固本求荣,根深叶茂。否则观察力的缺失或不足,对于学生智慧品质的养成和智能结构的优化都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6)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

中学生求知欲高,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有观察的兴趣和要求,这就为观察力的培养提供了施教可能和心理依据,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握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培养起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水平。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操作方法

观察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养成要靠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1)要以教材为蓝本,渗透教育性

语文教材作为教育影响的主要媒体荟萃了名家名篇,它们必然要打上作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和情感特征,因此准确地“译解”和有意识地强化观察教学,有助于学生体悟观察效用,学会观察方法,了解观察对写作的意义,提高观察的自觉性。

茅盾的《白杨礼赞》,先总写白杨树笔直向上的外形特征,再分写干、枝、叶、皮四部分的特征,体现了观察的条理性、有序性。《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选取特定的观察视角,联系烈日、狂风、暴雨不同环境的作用,七次写到柳枝,表现了观察的变换性和持续性,同时于写景之中还表现了人物难以主宰自我命运的深刻主旨。

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父亲翻爬月台为儿子买橘送行。“攀”“缩”“倾”三个动词,依次摇出人物动作特写,写出了年高体胖的父亲“手”“脚”“身体”不同部位吃力爬高的艰难,表现了观察的细腻性和准确性。这些观察范例,如能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开发,教会学生“观察之观察”,就能转化为滋补学生智力发展的“健力宝”,使他们意识到观察的价值和作用,日后就能积极主动地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并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2)要与思考相同步,诱发主导性

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感受,总是与思考相伴随的。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当外界的视觉信息通过眼睛转换成电脉冲输入大脑,大脑就开始了对信息的识别、比较、辨认、匹配。这一信息处理过程就是思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观察始终不能脱离理性认识的制约、指导,而理性思考的介入又强化了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

可以说,依凭于观察,思考才能活跃、高效;结合着思考,观察才能深入、完备。没有思考,没有对认知对象的理性透视,就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联系,分散、孤立、表显的观察材料就难以组装起来,形成情感聚合和思想穿透。

所以观察之余,一定要诱发主体积极思考。没有思考,没有思维之犁对生活的深深耕耘,思维之树就结不出智慧的硕果。(3)要以方法为导向,注重实效性

方法是工具和手段,是猎枪和点金术,是通达知识彼岸的“桥”和“船”。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所以,教会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他们独立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达此目的,就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授之以学之之法”,如比较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动静观察法,总分观察法,顺序观察法,移步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换元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时观察法等。然后结合课文教学和实际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演练,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些方法的认识与把握。

以观察树木为例,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总分观察法,先总观树形的轮廓状貌,再按照一定的序列观察枝、干、叶、皮的细部特征,从而优化观察思路,提高观察实效。也可以运用比较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树木的形态、枝干、叶片、皮色、花果和生长习性的差异,从而养成准确、细腻的观察品格,见人之所未见,察人之所未察,形成独到的发现。

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观察树木的生态与表征,指点他们留心春风、秋雨、月光、骄阳或雪后等不同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树木的变化和特征。这样联系观察,散点透视,无疑将有益于开阔学生的观察视野,启迪他们的观察思路,使观察获得系统、全面、深入的高品位和高质量。(4)要以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观察作为获取材料的手段和来源,远不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和终结,所以观察、思考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写作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去,对材料进行“包装”,“给思想穿上外衣”。布鲁纳认为:“把经验转化为符号形式,符号就成为间接的参照、转换和结合的手段,开阔了智慧的可能范围,致使符号的重要性超过作用很大的映象形成系统。”

训练伊始,要循序渐进,可按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梯次进行,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和观察片断,即用简洁的笔墨整合观察材料,写成新鲜、活泼、充实、生动的短文。要先从一物一景一人的单项训练开始,如写一件器物,一件工艺品,或写山水日月等自然景观,也可以写班上同学的肖像素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准确捕捉,简洁表现。然后渐次过渡到写多物多景多人的综合训练,如写一个商场,一所剧院,一座新型建筑,一个群体场面,或春游、秋游,校园景观等。

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健地向前推进。不要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速成效应,那样往往只能欲速则不达,煮成令人无奈的夹生饭。应该鼓励学生勤其练习,自奋其力,持之以恒,这样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材料日渐其多,笔墨日渐纯熟,思路日渐洒脱,久之自臻佳境,才能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观察与练习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进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自由王国。

14.利用数学培养学生注意力

课程改革引发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催生出众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当我们回头检视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思其中的各个环节时,我们也有些许不安。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教师来说,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固然是至关重要;然而我们有时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着力培养,尤其是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因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的努力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来实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行为的预设与生成中,都没有关注到学生课堂注意力方面的引发、激励与保持的话,就不会引起学生强烈而持久的注意。学生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因而走神的现象。教师再精彩的设计与努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在学生注意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1)教学形式的单一与整合不够

一道再可口的珍馐,如果让你天天去吃,时间久了,你也会感到厌烦并感到食之无味,反而对那些家常菜肴产生浓厚的怀念。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即使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每节课都套用,势必在长久的使用后消磨学生的兴趣,减弱其刺激度,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如学生质疑式、先学后教式、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虽都值得提倡,但是,当我们机械地单一长久使用的话,反而失去其有效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整合。正如系统论所认为的: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总和;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越高。如果我们的教师无视教材的区别,与学生的差异,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怎能保持教学对学生持久有效的刺激,以使其葆有较高品质的注意力呢?(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新颖性不够

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技术的提高。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众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与设备,我们的教师可以在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选择空间。而我们有的教师依然习惯于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式的老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置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高投入的先进设备于不顾。必然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与心理的懈怠,削弱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其心理指向,又怎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3)对于信息反馈的关注度不够

根据德乌兹等人提出的反应选择理论来看,学生对老师输入的信息进行意义分析后,根据外界刺激的重要性来选择反应,对之作出反映的事物,即为受到注意的对象。反之,则为未受到注意的对象。而有些教师上课只顾自己讲,丝毫不留意学生对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不能根据学生的注意动向随时调正自己的讲课内容或方法,以适应学生听课之需,这样势必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注意力越是分散的恶果。(4)教学行为的规范度不够

有些教师学习不够,观念转变不到位,受旧的教育经验的影响,信奉“数学是靠做题做出来的”等一些落后观念,而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的教学行为的发生:如大量地重复地无目的地布置作业。我们都明白适度的练习对于学生数学技能形成具有不可或缺性,而这种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只会使学生精神疲劳,学而生厌,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无法集中起来了。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数学课堂教学的长效,我们必须在我们的教学准备过程与设施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状况,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品质精心设计,做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主要途径(1)遵循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2)科学应用心理规律,提高注意的品质

注意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时间的不同阶段都有着迥异的特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了解规律,通过调查了解差异。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效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根据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将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发挥至极至。

教师还应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入境乐学。同时还要使学生的体力与脑力劳动交替,手脑并用,防止各种形式的过度疲劳,保持较为健康的学习准备状态和乐学的心态。(3)整合教学内容与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引起注意又能维持注意,兴趣是很重要的。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

事实表明,最能激发兴趣的事物,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事物。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内容上找准知识的最佳切入点,在形式上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学习的意义,将数学技能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进学习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他们为学习赋予更多的关注,在无意中增强其注意力的强度与效度,促进其注意力品质的提高。(4)关注信息反馈,以情促智

课堂是教与学交融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碰撞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动向,了解其知识与技能的反馈,心理与心态的变化,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及时有效地对反馈作出回应。将课堂适时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的交往共事,不被过多的条框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情促智,以主动性为推进力,促进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15.利用英语培养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位教育家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那些进入注意状态的信息,才能被认知,并通过进一步加工而成为个体的经验,其目标、范围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外部刺激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

如果学习时学生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就很难集中在一定的学习对象上,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发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认识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唱课本上和课外的歌曲、说chant、谁来当英语明星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巧妙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教学秩序比较差的班级,只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一定的思考。为了迅速处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引入新课时,通过巧妙地设疑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钳住。

教学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唤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时,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习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据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1)利用游戏、比赛

英语教学游戏和比赛简单易行,是培养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深受小学生欢迎。在游戏、比赛中,学生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兴趣极高,接受知识轻松,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unit9Openandclose中,我安排了一个比赛,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组前比赛,教师或者学生代表向比赛的学生发出Open/Clos-e the basket/box/fridge/book/pencil-box/bag,please的指令,其他学生随时做出判断,全部做对的代表为他们小组获得一个奖品。这样每个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活动,既得到了听说的训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2)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易于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 Auint 8 Let's go to the park时,教师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名胜古迹的照片,这样,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巩固了新授的句型,还可以学到这些名胜古迹的英文说法。除此之外,简笔画教学也深受学生欢迎。一个好老师利用简笔画可以把学生从课上带到公园、高山上、商店里。(3)控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

当发现多数学生已掌握教学内容,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漫不经心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或增添一、二个小游戏或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歌曲、表演、游戏等教学活动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有兴趣和动机是不够的,必须磨练意志,增强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教学障碍,锻炼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完26个字母后,教师可以呈现新单词卡片,让学生快速地正确地拼读,或者在课前让学生听教师的拼读快速地将单词写出来。明确学习目的,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是英语学习的内驱力。一个人对学习是否专注,往往与其学习目的是否明确有很大关系。如果学习目的明确,就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有效地继续学习,注意力就会最大限度、持久有效地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在课堂上,正是由于教师的声情并茂、讲做结合,才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上学生能否专心学习是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利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6.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的与内在联系的反映,思维以语言为物质基础,以知识为中介,是一种间接的、概括的理性认识过程。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践等能力。智力的各种因素都是由思维来引导、支配、决定的:观察必须由思维来筛选观察目标和观察方法,记忆主要靠思维理解后才能记得快、记得巧、记得牢,相象离不了思维的导航,实践能力的表达、写作、试验、操作等等更是无一能够离开思维的支配,所以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1)自觉遵循思维规律

学生在中学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但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规律各有不同。

初中生的抽象罗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即在初中生的思维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经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来助一臂之力。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速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能够脱离感性支持,用抽象的理论作指导,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所以,初中生应重点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便为逐步形成复杂的概念系统打好坚实的基础;训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要多用猜谜语、智力测验、趣味比赛等形式来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高中生则应重点培养理论型抽象思维,力求对各种材料作出理论的、规律性的说明,训练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可多用解数学题、推导公式、演绎论证等方法。(2)抓住思维的“关键期”

初一时学生的思维类型和小学高年级还相差无几,初二则是抽象思维的新起点,此时,逻辑抽象思维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时期,在心理学中叫做“关键年龄”。教师、父母和学生本人都应抓牢初二这一关键期,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抽象思维的起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3)培养思维的各种优秀素质

①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快、效率高,这就要对中学生在作业、考试中提出速度要求,特别是在平时就要练习掌握提高速度的要领,如化简法、速算法、归纳法等等。

②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路子广、灵巧度高,这就要求掌握“辐射思维”法。事物辐射出多种思路,择优而行,还要提高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规律的自觉性,特别要养成善于“迁移”的好习惯,能够“举一反三”。

③思维的抽象性即逻辑性强、善于归纳概括、能深挖事物的本质。为此,中学生应在初中学习一些形式逻辑知识,到了高中应掌握一些辩证逻辑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会抽象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④思维的创性即思维能够有所独创,有新发现或新发明。

为此,中学生应自觉参加各类有益于培养独创性的实践活动,如创作诗文、自编习题、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要能独思独创,不仅要能“求同思维”,更应养成“求异思维”的良好习惯,特别应大力提倡中学生学习“创造学”。

17.利用语文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是各门学科所追求的目的。所谓“能力”,就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据心理家们研究:能力是由智力和各种特殊能力等因素构成的。其中智力据核心地位,而智力又是由异常繁多的因素组成,但在这诸多智力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思维能力。

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各科教学中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当然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多样的。启发学生联想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所塑造的形象如果与造型艺术相比,其间接性是非常明显的。例如《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学生通过想象才能“看到”。《荷塘月色》是怎样迷人的,谁能将其声、其色、其形以及其微妙的情趣,淋漓尽致地“画”出呢?只有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使学生展开广阔的生活画卷,并从时代的高度提炼生活,从而养成深刻独到的形象思维能力。

再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由于诗词的语言的高度凝练,词中直接描绘江南春光的语言仅有两句,四十字。为了使学生有更丰富深刻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领略江南美妙春光。江南“春水绿如蓝”,那么地方的春水呢?中原是“黄河滔滔混如泥”!东北是“冰天雪地刚解冻”!江南的春色是“红似火”,北方是“茫茫戈壁一片白”,“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对江南的春光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活动的。要想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就必须在“问题”上大作文章。力求提高“问”的质量,讲究“问”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在课文重点难点上设问

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比如教学《祝福》,深究一下,可以发现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的悲剧情节,都安排在春天里完成——丽春之日,丈夫祥林死去;孟春之日,祥林嫂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即大年夜),寂然死去。作者着意把这几个最关键、最悲惨的情节都放在春天里,与人们所追求的美好的春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此问一发,必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方能准确的捕捉到:祥林嫂的悲剧内涵——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势力的压迫和毒害,这就是作品反封建的主题深刻性之所在。(2)在学生认为浅显的地方设问

比如讲《回延安》,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虽曾在延安生活过,但他的老家并非延安,诗人用“又来延安”,不是比“回延安”更准确吗?问题一出,学生顿思,最终可以悟出:回延安——正是把延安看成养育自己的母亲,一个“回”字,寄托了作者对延安的无限革命深情。这样设问,可以改变学生读书“不务精思”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从设问答案中领悟原理

例如教学《故乡》,学生提问,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我们可以不急于回答,而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中的“我”是酒店伙计,鲁迅卖过酒吗?学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小说中的“我”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写实性的文学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4)运用“归谬法”设问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我们教学《向沙漠进军》,提问学生什么叫“地下水”?学生回答:地下水就是地面上的河流渗入到土壤岩隙中的水。我们可以先不要作肯否,接着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一定是地面上的河流渗入的吗,如果沙漠上没有河流呢?这就是运用归谬法转化而来的。在教者点拨下,学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地下水是地面河流和降水渗入岩隙逐渐形成的。

当然,提问的艺术是探索不尽的。以上所举的仅是一二而已,远不能囊括其全部。但可以肯定,精巧的设问,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把握课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