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20:37:10

点击下载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普益财富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

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2012~2013)试读:

前言

银行理财产品是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变迁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战略调整的产物,其业务模式和市场形态所具有的综合性和跨领域特征,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中具有非常鲜明的创新意义。银行理财产品2006年开始爆发性增长,年度发行规模和年末管理资产余额年复合增长幅度分别达85.61%和47.53%,2012年发行规模达30.36万亿元,2012年底余额为7.10万亿元。由于理财产品的发展既迎合了银行业务转型和经营战略调整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进程的总体方向和节奏;既创新了融资机制,增加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式,又扩展了投资渠道,满足了居民多方面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愿望,因此其未来理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自诞生之日起,银行理财市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背负的争议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从2007年起QDII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缩水,到2008年初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零负收益事件;从2009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超常规扩张,到2010年后银信理财业务合作的不正常收缩;从2011年对理财产品作为“影子银行”主力影响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的关注,到2012年对理财产品是否以“资产池”运作之名行“庞氏骗局”之实的争论。我们在回顾近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进程时发现,公众、行业和决策监管层对理财产品的关注已从最初的个别业务流程环节、个别产品、个别机构、个别行业层面,逐渐提升到理财市场总体发展态势和运行效应层面,尤其是决策监管层在近年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监管转化的理念下,越来越关注理财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及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因此在理论研究层面上,针对理财市场运行中的系统性风险机理和监测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除银行理财外,其他各类型机构所开展的财富管理业务在2012年均表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全年度集合信托募集资金近万亿元,年底余额为1.88万亿元,“资金池”、基建信托受市场热捧,房地产信托兑付情况远比市场预期平稳,然而“刚性兑付”问题仍值得业界深思。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均得到政策上的大幅度松绑,它们的投资标的范围显著拓宽,尤其是非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及债权的融资性项目被纳入可投资范围后,这些机构从此将涉足信托公司的核心业务。同时,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产品层面基本实现了可相互投资的格局,因此机构间的创新合作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由过去的银信合作逐步拓展到银证合作、银基合作、银保合作、证信合作等等,给产品设计、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点。

相信我国理财市场在金融机构、投资者、监管层的共同努力下,仍将维持近年来快速发展态势,产品发行规模及存量余额、投资者群体、创新特色的增多将成就一场更加宏伟的理财“盛宴”。

在本年度报告出版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普益财富基于完善的金融理财数据库和系统的专业研究团队,已连续推出4个年度的《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且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进步,从而寄希望全面把握住各类理财品种的行业监管动向、市场发展脉络、机构运作机制以及产品创新特质。本年度报告从多方位的视角总结和梳理2012年的中国理财市场,对每个理财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政策解析、热点评论及问题探讨,同时客观地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年度报告与以往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银行理财部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快速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因此,本报告以市场热点的形式回顾了2012年度银行理财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进行了展望;集合信托部分,本报告加强了对集合信托的行业标志性意义事件的分析,特别是将标志性意义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事实链条,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共性;基金、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保险部分,由于一系列资产管理新政的出台与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金、证券公司、保险的业务创新,因此,本报告加大了对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各类创新产品特点的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报告增加了专家文章部分,该部分内容均是由各大金融机构在理财业界具备多年实战经验的专家所表达的观点。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普益财富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于理财领域,为我国金融理财业务和市场的发展提供公正、独立的参考依据和决策佐证。编 者2013年4月第一篇宏观经济解读第一章宏观经济第一节 2012年全球经济回顾与展望

回顾全球经济,整体来说,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长期平均水平,但波动幅度是几十年来最小的。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4.5%下调至3.3%。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经济呈现不稳定的温和复苏;欧债危机短期内无法得到明显改善;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好转,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基于目前的宏观预测,预计2013年全球GDP增长3.6%。

2013年,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原有竞争优势、增长动力逐渐削弱,新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见图1-1)。图1-1 1991~2013年全球、发达经济体、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环比增长率(%)

注:2013年数据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2年,全球经济遭受了一连串的冲击:中国、巴西、印度等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希腊处于能否继续留在欧元区的艰难处境;中东部分石油生产国社会动荡升级;美国遭遇“财政悬崖”等等。全球经济持续放缓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再加上各国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导致大宗商品、外汇和股票等市场的波动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一、美国经济仍然面临风险,整体不稳定温和复苏

整体来看,美国经济在2012年复苏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2012年全年GDP增长为2.2%,高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大背景下,美国经济依然表现出相当的韧性,2012年整体呈现“V”型走势,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2.0%,第二季度增长率为1.5%,第三季度增长率为2%,尽管出现反弹,但是与上年第四季度4.1%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见图1-2)。图1-2 2007~2012年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GDP季度环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2年房地产市场复苏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亮点。首先,新屋销售量连续实现增长,且增长幅度超过预期,经季调后2012年新建住房销售量震荡上升,而新屋平均售价仅在6月出现大幅度下跌,全年价格总体稳中有升,尤其是在美联储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之后,价格上升幅度增加。成屋销售(折年数)上半年出现恶化,下半年逐渐好转,但全年总体成屋销售量在波动中增加。成屋库存方面,全年总体呈现下降之势,虽然年中震荡明显,但是相比上年,库存压力继续得到释放。全年成屋价格(尤其是上半年)呈现上升之势,成屋市场销售状况有所改善。此外,2012年前三季度美国住房市场出租空置率和出售空置率双双出现下降,住房自有率略微上升,全美房屋居住单元数量逐步上升。营建许可方面,已获得批准的新建私人住宅数目全年呈波动上升之势,新屋开工也是稳中有增。房价指标呈现出触底回升的迹象,房价指数在第二季度上涨4.8%,创下8年来最大季度增幅。

另外,在市场复苏带动之下,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持续攀升,房地产相关的建材业同样受益。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的一个方向。如美国黑石公司已经购买了数千套美国的房产,巴菲特也安排了38.5亿美元参与竞价美国次级债。这些从侧面反映出资金在流入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美国各经济领域对商业地产的需求稳固增强,持续低廉的融资成本将促使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继续优化资本结构,参与项目开发和收购;物业租金和企业盈利能力仍有较强的提升空间,因此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持续缓慢上涨的通道。当然次贷危机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还未解决,美国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还需时日(见图1-6)。图1-3 2001~2012年美国新屋销售月度值(千户)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图1-4 2001~2012年美国成屋销售月度值(万户)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图1-5 2000~2012年美国房屋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图1-6 2001~2012年美国新建住房待售和成屋库存销售量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就业市场方面,2012年美国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上半年失业率维持不变,下半年出现一定好转,主要与季节性因素、新增就业人数、就业参与率和就业占总人口比例短暂上升有关,就业市场总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回暖。2012年美国失业率从2011年平均8.95%逐渐下滑至8%附近,其中9月失业率仅为7.8%,创2009年1月以来最低值。2012年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呈“V”型走势,上半年增幅逐渐减少,第三季度的QE3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形势,9月份以来非农就业人数增幅有所回暖,前10个月非农就业人数平均增加值为13.98万人。劳动者的失业时间越长,越难再次就业,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同时一个很清晰的逻辑摆在大家面前:美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撑是个人消费,就业市场的惨淡导致薪资出现收缩,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消费者支出,从而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因此,就业市场的复苏仍然需要一段长期过程(见图1-7)。图1-7 2001~2012年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月环比变化(千人)和失业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量化宽松——通过印钞来提振经济——能够提振股票、大宗商品等资产的投资人气。这主要是因为量化宽松会给市场注入流动性,促使长期利率稳居低位,并且引发市场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的担忧等,这些因素都将或多或少地为各种资产价格提供支撑。

2012年9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FED,简称“美联储”)正式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虽然这一政策是在美国消费者核心支出物价指数(Price Indexes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Excluding Food and Energy,简称PCE)在2012年前3季度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推出的,但其对PCE的影响仍然明显,在QE3推出后该指数下行趋势立即停止,并且在年末呈现小幅上扬的态势(见图1-8)。

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与QE2较为相似,但阻力较QE2推出时大。具体表现在四方面:第一,从推出的预期来看,美联储在QE3推出前已经将预期引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2011年8月起的一年时间里,市场多次燃起对QE3的预期,几乎每一次都给市场价格带来一番波动。在正式推出QE3之前的一个月,美联储更是利用FOMC会议纪要、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以及非农就业数据的几个机会窗口,将市场对QE3的预期推到极致。因此,与QE2相似,在QE3推出前的两个月,大宗商品已经消化了市场对宽松政策的预期,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强劲。第二,从政策的力度来看,在QE3中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支持证券(MBS),叠加扭曲操作的影响,每月共买入850亿美元,规模力度较前两轮更小,边际效应将进一步递减。第三,从推出的目的来看,QE3的推出除了解决在QE2中未能解决的失业率问题外,美国大选和“财政悬崖”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影响QE3对经济的边际效应。第四,从作用的机制来看,QE2推出时美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相对高位,而当前美国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底部,导致本轮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可能更为钝化。图1-8 2001~2012年美国消费者核心支出物价指数月同比(%)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QE3推出后,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阶段性好转。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农产品、石油类产品、消费品的出口都出现了上升。作为主要先行指数,美国11月制造业PMI初值升至52.4,为6月以来最高,且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在全面下调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时,唯独对美国经济全年增速由2%提高到2.2%,显示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有所增强。而目前,美国经济最大威胁是“财政悬崖”问题。如果无法达成相对缓和的减赤计划,“财政悬崖”可能在2013年初令美国经济“失血”6 000亿美元,并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二、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

2012年困扰欧元区最大的经济问题依然是主权债务危机,这一问题始于2009年12月8日,以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评级为标志的欧债危机,已延续三年。经过三年的痛苦摸索,欧元区基本明确了以财政紧缩和结构性改革为主、外部援助为辅的综合应对措施。随着援助希腊与援助西班牙银行业协议的达成、援助爱尔兰和葡萄牙项目的稳步推进以及欧洲央行公布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洲股市实现大幅回升。其中,欧债危机“祸首”希腊,其股市在过去6个月内强劲反弹逾70%,成为半年内全球股市涨幅“状元”。然而,不可忽视欧债危机的长期性及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欧元区应对危机仍任重道远,未来不排除危机恶化的可能性,笼罩欧洲股市的不确定性仍将存在。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持续恶化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2012年第一季度欧元区(17国)GDP零增长。两大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虽未陷入衰退,但17个国家中有9个国家是负增长。其中希腊GDP同比下降6.2%,处于深度衰退。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5%。其中,德国环比增长0.3%,低于第一季度的0.5%,但好于市场预期;法国持平;意大利连续第四季度出现下降,降幅达0.8%;欧元区第三季度基本面未有改观。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年9月反映经济信心的欧元区经济敏感指数连续19个月下滑,达到85点,为2009年9月以来最低点。其中,欧元区核心国家的信心出现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经济增长率已经不足以使整个欧元区经济保持在零水平之上,且在欧元区和整个欧盟经济衰退的大潮中,德国开始走下坡路:制造业订单减少,工业产出量减少,进出口总额减少,不排除2013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欧盟委员会预计2012年欧元区GDP增长率下降0.1%;欧洲央行预计萎缩0.2%~0.6%;IMF预计下降幅度为0.4%。第一,经济增长乏力严重拖累重债国的减赤进程。第二,实体经济下滑将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欧洲银行业风险进一步加剧。第三,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飙升,社会风险持续发酵。第四,由于经济持续低迷,反对财政紧缩的声音日益增大,将严重损害各国政府的稳定性和执行力,重债国的政治乱局和核心国的政权更迭可能引发新的市场恐慌。

从中长期看,欧债危机不是单纯的主权债务危机,而是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诸多矛盾和缺陷的体现。欧洲面临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的两难局面;欧元区面临着“转型”和“危机”的艰难平衡。动荡和低迷,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如果不继续推行紧缩,市场会认为政府减赤不力;而如果进一步推行紧缩,市场又会担心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如果希腊退出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也会遭受降级,届时影响难以估量(见图1-9)。图1-9 2000~2012年欧元区债务占GDP比例与财政盈余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主权债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层面,使得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机构还是个人都受到负面影响。在金融市场上,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令投资者大幅抛售股票、大宗商品等风险资产,欧债危机爆发后至2012年6月,欧洲斯托克50指数自2007年7月所创高点4572.82点下跌55%,至2050.16点;斯托克欧洲600种银行股指数自金融危机前2007年7月所创高点400.99点,几近“腰斩”至233.48点。2012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形势缓解,欧洲股市大幅反弹,表现明显好于全球其他经济体市场。据统计,在2012年全球表现最好的是希腊股市,截至2012年12月4日收盘,希腊ASE指数自6月5日所创低点471.35点强劲反弹74%,至819.39点;而欧元区高负债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股市分别上涨34%和29%,欧洲斯托克50指数上涨26%。另外,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系统蔓延,将造成信贷紧缩,从而加大经济下行风险。银行间拆借利率的持续上升表明欧洲银行间流动性不断恶化。即便是五大央行联手向欧洲银行系统注入美元流动性以及欧洲央行重启非常规的公开市场操作,向欧洲银行系统提供大量流动性以后,银行间拆借利率也依然没有回落。

经济下行的风险对就业市场的打击同样沉重,欧元区经济衰退推高了欧元区的失业率,2012年欧元区的整体失业率维持在11%左右的高位(见图1-10),西班牙和希腊等主要债务国的失业率已经高达25%以上。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调查,未来欧元区就业预期持续下降,而消费者失业预期不断加大,显示未来欧元区就业市场情况将继续恶化。尽管欧元区成员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以西班牙的失业情况尤为严重,但是由于2013年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大部分欧元区成员国就业率情况将难以改善。图1-10 2006~2012年欧元区部分国家失业率季度值(%)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长远来看,建立财政联盟是解决欧债危机根本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由于牵涉修改欧盟条约,财政联盟短期内难以实施,也难以起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财政联盟的实质是希望各国都出让部分财政主权,从而能起到对欧元区成员国,尤其是各主要债务国的监督作用。2013年德国和意大利的大选结果直接关乎政策的连续性,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之路在于重塑财政与财政一体化,以救助换改革,而这显然是个更加漫长与曲折的过程。预计2013年的经济活动将取决于两大事件:一是西班牙是否会申请救助资金,从而满足欧洲央行(ECB)启动债券购买计划的条件,并缓解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希腊是否会退出欧元区。三、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面临更多政策挑战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在2012年增长相对强劲,IMF公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12年全球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整体GDP环比增速将达到5.3%,远远超过发达经济体1.3%和全球平均3.6%的增速。金融危机期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但2012年以来,外部环境恶化和内部结构问题同时作用,使该地区经济风险加大,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其中贵金属需求放缓已经严重打击了南非出口市场,而初级产品价格大跌使巴西本已糟糕的经济雪上加霜,俄罗斯经济又经受着石油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和内政不稳使印度经济难以保持高增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2012年进入降息通道,基准利率在2012年整体偏低,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央行2012年全年降息幅度位于25~75个基点之间,其中巴西调降后的基准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印度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基准利率(见图1-11)。图1-11 2008~2012年“金砖四国”基准利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08~2011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GDP增速差距分别为6.05、6.21、4.44和4.58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在危机中的前期表现非常强劲,但2012年,增速差距降至3.99个百分点,低于危机前4年和21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新兴经济体的相对表现明显疲软(见图1-12)。图1-12 2006~2012年金砖四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新兴市场领军者,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控制通胀而采取紧缩政策,导致政府基建投资下降;为控制房地产泡沫,遏制房地产投资的影响逐渐突显;需求方面,短期内国内需求难以迅速提振;再加上欧债危机以及国际需求整体减弱,贸易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下降到7.6%的三年最低水平。

经济改革推动,外资大量涌入,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印度经济一度呈现两位数增长。但2012年以来,经济政策的政治障碍重重、印度卢比大幅贬值、私人投资枯竭导致印度经济增长乏力。2012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为5.3%,不仅低于政府预期的6.9%,而且是9年来的最低。

在欧美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到抑制,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12年亚洲经济增长6.1%,是近年来增长最为缓慢的年度之一;2013年的增长预测为6.7%,增速低于2011年的7.2%。受到2011年北非政局动荡牵连,非洲经济增长率曾跌至3.4%,2012年非洲经济重现增长。农产品、石油和矿产成功吸引到大量投资;随着中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消费、住房和投资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教育、企业的创新等拉动着经济的增长。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率为4.8%。IMF预计2012年非洲经济增长率为5.4%;非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预计,2012年非洲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4.5%。

2012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需要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提振本国投资和消费,以弥补外需不足的影响,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走高可能使政策实施遭遇严重阻碍,有必要警惕新兴市场这个经济增速“火车头”的失速风险。四、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道路坎坷。欧债危机恶化使得已经脆弱的经济复苏态势再度陷入困境。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放缓。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经历三年乏力且不平稳的复苏之后,全球经济可能正处在另一个衰退边缘。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维持疲弱的增长,而这种增长率远远不足以解决大部分发达经济体持续的失业危机,并且将拖累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长。全球经济重新下行的趋势正在迫近,是因为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疲弱,并且自2008~2009年“大萧条”以来遗留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困扰全球经济的问题是复杂且互相联系的,其中最紧迫的挑战是持续的失业危机以及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不断下降,发达经济体更是如此。不少发达经济体由于失业率始终在9%的高位徘徊,同时收入增长停滞不前,使得需求增长疲弱,进而拖累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复苏。

2013年,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低速复苏阶段。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区域尚未形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界限模糊,银行和政府之间相互依赖,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相互避责,不仅扭曲各自原本的责任和目标,还将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稳定。美国经济相对强势对于维持全球经济信心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美国经济命运受“财政悬崖”威胁,若出现闪失,全球经济信心将受到较大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制于政策瓶颈,增长疲惫,资本外流,金融作为经济引擎的动力不足。欧债危机对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拖累呈现常态化,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IMF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6%,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见表1-1)。表1-1 2010~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为预测值。

美国经济同样面临持续的高失业率、波动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以及金融部门的脆弱等因素影响。欧盟以及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联系非常紧密,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很容易互相传导,并进一步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自2009年以来快速反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可能在未来受到来自贸易以及金融渠道的冲击。世界经济低迷对贸易影响凸显,发达国家进口急剧减速,而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相应放缓。如果欧债危机不再恶化、美国顺利通过“财政悬崖”,WTO预计2013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为4.5%,将好于2012年。其中,发达国家出口增速升至3.3%,进口增长3.4%;而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增长5.7%,进口增长6.1%。

如何应对在这些问题上发生的政治分歧可能进一步侵蚀本已脆弱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这些分歧同样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协调难题,再加上这些问题互相纠结,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避免全球经济落入危险的下行轨道的唯一方法是共同协作,在短期优先进行产出以及就业市场的修复,为结构性改革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第二节 2012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

2012年,在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发达经济体增长迟滞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面临通货膨胀、短期跨境资本回流以及外部需求放缓等风险。初步测算,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 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季度增长8.1%,第二季度增长7.6%,第三季度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 088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5 42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54 963亿元,增长7.9%。从环比看,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比第二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外部环境以及经济自身面临增长结构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已经逐渐放缓(见表1-2)。图1-13 2000~2012年中国GDP季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表1-2 2012年1~9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一、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依然是主要推动力

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为平稳,1~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 835.0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8%)(见图1-14)。图1-14 2011~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按行业构成比例来看,2012年占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四大行业占比达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75.82%,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仍然是构成固定资产投资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累计占比达到59.54%(见图1-15)。图1-15 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行业分类各部分占比(%)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从2012年4月开始,制造业投资呈现平稳下行态势,汇丰银行与物流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rs’ Index,PMI指数)已由2012年8月的47.8上升到50以上,11月为50.4。调查显示,11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增长至57.5,这也是自2005年3月来的最高峰,该指数10月为55.6。汇丰称,出口业务好转的制造企业多将其归因为外部需求转暖,这大体反映出全球经济条件的改善。由于11月增长态势趋于稳定,而且外需开始转暖,加上房地产市场已经慢慢复苏和政府下半年批复的投资工程开始上马,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可能继续上行(见图1-16)。图1-16 2006~2012年中国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月度值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2年投资增速的企稳主要是基建投资增速回升,以及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收窄形成的。从基建投资来看,主要是由于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加大投资项目审批力度。9月5~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25个城轨规划、13个公路建设、10个市政类项目和7个港口航道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10月10日,政府将年内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上调至6 300亿元,其中基建投资目标上调了200亿元至5 160亿元。随着前期审批项目的逐步开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将继续回升。从数据上看,2012年前三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累计增速已比上半年大幅提高了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将在2013年持续增加。

房地产投资增速将逐步企稳。尽管2012年9月房地产累计投资增速较8月再次回落,但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继续好转,资金来源增速继续上升,其中定金、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累计增速均快速上升。制约房地产投资的资金问题因商品房销售持续反弹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这将有助于201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稳。但是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措施短期内不会放松,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明显放松,所以2013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稳的幅度不是很大。

制造业投资增速在去产能的过程中稳中有降。综合来看,未来投资仍主要为政府驱动,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企业自主投资的意愿难有明显改善,投资增速整体将呈现温和反弹,预计2013年增速将在21%左右(见图1-17)。图1-17 2006~201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行业分类各部分累计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二、消费触底回暖、物价低位运行,货币政策获微调空间

2012年上半年,居民消费增长受到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制约,整体增长速度呈下行趋势,而从下半年开始,由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的转暖,整体增长速度呈上行趋势。第一季度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汽车销售额下降等因素影响使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从2011年末的近18%快速回落至14%附近;第二季度后,消费下滑趋势持稳。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回暖,以及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消费增速稳定在14%附近,这预示着201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高于2012年(见图1-18)。图1-18 2009~2012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十二五”规划强调,“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将消费放在“三驾马车”的首位,表明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力图提升消费对经济带动作用的决心。

在经济转型的战略指向下,政府对本轮房地产调控意志比以往要坚决得多,各地政府已纷纷开始寻求脱离房地产的新型发展道路,降低对房地产的依存度。随着房地产投机需求的回落,房地产交易水平仍将低位徘徊,这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短期增长将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在整体放缓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消费转型升级的信号。政府继续在全国28个省(区、市)实施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同时按照国务院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加大现有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办法,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出台流通领域税收减免等措施。针对物流领域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中央逐步加强对商品供应渠道及流通体系的调整,出台了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包括土地、税收及法律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目标在于建立更为畅通的商品物流体系。物流畅通,自然有利于消费的平稳发展。

自2009年7月触及金融危机以来的底部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开始快速上涨,至2011年7月,CPI同比增幅达到6.5%,创下37个月以来的新高。7月过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逐渐显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态势,2012年10月CPI同比增幅1.7%,创下2012年物价的低点。不过进入11月以来,天气转冷,蔬菜供应减少、猪肉价格止跌回升,这都推动CPI于年底反弹。11月CPI重回“2时代”,2013年涨幅则在3%~3.5%之间。在货币政策方面,预计中国人民银行仍将主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放松非主流借贷业务等灵活方式进行调控,降息降准概率低(见图1-19)。图1-19 2002~2012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年同比(%)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二次降息,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与6月7日降息相隔不到一个月。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外,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见图1-20)。图1-20 2006~2012年中国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自2012年7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调节流动性的手段出现变化。8月,逆回购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投放资金的唯一工具,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3440亿元,创14个月单月投放新高。截至9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坚持“逆回购”,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状态。7月以来货币政策工具的新变化和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密切相关。部分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上涨,导致市场预期发生变化,稳定房价的压力加大。政府坚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长远目标,不会因短期的经济下行而放弃,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选择逆回购操作稳定流动性。

总体看,逆回购操作能够通过对数量、期限、力度的调整,实现对流动性的调节,实现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目的。但逆回购操作期限通常比较短,目前主要集中在7天和14天,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放的流动性,将在7~14天内流回中国人民银行。因此,逆回购投放的流动性只能用于平滑短期流动性,无法用于支持中长期信贷扩张。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总共两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而自2011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末又下调一次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2012年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宣布下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2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首次下调,向金融系统释放资金4 000亿元左右。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恢复了,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自然会有相应表现。同时,虚拟经济会先于实体经济对政策变化产生反应。5月12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表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是当前宏观经济指标放缓超预期后,中国人民银行作出的应对措施。此举有利于改善市场预期、增强银行的放贷能力(见图1-21)。图1-21 2008~2012年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好于2012年,但仍大幅低于前几年均值水平,导致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继续扮演释放流动性的角色。预计基准利率在2013年上半年仍有下调0.25个百分点的可能,以确保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基准利率的一次下调对债市影响有限。三、货币政策在稳健基础上适时微调,信贷稳中有降

2012年,宏观政策调控组合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货币政策改变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采取的“适度宽松”的基调。在这一转变下,货币和信贷政策在2012年前三季度呈现明显的偏紧操作,第四季度则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在实际操作中实施了定向宽松。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金融运行状况总体平稳,各项货币政策执行顺利。从目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看,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将进一步加强,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2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 343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 600亿元,同比少增2 076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 015亿元,同比多增6 17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7 631亿元,同比少增2 20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6万亿元,同比多增7 18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 177亿元,同比少增1 338亿元。

从结构看,201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7.3%,同比低0.6个百分点;外币贷款占比4.6%,同比低0.3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占比7.3%,同比低3.6个百分点;信托贷款占比6.0%,同比高5.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6.5%,同比低3.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3.3%,同比高4.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1.9%,同比低1.7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实体经济通过贷款以外的方式获取资金的趋向更加明显。

2012年9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2个和0.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 232亿元,同比多增1 539亿元,创下2012年内的次低,而信托贷款却冲高至2 024亿元,创下历史统计以来的次高,仅次于2010年4月。

从贷款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多于短期贷款。201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6.72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9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 60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 662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7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7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9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 313亿元。目前社会融资总规模里,虽然信贷仍然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其他几个组成成分在近期呈现较快增势。四、外汇市场走势跌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对于外汇市场来说,2012年同样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为代表的风险事件在上半年趋缓,令外汇市场走势上涨,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政府在应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之际采取的各种货币与财政政策不断转换,令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剧烈,也使外汇市场政府干预越来越频繁(见图1-22)。(一)避险需求推升美元

2012年,美元指数整体呈现头肩顶型走势。前三季度,美元指数前期震荡下行,后期先升后降,总体小幅走低。具体来看,年初尽管美国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表现良好,但受美联储表示将超低利率至少延续到2014年晚期、欧盟25国政府签订“财政契约”草案后欧债危机出现缓和、欧元区财长就希腊第二轮援助方案达成协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总体震荡下行。5月后,在投资者担忧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特别是西班牙部分地方政府申请援助令市场担心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等因素影响下,美元指数震荡上行,7月24日报收年内最高点84.01。在欧洲央行可能为欧洲稳定基金(ESM)颁发银行执照,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元指数下跌,9月末收于79.89,较上年末微跌0.4%。第四季度由于美国大选刚刚落下及“财政悬崖”的担忧缓解,美元指数11月走出先扬后抑的对称性倒“V”型走势。图1-22 2012年主要外币汇率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美元陷入了一个宽幅震荡区间,美元指数在72~86之间波动。预计在2013年上半年,影响美元走势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关注美国如何避免岁末年初可能掉入“财政悬崖”的风险。如果不能化解“财政悬崖”,任由减支增税计划启动,那么将令美国经济重陷衰退,进而影响市场情绪,左右着美元的走势。(二)欧元兑美元走势

2012年欧元走势和美元走势相反,呈现头肩底型走势,总体小幅走低。第一季度,受欧元区财长就希腊第二轮援助方案达成协议、欧债危机出现缓和等因素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总体震荡走高,2月28日收报于1.3469的年内最高点。第二季度,在投资者担忧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并引发连锁反应、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浮现、欧洲央行降息、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拍卖情况不佳导致收益率大幅上升、西班牙部分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申请援助令市场担心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等因素影响下,欧元汇率总体震荡下行,7月24日报收年内最低点1.2059。此后,受欧洲稳定基金可能获得银行执照、德国第二季度GDP增长好于预期、德拉吉宣布推出无限量购债计划、德国有条件批准EMS裁决等因素提振,欧元兑美元汇率震荡回升,9月末收报于1.2858,较上半年下跌0.7%。第三季度欧元兑美元汇率呈现先降后升再有所回调的走势。进入第四季度,由于美国“财政悬崖”的斡旋,投资者情绪乐观,欧元兑美元汇率有所上升。

欧元在第三季度经历了大幅贬值,但就遭遇债务危机的形势而言,欧元的表现仍然具备一定的韧性,不过2013年欧元能否继续保持这一状态依然是未知数,倘若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很可能令欧元继续沿目前的趋势震荡下跌,并跌破1.30美元。(三)美元兑日元汇率冲高回落

日元在2012年的走势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地震”后的剧烈升值,干预后的大幅贬值。第一季度,美元兑日元汇率基本在76~77的区间窄幅波动。进入2月后,在日本财务大臣暗示日本政府可能会在必要时采取果断行动干预外汇市场、日本2011年第四季度GDP降幅高于预期、日本银行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以及欧债危机有所缓和、市场避险情绪减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美元兑日元汇率基本呈现单边上扬走势,3月20日报收于83.71的年内最高点。此后,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进一步降息或扩大量化宽松规模背景下,尽管日本银行一再扩大量化宽松规模,但欧债危机前景下的不确定性令市场避险情绪不断,美元兑日元汇率总体震荡下行。第三季度,日元兑美元汇率呈现升值趋势(除两次大幅贬值外),8月13~17日和9月14~18日,日元经历了两次急剧贬值,对美元汇率分别贬值1.64%和1.43%。原因有:日本第二季度经济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日本央行会议纪要显示不排除任何宽松政策选择,日本连续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日本政府连续2个月下调经济评估,日本财务省官员暗示必要时干预市场等等。9月末美元兑日元收于77.90,较上半年末上升1.2%。

2012年日元兑美元的进一步攀升,也奠定了日元作为避险货币的稳固地位,尤其是在瑞士法郎和欧元挂钩后,日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避险货币。预计在2013年,只要避险情绪不出现明显消退,日元整体仍会保持强势,甚至不排除兑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但日本官方频繁的干预将会限制日元多头的兴趣。预计美元兑日元汇率在74~82区间内波动,且整体波动区间将低于2012年。(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

2012年第一季度,受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中国2011年第四季度GDP增速高于预期、美元总体走弱等因素影响,人民币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NDF)震荡下行,1月27日报收于6.225的年内低点。此后,受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调整为7.5%(近8年来首次低于8%),美元持续走强,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宣布自5月18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6月8日起下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自7月6日起不对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和0.31个百分点。7月26日之后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从9月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开始持续走强,并重新站上6.30整数关口;10月1日之后,人民币持续呈现加速升值趋势,10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6.28,为19年来首次突破这一关键点位(见图1-23)。

人民币远期市场出现较长时期的贬值预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国内经济增速下降、贸易顺差降低有关,也与国际资本流出、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有关。中国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是人民币贬值的大背景,贸易顺差持续收窄影响着外汇储备的规模,进而也影响汇率走势。此外,热钱外流和欧美经济状况都造成了人民币贬值预期。图1-23 2006~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美元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普益财富。

2013年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受到外部环境,包括欧债危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力度以及内部环境即中国自身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2013年上半年是欧债危机恶化的高风险窗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出口势必受到冲击。虽然出口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压缩顺差和促使经济转型也是政府的既定目标,但如果在短期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引发就业问题和经济波动,那么一旦欧债危机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为了避免美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民币可能放缓兑美元的升值步伐,甚至出现贬值的情况。2013年来自美国的压力会增加,一方面是因为2013年不论美国“财政悬崖”是否很好解决,各个党派都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竞选的“谈资”之一;另一方面,虽然美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迄今远好于欧洲,但就业以及房地产市场能否实现进一步复苏还是未知数,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可能对美国正在复苏的脆弱经济形成拖累,再加上美元不断走高对美国出口带来的压力也成为美国对人民币施压的理由之一。在目前内需不振、外需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应适度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波动幅度,逐步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依赖,降低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大幅波动,既有利于增加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也有利于稳定对外贸易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上述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预期2013年人民币兑美元尽管仍然有升值空间,但很难维持2012年下半年单边升值的走势,双向波动的概率将大幅上升。五、2013年中国经济展望

2012年是“十二五”的第二年,中国经济遭遇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考验,在调整经济增长结构、控制通货膨胀和高房价的客观要求下,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预计2013年整体经济将继续维持温和回落的态势。

对这种放缓的预期,政策已经有所体现,“十二五”规划以调结构作为主题,将未来5年经济增长平均增速目标从“十一五”期间的7.5%下调到7.0%。预计2012年开始的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8%。由于增长目标的调整,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偏向温和。我国总需求增长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首先,出口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近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结合2013年总体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推算,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预计2013年出口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

其次,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在本轮经济持续下行中,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房地产销量持续回暖,与住宅相关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将有所回升;根据汽车购置周期和原油价格走势,汽车及石油制品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受通胀预期影响,珠宝和贵金属消费因保值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3年消费增长14%左右。

再次,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1)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随着商品房销售回暖,销售增速超过新开工面积增速,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投资将出现小幅回升。但与2012年相比,2013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2)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2013年出口增长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不足。2012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投资扩张动力减弱。(3)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2013年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

最后,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应为CPI上涨预留一定空间。

综合判断,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PI为4%左右。这一方面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逐步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理性的调控信号。第二篇专家观点荟萃第二章专家文章理财业务应高举资产管理的大旗——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 戴娟

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自2004年起开始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从无到有,到2011年末已发展至年发行量约17万亿元、保有量约5万亿元的庞大规模,已将公募基金产品、保险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产管理产品以及私募基金产品等通通甩在身后,稳居金融市场第一位的宝座。在理财业务高速发展、理财产品规模快速上升的同时,市场对其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理财产品的排名、评选及相关新闻时常见诸各大媒体,投资人对于理财产品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加强,而监管部门更是相继出台了两部主席令以及众多的规章制度,对理财业务的发展予以指导和规范。

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始自美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综合化经营”和“银行脱媒”等金融创新浪潮推动下产生的创新产品;从定义上讲,是基于信托责任下的代客资产管理;从操作模式上讲,是商业银行受客户之托、代为管理客户资产、以实现其财富增值的“financing management”。

国外的经验已经证明,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开展理财业务,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实现从通过“借给别人钱来赚钱”到通过“替别人管理钱来赚钱”的业务过渡和转型,是实现低资本消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一定是资产管理能力强的银行,而不是资本实力雄厚的银行。美国利率市场化后近90%的商业银行消失,其中不乏资本雄厚、实力强大者即是最好的佐证。

但可惜的是,国内商业银行对于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这一“舶来品”的态度总是处于变化和摇摆之中。从最初的“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试水”到2006~2007年的“间接参与权益类市场”;再到2008年后的“解决各种表内问题,如调整规模结构、减少资本消耗、拉动负债业务、应对同业竞争”;现在又在逐渐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国内商业银行总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内外部原因,不断调整着理财业务的发展方向和策略。这样的摇摆也为整个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宣传媒体抑或是投资人,似乎总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动机不纯,甚至从来没有把理财产品作为一个“好孩子”来看待,对此的批评、指责乃至投诉时有发生。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银行理财产品还面临着“身份”缺失这一事关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法律风险。时至今日,理财产品是什么、理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