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06:54:38

点击下载

作者:朱国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二版)

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二版)试读:

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二版朱国云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朱国云著.--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8ISBN 978-7-305-13769-3Ⅰ.①组… Ⅱ.①朱… Ⅲ.①组织理论-研究 Ⅳ.①C93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81119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版人 金鑫荣书  名 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第二版)著  者 朱国云责任编辑 花建民编辑热线 025-83685870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南京大众新科技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18×1005 1/16 印张 23 字数 410千版  次 2014年8月第2版 2014年8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3769-3网  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 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章 组织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一、组织理论及其知识体系二、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三、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四、研究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的价值

第一编 科学管理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 泰罗的职能组织理论 一、泰罗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组织科学管理原理三、组织计划原理四、组织职能化原理五、泰罗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第三章 韦伯的组织结构理论 一、韦伯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研究的理想类型方法三、权力形态与组织类型理论四、法定权力与组织结构理论五、官僚制组织的社会作用六、官僚制组织的后续研究第四章 法约尔的组织过程理论 一、法约尔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社会组织理论三、组织因素理论四、组织职能理论五、组织运行理论六、组织管理原则七、组织参谋理论八、组织“跳板”原则第五章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 一、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三、组织设计理论四、组织结构原则五、组织因素和类型理论第六章 福莱特的组织动态管理理论 一、福莱特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环形心理反应理论三、“集体工作网”理论四、组织权威理论五、组织协调理论

第二编 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七章 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一、梅奥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协作关系理论三、“社会人”理论四、非正式组织理论五、非正式组织理论的发展六、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的局限性第八章 利克特的支持关系组织理论 一、利克特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参与式管理理论三、组织支持关系理论四、组织基本单元结构理论五、组织领导理论第九章 马斯洛的组织人性假设理论 一、马斯洛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成员动机理论三、组织成员需要层次理论四、组织成员需要演变理论第十章 麦格雷戈的组织成员人性假设理论 一、麦格雷戈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组织人性假设理论三、组织管理模式理论四、组织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第十一章 赫茨伯格的组织激励理论 一、赫茨伯格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组织的双因素理论三、组织职务丰富化理论四、组织激励理论的发展第十二章 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理论 一、阿吉里斯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成员个性发展理论三、正式组织与成熟个性矛盾理论四、组织应用理论及其模式五、组织学习理论

第三编 科学决策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十三章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 一、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现代组织理论的地位三、组织结构及其发展理论四、组织管理权限理论五、组织特殊化理论六、组织平衡理论第十四章 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 一、西蒙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对传统组织理论的批评三、组织影响理论四、组织目标理论五、决策过程理论六、组织设计理论七、组织平衡理论第十五章 弗洛姆的决策规范理论 一、弗洛姆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期望激励理论三、决策规范理论四、符合情境的决策

第四编 系统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十六章 本尼斯的组织发展理论 一、本尼斯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组织内部协调理论三、组织外部适应理论四、未来组织发展预测五、组织领导能力理论第十七章 菲德勒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 一、菲德勒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领导方式形态理论三、权变控制模型理论四、动态领导过程理论第十八章 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 一、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理论的演变与组织的系统权变观三、组织与工艺技术关系理论四、组织结构与设计理论五、组织行为理论六、组织影响与领导理论七、组织控制理论八、组织变革理论

第五编 管理文化时期组织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第十九章 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理论 一、沙因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研究组织文化的意义三、组织文化的正式定义四、组织文化的层次五、组织文化的塑造与传播第二十章 路易斯的组织文化渊源理论 一、路易斯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文化的社会心理功能三、组织文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四、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五、组织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重构第二十一章 斯默西奇的组织共有意义理论 一、斯默西奇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组织的气质三、组织的仪式四、组织的口号第二十二章 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圣吉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三、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障碍五、自我超越及其修炼六、改变心智模式和建立共同愿景七、新型的组织管理八、组织领导者新角色第二十三章 哈克的混序组织理论 一、哈克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及主要著述二、物理学研究对社会组织变革的深刻影响三、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区别四、混序组织及其特征五、混序组织形成的挑战及其应对第二十四章 霍尔的组织效能理论 一、霍尔的组织理论研究活动与主要著述二、组织效能及其主要的分析模型三、建构组织效能分析的矛盾模型四、组织效能矛盾模型的应用五、当代的组织理论流派分析

后记第一版序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准备和创作,朱国云教授的《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终于出版问世了。其间,她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进修一年,师从著名组织理论学家理查德·H.霍尔教授学习组织理论,并由著名组织行为学家戴维·麦克费雷具体指导研究组织理论。其间收集了有关方面的许多资料,萌发了编著一本介绍和评述西方组织理论的书的念头;回国后,为准备给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又研读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草写了厚厚一叠讲稿;在教学过程中,又听取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边讲边改,深入研究;最后,水到渠成,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书稿的创作任务。可见,此书是朱国云教授多年来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辛劳。苦中有甜,劳有所得,应该庆贺。

在本书里,作者对西方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影响因素、历史沿革及学术流派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和阐发。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组织理论”这一专门术语最先是由古立克、厄威克提出来的,组织理论的最初体系则是由巴纳德和西蒙构建起来的。虽然组织理论的零碎思想也许在这以前就有了,但组织理论的较为完整的形态还是首先出现在西方,具体一点说,出现在美国。这当然并不是偶然的。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现实对理论的要求则构成组织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组织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下述几方面却是有根本意义的。一是工业革命推动了市场体系的发展,反过来向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本身的缺陷又扩大和增加了公共行政的职能,这两者都促使研究理论的人和管理实践者将组织从原来只是管理的一个环节上升为管理的核心。二是崇尚科学的思潮推动美国企业创造出“科学管理”模式,而德国思想家韦伯所提出的专业化、层级制、高效化的理想型官僚体制也正好适合了实践需要,这两者又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组织的研究。三是美国传统政治中就有重视公共行政的因素,这种因素经威尔逊提出公共行政与政治分开的原则的推动,组织理论就成为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科学领域了。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的政治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都投身于组织的研究。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组织理论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组织理论除了知识方面的因素外,还受组织管理实践以及政治、心理、哲学等方面的影响。组织理论形成的年代,正是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盛行的时期,这些都构成组织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纵观组织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一直存在两对矛盾,即政治民主与组织集权的矛盾、组织的理性原则与人的心理道德需求的矛盾。强调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因素的学者撇开政治民主、道德需要和价值取向,在讲究效率的宗旨下,把组织仅仅看成是达到既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相反,强调政治、道德和价值需要的学者则反对工具理性主义,要求考虑组织设计、决策、运行、发展中政治、道德、文化的作用。

由于组织理论研究中包含着矛盾,组织的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是完全静止、单一的。研究的动态性和理论形态的多样性使组织理论有了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演变的过程虽然表现出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但并不是没有轨迹可循的。撇开一些次要的方面,我们可以将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看成是从早期形成时的传统形态,经过理性形态、人际关系形态、权变形态到文化形态的依次变化的过程。抓住这一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对不同理论流派就能加以分类,从而看清它们的基本倾向和在整个演变中所占的位置。

构成总的历史演变线索的还是一个个不同的理论派别即学术流派。当然,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差别有时不一定是明显的,有时观点相同的流派也不一定是同时的,或前后相继的。将具有同一理论价值取向或同一理论形态下的若干组织理论一起加以介绍和评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一种理论形态的内容、特征。而选用的标准则是对一种理论形态具有典型意义的派别。比如,在传统形态上,本书选取了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理论,并介绍了古立克、厄威克对传统组织研究的综合,这样,就能看到这一时期组织理论形态的整个面貌。在研究和阐述人际关系取向的理论形态时,则列出了梅奥、利克特、麦格雷戈、马斯洛、赫茨伯格、阿吉里斯等人的理论,从而从多视角、多侧面展现对理性模式表示怀疑的组织理论家的观点。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前后连贯,评析得当。

在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中,出版过很多有关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通论、原理,也出版过不少有关管理的方法论及管理思想史方面的著述,但专门论述组织理论的书却很少。虽然组织翻译了不少西方有关管理学家的名著,但从组织理论的角度,将他们的思想连贯起来分析评价的则更少。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方面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补缺。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线索清晰。西方学者论及组织的书很多,不同学者论述的角度也不一样。为了让中国的读者对西方组织理论有一个全面、动态的了解,本书将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分成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集中介绍一种理论形态,从而使读者能清晰地把握西方组织理论变化的主要线索。将理论史分段是一件困难且常常招致批评的事。因为思想家的思想过程、不同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过程是不能生硬地用年月日来加以划定的。但是,没有一定的时间界限,人们则根本无法去把握历史。因此,分段是必要的,但对理论发展的分段要照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将西方组织理论的历史分成这五个时期究竟准确不准确,分段的起迄时间是否妥当,都有待于读者的评判。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重点突出。西方管理学的书很多,名家很多,观点很多。要把主要流派介绍出来,选谁、选什么代表作、选什么有代表性的观点,所有这些都很费脑筋。本书采用的方法是以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为流行且有权威性的组织理论为基准,然后看历史上什么理论、什么著作、什么人物对组织理论的发展最有贡献。这样,选择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观点就有现实感,对现实的组织管理实践就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就体现出重点。当然,这本西方组织理论的流派史还是粗线条的,要写得更细、更具体就要多选择一些人物、著作和思想观点,不过那样可能就显得太庞杂了。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前后连贯。因为是用选择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观点的方法来叙述理论史,就容易发生人物之间、观点之间互不联系的现象。本书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尽量地把前后代表性人物的理论观点对照起来论述,从而使读者产生历史延续的感觉。如对韦伯理想性官僚制的评价,基本上贯穿全书。对有关观点尽量做到前后照应,让读者能看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脉络。

最后,本书还注意对西方组织理论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本书是介绍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其中有许多认识和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对待这些,当然要分析、批评,提出我们自己的看法。但是,这种分析尽量地要由西方思想家们自己去做,即用他们之间的学术批判来说明某种理论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另外,即使要批评某些观点,也尽量地放到一定时期、一定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做到言之有据,切中要害。在这方面,本书作者也下了一些功夫,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作为本书的第一个读者,精读一遍,略有一些体会,随笔写下以上几段文字,一为读后心得,自我享受;二为宣传广告,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乃一本有价值之作,值得一读。张永桃第二版序

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组织,只是各种组织的性质、原则、形式、职能和活动方式不同。动物界许多物种也有组织。雁群飞行,总有领头雁,或“一”字形,或“人”字形,整齐壮观。蜜蜂也有分工的,蜂王统率蜂群;羊群有领头羊,蚂蚁有蚁王。当然动物界有组织是本能的行为,不可与人类的组织并论。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组织,最严格、威武的就数军队。社会有组织就会产生组织理论,历史上,关于组织的看法、见解、论述、观点比比皆是,不过大都是关于具体、特定组织的论述。关于军队的性质、编制、训练、功能、作战的论述可能最多,也许是由于军队地位特别,也许是由于战争对军队生存的考验非常显著。不过,在近代以前,并未形成系统的组织理论,因为,历史上生产落后,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组织比较简单,而且社会组织形式常常几百年几千年基本不变,因此对组织的研究很少。

组织理论是现代社会产生的。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企业、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共行政事务日益繁重,而且竞争激烈,变化很快,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生活等管理产生了新的要求,管理科学应运而生,组织理论也随之出现了。

组织是应管理的需要建立的,有管理就要建立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组织为管理服务。管理决定组织,所有管理都是通过组织来实现的,有各种管理,就有各种组织,行政的、军事的、企业的、事业的管理性质与职能不同,各种管理的组织也不同。管理与组织不可分割。从认识发展来看,管理科学出现时,已包含组织方面的论述,后又形成组织理论。组织理论是管理科学发展的产物,标志着对组织在管理中的重大作用的认识深化了。

管理科学、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管理进步,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促进决策科学化,或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效益,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防止重大失误、浪费与事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行政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各方面亟需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管理,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纪律松弛,官僚主义盛行,缺乏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缺乏认真的监督,严重束缚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劳动生产率低下,办事拖拖拉拉。实行科学管理是迫切的重大任务。加强管理,首先要靠我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同时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外国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与理论,这是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方面。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一书,是朱国云教授多年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该书科学地论述了组织理论历史发展阶段和重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评点公充,颇有独到见解。对于了解和研究组织理论,推动科学管理,很有帮助,值得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的同志阅读,也是从事有关科研教学工作学者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科学管理的水平,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民主法制建设状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同时也取决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文化和业务水平。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立足自己的实践,总结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借鉴别国的管理科学、组织理论,从我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各个领域实现科学管理,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和组织理论。胡福明第一章 组织理论及其发展历史【摘要】

组织是由具有互动作用的人群依据其结构和功能所构成,并有其行动规则和规范的社会实体。以组织的结构、运行和变革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组织理论是具有特殊内容和形式的知识体系。

西方的组织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组织成员和管理者在组织设计、运行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在探究组织的结构、运行及其变革、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起来的、以知识形态为表现的理性思维的产物。西方组织理论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既互相补充又相互竞争的学术流派。

对于正投身于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公共管理的中国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来说,应当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认真研究和分析西方组织理论研究的历史和不同时期产生来的多种多样的流派。

研究西方组织理论的历史与流派的作用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企业组织、公共组织设计、维护和变革的实践经验,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基于实践对组织的结构、运行、变革所做的理论概括,这两方面又都有助于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组织理论。一、组织理论及其知识体系

无论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还是企业、事业管理(Private Management),都同组织联系在一起。凡有管理的地方,必有组织,绝不存在没有组织的管理;同样,凡有组织,必定需要管理,也绝不存在没有管理的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的载体,管理不过是组织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方式而已。如果说人类有什么最值得夸耀的话,就是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发展了一种特有的组织能力,与此相应也就产生一门学科,即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各种组织。首先存在的是人类的组织现象、组织运行和组织过程,然后才发展起关于这一现象、运行和过程的理论。关于什么是组织的问题,历史上人们就有不同看法,至今还在争论中。这些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的争论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组织现象、运行和过程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物,其结构、运行和过程有许多规律性,人们可以从不同(1)的侧面去认识它。

从词源学上来考证,在汉语中,组织有编织的含义。而在西方,组织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rganon”,其意思则是“工具”、“手段”。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组织一词主要被用来说明生物的组合状态。1873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将组织一词引进了社会科学,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的同时,将组织看成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在西方,人们对组织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维克·A.汤普逊(Victor A.Thompson)认为,组织是“一个高度理性的、非个人的整体,大量的专家为达到公开宣布的某些特定目标而合作”。巴纳德对组织的界定是“至少两人组成的,自觉合作的个人行动或力量的系统”。巴基(E.Wright Bake)则指出,组织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有明确的人类行为的分工和合作,利用、转换和结合一系列具体的人类物质、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能解决问题的整体,以便满足在特定的环境下与其他人类行为和资源系统相互产生(2)的特殊的人类需求”。

人们比较多地引用E.格罗斯与A.埃策尼和E.卡斯特与E.罗森茨韦克关于组织的定义。格罗斯与埃策尼关于组织的定义是:“组织,是人类为了达到某些共同的目标而特意建构的社会单元,企业公司、军队、学校、教会、监狱等都是组织。那些自然形成的群体,如部落、阶级、宗教团体以及家庭,则不包括在内。现代化组织具有以下特征:(1)在劳动、权力以及沟通责任上有所分工,分工的方式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传统的,而是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加以精心设计的;(2)具备一个以上的权力核心,用以指挥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些权力核心要不时地考核组织的绩效,必要时调整组织结构以增加效率;(3)实行成员的淘汰.对不胜任的成员通过轮(3)训、降职、撤职的方式加以更换。”

E.卡斯特与E.罗森茨韦克关于组织的定义是:“组织是:(1)有目标的,即怀有某种目的的人群;(2)心理系统,即群体中相互作用的人群;(3)技术系统,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人群;(4)有结构(4)的活动整体,即在特定关系模式中一起工作的人群。”

综合上述种种定义,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人类社会中的组织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一定的职权关系,通过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对环境既适应又改造的具有明确界线、不断成长的有机实体。首先,组织都生存和运行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组织有着明确的边界,组织对环境既要适应,又要改造。其次,组织是由互动的个人或团体组成的社会单元。第三,组织通过内部沟通交流,会形成团体意识,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最后,组织通过一定的职权关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内部结构。

组织中包括着心物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组织进行界定可以从静态和动态的意义上理解组织。但组织不仅有静态结构、动态的功能和行为,而且还是一个有机的生长体,随着环境的演变而自求适应、自谋调整变革。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指出,大凡一个组织都必须能够解决下列四个基本问题,否则不成其为组织:如何适应环境(Adaptation),如何决定共同目标并完成它(Goal Achievement),如何协调统一使组织成为单一整体(Integration),如何使得组织的成立或发展不错过机遇(Latency)。

对组织亦可从心态意义上理解。组织中不仅存在权责分配关系,不仅是一种不断适应与成长的有机体,同时也存在组织成员对权责的认识,以及由感情交流与思想沟通所形成的团体意识。

人类组织的实践一定早于有关组织的研究,也一定早于组织理论的出现。有些学者认为,对组织现象进行系统、自觉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理论的出现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1930年美国出版的《社会科学大辞典》中还没有组织理论的词条。台湾学者张润书则认为,直至1937年,在古利克和厄威克合著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才出现了有关组织理论的简要内

(5)容。

人们不仅在对组织的定义上有不同见解,而且在对组织理论的定义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比较多的作者感觉对组织理论下定义有困难,就采取不作定义,只作分类的做法。这种对组织理论感到难以定义而采取不作定义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它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感到下定义有困难,正说明了研究组织理论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科学性。人们更应积极、科学地去探索、分析、研究其发展的系统规律,从而在予以准确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它、运用它。

另一种意见是同意给组织理论以界定。在这一态度下大致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学者认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就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推敲,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应该说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个整体,后者只是一个局部。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中的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和心理,而组织理论不仅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方面的内容,还要研究组织结构、职能及其运行等多方面的内容。

第二种情况是有人将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理论作等同的看待。这种看法也同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分析,组织理论与行政组织理论也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般理论,后者是个别理论。因为组织理论是一门跨学科的理论,是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所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行政组织只不过是众多的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尽管是其中很重要且规模庞大的一部分——其理论不能包括或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除了行政组织理论外,还有关于国家管理的国家组织论和政府组织论,各种兵法中的军事组织理论,以及一些主要的政党的组织理论,等等。它们都是各种类别的组织理论。

真正从组织的角度来给组织理论下定义的要数英国学者D.S.皮尤,他在《组织理论精萃》一书中指出:组织理论可以界定为研究组织的结构、职能和运转及组织中群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知识体系。这一定义列出了组织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并指出了组织理论是一个知识体系。但稍嫌不足的是没有突出其规律性,因为凡是理论总是要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由此,可以将皮尤的定义加以完善为:组织理论就是研究和解释组织的结构、职能和运转及组织中群体行为与(6)个人行为等现象,并指出其中的规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人们常常用“既古老又年轻”来形容组织理论。说组织理论“古老”,是因为凡要研究管理就必然要研究组织。组织是管理行为的载体,没有组织就无所谓管理行为。但是,以往的管理理论不是以组织为基础的,即组织没有被摆到管理活动及其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上。所以,那时的组织研究只是一种有关组织的思想因素,没有对其地位、性质、结构、运行、变革进行系统的探究,也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或一门独立的学科。将组织及其结构、运行和变革的规律专门作为对象来研究,并形成一门学科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又说组织理论是“年轻”的。

到了近代,研究管理学的学者们则纷纷以组织为中心来观察、论述管理活动,从而使组织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组织理论究竟在什么时候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题,人们的看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有的人认为,从泰罗开始进行独立的管理研究也就有组织理论了;有的人却认为真正的组织理论是从马克斯·韦伯开始的。要澄清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借助于历史考证。

应该说,对组织进行系统的研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以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大辞典》(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New York,Macmillan)一书为依据,当时这本辞典中还没有列上“组织理论”的词条。直至1937年,英国行政学与管理学名流厄威克和美国行政学家古利克在他们合著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发表了一篇题为《组织理论概述》的论文,从而出现了组织理论的最初概念。不过,他们也没有对组织理论提出自己专门的、有独创性的见解,也没有围绕“组织理论”作更多深刻系统的论述。但从那时候开始,对组织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的学者则日益增多,相应地,以组织理论为内容,或直接以组织理论为标题的文章、专著也日渐增多。

到了20世纪50年代,公共行政学家们和企业管理学家们都非常热衷于探讨“组织理论”,并在组织理论的名义下发表各种见解、论述和观点,大量的论文、科研报告和著作也就接踵而至。这时马克斯·韦伯关于“官僚制度”的译著也被介绍到美国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后来有人称韦伯关于官僚制理想形态的学说是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组织理论。

但是从整个西方实务界和学术界对组织及组织理论的研究来审视,真正的、具有实质意义的组织理论研究应该是从西蒙开始的,或者说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组织理论是西蒙创立的。西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他不仅是位管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授。他所倡导的决策理论,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程序等科学的内容,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决策理论学派的学者们认为,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管理过程。管理就是决策。而组织不但是管理对象,同时还是管理手段,现代社会其自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高度组织化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因此,应用系统理论研究组织理论与管理的问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作为一门学科的组织理论究竟是归于社会科学还是归于其他科学,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觉得组织理论是社会科学,这种观点得到多数人的同意。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组织理论属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管理学分支。如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的课题指南中,就明确规定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学为自然科学项目。实际上,现代组织理论既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与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甚至还有工科科学的属性和内容,应该是属于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

组织理论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要了解组织理论的知识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相互关系着手。作为管理的具体实践或实际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管理过程(计划、寻找资料、组织、激励、控制)、管理决策(判断的、战略的、协作的、作业的)、管理对象(工商企业、政府、教育、宗教、军事)。正是在这一实践的或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才产生组织理论。二是从组织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看,组织理论与下列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联:行为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分析科学(数学、统计学、比较分析)。组织理论的发展与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三是从组织理论本身的研究内容来看,组织理论包括:组织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组织的界线与活动范围,组织之间的界面,组织的结构,组织中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组织中的权力、职权和影响,组织目标与价值系统,组织中的群体动力学,组织成员的激励,组织的战略与战术,组织中的管理过程,组织信息决策,组织稳定、革新与发展,等等。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知识可以由理论、方法、历史等几大部分构成。就组织理论来说,这里讲的“理论”,主要是指组织的一般理论、组织行为学;这里讲的“方法”,主要是指研究组织的各种途径、手段;这里讲的“历史”,也主要是指理论发展的线索和各种流派。本书只是涉及组织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某个层次或某个部分,即组织理论本身研究的内容以及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上的主要流派。二、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

以20世纪30年代为分界线,在此以前,差不多所有的管理学家和管理专家们尽管也在谈论组织,并且也对组织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要用“组织理论”这一术语来概括他们的研究工作。1937年厄威克与古利克的《管理科学论文集》问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组织理论”这一概念以后,各种对组织的研究才归并到“组织理论”的名下。自此以后,管理理论与组织理论逐渐成为管理领域中两个平行的研究领域。

到了巴纳德从事管理和组织研究,特别是赫伯特·A.西蒙登上管理学研究的舞台并成为代表人物时,组织理论开始成为一切管理学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管理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适合人性,并与技术相结合的有效运行的组织。对于管理学家和管理专家来说,他们的中心任务不再是罗列多少条管理原则,而在于对组织本身加以设计、调整、管理、革新。在法约尔那里,组织原先只被看作管理的一个环节,但在西蒙及所有现代管理学家那里,管理只不过是组织的一种职能和存在形式而已。

一切管理学理论说到底都是以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坚持将组织理论作为各种具体的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现代管理理论同古典的、传统的管理理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对现代管理理论有所认识,就必须研究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作为对组织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加以科学概括的逻辑的与知识的系统,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这一理论还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组织理论,并运用组织变革中的新经验来进一步丰富组织理论,就必须认真地研究组织理论不断演化的历史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诸多学术派别。

在弄清楚有关组织理论的知识体系和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后,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只有首先分清这一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或各个时期,才能找出每个时期的一些主要流派,然后再确定哪些流派值得研究。

要对组织理论演化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段,就必须确定组织理论史的分段标准。一种是以时间为标准的阶段划分。以组织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时期和著作出版的先后次序为标准,可将组织理论划分为三个前后相继的演化、发展阶段:一是古典组织理论(Classical Organization Theory)形成和发展阶段;二是近代组织理论(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 Theory)形成和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组织理论(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形成和发展阶段。这种对组织理论研究演变、发展所作的历史阶段划分,其优点是时间顺序比较清楚,但缺点则是人们从中看不清各种理论要素自身的发展线索。比如,在同一时期内出版了好多著作,讨论的组织要素也并不相同,人们就不容易看清某种组织理论要素前后的联系、内容演化发展的线索,当然也不好进行比较。

另一种是以内容为标准的划分,即以组织结构、组织职能、组织体制、组织决策等组织理论要素内容的变化作为标准来划分和研究组织理论的演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其优点是组织理论要素内容方面的线索很清楚,但整个组织理论前后演变的界限就显得非常模糊。

较好的办法是将上述两种划分标准结合起来,以组织理论的主要理论流派为标准对组织理论史的演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这种划分也(7)有一些学者做过。以学术流派的演变来考察组织理论的演化发展既能顾及内容的前后连贯演变,又能以一个个流派为标记,纵观西方组织理论研究所经历的若干阶段和时期。

依照上述分析,可以将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流派演变分为五个时期:科学管理时期(The period of Science Management,大约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行为科学时期(The Period of Behavioral Science,大约是20世纪30—50年代)、科学决策时期(The Period of Decision Making,主要是20世纪40—50年代)、系统科学时期(The Period of Systems Approach,主要是20世纪60—70年代)、文化管理时期(The Period of Cultural Management,20世纪80—90年代至今)。这种划分有一定的道理,既能观察到组织理论内容的变化,也能看清人们对组织理论研究思维的逻辑演进轨迹。

以泰罗、韦伯、法约尔为代表的早期管理学家对组织问题进行研究的时期,可以称作是组织理论发展的科学管理时期。其后,以梅奥、利克特、马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阿吉里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特别强调组织中的社会、心理系统及人的行为因素的作用,他们从事的组织研究的时期可以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以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和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的出版问世为分界线,表明组织理论的研究已进入科学决策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本尼斯出版了《组织发展与官制体制的命运》,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于1979年完成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观念》的写作,这些都标志着组织理论研究已进入系统科学时期。

1983年埃德加·沙因出版了他的奠基之作《组织文化与领导》,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带来轰动效应的《第五项修炼》,20世纪90年代末迪伊·哈克奉献给人们经典性的《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这些都标志组织理论研究已进入文化管理时期。

在传统的管理研究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中,组织只是作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得到讨论,组织仅仅成为一种管理手段而得到重视。其中泰罗和法约尔偏重于分析组织中的管理与决策,韦伯则侧重于探讨组织结构。而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组织则成为管理的核心,人们认识到没有组织就没有管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组织的一个职能。但是,现代组织理论也不是凭空产生来的,它经过了传统管理理论阶段的准备,并在其基础上深化发展起来的。在组织理论的研究中,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各个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及其侧重点的不同,因而先后出现了很多的组织理论流派。我们不可能对每个流派中的每个代表人物都展开研究;对某个具体代表人物来说,我们也无法对他的所有思想都作详细的研究,而只能选择一个时期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并对他们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比如,在科学管理时期,我们只选择了五位主要的代表人物,对他们有关组织理论研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五位代表人物分别是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罗、以博学著称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法国的工程师和地质学家亨利·法约尔、英国行政学与管理学名流林德尔·厄威克和美国行政学家路瑟·古利克、“动态管理学的先知”玛丽·帕克·福莱特。

行为科学时期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一是旧行为科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原籍澳大利亚而后来移居美国的乔治·埃尔顿·梅奥;二是新行为科学方面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伦西斯·利克特、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克里斯·阿吉里斯等。

科学决策时期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需要分析:一是多年担任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经理,不仅是企业家也是理论学家的切斯特·巴纳德;二是组织决策理论学家赫伯特·A.西蒙;三是决策规范理论的提出者维克托·弗洛姆。

系统科学时期主要研究三位代表人物:一是美国的组织发展理论学家沃伦·本尼斯;二是美国的权变管理创始人弗雷德·菲德勒;三是美国的组织权变理论学家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

文化管理时期要研究的代表人物比较多,一共是六位:对组织文化作出科学界定的埃德加·沙因;对组织文化的各种观点进行综合的迈意尔·路易斯;对组织文化中的共有意义进行研究的斯默西奇;研究学习型组织的著名学者彼得·圣吉;揭示混序时代诞生的著名学者迪伊·哈克;组织效能理论研究的先驱理查德·H.霍尔。三、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方法

对理论和理论史的研究不同于对经验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研究。后者常常借助于实地调查或科学实验来了解各自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的规律。而理论和理论史的研究,多半只能运用理性思维、逻辑分析的方法。从组织理论这一学科的特点出发,其研究方法大致有如下两种:

一是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要按照组织理论的实际演进的历史来研究每一个学派和人物,要弄清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探索其理论上的历史渊源和具有创新意义的贡献。任何新的组织理论都是同社会经济、管理实践、技术应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一个工厂技术程度低、人员少,组织就不严密;相反,技术程度高、人员多,组织就严密。

其次要进行逻辑研究。各种组织理论都是为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组织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下,人们面临的组织问题是不相同的。在一个时期,从事组织理论研究的学者注意的是这么一些问题,而到了另一个时期,另外一些从事组织研究的专家学者可能遇到的是另外一些新的情况,他们集中注意的自然是另外一些问题。

但是,由于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共同的,不同时期的组织理论研究者们肯定会在一些最基本的组织问题上进行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探讨。有些问题很早就被一些学者提出来了,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其他学者似乎不再关心这些问题了。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完全相同的问题或非常类似的问题又被某些新的学者提出来,并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如果我们仅仅从实际存在的历史出发,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组织理论与研究者放在一块,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片杂乱无章的理论观点和人物的堆积。组织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任务恰恰就在于要将这些在历史的流逝中出现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用一条清晰的线索连贯起来,使人们从历史和自然的变化中寻找出逻辑和规律。

二是比较分析的方法。要对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就必须对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主要思想的异同、源流关系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这种分析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在运用比较方法时,应当强调比较的系统性。仅仅就某些个别问题进行比较,甚至是局限于个别论点的比较,容易出现片面性。系统比较要求将每一种组织理论流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组织管理的实践中加以对比。

这种系统比较的典型例子是美国组织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所作的美日两国组织管理的比较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管理学界开始出现美日企业组织管理比较研究的兴趣,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判断美日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优劣。1981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通过对美日企业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提出新型的管理模式,学术界称之为Z理论。其主要原则与内容是:① 长期雇佣制;② 合意式决策制定;③ 个人责任制;④ 缓慢评价与提拔;⑤ 控制机制较为含蓄、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较为正规;⑥ 中等程度专业化职工的发展途径;⑦ 对职工全面关怀,包括其家庭。

同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R.巴斯卡尔与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A.艾索斯合著了《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书中提出“7S”管理模式。所谓“7S”是指:① 最高目标(Superodinate):组织灌输给其成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指导性观念或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宗旨;② 技巧(Skill):组织中的主要成员或整个公司的某种独特的经营与管理能力;③ 作风(Style):组织中的主要管理人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其中也包括组织的传统作用;④ 人员(Staff):公司内部重要人事分类的详细内容(即工程师、企业家、企管硕士等);⑤ 制度(System):规定的报告和例行的程序,如举行会议方式,等等;⑥ 结构(Structure):组织图的内容(即部门、分权等);⑦ 策略(Strategy):组织的计划或措施,以此来分配公司的稀少资源,最终实现预定目标。巴斯卡尔和艾索斯将上述的“7S”分为软S和硬S两类。其中,“最高目标”、“人员”、“技巧”、“作风”是软S,其余的则为硬S。在“7S”中,“最高目标”是联结其他各项的纽带。他们认为日本的企业之所以有效能,是因为注意到这些变量的统一,而且特别关心那些和人有关的因素,即软S。他们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美日管理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日本比美国更注重软S。

通过这种系统的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揭示两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管理活动各自的特点和特殊性,另一方面可以揭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性,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管理知识、管理经验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并通过比较不同的组织理论的异同,最终建立起系统的组织理论。

在运用比较方法时,也可以将中国的组织管理思想与西方的组织理论加以比较。不少人认为,西方的组织管理先进,应该全盘搬用。这种想法不完全科学。我去过美国,观察和调查过一些美国的企业、行政部门、学校等机构的组织管理,的确是比较先进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组织就实行了办公自动化管理。美国不仅管理手段先进,而且组织管理的理论研究在世界上也是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其原因是这个国家科学技术一直领先,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相当迅速,这就为高水平的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条件。

美国早就将公共行政学、组织理论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凡要应聘作管理人员的,在学历资格方面,即使有了某一专业的学位证书还不行,还必须具有行政学学位证书。可见美国对管理人员组织管理的理论水平和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因此而妄自菲薄。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不仅在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方面为世界做出过辉煌的贡献,而且中国从古代起就重视组织管理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摸索出了一整套组织管理的丰富经验。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以灌溉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从久远的古代起就形成了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强大的中央行政组织。与此相适应,也留下了大量的历代思想家关于组织管理的研究成果。从孔子、孟子、荀子的著作,到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甚至《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都有大量的组织管理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的尚待挖掘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宝藏。我们既不要有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要夜郎自大,应当将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的组织管理思想的发展进行比较,将对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与整理同挖掘中国古代的组织思想的遗产,概括提炼现代先进的组织思想结合起来。四、研究西方组织理论发展史的价值

研究西方的组织理论发展历史,首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合理内容的组织管理的经验。中国社会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当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实现快速转型时,一方面必须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必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经验。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留给人类的最重要的观念是:科技是生产力,管理是生产力。再过一二十年,中国最为缺乏的可能不是技术,而是成功的管理。

在近30多年中,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作了大量的学习和引进,也效仿了不少管理上的成功做法。但是,光从操作层面上模仿,往往只能学一点皮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是建立在较为坚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不了解西方的组织管理理论,就无法从较深层次上去深入地把握西方管理经验的精神实质。

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他们的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工业化进程也比较早,因而具有丰富的企业与公共管理的实践;另一方面,西方具有理性思维的传统,加上大学教育的发达,一大批学者、专家不断地从事组织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从而使实际的组织管理达到了较高水平。

如果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组织管理,只停留在一般模仿的层次上,这种学习是很难奏效的。我们必须下决心去钻研西方组织管理中的理论,分析这些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组织理论,才能真正把握西方管理的精神实质,也才能真正弄清哪些经验对中国的管理是适用的.哪些用处是不大的。

研究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与流派的第二个作用在于能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西方的组织理论。要了解西方的管理经验必须了解西方的组织理论,而要了解西方的组织理论,就必须了解西方组织理论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流派。西方的组织理论,特别是美国的组织理论,是经过了近百年时间的积累才发展起来的。不对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漫长历史进行考察,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把握这一理论发展的线索。

西方的组织理论是在西方组织管理实践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而且,许多有宝贵价值的组织理论,都是在实际的组织管理出了问题,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才产生来的。每一种理论流派都有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技术与文化环境;每一种理论流派也都同它前面的、后面的流派有着批判与继承、吸收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对这众多的理论流派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从中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观点与结论,才能加深对西方组织理论的理解。

研究和分析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与流派的第三个作用是有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理论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历代的思想家也对大型的社会组织与管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应当承认,现代的组织理论只能建立在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和有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只有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组织与管理思想,总结概括现代先进的组织和管理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既富有现代色彩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组织理论。

西方的组织理论有其文化与政治制度方面的烙印,正是这种烙印决定了我们不可全盘照搬。但是,西方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有用的借鉴。西方组织理论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是与其发展中允许各种流派进行学术上的争鸣分不开的。

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理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模式与典范的变更。而这种变更并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有一个过程:问题(Q)—观察(O)—假设(S)—证明(P)—理论(T)。科学研究并不是始于观察,而是开始于问题,有了问题,展开学术争论,才能百花齐放,建构出许多“假设”即“暂时性的理论”。这些“暂时性的理论”在相互的竞争中,最终都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凡是正确的就保留下来并不断完善;凡是错误的则被抛弃。只有这样不断地探索、积累,才能打好一门学科理论建构的基础。新的组织理论的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过程规则。(1) G.摩根在其著作中归纳出10种关于组织的定义:(1)组织是追求目标的理性实体,如企业;(2)组织是权力分子的结盟,如立法机构;(3)组织是与环境互动的开放系统,如科研机构;(4)组织是为实现目的的人为系统,如宗教团体;(5)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单位组成的松散式结构,如学校;(6)组织是影响决策的政治系统,如工会;(7)组织是对内部成员互动加以约束的工具,如军队;(8)组织是通过内部纵向、横向关系处理资讯的单位,如行政部门;(9)组织是成员只能接受制度而无权自由选择偏好的模式,如工厂;(10)组织是由不成文的协议构成的团体,如利益集团。(2) 参见尼古拉·亨利《公共行政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3) E.Cross and A.Etzioni:Organizations in Society,N.J.,Prentice Fall,1985,pp.5-7.(4) F.E.Kast and J.E.Rosenzweig: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A System and Contingency Approach,N.Y.McGraw-Hill,1970,p.9.(5) 参见张润书《行政学》(修订四版),台湾三民书局2009年版,第123页。(6) 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7) 像台湾学者姜占魁教授就曾以学派为标准来划分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但姜占魁教授似乎过于考虑学科的特点,因此,历史线索被掩盖了,显得有点混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