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01:18: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胜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

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作者:王胜江排版:小不点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08660967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一越过山丘,发现创业的内心引力俞敏洪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

这个世界有很多座山,也有很多条路,创业之路就是那条通向山巅的最难之路。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不断翻越一个个的山丘,山丘之上写满了关于选择、勇气、挣扎、失败、成功的故事。

为什么要越过山丘?仅仅是因为山在那儿吗?是,也不是。对很多人来说,创业只是好奇和时尚,所以当他们走到半山腰,意识到这条路其实是“自我折磨”的过程,于是转身,下山。

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无论道路多么艰险,也无怨无悔。如果不创业,他们会后悔一辈子,会充满遗憾度过余生;他们清楚意识到生命无法永恒,不能去过那种没有挑战的庸常人生;他们棱角分明,梦想创造只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他们即使身处最黑暗的地方,心中也存在光明;他们对创业有着强大的内心引力。

当我们在内心引力的作用下全身心投入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也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员所说的“处于巅峰”、艺术家所说的“灵思泉涌”。我们变得如此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以至于周围的一切都感觉不到了。在心流中,行动和意识合二为一。时间飞逝如电,自我消失,一切的一切,无论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达到巅峰状态。

当然,梦想从来不是什么实惠的东西,它往往无法带给我们世俗的享受,但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正是内心深处来自梦想的引力。我的老朋友、创业好搭档王胜江,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强大内心引力的不安分子。他在40岁人生最辉煌之时毅然跳出生活舒适区,成为商业地产界转型创业投资第一人。

对于创业者,他一方面鞭策“创业者只有亲力亲为、以一当十才可能成功”;另一方面鼓励“只要我们不放弃,一直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他相信自己到60岁的时候,还会保有一颗创业创新的心,相信胜败由心力而生。

他平均每个月跑3个城市,做4场校园公益创业讲座,参加5场创业路演大赛,写了24篇创业点评文章,点评超过100个创业项目,平均每天处理5个事件,经常来回200公里地奔波,在车里处理公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毫无保留地写在这本《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中,希望创业者们找到自己的内心引力,少走弯路,最终能挤进成功这道窄门。

我在很多场合的演讲中一直对创业者说,如果想厚积薄发,不读书是不行的。读书给你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和气质。而一个人的情怀、胸怀和气质绝对是能把事情长远做下去最好的三个动力。所以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你也不能灭掉自己的感觉,即使你什么都不想干,也要保持读书,把情怀修炼出来,把胸怀修炼出来,把气质修炼出来。

王胜江的这本书,诠释了一个40岁中年男人的情怀、胸怀和气质。他把智慧知识、经验才能、与人交往的全部集合,慢慢地转换成自己内在气质的一部分,并且提纲挈领地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创业生存法则,辅之以最新点评的创业案例,值得每一个创业者细细品读。

其实,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人生本来就可以有很多不同,既然人生只有一次,选择你爱的,怎么选都不会错。我觉得人生一辈子一定要有一次创业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创业机会可以是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可以是先单独创业。

创业是艰难的,我们需要容忍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关系,甚至有的时候必须屈服于某种既定的规则、习惯和习俗,但我们的容忍不能变成只知道戳断自己脊梁骨,只知道自己一辈子在地上爬,而不知道人是可以站起来行走的灵魂。

什么叫站起来?那就是放弃你不愿意放弃的一切,冲破你不敢冲破的障碍,重新开始你新的人生。最典型的开始是打破你自己心里的懦弱、自卑。这本《创业生存法则》包含了创业中多个领域的方法论,是创业者打破自己“心魔”的最好武器。

书中创业者们的产品也许并不实用,也许并不划算,但世界需要这样的存在,因为这代表着一群执着可爱的生命和他们内心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来源于他们在创业路上不断地行走和对生活的热爱。推荐序二创业是一场战争,你All in了吗?盛希泰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

创业只要找到对的人,很容易成功,早期投资是投人,也是这个道理。我的体会是,对的事情,没有合适的人,也不要做,最后会错;本来没有那么对,但找了一个牛人,有可能变成对的。

做洪泰基金以后,每天会见很多创业者,如果没有共通的感觉,我是不投的。你来找我聊,你以为我在玩儿手机,其实我在听你说话,你如果把我讲兴奋了,手机就扔一边了。王胜江,是一见就让我兴奋的那种人。

我和胜江是青联的朋友,我对他有很长时间的了解。创业者要想成事儿,狼性和悟性都不可缺。王胜江一看就有狼性,他的精气神、气场,乃至眼睛、鼻子,都透出这种气质。他在SOHO中国管销售市场,2010年卖了创纪录的200多亿元。这种落地能力和执行力,用在一个创业项目上会飞起来,再加上现在这么伟大的创业时代的机遇,不成事都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All in精神”,也就是背水一战。中国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要给自己留退路,任何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距离去年4月19日洪泰创新空间成立已经快满一年,王胜江一直在“All in”,至今仍保持着“洪泰速度”,在去年的10月他曾驱车奔波在北京与杭州之间,三天往返3700公里。

创业必须从零开始,有清零的心态。王胜江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作为一个40岁的“创业新人”,他能放下过去的辉煌、放下身段每天和创业者们泡在一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些一线经验和教训总结成这本《创业生存法则——迈向成功的10堂必修课》,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走向成功。

我本人是从一个从业20多年的投行老兵,跨界到天使投资领域的。天使投资的阶段和PE(私募股权融资)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中间隔着VC(风险投资),没有任何交集,圈子完全不搭,思维方式也不太一样,肯定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自己也在重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着时代往前走。

真正的企业家,他们90%的特质是天生的,还有10%靠的是后天的学习和交流,但是差了这10%就无法成功。对创业者来说,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比如每天晚上11点半到凌晨1点半之间的这段时间,是我的学习时间,这两个小时我一般会静下心来看书、看朋友圈分享的文章。我相信,王胜江的《创业生存法则》是每个创业者都值得一读的书。

创业就像打一场战争,创业者就是战争的最高指挥官,你必须赢,没有退路,这是创业者们唯一的出路。打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弹药,王胜江的这本书也是弹药。看了这本书,你会知道为什么你敲不开投资人的门,为什么真正的好猎人只在冬天捕猎,什么才是创业公司公关的正确姿势等等创业中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人的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谁决定了你的成败。创业者们每天面临很多选择和诱惑,可以跟女朋友约会,可以看电影,可以逛街,也可以在办公室里通宵加班,有N多选择,你人生的积累就是N多选择加起来的结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在宝贵的时间里,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创业才能更靠谱儿。自序一场追逐梦想的修行

创业的过程很辛苦,从一个有组织的人变成一个没组织、没人管在社会上漂泊的人,内心的挑战、对前途的不确定、对创业的坚守与彷徨都让人煎熬。

我是2013年3月从SOHO中国离职的,离开原来的岗位,最初的半年没什么感觉,不用去上班,待在家里休息。拼了十几年,有苦有累,刚开始几天休息放松觉得还挺好,时间久了就有些不适应,或者说是迷茫。人一旦忙了那么久,就适应了那个节奏,休息几天以后还是想找点事做。

每天早上起来,就跟无头苍蝇一样,开着车就出来了,围着北京城瞎晃悠,看着地铁口、公交车站那些排着队,熙熙攘攘挤着的人,觉得他们蛮幸福的,因为他们是有目标的,知道要往上班的地方赶,而我只能送完了家人上班,然后找个CBD(中央商务区)或者写字楼,进去转转,喝杯咖啡,看着这些高楼大厦,想想自己的过往,的确有些神伤。

人一闲着,就会每天胡思乱想,能想清楚一些事情,更想不明白一些事情。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问自己要不要跳出房地产?问自己以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明天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没有人能说明白,可是困惑的时候唯一能找到明天的就是坚持。只要方向是对的,熬上一段、坚持一下,就一定能挺过明天,看到早上的太阳。

我去寺庙,走走逛逛,听听禅语,学习一些佛法禅宗的故事;找朋友交流,跟朋友喝酒聊天,热闹之后,留下的还是一个人的孤独。那个时候好像我无法向人表述自己的状态。渐渐地我终于悟到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因为那是一份执拗,一份对于生命的较真。

一段时间的闲逛与磕磕碰碰以后,我发现一点儿新鲜事。出于自身对房地产的敏感,我发现很多科技园、产业园区人气不够,空空荡荡,有的甚至还长了杂草,于是萌发了想做“产业+房地产”、“科技+房地产”的想法,所以在2013、2014年我思考的都是有关产业园的发展。两年产业园摸爬滚打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艰辛和痛苦。

做“房地产+”的概念是在跟老友盛希泰聊过之后碰撞出的一个新想法。我是商业地产出身,正在创业,国家也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我十分兴奋,而能够将这些元素都整合在一起的平台就是“创业+空间”的概念。

我在经过几个月的调研考察以后,于2015年4月19日举行了洪泰创新空间的新闻发布会。我把那天当作我生命的重生,也是我真正创业的第一天。

创业本就是一场穿越沙漠的过程,创业者跋涉在沙漠中,艰难地行走,在极其干渴的情况下需要一杯水。城市生活中的一杯水极其寻常,微不足道,可是沙漠中的一杯水却弥足珍贵,甚至可以决定生死。

正在创业的人如何获取这一杯水呢?

一方面,大多数创业者要靠自己。创业者那么多,投资人不可能普降甘霖,创业者只能自己去深挖沙漠,给自己挖坑,挖得深了,可能就挖到了深泉。这也是一个否极泰来的过程,人背到了极点,那么一切就都会变好了。

另一方面,洪泰创新空间作为外部合作伙伴送来的一杯水,就是投资人、外部资源送来的一份温暖。洪泰创新空间为广大创业者提供的这杯水,我希望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从创办洪泰创新空间开始,几乎每天早上我都和创业团队一起吃“创业早餐”,聊创业项目。现在我将这些创业心得和最新的项目经验写进这本书,希望用这些创业方法论来武装创业者,让大家少走弯路。同时,这也是我说给创业者的体己话,希望创业者不再孤独。写于黎明中的北京城2016年2月28日第1课寒冬生存法则:当创业潮遇上资本寒创业者,从开始创业就进入了寒冬,就要有冬天的感觉,有猎人、狼性的心才能成功,冬天是永远伴随着创业者的。如果有一天创业者发现自己身处夏天,也许就面临危机了。创业者从出生那天就开始如履薄冰,一定要备好过冬的粮。创业寒冬,你该如何生存?

干货点评:

别人疯狂的时候,我撤退;别人撤退的时候,我疯狂。冬天最大的胜利,就是别人死去了,你还活着,生存下来,就好。只要你活着,你就成功了。

冬天是永远伴随着创业者的,你不能有夏天的感觉,一旦有,你的冰就会化掉,变成水,身体会出问题。创业者一旦享受了夏天,创业危机就来了。

冬天来了,反而是最好的时候。为什么?天寒地冻,很多创业者因为穿得太少会被冻坏,自然会退出竞争。你这个月在,下个月在,一年以后还在,可能跟你竞争的10家企业全没了,那你就成为老大,你不战而胜,所以这是你最好的时候。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兵法的大智慧,对于真正有品质的创业项目来说,这个时节需要尤其珍惜。

对于创业者来说,要学会调整,前期不用太局限于当下流行的商业模式,只要确定一个好的创业方向,坚持下来,不管是打游击战,还是城市攻坚战,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活下来。只有活着,才会有发展。困难的时候、艰难的时候熬一熬、坚持一下,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很多人说要准备余粮,这没有错,但我觉得更多的是要让自己变得耐寒和抗冻。抗冻是明知道冷,你还要坚持,创业者最牛的就是能够咬着牙挺过寒冬;而耐寒就是要让自己变得强大,我可以穿得很单薄地过冬,因为我肌肉多,身体好。

所以,一个企业要练好内功,才能在寒冬幸存,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融资上。

创业者不能把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融资上、寄托在投资人身上,投资人从来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很多创业项目开始阶段是不需要烧大钱的,应该立足于自身,而不是想着一开始就融一大笔钱,然后烧钱。[1]

第二,All in是一切的前提。

All in,就是不留退路,全力以赴。不只是下决心开始创业,融资之后同样需要All in。拿到融资前要自力更生,有埋头做事的心态,把初心坚持住,不要天天围着投资人转,要把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是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到创业这件事儿上。拿到融资后也要保持一个艰苦创业的心态,不要在星光闪耀下迷失自己。你全力以赴了,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没有全力以赴,一定会失败。押注押到无路可退,押到没有遗憾,美好的明天才会到来。

第三,理性创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赛道不够宽,而是败在自己的能力没有跟上自己的野心。创业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做自己能做到的事,而不是做自己想做却超越自身能力和积累的事。创业者一定要在自己创业的领域内有独到的见解,有很深的阅历和经历;如果没有,要找到在这个领域内的大牛做合伙人,否则你跟我说你能做,我也不相信你能做得到。

第四,创业者要有分享的胸怀。

今天这个时代创业者如果没有分享意识,没有合伙人思维,很难成事。现在创业必须靠团队作战,要舍得分享股权。如果我真的是一个牛人,真的值得你拉我合伙,必须给股权,不给股权,只能说明我不重要。所以希望每个创业者都应该清楚这个道理,投资机构是同样的道理。每个公司如果只能一个人独立决策,一个人说了算,任何人无法跟你一样全方位的思考,跟你平视,这个公司离失败就不远了。

第五,创业要回归商业本质。

商业本质是什么?赚钱。任何不赚钱的创业都是“耍流氓”。有很多创业者为了追求高大上的概念,作为融资的噱头,不惜把自己一些很赚钱的项目砍掉,虽然融到了大笔的钱,却失去了自身的造血能力,终究难逃因烧钱而死。

创业根本的目的是让项目盈利,而不是制造数据让创业者虚胖。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总讲数据,就是因为他没有利润,那就只能用数据来表示他很成功。真正好的创业者应该是把市场做好、利润做好,毕竟不赚钱的商业模式都难以持久。

第六,创业者要有企业家意识。

每个创业者都要有企业家的意识,不要小富即安,要做解决问题的事业,才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业和做生意有本质区别,要带着使命感、责任感上路,才可能走得长远。每个创业者都应该问自己,你是不是真正为社会创造了价值,还是只活在虚荣的泡沫里,努力做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梦。

第七,头脑清醒,不被捧杀。

媒体需要打鸡血的创业故事,愿意追捧年轻的创业者,不一定就是那些创业者真的牛,有时只是媒体需要这样的炒作。如果迷失在媒体营造的幻觉中,忘记了自己是创业者,一步走错,马上就会变成媒体眼中狗血的失败者。那些曾经追逐你、力捧你的媒体,不但会毫不留情地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你推下悬崖,还会像秃鹫那样的食腐动物一样,把你的尸体撕得粉碎,让你永世不得超生。案例复盘及启示案例一:创业者的七个硬币

2015年6月,我作为评委参加了《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中国创客挑战赛。比赛在1000多名参赛者中遴选了120个优质创业项目,现场分组,逐一PK(对决),其中一个来自安徽的创业项目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最终16强。

比赛中,这个项目清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运营体系、高效合理的逻辑整理令人印象深刻,两个创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

晋级中国创客挑战赛16强之前,两个创始人为了创业日子过得很苦:从外地到北京参赛,一直都是坐硬座,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为了准备参赛,有时候忙得一天只吃一顿饭;到北京参加比赛,别人清一色的苹果笔记本,他们抱着一个老式的、非常笨重的笔记本上去;用的手机也是老款,接电话时跑到一边接。

两个创始人是十几年的交情,最困难的时候两人一起度过,他们都是连续创业者。2011年,他们做水果茶电商,由于资金链断裂,第一次创业在2013年以失败告终。更悲催的是,一次他们出差坐车时,仅剩几百元的钱包被偷,到了住的地方两人身上加起来只有7枚硬币。

有比赛评委问他们:“你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创始人用手指摆出了一个“7”的造型,“‘7’是那一年我们仅剩的7枚硬币,‘7’是我们的幸运数字,而且‘7’的造型也像一把手枪,意味着挑战自己。”《创业维艰》这部畅销书的作者本·霍洛维茨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他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首席执行官)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时间几乎全是困境。”这些创业先驱们亲手缔造了互联网奇迹,也曾经历泡沫破裂的苦楚、从云端跌落深渊的失败。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死去,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而成功者幸存下来,成为传奇。而创业本身,正如《创业维艰》这部畅销书的英文名称一样: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电商创业可谓“九死一生”,面临“7个硬币”绝境的创始人没有放弃,或许在创业寒冬中,也只有这样勇敢向命运挑战的创业者才能熬到春暖花开,守得云开见月明。案例二:面包甜点烘焙

一个关于面包甜点烘焙的项目。创始人之前开过蛋糕店,对烘焙行业有所了解,目前做了一个烘焙行业的电商平台,产品的安卓版和iOS版(苹果移动操作系统)都已经上线,已经包装了两个品牌。

项目定位是烘焙师的孵化平台。平台会选择优质的烘焙师,然后根据烘焙师去包装一个品牌,再把这个品牌拿到平台上去推广,目前接入了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这些端口,更好地去推广。

平台在孵化过程中会帮助烘焙师做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目标用户定位,然后进行场景化销售,比如说早餐甜点、下午茶等等。

项目前期是孵化烘焙师,打造优质产品,形成品牌;后期开发一个App(应用软件),搭建一个烘焙行业的电商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购买各个品牌的产品、进行情感交流互动,获得一站式的购物体验。

我觉得这个项目模式挺好玩的,重点是能不能玩起来。从目标客户群体上看,可能针对的办公室白领人群居多,但我总怀疑这件事对于用户来说,到底是不是有那么方便。这种消费体验是不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前一阵子有些做共享经济的探索项目、厨师上门做饭项目、到家服务项目都相继停业转型了,那这个项目与它们相比,有什么差异呢?优势在哪里、目标客户特点是什么?

从盈利模式上来看,我觉得早期的盈利模式可能有些问题。因为早期基本上是不赚钱的,不管是对于烘焙师的孵化包装,还是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塑造、早期的推广宣传,这都是需要烧钱的。早期烧完钱以后,烘焙产品的收入能不能保证项目活下来呢?

后期做起来以后,产品的需求量大了,平台需要在线下完成生产制造,线下门店布点、产品的物流配送、推广渠道,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物流是个很难的问题,京东做了这么多年才经营好自身的物流网络。线下物流配送的方式不管是自营还是与第三方合作,需要考虑的因素都很多。

如果是自营物流,人力成本、配送成本都会提升,而且还有人员管理和物流管理问题;如果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由他人配送的话,配送时间、配送方式都很难标准化。

总的来说,这种垂直细分的消费方向是对的,未来的消费肯定是精细化的,把一个点延伸做到极致就很好了。案例三:数理化公式编辑器

一个做在线教育的创业项目,创始人是做技术出身,以前做了十多年的排版,现在跨界做在线教育。项目的核心就是基于H5(第5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数理化公式编辑器,包括几何和有机化学方面公式的输入。

这个编辑器所有的数据编辑功能是通过自己的算法设计的一个智能检索工具条去实现公式的编辑输入,主要是建立一个庞大数据库,实现内容的数据化。用户只需要通过键盘输入就能便捷地跨平台输入,在PC(台式电脑)端和移动端都能方便切换,针对在线教育过程中的在线考试和在线作业、在线讲课等场景都可以实际输入数理化公式。

看完这个项目,我觉得创意挺好的,方向也不错,如果真能够把这个编辑器推广普及,解决一个市场空白,对于学生、老师、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刚性需求,后续在推广上可以与学校、教委等方面合作。

这个项目的难点一方面是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实现内容数据化;另一方面是特别考验交互性,这点需要注意。作为一个工具软件,目标性很强,这是有价值的,但是我唯一担心的是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如果这个项目投入市场,用户需求特别大,别人如果也想做,是否有技术门槛?如果没有技术门槛,就没有价值;有了很高的门槛,就会有技术专利,这样就有价值,必须得保证自身的独特性。

整个项目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商业化变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未来所有人都用这个产品,怎么去赚钱?整个项目的商业化要想清楚,把商业模式的价值变现。

在创业寒冬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商业的本质——赚钱。任何不赚钱的创业都是作秀,难以坚持。

[1] 美国德州扑克中的一种打法,即主动全押。——编者注"创业是一场狼性的修行

干货点评:

创业的本质就是带有攻击性和颠覆性,创业者不应该做温室里的花朵。资本寒冬,创业者不强壮,谁会投钱给你?因此创业者要有肌肉是最重要的。

相信看过《狼图腾》的人,都会对草原狼那种强悍勇武、锐意进取、冒险竞争的精神所触动,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们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中为了胜利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对手最恐怖,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我喜欢那些有大脑,有四肢,执行力强,以一当十的创业者,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狼性”。狼天生就有一种桀骜不驯的奋斗性格,奋斗是狼生命的本质,狼以顽强的生命力雄踞于天地之间。

狼性文化有三种特征:

首先是嗅觉敏锐。从行业趋势到策略应对,要时刻保持对市场和用户的敏感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其次是极具进取心和攻击性,不轻易言败,贪婪并执着的精神也正是很多企业的成功之道。

再次,最重要的一点是团队精神,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效的团队合作和执行力,往往可以令创业企业脱颖而出。

所以狼性文化绝不是“野蛮”和“贪婪”,而是对于目标的敏感和专注、不轻言放弃的坚韧和执着、团队间无条件的信任与合作。

中国遍地都是孵化器、创业空间,洪泰创新空间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狼性训练营”。我们关注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团队、用户,训练创业者的狼性“肌肉”。我们投资的理念就是要找这些有狼性的创业者,有四肢,有大脑,还要靠谱。另外,我还喜欢有缺点的项目。因为有缺点,它才有发展空间,而且一个创业者知道自己有缺点,才能不断进步。那些精于吹牛、忽悠的创业者是不受投资人欢迎的。

创新空间的核心是要形成创业文化,狼性的创业文化。创业者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要具备攻击性,参与狼性的竞争,尽快地进来,尽早地离开。作为一个入孵的创业者,进入这个平台以后,并不是说就万事大吉、坐等钱来了。洪泰创新是一个创服平台,但不会把创业者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培养,创业者也不是花朵。

也许是北京的创新创业做得很好,处在所谓风口的风暴中心,BP(商业计划书)、商业模式、见投资人、路演、融资、天使、A轮、破产、下线、烧钱、死亡……这些创投热词充斥在创投圈。

不过,当你走出北京,到比如合肥这样的城市,对于创新创业,会有一个别样的认知。在这里的创业者,没有那么浮躁,多了一些对于创业、生存、活着的思考。换句话说,可能这里的创业者创业项目没有那么高大上,但会让你感觉很踏实。他们没有一上来就抢着说自己要估值多少,融资多少,他们可能不善漂亮的表达,但是他们的项目能产生现金流,能够赚钱,能够做成一个生意从而活下来。所以,创业者应该清楚地知道创业是自己的事情,哪怕没有资源没有投资人也要去坚定地创业。

进入创新空间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创业者吸收各方面的资源不断成长,你成功了,扩张了,那你肯定出去了;如果你失败了,对不起,你也被淘汰出局了,因为你可能不适合这里面的氛围。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优胜劣汰的概念,但我觉得用新陈代谢更合适一点。

说到新陈代谢,那在洪泰创新空间里面,创业者、创业团队之间必定是存在竞争的。这种竞争是狼性的竞争,你必须具备攻击性,创业的本质就是带有攻击性和颠覆性的。

资本寒冬正是培养创业者狼性的好时机。寒冬同样是一种新陈代谢式的过滤机制,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寒冬中,正悄然孕育着一批将来能够颠覆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合称)的伟大企业。创业者们,不要惧怕寒冬,不要退缩,张开双臂勇敢地迎接它吧,在狼性创业中成长,在成长中狼性创业!失败是个大概率,成功只是小概率

干货点评:

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每天想着怎么去改变世界,而应该静下心来,找到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先满足小范围用户的真正需求,专注于解决眼前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解决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

和创业有关的电影很多,还有人总结出了创业者必看的十大励志电影之类的清单,但我认为2015年末上映的《火星救援》是最值得创业者们在寒冬中喝下的一碗“热鸡汤”。《火星救援》讲述的是在一次登陆火星的任务中,宇航员马克经历了一场恶劣的风暴后与机组成员失联,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发现自己孤单地置身于异星球。乐观而坚强的马克脑洞大开,成为火星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农民,在荒蛮之地种起了土豆,并找到了与地球联络的方法,解决了无数琐碎却攸关生死的具体问题,最终活了下来。

有人戏称《火星救援》讲的是一个创业团队艰难的创业故事:6个创始人,5个人离开了,但留下了源代码,创始人独自一人吃了各种苦头把公司做起来,吸引到外界注意后,大佬们给他提供了外部资源,老成员重新回归团队,最后创业成功。

那么我们能从这部“最佳火星创业励志剧”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启示一:创业者,你是“T型人才”吗?

电影男主角马克拥有植物学和机械工程学双硕士学位,正是凭借强大的专业度,才有了在一个陌生的星球生存下来的资本。所以创业者既要博学,更要专业。博学是说创始人在创业初期往往要身兼数职,一人分饰多角:融资、产品经理、设计、商务、公关、记者、策划、品牌、广告,被逼成一个“杂家”。专业是说创业者要在你创业的领域内有较深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独到的见解。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一专多能”。

也有人用“横轴”和“纵轴”来形容T型人才:

首先,横轴代表思维广度,纵轴代表专业深度。

其次,横轴代表接纳和开放,纵轴代表专注和参与。

最后,横轴代表整合设计,纵轴代表根源思考。

总而言之,创业者应该努力成为既有跨界思维,又有专业深度,既能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心态,又能专注于具体领域,既能从系统的角度做整合方案设计,又能对问题做根源性思考的T型人才。

启示二:面对危险,永远不要转身逃避。

马克在整个电影当中不断地遇到危险,但他总是冷静下来,面对难忍的伤痛,自行动手术把身体里残余的金属拔出、缝合,尽管十分痛苦,但若不冷静处理,他可能连一周都撑不过去。创业也是如此,总是有一些力量能用各种奇葩的方式让你“泪流满面”,只有咬牙撑过去,才有以后。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如果直面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

启示三:失败是个大概率,成功只是小概率。

创业者在开始创业后就要面对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对困难你没有选择:要么等死,要么马上动手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既然前路无从参考,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重复这个过程,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但即使你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失败仍然是个大概率,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影片中马克突破了无数的困难回到地球,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也是好莱坞大片的剧情设计需要,而真实世界的情况则要残酷得多。永远不要忘记,成功只是小概率,而前提是足够幸运。

启示四:创业,你得有点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部电影通篇传达一个声音:总是会有可怕的问题发生,但你永远都不要放弃寻找解决方案,一定要相信方案的存在。

而有的创业者眉头永远紧缩,总有数不清的事情需要抱怨,浑身充满负能量,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你再苦再累再难,能有马克独自一人在火星上生存几百天难吗?一个浑身充满负能量的人,稍遇困境就有可能一筹莫展或大发雷霆;而一个阳光乐观的人,无论境况如何恶劣、处境多么危险,也会想办法活下去,因为他知道这世界还有无穷乐趣等着他去体验,绝不轻易放弃。

启示五:世界并不一定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这个世界。

地球少了马克一个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马克却需要整个世界来拯救他。对社会来说,少一个创业项目没有什么问题,而创业者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所以创业者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大,不要把目标定得太宏伟,毕竟另一个叫“马克”的年轻人创立Facebook(脸谱网)的初衷也不是想造福全人类。第2课清醒的力量:创业不是一场狂欢创业是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盲目讨论O2O(线上到线下互联网营销模式)、大数据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把企业做好,一年赚上几个亿,你跟投资人讲我不知道什么商业模式,他一样会肯定你,会投你。创业者本就应该是特别二、特别轴、特别愚直,跟疯子一样地坚持和执着,这样的人往往容易成功。把其他人都当作傻子,自认为是最聪明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创业你得说“人话”

干货点评:

创业者要学会做减法,抓精髓、讲本质,能够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都听懂的项目才是好项目。简单粗暴地说就是:一个人需要多少钱,通过什么方式,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数据、“互联网+”、O2O,这些时髦的名词风靡全社会,充斥创投圈。随便走进一个咖啡厅,总能听到这些关键词,创业项目里面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大数据,你都不好意思跟投资人开头。

网上流行的段子调侃说放高利贷的改叫P2P,乞讨改叫众筹,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叫穿戴设备,看场子收保护费的叫平台战略,搅局的叫颠覆性创新,借钱给靠谱的朋友叫天使投资,借给不靠谱的人叫风险投资。

创业者要懂得说“人话”,很多人弄出一堆模式,套用一堆术语,想单纯依靠这些打动投资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勤奋的投资人天天跟创业者打交道,自然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很容易分辨究竟是实干还是忽悠。

那投资人怎么判断是否可投呢?除了项目和模式可取外,最关键的还是团队,说白了,还是看人!商业模式再好,人不靠谱也难成。所以创业者在与投资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诚实地回答投资人的质疑,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乱套概念。

说到这里,我其实蛮佩服68岁的“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就靠一瓶老干妈,做了几十年,身价70亿元,她才是中国最任性的女神!女神没有大数据,不用互联网,照样走向全世界。

如果说创业泡沫期投资人生怕抢不着项目,还能有耐心听创业者的废话,那么资本寒冬中创业者就更要学会说“人话”。

随着创业大潮的兴起,投资人群体的数量迅速增长,整个创投圈也开始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对创业者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偏偏就有些投资人也开始不说“人话”,很多创业者在融资的时候,最痛苦的是很难从投资人那里得到一个痛快的说法。

对投资机构来说,好项目永远是稀缺的,不少投资人感叹抢项目如同追校花。但有些投资人,他们不感兴趣的项目,也不会明确对你说“不”,因为他们最希望的就是你一直吊在他这棵树上,永远不要去找其他的投资人。

如果创业者不仔细分辨投资人的“黑话”,会误以为自己的项目还有融资的希望,殊不知错过了投资的最佳时机,最后只能独自默默承受一万点伤害,以至于有创业者总结出了一套投资人的“黑话密码本”。

比如“要是我碰到你这个项目,我想都不想就投了”,其真实意思可能是:现在我得想想了!再比如“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们会研究研究,保持联系”,其真实意思可能是:可惜你是重点领域里不重要的那个人。

其实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好好说话,说“人话”,真诚地和对方沟通都是基本的素质,如果总是想耍小聪明,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案例复盘及启示案例一:未来农业

一个关于未来农业模式的项目。创始人在10分钟的路演时间里,说了很多内容,包含大数据、各种发展模式、供需关系、物流网、营收时间等,PPT(演示文稿)内容很丰富,信息量极大,PPT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体的项目介绍,穿插各种数据网络,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都害怕。我极力地试着去理解,然而实在是信息量太大,没有领悟精髓。

我硬着头皮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位创业者的思路。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现在的食品安全、农产品的二次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想打造一个绿色健康产业,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活服务商。整个项目是运用“互联网+”搭建农业物联网,做成一个智慧生态农业;与社区物业合作,建立社区O2O体验店,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健康,实现人人共享。

目前平台上有5000多会员,3万左右的粉丝,线下有20家社区O2O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的全方位互动。平台上的所有用户都可以去这个有机生态农场体验,从源头体验农耕文化,让用户自发地去了解原生态,促进产品不断优化,从而满足用户需求。

在传统农业中运用“互联网+”打造生态智慧农业的这种模式是很好的,这也是后续的一个发展方向,一方面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商业交流;另一方面能够解决用户对于健康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

关于其中的流程简化问题,每一家店的需求量不一样,不同产品的成本不一样,你的营销战略、品牌推广的方案也要相应地调整。

农产品肯定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其核心是怎么去保证安全。物联网、视频监控只是一个形态,重点是内容:在这么多环节里面,这种大批次的频繁检验,能否做得到落地执行是个问题。

从整个项目来看,规划很长远宏大,覆盖面很广,所以我就有些疑问:农业收入真的有那么高吗?怎么确保农业收入来源的可行性?

这个项目有两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客户导入口在哪里?做这样一个智慧农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吸引用户,导入数是多少?另外,针对的客户定位是怎么样的?并不是宏观地说一些概念、讲一下未来的战略就可以了,重要的是搞清楚哪些人是产品的客户。

第二,怎样成为一年销售达10亿元的农产品品牌?核心是要看内容,要做好内容,而不是说覆盖多少城市、建立多少社区店、价格如何优惠、上下游产业链如何打通连接就能解决的。

不论这个项目是否可行,创业者都应该学会做减法、抓精髓、讲本质,争取做到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都听懂你的项目。案例二:从B2B,到B2C,又到O2O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项目,创业者在介绍项目的时候说:“我的项目既是B2B(企业对企业商业模式),又是B2C(企业对消费者商业模式),但现在是O2O。”

我当时就特别纳闷,问他为什么现在是O2O?

他说:“因为现在大家都做O2O,都说O2O啊,我要不说自己的项目是O2O,投资人都不会看。”

无奈的同时我思考了两个问题:

一是创业者对于B2B、B2C、O2O、VC、PE这些基本的概念真的理解吗?

二是创业者一定要在乎这些所谓的潮流模式吗?坚持做自己,坚定方向,能活下来不就很好吗?

所以创业者真的不要被这些潮流模式所左右,迷失了自己,成功没有捷径,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和判断,不能随波逐流。VC有风险,拿钱须谨慎

干货点评:

不是所有的钱都是“不作恶的善钱”,要找适合自己的VC融资,争取得到除了钱以外的资源支持,而且这种资源必须是你需要的,如果不是你需要的却强塞给你,可能成为累赘甚至反受其害。

在资本寒冬中,创业者融资的难度确实很大,因此很多创业者的思维是管它谁的钱、什么钱,先拿了再说,往往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风险。

投资人的钱分三种:中性的钱、好的钱、坏的钱。

创业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人当然皆大欢喜,创业者拿了VC中性的钱,项目失败了还可以一边唱着“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一边重新找新的项目创业。一旦创业者遇人不淑,“嫁错了人”,可就麻烦了。

如果创业者拿了那些有“特殊背景”的“恶钱”,失败了就不是从头再来那么简单了。有些投资时大方仗义的“土豪们”看起来真的很像天使,但是一旦项目失败、投资款血本无归后,翻脸比翻书还快,虽然他们也真的没认真看过几本书。

也不排除有少数胆大妄为的创业者在融资时就抱着欺骗投资人的目的,拿到钱后转移资金,故意把项目做失败,有些投资人接受不了,结果开始不断地找创业者要债。

有一些投资人就着“资本寒冬”玩起洗钱的黑金游戏。当然也有个别投资人和“聪明”的创始人合谋起来洗钱分赃。某些心怀叵测的投资人利用“资本寒冬”逼创业者签下种种苛刻的不平等条款,实际上花钱的话语权归投资人,他们来决定怎么花钱,把创始人当成摆在台面上的傀儡。

某著名创业媒体曾报道某创业者遭遇投资人趁火打劫要求洗钱千万,然后就投资,而当创业者“人神交战”一番,走投无路只好无奈照做帮他洗完之后,投资人就出尔反尔地撤资,拍拍屁股走人了,只剩下创业者一个人默默擦屁股。

你能想象当你创业失败身心俱疲时,却突然发现你的“天使”投资人组建了几十人的“追讨”团队“驻扎”在你父母家中,将你的“不诚信行为”对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们大肆宣扬吗?

所以对于一个成熟清醒的创业者,你要清楚哪个投资人的钱对你有钱以外的附加价值,这很重要。不是所有的钱都是“不作恶的善钱”,要找适合自己的VC融资,争取得到除了钱以外的资源支持,而且这种资源必须是你需要的,如果不是你需要的却强塞给你,可能成为累赘甚至反受其害。

创业江湖上流传着不少关于投资人的段子,也是对投资人圈子种种乱象的一种调侃:

段子一:某位投资人喜欢投女性创业者,常常半夜约女CEO进他房间聊天,后来大部分女CEO会带着老公一起来谈项目。

段子二:某基金内部竞争严重,创业者跟一位副总裁约在咖啡馆里刚聊完,被另外一位副总裁拉住,“你别听刚才我那位同事的话,她在我们基金里面很没地位,她帮不了你什么……”巴啦啦小魔仙,创业者惊呆了。

段子三:创业者找某位大佬聊项目,聊了半天业务模式,大佬一头雾水,于是创业者开始讲述自己的辛酸史,大佬十分感动,含着眼泪拍拍创业者的肩膀,“小伙子我看好你哦。”

段子四:某土豪大姐连Termsheet(投资条款清单)都看不懂,每次都找人帮她算份额,成功投资了一堆互联网项目,收益还不错。

段子五:“这个项目是李壕投的,我们想跟李壕一起玩”。结果李壕从来不参加董事会,连个微信都没加上。

段子六:几个朋友攒了几千万做天使投资,资金放在带头大哥的账号上,所有人都很关心“你最近和嫂子感情还好吧?”

段子七:某投资人看到一个好项目,力排众议加入团队当起了副总裁(这不是最终结局)……三个月后他离职,拿着差不多的商业计划书和刚刚学来的知识,找老东家要了一笔很大的投资。

虽然大多数投资人是好的,但是创业者拿钱时对投资人也做个尽职调查吧,毕竟VC有风险,拿钱须谨慎。创业充电站之“暗黑VC十宗罪”

剽窃商业机密

制造泡沫,扼杀行业

不择手段抢项目

投资有害社会的项目

拖死创业者

抢班夺权,把创始人踢出局

控制所投公司,收购不良资产

捞取个人利益,向创业者要好处

投资协议陷阱,要求对赌、优先清算权等

骗取制作费、评估费等故事无边界,操守有底线

干货点评:

创业者,应该存在敬畏之心,尊重投资人,尊重你的项目,尊重你做的这个行业,尊重市场规律,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把戏,都将在有一天大白于天下,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创业者可以故事营销、大佬背书,但不可浮夸;可以竞争,但不可游戏;要有一种狼性竞争的意识;处在这浮躁的创投圈,要懂得静心坚守,甘于寂寞,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要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一切都得有序。这个有序是指创业者要尊重和遵守行业规则,正所谓“创业无边界,操守有底线”。创业者要心存敬畏,尊重投资人、尊重你的项目、尊重你做的这个行业、尊重市场规律,否则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现在很多人创业都在拿大数据说事,我说:创业,别拿数据说事儿!创业是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很久以前我们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就已经研究过大数据:在做地产营销的时候就会积累前后两年的客户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当我们发现山西、内蒙古这些能源省份的客户居多,需求量更大,我们的销售员就长期驻在这些地方,就近与客户沟通。

美国沃尔玛超市很多年前就发现婴儿尿不湿和啤酒搭配起来卖销量会更大,因为在美国或者欧洲国家,很多时候都是父亲来带孩子,那么在父亲去超市买尿不湿的时候,往往会顺便买啤酒,因此尿不湿和啤酒的销售量差不多。沃尔玛超市在分析后台数据以后,得出尿不湿与啤酒搭配的营销方式。

这就是大数据啊,很早就有了,并不是说现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谈论的就是大数据,只要是戴着大数据的光环就觉得很神圣。大家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太片面,很多人盲目地跟风去做大数据。

在创投圈闹得风雨满城的“一亩田罗生门事件”就是典型的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从刚开始的备受资本青睐,到遭受大众质疑,最后曝出刷单作假、获取数据、购买信息、辞退员工等负面消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之前有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再见面时发现名片换了,做得很漂亮,上面也写着什么创业创新、大数据。他跟我说,现在不写上这些创新词语,就没人搭理,显得跟不上潮流。

盲目讨论O2O、大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酷炫狂拽的不羁少年、90后创业者余佳文2016年说要拿出1亿元给员工分红,但说到并没有做到,最后发了一个认长微博。我要是投资人肯定不会投他,并不是因为他不优秀,也不是因为炒作,而是因为这种不尊重和浮夸游戏感。

你说拿出1亿元给员工分红,这1亿元是赚来的吗?这是投资人的钱,并不是说你现在融了一个亿,这一个亿就是你赚的钱了,可以随意挥霍,外出去旅游、豪车、大餐,不是!这是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钱,是用来支撑项目发展的。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本来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和投资人都允许你试错,不断修正路线。当然,这样一个试错过程最好是螺旋式的试错,在同样一个地方老是犯错,这是不允许的。但是心不能错,路不能走歪,投资人并不是所谓的“钱多人傻你速来”!

创业不是让你快速成功的天梯,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在投资前老实做人,表现优秀,碰巧打动了投资人,找到钱了,事后呢,怎么办?投资人的钱不是用来打水漂的,创业者应该有契约精神,应该诚信,创业更是一场信誉的修炼!

我一直坚信的是创业者应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业者要甘于寂寞,自己做好分内事,走好脚下路,本着资源互补、性格互补、经验互补的原则,引入有经验有战略的合伙人,然后好好地打磨自己的项目。

创业是一场狼性的修行,在狼性创业中成长,在成长中狼性创业!我们不要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但我们要坚定地做自己。创业是一个真金火炼的过程,任何杂质都将接受炙火高温的考验!案例复盘及启示案例:智能装备+大数据足球

一个互联网大公司出来的创业团队,因为大家对于足球的热爱,喜欢踢球,就做了一个智能装备+大数据的足球创业项目。

项目连接踢球者与周边资源并进行延伸服务,目前除了中国台湾和澳门,其他地区都已经收录有用户,包含了差不多6000支球队,并且把用户和市场分为3个圈层,分别是精英专业球员、业余球员和球迷。

项目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支持实际的管理,带有一些功能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对于球员精神层面的认可,球员全年踢球的数据记录都很完备,作为一个业余球员,也能让自己的踢球状态有迹可循,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项目现阶段重点关注的是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包含一些赛事的管理、线上线下的推广、数据的积累、大数据的分析匹配、举办专业化的赛事等。为了丰富整个体育链条上下游的内容,项目规划不仅可以发起体育赛事,还可以针对团队组织一些培训、赛事服装、赛事装备、摄像、数据采集、裁判、餐饮、保险等延伸服务。

整个项目挺不错,方向也很好。这个创业项目做好了可以减轻赛事管理的压力,包括比赛信息的通知、数据的记录、照片、影像平台等;对球员来说也更便捷,可以帮助球员实现一键报名。

我觉得还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梳理清楚:

第一,怎么吸引用户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选择自己的平台呢?

第二,做业余球队的业务,这里面的用户黏性强吗?6000支球队里面,肯定会存在一些球员的流动,怎么看待和把握这种流动性呢?如果某些业余球队的组织比较松散,会不会有部分球员变成僵尸粉,对于这里面的用户活跃度、用户频次和需求的变化是怎么考虑的?

第三,足球是一种带有天然社交属性的运动。这个项目与专业球员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是怎样的?

我建议早期的时候还是应该引入专业的教练或者足球运动员。这样一方面能够推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业余圈层球员与专业球员、专业赛事的连接,这样整个圈层之间的黏性就会增强,而且内部的活跃度和交流会加强。

另外,我觉得应该做一个标准化的东西、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比如针对业余球员、球迷做一个“大众点评系统”,每个人踢球的数据、活动信息、过往记录、评价体系都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圈子文化,而且整个用户的层次都会提高。

可以在实现专业化以后,设定一个门槛,类似于做一个地区前1000名业余踢球者的排名,那样大家都想挤入前1000名;或者是设计几个频道,玩出门槛、玩出层次,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项目如果没有定位的话,一切商业模式都是假的,没有品牌,别人不会来找你,前期怎么导入数据、后期怎么延伸服务、怎么融资烧钱都是空谈,没有价值。总拿估值说事就是心虚

干货点评:

没有创业硬实力的估值只是虚胖,手里握有真刀真枪的武器才是关键。创业者手里没有王牌武器,嘴里却总拿估值说事就是心虚。

估值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市盈率的概念。一个企业的利润,乘以市盈率就是市值。有的创业者天天讲估值,就好像股市泡沫,其实就是估值过高,所以不要把估值天天挂在嘴边。

举个例子,我此前尝试了一个估值几亿元的生鲜O2O公司,送来四样水果,三样没法吃,估值再高又能怎样?这个公司并没有做好内容,而估值的核心恰恰是内容、是利润、是未来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这些东西都没能解决,只有一个估值挂在空中,最后一定会摔得很惨。

当前对创业的认识存在很大一个误区,就是创业者认为只要是创业,起步就应该拿投资。投资人其实更看重自己真金白银投入的创业者,对创业者的评价高,给予的项目估值也更高,因为这表明创业者有信心和诚意。

现在有个特别不好的现象——虚报融资金额。这个现象正成为创投圈公开的潜规则:人民币变美元,对外公布的融资金额是实际额乘以3倍、5倍,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而把根据业绩情况分阶段到位的投资变成一次性融资的更是大有人在。

在这种浮夸的风气中,不但创业者裹挟其中,投资人也身不由己,无力自拔。很多投资人即便看到自己投资的公司虚报融资额也沉默不语,因为跳出来说他们说谎这不是打自己脸吗?而且虚报融资额对于企业经营有一定的好处,投资人也希望公司引起关注和估值增高,以便将来顺利找到“接盘侠”。

而创投圈真正的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况都深恶痛绝。真格基金徐小平便曾发起倡议,抵制创业公司虚报融资。此前有一篇名为《融资打假:14大上市公司虚假融资最多注水5.39亿美元》的文章曾轰动一时。经过该文的扒皮后,我们可以发现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未能免俗。不说谎的融资媒体——“铅笔道”的走红,正是对这个大规模融资造假时代的讽刺。

对于外界而言,要想掌握创业公司融资造假的证据可谓困难重重。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涌向新三板挂牌,由于和以前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制度不同,上新三板的时间周期比较短,距离公司前几轮融资的时间可能不到半年,于是,啪啪打脸的情况就迅速暴露在了新三板公司的信息披露里。

其实对融资造假的创业公司而言,这样做并不一定就真的有利,因为估值如果有很大的泡沫,可能下一轮会很吃力,融资压力会非常大。如果竞争对手看到同行的高估值新闻,出于竞争和自保的压力,就会拼了命地想要融到更多的钱,这样的刺激反而有可能给自己树立一个更强大的敌人。

创业者学会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才能闷声发大财。创业不仅拼智商,更拼情商,那些不声不响就把事情搞定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胸有成竹,从不炫耀。大学生创业,一场游戏一场梦?

干货点评:

大学创业是时尚与游戏,步入社会创业是生存与压力。休学创业一年,就落后时代趋势一大截,用青春的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时尚,这样值得吗?学生创业不要低估社会资源的复杂性,有时候1+1并不等于2,可能1+1=11,也可能1+1=1–1。

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学生“过剩”、就业艰难的时代,鼓励高校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和创新优势自主创业就成为当前一个备受瞩目的课题。

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弥补自身经验短板。如果把大学生创业只是当作锤炼和磨砺,这是没问题的。但当你把创业做实,需要钱来投资,加入资本运作的时候,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选择就是一种责任。

大学校园时代的创业在有些人看来是跟风追逐的过程,有些大学生觉得我也应该创业,因为这样时尚啊,能给我带来很多的便利。90后创业者、95后创业者、00后创业者,这些符号让一些大学生变得轻飘飘起来,学生在名誉面前有时候是把控不住自己的。

有的学生会被社会上所谓的“风口”感染,想着我也要搞一个惊天动地的项目,找投资人,拿多少钱,上多少节目,多么出名。这一切都太浮躁了。创业不是一场游戏,如果非得定位成一场游戏,也是一场“死亡”游戏。

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有很好的想法,也做了一些策划、商业计划书什么的,做得很好,很漂亮,模式、风险规避都写了,看上去就如同一份模板计划书:什么时间天使,什么时间A轮,什么时间要新三板上市,多久拿下多少市场份额,几年成为行业第一,类似这些豪言壮语。

但问题就是想得太美好,没有考虑市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学生可以创业,但是要搞清楚创业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首先要有一个认知。大学生终归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这个群体里大家都有自己很多的个性,有人想创业,有人想当明星,有人想做公务员,这都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单纯的大学生创业是稚嫩的,需要有经验的合伙人,需要资金,需要引导,因为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超乎普通学业之上的事情。

所以校园创业只是时尚与游戏,社会创业才是生存与压力。大学时代的创业者像是一张没有写字的白宣纸,没有留下印迹,可塑性强,但是很薄,不堪一击;步入社会以后的大学生更像是一张牛皮纸,写了字,画了画,后来自己想用橡皮擦擦掉,但是擦得再干净,还是有印迹,不同的是我们的经历、阅历,经过时间的沉淀,增加了纸张的厚度,能够抵挡和经受更多的考验。

总之,创业是一个挑战,不是一个玩笑。你现在休学创业一年,你就落后时代趋势一大截,你用青春的时间来换取所谓的时尚,这样值得吗?案例复盘及启示案例一:校园快递

在某创业大赛中遇到一个校园快递项目。创业者在2014年的时候感受到了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于是心血来潮,休学创业,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开启了创业之路,也想着自己未来能够成为马云一样的人。

整个项目的团队是蛮高大上的:人大硕士、中科院本科生。高科技人才、休学创业、退学创业,这些字眼无疑让我们相信创业者的热情,但是热情退却之余,我们是否需要再思考一点什么?

项目从校园快递为切入点,团队也开发了App,专门开通快递车班次,想在校园社区形成一个安全便捷的交易环境,让学生没有难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