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工匠:创时代,工匠精神的30项精密传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6:40:51

点击下载

作者:杨朝晖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致工匠:创时代,工匠精神的30项精密传承

致工匠:创时代,工匠精神的30项精密传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致工匠:创时代,工匠精神的30项精密传承作者:杨朝晖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15816319本书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传工匠精神,修匠心独运

2015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2016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触颇深。32岁的张冬伟,在液化天然气船上焊钢板,能使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严丝合缝;60岁的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能把密封效果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精度;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无一次品;故宫文物修复青铜组的王有亮、陶瓷组的王五胜、钟表组的王津、书画组的杨泽华……首次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他们执着于各自的热爱与信仰,其专注令人心生敬畏。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甘愿用自身的生命与追求去诠释产品的生命,这份执着于本心,顺信仰而前行的坚定,恰恰就是工匠精神。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中国,改变着世界:木匠鼻祖鲁班、“蔡侯纸”发明者蔡伦、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景德镇瓷器祖师赵慨、造桥匠师李春、棉纺织专家黄道婆、苏绣大师沈寿、内画画师马少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匠大国”,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之所以将工匠精神提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是因为近年来,工匠精神日渐式微,仿佛扔进了被遗忘的角落。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底线,而质量就是和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工匠精神,缺少工匠文化,是会带来巨大灾难的。正如战场上的军人,一旦出现纰漏,不会再有什么第二次机会,失去生命和尊严事小,国体崩溃乃至民族蒙难事大——“一个马掌钉葬送一个国家”的故事闻者足戒。

曾有人问德国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造的锅说要用100年,那么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要经常来买锅。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做短一些,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皆碑,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购买。”

莫泊桑年轻时曾对福楼拜自豪地说:“我上午用2小时读书写作,用2小时弹钢琴,下午用1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小时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小时来读书写作。那么,你究竟有什么做得特别好呢?”莫泊桑无言以对。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轰动了世界文坛,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世间所有精工制作的物品,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其实只有一个字——“人”。很简单,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专注的、执着的精神,一种“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以及一颗无论外界多么嘈杂,都可以心无旁骛、保持宁静的匠心。

那么,怎样才能修一颗匠心呢?

匠人必有技能。这份技能,不单单是技术和手艺,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到出类拔萃。你是木匠也好,是工程师也罢;是白领也好,是清洁工也罢,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职责范围内,做到不可超越、无可替代。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够占有一席安身立命之地,那便可称之为“匠人”。

匠人必须专注。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专注于所做的事,才能忽略外界的纷扰,把精力和智慧集中在刀刃上;专注于工作,才能摒弃无谓的杂念,不与他人争,只与自己比,一丝不苟地把工作做好;专注于工作,才能找到价值感和存在感,形成专心做事的平和心态。

匠人必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才能视产品质量如生命;敢于担当才能视社会需求为父母;敢于担当才能视民族振兴为己任。有担当的工匠才能善于博采众长,敢于创新进取,勤于钻研探索,甘于寂寞平淡,乐于奉献付出,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为产品注入灵魂。

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我们每个人都像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只有严丝合缝、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担负起每一个齿轮的责任,永不停息地组合创新,才会让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中国精神焕发光彩。01.惜时守时,匠人之本用守时打造自己的信任度

1799年,哲学家康德前往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看望自己的朋友威廉先生。他事先通知了威廉,说自己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抵达那里。

为了能准时到达威廉先生那里,康德在3月4日那天就到达了珀芬小镇。威廉先生所住的农场距离小镇有二十几千米,康德第二天一早特意租了一辆马车赶往那里,没想到两地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想从桥上穿过去,车夫却告诉他桥是坏的,无法再往前走。

康德下了马车,看着中间断裂的桥,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值初春,河虽不宽,水却很深。康德看了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其他的桥吗?”车夫说:“有,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距离这里大概有10千米。”康德问:“如果我们选择那座桥,最快要多久能到达农场。”“最快也要40分钟。”车夫回答。“不行,这样就赶不上约定的时间了。”康德决定再想他法。

这时,他跑到了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问其主人:“您这间房子出售吗?”农妇很吃惊,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地段也不好,你买来做什么呢?”“这个您不必担心,只要告诉我您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行。”康德毫不犹豫地付了钱,而后对农妇说:“如果您从这间房子上拆下一些木头,在20分钟之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您。”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通过了桥,在乡间的路上飞奔。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出现在了威廉先生的门前,一直在门口等候的老友看到康德,笑着说:“亲爱的朋友,您还是像从前一样准时。”

康德与朋友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可对于为了准时赴约买下房子、拆下木头修桥的过程,他却只字未提。后来,威廉先生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的这件事,为此他专门写信给康德说:“老朋友之间的约会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即使晚一些也是可以原谅的,更何况是遇到了意外呢!”然而,对于守时这件事,康德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回到当下,再讲一件有关时间概念的事。

几年前,朋友D跟一男一女两位同事到海南出差。D和男同事早早到了机场,可到了起飞时间,那位女同事的身影依然没有出现,广播里重复着她的名字,大家不得不等待她。

十分钟后,女同事款款现身,看上去不慌不忙,脸上也没有一丝歉意,心安理得地接受着众人的“注目礼”。当她在朋友D身边落座时,D跟我说:“我都不敢跟她说话,问她为什么迟到,我实在受不了周围人责备的眼神。”

然而,那位女同事是这样解释的:“只要换了登机牌,就不用担心,人不到齐是不可能起飞的。我要的就是这种姗姗来迟的感觉。”听了这番话,朋友D当时被气得满脸通红,可碍于面子他控制住了情绪。与他一起的男同事,全程也是一言不发,在他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全公司的人都知道,这位女同事最擅长的事就是迟到。

半年后,朋友D调到海南的分公司,而那位同行的男同事升职做了部门主管。晋升后的第一次例会,那位女同事又迟到了,漫不经心地道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她不知道的是,那次例会主要讨论的就是精减人员的问题,不用纠结和考虑,她毫无争议地排在了第一位。

女同事不服气,坚决质问原因,新主管坦白地告诉她和在座的所有人:“迟到不是小事,它折射的是一个人的行事作风,不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不会在意工作的效率;不懂守时也是信誉,未来难以担当大任。只有在细处一丝不苟的人,才能在大处精益求精,在高处游刃有余。”

哲学家康德去探望关系熟稔的老友,尚且保持着一份不食言、不失约的诚信;而那位女同事却在出差、工作这样的重要事情中,无法做到守时。伟大与平庸的区别在哪儿?答案,一目了然。

企业老板都很看重员工的时间观念,守时绝非不足挂齿的小事,它反映了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是否择善而行,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一个在面试、上班、开会时迟到的人,无论拿出什么样的理由,有什么样的才能,都难以给人留下好印象。如果真的重视这份工作,势必会做出合理的、恰当的时间安排,做好途中出现意外情况的打算,而不是迟到以后拿出一堆借口,要知道,此时的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守时是对自己为人的承诺,也是对他人尊重的承诺。一次不守时,也许别人会原谅你,可若次数多了,对方就会怀疑你的诚信,甚至怀疑你的为人。

久居国外的麦先生,回国后在一次商业社交中认识了地产业新秀H,两人都很喜欢打高尔夫球,相约今后一起打球。麦先生很负责,每次都提前订场地,在约定的时间前到达场地,可H不是迟到就是无故不来。麦先生打电话询问时,H或是在跟别人吃饭,或是说有其他事。麦先生没有追究,只是后来在订场地前,事先给H打个电话落实他是否有约。可即便如此,H依旧迟到或失约。

麦先生很生气,忍无可忍之下对H说:“如果你不能来,能否给我打个电话,以便我有时间安排其他活动?让我苦等是在浪费我的时间。”H不以为然,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为什么那么认真?要是不忙,我能不来吗?”“如果你尊重别人,也让别人尊重你,就要守时。你是商人,遵守诺言是商人的信誉,如果你跟客户这样交往,怎么让人信任你?”麦先生很是不满,带着失望离开。

不久后,由于工作需要,H想跟麦先生合作,麦先生婉言拒绝了。他认为:“不守时的人做事不靠谱,我不想去承受已经能够预料到的结果。”

守时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诚信。守时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种诚实可靠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岗位,都很容易得到赏识和信任,也容易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提前10分钟”定律

昔日的一位同事,几年前到北京的一家会展公司担任销售主管。她做事的风格,向来都是勤奋、主动,从到岗的第一天起,就想着如何改善萎靡不振的团队氛围。

公司的业务员多数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但自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欠缺。公司业务最忙的时候,她同时负责三个项目,可谓是争分夺秒地在跟时间赛跑。每天她都是最早一个到公司,唯独有一天,她上午要去见客户,把钥匙交给了一个新来的男孩。结果,她在打卡记录上发现,几乎所有人都“迟到”了。问及原因,居然是拿钥匙的人最后一个到!

说起这件事时,我的脑海里油然而生这样一副画面——

办公室的钟表已经到了8点25分,空荡的房间里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外,只剩下安静的桌椅和电脑;8点26分,陆续有人跑进办公室,急着在打卡机前报道;8点29分,眼见着就要迟到的时刻,三五个人疾步如飞地赶到打卡机前,按下指纹后灿然一笑,庆幸自己这一次的时间掐得刚好。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如果你是领导,碰到了类似的员工,你会怎么想?

压着步子掐着点儿来,不多一秒钟地打卡离开的人,挤不出多少时间来。“不到点不做事”赚来的时间,也不会给你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现实往往是,越晚来,越奴役!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问题所在,他们反而振振有词地抱怨着:“我的薪水多年没涨过,凭什么提拔他,给他涨薪?”试问:无论是上班期间,还是下班后,你有没有心甘情愿地多付出一点?哪怕只是10分钟?

美国企业家查理·布劳尔曾有感而发:“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世界里,大家都马马虎虎,工作只做一半,喜欢逃避责任。洗衣店不熨衣服,服务员不服务,木匠爱来不来,主管们满脑子高尔夫球,当老师的敷衍了事,做学生的专挑不动脑筋的课程来修。人们得意扬扬地享受悠闲的生活,精神懈怠。”

一家知名企业的客户部经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年纪不算大,只有29岁,完全是从底层职员一路晋升上来的。与多数同龄人相比,一个能够完全靠自身能力取得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富裕的生活,应该也可以算得上是成功了。令我吃惊的是,他并没有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反倒是把工作和生活协调得很好。

我曾问他:“你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明天早到10分钟,晚走10分钟。”

他说,刚参加工作时,他也总觉得手里的事做不完,没时间娱乐,没时间休息,可即便如此,业绩还是不怎么样。后来,一位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长辈建议他,每天早到公司10分钟,比别人晚走10分钟。当时他并未完全理解,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从第二天开始,为了能提前10分钟到公司,他提前20分钟出门了。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并不多,车上还有不少空座位,比自己平时上班的情况好多了。因为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不算拥堵,他很快就到了公司。在车上时,他已经把一天的工作理出了头绪。提早到了办公室,同事们都没来,他一边听音乐,一边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

等同事们匆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翻抽屉时,他已经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不到午休时间,上午的工作任务就提前完成了,且非常顺利。多出来的时间,他或是为提升自己学点东西,或是养精蓄锐,为下午储备精力。

午休结束后,由于他早上已经有了工作计划,头绪很清楚,所以下午的工作很顺利地展开了。下班铃声响起,他没有着急离开,而是选择多留在办公室里至少10分钟,把一天的工作做了一个小结,看看有无遗漏的地方。如果都完成了,他也会为明天的工作做一个计划,或是与优秀的同事、上司沟通交流。

他每天都坚持早来10分钟,晚走10分钟,这点时间看似微不足道,可时间久了,却给他带来了超乎意料的好处。他总能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提前完成老板下达的任务,并有时间去多做一些事,这使得他给老板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在下班后与优秀员工的沟通交流中,他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工作成果、工作态度、个人能力都超越周围同事后,他自然也就得到了更快的提拔、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前程。

此刻,如果你问我,有没有成功的箴言,那我想说——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点,你就会成功。更简单地说,每天早到10分钟,晚走10分钟,你就能多一些从容,多一点机会。这是千千万万职场成功人士用亲身经历总结出的箴言。02.回报:一种水到渠成的收获为工作而工作

多年前,中关村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部门主管曾主动跟我讲起自己的经历:“我从19岁开始就跟着王总,前后大概有十年吧。那会儿做业务时,互联网没这么普及,很多时候都得亲自去跑市场,很多人受不了那个苦。况且,做业务完全是靠提成的,不出单赚不到钱,慢慢地就不想做了。”“那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有没有抱怨过工作累,薪水低?”我问他。“有过一段时间,但是很短。那时我总觉得,公司太抠门了,底薪给得太少,提成也不高,想过辞职。很多人选择跳槽转行,也是因为这一点。可我后来发现,不是每一个离开的同事之后的求职路都那么顺利。有的是一直找不到工作,有的是转行干了没两天又辞职,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自身的能力不够,走到哪儿都一样。”“然后,你就留下来了,是吗?”“对!以前总觉得自己忙来忙去都是为了公司、为了老板,自己拿的只是九牛一毛。现在想来,真是自己想错了。就像之前,那么多人离职,公司照样正常运转,可失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有苦却只能自己咽。你不努力,公司受到的影响远不如自身的损失大;反过来说,你勤奋上进,不只是给公司创造了利润,更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这个看似朴素的人生理念,给他带来了事业上的成功。我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也给不少人讲过他的经历。在谈到工作态度时,我总会告诉人们:“勤奋工作,首先是为了自己。只有先付出努力,幸运才可能降临到你头上。当你的工作有了业绩,你的能力有了提高,老板让你做更重要的事时,你的工资自然会提高,职位自然会晋升,其他报酬也会增多。”

道理显而易见,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不愿在工作上勤恳付出呢?

结合多年来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我归纳出了两点最常见的理由:

理由1:“我想勤奋,可眼下拿的这点钱,实在没有动力。”

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对吗?我只能说,这完全是在用薪水来蔑视自己。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收入再低的工作也是为自己做的!就算是没有收入的义工和志愿者,他们也在工作中培养了高尚的情操,提升了自己的修养,而这些内在的品行,也会支撑着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比他人更长远。

理由2:“我只是给老板打工,又不是我自己的公司。如果我有了自己的公司,我肯定也特别有干劲儿,甚至比他做得更好。”

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讲过一个事例:

颇具才华的年轻人麦迪,对工作总是漫不经心,他的工作言论就如上述所言:“我是给老板打工的,如果我是老板,我肯定好好干。”

一年后,当我再次遇到麦迪的时候,他踌躇满志地告诉我,他已经离开了原来的公司,独自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他神情激昂地说:“我会很用心地工作,因为这公司是我自己的。”然而,半年后我在街边的咖啡馆偶遇麦迪,他却告诉我,自己的公司在上个月倒闭了,现在他又重新去给别人打工了,因为自己开公司太麻烦、太复杂,不符合他的个性。

这样的结果我早就预料到了,一个人在做雇员时就漫不经心,这种习气必然会影响他的将来,无论他从事什么行业,哪怕是自己创业,这种散漫的态度也难以改变。可以这样说,从事何种工作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可对待工作的态度却会影响到我们的前途。很多时候,态度比岗位更重要。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就算是换一千份工作,情况也难以改观。

为了你自己,请珍惜现在的工作;为了你自己,请热爱你现在的工作!工作是你真正精彩的人生舞台,你若能将自身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它自会赠予你最丰厚的回报。薪水之外的收获

年初的一次聚会上,亲戚们坐在一起闲聊,问及几个晚辈们的工作情况时,始终没有离开“钱”这个字眼:每个月工资多少?有没有年终奖?派遣出国能给多少补助?……我理解老人们的心思,这些长辈多半都是经历过贫穷的,在他们看来,晚辈若能有一份踏实稳定、薪资不菲的工作,就是有出息的表现。可我略感遗憾的是,与我平辈的那些刚毕业的表弟表妹,竟也只把薪水高低视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就以表弟来说,毕业后到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上班,聪明机灵的他学东西很快,在几位老同事的指导下,他干得很不错,老板也挺喜欢他。可是,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他的干劲儿就没了,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公司里他的学历最高,工资却是最低的。失衡的心理影响了他的情绪,老板发现他心不在焉后,主动找他谈话,告诉他只要工作做得好,绝对不会亏待他。

谈话过程中,表弟没有说什么,心里却一直很纠结。第二天,他找到老板,要求老板要么给他加薪,要么当月给他提成。按照公司规定,试用期的员工是没有提成的,且表弟的薪酬是经过测算的,不是随便给的。老板拒绝了,说他是新人,刚来公司,很多地方都得靠老员工指导,在没有给企业创造出效益之前,不能加薪。

老板把该说的道理都说了,表弟当时也表示理解,但这份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他并没有因此努力工作,每天完成了部门经理安排的任务后,就什么事也不做了,要么闲逛上网,要么摆弄手机,与刚进公司时判若两人。老板觉得表弟太浮躁,甚至有点油盐不进,试用期满就找个理由让他离开了。

表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以至于跟我说起这件事时,还拿出了一副理直气壮的架势:“给我那么点钱,提成也没有,就是想用廉价劳动力!我朋友他们公司的设计师,试用期工资比我们转正后都高,你说我心里能平衡吗?”“我认识的一家公司,常年招国际销售,月薪15000元,要求英语六级以上,能独立与客户洽谈业务,制作英文合同……现在他们那里正缺人,你要不要去面试?”我尝试着给表弟介绍一份新工作,高薪、体面、福利好,符合他的预想。“别开玩笑了,我的英文不行,别说谈业务了,就是日常口语都有点困难……”看着表弟频频摆手拒绝,我笑了,说:“你不是挺明白的吗?老板开出高薪招揽贤才,一定是在寻觅有价值的员工,他的能力、他的经验、他的素质,都要比普通的员工要优秀。这些职业能力和素养从哪儿来的?绝对不是靠着一纸学历,而是靠实践积累出来的。”“如果你是我,给你开那么少的钱,你愿意吗?”表弟反问我。“当然,我又不是没拿过低工资。只不过,我没把薪水看得那么重,我看重的是岗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是工作背后品格的塑造和能力的提高。我一直相信,要是我做得好,有能力,完全可以从工作中挖掘出更多的机会。至于钱,等你达到了某一高度时,它就会像附属品一样,娓娓而来,不用你刻意追求。”

我不知道那天的谈话,有没有让表弟对工作的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但我依然很欣慰,至少在我的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见他充满正能量地面对新工作、新岗位。我想,一个人的态度变了,行为变了,那么结果自然也会不一样。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过,提供超出你所得报酬的服务,很快酬劳就将超出你所提供的服务。我想提醒那些跟表弟有过类似想法和经历的年轻人,不要总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薪水大伤脑筋,一定要看到薪水背后的成长机会,重视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要知道,真正决定你未来发展的正是这些技能和经验,而不是你现在可以拿到多少钱。

我在给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总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人生这笔账,不能只看眼下所得,未来隐藏的机遇,不是现在能计算出来的。你在工作中收获的能力、经验、认同、成就,也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千万不要说“对得起薪水就行了”这样的话,要保持一种“努力去做更多的事”的态度,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为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同时,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

这种潜能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很简单,它是你一生行走职场、成就事业的资本和保障。所以,在职业上升期,不要把薪水看得太重要。一个锱铢必较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当你整个人的能力、水平、素养、格局都有了质的飞跃时,当你成为企业最需要的员工时,不用你去要求什么,领导自会把晋职加薪的机会留给你。找寻工作的意义

我曾问过不少员工:“对你而言,工作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是替老板打工,赚钱养家;有人说可以学到东西,塑造专业才能;还有人更直接,说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极少的一些人,把工作视为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平台,把工作视为成长的过程、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简单来说,多数人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或是只把工作当成工作,而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三者有什么区别吗?1.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等于放弃了前途

美国成功励志大师卡耐基说,把工作当作与老板之间的交易,其实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为什么会痛苦呢?他列出了3点原因:将自己置于被动的、被剥削的地位,注定是职场中的剩余者,永远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没有根,永远是职场中的漂泊者;不会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每一位同事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你就会想方设法将他们逐一打压,结果,你就没有朋友,只有敌人,你就成了职场中孤立的那一个;过于在意工作中的利益得失,只要付出就想得到,没有回馈就绝不肯多付出一份辛苦,付出了得不到就会抱怨,甚至想跳槽,你就会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

只是为了生活工作,为了赚钱工作,看似是“精明”和“现实”,殊不知在入伍的第一天就落伍了,就把自己置身于队伍的末尾。2.把工作当成工作,难有长久的发展

很多人不清楚工作与事业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工作,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项活动;事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通常来说,工作是阶段性的,伦理规范要求他尽心尽力完成相应的职责,对得起所获得的报酬;事业是终身的,自觉自发地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种“工作”。

把工作当成职业,这个目标取向比打工赚钱要高明一些,至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能够把手上的工作作为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愿意吃苦和吃亏。几经磨炼后,也能成为某领域内的行家。

只是这种出发点过于利己,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企业来说,你就像是一个学艺者,始终像一个外人,没有融入企业中,企业也很难把你当成“自己人”。对个人来说,你为企业做了很多,但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企业创造价值,你的心并没有归属于企业,不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这就使得,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都只限于个人成就。

企业领导都很看重员工的忠诚,只把工作当职业的员工,其实是很难让领导放心的。换位思考,面对一个只懂得提升自我、不善于合作、不关心企业命运的人,你愿意让他去担任中层吗?就算你肯下放权力,你能保证他可以赢得人心、做好管理吗?从这一点来说,把工作当成职业,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一个技术人才,绝非领导心中最具价值的下属。3.把工作当成事业,你就是老板的合伙人

以事业的高度来看待工作,是最高尚也是最高明的取向。高尚,在于它从全局出发,考虑的不仅仅是自己;高明,在于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最容易得到老板的信任,从而获得成功。把工作当成事业,就等于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时刻为公司打算,处处为老板考虑,也能经受委屈和挫折。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工作、任劳任怨能吃亏的人,怎能不迅速成长,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同事的欢迎呢?03.“做”比“要”多一点努力,创造一点“意外”

有个女孩对我说,她在公司里做了三年的文员,一直踏实认真,不管什么工作都能如期完成,也算是任劳任怨了。可她的薪水却只涨过一次,这不免让她有点失落。更委屈的是,不久前公司的秘书辞职了,她原以为老板会安排自己顶替那个位置,却没想到前台的文秘抢占了先机,而且还是老板亲自安排的人事调动。

我想,无论谁遇到这样的事,心里多少都会感到不快。可是在不快之余,是否该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谈及原因时,女孩冷冷地说:“前台的女孩很会做人做事,可能我不如人家机灵吧!”

说实话,我是不太认同“机灵”这个词的,至少用在这件事上,多少带了点贬义。似乎,前台女孩完全是靠投机取巧才赢得秘书那个职位的,可是别忘了,她是老板亲自点名提拔的。如果她是溜奸耍滑的人,心明眼亮的老板会察觉不出吗?

我让女孩仔细想想,前台女孩平时都负责什么工作,做得怎么样?她说,前台负责客户接待,订购办公用品,帮老板订购机票,有时还会阻拦一些不必要的干扰电话。我又问女孩,前台和秘书的月薪分别是多少?她告诉我,前台月薪2500元,秘书月薪5000元。

我瞬间明白了,前台女孩每个月拿着2500元的薪水,做的事情却远不止本职工作那么简单,她无偿地承担了许多秘书的工作,远远超出了老板的期望。在做事的过程中,老板已经看出了她有担任秘书职位的潜质,她有什么理由不被提拔呢?

女孩让我给她提供一些建议,我说:“你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确很可贵。但你若想要脱颖而出,只做好老板交代的事还不够,你要尽可能比老板要求的多做一些,超越他的期望。比如,老板要求你每天拜访5个客户,你可以拜访10个;老板要求你每月完成10万元的销售指标,你可以争取完成15万元;老板希望你每年推出2个培训课程,你可以试着推出3个、4个……别怕工作多、任务重,做得越多能力提升得越快;况且,多给老板一点‘意外’和‘惊喜’,你在公司里的价值也会变得更高。”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在196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通用电气公司,直到2001年退休才离开,他在这家公司整整工作了41年。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就职的第一年,险些愤然辞职。

1960年10月17日,韦尔奇到达通用电气的第一天,他感觉很失望。憧憬已久的大公司,让他感觉好像处于破产边缘。他和妻子跋涉近千里来到这里就职,公司却告知无法解决住宿的问题。后来,他还是从父母那里借了些钱,安顿好了自己的家。

一年后,当韦尔奇正为了自己涨了1000美元的工资高兴时,他发现自己所在办公室的几个人工资都是一样的,这让他深感不平衡,觉得自己付出得多,应当得到比“标准”薪水更多的东西。愤怒之下,他找到了一份更体面的工作,并递交了辞职书。

然而,他的上司留住了他,并为他加了工资。韦尔奇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他开始为自己制造转机,而办法就是——额外的努力,额外的付出。每次业务总结会上,他总能给出一些超过高管预期的回答,包含着一些新鲜的观点。依靠这一招,他给那些可以决定自己前途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成功的机遇。

具体到工作中,怎么做才算是给老板的比他期望的多一点?

我有一位意大利朋友,他曾说过,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你的业务报告和演示PPT文件,其质量应该达到你的“老板的老板”也会感到满意的程度。言外之意,如果你是给部门经理做报告,你应当把标准定在能让总经理也满意的水平上;如果你是部门经理,你的报告应该能让总经理的上司也满意。

我很认同他的说法,如果你是部门经理,起草了一份项目计划书,逻辑缜密,思路清晰,文字流畅,格式美观,你的上司(总经理)看过后,无须任何修改就能交给他的上司(区域运营总裁),并且得到大老板的赞赏,你的上司怎会不器重你?你所做的,已经超出了他的期望。任用你做事,能够帮他节省精力去处理更重要的事,他何乐不为呢?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有许多比你更积极、更努力的人,他们知道永远要比老板要求做得更多。别再满足于完成了,唯有超越上司对你的期望,时常给他一些意外的惊喜,他才会对你印象深刻,在有重要任务需要完成时第一个想到你,把你视为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匠心,人格的魅力

L曾就读于某大学的广告系,毕业后去了一家小规模的杂志社。当时,社里的生意并不多,为了让一所驾校的老板在他们的杂志上做广告,L答应免费帮客户在新媒体上做推广。待两期的杂志发行完后,L还是每天都帮他在新媒体上做推广。

其实,在新媒体上做推广的活并不累,完全就是复制粘贴的过程,就是耗费点儿时间。L这么做的目的,还是想拉这位老板继续做广告。然而,上一期杂志发行后,他打电话给对方,反应却很冷淡,看架势是不太想继续做广告。L能理解,毕竟人们对于学车这件事总得思量一番,广告效果相对滞后。但当那位老板在学员的朋友圈中看到了自己驾校的推广消息时,发现是L做的推广,驾校老板的态度来了一个大转弯,变得热情了许多。驾校老板主动找到L,并说:“既然合作这么愉快,你就来拿钱吧,我继续做。”

L在去驾校的途中,那位老板又打电话来,说:“L,我给你一点劳务费吧,你每天都帮我发消息。”L笑着说:“这又不累,没事儿的!就当是我们公司赠送给您的服务啦!”一听这话,驾校老板自然很开心,说没想到遇到这么有诚意的业务员。

等拿到了新一期的广告费后,L发现驾校老板在修理电脑,脸上的神情看起来有点焦急。他问:“您的电脑出什么问题了吗?”“噢,系统出问题了,可能还得找个人重装一下。”驾校老板说。“您要是信得过我,我可以试试!”一个小时后,L就把系统装好了。

驾校老板面带笑意,说:“真是辛苦你了,总是麻烦你帮我做这做那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然后,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了L。L推辞半天,可熬不过驾校老板的坚持,最终还是收下了。

回公司的路上,L打开红包,发现里面竟然装了500元钱!虽然这钱是驾校老板给自己的,可他觉得,这件事还是有必要向公司汇报,毕竟是公司的老客户给的,不能隐瞒和私吞。到公司后,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经理,没想到,经理竟又把钱递给了L,说他这么诚恳地替公司留住客户,算是额外的奖金了。

这件事对L的触动很大,他说:“我帮驾校老板发消息,其实就是为了日后能跟他继续合作;帮他安装系统,也是因为他是公司的老客户。至于把钱上交给公司,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职业道德……回顾整件事情,驾校老板对我的信任,经理对我的奖励,可能是他们没有想到我会那么做。这也提醒了我,很多时候,只要比别人期望的多做一点点,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比别人期望的多做一点点,是一种主动自发的行为,无须谁来鞭策。如何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制定更高的工作标准,不能总想着偷懒,更不能计较太多。

在保险公司做客服的小陈,不久前辞职了。他平时的工作表现一直很好,以至于听到他辞职的消息,我略感意外。小陈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压力下,被工作、被主管要求,有点喘不过气,就像背后有一个永不停歇的滚动的巨轮,跑得越快,巨轮转得越快,步调稍慢,则直接被碾压。他无法承受,只能选择离开。

既然这么痛苦,从前为何在工作上还能表现良好?小陈说都是勉强来的,长期实在痛苦不堪,觉得赶不上公司、团队和主管的要求。

听了他的说法,我十分遗憾。从学历、能力、业绩上看,小陈无疑是一个好员工,值得培养和重用,可他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走不出心中的魔障。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点醒他:就算背后有一个巨轮逼近你、催促你,可那都是你要做的事,为什么不能换个位置,让自己走在巨轮的后面,由你去推动它?要快就快,要慢就慢,速度、时间都由你掌控,只要转换个念头和态度就可以了啊!

我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如果公司和主管的要求比你的自我要求高,你就会被公司和主管的节奏推着走,落入一种被掌控的漩涡中。反过来,如果你有比公司和主管更高的自我要求,那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能应对自如。这就好比,主管要求你三天之后交报告,你怕写不完,就可以把完成日期定在第二天。这样的话,第三天你依然有时间去完善和修改。如果事事都有这样的态度,你会进步得更快,也会深得主管的信赖,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不惧问题,迎难而上

每每遇到一些年轻员工抱怨公司没有给自己想要的平台和待遇时,我总是笑着问他们:“你想过能为老板做什么吗?”这时,他们会振振有词地说:“还用想吗?每天坐班8小时,有时忙得连水都喝不上,不都是在为老板做事吗?”

看,问题就在这里!我问的是,你能为老板做些什么?他们回答的是,我一直在为老板做事!

每天8小时按部就班地做事,这是身为一名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有没有人要求你,你都应当这样做,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你总在思考“能为老板做什么”,那么你在完成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后,还会自动自发地去做更多的事,不会计较有无薪水,不是刻意做给谁看,而是完全站在老板的角度,把公司的事情都当成自己的事。

细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老板愿意提拔和重用的人,肯定是那些率先主动的员工,他们总会比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老板期待的更多一点。他们不介意这些“分外事”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可这样的行为却往往会引起老板的注意,使得他们得到更多的信赖。

时常有人抱怨自己做的工作没前途,没发展,没机会。试问:什么是机会?如果不是你的工作,你做了,这就是机会。对此,还有人专门做过一项研究:为什么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答案就是——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出现!

当老板、同事、客户交给你某个难题时,也许正在为你创造一个珍贵的时机。对于优秀的员工来说,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谁该对此负责、谁应完成具体的细节,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把问题解决掉!当额外的工作降临时,他一定会主动冲上去,而恰恰是这样的选择和行为,让机会青睐于他。

周六下午,S跟同事约好在公司集合,然后一起去看球赛。因为临时的一个电话,S让同事先走了。刚忙完手里的事,一位在同楼层某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律师,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说,自己手里有一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现在急需一位速记员。很不巧,当天公司所有的速记员都去看球赛了。

看到这位律师焦急万分的样子,S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他,毕竟球赛随时都能看,可他的工作必须当天完成。做完工作后,律师问S需要付她多少钱?S开玩笑地说:“既然是你的工作,那就给1000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收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S表示感谢。

实际上,S就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真想得到1000元。可没过多久,那位律师竟主动找到她,给了她1000元,还邀请她到自己的事务所去工作,薪水比现在高两倍。

面对这样的诱惑,S拒绝了,她的回答很直接:“谢谢您,可我很喜欢现在的公司,老板待我也不错。我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钱。”

律师对S为人处事的作风十分欣赏。事后,他找到S所在公司的领导,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对方,并说很羡慕他能拥有这么好的员工。领导听闻后,自然对S另眼相待,为了留住“炙手可热”的人才,领导主动给S加了薪。

S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一点事,动机不过是为了帮助那位律师,根本没有考虑到金钱的问题。就是抱着这样的初衷,S给她自己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

永远不要认为,忠实可靠、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这还远远不够。对现今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得更多更好。你不能抱着“我必须为老板做什么”的想法,而是要主动去思考“我能为老板做些什么”。可能目前你从事的工作是助理、秘书、出纳等,若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得借助一些额外的工作任务来培养自身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个货运管理员,你不妨多留意一下发货清单,也许就能发现与自己职责无关的未被发现的错误,使公司免受损失;如果你是一个医药业务员,除了保证把药物销售出去外,也许还能给客户讲解一些养生的知识……这些工作可能不是你的职责,可如果你做了,就等于为自己播种下成功的机会。04.追求极致的完美尽善尽美的心气

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在接受一项任务时,脑海里想的无非是:我要完成任务,我不能出差错,做好这件事能加薪升职……可以说,这是常规的思维模式。鲜有人在接受任务时会想:我一定要竭尽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正所谓:心态决定状态,想法决定结果。

只想着完成目标的人,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完成”二字上,至于完成的质量如何、效果如何,皆不在考虑之内;只想着不受责罚的人,做事时往往会投机取巧,突出自己的功劳,逃避应有的责任;只有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到最好,用完美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员工,才可能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若能完成100%,绝不只完成99%。

毫无疑问,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是最后一种人。因为,这个世上任何宝贵的东西,如果不付出全部精力、不畏千辛万苦地去做是难以成功的。

一位出色的雕刻家,每次朋友去看他时,都发现他在忙于同一件雕塑作品。雕刻家解释说:“我一直在给它修改润色。”然后,又会指着雕塑说,“你看,现在是不是更有光彩了?表情更柔和了,还有……这里的肌肉也显得更加强健有力了。”朋友心存疑惑地问:“这些细小的地方,别人不注意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吧?”雕塑家笑答:“也许你说得很对。但是,艺术的完美就在于精益求精。”

其实,不只是艺术,任何事物要做到完美都离不开精益求精。

我认识一位职业经理人,管理着上千名员工。他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没有傲人的学历,最初只是一家家具店的学徒工。当时,他一有空闲就思考如何更好地修理家具,老板见了都说:“别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一点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他没有理会,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其中,结果把修理家具这门技术学得十分精湛。从那时起,精益求精就成了他的工作习惯,也正是这种对自我、对工作的严苛要求,将他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位置。

每次说到这个话题时,总会有员工提出质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犯错呢?是的,人非圣贤,可我们不能因为“人无完人”而不去追求接近“完人”;也不能因为“孰能无过”就不去减少自己的过失。很多时候,是因为怀着错误难免的心情,做起事来预先没了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让错误难免的思想先入为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

工作一定要保持一种尽善尽美的态度。也许你会问:“什么才是完美的标准?有些事情可以通过量化和精细化等标准去衡量,可那些无法用标准去衡量的工作呢?又该如何掌握好‘完美’的尺度?”

对此,我想说的是:“完美在你的心中,在你每时每刻的言行举止中。”

朋友结婚前夕,在一家店里订做的西装,在他们给朋友量尺寸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旁边做工的一位年轻的裁缝,在西服挂完了里子要封口时,她总是费力地把衣服从那个开口处翻出,然后拿着一把小剪刀,仔仔细细地剪掉上面的线头。我问她:“为什么要剪掉那些线头呢?把封口封住,一直穿到旧也没有人看得到啊?”

裁缝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她淡淡一笑,说:“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啊!要是不剪掉线头,我心里会不舒服。”

我很受触动。一个线头剪不剪,不会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也没有顾客会去刻意挑剔。可对于一个内心装着“完美标准”的裁缝来说,这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在她心目中,做事就要尽善尽美,否则就是对顾客的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拥有这样追求完美的裁缝的店铺,何愁不受顾客的青睐呢?

企业重视的员工,一定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领导和制度的严格,其实是不太稳妥的。没有哪个领导愿意事事操心,更没有哪个企业愿意事事采用强制手段。对每项工作,都要主动将其做到最好,即便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降低工作的标准。

一位优秀的工程师,在职20年,始终坚守着一个信条:“我要做的事情,不会让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只有做到100分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靠着这一信条,他从基础的技工做起,直至成为公司的总工程师。

我想,这样的工作信条,值得每一个职场人深思。如果你能做到最好,就不要做到差不多;可以努力达到艺术家的水平,就不要甘心沦为一个平庸的工匠。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心中明确一点:这不是企业的要求,不是领导的要求,而是自我的鞭策与激励。再简单,也会用心做好

常听一些年轻人抱怨,说自己从事的工作很难有成功的机会。那么,成功的机会到底是什么?我想,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出一点启示。

几个孩子想拜一位智者为师,智者没有马上答应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一人一个烛台,让他们坚持擦拭,保持光亮。结果,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智者没有来。三五天后,智者还是没有出现。大多数孩子都失望了,觉得智者不会来了,也就不再擦拭自己的烛台。

数月后,智者突然出现,看到多数烛台都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唯独一个被大家称为“呆子”的孩子,仍然每天擦拭,让烛台保持着光亮。最后,“呆子”成了智者的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机会,应当是闪着万丈光芒,惹得众人瞩目,可实际上,机会往往都藏匿在简单的、不起眼的、琐碎的小事中。许多人在职场奋斗了十年、二十年,依然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究其原因就是对眼前所做的工作不屑一顾,没有实实在在地把它做好,只想着等待一个绝佳的“好机会”,结果一直没有等来。

企业领导需要的员工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审视员工的工作态度?海尔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GE公司前CE0杰克·韦尔奇则说:“一件简单的小事情,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小细节,唯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

面对一件简单的小事,也许你心里想的是:这么简单的事,做不做两可,就算做好了,也体现不出什么才能和价值,我天生是做大事的人。可是,当领导看到你对小事不屑一顾时,他多半会想: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如何指望他能堪当大任?眼高手低!

做好小事的重要性,有时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事的态度。做好一件小事,并不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但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却相当不容易;在短期内做好一件小事,也不算太难,但要长期坚持做好一件小事,考验得却是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

大学毕业之际,老师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离开校园后,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小时,十年后再相聚。时隔十年,师生再次相聚。老师问:“大家还记得毕业时我说的那句话吗?”大家都说记得。可再问谁坚持住了?在座的学生中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而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副总经理。最后,老师说:“学习一个小时容易做到,可坚持每天都学习一个小时却需要恒心。”

对待工作中琐碎的小事,如果这也瞧不起,那也看不上,到头来就是小事没做好,大事做不成,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要知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比它自身小的事物组成的。你所希冀的那些大项目、大工程,若想出色地完成它,势必也要将其细分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到最后也是数十件,乃至上百件小事构成的整体。期间,任何一个细节出了差错,都会致使全局受损。从这个角度上说,工作中其实是没有小事的。

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了事,这既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心浮气躁的表现。比尔·盖茨说:“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到老板的笑脸,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积累。

浙江民营企业家、正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如今的身家数以亿计。可在1978年,他却还是一名走街串巷的补鞋少年。刚开始做补鞋匠时,他经常扎破手指,但他丝毫没有抱怨,而是努力把活做好,赢得了客人的好评,也给自己赚了不少回头客。

回忆这段艰难的经历时,南存辉说:“修鞋期间,我干得比别人好,因为我修得用心,质量可靠,速度还比别人快,每天赚的钱要比别人多。所以不管现在所做的事情多么平凡,都不要气馁,要力争在做小事时就出类拔萃。”

世界知名企业中的优秀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做好,能够抓住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透过一件小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一个能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的人,必定能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积累到比别人更多的宝贵经验,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发现工作中隐藏的意义。

一件大事的失败往往是源于小事的疏忽,一件大事的成功却是诸多小事的集合。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忽视,哪怕它简单到只是举手之劳,也要用心做好。05.三分匠人,七分主人杜绝浪费,哪怕是一丁点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只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是提升销售,第二是削减成本。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做。”其实,提升利润、削减成本不仅是企业家的事,也是企业员工必做的事。

说起提升业绩、增加利润,大家都不陌生,毕竟这也牵扯到员工个人的利益,尤其是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更是依靠着提成来赚得高薪。可说起削减成本,多数员工都觉得,这是老板要考虑的事,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只要按照要求做好事,就算是尽职尽责了!至于期间花费了多少成本,最后可以报销,不用掐着手指算计!

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我接触过很多企业领导和职业经理人,有的是私营企业主,有的是名企老板,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节俭。无论他的公司规模多大、价值多高,他都不会容忍员工的浪费。因为浪费是财富的大敌,浪费是利润的杀手,是成功的绊脚石。

世界巨富洛克菲勒,住旅店只选最便宜的房间,有人问他:“你儿子每次都住豪华间,为什么你要住这么差的旅馆呢?”洛克菲勒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生活中向来以勤俭见称。他的一条毛巾可用27年,坐飞机坚持坐经济舱。他通常都在公司吃午饭,午餐跟主管的盒饭一样,没有任何优待。他经常是一边吃一边听汇报,检查工作。在招呼客人方面,他也同样节俭,从不去豪华饭店大摆宴席,而是在各公司自设的招待所里用餐。他说:“节省一元钱等于多赚一元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即使是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发生的可能。我的要求是,每个员工都要努力节俭,善于节俭,我的企业不留奢侈浪费的人。”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在创业过程中,也很注重培养员工节俭的习惯。他手下有一位老员工,专门负责跑业务,深受器重。后来,松下幸之助将其调到生产车间,负责现场作业管理。其实,他的意思是想磨炼一下这位手下,让他成为公司的骨干。

可是,近距离接触下,松下幸之助很失望。这位老员工完全没有节俭的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很浪费,这是松下幸之助最不愿看到的事。尽管后来他有心提醒过这位员工节省资源,对方却不以为然,总在寻找浪费的理由,且振振有词。最终,松下幸之助无法忍受,只得辞退了这位老员工。

对于这些企业大亨们勤俭节约的作风,许多员工并不理解,甚至还充满了误解。我经常听到一些人背后议论老板,大致是讲老板太抠门,大事小事都要算计,处处计较,一点儿都不大方。在这里,我想更正一下这样的偏见:如果老板不精于算计,任意挥霍,那么企业就会坐吃山空,员工也会面临减薪或失业的下场!

美国戴尔公司CEO凯文·罗林斯曾经指出:“有的企业发展很快,业务做得很精,市场占有率很高,销售额也很大,但是利润率却很低。甚至出现了一个怪圈:企业规模和营业额越大,亏损越严重。”

这可能是许多员工不知道的一面,他们只看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大,却根本没有想过公司有可能在亏损。如果老板不“抠门儿”一点,公司可能就面临着瘫痪,他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控制局面。

也许,你觉得在工作中浪费一点东西没什么大不了,可能就是一张纸、一支笔、一元钱而已,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企业的损失会有多大?

江苏省有一家民营电机企业,老板自筹资金修建厂房,厂房旁边有一条小河。几年后,企业因发展而搬迁,临走前无意间抽干了旁边的小河,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许多电机组件都被丢在了里面,几乎填满了河底。起因是库房管理不严,工人把损坏的零件全都扔进了河里。粗略一算,损失竟高达千万元。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仅仅是电机浪费就能达到千万元,更何况其他的浪费呢?如果这些浪费都没有发生,每个员工都能设身处地为企业和老板着想,杜绝浪费,那么企业的利润又会增加多少?即便是损坏的零件,如果能自觉地整理到一处,或是退回厂家,或是当成废品出售,是否也能为企业挽回一些损失呢?

浪费是利润的最大敌人,也是每一个老板最为痛恨的行为!有钱不等于可以浪费,细枝末节的小钱积累起来,也会是一笔很大的利润!如果每个员工都能杜绝浪费,企业的效益就会提高很多,而员工的效益也必然会增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