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02:论语故事(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05:35:24

点击下载

作者:易中天,慕容引刀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02:论语故事(下)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02:论语故事(下)试读:

老师好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老师和学生。

第一个老师多半是妈妈。

诗人绿原说:

小时候,

我不认识字。

妈妈就是图书馆,

我读着妈妈。

当然,如果爸爸陪你玩,你也可以读爸爸。

爸爸妈妈,都是孩子的老师。

不过,光有爸爸妈妈可不行,还得有学校和专门的老师。学校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民办。孔子就是民办教师,他的学校是自己办的,跟官方没有关系,那时候各个国家也没有教育部。

但,孔子是最好的老师。

怎么个好呢?

疼爱学生,甚至敬畏学生。

孔子说:后生可畏。

他还说:你怎么知道后来人不如先行者?那些到了四五十岁还没什么感悟、心得和建树的,又有什么值得畏惧?年轻人不要怕他们!

这句话,记载在《论语 · 子罕》。

孔子说这话,既是鼓励学生,也因为他自己有底气。他可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所以,孔子从来就不怕别人质疑,学生有问题也尽管问。就算不能说服对方,他也不会强迫别人接受。

结果,孔子成为最早留下思想文化遗产的人。

我们应该去听听他的课。

现在全体起立,叫一声:老师好!

主要人物

求职的故事做人要有底线我又不是葫芦瓜,挂在墙上让人夸。我是一根白玉带,摆在店里等着卖。我是一条丧家狗,颠沛流离没路走。我是一只木铃铛,金声玉振传四方。没毛的凤凰不如鸡

孔子迷路了。

这是老先生周游列国那会儿的事。当时,他正带着学生从楚国的叶县前往蔡国。叶县的长官我们在上册曾经讲过,就是叶公好龙故事的主角。此人显然只能让孔子失望,孔子也只能跟他拜拜。

可是走到半路,却找不到渡口。

这时,随行并担任驾驶员的是子路。孔子便接过了缰绳,让子路去问津。

问津,就是询问渡口。

子路走到田边,向两个并肩耕地的人请教。

这两人的名字都很奇怪,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名字的叫法有多种可能。沮,如果读如居,是一条河的名字;读如举就是败坏,比如沮丧。溺如果读如逆,是淹没,比如溺死;或者没有节制,比如溺爱。读如尿,那就更糟糕,是小便。桀也不好,桀骜不驯。

所以,长沮、桀溺这两个名字很可能是假的。

长沮问:拿缰绳的那位是谁?

子路说:孔丘。

这时,子路是在跟长者说话,所以对孔子既不称字,也不称先生,而是直呼其名。

长沮又问:是鲁国那个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

这是话里有话。意思是:你们家孔夫子不是给天下人指点迷津吗?还找不到渡口?或者说: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儿了,何必还来问我?

两种解释,都通。

子路碰了个软钉子,只好又去问桀溺。

桀溺问: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说:对的。

桀溺说: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谁能够改变?又跟谁一起去改变?与其像孔丘那样只是拒绝坏人,还不如像我们这样,拒绝整个社会。

说完,两人只顾埋头干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无奈,只好回去报告孔子。孔子听了感慨万千。他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为伍的。不跟人打交道,又跟谁打交道?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东奔西走,参与社会改革呢?

这个故事,记载在《论语·微子》。

在同一篇,还有两个类似的。

有次是在楚国。当时,孔子坐在车上,看见有人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唱:

孔子一听就明白,这歌是唱给自己听的。因为那人路过的时候好像故意碰了一下车子,何况孔子向来就把自己看作凤凰。可惜在那人看来,这只凤凰身上的羽毛不多了。没毛的凤凰不如鸡,世道又江河日下。从政的人,多半没有好下场。

所以他说,过去的事就算了,后悔也没用。现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日子长着呢!

哈!他这是在发出警告。

于是孔子马上下车,想跟他谈谈。

那个楚国人却跑得无影无踪。

孔子很惆怅。

还有一次,是子路跟孔子失联了。

失联的原因不清楚,只知道那时没有手机。子路站在路口东张西望,对面正好来了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名叫蓧(读如掉)的除草工具,所以后来被称为荷蓧丈人。

子路说:请问看见我们老师了吗?

荷蓧丈人答:

说完,老人自顾自除起草来。

子路恭恭敬敬地站着,一句话不说。

荷蓧丈人心软了。他留子路在家过夜,又杀了鸡招待他,还介绍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追上了孔子。

孔子听完荷蓧丈人的故事,马上说:这可是位隐士啊,快回去向他请教。

子路返回,荷蓧丈人却不见了。

看来,孔子的时代,隐士不少。

隐士就是不愿意抛头露面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甚至有名气,却不肯出来做官,也不肯跟当局合作,宁可去当农民和渔夫。对孔子的周游列国到处求职,也很不以为然。

这么说,孔子是想从政、想做官的?

当然。

而且非常想。赶快卖了吧

有一次,子贡问了个问题。

子贡说:如果这里有块美玉,咱们是把它悄悄地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卖了呢?

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等着买主呢!

这事好玩。

我们在上册说过,子贡这人很会做生意,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在商言商,所以他说这话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反对子贡经商,却并不赞赏,还颇有不平,怎么这回却兴高采烈地一口气说了两个“卖了吧”呢?

因为做生意只是打比方。

不妨来看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韫读如运,就是藏起来。椟读如读,就是密藏珠宝的木匣;也写作匮,读如贵。沽读如估,买卖的意思。如果是卖酒,就读如古。

贾,也读如古,指商人,特指店主。古代的生意人,流动的叫商,开店的叫贾,行商坐贾。也指买卖。求善贾而沽诸,贾是买,沽是卖。

卖什么?

自己。

实际上,当时师生二人都明白,子贡说的美玉只是比方。广义地说是指优秀人才,狭义地说就是孔子。他的问题也很清楚:老师是应该像美玉藏在匣子里一样隐居呢,还是应该出山从政?

这意思孔子当然懂,便飞快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我这正等着卖呢!

没错,我待贾者也!

一种说法是好价钱。因为贾也读如价,而且就是价钱的意思。做买卖当然要有好价钱,由此也留下了一个成语:

待价而沽。

另一种说法是好买主,也就是识货的。宝刀赠烈士,货卖与识家。对于孔子来说,识货恐怕还是比价高重要。不识货,价钱再高也没意思。

这当然也可以讨论。

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一口气连说了两个“沽之哉”。他急于从政的心情,已是跃然纸上。

结果怎么样呢?

子路就生气了。老板的太太你见不见

子路生气,有三次。

中间的一次是在孔子五十七岁时。那年,他再次到了卫国,想在卫灵公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却来讲价,开出的条件是:孔子必须先跟她见上一面。传话的人还说:这是惯例。

孔子头疼起来。

作为国君夫人,南子为什么要见孔子?也许是仰慕已久,也许是霸道惯了,也许兼而有之。反正南子说得很明确:想跟我们国君成为兄弟吗?那就先来见我,我也愿意见见。

这就非见不可。因为孔子到卫国,已经是第二次了。上一次,卫灵公给的薪水虽然不少,却并不信任,还派人监视。孔子只好改去陈国,结果路上便惹出麻烦——被当地人误认为是仇敌,团团围住了好几天,最后还是靠卫国人救了出来。

重返卫国,当然不能再出差错。

但,南子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天底下,哪有见国君之前先见夫人的道理?这不符合礼仪,何况那女人的名声也不好,会有人说闲话的。

孔子左右为难。

不过,思来想去,还是见了。

子路却很生气。在他看来,老师实在是太不讲原则,怎么可以这样做事呢?子路这人直呀!一不高兴,那表情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脸上。

孔子也急了。他指天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对的,老天爷厌弃我!老天爷厌弃我!

这事《论语·雍也》和《史记·孔子世家》都有记载。根据司马迁的讲述,孔子见南子,也真的没什么,不过是孔子行了礼,南子答谢,两人之间还隔着细葛布的帷幕,如此而已。

至于南子的动机,则似乎主要是满足好奇心加虚荣心。所以,她见孔子,是盛妆打扮了的。我们不知道南子穿的是什么衣服,只知道还礼的时候她身上佩戴的玉器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女人毕竟是女人。

因此,见过孔子以后,南子很兴奋。为了向国人显摆,她又和卫灵公一起坐在车上出行,让孔子坐第二辆车跟着,招摇过市。

孔子却忍无可忍,甚至感到厌恶,便再次离开了卫国,尽管他还会回来。

子路也还会生气。我又不是葫芦瓜

子路另外两次生气,一次在见南子之前,一次在后,都记载在《论语·阳货》,原因也都是孔子急吼吼地要接受招聘去做官。

奇怪!难道磨磨蹭蹭才对?

当然不是。

子路生气,是因为招聘的人不对。

怎么不对?

简单地说,招聘者是叛军。

两次叛乱的头子都是家臣,家臣就是帮大夫管家的。当时的制度,是天子把天下分给诸侯。诸侯的领地叫作国,诸侯是国君。国君得到国,又要分给大夫。大夫的领地叫作家,大夫是家君。家君的助理和管家,就叫家臣,也叫宰。

诸侯的国也叫邦国。

大夫的家也叫采邑。

管理邦国的是大夫,叫治国。

管理采邑的是家臣,叫齐家。

结果怎么样呢?

治国的大夫以权谋私,架空了国君。

齐家的家臣以权谋私,架空了家君。

两次叛乱就是这样发生的。鲁国大夫季孙氏忙于鲸吞国有资产,没想到后院起火,他的家臣盘踞费邑(今山东省费县)谋反。晋国大夫赵简子的家臣则盘踞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反赵。两个家伙得手之后,便向孔子发出了邀请。

孔子却居然两次都想去。

子路就生气了,而且话说得很难听。

第一次子路说:没人要我们也就算了,为什么要去那种人那里?

子路有道理,因为那家臣是犯上作乱。

孔子却振振有词。他说:

回到东周,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原来,他是要拿费邑做试验田。

不知道孔子这样说,是天真烂漫呢,还是强词夺理。但把费邑变成东周,却近乎天方夜谭。东周哪有家臣叛乱,叛乱的家臣又怎会赞成东周?

这简直就是做白日梦!

好在,孔子最后也没去。

然而第二次,他又动心了。

这回子路就更不客气。

子路说:仲由亲耳听见先生谆谆教导,亲自动手干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现在,那家伙盘踞中牟阴谋叛乱,先生却要去帮他,请问怎么解释?

这简直等于指责孔子言行不一。

孔子也急眼了,为自己辩护说: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不错,我是说过“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那样的话。可是,真正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这回是到坏人那里去,但是像我这样真正的好人,难道就会跟着变坏了吗?

哈哈,好像也有道理。

不过,这只是回答了能不能去的问题,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去。不错,真正的好人,到了坏人那里也不会变坏。但是,你又何必要去呢?坏人并没有拿着刀子逼你去呀?就算不能严词拒绝,至少也能婉言谢绝吧?还可以不予理睬嘛!

这就让子路想不通。

换了我们,也一样。

孔子也只好实言相告: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匏读如袍,就是葫芦瓜,有的甜有的苦,苦的不能吃。所以孔子这话的意思是:我难道就像那苦匏瓜,中看不中用,只能挂起来做摆设吗?

妙哉此言,这才是心里话。

原来,孔子是一定要被人所用的。因为孔子的学问,首先是政治学,其次是伦理学。这两种学问都要实践。不实践,一点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且也不知道那学问是对是错。

怎么实践?

的确,要推行政治主张,固然要做官;要实现道德理想,同样得做官。因为只有做官,才能教育人民,敦风化俗。更何况推行政治主张也好,实现道德理想也好,都需要时间,孔子岂能不急?

急不择路,就闹笑话了。

好在,这次他也没真去。冤家路窄

真正让孔子狼狈不堪的,是阳货。

阳货又叫阳虎,是鲁国世袭执政官季孙大夫的家臣。季孙家族很牛,把持了鲁国的朝政。没想到阳货更牛,居然逼着季孙家把权力交给自己,像模像样地做起鲁国的当家人来。

孔子的麻烦也来了。

为什么会有麻烦?因为阳货掌权以后,便想要孔子出来做官。目的大约是要搞名人效应,让孔子给自己撑台子、装门面、壮声威。

孔子当然不愿意跟这种人合作。可惜他惹不起也躲不起,最后弄得很狼狈。

不妨先来看看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曰: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读懂这段话,要明白以下几点:

一、阳货欲见孔子的见,是使动用法,意思是想让孔子来拜见他,不是他想拜见孔子。

二、时其亡的时读如待,意思也是待。

三、孔子曰之前,都是阳货的话。

现在可以讲故事了。

阳货执政的时候,很想要孔子出来做官,也很想让孔子来拜访自己。孔子不去,阳货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了的乳猪。按照当时的礼节,孔子应该登门道谢,阳货也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孔子难办了。他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便故意挑了个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

没想到,两人在路上撞个正着。

阳货就不高兴了。

他很不客气地说:你,过来,听我跟你说!

阳货的年纪大很多,孔子只好过去。

于是阳货问孔子:国家混乱不堪,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能够算作“仁”吗?

阳货便自己说:不能!

又问:明明喜欢做官,却一再错过机会,能够算作“智”吗?

阳货又自己说:不能!

然后说: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呀!

意思是:你看着办吧!

孔子这才说:遵命,我出来做官。

当然,孔子并没有当真去做,马上去做。他出来做官,是在阳货离开鲁国之后。

这就有问题了。

孔子,到底是不是急于做官?

如果很急,为什么拒绝阳货?

如果不急,为什么对叛军也动心?

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不准学农

某天,樊迟来见孔子。

樊迟也就是樊须,字子迟,跟公西华一样也是三期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他在《论语》中出现了六次,五次都是提问,孔子很喜欢。

只有这回,孔子不高兴。

原因,是樊迟提出要学习种粮。

学生要选课,老师不能发火。主张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也只好说:抱歉,这事我不如老粮农。

樊迟说:那就学习种菜。

孔子说:这事我不如老菜农。

老师开不了课,学生也只好退出。

但是樊迟一走,孔子就大发议论,中心思想无非是这些课程毫无必要,根本就不应该开设。重要的是,孔子说了一句听起来很严重的话: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不是骂人,是感慨。因为君子和小人有多种含义,其中之一是:

君子:上等人。

小人:下等人。

当时所谓的下等人的职业是什么?

干农活、当工匠、做生意。

所以孔子感慨:小人哉,樊须也。

意思是:樊须这孩子,怎么想学下等人的事?

那么,上等人又该干什么?

努力学习,追求真理。

孔子还说,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像下等人那样干农活、当工匠、做生意,反倒会饿肚子。

原文是: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这就奇怪!

读书,也能挣钱?

当然不能。但是读了书,就能做官。做官是有俸禄的。做官领工资,就叫禄在其中。

这就是君子的生存方式:读书做官。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说法,我们并不赞成。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职业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只要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值得尊重和尊敬。

可惜,我们没法跟老先生讨论。

最能理解孔子这一思想的,是子夏。子夏名叫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跟樊迟同届,只不过在文学科。他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就是做官。

优,却不是优秀,而是优裕。

或者说,有余,富余。

所以,学而优则仕,不是“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做官”的意思。

何况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

仕而优则学。

全文的意思是:做官长袖善舞就做学问,治学绰绰有余就搞政治。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转换,是孔子他们的人生理想。

如果做不了官呢?

那就着急呗!

但,为什么拒绝阳货?

因为孔子做官是有原则的,他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谷,就是官员的俸禄、工资。见读如现,意思也是现。所以,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便可以出来做官。而且,这个时候你没有财富和地位,是可耻的。相反,政治黑暗,也做官领薪水,荣华富贵,飞黄腾达,更可耻!

这就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底线。

孔子是有底线的。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清楚:升官发财,是人人都希望的。贫穷卑贱,则人人厌恶。但,如果谋取躲避的手段不正当,那就宁肯不要,宁肯不躲。失去了仁德,还能叫君子吗?所以,君子必须片刻不离仁德,哪怕焦头烂额,哪怕颠沛流离。

那么,孔子做到了吗?

做到了。

结果怎么样呢?

真的颠沛流离,成了丧家狗。丧家狗与木铃铛

孔子到达陈国时,跟学生们走散了。

这次的跟班不是子路,是子贡。

子贡问一个陈国人:看见我们老师了吗?

陈国人说:东门外有个人,疲惫不堪就像丧家之犬,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老师。

子贡跑过去一看,果然是。

然后,把陈国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像什么?累累若丧家之狗?嗯嗯,是这样,真是这样啊!

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家》。

还有另外四本书也这样讲。

看来老先生很有自知之明。实际上,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到处找工作,在鲁国和卫国也短时间地做了官,却其实并不得志。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愿意实行,道德理想也没有人愿意实现。结果,他仍然是挂在墙上只看不吃的葫芦瓜。

只不过,这葫芦瓜镀了金。

孔夫子很郁闷。

这一点也终于被人看出。

那是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据《论语·宪问》的记载,某天他在房间里击磬。磬读如庆,是一种玉石制造的打击乐器,敲起来叮叮咚咚响。

有个挑着草筐的汉子从门前走过。

汉子说:这磬敲的,有心思啊!

过了一会又说:太俗气了!这声音,好像唠唠叨叨在向人诉说,说是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就没有嘛,有什么了不起。郁郁寡欢,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