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5 19:52:47

点击下载

作者:杨武岐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试读:

作者简介

杨武岐 河北地质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地质大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经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地质大学)主任、河北地质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十三届)。主要从亊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多部。目前主要关注亊业单位内部控制、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联系方式:7wq5798@163.com第一章 控制、管理与内部控制控制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

从控制谈起,是因为大家都用这个词,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得不受到许许多多的“控制”,本书要探讨的也是和控制相关联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遍观世界,控制和受控制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不受控制的事物本身无法存在。一个人生存在一个处处受控制的环境中,不但行为要受法律、规范、习俗、礼仪、道德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生命还要受自然法则,如自然生态、遗传、物质、时间、能量等的制约。一台机械在设计制造的时候需要考虑怎么控制其运转,比如开关、能源供给、速度控制等等,不受控制的机械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自然界物种的繁衍和消亡、宇宙的产生和演化无不在控制和受控制中进行。一个社会也是在自然控制和人为控制的双重作用下正常运转、发展和进步。

一个社会组织,有其明确的组织目标,比如一个公司的经营目标、一个事业单位的事业目标、一个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目标等,围绕目标所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应当处于有效的控制当中,失控的活动无法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所以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和运转也是受控制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控制被视作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的原因。

谈到控制,大家也会想到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的控制论。控制论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推进其的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进行的、施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说,控制是指控制主体按照给定的条件和目标,对控制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行为。控制论的思想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在管理领域也散发着科学的光芒,推进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步。组织管理与控制

管理学大师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在100年前就提出管理的五大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控制作为管理的功能被明确提出,并在以后的管理实践中被不断强化和拓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的过程就是控制的过程。因此,控制既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又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一般说来,管理中的控制职能,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运用一定的控制机制和控制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管理中控制的目的无非两点:一是影响组织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保证组织战略被执行,从而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二是通过规则和流程保证业务活动的方向、资源使用,将业务活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偏差。

控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控制可以使复杂的组织活动能够协调一致地运作。由于现代组织的规模有着日益扩大的趋势,组织的各种活动日趋复杂化,要使组织内众多的部门和人员在分工的基础上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完善的计划是必备的基础,而计划的实施则要以控制为保证手段。其次,通过控制可以避免和减少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组织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活动的复杂性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管理失误。控制工作通过对管理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可以及时发现组织中的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工作中的损失,为执行和完成计划起着必要的保障作用。第三,通过控制可以有效减轻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现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再完善的计划也难以将未来出现的变化考虑得十分周全。因此,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和计划的顺利实施,就必须通过控制降低环境的各种变化对组织活动的影响。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

一个组织能在正确的方向持续运转,需要两个方面的控制:一个来自外部,可以称为外部控制,大家更习惯地称之为外部监督。外部监督来自组织外部环境,比如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政府环保、税收、行业许可等社会管理,比如与本组织有关联的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对组织的要求等等。外部监督影响和约束组织的行为,对组织而言是不得不接受的控制,是被动控制。另一个源于组织内部,是为有效执行组织战略、实现组织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活动和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主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内部控制是组织的主动行为,是主动控制。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职能和内在要求,又是管理的重要方法。内部控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等五个阶段。(一)内部牵制阶段:以不相容岗位分离为核心

内部牵制阶段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可以看作内部控制发展的初始阶段。内部牵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于两个设想:(1)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按照这样的设想,通过内部牵制机制,实现上下牵制、左右制约、相互监督,因而具有查错防弊这个主要功能。内部牵制(Inter-nalcheck),是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以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控制机制。内部牵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指的是不能同时由一个人兼任的职务)的分离与牵制,通过设立不相容岗位及进行账目核对,实现内部相互制约和监督,达到保证账目一致和实物资产安全的目的。

内部牵制有多种实现形式:(1)实物牵制。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人员共同掌管必要的实物工具,共同完成一定程序的牵制。例如,将保险柜的钥匙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保管,不同时使用这两把或两把以上的钥匙,保险柜就无法打开,以防止个人作弊。(2)程序控制。即只有按照正确的程序操作,才能完成一定过程的操作。将单位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用文字说明方式或流程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以形成制度,颁发执行。要求所有的业务活动都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办理程序。(3)体制牵制。即为防止错误和舞弊,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求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分工负责,以相互牵制、互相制约的机制。这主要通过组织分工来实现。其基本要求是职责分离。它不仅要求划分职责,明确各部门或个人的职责和应有的权限,同时还要规定相互配合与制约的方法。因为恰当的组织分工是内部牵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4)簿记牵制。即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会计凭证与账簿、账簿与账簿、账簿与会计报表之间核对的牵制。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程序牵制的一个方面。【案例1.1】“五合章”实现内部牵制(案例来源:搜狐网新闻中心,2007年12月5日)

据2007年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圭叶村是国家重点贫困村。每年镇财政给村上划拨办公费5000元,偶尔村里也会得到一些扶贫赠款,除此之外村里无其他收入。但是多年来,这些为数不多的公款怎么用,用在哪儿,却常常引起村民们的不满和质疑。

2006年2月21日,村党支部书记谭洪勇召集10位村民集思广益。“能不能刻制一枚审核章,分成五瓣,四个村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再加上一名支部委员,五个人各管一瓣,村里的开销须经过其中至少三人同意后,再把五瓣合并起来再盖章。”会计谭洪源的提议得到村委会的认同。

12月3日,记者目睹了这枚“史上最牛公章”。五块楔形木块组成的圆章恰好被套在一次性塑料水杯中,上面分别写着“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使用时,需将五个楔形木块合并后组成一枚完整的公章。

记者注意到,这枚公章与其他财务审核公章不同的是,多了“民主”二字。而谭洪源也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按照他朴素的逻辑,“民主就是为了实现大家的意图”,这比签字或者按手印更透明。

自从采用“五合章”后,村民们关于村委会的财务投诉没有了。理财小组的账目记录得格外详细,在谭洪源出示的账本上,2007年4月17日的支出是这样的:“米酒3斤×1.7元=5.1元,豆腐两块2元,猪腿3.8斤×7元=26.6元,漠沙烟1包12元,招待县委陈书记到我村考察工作(支出金额)45.7元”。

2007年7月18日,锦屏县纪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农村推行“五合章”理财办法的通知》,认为“做好农村民主理财,是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做法也在全国引起关注。

光明网发表评论说,“五合章”之所以成功是民主理财小组认真负责行使自身监督权力的结果,实现了乡村级治理从“为民做主”到“民自为主”的转变。

有专家认为,这种理财方式实际上暗合了“分权制衡”的原理。采用此方式真正实现了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从专制决策到民主决策、从纵向监督到横向监督、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的转变。有了这些转变,村组干部们要想肆无忌惮地挥霍村民血汗钱,起码不那么容易了。圭叶村作为中国近70万个行政村之一,民主理财的样本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颁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首次定义了内部控制:“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此后,1973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机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制度。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管理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通常包括与经营效率和坚持经营政策相关、和财务记录间接相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如统计分析、业绩报告、雇员培训计划、质量控制等。

之所以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为了确认注册会计师(CPA)的审计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只负责审查内部会计控制。【案例1.2】麦克森—罗宾斯案件(案例来源:搜狐网2017年8月11日,www.sohu.com/a/163869072-481558)

1938年初,长期贷款给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的朱利安·汤普森公司,在审核罗宾斯药材公司财务报表时发现两个疑问:一个是罗宾斯药材公司中的制药原料部门,原是个盈利率较高的部门,但该部门却一反常态地没有现金积累。而且,流动资金亦未见增加。相反,该部门还不得不依靠公司管理者重新调集资金来进行再投资,以维持生产;另一个是公司董事会曾做出一个决议,要求公司减少存货金额。但到1938年年底,公司存货反而增加100万美元。汤普森公司立即表示,在没有查明这两个疑问之前,不再予以贷款,并请求官方协调、控制证券市场的权威机构——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此事。

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收到请求之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该公司在经营的十余年中,每年都聘请了美国著名的普赖斯·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在这些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审计人员每年都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发表了“正确、适当”等无保留的审计意见。为了核实这些审计结论是否正确,调查人员对该公司1937年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了重新审核。结果发现:1937年12月31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计有总资产8700万美元,但其中的1907.5万美元的资产是虚构的,包括存货虚构1000万美元,销售收入虚构900万美元,银行存款虚构7.5万美元;在1937年年度合并损益表中,虚假的销售收入和毛利分别达到1820万美元和180万美元。

在此基础上,调查人员对该公司经理的背景作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公司经理菲利普·科斯特及其同伙穆西卡等人,都是犯有前科的诈骗犯。他们都是用了假名,混入公司并爬上公司管理岗位。他们将亲信安插在掌管公司财务的重要岗位上,并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使他们的诈骗活动持续很久没能被人发现。

证券交易委员会将案情调查结果在听证会上一宣布,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根据调查结果,罗宾斯药材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早已“资不抵债”,应立即宣布破产。而首当其冲的受损害者是汤普森公司,因它是罗宾斯药材公司的最大债权人。为此,汤普森公司指控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汤普森公司认为其所以给罗宾斯公司贷款,是因为信赖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因此,他们要求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赔偿他们的全部损失。

在听证会上,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拒绝了汤普森公司的赔偿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他们执行的审计,遵循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36年颁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所规定的各项规则。罗宾斯药材公司的欺骗是由于经理部门共同串通合谋所致,审计人员对此不负任何责任。最后,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解下,沃特豪斯会计师事务所以退回历年来收取的审计费用共50万美元,作为对汤普森公司债权损失的赔偿。(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三要素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企业开始需要针对主要经营业务进行风险控制评价,管理环境被纳入内部控制的视线,并引起内部控制结构的重新划分与整合。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第55号《审计准则公告》提出,内部控制结构是为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如经营作风、人事政策、责任会计、内部审计等。会计系统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的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经营管理责任。控制程序是管埋当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如授权、职责分工、复核等。

在内部控制结构中,不再划分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而统一以要素表述内部控制,且正式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它是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及保证。【案例1.3】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案例来源:搜狐财经频道,2007年6月25日)

从1992年开始,三九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收购兼并手段,形成医药、汽车、食品、酒业、饭店、农业、房产等几大产业并举的格局。但是,2004年4月14日,三九医药(000999)发出公告:因工商银行要求提前偿还3.74亿元的贷款,目前公司大股东三九药业及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是三九集团的全资公司)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已被司法机关冻结。至此,整个三九集团的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危机爆发之前,三九集团约有400多家公司,实行五级公司管理体系,其三级以下的财务管理已严重失控;三九系深圳本地债权银行贷款已从98亿元升至107亿元,而遍布全国的三九系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贷款和贷款担保约在60亿元至70元亿之间,两者合计,整个三九系贷款和贷款担保余额约为180亿元。

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曾在债务风波发生后对外表示,“你们(银行)都给我钱,使我头脑发热,我盲目上项目”。

三九集团财务危机的爆发可以归纳为几个主要原因:(1)集团财务管理失控;(2)多元化投资(非主业/非相关性投资)扩张的战略失误;(3)集团过度投资引起的过度负债。面从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看,三九集团控制环境不佳,会计系统风险预测和披露不及时,融资和投资控制程序有缺陷。(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五要素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系列财务报告舞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引起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新思考。此时,很多人认识到可以把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作为从根源上解决虚假财务信息的手段之一。从1992年9月开始,COSO委员会先后发布、完善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果和效率,以及对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1996年底美国审计委员会认可了COSO的研究成果,并修改相应的审计公告内容。

COSO是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的英文缩写。198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协会(AAA)、财务经理人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联合创建了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旨在探讨财务报告中舞弊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两年后,基于该委员会的建议,其赞助机构成立COSO委员会,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五)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八要素

进入21世纪,在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破产和施乐、世通等大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暴露后,人们充分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在2004年底,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使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了八大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为什么做风险管理: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风险管理谁来做: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全体人员。

风险管理做什么: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各项工作。图1.1 风险管理框架:八个因素

内部控制从最初的内部牵制理念,到内部会计控制和提出内部管理控制,再到将两者结合讨论,发展出控制结构和整体框架,最后演变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企业制度不断成长和完善的结果,是现代化管理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审计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论的创新都是推动内部控制不断发展的动力。第二章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背景我国事业单位概况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主要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从事社会服务活动。事业单位有两个特征使它与企业、行政单位、民间组织相区别,一是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设立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行政单位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其是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利用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权力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行政单位有公权力而事业单位没有,行政单位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而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服务。由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部分存在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分家,事业单位承担一些行政职能的问题,一些部门在有的地区是行政单位,但在有的地区又是事业单位,加之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和财务核算上存在一些共性的要求,所以从政府到老百姓习惯性地将政府部门统称为行政事业单位,但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一些民间组织与事业单位很接近,也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从事社会服务,如公益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等等。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被划分为两大类,即公立非营利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公立非营利组织通常就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数量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事业单位总数超过100万个,从业者超过3000万人。事业单位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和知识密集性的特征,在不同领域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性服务。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以下具体领域:

1. 教育事业单位,如幼儿园、小学、中学、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

2. 科技事业单位,如研究院、研究所、科技协会、科技馆等。

3. 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演出团体、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等。

4. 卫生事业单位,如医院、防疫站、血液中心、计生站等。

5.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如福利院、养老院、康复中心、殡仪馆等。

6. 体育事业单位,如体育场、体工大队等。

7. 交通事业单位,如公路养护站、收费站等。

8. 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如园林、环卫、市政维护等。

9. 农林牧渔水事业单位,如农技站、检疫中心、水文站等。

10. 信息咨询事业单位,如信息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站)、价格信息事务所、经济调查队等。

11. 中介服务事业单位,如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等。

12. 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如勘察设计院等。

13. 地震测防事业单位,如地震测防、地震预报等单位。

14. 海洋事业单位,如海洋管理、海洋保护等事业单位。

15. 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保护站等。

16. 检验检测事业单位,如标准计量、技术监督、质量检测、出入境检验检疫等。

17. 知识产权事业单位,如专利、商标、版权等。

18. 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及其他类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新一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拉开了帷幕。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并强化其公益属性。市场不能配置资源的,划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益二类。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面向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或仅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和保障;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不得从事经营法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主要包括:

1. 义务教育类: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公益性宣教(党员电化教育)等。

2. 科研类:基础性或社会公益性科研、政策研究、公共科普服务等。

3. 文体类: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公共美术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文物考古、文物保护、文献情报、出版物审读、广电信号传输和技术监测、视听节目审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育运动项目管理等。

4.卫生类: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及保健服务、采供血服务、应急救治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等。

5. 社会保障类:社会保障经办、公积金管理、社会救助服务、优抚安置服务、社会福利管理、公益性残疾人康复、公共就业服务、老龄妇幼服务、婚姻登记、专家服务、慈善服务等。

6. 公共安全类: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防火、灾害防治救援、应急指挥救援、无线电监测、人防指挥保障、信息安全测评、民防安全、重要或应急物资储备等。

7. 社会经济服务类:基础测绘、公益性地质调查、经济社会调查、标准质量服务、强制性检验检疫、渔业船舶检验、植物检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纤维检验(棉花质量监督)、农机安全监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地震监测、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气象预测等。

8. 行政保障类:地方志和党史、电子政务、政府资金和项目管理、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评审支付、招投标管理、举报投诉维权、考试管理、仲裁服务、自然资源保护、水文(水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集体经济管理、种子管理、房屋征收与补偿、涉军服务、统计服务、审计服务、铁路建设管理、政府部门驻外省市联络服务等。

9. 行政执法类:能源利用监测、质量监督管理、国土监察、环境监察、安全生产监察、劳动保障监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城市综合管理、农业监察、林业监察、水利监察、食品药品监察、卫生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等。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主要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和保障,并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按照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和相关标准开展活动;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收益的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主要包括:

1. 教育类: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研究生院、技工技师职业院校、电大函授及远程教育、幼儿园、少年宫等。

2. 科研类:基础应用科研、农林示范基地、种苗良种培育等。

3. 文体类:时政类报刊社、电台电视台、国家确定需要扶持的文艺院团、文化宫、公园、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等。

4. 卫生类:非营利医疗、职业病疗养等。

5. 社会经济服务类:公益性信息咨询、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质量监督技术服务、公益性规划、地质勘查、农业种畜服务、票证制作发放、政府确定保留的公益性公证服务、人才交流管理与指导、对外交流促进、彩票发行管理、殡葬服务等。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特征和管理要求

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通过社会服务,参与某一领域的公共管理的非营利组织。因是国家设立(或以国有资产设立),与西方的非营利组织相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经济活动与企业相比也存在许多不同。(一)目标和业务活动的差异性

事业单位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具体事业目标和业务活动存在差异性。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和范围,事业单位多存在业务活动的专业性特征,具体事业目标也各不相同。因为差异性,国家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也因具体事业目标的差异和业务活动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二)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与行政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所以,事业单位按经费来源可以分为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模式,事业单位也相应划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类。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指有一定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但还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如公立医院。自主事业单位又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解决经常性开支,不需要财政直接拨款,因而一些地方往往放松对它的管理,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不断膨胀的趋势。(三)资金使用的强约束性

事业单位的资金多来源于财政拨款、服务费收入以及个人或机构的捐赠,所有资金的使用以保障事业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事业单位获取的是公共资金或社会资金,提供的又是公共社会服务,因此资金使用必须对国家和社会公众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有比较强的约束,对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也有许多独特的控制程序,比如预算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招投标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财政票据管理、公务卡结算等。(四)核算及绩效考核的复杂性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财务核算上以权益管理和利润形成为主线,核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相似度高,总体要求一致,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相互间经营绩效的可比性强。事业单位因所处领域不同、事业类型不同、开展的业务活动不同,具体核算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不同领域都有各自具体的财务核算制度。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宗旨,其经济活动并不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而只是事业活动的辅助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往往难以实现科学准确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往往从资金使用的合规和事业目标的完成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可比性和合理性只能是相对的。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

事业单位虽然不像行政单位那样有公权力,但利用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由于事业单位的国有属性,使其各种活动产生的风险可能被放大,容易出现由业务风险、技术风险而上升为政治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比如教育收费、医院医患关系、社会公益组织诚信危机等等,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事业单位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事业目标不能实现的风险

事业单位获取国家和社会资金,利用公共资源提供社会服务是其核心的事业目标。如果不能提供国家规定的或社会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就意味着事业目标没有实现或部分没有实现,单位和单位负责人必然会遭到社会各方的监督和问责。如不能及时调整,可能影响后续资金的获取及单位长期发展,严重的甚至影响单位的生存,比如教学质量比较差的学校被撤销或合并、一些质量差且违规的杂志社被取缔等等。(二)事业活动效率低下的风险

一些事业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存在不可替代性,缺乏竞争,往往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形成行政化作风,导致业务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也存在决策科学性差、民主性不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不能协调、资金浪费和使用效率低、核心业务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事业活动效率低下,影响单位的长期发展。(三)资金获取和使用的合规风险

事业单位都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资金获取渠道,当然也有相应的资金使用要求。对一个单位而言,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自不必说,合规性要求最高,有各种规范、标准和程序的约束,如果单位不能合规使用,必将受到追责,甚至单位负责人或当事人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如接收捐赠、事业收入等,也应纳入预算管理,合理合规安排使用。随着这几年来八项规定的出台和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加强,事业单位也在大力规范内部财务管理,以前不按规定预算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违规发放津贴和福利、三公经费支出超标、小金库等问题少了很多,资金获取和使用的合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四)干部腐败和贪污舞弊的风险

近几年来,在中央持续高压反腐的态势下,一些事业单位的贪污腐败案件大量浮出水面。事业单位人事和干部任用的腐败、基建工程方面的腐败不断被发现,当然也包括事业经费不合规使用形成的财务舞弊。严重的干部腐败和贪污舞弊会败坏单位风气,严重挫伤单位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事业活动的效率,影响事业目标的实现。在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是国家防范腐败和贪污舞弊风险的重要举措。(五)单位社会声誉或公信力下降的风险

由于事业单位天然存在的社会公共属性,使得其和行政单位、国有企业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信力,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一些违规收费、劣质服务、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公共安全等情况或事件一旦出现,必然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声誉或公信力的下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发展

在我国,大部分学者都立足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去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有其共通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确实深受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许多在企业应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在事业单位依然适用。

从根源上说,政府承担公共受托责任,政府将依法集中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既是权力又是责任,政府应该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承担责任,为人民负责。对过程承担责任,就要对得到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合理控制,包括推动内部控制;对结果负责,就要实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这些落实到事业单位,也需要以内部控制保证资金的使用绩效。因此,政府有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在动力,这也是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和规范的主要原因所在。

相比国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实践中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几乎处于简单的财务制度和相对松散的经验管理状态。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问题,先后颁布了若干指导性文件,如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审计风险》(1996),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7),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作了不相容职位互相分离等若干具体规定。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以统驭和指导内部会计控制具体规范的制定,并随后陆续制定了若干具体规定。《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是适用于所有单位的,至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但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内部控制还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为主的阶段。

2007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陆续发布了具体规范和相关配套指引,专门用于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的基础上,2012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该《规范》包括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等内容,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过渡到全面内部控制阶段。

2017年,为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的有关要求,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报告和考评机制。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许多单位只是形式上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却较差,或内部控制功能简单、没有形成体系,效果还不明显。因此,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才刚刚上路,发展的路还很长。附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