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六道轮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5 21:19:33

点击下载

作者:唐颐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六道轮回

图解六道轮回试读:

六道轮回——佛教生死观的意义

唐卡中的六道

轮回

图起源于古印度。据说释迦牟尼还在世的时候,印度中部的两位国王,一个是频毗娑罗王,一个是优填王,均笃信佛教,且相交颇善。有一次,优填王赠送给频毗娑罗王一件缀满宝石的铠甲。频毗娑罗王欢喜之余,又为不知回赠什么礼物而忧虑,于是把在附近传道的佛陀请来,要为他画像,再把它赠给优填王。释迦牟尼佛说自己的身相是不真实的,就建议画一幅表现三学、六道、十二缘起等佛法教义的图像。这就是最早的六道轮回图。

六道是众生轮回的六个处所,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认为,一切尚未出离的众生,在业力的驱动下,都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转。轮回中的众生都处在无边的苦海之中。

天道众生看起来是最为快乐的,他们衣食无忧,不需要为生活而奔波,而且寿命极长。但他们也有烦恼,在临终时会遇上“天人五衰”,享受了一辈子的快乐从此彻底消失。

人道众生有八种基本的烦恼: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生虽然也会有很多快乐,但也会遇上无尽的烦恼。

阿修罗虽然有像天人一样的大福报,但是他们嗔心太强烈,这导致他们的心里充满嗔恚之火,每天不得安宁。

畜生的特点是愚痴无明,要经受弱肉强食之苦,福报好一点的畜生虽然不愁吃喝,但往往又免不了供人驱使之苦。

饿鬼的最大痛苦是要为饥渴所困,他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寻找食物,却难以吃上一顿饱饭,只能饿着肚子日复一日地四处游荡。

地狱众生的苦难更要超过其他五道千万倍。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就是地狱众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更为恐怖的是,地狱众生的寿命极长,动不动就成千上万年,苦难简直没有尽头。

众生受贪欲、嗔恨、愚痴等心念的作用,无始以来造作了无数恶业,根据因果业报理论,谁也逃脱不了轮回的命运。佛教讲“六道轮回”的精神,是为了超越轮回的束缚,激发众生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深沉关怀的态度。

佛教认为,堕入六道中的哪一道,与众生心念、情绪、认识的境界有关。轮回也可以看成是虚妄不实的精神幻相。天台宗称,众生如起一个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个地狱道的因;起一个与愚痴心相应的心,就是一个畜生道的因。因此,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实质是在自我内在情绪中循环的一种投射。

据说南北朝时期笃信佛教的梁武帝想要志公禅师,带他去见识从未到过的天界和地狱界。禅师于是对着他破口大骂,激怒了梁武帝,他就拔剑向禅师刺去。禅师躲闪到柱子后,大声说:“这就是地狱界。”梁武帝意识到错误,赶紧向禅师道歉,志公禅师就从柱子后走出来,笑着说:“这就是天界。”

六道或六界,也可以看成是六种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状态。佛教中情绪和六道的对应情况是:嗔恨对应地狱、贪欲对应饿鬼、无知对应畜生、五戒对应人道、好战对应阿修罗、十善对应天道。人的情绪总是处于善恶多变、起伏不定的状态,才会导致生命现象循环不已的不稳定性。所以,超越轮回之苦,依佛教的训示,要从训练心性、调节情绪做起。

因此,佛教讲超越轮回的束缚,实质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关怀(尤其是临终关怀)。试想,在人的神识行将灰飞烟灭时,选择享乐多的善道还是受苦多的恶道,会促使临终的人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这是一次生命价值的重新发现,能令死者看清生命现象的不稳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渐臻至稳定安详,同时也会促使生者在人世时就塑造自己的品性,以便死亡来临时无惧于四大分解、灵魂消散。

更重要的是,超越轮回的束缚也是佛教“以觉为本”的生命价值观的真实内涵。临终的人在生死危难的时刻,觉醒自我生命的境界,回归自由的生命乐园——净土。这时,醒悟后如同禅师所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关于六道的幻相消失了,身心没有任何障碍,从而免除梦幻颠倒的生死之苦,于大千世界之中来去自如。这是一种更超脱、更具精神价值的生命关怀。《图解六道轮回》以现代的图解方式,完整地、系统地阐释六道轮回的意义,化艰深为浅显,化晦涩为清晰。全书以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图为蓝本,把它视作一个博大而丰富的图像象征体系,深入解析这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全面地为读者讲述六道的生命现象,了解佛教方方面面的与六道相关的知识,如佛教的时间观、空间观、关于三界的划分、十二因缘、净土观、轮回观及对我们社会文化、祭祀礼仪等的影响,等等。

读者读懂了六道轮回的奥妙,就会对生命本身的苦难有更超越的认识,能在现实生活中发菩提善心,对自己或他人尽量做到拔苦予乐,把自我的情绪调控到最好的状态,从而在精神上超越轮回,摆脱情绪的束缚,更多关怀生命的深沉价值。

由于编者自身佛学修养及知识的局限,本书如有纰漏、错误、疏忽之处,请读者见谅!编辑谨识2009年4月

第1章

唐卡中的生命之轮

神秘的六道轮回图

六道是众生轮回的六个处所,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道轮回

图是唐卡中常见的一种变相图,它一般由四层构成,最内层是三毒,第二层是业和生死,第三层是众生轮回所在的六道,第四层是十二缘起,在生命之轮的外面是阎魔鬼王。六道图中还各有一个化身佛。生死流转中的众生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六道轮回就是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六道中充满了无量诸苦,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超越六道,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境。

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之后还有灵魂吗?人死之后会去哪里?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很多人认为人死之后要变成鬼,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佛教认为死后变成鬼的只是一部分人,有些人死后转世仍然为人,有些人变成某种动物,修行最好的人则可以超出六道,不再参与轮回。 什么是六道轮回“六道”又叫“六趣”,是众生轮回的六个处所,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把一切众生都叫做“有情”,例如菩萨的原意就是“觉悟了的有情”。有情有四圣和六凡之分,四圣就是佛、菩萨、缘觉和声闻,他们已经超出了六道,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六道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并不是按照“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天”的顺序循环,而是由自己所造作的业来决定来生要去哪一道。如果一个人平生做了许多善事,积下许多功德,那么他死后往生天道或继续为人的可能性就很大;如果一个人造孽无数,那么他死后多半要去地狱受苦。业是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止的根本原因。苦难与出离

有人认为只有地狱道才有种种苦,他们一心只求往生天道,去享受天道中的快乐。事实上,在佛教看来,不光畜生、饿鬼、地狱这三恶道的众生要经受苦难,就连天道和人道的众生也无法摆脱种种苦。天道众生又称天人,他们前世勤修十善法,所以得以往生到天道,享有非常大的福报,但是他们也会有一些苦难,如临终时的“天人五衰”等;人道众生更是会遇上四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要摆脱所有的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勤于修行,脱离六道,进入四圣法界。

佛、菩萨、缘觉和声闻已经超越了六道,不再参与轮回,也不必再忍受六道中的种种苦,除非是乘着大悲愿力再返回六道之中,以救度苦难的六道众生。轮回

轮回也称“六道轮回”,引自印度婆罗门教教义,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轮回。从唐卡说起神秘的六道轮回图

六道轮回图是常见的一种唐卡,它是死神阎魔鬼王所推动的一个大转轮,转轮上就是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

六道轮回是世间众生所要经受的一个无法摆脱的过程,也是佛教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佛教徒也常常用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个理论,六道轮回图就是常见的一种变相图。六道轮回图的构成

顾名思义,六道轮回图主要表现的是六道轮回,但它更进一步表现出了轮回的根源、轮回的动力等因素。六道轮回图由阎魔鬼王和他所持的轮子构成,这个轮子就是生命之轮,鬼王推动着生命之轮,象征着六道众生在永不停息的 生死流转之中。

生命之轮一般由四层构成,最内层是一头猪、一条蛇和一只鸽子,它们分别代表愚痴、嗔恚和贪婪。在佛教中,贪、嗔、痴被称为“三毒”,这三毒就是众生无法超出轮回的根本原因。第二层描述的是业力和生死,它被分成了黑白两个部分,白色部分代表善业,黑色部分代表恶业,众生生前所做的业,就决定了他们来生的归宿。在有些唐卡中,这一层常常被省略掉。

第三层是六道轮回图的主体,它分为六个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一切众生永远在这六道中轮回不止,除非是通过修行证得阿罗汉以上的果位。

第四层是十二个场景,代表的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又叫十二因缘或十二有支,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缘起依照因果法则,提示了生命三世相续的真相和原因,也可以说是六道轮回的具体形式。阎魔鬼王与化身佛

在生命之轮的外面,是一个凶神恶煞般的阎魔鬼王,它牢牢地把持着轮盘,并且推动着它永不停息地转动。只要没有“超出三界外”,就逃不出这个转动的轮盘。

如果看得仔细的话,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就是在第三层的六道图中,各有一尊佛,他们是佛在六道中的化身,为的是指引众生超出六道,早日脱离轮回之苦。

唐卡:用艺术中的象征手法表现轮回

下为唐卡中的“六道轮回”图,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生死之轮图》,图中绘有死神阎魔转动生命之轮,轮回中的六道象征无明众生不同层次的心理状态或生存境界。中间的文字框为其结构示意图。因果

六道轮回的根本动力

因果报应是使众生在六道中轮回的根本动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制约,通过修行出离轮回也没有违背因果。

众生要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这是由因果报应决定的。因果报应的原理可以说是佛教中的最高准则,在因果面前不但人人平等,而且连佛菩萨都要受到因果的制约。

具体来说,与因果相联系的还有两种关系,就是“缘”和“报”。因就是内因,是事物自身的性质,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他以前所造下的业;缘就是外因,是一些辅助的原因,它能够促使内因发挥作用;果是内因的结果,报是外缘的结果,两者侧重点不同。一颗

种子的因缘果报

以一颗种子为例能很清楚地看出因缘果报之间的关系。一颗种子,可能是莲花的种子,也可能是其他植物的种子,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它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个“内部结构和性质”就是种子的因;仅仅有因还不够,因为种子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萌发的,只有当它遇上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合适的温度和土壤时才会真正发芽,这些条件就是种子发芽的缘;种子发芽之后,长成了一株莲花,结了许多莲子,这是种子的果;莲花长得很茂盛,这是种子的报。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有情众生的因缘果报要比它复杂得多。因果与轮回

对因果报应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说的是因与果的关系:有因必有果;“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说的则是缘的作用,有了因和适当的缘,果报才能成为现实。众生之所以没有出离六道,是因为出离所需要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恶因尚未灭尽,善因尚未圆满。

超越生死轮回是佛教的头等大事,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众生在六道之中,由于没有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空的,把世间万物都执为实有,从而产生了各种欲望;也有些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偏执,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习气。它们正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也正是它们阻碍了众生出离六道。种子的因缘果报

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而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内圈

三毒—轮回的原因

三毒是六道众生所受的三种根本毒害,正是它们使众生造下无边罪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要想出离轮回,首先必须消灭三毒。

三毒是六道众生所具有的三种根本烦恼,它们就像三种毒药一般,使人迷失了本性。这三种“毒药”就是贪、嗔、痴。三毒带给众生的不仅仅是烦恼,而且还决定了众生要在六道中轮回不止,无法出离。贪欲

贪就是贪欲,是因为喜欢某物而产生的一种占有欲。世间万物形形色色,但在佛教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它们只是在外缘的作用下暂时具有某种形态,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它们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这就是贪欲。有了贪欲,最好是用布施的办法来应对,布施是六度修行法中最基本的,向别人布施财物不但能有效消除人的贪心,而且可以为自己积累福报,避免堕入充满苦难的三恶道。嗔恚

嗔就是嗔恨之心,嗔恚的产生与贪欲相反,贪欲是想占有某物而产生的贪婪之心,而嗔恚是由于对某物的厌恶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情绪。嫉妒、傲慢、怨恨、恼怒都是嗔恚的表现形式,它们严重影响着众生的修行。修行禅定是消除嗔恚的好办法,禅定首先要求修行者静心,将各种情绪都放下,然后才能慢慢进入禅定状态之中,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嗔恚之心自然就可以消除了。愚痴

痴就是愚痴,又叫无明,是不懂佛法、没有认清世间真相的表现。世间万物本来是没有自性的,如果以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贪婪之心;众生自身也是一个暂时的存在,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又会产生嗔恚之心。所以愚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根源,也是无法出离六道的总根源。

既然这样,要想超越轮回,就必须从消除无明开始。首先要学习佛法,弄清楚世间的本来面目。众生都以得到名利为快乐,当了解了基本的佛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世俗中的快乐都是暂时的,最终带来的还是烦恼,只有超出轮回进入涅槃才是真正的快乐。

轮回的直接推动者

三毒指贪、嗔、痴。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他们是让人产生痛苦和不足的因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能坏出生之善心,故又称三不善根。第二圈(1)

业因—轮回的直接推动者

业是促使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止的根本力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最深入人心的理论,也是众生把握自己命运的关键所在。“业”是梵文“Karma”的意译,音译为“羯磨”,意思是造作,指的是人的一些行为。从造作的方式来说,业可以分为三种:身业、语业、意业;从业的性质来说,业也可以分为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业与善恶报应

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是遵循因果的,对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来说,善恶报应是因果关系最直接的体现。简单地讲,做善业就会得善报,做恶业就会得恶报,做下了业,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业力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一种力量。

人们常说功名、财富等身外之物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那么什么才是能“带得走”的东西呢?佛教认为,业就是这样一种能“带得走”的东西,而且生生世世都无法摆脱,直到得到了相应的报应。

梁启超先生在《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中,用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来讲述业报的道理:每泡一次茶,茶壶就发生了一次变化,即使把茶喝完,把茶叶倒掉,然后再洗得干干净净,也总有一些“茶精”渍在壶里,这时的茶壶已经不是以前的茶壶了。人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只茶壶,更准确地说,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才是这只茶壶,而其中的茶精就是人所造作的业。身业、语业、意业

身、语、意三业是根据造作方式给业作的分类。身业就是身体的行为,语业就是说出的话,意业就是心中的意识活动。

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有一些活动,而举手投足都是身业的来源。身业的特点是很易于辨别,比如布施、放生、杀生、偷盗等行为都属于身业,其中的善恶也很容易看出。语业又称口业,是口中说出的,例如念佛、诵经就会造作善的语业,妄语(说谎)、两舌(挑拨是非)就会造作恶的语业。意业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种业,很多人认为自己心里所想的别人不知道,只要不说出、不表现出来就不会得报应,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中的想法,哪怕是一念之间的想法都会产生业,“天网恢恢”,决无任何遗漏。

身业、语业、意业都是决定轮回“方向”的重要条件,所以人们在修行时要兼顾身、语、意三方面,只要一业不除,就不能超出轮回,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善业、恶业、无记业

善业、恶业、无记业是根据业的善恶性质给业作的分类。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善业是做了善事、说出了善意的话,或有了善的想法而得到的业,恶业则正好相反。另外,有些业没有善恶的分别,就叫做无记业。

佛教典籍把恶业归结为十种,称为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为身业;妄语、绮语(花言巧语)、两舌、恶口,此为语业;贪欲、嗔恚、邪见,此为意业。

善业也有十种,称为十善业,即:放生、布施、净行(充满善意的行为),此为身业;诚实语、质直语(直白的话,针对花言巧语而言)、柔软语、和诤语(调和矛盾的话),此为语业;不净观(认识到人的身体是不净之物,以求消除贪欲)、慈悲观、因缘观,此为意业。

可以看出,十善业与十恶业针锋相对。例如放生针对着杀生,布施针对着偷盗;又如众生很容易有种种邪见,于是世尊教人“因缘观”,当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消除邪见了。转世投胎的“决策者”

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是谁决定人死之后要投生往哪一道呢?很多对佛教了解不多的人以为是佛菩萨,或者是阎王,其实都不对,真正的“决策者”是自己,准确地说是自己造作的业。作恶多端的人,业力就会牵着他堕入三恶道,更加罪大恶极的人则会进入地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六道轮回并不是无法控制的。只要能一心向善,即使地狱里的众生也能转世成人,甚至进入天道。但佛教修行的目的不是进入天道享乐,而是要最终出离六道,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境之中。

生不带来,死能带走

投生转世的主宰—自己

佛教告诉我们,“业”就是行为,依照我们所做的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命运的好与坏,人生的幸福与不幸,不是由神所决定,也不是由祖先所决定,而是由自己所做的行为而决定。因此,行为是善是恶,决定了我们人生积累的是善业和恶业。

佛教主张由于各人这一生中所做的好事、坏事不等,也就决定了下一生所投生的地方。业报之前,众生平等。假如人这一生能够修善,来世就可以得到好的果报,如生到天上享福,或再投为人身;反之则会恶报加身,投生到三恶道中。第二圈(2)

业果—业因招致的报应

任何人都无法逃出因果报应的束缚,但因果报应的情况却有许多种,一个人行善或作恶之后不一定马上受报。三世因果

在业力的作用下,如果一个人做下了业因,就必然会得到业果。业果又叫业报,也就是报应,但报应的时间却各不相同。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现象似乎与因果报应相违背,比如有的人做了无数善事却没得到好的报应,还有些人作恶多端却得到了好报。其实这是对因果报应理论不了解的结果。我们平时常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个“时辰”的到来除了业因自身的性质之外,还要看外缘是否合适。业因就好比是一颗种子,虽然种子一直有发芽的能力,但只有当它遇上合适的水分、温度、土壤等条件时才有可能发芽,因果报应也是这样。

佛教中有“三世因果”的说法,三世就是前世、今世、来世,前世造下的业,可能前世就直接受报,也可能今世或来世再受报。其实这里说的前世、今世、来世还可以推广开,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不仅仅限于三世。已经造下的业不会自己消失,总有一天会招致报应;未造的业不会凭空招来果报。即使佛菩萨也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制约,所以我们时时处处要注意自己的修行,对因果报应不能心存侥幸。共业与不共业

根据得报的形式不同,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不共业是各人自己的业因招来的业果,也就是“自作自受”;共业则是众生共同招来的业果,典型的例子就是众生所生存的环境,如周围的山河大地等。一个人自己的遭遇取决于自己造下的业因,但他所处的环境是大家共同业因的结果。

除此之外,报应又有正报和依报之分,一个人的身心属于正报,身外之物都属于依报;正报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健康长寿,依报则能决定他的生存状况。

无论业因与业果的关系多么复杂多样,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要一心修行,一心向善,即使不能很快出离六道,也会有一个好的来世。

十方三世

十方三世是佛教用语,大致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一切时间和空间,这也就是佛教所看待的时空宇宙。“因果通于三世”的意义(一)从行善或作恶到产生果报,所需时间有快有慢。快,当生就得到果报;慢,可能过去世造的因,今生才受报,或今生造的因,未来世才受报。(二)产生果报后,受报的期间也有短有长。短的,只有几日、几月、几年;长的,从开始受报,到报尽为止,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经过千万亿劫,无穷久远的时间。第三圈(1)

六道之三善道

六道有三善道和三恶道之分,三善道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指的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道轮回图的第三个环表现的是六道的具体情况,它被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六道。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其中前三道统称为三善道,后三道统称为三恶道。一般来说,三善道众生的福报要比三恶道大。六道轮回图中的天道

三善道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在六道轮回图中,我们看到天道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天人们在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佛教认为,人在生前一心修持十善法,死后就有机会往生天道,天人的果报在六道中是最好的。与三界相对应,天道众生也有三种。欲界天是物质世界,天人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身体,并且有各种欲望;色界天的天人仍然有身体,但是已经消灭了各种欲望;到了最高的无色界,天人既没有身体,也没有欲望了。

天人的一大特点是寿命特别长,但并不是无限长,他们命终后,又进入六道轮回之中,他们的来生由业力决定。六道轮回图中的人道

人道就是我们人类所在的这一道,与天道相比,人道充满了种种苦难,但与三恶道相比,人道又有许多现实的快乐,所以这是苦乐参半的一道。

在常见的六道轮回图中,人道通常表现出繁忙的场景,有人耕作,有人放牧,但最明显的特征则是众人听法师讲法的场面。人道众生的殊胜之处正在于此,因为人是最宜于修行的一种有情。天道太舒适,天人们只顾享乐,没有心思修行;三恶道太苦,众生难以修行;争强好胜的阿修罗更是不愿停下来学习佛法。只有人道众生才有机会修行、能发心修行,而人身也是极为难得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