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8 11:51:09

点击下载

作者:(明)洪应明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菜根谭

菜根谭试读:

前言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绝意仕途的隐士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晚年隐居山林,生平不详。宋人汪信民就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云:“某观今日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明人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全书涉及修身、处世各方面内容,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世之方而传于后人。

作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菜根谭》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这样一本集中国人生智慧之大成的著作,透露出如下思想意识:

他者意识:无论是强调自我道德约束,还是作为险恶官场上的自我防卫,我们总能感受到《菜根谭》作者对于相对另一方的假设,作者显然将“他者”作为思考中心。

有人认为,意识到他人,感觉到他人,然后关心他人是所有道德的基本特征。《菜根谭》的他者意识首先表现为强调为别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方便的道德自律。作者在书中完全隐去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处境,然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思考中洞悉其生存环境的艰难,因为他经常把未曾公开的那一方设想成危险的、恐怖的、道德低下的;人际关系原本是双向的交流,应该是相互对等、彼此信任、开放自在,但在《菜根谭》里议论中心却往往是单向的,作为交往对象的一方考察探究、单方占有、利用诈取,不可信赖,“他者”往往代表一种烦恼,一种负担,一种敌对的外在者,一种对精神自由的约束,有时甚至是一种威胁。书中没有对团结互助的赞扬,似乎“他者就是地狱”。有些道德戒律的出发点就基于此,如要求克己忍让、免争免斗的“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主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道德自律的目标经常被设置为远身避祸。

宗教意识:中国古代文化历来是儒释道兼容,表现在《菜根谭》中的情况是,佛教中尤以禅宗为中心,道教则吸收强调虚静、无为、无欲的内容。佛儒两家关于“静”的区别,儒家是“静中有物”,佛教的静是“虚无寂灭”,书中盛赞儒家的“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营造了令人神往的禅宗意境,令一般文学作品中失意书生的贫寒困窘成为清新养性之境。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禅是中国人接受佛教大乘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就是‘禅’的心灵状态。”《菜根谭》引导人们的心境平静如古井澄潭,映照万象,世间万千事物在此心境得到净化和静化,激动和喧嚣在这里也沉淀为沉静。宁静修身,心静悟真。“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等等。书中激赏的禅并不排斥生命的律动,冷静的禅心也并不枯寂,禅的宁静和空灵相对于被名利、烦恼污染的俗世间而言,禅宗因深悟万法皆空的法性而具备了万法皆无分别的智慧和万物平等的眼光,故而消除了一种分别对待和因分别执著而产生的界限,物我相融,使空与有、动与静、起与落等等矛盾皆在禅的意境中化为一个圆融无碍的整体。《菜根谭》常引用佛教典故,宣扬禅宗教义的顿悟说、无欲无我,并掺杂进宋明理学的色彩。如“世上只缘认得‘我’字太真,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作者接受佛教的观点,认为人的嗜欲是罪恶之源,而欲海无边,回头是岸,所以,“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过”。作者认为,只要摒弃物欲,放下奢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成为真佛:“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因此劝诫世人,多种功德,勿贪名利,超越嗜欲,得人生之真趣。

珍惜生命:生命意识是古代士子普遍关注的问题,《菜根谭》尤为注重保生养生与道德修养,这种思考符合儒学文化精神。《论语·雍也》中提到“仁者寿”的观点,主张珍惜生命,活得其所,不能虚度此生;《菜根谭》常以死亡作为训诫出发点,告诫人们不要由于个人道德的缺损而提前终结生命;提醒人们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仕途艰险无谓陨生。从书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作者是寂寞孤独的,而生存的努力,在孤独时强烈而无助。对于自己在孤独中的生命生生不息的艰难努力,作者孤芳自赏并从自己的生存处境出发推及他人,推及万物,从而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谨慎修身,谨慎避祸;并且在教化别人时也当保持仁厚的念头,如“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尅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等等。

修身意识:强调自我反省,“修身”是中华传统儒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古代哲人的论说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修身不是成为“君子”、“圣人”的手段,不是一种阶段性的、技能性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而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并且是持续一生的不断克己、反省的过程。因此《菜根谭》特别强调在平时的生活、在细小的生活环节、在隐秘的思想空间里都要注意反省、修炼;并且要心胸宽广,大度容言,如“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得个迫促规模”,“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等等。与其他励志类的作品不同的是,《菜根谭》一方面把完美无瑕的品德作为修身的至高准则,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尊重某些社会的“潜规则”,如韬光、守拙、公善、逊美、无过为功等。

物质意识:作者首先肯定个人物质欲望的追求。物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如食欲、财欲、物欲、情欲、权势欲等。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尺度,欲望过于强烈,必然招来杀身之祸。但同时又强调“不以物役我”,即主张要有必要的自我克制,如“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等等。作者极力强调道德修养要不受欲望之累,尤其认为物欲的无节制追求对人的危害菲浅。“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作者还夸大了功名利禄以及耳目情感的危害性,如“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如何控制欲望?作者指出首先要正心,制心灭欲,要身在局中,心在局外。其次,要看到不受功名利禄所污染而获得的益处。最后要知足。“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等等。一方面生活贫寒但坚持操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临渊羡鱼的无奈和自我安慰。

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亦即人们基于对陷入困境抑或对于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利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感反应,它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中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尖锐批判。与正统儒家的“内圣外王”的追求有所不同,作者的关注点在个人,而非天下、国家,因此忧患意识在《菜根谭》中主要表现为字里行间隐隐透出的忧郁哀伤的思绪和情调,一方面侧重于对既成事实的愁怨哀伤,主要是儒学理想难以实现的忧患,这是历史的产物,是对现实反应和过滤的产物;另一方面,更多是未成事实的忧惧或焦虑,卸去了沉重的责任与使命,忧的只是一己之忧,怨的也只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个人浮沉,这是其自身主观意识的表露和性格的直接透视。

古代士子在进入仕途后,很少有人真正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初衷。一部分人逐渐磨去理想的棱角,随波逐流,成为见风使舵的“狡吏”;一部分人抱着强烈的个人私欲入仕,成为“奸吏”和“暴吏”;这两部分人是《菜根谭》中未曾公开登场的“他者”。还有一部分人被称为清官或“良吏”,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倾轧、庸俗、卑鄙,大多以遭受排斥打击的悲剧结局离开官场,落落寡欢,退居山林而保持高节,显然,作者就是这样的一分子。于是,更多地考虑在保持气节的同时也保全生命。因此《菜根谭》中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终极关怀的情意,渗透了较为深沉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谨慎戒惧的态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居安思危,避免灾祸。君子终日不懈怠,事事都提高警惕,即使遇上险情,也不会犯过错,不会有悔恨。

失意心态:中国古代士子有着异乎寻常的功业欲望,儒家祖训似乎融入了血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孜孜以求跻身仕途一展济世之才;毫无疑问,《菜根谭》的作者就有这样一副热肠。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书浸透了“空具拿云手,枉负济世才”的悲哀。从热衷功名到否定功名,其间有过怎样艰辛的经历又有过多么痛苦的思想斗争,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其中三昧。面对功名不遂的现实,拘于时代的局限,作者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制度本身寻找原因,而是归因于命运,用宿命论去诠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生死贫富荣枯都是命中注定,勉强不得,以超现实的形式消解了现实社会的不公;于是把眼光和笔触由追逐繁华功名转到了个体心灵、萧散生活和自然情趣的表露方面,于是开始确认那种带有很大程度的消极成分的生活方式,力图做到贫不忧愁,富不贪物,贫富守分,随遇而安。这是作者处世的原则,并据此规劝世人。这显然一定程度地维持了心理平衡,所造成的负面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用这种自欺欺人的哲学来维持心理平衡,但相应的是对历史使命的淡漠,是抗争意识的锐减,是精神境界的颓靡。这种意识销蚀了批判现实的精神,瓦解了斗志,同时也忽略了自我人格的构建,在个人的失意情绪支配下的生存之道,绝不是对黑暗制度的清醒认识与本质否定,不仅对当时的统治秩序毫无触动,反倒激活了对士子进一步的压迫。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代表着社会的未来,而《菜根谭》作者以退居山林的生活方式“独善其身”,而对自己的社会定位、社会责任、匡世拯民的使命不再关注,连同儒家传统中那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勤于国事等优秀的东西一并忽略,这种生活形式尚有几分对抗世俗的成分,但叛逆性格及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却在这种对抗中销蚀殆尽。对这种生活越沉迷,个体生命价值就越晦暗,自我的丧失就越严重。

总的说来,《菜根谭》全书关于修身养性、处事应物的一些道理和方法,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一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显得更加落后陈腐,自不待言。比如,克己忍让的修身之道的确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人际的和谐,还可使自己无忧无虑,心安理得。严以律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的,但凡事都得有“度”,《菜根谭》也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此问题;如果一味地忍让,甚至对蛮横不讲道理以及违法犯罪的人也一味忍让,那就是是非不分,助纣为虐。同样,不问情由一味律己,可能导致独立人格萎缩,是非原则丧尽;一味的“忍”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闭关自守,等等,不一而足。这是当代人们必须认真加以甄别的。

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作者如叙家常侃侃而谈。其流传至今,版本甚多,本书所凭据为所谓“在日本流传甚广”的“分类编排的本子”,每段话数十百字不等,共368则,大部分条目未曾有过评注。笔者在评注时,尽量忠实地诠释原作本义,同时也注意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透视作品的积极影响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多有谬误,希望得到方家指点和教正。韩希明2014年11月修订于南京修省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点评】大凡人的立身之要,就是要能够经受逆境中的各种考验和历练,才能练就非凡的意志、品质和能力。打击与磨难,会让人失去很多东西,只要坚强不屈,就有可能美梦成真。每一个成功的人走过的都不是坦途,诸如职场失意、竞争败北、工作失误、进取不顺等等,都有可能一一经历。对于成就大功大业的人来说,不幸和挫折磨掉人性中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锻铸心灵的韧度,在艰苦磨难中享受最大的乐趣。常常受挫折、被抛弃、遭践踏,久而久之就会学着慢慢疗伤、止痛,从而得到超越。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其实,任何艰难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无所畏惧、知难而上,普通人也能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点评】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就会使你觉得所有行为都有过失,所以谨防差错就像渡海携带的气囊一样,容不得针尖大的一点裂缝;什么样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要靠众多的林木扶持一样,要多多积累善行。不论是在政治、军事、商业领域中,还是在个人生活的细小事情上,如果能做到防微杜渐、亡羊补牢,那么就算不能完全防止“多米诺效应”的发生,也可以把恶劣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个人或组织来说,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就能避免危机、事故或灾难的发生。正如《易经》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是逐渐积累善德,不足以成就美名;一个人不是逐渐积累恶行,也不至于毁灭自己。只有多做善事,才能使自己品行的宝树凌云而立。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点评】人的一生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忙碌更是一件好事儿。重要的是若有空闲,要经常清点和整理,这样就会减少错误和过失。注意预先在安静时打点、缜密地安排自己下一步的行动,真正行动起来,不正确的想法也就自然平息了。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点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了好事还要有一颗平常心。行善时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不是真善,作恶生怕人知道便是大恶。有人说,当一个人把自己对别人的恩惠变成要对方服从的理由时,恩惠也就不叫恩惠;当把为别人成就的功绩变成要挟对方的资本时,功绩也就变成了别人的绊脚石。有的时候,人并不是故意要做得那么可恶,比如,自高胜人、要名结好、惊世骇俗、标新立异这些都不是为善者、施恩者、修业者、植节者刻意而为,都是无心夹带的结果,正因为其无心,所以要摈除就愈加困难。当此之时,务必要下定决心,清洗点点滴滴的渣滓,斩除萌芽,才能显现出为善、施恩、修业、植节的本来意图。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点评】人们要做到轻富贵已属不易,轻富贵成为本能就更难;而在声称自己重名义时,往往并不自知自己看重的是有关名义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所处具体事情的世俗气息未能扫除,追求名利富贵的思想犹存,不能彻底根除,那么就像是原本压制着草的石头一旦去除,杂草很快就能茂盛地生长起来。很多人声称“轻富贵”时,自己的富贵心就很重,有很多寒士所轻的富贵其实就是那颗没有吃到嘴的葡萄。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点评】纷扰喧嚣固然会使人迷失自我,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保持心灵的清净,但一味静寂枯燥的生活也会使得心情冷漠,因此真正的有识之士未必非要做山林之士,应当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安宁的栖息之所,以保持自我;也应当根据内心的需求开展一些愉悦的活动,这样才能保证身心的健康。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姿态,可也不太容易把握分寸。实现此道,在身不由己或不便、不忍、不肯、乃至不敢离群索居时,还可以在不离开尘世喧嚣的前提下,坚持人格节操,既不牺牲物质利益,又可以用一种巧妙的不合作方式对待现行政治环境。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点评】过去的错误和缺点不能保留而必须彻底去除,否则残余又有可能卷土重来,使人受制于世俗之情;对于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可是有一点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那就是,即便是现在看起来正确的也不能一味坚持,尤其是不能不分场合地坚持;不分情由的固执,往往会将原有的理智转化为某种强烈欲望的基石,那样害处其实更大。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点评】道德修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里反复强调了反身修己:空闲的时候要检查自己有没有那些纷乱的欲望,忙碌的时候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粗野浮躁的表现,顺利的时候要检查自己有没有傲慢骄横的表情和言语,不顺利的时候要检查自己有没有一味怨天尤人。经常这样自我检点,才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来越少,来自个性缺陷的麻烦越来越少,这样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特别强调“省察克治”的功夫。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自我检查,克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行为。王阳明认为,这种“省察克治”的功夫要持之以恒,不可间断。平时要把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各种私利欲念一一搜索出来,甫有一念萌动,立即克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不可窝藏,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否则,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必将前功尽弃。这表明,作为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之一,自省是一个冷峻和庄严的行动过程,使人们的内心世界总是处于被认识、被追踪的境地,无法躲闪和回避,这样,就能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点评】只有百折不回,才能有随机应变的万般智慧。其实,不光是文人的应世准则,这应当是人世生存的一个基本道理。百折不回,表明意志坚定,同时也表明了热心用世,既然有了这样的热肠,定会调动所有的才能和智慧,朝着既定的目标作不懈的努力。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点评】做事务必要脚踏实地,不要羡慕那些虚名,追求名望那是成不了正果的;在道德修养方面,想法却一定不要过于坐实于具体的得失,因为哪怕是稍稍计较功利,就落入了世俗的窠臼。这一虚一实从理论上说起来好分辨,要实际做到其实非常难。对名利适度的追求是人之常情,可是,过分地去追求名和利,则不可取。过度地索取功名利禄,将会使人虚浮甚至躁狂,对策就是看淡名利。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剔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点评】无论是励志,还是养生,都要讲究辩证法。比如,一个人不能过于忙碌,但是如果在闲暇时能忙碌,就能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懒惰、懒散;心思不可以过于放逸,但在紧张之后放松一下,就能保持精力旺盛。林语堂说过,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这里作者提倡的是以精力更加充沛为目的的休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点评】老子在《道德经》中劝告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学者所面临的诱惑无非是名望和功利。可是,要知道,钟和鼓都是中空的,本来经不起多少外力,可是因为声音传得远而被一次又一次撞击和捶打;再比如麋鹿,原本是喜欢野外生活的,但是因为贪恋现成的食物而被豢养起来,从而失去了自由。名望和利欲给人招来灾祸,消磨人的志向,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点评】洁身自好到底有多重要?不到一定的时候,人们是无法领悟的,人们总是到身陷狼狈时才会反省。若是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对于功名利禄任何时候都能想得清楚,做得清楚,就能保证一生都能平平安安,躲开明里暗里的各种冷枪暗箭,即便是有着天罗地网一般的威胁,也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儒学先哲重视自身修养,把修身看做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先哲们主张,如果在人际交往和治理社会时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应是归咎于他人或外在的环境,而是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考虑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只有小人才立即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种以自我反省为起点的“修身”是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是一种自律的道德修养,不需要外在的强制。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点评】儒学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仁”字,这就是仁民爱物。这并不是真的不忍心踩死蚂蚁的那种妇人之仁,而是一切从百姓的饥寒疾苦出发,为百姓着想而不忍在哪怕是微小的方面对他们构成伤害,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而不占取哪怕是一针一线的好处。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出发点必须是为世界万物安排命运,是在天地间树立起一种精神,那么,首先是人的气节、精神。气节是“做人”德性的重要内容,是为人永恒的高贵主题。对气节的看重往往表现为对私利、贪欲的坚决抵制,对公义、公理的不懈追求。人格独立是气节的德性源头,人格不独立,气节难以保持。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点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曾引发多少感慨、多少喟叹,有多少人为此切齿、流泪,呼天喊地。怎样才能超脱,怎样才能总是拥有自己的天高云淡、风清月朗?只有远离世俗,只有消解内心深处那些鄙俗的欲念呵。这里侧面反映出人生苦难如此沉重,一方面有逃避现实、超然物外的消极思想,一方面又反映出古代士子观察问题的通达,以及在旷达的背后对人生、对光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著。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点评】本来,人的行为举止随着客观情况而发生变化是最为常见的现象,而作为有学问的人也是这样就显得修养不够了。凡是有足够修养的人,他一定有足够的定力,即便是风平浪静时他也能看得到生机勃勃,狂风暴雨中他也能寻得一份恬淡安然,动中沉潜静定,静里自有乾坤,这是怎样一番气象!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点评】大凡有学问的人,如果只是有明显的、一般世俗的人所有的那些毛病,比如露骨地表现为贪恋财物,这样的毛病就像是明珠混在了泥沙当中,要洗涤干净还相对容易一些。怕就怕有点学问的人有了毛病,他们用学识为自己粉饰、为自己辩护,就像明珠用黄金白银衬托着装饰着,很难分辨得出来,自然也就很难改正。明明白白的具体事情错了,还容易被发现,被排除;以知识和学问包裹起来的错误和缺点,想要克服和纠正就比较艰难了。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点评】人应当从这样两个方面来把握自己,一是虚,二是实。虚,就是要将自己看成是一个躯壳,只有把什么都看破了,才能虚心,虚心才能吸收那些做人处事的正确道理;实,就是要正视自己是一个生命的实体,有足够的能力解释这个世界种种现象的知识储备,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内心充实,那些贪恋俗物的想法就不可能有位置了。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点评】如此耸人听闻的夸张说词,只为了强调做人要真实,同时又强调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有多艰难。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点评】拥有完整的内心世界,才能说了解自己;理解了有关人世间的常识,才有资格谈论出世的哲理。了解自己不易,了解世界亦不易,正是诸多的不易,人生才有意义。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点评】如果我具有坚强性格,就像是炼钢的洪炉那样,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不能消融;如果我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容得下大江大海,那些横流的污水当然不在话下。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派!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愧赧;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点评】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不仅仅是评论有关人生计划的,同时也关乎品行修养。一旦有劣迹败行,尽管时过境迁,安静下来总难免会愧疚自责;年轻时丧失意志,留给晚年的回忆就会是徒然的悲伤了。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猛然转念哉!【点评】凡事若要成功,最关键的就是责任心。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当做是与自己性命攸关的事情,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积累学问说起来空渺,若是像积攒财物那样处心积虑,就很实在,知道该怎样具体去做;道德修行看起来空洞,若是像求取功名那样目标明确,行动就有动力;把爱护妻子儿女的那份心用来孝顺父母,用保持官位的策略来保卫国家,就都能做到最好。放弃私利的、个人的、渺小的,而致力于大事、公务,这些想法、打算,在人的内心也许只有微小的一点差别,但对于人品就是星渊之别了,不就是一转念的事情吗!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点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社会,任何个人的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地受到道德价值的制约。从统治者到一般的士子都十分强调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或行为的好坏,衡量的范围是任何时候任何事件,这种要求为一般人普遍接受,有些人并能够自觉身体力行,从最细微处做起。比如说,只需要有一点慈祥的念头,就为你建立了各种好运气的基础;想要做无数件善事,还不如把自己个人的私念压抑一点点。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就是要时时注意自己那“一点点”的想法。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点评】人的一生,有所放弃,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将物欲堵塞,才能大开道义之门;只有摈弃世俗的念头,才能担当起治理天下的责任。义和利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义”是指精神性价值,即伦理道德;“利”是指物质性价值,即物质财富。儒学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将“义”作为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在与其他需要相比较中,列为一种根本性的需要或第一性需要,“利”的需要列为第二性的。对“利”的追求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要求人们“见利思义”,即不取不义之“利”,讲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实在强调伦理道德的同时,孔子从来没有绝对地排斥和否定物质财富。对于个人追求其合理的、必需的物质利益,不仅不反对,还给予积极的支持。可是这里作者却将物欲和道义、世俗和圣贤完全对立起来,显然是为了强调道义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到达圣贤境界的难度。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才为火内栽莲。【点评】与人相处要宽容,能够容忍别人性情上属于个性特征的那一面其实很不容易,善于及时消解家庭内部那些因鸡毛蒜皮引起的种种摩擦,就像在火里种植荷花那样,没有相当的道行是做不到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而传统文化的理路是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齐家”,也就是家庭和谐与统一的意思。一个人如果连“家”都管不好,如何能管理好国家?古人把“齐家”列为道德修行的第二个等级,家齐而后天下平。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点评】人生在世,固然能够得到来自别人的劝导以便明了事理,但是,全靠别人的指点总是有限的,有的事情经过指点清楚了,有的未经指点的却还糊涂着,总不如自己明白了事理,什么时候都能保持清醒。意境和兴致全都靠外界环境得来,那也有限,能从外界环境得来,也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全然不如自己调节心情来得悠闲自得。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点评】情感意趣相同集中到一起就是本性,舍弃了感情意趣,本性就显得不可捉摸了;各种欲念得到了大家共同的承认就是道理,抽象地说理而不提欲念,道理就很难说得清楚。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不是说就必须抛弃一切感情意趣,只是提倡遇事不要过于冲动;也不提倡禁止一切欲念,而只是希望欲念不要过分强烈、过于丰富。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无自制力的人,为情感所驱使,去做明知道的坏事。有自制力的人服从理性,在他明知道欲望是不好的时候,就不再追随”。这里的关键词应当是“节制”。节制并非压抑一切情欲,而只是压抑有害于人的不合理情欲。我国古代的道德范畴中,没有明确的“节制”这一概念,与之相近的提法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面的有“节俭”、“节用”、“节约”等,反映在综合意义方面的有“克己”、“制欲”等,并通过“克己复礼”、“理欲之辨”等形式来表述和论证,是指理性和智慧对人的感情、喜怒哀乐情绪的控制和支配,使其发之有度有节。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点评】想要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仓皇失措,平时就需要深思熟虑,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严密的思考和充分的准备;想要在临死的时候从容安详,不因眷恋种种而痛苦不堪,平常的生活中所有关乎物质或利益的事情就要看得轻。作者所讲人们凡事要多想一步,而且总是往不利的、极端的那一面想过去,然后再来决定行止,固然体现了一种谋略智慧,但也不无消极之处。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点评】俗话说,绳从细处断。因为一念之差,就会把一辈子的好全都丢光了;只要是犯过一次罪孽,即便一辈子都注意反省矫正,都难以掩盖曾经有过的罪责。现代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道理也可以用来说明道德修行,如果不幸那一念之差是最短的那块短板,一桶水顿时就流泻干净了,说明人们务必事事谨慎、念念为善才行啊。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点评】早晨刚刚睡醒时就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审视和反省,往往比较接近实际,因为这时候的情绪是最为平稳的;日常的饮食里实际上蕴涵着社会世情,如果能够不因为滋味浓厚而高兴,滋味清淡而厌恶,这样的处世功夫才扎实。这里是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无时无刻自觉到良知的精神。应酬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点评】为人处世一定要讲究辩证法。不能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人往往像墙头草,随风向变化而折腰,这样的人没有精气神,怎么指望他能够顶天立地!而处理具体的事情时又要学会变通,不会灵活变通的人逢到事情就遇到障碍,又怎么可能成就扭转乾坤的大事呢!

士君子之涉世,于人不可轻为喜怒,喜怒轻,则心腹肝胆皆为人所窥;于物不可重为爱憎,爱憎重,则意气精神悉为物所制。【点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到社会上,待人接物时不能轻易高兴或发怒,情绪特别容易表露人的内心世界,特别容易被别人看透,也就容易被别人左右;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喜欢或讨厌的感情全部投入,对某种事物感情陷得太深了,自己的精神意志就都被事物控制了。这样的话,一个人精神就不自由,自己活得不自在,也难以做成事情。

倚高才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点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固然够潇洒,够风流,但这样的为人,一定要防备有人暗地中伤;假装一副忠厚的面貌来欺骗别人,不要忘了总有一天会被人拆穿,受到正义的惩罚。古人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业镜,为善或作恶,都经不起业镜一照。即使是做得极其隐秘,也自有人知,也将得到相应的业报。这是劝人加强道德自律的一种说法。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点评】个人的情绪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内心世界清爽明净,而且总是心态平和,那么就不会觉得世界上有讨厌得让人过不下去的事情,也就不会觉得世上有可恶得叫人心烦意乱的人。这么说似乎有点唯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只要始终保持问心无愧并且心态宁静,那么就能够容忍那些讨厌的、可恶的人和事,不会因为这些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点评】如果是非正邪诸种情况纠合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稍微迁就自己的私欲,稍微迁就则会失去正确的选择;而当利害得失各种情况聚拢在一起的时候,则不能过分计较个人得失,锱铢必较就很容易滑到个人私利的一边去了。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点评】人是要有一点志气的。苍蝇叮在骏马的尾巴上,论奔跑速度那自然是快了,但难辞附在马屁股上的这份羞辱;茑萝依附在松树上,论攀援的高度那当然是很高了,但免不了攀附别人的这份耻辱。而做人应该知耻,人要是能感到耻辱的话,那他就终身都不会蒙羞了。所以有志向的人宁可以风霜傲骨而自我勉励,也不愿意像豢养着的鱼或鸟亲近人类那样去献媚邀宠。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点评】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有些时候,待人接物如果是非过于分明,过于偏执于美丑标准,那么跟周围的环境就会格格不入,别人也不愿意亲近你。美和丑是相对的概念,如果太过于追求完美,那么世上就没有事物能使我们接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应当是内心精明而对别人宽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内心对人对事精明而不含糊,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处世要大度宽容,朴实浑厚,贤明和愚笨的人都能悉数接纳,都能得到益处。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养智;奋迅以为速者,多因速度而致迟,故君子以重持轻。【点评】有的人,特别善于抓住琐屑的事情不放,看起来很精明,还自以为明智,却常因为这样的精明而陷入愚昧,所以君子只用恬淡平和来培养智慧;雷厉风行但是急于求成的人,常常会欲速则不达,所以君子总是用忠厚宽容的精神对待那些细微环节。

士君子济人利物,宜居其实,不宜居其名,居其名则德损;士大夫忧国为民,当有其心,不当有其语,有其语则毁来。【点评】有道德有知识的人要帮助别人有所作为,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实际功效上,不能只为贪图名声,贪图名声的人往往会做一些于德行有损的事;官员们操劳国事为民造福,应当把这种理想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而不要总是整天标榜,唯恐天下的人不知道,说得太多了就容易遭到诽谤。民间曾有过“仁义兴,伪善盛”的嘲讽。传说某个朝代,官员们为了假装清廉和节俭,争相穿旧官服,以至于旧官服的价格比新官服还要高出许多。在一个强调并奖励仁义道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通过道德造假来沽名钓誉,使社会风气变得虚伪而矫情。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饬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点评】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的人,在小事上一定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才知检点修饰,在私底下一定放纵自己。而君子只是一个念头坚持到底,不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面对小事,也如临大敌,处于密室,也像在大街上,不敢有丝毫马虎。这就是古人提倡的“慎独”,唯有如此,才可以培养出雍容高贵的风度。道德行为贵在自觉,道德修养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真诚的态度才能持久,否则就有可能是虚伪的。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点评】儒家基于血缘亲情的人伦关系,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特别注重社会公共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有具体的相处之道。比如说,要让人得到当面的称誉,不如让他在人后也没有诽谤的议论;让人感受到刚刚结交的那种欢欣,还不如让别人觉得跟你长久相处也不厌恶。这是在说与人相处之道,实际上也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也就是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点评】这里说的是要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善于启迪别人心灵的人,应该根据别人已经明白的道理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不能强行灌输他听不懂的;善于移风易俗的人,应该顺着他们可以改变的方向而渐渐推行,不要轻易纠正他们很难改变的长久形成的习惯。因材施教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教师的责任感。如果教师不能全面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彩笔描空,笔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得此意以持身涉世,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矣。【点评】用彩色的笔在空中描画,笔尖没有落下颜色,而空中也没有染上颜色;用锋利的刀在水中割砍,刀刃不会受损,而水也没有留下刀砍过的痕迹。明白这个道理后,为人处世就能想法和做法都适合实际情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日常生活事件领悟生存之道,其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点评】个人一己的情感欲望不能放纵,应当用固守之道来克制它,其方法在一个“忍”字,这样可以独善其身;别人的情感欲望不可强行去除,应当用疏导之法调节它,方法就在一个“恕”字,这样能够沟通人际关系,走出兼济天下的第一步。现在的人把“恕”字用在了自己身上,用以满足自己欲望,而把“忍”字留给了别人,用以压制别人欲望,这样做,损伤了别人,也扭曲了自己。还是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点评】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搞得一清二楚并不意味着贤明,该了解的能够看得明白,不该了解的不去弄明白,这才是贤明;一定能战胜别人并不意味着勇敢,明明能够战胜别人的情况下也能输给别人才是勇敢。这可能是逃避官场倾轧的一种政治斗争和权术斗争的谋略。当形势不利时,收敛锋芒,假装糊涂,静观其变,积蓄力量,以便赢得主动权,在某些场合,装得糊涂一点远比明察秋毫、显示精明更能奏效。当然这些要建立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分别不同对象,否则有油滑使诈之嫌。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点评】平常的状态中,善于发现和抓住重要时机去及时挽救时势,这就像酷暑天的一缕清风,令人顿时耳目清醒;混迹于红尘之间,却能超凡脱俗,如同淡淡的月光映照着薄薄的云彩,在混沌之中能看得清楚。这些都算不得惊天动地,更谈不上惊世骇俗,却需要极深的道德功夫。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点评】古代社会官本位的现实,使文士将入仕看成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可是,一番济世心肠,常遭抛弃,红尘中不能指点江山,因而只得退而求其次,流落江湖,找回生命最初的自由奔放与张扬不羁。不管是心灵上的出世还是仕途上的退隐,大抵是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壮志难酬,情郁于中,时世所迫,也是无可奈何的。于是,他们这样自勉:想要入世积极做一番事业,首先得要领略世外风光,否则就没有能够超越世俗的因缘;想要出世而与现实社会没有什么牵连,就先要尝遍人世间各种冷暖滋味,否则就不可能拥有在空寂之中持之以恒的乐趣。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点评】和别人交往,与其到后来因为容易感情疏远而分离,还不如一开始就显得难以亲近保持距离;负责一项工作,与其能够巧妙地收拾后面的残局,还不如一开始就笨拙地做好一切事情。要做到善始善终不容易,唯有认真“善始”,才能如愿“善终”。

酷烈之祸,多起于玩忽之人;盛满之功,常败于细微之事。故语云:“人人道好,须防一人着恼;事事有功,须防一事不终。”【点评】那些惨烈的灾祸,往往是因为有人不认真对待而引起的;那些看起来圆满的大事也常常是因为细微的小事而前功尽弃。从这段话可以从中体会到细节的至关重要性。当代系统论认为,庞大的系统是由无数有机联系、彼此制约的细节构成的统一整体,忽视了细节,终将导致系统整体崩溃的严重后果。细节决定成败,还在于因其“小”,往往被人忽视,掉以轻心;因其“细”,也常常使人感到繁琐,不屑一顾。但就是这些小事和细节,往往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关系成败的双刃剑,万万大意不得。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点评】怎样才能看轻功名富贵?直接从功名富贵是怎么消亡的结局去探究,就会把它们看得轻了;怎样才能不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前程不畅?也要径直从产生命运多舛、前程不畅的原因去看,看清楚了,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这种往前往后看的态度自然有“宿命”、“安命”的意思,但是毕竟能平息落魄士子的怒气,就当今社会而言,往前往后看一看也是不无益处的。

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点评】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当担负,又要善于解脱牵绊。如果不能承担,就不会有自己成就的事业;如果不善于解脱牵绊,则不可能有超出世间的胸怀。这是一种既要担当又要摆脱的辩证哲理。一味强调担当,缺少从容,缺少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过分看重摆脱,则又缺少了热情,缺少了进取,因而也就没有了创造力。注重担当与摆脱的有机结合,就找准了进入生活的切入点。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点评】这是待人接物之道,也是生活之道。对待他人要保留一份永远不会断绝的恩惠礼遇,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留有余地而不是竭尽智慧,才可以提防无法预测的突然变故。其实“留余”,就是提醒人们“财不可露尽,权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本质上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是古人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仍集。【点评】在心底里将事情彻底地了结,就好像拔草连根拔了起来,草就永远不会再生长一样;远离尘世却难以割舍声名,就好像没有将腥膻味除尽,还是会招惹蚊子苍蝇一样。人事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眷恋不舍就像斩草却不除根,春风一吹,草就会再生长。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点评】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以暗器伤人,乃武德之大忌,为人不齿。来自明确的敌对方的明枪易于防备,以恩惠面目包裹的兵器就太难提防了;同理,苦难之时的坎儿往往能跳得过,安乐之时的陷阱因为不加警惕往往难于逃脱。古人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当然,安乐有可能置人死地,但身处安乐的人绝非个个赴死,关键还是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明智。

膻秽则蝇蚋丛嘬,芳馨则蜂蝶交侵。故君子不作垢业,亦不立芳名。只是元气浑然,圭角不露,便是持身涉世一安乐窝也。【点评】从最常见的生活现象说起,说有腥膻味道和肮脏的东西会引来苍蝇蚊虫的聚集,而香飘四处又会惹得蜜蜂和蝴蝶争相侵扰,提醒世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既不做坏事,也不希图留下好听的名声,只是要牢牢守住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不要锋芒毕露。不露声色才是高手。此句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点评】平凡中寻快乐本是懒人的优势,那种超尘脱俗的智慧正是其魅力所在。

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点评】俗话说:“宁可得罪十个君子,也别得罪一个小人。”小人固然万万得罪不得,可是君子最好也别去招惹。君子虽不至于像小人那样给你制造麻烦、踩踏你,但当你身处困境时如果得不到他的帮助,也是很可悲的。想要做好千百件事情并且得到人们的赞誉,还不如刻意让自己不要因为某一件事情出丑。这是因为前者过于虚妄而后者比较踏实。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点评】这里说的是交友之道。为人刚直磊落之人,可能人们很难和他们志趣相投,然而,他一旦与你结交,就会很忠诚,绝不会轻易和你分开。而那些看似平和易处之人,你与他会很快地亲近,也会很快地分手。这种人往往会扮出一副善良面孔,因为他心有所图,所以他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得多,跟这种人交往常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而君子要刚正方直,不能谄媚他人。

意气与天下相期,如春风之鼓畅庶类,不宜存半点隔阂之形;肝胆与天下相照,似秋月之洞彻群品,不可作一毫暧昧之状。【点评】意气与天下人相投合,与人交往如春风激发万物,不应该有半点隔膜。与人相处其实并不容易,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光明磊落、有对人负责的精神,又要注意方式方法,照顾别人的面子,不要伤害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待人赤诚如秋月照亮众物,不能有丝毫模糊不清。这里强调的都是朋友交往要坦诚相待,不可互相欺诈。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点评】仕途即使很是显赫威盛,经常想一想山林退隐的风味,就不会总想着做官要做得长久;世界上各种事情纷纷扰扰,经常想一想阴间的情形,那么,追名逐利的心思自然就会清淡一些。以死亡这个话题来终结对于名利地位的追逐,这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言说方式。死亡乃是向一切熟悉事物的告别,同时给后死的亲属带去一个咄咄逼人的信息。垂死者或后死者,都要经受离别的考验,死亡的黑暗就成了因生命消失而造成压抑心理的原因。正是这样的直觉体悟造成了人们一种期待,认为以此进行道德说教定会收到预期效果。

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犬,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点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要善于敏锐判断,准确把握时机。明智的人,不会等大雁还没有停落时就拉满了弓,也不会等兔子跑了才唤狗,不应该总是把握不准时机。顺应时势,不要在风平浪静时惹出事端。其中的“岸到处便离船”一句很妙,人生中何时起何时休,自己应有定夺,该放下的就不要舍不得。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点评】在复杂的场合中,说几句公道话,便能化解许多麻烦。对贫困和地位低下的人,用一点热心肠,就能焕发出他们的意志,也就因此能栽培许多有用的人。这里重要的不是言语形态,而是一片忠厚心肠。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点评】有一位高僧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一切都是当然的》。佛教讲因缘,认为事物的产生都是因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它的最终发生是“当然”的,是由因而后必得的果。既然我们无从选择避免它的发生,那么就顺从,这就是“随缘”。很多时候,什么样的生命态度往往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能够顺应外界事物的规律采取行动,也就是把握了万事万物,就像飞舞的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样看上去是那样的和谐;顺应了事物就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了,就像看天上的圆月与水盆里的圆月是一样的。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戡过。不然操持未定,应用未圆,恐一临机登坛,而上品禅师又成一下品俗士矣。【点评】淡泊于名利的操守,须通过纷杂浓艳的名利场合才能验证出来;镇定自若的操守,须通过诸事缠绕、杂乱无章的环境才能验证。淡泊于名利的操守,镇定安宁的气节,需要立之以德,铭之于心,不但在贫贱之时能保持住自己的尊严,更要在富贵之时能经受住声色的考验。面对世间五光十色的声色之乐,尘世间纷繁浓艳的名利之诱,能保持住自己的平常心,有一种不动摇的意念,才算是真正的淡泊。有没有“平常心”是区别禅师与凡夫俗子的显著标志。

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点评】廉洁,是用来警戒那些有贪婪之心的人。本人果真不贪,就没有必要标榜自己清廉,引来真的贪婪之人心生嫉妒。谦让也是用来告诫那些好胜争强的人,本人果真不喜欢事事争先,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谦让当做靶子,招来那些凶暴残横的人纷纷使坏。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张扬,反对走极端,反对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我的膨胀,提倡人的行为合乎中道,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并有效地保全自己的君子之德,是一种讲究“内敛”的文化。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点评】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哲人提醒:在没有事的时候,应保持一种准备状态,时刻注意防范可能有事发生。这样,就不会因任何意外情况而张皇失措。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平安解决。心中越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泼辣大胆,雷厉风行。遇到事情都应该有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风度。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点评】援助他人、给他人以恩惠,本来就应该是自愿而无所求的行为,可是有句古话叫“恩重如山”,如果一个人知恩不报是要遭到公众舆论谴责的。基于此,生活中若是总想让别人感激自己,便是招惹怨怒的途径。如果把通过施恩的行为当成是满足自己的手段,就是将对方看成了利用的对象;而如果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生活、事业的伙伴,就能出于一种责任心帮助对方排忧解难,这种姿态,这种责任心,恰恰正是一个人成就大业的要素。

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动,则愆尤自少;应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则趣味常多。【点评】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就像是泰山难以撼动那样,任何情况也不发生丝毫的动摇,这样过失自然就少了;应对具体的事情就像流水落花那样自自然然顺应客观规律,那么就会感到生活中有无穷的乐趣。归纳起来,一是不能丧失生活原则,二是不能墨守成规。

君子严如介石而畏其难亲,鲜不以明珠为怪物而起按剑之心;小人滑如脂膏而喜其易合,鲜不以毒螫为甘饴而纵染指之欲。【点评】如果认为正人君子像孤独坚硬的石头那样难以亲近,甚至有时因此想要拔剑斩除,就像错过了宝贵的明珠那样荒谬;而那些奸佞的小人往往像脂油那样油滑,如果不与君子交往却喜欢这样的人并且乐于跟他们交往,那么就相当于把毒虫当做是甜蜜的糖果,放纵自己与他们混为一体的欲望,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小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坚持正道。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点评】遇事只需要坚持镇定从容的态度,即便是事情好比纷纷的乱丝,也会理出头绪来;对待别人没有半点弄虚作假,即便是狡猾得像山鬼那样也会被感动而表现出忠诚来。这里阐明的是人生处理复杂事务的两大原则:与人交往,严于律己,诚信为先,可以保持群体和谐;处理事情,镇定要紧,可以保持环境和谐。

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点评】真正的君子,即便是身无分文,但有一副像春风那样温暖人心的热肠,还往往惜老恤贫;气节风骨如同秋水一般明澈透亮,纵然是家徒四壁,还是傲视一切达官贵人。这是一个巍然挺立于天地间的君子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

在这个形象身上,最可贵的是“仁”这种品德,是君子人格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另外,还有那种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使命感,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象。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审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点评】想要贪图人情物质方面的好处,一定是要受到惩罚的,因为这样的好处往往来路不正;贪恋世俗方面的贴补,人的天性一定会受到损伤,因为贪欲是道德修行的大忌。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谨慎选择,千万不要因为想要捕捉黄雀而不看脚下结果坠入深井;用名贵的宝珠做弹子去打飞鸟,雀未必到手而珠肯定不可复得,孰轻孰重一定要仔细掂量。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之人;构千楹而招来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之士。【点评】与人相处,最容易做到的是锦上添花,其实更须讲究雪中送炭。花费千金结交贤士富豪,不如匀出半瓢小米接济那些饥寒交迫的人;构建豪宅招引客人来住,不如把小小的茅屋修好来为孤苦受寒的人们遮风挡雨。

解斗者助之以威,则怒气自平;惩贪者济之以欲,则利心反淡。所谓因其势而利导之,亦救时应变一权宜法也。【点评】什么叫因势利导?解决双方的争斗,并不劝解反而去火上浇油助长争斗者的威风,那么争斗者的怒气自然会平息;惩治贪财者,并不劝诫惩罚反而去鼓励、满足他的贪欲,那么利欲熏心者的贪心反而会淡漠。这就是常言所说的因势利导,同时也是拯救时局应付突变的一种权宜之计。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之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点评】施舍给别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洗雪自己的愤怒,不如忍辱负重来得高明。邀取名誉,不如回避名誉来得闲适;装腔作势自命清高,不如坦诚做人来得真实。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点评】凡事一定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挽救已成败局的事情,千万要格外小心谨慎,如同驾驭临近悬崖的烈马,千万不能轻易地加上一鞭;谋取即将成功的胜利,一定要竭尽全力,如同划着逆流而上的船,千万不能稍停一桨。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点评】准备出去做官的人要记住,不要到权贵门下去投靠;冯谖与孟尝君相知,冯谖尚且还要抚剑而歌才得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因此不要轻易跟从世俗之路,那样是明珠暗投啊!

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点评】从史实来看,杨修不过是魏国皇室内部争斗的牺牲品,并没有死得其所;但后人普遍认为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亦不无道理。杨修之死,死在不慎交际,没能很好地处理与曹操的关系。好为人师、恃才放旷的性格造成了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失败,从而一步步地把他推上死亡的边缘。钟繇比韦诞早死二十多年,盗墓之说也属荒诞。而《菜根谭》作者列举杨修、韦诞等人遭遇的意图则是强调了为人要谦虚,聪明不要外露,以此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保全自己。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以奋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点评】不要担心年轻人精神不振奋、行动不迅速,要担心的倒是他们常常因为反应快而冒失莽撞,因此要经常抑制他们浮躁的心态。而老成的人,不担心他们不持重,倒是常常会担心他们过于求稳而遇事退缩,因此要经常使得他们振作起来。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也是这个意思。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点评】名气很大,地位很高,怎么比得上生活贫寒地位卑下但是拥有美好品德的人呢?有来自各个地方的朋友,哪里及得上自己的骨肉那样贴心、让人放心呢?这是最简单而又最明确的生活观:政治生活中品德最重要,人际关系中亲情最重要。一个人不能过于看重物质、名位,与人相善时不能忽略了亲人的情谊。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点评】舌头还存在却常见牙齿脱落,可见刚强终究胜不过柔弱;门板腐朽了但门轴却未被蛀坏,偏颇固执怎及得上左右逢源、融会贯通?刚,往往性脆,脆则易折断;柔,有韧的一面,韧则相对长久。由此可见,一味执拗不知变通是无法长久的。评议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点评】万物没有比天地日月更大的,但是杜甫诗说:“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情没有比禅让征讨更重要的,但是邵雍诗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们若能以这样的胸怀眼界看待宇宙万物,褒贬古今之事,那么事来就如水泡生于大海,事去就如影子消失于长空,自然就能规划纷纭万变的天下大事而内心却不为之所动了。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此讥好名者,当严责君子,不当过求于小人也。【点评】一向品行端方的人若是想要追求名望,就会有蒙混世人的想法;小人追求名望,就会老是想着某些地方怕别人说什么。所以人一旦追求名声,就等于洞开了一扇想要伪装善良的大门。但要是让所有人觉得名望无所谓而不去追求,也就没有行善的动力,这样又断绝了劝人多做善事的路径。所以,谈到名声问题,应该对君子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而不要苛责小人。古人所谓的君子和小人,由于地位上的差异,社会对其各司其职的要求也就不同,并进而导致各自关心的事务不同;后人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无论是怎样的划分标准,总之,对知书达理者的要求更高,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一类人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性。

大恶多从柔处伏,哲士须防绵里之针;深仇常自爱中来,达人宜远刀头之蜜。【点评】大灾大难往往是在温柔和缓处隐藏着,或是酝酿着,明智之人应当提防温柔外表下所藏的锋芒;深仇大恨常常自友爱中产生,通达事理的人应远离隐藏着刀剑的甜言蜜语。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故意要搞得人人自危,而是告诫人们要在任何时候注意谨防隐藏着潜伏着的危机,更要时时提防由于自己的不慎而在不知不觉中酿成弥天大祸。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点评】一个人的为人也好,处世也好,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不能根据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原则,而应该有自己的主心骨。就像在赤日炎炎高温酷热之下能够胸中清风徐徐,阴霾遮天蔽日之下心中自有一轮晴朗的太阳高照,洪波巨浪排山倒海之下有着巍峨的精神砥柱,这才是世上真正的人品!

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点评】“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识”是人生最可贵的积累,这都是可宝贵的,为什么竟然成了要割舍、要扫除的东西了呢?关键就在于过分强烈的情感,自以为是的道理,往往是招惹各种灾祸、贪恋过多的物质利益的根源,因此应当坚决去除。要摒弃的,其实并不是“爱”和“识”,而是以“爱”和“识”为借口、为幌子的那种过分浓烈的情感和僵死的成见,说得明白一些,就是提倡节制。反映在这里便是“割舍”和“扫除”。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点评】做人既要摆脱世俗风气的影响,又不可存有矫正世俗风气的想法;处世既要顺应时尚,又不可产生追赶时尚的念头。人们既要超凡脱俗,又要顺应;既要顺应,又不能追求。这就规定了处世的难度。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点评】宁可别人对自己求全责备,也不要因为别人对于你那种过分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宁可遭受难以预料的灾难,也不要贪图不是自己分内的所应享受的那种福分。当然,比较起来,责备总是比夸赞难听,灾难总是比福祉难熬,可是,想一想夸赞者、赐福者的意图,再认真考虑接受还是拒绝吧。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点评】设想一下,被人骂了,那个骂你的人形象并不因此就更加美好,可是你在挨骂以后来了一番认真的反省,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却可以因为这场骂使自己的形象进一步提升;同样的道理,被别人欺骗也是挺让人伤心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欺骗你的人并不因此就真的幸福了,而受欺骗的人因为经受了一番挫折,却增长了见识增长了才干,气量也得到了锻炼,反而因为受骗上当这场灾难而可以赢得今后更多的幸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梦里悬金佩玉,事事逼真,睡去虽真觉后假;闲中演偈谈玄,言言酷似,说来虽是用时非。【点评】在睡梦中披金挂玉,当时觉得就像生活中真实发生着的事情一样,只有等醒来以后才能知道是假的;空闲时高谈阔论,演绎那些佛经当中的高深道理,听起来简直玄妙至极,可是真的遇到了具体事情时又对不上号了。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少一些痴人说梦,杜绝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采取行动跨越“说”与“做”的鸿沟,脚踏实地去做事情。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点评】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常谆谆引导人们树立危机意识,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成语所谓的“塞翁失马”,正是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上天要降灾祸给一个人,一定会先给些许福分滋长他的骄慢之心,来使他骄傲放纵,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上天要降福给一个人,一定会先给些许祸事来儆戒他,要看他是否会自救。所以福运来临时不必欢喜,要看应否消受这份福运;灾祸来临时也不必忧虑,要看能否将坏事转化为好事。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点评】人们喜欢荣誉,讨厌羞耻或者被玷污,可却很少有人能想清楚荣誉和耻辱是同源关系;就像生和死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活着,但是生和死也是同样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绝对不怕死。这里宣扬的不是老庄思想,着眼点还是在于:要重视自己道德操行的修炼,而不要把生死荣辱看得太重,过分看重荣耀反而容易蒙羞,过于追求长生反而造成寿夭。

作人只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还显;存心若有半毫未净,事为虽公亦私。【点评】一个人率真行事,即便是他不想扬名立世也不会无影无迹的。而与之对立的是,如果做事情时存在一丝半点私心杂念,即便是办事为公实际上也是在谋取私利。

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点评】作者的感慨很是直截了当,跟那些目光短浅的人不可能谋划宏图大业,跟那些趣味低下的人不可能讨论崇高境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也。可是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人一定知道,要想对类似鹪鹩、兔子那样的言论不以为然,不仅需要自己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智慧,还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坦然。

贫贱骄人,虽涉虚骄,还有几分侠气;英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没半点真心。【点评】这里颇有一点愤激的气息:生活贫寒且没有社会地位却傲视别人,虽然有点虚妄,但还是有几分侠气令人钦佩;而凭借英雄的美名欺骗世人,即便就像恣意挥霍那样豪迈,也是没有一点可以让人赞同的真心在里面。因为,以布衣之身而傲,源于自视甚高,源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