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骗防盗防暴与防身自卫教育活动(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2 17:56:34

点击下载

作者: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防骗防盗防暴与防身自卫教育活动(上)

学校防骗防盗防暴与防身自卫教育活动(上)试读:

前言

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些偶然突发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过失失职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发生的。

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学校和上学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据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52.8%的认为比较安全,12.5%的认为自己不是很安全,还有34.7%的认为自己的安全状况“一般”。在调查是什么因素对中小学生安全影响最大时:有47.2%的认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最大,再依次是“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占19.4%、“交通安全”占15.3%、“交友的不慎”占6.9%,“上经营性网吧”占2.8%,“其它”占8.4%。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和暴力伤害事故更是频繁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校园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形势下,给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可见,加强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必须要做到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保护中小学生安全和关心青少年犯罪问题,特别是学校要担负起重要责任;二是孩子父母要正确关心、引导、管好孩子,要教育孩子随时注意自身安全;三是中小学生要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做到有备无患,增强人身预防和安全保护意识。

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此,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特别编辑了这套“学校安全管理规范与安全活动”图书,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火安全、运动安全、网络安全、灾害危险自救、防骗防盗防暴与防身自卫、预防黄赌毒侵害、饮食卫生与疾病预防、和谐相处与遵纪守法等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各级学校用以指导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的良好读本,也是各级图书馆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校园防骗常识

校内诈骗主要手段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受害者往往会上当。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还是青少年自身的谨慎防范和努力,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受骗。假冒身份,流窜作案

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骗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即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被害人急于就业和出国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某学校应届毕业生丁某为找工作,经过人托人再托人后结识了自称与某公司经理儿媳妇有深交的哥们儿何某,何某称“只要交800元介绍费,找工作没问题”,谁知何某等拿到了介绍费以后便无影无踪了。真实身份,虚假合同

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学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对于类似的案件,由于事先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借贷为名,骗钱为实

有的骗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受骗。个别学生常以“急于用钱”为借口向其他同学借钱,然后却挥霍一空,要债的追紧了就再向其他同学借款补洞,拖到毕业一走了之。以次充好,恶意行骗

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到办公室、学生宿舍推销产品的人,一发现室内无人,就会顺手牵羊、溜之大吉。招聘为名,设置骗局

随着学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学生分担培养费的比重逐步加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青少年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某学校几位学生通过所谓的“家教中介”机构联系家教业务,交了中介费后,拿到手的只是几个联系的电话号码,其实,对方并不需要家教,或者"联系迟了",但要想要回中介费是绝对不可能的。骗取信任,寻机作案

许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青少年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感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常寻机作案。诈骗分子何某在火车上遇到某学校回家度假的学生杨某,交谈中摸清了该生家庭和同学的一些情况。何某得知杨某同班好友李某假期留校后,便返身到该校去找李某,骗得李某的信任后受到了热情款待。第二天,8个学生寝室遂被洗劫一空,而何某却不辞而别了。

识别常见的诈骗术

假冒身份,流窜行骗

诈骗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等与人交往,骗取财物后迅速离开。且诈骗地点,居住地点不固定。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诈骗分子利用新生入学,学生人地生疏、毕业生择业心切等心理,以帮学生找熟人、拉关系为学生办事为由行骗。招聘为名,设置圈套

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家住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等条件。抓住学生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的心理,以招聘推销员、服务员等为诱饵,虚设中介机构收取费用,骗人财物。以次充好,恶意行骗

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少,购买商品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到宿舍或私定的场所销售伪劣商品,骗取钱财。虚请家教,实为掠“色”

诈骗分子利用假期学生担任家教之机。以虚请家教为名,专找女学生骗取女生的信任,骗财又骗“色”。精心策划,网上行骗

诈骗分子利用学生上网时机,在网上用假名交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之后打印成文找你恐吓:拿钱了事,不然就交XX地处理进行威胁,诈骗财物。

形形色色的校园诈骗案

假冒身份进行骗钱

这是诈骗分子常用的诈骗伎俩,作案人常假冒学生或者学生的亲友等,以落难求援或帮助他人的名义行骗。

2005年4月3日下午3时左右,广州某大学学生黄某在广州百货大厦三楼,被三名学生摸样的人拦住问,“您好,借你的电话IC卡用一下好吗?”得知黄某没有IC卡后,他们很不好意思地自称说是“北大”某学院的学生,来沿海地区考察掉队,不小心与老师失去联系,现在身无分文,并拿出自己的学生证给黄某看。好心的黄某直接将手机递给了他们使用。等电话打完后,他们说教师现在在北京,明天过来接他们;今天又很重要的资料要从广州这面传达到北京,而资料都存放在旧机场的计算机中心档案室内,需要花钱把它拿出来,希望得到黄某的帮助,并让所谓的老师打电话给黄某说钱会还的,让黄某不用担心。于是,黄某信以为真,倾囊而出,借5000元给了三名所谓的“北大”学生。为方便与黄某联系,还借了黄某的手机来用,第二天在一起归还。整个过程中作案人表现出极大的感激之情并努力从言谈中显示自己家境殷实等。事后,黄某才发现被骗。拾物平分方式进行诈骗

这种诈骗手法比较老土,陈旧,但作案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小便宜、财迷心窍的心理和特点实施行骗。

2005年7月6日下午4时左右,学生王某行走在校园内,突然发现前面一名骑单车的男子身上掉下一个钱包。王某马上喊道:“先生,你掉了钱包”。但是该名骑车男子充耳不闻,一阵风就不见了。王某只好捡起钱包,这是从旁边走来一名女子,要求打开钱包看个究竟,发现钱包内有一大块金条并附有一张3万元的发票。于是,该女子要求与王某平分金条,王某看到这么大块黄金,又有发票为证,自以为不会有诈,于是以1万5千元人名币换取该金条。事后发现该金条是假的,后悔莫及。以假手机掉包真手机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骗术,该手段也渗透进了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深受其害,诈骗分子经常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和贪图便宜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

2005年10渔业13日上午,笔者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员秦某在学生区值班巡查时,当他走到学生区某超市侧门是,旁边有一名矮个子中年人凑上前,问黄某:“秦先生,你要三星牌带摄像头手机吗?很便宜的!才1600元。”秦某不为利诱所动,马上向保卫处报案。在报案时有一个高个子悄悄接近矮个子中年人,矮个子向高个子中年人手上塞了一样东西,高个子中年人立即向校园的门口方向逃窜。等接警人员感到,马上将这两名嫌疑人带回保卫处调查。经询问,他们对到我校园内利用假手机进行诈骗的违法事实给受害人看,若受害人上当的话,马上用相同假手机调包真手机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假称学生发生车祸或疾病入院治疗需要费用的方式进行诈骗

近年来,针对外地学生家长进行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005年5月18日,某高校学生小陈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谎称:“小陈,你好,我是省公安厅的办案人员,因办案需要,你要关闭手机3小时。”小陈信以为真,马上关机,作案人员自称某老师立即与小陈的家长通电话,称其子因突发疾病正在医院抢救,急需一笔钱支付抢救费用,当家人想与小陈联系证实时,小陈已经关机,救人要紧,家长马上向骗子的帐户汇去人民币2万元。后来家长联系上小陈,才发现上当受骗。经了解,此类案件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商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院校都曾经发生过。以招聘为名设置骗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分担,勤工俭学已成为大学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无知”学生进行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2005年9月,某高校英语系大厂学生小张在校园广告栏看到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贴出的招聘广告后,决定应聘公司的兼职英文翻译岗位。经过简单面试,小张交了200元押金和咨询费,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译。过了一个星期交稿时,小张得到了30元稿费,并又拿到稿件回去翻译。再过两个周,小张致电公司准备交稿,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赶到公司,却发现办公室里黑灯瞎火,问大楼的保安,说公司搬走好几天了,去向不详,小张这才发现被骗。以次充好的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对鉴别商品质量能力差,“识货”经验少又图便宜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行骗。

近日,某高校学生小王在校园内散步,见到一名推销二手手提电脑的男人,对方称,因手头紧,欲将一台硬盘为40G的手提电脑以2000元的价格转让,小王想到手提电脑方便且价格便宜,当即要求对方使出手提电脑进行一番鉴定,小王亲眼看见该款电脑的确是内存256M的奔腾四机型,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双方以1500元成交。回到寝室后,小王找来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鉴定,经检查,才知道这台手提电脑实际内存只有16M,并且是淘汰了多年的奔腾二机型。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只值600元钱左右,据分析,可能是骗子在出售电脑前通过技术处理将原始数据保留,并偷改了程序后弄成这样出售的。以骗取信任方式寻机作案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作案。他们利用青年学生疏于防范,感情用事的心理特点进行作案。

2003年寒假期间的一天下午,某高校大学生杨某正在宿舍学习,突然一位自称是北大学生的王某造访,他说:“请问同学,小明在吗?”此时小明同学已经回家了,杨某出于礼貌,说:“小明回家了。”“啊,我是他的老乡,多年不见面了,这次顺路来看他一下。”杨某主动与王某攀谈,双方谈得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杨某还带王某在学校里参观,王某欣然应允。由于天色已晚,就将王某留在宿舍过夜。第二天杨某醒来时,发现宿舍内一片狼藉,王某以不辞而别,宿舍内的现金及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以消灾解难的迷信方式进行诈骗

诈骗是一种高智商的犯罪,作案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施骗对象的心理需要,他们常抓住受害人急功近利、焦虑等心理需求,以帮助消灾解难等为诱饵,设计骗局,达到其行骗目的。

2005年5月某日上午8时左右,某高校教工邓某准备去肉菜市场买菜时,在老人活动中心附近遇到一名中年妇女,该名妇女声称自己儿子得了重病,打听附近一位年过百岁的神医,找他帮自己的小孩治病,这时旁边出现一位“家庭妇女”说,这里确有这样一位百岁神医,并愿意带他们去找神医。邓某觉得很神奇,于是跟随看个热闹。在去见神医的路上,那名“家庭妇女”巧妙地打听出邓某的家庭情况,同时悄悄打电话告诉骗子妇女丙。三人到了一幢楼下,从楼梯走出一名妇女丙,妇女丙说:“我家公子今天不方便见客。”然后指着邓某说:“我公公说,你家有血光之灾,你家人将遭到车祸等灾难,必须将家中的财物拿来做法化解,化解完后,我一分钱不要,都将钱财归还给你。”同时,警告邓某拿钱财时不能告诉家人,否则就不灵验了。邓某信以为真,回到家里偷偷将钱财拿出来,交于对方“作法”,骗子利用调包等方式,骗去事主邓某人民币7000余元和金银首饰一批,三名女骗子拿到钱财后便逃之夭夭。利用网络信息设局方式进行诈骗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个特点,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

2004年5月,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小陈来说,今年6月的英语四级考试至关重要,如果这次考试任不能通过,按照学校的规定,就会拿不到学位证书。一直为考试发愁的小陈偶然听同学说,互联网上有人在卖四级考试的试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陈在网上开始寻找,后来小陈花了300元钱在网上买了一份试卷,考试当天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此外,一些诈骗分子还通过网络交友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骗财骗色,使学生蒙受精神和财物的巨大损失。以手机短信形式进行金融诈骗

以短信“中大奖”的方式进行诈骗 这些是十分拙劣的诈骗手法,但作案人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大面积地“播种”,总会有人上当受骗。

2005年3月15日,某学院本科生杨某,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为庆祝本公司成立三周年,特举办抽奖活动,您被荣幸抽中为二等奖,奖金5万8千元,联系电话021-561298.?”杨某活了29多年都没中过大奖。一下子中了5.8万元,兴奋不已。于是,杨某根据手机上流的电话号码拨打过去,对方说需交个人所得税5000元汇入被告知的银行账户上。不久,对方又来电话说还要交公证费500元,杨某又如数寄上。第三天,对方又来电话说还要寄邮费和保险费800元,杨某再次寄上,这时,他要交学费的钱已全部寄去了。杨某当时心里想5.8万元的资金支付6300元的费用还是值得的。可是,对方从此没了音讯,这下杨某才发现上当受骗。

以套取信用卡、银行卡资金方式进行诈骗 近期出现的诈骗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实施金融诈骗的新方法,由于这类诈骗案手段迷惑性、欺骗性很强,已经有不少人上当受骗。

2005年4月,某高校学生小宁的手机上接到一条短信,“中国建设银行提醒您:贵客户于3月18日在广百刷卡消费5800整,我们将于结账日给予扣除。如有疑问请咨询:020-615584.?。”

小宁心头一震,但疑惑胜过了担心。拨通咨询号码后,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您好,这里是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最近我没去过广州百货大厦,怎么会有那里的消费记录?”“请问您的名字?我查询一下。”

沉默了几秒后,她迅速回答:“查到了,你确实有消费5800元的记录。”

小宁焦虑地重申自己的确没有去过广百。“您的身份证和银行卡是否丢失过?”“也没有。”“那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建行工作人员泄露了银行卡信息。赶快向广州市公安局金融犯罪管理科报案吧!电话是020-331672.?。”

小宁拨通这个号码,话筒里传来一个男声,“您好,这里是金融犯罪管理科。”

小宁向它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他肯定这是严重的金融诈骗,并说:“这两天,警方也在调查利用银行关系把客户资料泄密的犯罪。我们已经为您填写了备案单。如果有破案线索,会及时通知你的。”

这个男子同时提醒“为避免银行卡继续被消费,必须马上联系广东银联管理中心采取防护措施,电话是020-889847.?”。

最后这位“警官”叮嘱:“如果你及时向银联报告,损失会由他们赔偿。”

小宁按照它提示的电话继续拨打,“银行管理中心”警告:小宁所有的银行卡可能都出先了问题。“我们要为您刷新所有银行卡背面的二维码,在提供一个‘安全帐户’,银联就能通过计算机终端为您的银行卡消除风险。”

接电话的女子热情地说:“你身上带齐银行卡了吗?找个自动取款机,然后在打电话给我,我教你操作。”

可怜的小宁按照“银联管理中心”的提示,将几张卡内的人民币17000多元转到骗子的账户上后来才发现被骗。

校园诈骗的新花样

利用电话、短信进行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发送“点歌”、“中奖”等诈骗短信骗取学生高额电话费。更有甚者利用家长与学生联系不便的特点,假冒身份、编造假情况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家长说学生发生车祸等意外事故,必须马上汇钱救治以诈骗学生家长。推销假冒伪劣产品

一些行骗者利用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偷偷潜入学生宿舍,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学生上当受骗。以招聘为名诈骗中介费

犯罪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或兼职的心理,假冒职业中介,向学生收取高额中介费。以高回报为诱饵行骗

犯罪分子假冒公司经理,宣称招聘校园代理,利润丰厚,并以与市场较大的差额与学生签订销售协议。当学生交付订金后,方才发现货物有严重质量问题。在我校区,发生过少数在校学生加入传销组织后,又返回学校,以欺骗方式将老乡、同学骗入传销组织。代购票证诈骗

谨防别人以代购车(机)票、办理各种证件、包车返乡等为名行骗。以伪装的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此类犯罪分子多打着社会上的能人、名流的幌子,抬高自己的身价,吹嘘自己对找工作、办事等“完全有能力”解决。网络诈骗

诸如虚拟公司、虚拟购物、虚拟货币、过关游戏、网络中奖等,诱使学生进入圈套,谨记“馅饼”即陷阱。

校园诈骗新动向

社会上诱发性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不断增多,由于我们同学步入社会的时间较短,自我防范意识薄弱,警惕性不高,给犯罪分子已可乘之机。我们总结了一些犯罪分子在学生中经常使用的骗局和和针对其的防范措施:手机短信骗局

犯罪分子通过某些渠道获取手机号码。发送例如:各类的中奖短信或者要求汇款至XX账户的信息;或是你的孩子出了车祸(或其它类似事件)现在医院请速汇款XXX至XXX之类的信息;或者是以学校、学校老师的名义发送索要钱物的信息等以骗取财物为主要目的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会短时间内多次发送,往一些电话号码上回拨电话的时候很少有接听的,即便接听也是声讯录音或者是南方口音。同时,同学们在校期间要经常的和家长进行联系,将班主任、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方式相互告知,如遇长时间离校(一天以上)需将去向告知班主任及同宿舍同学。招工骗局

在学校内和社会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张贴着一些招聘信息的广告,其主要特点是工作时间灵活,薪酬较高,对面试者要求较低。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同时希望能够提前接触社会,多增加些收入减轻家庭负担。但这类广告多是犯罪分子布置的骗局,他们主要就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和社会经验较少的特点进行行骗,通过收取报名费,服装费,抵押金等等项目逐步的收取报名者金钱,在达到一定的目标后,便不再与受骗者进行联系,或者直接进行暴力的威胁。更有甚者会将受骗者拐骗到厂矿从事苦力劳动,或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面对此类广告,首先要有警觉意识,认真分析广告的可信性,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如果与对方进行联系,最好是有人陪同,同时告知班主任或者同学自己的去向及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如对方提出收费要求,不要支付或者签署书面承诺,因为正常的面试招工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迎接新生骗局

每年的9月是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许多的新生都是自己来校办理入学手续,缴纳学费,一些犯罪分子就趁着这个时候进行犯罪活动。

代办入学手续。因为是集中报到,新生办理入学手续会比较拥挤,有犯罪分子会自称学院老师或者高年级学生以帮新生代办手续的名义,将钱物拿到手中,随后趁机溜走。

一些犯罪分子会找机会与新生接近,然后以家中需要账户汇款,但一时无法办理当地银行账户的名义借其的银行卡和证件使用,并许以报酬,然后取走新生的存款。

犯罪分子与家长攀谈后,谎称可以帮助办理向名牌大学转学等手续,然后进行钱物的索取。

一些人冒充学校工作人员,以学校的名义强行向学生推销某种物品,骗取钱物。

以学校工作人员身份帮助新生看管行李拐取财物。

学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期间,会安排专门的部门、老师及同学负责接待。学校的各系部都有专门的接待处和接待人员,有统一的着装特征和身份标识,同时工作人员不会单独的安排学生办理手续。学校除标注的收费项目(学费、书费、住宿费、保险体检费、校服费)外不会收取额外的其它费用。

校园诈骗案诈骗步骤

第一步

案犯假称来院找同学或朋友,打听该同学的系别或住处;之后再以手机没电或卡内无钱)为借口,借用学生手机联系对方;随后又以对方手机关机为由,再借用学生手机联系其在家父母等亲人;第二步

案犯以钱已用光或称行李被盗或称朋友急病住院为借口,要寄钱救急为由,向学生借用银行卡帐号报给其亲人以便汇款(案犯有时还会许诺,可给予一定的报酬);第三步

案犯称钱已汇入帐户,要学生多次在ATM机上查询(趁机在旁边暗记密),再以帐号是否报错为由,要学生拿卡来重报(用假卡调换学生银行卡);第四步

案犯以晚上银行网络已中断,或以有重要事情为由,明天再来,并提出借用手机一晚(以模型手机为抵押),引诱学生上当;第五步

盗取学生手机、存款。

请同学们提高警惕,识别诈骗伎俩,小心受骗伤当!

校园诈骗案的特点

校园诈骗案呈上升趋势,不少学生上当受骗。诈骗分子一般利用学生社会阅历浅、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特点,或者利用学生家属救亲急切心理的特点,来编造谎言,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骗取他人钱财。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具体概括如下特点:作案人员特点:内外勾结,团伙作案

鉴于当前校园诈骗案分析,犯罪手段基本相同,属于诈骗团伙作案,案犯经常变换人员组合,内外勾结,虚构事实,专到各校园进行诈骗。作案时间特点:多选择傍晚

因为傍晚在校园人员较少,工作人员下班了,人的警惕性较低,辨真能力较差,看物件较模糊,容易以假乱真,选择傍晚作案,且难以识别,易于潜逃。作案手段隐蔽性、复杂性、多样性

诈骗分子伪装身份,利用花言巧语、编造谎言,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方法、手段:以行李被盗、银行卡被吞或手机没电博取他人同情,以求帮忙,或以消灾治病,或以发生意外事故需急救其亲人(学生)或以分享钱财、调换外币等为名骗取他人信任,进行诈骗,达到目的。具有反复性、易得手、潜逃快的特点

诈骗分子一旦得手,会在同一校园多次作案,进行反复行骗,而且具有取证难、易得手、潜逃快的特点。诈骗行为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

诈骗行为具体表现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具有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具有社会危害性。

校园防骗的主要方法

受骗的原因

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在发生的诈骗案中,受害者都是因为谋取个人利益,贪占便宜,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诈骗的。“高攀门弟”的心理 一些人沾染“拍马屁”的习惯,一见高级干部及子女的出现,就“顶礼膜拜、见之恨晚”,这样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利令智昏”的心理 有些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真假不分,眼睛只盯在“钱眼”上,警惕全无。“封建迷信”的心理 轻信“神”、“鬼”、“命运”。不相信客观实际,不懂装懂,轻意相信对方。“崇洋媚外”的心理 贪图享受,追求国外生活,上当受骗。防骗的方法

识破身份伪装 诈骗分子常常以各种假身份出现:国外代理商、XX领导亲属、华侨、军官等。有时用“托”称来人是XX首长乘XX高级车等。遇这种情况不要急于表态,不要草率相信,要仔细观察,从言谈话语中找出破绽,辨别真伪。

识破手法变化 诈骗分子常常变换手法,如改变姓名、年龄、身份、住址等。此地用A名,换地用B名,而诈骗分子一身多职,时而港商、时而华侨、时而高干子弟、时而专家学者,但全是假身份。因此要发现对方多变的现象,从中引起警惕找出疑点,识破其真面目。

注意反常 如果您对犯罪分子仔细观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发现有反常现象:别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他能买到;别人犯法他能担保等。这些与常规差距很大,虚假性就越大。因此对这些谎言,要冷静思考识破骗局。

当心麻醉剂 诈骗分子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用害人本领,有时宴请、有时赠礼或投其所好,不惜花本,吃小亏占大便宜诱你上当。

主动出击,打破骗局 请你通过犯罪分子的讲话口音、谈语内容以及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名地点,对社会的了解等识破其真面目;从犯罪分子的举止行动、行为习惯、业务常识、所谈及人的姓名、职务、住址、电话等,判断其真伪;从身份证中核实其人,并千万牢记“没有免费的宴席,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就能防止或减少被骗。

在此,我们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谨慎交友,不以感情代替理智;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帮助;遇有不明问题,充分依靠组织、老师和同学;自学遵纪守法,不贪占便宜。发现诈骗行为,及时报警。

校园防止上当受骗

上当受骗的原因

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 在校大学生被骗取钱物,绝大多数是疏于防范,思想幼稚、单纯。

急功近利,贪图小利 受害者往往是被犯罪分子提出的“好处”、“利益”所吸引,这些人见“利”就上,对犯罪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入分析,不做调查研究,结果只能落个“鸡飞蛋打”的结局。

有求于人,轻率行事 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是:想经商助学而缺乏经商实际经验;急于成名,爱慕虚荣而无戒备之心;想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又缺少门路等。

因老乡观念而上当受骗 一些犯罪分子把自己打扮成本校或外校的大学生,利用同乡关系(编造出来的老乡)与你交往,以获取信任进而骗取钱财。防止上当受骗的方法

不要相信手机上发来的“中奖”“点歌”短信,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

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自己详细的联系方式和个人基本情况,以防止被人窃取。

不要随意告诉任何人(特别是素不相识的人)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或者其他联系方式。

不要随意告知陌生人自己的银行卡号、姓名及个人情况,不要将自己的通信工具借给素不相识的人使用。

对行骗者提供的一些伪造证件,应当仔细辨别其真伪,防止受骗。

对于一些花言巧语、以利相诱的陌生人不要轻易相信。

对上门推销的物品,不要轻易购买,如签字笔、笔记本、相册等文具及笔记本电脑等物品,行骗者极有可能以伪劣产品欺骗学生。

毕业生求职或学生寻求兼职工作,应充分了解求职单位相关信息,签订相关协议,以防止上当受骗。

对介绍非毕业班学生到南昌以外地区工作或看望朋友,要仔细辨别,防止陷入传销组织。

提醒家长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或短信,更不要将钱打到不熟悉的账号或者银行卡上。

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校园管理制度是为了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预防心怀不轨的外来人员进入宿舍,可以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校园诈骗的预防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青少年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以免上当受骗;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择业和出国;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人的感情是主体与客体的交流,既是主观体验也是对外界的反映,本身应该包含合理的理智成分。如果只凭感情用事、一味“跟着感觉走”,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

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要学会了解、理解和谅解;

二是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嫖赌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而不能“一是朋友,都是朋友”。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对于那些“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的上门客,态度要热情、处置要小心,尽量不为他们提供单独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以避免给犯罪分子创造作案条件。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在大学里,无论哪个学院、哪个专业,班集体总是校园中一个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这个集体中,大家向往着同一个学习目标,生活和学习是统一的同步的,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比什么都珍贵,因此相互间应该加强沟通、互相帮助。有些同学习惯于把个人之间的交往看做是个人隐私,但必须了解,既然是交往就不存在绝对保密。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更适合安全需要,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帮助并避免受害。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为了加强校园管理,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度,总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给同学们带来一些不便;但是制度却是必不可缺的,况且,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巧识校园诈骗术

校园诈骗案时有发生,为帮助学生有效识别诈骗手段,远离诈骗,记者对学校各宿舍区进行了走访,对当前校园诈骗现象的手段、方式进行了调查。归纳起来,校园诈骗的类型主要有:利用上进心进行诱骗;利用好奇心进行撞骗;利用同情心进行欺骗。利用上进心进行诱骗

大学生,天之娇子,朝气蓬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外,也在努力利用各种平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做兼职,一方面贴补生活费,另一方面也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诈骗者会引诱大学生做其推销产品的代理,并向大学生们描绘一个“小投资、高回报”的美好前景。诈骗者很耐心、很“亲切”地鼓动大学生,直到说得大家都不想拒绝。

某大一新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为了能获得更多的兼职信息,就花了99元—购买了一张‘兼职卡’,结果却迟迟没有获得兼职信息。其他类似的学生得到了兼职信息,但是找很久都没有信息上提到的地点。更有甚者,辛辛苦苦去做了兼职,但是,干完活却没有拿到工资。

国庆节期间,两中年妇女进入德馨苑的某宿舍,向宿舍仅有的两名女同学推销兼职代理。借口是厂家为调查一些文具的销售情况,廉价批发给大学生一批文具,大学生可按市场价格进行销售,期限一月,在此期间的文具未卖完的可如数退还,所得利润归学生所有。因为价格十分诱人,还可以打发国庆节7天假期。所以,部分同学冒险订购了价值二千五的货物。学生在没验货的情况下高兴地把“财富”背回宿舍。回到宿舍发现,产品数量不对头,总价值绝不超过五百元…利用好奇心进行撞骗

年轻的大学生们充满着好奇心,对很多新鲜事物都想尝试。诈骗者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推销时下流行的事物,并故意用一些学生听不懂的字眼描述推销的产品,或者编造故事,导致学生上当受骗。

某大学学生,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息,说学生已经中奖,只需回复便可领取一个很精美的奖品。学生在没有提防的情况下,下意识地回复了信息。结果,手机里的话费瞬间消失。

2010年某天,一背包男悄然闪入一男生寝室,并神秘的关上门。之后据他自我介绍为一小偷,帮人出售电脑,但主要目的是想借此找到渠道出手自己在异地的一批“二手”自行车,当时男生寝室大多还没买自行车,对他描述的“好”自行车比较向往,但车在邻市,要的话可以运过来,但为了防止该寝室学生“告发”他,需要大家“绑在一条线上”,方法就是出抵押金,买它包里的几双“乔丹”据称纪念版篮球鞋,并称自行车在一周之内送到。该寝室男生凑齐几百元钱钱买了几双并不合脚的球鞋,苦等自行车,至今未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