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坚白(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0 09:30:54

点击下载

作者:黄坤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坚白(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黄坚白(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系列丛书之一,由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组成,开篇介绍了黄坚白先生的医林生涯、治学经验,专病论治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先生治疗

肝病

、肾炎、痢疾、泄泻、胃痛、哮喘等内科病的临床经验,诊余漫话中有关医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可视为医生的行为规范。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珍贵,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医家小传

先父黄坚白先生,浙江杭州人,1907年农历8月22日生于原籍。

祖父以教书为业。父亲自幼酷爱读书,7岁入小学,读书4年,因家中经济困难而辍学,继由祖父教读两年。因生活所迫,读书梦想破灭,13岁即离家到上海一皮革商号学徒谋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在学徒期间抽暇便刻苦学习文化,终因生活环境恶劣,过度劳累,积劳成疾。1926年冬19岁时身染重病,回家调养,经过半年多的治疗,毫无起色,杭州的中西医师均认为是不治之症。剧烈胃痛的折磨,使他不能行路、不能久坐,身体非常虚弱。即使重病在身,父亲也没有放弃学业,且暗自确立学医的志向。

当时杭州名老中医朱辅庭先生,非常欣赏父亲的聪明颖慧,并被其刻苦嗜学的坚强毅力所感动,认为这个病弱好学的青年人确是可塑之材。故待父亲身体稍有好转,即收为入室弟子。朱先生对先父耳提面命谆谆教诲,从所读书目的选择到具体问题的详解,均一一指导。这样父亲一方面养病治疗,一方面学习医学经典,部分医学典籍就是那时睡在病榻上读熟的,眼睛竟因疲劳而形成斜视。经过一年多的疗养与治疗,到1928年秋胃病始告痊愈。其间,父亲为探究药理,体验药效,曾亲尝过很多峻烈药物、毒性药物,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定了潜心钻研医学的信心。继之随朱辅庭先生应诊,学习朱老师的临床经验,并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历练。直到1931年11月,共学了四年零三个月。由于得到老师倾囊传授,父亲为自己以后的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1年11月(24岁)到叶孟陶先生处助诊。叶孟陶先生是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授,因病偏风,不便执笔写字,嘱父亲助诊,月给薪津,下午除出诊外,还许其自己执业。这样,父亲不但可以学到叶师的临床经验,同时每月还有固定的收入,生活能够自立,遂安心跟他临诊,直到叶师逝世(1936年春)为止,又学了四年零三个月。其间除诊病外,抽空学习新旧医学知识,在这四年当中,向叶师学得了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受益匪浅。1933年还参加了上海铁樵医学事务所函授学习,不但学得一些新知识,而且对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思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935年10月,父亲参加杭州市政府举办的中医资格考试,获甲等第二名。1936年春,自设诊所,此时除诊务外,兼在杭州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教书,同时又被杭州中医师裘吉生先生聘为《珍本医书集成续集》编辑,为一百余册罕见版本的中医古籍撰写了内容提要。因抗日军兴,书未出版。此后曾相继在浙江、重庆、汉口等地开业行医。其间担任过中国医药改进会理事,重庆医学导报社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央政府对中医事业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在全国各级政府设立了相应的行政机构。父亲被聘任为武汉市政府卫生局医务人员考试委员会中医考试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医事人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卫生局中医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3年受聘于汉口协和医院,进行医疗研究工作。

当时在西医院设置中医科尚属试办,要搞好中医工作,应以中西医团结合作为先决条件,而西医对中医学术的正确认识,又是团结合作的必要条件,父亲为了让西医了解中医,先后撰写“怎样认识中医”“中医学术简介”等作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教材。为了使中医科学化,做了大量工作,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他在“中医科学化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欲改进中医,欲使中医成为科学化,整理教材,设立学校、医院、药厂,都是不可少的。有政府的领导、西医和其他科学家的协助,加以中医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中医必定能够成为科学化。到了那时,只有整个科学化的新中国医学,不再有中医西医的分别,新中国的医学,在世界上是一定能够取得很高地位的。”表达了他的理想和胸怀。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工作,为落实毛主席制定的中医政策,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向全国召集名老中医。当年年底父亲奉命调入北京,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并被聘任为内科消化研究室副主任,同时承担中医研究院第一届研究班的教学工作,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编写了十余万字的讲义。当时他在学术上已有较深造诣,但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虽然身负重任,工作繁忙,但每天晚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学习,或针对白天遇到的问题查阅资料,或学习新的知识。父亲在中医研究院,以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同道的尊重,被同事称为“医学活字典”。他所在的研究室担任了国家有关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课题,他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父亲的工作业绩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与高度重视,曾荣幸地三次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大典,并于1962年作为研究院的代表,与鲁之俊院长一起去广州参加全国科技大会。

父亲不仅学识丰富,且重视医德修养,他认为:“医学医德一如车之两轮,若缺其一即不能载重而启行,且必倾覆。”“故欲成良医,必恃医德,医德者,实万世颠扑不破成功之秘诀也。”他撰写《实用临证要语》一文,详细阐述医生应如何面对病人,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可视为医生的行为规范。

父亲的晚年,身体状况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几乎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并不断把新的心得体会传授给他的学生,使他们成为中医事业的骨干力量。

父亲的一生为了中医事业,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他曾在60年代总结过自己的治学经验,反映了他学医生涯中勤于探索的精神,摘录如下:“回忆初学十载,当得入门,以为窥其堂奥,眼高气扬,实则诊病也知标不知本;用方也知奇不知偶。人亦但以轻者浅者相就,去病能自愈者半,必药治单纯者又据大半。其疑难重病,或他就,或转介于人,幸尚不至贲事。当是时也,以热病言,虽知六经、三焦之分,而三阴、下焦则罕见,见之亦先自彷徨焉。以单方治三阳、上中焦病,加减不能合度,颇为庞杂,治则顾此失彼,不知偶方用之两感之治。其后应诊渐多,群众鞭策,不得不穷研典籍,求教于前辈,以此学得稍进。续学十年始渐悟方有纯驳,当先学其纯,进而求配合辅助,以及反佐之妙。再进则学阳证似阴、阴证似阳,所谓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反治之法。其时虽治渐广,识稍盛于普,然今又越十六年矣,而自愧尚未臻上乘,不敢不勤求书册,请益于先进,学无止境,深有所悟,今知所得十不及一,祖国医学为伟大宝库,诚哉斯言也,所可告慰者,乐于斯道,愿终生以学此。”

1975年3月20日,父亲终被病魔夺去生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专病论治肝病

一、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法则

本文由父亲执笔起草,经科室集体讨论修改,以科室的名义发表在1960年第4期《中医杂志》上,文章反映出他在治疗肝病方面的部分学术思想,总结了他的治疗经验。我与父亲的学生张贻芳共同整理如下:(一)病名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都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学中没有这些名称,它的类似症状分别记载于中医文献之肝胃病、胁痛、积聚、鼓胀以及黄疸各门。慢性肝炎的初期,发现一些胃肠症状时,中医一般称为肝胃病,也就是所谓“肝木乘土”之证。其继续发展,肝脾肿大显著,则属于积聚门中的“积”或称“积聚”“痞块”。到了晚期进入腹水阶段,《黄帝内经》称为“鼓胀”,指出本病“腹筋起”有别于“腹色不变”的水肿病,后人又有单腹胀、胀满、蜘蛛病、石水、蛊胀及食鼓、气鼓、水鼓、血鼓、虫鼓等名。本病发展过程中偶发现有黄疸的,在早期多属于“湿热发黄”,后期则属于“黑疸”之类,病情较为严重。(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炎、肝硬化是由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包括房劳)等因素所引起的。

人体五脏、六腑、九窍、百骸虽然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各种疾病自有其主要受害的脏腑。肝炎和肝硬化主要受害的脏腑为肝、脾及其相表里的胆和胃。这里必须说明,中医所说的肝受害,并不是因肝脏肿大而认为是肝病,而是因为本病无论在精神刺激的起因上,在病发两胁的部位上,以及瘀血内蓄的病理机转上,都属于中医肝病范围。同样,属于脾病也不是因脾脏的肿大,而是因为有显著的消化道症状,才称为脾病。

本病若由传染性肝炎之急性经过而转归慢性者,其始由六淫外侵,湿侵脾胃则现恶心、呕吐、不思食、小便黄少、胸闷、大便不调、舌苔厚腻等症;邪犯少阳则潮热胁痛;湿与胆火相合,湿热内蒸则口苦发黄。此时若得不到适当的治疗,或再因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郁怒伤肝,迁延不愈,则易转归为慢性病。

本病之慢性经过者,其在肝的一方面,因郁怒伤肝,使肝气郁结不伸,失其条达之性。肝脉贯膈,布于胁肋,气失条畅,则胁肋疼痛不舒。肝气郁遏则横逆而犯脾胃,因此就出现食思缺乏、呕恶、泛酸、腹胀、大便不调等肝脾症状,形成了“肝木乘土”之证。又肝为藏血之脏,血赖气以行,肝失条达,病初为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久则气滞血凝、络脉瘀积、死血内着、攻胁作痛,按之更甚,就成为积癖之症。

其在脾胃方面,由于饮食失常,嗜酒过度,肥甘久卧,致消化机能发生障碍,脾胃既病,肝木易侵,乃成“脾虚木乘”之证,此与肝木乘土,起因虽别,而后果则同。肝脾俱病,脾胃运化失职,则清阳不升,不能充分运化水谷之精微以灌溉脏腑百骸;浊阴不降,水湿不能畅利以排泄于体外,于是清浊相混。同时因肝气郁滞,血液凝结,隧道因而壅塞,就形成了鼓胀病。所以喻嘉言认为,凡是癥瘕积聚,就是胀病的病根,到形成鼓胀以后,脾土即衰,没有力量去制水,水湿泛滥,肾阳衰败,肾的阳气不足,无以化气以行水,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水聚不行,致水愈积愈多,使腹围日渐增大,成为大积大聚的鼓胀重症。

在内因方面,中医还特别强调精神因素,临床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忧思郁结、精神不愉快的人,不但易患本病,而且每多缠绵难愈,所以中医认为七情为本病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由于肝脾两经罹病,外候上能见到各种肝脾病症,及其传变以后,侵害其他脏腑,也能兼见一些其他脏腑的证候,而日久正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临床都属常见,兹将肝病、脾病及日久正虚所发生的症状列举如下:

①脾气滞则3腹胀。

②胃气逆则呕吐、恶心。

③胃气滞则食欲不振而恶食。

④肝血凝滞则面色晦黯不泽。

⑤肝郁络阻,肝火内燔则鼻衄、龈衄、吐血。

⑥肝阴竭而风自内生则狂躁、谵妄、痉挛、昏迷。

⑦瘀血内阻则腹筋起,肤现红点或红纹。

⑧肝气衰惫则夜盲、目视不明。

⑨湿热盛发为黄疸。

⑩脾败则发为黑疸,其症多在晚期,体力虚弱、精神萎靡、食思缺乏、肢瘦面削,在晦黯的肤色上再加上污黄色,所以多属败症。肝郁火升则午后潮热。兼气虚则倦怠无力、形衰气短、自汗、懒言、便溏、脉软弱、舌质嫩。兼血虚则唇不红泽、疲乏、心悸、头眩、脉细、舌质淡嫩。兼阳虚则畏寒、肢冷、喜温、神疲、便清、自汗、脉微小无力、舌嫩白而润。兼阴虚则口干舌燥、喜冷、烦躁、手足心热、失眠、肌肤干涩、脉细数无力、舌质嫩绛、苔净或光剥。

鼓胀有气鼓、水鼓、食鼓、血鼓、虫鼓。虫鼓或称为蛊胀,谓病源由于蛊毒,蛊是指腹内有虫,这是一种由寄生虫病因所引起的鼓胀;其余的名称则因鼓证所现的主症不同而另起的名称,如以食思缺乏、便行不调等症为主的称为食鼓;以腹大、胀满为主的称为气鼓;以青筋暴露,肤有红纹、红点显著的称为血鼓;腹及四肢都肿、按之有凹陷的称为水鼓,这些都是肝硬化腹水所常见的症状。此外另有气鼓,腹膨大而内无水液荡漾;虫鼓,腹无积水而有肠寄生虫者,可能是肝硬化,也可能是另外的病。

综合以上中医对肝炎和肝硬化病理的认识,可概括为肝郁、脾滞、瘀血、水积。本病在寒热方面则传变互异,有寒有热,所以前人的说法也并不一致,如朱丹溪谓“郁久生热”,李东垣谓“始受热中,末传寒中”,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当视患者体质、地域及其他副因而定,不能执一而论。至于虚实方面,本病属于肝郁、瘀血、脾滞、水积,当然都是实证。但病邪久踞,正气受伤,纳谷衰少,营养不足,到后来多兼有虚象,所谓正虚邪实。其兼阴虚或阳虚,兼气虚或血虚,或气血阴阳并虚,均视病的传变所现的证候而定,也不可执一而论。(三)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分型和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是根据理论指导来用药的,本病在病理方面既属于肝郁、瘀血、脾滞与水积以及正气不足,所定的方剂也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以下治疗法则是根据我科规定的治疗草案,通过临床实践再加以修订的。

1.主要证型及治法(1)肝郁脾虚型(即前所谓肝木乘土之证)

症状:肝脾未见显著增大,症现胁痛或引及肩背痛,脘腹胀满不舒或疼痛,神情烦躁,呕恶,食减,大便不调,或午后有轻度潮热等,脉弦而无力,苔薄滞。

方药: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兼内热者加丹皮、黑山栀。(2)血瘀型

症状:肝脾肿大,症以胁痛为显著,兼见面色黑暗而滞,神色不兼怯弱萎白,纳谷如常或略差,体力不显衰惫,脉弦有力,舌质苍老而色黯,苔薄。

方药:三甲汤(生牡蛎、生鳖甲、炮山甲、柴胡、甘草、郁金、姜黄、桃仁、红花)。胁痛兼腹胀者将桃仁、红花换三棱、莪术。

上证肝脾肿大显著而体壮气实者,肝肿硬兼用大黄虫丸、脾肿硬兼用鳖甲煎丸(均系成方)。(3)血虚型

症状:肝脾肿大,症以胁痛为显著,兼见面色萎黄苍白,晦暗而枯,唇不红绛,体力衰惫,头晕心悸,脉弦细小,舌质淡嫩,苔薄。

方药:养血行瘀汤(当归、白芍、川芎、地黄、首乌、丹参、郁金、延胡)。(4)脾滞型

症状:肝脾肿大,但疼痛并不甚著,却以胃肠症状为明显,如腹胀、胸满,食后更甚,噫气,呕恶,矢气,脉弦滑有力,苔板滞苍老黏腻,不兼倦怠怯弱、气短、苍白等虚证者。

方药:加味平胃汤(川朴、苍术、橘红、甘草、枳实、莱菔子、槟榔、青皮)。(5)脾虚型

症状:肝脾肿大但疼痛不著,却以脾胃不足之症为显著,如面色苍白,倦怠怯弱,气短息微,胸闷腹胀,食少,大便清泄,自汗脉软缓无力,苔薄黏,质淡嫩。

方药:六君子汤[党参(虚甚时则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橘红]。

以上是我科治疗肝炎及肝硬化所应用的主要方剂,除第一方外,其余四方常参合运用,如有血瘀型的同时又兼一些脾滞症状,可选一些加味平胃汤的药合用,用多用少,哪一型为主,哪一型为辅,完全看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血瘀型、血虚型、脾虚型、脾滞型四方均有参合并用的机会,问题只在用多用少罢了。其次,有先现脾滞或脾虚证,经治疗平复后,肝脾肿大不消而转用血瘀型或血虚型方剂而施治的;也有先用血分药,证情转变而改用脾滞脾虚的方剂,随证施治,不能固执不变。

2.兼症加减

除了上面主方以外,还有个别的兼症则用加味法:(1)兼阳虚:加附子、干姜、肉桂、肉果、巴戟肉、补骨脂。(2)兼阴虚:加生地、天麦冬、石斛、鳖甲、白芍、黄精、杞子、元参,或用成方六味地黄丸。(3)兼湿热:如口苦,自觉脘部或两胁灼热,口气重,尿赤发黄,脉数,苔黄,加黄芩、黄连、黄柏、胆草、山栀、茵陈。(4)兼血分热:自觉午后有热,心烦神躁,手足心热,尿赤,脉数,舌红绛或见鼻衄、龈衄,加丹皮、生地、银柴胡、白茅根、广犀角(现用代用品)、黑山栀。(5)兼食欲不振:加六曲、山楂、麦芽、稻芽、鸡内金。(6)兼呕恶:属寒者,如口不干,脉不数,苔淡润腻,加姜夏、砂仁、橘红、吴茱萸;属热者,如口苦而干,自觉内热,脉数,苔黄,加黄连、芦根、竹茹。(7)兼泄泻:属虚寒者,如便行澄澈清冷,腹痛,恶寒喜温,面白,口不干,脉无力而迟,苔白,舌质淡嫩,加附子、干姜、白术;属虚热者,如便行不实,口干舌燥,脉软数,苔光嫩,加山药、芡实、苡仁、莲子;属实证者,如口气重,腹胀痛,便后为快,大便秽臭,尿短赤,脉滑,苔厚腻等,加六曲、麦芽、稻芽、山楂、苍术、黄芩、黄连、厚朴。(8)兼便秘:属实者,如“血瘀型”“脾滞型”加麻仁滋脾丸或木香槟榔丸;属虚者,如“脾虚型”“血虚型”加生首乌、苁蓉、杞子。(9)兼口渴:加花粉、麦冬、天冬。(10)兼湿热发黄:加茵陈、山栀。(11)兼黑疸:此为败症,于主病所定的主方中兼服小温中丸(成方)。(12)兼鼻衄、龈衄:加茜草炭、郁金、田三七。(13)兼尿少:加赤猪苓、车前草、泽泻、路路通、泽兰、滑石。(14)兼胁痛:大多数为肝经瘀血,可加柴胡、香附、郁金、姜黄、延胡;有因气滞痰阻者,可加半夏、枳实。(15)兼潮热:加柴胡、青蒿、鳖甲。(16)兼失眠、头晕、梦多:加丹参、合欢皮、夜交藤、首乌、枣仁。(17)兼雀目(夜盲):加夜明砂、苍术。(18)兼出汗:不论自汗、盗汗,加浮小麦、山萸肉。

以上加味药品,当视具体情况,可选加一至数味,并不是全数加入。

3.常见合并症的治疗

常见的几个合并症,我们所应用的方剂及处理如下:(1)肝昏迷: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视病情轻重,每隔4~12小时服一钱,能使病人清醒过来,但此时为抢救病人,往往中西药并用,西药常用谷氨酸钠和葡萄糖等静脉注射。(2)吐血或便血:芍黄炭(吴江县中医研究组经验方)。大黄炭、白芍炭等分研细,每服一钱,白糖拌匀,干咽;或云南白药七厘到一分,白水吞服,每四小时一次,忌豆、鱼、酸、冷食,并服人参以扶正气,再配合输血及葡萄糖。病势稳定后则服犀角地黄汤加止血行瘀药,最后则用归脾汤以补正气。(3)腹水:若肝硬化已发生腹水者首先当考虑解决腹水问题,关于腹水的治疗方案如下:

腹水不多,胀满不甚,首先考虑利尿,其不兼有虚证者取八正散、大橘皮汤、五皮饮(均系成方)三方选用,八正散较重,大橘皮汤次之,五皮饮最轻;兼虚证者,则选用防己黄芪汤、导水茯苓汤。

腹水不多,形体俱虚(如面色青黄或白,不思食,精神萎顿,腹胀甚绷急,小便不利,脉弦数浮大,苔淡嫩或红等)及有大量腹水,形体俱虚不任攻下者用兰豆枫楮汤(泽兰、黑大豆、路路通、楮实)。

上方视虚证的不同情况,合下列方剂同用:

①阳虚合真武汤。

②阴虚合六味地黄丸兼加知母、牛膝、车前、黄柏等。

③阴阳两虚合济生肾气汤。

④气虚合香砂六君汤或实脾饮加黄芪(以上系五个成方)。

有大量腹水形体俱实者,如腹部膨大如瓮,按之柔软不绷紧,面色黑暗苍老,食谷如常,但恐胀满而不敢多食,精神不衰,大便干结,或一日二三次,但量少不畅,质不太稀,尿黄短少,气不怯弱,声音响亮,脉弦缓,按之不衰,苔薄滑而苍老。以上是典型可攻的病证,但病证不一定都那么典型,体力比较差一些的,仍然可攻,但在药的用量、间隔的长短和配合的汤药上有所差别。攻水用的方剂如下:

①臌症丸(生甘遂、黄芩、木香、砂仁);②控涎丹;③舟车丸;④消水丹(以上均为成方,其余如十枣汤、单味芫花等等,偶尔应用,但非主要方剂)。以上四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①方,或②方,或③方,或④方,这一点还没有摸清规律,因有时服①方无效或反应大时,换②方或③方,或④方后,情况较好,有时则反之,可能是由于各人对药物敏感度不同的关系。

应用以上方剂时,我们都加上了肠溶衣,这样使不良反应大为减少,减轻患者痛苦,为攻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以上药物用量,自数分至三钱不等,视病情而定,攻水的频度,以病人体力能耐受并使腹水尽快消退为原则。

除了上面四个攻水方外,还有禹功散(黑白丑八成、小茴香二成、加倍量的赤砂糖),一般应用于上述攻水药反应较大不能耐受之患者,但此药行水的力量较差。

服用攻水药都在早晨空腹时,但禹功散则午后可再服一次。

至于有大量腹水、体虚而不任攻伐者,服兰豆枫楮汤配合真武汤等方又无效时,则以大量中西药补剂增强病员体质,俟其体力稍振,仍看机会给予攻水剂。此外,在投攻水剂间隔期间,我们也配合西药,应用硫酸镁也能泻下适量的水而没有多大反应,并视条件许可再配合西药利尿剂。(张贻芳注:当时治疗方法之一是患者每早5点服人参汤之后,静脉推50%葡萄糖60mL,再服20%的硫酸镁60mL,6点左右服中药攻水药,病人泻3~4次,其中以第2次泻水量最多,大约2000mL,之后逐渐减少,一般总泻水量约4000mL左右。配合的汤药大致为上列真武汤等五方,视病情的不同而应用之)(四)治疗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体会

肝硬化的早期是无腹水的,肝硬化到了腹水期就比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更为深重,预后也较差,所以就必须注意早期治疗,不使发展到严重阶段。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至肝硬化腹水有四大禁忌:①郁怒伤肝;②感冒(因卫气不固,容易感冒);③疲劳过度;④饮食不节(如吃油腻、生冷,过饱等使消化机能发生障碍)。凡此四者犯其一,常使服药效差,病情发展,故患者必须与医师合作,严守此四禁。

治疗本病时,如按辨证施治处方无误,而复诊时服药无效,必须了解有无犯此四禁,否则以为无效是由于方不对证,可能将有效方剂换去,造成以后施治中的困难。

中医说木克土证之腹满是脾受肝克,肝脉多弦,临床所见这些病也确实以兼弦脉者为多,当视其所兼之脉象以定寒热虚实和吉凶。

腹水忌浮大脉、疾脉,浮脉候大而似乎有力,但稍重按则脉即不显,属于无根之脉,最为可畏。若脉弦缓而小,但有神,则反为可攻之脉。

可治之证,望其神色,精神充沛,颜色虽异,却润泽开朗,如《素问》所谓“青欲如苍碧之泽,不欲如蓝;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等等。望诊在诊断上十分重要。

中医谓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也非常重要,腹水患者食欲好的,治愈的希望就很大。

腹水患者的大便泄泻是逆证,但泄而不太稀,便行不畅,虽日三四次,其他方面条件好,仍为可攻之证。虚证服攻水剂后,下水少而腹胀硬反愈甚者,往往较为棘手。腹水能任温药者预后较好。

放腹水虽然不是好办法,但水量过多压迫太甚时,可以考虑放一次腹水,再服药效果就比较好些。曾有个别中医说,放过腹水之患者,中医治疗效果不佳,此语不确。我院曾经治过多例入院前已放过多次腹水的患者,中医治疗后效果佳良,腹水全消者,并不鲜见。

古人谓肿胀病唇黑伤肝,缺盆平伤心,脐出伤脾,背平伤肺,足下平伤肾,有此五伤,为不治之症。这也不一定,具此五伤的病人,我们在临床上也有治好的。

鼓胀有很多医家认为不可攻,但我们的体会,腹水是实证,应当攻。有的病人可以先用利小便法,利小便无效时再采取攻水法,有的病人也可以一开始就攻,但是必须注意攻的方法,如攻补兼施、先补后攻、九补一攻等,使正气不伤,水邪消退。至于正气已衰竭者,不能再用攻法,这是另一问题。

服攻水药后,小便也跟着加多的,这是预后佳良的征兆。

有西医的协助配合,在诊断方面互相对照,格外明确,在治疗上加用西医各种支持疗法,如输血、葡萄糖注射、保肝药的应用等,提高了用中医或西医任何一种单独疗法的有效率,这证明党的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辨证论治肝病的心得

(本文作者张贻芳,父亲的学生,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本文是跟师学习期间所写,可与前文互参)

黄坚白老大夫学识渊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几十年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于治疗肝病的疗效甚佳,我跟师学习受益匪浅,今将学习心得整理如下。(一)肝病证候

肝病所累脏器为肝胆脾胃四者,可因病因和体质不同而出现种类繁多的外候。其表现如下:(1)胁痛:胁痛多属气滞,刺痛多见于血瘀,隐痛和劳累后痛多属虚证。(2)腹胀:腹胀兼嗳气、矢气者多属气滞,腹胀兼便溏、泄泻者为湿阻或脾虚,腹胀兼痞块不消者多为瘀血,腹胀便干形体瘦削多为阴虚。(3)食纳:能消谷者为胃强,不能消谷者为气滞湿阻或脾虚。(4)大便:干结者为热,溏稀者多因脾虚或脾为湿困,便行不畅者为气虚或气滞。(5)口味:口黏为湿症表现之一,口苦多见于内热。(6)头晕:腿软为肝虚,头重、腿重为湿重。(7)心烦:多因肝火偏旺。(8)身倦:有为湿重者,有为体虚者,如为气虚者则倦怠无力。(9)黄疸:为湿热熏蒸之象。(10)寒热:初发寒热体温较高者属于表证;久发寒热,体温不甚高者为里证、湿热。(11)积块:多属气滞血瘀。(12)舌质:舌正常,苔黄而腻属湿热;舌体肥胖苔满而腻为痰湿内阻;舌形瘦而质红光净为阴虚;舌边尖有瘀点为瘀血。(13)脉象:弦滑有力为肝实;脉左大右小为肝强脾弱;脉细弦为阴虚;脉弦涩为瘀血。

虽然肝病症状繁多,但是黄老一再强调,人是一有机整体,不能以一项作为辨证的根据。必须综合分析,从整体出发,观察形体肥瘦,面色华润程度,舌脉表现,结合病人口述症状,综合予以判定,必要时可以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但前者较为多见。(二)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 肝性喜条达,如郁怒伤肝,肝气不疏,则肝病及脾,脾失健运。症见两胁作痛,嗳气,矢气后舒。多有脘腹胀满、胸闷不适、便溏等症,以舌质如常、舌苔薄、脉弦为主,常以疏肝理气为法。方用:(1)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白术、云苓、甘草、当归、生姜、薄荷)。

①湿重者方中常以苍术换白术;②内热心烦,失眠者加山栀、丹皮;③腹胀甚加木香、川朴、枳实;④胁痛重者选加玄胡、郁金、丹参、片姜黄;⑤口苦、咽干可选夏枯草(或夏枯草花)、板蓝根、黄芩、苦参;⑥逍遥散中柴胡与白芍用量一般为1∶2。(2)柴平汤:用于肝气郁结不畅,脾运化受阻,肝郁脾滞较为突出者,如症见胁肋闷痛、口黏而干不欲饮、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证情较实,多用柴平汤(柴胡、党参、黄芩、甘草、半夏、生姜、红枣、苍术、川朴、陈皮)。

①如果胁痛重者加青皮、白芍;②腹胀甚加枳实、莱菔子;③湿重者加云苓、猪苓、薏苡仁。

2.肝郁化火 肝郁不畅,日久肝火内生,症见两胁发热而痛,烦躁,面红,目赤,口干渴,便干色淡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常以疏肝清热之法,方用化肝煎(青陈皮、粉丹皮、黑山栀、白芍、贝母、泽泻)加味。

①口干苦甚重而不引饮者,选加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②口渴者加天花粉;③尿黄加滑石、川木通;④大便秘结加大黄。

3.肝郁血瘀 肝气郁结日久,则气滞血凝,症见面色黧黑,两胁刺痛,衄血,腹部癥积,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常用活血通络之法。方用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五灵脂、甘草、红花、桃仁、乌药、丹皮、白芍、枳壳、制香附),瘀血较重者有时用复元活血汤。

4.脾虚气滞 脾气不畅,运化失常。表现出嗳气、恶心、厌油、胃脘膨胀不适、纳少乏味等症。常用健脾理气之法,方用:(l)枳实消痞汤(枳实、党参、白术、云苓、炙草、麦芽、半夏曲、川朴、干姜、黄连)或温胆汤合四君子汤(法夏、陈皮、云苓、甘草、竹茹、枳实、党参、白术)。(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

5.脾滞湿阻(1)脾气壅甚,湿滞内阻。症见口黏、呕恶、腹胀、肠鸣、便溏一日数行、腿酸身倦、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实脉实者多用化湿运脾法。方用平胃散(苍术、川朴、陈皮、甘草)加味,兼热者常用芩、连、山栀之类。(2)痰湿阻络。症见胁肋闷胀、头重眩晕、肢重难行者,以疏肝理气化痰为法。方用香附旋覆花汤(旋覆花、制香附、法夏、苏子、苡仁、陈皮、云苓)。

①如气滞重加枳实、莱菔子、木香、砂仁等;②如湿重加苡仁、滑石等;③如无热证则加桂、姜,以化寒湿;④苍术与川朴用量一般苍术重于川朴,苍术常用量二至三钱,最大用量八钱。用量大小以湿热程度辨别。(3)痰热交阻。症见长期低热,兼有口干苦不欲饮、胁痛、腹胀、大便溏、溲黄、舌苔黄而黏腻、脉弦滑,用清热化湿之法。方用:①甘露消毒丹(蔻仁、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菖蒲、黄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②三仁汤(杏仁、蔻仁、薏苡仁、川朴、通草、半夏、滑石、竹叶)。(4)湿热蒸腾。发黄者,除用茵陈蒿汤外,常用茯苓渗湿汤(茯苓、茵陈、青皮、陈皮、防己、栀子、黄芩、黄连、苍术、白术、猪苓)。

6.肝肾阴虚 肝脾久病,后天生化之源日衰,无助先天之本,致肾阴亏损,肝病日久,则形体消瘦,胁痛腹胀,腰酸腿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形瘦,苔净,脉细。用滋养肝肾之法。方用:(1)滋水清肝饮(生地、山萸肉、怀山药、丹皮、泽泻、云苓、当归、白芍、柴胡、枣仁、栀子)。(2)疏肝益肾汤(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3)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杞子、川楝子)。(4)双补汤(党参、山药、云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

7.其他 肝病患者,兼遇外感者,多见胃肠症,常用藿香正气散。肝病女患者有月经不调,经前服用调理月经药物。

黄老主张治病应每一证以一方为主酌情加减,特别是肝病临床见证错综复杂,故成方加减尤为重要,原则应以证定方。

三、病案举例

病例一

这是父亲1962年在某解放军医院会诊病例,我根据记录整理如下,并加以按语。

孙某,男,55岁,干部。初诊日期:1962年10月18日。

简要病史:3个月前因食欲不振20余天,发现尿黄,谷丙转氨酶升高5天收入院。入院诊断:急性传染性肝炎。入院1周后出现黄疸,曾用茵陈蒿汤、四苓平胃加减,服药后,黄疸略减退,迄今已3个月,仍感腹胀,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进食尚少,黄疸未退。近2周来下肢浮肿,腹胀加重。查体腹部移动性浊音(+)。化验:黄疸指数7单位以上,总胆红素6.7mg/dL,直接胆红素3.7mg/dL,白蛋白2.5g/dL,球蛋白3.06g/dL,GPT 675单位,GOT 230单位,尿胆红素(+),尿胆原少量,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脑絮)(+++),麝香草酚浊度试验(麝浊)19单位,麝絮(+++)。血色素渐减,血小板偏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经西医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请黄老会诊,记录如下:

一诊:1962年10月18日。面色黝黑,目黄,腹胀大,尿赤而少,大便干结,口干不喜饮,多饮则腹中不适,食欲不振,怯寒无热,脉濡小,左大于右,舌苔净(已刷舌)。以目前症状论,当属湿热内阻,湿重于热,宜通阳化湿。

苍术三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茯苓皮六钱,泽泻四钱,老蔻一钱半,制黑附子三钱,淡干姜二钱,大腹皮三钱,茵陈六钱,制大黄二钱,香橼皮三钱,泽兰叶四钱。4剂。水煎服。

二诊:1962年10月23日。服前药后腹胀减轻,纳谷较馨,尿量增多,大便日行1次,溏而不畅,脉濡小,舌苔薄,仍以前方续进。

苍术三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五钱,泽泻四钱,煨草果仁二钱,制附块三钱,淡干姜三钱,大腹皮三钱,茵陈六钱,制大黄三钱,广木香二钱,泽兰叶四钱。2剂。水煎服。

三诊:1962年10月26日。腹胀减轻,纳馨眠好,口干苦黏,仍不思饮,小溲淡黄,量较增加,大便溏日行2次,脉软小,舌质正常,苔薄,仍以原方出入。

苍术三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五钱,泽泻四钱,煨草果仁二钱,制附片三钱,淡干姜三钱,茵陈六钱,制大黄三钱,广木香二钱,泽兰叶三钱,麸枳实二钱,上肉桂五分(后下)。2剂。水煎服。

四诊:1962年10月30日。腹胀减轻,睡眠尚可,纳谷尚香,口稍干黏,饮水不多,大便日行2次,稍溏,小溲量少,脉软小,苔薄滞微黄,仍以原方出入。

苍术三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八钱,泽泻六钱,煨草果仁二钱,制附片三钱,淡干姜三钱,茵陈六钱,制大黄三钱,广木香二钱,泽兰叶四钱,麸枳实二钱,上肉桂五分(后下),炒车前子六钱。6剂。水煎服。

五诊:1962年11月8日。近3日纳谷较香,口黏干苦已除,腹胀更减,夜寐较舒,面目皮肤黄染亦减,脉软小,舌苔薄滞。化验:麝浊20单位,麝絮(+++),脑絮(+),GPT 244单位。仍以原方出入,并加用攻水法。

苍术四钱,川朴四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八钱,泽泻六钱,煨草果仁二钱,制附片三钱,干姜五钱,茵陈六钱,制大黄四钱,广木香二钱,泽兰叶四钱,麸枳实三钱,上肉桂五分(后下),炒车前子六钱。3~5剂。水煎服。

黑白丑头末各一钱,小茴香末四分,红糖水调服,早上空腹服。

糖参粉一钱五分,每日2次分服,开水送下,先服3剂。

六诊:1962年11月16日。服上药,黑白丑方只服2剂,黄疸减退,精神胃纳转佳,腹胀及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腹围减小,睡眠稍差,尿量一般在1500mL以上,尿色淡黄,大便日行1次,略成形而不畅,口干思饮,服黑白丑2次,不觉疲乏无力,脉较前有力,左弦右滑,舌苔薄滞,治拟健脾平肝化湿,除继用糖参粉外:

苍术四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八钱,泽泻六钱,煨草果仁一钱五分,炒干姜五钱,茵陈六钱,制大黄四钱,木香二钱,炒枳实二钱,炒车前子六钱,白芍八钱,香附三钱。3~5剂。水煎服。

黑白丑头末各一钱五分,小茴香末六分,红糖水调,早上空腹服(可隔1~2天服1次)。

七诊:1962年11月23日。腹水黄疸明显减轻,下肢浮肿亦微,胃脘微胀,精神饮食良好,小溲量多黄减,大便日行1次,量少不畅,脉滑左大于右,舌质不红,苔薄微黄,仍以原方出入。

苍术四钱,川朴三钱,橘红二钱,赤猪苓各八钱,泽泻六钱,炒干姜二钱,茵陈六钱,制大黄二钱,寸冬二钱,炒枳实三钱,炒车前子六钱,白芍八钱,老蔻一钱五分,炒瓜蒌仁(打)六钱。3~6剂。水煎服。

糖参粉,每日2次,每次一钱,白水或汤药送服。

八诊:1962年12月1日。腹水浮肿均退,黄疸亦微,腹胀已除,精神纳谷均佳,口不干,大便日行1次,软便,小便利,量多,夜寐梦多,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体重增加,腹围减小,脉沉滑,舌质嫩,苔薄,拟扶肝理脾。

糖参三钱,厚朴三钱,苍白术各三钱,法夏三钱,茵陈六钱,炙甘草一钱,麸枳实二钱,炒干姜一钱五分,制大黄一钱五分,茯苓八钱,茯神八钱,杭白芍八钱,炒柏子仁六钱,橘红二钱。2剂。水煎服。

九诊:1962年12月20日。上方加减服18剂,一般情况日见好转,纳谷亦馨,惟饮食不慎时,间或微有腹胀,大便日行1次,尚不成形,尿多,凌晨两手微胀,睡眠欠安,脉小滑,沉取略弦,舌质正常,苔净,拟调理脾胃,并和气血。

糖参三钱,茯苓四钱,白术三钱,橘红一钱五分,法夏二钱,炙甘草一钱,炙远志一钱,炒枣仁四钱,当归二钱,龙眼肉三钱,柏子仁(炒打)五钱,紫丹参二钱,砂仁一钱,生黄芪三钱,杭白芍三钱。

上方10倍量,加水煮熬4次后浓缩,加冰糖1斤,作成膏剂,每日2次,每次约1汤匙,于1个月左右服完。

十诊:1963年1月23日。近日身痒,入夜腹胀,纳谷如前,大便溏稀,日行2次,口稍苦,巅顶热痛,眠仍不甜,脉弦滑,苔净质不红,证属肝旺脾虚气滞,再从平肝健脾理气法。

制川朴二钱,杭芍八钱,云苓五钱,制苍术三钱,制大黄三钱,麸枳实二钱,炒黄芩三钱,全当归二钱,黑山栀三钱,冬桑叶三钱,粉丹皮三钱,焦三仙各三钱。4~6剂。水煎服。

另给予膏剂处方:

肥玉竹50,炒枣仁40,杭芍60,云苓30,当归20,川牛膝30,於术30,龙眼肉30,桑叶30,陈皮15,柏子仁80,菊花30,清夏30,紫丹参30,丹皮30,炒甘草10,砂仁10,苦参30,制远志10,广木香10,白蒺藜30,生首乌60。一料,将上药加水煎熬4次浓缩,再加冰糖1斤,收膏,每服1匙,开水冲服,日2次,约服1个月。(坤强注:这是从原始病历上抄录下来,未写计量单位,应该是钱)

1963年1月31日化验:脑絮(-),麝浊10单位,麝絮(++),GPT 120单位,白蛋白3.49g/dL,球蛋白2.46g/dL,黄疸指数7以上,总胆红素1mg/dL,直接胆红素0.5mg/dL,尿三胆少量。

坤强谨按:本病例西医诊断为肝硬化,有腹水且有黄疸,属中医黄疸、鼓胀病范畴。治疗分三个阶段:①温阳化湿;②攻水;③调理脾胃和气血。

第一阶段:初诊时患者面色黝黑,目黄,怯寒无热,口干不喜饮,腹胀大,应属阴黄,但又有尿赤而少、便干等热象,为寒热错杂之证。父亲在一诊病案中所写“证属湿热内阻,湿重于热”,据其所用治则及药物,我理解此处的“湿”应指寒湿,即以寒湿为主,湿重于热,用通阳化湿法,以茵陈术附汤温化寒湿,加川朴、蔻仁、橘红、苓皮、泽泻等化湿利水,用大黄协同茵陈清热利胆退黄,久病入络,再加泽兰活血利水。用药后腹胀减轻,尿量增加,黄疸减退,治疗约20天,湿热之象已明显好转,但仍有腹水。

第二阶段:腹水能胜任温药者预后多良,测其脉缓而小有神为可攻之脉,予攻水法,用攻补兼施,使水邪消退,正气不伤。攻水用禹功散,扶正用糖参粉。治疗后效果明显,腹水、浮肿、黄疸均消退。

第三阶段:黄疸、腹水已消,继之用调理脾胃和气血之归脾汤加减,并制成膏滋剂,以利于慢性病长期服用。

病例二

这是父亲20世纪60年代在西苑医院诊治的门诊病例,前后治疗两年,共四十一诊,现扼要整理如下:

李某,男,46岁,军人,病历号122946。初诊日期:1964年2月26日。

病史:两胁痛、腹胀两年余。患者于1961年11月开始自觉疲乏无力,两胁闷痛,纳差,厌油腻,午后腹胀,时有反酸。在空军某医院检查,肝肿大,GPT 298单位,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因病情反复,曾先后在空军总院、301医院住院治疗共约4个月,住院期间病情好转,1962年9月出院后,一直服用水解肝素、肝精、葡萄糖醛酸等保肝药,病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时好时差。

近2个月因劳累两胁疼痛加重,腹胀肠鸣,矢气多,纳食不香,口干思饮,口黏不苦,尿黄,大便时干时溏,日行1次,神烦,有时头痛,腰胀,夜寐不安,舌苔白滞腻,脉弦细而滑。

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高血压病史,溃疡病已愈。

近期化验:GPT 175单位,TTT 9单位,白蛋白3.2g/dL,球蛋白3.6g/dL。

西医诊断:①慢性肝炎;②胃黏膜脱垂;③高血压病。

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湿阻络。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

处方:制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法半夏三钱,生苡仁六钱,青陈皮各一钱五分,麸枳实一钱五分,炙草一钱五分,白芍六钱,柴胡二钱,制川朴二钱,制苍术三钱,青木香二钱。3~6剂。

1964年3月11日。

上方加减服12剂,两胁作痛、腹胀、矢气诸症均有减轻,头痛口干亦好转,惟胃纳不香,两胁疼痛隐隐未除,小溲色黄,大便成形,日1~2次,脉弦滑,左大于右,沉部有力,舌边红,苔白微腻。治拟宣化湿热。

处方:制川朴三钱,制苍术三钱,青陈皮各一钱五分,炙草一钱五分,清半夏三钱,猪茯苓各四钱,麸枳实一钱五分,焦三仙各三钱,生苡仁八钱,广藿香三钱,制香附三钱,黑山栀三钱。3~6剂。

1964年3月25日。

以上方为主加减,服药12剂,患者明显感觉全身轻松,精神较振,两胁疼痛、腹胀矢气、头痛均减,大便已成形,自觉左胁痛甚于右胁,有时胃脘疼痛,尿黄,舌苔薄白腻,脉弦滑而软。再拟疏气活血。

鸡血藤三钱,白芍八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五灵脂三钱,制香附三钱,郁金三钱,制川朴二钱,清半夏三钱,淮牛膝三钱,柴胡一钱五分,制苍术三钱。3~6剂。

1964年4月8日。

服上方加减12剂,两胁疼痛减轻但仍未止,近日胃脘疼痛尤甚,食纳不香,口干饮水不多,尿黄,舌苔薄白滞腻,脉弦小滑。再拟泄肝和胃。

清半夏三钱,陈皮一钱五分,茯苓五钱,炙草一钱五分,淡吴萸八分,炒雅连一钱,麸枳实一钱五分,金铃子肉三钱,老蔻一钱,白芍四钱,制香附三钱。6剂。

1964年4月27日。

上方加减服16剂,食纳增加,胃痛腹胀明显减轻,两胁仍痛,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滑。复查GPT 50单位,TTT 4单位,白蛋白3.68g/dL,球蛋白3.63g/dL。再拟疏肝理气化痰。

制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清半夏三钱,生苡仁八钱,青陈皮各一钱五分,茯苓皮四钱,郁金三钱,淡吴萸五分,川雅连五分,柴胡一钱五分,炙草二钱。10剂。

1964年9月7日。

患者一直服上方加减治疗,目前一般情况均好,胃痛腹胀已除,食纳睡眠及二便正常,惟觉两胁隐痛,舌苔白腻,脉弦滑,再拟前法出入。

四制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生苡仁八钱,青陈皮各一钱五分,清半夏三钱,制川朴二钱,制苍术三钱,白芍六钱,麸枳实一钱五分,焦三仙各二钱,紫丹参三钱,鸡血藤五钱。6剂。

1965年1月8日。

服上方加减,胁痛已轻,但有时仍痛,口干口黏,时有腹胀,大便正常,脉弦软,苔薄白黏。化验GPT 45单位,TTT 6单位,白蛋白4.75g/dL,球蛋白3g/dL。标邪渐清,拟从本治。

当归三钱,白芍六钱,熟地八钱,柴胡一钱五分,山萸肉三钱,怀山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炒枣仁三钱,黑山栀三钱,制川朴一钱五分,地骨皮五钱。

服上方后胁痛消除,以后常服滋肝膏与本方加减,交替使用,服用一年余,病情始终平稳,无明显胃痛、胁痛及腹胀等症状。多次化验肝功能正常。

坤强谨按:此病人患肝炎两年余,反复迁延不愈,以致成慢性肝炎。其治疗大致分两个阶段,1965年1月8日以前以疏肝理气化痰为主,其后以滋补肝肾扶正为主。

第一阶段:初诊时根据主症(胁痛腹胀,纳差便溏,口干口黏,舌苔白滞腻,脉弦滑),辨证为肝郁气滞、痰湿阻络,治拟疏肝理气化痰法,用香附旋覆花汤、加味平胃汤合四逆散加减。在整个第一阶段基本以此法为主,治疗后病人自觉症状从减轻到消除,惟有胁痛减而不除。其中有几次变方,一是1964年3月25日,改为疏气活血法,以活血为主,主要是针对胁痛较甚,根据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的思想,采用活血通络法,用药后胁痛有所改善;二是1964年4月8日,因胃脘疼痛较重,患者宿有溃疡病史,改用泄肝和胃法,二陈汤合左金丸加味;三是1964年9月7日方中加用丹参,也是针对胁痛而用。记得父亲曾提及,治疗肝病胁痛,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丹参,效果较好,特此录出,以供参考。

第二阶段:患者症状基本消除,化验指标已正常,但因本病反复日久,仍需继续治疗,巩固疗效。此时标邪渐清,拟从本治,采用滋水清肝饮加减,此方出自《医宗己任编》,主治阴虚肝郁所致的胁肋胀痛等症。父亲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正气已虚、邪实不盛之证,属阴虚兼有湿热的更为合适,为服用方便,当时医院药厂将其制成膏剂,称“滋肝膏”,经临床观察,疗效颇佳。

肾炎

本文是父亲写的肾炎证治概要及治疗尿毒症的体会,文章虽短,但有临床参考价值,文后的病历是我根据原始病历整理的。

一、从上(表)治

临床主要症状:浮肿,寒热,头痛身疼,或无热恶风头痛,身半以上水势较重,脉浮,苔滑。(1)见寒象,脉浮紧,苔白滑,用辛温发表剂,消风败毒散(即人参败毒散加荆防)。(2)见热象,脉浮数,苔黄滑,用辛凉发表剂,越婢汤。(3)见风湿俱重,关节烦疼,身重汗出恶风,用祛风逐水剂,防己黄芪汤。(4)浮肿在表,按之没指,不恶风寒,脉浮,从肺治,防己茯苓汤。(5)浮肿小便不利,口干呕逆,头眩脉浮,用五苓散。(6)兼虚寒,脉沉小弱,苔淡薄,用温肾发表剂,麻附细辛汤。

二、从中(里)治

临床主要症状: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腹胀气逆。(1)见脉虚大,苔滑等,从脾肺治,用五皮饮。(2)见湿重,胃满不思食,脉濡苔腻,从健脾利湿治,用大橘皮汤。

三、从下治

临床主要症状:浮肿,尿不甚黄而少,便溏泄或完谷不化,气短,食少,面色苍黄淡白,倦怠无力,身重,脉缓弱沉小,苔淡白。(1)兼腹满,气喘痰盛,脉沉细小,苔淡薄,用补肾法,济生肾气汤。(2)兼腹胀,不思食,便泄不渴,皮色白亮,脉沉迟,苔薄滞,用脾肾两顾法,实脾饮。(3)见四肢重,疼痛尤甚,兼虚寒明显,脉沉弱,苔淡白,用温肾利水法,真武汤。

四、调理方

水肿退后用脾肾双补法调理,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五、偶用方

(1)攻水:水肿势盛,腹胀如鼓,呼吸逼迫,苦闷欲死,两便闭结,暂用禹功丸(牵牛子、小茴香、姜汁),甚则子龙丸(白蔻仁、川厚朴、制甘遂、红茅大戟、白芥子)。(2)养阴:水肿有兼阴虚者,用麦冬汤(麦冬、粳米),此外如元参、生地、石斛、花粉、沙参等均可酌加。(3)肾绝:独参汤或参芪汤救急。

此病水肿退后,应用脾肾双补法,六味地黄加党参、白术、黄芪之类。如无多症状,糯米黄芪煮粥,黄芪一两,糯米适量,长期服用。如失治逐渐病情恶化,可以转为目视不明,头昏呕恶,甚至抽风,下为二便不通,上为呕吐,成为关格之症,即西医所说尿毒症。用中药治疗,除辨证施治外,当注意通腹解毒。解毒用犀、羚、丹、地之类,通腹用生大黄,顽固的呕吐必用大黄。血压高,可用玉女煎。阴虚者还需养阴,用滋液救焚汤[生地黄、麦门冬、人参、炙甘草、阿胶、胡麻仁、柏子仁、五味子、紫石英、寒水石、滑石、生犀汁(现用代用品)、生姜汁]加减。此症急性者虽甚险恶,但药力可治,见效甚显。愈后用丸剂调养,一二年得根治,慢性者视肾功如何,肾功尚可,亦能见效。

六、病案举例

病例一

这是1961年父亲到某部队医院会诊病例,我根据记录整理而成,并加按语。

患者汤某,男,31岁,后勤学院干部。初诊日期:1961年8月17日。

简要病史:患者缘于1个月前手部外伤后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并轻度发烧头痛,10天后出现面部手足肿胀,于7月31日收入某部队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症状为面部、手足肿胀,腹胀恶心,尿少,呈浓茶样,伴胸闷气短,食欲差。化验尿常规:蛋白(++),脓球(-),红细胞10~15,白细胞1~3个,颗粒管型0~2个,透明管型0~2个,尿素氮9~17mg/dL。入院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入院后予消炎利尿等治疗,8月6日开始病情加重,发烧,尿少,非蛋白氮73.2mg/dL,经西医对症处理,病情无明显好转。

今天出现呼吸困难,鼻腔出血不止,烦躁不安,头痛,渐意识不清,血压165~220/100~110mmHg,心率100次/分,体温39.1°C,尿量930mL/d,化验非蛋白氮105.6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46.7容积%,肌酐4.66mg/L,尿素氮51mg/dL。请西医会诊,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伴发高血压脑病,尿毒症,早期左心衰,继发感染,以肺部可能性大。西药治疗:冬眠灵,高张糖,纠正电解质紊乱,利尿抗感染。并急请中医研究院黄坚白主任会诊。黄老根据患者鼻衄,发热,神昏躁动,尿黄,认为属于内热炽盛,已入营血,治拟清热凉血,醒神扶正,指出病情危重,拟方如下:

真犀角(现用代用品)八分(调服),生地八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西洋参三钱(另煎),桑白皮五钱,白茅根一两,川贝三钱,连翘心三钱,元参五钱,天竺黄三钱,九节菖蒲一钱四分。1剂。水煎服,每4小时服1/3剂。

另安宫牛黄丸3丸,4小时1次,每次1丸。

1961年8月18日。服中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呼吸平稳,唤之有反应,但不易唤醒,时有少许出汗及呻吟。电话与黄老联系,嘱中药原方再服1剂,安宫牛黄丸再服3丸,每6小时1丸,另嘱用葱白四两炒热外敷脐部,1日2次,每次半小时。

二诊:1961年8月19日。

病情有好转,意识较前清楚,仍有发热,大便3日未通,并烦躁,导尿约100mL,诊脉弦滑沉有力,右大于左,舌质红,苔焦黄,继用前法。

犀角(现用代用品)五钱(先煎),生地八钱,白芍五钱,丹皮三钱,酒军三钱,麸枳实二钱,桑白皮五钱,川贝三钱,连翘心三钱,元参五钱,九节菖蒲一钱四分,西洋参三钱(另煎冲服)。2剂。水煎服,每8小时服1/3剂。

安宫牛黄丸3丸,8小时1次,每次1丸。

葱白四两,生香附米一两,捣,炒热布包熨脐部,每日2次,每次2小时。

三诊:1961年8月20日。

病情又加重,意识不清,呻吟,烦躁不安,两目凝视,全身出冷汗,四肢不温,体温不升,急会诊。证属内闭外脱,治拟固脱平肝,息风豁痰。

羚羊角片一钱,钩藤三钱,菖蒲二钱,法夏三钱,川贝三钱,天竺黄三钱,高丽参三钱,生大黄三钱,生地六钱,元参六钱,制附子三钱,全蝎一钱,龙牡各二钱。1剂。2次水煎,4次分服,4小时1次。

8月21日。病情仍危重,下肢浮肿,有心包摩擦音。电话改方,羚羊角片改五分,生大黄四钱,附子四钱,加郁金三钱。1剂。

四诊:1961年8月22日。

病情有好转,无明显烦躁,意识尚存,呼之有反应,大便仍不通,导尿1040mL,体温37.1℃。仍用前法化裁。

羚羊角片六分,菖蒲三钱,法夏三钱,川贝三钱,竺黄三钱,郁金三钱,生大黄四钱,制附子三钱,干姜一钱,元参六钱,僵蚕四钱,高丽参三钱,琥珀六分。1剂。煎2次,4次分服,4小时1次。

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8小时1次。

另制附子二两研末,醋调敷两足心。

8月23日。意识尚清,有反应,不能对答,精神极度衰弱,出汗较前减少,喉中有轻度痰鸣,可自行吞咽,呼吸尚平稳,躯干肢体少许抽搐,面部、双下肢浮肿,腹部膨隆。电话联系改方,原方加瓜蒌仁一两炒后捣,去干姜,剂。

另葱白四钱,莱菔子二两,香附米一两,捣碎炒热敷脐。

五诊:1961年8月24日。

呼吸、血压、心率、神志均有好转,不发热,有简单对答,中午大便少许,褐色稀便,夹有干便,昨天导尿1920mL。今日化验结果:非蛋白氮122.4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46.6容积%,尿素氮62.2mg/dL,肌酐3.5mg/L,电解质正常。前法出入。

菖蒲三钱,竹叶心三钱(杵),元参六钱,法夏三钱,竺黄三钱,川贝三钱,瓜蒌一两(炒杵),郁金三钱,僵蚕五钱,麸枳实二钱,金银花一两,制附片二钱,生大黄二钱。2剂。水煎服。

停安宫牛黄丸。

8月26日。各方面病情明显好转,神志已清,血压正常,尿量3420mL,大便褐色稀便,病情已平稳,由本院中医大夫继续处方治疗。

六诊:1961年9月12日。

一般情况稳定,精神较兴奋,近记忆力差,尿行不利,必须导尿,易饥,喜食甘味,口干欲饮,无自汗、盗汗,大便干结,最近三四日未行,灌肠始能排出,量尚多,脉滑数,寸口较弱,苔薄腻而干。化验:非蛋白氮45mg/dL,尿素氮12.9mg/dL,肌酐1.5mg/L,尿常规,蛋白(++~+++),较多红细胞,少量白细胞。

正虚膀胱之气不化,拟扶正利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