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12:06:28

点击下载

作者:范伟达,范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试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调查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目前,调查研究已成为一门学问,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什么是调查研究

什么是调查研究?据《辞海》之释义:“调”,具有计算、统计的意思;“查”所指查究、查核、考查。“研”指审查、细磨;“究”(1)指穷尽、追根究底。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调查”的解释为:“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中国大百科全

(2)书》对“调查研究”作了如下定义:“调查研究是人们了解情况取得正确认识的根本方法。”同时,该书对“社会调查”(social survey)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社会调查,广义指人们实地了解某种社会现象的活动和方法;狭义指社会研究方法中搜集分析资料的一种技术。”

因此,我们可以说,调查研究(或全称社会调查研究),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在系统地、直接地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从而科学地阐明社会现象状况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调查研究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一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其实践性表现在它是以研究客观实际为对象的,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调查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其理论性表现在调查研究活动要在理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并对调查研究结果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理论。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普遍性表现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的广泛,从生产到生活、从社会到家庭、从国家到企业、从城市到农村,等等,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调查研究所涉及的问题,都与其他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特殊性表现在每项具体的调查研究活动,又都是限于特定的人物、事件、行业、时间和地点。每项调查研究活动都要有特殊的、具体的内容,从一般中找到特殊,又从特殊上升到一般。三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其主动性表现在,调查者是否具备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是否努力探索,其结论是大不一样的。其被动性表现在客观条件对调查结果有重要影响,某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调查课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调查研究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科学的调查研究活动,不是笼统地搜集一些经验材料,或是了解零碎的点滴意见就下结论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一个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调查者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亲身接触和调查了解,经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为理论研究提供新信息,为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运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调查研究的功能与作用

1.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任何社会活动都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理论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之上的,这种认识只有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逐渐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理论都是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之后才完成的。此外,社会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现象和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各部门的理论工作者都要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理论研究不能仅依靠印证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或照搬国外的理论,而是要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从中国社会的一般特点和特殊规律的分析中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理论,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不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或者在调查中忽视理论建设工作,那么我们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就依然是模糊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指导革命实践;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关键。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从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起,便十分重视社会情况的调查研究,并同当时反对或不懂调查研究的人们进行过坚决的斗争。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理论脱离实际,不懂中国国情,不作调查研究的错误倾向,严肃指出不应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当做教条看待,而应当作行动指南。“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3)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在1941年写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又明确地作出解答,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4)际相联系”。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和示范的带动下,调查研究的方法在党内各项工作中普遍推广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每一项具体实际工作的结合,这对于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顺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着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方针原则,并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之所以得人心、顺民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力量,主要是因为他对中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缜密的调查研究,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回顾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坚持不懈地调查研究,才能架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2.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调查研究是把握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决定工作方针的基础。正确的方针政策不是基本原理的简单演绎,也不能用推导公式的方法来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来自群众的实践,但它并不是群众的分散意见和要求的简单综合。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科学总结群众经验,正确反映群众意见而形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具体问题,就要取得对实际情况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这就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事物的现状和历史,分析其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联系。“你对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5)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毛泽东同志的精辟论述,生动地说明了调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同时,正如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一样,任何政策和计划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即便是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来的政策、计划也会有某些不足之处。此外,政策、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仍然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检查政策、计划的执行情况,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实践中检验政策、计划和理论。

党的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主要是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就是认识世界,后一件就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紧密相连,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更好地去改造世界。我们各项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情况,搞调查研究,按照实际情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陈云同志曾经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工作上。

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要发扬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了解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群众的要求。我们定政策、办事情,都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只要我们办事情符合群众的利益,合乎群众的心愿,群众就会拥护我们,和我们一道去克服困难,夺取胜利。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经常的调查研究作基础。

如同胡锦涛同志所说:“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要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要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切实提高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努力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6)实好”。

3.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在社会理论建设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感知、描述、解释与预测的重要作用。

首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毛泽东提出过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指出:“要了解情况,(7)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科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的,而社会调查正是为了提供这种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只有搜集到大量的经验事实,只有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的社会理论和社会政策。因此,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就能感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

其次,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客观描述现象的一般状况、过程和特点。社会调查研究不同于日常观察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它能够用系统的、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将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不仅可以描述现象的数量状况,而且还可以说明现象的性质。如古语所说,“格物致知”,通过描述,将大量事实材料的整理、分类,使错综复杂、形式多样的社会现象条理化、清晰化。

再次,调查研究还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描述仅仅是说明现象“是什么”,解释则说明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等等,解释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探求“其所以然”。换言之,调查研究的解释功能也可以“实事求是”来概括。“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8)“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最后,如果我们的调查研究是符合实际的,那么依据这种研究我们就可以预测现象的发展、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现象的发展。当然,由于社会现象的影响因素的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调查清楚,因此社会调查研究一般只能作出基本上符合实际的解释和预测,这些解释和预测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与调整。

4.调查研究是现代人必备的知识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K·贝利所指出,近来已经出现一种趋向,就是研究方法本身也正在被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以外的很多部门所采用,甚至已经影响到美国大选进程。如此看来,社会调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工程的形式,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式了。

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在政治领域,贝利所说的对美国大选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大选中社会调查研究及其按照美国的传统,要经过两次调查来决定:一次是社会科学家提出最符合美国民主政体目的的投票时间的理论,要经过调查来证实;另一次调查享有投票权的公民认为最方便的投票时间。社会调查影响大选的第二个方面,是在选举投票过程中所公布的调查结果对选举的影响。有些有投票权的人还没有去投票,但他们从公布调查结果中已明确知道,即使他们再去投票,对大选结果已经不起作用。调查对大选的第三个方面的影响,是由于舆论单位、电视网络进行了选举中间的调查,并且把调查结果显示出来,以致改变大选程序的决议。社会调查活动及其方法在政治生活中的类似影响并不少见。譬如在我国的人事干部制度中,最近也作出了任用领导干部要经过民意调查程序、了解群众意见的规定,在干部选举制度中,也增加民意调查的程序。

在经济生活领域中,许多公司企业都把经济信息的搜集看作企业最重要的工作,设立专门调查机构。一些大公司都设有调查部,进行市场行情调查,甚至有的还作国外投资所在国的政治形势的调查。再有,反映物价涨落情况和物价指数的编制,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家庭调查,都与采用的调查方法有直接关系。在文化生活领域,电话、广播节目的制订、收听收看效果,对名优演员的评选,都离不开民意调查方法的运用。

可见,如果没有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及其方法正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知识。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包括调查研究一般都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客观性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者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或成见,更不能任意歪曲和虚构事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同时要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首先,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和概括,去揭露社会现象的本质、规律性。调查者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和数据说话,没有事实,或没有足够的事实,就不可能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把从客观事实出发,充分占有材料提到首位。为此,他经年累月地,每天都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里面工作10小时,博览一切有关的材料。列宁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时,也曾阅读并批判地运用了583册书籍。马卡连柯之所以对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是由于他始终坚持这一信念:“理论应该从我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事件里去归纳出来。”在科学活动中,只有当我们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忠实地反映客观现实,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必然联系。

其次,坚持严格的客观性也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是承认客观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事情是黑就是黑、是白就是白,不夸大,不缩小;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其中,要处理好“假设”与“客观性”、“党性”与“客观性”等关系。不能把科学研究看作是“证实”自己早已得出的“结论”的过程,为了“证实”自己事先臆造的“结论”便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符合自己的“事实”,甚至不惜歪曲情况,伪造材料。那么,假设在科研中起什么作用呢?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在分析初步积累的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假说以便顺利地进行下一步工作是必要的,这跟预先作出结论,毫无共同之处。假说不是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不是要找事实证实假说,而是要用大量的事实,对假说予以检验,在检验过程中,假说或者被修正,或者得到了证实,或者被推翻。同时,要正确看待“党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我们不是如资产阶级学者那样企图把理论的无党性颂扬为客观性、科学性。实际上,一切试图说明社会生活问题的学说,都反映着某一阶级的利益,因而是有党性的。问题在于如实地认识世界是跟哪个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显而易见,共产党的党性不但与客观性没有矛盾,而且同严格的科学性、客观性是完全一致的。

2.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研究及研究结论的实证性和逻辑性。科学是建立在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正确的逻辑推理之上的。科学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是全面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而不应当是个别的或偶然的。列宁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物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9)者连儿戏也不如。”坚持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十分注意由客观事实到结论需要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科学的理论或结论还必须能受到实践的检验。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科学的精确,防止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特别在理论分析阶段更要注意抽象思维,透过现象寻求与把握事物的本质。

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产生不可靠或不准确情况的因素是很多的,而且处处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必须步步为营。当然,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社会科学的模糊性认识。社会现象的特征之一,就是事物的模糊性。社会系统所包括的因素越多,它的模糊性就变得越明显。但是,正是这种复杂因素的总和,又把个别因素的模糊性相互叠加、相互抵消,在整体上、在全局上又出现严格的分布,使得人们在这模糊程度上,能够求得有效的精确解释。因此,模糊数学实际上并不模糊,恰恰相反,模糊数学找到如何在模糊性中求得精密性的科学方法,这正是社会研究的追求方法。

社会研究必须透过各种现象寻求事物的本质。仅仅把大量可靠的精确材料汇写在一起,还不是科学研究。科学是从探求事物本质、发掘运动规律开始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思维,到达逐步了解各类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内在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关系,因而社会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事物外部的表现形式来探求事物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的任务在于把可见的、流露在(10)现象表面上的运动还原为现实的内部的运动”。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社会调查研究必须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之所以为此物,此物之所以有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就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对于事物的这些量的规定性的分析与把握。由于失误的质的差别是最根本的差别,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同时,由于质总是一定的量的基础上的质,因此,由质进到量,则会导致对事物的认识的深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定量研究、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决定事物的质的数量界限以前,我们对事物的性质的认识就只是初步的、肤浅的,就难以对实践提出十分明确而具体的指导。

既然一切社会现象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我们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就应该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统一起来,通过对于社会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它们之间质的差异的把握。要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贯彻于研究过程之始终。具体来说,这一原则有下列要求:

第一,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既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也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量。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就要“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从国家来说,要建立科学的社会指标体系,因为社会指标是社会总体现象的数量描述,是衡量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尺度;要建立严格和完善的统计制度,并且要及时公布各种主要统计数字;要利用电子计算机去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并适度开放,等等。从研究者本人来说,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量,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社会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和随机决定性,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

第二,在对于经验材料的消化、理解过程中,要通过量的分析去把握被研究对象的质,在有条件的时候,要建立被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由于“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事物的量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实践提供明确而具体的指导。

第三,在对社会科学成果进行评估时,既要注意质的评估,又要注意量的评价。我们后面将要指出,理论评价有双重标准:真理标准(客观性标准)和价值标准。无论是真理评价还是价值评价,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需要经验研究对理论假设的验证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解释过程。

历史上,人们对理论与实践或“思维与存在”的认识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古代唯理论哲学家轻视实践的作用。他们认为,理论是先天存在的绝对真理,是超乎感觉经验之外的东西。在近代,实证主义科学家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真实可靠的,所谓理论只不过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两者是等同的。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提出和处理了理论和实践两者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经验世界,但它能超越事物的各种表象,它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11)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或认识客观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现代科学方法论说明了理论是人们根据经验事实对现象所作的尝试性解释,这种解释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检验的目的不在于证实理论,而在于修正理论、发展理论。因此,调查研究必须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但是,这种指导不能是带着“框框”去研究,而是以现有理论作为参照系,同时任何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我们重视并认真选择研究方式,以期求得科学的理论指导。

范式(paradigm)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或模式。按照韦氏《新世界词典》的解释,范式即是“形式,例证,或模式”。这个概念运用于社会科学中,是指观察社会生活的一种“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的。

今天我们强调社会调查要选择范式,是因为范式本来就是人们借助它去观察世界、改变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范式就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行为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不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就是以那种思想为指导。有的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理论依据;有的用符号论作为指导思想;有的则以交换理论作为设计调查研究方案的理论依据。可见,社会调查都是遵循一定理论的指导的。

贝利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中曾举马克思和马尔萨斯同样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问题,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范式得出了不同结论的例子,这说明社会调查中选择范式的重要性。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作为他研究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运用了诸如阶级、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等概念作为框架研究人口,得出了不存在超越一切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口过剩的原因,不在于人口的增长数量,而在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的结论。马尔萨斯在研究人口过程中,运用了算术级数、几何级数、积极抑制、预防性抑制、邪恶、苦难之类的概念来认识人口现象,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穷和罪恶是人口增长快于生产资料增长这一“人口自然规律”。而他提(12)出的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是战争和瘟疫,“道德的抑制”。

可见,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研究者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参照范式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同,调查研究者选择科学的理论观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社会调查研究虽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但它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就是说,它不是为调查而调查或为兴趣而调查,而是为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调查。调查必须针对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根据客观实际来提出政策性建议。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都是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历史传统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要求,我们这里所论及的只是主要的要求。(13)

5.方法多元化原则

方法多元化作为调查研究的原则之一,具有以下多方面的依据。

第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黑格尔在谈到哲学方法的特点时说,方法必须和自己对象的内容本性相符合,因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方法与其对象和内容并无不同”(14),方法只能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同时,“正是内(15)容这种自己的反思,才建立并产生内容的规定本身”。黑格尔的上述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他实际上已经以歪曲的形式意识到,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是有客观原型或客观根据的,这种原型或根据就是事物自身的逻辑和事物自身的规律性。思维方法实际上只是移入、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事物的客观规律,是由事物的客观规律转化而来的主体思维活动的规则、手段和工具。因此,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思维方法不是纯粹主观的规定,它本身具有客观性。既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下述两个结论:(1)不同的研究对象要求有不同的研究方法;(2)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必然导致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第二,研究主体的差异性。方法确实为对象的内容本性,为事物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但是,方法并不就是这些内容本性和规律本身。诚如黑格尔所指出的,“方法就是逻辑内容的内在自我运动的形式之(16)觉察”,也就是说,对象的内容本性、客观规律要成为思维方法、研究方法,首先要为研究主体所认识和把握,并且要经历由客观到主观的转化、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建构的过程。换句话说,思维方法是被人们认识了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经过主体的主管制作、建构而形成的思维的规则、程序、步骤和手段等。所以,思维方法尽管有其客观基础,但绝对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有其主观的因素、主观的特征。既然客观规律转化为思维方法要经过主体的中介,但研究主体在阶级立场,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利益需要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别无疑会影响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会造成对于思维方法的不同选择和应用,形成不同的思维视角和研究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学风和学派,造成宏观上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第三,实践活动的多样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7)黑格尔认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18)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也就是说,方法是主体从事实践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或船。实践是有对象、有目的的,不同的实践活动的不同对象和目的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方法,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就必然要求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工作方法等等的多元化。

第四,方法对于理论的相对独立性。我们认为,任何科学方法都以规律性的知识即理论为依据,它们是由一定的理论所决定和派生的,实际上只是理论的实际应用,知识行动中的理论。方法具有鲜明的具体性、操作性和规范性,它是理论经过沉淀、变形、具体化的结果。在理论和方法之间还有一个很长的具体化、中介化的过程,这就使得方法对于理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理论的正确不一定就能保证方法的正确,理论的错误也不一定导致方法的错误。正由于方法对于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各种具体的科学方法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截然不同的这个学派的方法或那个学派的方法,当然更不存在所谓的资产阶级的方法和无产阶级的方法。在原则上,一切方法皆可为我所用,只要用得正确、用得适得其所。

综上所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主体的差异性、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方法对于理论的相对独立性等,必然要求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工作方法等的多样化,必然要求把方法多元化作为一切科学研究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之一。

方法多元化原则内容是无论何种方法,只要它能够导致科学研究活动和变革现实活动的成功,它就是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四、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研究

在中国,社会调查、调查研究或社会调查研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都很熟悉毛泽东这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般公民常识的人都知道社会调查研究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政府行政工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当我们从西方引进“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这一概念后,国内学者对社会调查研究的认识就有所不同。国内学界,在相近意义上使用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概念有:社会研究、社会调查、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问卷调查、实地研究等等。

如上所述,在对方法的研究中,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和体系的探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差异表现之一在于对概念的名称或提法不同。有的称之为“社会调查研究”;有的称之为“社会调查”;有的称之为“调查研究”(尽管大部分学者在使用这几种不同的名称时,所指内涵几乎完全一样)。差异表现之二则在于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界定有所不同。有的认为调查研究或社会调查研究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类型;有的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或者说广义上的社会调查研究)可以等同于社会研究;有的认为社会调查,只是一种搜集资料的工作;有的则认为社会调查既包含资料搜集的工作,又包含资料分析的工作;甚至还有的认为社会调查仅指那种运用自填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

因而,有必要对社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作一下梳理与分析。

1.调查研究与社会研究

什么是社会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美国《社会学辞典》曾有如下的说法:“社会研究是在任何社会情景中用严格的程序解决一个问题,检验一个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现象或现象间的新关系。”

德国《布罗克家斯大百科全书》中讲到:“社会研究是指社会科学中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行为方式……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要在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上为其奠定基础……记者采访,征询意见,实地调查,内容分析,考察,以及一定的实验都是社会研究中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港台谢应宽等人合译的《社会调查与研究》一书中这样定义:“社会研究是有系统的方法,它发掘新事实,证验旧事实,发现事实间的顺序、交互关系、因果解说及统制事实的自然律。”

我们国内所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研究有如下的描述:“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是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中,为了系统地反映和解释现实社会而采用的一种以实践经验为依据,通过严格的科学程序来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和确立理论的研究方法。这是一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基本方式和具体方法及技术进行具体研究的学科。“社会研究”这一国外的学术用语在改革开放后为国内学术界所引进的一段时期里,一度与“社会调查”、“调查研究”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我国传统使用的学术用语发生了一些混淆并在学术界、教育界引起了一些讨论。

我们说所谓调查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在系统地、直接地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从而科学地阐明社会现象状况及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它涵盖了“社会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是否有必要严格区分“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研究”这两个概念,在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尽管社会学界部分成员主张要严格区分“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等这些概念,但是学术界的不少学者,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非专业工作者,仍然不去区分“社会调查研究”与“社会研究”之异同,并且不加区分地在同等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也有人认为,在中国的语境下解释,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解释“社会调查研究”,对推广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有意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有时沿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们觉得,社会调查研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研究,也可以说是社会研究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调查研究”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一种简称,它与“社会研究”的本质含义与方法意义是可以完全一致的。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书名的本教材,可以看作是本书作者在10年前所编著的《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第二版或称姐妹篇。

2.社会调查与社会研究

那么,“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这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社会调查的概念,在国内外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学术界都素有重视并实践社会调查的优良传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如‘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如‘一朝分娩’”,体现了重视调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在大多数国人的概念和了解中,开座谈会、个别访问、蹲点调查、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都是社会调查。当然也有个别人士以美国部分学者的说法为依据,认为社会调查仅指那种运用自填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

国外对社会调查的用法也不尽一致。英国《社会学百科全书》定(19)义为“是通过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数据”,另一本辞典定义为“社会调查(Social Survey)是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中的人们的事实进行系统的搜集……(它)虽然常常(20)包括说明性或描述性材料,但它一般是数量性的”。美国的W.B.Sanders指出:“社会调查(Social Survey)一般指对研究总体中抽取(21)出的样本询问问题的方法。”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则将社会调查定义为“实证地抓获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具有通过直接实地调查搜集(22)所谓实在的数据并由此进行分析的特色”,与我们国内的“社会调查研究”概念的通常用法比较接近。

而社会研究泛指任何有关一定社会生活现象的各种研究。它既包括研究社会现象的各相关学科,也包括研究社会现象的各相关方式;它不仅包括量的数据,也包括了质的描述。

因此,社会调查从研究方法角度定义(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定义)则是人们实地了解某种社会现象的活动和方法;是搜集分析资料(23)的一种方法和技术,是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现代汉语词(24)典》将“调查”定义为“为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25)场)”;《新汉日词典》中有关“调查”的定义也强调“多指到现场”。可见“调查”的本质属性是到“实地”、到“现场”,它是人们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社会调查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或称之为社会实验)的一种更多地到实地、到现场的一种研究方式。为了避免与“社会调查研究”的简称“调查研究”的概念相混淆,本书将社会研究三种类型中的这种类型直接冠之以“社会调查”的名称,以适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传统思维。也就是说,本教材认为社会研究包含的三种类型为文献研究(调查)、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其中,社会调查不仅是特指运用问卷手段搜集社会现象数量特征的一种狭隘的定量研究中搜集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手段,其含义至少可以包括了实地研究类型的深入到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体验等定性研究手段搜集实证资料的方法和含义。也就是说,社会调查既包括定量为主的问卷调查(或称统计调查等)、也包括定性为主的实地研究(或称田野调查等),同时也应该注意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调查。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主要特点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一个认识过程。任何一个认识都有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主体及客体对象在人的认识中反映形式这三项组成。作为社会研究的客体就是社会及其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情形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它具有空间性(一个地方的社会现象和别的地方不完全一样)、时间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复杂性(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联系性(任何社会现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别的现象互相关联)、因果性(社会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有其原因和影响)等几个特征,因而作为社会研究来说也就有它本身的一些特点。

一、整体上把握社会系统

调查研究之所以要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和分析,是因为社会不是单个人的机械集合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社会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的生存活动中,各种社会现象都完成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的社会意义只有在与整体进行对比时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1.社会有机体论

列宁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26)看作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这种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阐明调节这个社会机体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死亡,以及这一机体由(27)另一更高的机体来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可见,马克思和列宁在描绘社会特征时曾多次称社会为活的有机体,把社会看作是由一定社会要素构成的、发展变化着的系统,一个活的机体。

在资产阶级“理论社会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社会学家也曾主张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并把社会比喻为社会有机体。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就以“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划分,首先提出了对社会整体进行纵、横研究的总体设想。斯宾塞继孔德之后更明确地提出必须对“一般社会所表露出来的结构和功能加以研究”,并以著名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实践自己的主张。杜尔克姆在他的社会分工学说中则把社会与人的关系解释为整体与各个部门的关系。韦伯则主张从研究个人社会行动的动机、目标出发,来理解整个社会。20世纪50年代风行一时的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学说,为社会整体研究提供了一整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模型。

当然,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有机体的理解绝不等同于斯宾塞等人的社会有机体论。后者抹杀社会同自然界区别,把社会机体同生物机体作简单的机械类比,把社会矛盾归结为生物体的矛盾,把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同人的大脑和肢体、器官的关系相比,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但是,作为“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从整体上来加以研究,则是可取的。

2.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系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整体。“社会有机体”就是描绘社会这个系统最一般特征的形象用语。从物质基础看,社会系统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从活动主体看,社会有机体是由在一定的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基础上由人群所组成的;从各构成要素的关系看,社会系统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并相互依赖、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变化发展。

因而,调查研究要从整体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系统,就是要把握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主要是它的物质性、整体性和变动性;同时,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社会要素的联系和发展,了解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这些都是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从整体把握社会的构想。

在我们把握社会系统的方法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供运用。例如,运用辨识“黑箱”的方法。我们知道,对于一种内部结构尚不能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客体,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称之为“闭盒”(Closed box)或“黑箱”(Black box)。比如:商店里待顾客选购的电视机、患脑震荡或失语症的病人、一批受到心理学家跟踪观察的儿童、国家欲实行计划控制人口的系统等,都可称为“黑箱”。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某一客体开始是黑箱,后来可能是“灰箱”或“白箱”。

调查研究的社会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又高度活动性的系统,运用近代科学所形成的传统方法,即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元素,把整体肢解为部分,用简单事物来说明复杂事物,用部分来说明整体,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例如,人脑这个系统仅大脑皮层就有100多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平均又与约1000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接,要弄清每一个元素及每一个具体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弄清了也不能简单地说明人脑的整体功能。维纳等人大胆冲破近代科学所形成的传统方法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本质上是从整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研究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又吸收了近代科学所形成的精密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数学法、模拟方法等),从而形成了控制论黑箱方法。

黑箱方法一般包括如下基本原则和步骤。(1)相对孤立的原则,确认黑箱。就是说,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把它相对地从其环境中孤立出来。把研究对象所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看成是通过特定通道实现的“输入”,把研究对象对周围环境的作用看成是通过特定通道来实现的“输出”。(2)观测和主动试验,考察黑箱。就是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对考察可采取直接观测的方法,在对系统不加干预的情况下测量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亦可采取主动试验的方法,人为地在系统的输入端加入某种典型的测试信号,然后再观测对应的输出及其变化。(3)建立模型,阐明黑箱。就是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观测试验的数据,以及原有对系统的知识,建立关于研究对象的模型,然后据此对系统的功能特性进行定性、定量和静态、动态的分析评价,对系统的未来作出某种预测。

今天,控制论的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复杂的大系统的有效工具。例如:我国的人口系统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黑箱,如何掌握我国人口发展规律并加以控制,是一个难题。近几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运用黑箱的方法对这个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抓住主要因素,建立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提供对未来一百年内的人口发展作了各种测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二、分析社会要素的联系

当然,我们强调从整体上研究并不是不要研究各个要素。整体研究要求的本身就包括应该研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要害在于不是仅仅孤立地或静止地研究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而是要注意研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仅仅判明其功能上的依属关系还不足以理解正在社会上发生的过程,还必须阐明其因果关系。作为社会研究来说就要揭示社会生活各组成部分彼此间的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探究它的因果关系。

1.社会要素及其联系

任何系统都离不开组成它的各个要素。就社会系统而言,就有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这样的社会要素。就某一个社会系统而言,又有其各具体的组成要素,比如人口系统中的人口数、性别比、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迁移情况、人口文化、构成等各要素。因此,我们要分析和掌握一个组成的各要素,了解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一个要素的改变怎样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研究社会系统同它的环境(自然界)的关系。因为“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至今仍然是系统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任何系统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但在功能与行为上,在运动规律上,又与构成它的部分(要素)迥然不同。系统的功能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例如,食盐(NaCl)为人类食用的必需,但其构成元素(Na)或氯(Cl)就没这种功能,单质的金属钠和有味道的氯气都是不能食用的。因而,我们在做社会研究时,要注意要素的构成,更需要注意要素之间的联系。

2.因果分析的各种模式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东西,一事物总和另一事物相互关联着。联系有多种形式,其中因果联系是一种最基本的联系。讲到因果关系,一般人认为就是指某个单一事件(因)导致另一事件(果)的产生,现代的科学研究则大多摒弃这种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而强调多对一,或一对多及多对多的因果观念,因而在因果分析上就呈现多种模式。

比如,有两个社会现象x和y,社会研究就要了解x对y有何影响(可表示为x→y)。x和y的关系,可能出现多种情况:

 (1)单因关系① 直接关系x→y② 间接关系x→z→y(2)多因关系① 多因直接关系② 多因间接关系③ 多因间接直接关系在多因素分析方面我们还可从多方面着手:(1)了解所有这些因素同时对y的影响如何(2)比较一下,哪个因素对y的影响更重要(3)知道了各因素(自变量)之值后,如何来预测依变量y的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不仅是多种原因产生一个结果,在有些情况下是多种原因继续产生它们各自的分别的结果。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除了产生分别的结果外还有一个组合的结果。这种组合结果有时是现存原因的“矢量和”,有时则是在性质上不同于各个原因的组合。

因而,调查研究就需要有其一系列的特殊方法和功能来叙述和解释这些复杂现象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社会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

但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除了因果关系外,还有系统联系、结构联系、功能联系、起源联系等等。比如,在系统论看来,要素的功能好,系统的功能未必好;要素的功能不好,系统的功能未必不好。因为决定系统功能的,不是要素,而是系统的结构。生物体中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单位无非是20种氨基酸和4种核苷酸,但是,通过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却可以产生出类别繁杂的蛋白质和核酸,进而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等层次组成生物个体,构成了地球上现有的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

高明的棋手深知棋子布局和走向在对弈中的重要。在棋子数目相当乃至少于对方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棋盘)上的布局不同,在时间中的走向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有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时走对一步,全局皆活,甚至一兵一卒都可置对方于死地。

三、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

1.偶然现象和必然规律

实质是一个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偶然性范畴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我们社会研究要从理论上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人们在日常认识中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对范畴,而且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对这对范畴本身进行了哲学的探讨。古希腊时代,人类从知识的角度探讨了这对范畴的意义,中世纪对必然性、确定性的信任和追求变成了对上帝的信仰和追求。近代科学发展起来时,它从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了出来,但又打上了机械的烙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大多确信自然界是一个有着惊人的程序与和谐服从纯粹必然性,是一个可用数学计算的运动世界,而偶然性的因素则被忽略了。

正当机械论在18世纪、19世纪中叶获得凯旋时,恩格斯就从达尔文的理论出发断言:“确信一切都是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必然上面,这是一种可怜的安慰。”达尔文在长期的调查中发现,无论在家养状况还是在自然状况下动植物个体,后代和亲代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和变异。这种差异和变异不是人力的结果,而是物种自发产生的。变异有的是有利物种的,有的是不利的。每一个物体发生怎样的变异是偶然的,变异的效果对于后代或者是一定的,或者是不一定的,不一定的是更普遍的。和18世纪自然科学家描写的物理世界不同,生物界似乎是被偶然性支配的。然而,正是在大量的偶然性中,达尔文发现了生物界的规律,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必然性。于是,人们认为生命世界和物理世界是相互对立的,社会更如此,在社会中似乎纯粹是由偶然性支配的,无必然性可言。

我们说,偶然性与必然性无论在自然、在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然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两大类很不相同的现象:一类是决定性现象,另一类是随机现象。

这种决定性现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运动的规律是确定的,一旦认识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事先作出正确的预言。例如,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生命总要经历生长、发育、衰老直至死亡各个阶段等。

但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还广泛存在着与决定性现象有着本质不同的另一类现象,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系列试验或观察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换句话说,仅仅就一次试验或观察而言,它会时而出现这个结果,时而出现那个结果,呈现一种偶然性。这就是随机现象。例如,抛掷一枚硬币事先并不能正确地预言结果是出现正面或反面,也不能预测未来一小时内电话交换台接到的电话呼叫次数等。

正像黑格尔当时就提出的一个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28)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但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深受牛顿的影响,把黑格尔的命题当作奇异的文字游戏,当作自相矛盾的胡说抛在一边。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无数事实不断地证明,生命世界、物理世界都是一个生生不息、在大量的偶然性中开辟道路的世界,是一个受内部规律支配的世界。

2.数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如何从大量的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的规律呢?这固然要依靠哲学层次的科学抽象,同时也不可忽视概率和数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维纳曾说过,我们必须把20世纪物理学的第一次大革命归功于吉布斯,而不是归功于爱因斯坦、海森堡或是普朗克。为什么呢?因为吉布斯等人以彻底的方式把统计学引入了物理学。维纳把概率和统计规律称为“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观念”。

实际过程就是这样,事物之间的关系从来不会以纯粹必然性的特征显示出来。实际过程总表现为在规律附近的一个涨落、一个统计分布、一个偏离规律的波动。规律在具体实现过程总是表现为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因此,规律在实现过程中表现出它的统计特性。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规律也同样表现为一个统计分布,必然性同样与偶然性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价值规律从来也没有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总是在价格的上下波动中实现,它的每一次实现都有一个对理论形态上的价值规律的偏离,表现为偶然性,而必然性正是在大量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价格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由于随机现象在一次观察中完全呈现一种偶然性,因而要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不可能仅从一次试验中得到什么结论,必须对随机现象进行大量重复的试验或观察,才有可能。

调查研究就是要对大量的偶然现象进行研究,以期获得规律性的东西。如同恩格斯所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