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9 10:57:56

点击下载

作者:眼镜爸比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

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试读:

前言

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一直在享受着与她们共同成长带来的快乐。快乐之余,常常会陷入思考,那就是我是否可以成为两个拥有健康人生观孩子的父亲?

家长都渴望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却时常羡慕别人:孩子乐观开朗、待人礼貌、体贴父母、成绩优异,大人小孩其乐融融;而自己却苦于:孩子不争气、不努力、不理解大人的苦口婆心,大人的呕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知与无情。父母身心俱疲,苦不堪言,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问题是,起跑线到底在哪儿?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职场。人生所有的较量都是职场的较量,而之前的所有准备,无论是孩子的责任心、成绩、待人的礼节,还是忠诚、果敢坚毅、自强不息的品格,都只是为职场较量铺路而已。

许多家长一直奔波于职场,为了事业和生活而拼搏,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回看自己的孩子,忽然觉得孩子培养得很失败,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于是决定赌一把,再生一个孩子,希望老大的悲剧不要在老二身上重演。这样的心态着实令人担忧,因为第二个孩子从未出生起,家长就开始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了。这种不公平势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也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家庭氛围温馨与否,是可以想象的。

本书以我的两个女儿小溪和小舒作为主线。她们两人相差整整6岁,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肯定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为两个孩子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当孩子的世界中突然增加了一个孩子,这种融合绝不能让孩子自我调整,能帮助孩子的只有父母。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人们永远也不会被‘教’会。”

因而我也不敢指望教会大家什么,本书只是一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心得与总结而已。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翻阅了所有与孩子有关的文字记录,许多事情如果不是通过当时的文字记录,或许早已忘却了。当翻开旧日记的时候,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与当时的心得体会,便一幕幕地呈现于眼前。一段一段的回忆,点点滴滴,有感触、有温情、有感动、有幸福,全然交织在一起。

借此机会,非常感激我的搭档徐涛先生,所有的插图均是徐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徐先生是法学硕士,培育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儿阿来。阿来知书达理,多才多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尽管书中以小溪、小舒为主人公,但许多事情和阿来是很相似的,因为我们这两个父亲有着相近的育儿观。

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对两个孩子的辛勤付出,非常感谢两个孩子的外公、外婆对她们细致入微的照顾。

诚然,因为水平有限,我的一些教育方法不一定正确,请读者批评指正,不到之处,恳请谅解!赵文轩2017年10月26日于苏州序

能为本书配图,实属偶然中的偶然。

先说第一层偶然:

绘画并非我的专业,甚至儿时美术课也没上过几次。但小时候喜欢在课本上涂鸦,同学的欢喜换来的却是老师的不悦。渐渐的,画画的念想随风而逝了。

2000年时,我成了一名父亲。

女儿读幼儿园和小学时,我在帮着对付作业的过程中,绘画才能得到了她的肯定。2015年年末,女儿得到一本同学赠送的精美速写本,她递交到我手里,深情款款地对我说:“老爸,这本子空了可惜,你每天为我画一幅画吧,把它画满,算是给我的礼物。我觉得你行的!”就这样,我激动地开始了漫画票友之路。

当礼物交至女儿手上时,我也收获了绘画的乐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坚持到了现在。两年时间里,在报刊发表了近500幅作品,还开设了一个漫画专栏。正像本书里强调的——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我算是一个佐证。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上,我改变了孩子,孩子也改变了我。

再说第二层偶然:

我在漫画创作后,每日都有作品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受到不少人的喜欢。后来有个朋友问我,她朋友的朋友写了本教育方面的书,想找人配图,我是否有意向合作。此人除了对绘画水平有要求外,还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配图者要有孩子,而且喜欢孩子。

就这样,我和眼镜爸比坐到了同一张咖啡桌前,我们一见如故,教育问题上引为知己,于是有了这本书的合作机缘。

我应该是本书最早的读者吧。

书中源于生活的小故事,富有见地、理性却又不失温暖的文字,读者自会有感悟和收获。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孩子的教育,固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技巧,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对教育的态度。作为父亲,我们或许应该更多思考的是:不仅维护孩子健康的生命,更需塑造孩子饱满的人格;不以教育为苦,而以人生最大之荣耀和快乐。

愿所有的父亲都能充分享受这一无比的荣光和欢乐!徐涛2017年9月19日于苏州第一章姐姐和妹妹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有了妹妹,爸爸妈妈一样爱你

一对中年夫妇好不容易怀上二胎,然而13岁的女儿却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妈妈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一片哗然。关于二孩教育的问题再一次被关注和热议。

二孩政策的调整是整个国家层面的社会性问题,本来父母希望给孩子一个弟弟妹妹,却不曾想成了孩子的敌人,许多父母无奈、痛苦,也使一些准备生二孩的家庭陷入深深的纠结中。

在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前的某一天,我与大女儿小溪在小区里面玩,她和小朋友们一起嬉戏,我则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你妈妈什么时候生小妹妹呀?”一个声音在问小溪。“快了吧!”小溪开心地回答着。“你妈妈生了小妹妹,就不喜欢你了,你怎么办?”

我抬头看到,和小溪对话的是一名中年女性。这位女性我认识,她经常在我们小区收废品,可能住在附近,没事的时候会与小区的人一起聊天。

此时的小溪只有6岁,非常茫然地站在那个地方,漠然地看着一个方向,不言不语,也不再与其他小朋友嬉戏,眼里流露出深深的忧虑,这忧虑中带着明显的不安。她,已不知如何是好。“阿姨和你说着玩呢!”我走过去轻轻地告诉那位阿姨,不要吓唬孩子。然后俯下身去,安慰小溪,抱了抱她,带她走了。随后我又引导她重新投入到和小朋友们的玩耍当中,以转移刚才影响她的消极、不安情绪。

看着她开心地玩耍,不安的情绪却转移到了我的身上,我看似平静地坐着,心中却焦虑起来。因为这不是小溪第一次听别人这样说了。之前,还有位邻居的妈妈也这样和小溪说过。而在此之前,一位同学的妈妈曾多次在自己的大孙子面前讲,如果他有弟弟以后,弟弟要和他分家产;如果没有弟弟的话,家产就全是他的了,以至于她的大孙子一直对他的弟弟很排斥。

晚上,小溪来到我们的房间,哭了,不是大喊大叫的哭,是那种压抑的哭,也是伤心的哭。

在我们问及原因后,她抽泣着问我们:“是不是有了小妹妹,你们就不喜欢我了?”

我们一起安慰她,肯定不会。我们还告诉她,因为小妹妹的到来,我们家里就多了一个家庭成员,小溪将多一个小伙伴,小溪将会帮助她,喂她吃饭,抱她,给她讲故事,陪她玩;小妹妹会叫她姐姐,她也爱着姐姐,有许多东西会与姐姐分享——分享玩具,分享快乐;我们会给做姐姐的她一些钱,委托她带妹妹去买东西吃。于是,小溪的情绪渐渐稳定了下来,开始抚摸她怀里的那只叫里拉多的小狗玩具。“等小妹妹出生后,你会照顾她吗?”我问小溪。“嗯!我会抱她,给她买奶瓶,和她玩,我的零花钱都用来给她买东西。”小溪高兴地回答着,只见她眉飞色舞,没有了刚才的焦虑和忧伤。

孩子的敏感度非常高,此时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的巨大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疏通,一定会留下阴影,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此后的日子,我们常常问小溪,今天妹妹乖不乖呀?我们为妹妹准备什么礼物呢?这件衣服妹妹会喜欢吗?我们还让她趴在妈妈肚子上听妹妹的声音,妹妹胎动的时候,让她去摸妈妈的肚子,让她感受小生命在妈妈肚子中动。我们告诉小溪,她没有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这个时候,她也想知道曾经的自己,从而形成对妹妹强烈的期待心理,期盼早日和她见面。

妈妈要生产的时候,我带着小溪一起在医院等待,当医生说小孩子不能进产房时,她跑到医院的拐角处难过地哭了。在妹妹出生后被推出产房的一刹那,小溪飞奔到妹妹面前,眼睛一直看着妹妹,喜形于色。随后她要求自己来推婴儿车,推车的时候,像是推着自己最重要的宝贝,如此小心翼翼!姐姐得到礼物了

妹妹出生了,名字叫小舒。

对于妹妹的到来小溪非常高兴,每天围着妹妹看。妹妹出生后,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看望,看望的人肯定会带礼物来。

第一位朋友送了妈妈鲜花,给姐姐一只小马宝莉的玩具,姐姐很喜欢这件礼物;

第二位朋友送姐姐一只发光的带hello kitty猫的挎包,姐姐爱不释手,玩着玩着,她发现里面还有一只金制的hello kitty猫挂件,她忙问这是送谁的。面对这个提问,我与妈妈都没有正面回答,因为这个礼物显然是给妹妹的,我们便让小溪先挂上,于是她高兴地挂到自己身上;

第三位朋友送了两件黄金挂件,一只小牛,一只小羊,小牛是小溪的生肖,而小羊是小舒的生肖,小溪很高兴;

第四位访客送的礼物是挂在婴儿床上的音乐铃,因为只有这一件礼物,小溪显然不高兴了,因为她觉得这件礼物应该不是她的。

接下来的日子,小溪非常关注礼物是什么,甚至当着客人的面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看个究竟。如果是给她的,便非常高兴;如果明显是给妹妹的,她则非常不悦;如果她看不出来这个礼物是送给谁的,就会一直追问它到底是送给谁的——是她,还是妹妹?

当看到一个盒子上写着“0~3岁”字样时,小溪很生气地说道:“这是给小舒的,这照片上都是婴儿,还写着0到3岁,我都6岁了。你们都喜欢小舒,不喜欢我,哼!”

当老二出生后,对老大的关注度自然会减少,而以前的独占欲望现在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对于这样的一个心理转变,显然是需要大人重视的,这不仅会影响两个孩子的感情,更会对老大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告诉小溪:“妹妹所有的衣服都是你的旧衣服,她从来不嫌弃;别人送来的所有玩具,妹妹一个也没有玩,都给你玩了。如果没有妹妹,你会有这么多礼物吗?”“不会!”小溪似乎有一些动情,也觉得有一些理亏。“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妹妹呢,感谢妹妹为你带来了礼物!”“是的!”小溪肯定地回答。“我们家你最喜欢谁呢?”“我最喜欢妹妹,她太可爱了!”小溪高兴地回答。

尽管是姐姐,但毕竟还是一个很小的孩子,这个时候,她一定会敏感,一定会嫉妒,一定会失落,因为她觉得妹妹在抢她的东西,这期间务必注意引导,那就是不能因为妹妹的出生而忽略对老大的爱;更不能去责备姐姐不懂事,责备会造成姐姐对妹妹更大的敌视,而应该引导姐姐对妹妹心存感激,因为她的快乐许多时候是妹妹带来的。

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我的朋友们,我的所有朋友都精心准备了一件送给老大的礼物,而没有送老大礼物的人通常是一些未婚的同事或者一些对幼儿教育不太懂的亲戚。他们可能没有读过幼儿教育方面的书,可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

如果你的亲戚朋友家有第二个孩子出生,请记得给老大买一份礼物,这是关爱两个孩子最好的做法。

同样,如果你准备要第二个孩子,可以在孩子出生前讲这个故事给朋友听,提示朋友准备两份礼物,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更需要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为妹妹攒零花钱

许多小孩都有自己的钱,比如压岁钱,而许多家长都不会把别人给孩子的压岁钱再收回来,而是作为孩子自己的零用钱。这个钱给孩子自己保管,没有问题,因为孩子从小就应该接触钱,理解钱的价值,也就是财商。更因为人的整个生活都需要使用钱作为交换媒介,所以让孩子早些理财没有错。但如何教孩子正确使用这些零用钱,却是家长需要思考的。

小溪每年都会收到压岁钱,她用两只钱包收好,偶尔拿出来看看。由于她尚不能算出面额有多少,于是常常用张数来管理。这些钱她从来没有提出要去花,我们也没有问过。有一天,小溪告诉我们,她现在积攒了许多压岁钱,等妹妹出生后,要把这些钱留给她买奶粉、买衣服、买玩具、买婴儿车等许多东西,全部花完了她也不心疼。

这是让家长备感欣慰的,于是,我们对她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与表扬。

妹妹出生后,有一次去商场买衣服,妈妈问姐姐是否用自己的钱给妹妹买衣服,姐姐愉快地同意了。因为姐姐没有随身带钱,妈妈表示她可以先垫上,待回家后姐姐把给妹妹买衣服的钱还给妈妈。

到了家中,小溪问妈妈:“今天给妹妹买衣服花了多少钱,说好了,这次我付钱?”“一共是107元。”妈妈回答。

小溪去拿钱了,在妈妈的提示下,她确认好金额后把钱给了妈妈,妈妈立刻收下。

当孩子愿意为别人真诚付出,乐于分享和帮助别人时,家长要给予全力的支持。而当真正付钱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出钱,切记说:“算了,算了,不需要你付钱。”否则孩子无法体会真正的失去和付出,而当孩子能坦然面对付出时,她的胸襟才能真正变得开阔,因为帮助别人不一定要得到回报,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奉献。我要小黑猫

同事送了我两只玻璃的小猫,尾巴长长的那种,可以作为装饰品放在家中,其中一只是黑色的,一只是红色的,小猫咪表情丰富,制作工艺精美,非常可爱。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老二小舒太小,根本不会去选择,那一定是姐姐先选了。而两只小猫,红色的色彩鲜艳,看起来更漂亮一些,估计女孩都应该会喜欢那只红色的。

姐姐迎上来,看见这两只小猫咪,非常高兴地喊着:“啊!好可爱的两只小猫咪呀,我和妹妹正好一人一个,啊!好可爱呀,我要黑色的这一只!”

听到小溪要黑色的,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便问她为什么要黑色的这一只。“因为红色的更漂亮,我要把更漂亮的给妹妹!”

原来如此!

看着6岁的老大,内心一阵感动,我们大人常常以自己的感知来判断孩子的想法,这是多么的武断和可悲,而大人永远也不知道孩子的下一句话是什么,光凭自己的判断可能只会伤害了孩子。所以,请告诉自己:等一等,请让孩子把话说完,完整地听完孩子的看法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典范。在这种文化滋润下的礼仪和爱能在我的家中出现,能在她们的姐妹情深中予以体现,我感觉非常荣幸。

这个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我在感动之余告诉老大:“小溪,如果这个小红猫给妹妹的话,你只有一个小黑猫,妹妹也只有一个小红猫。如果你们两个人共同分享这两个小猫咪的话,你们每个人就都拥有两只小猫咪了。你想拥有一个还是共同拥有两个呢?”“共同拥有两个!”

如果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的话,家长不能指望孩子都成为孔融,毕竟孔融只有一个。但你却可以引导孩子真正学会分享。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一定善于与别人合作,进而取得共赢,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这双鞋子不想给妹妹

一年级的姐姐希望外婆每天都带着妹妹在学校门口接她,这样姐姐一出门就能看到妹妹,而见面后姐姐一定要抱着妹妹,亲妹妹的额头和脸颊。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带着小溪去剪头发,回来的路上,小溪一边走路一边踢着一块小石头,小石头被踢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

我告诉她,这样不仅会多走路,鞋子也会被踢坏,如果鞋子踢坏了,妹妹将来也就没有办法穿了。因为妹妹一直穿着姐姐穿过的衣服和鞋子。“我不想把这双鞋子给妹妹!”小溪有些情绪化地回应我。

我听了这句话,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她一直非常喜欢妹妹,所以我想知道她的理由是什么。“是不是这双鞋子太旧了,你想给妹妹买一双新的鞋子呀?”妈妈问。“是的,我要给妹妹买双新的鞋子!”小溪肯定地回答。

我们一直鼓励妹妹穿姐姐的旧衣服,这个过程需要平衡两个孩子的心理。在让妹妹穿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妹妹,姐姐的衣服都送给了妹妹,所以妹妹应该感谢姐姐。同时我也会告诉姐姐,要感谢妹妹不嫌弃姐姐的旧衣服,看着妹妹穿自己的衣服成长,就像看电影回放一样,看着自己又长大了一遍。

其实孩子都长得很快,旧衣服其实并没有多旧,给老二穿时也就洗过几次而已。这样做更环保,也能让孩子学会勤俭、不浪费的美德。

当然,对旧衣服的选择应当有个度,如果太旧或者已坏了的衣服就不要再给老二穿了,应适当买一些新衣服给老二,让孩子体会到全家对她的爱。打架的姐妹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个孩子坐在桌边,似乎在用脚踢着对方,我低头一看,看见姐姐踢了妹妹一脚。“你为什么踢妹妹呀?”“是她先踢我的!”姐姐表示抗议。“你是姐姐,应该让一下妹妹,你看看,妹妹还这么小。”

许多家长可能会这么说。而如果这样说,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话表明大人希望姐姐做出让步,但是要知道姐姐也只是个小孩子。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同胞竞争”,说的就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微妙关系。一个家庭中有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孩子后,孩子之间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关键是父母要善于妥善处理其中的关系。

此时,我对老二说:“你怎么踢了姐姐呀,这样不好,向姐姐道歉!”

妹妹的道歉方法就是点头,因为不会鞠躬,她一直以点头表达“对不起”。此时姐姐很高兴地说:“没关系,妹妹!”

毕竟是孩子,两个孩子在一起不可能没有冲突。比如姐姐在写作业,妹妹趁姐姐不注意跑过去在她的作业本上乱画;比如妹妹睡觉了,姐姐大喊大叫吵醒了她;比如两人争夺同一个玩具……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儿女》,当时朱先生30岁,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了。文章以话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真切而生动,极具感染力。即使是朱自清先生面对一群孩子的琐事、小事时也力不从心,生气的时候会去打孩子,下手很重,而后又无奈、自责。

作为家长,你是否也有共鸣?

我的两个女儿很少发生这种事情,而我们更没有因为她们的冲突而打骂、叱责任何一个孩子。相反,她们非常喜欢对方,一见面两人就紧紧抱在一起,如果早上一个先醒来,就会去亲对方,抚摸对方,终于把对方弄醒。当被弄醒的孩子睁开眼看到对方时,从不生气,一定是亲切地叫一声“姐姐”或是“妹妹”,继而甜甜地抱在一起,让我们都嫉妒了。

这里,我们就对两个孩子的平衡问题作一下总结:(一)家长心中不能有更喜欢谁的意识,如果家长一旦说出更喜欢谁,即意味着家长有着极大的自我提醒与暗示,心中已给自己贴上了更喜欢哪个孩子的标签。(二)需要长期培育孩子乐于分享的行为,即使不准备要第二个孩子,也应该鼓励孩子与人分享,这样他才能形成接纳别人的习惯。一个习惯与别人分享的小朋友,一定更愿意与亲人分享。(三)弟弟妹妹出生后,对老大的关注度的转移不能明显,需要循序渐进。(四)即使孩子们有冲突时,也不应使用强权去迫使某一方让步,而是让双方都去总结和承认错误,相互道歉,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五)培育孩子们的共享心理,共同拥有玩具、共同拥有衣服、共同出去玩,彼此照顾,避免他们过早地产生物品私有的观念,形成他们各自的独立王国。待孩子们长大后,他们慢慢会学会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姐姐是老师“姐姐吃完饭后就主动洗碗,姐姐真棒,是个勤劳的好孩子,我们小舒妹妹要向姐姐学习,好不好?”“好!”小舒高兴地回答,不远处,正在洗碗的小溪更认真了。

当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常常鼓励妹妹向姐姐学习,这种做法对姐姐来说不仅是肯定,更是鞭策,提醒姐姐要维护好自己的榜样形象;对于妹妹来说,不仅让她有学习的具体目标,更是让她时刻怀有感恩之心。

我们常常鼓励姐姐教妹妹东西,这样姐姐可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而许多时候让姐姐做妹妹的老师,更是在要求姐姐,这是一种对姐姐的暗示,而所有暗示的内容都是正面的。如姐姐是个诚恳的孩子,努力的孩子,勇敢的孩子,乐于助人的孩子,善良的孩子,勤奋的孩子……妹妹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明白,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让人喜欢的行为,什么是她应该做的行为。这个过程也是姐妹俩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帮助了姐姐温故而知新,也帮助妹妹不断取得进步。

赞美,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美国管理学家肯·布兰佳有一部作品叫《鲸鱼哲学》。这是一本揭示了积极人际关系力量的书,书中讲述了一头白鲸从和训练师在一起的第一天开始,直到退役,期间训练师永远都是用一种鼓励的话语来赞美鲸鱼,而鲸鱼在这种赞美之中,技能得到提升,给观众呈现出完美的视觉盛宴。

一头鲸都能在赞美中成为神奇的表演者,何况是人类呢?

我们常常对陌生人都不吝啬掌声,但对自己的孩子却极为吝啬,这难道不愚蠢吗?感谢妹妹的妈妈

周末,两个孩子随外公、外婆回老家了,而我和孩子的妈妈在苏州有些事情要处理,没有一起回去。

星期天晚上,他们4人回到了苏州。妈妈告诉我,待会他们到家的时候,我们一起先抱小溪,理由是要让小溪知道,我们没有因为小舒的出生而减少对她的爱。

当他们到家后,我们如约先去抱小溪,妈妈先抱完小溪后,才去抱几个月的小舒,然后悄悄地亲了亲小舒;而我则是将小溪抱起来转了一圈才放下,过了一段时间后才从妈妈手中接过小舒。

后来,小溪问妈妈:“妈妈,星期一你还是不上班吗?”“是的,妈妈现在不用上班,因为妈妈在休产假。”“什么是产假呢?”“产假就是妈妈生了妹妹,可以98天不上班,所以呀,妈妈特别感谢妹妹,因为妹妹的到来,妈妈才能休息这么多天,利用这样的时间来陪你和妹妹,因此,我们全家都要感谢妹妹!”妈妈向小溪解释着。“哦!”

感谢妹妹的言语多了,姐姐也同样会被感染,她会更珍惜妹妹,会更加疼爱妹妹。

感谢孩子,要大声说出来。二胎,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家庭和睦;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温馨陪伴;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阳光欢乐。

我的体会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弟弟或妹妹。这带给孩子的幸福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两个孩子能搂在一起两分钟也不烦;他们能整整一个下午都做大人看来是最无聊的游戏;他们能卧谈至深更半夜,时而一起哈哈大笑;他们会彼此耳语一些不愿意告诉大人的秘密。

我出身于一个多子女家庭,上面的一切我都经历过。

我爱人则是独生女,我们两人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因此,要不要第二个孩子,需要全家统一思想。我谈一下我们家的体会:

兄弟姐妹,在成长中是一种陪伴。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并非全部能包容别人,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普遍更容易包容别人,他们更愿意去关爱,为对方着想,而习惯于独占资源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兄弟姐妹能一起分担家庭压力。当家庭遇到大的事情的时候,尤其是老人的问题,独生子女必须自己做出所有决定,优点是他能直接决定,没有任何人与他扯皮;但同样也没有人为他分担忧愁,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

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可以有一个孩子随妈妈姓。当前许多家庭为孩子的姓氏而争论,女方希望跟母亲姓,男方希望跟父亲姓。一次,我在外出差,晚宴的时候,组织方的一个人谈及孩子姓氏的问题时说:“在我们这里,如果小孩跟他妈姓,那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这有什么呀,我的两个孩子都是随妈妈姓的,我从来都没有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接过话题的是我同行的一位朋友,他担任一家德资公司的总经理,爱人是大学教授,自然是有一定身份的。

就我们家来说,孩子没有出生时,我们就计划一个随妈妈姓,一个随爸爸姓,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双方老人的一致同意,达成了我们重要的共识。都说要尊重女性,平等地对待女性,孩子随母亲姓,应该是尊重母亲的方法之一。我在苏州最好的几位朋友,但凡家中有两个孩子的,都有一个孩子的姓随了母亲,这几个朋友的共性是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都在单位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

是否要两个孩子,必须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经济压力。两个孩子的成本并不是1+1=2,也就是说并不是养两个孩子成本是养一个孩子成本的两倍,如果老二都使用老大的旧东西,除了吃,前几年成本并不大。但养孩子的成本不仅是吃穿,巨大的教育投入是必须面对的,假如不符合所在地的入学标准,就有可能需要读私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外地人还可能要回乡就读,这都是需要大人认真对待的问题。此外,两个孩子有没有人带,大人有没有精力辅导孩子学习,都需要家长考虑清楚。“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负担太大,原本相对稀缺的资源还要被两个孩子分担,这样对两个孩子的成长都可能不太好。

从我们家两个孩子的培养过程来看,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家长的心态一直在转变。对于老大来说,她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新衣服、新玩具、新书,集所有大人对她的爱于一身,她的物质条件显然优于妹妹。对于老二来说,她的衣服、玩具、书当中许多都是姐姐用过的,她的物质条件显然不如姐姐。但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更懂得老二需要什么,对老二有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力,更理解与尊重老二。尽管物质上她可能不及姐姐,但她对生活的热爱比姐姐更胜一筹。不是父母更疼爱谁,而是父母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成熟。

有一种情况,我坚决不建议要第二个孩子,那就是认为孩子是负担的家庭,这种家庭最好不要第二个孩子——心理上原来就存在的抵触情绪更甚于物质上的匮乏。我相信把第二个孩子看作是负担的家庭是培育不好第二个孩子的,即使勉强生下来,两个孩子相互间也不会有很深的感情,可能会使家庭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第二章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法国)别跟孩子做交易

孩子到底怕不怕打针,还真难说。当孩子在医院刚出生时,被接生医生注射第一支疫苗时,孩子甚至不会哭,通常只是在拔针时才哭一下。而后来,许多孩子到了医院,还没有开始打针就已经鬼哭狼嚎了。在打针的地方,常常是所有孩子都在哭,哪个孩子不哭倒好像对不起一起来打针的小伙伴了,于是干脆也哭吧。

小溪在前期打针时也会哭,有时还会拼命反抗。

两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带她去打针。

前一天我告诉她,明天要去打针,她吓得马上要哭,我问她为什么还没有打针就哭呢?她表示害怕,说打针疼。

我告诉她:“小溪,打针的确有些疼,打了针,可以少生病,这样以后打针就少了,但是打针不是特别的疼,只是有些疼而已,如果你想做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孩子,就应该不怕打针,也不要哭,因为哭也没有用,哭完还是疼。”

她想了想,答应了。这是给孩子做好一个铺垫,让孩子有心理预期。有些家长瞒着孩子,骗孩子去,结果孩子一到医院发现要打针,就疯狂地抗拒挣扎了。

第二天,我带她去医院的路上,告诉她:“待会看看有没有非常勇敢的不哭的小朋友,你帮爸爸找一下。”“好的!”小溪小声说,显然她还是害怕,但心情平缓了一些。此时,应该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打针以外的地方。

到了医院,因为是疫苗注射日,所以到处都是孩子,哭喊的孩子一片。门口有卖氢气球的,气球飘在空中,有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我看到有的家长提前给孩子买了,也有的说如果愿意配合打针的话,就打完针再给孩子买。我们没有买气球,也没有告诉小溪她要配合打针的话,我就给她买。之所以这样,只是不想让孩子认为这是一种交易,而是想让孩子学会坚强。

看到那么多小孩哭,有的家长苦苦相劝,孩子还是不愿意;有的说,打完就买好吃的,好玩的;有的说,打针一点儿也不疼;有的说,你看人家比你还小,都打了……我只告诉小溪:“勇敢的孩子才是最棒的,我相信小溪是个勇敢的孩子,而且哭还是疼,因为哭也没用。”

于是,小溪含着眼泪走到抽血的护士面前,我蹲下来,小声地和她说:“小溪是个勇敢的孩子,把自己的手给阿姨吧!”

小溪缓缓伸出自己的小手,将自己的手交给了护士阿姨。护士应该是位年轻的母亲,她一直有些烦的样子,因为每个抽血的小朋友都像和她打架一样。此时她突然看到这样一个自己主动伸出手来的小朋友,倒是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原来紧锁的双眉慢慢舒展开来,继而用非常温和的语气说:“来,小朋友,把小手给阿姨,一会儿就好了!”

抽完了血,尽管有眼泪在眼中,小溪也没有哭出来。我立刻表扬她是个勇敢的孩子,问她疼不疼,她的回答是有些疼;问她是不是非常疼,她表示也不是非常疼。

出了医院,我买了一个氢气球给她作为礼物,告诉她,勇敢的小朋友应该获得礼物,这个奖励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先承诺的。

从此,再遇上打针,小溪慢慢地也不怕了。待她再大一些时,即使是挂吊瓶,也会勇敢地看着护士扎针,因为她明白:“哭也会疼,哭也没用。”早上起得了床“宝贝,快起床,你看看都几点啦?”

宝贝在床上翻了个身,非常气愤,不理会大人。“再不起来就掀被子啦,要迟到啦!”

孩子气呼呼的,不理会大人,即使起来,也非常不爽,甚至流着眼泪,一种不起床没有办法的样子,一种被逼迫而无可奈何的状态。大人则不停地数落孩子——自己六点就起来为他做早饭了,他都这么大了还不理解父母的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叫孩子起床,从柔声细语到正颜厉色再到暴跳如雷,直到最后的掀被子,险些动用武力。弄得每天早上就像打仗一样,父母和孩子都不得安宁。

人生后三十年睡不着,前三十年睡不醒。

我想此刻正在读书的大人们,大家都应该有过小时被大人叫醒的难受感觉吧,曾经的痛苦忘记了吗?如果没有忘记的话,为什么会重复这种做法去为难你的孩子呢?

其实孩子叫不醒不能怪孩子,因为这是由人的生理决定的。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够10个小时,如果晚上9点睡觉,第二天早上7点起来是比较适合的。但现在的家庭晚上9点睡觉常常是很难做到的,哪家的父母能9点就睡觉?

大人早些休息,为孩子早睡觉提供一个大环境。如果全家的灯都关了,孩子自然就睡下了,而且孩子通常都是缺觉的,孩子睡眠比成人要好许多。如果实在有事情要做,也应该等孩子睡着了,大人再起床做尚未做完的事情。

改变叫醒孩子的习惯。把“快起床,时间到了。”这样的字句转变成“孩子,你的大白兔一夜没有盖被子呀?! ”听到这话,他一般会起来看看他的大白兔。“孩子,今天要不要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吗?”听到这话,他一般会睁开眼睛回想他的课程表。“孩子,昨天爸爸梦见你长了双天使的翅膀,飞了起来,你长了没有呀?”他可能会起来检查一下他有没有长翅膀。

我们家还有一个叫醒孩子的方法——就是让姐姐去叫醒妹妹,或是妹妹去叫醒姐姐,她们通常一边叫“姐姐”“妹妹”,一边亲吻对方,当醒来的孩子,看到她喜欢的姐姐妹妹时,就会抱在一起,此时大人会说:“妹妹来看姐姐起床啰”“姐姐来看妹妹啰”,继而孩子就高高兴兴地起床了。

让孩子自己管理时间。一年级的时候,我送小溪上学。有时她拖延,我也不着急,让她真正体会迟到或者即将迟到的匆忙感。有一天送她上学的时候,因为她在家逗留了不少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些,快到学校的时候,她看到校门口的同学们不多了,明显地紧张了起来。“爸爸,今天是不是要迟到啦?”她紧张地问我。“是要迟到了,不知老师在不在教室等着你呢?”“啊,那我们快一些呀!”听到老师可能在等自己后的小溪更担心了。“好的,我们快一些,以后你可以穿衣服快一点儿,洗脸快一点儿,这样你就不会迟到了,我们明天开始速度快一些,爸爸叫你起床,你就马上起来,好不好?”“好!”小溪大声回答,我们一路小跑向学校赶去,所幸没有迟到。我相信这次经历对孩子不无益处。

晚上的时候,我显得不经意地问小溪:“咦,小溪,今天早上怎么样呀?有没有迟到呀?”

此时小溪有些害羞地说道:“等我到时,全班只有两个同学还没有来,我进去一会儿老师就进来了。”“噢,那就好。你看多险哪,要吸取今天的教训哟,小溪以后早上再也不会赖床,洗脸、吃饭也会加快,对吗?”“对!”小溪认真地点头。

晚上回来教导孩子,一定要和颜悦色并且用语要恰当,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责备孩子,否则孩子本来对自己行为的羞愧会演变成对抗,觉得大人在翻老账羞辱她。

让孩子自己控制时间,更能帮助孩子自己学会有效地掌控时间,让孩子明白自己才是时间的主人。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就会很好地安排起床时间。家长要把闹钟时间定在孩子起床的那个点,比如7点起床就是7点响,不能把闹钟定在6点半,等闹钟响后让孩子再睡30分钟,等到7点钟才叫孩子起床。让闹钟准时响,让孩子按时起床。这样不给孩子留出赖床和拖拉的工夫,反而会促使她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说完再见请立即转身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口全是送孩子的家长,很容易看出,不同的家长表现的行为不同。“妈妈,妈妈,我要回家!”“妈妈,妈妈,不要走!”

常常听到孩子这样的哭喊声,许多家长一步三回头,有的家长站在门口,难过地看着孩子,不舍得离去。

我想说的是,将孩子送到学校或者幼儿园后,请立即转身。原因很简单,家长的软弱导致了孩子的软弱,家长的优柔寡断造成了孩子的优柔寡断,因为孩子一直在模仿家长。

曾遇到一位母亲,孩子第一天上学,哭喊着不让妈妈走,那位母亲很心疼,就在教室外待了一天;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依然如此。

大家试想一下,结果会怎样?

母亲最终还是让孩子能独立上学了,但孩子的这段经历可能成了一生中被同学嘲笑的话柄。同学常常嘲笑他不勇敢,上学还要妈妈陪着,孩子被别人嘲笑的时候,有时会涨红着脸与同学争吵,有时会低头不语。一个在学校经常成为同学笑料的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而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溪入园的第一天,因为需要请外婆去送,我就提前告诉外婆,送完就走,不要表现出恋恋不舍,否则孩子不能很快适应,从而让孩子变得不坚强,总去寻求大人的帮助。实际上,外婆也是这么做的,外婆将她送到学校,小溪就被玩具吸引了,外婆便没有逗留直接转身回家了。

我们不能经常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问题,孩子即使有依恋大人、想妈妈的情况也属于正常现象,但孩子就需要从小体会离别的感伤,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可以让孩子独立成长。吃完早饭才可以去上学

常常在上班的路上,看到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吃早点。也会看到年轻人买了早点,提在手上,想来可能是去公司后再吃。

在工作中,我也会遇到在办公室吃早饭的人,能在办公室吃早饭的人有一个共性——职务不高。我们有一个经验,就是新招聘来的大学生,能吃完早饭来上班的,升职加薪的速度普遍都比较快。还有一个经验,就是从来看不见高管会在办公室吃早饭,他们都有坚持在家吃早饭的习惯。当这样两种不同习惯在职场相遇时,清早到公司,上司很难愿意和一个正在吃早点的人谈工作,或许本来打算将工作安排给A,看到A正在吃早饭,于是给了B。久而久之,B的工作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工作能力越来越强,而A的工作越来越轻松。当公司决定提一名主管时,领导是提拔A还是提拔B呢?如果公司决定辞退一个人,是辞退A还是辞退B呢?这就是懒驴效应,懒驴的结果不是被杀掉就是被卖掉。

培育孩子需要许多年,而真正的回报只有两个:一个是健康的人格,另一个是步入职场后的工作成果。孩子的起跑线常常是从步入职场才真正开始,家长的所有投资都是希望孩子在职场获得成功,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只是铺垫,包括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这个起跑线的好坏,是在孩子孩童时代就决定了的。

因为能坚持在家吃早饭的人,常常有着一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叫自律。

此外,孩子在家吃完早饭去上学,还有许多好处。

首先,在家中比较卫生,这种卫生无论是食材、制作过程,还是碗筷,免去了外面塑料袋装、纸包、灰尘污染等。

其次,能让孩子体会生活。当清早孩子起床时,看到家长已准备好早饭了,知道家长起得更早是为自己准备早餐,会心生感激之情。

最后,孩子会充满自信。孩子按时起床后,洗脸、刷牙、在家吃完早饭,收拾好一切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孩子的精神状态会非常好。一个精神状态良好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喜欢孩子的人越多,孩子就越有自信。孩子不辛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写作业到9点,太辛苦了,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了,他的任务是学习。”“孩子真不容易,既要学习,又要上兴趣班。”“孩子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干脆不要上高中了,读个职业学校就算了,还可以早点儿参加工作,早点儿挣钱。”

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到底是孩子真辛苦,还是孩子被你认为辛苦?

一个孩子打3个小时篮球,还受了伤,他辛苦不辛苦?一个孩子玩10个小时游戏,眼睛都睁不开了,他辛苦不辛苦?

当一个孩子真正融入了学习氛围之中,他从来不会觉得自己辛苦,他会从中汲取营养和快乐。反之,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他哪怕是做一点点的功课也会觉得自己辛苦。

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从未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家长的想法常常影响着孩子的想法,当我们家长总认为孩子辛苦的时候,孩子一定认为他或她是全世界最辛苦的小孩,当家长与别人诉说的时候,孩子会突然发现原来他过得如此辛苦,他原有的正能量会被负能量一点点的抵消掉。让孩子学会去赢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小鱼能逃得过大鱼的捕捉。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时,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罩住它的瓶子后,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在它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习惯性愚蠢”。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小溪在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学习画画,有的时候她一边画一边说太难了,根本就学不会,然后一副要放弃的样子。

此时家长光在边上鼓励已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会觉得大人的鼓励是在欺骗她,因为她尽管努力依然不能画出呀。这时,我们可以故意降低难度,比如对那幅图的内容进行简化,这个简化不能是直接去掉图中的东西,直接去掉东西孩子会看得出来。如果是一棵树的话,我们可以用一根长棍来代替,一朵花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描述,偶尔再帮着画一两笔,帮孩子完成这幅画,让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

小溪在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开始背英语单词了,有一天,老师要求同学们背出pear(梨)、apple(苹果)、potato(土豆)、orange(橙子)和pumpkin(南瓜)这几个单词。这么长的单词,对于记忆力平平的孩子显然是不容易背出的。如果孩子写了很多遍,读了很多遍依然不会的话,他会逐渐失去信心,而此时如果孩子记不住,强迫孩子记,继而又被家长认为“笨”的话,那家长这些不经意的做法,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先记住几个最简单的单词,默写时从简单的单词开始,让他很容易的就将第一个单词写出来,遇到比较复杂的单词会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孩子将单词写出来,这样能让他在单词拼写中获得成就感。

只要孩子能基本默写出来(多一个字母少一个字母关系不大),就给予适当的鼓励:“小溪,你看,通过你的努力,是可以默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要认真学习,不怕困难,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对了,你以前学的那个关于‘困难’的课文叫什么来着?”此时,大人假装出想不出来的样子给孩子看。“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小溪马上就背了出来。“对!我们以后遇到困难还怕不怕?”“不怕!”

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不仅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过早地给他们传授偏难的知识,确立过高的目标,任凭孩子如何努力却总也达不到,每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孩子会越来越没有信心,表现也会越来越糟糕。在孩子的生活里,倘若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笨头笨脑又畏首畏尾的孩子。家长要忍住总为孩子作主的行为

两个孩子在一起争夺同一个玩具,一个家长在劝说自己的孩子:“你比弟弟大,把玩具给弟弟玩,好不好?”另一个家长则说:“还给哥哥,改天妈妈给你买一个!”两个孩子都不妥协,争夺继续,两个家长都为孩子的行为生气,甚至打了孩子,两个孩子同样觉得非常委屈,最终变成4个人都不愉快。

此时,没有赢家,更没有成功者。孩子认为家长帮着别人,家长则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太小气。

其实,在这里我们不能怪孩子,因为孩子都有一种保护欲,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又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是更好玩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要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矛盾,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解决。

一天,我们带小溪去买衣服,两件外套,一件黄色的,一件粉色的,穿到身上后,小溪自己非常犹豫,觉得两件都漂亮。同一个款式当然不需要都买,因此让她挑一个她自己喜欢的。其实,我和她妈妈都认为粉色的穿在她身上更漂亮一些。

然而最终,她决定买黄色的,我们都希望她去挑粉色的,理由是粉色的更漂亮一些,此时她又一次变得为难了。

这里,其实是我们家长犯了错误,错误的用自己的审美观念来影响孩子了。更错误的是本来说好让孩子自己决定的,却又反过来干涉孩子。

为孩子决定的行为有几个明显的欠妥之处:(一)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力,对自己的决定能力产生质疑;(二)让孩子失去了成长机会,其实孩子即使决定失误,也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鼓励孩子犯错,因为每次错误,正是她提升自己的机会;(三)让孩子增加一些不满的心理,觉得家长怎么老是反复;

孩子的命运应该由他自己主宰,他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家长必须做的事情是事后要提醒孩子:你与别人争夺玩具的行为对吗?从中你获得了快乐吗?是玩一个玩具好,还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好?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东西,你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当星期天不知带孩子去公园玩还是游乐场玩,向孩子征求意见时,孩子的回答是,都想去。但两个地方位于不同的方向,而且要赶时间,于是大人会说,今天就去公园吧!

家长越心急,越容易替孩子做决策,这种决策多了,孩子自己的决策能力就弱了,这显然不是家长想要看到的结果吧。孩子,勇敢地参与竞争吧

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刚上小学的小溪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校园运动会。小朋友们对于运动会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小朋友积极报名参加,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参加。其实即使是愿意参加的孩子也必须要参与学校的选拔,选拔后小溪入围了他们班的决赛选手。参加接力赛,而且她是第一棒。

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兴奋伴随着紧张,期待伴随着忐忑。她担心自己跑得不够快,她期盼自己能拿第一名。

当发令枪响的时候,她显然被枪声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向后躲了一下才出发,起跑已经慢了半拍,而对她们团队来说更糟糕的是,后面两个小朋友出现了接力棒掉棒的情况,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面对这样的一个成绩,我们去安慰她,也让她自己体会输掉比赛的失落感,因为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利,作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经历期待、失望、伤心、忧虑、喜悦等不同的心境对她来说是有好处的。而我们之所以积极地鼓励她参与这场比赛,是因为这是一个参与良性竞争的机会。

2012年,伦敦举办第30届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个回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没有丝毫的亮点,但是他的下一句话却让我们陷入沉思:“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如果我们想去磨炼孩子的意志,那就应该告诉孩子,人生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而要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你就必须勇敢地去参与竞争。学习别人的优秀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为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有时嘲笑别人成绩不好,有时嘲笑别人还不会骑自行车,有时嘲笑别人还不会游泳。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孩子,一定有其缺陷或不足,没有完美的孩子,因为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家长。

那为什么要孩子学习优秀呢?

目的是培养孩子谦虚,让孩子从小就有虚心好学的精神,优秀从无止境。让孩子知道自己不会的东西,并不代表别人都不会。

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一无所知。”故而我们即使面对人品再差的人都应该有学习的内容,至少可以从他或她身上看到人性的弱点,提醒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生病时,需要坚强的是家长

小溪6个月大的时候,一天夜里总是哭,我们时而被她哭醒,当时大人也困得厉害,她就一个人一直哭。我半醒的时候,看着她一边哭一边玩手指,然后迷糊地睡着了。后来她又哭了起来,孩子妈妈告诉我小溪身上好热,是不是发烧了。我量了一下体温:39.2℃。

我们顿时睡意全无,立即起来去儿童医院。

在候诊的时候,我与她妈妈心急如焚,总希望医生立即诊断小溪,但前面的队伍前进的速度却总是那么缓慢,那情景,怎一个急字了得。

终于看了医生,医生给小溪服了药,大约过了10分钟,小溪哇哇地吐了,把吃下的药都吐了。于是我们又紧张地去问医生,医生平静地说,那等半小时再吃一次。

一夜无眠。

恨不得自己发高烧,觉得孩子好可怜,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爱莫能助。为此我甚至请了一天假,并让在家休息的外公特地赶过来照顾孩子,但讨厌的是孩子的发烧总是在反复。

这是小溪的第一次生病,让我刻骨铭心。

6年后,老二小舒6个月了,我知道小孩到第6个月可能要发烧了。6个月时,小舒果然发烧了,巧合的是那天我自己也高烧39.2℃。小舒发烧后,我们全都没有她姐姐患病时的那种紧张感,我只是认为,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

生病的孩子总是很可怜,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他们只能用哭声来告诉大人他们的痛苦,此时孩子需要大人浓浓的爱,应该多抱抱,让他们获得温暖和安全感。

两个孩子在同样的月龄生病,我的心态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成长。

由于许多父母也非常年轻,而且中国的家长在做父母之前常常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就直接上岗了,因而生平第一次遇到孩子生病时出现着急、紧张、恐慌的情绪是难免的,此时爷爷奶奶就应该站出来安抚父母,因为只有大人镇定了,才能正确地判断和应对困难。孩子,无论你出身如何都应该努力

据统计,北大、清华的学生多来自老师、公务员和企业高管家庭。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时发现,1978年至1998年,北大学子来自农村的比例约占30%,而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10%左右。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它是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上层社会。此后拍摄组每隔7年采访这些孩子一次,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来自上流社会的约翰和安德鲁在7岁时就已经养成了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的习惯,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会上顶级的私立高中,会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再然后进入政坛。而中产阶层的男孩7岁时就拥有自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来自底层的男孩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而贫民窟里出生的保罗,甚至把“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之后,他们56岁。来自上流社会的约翰成了企业家并致力于慈善事业,安德鲁成了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他们的孩子继续接受着精英教育。中产阶层的孩子中的大多数人依然是中产,也会有个别滑落到了社会的底层。底层社会的保罗成了泥瓦工,他们大部分人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围绕着这个纪录片,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这个世界不相信弱者的眼泪,也不相信虚妄者的鸡汤。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穷人只会越来越穷,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地穷下去。这让许多出身寒门的人几近绝望,那作为平民的普通父母,会不会觉得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是在社会固化的年代,给我们仍留下了一条通道,就是努力!孩子需要努力,家长更应该努力,因为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与榜样。

我曾告诉两个女儿,孩子,我们不贫穷,你们的许多同学也并不贫穷,爸爸妈妈努力为你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是生活都需要大家的努力,因为努力的孩子和努力的父母才让人觉得幸福,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生七年》中并不是每个贫穷的孩子都是穷人,其中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小孩,他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而且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我承认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但我们绝不可以过早地给孩子下结论,绝不持有努力也没有用的理念,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三章善良的源泉来自内心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马克·吐温(美国)爸爸与孩子两个人共吃一只鸡腿

孩子妈妈电话中告诉我,家中做玉米饼吃,还剩下最后的一小块,小溪不让别人吃了,理由是爸爸还没有吃到,要留给爸爸。

回到家中,看着那块玉米饼,其实我当时身体非常不适,不想吃任何东西,看着孩子特地省下来的东西,于是吃了起来。

其实,孩子之前根本不是这样。

当家中有两个同学来的时候,比如同学想玩她的白兔玩具,她立即表示自己要玩白兔玩具;当同学听故事机的时候,她立刻表示自己想听故事机;当同学想看A动画片时,她却想看B动画片。总之,处处与别人争,不愿妥协,不愿让步,也谈不上分享。

有一天,我约小溪一起出去走走,一路上谈话并不多,到了邻里中心,我问她要不要买什么东西,她说不需要。走了一会儿,我问她要不要吃肯德基,她给了肯定的回答,因为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们都饿了。

走进店中,我们两人买了一只鸡腿,强调一下,是两个人只买了一只鸡腿。

当一只鸡腿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问她:“一只鸡只有两只腿,我们家平时都给谁吃了。”“外公吃了。”“应该是我吃了,都让我吃了。”小溪纠正了自己的回答。“那么应该给谁吃呢?”我问道。“我也不知道。”“那以后由你来分配好东西,好不好?”“好!”“现在我们只有一只鸡腿,而我们两人都想吃,那么应该谁吃呢?是否要分享一下呢?”

她认同了我这个观点,点了点头,于是她吃了一口递给我,从情感上来说,只有这一个鸡腿,我应该留给孩子吃,但此刻我必须吃,要让孩子看到,与别人分享是一种付出,而不是奉承式的客气,于是我咬了一口。

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在类似于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真吃,要真正地让她体会付出,才能使孩子真正进步,如果此刻没有吃,孩子根本不能真正进步,而在她自己非常渴望独自享用的时候,能愿意付出,这就是一种进步。

做人要厚道。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厚道,请不要嘲笑他的软弱。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吃大亏,因为他被别人厌恶。愿意吃小亏的人,是一种心胸与情怀,心胸大了,格局就大了,正所谓心胸决定格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