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当基层记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9 13:22:2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泳成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这样当基层记者

我这样当基层记者试读:

前言

这,是一个农村青年追逐记者梦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基层记者实现记者梦的时光印记。

这,就是与您见面的青年励志、乐业敬业的新书——《我这样当基层记者》。

本书由中国新闻史界泰斗方汉奇先生题写书名。他年近九旬,广东普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本书同时由年逾古稀的恩师、中国新闻教育界名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邱沛篁先生作序。

本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近70万字。全书共有四章,分别是梦想篇、实践篇、作品篇和理论篇。每章由多节组成,纲目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同时收录领导、同行和采访对象对本书的评价。全书以章节内容为重点,以时间顺序为主线,以第一人称为主要表达方式,突出反映作者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梦想成真,成为记者,又如何扎根基层、务实勤劳当记者的成长工作历程,还反映作者取得哪些方面的业绩、得到怎样的评价、又有什么新梦想等等。点点滴滴的付出、收获和追求,汇成文字,跃然纸上。书中内容丰富多彩,从梦想、求学到工作,又从工作、学习到梦想,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品味人生,别有滋味。作者17岁时有了记者梦想,当了17年的一线记者后出了这本书,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件好事——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小结和提高;对他人来说,是一种分享和借鉴。书中涉及的文章作品,除署名外,均为作者陈泳成所作。全书文风平实自然,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操性、趣味性、典型性和借鉴性,特别适合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记者行业内外广大青年阅读,可以说是青年人实现梦想、成就人生的活标本和好读物。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衷心祝愿作为读者的您开卷有益!第一章梦想篇国因梦而强盛,人因梦而精彩。记者梦是我的人生梦。十七岁的时候,我就有了记者梦。后来,历经挫折磨难,仍然一心逐梦,大学新闻毕业,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记者路上,我扎根基层,持之以恒,乐业敬业,埋头苦干,奋发有为,执着追求,愿成名记,梦伴今生……第一节十七岁梦想当记者

1986年夏天,十七虚岁的我就梦想当记者。

这个梦想的产生,来自田间干活时与父亲的一次闲谈。

父亲陈炳耀,字尊宗,1947年11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大陇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与爷爷陈章术、祖爷爷陈文仁一样,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他只读过四年书,没多少文化,常年与土地打交道,以种田为生,养家糊口。母亲刘香、大姐陈咏君、大哥陈泳辉、二姐陈泳华、妹妹陈粉华、弟弟陈咏群和我,经常到田里帮忙干农活,如插秧、种麦、种菜、种柑、种李、种甘蔗、种甘薯、种木薯、种淮山和种花生等。我们总是起早贪黑,到田园里忙这忙那。根据不同农时,从事不同农活。每种农活,都有多个环节的事要做。我们时而整地,时而播种,时而除草,时而浇水,时而施肥,时而喷药,时而采收,乐在其中。

198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夕阳西下,菜园生辉。山风拂面来,凉意心中生。我和父亲在村里狗头菜园地里一边拔草一边谈话。“咱们大陇是怎么来的?”我问父亲。“听老祖公说,大陇先祖是从福建莆田迁入潮汕(州)后,由南溪公社竹浦乡迁来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父亲回答说,“因为先辈人认为这里是一大片的田垄,所以称‘大垄’。后来,乡里人觉得‘土’字旁‘垄’与‘阝’字旁‘陇’同音,且大家又比较喜欢‘阝’字旁‘陇’,所以就用‘大陇’。不同时期,对‘大陇’的叫法有所不同,如‘大陇乡’、‘大陇寨’、‘大陇管区’和‘大陇陈’等。”“大陇一直就是纯农乡村吗?”我好奇地问。“在我的印象中,大陇就是一个以种田为主的农业村。村里到处是山地、旱地和水田,以前主要是种植水稻、甘薯、小麦、甘蔗、松杉等,现在主要种植蕉柑、甘薯、淮山等农作物。当然也有榨糖厂、灰窑厂、砖瓦厂、柑厂,以及养鱼、养猪和绣花等工农副业,不过都不成什么大气候,大家主要还是靠种田为生。”“我觉得我们农村人都很勤劳,人也很好事,”我接过话说,“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记者来采访报道。”“是啊,我们农民就是没人来宣传!”父亲用抱怨的口气说。“我们村有过什么较有名的人物没有?”我不解地问。“就是有明末清初岁进士陈伯盛,清朝封赠官阶正三品武义都尉陈月初、正五品武德骑尉陈鸣凤,有早期参加共产国际、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陈宁,有抗美援朝烈士陈景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陈树成……”父亲兴奋地说,“大陇属红色游击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陇有华侨吗?”我又问父亲。“大陇华侨较少,大陇又不是那么大。”父亲说,“以前,大陇人大多都是在乡里务农,外出发展的人很少。许多人文化水平较低,有出息的人也很少。现在,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重视,大陇人也较争气,出现了人人敬仰的大学生。你看,人家陈俊才今年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多荣耀!”“我以后也要上大学。”我坚决地说,“争取当一名记者,为我们大陇争光,也为我们农民说话!”家乡仙灵岩景区红心石刻表明坚如磐石的记者梦。第二节高考没份补习两年

带着记者梦,我进入了高中。

1988年9月,我考进了普宁一中就读高一(1)重点班。第二年,学校文理分班,我被安排到高二(5)文科重点班。次年,我升学就读高三(5)文科重点班。1991年6月,高三毕业的我,因为被学校淘汰考试而分流,因而没有参加当年7月的高考。

没参加高考,我的前途一片迷茫。在我们农村孩子的心目中,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就是想给自己找条新出路、端个铁饭碗。这时的我,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哪里有出路?哪里有饭碗?我该怎么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深感对不住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一直在农村务农。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想读书,可由于爷爷反对没读成。父母经常对我们讲,他们由于没认识多少字,文化水平低,吃过不少亏。他们不希望我们子女像他们那样受苦、受累、受气,于是对我们子女寄托着厚望。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希望我们读好书,更巴望我们能够上大学。在我们农村孩子的心目当中,读书是为了寻找出路,走出农村,出人头地。可如今,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我该怎么办?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家,与父母商量怎么办。父母说,尊重我的选择,也支持我的选择。我选择回家务农,或者出去打工,或者回校补习,他们做父母的,都会非常支持。无论我选择做什么,他们都希望我能成功、有出息。

我回想我的读书历程:小学一年级虽然留级,但是从复读小学一年级起到初中二年级,我一直都当班长,成绩也总是在班里数一数二。初一入团以后,初中三年,我一直都当班里的团支书。初三那一年,我还被评为普宁县“三好学生”。中考时,我因几分之差,无缘进入全县重点中学普宁二中,只能就读次重点中学普宁一中。在普宁一中读高中时,我是内宿生,经常住在学校。校园内及周边有许多书摊,我成了常客。从书摊那里,我得到了许多函授信息。我如获至宝,积极参加了书法、杂文和新闻的函授学习,多次给《普宁青少年报》写稿。从1990年7月至1991年7月,我还函授了河北新闻与文学学院新闻专业,正是读高三那一年。在高二和高三期间,我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也到市区流沙参加过全县团员代表大会。1991年高考前夕,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按往年一样,进行考前淘汰考。我不幸被淘汰出局。

原来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优秀生,为什么落得如此狼狈呢?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但也许更重要的是我有些好高骛远,心存杂念,精力分散,没有全力以赴集中心思来备考高考。我没有埋怨学校的淘汰分流制度,我只怪我自己没有好好把该读的书读好。

经过一番思量,我选择了回普宁一中补习,进行复读。

回校参加补习班学习,我常常背诵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以这首诗来激励自己,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心态来自我调整,排除干扰,一心一意读书学习,全力以赴备战高考。

为争分夺秒学习,我总是起早贪黑,学习于教学楼最顶楼楼梯角。晚自习十点以后,大家都回宿舍睡觉。我回宿舍刷了一下牙,又回到教学楼,从教室搬了课桌和椅子到最顶端楼梯角,拿出已备好的电灯和插座,从楼板路灯接下电来学习,一直到深夜十二点才回宿舍睡觉。第二天早上五点半,我又准时出现在那里学习。一个小时之后,我把课桌椅等恢复原状,然后参加学校的早操运动。

我是学校后七座内宿生宿舍舍长。我的起早贪黑学习都是自己的秘密行动。为了不影响大家的休息,我与负责宿舍区大门安全的学生干部王安辉联系,得到他的支持,配了一把大门钥匙,方便早晚进出。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明白“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在学习中,我铭记旬况在《劝学》中的名言警句:“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我常常把它当作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1992年7月7日,我参加了有生以来第一次高考。广东高考,单科满分总分是900分,总分满分也是900分。结果,我的总分成绩是567分,比代培线还少1分,当然这次高考是名落孙山。《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补习第一年考不上大学,我再补习第二年。

这一年,我承受了巨大压力,父母也承受了巨大压力。我的哥哥陈泳辉,补习两年之后,也还是名落孙山。我再补习一年,会不会重蹈覆辙?大家心里都有这么一个疑问。村里有人甚至冷嘲热讽,多次当面挖苦我的父母“骨头硬”,考不上大学还老是让孩子补习!父母没说什么反驳的话,只是苦笑。他们在家里鼓励我不要想那么多,别管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自己再努力,再争一口气。

补习第二年,周围很多亲戚朋友都很关心支持我,给我信心和力量。开学不久,得知我又到普宁一中补习,已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补习同班同学方华君专程回母校看望我,还给我带来了两本学习参考书,一本是《英语语法》,另一本是语文方面的书籍。随着高考的临近,在洪冶中学读高中的弟弟陈咏群还专门到教室送给我一本《最后冲刺50天》数学备考资料。

在多方的关心支持下,我树立信心,调整心态,化压力为动力,讲究方法策略,注意劳逸结合,注重寻找差错原因,重视学科平衡发展,积极备考。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备考成绩稳中有进,常常处于补习文科班里前三名,得到了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刘邦光、语文老师陈大健和英语老师陈尊典等的赏识。

我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第三节魂牵梦萦川大新闻

1993年6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开始了。

考前填报志愿,大家都不知道到时的高考成绩怎样,只能根据平时备考的情况作大概估计,再按照高等院校的招生资料来填报志愿。这样一来,有点瞎蒙的感觉。

在填报志愿时,第一批第一志愿是我最难抉择的。

在填报志愿之前,根据1992年的招生资料,我本来是想好要填报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可是,看到1993年的招生资料,武汉大学招的是广告学专业,而这一专业,我认为读后不是跑外勤当记者,所以只能寻找其它院校。

在几所相关专业院校中,我进行筛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我认为都是新闻学专业的重点院校,一个也不敢选,然后在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这两所大学中进行比对。从来在南方没出过远门的我,从中国地图纬度上去考虑,认为兰州大学比较偏北,冬天较为寒冷,生怕自己会水土不服,便选择了纬度与广东偏近的四川大学。这样,我把四川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填写成我的高考第一批第一志愿。

班主任刘邦光老师接过我的高考志愿表,仔细看一看,然后拿起笔,把我的第一志愿所填内容划掉,把第二志愿华南师范大学的内容用箭头调到第一志愿位置。他关心地对我说:“能上华师就不错了。”

刘老师那是经验之谈。从普宁一中文科补习高考成绩来看,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也就是700多几分。而从近几年国内新闻专业院校招生成绩来看,分数线一般是在720分以上。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我认为,我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记者。我心中的记者梦由来已久。我如果没填上志愿,就一定没机会上新闻学专业院校,会留下人生大遗憾。如果我填上去了,也许还有一点希望。即使到时成绩上不了新闻专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我也无怨无悔。说简单一点,填不填,是我的事;能不能被录取,不是我的事。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谢过了刘老师的善意指导,还是坚持了原来的选择,把志愿表重新抄写一份交了上去。

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取得了总分744分的好成绩,超出第一批录取分数线45分,在普宁一中补习文科班创造了奇迹。我和老师,还有亲戚朋友都很兴奋。

刘邦光老师把我叫到学校里,说要想办法帮我改志愿,把第一志愿改为广东省内重点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看着老师这么热心,我犹豫了一下,勉强答应了。可是在踩自行车回家的路上,我觉得还是要坚持自己的选择,于是马上返回学校,请刘老师不用费心帮我改志愿。

就这样,我再次选择填报四川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四川大学东门第四节大学追梦学练结合

1993年7月底,我接到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入学录取通知书。亲朋好友,老师同学,一片欢腾,纷纷祝贺我考上理想大学。我也非常激动,因为我可以继续追逐我的记者梦了。

9月10日傍晚,我按照入学通知时间,如期到四川大学报到。迎接我的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学兄学姐,还有已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潮汕籍老乡学子谢镇锋等。在他们的帮助下,尤其是在90级化学系老乡学子陈喜文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入学报名、体检等手续,成为四川大学新闻系93级本科班学生,被安排住进了川大学生公寓宿舍楼三舍635房间。

第二天,辅导员杨效宏老师与我们新生见面,介绍相关情况。按照学校的安排,从9月15日开始,我们入学新生都会被送到四川邛崃86299部队军训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训,然后回学校上课。

回到大学校园,我和四川大学及其新闻系逐渐有了直接接触和认识。四川大学,简称川大,创办于1896年8月27日,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研究型大学,被誉为西南地区第一学府。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校训,以“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校风。川大新闻专业创办于1981年9月,1985年6月正式成立新闻系,是国内几所有名新闻大学之一。新闻系主任邱沛篁教授是中国新闻教育界的名师,系副主任吴信训教授,系里的老师向纯武、吴建、郭亚夫、黄晓钟、周啸天、黄成炬、杨效宏、姜英、董天策、肖娅曼、王亚川和李少军等,都是新闻教育行家。我为自己到川大新闻系就读感到自豪!

1994年,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简称四川联大,原四川大学校区称为四川联大东区,原成都科技大学校区称为四川联大西区。同年12月,四川联大与四川日报挂牌成立新闻传播研究所。邱沛篁教授任所长,向纯武副教授任副所长。1995年7月,四川联大新闻系成立广播电视研究所,吴信训教授任所长。1995年11月,新闻系发展为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吴信训教授任副院长,曾繁铭副研究员任党委书记,吴建副教授任党委副书记。

从大一到大四,我们上了好多课程,主要分四大类:基础类、公共类、选修类和专业类。基础类课程有:基础写作、文学概论、法律基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著作权法、英语、体育、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公共类课程有:形势教育、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成才。选修类课程有: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西方哲学概论和中西文字处理。专业类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电视新闻、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学、广播工作概论、电视专题创作、报纸编辑学、英文报刊导读、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当代世界新闻传播和中外新闻佳作欣赏。

各门课程都有导师负责给我们传道、授业和解惑。他们有的根据指定教材进行教学,有的带着自编教材和讲义讲学。例如:邱沛篁教授给我们上新闻采访课程,把他的《新闻采访艺术》、《新闻采写手册》和《新闻采写与研究》等专著推荐给我们学习。吴信训教授给我们上电视专题创作课程,黄成炬老师给我们上新闻学概论课程,吴建老师给我们上新闻摄影学课程,向纯武老师给我们上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郭亚夫老师给我们上外国新闻史课程,王亚川老师给我们上基础写作课程,黄晓钟老师给我们上新闻写作课程,周啸天老师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姜英老师给我们上报纸编辑学课程,肖娅曼老师给我们上新闻评论课程,李杰老师给我们上美学课程,李少军老师给我们上电视新闻课程,董天策老师给我们上公共关系课程……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育,深入浅出地教学,让我们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综合的处事能力。

在大学里,我荣幸地从书本上认识了中国新闻界两位普宁籍的大人物:一位是黄天鹏,另一位是方汉奇。

黄天鹏(1905-1982),别号天庐,1905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流沙南街道马栅村,是中国新闻学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刊。他曾任上海《申报》主笔,继任《时事新报》主编、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继续从事中国新闻学的教授、研究和出版工作,著述有《天庐论丛》、《中国新闻事业》和《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等近30本。

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系广东省普宁市洪阳镇古份村人,是中国新闻史界的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已出版有《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和《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等学术专著,还发表了130多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其传记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和《世界名人录》(美国)。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家乡人,令我感到万分亲切和自豪。我觉得普宁人搞新闻是有出息的。因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记者梦,以他们为荣耀,以他们为典范,决心为实现自己的记者梦而好好读书、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课余时间,我经常到大学校园图书馆看书、借书。在那里,我读过的书少说也有近千册。除新闻专业外,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人文、计算机等,甚至还涉猎理科方面的书籍。我读过许多伟人的传记,给我很大的启示。大量名人的传记,使我感悟到: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为民众、为社会、为人类,乐观进取,全力以赴,锲而不舍,奋斗不息,有所作为,无私奉献。我很欣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更佩服他那日理万机的奉献精神。在书海中,我汲取了许多营养。

进了大学校园,我就一心想读好书,为将来当记者打好基础,加上路途遥远,所以没怎么回家。即使是寒暑假,我也留校学习。

学校对我们留校生非常关心,都举行活动,如勤工俭学、吃团年饭、看电影等丰富我们学生的假期生活。例如:1996年2月16日(腊月廿八)中午,学校在校内红瓦楼餐厅举行迎春团年饭。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学工部负责人、退休老教师和留校学生出席了团年饭。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曾繁铭、副院长吴信训、徐皓同学和我同桌吃饭,共庆佳节。这些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学领导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大学校园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大学校园里,也有不少说潮州话的潮籍学子,还有潮籍老师尤力教授、洪大章教授和杨希都教授等。这些潮籍老师和学子,向来都会组织老乡同学会,经常举办联谊活动。我常年与大家保持联系,也就不会感觉孤单和寂寞。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毕竟不像中学。中学阶段,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大学里,除了学习外,还要主动规划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我参加了学校心理协会,认识了许多朋友。周末时,我们一起聚会、聊天,有时组织郊游,有时开展舞会。

后来,我成了四川联大东区潮汕老乡同学会主要负责人,时常走出了校门,加强与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邮电学校等院校潮籍老乡的联系,也参与组织开展成都高校潮籍老乡篮球联谊活动。

1996年4月,我积极参加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我以“蜀潮连四海 情谊润九洲”为主题,起草大会开幕词。该联谊会是四川省民政厅批准的社团组织,我成为该会的理事之一。

大学期间,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坚持学以致用,学练结合,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社会实习实践活动,扮演学生记者、实习生、实习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角色,从事新闻采写实践练习。

我的采写作品《铁龙联四海 潮汕变通衢——在川部分潮籍专家谈广梅汕铁路》,发表于《揭阳日报》、《汕头日报》和《潮州日报》上;采写作品《蜀潮联四海 情谊润九州》发表于《汕头日报》上;采写作品《中国大西南有个许义忠》和《“企业贵人”卢道猜》等,发表于《揭阳日报》上;采写作品《多快新活强——记首届校运会报道宣传工作》、《一场充满掌声的报告》、《院士报告 催人奋进》、《丁聪来到大学生中》和《为消防教育作奉献值得——记“义务消防员”郝孝庄》等,发表于《四川联合大学报》上。

1996年8月-1997年1月,也就是大四上学期,四川联大新闻学院安排我们大四学生实习。我回广东潮汕地区揭阳日报社《揭阳晚报》实习。

实习期间,在《揭阳晚报》记者郑培亮、蔡逸龙、李贤、林伟初、张晓生、陈少鹏、林武欢、黄晓星、张晓驯、涂英鹏、郑岚、黄宇生、黄鹂、李丽和王炀等的指导带动下,我较快地熟悉了业务,独立采写了一些新闻作品,发表在《揭阳晚报》上,如《招工市场貌热实冷》、《管管这些乱闯的“野马”》、《头盔,沿街店铺竞相出售》、《他乡月亦明》、《连遭车祸 姐弟双亡》、《婚宴消费折磨青年人》、《筑构一座跨国界的桥梁——揭阳市外文翻译工作者扫描》、《三岁毛孩 活泼可爱》、《跨越国界的爱——记刘百扬的曲折婚姻故事》和《炒股,为何呈“牛市”——揭阳近期股民热探访》等。同时撰写文章《不朽的潮汕魂》发表于揭阳人民广播电台《静夜知音》节目中,撰写《广播解说要有现场形象》发表于《揭阳视听周报》上,撰写《侨乡应有侨胞纪念馆》和《“断层”可以避免》发表于《揭阳日报》上。

大四下学期,我们回四川联大校园读书。除上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外,主要任务就是撰写毕业论文。

要完成学业了,我对自己求学生涯进行了回顾。我写成文章《乐观进取 茁壮成长——回顾我的求学生涯》,作为留念。

在导师向纯武教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大学毕业论文《报业经营管理要讲究有效激励艺术》的撰写和答辩。

1997年7月,我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本科毕业证书,同时被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在离开四川联大前夕,我们新闻学院93级本科班毕业生集体合影留念。学院院长邱沛篁教授、党委书记曾繁铭研究员、党委副书记吴建教授、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周啸天教授和班主任杨效宏副教授,与我们一起拍照合影,留下珍贵时光的印记。这时候,师生情深,难舍难分。各位恩师祝我们工作顺利,前程似锦,他们再三勉励我们:到单位要好好干,干出点名堂。

四川联大潮籍老乡师生举行了毕业老乡送别茶话会。尤力教授、杨希都教授和洪大章教授都鼓励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多为家乡做贡献。尤力教授还专门叮咛我说:做人做事可以不求number one(第一),但要谋求only one(唯一),以后从事新闻工作,要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多的信息。

我感谢恩师的教导,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学校园。

毕业第二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发展成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吴建教授为副院长。母校教育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与好友(从左至右)陈忠城、郭思斌、陈楚雄在川大东门。与校友师兄(从左至右)卢锐文、洪继宇、谢镇锋在川大校园。大学毕业合影。前排左二至左七分别为:陈泳成、周啸天、邱沛篁、曾繁铭、吴建、杨效宏。与尤力、王志伟、洪大章、杨希都、闵家琳、董树民(从右二起至左一)在川大校园。在川大潮籍师生联欢活动上(杨希都 摄)。在川大校史馆。第五节回乡办报梦想成真

大学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问题了。

1997年,全国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开始实施就业新政策,从原来统一分配向统一分配与双向选择相结合。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若自己找到用人单位,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发函到学校,再由学校推荐到人事部门分配就业。若毕业生自己未能找到用人单位,则由学校推荐该生回原来所在地人事部门分配工作。

在《揭阳晚报》实习结束之际,我欣闻自己家乡普宁市开始筹办市委机关报。在《南方周末》主编李益伦和中共普宁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陈俊良的引荐下,我与正在筹办《普宁报》的主要负责人、普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佳生见面交谈。得知家乡普宁新闻人才缺乏,我就想到自己大学毕业之后要回家乡帮助办报。我的想法得到了林佳生等领导的支持。

大学毕业前夕,四川联大新闻学院举行本科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国内许多单位都踊跃参加,现场争着要人。广东粤北也有一个电视台到现场招人。那个电视台的招聘代表得知我是广东潮汕人,对我非常热情,游说道那边有一位领导也是潮汕人,非常欢迎我到那边去工作。我婉言谢绝了。另一位四川籍同学被当场招聘前往工作。

洪大章教授的夫人蔡嘉琪高级工程师也非常关心我的就业问题。她说她有一个同事的丈夫当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问我要不要请其帮助推荐就业。我跟她说,家乡普宁正在筹办《普宁报》,我已与有关领导取得联系,初步达成就业意向,接收就业的相关资料已送达四川联大新闻学院,我还是回家乡工作吧。

1997年7月,我带着相关资料离开大学校门,回家乡广东省普宁市人事局报到。

1998年2月18日,我被普宁市人事局分配到普宁报社工作。同一天,我就到普宁报社报到,几天后便开始工作。

初到普宁报社,即使办公楼是普宁市政协老办公场所,室内设施较为陈旧,但我还是觉得一切都是新的。

第一个新是见到了一批新同事。除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普宁报社总编辑林佳生和副总编辑张丹青两位领导外,其余都是第一次见面。比我先到一段时间的有赖伟杰、谢礼炮、陈胜鑫和赖建平,与我同时到普宁报社的有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研究生毕业生杨岚、暨南大学新闻本科肄业生张夏阳、暨南大学新闻大专毕业生李跃波、韩山师专中文大专毕业生郑能斌、广东女子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官曼萍。大家都比较年轻,充满着青春活力。当然,我们几个刚出校门的青年,自然还带着明显的书生气。情系中华,根在潮汕(林新 摄)

第二个新是普宁报社新设立,《普宁报》新复刊,开始迈上新征程。普宁报社是新设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由中共普宁市委宣传部主管,主要负责复刊《普宁报》的采编出版工作。该报创刊于1956年,是中共普宁县委的机关报,先后使用过《普宁农民报》、《普宁报》和《大南山报》三个名字,1961年因故停刊,1997年进行试刊,1998年2月10日开始正式复刊为对开大报,成为中共普宁市委的机关报。1998年3月13日上午8时,普宁报社举行庄重而简朴的挂牌仪式。中共普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焕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普宁报社总编辑林佳生共同为普宁报社挂牌揭幕,推开报社大门,带领年轻的普宁报人迈上办报新征途。

第三个新是普宁报人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是办报新手,需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和探索。新设立的普宁报社工资福利较少,头几个月还没有工资可发。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干劲十足,丝毫没有什么计较。办报业务方面,上至报社领导,下到采访司机,大家都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来互助互勉,共同进步,形成了乐观进取的办报氛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报社领导林佳生和张丹青的带领下,大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报原则、晚报风格”的办报方针,走“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之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在出版周期方面,从原来的每周二出版扩大为每周二、周五出版;在出版刊号方面,从广东刊号GD-0312升格为国内统一刊号CN44-0062;在内容形式方面,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双重喉舌的作用;在征订发行方面,从1998年5月开始,由普宁市邮局负责公开征订发行,发行量年年稳中有增。《普宁报》一路欢歌前行,受到了中共普宁市委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工作中的年轻普宁报人。(赖伟杰 摄)与普宁报社第一届领导班子及全体同仁在一起。(赖伟杰 摄)

我到普宁报社工作,一直在要闻部,主要负责《普宁报》第一版的新闻采写、组稿改稿、编辑画版和出版校对工作。从一名新闻采编人员成长为助理记者,又从要闻部一般人员成长为主管全面工作的要闻部副主任。

回家乡办报,我梦想成真,成为真正的新闻记者。我很兴奋,也很勤奋。一年360多天,我几乎天天都处于亢奋状态,处在忙碌当中,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忙不完的事。一年从头到尾,日日夜夜,想的总是新闻工作,做的也总是新闻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我有事把事做,无事找事做。一切都围绕新闻工作来转,努力做一名称职的新闻记者。

在工作当中,我的记者梦实现了。不过,渐渐地,我意识到,记者责任重大,作用巨大。记者是新闻事件的采写者、记录者和见证者,也是新闻舆论的控制者、操作者和传播者,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新闻传播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新闻记者。记者社会责任重大,尤其是在舆论导向的把握上。江泽民同志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正是这样,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要求、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要求是顶尖一流的。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真正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也正是这样,我严格要求自己要不懈努力,当好一名记者,当一名好记者,干出点样子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语)。

2002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为了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我主动靠近党组织,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普宁市直工委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就到了2003年。这一年6月中旬,我和赖伟杰等同事到珠海市参加广东省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班学习。已在暨南大学任教的恩师董天策教授在培训班上再次为我授课,使我受益匪浅。我决心以更大的热情来当好记者。第六节报社停办仍当记者

有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突然发生,而且变化要比计划快得多。从珠海培训回来不久,一个消息传来:全国县市报要缩减,《普宁报》有可能面临停办的命运。

原来,2003年下半年,全国报刊进行全面性、大规模治理整顿,要大刀阔斧砍掉一大批县市报。报社领导得知消息后,马上汇报有关领导,商讨对策。经过多方努力和商讨,结果只能按上级要求,准备从2004年1月1日起停办《普宁报》。后来信息表明,全国400多家县市报仅保留48家。

当时突然得知《普宁报》要停办,我才意识到要为自己寻找后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汕头《羊城晚报·粤东周末》采编人员招聘广告,于是前往应聘,成为兼职记者。《普宁报》要停办的消息不胫而走。报社人员的去向问题成了普宁市委和有关单位领导关心的话题。普宁市计生局局长方键同志在我的一次采访活动中,公开欢迎我到该单位上班,主要负责宣传工作。我与他认识于1996年4月。当时,他在普宁市政府办公室工作,随普宁市政府代表团到成都参加四川潮人海外联谊会成立大会。他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好领导,对我一直有良好的印象。可是,我的人生志向是想当记者,结果只好婉言相谢。

2003年10月,一直对党和党的新闻事业无比向往和执着追求的我,再次向普宁报社党支部申请入党。同年11月7日,经党组织批准,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

为了我的记者梦,我找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局局长陈俊良,请该局“收留”我。他表示同意我加盟普宁市广播电视局。

2003年12月30日,《普宁报》出版总第1070期。这标志着,与我们相伴而行近六年时光、连续出版了567期的《普宁报》,再一次定格在历史的时间点上。普宁报社全体同仁,依依不舍,一起向读者朋友告别,纷纷表达六年报社眷恋之情。我以《无愧无悔》为题表达自己的心境:“无愧就是对几年来的新闻工作问心无愧,无悔就是对自己所选择的记者职业深感无悔。”

翻开这段时间出版的总共567期《普宁报》合订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一共发表文字稿件956篇(其中专题报道和专版44篇),新闻照片185张幅,同时编校第一版版面183个。这些稿件和照片,其中不少是来自基层、社会和群众。如《三名村民合办电 一度农电五毛钱》、《南阳:万众一心筑就致富路》、《老伴》(《恩爱的晚年》)、《生女生男一个样》、《这黑夜也该到头了》和《流沙中华街片区拆迁改造工程系列报道》等获奖作品就是如此。

可以说,《普宁报》六年,使我梦想成真,给我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大舞台。与此同时,《普宁报》又为我取得了一些荣誉,使我年年都有作品获奖,还光荣地被评为2001年度普宁市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我衷心地感谢《普宁报》!与普宁报社第二届领导班子及全体同仁在一起。(赖伟杰 摄)2003年12月30日,《普宁报》总第1070期第一版。复刊近六年的《普宁报》合订本。

2004年1月2日,中共普宁市委组织部介绍我和原普宁报社同事杜恒春等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局安排工作。我按时报到,于春节后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局属下的普宁市人民广播电台社教部上班,仍然当新闻记者。

2004年11月,经党组织考察批准,我光荣地成为中共党员。

2006年1月,普宁市广播电视局改制为普宁市广播电视台,仍为正科级事业单位。2006年4月,我被安排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专题部,任专题部副主任,继续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享受副股级干部待遇。普宁市广播电视台外景。普宁市广播电视台主楼。在普宁电台录音编辑室中工作。在普宁市广播电视台电视编辑室中工作。(郑瑶瑶 摄)与普宁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部人员(左二起)黄继龙、肖文瑶、罗云燕、郑瑶瑶、马少游、官曼萍、杨翔雁、陈景锋、杜恒春、杜可风在办公室。第七节基层名记梦伴今生

2006年2月,在《南方日报》工作多年的四川大学校友师兄洪继宇给我打来电话说,刚好有一个机会可以到南方日报社工作,主要负责把握广告专版的政治关,问我要不要去。我告诉他,我目前的工作还算比较稳定,虽然工资待遇尚属一般,但是我以工作和家庭为中心,各方面都能兼顾,也比较安于现状,不想跳槽接受新的挑战。

在我的人生理想里,我最想的就是当一名记者。大学毕业之时,我既然选择了回家乡当基层记者,没有到大媒体去谋高就,我就要既来之则安之,埋头踏实地干。毕竟,普宁是我的家乡,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与我相伴的妻儿,有助我成才的恩师,有关爱提携的领导,有友好合作的同事,有需要回报的乡亲,有值得珍惜的受众……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知足常乐,感恩回报,辛勤劳动,无私奉献。

普宁虽然是县级市,但历来是新闻事业的沃土。

这里,孕育了许多中国新闻界名人。他们当中,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刊的中国新闻学先驱黄天鹏,有中国新闻史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方汉奇,有高级记者、中华全国记协第三届理事会书记处书记孔迈,有高级记者、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现任《人民日报》金台书画协会副会长的陈特安,有少将军衔、高级编辑、曾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的庄汉隆,有主任编辑、曾任《南方周末》副总编辑、现任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兼《时代潮人》杂志社社长的李益伦……

这里,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媒体:《普宁报》和普宁市广播电视台。前者创办于1956年,历经两次停办,留下闪光足迹。后者创立于1988年,是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荣获许多荣誉。

这里,成就了我的记者梦,使我成为一名基层记者。我日夜在家乡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挥洒热汗,努力做一名奋发有为的新闻工作者。

从2009年9月起,我除了作为普宁电视台专题采写的撰稿人外,同时兼任专题节目《社会窗口》和《商城聚焦》栏目的编导。

从2010年9月起,在领导的关心下,我享受了正股级干部待遇。我非常知足,也非常感恩。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更好地工作,以更好的成绩来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和栽培,回报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爱和鼓励。

2012年新春,老领导林佳生引荐我到深圳谋求发展,但我还是决定继续留在普宁当基层记者。

基层记者,社会需要的职业。记者职业,社会作用越来越明显;记者队伍,群体人数越来越庞大。基层记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党为民,辛勤耕耘,默默付出,发光发热。基层记者,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记录者、见证者、传播者和推动者。基层记者,虽苦犹荣。

基层记者,应该有为的职业。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工作非常重要。当基层记者,能够很好地接地气,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基层记者,我要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要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

基层记者,敢于梦想的职业。从业多年,我为梦想而奋斗,更为梦想而追求。作为基层记者,我要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更好地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我开始梦想成为一名基层名记者了……

我梦想中的基层名记者,就是扎根基层、大智若愚、德才兼备、敬业有为、达观奉献和公众认可的一线新闻工作者。说具体一点,就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刻热爱基层和人民,忠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恪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保持敬业乐业良好心态,精准把握新闻导向,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乐当新闻战线老兵,多出鲜活新闻精品……

2014年5月,我产生了出书梦。书名拟定为《我这样当基层记者》。接着挤时间展开各方面相关工作。我想通过出版这本书,对自己的记者人生来一个小结与提高,希望更好地推动以后的新闻记者工作,同时给他人提供分享与借鉴。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9月中旬,书稿出来了。我把书稿送给有关人员阅校、订正并征集意见,同时邀请有关领导、媒体人和采访对象指导和撰写书评。大家热情支持,在百忙之中挤时间给书稿汇聚了许多智慧和能量。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恩。

10月下旬,我带着书稿到成都市母校四川大学拜访恩师邱沛篁、吴建等教授,拜会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熊瑜教授、副社长陈忠林先生、社长助理兼营销总监梁胜先生,到首都北京拜访乡亲方汉奇先生和陈特安先生,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邱沛篁、方汉奇和陈特安三位老前辈给了我很大鼓励和教导。邱老应邀给《我这样当基层记者》一书作序,赠给我《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一书,鼓励我继续好好干,为母校争光。方老应邀给《我这样当基层记者》一书题名,赠给我《发现与探索:方汉奇自选集》专著,勉励我在今后的新闻记者工作中能有新的探索、发现和作为,为地方和国家的新闻事业做贡献。陈老应邀给《我这样当基层记者》一书撰写评价,赠给我其个人著作、“新时代记者文丛”《美加采风》一书,鼓励我要不懈努力,坚守新闻战线,力争当名记者,更加有所作为。此次蓉城和京城之行,我有了很大收获!

我知道,《我这样当基层记者》一书,是我记者历程的一个阶段性产物。它的出版发行,有积极的意义,会激励我更好地走今后的记者人生之路。

我决心用今生的精力,努力去追寻我的基层名记梦!聆听恩师邱沛篁教授的谆谆教导。与恩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吴建教授在母校川大。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家里,得到方老的赠书勉励和教导。喜迎朝阳的普宁市广播电视台发射塔。第二章实践篇实践出真知,这是非常正确的经典名言。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真的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新闻实践,最早开始于求学年代。在普宁一中读书时,我就多次采写校园新闻,发表于《普宁青少年报》。在四川大学读书时,我经常采写新闻类稿件,发表于《四川联合大学报》、《揭阳日报》、《揭阳晚报》、揭阳广播电台和《汕头日报》等媒体。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以《普宁报》和普宁市广播电视台两家地方主流媒体为宣传平台,结合地方实际,从事新闻采写报道这一新闻一线实践工作。同时与《羊城晚报·粤东周末》保持密切联系,在新闻实践中发表一批新闻作品。正是这样的新闻实践经历,使我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也逐渐走向成熟和成功。那么,在新闻实践中,我是怎么具体操作的呢?这里,我将以一个小主题为一节,翔实汇报如下——第一节边学边用进入角色

1998年2月,我到普宁报社报到上班,正式走上新闻记者工作岗位,开始从事《普宁报》的新闻采编工作。我虽是大学新闻专业科班出身,又在新闻媒体单位实习过,但是,正式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还得从头开始来学习和探索。正是这样,我边学边用,边用边练,逐渐进入角色……

普宁报社是新设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由中共普宁市委宣传部管理,主要负责复刊《普宁报》的采编出版工作。该报创刊于1956年,是中共普宁县委的机关报,先后使用过《普宁农民报》、《普宁报》和《大南山报》三个名字,1961年因故停刊,1997年开展复刊前的试刊工作,1998年2月10日正式复刊,成为中共普宁市委的机关报。

2月25日,我第一次以普宁报社记者的身份出门采访。当天上午,中共普宁市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普宁市党政办公大楼举行。我被派到会场采访报道。会议结束后,我回报社写稿,标题为《中共普宁市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稿件完成之后,我呈送普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普宁报社总编辑林佳生同志阅改。他加了三行副标题,集中概括会议的主要内容,叫我重新抄好呈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益城同志审定。稿件经领导审定之后,发表于1998年3月3日《普宁报》第一版。这是我记者生涯的第一篇新闻作品。

当时的普宁报社,许多人员都是初次参与办报,特别是我们几名大中专毕业新生,基本没有什么办报经验可言。整个报社,只有林佳生同志曾在揭阳市委宣传部工作过,又筹备试刊了一年《普宁报》,有了一定的办报经验。因此,他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老师。他手把手教我们改稿件、订稿签、列稿单、画版式、贴大样、做校对、出小样等,带领我们全面熟悉普宁报社工作的每个环节,鼓励我们尽快上手,独立操作,快乐办报。

师傅领进门,修炼靠本人。在林佳生同志的带领和教导下,加上副总编辑张丹青同志的热心指导,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我是一个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新闻从业人员。除了新闻专业知识外,其它领域的知识我涉猎得较少,故而深感学识浅薄。而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求整体素质要高,学识要渊博,既当杂家又当专家,属通才型人员。这怎么办呢?没有他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磨炼、磨炼、再磨炼。

我快速调整好心态,把心沉下来,用一颗学习的心来对待工作,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报社的领导是我学习的老师,同行同事是我学习的老师,采访对象是我学习的老师,各类书籍是我学习的老师,社会各界是我学习的老师……只要是自己接触的人、事、物,我都是以学习的心态面对一切,吸收能量。哪怕是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放弃再学习。在家里查阅资料。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大学时经过新闻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新闻工作中能坚持以学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把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我逐渐走上独立采写、拍摄、编辑、画版、校对的办报道路,进入记者的角色和行列。

1998年12月,经普宁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次认定、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我具备助理记者专业技术资格。1999年1月起被普宁报社聘任为助理记者,开始使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新闻记者证。在普宁报社宿舍写稿。

为更好地提高新闻业务工作能力,2003年6月,我参加了在珠海市举行的广东省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班取得合格证书。

2004年1月,我从普宁报社调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台工作,被聘任为助理记者。同年12月,经揭阳市新闻出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我具备记者资格。2005年8月,我参加在广州市举行的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学习新闻理论专题、广播电视法规、广播电视管理和新闻业务知识等科目,取得合格证书。2006年2月起被普宁市广播电视台聘任为记者。

到普宁市广播电视台以后,我主要从事广播专题的采制工作,持续近两年半时间。接着便从事电视专题的采制工作。由于广播电视与报纸的工作特点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所以我集中时间精力进行记者角色调整和完善,继续在学习中开展新闻工作。

2006年,我参加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从业以来,我每年都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等活动,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2010年3月,我开始使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版新闻记者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