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1 21:08:52

点击下载

作者:薛有才,刘纯舫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文化学

体育文化学试读: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一个跨学科的大领域。笼统地说,就是从文化的特殊视角或领域对体育作出一些必要的分析。这不仅是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来探讨体育基本理论的各因素,也是对于体育本质及其价值更为深入的认识。

本书是笔者对体育文化学的一些初步思考,其内容主要着重于对体育文化一些问题的反思。

什么是体育?应该站在什么角度理解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内涵是什么?古希腊、古中国体育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同点是什么?古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文化根源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体育的文化价值?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以及中国体育文化内部的冲突都包含哪些内容?他们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常常萦绕在我的思维中,但是,苦于自己知识与哲学文化功力的不足,却思而不得其解。本书无力也无意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解答,而仅仅是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心得,并与大家讨论。

本书的特点有三:一是从大家熟知的体育文化事实出发来阐明体育的基本精神与文化意义;二是运用现代社会学、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讨论体育文化问题,特别是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探讨;三是把体育文化基础理论作为研究的重心,尽力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体育理论层面有所突破。

本书追求的是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只有“对话”与相互追问,才可能对上述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的解答。笔者是抱着认真负责与求学的态度来参与这个讨论与对话的。

本书的基本理论假设为:(1)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也就是说,体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应当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2)社会学的批判理论。也就是我们应该自觉地对体育文化作出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反思,并不断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

本书从四个角度讨论体育文化:体育文化观念;体育文化史;体育文化价值;体育文化冲突与发展。

关于体育文化史的研究,本书采取内外史结合的方法予以讨论。这就是说,除了注意那些著名的体育家的思想和重大体育事件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内史)外,还要注意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外史);除了用现代体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体育发展,还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体育发展,也就是采取一种历史的观点来讨论问题。由此,体育是体育共同体努力的结果,而且,各个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对体育作出过贡献。进一步地,体育史上也就没有什么绝对的体育文化“先进”与“落后”之说,而只有体育文化各自发展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相对的”快慢区别。

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体育的本质应被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即以体育共同体为主体,并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受一定文化传统指导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体育,则可以清楚地看出体育的文化性质:由于体育工作者在社会中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体育共同体),并具有基本相同的体育观念和相对稳定的体育传统,从而体育文化就是他们所特有的行为方式、观念以及态度等。并且,由于体育的“创造性”,所以体育就具有无限的可发展性。

体育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应该看到整体文化环境对体育发展的影响,还要看到体育对整个文化、对人类历史文化变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这就是体育的文化价值。体育文化价值的讨论不仅应当注意体育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而且应当注重体育对于人们的观念、精神等的影响,并应当更加着眼于体育对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

体育文化的冲突不仅有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还有中国体育内部的文化冲突,如群众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学校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竞技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等。中国体育文化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

作为体育文化学的系统研究,笔者希望从上述四个方面来初步组建体育文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本书为上述目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可惜的是,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已有的工作就具有很多的局限性,特别是通常挂一漏万,仅仅涉及问题的某一方面甚至还未涉及到重要的一面,未能从整体上给出体育文化学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文化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课题,通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本书只是为体育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案或一种借鉴。

恳切希望体育专家、学者以及读者对本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使体育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好地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衷心感谢郑毓信先生“数学文化学”的研究工作对本书的建设性借鉴作用。衷心感谢本书所有参考文献作者的工作。

感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于可红教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岗教授、浙江省体育名师赵军教授及诸多体育专家与同行对笔者的鼓励与诸多支持;感谢浙江科技学院李俊波副教授对于本书所作的基础工作;感谢浙江科技学院交叉预研项目的出版资助;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白冰老师、易昕老师与责任编辑刘纯舫老师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及辛勤劳动,本书是很难完成的。著者2012年10月于杭州

序一

我时常会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些年的竞技体育发展得较好,而群众体育却落后于时代发展与经济发展?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而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却令人担忧?为什么竞技体育的辉煌成绩没有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在减少,在体质下降的同时,也使得竞技体育后继乏人……这一个个为什么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出了问题?体育活动仅仅围绕竞技体育开展,学校教育仅仅围绕考试转,对于体育的价值仅仅停留在表面口号上,而没有深入地研究与宣传。而这些,使得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要么体育就是运动员的金牌,要么体育就是闲时无聊的玩耍。所以,使得体育活动在群体间、在中小学学生间开展得非常勉强,远远不能适应人们身体发展与精神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就必然涉及体育文化的价值以及相关的体育文化基础理论问题。《体育文化学》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作者对于诸如此类的许多涉及体育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作者关于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更是比较深入与全面的。内容涉及体育文化的国家意识层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经济层面、体育文化的科技层面、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等多方面,特别是对于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发展功能的论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作者从体育对象的创造或构建、体育群体行为方式、体育是人类优化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意识和活动、交往文化、生活方式等角度论述了体育文化观,并特别强调体育的创造性特征,是对体育文化观的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

作为“文化”来讲,一般强调“创造性”与“生活方式”,也还强调“影响力”。但我更看重的是“生活方式”。体育作为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会在现代社会甚或未来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提倡“体育生活”,就是作为生活方式的体育文化作用的最好发挥。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余暇时间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引导人们正确地利用余暇时间。也就是说,应当引导人们在余暇时间中来全面发展自己。过去我们埋怨工作太紧张,人如机器,因此只能发挥人的一部分功能,或者说人不能全面发展自己。而随着社会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不用再为生活而发愁,就应当为自己的全面发展而生活。体育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提倡体育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体育文化功能在现代社会甚或未来社会中的作用,主要就是作为“生活方式”的体育。这也正好呼应作者关于体育文化价值的讨论。

关于体育文化,可以探讨的话题很多,作者的研究多是涉及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问题。作者以其特有的学术背景,怀着对体育的热爱和执著,阅读了大量体育以及其他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从“体育文化观念、体育文化史、体育文化价值、体育文化冲突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这些研究弥补了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显现了作者对于体育文化所倾注的情感。

另外,作者在写法上以论带史、史论结合,并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从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作者能够运用近年来科技哲学、科技文化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说,这是体育文化研究的又一个好的思路。

是为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2月于杭州

序二

我与薛有才教授相识已经很多年了。起初,他研究体育应用数学,我们常在一起讨论问题。1994年,他与赵北耀教授、郭邦士教授合作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体育应用数学》一书。1997年全国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上,我们合作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体育专业高等数学教育的研究报告”在大会上交流。

近年来,薛有才教授潜心研究体育文化基础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发表了系列文章。《体育文化学》一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结晶。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文化学、现代体育理论等多种理论,从多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系统的阐述,把我们带入了体育文化的学术境地。作者从体育文化观、体育文化史、体育文化价值、体育文化冲突四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对体育文化的研究,对体育文化现象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为体育文化学勾勒出一个初步的框架。可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好书。

下面,我就比较熟悉的体育文化史、体育文化价值、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体育文化史与体育史研究范式的转换

体育史是体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史是体育史的“外史”部分,其重要性就是其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以及对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借鉴意义,作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与分析体育文化史。作者站在体育思想、文化与人类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文化史,为体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与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站在“体育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对世界体育文化体系的极大贡献。我国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养生理念,以及许多中国人创造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研究中国传统体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体育的价值观与体育的文化观。也就是要站在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站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站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中考察其体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的样态及一个国家的文化史。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实用性”与“娱乐性”特征。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能解释许多中国体育史中的现象。武术体育文化讲求的是“健身”与“技击”,既具有一般体育的健身作用,更有“防身”与“击敌”的作用;同样的,养生体育突出的是体育的“健身”与“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传统体育为什么没有发展为古希腊那样的以“游戏”为特征的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中也有奔跑,投掷,击剑,马上运动,但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是“实用”,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起来“运动会”上的赛跑、跳远、击剑,而是军事上的奔跑,跳跃障碍,各种剑术、棍术、刀术等,当然更不会发展起来竞走这样的“走路”或“跑步”运动。另外,中国人发明了“原始足球”,但并没有将其发展为现代足球,其原因也在于中国传统体育的“娱乐性”。还有,即使像中国古代的“举关”、“举石锁”等类似于现代举重的体育活动,其目的也在于锻炼人的“臂力”,以适应于战争中的枪矛之战。所以,尽管都是举重物,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练习“举关”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臂力以“举矛持枪”,所以,它也不会发展为今天如此平衡的举重运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体育不同于古希腊那样的“游戏体育”。

由上,体育文化史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如果没有体育文化史的研究,仅仅是从体育的“内史”,也就是体育实际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当然也就会得出“中国古代无体育”的结论。因为中国古代的“身体活动”一点也不像现在的体育。目前,我国关于体育文化史的研究还比较少,我热切希望有更多的关于体育文化史的研究成果。从这一点上说,薛有才教授关于体育文化史的研究可以说是开了一个体育史研究的好头。

另外,体育文化史的研究可以说是体育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范式。我国体育史研究一直是以“发现”范式为主,也就是在尽力发现我国过去有什么样的体育的问题(What PE was done)。其实,除了发现之外,我们还应该问问自己是如何做体育的(How PE was done)以及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体育(Why PE was done)。后两个问题正是要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所以,随着体育史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应该注意体育史研究范式的转换。薛有才教授一系列关于体育文化史研究的文章与这部专著,正是适应了这一范式转换的结果,所以就有很多新的观点出现。体育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体育史学科的发展。

二、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体育文化的作用

体育文化价值是体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首先论述了体育作为国家文化利益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与政治有着既想脱离、又无法完全脱离的难解关系。作者通过对古奥运会的分析,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奥运会首先就是政治的产物”的观点,并从体育本身以及国家文化利益、文化软实力建设等不同角度对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对于研究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同样,作者关于体育与经济、体育与科技关系的研究对于相关的研究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于体育文化价值的研究,作者从“体育在人类历史文化变革中的作用”这一崭新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指出,“古代体育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古希腊人的体育观念对古希腊的社会形态有着很大的影响”,“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社会发展互为依托,互为促进”,“体育文化的世界一体化进程,为世界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等系列观点,对于我们了解体育在人类历史变革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我们过去常说体育对于社会有贡献,但把它提高到在人类历史文化变迁的作用还是第一次。

作者对于体育精神教育价值的讨论是深刻的。体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的教育作用。我们过去仅仅重视了体育的竞技价值理论研究,仅仅看到了竞技体育所能代表的“国家风采”,但忽视了体育对人的“精神”构建的作用。事实上,体育的真正作用在于体育对人的“精神”所起到的作用。社会要和谐,人要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体育的精神教育作用。体育在培养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公正精神和开拓能力,强烈的团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勇于接受新的生活挑战与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等,勤于学习,敢于自信,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于他人的信任感,以及精英精神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更不要说对人的健康与身体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正是由于缺少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宣传,所以就出现了对于体育的“短视”,也就有学校教育中不重视体育,家长也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持有偏见等怪现象。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体育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的精神构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深入探讨体育精神构建的教育实施过程,发挥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功能。

三、体育文化冲突与体育文化发展

近年来我一直在做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也在做体育文化的传播研究,特别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认为,体育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开展不力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观念问题是第一位的。人们不能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价值,还像过去把体育看做是“玩”的事情,甚至有排斥体育的行为。例如,学校教育中随意挤占体育课时间,实际就是排挤体育文化的现象之一。同样的道理,在对待中西体育文化的问题上,也是重视西方体育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例如,电视台转播西方的足球、篮球非常起劲,赞助的企业也多,而对于中国国内的比赛赞助、转播相对就少。所以,要发展中国体育文化,振兴民族体育,就必须首先改变体育观念。

作者认真研究了体育文化的冲突,分析了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体育文化发展的若干策略,特别是提出了“以学校体育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文化为主体,以体育文化产业为助力,以竞技体育为表征,管理文化为服务”的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目前我国体育发展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就是举国家之力大力发展的竞技体育也在许多项目上有后继乏人的感觉,而俱乐部为代表的商业体育无论是在运动员的选拔上,还是在商业开发上都受到一定的制约。究其原因,我国学校体育开展乏力与群众体育文化基础薄弱是重要因素。由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种种其他文化的严重制约,所以现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很差,更不要谈到培养优秀运动员了。另外,由于在体育文化观念上的种种错误意识,所以,青少年学生们的体育意识淡漠,体育活动兴趣减少,所造成的影响,不仅是现在他们的体质较差,而且是在他们走出校门后,也不能为未来社会体育文化做出什么贡献。学校体育文化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改变体育观念上下大工夫,在体育文化传播上下大工夫。这也是我近些年身体力行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体育文化学》一书的研究特点

我认为《体育文化学》一书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既注重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又紧密结合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作者在诸如什么是体育,应该站在什么角度理解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内涵是什么,古希腊、古中国体育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同点是什么,古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文化根源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体育的文化价值,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以及中国体育文化内部的冲突都包含哪些内容,他们对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给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同时,如上所说,作者的研究又紧密联系社会实践,研究体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国家文化利益、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学校体育发展、商业体育发展、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上等许多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与发展思路。所以,这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力作。

第二,运用现代哲学与社会学、文化学原理来分析体育文化理论。作者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分析体育文化现象,使得体育文化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关于“古希腊体育与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化思考”、“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思考”、“现代奥林匹克的文化思考”、“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些思考”、“体育与政治关系的哲学与文化思考”等许多篇章都对体育文化现象在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我认为,这也应该成为体育文化研究乃至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努力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

第三,从大家熟知的体育文化事实出发,来阐明体育的基本精神与文化意义。体育理论研究,一定要结合体育文化事实,深入浅出。也就是说,应该做到在大家熟知的体育事实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究,并从理论上解释这些体育文化现象。体育研究,一定要摆脱要么是纯粹的体育现象,不能从理论层面上进行阐释;要么是从别的学科借来一大堆新名词、新理论,但不能结合体育实际的所谓“理论”研究。作者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作者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现有体育文化的资料、观点、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现有的理论、方法、文献资源同时滚动研究的“互动模式”方法,使文献资料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理论更为成熟;通过运用“批判理论模式”方法,对现有的成果进行批判性思考、从整体意义上对体育文化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探究;通过“建构主义模式”方法的多次循环探究,抛弃现有理论中不合理的成分,通过循环的重新理解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建构新的观点与理论。这样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讨论与学习。只有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才会出现更好的理论成果。

第五,也是我在第一部分所谈的关于体育史研究“范式”的转换。作者从文化史的角度,通过对于古希腊与古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外史”考察,得出了一些研究新观点。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推广。体育史的研究要走出一条新路,就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创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后的一些体会。我本人近年来致力于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文化发展研究,所以对体育文化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作者研究的价值也就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权为序。苏州大学体育博士生导师2013年1月,于苏州大学

第一篇 体育文化理念

本篇主要是针对“什么是体育、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文化的具体内涵、体育文化模式”等问题作出回答。事实上,对于上述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这也就提供了关于体育本质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也就是所谓的“体育文化理念”。[1]第一章 模式论的体育观

讨论体育文化,首先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体育?每一门学科都应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这是决定该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的首要前提。体育文化是研究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或者说应当从文化的视觉来认识体育。为此,必须首先探讨“体育”一词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体育是什么?多年来一直是我国体育界争议的一个重要话题。这一争议,引来了体育理论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促进了中国体育理论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在这一章中,首先阐述近年来关于体育概念的讨论与争议,进而阐述笔者的观点。即:身体活动性、游戏与娱乐性、竞技性、教育性与文化性是体育的5个基本特征,由此出发,提出“体育是融健身、游戏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人类身体活动的一种文化模式”。第一节 关于“体育”概念的若干争议

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一词,当然也就没有类似于今天的“体育”“运动”等概念了。在中国古代,“对生命、健康和保健方[2]面的知识,都属于‘养生’或‘修养’(修身养性)的范畴”以及“武术”活动的范畴。当然,还有许多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如蹴鞠、捶丸、角抵、举石等,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归于“游戏”的范畴,还有像游泳、奔马等,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归于“生计”的范畴。[3]

张天白先生指出,我国的“体育”一词是由日本引进的。我国旅日学者崔颖波先生对日本体育概念的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指出,在日本“体育”一词的早期含义是“为了身体的教育”,即体育是“以运动和卫生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初期,日本学者对体育的理解相当于今天我们狭义理解的“为了健康”的体育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兵式体操、户外游戏等运动的出现,体育在日本又进一步被理解为“以运动为手段的为了身体和[4]精神的教育”。这实际上是说,日本体育概念已经由狭义的“为了健康”的体育扩展为“通过运动”的一种教育手段,并强调了体育活动对“精神”的影响。1977年,日本颁布的新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对体育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适当、合理的运动实践”“促进身体健全发展”“培养运动能力和健康、安全的生活态度”,成[5]为“体育”3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实际上,体育一词也不是日本固有的。孟凡强指出,“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并不是日本固有的,它是来自于对西欧语名词的翻译。日本体育学者岸野雄三的研究表明,‘相当于日语中体育的西欧语名词绝不止一个,仅当前用的词就有很多’,并详细论述了相当于体育的英、法、俄的原形词,指出相当于体育的原形词主要有3种:第1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education,法语的Education physique;第2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culture,法语的Culture physique;第3种相当于英语的Physical training,法语的Entrainement physique。同时指出,1930年版的英日词典对体育的解释为:‘Physical culture(or education、training)’,在日本体育一词日译的英语原词一度是以Physical culture为代表。尽管在日本体育概念变迁过程中最终将Physical Education译为体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将Physical [6]culture、Physical training译为体育的历史事实却不能被否定”。

孟凡强还详细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有关体育感念的变化历程。“从体育一词最初引入我国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体育一词并没有教育的含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出版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体育概论》是探讨20世纪初期体育概念在中国变迁难得的历史文献,其中对体育进入中国其含义变迁作了详细的介绍,将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体育概念的变迁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期,体育就是‘体操’(Drill),约1890—1900年;第2期,体育就是‘运动’(Athletics),约1900—1910年;第3期,体育就是‘游戏’(Play),约1910—1920年;第4期,体育就是‘健康’(Health),约1920—1930年;第5期,体育就是‘教育’(Education),约1930年之后。从这一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以后,我国才出现了体育是‘身体教育’,‘体[7]育是以身体活动方式之教育’的表述”。

孟凡强指出,“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③1919年,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认为,‘举凡与身体发育有关系者’均属体育(最广义),‘凡所以运动其躯体者’均属体育(次广义),凡是‘照一定之方法秩序’,‘其主旨专为肉体之锻炼’的运动,均为体育(狭义)。可见当时对体育是“身体教育”的认识还不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体育非常重视。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在全盘否定西方体育思想及其理论方法体系的同时,开始全面学习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引进其体育思想,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体育理论。具体地讲,就是将体育当做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这一体育思想强调增强体质,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并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这一时期我国的体育概念,基本上还是属于“狭义体育”的范畴。我国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是这一体育观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毛泽东曾分别在1950年6月19日和1951年1月15日,先后两次致信前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后来又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口号。

但是,还要注意到,当时出于急于展现新中国的强大等多种政治考虑,也出于急于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考虑,我国体育实际上是在走苏联的举国竞技体育道路,所以,当时的“体育内容却多以竞技[8]运动技术为主”。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明确指出了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的“发展体育运动”的著名题词中的“运动”有比赛竞争的意义,这符合当时我国的政治情形,但同时它又不完全类同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而是既强调“竞技”运动、又强调“增强人民体质”的比较全面的体育思想。所以,这一时期还有另一句著名的口号,那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曾较大规模地对体育概念进行了3次研讨。引起这些讨论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办体育?而如何办体育必然涉及“体育究竟是什么”的大争论。

具体地说,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干扰,但我国“竞技”体育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能力。但此时我们的体育观念还不甚明晰,由于我国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各种世界大赛并先后取得了一些较好的运动成绩,也正是由于这些成绩和金牌的催化作用,“重竞技、轻体质”逐渐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理念,金牌至上的观念模糊了体育的视野,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深思;同时,改革开放后不断有国外的各种体育思想和先进经验被引进,也为我国体育思想的大讨论创造了条件。

1980—1982年,胡晓风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连续发表“关于体[9]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的3篇文章,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首先明确提出了体育的“科学地位”问题与体育“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并从系统思想讨论体育的“整体观”,指出了体育应该打好基础与建立自己的系统理论,明确提出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并由此奠定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系列的文章肯定了“人”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对我国体育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接着,就有了1982年暑期的所谓“烟台风波”中出现的身体教育(PE)与身体娱乐(PR)的大争论:“PE观认为,‘体育’是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被引入中国的,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学校,一经出现就与教育相依相伴,是引入‘体育’概念的本意。只有学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体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其他的各项运动都不属于体育的范畴。持此观点的人指出:中国是在按竞技的方式办体育,在体育中搞竞技,普遍地用竞技体育代替了体育,拿竞技科学当体育科学去研究,把竞技和体育混为一谈,忽视了体育的本质特点,认为竞技运动阻碍了体育的发展,牺牲了绝大多数学生享[10]受‘体育’的权利而为‘竞技运动’服务。”

由烟台争议开始,我国体育界开始了关于“体育”概念的长期讨论。大体上讲,主要是“狭义”体育与“广义”体育之争:

狭义体育,也即学校体育,它与德、智、美等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首先强调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行为;其次,它反[11]映体育的教育功能并强调其不同于竞技体育。

广义体育的内容包括狭义体育、体育锻炼和竞技体育三个部分。[12]这是目前国内运用最多的“体育”概念。

还有一种解释为体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各种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娱[13]乐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的一种社会活动。

另一较好的定义是张洪潭给出的:“体育,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14]产性人体活动”。

董杰把关于体育概念的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15]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此间,在美国、苏联、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并且在诸多专家、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当中首先明确的就是体育的概念问题。董杰把三个阶段中外关于体育概念的主要观点以及相应的研究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阶段中外关于体育概念的主要观点有:

国内:

胡晓风:体育是一种寓教育于运动之中的社会现象,是通过运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1980)

林笑峰:体育是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1982)《现代汉语词典》:(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2)指体育运动。《新华词典》: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教育,以各项运动为基本手段。是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

美国克鲁格:体育是教育过程,它通过教学、学习、锻炼以及方法促使身体得到发展和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运动规则的掌握,解决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1997);克拉顿:体育是人们身体活动的指南,它的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发展社交、情感和理智方面的品质(1977);Sport是一种需要一定的体力或使用某种器械得分的技能的娱乐性或竞赛性活动。

苏联《体育理论概论》:体育属于广义的教育这一总概念。它是保证有目的地形成人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这些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在总体上对人的身体活动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阶段,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2)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3)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这从王汝英、熊斗寅两位先生的有关观点及《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当时的研究还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时,还缺乏整体上的研究;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这与当时这两门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水平是相当的,使得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期国外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将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与中国具有一致性;(2)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研究体育概念,比中国当时的研究视野宽;(3)国外在对体育概念研究时注意区分了体育与玩、游戏、娱乐、竞技等的区别,这一点从有关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对Sport的理解与体育的概念有明显不同。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在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中多从具体情况以及要说明的具体问题出发,将体育的概念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来定义,这一点与中国的研究有根本的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末,Loy在“体育的本质:一个定义的努力”一文中把体育分成作为游戏发生,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游戏,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作为一种社会环境,或社会系统等四种不同情况来给体育下定义,来分析体育。这样的研究比中国不分任何体育问题统一一个体育概念的研究方法要好得多。

第二阶段中外关于体育概念的主要观点有:

国内:《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在中国,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它包括身体教育即狭义的体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1986)

曹湘君,《体育概论》: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1988)

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理论》对体育的定义与上面基本相同。

国外:

民主德国,《奥林匹克百科全书》:在自觉的并且大多是有组织的提高身心机能的练习、训练和按规则进行比赛的基础上,为人的身体教育、在运动项目中达到一定成绩和积极的闲暇身体活动服务的,各社会的措施、条件、因素,手段和活动的总体。(1987)

苏联,《体育理论与方法基础》:体育是社会与个人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满足社会保证人们做好对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首先是劳动的身体准备这种需要的一种活动领域。(1986)

美国,Jay J. Coakiey,《Sport in society》:Sport是一种制度化的竞赛活动,这种活动需要强壮身体的努力,或者与个人运用相关联的复杂身体技术有关,个人参与是通过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所激发的动机实现的。(1986)

中国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从三本比较权威的著作中,即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的《体育概论》和198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理论》,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1)在中国大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尽管这种划分遭到任海先生等人的批评,认为“这种不合逻辑的划分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人为地割裂开来,歪曲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批评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对的,但遗憾的是,中国体育界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较好代替这种划分,并能让大家接受的新的划分方法;(2)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3)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4)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体——人的问题。而围绕着“人”的问题,也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体育就是体育,不能异化”。这种观点受到了张彩珍、吾如仪等先生的批评。应该说,在阶级社会中,体育也应该被打上阶级的烙印,与政治、经济紧密相连。人的发展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5)学者们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已不像第一阶段那样急于给体育下一个定义,而是翻译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成果用以借鉴,并且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体育与Sport,体育与运动等方面的区别,研究较第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

国外同期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以下特点:(1)将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2)Sport成为体育运动的总概念,这种趋势在联邦德国、日本、苏联等国的资料中都有所反映。但在日本出版的《体育原理讲义》中,仍有学者认为体育与Sport是有区别的,认为“体育是有意识、有计划的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活动,是教育的一部分。Sport更多是作为统称各种运动项目的术语而被运用的。而就体育与Sport的关系来看,Sport永远是作为体育的手段、媒介,不能把‘进行Sport活动’直接当做体育”。这说明在日本,当时学者们的认识是有分歧的;(3)对体育概念研究更加深入。如法国里尔大学体育研究中心的科研小组于1985年出版了《从竞技运动的真正本质谈起——竞技范畴的一般性探讨》一书,从逻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竞技运动和体育教育作了全面的分析。这反映了研究逐渐转向对体育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的分化趋势;(4)更加注重体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5)突出了体育的社会性。

第三阶段中外关于体育概念的主要观点有:

国内:《体育概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1995)

韩丹:学校体育就是在叫做学校的社会组织里,由体育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依照教材按课时规定对所有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动。社会体育是指学校之外所有社会成员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社会事项。竞技体育是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系统的科学训练和竞赛,其根本任务是为国争光。(1999)

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对体育定义得相当全面,突出特点是:(1)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3)这个定义是以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学者在体育的“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定义的;(4)将体育归入教育、文化、社会现象之中。

这个阶段中国对体育概念研究的特点是体育概念的内涵继续扩大。1985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体育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卢元镇先生在1997年《体育科研》第四期发表了“21世纪对体育社会科学的挑战与期望”的文章,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康复体育等部分。1999年,韩丹先生在《体育与科学》第2期发表了“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的论文,较全面地对体育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体育概念的文章。但对体育的定义不够精确,并且有用被定义概念解释想要定义概念的情况。《体育科学》2000年第3期发表了卢元镇先生“世纪之交体育运动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按参加体育的群体和活动区域范围,将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划分为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等。对体育各个部分的研究有加强的趋势,并注重各部分的关系。对体育的主体——“人”的认识更进一步。

国外: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Sport and games,泛指那些需要一定体力或技巧的娱乐性或竞赛性活动。(Vol.11,1991)

美国:托马斯,《竞技运动哲学》:竞技运动具有游戏的要素,但在规则、组织性和对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却超过了游戏的范畴。(1992)

日本:新村出编,《广辞苑》:竞技运动是“从田径、棒球、网球、游泳、划船到登山、狩猎等一切含有竞争和锻炼要素的身体运动的总称。”(1992)

由于中国对国外有关文献研究的滞后性,国外对Sport的定义仍基本延续了历史的定义方法。这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外以前对体育概念的研究较深入,因此,才具有如此好的稳定性。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争论各方的主要观点,读者可以进一步参看黄聚云关于我国体育概念争论的论述。黄聚云首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有关的体育观点,并同样把体育概念的讨论分为三个阶段。他从社会学视角出发,重点梳理“体育整体观”与“真义体育观”之间的较量过程,对双方代表人物和观点进行评析。从制约因素、非现实性冲突、范式革新等角度,论述我国体育概念争论的发展机制,[16]介绍我国体育概念争论的历程及主要观点。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有观体育概念的讨论,再简要地介绍一下席[17]玉宝的研究成果。

现代体育源于西方。体育的概念是从英语:Gymnastics(体操,直到20世纪初世界各国都曾将它作为体育的总概念使用),Physical education(体育、身体教育),Sports(体育、竞技运动),Physical culture(体育、身体文化),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体育、体育运动)引用而来的。这些词在我国历史上都曾被译作“体育”。但主要是Sports 和physical education这两个词。主张“竞技不是体育”“体育与竞技分开”也是依据Physical education,Sports的不同含义,对这两个词的不同认识上。

Physical 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1760年在法国报纸上,有人曾用physical education阐述对儿童的教育,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中,也用Physical education论述对爱弥尔的教育。《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而进行的训练”。Physical education从其产生就是作为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学校体育,其使用也局限在学校教育范畴内。随着体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功能的开发和拓展,用Physical education反映现代体育有一定的局限性。

Sports一词源于拉丁语Didortare或Deportare,14世纪英国将其转换成Sports,意为“娱乐、喜悦或愉快地离开原来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Sports其含义和内容也随之变化。由起初的“在户外根据体力而进行的充满欢乐的行动”,包括射击、钓鱼、狩猎等娱乐活动,演变成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娱乐和运动的总称。并随着英语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国际体育和体力教育委员会(ICSPE)1964年指出:“Sports是具有游戏特点的身体运动,是以其本身运动或与他人相竞争为形式的体力活动”。《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泛指那些需要体力和技巧的娱乐性和竞赛性活动。”随着田径、球类运动的兴起、各种竞赛活动的发展,并以其观赏性、趣味性、竞争性逐渐普及、推广至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个领域,Sports的概念外延也在扩大。1975年欧洲共同体委员会通过的《欧洲大众Sport宪章》,将Sport定义为包括竞技运动、野外活动、健身运动在内的广义的身体运动。1987年由德、英、美、法等国家的体育权威人士共同撰写的《体育科学词典》中认为,Sport包括以下内容:1)以竞赛取胜为目的的竞技体育;2)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体育;3)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休养体育、健身体育;4)出于游戏兴趣的大众体育、闲暇体育;5)在特定环境中开展的一些适应职业特点的部门体育和伤残人体育等。德国将“Leibes rziehung”(身体教育)改为Sport教学、体育系改为Sport科学系。教材也全部冠以Sport名头,如:Sport心理学、Sport教授法。法国教育部门也将体育教科书名改为Sport科目。由Sport的演化发展来看,其概念在扩大,虽然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但有作为体育的总概念使用的趋势,其内容涵盖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身体活动领域的一切活动。[18]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立场

由上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体育”的问题,存在着如此多的互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这就涉及对于体育研究的基本立场问题。

第一,尽管不同的体育专家、体育研究者或工作者对于体育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的相关论述可以看成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体育的性质,为深入研究“什么是体育”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可以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更为综合的、辩证的观点进行新的研究。也就是说,关于体育概念的研究必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地分析现有每一个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分析各个观点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找出各个观点最大的共同点,自觉地对现有研究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与辩证分析,给出一个既是对传统研究的继承,又能够体现现代体育观的比较合理的界定。所以,新的研究应该是对现有研究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第二,“什么是体育”的问题应属于体育哲学问题,而关于体育哲学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研究问题与理论时域,这些研究为回答“体育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必然的借鉴。同时,近年来关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也为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研究方法。具体地说,对于体育研究,首先应该从传统的体育观向现代体育观转变。所谓现代体育观,是指体育主要应被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更深入的阐述可以参见2.1:体育对象的“创造”或“建构”下的文化意义)。由于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因此,体育对象也是在不断地创造与发展过程中。所以,体育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那些试图通过下一个“确切定义”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体育概念问题的想法事实上就变成不可能了。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对体育概念进行界定,而是说在对体育概念的研究中应采取辩证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另外,体育文化的研究认为,应该把体育看成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也就是说,体育既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价值标准与研究方法,同时也受到整个人类文化活动的约束。或者说,外部文化环境也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与调节因素。所以,对于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应当注意参考学习其他学科概念的研究方法,从其中受到必要的启发或借鉴。

第三,对于“什么是体育”的研究,不仅要从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理论思考与哲学分析研究,还应该以实际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体育研究与体育教育等所有体育活动)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必要基础。也就是说,能够回答“什么是体育”的问题,应该是活生生的体育活动实践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或者哲学分析。

由此,关于体育概念的界定,不仅涉及体育理论问题或者体育哲学问题,而且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实践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什么是体育”的回答,不仅要能够解决目前体育概念上的分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对以后的体育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的指导。例如,它能够明确回答哪些社会活动属于体育活动,哪些社会活动不应该属于体育活动。再如,它能够对以后的体育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能够指导体育理论研究,而不是产生更多的理论分歧或混乱。

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批判继承性的、辩证(综合)的、动态(发展)的、结合实践经验的基本研究立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三节 体育的基本特征

讨论体育的基本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体育”,以及应当如何来认识体育。体育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身体活动性

身体活动性是指体育中的身体活动性,也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体育学习、体育竞争等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性。体育首先是人的身体的一种活动或练习过程。不论是出于锻炼身体、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出于竞技的目的,都离不开人类的肢体活动。人类在早期就从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得知,通过自身的肢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祛病延寿;并且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和交流传播,出现了一定形式的社会活动——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例如,中国古代的拓关与举石、角抵(又称为相扑)、各类武术活动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的体育表演,古希腊的“奥林匹克”活动,古印度的“瑜伽”等,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传授和推广。著名的体育社会学者爱德华兹(Edwards H)认为,“体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涉及身体运动。这种体力消耗是一个必要的特征,不能过度。没有它,根本没有体育活

[19]动”。

作为体育的身体活动的目的在于发展、娱乐或表现人的身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身体进行“优化”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身体活动对自身生命的优化意识,首先来源于人类对身体发育的认识。人类在早期就从生活实践的体验中得知,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维护健康等。这一点,在古希腊斯巴达人的体育训练中得到印证。远古时期,人类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和猎物,也为了部落之间的争战,他们从各种生活实践中逐渐明白了发育自己身体的重要性,他们发展自己攀登、跑步、跳跃、投掷、格斗等多种技能,以及各种格斗乃至战斗的工具及其相应的技术(如箭、刀、剑、棒、矛及其运用技术,如刀术、棍术等)。其次,人类也从实践中认识到身体活动对人的精神所起到的愉悦作用。如果说,远古时期人们的身体活动更多地是为了生存而为,那么,随着财富与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时代的进步,人类的身体活动逐渐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健康”和“身体的优美”以及表现身体的优美。为“健康”和“身体优美”而进行的身体活动逐渐成为体育的主要内容。“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20]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了‘体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