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7 10:15:48

点击下载

作者:管秀英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试读:

前言

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儿童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儿童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灵性,激发出孩子潜藏在内心的能力。

现代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每个孩子从诞生之日起,本身已经具备了成就自己的所有可能,这种可能就是潜能。他们所拥有的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秩序……就如一粒种子,只要让它们生根发芽,任何孩子都可以成为某方面或几方面的天才。对于每位家长和老师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再加上合适的点拨、引导,帮助孩子成为人才。

其实,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并且这种天赋只能从内部唤醒并获得,而不是从外部学习而来。因此,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并在它发展为可见的能力之前,认真看护、用心引导,这才是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

可是遗憾的是,在这个本来可以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现代社会,反而多数时候人为地阻止了这种遵从天性的教育,把孩子从原创、孤品变成了山寨、赝品,从自然人变成人造人。这是现代儿童教育的失误。

毋庸置疑,父母都想让孩子有出息,成人才,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大人们不断地以“爱”的名义,通过控制、束缚、灌输、强迫的方式,“教”孩子知识,忽略了孩子的天赋秉性,忽视了孩子自动自发的学习能力,武断粗暴、一厢情愿地规划了孩子的人生,在这样教育理念成长下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呆板的、自私的,甚至素质低下。

所幸的是,在相关机构和各种媒体及学者、专家的大力宣传倡导下,很多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逐渐改变之前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式。

鉴于实际需要,本书通过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和活动,向第一线的儿童教育者,特别是家长以及幼儿老师说明在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真正才华的挖掘、发挥中应该如何有所作为。让他们懂得:在认识、激活、调动孩子的专注力、学习力、创造力、自控力、复原力、社交力、仁爱力、财富力的同时,孩子也就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并能用自己的力量最终成就自己。

可以说,本书既是一本关于父母的自我修炼书,同时也是一把开启孩子潜能的金钥匙。作为父母或者幼儿老师,当你读完了这里所有文章,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念框架,这样在遇到各种幼儿智力开发问题时,你基本上就会明白该如何做了。这才是我们所乐见的。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每一位家长和幼儿老师都带去帮助和启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挖掘、施展他们的天赋,获得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第一章挖掘潜智力——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林清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

我们习惯将每一个孩子比喻成一张白纸或者一个空空的容器,再由我们来任意填充、灌输。这其实是对孩子的天赋才能和道德人格的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侮辱性教育。事实上,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每一个孩子在初生时就已经具有了某些独特的天分或才能。这种能力在没有被激发出来之前,是潜藏在身体内的,因此称为潜能。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就好像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宇宙。一个孩子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那么,孩子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呢?相信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给出准确答案,我们只能说:无限大!

儿童心理学权威高尔涅依·丘可夫斯基在《从两岁到五岁》一书中写道:所有的儿童从两岁开始在短时期内成了天才的语言学家。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出生在中国,用不了三四年的时间,就会说、会听汉语;如果这个孩子碰巧出生在美国,他就会说英语;如果他碰巧出生在巴黎,他就会说法语;如果他出生在莫斯科,他就会说俄语……这难道不神奇吗?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天才!而这种语言天赋也只是他的大脑机能之一。

事实上,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被动用。人的大脑细胞只用了10%左右,绝大部分处于“失业”状态。据科学家们推断,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好学勤思,孜孜不倦地工作,那么这个人一生贮藏的各种知识(或说是记忆信息)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书的50倍,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

这么大的脑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这是人间最大的奇迹。前苏联学者叶夫里莫夫还曾断言:“一旦科学发展到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潜力而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大脑功能的极少部分,如果人类能够发挥大脑的一半功能,那么人将会轻而易举地学会10种语言,背诵整套的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

再从大脑的结构来看,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医疗中心的首席病理学家汤姆斯·哈维博士曾经对爱因斯坦的大脑研究了24年,他得出的结论是:“到现在,爱因斯坦的脑子不比其他人的脑子大,而其脑2.6磅的重量也不比别人的脑子重。脑内的有些变化是随着年龄发生的,他的脑子也是如此,不比普通人变化多。”

这说明每一个孩子,只要大脑发育正常,都可以从大脑开发中获得聪明才智。所以,不论你的孩子现在是在襁褓中、在幼儿园、在小学、在初中、在高中,还是在上大学,如果你可以找到方法把他的潜能开发出来,那么,他就是天才!为什么天才这么少?

既然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那么,为什么真正称得上天才的人却并不多呢?

这是因为,潜能——这种巨大的能力可以说是我们的,但又并不真正属于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潜能就像是自家土地下深埋的宝藏,虽然它在自家地下,但不去挖掘,这种东西就不能说是你的。所以说,不管你的孩子身上的潜能多么巨大,如果任凭它永远沉睡在一旁,不去唤醒它、点燃它、引爆它,就不会产生实际效用,没有半点价值。只有实现由潜能到显能的转化,变巨大潜能为巨大实力,才能够获得大的成功。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孩子未能得到发展的天赋反而被当成杂草扼杀了,例如,很多家长动不动就斥责孩子“别摸”“别动”“乱搞”“害死人”……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疑虑心理,对什么都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行动,严重的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成一个“小呆子”。

当然,还有很多家长则是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能否理解,是否有兴趣,是否乐意学习,也不注意选用适当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往孩子的小脑袋里灌输各种知识,结果也可想而知。毕竟,就算逼着诸葛亮天天练武,恐怕他也只能给关云长提靴子;爱迪生天天画蛋也成不了达·芬奇。

正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对于每个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并在它熊熊燃起之前,小心看护、用心点拨,这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造就多领域的小天才

不可否认,现在仍有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孩子,将来就有出息;反之,如果成绩不好,不管其他方面怎样,将来也一定没有什么大发展。

如果你还存有这种以偏概全的“一维”的评价模式,现实会狠狠给你一耳光: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他在自传上说:“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不沾边。”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明人,经典力学的创始人,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小学时的成绩是一团糟。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者,被誉为19世纪最聪明的人;他四岁才说话,七岁才认字。老师说他:“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曾遭退学的命运,申请瑞士联邦技术学院时被拒绝。

罗丹: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父亲曾怨叹有一个白痴的儿子,报考艺术学院考了三次没成功,他的叔叔说:“孺子不可教也!”

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泰斗,著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传世之作;读大学时因为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意愿。

丘吉尔:二战时期改写战争格局的英国首相;小学六年级遭留级。

……

现在,你还敢以孩子的分数“论英雄”吗?

事实上,学业成绩主要考查的只是孩子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加得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多元智能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也许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别,只有不同智力优势、组合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也说: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也许孩子的课业成绩不理想,但可能在歌唱、棒球、篮球、田径等方面很拿手。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作为父母,不能只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而要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智力成长,造就出多领域的小天才。教子有方:多用脑子会损伤大脑吗?

常常听人说“用脑过度”这个词,有些家长就会担心多用脑子会损伤孩子的大脑,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用,大脑反而要衰退,这验证了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一句名言:“用进废退”是大脑发育的规律。英国还曾出版过一本“大脑大搜查”的书,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书中说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海马体比常人大。因为为了考运营驾照,他们必须花费几年时间掌握伦敦25000条街道,20000多个店的具体地址;反复涌入这么庞大的信息,让司机大脑的海马体比其他人大脑海马体大。一旦司机退休之后,又回归正常大小。

当然,过分地使用大脑,也是不可取的。人体的各个器官都要均衡使用,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发现孩子的优势潜能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给当时的国王讲哲学,他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相信,就让宫女们到后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不用说,宫女们折腾半天,一个个空手而回。别看一片小小的树叶,如果仔细考究起来,它所具有的属性同样是无穷多的:长短、大小、宽窄、厚薄、色彩、纹理等。其中的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再细分出许多种。要想找出两片树叶,其各自属性完全吻合,显然是办不到的。

树叶是这样,人更是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问题在于我们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优势潜能在哪一方面。利用潜能自查表发现孩子潜能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研究的一种“多方面”的测验,这种测验可以帮助你发现孩子的某项或多种天赋。各位家长、老师,不妨来对照一下吧:

测试结果:

1.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2.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3.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

4.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想象的才能。

5.如果孩子在5、9、14条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

6.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

7.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潜能

其实孩子的优势潜能,往往就表现在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上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仔细地观察,再加上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地试探,你总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教子经历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最初,傅雷曾让傅聪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觉得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可是,学了一段时间,傅雷发现傅聪在学画时心不在焉,那些习作几乎都是鬼画桃符,信笔涂鸦,丝毫没有显露出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而与此同时,傅聪的一些细微爱好则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发现儿子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依靠在它旁边静静地听,而每当此时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即一扫而光。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美术而改学钢琴,此时傅聪已7岁半了。但傅聪的每一个细胞好像都是为音乐而存在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启蒙老师雷垣教授也肯定了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终认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在傅雷的精心教育之下,傅聪脱颖而出。19岁的夏天,经过选拔,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去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获钢琴演奏三等奖。21岁时,他又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三等奖,震惊了中外乐坛。

傅雷这种“观察+试探”的方法对客观判断孩子的天赋特长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大可借鉴过来:可先在文学、历史和哲学上试试;如没兴趣,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试试;如少激情,可在音乐、绘画和舞蹈方面试试;如缺冲动,还可在游泳、影视和电脑方面再试试看……这样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掘,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孩子的某种天赋领域总能被发掘到。

一旦孩子在某领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教一识百、融会贯通、匠心独运之时,就说明已经发掘到属于他自己的天赋领域了。之后可以顺着这一点逐渐展开,通过让孩子尝试接触这一点周围的各种活动来刺激他,从中再发现孩子究竟在哪一点上更突出。此时若能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培养与关注,其崛起为天才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教子有方:孩子的兴趣不代表孩子的潜能

很多家长会将潜能和兴趣混为一谈。孩子的潜能确实会表现在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上面,但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却不一定就是其天赋所在。

兴趣和潜能,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兴趣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潜能则是对一事物更高层次的感知和领悟了,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这只能说明他爱好看电视,这不是潜能。

那这样的兴趣就没有用了吗?那也未必,你也可以将之转化为孩子的潜能,比如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你可以在第二天就片中的情节提问,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记忆潜能: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猜测下一集的内容,这会激发孩子的想象潜能。这样,所谓的不良兴趣爱好也成功地转化为正面潜能了。孩子各项潜能发育的敏感期

一粒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是受时节影响的。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而孩子成长的时节就是孩子的“敏感期”。敏感期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敏感期的概念,是由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来的。她说:“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它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

这个“本能”就是敏感力,通俗说就是孩子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内驱力。这股力量使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探索或学习的狂热欲望,直到满足了这种欲望,这股驱动力才会消逝。而拥有内驱力的这段时期,就称为敏感期。

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潜能发育的敏感期,给孩子恰当的教育,为孩子提供某项技能和能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的天赋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能力。反之,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敏感期,即使事后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收效甚微。“狼孩”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狼孩”从小就与狼生活在一起,他拥有像狼一样的生活习惯,四足着地行走、吃生肉、像狼一样吼叫。后来,他被人类发现,带回人类世界。科学家像教婴儿似的教他各种知识和能力,希望他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最终,科学家们花了几年的工夫,狼孩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腿行走,但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句连贯的话来,要表达什么时,还仍然习惯于像狼一样吼叫。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就在于“狼孩”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时期,因此,他的语言能力也就永远消失了。

可见,敏感期对于孩子来说有多重要!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敏感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孩子潜能发育的9大敏感期

幼儿专家蒙台梭利归纳出以下九大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意义:语言敏感期是孩子开启语言功能,并逐渐发展和完善这种功能的阶段。

特征:当你发现孩子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时,就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一到两岁左右。

培养:在孩子语言敏感期出现的时候,父母如果能适时指导,提供给孩子说话、练习或听的机会,适当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和孩子一起做汉字游戏等,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孩子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意义: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可以说,秩序敏感期就是孩子发展智力的根本期。

特征: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会因为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是会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是会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培养: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3.感官敏感期(0~6岁)

意义:感官敏感期是孩子综合发展身心的基础期,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关键期。

特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所以他们会喜欢吃手,会喜欢咬人,会喜欢涂色,会喜欢玩沙子和水,会讨厌换奶粉等。一般来说,孩子各感知器官敏感期时间分别为:胎儿时期听觉的发展就开始了;0-0.5岁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0-2岁是触觉发育的敏感期;3岁左右是方位知觉发言的敏感期;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3-6岁观察力发展的敏感期。

培养:父母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更要随机做好引导,只要孩子的行为不对自己、他人、环境造成危害,大可让孩子尽情运用五官来感受这个世界。

4.细节敏感期(1.5~4岁)

意义:细节敏感期能唤起孩子内在意志对注意力的控制,培养其敏锐观察力和高度专注的品质,这也正是孩子高级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特征:如果你的孩子变得对一些细小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像观察蚂蚁、小虫子等,或者掉在地上的一个小扣子、一块小纸片,也会捡起来看一下玩一会儿,这就是到了细节敏感期的表现。

培养:如果家长可以在这一时期及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刺激丰富的环境,那么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丰富而细致的感官经验,这也会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

5.动作敏感期(0~6岁)

意义:动作敏感期是在孩子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动作是孩子思维的起源,不同动作的掌握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与孩子智力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特征:动作敏感期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有所表现,当妈妈把手指放到婴儿的小手心里,他立即会抓住不放,若是将某个东西靠近他的嘴角,他也会迅速地吮吸,这些都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体现。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大动作,主要是指身体运动比如走路等,其敏感期是1~2岁,二是手的动作,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手的动作敏感期是在1.5~3岁。

培养:孩子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意义:社会规范敏感期是孩子认识、理解以及形成社会规范行为的最佳时期。

特征:这一时期,孩子会喜欢追求完美,会喜欢说不,会喜欢黏人,会喜欢与别人交换玩具,会喜欢问我从哪里来,全成天喊着我是XXX,会想要和某个人结婚,会想要做家务……这些细节都是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敏感期的重要表现。

培养:在社会规范敏感期,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意义:书写敏感期是奠定孩子良好书写基础的关键时期。

特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非常喜欢拿着笔乱写,他们通常要经历戳戳点点、写不规则直线、画不规则的圆、写成人能够看得懂的字、写规范的字五个阶段。

培养:在书写敏感期,让孩子对写字产生兴趣,要远远比教给他们如何写更重要。甚至还可以鼓励孩子大胆使用自己创造的标记和符号,激发孩子学习书写的兴趣,然后再慢慢地帮孩子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孩子一起快乐地渡过书写敏感期。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意义:阅读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爱看书的最好时机。

特征:当阅读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种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也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案上,对图画书上的文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往往会要求大人念图书上的名字,然后自己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几遍,甚至用手指着图书上不认识的文字,边“读”边看。

培养:在阅读敏感期,父母可多准备一些图文类书籍,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意义:文化敏感期是孩子探索发现的最佳时期。

特征: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如果你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经常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将你问得哑口无言,这一切细节都是孩子在告诉你——我进入文化敏感期了。

培养:蒙台梭利说,文化敏感期之时,“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父母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去汲取、去涉猎。教子有方:孩子敏感期不敏感怎么办?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对于“敏感期”这一词语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家长为此而恐慌:为什么孩子一岁了还不会说话?为什么孩子两岁了连最简单的几个字都还不认识?

这其实是曲解了敏感期真正的意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的敏感期或者早一些,或者晚一些,这无关紧要。大人要做的就是带着爱去观察孩子,去体验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这里没有什么控制或者刻意的引导,当你企图从敏感期的各种标签中找到孩子当下发生的答案,这只是一种投射,没有真正的观察,你的心也根本没有真正落在孩子身上,你只是活在经验记忆的投射里。自由的观察,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才会读懂孩子。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比发掘孩子天赋更重要的是尊重天赋,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在他的著作《按照天性养育孩子》一书中所写:“每个孩子的生活都以某种线索和符号标志出他应该发展的方向。有头脑的父母会抓住孩子身上的这些线索和符号。父母养育子女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养育他。”抛弃你那不切实际的期望

1974年,英国乔安·佛里曼教授开启了这样一项研究:她将210名在数理、艺术与音乐领域中具有特殊天赋的孩童列为观察对象,结果发现只有3%的孩子可以将这些才能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她说:“以一般人的标准来看,也许只有6名孩子被认为是成功的。天资聪颖的孩童在六七岁时,潜力可以发挥到极致,但是有许多孩子会陷入潜能受阻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佛里曼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做法激进的家长会给这些具有特殊天赋的孩子过多的压力,甚至将他们与同龄的朋友分开,只为了发展所谓的特殊潜能。而正是由于他们无法像同年龄的孩童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反而没办法发挥潜能。佛里曼强调:“具有天赋的孩子也是正常人,但是他们却必须面对特殊挑战,尤其是外界对他们不切实际的期望,使他们与同年龄的孩子相较之下,显得奇特却不开心。”

其实,发现孩子具有某方面的独特天赋,进而希望他们的特长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样的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你的这些想法,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甚至让他们对自己的天赋产生厌倦,让特长变“短”。

事实上,即使孩子在艺术、语言、逻辑思维或者运动等方面非常有天赋,这也并不代表着,他一定就得成为艺术家、学者、数学家、运动员等。抛弃你那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许他们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反而会达到人生的巅峰。放养——把自由还给孩子

这里“放养”孩子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充满人文关怀,崇尚个性,追求独特风格与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中,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学习。

原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件事:

她的儿子李禾禾在上学前班前,曾经学过一年的绘画,没想到他在学前班画的毛笔画《小蝌蚪找妈妈》竟得了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于是她在高兴之余便认为儿子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禾禾的心思并不在绘画上,于是她也就没再勉强他学画画了。没料到的是,禾禾上小学三年级时突然喜欢上了数学,自己还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每个星期天不用她督促,禾禾自己就会从东城骑着自行车去西城的奥校上课,而且风雨无阻。后来的数学成绩特别的好,直到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四中。

应该说秦小梅女士这种对孩子看似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是对的。很多时候,你设定的“指标”不一定是孩子想要努力的方向,随着孩子自我世界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他们往往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意愿。对此,父母应该审时度势,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成才。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你只知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来强迫压制孩子,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你和孩子间的关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及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引导教育。这样,孩子的潜能才有可能得以挖掘,你美好的希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别和孩子的天赋对着干

假如你的孩子带着这样的成绩报告单回家:语文95分,英语80分,数学32分,自然76分,社会90分,你最关注哪门学科?

结果,81%的父母选择数学,只有7%的父母选择语文。很显然,数学成绩需要关注,因为数学的成绩最差,加之其又是主科,如果孩子学不好它,就不能上大学。

换句话说,更多的人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克服缺点、弥补缺陷,而非施展天赋、发扬长处。理由是——“木桶理论,短板效应”。意思是一个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如果有一块木板很长,而有一块木板很短,它的最大盛水量就只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因此,决定一只桶的容量,不是组成桶的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决定一个人或一项事业成败的不是特长或优势,而是缺陷或劣势。找出你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修补它、完善它,你的“容量”自然会提升。

不过,运用辩证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们的答案是:一个人要想成才,既要发扬长处、发展强项,又要克服缺点、弥补缺陷。但是,如果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把自己的强项磨砺得更加犀利。我们必须记住,关注并设法控制弱点,虽然有时确有必要,但这只能帮助我们避免失败,而不能帮助我们出类拔萃,唯有了解并发扬自身长处才能出类拔萃。

而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孩子特有的天赋,并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与其总是想着孩子欠缺的,不如多想想孩子擅长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有上天赋予他的独特才能,每一个孩子都等待在这个世界上施展他们的天赋。教子有方:父母应该学习的九大权威家教法

1.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卡尔·威特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他确信,只要坚持这样去做,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才。

2.塞德兹:天才教育法

塞德兹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

3.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

洛克主张要把年轻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

4.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孩子的行为和思想趋向正常,使教育呈现全面性的秩序化。

5.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斯宾塞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6.M.S.斯特娜:自然教育法

在斯特娜教育思想中,母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母亲所生,并在母亲抚育下成长着,所以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手中。

7.铃木镇一:才能教育法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

8.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多湖辉认为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

9.井深大:早期教育法

井深大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幼儿期受母亲‘意识’影响的结果。”第二章培养专注力——训练孩子做事聚精会神的能力“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乔治·居维叶成功来自于专注力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简历:

沃伦·巴菲特专做股票,很快做到了亿万富翁;

乔治·索罗一心搞对冲基金,结果成了金融大鳄;

女作家罗琳40多岁开始写作,而且专写哈里·波特,竟然写成亿万富婆;

洛克菲勒专心于石油产业,最终成为同一时代最有钱的商人;

福特专心于生产廉价小汽车,结果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和最有权势的人物;

卡耐基专注于钢铁事业,积聚了宏大的财富;

吉列致力于生产安全刮胡刀片,使全世界的男人都能够把脸刮得“干干净净”,这也使他成为一名富翁;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

零售业的龙头老大沃尔玛,自始至终只做零售;

通用汽车,一百多年来只做汽车与配件;

UPS公司发展到今天,只求用最快的速度把包裹送到客户手中,这样把业务做到了全世界;

……

你看到了什么?没错,他们的成就都得益于专注力。什么是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我们都知道,如果用放大镜在强烈太阳光下对准一张白纸,几秒钟之内,白纸就会燃烧起来。而专注力,就是把所有光线集中到一点的凸透镜。对孩子来说,就是能够将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而不被外界所干扰的能力。

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四种品质,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1.注意的稳定性

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例如,当孩子在看漫画图书时,可以连续1小时集中注意力,而对同学的干扰不放在心上。这就表明他看漫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好。

2.注意的广度

也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它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研究表明,在一秒钟内,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相互间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当然,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注意广度。一般来说,孩子的注意广度要比成年人小。

3.注意的分配性

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于活动当中。比如,孩子上课的时候,需要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做笔记。

4.注意的转移性

指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例如,在孩子看完一个有趣的片子后,你来给孩子讲解数学的解题思路,如果孩子能迅速地把注意力从片子中转到解题当中,孩子的注意转移性就不错。

良好的注意力品质,既要求我们能够持久地稳定注意力,又要求我们能够主动迅速地转移注意力。当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品质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注意力广度比较好,有些孩子注意力稳定性比较好,有些孩子则是注意力分配性和注意力转移性比较好,这些差异都是因人而异的。专注力对孩子的意义

孩子的专注力,就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也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孟子也曾讲过一个“学奕”的故事:有甲乙两人向下棋名手奕秋学棋,其中甲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而乙则心不在焉,只想着怎样弯弓搭箭去射下飞来的天鹅。结果最后甲成了下棋高手,而乙却一事无成。这其实就已经生动的说明了专注力的重要性。具体来说:

1.专注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当孩子能够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去探求未知的东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经常喜欢搭积木的孩子更容易掌握组合与分解的知识技巧,这可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专注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旦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能更为有效的获取并消化知识。孩子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某事产生兴趣,主动进行学习,遇到困难也能够迎难而上。

3.专注力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更专注时,就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比如孩子在搭积木时,开始可能只会往上码高。逐渐地,他会尝试着往左右搭,或组成新的图形。

4.专注力可以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

专注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散漫的习惯,能够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显而易见,当孩子热衷于某一件玩具并长时间摆弄时,不知不觉中也就锻炼了他的恒心和毅力。

5.专注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由于能够专心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孩子也就更容易获得满意的结果,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果再得到父母的夸奖,孩子就会更加自信。

这一切都说明,专注力的培养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关系到孩子智力的发展,影响孩子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从小加以培养。孩子专注力的特点

要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就必须要了解孩子专注力的特点。

1.孩子年龄越大专注时间越长

事实上,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有了注意力,例如,当被问到“妈妈或爸爸在哪里”时,几个月的孩子就会把头转向父母所在的地方。只不过,他们这时的注意力很不稳定,而且都是无意注意。

孩子2岁以后,注意力的范围会不断扩大,注意的能力也逐渐提高。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2岁宝宝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长度大约为7分钟,3岁时约为9分钟,4岁时约为12分钟,5~7岁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7~10岁时约为20分钟左右,10~12岁时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的孩子方可集中注意力半个小时左右。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值,每个人的注意力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这一点与人的心理素质、环境因素、教育等都有一定关系。但是普遍来说,孩子在12岁后基本能够达到正常成人的状态。

2.专注力分散是孩子的普遍问题

从上文我们还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孩子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走神,会因为内心的情绪波动而被干扰,这都是正常的心理情绪。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在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表现是有差别的。男孩子好动,坐不住,静不下心来,而女孩子能静下心来,但有时候会发呆和幻想。通常男孩子的好动会引起家长的注意,但一个安静的女孩子上课发呆,老师就不会那么容易发现,因此,对女孩子这种注意力的问题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孩子的专注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支撑点,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能力是不需要专注力的,每个人都不能在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成就。有了专注力,他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有了专注力,他们才能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重视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教子有方:等孩子大了,专注力不就自然提高了吗?

专注力的发展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性,会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还很小,之所以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因为淘气、不懂事,等到孩子年龄大了,专注力自然就提高了。

的确,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专注力会有所好转,但是,这有一个误区,你所做的仅仅是孩子自身的纵向比较,即用孩子小时候的专注力和他成人以后的相比较,而忽略了跟孩子的同龄人之间的横向比较。要知道,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注意力是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在同龄人中还是差一截,那么就算长大成人了,他的注意力自然也还是比不上别人,所以,不要被这种认识误区所迷惑。测测孩子的专注力水平

许多老师和家长在孩子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老走神等问题时,就胡乱给孩子扣上了“专注力缺失”的帽子。事实上,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尤其是孩子。小学阶段的孩子注意力维持在15~20分钟左右都属于正常,高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注意力可维持在半个小时上下。而教学上通常每节课安排40或45分钟,那么,“走神”其实也是正常的现象。

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专注力水平,你需要了解更科学的判断标准。孩子专注力缺失的典型表现

写作业时:边做边玩,别人半个小时就做完的作业,他需要半天时间,有家长在身边情况还好点,家长一离开又就开始磨蹭了,你在旁边火冒三丈,他无所谓,照样东张西望。

考试时: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总是错误百出,落题,看错题、算错题、写错答案,越是简单的题越容易出错。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小动作特别多,这些小动作均与学习无关,低于生理年龄、单调无聊、简单重复,而他做起来却怡然自得、津津有味。

玩耍时:沉溺电视,游戏成瘾。看电视、玩游戏没有家长的制止,根本就停不下来,缺乏自我约束力。

生活中:丢三落四,生活混乱。书房、书桌、书包里乱七八糟,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品,使用时,翻箱倒柜也找不着,最为严重的是老爱忘记别人说过的话和老师留的作业,做作业时再问同学,也许还经常遗失随身用品和文具。

智力上:聪明伶俐,但成绩低下。玩的东西一学就会,学习就不行。从小就成绩不好,学习能力低。

爱好上:爱好广泛,有始无终。爱好非常广泛,几乎到了什么都喜欢的地步。无论是喜欢的玩具、文具还是喜欢的运动、音乐、乐器、棋类都是三分钟热度。

社交上:话多易怒,多动冲动。他的话语明显偏多,节奏快,不分场合,说完后却常常不知所云,该说话时却无话。集体活动中不能像别人一样遵守规则,无法忍受等待,表现为急不可耐。

性格上:逆反被动,自卑懒惰。逆反情绪严重,不管什么事都爱和你唱反调,理由一箩筐。很少主动做事情,而且有难度就退缩。能不做的就不做,能拖的就拖。

心理上:像小大人似的,想法很多,什么都懂,但行为却很幼稚、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年龄过低,十岁孩子像八岁,十五岁孩子像十岁,喜欢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

反应上: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例如,上课时一个问题没懂,就死盯着这个问题,不再关注老师讲的其他内容。上课半天了还在想着下课的事情,或者还沉浸在上一节课的问题中。

如果上面这些症状,你认为你的孩子多数都具备,那么,你就应该警惕了,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然等孩子成绩已经跟不上时就有些“悔之晚矣”了。给孩子做个专注力测试

当然,最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下面是一份专门衡量孩子专注力高低的测试,让孩子自己按照各个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可以帮你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专注力水平。

测试题目:

1、做作业时,你喜欢开着电视吗?()

A、是的,我觉得只有这样,做作业才不会枯燥。

B、不是,我做作业一向很专心。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会相互干扰。

C、一般不会,但有时做作业时间长的时候会看看电视。

2、听别人讲话时,你会常常想着另外一件事吗?()

A、是的,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其他一些事情。

B、我会尽量应付讲话的人。

C、我不会一心二用,否则可能两件事情都做不好。

3、你常常在做作业的时候还能耳听八方吗?()

A、我在做作业时对周围的一切了如指掌。

B、我做作业时不关心周围的事情。

C、这种情况不常发生,除非我在抄习题。

4、做暑假作业时,你花几天的时间就能将所有的作业做完?()

A、是的,快速做完后,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玩。

B、基本不是,因为这样做会影响做功课的质量。

C、偶尔,如果有事想出去玩才会这样。

5、你每次看书的时间有多长?()

A、我一般最长能看一个小时左右。

B、看一小会儿我就想玩,坐不住。

C、我每次看书时间都很长,能坚持住两个小时左右。

6、你经常在看完一页书后却不知书上讲的是什么吗?()

A、是的,我很难集中注意力。

B、我只能记住一点。

C、我看完书后,能记住书上所讲的内容。

7、做试卷时,你会经常漏掉题目吗?()

A、是的,我很粗心,做题有点心不在焉。

B、不会,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

C、我几乎每次都要漏掉点什么。

8、上课时,你是否经常想起昨天发生的事情?()

A、是的,我很容易想起昨天开心的事情。

B、不会的,上课的时候,我会跟着老师的节拍走。

C、当上课不紧张时,我会开一会儿小差。

9、妈妈叫你拿碗筷,你却常常拿一些其他的东西吗?()

A、当我在看喜欢的动画片时会。

B、一般不会,我一向做事很准确。

C、是的,我经常拿错东西。

10、你放的东西经常会找不着吗?()

A、我放的东西有条有理,除非别人挪动了位置。

B、我经常会乱放东西。

C、我常常找不到橡皮、尺子等小东西。

11、上课时如果外面下雨,你会分心吗?()

A、我会听一会儿雨声,然后再继续上课。

B、上课时外面的雨声不会让我分心。

C、是的,我会被雨声吸引。

12、心里有事时,你就在上课时坐不住吗?()

A、是的,我常常会念念不忘心里的事。

B、我会将不愉快的事情放在一边。

C、我会在不影响上课的前提下想想心事。

13、班上来了新老师,你会将注意力放在老师的穿着上吗?()

A、我会花点时间想想新老师的事情。

B、我会像原来一样认真听课。

C、我会好奇地一直打量着新老师。

14、当家里来了客人,你会取消做作业的计划吗?()

A、我会和客人聊一会儿再做作业。

B、是的,正好有理由凑热闹。

C、不会,我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作业。

15、一旦身体不舒服,你会请假不上学吗?()

A、如果不上新课的话我就请假。

B、正好有理由不去上课。

C、我不会因为小病而影响上课。

评分标准:各题计分标准如下

测试结果:

总分为35~45分:

孩子的专注力很棒!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和高效的注意力,具备一个成为成功人士的潜质。继续保持有效的专注和正确地运用专注的方法,会给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分为25~34分:

孩子的专注力基本上能够维持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是,还有许多事情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无法做得完美。如果孩子能再专心一点,也许学习成绩就会提高一大步。

总分为15~24分:

孩子的专注力急待提高!孩子也可能在为此而苦恼,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所幸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相信如果你和孩子能够按照科学的注意力方法加强训练,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好。教子有方:好动贪玩≠多动症

多动症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种表现,因此许多家长会误把特别活泼好动当成多动症,其实两者并不一样。多动症孩子并非简单的调皮捣蛋,而是受到了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区别在于:(1)正常好动的孩子是有兴趣爱好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注意力会集中;但是具有多动症倾向的儿童则对任何事情都几乎做不到注意力集中,表现为坐不住,静不下来。(2)正常好动的孩子喜欢玩耍,好奇心强,头脑灵活,反应快;但少数具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动作反应迟钝、不灵活,比如扣纽扣、系鞋带动作缓慢;跑步常摔跤;写字、用剪刀动作慢等。

所以,不要随便对孩子说"你是多动症",也不要随便带孩子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的刺激,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增加孩子的精神负担。专注力重在“保护”也重在“训练”

专注力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具有的本能,但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安稳地坐在那里把作业认真写完,而有的孩子就根本坐不住呢?

这大概也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疑问。其实,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的习惯,早在孩子没有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而这种习惯的形成,就在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专注力没有被很好地保护,从而没有机会发展提高。

所以,要想提升孩子的专注力,首先就要学会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别再做破坏孩子专注力的蠢事了

孩子专注力的缺失,虽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主要在于周围的环境有干扰。因为孩子本身的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弱,比如,周围有人在做什么、在说什么,他就会转移注意力去关注,因此,想要让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远离干扰,更不能做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帮凶。

1.尽可能地保持安静

有的家长为了关心孩子,在孩子玩耍或做功课的时候,常常一会儿削块苹果送过去,一会儿送杯水,一会儿指责孩子做得不对,一会儿又表扬孩子现在表现不错等。你不分时机地关心、干扰孩子,不但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还弄得孩子心烦意乱,不能把心思都放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注意力能否集中的关键因素。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保持安静,不要让孩子注意到你在做什么。最好是你也能够保持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这样潜移默化地就会对孩子形成好的影响。

2.不要打断孩子的重复行为

有时候,孩子会反复做一件事,比如,在读一本书时总是重复去读,在操作一样教具时总是重复几十次。许多家长和幼儿老师会认为这是由于儿童的幼稚而导致的,因此,在自己不耐烦或者赶时间的情况下,总是随意打断孩子的这种重复行为。

其实,“重复做事”是孩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训练活动,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幼儿特有的“常同行为”,蒙台梭利将其称为“重复练习”现象,同时,学者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儿童重复做事的必然性——为了意志力的形成。事实上,如果孩子重复一种活动的时候,反而表现出他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注意力控制到一点上。这种状态我们才把它称为注意力集中。

所以,当孩子专注于反复玩、看、观察的时候,不要打断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尽情享受专注、发现的乐趣,孩子的内心就会获得了专注的力量。

3.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现代社会,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的玩具和书籍,然而,很多家长只是把玩具和书扔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这很容易形成孩子浮躁和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孩子往往是这本书翻两页,那本书翻两页,玩具也是,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什么都玩不长。

多重的刺激会使孩子不能精神专注。要知道,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的有效集中。所以,不妨把玩具存放在带盖的盒子里,一次只给他一件玩具。如果孩子在画画或在读书,你要关上收音机或电视。

4.拿走书桌上无关的“小东西”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八成学生没写完作业就开始走神,眼光触及的小东西都会成为他们手中的玩物,最典型的就是玩橡皮擦。从这种角度来说,为了提升孩子做作业时的专注力,家长和老师需要将孩子书桌上那些无关的“小东西”收拾干净,只要孩子视野中没有“诱惑”,那么他们分心走神的概率也就下降了。

一个干净、整齐、安静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学习。所以,在布置孩子书桌的时候,要保证其干净整齐,书桌的颜色不要太鲜艳,更不要在书桌上摆放玩偶或者动态的装饰品,只适宜摆放一些和孩子学习相关的书籍资料以及文具,暂时用不到的最好收进抽屉里面。另外橡皮、铅笔等只留下一份就好,其余的要统统收进文具盒内。这些措施能够让孩子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掌控更多的时间资源。收回你帮助的手,培养他平静的心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大人的管教不力,监督不够,所以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能够24小时都盯着孩子。同时,还有的家长会大包大揽,替代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以期让他“安心”学习……

其实,这些家长的做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专注起来,反而有时候还会影响到孩子做事和学习的注意力。比如时刻盯着孩子,总是让孩子在自己眼皮底下学习、做事,虽然这样做表面上看确实能让孩子更加专注,但实际上,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要家长稍不留神,他们就耍滑偷懒。假如爸爸妈妈再唠叨几句,孩子的抵触情绪也许会变得更加强烈,做事就更不会专注了。

而事事代替孩子去做,虽然可以暂时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生出一种不被信任之感,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孩子什么事情也不做,每天只坐在书桌前学习,反而更加容易走神。

其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表面上是因为嘈杂环境的干扰,但从深层次上看,主要还是孩子的内心难以平静。心平静下来,即使身处闹市也能安静读书,而心不静,即使再安静也不能专注做事。因此,你不妨多和孩子做一些有助于“静心”的活动,帮助孩子排除外界的干扰,不断地提升注意力。

1.不要给孩子想要的全部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新奇的东西,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充满好奇地想要去了解它,直到弄清楚才不再去注意它,由此可见,好奇的心理可以增加注意力。我们大可利用这一点,在引导孩子学习时,不要什么都平铺直叙地告诉孩子,最好启发孩子观察、实践、分析思考,独立地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他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你要他学的内容上了。

例如:让孩子认识国旗时,不要直接告诉他:“国旗的红颜色是代表……”而可以问:“你知道我们的国旗为什么是红颜色的吗?为什么国旗上有五颗小星?它们又为什么是黄颜色的呢……”这样激起孩子想知道的好奇心,然后再对他讲解,他的注意力自然就全集中到你的讲解上来。

再比如,当孩子提到了一只蜻蜓和一只蚂蚱时,你可以向孩子提出问题:“蜻蜓和蚂蚱长得一样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当孩子说它们都有眼睛、嘴巴、身体、翅膀、脚时,就让他再细致地观察:“它们的身体都有什么特点?有几对翅膀?几只脚?”在观察的基础上告诉他:“凡是身体分成明显的头、胸、腹三节,腹部是一环一环的,有两对翅膀三对脚的小动物,都叫做昆虫。”然后让孩子观察蚊子是不是昆虫,或回忆还见过哪些属于昆虫的小动物等。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

关键的一点是,你要学会巧妙地、不断地向孩子提出问题,使孩子脑中产生疑问,想弄清它;同时在他遇到困难时,适时地给以恰当的点拨和帮助,使他能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增强其信心,也才能有效地集中他的注意力。

2.找一些必须专注才能做好的事情让孩子做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件事上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那么他对这件事的专注力就越强,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必须要投入很多精力才能做好的事情让孩子做。

例如:当孩子衣服上的纽扣掉了后,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缝纽扣。这项工作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因为稍微走神,针就可能扎到手指。这样的话,孩子在缝纽扣的过程中势必会专注起来,这可以作为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一个方法。还可以找一些需要凝神的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不能动”游戏,规则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抬头挺胸站在镜子面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谁坚持得更久,就获得了胜利。

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形成了专注做事的习惯,面对外界的干扰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做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