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语汇新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29 16:23:37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有康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写作语汇新说

写作语汇新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写作语汇新说作者:孙有康排版:清茉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9ISBN:9787566815736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 序

从事语文教学和写作实践四十多年,阅读、参考过的语文理论、教材和工具书已经记不清多少了。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源自于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1921)和叶圣陶的《作文论》(1924),百年不变。因为他们是权威,权威的理论是不能怀疑、不能修正的,这是我们身边的怪现象。但是,我却相信,社会在前进,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人不自量力,斗胆写了好几十篇文章,集成了《文章构成法新讲》、《新著写作原理》、《写作新法》、《文章是怎样写成的》等,主编了《大学写作》、《中学〈语文〉导读》,对这些传统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加上其他专著,不下400万字。本想将这些观点的词条抽出来集成词典,形成体系。岂知词典也不是随意出版的,漫长的审查让人闻之生畏,有一部还在审核的书稿已经让我领受了这种感觉,只好当“新说”与读者见面了。

1992年5月,《文章构成法新讲》出版后,有人把我的不同意见称为“意位理论”、“意位论”。《写作》杂志1992年第10期温远辉的文章认为“这是一本见解独到、理论建构新颖、颇具特色的好书”,“是对传统写作理论从根本上给予否定的认识;它为现代写作理论体系的完善砌下了一块较坚实的基石”。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素以严谨著称的诸孝正老师在他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从《文心雕龙》开始,一直到现代文章学和现代写作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论述过这个问题,但是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我个人认为,‘意位’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建设意义的,它可以弥补结构分析中的缺陷,对一些问题作出较合理的解释。从‘意位’到‘层次’到‘篇章’,利用这几个概念,就可以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了。”一千年来不能解决的问题,用我的“意位论”竟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老师评价之高,让学生好生惭愧。

1996年7月,与吴清桂(时任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合著的《新著写作原理》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广东省第一次社会科学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广东省委、省政府第一次拨款资助出版的著作只有35本(见《羊城晚报》1994年7月16日头版头条消息),我能得到如此殊遇,要感谢当年的广东省社联主席、文艺评论家、研究员张绰先生在“审稿意见”中给予的极高评价。1998年9月,与陈龙城(时任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合著的《写作新法》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获暨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1月,《文章是怎样写成的》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香港中文大学自学中心2010年12月7日公布的100本语法、修辞类藏书书目中排行第六、2012年8月6日公布的100本“其他语法修辞”类中排行第七,这是人们对这本书的认可。管建刚先生在他的《谈教育写作》中说:带着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走进叶圣陶、张志公、夏丏尊、朱光潜、钱理群等先生的世界里;带着我的作文教学实践,阅读了孙有康教授的《文章是怎样写成的》,阅读了……这些阅读,使我站在了一个较为开阔的作文教学实践的经验舞台上,也使我站在了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作文教学思考的理论瞻台上。

管先生过奖了,我不认识管先生,只好借此机会表示感谢!

2004年,与高级教师丘平良(时任顺德梁开中学校长)主编的《中学〈语文〉导读》(上、下册),是将我的写作理论体系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的一种尝试。运用到大学教学中,便是我主编的《大学写作》(于2000年9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任兼职教授,主编《新编大学写作》(于2009年9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担任南国商学院的全职教授后,《大学写作》修订本于2010年8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更新内容、变换例文,《大学写作》第三版于2011年8月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7月,由于党的机关公文与行政机关公文合并为“党政机关公文”,不得不将《大学写作》重新修订,于2013年9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珍藏在国家图书馆9部(专著)13种(4件电子资源),北京大学图书馆3部4种,清华大学图书馆2部,香港大学图书馆3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6部9种,台湾大学图书馆1部,其他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温州大学图书馆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年元旦,在南国商学院举行的文娱晚会上,我与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教师林翠花演唱了由我作词、谱曲的《南国,我起飞的窝》、《我们在南国放飞梦想》。第二天,原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现在是南国商学院校长的徐真华教授问我:“你怎么也搞起歌曲来?”我回答:“玩一玩吧!”我老老实实对他说:“其实不只谱曲、书法,我连上课、写书也是玩着的。”他愣了一下,然后笑起来:那是高层次的上课、写书了。

好聪明的校长!曾遇上其他领导,总是眼睛一瞪、口气逼人:“你怎么能这样?那是不负责任、不称职的表现!”其实他们不知道,“玩”的前提一定是喜欢,没兴趣玩不下去,没本事玩不起来。玩得不认真,不是出事故便是吃大亏。正是因为像徐校长这样的领导不多,我这种“玩”的随意性格常常碰上石头,我的路途才这么坎坷,行程才那样艰难。但是,我没有什么非分奢想,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当面对我说的话),总是“哈哈”一笑就过去了。我在《文章是怎样写成的》的“自序”中说过这样的话:“有得有失,得失相当,不争它也罢。该得的不一定得到,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我就是这样玩着玩着走过来的。没想到一辈子这么快,转个身就快过去了。这本书的内容,也仅仅是本人曾涉猎过的,其他没玩过的认识不深,不敢造次。当然,书中所言不一定都正确,不求读者谅解,只求提出批评、修正意见。凡是词典都是人编的,凡是人都会有过错,批评是减少失误的最好方法。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一些好朋友的许多建议,但是,我已经过了好大喜功的年龄,只有一个想法:家乡欢迎、单位认可、朋友们支持就心满意足了。因此,我选择了原单位的出版社出版,感谢目前所在单位和我的学生、“美的”公主的支持。

感谢愿意看我这本书的朋友们,祝你们也潇洒、快乐!孙有康2015年6月基础知识【语文】

语文是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学问。权威词典是这样说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是“语言和文学”。其实,文字就是语言的符号,离开运用,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古往今来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的人们从来就没有狭隘地停留在文字游戏这一层面,虽然文字游戏也是一种运用。小学、中学《语文》课本直至《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主要还是文章,而且不限于文学作品。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语文大多是学习纪实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包括新闻等应用文体,倒是少有或者没有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早期的“二分法”将文章分为文学和非文学两种,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是后来从文章中分离出来的。将写剧本、写小说叫作写文章并无不可。可是,你却无法将借条、合同也叫作文学,又不能将它们排斥在文章之外。不论是借条还是合同,都是要讲究语言的。研究语言主要还是研究说话、写文章,语文应该成为研究语言以及如何构成文章的学问,可是,目前研究语言的、研究文章的都各执一端,拢不起来,从而造成了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有些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还写不好一篇文章,不能说与此无关。有人将语文教学的困惑归结于语文的特殊性,但是,哪个学科不特殊?别的学科可以冲到奥林匹克竞赛上大显身手,语文教学却越来越不受欢迎,越教越艰难,其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如果将语言和文章的研究结合起来,也许会给语文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新的希望。【文章】

文章是作者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思路)的书面语言形式。“文章”这个概念,反映着这样一种客观事实:它是写作的成品,是作者在沿着自己的思维过程使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写作)所形成的书面语言形式(成品)。这样,作者表达自己思路的书面语言形式就是“文章”这一概念的内涵。据此,可以把“文章”同“思想”、“观念”等能反映“客观事物”的一切概念区分开来。

同时,“文章”这个概念,既包括大到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写作成品,长的有百十万字的巨著,短的如《尚书》中的记言片断;也包括小到作者偶然为表现自己一个思绪、念头的书面语言形式,如书信留言、借条收据。它们反映着古往今来一切被人们称为“文章”的东西,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形式。这就是“文章”这一概念的外延。

从文章的本质特征,以及它的内涵、外延的意义看,一篇文章应当能够表达作者一个完整的思路。这个定义涵盖了整个语文理论,所有的文章现象都可以从这个定义去解释。写文章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思路。阅读文章是阅读作者的思路,欣赏文章是欣赏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是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语言也离不开思路。

思路的雅俗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好坏。正确地反映客观的思路就会写出观点正确的文章,开豁的思路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起伏的思路会构成优美的文章结构,思路有放有收就决定着文章结构的完整严谨。思路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体现。【语言文章】

语言与文章本来是工具与成品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语言学成了最高一级学科,文章学、写作学却进不了学科门槛,只能挂靠于语言学。正如考试与学习的关系,学习不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考试。学习成了考试的附庸。

学习与考试的关系被颠倒了,文章与语言的关系也被颠倒了。最能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是文章。文明古国也叫文章古国。中国最古老的学科是写作。人类的文明史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公元431年,南朝的谢灵运将国家藏书编成4部64 582卷,南朝的刘勰则将其梳理出35种体裁。可见,一千多年前成名的文章已经是汗牛充栋。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尚书·舜典》开始,便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章理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场的《文质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在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和丰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关于文章写作的理论体系。在这些文章理论中,语言是为文章服务的,《论语·卫灵公》里“辞,达而已矣”便是最早的证明。讲究语言的锤炼,是我国优秀的写作传统。然而,现在不同了,写作学、文章学挂靠语言学,主从关系发生了变化,由此,文章学、写作学越发不受人们的青睐,许多过时了的、漏洞百出的理论也没人理睬了,有的还一直在误导我们也没被发觉。于是有人惊呼:我们又落后了!

既然有人惊呼现在的文章难得,那么我们就该觉醒了,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得以文章为媒介,没有文章便没有科学的发展。【容观与文章】

客观是自然存在,文章则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思路写成的。文章的写作需要客观事物作为素材,不过,它仅仅是文章素材的一部分。文章的内容还包含非客观的想象,其中有创造,也有胡编乱造。

新闻是最讲客观的,因此人们认为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人们又往往从新闻标题中去选择阅读的对象,也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这“喜欢”,表示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者的意见。其实,有了“意见”就不再是客观了,但人们仍然相信它的“客观”,那是二者的主观认知产生了共鸣,形成了错觉。“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客观与文章之间还站着一位作者,客观的事物不可能直接飞进文章,客观事物反映到作者的头脑里,形成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作为选择材料的依据,甚至想象出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即使是那些根据客观事物原状写成的文章,也一定渗透着作者观点各异的加工和改造。这样,他们所写成的文章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形态的“客观事物”,而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主观认知”了。

实际上,人们并没有受到“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定义的禁锢,所以他们的思维才可以任意驰骋。要不,孙悟空就跳不出来了,我们更不可能从泉水的声音中“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谢大光:《鼎湖山听泉》)。如果过于相信“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势必铸成大错,照此写作,好文章是不可能出现的。【写作】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思路)的活动。写作,并不是直接表达感情。因为,思想感情常常是一闪而过的零散念头,往往于一刹那间感知事物的全体。首先,零散的念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形成思路之前,感情不能成为语言表达的依据。文章的组织必须受思维的约束,按思路的先后顺序一个个意思连贯而下,仿佛一条线索,直到终篇才能显示出全体来。其次,积蓄于心中的情思往往有重复、凌乱等现象,而形诸文字,必须不多不少、有条有理才行。

写作活动也不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假新闻、假药说明书反映的不一定是作者的感情,但是他必须写,这时,融入他思维之中的是文章所需要的感情。有的学生没见过妈妈,但是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个作文题目。也许他将妈妈的形象写得很真切,把与妈妈在一起的情节写得很细腻,感情流露得很自然。这时,他写的不是客观事物,反映的也不是他的真实感情,但我们不能否定他的文章。他已经将文章需要的感情融入了他的思路,并且沿着自己的思路运用语言,这就是写作。

中国最古老的学科是写作,人类的文明史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所有的知识都以文章为媒介,没有写作便没有科学的发展。写作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写作也以一切知识为基础。【写文章】

写文章不是写客观,而是写思路,就是将自己的思维轨迹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西游记》、《聊斋志异》不是客观的,假新闻、假药说明书也不是客观的。任何一篇文章都得经过作者的思维,一经思维就都不是客观的了。因此,文章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必囿于客观,囿于客观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河水本来不会唱歌,高山本来也不会起舞,你却可以根据思维,让它们唱歌,让它们起舞。不过,文章虽然不是对客观的复制,但是一部分文体需要写客观。这时,越能正确反映客观的思路,越能写出观点正确的文章来。

写文章不一定是写作者的感情,而是写文章需要的感情。按朋友要求给他爸爸写的悼词、按领导旨意写的总结、被迫写的检讨书都不是作者的感情。但是文章需要感情,只有注入文章需要的感情,文章才可以写得感人至深。如果混淆了这两种感情,文章可能就写得勉强、不真实,打动不了读者的心。由于绝大部分文章是作者主动写作,这种主动的感情和文章需要的感情是一致的。因此,人们将写作当作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其实是没有将这两种感情区分开来。根据文体的需要区别不同的感情,也是写文章的一种技巧。【怎么写】

文章写作无非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好办,因为想写文章的人总是有个要写什么的意图以及准备反映这个意图的材料,不然就不会想到要写什么。怎么写就不容易了,这里面关系到条理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问题。最难的是理清条理,既要适应文体的规律,又要适应写作意图的需要;既要保证思路的周密严谨,又要考虑读者的心理需求等。各种文体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写一件事总有事情发生的始末,得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和结果。议论一个道理总是要提出议论什么的问题,议论之后总得有个自己的看法。写作意图则是连贯整个条理的线索,不能飞天入地之后就忘了究竟在写什么。思维条理不仅要前后连贯、顺序井然、详略得当、首尾完整,还要满足读者对线索起伏、生动的需求。因为不容易,所以许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打退堂鼓了。其实,只要顺着上面几个要求,并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就可以了。

语言表达并不困难,把你的思维条理记下来就可以了。不过,由于运用语言表达时的思维很具体,抽象的“好”、“坏”、“美”、“丑”就会变得清晰、形象。讲道理也一样,得把话说明白。难吗?不难!一个一个意思组织句子,思路就显得清晰明白了:

东北地区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虽然占全国总面积还不到十分之一,但同日本和英国相比,大约相当于两个多日本或三个半英国。

这是一个意思,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不但能把抽象的数字写活了,也可以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表达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意思进行的,并且在各个意思表达得准确、完整的基础上保证各个不同层面意思的紧密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运用段落作为强调或者意联(“意”与“意”之间的联系)的手段,文章就是这样写成的。【主观认知】

对于写作过程来说,主观认知是客观事物对作者的影响,是作者通过思维活动之后所获得的认识。这些影响显然已经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过渡。任何一篇文章,都一定会经过这种过渡,因为它们都得经过作者的思维。思维属于意识形态的活动,其结果是产生主观认知。这种情况,包括了需要写实的新闻、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也包括那些阐述自然科学原理的文章。就是实实在在的医学,也无不是医学家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

比如,王老吉这种饮料反映在各个消费者的头脑中都大不相同,有人喜欢,有人反胃,有人也许望而生畏。“好”的客观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形成了“喜欢”的思想感情,作者必须完成“王老吉很好,人们喜欢它”的构思。但是这还不够,在使用语言文字构成文章的时候,作者还必须根据自己所设想的整体思路的需要,考虑是将“王老吉很好,人们喜欢它”的大致构思作为一个步骤来表达,还是将“好”和“喜欢”分别当作不同的步骤来表达。如果当作一个步骤,那么意旨在“喜欢”,作者必然根据整体思路的需要考虑是简单的说明,还是详尽的叙述,才选用那些能够反映“喜欢”的句子。

由此看来,文章不是直接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是去反映由客观事物转化为思想感情,再由思想感情梳理而成的思路。这个思路必须是一个个具体的基本步骤,这是思路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依据,没有这个依据,表达就不可能进行。这是因为,思维总是一个个步骤由先而后不断延伸扩大地进行,表达也是这样沿着思路一个个步骤不断构成和意联的。【流水账】

在写作活动中,流水账是指将自己所见所闻的客观事实,依据先后顺序一一罗列出来的写作方法和所形成的文章。许多学生不管有关无关,都要表示“我”是哪个学校的学生,来学校多久,这次活动是学校组织的。拿起笔来,见什么写什么,从早到晚一一写来,没看见的绝不敢写,这些就叫“流水账”。写暑假回家见闻,仅仅着笔于回家这几天的所见,不敢拉到家乡的过去和将来,更不敢拉到家乡以外的事。写出来的那几句话也不痛不痒,没思想,没感情,不知他们写这些话有什么用意。有的只是交来一句话:“老师,这个暑假我没有回家。”这些“没啥好写”、“写不出来”的心理,显然是受着文章必须反映客观的禁锢。

实际上,文章都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仅是假新闻、假药说明书,也不仅仅是《西游记》、《聊斋志异》。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对客观事物的取舍,经过所写文章需要的各种思维,将这些化为自己的思路之后,沿着自己思路的先后顺序记下来的。没有经过这种思维,写出来的文章一般都会出现流水账的毛病。

要改掉写流水账的毛病,必须剔除“写客观”的不良影响,将思维伸向写作意图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天上的、地下的、过去的、将来的、身边的、外国的,甚至不存在的,通通都拉到自己的思维中来。即使是写实实在在的总结,也得跟过去比、跟他人比,不仅要找出自己的特色,还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是写出有啥说啥的流水账就叫总结了。【写作要素】

写作意图、写作材料、思维条理、语言表达以及怎么运用的技巧、方法等都是文章构成的要素。其中,写作意图、写作材料涉及的是写什么的问题,思维条理、语言表达涉及的是怎么写的问题。

写作也就是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一般说来,那些所谓的“客观事物”总是在作者的认识、理解之后,经过选取、舍弃,甚至是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改造,成为文章所需感情的写作材料。即使是这些具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材料,也不是由有组织的文字直接构成文章的。它们还得首先输入作者条理清楚、顺序井然的思路之中,形成一条能够“达意”的思维线索。有了思路,语言符号才有使用的依据,也才可能具有表达的条理性。看看我们的写作活动吧,不管写什么、怎么写,都一定是在沿着思维的过程运用书面语言。这个思维过程必然涉及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感情产生的写作意图,既包含了加工取舍的写作材料,又包含了思维的先后顺序以及运用语言去思维、表达的方法、技巧等,也就是包含了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

对于这些写作要素的运用,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方法,这就产生了不同质量的文章。认识不同,写作意图就不同;思维的开阔与否,直接关系到材料是否丰富;思维的技巧,不仅关系着条理的通畅、起伏,还关系到表达的艺术,而思维则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可见,这些写作要素既是独立的成分,又是在运用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写作过程】

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中曾经这样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呢?无非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写作的过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谁都有,但是没有“想一想”,没有“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没有经过“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的活动就不是写作。因此,写作过程是从“想一想”的认识阶段开始的。“想一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已经脱离了自然形态的客观束缚,完成了“客观事物”向“主观认知”的转化。对于这些已经带上个人思想感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不能像录像那样录下来,还需要“想一想”,“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这就是由思想感情转化为书面语言形式的构思阶段。思路,不过就是作者最后确定下来的思维形式,无疑要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作标志。因此,有了这条由思维确定下来的“有条有理”的思路,才可能“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要想文章能够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必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于由构思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思路之中。

由此看来,写作过程必须经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阶段、构成条理的构思阶段、运用语言固定下来的表达阶段、修改阶段以及这几个阶段相互的渗透。其中,构思和表达是写作活动的基本内容。【认识阶段】

在以文字表达为目的的观察理解中,得到态度和感情的思维活动时期,就是写作的认识阶段。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和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是产生了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但是,这时的看法、感情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未能形成文章的所谓“头绪”。而且,拥有这些零散思维的人们不一定要去“理出个头绪来”,就是说他们并不想写文章。离开了思路形成和文字表达,任何细致的观察、深刻的理解、独特的认识都不是写作的活动,所产生的看法、态度、感情等也不过是观察者、理解者的心思罢了。因而,这些观察、认识的活动,是作者在“产生了写作的愿望”这个前提之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或者是作者在“产生了写作的愿望”之后将以往的观察、理解所形成的看法、感情等重新拉回到思路中来。这些新的、旧的在观察、理解中所得到的态度和感情,就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观点。

至于观察、认识的程度,那得视写作的意图而定。比如写“山”,想说的是山区的出路在山,优势在山,致富也在山。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的优势。这时,要写的是议论性的文章,无须认真细致观察“山”,而应该将重心放在“理解”。写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也要看立足点在哪里。如果在山里,而且需要做详细的描写,那只有靠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不同的山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平时注意观察、体验,写文章时,这些生动细致的材料就会纷至沓来,给写作提供意想不到的方便。比如,不同性格的人,动作总是不大一样。这些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逼真、文章的生动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是将所得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理出个头绪来”的过程。

文章要完成它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作者必须使自己所表达的思路具有条理化的性质。而思路便是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将那些纷乱的、零散的看法、态度和感情组织起来,成为能够以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条理。思路的条理化,是文章层次清楚、前后连贯的前提。

显然,认识阶段的思维是第二阶段构思的基础,第二阶段的构思则是认识阶段思维的发展和深入。如果作者对写作的对象有足够的、广泛的认识和独到的、深刻的理解,那么,那些存在于记忆中的,包括新的、旧的各种能反映自己写作意图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等,这时都纷纷争着涌到作者运用思维进行构思的活动中来,形成一条具有条理化的思维轨迹。

这时,作者所形成的思路只是大致的、不具体的想法,仅仅是写什么、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轮廓,无法运用书面语言。比如,如果我要以学校的日月湖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变迁,赞颂时代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灿烂的阳光,我可能先写回到了离别几十年的母校,再写情感澎湃,寻找童年的足迹,追忆儿时的梦。这些简单的构思已包含着我的意图以及文章的大致路子。但是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日月湖的样子,甚至是湖水的微波、湖边的景色等都得重新构思才能下笔。即使你原先的构思很细致,待到下笔时的思维又一定是不同或者是不大相同的,因此我们讲这个构思阶段只是大致的设想,不是表达的依据。不过,作为写作的过程,这个阶段总是少不了的。【表达阶段】

这是将思路付诸书面语言形式的操作阶段,其中包含把思路具体化的思维和将思路变成文章的语言运用。

毋庸置疑,构思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构思就是运用思维,思维必须依靠语言,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构思阶段的语言和构成文章的语言毕竟是两码事。构思阶段的语言是简单的、不具体的,甚至只是极其朦胧的一种打算。比如,“天气炎热,山路崎岖,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只是构思时的大概想法。形诸文章时,你不能不细想怎样写出天热的程度、山路的艰险,用几句怎样的话表现气喘吁吁的情形,或许还要用另外的一些句子将一两个人的场面特别描绘出来。说不定在表现山路艰险的时候,既要写你们所爬过的石头又大又滑,有的似乎有立刻滚下来的危险;可能还要单独写一写由山水冲成的沟坎常常挡住去路的具体情形。所有这些有利于表现你的写作意图的细微事实、心理活动,都得按每一个不同的意思分别想清楚,只有这样,你才可以下笔。这个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无疑是构思的过程,但是比起第二阶段的构思来就要具体得多、艰难得多了。

对于这个过程,你不仅要准确、生动、完整地组织自己思路中诸如太阳怎么猛、天气怎么热、山路怎么陡、汗水如何流等每一个最小的步骤,还必须做到各个最小步骤的句子各为其主,互不混淆。比如,表现山路陡的句子不同于表现汗水流的句子,混淆不得。此外,还得保证各个步骤之间“意”的相互联系。这样,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概、含糊的思路才得以付诸文字,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具体的一环。如果说第二阶段,也就是形成思路的过程,是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刻,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的关键,那么,第三阶段的表达过程就是将大体的思路落实于具体的步骤,融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于文字的阶段。没有语言表达的实践,任何丰富多彩的思路只是一场空想。【修改阶段】

修改是去伪存真、去非存是,使文章得以完善和提高的阶段。

写作活动至第三阶段,也就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之后,文章已经完成。但是,“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如此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宋·张炎:《词源》卷下)。有的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每组织一个步骤,都会反复考虑它是否准确、完整,是否达意,与上一个步骤的意联是否紧密,所使用的段落等技巧是否有利于思路的表达和发展。因而再三斟酌,数易其稿。有的作者则是在完成了第三阶段的表达之后,通篇考虑,反复推敲,甚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

有的人虽然觉得自己的文章没有毛病,无增无删,一字不改,但是,只要往前文看一遍,就是在经历着修改的过程。尽管各人的修改方法不同,修改的内容(包括改变意图、材料、语言、段落、技巧等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也不一样,但每个人都在考虑着思路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它是形成思路、完善思路和表达思路过程中各种技巧的综合。【过程互补】

写作活动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着、渗透着,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的始终。

观察、理解是构思(最初的思维)的活动,其实也是运用语言的活动,还是不断修正自己看法的活动。试想,不动用思维怎么能观察、理解,不用语言又怎么能思维呢?

整体思路的构思更是不断地补充、修改着观察、理解阶段的粗浅和不足。表达的过程显然是充实、丰富着构思所获得的思路,并且使思路更加具体和有条理,甚至还不断地改变着观察、理解阶段的看法和态度等。

修改,不但是完稿后的一个独立阶段,还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活动。即使是不经过整体思路构思阶段的“随机”写作的作者,也不可能不经过具体的思路步骤的构思。没有构思和表达的活动,写作的活动就不存在了。

这四个阶段体现在各种写作现象中,偏重都有所不同。作者的性格、风格,文章的长短、文体等也会使这几项活动的主次有所分别。比如写伪劣商品说明书绝不重于观察、理解,只重于生造的构思和表达,但是,文章一定充斥着作者对“生造”的理解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和感情。对于简单的留言收据,作者可能又不大在乎构思和表达,而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和理解,但总不会不注意如何表达得更妥帖的技巧。尽管偏重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种写作的活动都离不开这四个阶段。对于重要文章的写作,作者一定对这四个阶段都给予充分的重视。【文章逻辑】

逻辑是一门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文章要合乎逻辑,指的就是文章的构成要合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文章要合乎逻辑,要求作者的思路必须合乎逻辑,不合乎逻辑的思路是紊乱的、不可理解的:

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勉励他的门生们要勤奋学习。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在学校里,常常听到读书声,夹着笑声。

笑有笑的艺术。演员的笑,笑得那样惬意,那样开心,所以,人们在看喜剧、滑稽戏和马戏等表演时,剧场里总是笑声满座。

这是一篇题名为“笑”的著名文章。但是,读书是“快乐的事”,听到读书声、笑声与“教育学”有关系吗?演员们的笑确实需要艺术。但是,笑得“惬意”、“开心”就不是什么“笑的艺术”了。剧场里观众的满堂“笑声”也是“艺术”吗?显然,作者把实质上根本不具有共同点的两类对象加以类比和推理,是逻辑上的错误。在“笑的医学”、“笑的政治学”等一系列思维中,作者把“笑”的概念与“医学”、“政治学”等众多内涵不同、外延也不一样的概念混为一谈,随意改变被概括对象的本质属性,无限上纲。把“政治学”、“医学”等反映自然、社会的知识体系从属于作为一种“现象”的“笑”之中,就是犯了把根本不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当作属种概念使用的逻辑错误。笑的现象是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不是什么“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着你的生活”。把“笑的现象”当作“生活”,无疑又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的逻辑问题。当然,这种紊乱思维所形成的文章肯定是不通的、不合乎逻辑的。【生活真实】

生活的真实就是客观的存在、原始的状态,说实的文章要求写生活的真实。但是,任何一篇文章都得经过作者的思维。一经思维,就不可避免地沾上了主观的因素,就不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了。然而,说实的文章目的在于实用,它们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享受,而是为了适应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这就要求写作的材料、方法、技巧等都得实实在在,不可弄虚作假。它使用的典型材料是“选取”,不是“创造”,构思的基本方法是寻找、汇集,进而提炼事实,不是虚构、夸张。提炼是从大量的事实中分析、综合或概括、判断、推理。比如说,司法文书需要分析、归纳、判断;总结必须经过集中、加工之后才可以提炼出经验;论文则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演绎、推理;新闻必须纪实、铺陈。这些都在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虽然或多或少地夹杂着主观的成分,但这些集中、归纳和推理都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可肆意想象。你写的焦裕禄实有其人,你写的大庆确实存在,你总结的经验切实可行;至于你游览过的肇庆鼎湖山,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可以“留下深情”,那可不一定;你介绍的丽江玉龙雪山,是不是“气势磅礴,壮丽无比”,那是你个人的感情。这些主观的感情并不影响作者立足于生活的真实。

说实的文章包含记叙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和应用文体。【艺术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反映生活,目的是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绘物,都如鲁迅所言,“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缀合得像模像样,当然是艺术。那真实呢?鲁迅先生又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即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这就可看到,不管是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的幼稚理解,还是人们对正义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等,艺术的真实还是得从生活出发。虽然这些追求、向往已经离开了生活,但它们毕竟是“人类的”,因此与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如果这些向往、追求离生活很远很远,又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愿望,这就有了突破,这时,不同凡响的艺术形象就出现了。

艺术缘于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其表现的事物比起生活的真实来,更要集中、典型,更要理想、美妙。这样,艺术的真实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感情和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而这些主观的感情和评价又总是在隐隐约约之中,读者只有通过细细品赏才可以体味出艺术的“美”来。所以,艺术不像生活的真实一样直接表露,“燕山的雪花真大啊”就不是艺术了。要想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超越生活的真实,艺术就必须创造、虚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的作者金敬迈说:“故事写完之后,人家看了就都说:‘欧阳海就是这样的。’我又不能说欧阳海不是这样。其实我笔下的欧阳海是我心目中的成百个战士的结合体,我是借用了欧阳海的名、欧阳海的魂。写一个战士对抗他的领导,这是我的思想。欧阳海和他的领导不那么和谐,我推波助澜。”“欧阳海就是这样的”,是真实。“我心目中的成百个战士的结合体”,是创造。“欧阳海和他的领导不那么和谐”,是事实。在小说中“我推波助澜”,是虚构的艺术。【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指的是写什么、怎么写的技巧和水平。写什么的问题包含立意和材料两个方面,不那么困难;怎么写的问题就让人们头痛了,也是包含两个方面:梳理条理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去着手,而立意却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不论你写得多么通顺,表达得多么美丽,如果立意不深,文章也是没有价值的。立意主要靠感悟,材料主要靠思维的开拓。因此,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是提高感悟的能力、开拓思维的能力、梳理条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读书确实能提高写作能力。然而,读书不光是为了写作,学历高、阅历广的人不见得都会写文章。有人又提出四条途径:提高思想水平、深入生活、多写多练、提高语言水平。“四人帮”的主将张春桥、姚文元的写作能力算是高了,可见写作能力与思想水平没有关系。我们每个人天天都浸泡在生活之中,不见得人人都会写文章。深入生活是希望作家、记者等已经惯于写作的人们,去增强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不是“提高能力”的问题。提高写作水平要多写多练,还要提高语言水平,都没错。但是,那是对全民族、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不光是对写作者的要求。写作有自己的特质,要从写作本身的活动过程中去探讨。

途径错了就是路走错了,那是走不到目的地的。【感悟能力】

感悟是指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触动后所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写作者文思不竭、经常获得灵感的重要途径。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生活中经历着,所感所思却各有不同。有的人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他们无所谓“思”,也就无所谓“感”。这种人即使想写文章也不知写什么好,当然也就写不出来。写作者应该是多愁善感之人,对所见到、听到的应该有“感”、“思”的习惯。沙子,我们天天可以看见,沙子确实太平凡了,有人却从沙子谈伟大,这就靠感悟的能力了。如果清除地球中的沙子,伟大的地球就不存在了;如果将沙子从天安门中抽出来,雄伟的天安门也就没有了。伟大其实就存在于平凡之中。人们歌颂大海,赞美长江、黄河,但是没有山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哪来长江的汹涌,哪有黄河的澎湃,更不存在大海的浩瀚了,这便是“悟”的过程。写作意图就在这种感悟中产生,因此,培养感悟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如果缺乏这种能力,记者就很难从平日的生活中发现新闻的意义,公文很难得到阅读者的真正认同,起码,所写的“请示”就说不到领导的心里,所“通知”的会议也没几个人真正想参加,反映发明、创造的文章更不容易出现了。

感悟能力包含两个方面:客观事物反映到感官时的“感知”和由审美观念引起“悟”。【感知意识】

感知,指的是写作者对大千世界、纷纭万物保持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能力,善于在貌似平凡的生活中觉察到人们不屑一顾的东西,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到反映着变化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保持一种常规的兴奋状态。这样,你就容易感动、激动、冲动,随时准备接受各种信息,研究各种问题。不管事物与你有关或者无关,你都会去体验,在不断的发现中获得感受。

生活中的诸多现象,常常包含一定的哲理,可能蕴藏着生活的真谛。

古代的历史遗迹,也许是一段社会经历的反映。风土人情,可能体现着社会的演变。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他的个性密切相关;他的反常动作,又反映着细致的心理和感情的变化。

自然界的河山景色,总是给人们美的享受。

……

这些,对别人来说可能都很平常,不能引起精神上的反应、折射,但对一个愿意写作的人,应该都是感知的对象。或许你欣赏到了新奇,受到了刺激,得到了美感,产生了厌恶;或许你觉得它应该让人们知道、明白。有的可能应引起警惕,有的要给予关心,有的会激发感情,有的该启发思维。

提高这种感知能力,容易引起对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的兴趣,在敏锐的发现中积累丰厚的感受,产生写作的欲望。【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指写作者对客观事物理解、判断的境界和修养。它使感知飞跃或升腾,产生各种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对自然界的事物、对社会上的事情产生兴趣,那只是感知阶段的认识。增强审美观念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并且能从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生活哲理。

摆不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写木棉花仅仅停留在“烈士的鲜血染红”,写总结也只能把年年相似的内容套在从文件、报刊找来的框架中,这种总结仅仅停留在一般汇报的层面。增强了审美观念,总结的写作者不仅能在“天天一样”之中发现思想、机遇的不同,而且能从这些变化中悟出某种规律,甚至摸到时代的脉搏,看到前进的方向。

这两种审美观念引导下的感悟必然不同,所产生的作品不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感人魅力上,都无法相提并论了。

增强审美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在平凡之中收获闪烁着的生活火花。缺乏这种“感”、“悟”的能力,即使被振奋人心的生活激流冲击着,也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更产生不了写作的激情。【开拓思路】

开拓思路,指的是思维的丰富和活跃,依据意图的需要,把思绪尽量撒开,产生文思如潮的效果。作者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受到启发、有所领悟。那四海的云水、五洲的风雷就是从思绪中涌出来的。因此,开拓思路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思绪不开,即使天天处在五彩缤纷生活中,也照样写不出文章来。

敢于把思维伸到意图涉及的方方面面,发人所未发,道人所未道,是需要胆识的。青年学生往往缺乏这种胆识。写教室,所看到的是几扇门、几扇窗,怕离题,思路不敢偏离“教室”二字。他们想不到那块黑板正是引导他们走出知识迷宫的导游图,那张讲台正是老师给他们拓开知识的解剖台。许多人也看不到教室里还有几十个面孔不同、性格各异的人,更无法把思路集中到这些人带来的故事上,包括他们家乡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巨大变化。实际上,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不知,而是不敢放开思路。只要放开思路,写水,水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山,山与什么有关就写什么,那是写不完的。当然,有两个关键问题是要注意的,那就是连接点和立足点。通过连接点把纵横驰骋的思路收回到立足点的教室来,使文章的思路撒得出去,收得回来,紧紧地围绕着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做,即使是议论性的文章,也可以在随意发挥中加强可读性;总结可以从本单位的实践看到具有社会性的规律;公文的内容也可以与群众、与生活等结合起来。因此,只要不离开意图,你就根据各种文体的需要,把思绪尽情撒开吧,哪怕是上天入地、千载万里也是可以的。【连接点】

连接点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为所写的事物和所反映的写作意图之间设置的联系线索,使翩翩的思绪不会离题。

虽然木棉树被人们称为英雄树,但总不能站在树下直呼:“啊!英雄的树!”总得在英雄和树之间设置连接的线索。人们常将花与姑娘相比喻,唯独木棉高大粗壮,花开于半空中,它是花中的伟丈夫。这时可以涌起如英雄的树、英雄的花等的激情,引起更深的思维。你想说广州吗?因为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这时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都可以拉起来了。

近些年,到内蒙古大草原旅游的人们不计其数,许多人也参观了古长城和昭君墓两个遗址。人们一般只当作旅游观光的景点来欣赏,即使觉得这是一个引发人们思古幽今的好所在,也仅仅是停留在“感”的阶段。翦伯赞则不同,他以古长城和昭君墓作为连接点,架起了贯通古今的桥梁:这些汉代的军事城堡(长城),大多分布在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步步为营。汉朝把势力远远推到阴山以北,一直到呼韩邪单于与汉和亲才停止。那些古堡已被废弃了,但在这里的昭君墓永远成为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这样,文章已经不是一般地停留在风光古迹的“感”的阶段了,怪不得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几十年来一直是经典范文。

文章的写作就是这样,能有力反映、烘托、突出写作意图的材料,你尽管拉来,只要拉起连接的线索,哪怕上天入地、千载万里,都不会离题。【立足点】

立足点是指作者或者文章中的人物、事物的所在点。这个立足点与别处不相同,情景也就不一样,写出它的特点,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太阳出来了”,是在山里还是在海边?“天很黑”,是在街上还是在草原上?不能不加以区别乱写一通。还有人物的心情呢?心情不同,所看到的景物就不一样。

太阳从重重的云海中升起来了,金色的光投射在不平静的河面上。白花花的浪头,一个跟一个地压下来,把我们推上了半空,又抛下了深谷。……(峻青:《黎明的河边》)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缓慢上升的时候,群峰便像开宴张灯时的情景一样,一个接一个点亮了。西边那脉深黛色的大山,原先笼罩在山巅的灰蒙蒙的烟雾里,此刻也急剧地变成了紫色、红色、赭色的混合物。小琴一动不动地站在这高高的山巅上,合着山色,披着霞光,……

前一个地点在河里,后一个在山上,前一个环境对应心情“不平静”的人物,后一个景色则是只有心情舒畅的人物才能欣赏出来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求句子“美”,势必造成文意的浮而不达,影响意脉的上下贯通。【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是写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受到某种因素的触动,引起高度兴奋,突然产生豁然开朗、文思奔涌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文学创作者有,一般文章的作者也有。1985年全国高考有过“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的作文题:讲的是中学旁边新建了一家前进化工厂,把校门前面的小河给污染了,教室里、操场上都充满了呛人的臭气。题目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发出保护学校环境的呼吁。思路不开的考生只是乱喊乱骂,说不出几句便草草收场。当然,不少考生一想到浓烟滚滚的校园、污水横流的操场,便思绪如潮,走笔如飞。看来,写作者不仅要储备广泛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经历,还要在写作时培养起一股感情,激发起一种灵感。比起其他文章,文学作品更容易感染读者。一些慷慨激昂的理论文章能激动人心,能唤起人们的感情,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并把它灌注于文章之中。

如何把这种感情灌注在文章之中?让自己沉浸在要写作的那种境界里!写欢乐的文章必须有愉快的心情,写大海,脑海中就应该是汹涌的大海。有亲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要写的东西就会随着感情的升华而纷纷涌现出来了。

灵感是内心感情长期积累的升华,这就要求学习写作的人对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充满着好奇和新鲜,都想问个为什么,都有深入想一想的热情和兴趣,在不断的感动、激动、冲动中随时获得感受。【梳理能力】

梳理能力是根据写作意图理顺思维条理的组织能力,是将那些零散碎乱的材料和感情等按一定顺序进行组合与构造的过程和艺术。其结果是构成具有文章结构雏形的思维条理。

在“怎么写”的问题中,最困难的要算思维条理的确定了。对于内容简单、头绪不繁的文章还好办,只要突出意图,说明重点就可以了。但是内容丰富、头绪繁杂的文章,大都是“支流蔓衍、枝节横生”,怎么清理?用刘勰的话说就是沿着源头疏通它的支流,顺着主干整理它的枝节。这个“源头”、“主干”就是写作的意图。

面对着一大堆看似各不相干的材料,有梳理能力的作者会根据它们外部的、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分类,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叙说。如写西樵山风景区,其间的七十二峰、三十六洞等都是各自独立的景点,流传的故事有综合性的,还有独立性的。这时我们是以故事为线索还是以游踪来联系;是按山、水的次序分门别类逐一解说,还是以山山水水的变化来抒发感情?

西樵山的水流经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和变化。西樵山的水还养育了珠江三角洲的人民,像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人物,有的还在西樵山的洞中读过书呢。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些材料与所写文章的意图发生关系?这些都要求作者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需要来梳理条理顺序。缺乏了这种组织能力,许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在脑海里便显得杂乱无章,或者成为零散的、个别的现象,牵不起写作的念头。

培养梳理的能力,主要应加强对思路的锻炼,这是提高谋篇布局能力的主要途径,能为提高写作能力提供重要的条件。【表达】

表达是思路在形成书面语言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书面语言的活动,表达的结果使思路形诸文章。

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里,成了带有思想感情的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还得组织起来,成为能用文章语言表达的具有条理化的思维线索。作者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思维线索,不是客观事物,也不是思想感情,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都不过是融于思维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这个具有条理化的思维过程就是作者的思路。没有思路,作者就无法运用语言,思路是语言表达的依据。

写作活动自观察、认识、理解形成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的阶段起,到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和感情理出一条思路的过程止,都无不是给书面语言的表达创造一条实实在在的依据,文章就是这条“意若贯珠”的思路形诸文字的结果。由于写作过程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表达就不可能不包含思维和语言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为运用语言本身必须思维,如果没有思维,语言就不可能出现。反过来,思维的本身也在运用语言,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在表达的过程中,作者沿着自己思路的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步骤地融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于一体。它是在构成思路、完善思路、表达思路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因而也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作者写作水平高低的一种检阅。【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现思维过程的技巧和方法。由于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运用思维,因而,表达能力就必然包括思维技巧和语言技巧两个方面。

许多人在生活中也有感有悟,想起来也有条有理,但拿起笔来就写不出来。这大概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思维和语言的准确与否,还关系到表达是否形象生动。奇怪的是,形象生动的表达不在文章的全部,因为文章的全部不是表达的依据,只有对每一个具体步骤的运思,才能够给表达提供运用句子的可能。然而,每一个步骤又只是整体思路的一个部分,又得受整体思维的约束,因此,提高表达能力必须在整体思路的约束下,考虑如何使每个步骤的内容饱满、形象生动,并且保证各步骤之间的“上下符契,先后弥缝”(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定位》)。比如:

夏夜的草原,满天星斗。陈惠娥偎依在王书雄的怀里,甜蜜地回想着这些日子的经历……

夏夜的草原,天空特别明净。满天星斗,就像一粒粒宝石嵌在蓝绒幕上,闪闪发光。陈惠娥偎依在王书雄的怀里……

夜静更深,群星闪烁。

如水的月光,穿透几片游移的白云,窥视着这辽阔的草原。陈惠娥偎依在王书雄的怀里……

三个例子所说的夏夜草原满天星斗的意旨是一样的,但表达不相同。也许你还可以增加几句,究竟哪一个好一些,这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我们没必要去讨论作者应该具备哪种风格好,我们只谈整体思路的需要,比如文体是否适合多说,有没有必要多说,是否饱满生动。如果这些你都注意了,你的表达能力就是比较强的;如果你的思维活跃,能任意驰骋而不离开夏夜草原满天星斗的意旨,应该说你的表达能力就更好了。因为表达能力不仅反映在语言的准确性,还在于你表达的某个意思是否饱满,意思饱满靠的是思维的活跃。【语言表达】

这里指的是下笔表达时的语言运用。应该说,语言表达是想什么就写什么,你的思路通畅,写出来的句子也就通畅。但是许多人做不到,原因是构思阶段的语言和构成文章的语言并不相同。构思阶段的语言是不具体的,甚至是极不完整的一种打算。当最终必须把这些大概的想法落实到用句子来表达一个个意思时就不容易了,因为这些意思是思路的一个个步骤,是语言表达的依据。比如:

黑夜,没头没脑的黑夜,好像把一切都扣在锅底下了。干燥的狂风卷着沙粒儿、烂树叶子,吼吼地惨叫,滚过荒野,折断树枝,摇撼着梅河庄西头两间孤零零的小土屋。老孙头这时正……

黑夜,没头没脑的黑夜,好像把一切都扣在锅底下了。在梅河庄西头,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惨叫着的狂风卷着沙粒儿,滚过荒野,折断树枝的声音。村头这两间孤零零的小土屋也被吹得吱吱直响。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