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理论与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1 12:48:46

点击下载

作者:潘绍来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商品理论与实务

商品理论与实务试读:

前言

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缩影,也是社会经营活动的基本对象。在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的今天,“质量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消费个性化、市场专门化、产品细分化导致商品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商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就明显。如何面对严酷的竞争,持续地开发、生产和提供适用的商品,提高服务水准,是每一个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要课题。对消费者来讲,面对严峻的质量形势和尚不规范的企业经营行为,消费者需要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具备商品的基本理论和鉴别商品质量优劣的本领,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商品质量法规维护自身的权益,争取交易的主动权。这一切,都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商品理论与实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营销、经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偏软、提升商品的经营业务能力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抓手。传统的商品学教材又因学科性太强、与学生未来职业偏离较大等问题难以适用。尽管本教材开发团队在2004年就已开发出版了适用于的《商品学》教材,并将内容体系划分为商品学基础、商品学实务两大版块,近八年来的使用实践中也受到了全国部分院校和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并成为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的优秀教材之一,7次加印仍生机犹在,但这还是难以适应近几年来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需要。尤其是本教材开发团队成员多年来各自奋战在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教学改革一线,催使了重新编写一部融教改成果的、全新教材的愿望。为此,本教材在留有原《商品学》特色的基础上,基于营销、经贸、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涉及的职业岗位,如商品导购员、商品理货员、商品包装工、仓库保管员、质量管理员、质检员、商品采购员以及学生的消费者角色,结合企业经营业务能力职业标准,大胆地对各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序化,以期成为一本适用性更强的教材。

本书的特色在于:一是动态地、综合地汲取了商品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近颁发的相关商品标准与法规;二是编写内容力求体现“繁中求精,精中求用”,理论上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取材上强调代表性、适用性和实用性;三是结构上将商品经营业务能力各个方面具体化,融项目训练于其中,并由浅入深以利于逐步深入学习;四是为便于学习和及时消化,每章后配备了思考与练习题、训练项目和建议阅读的文献。由于篇幅限制,本书只选择衣、食、住、行、日用和生产发展用的主要商品进行介绍分析,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有的章节内容以“*”号标出,意为各学校可根据各自情况进行选学。

本书由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潘绍来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纪正广(第6章)、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芮正茂(第5章)、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徐敏(第3、7、8章)、南京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景诚(第9章)、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潘绍来(第1、2、4、10、11、12、13、14、15、16章)。

本书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吸收和引用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或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本课程开发团队多年来得到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借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联系邮箱:psl@nttec.edu.cn。编者2012年1月出版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编委会”自2003年3月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以及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等相关议题进行研讨,并成功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近60种,其中33种被“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工作研究会”评为优秀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可以看出,完全从学校的教学需要出发,坚持走精品教材之路,紧紧抓住职业教育的特点,这样的教材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对原有品种反复修订,淘汰一批不好的教材,保留一批精品教材,继续开发新的专业教材,争取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和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并申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协作网”是一个自愿的、民间的、服务型的、非营利性的组织,其目的是在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间建立一个横向交流、协作的平台,开展专业建设、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实验与实习基地的协作等方面的服务,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协作网”首批会员单位名单:

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应天职业技术学院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扬州职业大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滨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新华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山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商骏创业网络专修学院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校

东南大学出版社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编委会2012年1月序

高等职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面对当前难以预测的技术人才市场变化的严峻形势,造就大批具有技能且适应企业当前需要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合格人才,是人才市场与时代的需要。

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再也不能模仿、步趋本科教育的方式。要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就要真正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即“基础理论适度够用、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的方针”。为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次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按需施教,讲究实效;既保持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方法的科学性,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理论部分为实用而设、为实用而教;强调以实例为引导、以实训为手段、以实际技能为目标;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为了做好教材编写工作,还要求各教材编写组组织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经验的老师参加教材编写的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经过多方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已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在几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下,上百位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共同努力高效率工作的结果。

值此出版之际,我们谨向所有支持过本套教材出版的各校领导、教务部门同志和广大编写教师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次教材建设,只是我们在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上走出的第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跟踪教材的使用效果,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广大教师和读者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目前我们已根据新的形势变化与发展要求对教材陆续进行了修订,期望它能在几番磨炼中,成为一套真正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教材。宁宣熙2012年1月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编委会

主 任 宁宣熙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传松 王树进 迟镜莹 杭永宝

   都国雄 钱廷仙 詹勇虎 王维平

秘书长 张绍来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宗红 王水华 邓 晶 华 毅 刘大纶 刘金章

   刘树密 刘葆金 祁洪祥 阮德荣 孙全治 孙 红

   孙国忠 严世英 杜学森 杨晓明 杨海清 杨湘洪

   李从如 吴玉林 邱训荣 沈 彤 张 军 张 震

   张建军 张晓莺 张维强 张景顺 周忠兴 单大明

   居长志 金锡万 洪 霄 费 俭 顾全棂 徐汉文

   徐光华 徐安喜 郭 村 常大任 梁建民 敬丽华

   蒋兰芝 缪启军 潘 丰 潘绍来模块一 商品认知【学习目标】对商品学形成初步的认识,建立起学好本课程的兴趣和信心;掌握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能清晰地向顾客介绍典型商品,掌握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关系。1 走近商品学【学习要点】◎了解商品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了解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方法,解决“学什么”和“如何学”等问题。1.1 商品学的发展概况

人类社会在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商品生产,也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自给有余,人类社会才进入了商品和货币的时代,对商品的形成和交换的研究也逐步加深,并逐渐产生了商品学这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都是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商品学也不例外。商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外和国内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1.1.1 国外商品学的发展

国外商品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商品知识汇集、商品学诞生和商品学发展三个时期。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世界上第一本包含有商品学内容的书籍是阿拉伯人编著的《商业之美》(1175年出版)。到18世纪,德国的手工业发展迅速,大量进口原材料再加工成出口工业品,从而对商品学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院校开设商品学的课程。商品学一词就是来自德文的Warenkunde,译成英文是Commodity Science。1793年到1800年,德国的自然史学家与经济学家约翰·贝克曼教授编著出版了《商品学导论》一书。该书分为两册:第一册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方法、工艺学方面的知识;第二册主要是叙述商品的产地、性能、用途、质量规格、分类、包装、鉴定、保管和主要市场等。由于该书创立了商品学的学科体系,明确了商品学的研究内容,贝克曼被誉为商品学的创始人。目前人们认为商品学产生于18世纪末,即是以该书的出版时间为依据的。

商品学自19世纪初相继传入欧洲和亚洲各国,并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角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商品质量,称为技术论商品学;另一个是从社会科学、经济学角度,特别是从市场营销和消费需求方面研究与商品适销品种和经营质量相关的问题,称为经济论商品学。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品的“商”和“品”两重性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感到,真正的商品学应该由研究“商”为主的经济论商品学与研究“品”为主的技术论商品学融合而成。于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商品学开始进入技术型与经济型相互交融的现代商品学时代,即围绕商品—人—环境系统,从技术、经济、社会诸多方面,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商品与市场需求,商品与资源合理利用,商品与环境保护,商品质量控制、评价与监督,商品包装与商标、标识,商品文化与美学,商品消费与消费者保护等技术与经济问题。1.1.2 我国商品学的发展

中国商品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商人和市场。商人为了招揽生意和辨别货物真伪,将散落的关于商品的知识逐步汇集成书。春秋时期的《禽经》、唐朝的《茶经》、宋朝的《荔枝谱》以及明朝的《本草纲目》等,都记载着与商品生产加工与经营有关的知识。其中,公元767年陆羽所著的《茶经》,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商品学著作。该书详细论述了茶叶的形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及烹茶方法,进而深入讨论了茶叶品质的评审、用途及保管方法等。

到了近代,由于海外贸易频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手段随之复杂,客观上需要一批熟悉商品产地、性能与检验的专业人员,清朝末年有人主张创立商学来研究商品交易之道,一些学校在商业课程上列有商品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学也得到蓬勃发展。高等财经院校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贸易和贸易经济等专业均开设了商品学课程。部分院校设有商品学系或商品学专业,并编写出版了多种商品学教材。1995年,中国商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商品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2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1.2.1 商品学的研究对象

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实现的应用科学。商品学属于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同时又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科学,它与物理学、化学、材料学、机械加工和其他生产工艺学、企业管理、经营学、市场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美学、行为科学、法学等各种学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

商品学之所以要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实现的规律,因为对消费者、用户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如何是他们最关心的;而对生产者或经营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使企业取得经济效益,要顺利实现商品的交换,他们也必须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顺利地将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其次,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历程,与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都有关联,从而可以进一步研究商品—人—环境等相互关系。再者,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商品的质量,质量的好坏,成为衡量商品优劣和实际效用高低的标志,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1.2.2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

如前所述,商品学的研究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为商品质量和品种。因此,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就成为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如果把品种问题理解为质量问题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就是商品质量。

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是商品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上的不同表现形式,包含着商品使用价值内涵纵横两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既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又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质的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商品质量的要求、商品成分、结构与性质、商品质量检验与评定、商品质量维护与保养以及商品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等。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量的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名称、规格、商品分类、商品品种结构与商品开发等。

商品学在研究商品质量时,把质量及与质量相关的各种问题作为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具体内容来进行:(1)研究形成商品质量的基础——商品成分、结构、性能等属性。(2)研究形成和影响商品质量的诸种因素——原材料、生产工艺及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影响等。(3)研究管理、监督和评价商品质量的诸种手段——商品分类、商品检验及商品标准和标准化等。(4)研究维护商品质量的理论和技术措施——商品包装、运输、仓储、养护的理论和方法。(5)研究促进商品使用价值实现的有效手段——商品开发、商品信息等。(6)研究与商品自然属性相关的社会因素——商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商品美、商品法令法规等。

归纳起来,商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商品质量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商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商品质量的关系1.2.3 商品学的任务

商品学围绕商品质量这一中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由此,围绕使用价值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指导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

商品学通过商品资源和商品市场的调查与预测、商品需求分析和材料、外观、构造等商品开发信息的研究,为生产企业提供商品质量需求和品种需求信息,指导企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

2)评价商品使用价值的优劣

商品学通过商品检验与鉴定、技术监督与管理等手段,保证商品品种和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或合同要求,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创造公正、平等的商品交换环境。

3)维护商品使用价值的安全

商品学通过确定适宜的商品包装、保管、运输条件和方法,防止已经形成的商品使用价值受到损失,减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不良变化,达到降低商品损耗,保证流通商品安全的目的。

4)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

商品学通过合理的储藏与运输,充分发挥生产与消费联系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商品信息和广告等促销手段宣传商品、推销商品,另一方面大力普及商品知识,使广大消费者认识商品、了解商品,促进商品市场交换的完成,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和让渡。

5)监督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用

商品学通过全面阐明商品的有用性,分析商品体的特征和特性,开展对商品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的研究,为商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并在消费者权益受到商品质量问题的侵害时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商品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和解决商品流通中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维护商品在流通中的使用价值,保证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积极研究和开发新产品。1.3 学习商品学的意义和方法1.3.1 学习商品学的重要意义

商品学是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国外,一名成功的工商企业家必须具有市场学、销售学和商品学的知识;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人称商品学是与经济学、管理学并驾齐驱的企业经营活动的三大科学支柱之一。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不懂得商品基础与实务,就好比医生不懂药品一样。学好商品基础与实务,对提高企业素质,更好地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服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学习商品基础与实务,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进货、加工、销货、调拨、储存等一切业务活动,都是以商品为中心,围绕着商品的运动而进行的。不同商品有不同的用途;同一商品也有多种用途;商品种类繁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只有熟悉商品属性,熟悉所经营商品的原料、工艺流程、品质特征、适销范围、规格、质量标准、包装情况、养护储存技术、使用常识、管理要求等,才能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组织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更好地为社会和消费者服务。

2)学习商品基础与实务,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工商企业的物质采购、供应、检验、销售、保管等岗位,都需要掌握商品的属性及相关基础知识,并依据商品质量变化规律,进行科学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从而减少或避免商品的变质损失。企业的经营工作者懂得商品理论知识,则可准确地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生产部门,从而更好地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3)掌握商品基础与实务,正确指导个人消费,充分发挥商品的更大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商品的消费者。各种商品的使用或食用方法,与商品体本身的属性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一定的商品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在优劣兼有的市场中,正确辨识商品,选用商品,并维护自身的消费合法权益。1.3.2 学习商品学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商品的品种已达数十万种,品质也是千差万别,结构繁杂多样,用途广泛各异,如果逐一学习和研究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掌握学习它的有效方法。

1)集中学习带有共性、规律性的知识

尽管商品千差万别,但他们在原料的选择、加工工艺、表面处理、包装装潢、质量检验、物理化学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多共性,学习中可以掌握带有普遍性的、综合性的知识。

2)解剖具有代表性的商品,取得典型经验

尽管商品品种繁多,但按照科学分类是能集中到少数品种大类上的,如纺织品、食品、日用工业品、家用电器等。这些商品大类从生产到售后服务,只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作深入浅出的学习,就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通过参观、业务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

商品基础与实务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更重要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地参加工商企业的各种实践,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调查研究。例如到农村、工厂、零售商店、批发企业、交易市场、贸易中心、车站码头、仓库等处接触实际问题,了解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情况。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向生产经营实践学习,还要拜消费者为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到实验室进行必要的试验,参加实习操作,以提高动手能力。学习中还要结合实例展开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理解商品学研究的对象?根据你的理解,商品学应属于哪一类科学?

2.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与个人未来企业经营工作岗位有何关系?实训项目

1.浏览本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哪些是最有用的?

2.制定个人学习本课程的计划和打算。

3.以“商品学是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为题,讨论未来人们对商品的研究还会有哪些新动向。

建议阅读文献

1.万融等.现代商品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峰.中国经济学名家——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 了解与介绍商品【学习要点】◎熟悉商品的本质与整体概念;◎熟悉商品质量的表征与基本要求;◎通过训练,能向顾客介绍典型商品的基本信息。2.1 商品及其本质2.1.1 商品的含义

当人们走进百货商店或购物广场时,一定会被柜台里、货架上色泽鲜艳、款式新颖、加工精致、琳琅满目的货物所吸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商店陈列的或等待出售的货物只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商品有其具体的内涵。

商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交换或出卖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生产者有目的的具体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人们的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有别于物品和产品,具有以下的特征:

1)商品必须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某些天然物品,如河水、空气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不能称为商品,只有经过人类的劳动加工后,如自来水厂生产的水、制氧车间制造的氧气,才能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如废品、掺假产品等,也不能算作商品。

2)商品要用于交换

马克思曾指出,在交换过程中,产品转化为商品。就是说,用于市场上交换供他人消费的产品才是商品。在交换之前,尽管产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它也只是可能性的商品,而不是现实的商品。只有在交换过程中产品才能转化为商品。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由于种种因素,在市场上得不到消费者和用户的承认,即卖不出去,也不是商品;在交换过程完成后,商品已进入消费领域成为一个有用的物品,也不再是商品。

3)商品要满足别人或社会的需要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和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商品是人类有目的的劳动产品,是人和社会需要的物化体现。

总而言之,商品是指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在消费需要的动因之下,基于各种物质、技术和经济条件,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商品世界,商品的范畴发生了变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如生产资料商品和生活资料商品,也包括各种知识产品——技术商品、信息商品、文化艺术商品等,如技术成果、股票、债券、服务、版权等,它们都具有商品的主要特征。过去人们只承认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是商品,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应该承认,科学技术商品、文化艺术商品的性质与物质形态的商品性质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技术商品的价格不能简单地套用计算产品成本来评定等。通常,商品学研究的商品是侧重于生产劳动所创造的有形物质商品,而不包括劳务、证券、信息、版权等无形商品。2.1.2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对其使用者(包括社会)的意义、作用或效用。商品使用价值是由商品具有的有用属性形成的,商品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作为有用途的物体,在形成使用价值时,起直接和主导作用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等;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派生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多方面的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它又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商品具有两方面的使用价值,或者说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

商品具有两方面的使用价值:一是商品对于它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但有一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即可以用来交换,称之为交换使用价值;二是商品对于它的消费者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即可满足人和社会的某种需要,这种使用价值称为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前者反映了商品属性与人们的交换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后者则反映出商品属性与人们的消费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通常人们所说的商品使用价值多指商品的消费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动态性和历史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要经过形成、转移、实现和消亡的运动历程,它的运动规律正是商品学所要研究的,尤其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何实现是关键,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商品的使用价值随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原有的使用价值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出更新更好商品的能力也是无止境的。

3)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双重功能

商品使用价值的双重功能是指由商品自然属性决定的实用功能和由商品社会属性决定的文化功能。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各种商品,往往在具有特定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具有文化的功能。例如服装商品,它的实用功能是遮体、保温、保护身体,而同时又具有装饰、美化人体和体现民族、性别、风俗等特征的功能;同样食品商品也是如此,不仅要求具有充饥、解渴、维持生命、增进健康等实用功能,而且还要讲究色、香、味、形,给人们带来欢快和享受,能刺激食欲、促进消化,有益身心健康,即人们讲的“饮食文化”。现代商品观念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注意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还需要注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2.1.3 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

人们一提起商品,大多只想到商品实体,如汽车、鞋子、电视机等。实际上,凡是能提供给市场的、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一切,都属于商品的一部分。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就是由商品的实质性、实体性和服务性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

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如表2.1所示。表2.1 现代商品的整体概念

1)核心商品

核心商品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追求的利益,是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所在,所以又称实质商品。从商品体的角度看,核心商品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用途的功能,如人们购买照相机,并非需要照相机镜头、机身本身(收藏家除外),而是要购买记录瞬时场景的能力,即摄取画面的功能;购买服装能给人们提供温暖,美化生活等。商品对人的有用性是以商品的功能为基础的。商品功能是商品达到用途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商品体的各种性能,如物理性能(力学、电学、光学、热学、声学等)、化学性能、生理生化性能等表现出来的。

商品功能或者说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整个概念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核心商品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卖给顾客必须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这就是形式商品。

2)形式商品

形式商品即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具体商品形式,或商品的外观造型和表面质量,所以又称实体商品。形式商品主要包括质量水平、商品款式、商品特色、商品包装及其标志(商标及注册标记、专利标记、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志、绿色或生态标志、商品使用说明标签或标识、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维修卡(保修单)、购货发票等。以电冰箱为例,人们在购买时除了考虑它的制冷功能外,还必须考虑商品的质量、造型、颜色、容量、品牌等。它们是满足商品使用消费、环境保护和商品流通(运输、装卸、储存、销售等)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其中,包装、商标等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它们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

3)附加商品

附加商品是指人们购买形式商品时所获得的各种服务和附加利益,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延伸部分,又称无形商品或附加服务。例如,提供信贷、送货上门与售后维修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免费安装调试服务、信息咨询、一定时期内的优惠折扣、有关财产保险等。营销大师科特勒说过:现代竞争的核心不在于各企业能生产什么,而在于它们能为商品增加些什么内容,如服务、顾客咨询、送货、心理满足以及消费者看重的一切。善于开发和配备合理的无形附加物,不仅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综合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际利益,而且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整体概念还在不断扩大。企业提供的商品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应使消费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享受。2.2 商品质量的表征与基本要求2.2.1 商品质量的概念

1)质量

质量是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而是泛指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既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也可以是产品、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定义中的“要求”。定义中的“特性”是指事物可以区分的特征,主要包括功能性、准时性、可靠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等。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ISO 9000:2000)。

由此可见,质量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产品质量、工序质量,还包括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商品质量也因此成为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2)商品质量

所谓商品质量,根据ISO 8402—1986《质量术语》中的定义,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这里的“规定”是指国家或国际有关法规、质量标准或买卖双方合同要求等方面的人为界定;“潜在要求(或需要)”是指人和社会对商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卫生性、可靠性、美观性、经济性、信息性等方面的人为期望;“特征”指用来区分同类商品不同品种的特别显著的标志,如收音机的落地式、台式、袖珍式,电风扇的落地式、台式、吊式、微型式;“特性”是指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特征,如服装的穿用性能、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等。

质量的基本范畴是关于质量对象的一切可以描述或度量的特征特性的总和。根据商品质量内容和要求的侧重程度不同,商品质量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的商品质量 狭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它是商品满足一定要求的各种自然属性的综合,主要指商品与其规定标准技术条件的符合程度,是商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和合格依据,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所以习惯上又称商品品质、产品质量。(2)广义的商品质量 广义的商品质量是指商品能适合一定用途,满足社会一定需要的各种属性的综合,包括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具体表现为内在质量、美学质量、包装质量和市场质量等。例如一件衣服,不仅要能保护身体、防晒、耐穿,而且要美观、华贵、文明,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2.2.2 现代商品质量观

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在商品生产尚不发达,商品供不应求的社会条件下,物质必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时商品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基本性能和寿命,即强调商品的内在质量,如食品的发热量、衣着用品的耐穿和保暖、日用工业品的坚固耐用等。商品生产者和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满足社会总需求,其工作的重心不在质而在量。这种质量观适合当时的经济现状,但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竞争和压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商品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满足。因此,现代的商品质量观已从最初仅考虑商品的内在质量,发展到越来越注重商品的美学质量、包装质量和市场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商品的内在质量 即商品的实用性能(如化学性能、物理性能、生物性能等)、寿命、安全卫生性等。它构成商品的实际物质效用,是最基本的质量要素。(2)商品的外在质量 指商品的外观构形、质地、色彩、气味、手感、表面疵点和包装等,它已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3)社会质量 指商品满足全社会利益的程度,例如是否违反社会公德、是否造成环境污染、是否造成资源浪费等。(4)经济质量 即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优良的性能,并在消费中付出尽可能低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即物美与价廉的统一程度。(5)品种 商品不仅要求性能优良,而且应与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消费水平的要求相适应。2.2.3 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的意义

商品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素质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人口素质、管理水平、市场发育水平、生产力水平的综合体现。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对于发展国民经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质量管理的完善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1)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

提高商品质量,增加商品数量,这是增加社会财富的两个渠道。任何不具备一定质量的商品,即使有一定的数量,也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商品质量好,一方面表现为性能好,效率高,一个顶几个用,相对来说就是增加了商品的数量和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表现为成品率高,用同样的原材料、工时生产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商品,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扩大积累,这是最大的增产节约,也为社会增加了财富。同时,因为商品质量优良,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要,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护,节省消费者的开支,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

2)加速技术和管理革新,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以效益求进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为此,企业必须经常开展技术革新,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应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同时,为了保证商品质量和提高经营水平,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组织措施,建立起有权威、有效能的生产指挥系统和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会促进商品生产的良性循环。从某种角度讲,商品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质量就是效益

优质和适销对路的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激发购买欲望,扩大企业的商品销售,使企业的商品资金迅速地转化为货币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所以,质量也是保障商品有效供给的基础。

4)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随着经济活动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商品市场的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为主。商品的质量问题,在国际贸易和国内商品流通中日益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质量在挑战”的口号。在各国市场日益对外开放的今天,谁的商品质量过得硬,谁就会被市场接受和认可。2.2.4 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1)商品质量的一般性要求(1)适用性 也称使用性能、实用性,指满足一定的用途(使用目的)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性能(功能),包括具有功能和与需要相符合两个方面,是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条件。如食品的营养功能、供给热量、保持体温、维持生命和调节代谢等,服装色彩款式与人的年龄、职业、体型、肤色的协调程度等。(2)安全卫生性 指商品在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环境免遭危害的能力。安全卫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流通中对人身不致损害;二是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不致污染,如城市噪音、空调噪声等。(3)寿命与可靠性 寿命一般指满足规定功能的使用寿命,也包括储存寿命。对工业品,寿命可用使用时间的长短表示,也有采用里程数、开关次数等表示。可靠性是商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规定功能的把握程度,一般包括耐久性、可维修性和设计可靠性三个要素。产品使用无故障或使用寿命长就是耐久性。例如,空间探测卫星发射后,人们希望它能长时间无故障地工作。任何产品不可能100%地不发生故障,当产品发生故障后,能够很快很容易地通过维护或维修排除故障,就是可维修性。像自行车、电脑等都是容易维修的,而且维修成本也不高;而飞机、汽车等都是价格很高且非常注重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一般是通过日常维护和保养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这是预防维修。产品的可维修性与产品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与设计可靠性有关。对机电产品,由于人机系统的复杂性、人在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和操作使用环境等因素影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产品的易使用性和易操作性,这就是设计可靠性。一般来说,产品越容易操作,发生人为失误或其他问题造成的故障和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发生了故障或者安全性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就非常重要,如汽车发生了碰撞后,有气囊保护。(4)经济性 指商品在寿命周期内总费用大小。对消费者类说,是购置成本与使用成本之和。因此,经济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美价廉基础上的最适质量,即质优与低制造成本的统一;二是商品价格与使用费用的最佳匹配,避免出现“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5)美观舒适性 又称审美性,指商品能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属性,表现在商品的形态、色泽、质地、结构、气味和品种多样性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商品功能好、价格低,而且对安全和美观舒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品的审美性已成为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6)信息性 信息性是依照有关法规,生产者应在商品或商品包装上提供的标识和必备的有关文件,向消费者提供有用的质量信息。商品标识的内容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厂址、产品规格、型号、等级、主要技术指标或成分、含量、商品技术标准编号、用法、使用注意事项、商标、优质产品标志或认证标志等。

2)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食品直接和人类的消化系统接触,与人类的生存、发育有极大关系。质量不好的食品不仅危害消费者,有时还会危及子孙后代。因此,食品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食品的基本质量要求如下:(1)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人在活动中消耗的营养成分和热量是通过摄取食品获得补充的。食品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食品的营养成分、可消化率和发热量三项指标,这是评定食品质量的最基本指标。

食品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等。可消化率是指食品被食用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程度。食品中的营养成分除了水、矿物质及部分维生素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外,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成分必须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消化和吸收的程度越高,食品营养成分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因此,食品的可消化率就成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的食品,人们消化吸收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吸收和利用要高于植物性食品,如动物蛋白质人体消化吸收可达到90%以上,而植物蛋白质(除大豆蛋白外)人体消化吸收只有67%左右,所以,动物性食品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植物性食品。发热量是指营养成分经人体消化吸收后,在人体能够产生的热量。人体满足基础代谢和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摄取食品产生的热量。(2)较好的色、香、味、形 食品的色、香、味、形是指食品的颜色、香气、滋味、外观形状,这是评定食品新鲜程度、加工精度、品质特点以及质量变化状况等的重要外观指标。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能促进人们的食欲,通过条件反射引起人体消化器官分泌出较多的消化液,提高对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消费者一般根据食品的滋味和外形来判断质量。良好的色、香、味,易引起消费者的食欲和购买欲望。当然,色、香、味都好的食品价格也较高。

食品的质量与食品的色、香、味并不一一对应,因为很多食品添加剂也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且过分地讲究食品外形和色、香、味,反而对广大消费者不利。(3)具有卫生无害性 食品的卫生无害性是指食品中不应含有或不能含有超过允许限量的有害的物质和微生物等。这是对食品类商品的最起码的要求,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还会危及子孙后代。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食品自身产生的毒素,如土豆发芽部位所含的龙葵素;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如食品中的寄生虫;食品加工中混入的毒素,如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食品保管不善产生的毒素,如花生、玉米发霉后产生致癌的黄曲霉毒素;环境或化学药品造成的污染,如工业“三废”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食物中富集。

为保障人体健康,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加强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食品用具、设备和生产、经营场所及有关环境的管理,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并接受食品卫生机构和消费者的监督,切实保证销售的食品符合卫生标准的要求。

3)日用工业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日用工业品的种类很多,如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玻璃陶瓷制品、日用化工制品等。根据日用工业品的用途和使用特性,其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满足商品主要用途所必须具备的性能。它是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条件,也是评定商品质量的重要方面。由于各种日用工业品的用途不同,对其适用性的要求也不相同。(2)耐用性 耐用性是指日用工业品商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能够抵抗各种外界因素对其破坏的性能,它反映了商品的耐用程度。皮革、橡胶常用强度和耐磨性来评定其坚固耐用性,电器商品往往用使用寿命、可靠性、可修复性来反映其耐用性。

要求日用工业品商品坚固耐用,是消费者的普遍愿望,但对于某些商品也存在特殊性,如时兴商品和一次性使用的商品,对其耐用性的要求,就应考虑到它们的不同用途和特点,只要达到“物尽其用”即可;否则,越耐用就越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3)安全卫生性 安全卫生性是指日用工业品水平在使用过程中,对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既安全又卫生的性能。如盛放食物的器皿、化妆品、玩具等商品应具有无毒性和无刺激性;电器商品应具有防人身触电、防引起火灾、防损害人身的安全措施。从现代观念考虑,卫生安全性还包括不污染环境的低公害性,即在流通、消费、废弃和回收等环节应不造成允许限度以上的环境恶化和污染。不符合低公害要求的商品,无论使用价值多大,也要限制使用,有的将逐步退出市场。近些年来的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可降解塑料、低噪音家用电器等商品备受欢迎,就是商品环境效应的一个缩影。(4)结构合理和外形美观 日用工业品必须具备合理的结构,结构造型不合理,直接影响日用品的适用性和坚固耐用性。如陶瓷、玻璃器皿等形状歪斜必然造成使用不便;自行车、缝纫机等零件之间的缝隙过大或过小,不仅影响使用,还影响寿命和安全。

日用工业品商品同时还须具有良好的外观,因为商品的造型、式样、花纹、色彩等艺术要求对于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特殊意义。如果造型、式样不够新颖,色彩不适宜,图案不恰当,即使它们的适用性和耐用性都很好,也会造成滞销和积压,如有些灯具,就其照明和美观来说,后者几乎成了这种商品的主要质量要求。良好的外观还包括无严重影响外观质量的疵点。疵点不仅破坏美观,而且还可能影响商品的适用性和耐用性,因此,常将日用工业品的外观疵点作为划分商品品级的标志,超过一定数量范围则不能作为正品销售。2.3 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2.3.1 生产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对于来自农、林、牧、渔业等的天然商品,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选择、栽培或饲养方法、生长的自然环境和收获季节等几方面因素;而对于工业品商品来说,其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调研、商品开发设计、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成品检验及包装环节都会影响商品的最终质量。

1)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商品开发设计的基础。在开发设计商品之前,一是要充分研究商品的消费需求,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商品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要对影响消费需求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以保证商品的开发设计具有前瞻性;最后还须收集、分析及比较国内外、同行业不同生产者的商品质量、品种信息,通过市场预测确定商品的质量等级、品种规格、数量和价格,以确保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

2)开发设计

开发设计是形成商品质量的前提。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如果设计不好,就意味着商品先天不足,会给商品留下许多后遗症,其质量就难以保证和提高。开发设计包括使用原材料配方,商品的结构原理、性能、型号、外观结构及包装装潢设计等,如电风扇的风量、空调机的制冷量都是由开发设计质量所决定。为保证所生产的商品质量,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基本的技术要求,设计出结构合理、式样新颖,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便于加工、使用和修理的商品。

3)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构成商品的物质基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原材料对商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方面所引起的差别。如含硅量高的石英砂可以制成透明度和色泽俱佳的玻璃制品,而含铁量高的硅砂只能生产出较差的玻璃制品;不同长度的棉纤维制成的纱线和布匹,其外观和强度都有明显的区别;用含蛋白质较多的大麦酿制的啤酒,其稳定性显著降低。

在不影响制成品质量的前提下,选用原材料时还应考虑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选用资源丰富的代用材料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原材料来源。比如,我国造纸工业中木浆原料缺乏,每年需大量进口,若选用来源丰富的草浆,可大大缓解森林资源不足的矛盾。

4)生产工艺

生产过程是商品使用价值和质量的形成过程,商品的各种有用性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生产工艺主要指产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的配方、操作规程、设备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等。在很多情况下,虽然原材料相同,若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不仅商品数量可能出现差异,而且商品质量也会不同。如猪皮革毛孔粗大,若加以表面美化处理,就可以改进猪皮革制品的外观质量;酿酒时,同样的五谷杂粮,其酿造方法不同,可以得到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等风格各异的白酒;在棉布生产工艺中增加精梳工序可以使成品外观和强度有明显改善。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使商品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变化很多是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来实现的。如窗用平板玻璃的生产,新式的浮法工艺路线是将玻璃熔体在金属液体上成型,其平整、光洁程度是老式垂直引上法工艺路线所无法比拟的。

生产工艺中的设备质量也是决定商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设备的故障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设备的自动化、省力化、高速化和复杂化又使故障发生的机会增加,故障的波及范围扩大,因此,有必要加强设备管理与设备保养工作,防止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保持设备精度,以利于商品质量的提高。

5)成品检验与质量控制

成品检验是根据商品标准和其他技术文件的规定判断成品及其包装质量是否合格的工作。质量检验是保证商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大批的商品来说,通常重要的质量特征、安全及外观项目要百分之百地检验,其他项目可以采用分批抽样或连续抽样的检验方法。对于不合格返修的商品仍需重新检验,检验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质量控制是指从原材料到制成品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如对原材料的筛选、调配,设备工具的维修校验,各项工艺参数的稳定等等。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及时消除不正常因素对商品质量的影响,保证商品的制造质量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

6)商品包装

商品包装是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商品包装可以防止和降低外界因素对商品质量的破坏和影响,并可以装饰、美化商品,以利于商品的储运、销售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科学合理的包装应该是包装功能、美化功能、推销功能、方便功能和包装成本的统一。

从总体上看,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可归纳为操作者、原材料、设备、工艺、环境(4M1E)五大因素。人的因素指员工(操作者)的质量意识、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这是决定商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原料的质量是决定商品质量的基本因素,包括原料的化学组成、耐腐蚀性和耐气候性、阻燃性、几何结构特性、热学特性、力学特性、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等。生产工艺与设备对商品质量也有决定性作用,环境也是影响商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2.3.2 流通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1)商品运输

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商品运输是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在运输过程中,商品质量会受到路程的远近、时间的长短、运输的气候条件、运输线路、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及装卸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种类很多,包括火车、轮船、汽车、飞机和管道等,运输工具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商品的性质,运输工具符合商品性质的要求,商品在运输过程中才能避免或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商品质量;又如,运输时的温度和湿度不符合商品要求,必然引起商品质量的变化,因此在运输时要保持安全的温湿度,同时避免商品受到风吹、日晒和雨淋的不良影响。

2)商品储存和养护

商品储存是解决商品生产和商品消费的时间矛盾,促进商品流通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商品在储存期间的质量变化与商品的耐储性、仓库内外环境条件、储存场所的适宜性、养护技术与措施、储存期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商品本身的性质是引起商品质量变化的内因,而仓储环境是商品储存期间质量发生变化的外因,通过一系列保养和维护仓储商品质量的技术和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适宜的商品储存的环境因素,以减少或减缓外界因素对商品质量的破坏。如根据商品的性质要求确定是储存在普通仓库还是专业仓库或者是特种仓库,对商品进行堆码和苫垫,然后对仓库的温湿度进行控制,确保商品的安全,根据商品的保存期和保质期保存,贯彻先进先出原则。

3)销售服务

销售过程的服务主要包括商品的进货验收、入库短期存放、商品陈列、提货搬运、装配调试、包装服务、送货服务、技术咨询、维修和退换服务等等。这些服务质量的高低都会对消费者购买的商品质量产生影响。商品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已逐渐被消费者视为商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商品销售服务中的技术咨询,可以避免消费者因缺乏商品知识或不了解商品使用要求而导致的商品质量的下降,必要的指导使消费者能够正确安装、使用和维护商品。2.3.3 使用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

1)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商品美对商品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由于人们审美观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而且不同时代、民族、宗教、环境、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的人,审美观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对美的认同和追求也不完全一样,对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消费者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消费习惯与人们对某一商品质量的认可也有一定影响。如对于食品,我国素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饮食习惯。

2)使用范围和条件

商品都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使用中只有遵守其使用范围和条件,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家用电器的电源要区别交、直流和所需的电压值,否则不能正常运转,还会损坏商品;若使用条件要求安装地线保护则必须按要求操作,否则不仅不安全,甚至还会发生触电身亡的恶性事故。又如,农药敌百虫可以用于多种农作物防治病虫害,但如果用于高粱防虫,反而会造成病害。

3)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为了保证商品质量和延长商品使用寿命,使用中消费者应在了解该种商品结构、性能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日常维护保养商品的知识。如皮革服装穿用时要避免被尖锐物品划破或用力摩擦,并且不能接触油污、酸性或碱性物质及雨雪等。收藏保管时宜存放于干燥处,悬挂起来,切勿用皮鞋油擦拭以防止压瘪起皱、生霉及泛色等。另外,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要,商品在使用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使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回收或处理,逐步限制和严格禁止可能产生公害的商品生产,努力寻找无害的替代商品,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4 商品美2.4.1 商品美与商品质量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不仅着眼于实用、经济,而且刻意追求美观,商品美已经成为商品质量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尤其是国际市场中,对商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品美并不是商品外表的装饰和美化,而是通过良好的商品造型要素(形体、色彩、材质等),全面地体现商品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要。因此,商品美应该是设计的科学性、结构和功能的合理适用性、加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外观造型的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只有质优和外表美观才是真正的商品美。

评价美学质量是全面评价商品质量的客观需要,对于逐步完善商品质量评价体系,指导商品生产企业全面提高商品质量,指导商品经营企业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获取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4.2 商品美的一般规律

美的商品,除了要充分、鲜明地展现美的形式外,还要遵循美的形式规律,按照美的规律设计和生产商品,根据商品的不同特性和要求,创造性地应用美的基本规律。

1)重复与层次

重复是同一形式(如色彩、形体)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形成数量众多的一致,当这种重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就给人以整齐一致的美感。重复所形成的整体一律,对成套的商品来说,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成套商品的整体美。例如,成套的餐具由众多的碗、盘、勺等组成,这些碗、盘、勺的色彩造型应协调一致,才能表现出整体美。

递增或递减、渐强或渐弱、依次增大或缩小,都可以形成层次,形体上有层次(由大到小等),色彩上也有层次(由浓到淡等),层次是同中求异形成的。有同无异是绝对的重复,同中有异是相对的重复,在表现整体的整齐划一上,重复的效果比层次突出,而在避免过分单调乏味上,层次的效果更好。

2)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指相对于轴线两侧的形式在形、色、力、量等方面的相同或相当。对称给人以稳定、宁静的美感,但若运用不当,易使人感到呆板和单调。为了克服这一不足,在对称中加以变化,就产生了均衡。均衡是有变化的对称,即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使形式各要素间的视觉力保持平衡关系,但不像对称那样要求轴的两边完全相同。均衡与对称一样,能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却又比对称显得更活泼和生动。

3)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将两个相接近的形式要素配在一起,虽有差别,但差别甚微,让人感到融洽和柔和,这一配置规律广泛用于商品的各个方面,如形、色、味、音的调和等;对比则是将两个极不相同的形式要素配置在一起,其对立的两极(如大小、长短、宽窄、浓淡、冷暖等)处于统一体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鲜明和刺激,它广泛用于商品形式的美化。

4)比例与节奏

比例是商品造型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尺度大小的关系。任何美的商品都必须具备恰当的、适合的比例尺度,否则就会破坏和谐统一的整体美。在造型方面,黄金分割被认为是最美的比例,不少长方形商品,如桌子、衣柜、电冰箱等,其长宽比例都大体符合黄金分割。

节奏是按比例、有规律的连续变化和运动。商品是静止的物品,通过商品的形或色有比例、有规律的重复,或者各部分大小不同的有秩序的排列,或者线条与线条、形体与形体之间的有条理的连续表现,可以产生节奏。节奏可以减少和掩盖由于原材料或部件带来的某些缺陷和不适应,能够在视觉上产生动态的美感。

5)多样与统一

多样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线条有曲、直、纵、横等,形体有方、圆、菱、角等,色彩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统一即是协调一致,它与多样性是矛盾的。多样难免杂乱无章,显得不协调,而仅有统一又会让人感觉单调、乏味。只有多样和统一相结合,才会和谐,显出美感。商品形式的和谐主要体现为形体的和谐、色彩的和谐和材质的和谐,三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整体的和谐美。2.4.3 商品美的表现形式

商品美是对所有美的商品的属性、规律的抽象概括,它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其形式就是构成商品美的整体形象(造型)的形体、材质、色彩等要素的组合规律,是外在和内在形式的统一。

1)商品的形体美

商品的形体是指被人们观察和触摸到的形状、结构等。商品的造型美就依附于商品的形体美上。商品的形体由点、线、面、体等要素构成,商品美就是点、线、面、体的和谐统一。

当人们观察商品体时,各种形体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由于光、色和形的相互干扰,使人眼产生刺激,并依据人的视觉习惯和心理因素产生商品的美感。人们正是通过商品造型设计赋予商品丰富多彩的时代感和美感。

2)商品的色彩美

色彩是商品造型的要素之一,实验表明,人的视觉神经对色彩反应速度最快。色彩具有丰富的感觉功能。如冷暖感,红、橙、黄色可以使人联想到燃烧的火焰或温暖的太阳,由此产生暖感;而蓝、青等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或树阴,会使人产生冷感。此外,还有轻重感、软硬感、厚薄感等。由于社会习惯和交往,色彩具有丰富的情感功能,如红色,一方面有热情、幸福、欢乐、成熟的性格,另一方面又有危险、恐怖的性格。又如绿色象征着春天、成长、生命、青春和希望,还象征清新、和平、宁静、健康和休息,所以电冰箱、洗衣机、壁纸、地板革等商品多用低纯度和低明度的绿色。止痛、退热、镇静类药品,其包装多用绿色或蓝色。

3)商品的材质美

商品的形体美、色彩美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通过商品的材质美体现出来。材质是材料和质地的合称。商品材料一般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商品质地是指材料的稳定性、加工成型性,包括表面性质等。

商品的材料和质地所产生的触感和视感,包括粗糙与精细、粘涩与光滑、坚硬与柔软、温暖与清凉、弹性与塑性等,并由此使人们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情感,如木材的纹路,其触感舒适、温暖轻盈、清香幽雅,其制品给人以淳朴无华、自然亲切的美感。2.5 介绍商品2.5.1 商品使用说明书的识读与编写

1)商品使用说明书的重要性

顾名思义,商品说明书是用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商品的用途、规格、型号、性能、成分、使用方法、保质期限、维护保养等知识进行的说明和介绍,又称产品说明书。(1)商品说明书是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详细、真实、规范的商品说明书是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商品的关键,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重要环节。(2)商品说明书是消费者的第一任“教员”。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或药品等,商品说明书对消费者消除对商品的疑虑,做出购买决策和科学养护起重要作用。比如有些药品说明书标明“一日服三次,一次两片,饭前服用”,“本品是外用药,不得内服”等等;再如一些电器上标明必须适用220伏电压。商品说明书都记载着商品的用途、使用条件、使用方法、使用期限、使用和储藏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该商品的名称、牌号、型号等,这样消费者便可以“按图索骥”,选择自己适用的商品。(3)商品说明书也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重要工具。

法律规定了生产者负有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义务,包括明示担保义务和默示担保义务,商品使用说明书便是生产经营者的明示担保义务事项之一,是商家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商品的生产经营者除了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默示担保)外,还应以商品说明书形式向消费者约定该商品应有的质量、性能,这就意味着必须保证生产出的商品与此约定的内容保持一致,否则,消费者有权要求降价、退货、赔偿损失等。比如,羊毛衫上标明含绒量100%,即俗称“纯羊毛”,尽管含绒量50%的也是羊毛衫,但只要商家做出这种明示,那么也就应当承担所约定的质量义务。如果实际上是混纺的羊毛衫,消费可以要求降价甚至退货等。

2)商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要求(1)说明性 即主要采用说明的方法,直接、全面、准确地介绍商品,使消费者透彻地了解商品。写作语言力求通俗、准确,一般很少用议论的语言。(2)知识性 这是商品说明书的根本价值所在。但这又不同于论文、研究报告中的知识性,偏重于实用性,如药品,主要说明药物的原料组成、药理、功能和用法用量等内容,使使用者获得该药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正确使用该药的指导。(3)客观性 即商品本身有多大功能、含什么成分、有几项用途,都必须实实在在写出来,不能随意添加或夸大。(4)多样性 由于商品本身是多样的、消费者也是多样的,商品说明书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篇幅长短上可分为完整性说明书和简约性说明书;从表达形式上可分为文字式说明书、图表式说明书和音像式说明书,或不仅用文字,也辅助图画、照片甚至音像资料的说明书。(5)指令性 有些说明书要求消费者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和使用,否则会造成使用不便甚至损失,如压力锅的使用等。

3)商品使用说明书的内容和结构

商品类别不同,其说明书的内容也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商品说明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商品用途、商品规格型号和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商品的化学成分、商品原材料、商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商品的寿命与保质期限、商品的使用方法、商品的运输安装调试方法、商品的维护和保养、安全警告等。商品说明书的结构一般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 商品说明书的标题一般直接以文种作标题,如《商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使用说明书》《使用指南》等,也可以商品名称加文种作标题,如《盖中盖口服液产品说明书》《步步高DVD使用说明书》等。(2)正文 正文是商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各种商品不同,需要说明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例如,食品说明书重在说明其成分、使用方法及保质期限;药物说明书重在说明其构成成分,基本效用及用量;电器说明书重在说明其使用和保养方法等。商品说明书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产品的概况(如名称、产地、规格、发展史、制作方法等)。

②产品的性能、规格、用途。

③安装和使用方法。

④保养和维修方法。

⑤附件、备件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取舍和变动前后顺序。(3)落款 落款要写明产品制造厂家的名称、地址、邮编、E⁃mail、电话、传真、电挂及产品的批号、生产日期、优质级别等。不同的商品说明书,落款的项目有所不同,应根据实际需要落款。

商品说明书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概述式、短文式、条款式、图文结合式。

①概述式:一般只有一两段文字,简明扼要地对商品作概括性介绍。

②短文式:对商品的性质、性能、特征、用途和使用方法作简要介绍,多用于介绍性的内容说明,常用商品多采用这种方法。

③条款式:这是详细介绍商品的写法。它分成若干部分,将有关商品的规格、构造、主要性能和指标参数、保养方法、维修保修方式等逐一分条列项地介绍。常用的家用电器说明书多采用这种方式。

④图文综合式:即图文并茂地介绍商品,其中既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又有照片和图示解说,辅之以电路图、构造图、分子式(医药)等。这种商品的说明书往往印成小册子作为商品附件。2.5.2 介绍商品的一般原则

向顾客介绍商品是导购员的基本工作任务,直接影响顾客是否实施购买行为。介绍商品,让顾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商品,需遵循下列原则:

1)让顾客了解商品的使用效果

顾客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介绍商品时,一定要充分说明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哪里,表明该商品一定能满足顾客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介绍商品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让顾客充分了解商品的使用效果。因此,要全面了解商品的质量特性,并掌握该种商品质量好与差的判断标准。

2)让顾客了解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价值高低也会影响顾客对商品的最终选择,所以要注意让顾客了解到商品的价值。影响商品价值的因素除了商品的性能质地等外,还与生产企业的信誉实力、商品的独特性、性价比等有关。介绍商品时须轻拿轻放商品,否则容易给顾客造成“这种东西不值钱”的感觉。

3)按从低价到高价的顺序介绍商品

这样可以节省想买低价商品顾客的时间,对想买高档商品的顾客,还有再满足其需要的机会。

4)其他注意点(1)介绍判断商品质量好差的标准一定要有说服力,不得凭空捏造。(2)注意激发顾客了解商品的好奇心和兴趣。一般多以问题引导方式并自问自答,告诉顾客选购商品的标准,并让顾客体验到商品的好处。(3)对顾客热情周到,及时判断新老顾客和购买意向。思考与练习题

1.理解下列概念:商品、商品整体概念、商品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与双重功能。

2.试分析汽车商品整体概念三个层次的表现内容。

3.现代商品的三层次理论对商品生产和经营有什么启发?

4.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纺织品与食品的质量要求有何区别?

5.商品说明书有何重要性?编写商品说明书有何基本要求?

6.介绍商品须注意哪些基本原则?实训项目

1.到超市导购员岗位就“成功向顾客介绍商品”开展训练。

2.根据班级规模,选择某几种产品,分别为其编写商品说明书并进行评比。

3.商品信息与质量特性展示。(1)工作任务背景

你是家乡所在地政府贸易部门拟聘请的一名商务助理,现准备选择本地一个有特色或有竞争力的商品推荐给外地的商户。为此,需要准备两种资料:一是准备一份电子文档资料,以事先发给外地商户,让其了解该商品并产生订购欲望;二是准备一份PPT资料,以便你的主管在商户们来本地时直接介绍该商品。(2)教学组织与流程

①组建项目小组:可按地区或县区组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最多5名。

要求:男女搭配,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②调查、选择和确定所在地的某种商品。

要求:至少选择3种不同类别的商品,并形成一份初步反映这些商品信息的资料,提交讨论并最终确定某个产品为重点介绍商品的过程资料。

③重点调研所要介绍的商品。

要求:a.采用至少3种以上调研方法;b.保留原始的调研资料。

④整理与编写商品介绍资料,形成一份电子文档。

要求:a.图文并茂;b.不少于1 500字;c.用白描的表达手法,不带感情色彩,不夸大。

⑤整理与制作PPT。

要求:a.不少于20张,图文并茂;b.尽可能多地提供商品的质量信息,给商户以全面和信任感。

⑥商品信息发布会。

要求:小组推荐一名代表结合PPT在全班发言,其他人员可补充发言,每组最多15分钟。(3)提交资料

以上工作完成后,每组须提供以下资料:

①本小组对3种类别商品进行讨论分析并选定重点介绍商品的过程记录。

②本小组开展信息收集和调查的过程总结。

③商品质量信息的介绍资料。

④PPT电子文档。(4)项目考核

考核内容与分值见下表:

建议阅读文献

1.符凯.导购员实战手册.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2.魏国辰.怎样编写商品说明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3 商品与资源和环境【学习要点】◎了解商品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领会自然资源的特性、面临的问题和保护的重要性;◎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措施;◎培养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意识。3.1 商品与资源保护3.1.1 资源及分类

1)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都离不开资源。通常所说的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即一切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未经劳动加工而被人类在自然界所发现的物质及能量,如水源、空气、能源、矿物、土壤、动植物及自然景观等。

资源不同于商品,其根本区别在于:资源只有经过劳动加工才能转化为商品。尚未开发的资源仅仅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通过生产活动将其开发并转化为市场所需的商品,资源才真正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照自然资源的存在条件及其特征,可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前者是存在于地壳之中,主要包括矿物资源和能源等,也称地壳资源;后者存在于生物圈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也称生物圈资源。(2)按照自然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类型,可分为陆地资源(山地、丘陵、平原、水体等)、海洋资源、大气资源等。(3)按照自然资源在经济部门中的地位,可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交通资源及旅游资源等。(4)按照自然资源的用途及其利用方式,可分为作为生活资料的资源和作为劳动资料来源的资源。前者包括植物界中的各种天然食品,森林、草原中的各种动物以及海洋、河流及湖泊中的各种水产品等;后者包括矿物原料、燃料及木材等。(5)按照自然资源本身的固有特征,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前者具有可更新、持续利用性和退化及耗竭性;后者具有有限性,应尽可能节约使用。

3)自然资源的特性

自然资源虽然种类较多,有着各自的特征,但是各种资源也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的特性。(1)从区域的角度分析,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地域性是指自然资源都有一定的地域分布,其分布规律也存在很大差别,在研究和开发自然资源时应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整体性是指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中的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资源或整个系统资源的变化都会对其他资源及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综合性是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对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的分析研究,确定对资源进行效益管理,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节约资源。(2)从资源生成角度分析,自然资源具有变动性与稳定性、层次性和共用性。变动性与稳定性是指如果把资源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的,但在某一个阶段系统内各要素又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稳定有助于保持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资源的管理;层次性是指从资源的地域性来看,自然资源研究的空间范围具有局部的地带、地区、国家或洲乃至全球的层次范围,这种同一资源层次性的分布,便于各层次间进行横向交流、传递有关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信息;共用性是指大部分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不同的部门可以共用一种资源,对多用性的资源,在开发时要依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择优利用,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作用。(3)从人类开发利用角度分析,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国际性、稀缺性、竞争性和增殖性。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日益加剧;稀缺性是指资源随着人类的逐渐耗用而减少,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就会变为稀缺,即使是可再生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也会出现潜在的稀缺特征,这就要求人类要珍惜任何一种资源;竞争性是指由于资源的稀缺,引起资源利用上的竞争性,这就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竞争激烈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枯竭;选择性表现在人与资源的相互选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互补和互相适应的双向选择行为逐渐走向优化;增殖性是指资源由于人类的开发而使其价值增加。3.1.2 商品生产和消费对资源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对资源消费需求的迅猛增加,加上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使得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具体表现为水资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粮食短缺、生物物种不断灭绝、矿产资源耗竭等等。

1)水资源问题

商品生产和消费所引起的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水资源短缺,二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据统计,全球约有20亿的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人口饮用被污染的水。预计到2050年,缺水的城市人口将会增长到24亿。

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缺乏的13个国家之一。如今在一些地区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和消费中,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却相当严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水排放,更是直接减少可利用的水资源。

2)森林资源问题

随着商品生产和消费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全球森林面积迅速减少。据估计,为保证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全球森林面积一般不应少于40亿公顷。但至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森林面积仅为26亿公顷,现有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减少,已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张,气候变异和物种灭绝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森林面积不及世界的六分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匀。商品生产和消费对森林资源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土地资源问题

全世界沙漠化面积达到40多亿公顷,有100多个国家受其影响。由于沙漠化的扩展,全世界每年损失土地达到600多万公顷;另一方面人口又在迅速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近10年来,一方面人口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各项建设和事业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良田减少,另上荒漠化对耕地的侵袭,已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严重威胁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4)能源资源问题

人类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使能源消耗急剧增长。据《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20年中,全世界能源消耗增长了50%,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还将比现在增长50%~100%。

我国除煤炭、化学资源相对丰富外,其余较丰富的多为经济建设需求量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所占比例偏低。3.1.3 资源的保护

1)保护和扩展森林资源

森林是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供应者之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森林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原始森林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一方面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森林死亡;另一方面是人口的急剧增加导致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增长,从而使得大面积的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再者就是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木材的大量需求。据统计数据表明,最近10年中消失的树木比过去1 000年消失的还多,现在每分钟就有25公顷热带森林被砍伐。因此,必须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我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有:端正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做好调查设计,使森林的经营和利用有着科学的依据;确定发展目标,积极造林育林,尽快扭转森林资源下降趋势,增强全民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强化森林保护,把森林保护纳入法律法规;加速培养林业人才,做到科学育林;保证林业建设资金,做到以林养林。

2)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人类所需食物能量的98%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土地生长的作物和牧草。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加快了土地沙漠化的速度。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土地,已经迫在眉睫。我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有:(1)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改造中低产田,适当提高复种指数。(2)防治土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3)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控制和治理工业“三废”的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4)加强土地管理,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

3)保护水资源

地球上的总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占96.5%,而用以维持地球生物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淡水只占3.5%,其中又有77.2%被封闭在两极冰川之中。人口的增长及水资源的污染,使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我国保护水资源的对策主要有:(1)建立有效的管水机构,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和监测。(2)实行有利于节水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3)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推广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经验和技术。(4)强化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实施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5)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4)挽救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总汇,是未来农业、医学和工业发展的生命资源基础。但是,生物生存环境的丧失和改变,空气和水的污染,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以及过度的海洋捕捞和陆地猎获使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不断地遭到破坏。据估计,地球上共存在过5亿个物种,现在只有3 000多万,其余的都已灭绝。挽救生物物种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重视,我国挽救生物的主要措施为:(1)加强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把它列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2)大力建设现代化的保存物种的基因库。(3)加强对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的管理。(4)加强立法和执法。(5)注意控制野生动物的贸易。

5)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近年来,世界采矿量的迅速增加,使得矿产资源的储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已趋向枯竭。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缓消耗。其主要途径有: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的能源,研制濒临枯竭资源的替代品,开展金属矿产品的回收利用,合理利用,力求节约,避免滥用。3.2 商品与环境保护3.2.1 商品与人和环境

1)自然环境的概念

通常人们所说的环境一般是自然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按照组成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人类和一切生物生活在地球表层,即生物圈,其范围包括约11 km厚度的地壳和约15 km以内的大气层,在这个范围内有空气、水、土壤和岩石,它们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生物和人类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系统。这种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的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也称生态环境。它是生命界和非生命界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稳定系统,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建立了动态的平衡。如果生态平衡在人为外界压力下造成破坏,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灾难性的变化,使人类生活环境急剧恶化,如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土壤沙化等。

2)可持续发展中的三大要素

商品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其目的是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总和。所以,商品、人、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人是这一系统中第一位的、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最初人类生活在平衡的生态环境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生产了大量的商品。但是人类的这种活动很多时候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失调。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的自身健康。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所以,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互为依存、互为影响的关系,以求得适当、健全、符合生态条件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沿用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粗放型商品生产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战略,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扩大再生产。这种发展战略既违反自然规律,也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已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又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3.2.2 商品与环境污染

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环境的组成成分、状态发生了变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与人们正常的生活条件,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影响。自然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生物的污染。使环境免受破坏的措施和活动叫做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的种类和范围比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商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自然环境被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化学污染主要是指某些有害的有机、无机化合物被引入环境,或由于化学反应而发生破坏作用。如商品生产和消费中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镉、汞、铅、砷、氰、酚、多酚联苯等;物理污染主要是指粉尘、固体废弃物、放射线、噪音、废热等对环境的破坏;生物污染主要是指各种致病菌、有毒霉菌对环境的侵袭。

商品从生产开始,经过流通,最后进入消费,这些环节都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1)商品生产性环境污染 这是造成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排放到环境中,就会造成空气、水域、土壤、食品等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也可造成农产品、畜产品及野生动植物农药残留的增加,并通过生物链富集对人类形成危害。(2)商业性环境污染 在商品流通中,由于储存保管不当,运输中遭受意外事故,使得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散失到空气、水域和土壤中,造成环境污染。(3)商品消费性环境污染 商品消费可以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生活垃圾、包装废弃物、生活污水、洗涤污水等都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甚至还会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商品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对某些外来化学物质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可形成良性循环。当少量污染物进入环境时,不至于发生较明显的影响。但当污染物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如食物链中断、物种毁灭、气候异常等。这种污染的危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而且防治措施也很难在短时期奏效。

3)自然环境对商品的污染

商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主要针对的是非食品污染(工业品商品),而自然环境对商品的污染主要指对食品商品的污染。主要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烹饪等各环节中,混入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微生物或化学毒物。按其受污染性质不同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3.2.3 防治商品的环境污染

1)商品对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

空气是人类及生物生存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各种机体从空气中吸入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在代谢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生命活动。空气是否清洁和有无毒害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影响。同时,大气是各种气候现象的活动场所,气候的正常与否受大气污染程度的制约。所以,空气的质量状况和大气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大气是清洁的。然而人类不断从事商品生产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致使大气增加新的成分,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对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1)商品生产过程的空气污染及防治 从事商品生产的各种企业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都可能排放出有害气体和物质,造成空气污染。如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量,引起气温升高,形成所谓“温室效应”,其结果是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土地淹没,土壤盐碱化;再比如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汽形成硝酸和硫酸,并以酸雾和酸雨的形式毁灭森林资源和农作物,并可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还有各种有毒的气体可以引起人体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癌症。

为控制我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不断恶化的趋势,1998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我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其控制措施是:禁止新建煤层含硫量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量大于3%的矿井,逐步实行限产和关停;新建、改造含硫量大于1.5%的煤矿,应当建设煤炭洗选设施;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现有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要在2010年前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其他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并从制订规划、强化监督管理、推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和经济政策、完善酸雨和二氧化硫监测网络、开展科技研究、积极进行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计划,以实现控制目标。

除了以上防治措施,还有很多防治商品工业污染的方法,如以合理的工业布局来减少对城市的污染;绿化造林,利用植物吸附有毒物质和净化空气;改善燃料种类,使用无污染能源;改进生产工艺,取代有害物质。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最积极的有效措施。废和宝是对立统一的,弃之为废,用之为宝,比如石油化工厂在生产石化商品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含氨废水经过处理,可以制成硫酸氢铵化肥。(2)机动车的空气污染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的增幅巨大,其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微粒(铅化物、碳烟、油雾)等。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经过太阳紫外线照射形成二次污染,即光化学烟雾,这种浅蓝色的烟雾可以使人患红眼病,刺激呼吸系统,诱发癌症;长期吸入氧化剂会加速人的衰老;废气中的四乙基铅和四平基铅,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巨大危害;一氧化碳与人体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的输氧功能下降,致使人体缺氧、中毒甚至死亡。

防治机动车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控制新污染源;加强对在用车排气污染的监控和治理,落实汽油无铅化工作,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制定税收政策,引导有利于污染控制的机动车生产和消费;制定有利于防治汽车排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政策等。(3)电冰箱的空气污染及防治 制冷工业、家庭用电冰箱和泡沫塑料工业等都广泛使用氯氟烃化学品。电冰箱制冷剂——氟利昂在冰箱损坏时,就会进入大气,破坏臭氧层。臭氧保护伞的破坏,使阳光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引起人的皮肤癌,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气温升高,南极冰层溶化,海平面升高等。

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保护臭氧层已成为全球性的行动。1985年签署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制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建立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履约的多边基金,为降低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自1991年6月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制定实施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并先后颁布了近30项有关保护臭氧层物质的政策措施。(4)商品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及防治 室内吸烟是造成室内污染的重要来源,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尼古丁,它们都有致癌、致病的作用;厨房内中国式烹饪方法,诸如油炸、爆炒、熏烤等也会产生氮氧化物、醛类等有害物质,并能刺激呼吸系统和眼睛;室内所用的绝缘材料,装潢用的油漆、粘合剂,塑料制品中的添加剂,织物中的纤维助剂,合成材料中的有毒单体都会挥发出有毒成分,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有些玻璃幕墙(如茶色的)含有一定的金属钴成分,它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在阳光照射下,更容易使人受到放射性污染。另外,清洁剂、杀虫剂等日化用品也是室内空气中有机蒸气的主要来源,这些物质都会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

开展戒烟活动和良好的通风是解决室内污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加强对装饰材料的检测,使之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

2)商品对水体的污染及防治

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物质,它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仅一切形式的生命需要水,而且大量的物理、化学作用也需要水的参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宝贵的天然财富。“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储存水的总称。水体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的利用受到影响的现象。水体的人为污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污染物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与商品有关的水体污染主要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水体污染和商品消费中的水体污染。(1)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水体污染及防治 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生产废水、污水、废液等统称为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如果不经过特殊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地下、海洋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冶金、建材、化工、酸碱行业主要排放含有无机物的废水;食品、塑料、石化、毛皮、合成材料等行业主要排放含有有机物的废水。

水体的酸污染主要来自电镀、制酸、农药厂的废水。这些酸可严重腐蚀管道、船舶,排入农田会影响农作物生长。水体的碱污染主要来自造纸厂、化纤、印染、制革厂的废水。这种废水会使农作物枯死,土壤发生盐碱化;废水中无机盐增加会导致水的硬度提高,水垢增加,不利于食品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毒物会引起人体急性和慢性中毒,并能在自然环境中积累,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影响生态环境,对人和生物危害很大;耗氧性污染物在水中分解时,需要消耗水中大量氧气,不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污水中的有机氮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可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还原生成亚硝酸盐后,在人体中可与仲胺作用生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

防治工业废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有:改进工艺和技术;对废水进行综合利用和回收处理;无法回收的废水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变商品成分;调整工业布局等。(2)商品消费中的水体污染及防治 商品消费中的水体污染主要是合成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并以生活污水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合成洗涤剂主要由表面活性物质和洗涤助剂组成,其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带有亲水基和亲油基,能够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早期使用的是支链型的烷基苯磺酸钠,它的发泡力很强,即使是1μmol/L的溶液也能发泡,在自然环境中生物降解困难,使河道泡沫泛滥,危害鱼类,影响水稻生长。目前改用直链型烷基苯磺酸钠,生物降解快,发泡污染易消失,泡沫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合成洗涤剂的主要助剂是三聚磷酸钠,它可作为植物和藻类的营养物质,排放到湖泊、水库、内海等水流缓慢的水体中,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大量出现,可在表面水层形成一片“水花”,内海水面往往带有红褐色,又称“赤潮”。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不断恶化,藻类带有恶臭,有的还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致使鱼类丧失了生存空间而窒息死亡。防治这种水体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找到一种替代物,它既具有聚磷酸盐的洗涤功能又不会造成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目前较有前途的替代品是沸石。

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指被丢弃的固体和泥沙状物质,包括从废水中、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简称废物。废物是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人们在开发资源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废物;任何产品经过使用和消费后都会变成废物。

固体废物的种类很多,按来源可以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等五类。这些废物可以对水体、大气和土壤造成污染。如固体废气物进入水体,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海洋的废物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死区;废弃堆或垃圾填地,经雨水浸淋,渗出液和滤渣会污染土地、河川、湖泊和地下水等;固体废气物堆中的尾矿、粉煤灰、干污泥和垃圾中的尘粒会随风飘扬,遇到大风,会吹到很远的地方,许多固体废物本身或者在焚化时,会散发霉味和臭气;固体废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渣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或在植物体内蓄积。

固体废物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许多固体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除通过生物传播外,还可以通过水、大气为媒介传播和扩散,危害人体健康,如英国1394年几度流行鼠疫,都同垃圾处置不当有关;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公司的废物沙坑,由于废酸和含油废物处置不当,使周围26口水井水质变坏,发出恶臭,人饮用后出现喉痛和头痛等病症。固体废弃物消极排弃还会占用大量土地,发生和农业生产争地的矛盾。(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对不同类型的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如对于不溶解、不飞扬、不散发臭气或毒气的块状和颗粒状废物可以一般堆存;含水量高的粉尘、污泥等可以围隔堆存;大型块体以外任何形状的废物(城市垃圾、废屑等)可以进行填埋;对于那些经焚化后可以缩小体积或减轻重量的有机废物、垃圾等可以通过焚化处理;对于微生物能够降解的有机废弃物可以利用微生物来进行降解。

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既可以减轻污染,又可以为社会增加财富。如可以利用矿物废料作建筑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填垫材料、冶金、化工和轻工等工业原料;从含碳、油或其他有机物质的废物中回收能源;利用含有土壤、植物所需要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废物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废物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可以采取有力措施来实施管理,如改革生产工艺,少排废物;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把固体废物纳入资源管理范围;制定固体废物的管理法规等。思考与练习题

1.自然资源如何分类?它有哪些特性?

2.面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人类应如何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3.什么叫生态环境?商品是如何污染生态环境的?

4.为什么国家要推广使用无磷替代洗涤用品,而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5.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会造成哪些污染?如何处理和利用?实训项目

1.利用互联网,输入“清洁生产”和“新型工业化”关键词,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法规和实施现状,并提交一份分析报告。

2.通过一些测试手段,分析当地空气污染的原因,并找出有关对策。

3.通过互联网查询有关“赤潮”或“绿潮”的事件,并写出分析报告。

建议阅读文献

1.胡德胜.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2.李爱年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模块二 商品技术管理【学习目标】对商品分类与商品信息采集技术有基本的认识,能参与商品理货,能进行企业条码的申请注册并对店内码进行编码,懂得商品包装与养护的一般管理技术。4 商品的分类管理【学习要点】◎熟悉商品的分类方法与分类标志,能在超市开展理货工作;◎熟悉国内外几种重要的商品分类体系;◎掌握商品条码的编制方法,通过训练,能进行商品条码申请并对店内码进行编码。4.1 商品分类与分类标志4.1.1 商品分类及其意义

1)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任何一种科学研究,都要先对其研究的目标加以分类,从而使研究工作系统化、条理化和简单化。所谓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志(特征),按照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的原则,将某集合总体科学地、系统地逐次划分成若干个概括范围更小、特征更趋一致的部分(局部集合体),直到划分成最小单元的一种方法。科学的分类,可以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事物和现象条理化,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商品的研究也是一样,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具体分类。

2)商品分类的概念

商品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数以万计的具体商品品种集合而成的总体。所谓商品分类(Classification of Goods),就是根据商品的属性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将商品总体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满足某种需要。或者说,商品分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志或特征,将商品集合总体逐级划分为一系列不同的大类、中类、小类、品类、品种、细目直至最小单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编排,形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商品分类体系的过程,如表4.1所示。

商品的大类一般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行业来划分,既要与生产行业对口,又要与流通组织相适应。商品中类或小类,一般按中、小行业或“专业”来划分。商品品类或品目是具有若干共同性质或特征的多个商品品种的总称。商品的品种指具体商品的名称。商品细目是对商品品种的详尽区分,包括商品的规格、花色、质量等级,可以更具体地反映出商品的特征。

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商品所概括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商品分类的层次并不统一。由于各部门对商品进行分类的目的不同,因而商品分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表4.1 商品分类的排列顺序与应用举例

3)商品分类的意义

商品的品种繁多,特征各异,价值悬殊,其性能、用途以及储运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加强商品的科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对商品进行统一、科学的分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据统计,我国农业、牧业、副业、轻工、纺织、石油化工、机电等的商品品种达到30多万种,如果不进行分类,经济活动就难以进行。(1)商品分类是进行信息和统计工作的基础。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必须依赖各种经济统计量的分析。其中,有关商品的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和价格指数等的统计,是判断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统计数据才具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2)商品分类是合理编制商品目录的前提,从而有利于商品标准化的实施和商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科学的商品分类,可使商品的名称和类别统一化、标准化,从而避免同一商品在不同部门由于名称、计量单位、计算口径等不统一,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3)商品分类有助于商品的经营管理和消费者的选购。商品经营活动中,不论是批发零售,还是仓储运输,无一不是在商品分类基础上进行的。五金商品、文化商品、纺织品等经营行业的划分,使各种商品经营管理井然有序,也便于消费者到不同的商场去购买。即使是同一商场,其售货柜台也是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规划和陈列的。消费者可以在陈列某一商品的柜台前将各种花色、规格、型号的商品进行比较,选出自己满意的商品。(4)商品分类有助于实现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管理离不开电子计算机,而计算机的应用必须有商品代码。商品代码是在商品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编码形成的。利用计算机和商品信息系统可以随时查询商品的性能、国别、价格、存量、存货地点等,以实现商品信息流和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在连锁超市,总部与分店在采购、储运、财务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这些都是依靠科学的商品分类、编码以及商品分类编码系统来实现的。(5)商品分类是各个国家制定贸易政策、征收关税、进行贸易管理和贸易统计所需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海关为了简化手续和标准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编制一个统一的海关税则商品分类目录,把国际贸易中的所有商品纳入一个系统分类,协调和统一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建立一种国际商品分类信息系统,商品分类是一个核心问题。(6)商品分类有助于商品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开展。商品品种繁多,特征性能各异,商品基础与实务的学习时数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商品进行讲授,只能从各类商品中选出代表性的品种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商品的科学研究,也必须从个别商品特征归纳为各类商品特征,才能深入分析商品性能,研究商品质量和品种的变化规律。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和科研也必须建立在商品的科学分类基础上。4.1.2 商品分类的原则

商品分类的原则是建立科学商品分类体系的重要依据。为了使商品分类能满足特定的目的和需要,在商品分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明确拟分类的商品集合体的范围

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商品所包括的范围不完全相同。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所管理的商品范围也有区别。因此在进行商品分类时,首先必须明确拟分类的商品集合体所包括的范围。

2)必须有明确的商品分类目的

由于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商品分类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商品分类所形成的体系也多种多样。因此,对商品进行分类时必须明确商品分类的目的。

3)必须选择适当的分类标志

对商品进行分类时,选择分类标志至关重要。只有分类标志能够满足分类的目的和要求,才能保证分类清楚,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商品的自然属性特征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均可作为商品分类的标志。为了保证分类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必须选择最稳定的本质特征作为分类标志。4.1.3 商品分类的标志

商品分类的标志按其适用性可分为普遍适用的分类标志和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普遍适用的分类标志是指所有商品种类共存的特征、性质、功能等,如状态、体积、产地、原材料、加工方法、用途等。这些分类标志常用作划分商品的大类、中类、小类和品类等高层次类目的分类标志。局部适用的分类标志是指部分商品共有的特征,故也称为特殊分类标志,如化学组成、包装形式、颜色、形状、加工特点、保存方法、收获季节等。这些分类标志概念清楚,特征具体,容易区分,常用于某些商品种类、商品品种以及规格、花色、质量等级、型号等细目的划分。

商品的分类标志很多,很难提出一种对所有商品类目直至品种和质量等级都适用的分类标志,往往在一个分类体系中采用几种分类标志,每一个层次中采用一个适宜的分类标志。下面介绍通常采用的商品分类标志。

1)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

商品的用途是体现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探讨商品质量和商品品种的重要依据。按商品用途分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如现行商品大类划分为食品、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家用电器等等,就是按用途划分的,如图4.1所示。它也适用于商品种类和品种的详细划分,如胶鞋可分为劳保鞋、雨鞋、便鞋、运动鞋等。运动鞋又可分为足球鞋、网球鞋、乒乓球鞋等。

以商品的用途作为分类标志,便于分析和比较同一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有利于生产企业改进和提高商品质量,开发新的商品品种,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也有利于商品流通企业组织商品流通和经营管理;还有利于消费者按需对口选购商品。但是,这种分类标志不适用于多用途的商品类别划分。图4.1 商品按用途分类

2)以商品的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

商品的原材料是决定商品质量、使用性能和特征的重要因素。由于原材料不同,可使商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和特征,并反映在商品的化学成分、性能、加工、包装、使用条件要求不同上。例如,食品按原料来源可划分为植物性食品和动物性食品和矿物性食品,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则有明显的差别。纺织品按原料不同,分为天然纤维织物和化学纤维织物。天然纤维织物又可分为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和麻织品;化学纤维织物可分为粘胶织品、涤纶织品、腈纶织品等。

以原材料作为分类标志的特点是分类清楚,能从本质上反映出每类商品的性能、特点、使用与保管要求,尤其是对原材料来源较多且性能受其影响较大的商品进行分类比较适用。但是对于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原材料生产的商品,则不适宜采用此种分类标志,如电视机、小汽车、洗衣机等。

3)以商品的加工方法作为分类标志

很多商品即使选用的原材料相同,由于生产加工方法不同,也会赋予商品不同的质量和特性,形成截然不同的品种类别。因此,加工方法也是商品分类的重要标志。这种分类标志对那些可以选用多种加工方法制造且质量特征受工艺影响较大的商品更为适用,它能够直接说明商品质量特征和风格。如茶叶按生产方法不同,分为全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不发酵茶(绿茶)和后发酵茶(黑茶)等;纺织品可分为机织物、针织物和无纺织物等。但对于某些商品,如热塑性塑料制品,尽管加工成型方法不同,无论是吹制、注射、挤出还是热挤冷压或压铸成型等方法所制得的制品,其质量和基本性能并未产生实质性差别,因此,就不宜用加工方法为标志进行分类。

4)以商品的化学成分作为分类标志

很多商品的性能、质量都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成分。通常单一化学成分的商品极少,大多数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构成商品的成分有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之分,很多情况下,决定商品性质的是主要化学成分,分类时应以主要成分为标志。有些商品的主要化学成分虽然相同,但是由于含有不同的特殊成分,可形成质量、性能和用途完全不同的商品,此时,商品的特殊成分也可以作为分类标志。例如,塑料商品可按其主要成分——合成树脂的种类不同分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甲脂)、赛璐珞(硝酸纤维素)、酚醛、脲醛、密胺(三聚氰胺甲脂)等;而玻璃则按其所含的特殊化学成分分为钠玻璃、钾玻璃、铅玻璃、硼硅玻璃和铝硅玻璃等;碳素钢则按含碳量的不同,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化妆品、药物牙膏等也是按其特殊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

按化学成分进行商品分类,能够更深入地分析商品特性,对研究商品的加工、包装、使用以及商品在储运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有重大意义。化学成分已知且对商品性能影响较大的商品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进行分类。但对于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或易发生变化以及对商品性能影响不大的商品,则不适宜采用这种分类标志。

除了以上常用的商品分类标志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标志,如:

①按商品的使用期长短,分为耐用性商品和易耗性商品。

②按市场范围,分为地方商品、内销商品、外销商品。

③按商业政策,分为国家指令性商品、国家指导性商品、放开计划管理商品。

④按商品的加工程度,分为原料、半成品、成品等。

⑤按商品生产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季商品。

⑥按商品的品质分类,如大米分为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

⑦按商品的外形分类,如窗用平板玻璃分为普通平板玻璃、磨砂玻璃、压花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和钢化玻璃等。4.1.4 服务商品的分类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的“产品”是服务商品。服务商品也是商品世界中的一类,它与农产品、工业品一样由多种多样的品类组成。

1)为大众生活提供的服务(又称“传统服务业”)(1)饮食类 如餐厅、饭店、快餐店等提供的服务。(2)衣着类 如成衣店、裁缝店和洗染店提供的服务。(3)居住类 如修建、装潢和搬家业提供的服务。(4)水暖类 如供电、供水、供暖、煤气业和燃料业等提供的服务。(5)美容类 如理发、美容和整容业等提供的服务。(6)旅游类 如客运、旅馆、旅游业和园林业提供的服务。(7)加工类 如刻字、首饰加工、雕刻、装配、裱图等服务。(8)修理类 如家用电器修理、修伞、补鞋、修车、修理家具等服务。(9)文娱类 如戏剧、广播、影视、杂技、绘画和其他文化艺术业提供的服务。(10)体育类 如球类、游泳和户外运动业以及气功、拳术、体操和健美教习业等提供的服务。(11)知识类 如学校、讲座、会展、法律顾问等提供的服务。(12)安保类 如保险、消防、保安等提供的服务。(13)卫生类 如保健、医疗、防疫和预防等服务。(14)家政类 如保姆、看护、家务管理等服务。(15)生活类 如浴室、按摩院、照相馆等提供的服务。(16)其他 如公共汽车、电车、电话、租赁、废品收购和寄售业等提供的服务。

2)为商品流通提供的服务(又称“现代服务业”)(1)物流类 即提供给流通过程中商品使用价值运动的服务,如商品包装、装卸、运输、保管、储藏、邮购业等。(2)商品流类 即提供给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运动的服务,如零售业、批发业、会展业、贸易中心等提供的服务。(3)信息流类 即提供流通过程中商品经济信息的服务,如经济信息服务、广告、商标代理等。(4)货币流类 即提供给流通过程中金融、现金结算的服务,如银行、信托、储蓄所、信用社等提供的服务。(5)人才流类 即提供流通过程中人才的服务,如人才中心、职介所、人才交流站等提供的服务。(6)服务流类 即提供流通过程中的某些服务,如交易所的服务、经纪服务。

3)其他服务类

其他服务类包括为商品生产、社会进步和社会保障提供的各种服务。4.2 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体系4.2.1 商品目录

1)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的关系

商品目录是指国家或部门所经营管理商品的全部商品品种的明细表。在编制商品目录时,必须先将商品按一定的标志进行划分,因此,商品目录又称为商品分类目录,也可称之为初级的商品分类体系。

商品目录是商品分类的具体表现,没有商品分类,就无法编制商品目录。只有在科学地进行商品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的商品目录,才能使商品品种清单系列化、条理化,才有助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2)商品目录的种类

商品目录的种类很多,有各个行业的、各种用途的,也有按管理部门来编制的,如食品商品目录、海关统计商品目录等。依据适用范围可能性分为国际商品目录、国家商品目录、部门商品目录、企业或单位商品目录。(1)国际商品目录 指由有权威的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通过商品分类所编制的商品目录。如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编制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全球尼斯协定成员国编制的《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等。国际商品分类目录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进出口业务、贸易统计和经营管理应共同遵守的准则。(2)国家商品目录 指由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通过商品分类制定的商品目录。如日本的《商品分类编码》、我国的《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等。它是国家从事经济管理应遵守的准则。(3)部门商品目录 是指由本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的商品目录。如原外经贸部编制的《对外贸易出口业务统一商品目录》、进出口商品检验局编制的《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等。这些商品目录,是该部门从中央到基层共同采用的商品目录。(4)企业、单位的商品目录 是指由本企业或本单位自行编制的,通常仅适用于本企业或本单位的商品目录。

以上商品目录除适用范围不同外,还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的商品目录应尽可能与国际商品目录相协调,部门或企业的商品目录既要符合国家商品目录提出的分类原则,又要满足本部门或本企业的需要。通常,部门或企业的商品目录要比国家商品目录包含的商品类型少,但品种更多。4.2.2 商品代码的编制

1)商品代码编制与商品分类的关系

商品代码又称商品代号、商品编号。商品代码编制是赋予某类或某种商品的一组或一个有序符号排列,便于人或电脑识别处理的过程。

商品分类和商品代码编制是分别进行的,先有商品分类,后有商品代码的编制。商品科学分类为编制商品代码的合理性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基础,而代码编制是否科学得当又会直接影响商品分类体系的实用价值。一个好的商品分类体系,如果没有一套运用方便的商品代码,就难以在商品流通和管理现代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商品代码的编制原则(1)唯一性 是指每一个代码对应着唯一的编码对象,不得有重复现象。(2)可扩充性 即代码体系中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从而使分类和编制代码工作可以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3)简明性 是指代码应尽可能简明、易记,不要过长。(4)统一性与协调性 是指代码必须格式规范,与国际或国家的商品分类代码相一致或相协调,以利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5)稳定性 是指商品代码不宜频繁变动。

3)商品代码的编制方法(1)数字型代码 是指用阿拉伯数字赋予商品以代码符号。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便于计算机进行处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2)字母型代码 用一个或若干个字母表示分类对象的代码。按字母顺序对商品进行分类编码时,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商品大类,用小写字母表示商品的中类或小类。(3)数字、字母混合型代码 是指由数字和字母混合组成的商品代码。通常用字母表示商品的产地、性质和类别,用数字表示商品的具体品种和序列。(4)条码 即由条形符号构成的图形表示商品分类对象的代码。它是一种最有前景的方法。后文将具体讲述。4.2.3 商品分类体系

1)商品分类体系的概念

商品分类体系是指根据特定的分类目的,通过商品分类、赋予商品代码和编制商品目录等工作后,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商品品种的集合,也可以说是详细的商品目录。

建立科学实用的商品分类体系,是进行商品分类的最终目的。在商品生产、流通、贸易统计和信息交流中,都是依据具体的商品分类体系来进行的。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将会形成不同的商品分类体系。

2)国内外重要的商品分类体系(1)《商品分类与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是以《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为核心,并吸收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和国际上其他分类体系的长处而编制的。它于1976年开始研究和起草,1988年1月1日在国际上正式实施,现已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通用语言(或标准语言);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占全球90%的货物贸易量,是一部多用途的商品分类体系和编码体系,已广泛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申报、海关关税管理、关税和贸易谈判、贸易统计、国际商品运输、进出口商品检验、产地证签证及管理、商情调研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分析等各个领域。

我国于1983年开始研究HS,1987年将其译为中文,从1990年1月1日起先后在普惠制签证和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上实施HS编码,以后陆续在海关、外运、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领域推广运用。1992年2月1日海关正式采用。

①HS的结构和特点:HS既是一个6位数的多用途分类目录,也是一个4位数税目为基础的结构式分类目录。4位数用于海关征税,6位数主要用于贸易统计和分析。

HS对所有的国际贸易商品尽可能详细地进行了分类。HS将商品分为21大类,大类下面再分三大层。第一层为章,共有97章。其中1~24章(1~4类)为农副产品,25~96章(5~21类)为工业产品,第77章留空作为备用章。第二层为品目,共有1 242个品目。第三层为子目,共有5 019个子目。

②HS的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法:HS一般把同一工业部门或相关工业部门的商品归于一类,如第2类(6~14章)为植物产品,第6类(28~38章)为化学工业及相关性工业的产品;第11类(50~63章)为纺织工业产品。有些章自立为一类,如第15章(第3类)是油脂工业产品;第93章(第19类)是军工业品;第97章(第21类)为艺术品。

一般来说,不同原料的商品列入不同的章。例如,机织物按其原料不同分别归入第50章(丝织物)、第51章(毛织物)、第52章(棉织物)、第53章(麻织物)和第54章(人造丝织物)。金属制品也按其原料不同分别归入第73章(钢铁制品)、第74章(铜制品)、第75章(镍制品)、第76章(铝制品)、第78章(铅制品)、第79章(锌制品)、第80章(锡制品)。

相同原料制成的商品一般编排在同一章内。例如塑料及其制品在第39章,橡胶及其制品在第40章,玻璃及其制品在第70章。在同一章内的商品按照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程度依次排列。即原材料—坯件—半成品—制成品。加工程度越深,商品的品目号排得越后。如第44章的“木和木制品”按燃料木料(44.01)—原木(44.03)—粗加工的木棍(44.04)—锯木(44.07)—制胶合板用的薄板(44.08)—胶合板(44.12)—木制品(44.15—44.21)的顺序列划分为21个品目号。

章与章之间的编排也是这样,加工程度越复杂的商品越往后排。例如活动物排在第1章,鲜肉排在第2章,肉类的保藏品则排在第16章。活树排在第6章,木材排在第44章,木制玩具排在第95章,木制工艺品排在第97章。

由于商品的种类和性质的复杂性,不可能刻板地把所有的商品都按原料分类,尤其对于那些由多种原料组成的商品或加工程度较高的工业品,如精密仪器、光学仪器、航天航空器以及工艺品、艺术品等等,因此许多章是按商品的用途划分的,这时就不考虑其所使用的材料。例如羽绒衣、羽绒被、羽毛球及羽毛掸,就没有按其所使用的原料归入第67章(羽毛,羽绒制品),而是按它们各自的用途分别归入第62章(机织服装)、第94章(床上用品)、第95章(体育用品)以及第96章(杂项制品)。此外像57章的地毯,第64章的鞋类以及第95章的玩具,也都不考虑其原料结构,而根据其用途单列一章。

为了使人们在商品归类上不发生争议,HS还为每个类、章甚至品目和子目加了注释。这些注释和品目条文一样是确定商品最终归属的依据,被称为“法定注释”,而相对来说,各类、章的标题对商品的归类却没有法定的约束力,仅为查阅的方便而设。了解这一点对正确查阅HS十分重要。例如第22章的标题为“饮料、酒和醋”,而章注释却明确标明“本章不包括以重量计醋酸浓度超过10%的醋酸溶液”(品目29.15)。

分析可以看出,HS的分类原则是按商品的原料来源,结合其加工程度、用途以及所在的工业部门编排商品。原料来源是编排的主线条,加工程度及用途为辅线条。主辅线条相辅相成,再加上“法定注释”,就使人们能在HS所涉及的成千上万种商品中迅速、准确地确定商品所处的位置。这也正是HS分类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所在。【知识链接1】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 Nomenclature, CCCN)最早源于1927年万国联盟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一些国家提出要制定一个共同海关税则目录,到1937年定稿,命名为《日内瓦目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为恢复经济和发展贸易,成立了欧洲海关同盟研究会,在《日内瓦目录》基础上,草拟了《布鲁塞尔税则目录》并于1959年11月正式生效,1972年,改名为《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1978年又经修改,主要用于海关税则的商品分类。我国海关1985年也采用了CCCN。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它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海关税收。CCCN的商品分类原则是按商品的原材料,结合加工程度、用途、工业部门来划分商品类目。根据归类原则,所有国际贸易商品被划分为21类、99章、1 011个税目,每一项税目下又分为若干子目。【知识链接2】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United Nations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50年制定,1960年、1975年两次修订,1985年第三次修改。SITC的分类原则是按照商品加工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编排的。SITC把所有国际贸易商品划分为10类、67章、261组、1 033个分组。其中,720个分组又细分为2 085个子目,这些子目和未分的分组合计为3 118个基本号。(2)我国的国家标准商品分类 我国的国家标准商品分类是指《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 7635—1987)。它是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标准局发布和实施的,1998年又进行了修订。它为国民经济统一核算和各部门进行计划、统计、财务、税收、物价等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商品分类体系。《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中,将我国生产的所有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划分为99个大类(其中12个大类留空,供新商品增补之用),1 000多个中类,7 000多个小类,总计36万多个品种。为便于检索,将分类体系设置成23个门类,并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其顺序。具体门类和大类的划分如表4.2所示。(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商品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是以HS为基础,于199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该税则和目录的商品归类原则和方法与HS完全一致,商品类目也相同,所列商品分为21类、97章、共计有6 000余品目。我国在HS六位数字编码的基础上,又增加到10位。其中第7、8位为我国关税、统计、贸易管理所加的本国子目,第9、10位为各有关部门监督需要所加。

通常该税则和目录每年进行部分调整,每4年作一次较大的修订。(4)国际危险货物分类 危险货物是指具有燃烧、爆炸性、腐蚀性、毒害等作用的化学品或其他原料。根据危险商品的国际监督统计,在国际海运中,危险货物占整个海运量的50%。表4.2 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

为了对海上运输货物进行国际管理,1965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安全委员会,根据海上运输特点,制定了《国际海上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缩写为IMDG Code,简称《国际危规》)。《国际危规》上,根据危险货物的性质和危险程度,将危险货物分为9个大类(表4.3),共2 500多种,其中1~7大类再分为若干小类(详见第6章)。表4.3 危险货物类目表

我国于1973年加入国际海事组织,1982年10月1日起,在国际航线和海港装卸上开始执行《国际危规》,并参照之制定了《海运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管理办法》,于1985年发布和实施。同时,还陆续编制了相应的“国内危规”,即国内执行的“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包括《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民航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等。(5)《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体系 为了便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商品及服务进行分类以及商标注册和管理,需要一个国际统一的商品分类表。1957年6月15日在法国南部城市尼斯外交会议上正式签订《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国际公约,并于1961年4月8日生效。尼斯协定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共同的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体系,并保证其实施。

尼斯分类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类别排列的商品和服务分类表,一部分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商品和服务分类表。目前,该分类共包括45类,其中商品34类,服务项目11类,共包含1万多个商品和服务项目。不仅所有尼斯联盟成员国都使用此分类表,而且,非尼斯联盟成员国也可以使用该分类表。所不同的是,尼斯联盟成员可以参与分类表的修订,而非成员国则无权参与。目前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分类表。《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表》(又称尼斯分类)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一是增加新的商品,二是将已列入分类表的商品按照新的观点进行调整,以求商品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国际商品分类表自1987年印制成册,经10次修订,第九版于2007年1月1日正式使用。

我国自1988年11月1日起实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并针对中国的国情实际对商品和服务的类似群组及商品和服务的名称进行了翻译、调整、增补和删减,从而制定了《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类表》。至今来看,采用国际分类是成功的,大大方便了商标申请人,更加规范了商标主管机关的管理,密切了国际间商标事务的联系。尤其是1994年8月9日我国加入尼斯协定以来,我国积极参与了对尼斯分类的修改与完善,已将多项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加入尼斯分类中。4.3 商品条码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上,人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商品和食品的外包装以及书籍的封面上,印有粗细不同、平行相间的黑线条组合而成的长方形图案,线条图案下还配有相应的数字、字母和专用符合,这种图案就叫做条码。将商品的名称、规格、类别等用条码来表示,是商品分类的一大进步。商品条码是商品的“身份证”,也是商品流通于国际市场的“共同语言”。4.3.1 商品条码技术的特点

商品条码(Bar Code)是将表示一定信息的字符代码转换成用一组黑白(或深浅)相间的平行线条,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特殊图形符号。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商品并实现计算机数据输入的一种特殊代码。它表示商品的一定信息,如生产国(地区)、制造厂商或经销商、商品货号、规格以及价格等。

条码技术是一种数据输入技术。数据输入是由与电脑相连的光电扫描器完成的。光电扫描器由光学系统和电路系统组成。光学系统发出的光经透镜聚焦形成扫描光点照射到条码上,得到由反射光产生的模拟电信号传输给译码器,译码器把电信号解译成电脑可接收的数据。图4.2所示为商场POS系统的构成示意图。

利用计算机采集数据的方法很多,分为手动录入和自动识别两种。前者以键盘为主,而在众多的自动识别技术如穿孔纸带、光学字符识别、磁性识别、条码扫描识别等技术中,条码扫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可靠准确 资料表明键盘输入出错率为较高,而条码输入误码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图4.2 POS系统的构成示意图(2)数据输入速度快 键盘输入,一个每分钟打90个字的打字员1.6秒可输入12个字符或字符串,而使用条码,做同样的工作只需0.3秒,速度提高了5倍。(3)经济便宜,易于制作 条码符号被称为“可印刷的计算机语言”。(4)灵活、实用 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5)设备简单 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的训练。

鉴于以上诸多优点,条码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图书管理、仓储、邮电和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4.3.2 商品条码的产生与发展

1946年计算机诞生之后,才有了条码技术的出现,但条码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

1970年,美国超级市场Ad Hoc委员会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码UPC码,并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这为以后条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又第一次将UPC码应用到仓库管理系统中。1973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 Code Council UCC)从若干种条码方案中选定IBM公司提出的条码系统,并作为北美地区的通用产品代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条码,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次年,欧洲共同体制定出与UPC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EAN 13和EAN 8码,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uropean Article Numbering Association, EAN)。到了1981年,由于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故改名为“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简称IAN。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至今仍称为EAN(后改为EAN⁃international)。现在,EAN条码成为国际通用的商品代码。截至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0万家企业在使用EAN系统,如图4.3所示。

从80年代初,人们围绕提高条码符号的信息密度,开展了多项研究。128码和93码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码于1981年被推荐使用,而93码于1982年使用。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码符号密度比39码高出近30%。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条码码制种类不断增加,到1990年底为止,共有40多种条码码制,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及一些出口企业,把条码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提上议事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开始使用条码技术。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推广条码技术;组织、开发、协调、管理我国的条码工作。图4.4为常用的两种条码识读设备。图4.3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会员分布图图4.4 常用条码识读设备

附:条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1949年美国的N.J.Woodland申请环形条码专利。1960年铁路货车用的条码识别标记方案产生。1967年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条码扫描器。1970年美国成立UCC;美国邮政局采用长短条码表示信函的邮政编码。1971年欧洲的一些图书馆采用Plessey码。1972年美国提出库德巴码、交叉25码和UPC码。1977年欧洲采用EAN码。1980年美国军事部门采纳39码作为其物品编码。1981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成立;实现自动识别的条码译码技术;128码被推荐使用。1982年手持式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用化;93码开始使用。1986年我国邮政确定采用条码信函分拣体制。1988年可见激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美国提出适合激光系统识读的新颖码制16K码。1988年我国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1991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1991年美国Symbol公司正式推出名为PDF417的二维条码,简称为PDF417条码,即“便携式数据文件”。4.3.3 使用商品条码的益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国际化、文化本土化的资讯社会到来之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研究于60年代、应用于70年代、普及于80年代的条码与条码技术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流通领域里的大变革。条码作为一种可印制的计算机语言,未来学家称之为“计算机文化”。

1)条码标志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身份证”

在国际市场,给商品打上条码早已成为一种惯例。过去我国许多商品尽管是名特优产品,由于没有条码标记,外销时不能进入超级市场,只能屈身在地摊或三、四流的商店出售。而有的外商压价收购后改换包装,打上条码,转手就赢得巨额利润,不仅造成我国的经济损失,还影响我国商品的形象和声誉。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商品已采用条码,提高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例4 1]101章光毛发再生精的发明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去日本考察,发现享有盛誉的章光101产品只能陈列在货架的最底层,且价格很便宜,原因是没有条码的商品不能进入自动销售系统。[例4 2]1990年7月,香港商人正式向我国粮油进出口公司提出:从1991年1月1日起,凡进港的货物必须采用国际通用的条码标志(EAN、UPC),否则不得进港。为此我国才开始以出口商品为龙头,推进了我国条码工作的开展。

2)实现商品销售自动管理

通过POS系统(销售点管理系统),即商场现金收款机作为终端机与计算机相连,当带有条码的商品通过结算台扫描时,商品条码表示的信息被录入计算机,计算机从数据库文件中查寻到该商品的名称、价格等,经数据处理打印出收据。这样,条码的应用,就为商品的产、供、销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标志和畅通的渠道,不仅可以实现对商品的分类与集散管理、销售、运输、订货和盘存等自动化管理,而且通过产、供、销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得所需要的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和商流信息。(1)对制造商,便于收集商品情报,及时了解消费趋势,快速回应消费需求。由于使用统一标签,减少重复作业,节省了成本。库存管理和出货、送货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2)对批发商,可以迅速、精确地处理订货、送货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库存管理也更准确、详细,防止资金积压。(3)对零售商,可以改善整个零售作业,使人为错误降到最低,并提高结账柜台的效率,节省大量人力,防止柜台人员的舞弊。同时可立即提供财务报告,增加货款结账速度,对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4)对从业人员,简化了销售作业流程,作业更快速无误,精神愉快不易疲劳。(5)对顾客,会因POS系统准确、方便、结账透明度高而提高对商品的信誉和购物兴趣,缩短排队时间;不用担心数字往计算机里输入时出错;同时自选商品的销售方式,改善了购物环境。

3)实现商品信息的电子数据交换

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像一条条经济信息纽带将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顾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条条纽带,一经与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相连,便形成多项、多元的信息网,各种商品的相关信息犹如投入了一个无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动导向传送机构,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如通过全球条码商品信息交换系统,所有生产商、商店和顾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借助于条码,获得商品信息,实现电子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无纸贸易”。

目前,条码不仅用于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广泛应用于生产自动化管理、图书管理、交通运输、邮政业务、仓库管理、工业生产过程等技术领域,已成为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仓库管理中,货物入库、出库、统计、盘点,采用条码阅读器识别货物条码,输入相应数据和指令,电脑就可打印出相应的单据和报表,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精确盘点。4.3.4 商品条码的形式与种类

条码的主要应用形式有消费单元的条码标识、物流单元的条码标识、系列运输包装箱标识、图书期刊的条码标识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消费单元的条码标识,即通过超级市场、百货商店等零售渠道直接售给最终用户的商品单元。

目前,国际广泛使用的条码种类有国际物品条码EAN码、通用产品条码UPC码、Code39码(可表示数字和字母,在各行业内部管理领域应用最广)、ITF25码(在物流管理中应用较多)、Codebar码(多用于医疗、图书领域)、Code128码等。其中,EAN码是当今世界上广为使用的商品条码,已成为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基础;UPC码主要为美国和加拿大使用。

1)EAN码

EAN码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条码,通用于全世界。EAN码符号有标准版(EAN 13)和缩短版(EAN 8)两种(如图4.5、图4.6)。我国的通用商品条码与其等效。日常购买的商品包装上所印的条码一般就是EAN码。消费单元的EAN码分为标准型和缩短型两种结构。图4.5 EAN 13条码图4.6 EAN 8条码(1)标准型EAN 13的字符结构如表4.4所示。表4.4 EAN 13条码的字符结构

①前缀码:用于标识商品来源的国家或地区,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总部分配和管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能由一个编码组织作为代表加入该协会。我国目前分配到的前缀码有9个:中国内地690~695;中国台湾:471;中国香港:489;中国澳门:958。

②厂商代码MMMM:由4位数字组成,是各国或地区的EAN1234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的标识代码。

③商品项目代码IIIII:正常由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表示商品12345的特征、属性或项目。取得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核准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资格的企业,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在已获得的厂商识别代码的基础上,自行对本企业的商品项目进行编码,一个厂商有权分配00 000~99 999共10万个商品代码,即可标识10万种商品。

注:目前中国内地发布的691、692系列的厂商代码都为5位,即商品项目代码仅有4位,主要是考虑国内企业品种一般不会超过1万,从而可以有更多的企业登记。

④校验字符:由1位数字组成,用于校验编码的正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按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规定的方法计算)。(2)缩短型EAN 8条码的字符结构如表4.5所示。表4.5 EAN 8条码的字符结构

商品项目代码IIII代表4位阿拉伯数字,是用缩短码表示的商1234品项目代码,统一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逐一分配给每个采用缩短码的商品项目。

国际物品编码协会规定,只有当标准形式的条码所占面积超过总印刷面积的25%时,使用8位数字的代码才是合理的。缩短码不能直接表示生产厂家,所以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国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使用缩短码。我国商品缩短码的使用也有严格的控制。

2)UPC码

UPC码是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制定的一种商品用代码,主要用于美国和加拿大。目前北美地区大部分商店的扫描系统已更新为同时识读UPC码和EAN码的自动化系统。只有销往北美地区的极少数商品仍需使用UPC条码。常用的UPC消费单元有UPC A和UPCE两种。UPC A代码由12位数字构成,也称为标准版的UPC条码,如表4.6所示。表4.6 UPC A代码符号构成

S编码系统字符是一位阿拉伯数字,由统一代码委员会分配给每个会员,用以指示后面10位字符表示的商品类型。如“0”和“7”表示规则包装的商品,“2”标识随机重量的商品,只能作为店内码。

AAAAA为厂商代码,由UCC分配给每个会员。12345

AAAAA为商品项目代码,由厂商自行分配。678910

UPC E是缩短版的UPC,可视为删除UPC A中的4个或5个“0”得到的,仅用于印刷面积较小时。

3)39码

39码是一种可表示数字、字母等信息的条码,主要用于工业、图书及票证的自动化管理,目前使用极为广泛。

4)库德巴(Codebar)码

库德巴码也可表示数字和字母信息,主要用于医疗卫生、图书情报、物资等领域的自动识别。

除以上列举的一维条码外,20世纪90年代发明了二维条码。二维条码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存储和传递技术,从诞生之时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维条码所携带的信息量有限,如商品上的条码仅能容纳13位(EAN 13码)阿拉伯数字,更多的信息只能依赖商品数据库的支持,离开了预先建立的数据库,这种条码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条码的应用范围。二维条码除了具有一维条码的优点外,同时还有信息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

二维条码依靠其庞大的信息携带量,能够把过去使用一维条码时存储于后台数据库中的信息包含在条码中,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条码得到相应的信息,并且二维条码还有错误修正技术及防伪功能,增加了数据的安全性。二维条码可把照片、指纹编制于其中,可有效地解决证件的可机读和防伪问题。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护照、身份证、行车证、军人证、健康证、保险卡等,许多国家已在身份证或驾驶证上采用了二维条码。在我国部分地区注册会计师证和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二维条码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4.3.5 商品条码的结构特征

1)商品条码的符号结构体征

商品条码符号结构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条码符号的整体形状为矩形,由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条和空组成,四周都留有空白区。(2)条和空分别由1~4个同一宽度的深、浅颜色的模块组成。深颜色模块的二进制表示为“1”,浅颜色模块的二进制表示为“0”。(3)在条码符号中,表示数字的每个条码字符均由2个条和2个空构成,共7个模块。(4)除了表示数字的条码字符外,还有一些辅助条码符号,用作表示起始、终止的定界符和平分条码符号的中间分隔符。(5)条码符号可设计成既可供固定式扫描器全向扫描,又可用手持式扫描设备识读的形式。(6)条码符号的大小可在标准尺寸的基础上有所增减以适应各种合格条码符号及用户对印刷面积的要求,但增减幅度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假设标准尺寸的放大系数为1.0,则增减条码符号大小的幅度即放大系数必须在0.8~2.0之间,最好是0.9~1.2之间。

注:标准尺寸是指放大系数为1.0的条码符号的名义尺寸,与其相对应的模块宽度为0.33 mm。各部分尺寸如下:

①左、右侧条码字符(包括校验符):2.31 mm,7个模块。

②起始符、终止符:0.99 mm,3个模块。

③中间分隔符:1.65 mm,5个模块。

2)商品条码的模块结构特征

商品条码是模块组合条码,每个条码字符均由几个模块组成。(1)EAN 13条码 如图4.7所示。

①左侧空白区:位于条码符号起始符左侧的无印刷符号且与空的颜色相同的区域,用以提示阅读器,准备对条码进行扫描。其最小宽度为11个模块。

②起始符:位于条码符号左侧,表示信息开始的特殊符号,由3个模块组成。

③左侧数据符:介于起始符和中间分隔符之间的表示6位数字信息的一组条码字符,由42个模块组成。

④中间分隔符:在条码符号中间位置,是平分条码符号的特殊符号,由5个模块组成。

⑤右侧数据符:中间分隔符右侧的条码字符,表示5位数字信息,由35个模块组成。

⑥校验符:最后一个校验符字符,由7个模块组成,表示校验码。

⑦终止符:位于条码符号右侧,表示信息结束的特殊符号,由3个模块组成。

⑧右侧空白区:位于终止符之外的无印刷符号且与空的颜色相同的区域,其最小宽度为7个模块。图4.7 EAN 13条码符号结构

式(奇排列和偶排列)来表示前置码之后的6位数字的。(2)EAN 8条码 EAN 8条码构成与EAN 13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减少了表示数据字符的条码字符数量。其结构如图4.8所示。图4.8 EAN 8条码符号结构

EAN 8条码的左侧空白区的宽度为7个模块;左侧数据符由28个模块组成,右侧数据符由21个模块组成;起始符、中间分割符、校验符、终止符及右侧空白区的构成与EAN 13条码相同。EAN 8条码所包含的模块总数为81个。【知识链接3】店内码的使用细心的同学会发现,200~299开头的条码并没有分配给哪个国家,而是作为店内码使用。店内码是商店为便于店内商品的管理而对商品自行编制的临时性代码及条码标识,如鲜肉、水果、蔬菜、熟食等以随机数量销售的散装商品的条码。我国国家标准《店内条码》(GB/T 118283—2000)将店内码定义为:“商店闭环系统中标识商品变量消费单元的条码。”店内码也属于商品条码的范畴,同样也是用13位数字,格式也是EAN 13的格式,但数字表示的含义与商品条码不一样。店内码有4种结构,如表4.9所示。表4.9 店内码的结构注:前缀码X13X12由2位数字组成,其取值为20、21……22—29预留给其他闭环系统。由于店内码只规定了前缀,对商品种类、商品项目的编码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各店的编码也会不同,所以店内码只适用于超市内部,超市之间不可以通用,也不可以通过条码来查询商品的生产厂家。4.3.6 条码的使用与管理

1)商品条码使用流程(1)申请厂商代号 向编码中心及各地分支机构申请厂商代码。(2)编码中心核发号码给申请者 编码中心将申请者之申请表单及文件审核后,发给登记证书及厂商代号,并附赠印制条码的相关技术资料。(3)厂商自行设定商品代号 申请厂商可依商品代号设定原则自由设定商品代号,再求得检验码,就完成了商品条码的编号工作(检验码亦可由条码正片制作者计算)。(4)交付印刷 厂商依据印制商品条码有关规定,与印刷厂商取得妥善沟通后,将条码符号印制于包装材料上。(5)包装出货,分发商品基本资料一览表 商品条码的应用与交易体系中的零售商、批发商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制造商应将含有条码编号之商品基本资料一览表分发给有关行业者备查。

2)申请厂商代码的手续

须申请厂商代码者(制造商、批发商、制造商、发售商),应向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及分支机构提出申请,填妥《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注册登记表》,提供营业执照或相关合法经营资质证明及其复印件,并缴纳相关文件及费用,办妥申请手续后,经编码中心审核即寄发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及有关资料。需向编码中心申请厂商代码的厂商,大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商品销售者(商标拥有者)又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①制造商与销售商同为A公司,则需要由本身提出条码申请。

②制造商有B、C、D三家采用OEM方式生产,而发售商E为行销公司时,应由发售商E来申请。(2)零售商有自有(PRIVATE)与原创(ORIGINAL)商品,则由零售商本身提出申请。(3)在各地设立经营权独立的分厂,但均属制造同一商品,商品条码乃由总公司提出申请,由各分厂共同使用。(4)进口代理商进口欧美等国家之商品,若商品原已印有EAN或UPC条码,则不必另外申请新码,使用原有条码即可。若商品上未印有条码,则由进口商向编码中心申请,使用于进口商品。(5)若将不同来源的单品加以组合销售,则需由组合商品的批发商或零售商申请所属号码,赋予组合商品新的号码。

3)商品代码的编制原则

商品代码是依照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单位,分别由申请厂商自由设定,其基本设定原则如下:(1)唯一性 指商品项目与其标识代码一一对应,即一个商品项目只有一个代码,一个代码只标识同一商品项目。根据商品的不同性质,如重量、包装、规格、气味、颜色、形状等等,赋予不同的商品代码。(2)无含义 指商品代码数字本身及其位置不表示商品的任何特定信息。在EAN及UPC系统中,商品编码仅仅是一种识别商品的手段,而不是商品分类的手段。(3)全数字型 在EAN及UPC系统中,商品编码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4)永久性 商品项目代码一旦确定,永不改变,即使该商品停止生产、停止供应了,在一段时间内(有些国家规定为3年)也不得将该代码分配给其他商品项目。但条码成员依法撤并或破产终止的,应当同时停止使用商品条码并及时办理商厂识别代码和系统成员资格注销手续。

根据以上原则,商品编码的管理工作就是指导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如何正确地给具体商品项目进行编码,以及对已编码的商品做好原始记录和档案等,防止出现编码错误的工作过程。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商品编码的唯一性,即从商品的种类、规格、包装、颜色等几个方面来严格区分商品的不同项目。∗4.3.7 图书代码和期刊代码

1)图书代码

为了实现图书商品的现代化管理,为图书的流通和管理提供通用的语言,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与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中心达成一致,将EAN的前缀码978作为国际标准书号(ISBN)系统的专用前缀码,并将ISBN书号条码化。

我国作为国际ISBN组织的成员,于1991年发布了《中国标准书号(ISBN部分)条码》国家标准,并在全国图书上推广普及条码标志。(1)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构成 由10位数字构成,共分为以下4部分:

①国家、地区、语言的分组识别号:由国际ISBN中心负责分配。中国大陆的组号为7;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波多黎各、南非、英国、美国、津巴布韦等英语类的国家组号为0、1;法国、卢森堡以及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士等法语区组号为2;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区组号为3;日本出版物的代码组号为4;俄罗斯出版物的代码组号为5。

②出版社号码:由我国ISBN中心分配,位数视情况由2~6位数组成。

③图书序号:由出版社自行分配,每个出版社的书序号位数是固定的,计算方法是:书序号=9-(组序号+出版社号数),即书序号位数由6~2位组成。

④核对号:是最后一位。

以上4部分数字用空格或连字符号“”相隔,例如:0-471-02041-9。(2)EAN系统的中国图书代码结构为:

978 XXXXXXXXX C123456789

978为EAN分配给ISBN系统的专用前缀码;X~X为ISBN号(不19含核对号);C为核对号。关于图书代码的条码表示方法,则与通用商品条形符号表示方法相同。

2)期刊代码

国际标准期刊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s Number, ISSN)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与国际标准书号中心签署了协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期刊代码体系。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将EAN前缀码977分配给国际标准期刊系统,供期刊标识专用,并将ISSN期刊号条码化。

中国是国际ISSN组织的成员之一。目前,大部分期刊已用ISSN代码来标识。ISSN期刊代码结构如表4.7所示。表4.7 ISSN期刊代码结构

①前缀码977: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分配给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系统的专用前缀码。

②AA……A: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不含其校验码。127

③QQ:备用码,当AA……A不能清楚地标识期刊时,可以利12127用备用码QQ来辅助区分出版物。日刊或1周内发行几次的期刊,可12以利用QQ分配不同的代码。12思考与练习题

④SS:仅表示1周以上出版一次的期刊的系列号(即周或月份12的序数)。

1.何谓分类和商品分类?商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试述商品分类的意义。

3.HS有什么特点?对国际贸易有什么作用?

4.商品编码有哪些方法?

5.就鞋类商品进行由粗到细的分类。

6.根据市场调查情况,就写字用笔、护齿用品、服装商品等详细列出其品种。

7.根据商品的不同分类标志,列出交通工具、防雨用品、文具等商品的具体分类与品种。

8.EAN的含义是什么,它的两个版本有何区别?

9.按1 mm/模块分别设计下列字符的条码(先查出二进制标识):

6907824701325 0938270527314 08273004实训项目

1.到某一超市理货员岗位开展实习,达到合理摆放和陈列各类商品的要求。

2.建立调查小组,到当地质量监督行政部门调查,了解企业条形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写出分析报告。

3.选择某一企业,了解并参与其某个产品的条码申报工作。

4.以“商标注册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为关键词上网搜索,熟悉国际商品与服务的分类。

5.上网http://www.barcodes.com.cn,阅读条形码有关知识。

建议阅读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税司.商品分类及编码协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税司印制

2.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商品条码应用指南.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理货员基础知识(初级).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5 商品包装管理【学习要点】◎了解商品包装的分类与重要性;◎熟悉商品包装材料和主要技法;◎了解商品包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有关法规判别商品包装标识的正确性。5.1 商品包装概述5.1.1 商品包装的概念

我国国家标准(GB 4112—1983)中确认:商品包装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称,也指为了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可见,包装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盛装产品的容器及其他包装用品,二是指把产品盛装或包扎的活动。

商品包装作为现代商品生产和流通中不可缺少的商品体,具有从属性和商品性二重属性。就商品包装的从属性而言,商品包装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受到内装商品的影响和制约。就商品包装的商品性而言,商品包装与其他商品生产一样,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样具有商品所具有的两个要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包装使用价值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内装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为实现内装商品的价值而服务。5.1.2 商品包装的功能

人们常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流通和消费领域都离不开包装。商品的包装和广告一样,是沟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桥梁。良好的包装能增加产品的功能、扩大产品的效用,成为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保护功能

保护内装商品是商品包装的最基本功能。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要经历运输、保管、装卸、储存、分发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要使商品免受损害、使商品质量不致降低和变化,必须防止各种不利因素出现。如避免搬运过程中的脱落,运输过程中的振动或冲击,保管中的承受重物造成破损,避免异物的混入和污染,防湿、防水、防锈、遮光,防止因为化学或细菌的污染而出现的腐烂变质,防霉变、防虫害。

2)容纳功能

容纳功能是指一定容积的包装所具有的容入和纳置商品的功能。有些商品本身没有单位形体,如液体、气体和粉状商品,需要利用包装的功能变成单位商品,如每桶、每箱、每盒等,以便于商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

3)方便功能

便利是商品包装的又一重要功能。商品包装必须要方便装填、方便运输、方便装卸、方便堆码、方便陈列、方便销售、方便携带、方便开启、方便使用和方便处置。

4)促销功能

包装应具有良好的商业销售宣传功能。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对商品的质量、外观、档次要求越来越高,包装设计作为一种促进销售的手段,它将现代设计观念与企业营销策略结合起来,将商品的特征和销售意识融入设计中,从而提高商品的形象和价值,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5)合理指导消费功能

包装主要通过文字说明和标示来指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商品,以充分发挥商品的功效,真正满足消费需求。

当然,在强调包装重要性的同时,应考虑包装与内装商品的价值匹配,避免过度包装。过度包装不仅功能过剩,还表现为用材过当、装潢奢侈,使成本过高,增加消费者经济负担和浪费社会资源。5.1.3 商品包装的分类

由于商品包装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作用不同,所以分类目的和分类要求也各不相同。根据分类标志的不同,常见的商品包装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包装功能分类(1)工业包装 也称运输包装、大包装或外包装,是以运输、保管为主要目的的包装,也就是从物流需要出发的包装,其功能在于保护、定量、便利和效率。(2)商业包装 也称零售包装、销售包装、小(内)包装或消费者包装,主要是根据零售业的需要,作为商品的一部分或为方便携带所作的包装。商业包装一般体积较小,但在安全、卫生、开启便利、装潢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其功能在于定量、标识、便利和促销。

有些情况下工业包装同时又是商业包装,例如装橘子的纸箱子(15 kg装)应属工业包装,连同箱子出售时,也可以认为是商业包装。为使工业包装更加合理并促进销售,有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商业包装的办法来做工业包装,如家电用品就是兼有商业包装性质的工业包装。

2)按包装形态分类(1)逐个包装 是指交到使用者手里的最小包装,是把物品全部或一部分装进袋子或其他容器里并予以密封的状态或技术。(2)内部包装 是指将逐个包装的物品归并为1个或2个以上的较大单位放进中间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包括为保护里边的物品,在容器里放入其他材料的状态和技术。(3)外部包装 是指从运输作业的角度考虑,为了加以保护并为搬运方便,将物品放入箱子、袋子等容器里的状态和技术,包括缓冲、固定、防湿、防水等措施。

3)按包装的内容物所属品种分类

按包装的内容物所属品种,可分为食品包装、纺织品包装、医药品包装、化学品包装、电子商品包装等。

4)按包装材料分类(1)纸与纸板包装 是指以纸和纸板为原料制成的运输和销售包装,它包括瓦楞纸、纸箱、纸桶、纸盒、纸袋、纸管等。(2)木材包装 是指以木材、木材制品和人造板制成的包装。主要包括木箱、木桶、胶合板箱、胶合板桶、木制托盘等。精密仪器、设备、钢管等多用木材包装。(3)玻璃与陶瓷包装 是指用硅酸盐材料制成的玻璃与土陶烧制而成的陶瓷制成的包装,主要有玻璃、玻璃管、玻璃杯、玻璃罐、陶瓷缸、陶瓷坛等,用于装盛发酵食品、腌制菜类和腐蚀性强的商品。(4)金属包装 是指以金属铁、铝箔、铜、银等制成的包装及包装饰品,主要有金属桶、金属盒、钢瓶等。(5)塑料包装 是指以人工合成树脂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包装。目前主要的塑料材料有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酯(PET)等。由此形成的塑料包装制品主要有全塑箱、塑料桶、塑料盒、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编织袋等。(6)纤维制品包装 是指以棉、毛、丝、麻、化纤等制品制成的包装,主要有麻袋、布袋、编织袋、纺织网等。(7)复合材料包装 是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黏合制成的包装,主要有铝箔与纸、纸与塑料、塑料与铝箔、塑料与木材、塑料与玻璃等制成的复合包装。(8)天然动植物材料包装 主要有兽皮包装,竹类、藤类、草类等编织物包装,如筐、篓、包、袋等。

5)按包装的防护技法分类

按包装的防护技法,一般可分为防潮包装、防锈包装、防震包装、真空包装、防冻包装、防热包装等。5.1.4 商品包装材料

1)商品包装材料的发展

包装材料的发展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为了满足流通的需要,早期人类采用天然材料作为包装材料,制成如皮囊、筐篓、陶器等包装,来容纳、保存和运输商品。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工艺的改进,机器大工业产品包装逐渐代替了手工业包装,成为现代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包装工业。包装材料也就由天然材料更多地发展为人工工业化材料,如纸质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材料和塑料材料。它们已成为现代包装工业的四大支柱材料。

2)包装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为满足包装功能的需要,包装材料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性能:(1)保护性能 主要是指商品包装能保护内装商品,防止其损伤、散失、变质等。商品包装保护性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包装材料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抗老化性、耐热耐寒性、防紫外线穿透性、卫生安全性等。(2)工艺性能 是指包装材料具有易加工、易封合、易填充、易包装、易于自动包装机械操作等性能。这些性能主要取决于包装材料的弹性、刚性、可塑性、可焊接性、易开口性、热合性等。(3)外表装饰性能 主要指材料的质地、光泽、纹理等外观品质。好的装饰性能,有利于美化商品,提高商品的陈列效果,增加商品价值,激发消费欲望。装饰性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光滑度、透明度、可印刷性等。(4)便利性能 主要是指包装便于运输、装卸,便于携带、开启,便于取出、再放入,便于回收、利用等,主要取决于包装材料的重量、体积、耐破损性和易启闭性等。(5)经济性能 主要是指包装材料成本低廉、加工费用节省、能耗较小,节约社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性能。

3)主要包装材料的特点与应用(1)纸和纸板 纸和纸板是传统的包装材料。作为包装支柱材料,纸和纸板在世界各国都处于巨头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运输和销售领域。

①纸质包装的优点:(a)原材料来源广泛(主要是木材);(b)无毒、无味,对包装物不产生污染;(c)具有适宜的强度、耐冲击性;(d)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折叠性,适合于各种加工方法的采用;(e)具有良好的可印刷性,便于宣传和美化商品;(f)生产成本低、重量轻、方便运输;(g)易于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率高,在自然界中容易降解。

②纸质包装的缺点:(a)纸的原材料来自各种植物,大量原材料获取的结果是地球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b)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易造成环境污染;(c)纸质制品的气密性、防潮性、透明性差,使其在包装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纸制包装的应用:纸制包装广泛应用于日用杂货、家用电器、水果、蔬菜、餐具等商品的包装中。为适应绿色包装的潮流,许多国家在餐饮业中实行以纸代塑,进一步扩大纸质包装的使用范围。目前可食性纸包装发展潜力较大,可食性纸包装材料大致分为蛋白质型、脂肪型、多糖型及复合型四类,它们具有卫生、无毒、使用后能很快降解、不造成污染等特点。(2)包装塑料 塑料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材料,为现代商品包装提供了变革性的材料基础。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整个商品包装的面貌,进入20世纪80年代,塑料更是以其巨大优越性席卷了包装的各个领域。可以说,现代包装技术是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①塑料包装的优点:(a)化学性能稳定,耐酸碱、耐油脂、耐腐蚀、耐光照;(b)具有优良的透明性、表面光泽性、可印刷性和装饰性,为包装装潢提供了便利条件;(c)加工性好,可制作各种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d)阻隔性强,耐折叠、耐磨损;(e)适合于各种包装技能的采用,如拉伸包装、收缩包装、真空包装、充气包装、贴体包装等;(f)塑料成本低廉、价格便宜。

②塑料包装的缺点:(a)在外界作用下会发生老化,有些则带有异味;(b)发泡沫塑料的生产采用氟利昂发泡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c)一般制品的废弃物不可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塑料包装的应用:塑料包装材料种类很多,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聚乙烯塑料广泛用于制造薄膜和包装袋,还可用于制造软管、泡沫材料及涂层等包装材料。由于它具有优良的性能且无毒,所以被用于药物和食品包装。聚氯乙烯塑料(PVC),多用于制造薄膜、包装袋,硬质的可制成各种瓶、杯、盘、盒等包装容器。聚氯乙烯不适宜用作食品包装。聚乙烯醇(PVA)具有耐水、保味、耐油、透气率低的优点,其薄膜对保持食品的新鲜度,防止氧化变色、变质有显著效果。

塑料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会导致污染问题,为了适应“绿色包装”(即包装再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资源最少,包装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污染环境,包装废弃物可回收再利用、循环再生产或自然降解)的环保潮流,污染性越来越低的品种竞相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可降解性塑料,它大致可分为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氧化降解塑料和水降解塑料等。(3)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用于包装主要是钢材、铝材及其合金材料。包装用钢材包括薄钢板、镀锡低碳钢板、镀锌低碳薄钢板;包装用铝材有纯铝板、合金铝板和铝箔。

①金属材料的优点:(a)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牢固结实,能有效保护内装物;(b)密封性能、阻隔性能良好;(c)延展性强、易加工成型;(d)金属表面光滑而且光泽性好,便于进行表面装潢;(e)可回收再利用,环境和谐性较好。

②金属材料的缺点:(a)金属材料成本高;(b)成品化学稳定性差,使其在包装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③金属包装材料的应用:主要是为各种食品、饮料、油脂化工、日用化学、医疗卫生、文教用品等相关行业配套服务的。(4)玻璃与陶瓷 玻璃与陶瓷是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包装材料,生产历史悠久,特性优良,仍为现代包装的支柱材料之一。

①玻璃包装的优缺点:优点:(a)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无味,安全卫生;(b)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c)密封性好,不透气、不透湿,能阻挡紫外线;(d)透明度高,易于做成各种造型,具极强的商品装饰功能;(e)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高,可循环再生,属于绿色包装。缺点:(a)耐冲击强度低、易破碎;(b)自重量大、运输成本高。

②玻璃包装的应用:目前玻璃生产的强化、轻量化技术的改进,扩大了其应用范围。玻璃包装产品主要应用于饮料、食品、酒类、医药产品、化工产品等的包装。

③陶瓷包装的优缺点:优点是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腐蚀,气密性、遮光性强,安全卫生,经济耐用,可制成瓶、坛、罐、缸等多种包装容器。缺点是比重较大,容器笨重,易破损等。

④陶瓷包装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调味品、蛋制品、腌菜、化工原料等的包装。其中陶瓷瓶是我国酒类商品的传统包装,其造型多样,外观典雅、淳朴,配以相应的装潢,能衬托出名酒的悠久历史文化。5.2 商品包装的主要技法

商品包装技法是包装技术和包装方法的统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商品包装技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销售和运输两方面分,销售包装技术有泡罩包装、收缩包装、拉伸包装、真空包装、充气包装、防虫包装、灭菌包装等;运输包装技术有防震包装、防潮包装、防霉包装、防锈包装等。以下仅介绍主要技术。5.2.1 销售包装技术

1)真空包装

真空包装也称减压包装法或排气包装法,是将产品装入气密性包装容器,抽去容器内部的空气,使密封后的容器达到预定真空的包装方法。真空包装既可阻挡外界的水汽进入包装容器内,也可防止在密闭着的包装内部存有潮湿空气,在气温下降时结露。采用真空包装,要注意避免过高的真空度,以防止损伤包装材料。包装容器用不透气的金属、玻璃、塑料等硬质材料或塑料薄膜、金属箔等软质材料制成。真空包装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中药材、化工原料、金属制品、电子元件、纺织品、医疗用具等。

真空包装用于食品包装,能防止油脂软化、维生素分解、色素变色和香味消失,能抑制某些霉菌、细菌的生长和防止虫害;同时,因排除了内部气体,能加速热量的传导,提高了高温杀菌效率,还能避免包装膨胀破裂。但对于粉状和液态物品或易破碎、易变形、有硬尖棱角的食品,真空包装不适用。

2)无菌包装

无菌包装是将产品、包装容器、材料或包装辅助物灭菌后,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充填和封合的一种包装方法。通常采用瞬间超高温灭菌技术,在一条严格密闭状态下的生产线上将被包装物品的杀菌、包装一次完成。由于它在超高温后立即冷却,所以能较好地保存原有食品的营养和色、香、味特征,可满足消费者安全、卫生、可口的需求。无菌包装的特点有:(1)可以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得以完好保存。(2)复合包装材料和真空状态可以使产品免受光、气、异味和微生物的侵入,食品不必加防腐剂,运输、仓储不需冷藏。(3)无菌包装的产品外形呈砖形,包装材料使用纸质,产品的空间利用率高、重量轻,因此成本也不算高。(4)该包装符合现代环保包装的潮流。

由于无菌包装具有以上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乳制品和食用油等多种行业。但无菌包装技术所需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对环境的卫生要求高。

3)特种包装技术(1)充气包装 充气包装是采用二氧化碳气体或氮气等不活泼气体置换包装容器中空气的一种包装技术方法,因此也称为气体置换包装。这种包装方法是根据好氧性微生物需氧代谢的特性,在密封的包装容器中改变气体的组成成分,降低氧气的浓度,抑制微生物的生理活动、酶的活性和鲜活商品的呼吸强度,达到防霉、防腐和保鲜的目的。(2)收缩包装 收缩包装就是用收缩薄膜裹包物品(或内包装件),然后对薄膜进行适当加热处理,使薄膜收缩而紧贴于物品(或内包装件)的包装技术方法。

收缩薄膜是一种经过特殊拉伸和冷却处理的聚乙烯薄膜,由于薄膜在定向拉伸时产生残余收缩应力,这种应力受到一定热量后便会消除,从而使其横向和纵向均发生急剧收缩,同时使薄膜的厚度增加,收缩率通常为30%~70%,收缩力在冷却阶段达到最大值,并能长期保持。(3)拉伸包装 拉伸包装是七十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新包装技术,它是由收缩包装发展而来的,拉伸包装是依靠机械装置在常温下将弹性薄膜围绕被包装件拉伸、紧裹,并在其末端进行封合的一种包装方法。由于拉伸包装不需进行加热,所以消耗的能源只有收缩包装的二十分之一。拉伸包装可以捆包单件物品,也可用于托盘包装之类的集合包装。(4)脱氧包装 脱氧包装是继真空包装和充气包装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除氧包装方法。脱氧包装是在密封的包装容器中,使用能与氧气起化学反应的脱氧剂与之作用,从而除去包装容器中的氧气,以达到保护内装物的目的。脱氧包装方法适用于某些对氧气特别敏感的物品,如有微量氧气也会促使品质变坏的食品包装中。5.2.2 运输包装技术

1)防震包装

防震包装又称缓冲包装,指为了减缓内装物受到冲击和振动,保护其免受损坏所采取的一定防护措施的包装。产品从生产出来到开始使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运输、保管、堆码和装卸过程,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任何环境中都会有力作用在产品之上,并可能发生机械性损坏。为防止产品遭受损坏,就要设法减小外力的影响。

防震包装技术一般在内装物和外包装之间用缓冲材料填满固定,对产品进行保护。缓冲材料有丝状、颗粒状,也可是泡沫塑料,对一些不规则的、要求较高的产品,还可通过现场发泡技术实现防震包装。

2)防锈包装(1)防锈油防锈 大气锈蚀是空气中的氧、水蒸气及其他有害气体等作用于金属表面引起电化学作用的结果。如果使金属表面与引起大气锈蚀的各种因素隔绝(即将金属表面保护起来),就可以达到防止金属大气锈蚀的目的。防锈油包装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将金属涂封防止锈蚀的。(2)气相防锈 气相防锈包装技术就是用气相缓蚀剂(挥发性缓蚀剂),在密封包装容器中对金属制品进行防锈处理的技术。

3)防虫包装

防虫包装技术,常用的是驱虫剂,即在包装中放入有一定毒性和气味的药物,利用药物在包装中挥发气体杀灭和驱除各种害虫。常用驱虫剂有、对位二氯化苯、樟脑精等。也可采用真空包装、充气包装、脱氧包装等技术,使害虫无生存环境,从而防止虫害。

4)防潮包装

防潮包装是选用气密性材料,以隔绝水蒸气对内装商品的影响,使商品在规定期限内处于低于临界相对湿度的环境中,以确保商品在保质期内质量的包装方法。防潮包装适用于易受潮湿影响,不允许或限制允许含有水分的制品。常采用的防潮包装材料有耐油纸、铝箔纸、玻璃纸、塑料纸、塑料薄膜以及金属、玻璃容器等。

5)集合包装

集合包装又称集装化包装或组合式包装。它是指为了便于装卸、储存、运输和销售,将若干包装件或产品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合适的搬运单元或销售单元。它具有安全、快捷、经济、高效的特点。常见的集合包装有集装箱包装、集装袋包装和托盘包装等。集装箱是集合包装最主要的形式,它是指具有固定规格和足够强度,能装入若干件货物、专用于周转的大型容器。

集装箱在运输领域的使用,带来了运输业的一场革命。它有利于保证集装商品的运输安全,能节省集装商品的包装费用,简化理货手续,减少营运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有效组织公路、铁路、水路的联运,实现快速装卸,缩短商品流通时间;有利于实现装卸运输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为实现运输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条件。

托盘包装是将包装件或产品堆码在托盘上,通过捆扎、裹包或胶粘等方法加以固定,形成一个搬运单元。托盘一般用木材、钢材、塑料等制成,下面有横条,形成插口,供叉车或叉子插入。托盘包装能有效地保护内装物,能节省包装材料,降低包装成本,便于机械化搬运,还能进行高层堆垛,合理利用存储空间。从某种角度看,集装托盘既是包装方法,又是运输工具,还是包装容器。∗5.3 商品包装设计5.3.1 商品包装设计的概念

商品包装设计是指对包装的造型和外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装饰,使包装的外形、装帧、图案、色彩、文字、机理、商标品牌等各要素构成一个和谐的艺术化整体,起到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表现商品特质、美化商品、促进销售、方便消费等作用。包装设计要给人以影响力、给人以亲切感,重要的是要有创作的想象力,突出企业产品的品牌和商标,不断追求产品的文化性、先进性,把企业形象和商品形象通过包装手段高水平地统一起来,努力创造优美、健康和富有个性的设计作品。

包装设计包括包装的造型与结构设计、包装的表面装潢设计两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包装设计这一相对独立的系统。5.3.2 商品包装的结构设计

1)包装结构设计的概念

包装结构设计,是指从科学原理出发,根据包装的各部分结构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成型方式,对包装的外形结构和内部结构所进行的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实际上是对包装容器进行的设计,目的是保护产品。

2)包装结构设计的形式与原则(1)包装容器的结构形式

①骨架结构:它是用刚性较好的材料来制造容器以加强容器强度,多用于木制包装容器。因骨架构造不同,又分为框架结构,如钉板箱;桁架结构,如条板箱等。这类容器强度高、刚性好。

②板式结构:它是全部用等厚的材料构成包装容器整体。所用材料主要为薄板纸、厚板纸、瓦楞纸、木板、金属板、硬塑板等,如盒、箱类容器。

③薄壳结构:它是由曲面结构构成包装容器,如各种材质的瓶、罐、桶类等,是包装容器应用较多的一类。

④袋式结构:这是用柔性材料,如纸、塑料薄膜、复合薄膜、纤维编织物等制成的袋类容器,形体柔软。(2)包装结构设计的原则 包装结构设计的目的是设计能容装产品、保护产品、方便使用的容器。设计时应全面了解产品的性质、形态和体量,考虑从力学角度对产品起到可靠的保护作用;考虑产品在流通过程(整个包装、装卸、运输、储存、销售的全过程)中可能发生损坏而采取的防护措施;考虑把包装成本维持在尽可能低的限度,应当降低材料、搬运、储存成本;努力使包装起到介绍产品、宣传产品、美化产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销售,提高货架表现力、市场竞争力等。5.3.3 商品包装的装潢设计

1)包装装潢设计的概念

包装装潢设计是美化商品,积极能动地传递商品信息,促进销售的艺术。但它又具有其特殊性。例如,包装装潢有照相艺术、浮雕艺术、临摹艺术和色彩艺术等。这些艺术虽然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情操,也是以色、形、线来发挥艺术技巧,达到意境独到的效果。但它的特殊性却在于本身是一种媒介艺术,它的真实目的是保护商品、表现商品、说明商品、推销商品和赋予商品外观美。同时还要考虑成本,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有关法律规定以及服务对象。包装装潢要求形式和内容具有完美的统一性,具有商品和艺术相结合的双重性。

2)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定位设计

定位设计是包装装潢设计的重要依据。定位设计的基本思想是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把准确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给他们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印象,即要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定的联想和看法。(1)品牌定位 在日常生活中,品牌定位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要使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联想到公司名称(就是说要使用“公司”商标)或公司一种或几种商品品牌。(2)产品的定位 主要考虑的要素诸如产品类别、产品的具体特点、产品的使用方法及场合、产品的价格和水平等。如该产品是一种大众化产品还是一种礼物,是否有地位的象征?(3)消费对象定位 消费对象指的是卖给谁。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青少年?还是妇女?还是整个家庭?要考虑在产品消费对象固定的基础上,是否要使这部分消费者感到新产品与市场现存的同类产品有所不同?

在品牌、产品和消费对象三方面的关系中,“谁卖什么东西给谁”这句话概括了定位设计的全部内容。由于包括的内容很多,难于全部体现,应当有所侧重,一般一个包装应突出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应当是本产品的优势方面,如是名牌,应以品牌定位为好;如具民族特色,则以产品定位为佳。

3)包装装潢设计要素(1)包装图案的设计 包装图案中的商品图片、文字和背景的配置,必须以吸引顾客注意为中心,直接推销品牌。包装图案对顾客的刺激较之品牌名称更具体、更强烈、更有说服力,并往往伴有时效性的购买行为。它的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形式与内容要表里如一,具体鲜明,一看包装即可知晓商品本身;要充分展示商品,如用形象逼真的彩色照片表现,也可直接展示商品本身,食品、纺织品、轻工产品的全透明包装、开天窗包装就是这种表现方法;要强调商品形象色,不只是用透明包装或彩色照片充分表现商品本身的固有色,而是更多地使用体现商品形象的色调,使消费者产生类似信号反映一样的认知反映,快速地凭色彩确知包装物的内容。例如万宝路烟盒上身采用暗红色,下身是纯白色,色彩搭配醒目、突出,使人联想到西部牛仔的阳刚之气。烟盒上方饰有烫金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的标志:两匹骏马护卫着一顶金色王冠,再加上黑色的Marlboro商标,更使人觉得万宝路气度不凡。“同门家族”式的包装,要将其重点体现在包装的主要展销面。凡一家企业生产的或以同一品牌商标生产的商品,不管品种、规格、包装的大小、形状、包装的造型与图案设计,均采用同一格局,甚至同一个色调,给人以统一的印象,使顾客一望即知产品系何家品牌。

包装图案设计禁忌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因而也就有他们自己喜爱和禁忌的图案。产品的包装只有适应这些,才有可能赢得当地市场的认可。包装图案设计禁忌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禁忌几种。(2)包装色彩设计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上,要使商品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的视觉特征,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引导消费以及增强人们对品牌的记忆,这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与运用。(3)文字设计 文字是包装装潢的要素之一。包装装潢表面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能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交际功用的文化工具,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包装装潢文字可区分为主体文字和说明文字两大类。

主体文字是商品品牌、品名等标题文字,常常是装潢画面的主体部分。主体文字应具有最醒目的视觉效果。为此,包装设计常从位置、色彩、明暗等方面突出表现它们,使其在画面中占有优势地位。当用文字来标明企业的品牌或商标时,其信息含量是很大的。说明文字用来介绍商品的规格、数量、成分、产地、用途、功效、使用方法等,它有助于促进商品销售,合理指导商品消费。为了便于辨别和迅速阅读,一般采用端庄的印刷体,尤其是中国书法的运用,更利于引起人们对商品的兴趣,诱发人们的联想,使人们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华夏书法艺术的认识,在行、草、隶、篆的不同风格中领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真谛。

在全球性市场经济大潮中,包装设计不仅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思潮,而且呈现出形象化思潮。包装是销售的媒介,是把企业意图传达给消费者的基本宣传手段。5.4 商品包装标志

商品包装标志表现在商品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商品使用说明书;后者通常表现为运输包装上的各种标志。5.4.1 商品包装标志识读

商品运输包装标志是指包装物外部的特定记号或说明。包装好的商品只有标志齐全,才能进入物流环节;商品要经过多环节的运动和中转,需要依靠标志来识别、操作和判断内装物的性质。为便于运输、储存和销售,国家对商品包装标志做了统一的规定。

1)识别标志

识别标志是在运输包装外部制作的特定记号或说明,又叫收发货标志或“唛头”。

识别标志的主要内容有商品分类图示标志及文字说明。前者有约定俗成的图形,后者主要内容有发货人、收货人、件号、目的地、体积和重量、计量单位、产品生产国等。按照包装容器不同,可采用印刷、刷写、粘贴、拴挂等方式。目的是识别货物,实现货物的收发管理。

2)指示标志

指示标志是根据商品的某些特性,如怕湿、怕震、怕热、怕冻等,在搬运、装卸操作和保存条件下所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向上”、“小心轻放”等图形或文字。其目的是明示物流或保存中应采用的防护措施,故又称“操作标志”,如表5.1所示。

3)警示标志

警示标志是用鲜明清楚的图形和文字标示各类危险品,包括爆炸品、氧化品、易燃品等。目的是识别危险货物,暗示应采用的防护措施,以保证物流安全,故又称危险品标志。这类标志应按规定的颜色印刷或标打,如表5.2所示。表5.1 包装运输指示标志表5.2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法律规定,厂家在危险品包装中要有中文警示说明、警示标志,以避免误用或包装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害;另外,一些商品本身易碎(如玻璃制品等)、不能倾斜(如电冰箱等)、储运不能倒置等,在储运或使用这些特殊商品时,应注意其警示说明,以保护自身利益。如果应该标明警示标志或说明而未标明的,应视为不合格产品,且行政执法部门有权对生产厂家、销售者予以行政处罚;消费者购买了这种无警示说明的商品,有权要求责任方退货、更换、赔偿损失等。5.4.2 商标设计与注册

1)商标的种类及其特点

商标(Trademark)俗称“品牌”(Brand),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品牌一般由名称(Name)、名词(Term)、符号(Sign)、象征(Symbol)、设计(Design)或它们的组合所构成。商标可以区别一个企业出售的产品和与其竞争的企业出售的同类产品。(1)文字商标 是指仅用文字(或字母)构成的商标,包括中国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和阿拉伯数字或以各种不同字(字母)组合的商标,如图5.1所示。文字商标目前在世界各国使用比较普遍。其特点是比较简明,便于称谓,有的词表示一定的含义,可以使商品购买者产生亲近之感。如“雪花”牌商标,用在饮料商品上,会给人一种凉爽、清洁之感;“海鸥”、“梅鹿”等商标,在日用品和服装等商品上使用,会给人一种轻松、自如、欢畅之感。图5.1 文字商标

文字商标还有使用人名签字商标和企业名称缩写的。如“张小泉”剪刀,是张小泉剪刀厂生产的;“盛锡福”帽子,是盛锡福店经营的。还有以数字作商标的。如“555”、“414”等,这种商标虽然不表示什么意思,但却不落俗套,别具一格。

文字商标有受民族、地域限制的不足之处,如汉字商标在国外就不便于识别。同样,外文商标在我国也不便于识别。还有少数民族文字,也受着一定地域所限;因此,在使用民族文字的同时,一般需要加其他文字说明,以便于识别。(2)图形商标 是指仅用图形构成的商标,如图5.2所示。这种商标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可采用各种动物、植物以及几何图形等构成。图形商标的特点是比较直观,艺术性强,并富有感染力。图形商标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不受语言的限制,不论哪国人讲何种语言,一般都可以看懂,有的一看即可呼出名称,有的即使不能直呼名称,也可以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图5.2 图形商标(3)组合商标 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相结合构成的商标,也称复合商标,如图5.3所示。如带马的商标图形加上文字后,有的叫“军马”,有的叫“飞马”,也有的叫“奔马”等,既便于识别与称谓,同时又使其内容更具有感染力。也有的是以汉字、外文字与阿拉伯数字相组合的商标,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图5.3 组合商标(4)集体商标 是指由某一集体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工会等)申请注册的商标,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并由集体成员共同享用。集体组织成员根据需要,制定章程,规定使用条件、权利与义务。(5)驰名商标 是指知名度较高,众所周知的商标。按国际规则,驰名商标需经国家商标主管机关认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认定的驰名商标有“霞飞”、“凤凰”等10个。“著名商标”是指较为驰名的商标,它不是国际上的专用名词,在中国内地曾经以省级名誉评选过。(6)防御商标 是指商标所有人在非类似商品上将其商标分别注册,以扩大其保护范围,一般较驰名的商标采取这种方法。(7)证明商标 亦称保证商标。国际上一般是由某协会申请注册,协会对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原料、制造方法及其他特征有检验能力,并负责其质量。使用保证商标,由协会认可,使用商标的商品质量规格等必须达到保证的标准。这种商标也可用在服务项目上,证明某项服务的特点等。目前,许多国家对此都有具体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注册的“绿色食品标志”就是证明商标。

2)商标设计(1)商标的构成 各国法律对商标构成的规定不尽相同。如俄罗斯规定,商标构成要素可以是文字、图形、立体组合或其他各种形式。美国商标法规定,任何文字、符号或标志,或者这类事物的组合都可以作为商标的构成要素。目前,有少数国家把包装和容器的特殊式样也列为商标的构成要素,允许注册。由于商标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一些厂家在商标设计上千方百计地标新立异,招徕顾客,甚至推出了气味商标、音响商标、电子数据商标、传输商标等等。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其他形式都不能作为我国商标构成要素。有一些文字、图形是禁止用作商标的,应避免采用销售国禁用的或消费者忌讳的文字或图形。许多国家禁用地理名称作为商标,因为地理名称往往被认为缺乏显著特征。(2)设计风格与产品营销 商标设计必须符合商品销售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和风俗习惯,尊重其国家主权和民族特点,这已成为各国企业商标设计的原则。商标设计不单纯是一般工艺美术问题,不能只追求商标的美观与实用,要严密地考虑设计的合法性、使用后的法律后果及其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目前,商标图形设计已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商标设计逐步专业化。各国的商标设计的发展都体现共同的趋势:从最初的标识性记号转向繁复的绘画图案,从具体形象转向文字和抽象的几何图案。企业的商标设计还与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密切相关。国外许多企业将商标设计放在企业战略决策位置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加以规划。

3)商标注册

商标是企业有价值的财产之一,代表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信誉,能使消费者记住其产品和服务。注册商标不仅是协助企业快速成长的利器,也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必经之路。(1)商标注册的流程 商标注册是一种商标法律程序,应由商标申请人提出申请,经商标局审查后予以初步审定公告,3个月内没有人提出异议或提出异议经裁定不成立的,该商标即注册生效,受法律保护,商标注册人享有该商标的专用权。一个商标从申请到核准注册,大约需一年左右时间。我国注册商标的流程如图5.4所示。图5.4 商标注册流程

商标查询是指商标注册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在提出注册申请前,对其申请的商标是否与在先权利商标有无相同或近似的查询工作。查询不是商标申请注册的必经程序,结果不具法律效力,仅仅作为参考。商标的审定是指商标注册申请经审查后,对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的,允许其注册的决定,并在《商标公告》中予以公告。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刊登初步审定公告之日起3个月没有人提出异议的,该商标予以注册,同时刊登注册公告。刊登注册公告3个月内没有人提出异议或提出异议经裁定不成立的,该商标即注册生效,发放注册证。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为10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可以申请商标续展注册。(2)商标注册需要的资料

①以公司名义申请的需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以个人名义申请的需提供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与身份证复印件。

②商标图样10份。指定颜色的彩色商标,应交着色图样10份,并附黑白墨稿1份。提供的商标图样必须清晰,便于粘贴,用光洁耐用纸张或用照片代替,长和宽不大于10 cm,不小于5 cm(约为名片大小)。商标图样方向不清的,应用箭头标明上下方。

③商标注册申请书(标明具体商品或服务类别)。

④代理委托书(委托代理机构进行注册者)。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商品包装?商品包装有哪些特性?

2.简述商品包装的主要功能。

3.按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商品包装可分为哪些种类?

4.什么是商品包装技法?常用的商品包装技法有哪些?

5.简述四大包装材料的特点。

6.试述销售包装装潢设计的要素。

7.商标的种类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实训项目

1.就你所熟悉的某一销售包装,试从色彩、图案、文字、原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说明其成功或不足之处。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驰名商标、证明商标各5种,分析其设计风格。

3.到某包装企业实习,了解各种包装技术的应用。

4.到企业或商标管理部门实际调研当前商标注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建议阅读文献

1.尹章伟.商品包装知识与技术问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袁玉明等.产品包装设计案例精粹.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商世民.商标设计与商标法律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 商品养护管理【学习要点】◎理解商品质量变化的机理,能分析各种影响质量变化的因素;◎了解商品储存的原则与方式,理解商品储存的内容和要求;◎掌握工业品的一般养护方法;◎掌握食品的贮存与保鲜方法。6.1 商品的质量变化6.1.1 商品质量变化的形式

商品在储运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会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生化的或生物学的变化,使商品质量发生变化。

1)商品的物理变化

商品的物理变化是指仅改变商品的外表形态而不改变商品性质的变化。(1)挥发 指某些液体商品(如松节油、香水、花露水、白酒等)或经液化的气体商品(如液氨、液态二氧化碳等)在空气中能迅速蒸发的现象。其挥发的速度取决于温度的高低、空气流动速度、商品中易挥发成分的沸点以及它们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等。商品挥发不仅使商品数量变少,质量下降,有的蒸气还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2)溶化 是指某些具有较强吸湿性的商品,如化工商品中的明矾、氯化镁等,吸收空气中水分至一定程度后溶解的现象。影响商品溶化的因素,主要是商品的吸湿性和水溶性、与空气接触表面积、空气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温和相对湿度越高,这类商品越容易溶化。(3)熔化 是指某些固体商品在温度较高时发软变形甚至熔融为液体的现象。熔化可造成商品流失、与包装粘连或玷污其他商品等。商品成分的熔点较低或含有杂质是熔化的内在因素,而日光直射、气温较高则是导致熔化的外界因素。这类商品在储运中应控制较低的温度,注意密封、隔热,防止日晒。(4)脆裂、干缩 在干燥空气中若严重失水,会使某些吸湿性商品如纸张、皮革及制品、糕点、水果、蔬菜等发生脆裂、干缩现象,从而导致商品质量严重下降。所以这类商品在储运中应控制环境的相对湿度,使其含水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并防止日晒、风吹。(5)渗漏、粘结 渗漏是液体商品因包装容器不严、包装质量不合格、包装内液体因受热或结冰膨胀等原因而使包装破裂所发生的外漏现象。粘结是粘稠状液体商品(如桶装黄油、水玻璃、化妆品等)因粘着于容器或包装而不能取出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减量损失。这部分损耗尽管难以避免,但其容器或包装不能随意丢弃,以免污染环境。(6)破碎、散落 商品在储运中由于外力作用(碰撞、摩擦、挤压)会发生破碎和散落现象,如玻璃、陶瓷制品等。铝制品还会发生变形或被压瘪。这类商品在储运中应避免撞击、重压,并保持包装完整。

2)商品的化学变化(1)分解、水解 分解是指某些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商品,在光、热、酸、碱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分解反应。分解不仅使商品质量发生不良变化,严重时还会使商品失效。如用作漂白剂的双氧水(过氧化氢),常温下会缓慢分解,高温下则迅速分解为氧气和水而失去效用。水解则是某些商品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与水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分解反应。对易于水解或分解的商品,在储运中应避开发生该种变化所需的外部条件。(2)氧化 是指商品与氧或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发生时,常伴有大量热量产生。这不仅会影响商品的品质,还可能导致燃烧和爆炸事故发生。通常油脂类商品、纤维制品、橡胶制品易于氧化。储运时应选择低温、避光和避免与氧接触的环境。(3)老化 是指高分子材料在加工、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受日光、热和空气中氧等环境因素作用而失去原有的优良性能,以致丧失其使用价值。商品老化,主要是由于高分子化合物在光、热作用下,其大分子链发生断裂,形成活泼、容易反应的基团,它们进一步与大分子链发生连锁反应,使高分子化合物发生降解,出现老化变质现象。如橡胶、塑料、纤维等制品变软发粘、变僵、变脆、丧失弹性等。在储运该类商品时,要避免日光照射和高温。(4)腐蚀 金属在外界介质作用下发生化学和电化学反应,而使其逐渐遭受破坏的现象称为腐蚀。这种腐蚀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是金属在外界介质作用下,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一般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它使金属表面光泽变暗,而对制品质量无显著影响。有些金属的氧化膜,对金属还能起到保护作用,常称之为钝化膜。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金属腐蚀。在潮湿环境下,金属制品与水及溶于水中的物质(如盐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接触时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使金属离子进入溶液被腐蚀。电化学腐蚀先在金属表面形成斑点,然后腐蚀会连续进行,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腐蚀,金属制品会受到严重破坏。

3)生理生化变化

生理生化变化是有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商品在储运过程中进行的生理活动,如呼吸作用、后熟、发芽、胚胎发育等。(1)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粮食、水果、蔬菜等有生命商品生理活动的主要标志。旺盛的呼吸能加速商品成分的分解,引起品质劣变。商品的呼吸作用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均能进行。在有氧条件下,商品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在体内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其体内的葡萄糖及其他简单有机物会吸入氧发生氧化反应,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热量。其化学公式如下:

CHO+O→CO+HO+674(kcal)6126222

商品的有氧呼吸作用,会使商品体内营养物质由于分解而减少,商品呼吸越旺盛,营养物质的损失越快。同时氧化反应会产生大量水分和热量,它们会使商品体内水分增加,温度升高,引起霉腐微生物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不利于植物性鲜活食品储运过程中的质量维护。因此对植物性鲜活食品的有氧呼吸必须采取抑制措施,如降低温度,减少氧的浓度。但对于动物性活品(如活禽、活畜、活水产品),为延长生命,必须提供正常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温度。

有机商品处于缺氧条件时,进行缺氧呼吸,商品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二氧化碳并产生热量。其化学公式如下:

CHO→CHOH+CO+28(kcal)6126252

缺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破坏鲜活食品的组织,降低耐储性,致使商品腐烂。为抑制商品缺氧呼吸,使商品呼吸作用处于微弱状态,就需要控制和调整商品储存的温度、含氧量(不能过低),以减弱商品的呼吸作用,减轻商品成分的损失,延缓商品储存寿命。(2)后熟 对于许多植物性鲜活商品,如水果、瓜果、蔬菜类,为了确保其在储运过程中不发生劣变,一般在成熟前采摘,脱离母体后,其生理活动仍在继续,进入消费领域时达到食用成熟度,这一过程称为后熟。后熟可以使这类食品在色泽、香气和口味上有明显提高。但控制不好,也会使商品过熟,质量发生劣变。

促使商品后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氧以及某些有催熟作用的物质(如乙烯、酒精等)的存在。为了及早上市,可利用乙烯进行人工催熟。要延长后熟期,一般采用低温储运和适当通风的方法。(3)发芽和抽苔 它是指粮食、水果、蔬菜等有机性商品在储存时经过休眠期后的一种继续生长的生理活动。发芽和抽苔的商品为供应商品萌发、生长的需要,商品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马铃薯发芽不仅降低了商品的营养价值,而且产生有损人体健康的茄苷。通常商品发芽还伴随发热发霉现象。

为控制商品发芽、抽苔,应控制储运环境的温湿度和商品含水量,使商品处于休眠状态。(4)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是鲜蛋特有的生理现象。受精鲜蛋在适宜的温度下,受热胚盘会发育形成血圈蛋和血筋蛋,严重影响鲜蛋品质。鲜蛋在低温下储存,可抑制胚胎发育。(5)成熟和自溶 这主要是肉类食品所具有的一种生理现象。成熟的肉类柔软且有弹性,有汁液,有光泽,容易煮烂,风味鲜美。当肉的成熟作用完成后,就进入自溶阶段,在自溶酶作用下,肌肉中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被分解。自溶作用是肉质变坏的开始,不仅弹性降低,色泽变暗,而且气味变劣。商品的成熟和自溶与环境温度有关,因此生鲜肉类需要在低温下储存和运输。

4)生物学变化

有机性商品在储运中如被微生物污染,会发生腐败、霉变或发酵等微生物学变化。商品霉腐变质是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生长繁殖而导致商品成分分解的结果。(1)霉变 商品霉变是霉菌在商品上生长繁殖而导致的商品变质现象。霉菌主要靠孢子进行无性繁殖。空气中含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霉菌孢子,它们飘落到商品表面只要温湿度适宜,并且商品中含有它们所需的营养物质,就会在商品上生长、繁殖,并不断吸取营养物质,使商品原有的成分不断地被分解,结构和外观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排出排泄物,使商品着色,产生霉味、毒素,从而使商品变质、发脆、强度降低等。

霉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含碳物质、含氮物质、水分和无机盐等。含碳物质如糖类、有机酸、醇类和酯类等,是霉菌能量的主要来源。含氮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硝酸盐等,是霉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水分占霉菌体重的70%~80%,具有溶解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热和调节细胞温度的功能。无机盐则为霉菌提供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钙、磷、钾等元素。含有以上营养物质的商品如粮食、糕点、面包、饼干、淀粉、水果、蔬菜、干果、干菜、茶叶、卷烟等,都易于发生霉变。(2)发酵 发酵是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发生的分解反应。食品储藏中常见的发酵有酒精发酵、醋酸发酵、乳酸发酵和酪酸发酵等。酒精发酵是指含糖分的食品(如水果、蔬菜、果汁、果酱、果蔬罐头等)在储藏中产生不正常的酒味。水果、蔬菜在严重缺氧的条件下,由于缺氧呼吸,也会产生酒味,这时它们的质量已发生变化。醋酸发酵是指果酒、啤酒、黄酒等的发酵。乳酸发酵是指乳酸在储藏过程中的发酵现象。它不仅能使食品风味变劣,而且会造成蛋白质凝固、沉淀等变化。酪酸发酵是指食品中的糖在酪酸菌作用下产生酪酸的过程,会给食品带来令人讨厌的气味。如鲜奶、奶酪、豌豆等食品变质时就有这种酪酸气味。(3)腐败 腐败主要是腐败细菌作用于食品中的蛋白质而发生的分解反应。腐败细菌通过其分泌的蛋白质酶,首先把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除吸收部分外,余下的被进一步分解成多种有酸臭味和有毒素的低分子化合物,并分解出硫化氢、氨气等。在蛋白质分解的同时,动物性食品中的其他营养成分也在分解,从而出现各种腐败产物和气味。植物性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的豆制品也会发生腐败,但因其含有植物脂肪而与动物蛋白质的腐败现象和气味有所不同。

引起商品霉变和腐败的微生物总称为霉腐微生物。它们大部分属于中温型,适宜于25~37℃的温度,在10℃以下或45℃以上则难以生长。霉腐微生物属于好氧性微生物,其细胞的呼吸作用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它们在日光曝晒和紫外线照射下会死亡。储运中采用低温或将湿度控制在65%以下或造成低氧环境,都能取得防止商品霉腐的效果。(4)虫蛀、鼠咬 商品在储运过程中,经常遭受仓库害虫的蛀蚀和鼠类的啃咬,使包装及商品体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商品的使用价值。除食品以外,其他如毛皮制品、皮革制品、丝毛织品、纸制品等也都含有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等仓库害虫所喜食的成分。为有效防止商品储运中的虫蛀、鼠咬现象,应掌握害虫及鼠类的生活习性,做到预防为主,搞好运输工具及仓储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日常管理,断绝虫鼠来源。一旦发现有虫蛀、鼠咬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杀虫、灭鼠,以减少储存商品的质量损失。6.1.2 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

商品在仓库存储期间,表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但内部却在不断发生类似于以上叙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影响商品质量。商品发生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商品本身的特性,主要是理化特性,是商品变化的内因,从仓储角度来讲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些内因只有在一定外因条件下才起作用,这是能够控制的。了解和掌握库存商品发生变化的因素,才能针对各类商品的特性,进行科学的保管,以达到防止、延缓或减少库存商品变化,减少或避免商品损失和损耗的目的。

仓库物资的维护保养就是从外界因素的影响出发,在掌握商品质量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或控制外界环境达到目的的工作。

1)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内在因素(1)化学成分 不同商品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化学成分及其不同的含量,既能够影响商品的基本性质,又能够影响商品抵抗外界侵蚀的能力。例如,普通碳素钢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高分子材料容易发霉等。(2)物质形态 物资的形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求相应的保管条件。商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库存商品来说,这是应当避免的。(3)理化性质 理化性质是由商品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决定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商品的吸湿性、挥发性、水溶性、导热性、耐热性等;化学性质主要是指商品的化学稳定性、燃烧性、爆炸性、腐蚀性、毒害性等。商品的理化性质是其发生变化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必须根据商品的不同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和技术。(4)机械与工艺性质 商品的机械性质指商品的弹性、可塑性、韧性、脆性、强度、硬度等。商品的工艺性质指商品的加工程度(如毛坯、半毛坯、成品等)和加工精度(光洁度、垂直度、水平度等)。一般来说,强度高、韧性好、加工精密的产品不易发生变化;反之,则较容易发生变化。

2)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外在因素

影响商品变化的外在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大气、日光、生物和微生物等。(1)温度对库存商品的影响 温度即空气的冷热程度,又称气温。一定的温度是商品发生物理、化学、生态变化的必要条件,温度过高、过低或剧烈变化,会对某些商品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汽油、炸药等易燃易爆品,温度过高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大部分有机绝缘材料、橡胶、塑料和化纤制品,温度过高容易老化变质,温度过低又会失去弹性,容易断裂损坏。(2)湿度对库存商品的影响 湿度即大气的干湿程度。大气的干湿程度取决于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湿度对库存商品的影响最大。例如,电石、水泥、石棉粉、炸药、焊接材料等在潮湿的环境中易于变质失效;许多化工材料,如盐类、碱类、颜料等,在湿度大的情况下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潮解、溶化或结块以至失效,在干燥的环境下易于失去结晶水而风化;皮革制品、棕麻绳索等在过分干燥的环境下,易于失去水分发生脆裂,使强度降低。因此,湿度适宜,可保持商品的正常含水量、外形或体态结构和重量。(3)大气对库存商品的影响 大气由干结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种成分组成。所谓干结空气,是指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所组成的混合气体。虽然其中氮气所占的比重最大,但由于氮气属于惰性气体,所以对于库存商品不产生影响。其次是氧气,它会对商品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加速金属锈蚀,加速仓库虫害以及霉菌的繁殖,促使带有还原剂的化工产品氧化变质,使某些油脂氧化,促使高分子材料老化,促成燃烧爆炸等。二氧化碳遇水能产生碳酸,对商品有一定的腐蚀性。

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夏季,空气中带有大量海洋盐雾,这些盐雾中含有氯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后,对金属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大气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对库存商品有影响外,还有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等,这些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相遇,成为碳酸、亚硫酸等,附着在金属表面形成电解质溶液,使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

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主要是灰尘、烟尘和其他粉尘等一些微小的固体颗粒,带有电荷。当固体杂质与带有异性电荷的物质接触时,会产生静电吸附,影响商品表面的光泽和清洁。精密仪器仪表落上灰尘,会影响可动部件的性能,使用时增加机械磨耗,降低灵敏度,缩短使用寿命。绝缘材料落上灰尘,会增加吸湿性,降低绝缘性能。化工原料落入灰尘,影响其纯度和性能。金属材料及其制品落上灰尘,会增加其吸湿性,加速锈蚀,特别是烟尘危害更大。(4)日光对库存商品的影响 日光是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根据波长一般可分为三个光区,即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紫外线波长最短,其能量最大,具有杀菌消毒作用;红外线能量较弱,被照射物吸收后转变为热能,对怕高温的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

适度的太阳光对于库存商品有时是有利的,例如可以利用其热力蒸发库内和商品内多余的水分。但是紫外线长久直射橡胶及其制品,会使其发生老化龟裂现象,破坏其分子结构,使其丧失使用价值。太阳光是高分子材料老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它能够促使许多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链裂解。着色纤维制品、纸张以及纸制品,经日照会发脆褪色;润滑油脂、油漆等在日光照射下易分解;竹材及其制品在日光曝晒下易变形开裂;某些化学药品和感光胶片感光纸等,见光后会失效,丧失使用价值。(5)生物以及微生物对库存商品的影响 在商品仓库,生物以及微生物对在库商品也有很大影响。这里所说的生物主要是指仓库害虫、白蚁、老鼠等,其中以虫蛀鼠咬危害最大。各种有机商品,例如纤维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等,都容易受到虫鼠的破坏。虫鼠不仅损害商品本身,包装物、供电线路、电器产品的绝缘材料等也均有遭受虫鼠袭击的可能。

影响库存商品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和木腐菌。霉菌会使很多有机物(如纤维制品、橡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发霉,直接影响商品质量;木腐菌会使木材和木制品腐朽,降低其强度,影响使用。

综上所述,在影响库存商品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商品本身的特性是仓储过程中无法改变的,而外界自然因素是在仓储过程中能够加以控制的。因此,在商品保管养护过程中,应对影响库存商品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消除其不利影响。6.2 商品的仓储管理6.2.1 商品储存的原则与方式

1)商品储存的原则

商品储存是指商品离开生产过程但尚未进入消费过程的间隔时间内的停留,也就是在流通领域中的停留存放过程,又称商品储备。

商品储存是商品物流中的重要环节,是商品经销部门吸收待销商品的重要手段,它对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保证市场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商品储存应坚持以下原则:(1)确保生产稳定原则 如企业原材料的储存量应能满足生产的正常需要。(2)确保市场供应原则 通常商业企业的储存量应与市场需求量相一致,并与商品的销售量保持一定的比例。(3)确保商品质量的原则 商品在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甚至发生质量变化。因此,商品储存应以确保商品质量为重要前提。(4)经济核算原则 要综合考虑资金占用、储存费用和商品利润等问题,从而确定合理的储存量,过多会增加资金占用,并加重储存成本。

2)商品储存的方式

一般按商品的储存性质分为季节性储存、周转性储存和储备性储存三种。(1)季节性储存 由生产季节与消费时间不一致引起,包括全年生产季节性消费、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和季节性生产季节性消费三种情形。(2)周转性储存 指流通企业为维持正常经营而进行的储存。其储存量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能力、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等。(3)储备性储存 又叫国家储备,指防备灾荒、战争或其他应急而进行的物资储备,一般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物资,如粮食、棉花、石油、药品、战备物资等。6.2.2 商品仓储的场所

1)仓库的种类

商品储存的场所一般称为仓库。仓库通常分为库房、货棚和货场三大类。(1)库房 指专门用来储存商品的房屋。一般用于存放不能雨雪浸淋、风吹日晒,对保管条件要求较高的商品。它们又有以下不同的种类:

①按建筑形式分为平房、多层式库房、地下库房和高层库房等。平房具有搬运方便、库房利用率高、造价低等优点,但占地较多;而多层式库房则相反;地下库房具有隐蔽、安全等特点;高层库房占地少,但造价较高。

②按库房的建筑材料分为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与钢混结构以及钢结构等。

③按库房的功能分为普通仓库、专用仓库和特种仓库等。普通仓库无特殊的设备要求,用于一般工业品的储存,又称通用仓库;专用仓库是用于储存某类商品的仓库,如茶叶仓库、卷烟仓库、化肥仓库、农药仓库等,以防止相互串味和影响。特种仓库是储存特殊商品的专用仓库,如保温仓库、冷藏库、石油库、氮气仓库、危险品仓库等。(2)货棚 货棚是用来存放商品的棚子,它是一种简易的仓库,其特点是不需要配备养护设施,适用于存放受自然温湿度影响较小的商品,或不能雨水浸淋但能经受风吹和日晒的商品。货棚一般用于商品的中转或加工中的临时存放。

货棚应防止雨雪渗透,两侧或四周必须有排水沟或管道,货棚内的地坪应该高于货棚外的地面,最好铺垫沙石并夯实,一般应该垫高30~40 cm。按封闭的程度,货棚又分为敞棚(四面无墙)、半敞棚(一面有墙)和有墙棚(三面有墙)。(3)货场 货场一般是露天堆放商品的场地,也叫露天仓库。多用于煤炭、砖瓦、沙石、原木、粗制瓷器、金属坯锭等商品的存放。露天堆垛场地应该坚实、平坦、干燥、无积水和杂草,场地必须高于四周地面,垛底还应该垫高40 cm。

货场多用围墙、铁丝网、篱笆或水沟隔离而成,具有投资少、建造快等特点。

2)仓库总平面布置

仓库总平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仓储作业区、辅助作业区、行政生活区,除了上述区域之外,还包括铁路专用线和库内道路。

仓储作业区是仓库的主体。仓库的主要业务和商品保管、检验、包装、分类、整理等都在这个区域里进行。仓储作业区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库房、货棚、货场、站台,以及加工、整理、包装场所等。

辅助作业区内进行的活动是为主要业务提供的各项服务。例如设备维修、加工制造、各种物料和机械的存放等。辅助作业区的主要建筑物包括维修加工以及动力车间、车库、工具设备库、物料库等。

行政生活区由办公室和生活场所组成,具体包括办公楼、警卫室、化验室、宿舍和食堂等。行政生活区一般布置在仓库的主要出入口处并与作业区用隔墙隔开。这样既方便工作人员与作业区的联系,又避免非作业人员对仓库生产作业的影响和干扰。

总之,进行仓库总平面布置时应满足如下要求:(1)方便仓库作业和商品储存安全。(2)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面积。(3)防止重复搬运、迂回运输和避免交通阻塞。(4)充分利用仓库设施和机械设备。(5)符合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要求。(6)综合仓库当前需要和长远利益,减少将来仓库扩建对正常业务的影响。

商品储存场地的选址,应综合考虑地址的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是交通运输、水电供应、防火防污防盗等安全环境条件,以讲求建设综合效益。6.2.3 商品储存的管理

商品储存管理包括商品的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和出库管理等,是对商品货物进行堆存、保管、保养、维护等的一系列活动。

1)商品的入库管理

商品入库管理包括接货、验货和入库三项内容。

商品入库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商品的数量、质量已经彻底查清,做到货单相符;商品包装完好,标志清楚;外表的玷污、尘土等已经清除,不影响商品质量;受潮、锈蚀以及已经发生某些质量变化或质量不合格的部分,已经经过加工恢复或已经剔除,与合格品不相混杂;为便于机械化操作,金属材料等应该打捆,机电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可集中装箱的应装入合用的包装箱。

2)商品的在库管理(1)商品在库保管的基本原则

①方便:既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又做到手续简便,快进快出,以方便购销业务。

②准确:做到账账相符、账货相符、货卡相符。

③经济:合理使用仓库面积,提高仓库利用率。

④安全:商品保管员负有确保商品安全的责任。

基于商品在库保管的以上原则,要提高仓库利用率,降低商品的库存损耗,就必须讲究商品储存放法技巧。例如,为使商品出入库方便,应将商品面向通道存放;尽可能地向高处码放,提高保管效率;为防止破损,保证安全,应当尽可能使用棚架等保管设备;将出进货频率高的商品放在靠近出入口且易于作业的地方;流动性差的商品放在距离出入口稍远的地方;季节性商品则依其季节特性来选定存放位置。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保管效率,同一商品或类似商品应在同一地方保管;根据商品的性质和仓库的结构,采取商品分区堆码、分类存放、按序编号的方法进行管理,以便于查找;及时建立保管卡,内容包括收货日期、发货日期、商品名、凭单号码、入出库数量、结存数量、商品堆码位置等,有的卡片还要包括商品等级等更详细的内容。通常一货一卡,并挂在显眼之处;根据商品重量安排保管的位置,把重的商品放在货架的下边,轻的商品放在上边。需要人工搬运的大型商品则以腰部的高度为基准;对于易变质、易破损、易腐败的商品,或者机能易退化、老化的商品,应尽可能按先入先出的原则,加快周转,等等。(2)商品的在库检查 为保证在库商品质量完好、数量齐全,必须经常和定期进行数量、质量、保管条件、计量工具、安全等方面的检查工作。

①查质量:检查在库商品质量有无变化,包括受潮、玷污、锈蚀、发霉、干裂、虫蛀、鼠咬,甚至变质等情况;检查有无超过保管期限和长期积压现象;检查技术证件是否齐全,是否证物相符;必要时,还要进行技术检验。

②查数量:查商品的数量是否准确;账卡的记载是否准确,核对账卡物是否一致。

③查保管条件:查堆码是否合理稳固;苫垫是否严密;库房是否漏水;门窗通风洞是否良好;库内温湿度是否符合要求;库房内外是否清洁卫生;保管条件是否与各种商品的保管要求相符合等。

④查计量器具:如皮尺、磅秤等是否准确;使用和养护是否合理。

⑤查安全:检查各种安全措施和消防设备、器材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3)商品堆垛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垛形必须适合商品的性能特点,不同品种、型号、规格、牌号、等级、批次、产地、单价的商品,均应分开堆垛。要合理地确定堆垛之间的距离和走道宽度,便于装卸、搬运和检查。垛距一般为0.5~0.8 m,主要通道为2.5~4 m。

②牢固:货垛必须不偏不斜,不歪不倒,不压坏底层的商品和地坪,与屋顶、梁柱、墙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堆垛牢固安全。

③定量:每行每层的数量力求成整数,过秤商品不成整数时,每层应该明显分隔,表明重量,这样,便于出库时清点发货。

④整齐:垛形有一定的规格,各个垛排列整齐有序,包装标志一律朝外。

⑤节约:堆垛时要考虑节省货位,提高仓库利用率。

3)仓库温湿度的控制与管理(1)仓库温湿度的概念 仓库温度通常是指库房内的气温,即库内空气的冷热程度,有时简称库温。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温度(℃)、华氏温度(℉)和绝对温度(K),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绝对温度=摄氏温度+273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常以绝对湿度、饱和湿度与相对湿度来表示。

①绝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的空气里实际所含的水汽量,一般用“克/立方米”来表示。温度对绝对湿度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多,绝对湿度就越大;相反,绝对湿度就越小。

②饱和湿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容积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量的最大限度。如果越过这个限度,多余的水蒸气就会凝结,变成水滴,此时的空气湿度称为饱和湿度。空气中的饱和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越高,单位容积空气中能容纳的水蒸气就越多,饱和湿度也就越大。

③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绝对湿度)距离饱和状态(饱和湿度)的程度,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绝对湿度占饱和湿度的百分比,其公式为:

相对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反之表示越干燥。在仓库管理中,检查库房的湿度大小,主要观测相对湿度的大小。

由以上表述可见,当绝对湿度即空气中实际含有的水蒸气量不变时,空气温度的变化必然导致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当气温升高时,相对湿度变小;当气温下降时,相对湿度变大。这是相对湿度变化的重要规律,也是仓库温湿度控制必须遵守的法则。(2)仓库温湿度的控制与调节 仓库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商品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各种商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对温湿度一般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应根据库存商品的性能要求、质量变化规律、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库内温湿度的关系,适时采取密封、通风、吸潮和其他调控温湿度的办法,力求把仓库温湿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以维护商品质量安全。

①密封:就是利用热导率小、隔潮性好或透气性较小的材料,将库房或商品尽可能严密地封闭起来,以防止或减弱外界空气的影响,达到商品安全保管的目的。密封措施得当,可以起到防潮、防霉、防溶化、防热、防冻、防干裂、防虫、防锈等多方面的效果。

密封的形式有整库密封、库内小室密封、货垛密封、单件密封等。各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必须注意的是,密封空间内的绝对湿度是恒定的,但温度是可以变化的,当气温下降时,可能引起相对湿度升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放置适当的吸湿剂,以保证当环境温度下降时密封空间内的气象条件仍能满足商品的要求。

②通风:是指根据商品保管的目的和空气自然流动的规律,使仓库内外空气定向流动交换,以达到调节库内温湿度的目的。

空气总是从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流动,气压差越大,空气流动就越快。通风就是利用库内外空气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压差,使库内外空气形成对流来达到调节库内温湿度的目的。通风的目的可分为通风降温(或增温)和通风散潮两种。仓库通风多为自然通风,但有时不一定能达到满意效果,也可借助于机械通风的方法。

③吸潮:指在梅雨季节或阴雨天,当库内外湿度都过高不宜进行通风防潮时,可在密封库内利用机械或吸潮剂降低库内湿度的方法。

仓库中通常使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氯化钙、硅胶等。现在仓库也常用机械排湿的方法,即通过去湿机把库内的湿空气吸入吸湿机冷却器内,使它凝结为水而排出,这种方法排湿速度快、效果好。

4)商品的出库管理

商品的出库应坚持及时、准确和方便的原则。仓库工作人员应仔细核对出库单、逐一核对出库实物等。

商品在储存过程中,因其本身性质、自然条件的影响、计量工具的合理误差,或人为的原因等发生一定的损耗是正常的。商品的自然损耗表现为商品的干燥、风化、挥发、粘结、散失、破碎等。商品的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因工作失职、保管不善或水灾、地震而造成的以及包装破损而造成的漏损等,商品经装卸、搬运、中转到分库验收、过磅、上垛、入库时都可能发生损耗。6.3 商品的养护技术6.3.1 工业品商品的养护

1)商品锈蚀的预防方法

金属或合金制品因受外界介质的影响,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破坏的现象称为金属制品的锈蚀或腐蚀。据统计,每年由于锈蚀而导致的金属制品的损失相当于其产量的三分之一。试验表明:钢材锈蚀1%,其强度就会降低5%~10%,薄钢板更易因锈蚀穿孔而失去其使用价值,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商品的防锈问题。(1)金属锈蚀的原因 金属制品锈蚀的原因很多,就其内因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金属本身的不稳定性:金属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而金属原子大部分容易失去外层电子,使金属呈现出活泼和不稳定性。一般而言,除一些贵金属如金、铱、银等比较稳定外,其余金属都比较容易被锈蚀。

②金属成分不纯:一般生产的金属制品都含有杂质或本身就是合金。如钢铁中含有石墨、碳化铁,也可能含有硫、锡、铅、铜等杂质。这些杂质在大气环境中会形成电解质薄膜,在金属表面不同金属或杂质之间,会形成微电池,使金属锈蚀。

③金属组织结构不均匀:金属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凝固或冷却而造成组织不均匀或应力不均匀。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也由于受到冲、压、拉等外力作用,使金属内部或表面应力不均匀。这些不均匀的应力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形成微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而使金属锈蚀。

金属制品的锈蚀除内因外,还需要具备外部条件,金属形成微电池的必要条件是:金属表面有电解液存在,在电解液中存在着电位差,形成电位差的物质必须相互接触,所以,金属制品锈蚀的外在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空气的湿度:金属制品在储运中发生锈蚀,需要在金属表面有水膜形成时才会发生。当空气中相对湿度较低时,金属制品是比较稳定的,但当相对湿度超过某一界限时,金属就会发生锈蚀。这一相对湿度界限,称为临界相对湿度。各种金属被锈蚀的临界相对湿度是不同的。钢铁制品在空气中相对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储运,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锈蚀现象,但当相对湿度超过85%时,会很快发生锈蚀。

②空气的温度:气温对金属锈蚀的影响与湿度相比比较弱,只有在湿度较大情况下,温度的升高才能加速金属的锈蚀。但气温的变化对金属的锈蚀却有极大影响,如气温的急骤变化或昼夜温差较大,会导致金属表面结露,很容易引起商品锈蚀。冬季经过长期运输的金属制品,未经缓温而直接进入温度较高的库房时,也会出现结露现象。

③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对铜、铁、锌、镍等金属的锈蚀性很强。尤其是在高温和水汽共同作用下,二氧化硫会大大加速金属的锈蚀。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达到0.01%时,铁的腐蚀速度就会高出100倍。大气中还有其他腐蚀性气体,如硫化氢、氨、氯化氢等,这些气体都会不同程度地加速金属的锈蚀。

④空气中的灰尘:空气中会有大量的尘粒,包括煤烟、煤灰、沙尘、酸铵及其他盐类颗粒,当它们附着在金属表面时容易吸湿而形成水膜,从而导致金属制品的锈蚀。(2)金属制品防锈的方法 金属制品与材料在储运或使用条件下,所发生的锈蚀多为电化学腐蚀。为此,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或破坏微电池在金属表面形成就可以达到金属防锈的目的。生产部门常采用的方法是在金属商品表面涂保护层,如电镀、喷漆、搪瓷涂层等,使金属与外界环境因素隔离开来,以达到防腐目的。商业和外贸部门使用的防腐技术,大体有涂油防锈、气相防锈、可剥性塑料封存等几种方法。

①涂油防锈:是在金属表面涂抹一层油脂,以隔离大气中的氧、水、有害气体,从而防止或缓减金属制品生锈。常用的防锈油脂有凡士林、机油、黄蜡油和防锈油等,其中防锈油效果较为理想。涂油防锈法操作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但防锈期短,一旦超过防锈期,金属就有生锈的危险。

②气相防锈:气相防锈是利用气相防锈剂在金属制品周围挥发出缓蚀气体,来阻隔空气中的水、氧气及其他有害气体对金属制品的锈蚀,以达到防锈的目的。气相防锈使用方便,对于形状和结构复杂的金属制品以及采用防锈油无法涂覆的金属制品具有良好效果,它不影响制品的外观,不污染包装,防锈期长,但气相防锈剂具有挥发性、刺激性,操作时应注意对人身健康的保护。气相防锈的形式主要有气相防锈纸防锈、粉末法气相防锈和溶液法气相防锈三种。

③可剥性塑料封存:可剥性塑料封存是以树脂为基材加入矿物油、增塑剂、防锈剂、稳定剂等加热或溶解而成。可用浸、涂、刷、喷等方法将其置于产品上,待冷却或溶剂挥发后,即形成一层塑料薄膜,以阻隔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防止被锈蚀。启封时可将该层塑料薄膜剥掉,故称为可剥性塑料封存。可剥性塑料防锈的作用可归结为机械防护和化学缓蚀两个方面。可剥性塑料涂于金属制品后,在金属表面上形成一层结构紧密的薄膜,使金属制品与外界隔绝,起到机械防护作用,同时可剥性塑料配方中还加有适量的缓蚀剂,可起到化学防锈作用。

2)商品老化的预防

高分子材料商品的老化预防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采用聚合和成型时的新工艺,提高高分子材料本身对外界因素作用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可用添加防老化剂的方法来抑制光、热、氧等外界因素的作用,或者采用物理防护方法,如镀金属、涂蜡、涂油、浸渍等,以减少外界环境对高分子商品的不良影响。(1)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各种防老化剂 添加防老化剂是防止商品老化的重要措施。防老化剂是能提高材料的热加工性能,或延长其储存与使用寿命的化学物质。常用的防老化剂有抗氧化剂、热稳定剂、变价金属离子抑制剂、紫外线吸收剂、光屏蔽剂等几个大类。只要选择适宜的防老化剂,添加少量,便能极大地提高商品的耐老化性能。(2)将高分子物改性或改进聚合和成型加工工艺 高分子物的改性就是用各种方法改变高分子物的性质以提高商品的防老化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从根本上说,主要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构成。为制造耐老化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选择新单体、改变聚合条件、引进耐老化结构、利用共聚共混等方法,改变高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构成以达到提高耐老化性能的要求。成型加工及后处理工艺的控制与改进,同样可以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老化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3)储运中采取防止高分子材料商品老化的措施 通过对高分子材料老化的外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光、热和氧是影响高分子材料老化的主要外界因素,为此,储运过程中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以减少或阻挡光、热、氧对高分子材料的影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分子材料商品老化,提高高分子材料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仓库害虫的防治

仓库害虫对于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纤维素等成分的商品危害最大,有些商品尽管不含害虫所需的营养,如塑料制品、合成纤维织品,但也会遭到害虫的危害。(1)仓库害虫的来源 仓库害虫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商品或商品包装带入,例如竹木、毛皮等商品,在原料生长过程中害虫已在原材料上产卵或寄生,在加工过程中如未能灭杀或灭杀不彻底,商品进仓库后遇到适宜生长条件,就会孳生繁殖。

②商品或包装在加工、储运过程中感染害虫,将害虫带入库内进一步孳生繁殖。

③仓库环境不清洁,潜藏害虫,并孳生繁殖。(2)仓库害虫的生活习性 仓库害虫大多来自农作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仓库内,其生活习性逐渐改变,能适应仓库环境而继续繁殖。仓库害虫的生活习性主要表现为:能适应恶劣的环境,一般都能耐热、耐寒、耐饥,并具有一定的抗药性;繁殖力强,繁殖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能不断地繁殖且食性广杂。所以一经发生虫害,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3)仓库害虫的防治

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将害虫消灭在发生危害之前。对一些容易生虫的原材料,应在生产过程采取措施进行灭杀;保持仓库的环境卫生,清除灰尘和废旧包装、碎屑杂物、疏通沟道等。对一些易虫蛀的商品,如毛织品、皮毛等,可在包装中投放驱避性药物。常用的驱避剂有萘、对位二氯化苯、樟脑精等。

②一经发现,积极进行灭杀。具体有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激素方法等。化学方法如运用杀虫剂,通过喂毒、触杀作用杀灭害虫,也可运用熏蒸剂挥发的毒气杀死害虫,如溴甲烷、磷化铝等。物理方法有电离辐射、微波杀虫、气调法等。激素是昆虫体内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能调节虫体的代谢、生长、生殖等生理功能,因此利用激素作为杀虫剂是害虫防治工作的新方向。6.3.2 食品的储存与保鲜

1)食品储存的原则(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 新鲜蔬菜水果等鲜活食品采收后仍然进行着生命活动,但因为已脱离植株,不再有养料供应,故其化学反应只能向分解方向进行而不能合成。生命活动越旺盛其分解愈快,体内贮存物质减少就越快,组织结构也就随之解体而不能久藏。因此对这类食品往往通过保持它们正常而最低的生命活动,充分利用食品本身的抗病性和耐储性,达到保持鲜活质量和减少损耗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是冷藏。(2)抑制食品生命活动 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可以使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酶的活性受抑制,从而延缓其腐败变质过程。但这些因素一旦消失,微生物和酶的活动将很快恢复,食品就会随即腐败变质,因此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保藏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气调、高渗透压(如干制或腌制)、烟熏及使用添加剂等。(3)利用发酵产物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的发酵活动,建立起能抑制腐败微生物生长活动的条件,从而延缓食品腐败变质。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主要产物——酸和酒精,就是抑制腐败菌生长的有效物质。(4)利用无菌原理 利用热处理、微波、辐射、过滤等方法对食品进行处理,将食品中腐败菌数量减少或消灭到能长期储藏所容许的最低限度并维持这种状况,可防止储藏期内腐败变质。

常见的食品储存方法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见表6.1。表6.1 食品储存方法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

2)食品的储存方法

根据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和储存实践经验,其储存方法有以下几种:(1)食品的冷冻保藏法 食品的变质腐败主要是由于食品内酶所进行的生化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所致。酶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以及食品内所进行的化学反应速度都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以,食品的冷冻保藏就是利用低温保藏食品,即降低食品的温度,并维持低温或冻结状态,以便阻止或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从而达到较长时期地储存食品的目的。根据食品的储藏温度,冷冻保藏又分为食品冷藏与食品冻藏。

①食品的冷藏:主要是对果蔬类、蛋类鲜活食品的储藏。其冷藏效果主要取决于储藏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卫生条件。

储藏温度是冷藏中最重要的因素,一般应控制在3~5℃,要与食品的最佳储温一致,过高、过低和储藏温度的较大波动都将影响食品的储藏质量和储藏期限;库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85%以上,坚果类在70%以下才算安全;储藏室内空气的流速也十分重要,应保持冷藏室的最低的空气循环。

②食品的冻藏:主要是对肉、禽、鱼类易腐食品的储藏方法。

食品的冻结方法可分为缓冻和速冻。缓冻室温通常为-23~-29℃,用以冻结肉类、家禽、鱼类等;速冻室温通常在-30℃或更低的温度,一般在30分钟内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冻结方法。速冻食品的品质高于缓冻食品。长期储存冻结食品的低温库,库温要求控制在-18~-21℃,温度的波动不超过11℃;相对湿度95%~98%,波动范围不能超过5%;库内空气只允许有微弱的自然循环。(2)食品的罐藏法 凡用密封容器包装并经高温杀菌的食品称为罐头食品。罐头食品可直接食用,它的口味虽稍逊于新鲜食品,但基本能保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罐头食品不仅便于携带和运输,还便于储存,不易破损并耐藏,能常年供应市场,不受季节影响。

目前的罐藏容器材料有金属和非金属两种。罐头食品在储藏中会出现胀罐、黑变和发霉等腐败变质现象。因此罐头食品储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控制温度:罐头食品入库时与仓库温度的差值一般以5~9℃为宜,如差值超过11℃,容器表面就会出汗。另外,库温应尽量保持稳定,不能忽高忽低。

②防止光照:尤其是玻璃等透明罐头要防止光照。

③湿度控制:如果空气中湿度过高,与罐头表面接触时即会结露而引起罐头锈蚀,在转库或装卸时易发生这一现象。罐头食品的仓库应通风良好,必要时应将湿空气及时排掉,遇潮湿空气应关闭门窗。库内空气湿度以70%~75%最为适宜,堆放时要便于空气流通和检查作业。(3)食品的辐射保藏法 食品辐射保藏就是利用射线的辐射能量,对新鲜肉类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粮食、水果、蔬菜、调味料以及其他加工产品进行杀菌、杀虫、抑制发芽、延迟后熟等处理,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的损失。辐射是较好的保藏食品的物理方法之一,辐射保藏的关键是辐射剂量和辐射时间。(4)食品的干藏法 食品的干藏原理是控制水分对于微生物和酶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新鲜食品的水分活度在0.99以上,而微生物适宜水分活度在0.75以上,因此如将食品脱水,使其水分活度下降到0.65以下,能生长的微生物数就大大减少。酶为食品所固有,它同样需要水分才具有活性,水分减少,其活性也下降,但只有当干制品的水分降到1%以下时,酶的活性才会完全消失。

食品脱水干制,可在室温条件下长期保藏,以便延长食品的供应季节,平衡产销高峰,交流各地特产,储备供救急、救灾和战备用的物资。(5)食品的化学保藏法 食品的化学保藏就是在食品生产和储运过程中使用化学制品来提高食品的耐藏性,其目的是保持品质和延长保藏时间。采用化学保藏法时,需要有严格的卫生要求,且所用的防腐剂或添加剂必须对人体无毒害。化学保藏法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措施。化学保藏法使用的化学制品主要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两种。前者用于易腐食品的处理,有二氧化硫、山梨酸及盐、苯甲酸及盐;后者主要防止食品异味和褐变,防止异味的抗氧化剂有酚类和天然物质,如抗坏血酸,防止褐变的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和二氧化硫,主要用于果蔬组织在切割、去皮、切片磨碎后极易出现的酶性褐变现象。(6)食品的气调储藏法 果蔬在储藏期间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果蔬组织中的养分,是果蔬衰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影响呼吸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空气成分和湿度等。气调储藏改变库内气体成分的含量,使含氧量比正常空气低,二氧化碳和氮的含量高,再配合适宜的温度,可显著地抑制果蔬的呼吸和延缓变软、变质及其他衰老的进程,达到延长储藏期限、减少干耗和腐烂而获得好的品质。

①自发或自然气调法:将果蔬藏于一个密封仓库或容器中,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果蔬的呼吸作用使仓库或容器的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加,当二者达到一定比例时,造成一个抑制果蔬呼吸的气体环境,从而达到延长果蔬储藏期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每隔一定时间重新换气,重新密封,以防止果蔬缺氧造成损失。

②人工气调法:即人为地使封闭的空间的氧气迅速降低,二氧化碳升高,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就进入稳定期。人工气调法有充氮法(抽出大部分空气,再充入氮气)和气流法(以事先配制好的气体输入储藏室,代替室内的全部空气)。

③混合法或半自然降氧法:实践表明,采用充氮法把氧气含量从21%降到10%比较容易,而从10%降到5%就要耗费前者约两倍的氮气。为了降低成本,可开始先充氮,把氧气迅速降到10%左右,然后依靠果蔬的呼吸来消耗氧气,直至降到规定的空气组成范围后,再根据气体成分的变化来调节控制。(7)食品的减压保藏法 减压储藏是气调储藏的进一步发展。它把储藏场所的气压降低,造成一定的真空度。减压储藏中的重要问题是在减压条件下组织极易蒸腾而干萎,因此必须保持较高的湿度,一般在95%以上。而湿度高又会加重病害,所以减压储藏必须配合使用消毒防腐剂。(8)食品的电磁处理保藏法 电磁技术为果蔬储藏保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一些果蔬经电磁处理后有抑制呼吸、延迟后熟、减少腐烂等作用。当前电磁处理有如下几种:

①高频磁场处理:食品放在或通过电磁线圈的磁场中,使其受到磁力线的影响。

②高压电场处理:食品放在或通过由两个金属极板组成的高压电场中,可使食品受到电场的直接作用或高压放电形成离子空间的作用,或是放电形成臭氧的作用等。

③离子空气和臭氧处理:即用高压放电形成的离子空气和臭氧直接处理食品。据研究,负离子空气对一些果蔬有抑制生理活性的效应,正离子空气则带有促进作用,臭氧是强氧化剂,除消毒防腐作用之外,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应用电磁处理进行果蔬储藏,其保鲜效果十分明显,但目前还处在实验研究阶段,今后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3)食品养护应用案例

[案例6-1]苹果、梨的养护在异彩纷呈的果品市场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苹果、梨等水果外面都有一层裹纸或泡沫塑料网,其目的是减轻苹果、梨在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和损伤,以确保水果质量。经分析证明,裹纸防潮性差,易吸湿,而泡沫网则不能保持水果水分,从而易引起商品发烂、发霉或发蔫萎缩,甚至影响到整件商品的品质。为提高商品的养护水平,人们研制出了新型涂蜡纸,将其裹于水果外表,既能保护水果自身的水分,又能起到防潮和防震的作用。它相当于把果实分割储存,即使个别水果变质发烂,也不会影响整件水果质量,从而提高商品仓储质量,降低水果在储运环节中的损耗。

[案例6-2]鱼类产品的养护据医学认定,鱼类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强身健脑的功效。鱼类是一种极易腐败变质的肉类产品,其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外的细菌多,而本身含有的天然免疫素却较少,同时,鱼类组织脆弱,含水分多,易呈现弱碱性,因而细菌极易侵入其体内发育繁殖。因此,鱼类产品除新鲜出售外,相当数量需采用冷冻包装等养护技术,以保证鱼类产品的长期储存与远途运输。鱼类保鲜的主要措施是使鱼肉迅速冻结。速冻能使鱼体内水分冻结成分布均匀的细小冰晶,使鱼肉组织不受破坏并防止体内外细菌发育繁殖。实践证明,速冻、冷藏、包冰衣等措施,可使鱼类保鲜半年到一年。为防止鱼类产品散失原有风味,并防止鱼类产品因受到各种机械作用而损伤、破碎,还需要以适当的包装加以保护。鱼肉不仅在冷冻过程中水分有所损失,而且在冷藏中因鱼体表面细小冰晶的升华也将使鱼肉失去水分,其结果是冷藏的鱼肉不断干耗。同时,鱼体表面水分蒸发将不断深入,由表及里形成一定厚度的海绵层,使鱼肉失去原有的风味和营养。为防止鱼类产品质量降低,其包装应具有密封性能与防潮功能,同时还应具有耐低温、防氧化、防串味等效能,这样才能真正维护鱼类产品的品质,把鲜嫩、风味纯正的鱼类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思考与练习题

1.商品质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如何预防商品的霉腐?

3.试述导致金属制品锈蚀的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4.试述如何控制和调节的仓库温湿度。

5.影响商品储存期间的质量变化有哪些因素?

6.屠宰后的畜禽肉及鱼类产生僵直和软化,其对食用品质有何影响?

7.试说明食品冷藏与冻藏区别与适用性。实训项目

1.参观1~2家物流企业,分析企业仓库设计的特点和不足。

2.分组讨论食用油变质、水果罐头变质、大米霉变、自行车锈蚀等常见商品的质量变化,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交流。

建议阅读文献

1.张剑芳等.商品养护技术.北京:中国石油出版社,2008

2.丁立言等.仓储规划与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模块三 商品监督管理【学习目标】商品的监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监督管理的基本组织保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商品标准,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商品检验。作为企业未来的质量管理员或质检员,对此必须有全面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技能。7 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学习要点】◎熟悉商品质量管理的主要法规;◎熟悉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与形式;◎通过训练,能开展一般性的商品质量管理活动。7.1 商品质量管理7.1.1 商品质量管理概述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为确立和达到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是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国际标准ISO 8402—1986)。

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以及一系列质量职能活动,涉及一切质量因素、质量管理手段与方法。因而,质量管理具有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面性。

与质量管理相联系,国际上还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它是指全体成员持续地参加协作,以求改进其商品和服务质量、活动的质量及目标的质量,在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使用户满意,本组织长期盈利,成员也受益的管理活动与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也称全面质量控制、TQC等。

2)商品质量管理

商品质量管理是技术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的综合管理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最经济的手段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得以进行质量开发、维持、改进的各项活动。

商品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即质量第一、用户至上、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说话。质量第一就是说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用户至上表明企业依赖用户而生存,企业生产出的商品要以用户满意以基准。预防为主就是把不良产品消灭在生产之前,对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一切用数据说话强调进行质量管理要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可靠的结论,把握质量变化规律。

3)商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商品科学研究的中心内容,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质量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全社会商品的有效供给和商品质量的提高,降低企业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1)有利于围绕企业的经营中心,形成和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体系。(2)有利于及时了解、分析商品和顾客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加快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3)有利于以商品为中心,不断提高质量的竞争力,以增加企业效益。(4)可以加快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并保证新产品能准确、合理地反映先进标准和顾客的要求。7.1.2 商品质量法规

1)商品责任的分类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的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致使用户或消费者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而依法承担的责任,称为商(产)品质量责任或产品责任,它一般是指产品事故发生后责任人所应承担的责任。(1)依照产品责任产生的时间,可将产品责任分为事先控制的产品责任与事后发生的产品责任。事先控制的产品责任主要由经济法及行政法调整,通过对产品质量监测及标准化体系实施等手段防止或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事后发生的产品责任则由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及刑法等多重法律调整。(2)依照产品事故发生后所产生责任的种类,可分为民事责任、经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类。民事责任主要是赔偿因产品事故给消费者及用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赔偿损失方式是多样的,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及损害实际赔偿等。经济行政责任主要是通过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没收非法所得等方式给予责任人以行政上的处罚。刑事责任则是对相关责任人处以刑罚。

2)我国商品质量法规的分类

商品质量法规是指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所有法律、法令、规定、条例等的总称。我国的商品质量法规,可以从效力和内容上划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别。(1)从效力上划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产品质量法规;二是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的商品质量行政法规;三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并公布的地方性商品质量法规;四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和公布的商品质量规章。(2)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 一是产品质量基本法;二是特殊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三是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四是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法律法规。五是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六是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

3)主要的商品质量法规(1)产品质量基本法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于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1993年9月1日施行;2000年7月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了《产品质量法》修正案。《产品质量法》是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制定的。《产品质量法》将民法和行政法两个范畴的法律规范融为一体,包括产品质量监督和产品质量责任两方面的内容,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生活的需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特殊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计量法》《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条例》《化妆品卫生管理条例》《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3)产品质量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等。(4)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5)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产品质量认证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等。(6)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商检法》《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烟草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管理办法》等。7.1.3 建立健全商品质量管理体系

1)加强和改善商品质量工作的措施(1)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2)更新质量观念,增强质量意识 大力宣传和贯彻新的《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积极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培训。(3)调动群众,主动参与质量工作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继续通过“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动员广大群众投身质量事业,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的环境和风气。要积极开展质量投诉和质量仲裁工作,维护用户、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4)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作用 要让商品质量优的企业尝到甜头,以强化企业积极主动抓质量的责任心和积极性。(5)进一步增加质量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 要积极组织对产品质量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利用引进技术或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的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新开发的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6)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质量的宏观管理 如组织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战略,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检查,规范企业行为,开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质量管理水平。

2)完善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由组织机构、职能、程序、过程和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我国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一些重点产品,继续实施生产许可制度 即企业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实施许可证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也不得销售其产品。我国从1999年起,实行药品生产许可证与合格证的合并发放。(2)建立了全国的质量认证制度 我国对质量认证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并组织制定了有关质量认证的法规,建立了认可认证机构与实验室、注册管理审核与评审人员队伍;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并对认证工作实行监督管理;积极推进质量认证的国际双边互认和多边互认,包括实施ISO 9000认证、安全认证、合格认证等。(3)标准化工作 判断商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依据是商品的标准,因此,标准是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传统的质量管理是以质量检验为主要手段,即检验最终商品质量。全面商品质量管理却是始于标准,终于标准,把标准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中。当前,我国仍有相当多的商品,特别是农贸加工产品、食品还缺少标准,食品安全的形势还相当严峻。(4)计量与检测工作 计量与检测工作是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实现优质低耗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为此,要认真实施有关计量检验法律、法规,正确合理使用计量和检验仪器。(5)质量监督体系 包括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的质量监督。第一方的质量监督是指商品生产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与产品合格证制度。《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企业产品或其包装上应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第二方监督是指用户的质量监督。第三方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监督。(6)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制度 包括安全标志、生产许可证标志、警告标志、特性标志、认证标志、防伪标志和保险标志等,有关部门也在依法对标识实施监督管理。(7)国家制定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 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名牌产品。7.2 商品质量监督

商品质量监督是贯彻执行商品标准的手段,是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并取得经济效益的措施,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2.1 商品质量监督的概念和意义

1)商品质量监督的概念

商品质量监督是根据国家的质量法规和商品质量标准,由国家指定的商品质量监督机构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监督的活动。

商品质量监督是一种质量分析、评价和保证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商品是否达到既定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质量保证工作实行监督。履行商品质量监督的职能部门,是由国家授权的法定机构,而不是普通的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履行商品质量监督的依据,主要是国家的质量法规和批准发布的正式标准,且多数是强制性标准。商品质量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包括要求商品在符合商品标准的前提下所做出的连续性评价和促进改善的一系列工作。

2)商品质量监督的意义

商品质量监督是国家对生产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宏观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保证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发展经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商品质量监督是贯彻实施商品质量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国家颁布的各项法规,如《计量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等,都需要质量监督予以维护和监督执行。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同样需要通过质量监督进行督导和监察,以促进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2)商品质量监督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商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商品质量不符合要求,不仅浪费国家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而且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甚至影响人民健康和安全。如食品不合格造成食物中毒;电器不合格造成漏电触电;建筑材料有问题,施工工程不好,造成新盖大楼倒塌等。因此,要加大质量监督的力度,依法对伪劣商品的责任者进行查处。(3)商品质量监督能够提高竞争能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品质量直接影响外贸出口创汇和国家信誉。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商品质量的竞争。通过质量监督,可以有效地保证商品质量,从而扩大出口。另外,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物资和产品,也必须对其进行监督,如发现质量不符合要求,必须由权威的检验机构出具检验证明才能对外索赔。没有了质量监督,在对外贸易中会造成巨大的损失。(4)商品质量监督能够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在经常的监督检验工作中,可以掌握和积累大量情况数据,帮助了解和解决商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作为制定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改进商品质量的依据。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从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7.2.2 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和形式

1)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

我国的商品质量监督分为国家质量监督、社会质量监督和用户质量监督。(1)国家质量监督 是指国家授权指定第三方专门机构,以公正立场对商品质量进行的监督检查。这种法定的质量监督,是以政府行政的形式,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及用户、消费者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实现定期或经常的监督、抽查和检验,公开公布商品质量抽查结果,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及时处理质量问题,以维护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的质量监督,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2)社会质量监督 是指社会团体、组织和新闻机构根据用户和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反映,对流通领域的某些商品质量进行的监督检查。这种质量监督,是对市场进行抽样,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验和评价,将检验的结果,特别是不合格商品的质量状况和生产企业名单予以公布,以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企业改进商品质量,停止销售不合格商品,对消费者和用户承担质量责任,实行包修、包换、包退、赔偿经济损失等。

社会质量监督的组织者及职权的行使者主要包括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组织委员会等组织。(3)用户质量监督 是指内、外贸易部门和使用单位为确保所购商品的质量而进行的质量监督。这种质量监督是在购买大型成套设备和装置以及采购生产企业的商品时,进驻承制单位和商品生产厂进行质量监督,发现问题,有权通知企业改正或停止生产,及时把住质量关,以保证商品质量符合所规定的要求。

用户的质量监督包括用户自己派人或委托技术服务部门进驻承制单位实行质量监督;贸易部门派人员驻厂进行质量监督;进货时进行验收检验等。

2)商品质量监督的形式

商品质量监督的形式很多,可归纳为抽查型、评价型和仲裁型三种。(1)抽查型质量监督 是指国家质量监督机构从市场或生产企业或仓库等地随机抽取样品,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监督检验,判定其是否合格,从而采取强制措施,责成企业改进商品质量直至达到商品标准要求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抽查型质量监督的特点有:它是一种强制性的质量监督形式;抽查商品的地点不限,对商品随机抽样检查;抽查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对产品质量的判断、评价公正;抽查商品的质量检查结果公开;对抽查检验不合格的单位限期整改;一般只抽查商品的实物质量,不检查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主要对象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商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者反映有质量问题的商品。(2)评价型质量监督 是指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考核合格后,以颁发产品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确认和证明商品已经达到某种质量水平,并向社会提供质量评价信息,实行必要的事后监督,以检查商品质量和质量保证体系是否保持和提高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评价型质量监督是国家干预产品质量的手段之一。它的特点是: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定其质量水平;对生产产品企业的生产条件、质量体系进行严格审查和评定,由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相应的证书;允许在产品上、包装上、出厂合格证和广告上使用、宣传相应的质量标志;实行事后监督,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和不断提高。

商品质量认证、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评选优质产品、产品统一检验制度和生产许可证发放等都属于这种形式。(3)仲裁型质量监督 是指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有质量争议的商品进行检验和质量调查,分清质量责任,做出公正处理,维护经济活动正常秩序的一种质量监督活动。

仲裁型质量监督的特点是:仲裁监督的对象是有争议的产品;具有较强的法制性;根据监督检验的数据和全面调查情况,由受理仲裁的质量监督部门进行调解和裁决,一般应选择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审查认可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作为仲裁检验机构。7.2.3 商品质量监督的管理体制

我国商品质量监督体制采用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全国形成了一个由多系统组成的质量监督管理网络,包括技术监督系统和专业监督系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质量监督检验机构。

1)技术监督系统

技术监督系统是指国务院授权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技术监督工作的国家技术监督系统,县级以上地区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行政区内的商品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组织协调本地区承担质量监督检验任务的单位开展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为适应我国商品监督检验工作的需要,国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集中的城市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任务是:根据标准进行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当产、销双方对商品质量有争议时执行仲裁检验;管理产品质量认证;组织生产许可证发放等。对不按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有权停止填发合格证,特别严重的,有权建议主管部门对企业和有关人员进行经济制裁。

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主要有四种形式:国家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指定的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各部级(行业)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本行业内各企业的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全国各地方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所,可代表国家行使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权,承担地方商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各省、市综合检验所,负责专业检验机构未包括的商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工作。

2)专业监督系统

我国专业监督系统的监督管理机构和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包括外贸、卫生、兽药、船舶和锅炉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由各行业、各部门相应的质量监督机构行使监督职权。(1)外贸子系统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是我国主管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国家检验检疫局以设在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来监督管理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2)卫生子系统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药品检验所负责药品的监督检验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所辖范围内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卫生防疫站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3)兽药监察子系统 各级农牧行政管理机关主管兽药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兽药监察机构协助农牧行政管理机关,分别负责全国和本辖区的兽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4)船舶子系统 由国家船舶检验局及其在有关地区设立的船舶检验机构负责船舶质量监督管理和检验工作。

另外,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等社会团体,也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质量监督机构。思考与练习题

1.何谓质量管理?列表说明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性质和特点。

2.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具有哪些特点?

3.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加强商品的质量管理?

4.我国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包括哪些?

5.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形式有哪些?实训项目

1.调查所在城市参与商品质量管理的行政部门有哪些?分别有哪些职责?

2.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网站:中国质量放心产品采购指南网www.sun315.com.cn,中国质量报www.cqn.com.cn/fagui.htm,质量监督www.brewchina.com/guatify/index.htm,并就其中某一质量管理法规的执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就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桥梁垮塌等事件,分析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分别吸取的教训。

建议阅读文献

1.产品质量法及其配套规定.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龚益鸣等.现代质量管理学(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