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式教育法则:孩子你很重要,更是唯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2 19:17:06

点击下载

作者:胥兴庆

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赞美式教育法则:孩子你很重要,更是唯一

赞美式教育法则:孩子你很重要,更是唯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赞美式教育法则:孩子你很重要,更是唯一作者:胥兴庆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华阅经典图书出版时间:2017-01-01本书由成都华阅经典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赏识的误区

世上没有万能的“妙药”,任何事物我们都必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赏识的力量的确是神奇的,是无可比拟的,但不恰当的赏识,不仅不能发挥它正常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在赏识教育日益“受宠”的今天,父母要真正认识到赏识教育的本质,以防陷入赏识的误区,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利影响!1.赏识不当

自从提倡了赏识教育,并且赏识教育也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就让许多家长因此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只要赏识就是好的,所以,他们便不分轻重地对孩子大加赏识。事实上,这样的家长是走进了盲目赏识的误区。

先来看一位父亲对孩子赏识不当而导致失败的例子:

有一位父亲经常辅导孩子学习。一天晚上,孩子把父亲出的几道数学题都做对了,爸爸高兴地说:“你太棒了,够得上一个数学家了。”

赏识一番之后,父亲又给孩子出了几道数学题,他满以为孩子会更努力地去做,可不料只见孩子看了两眼就喊道:“我不做了。”

孩子的这种态度令父亲吃惊。

按道理讲,孩子受到赏识之后,会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孩子不想再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问题就出在父亲的赏识上。

父亲用数学家的称号来赏识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他满心高兴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又出的作业题颇有难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数学家呢?——父亲这种言过其实的赏识使孩子望而却步。

孩子为什么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怕破坏了自己的“数学家形象”。

由此可见,赏识孩子必须注意技巧,言不由衷不行,言过其实也不行。换言之,赏识过分或赏识不当都会有悖于赏识的初衷。

父母不要轻易赏识孩子聪明,因为这很容易使孩子自我陶醉,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更重要的是,虚假的恭维会让孩子变得虚荣。应该记住:赏识孩子的努力比赏识他的聪明更有价值,因为劳动才能使人伟大,奋斗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

有一句谚语叫做: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赏识孩子这件事:赏识必须真诚、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虚假的恭维,反而对孩子有害。

那么,怎样赏识才会达到有益于孩子的目的呢?

关键是看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国外有关专家认为,最好是了解孩子做事情的过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赏识孩子。

有一位父亲在认真阅读了孩子的作文之后是这样赏识孩子的:“这篇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典故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这个事例写得很详细完整,说明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

这样的赏识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会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为了防止赏识变成虚伪的恭维,我们认为下面几点是应该注意的:(1)不能一味赏识

对孩子应该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不能毫不留情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批评变为一味的赏识,这样,孩子非但不会变得听话,反而可能会愈加顽皮。

过去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条,一味地批评,那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但是一味赏识,恐怕也不符合教育原则。所以,成功的父母总是能够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2)不宜过分赏识

有一条最普遍的教育原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过分赏识他。因为过分的赏识会使孩子成为爱虚荣、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是“严在面上,爱在心里”。

有些父母经常犯这种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错,禁不住要把心里的得意对别人讲出来,家里来了客人,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客人炫耀,客人自然随声附和,也对孩子赏识一番,这样做对孩子是无益的。

如果孩子真正是各方面都表现得挺好,该不该赏识呢?适当的赏识是必要的,但在赏识的同时要对他说明,取得成绩首先是长辈和老师们辛勤教育的结果,要保持谦虚好学的精神。

如果父母只是赏识而不教育,就会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有一些被赏识惯了的孩子,做了好事没有被注意到或者没有受到赏识就会觉得委屈,不被赏识就再不做好事了。个别孩子追求虚荣,甚至还会弄虚作假来骗取赏识,养成虚伪的品格。2.还要不要批评

山东的一位家长听完有关赏识教育的报告后,兴奋不已,保证从此不打儿子,好好赏识儿子一个月,看看效果怎么样。可一个月后,他开始“诉苦”:

哎,这赏识教育可把我害惨了!万万没有想到,儿子成天被‘赏识’,结果爬到我头上来了,儿子变成‘老子’,老子反倒变成‘儿子’了。我该怎么办?“以前,儿子犯错误还有打的法宝,现在不行了。哪怕我的眉头皱一下,刚想发火,儿子马上拿出挡箭牌:不许打骂我,你可说过要用赏识教育!”

结局是老爸垂头丧气,儿子洋洋得意。

这个问题许多家长都会遇到,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赏识”本身是孩子最渴望的精神需求,而家长在实际的操作中,把赏识仅仅理解为表扬加鼓励,于是走进了误区——为赏识而赏识,结果是得不偿失。

那么赏识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批评孩子呢?

其实,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批评,而且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奥秘在于“士可杀而不可辱”。

请看周弘是如何批评女儿周婷婷的:

婷婷在咸阳做针灸治疗的时候,我们人生地不熟,她感到很孤独。

偶尔有当地的小朋友来玩,女儿就特别激动,推推这个,拍拍那个,手上没个轻重,弄得那些孩子吃不消。

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要和女儿讲道理。但怎么讲呢?我灵机一动,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说:“孩子们,你们过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伯伯刚上小学的时候,特别重感情,爱交朋友。有一天,有三个小朋友到我家来玩,我十分激动,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一会儿拍拍小明的脑袋,以示友好;一会儿把小东摔一跤,体现痛快;一会又捏捏毛毛的脖子,毛毛痛得嗷嗷叫。

我却说:‘你们可知道我多爱你们啊!’

结果,这三个小朋友承受不了这份感情,再也不来玩了。还算好,第二天又来了另外几个小朋友,我仍然如此。第三天还是如此……“没过几天,一个小朋友也不来找我玩了。我呢,还时常纳闷。不知道为了什么,孤独总伴随着我……”

我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完了,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女儿却在笑声中领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她在一篇日记里提起了这件事:爸爸真够朋友,不当着小朋友们的面批评我,我也要够朋友,再也不把小朋友弄哭了。

看来,赏识也需要批评,只是此批评与彼批评方式不同而已。3.别把对象搞错了

有的家长不是不懂赏识教育,也不是没有对孩子实行赏识教育,只是不知不觉中涉入了赏识对象的误区。请看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小学时是诚实且成绩又好的孩子。中学开始成绩下滑,在家里也几乎不与父母说话。

在谈话之中,其父母总是说“其实他本来是个开朗的孩子”、“他是很聪明的孩子”、“他本来是诚实的孩子”。乍看起来,其父母似乎肯定了孩子的才能与可能性,似乎十分信赖孩子。可是这不是真正的接受孩子,也不是信任孩子。最好的证明是当其父母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后,沉默了:“你所爱的,不是现在这个成绩不好、又会反抗的孩子,而是以前成绩好、又不会反抗的孩子。”

也就是说,其父母不愿意接受现在这个有好有坏的孩子。假如你只注意到孩子的缺点,请记住一件事,孩子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其实,孩子与你的理想若有很大的落差,你会有被辜负的感受,而对于辜负自己的孩子要加以疼爱,的确不是容易的事。

不过,不必自己一个人烦恼,应该与孩子相互沟通,慢慢地喜欢孩子。若还是做不到,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见。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同孩子一同努力,相互沟通,以接纳彼此。父母一直隐藏自己的烦恼不说,不如什么都告诉孩子,若是父母能够这样想,那么孩子也能对父母无话不谈。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只要去接纳就可以了。孩子有错误和缺点,大人难道就是完美的吗?所以不要用完美的眼光去挑剔孩子。孩子总是在变化、在成长,当然会犯一些以前没有犯过的错误,这时候千万别把赏识的对象搞错,那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4.勿把贿赂当赏识

事实证明,靠财产来贿赂孩子的做法只能毁掉孩子的意志及其人生奋斗激情,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原因就在于此。然而很多家长把贿赂当成了赏识。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考了高分或有较好的表现的时候就用金钱或物质来赏识孩子。其实,这就是“贿赂”孩子。

事实上,当孩子出于兴趣或进取心而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父母若给予孩子过多的特别是金钱上的赏识,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兴趣和上进心。

比如,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画画,他并不需要物质赏识,而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但如果父母说:“宝贝真棒,晚上给你做好吃的。”这样反而使孩子厌烦。

孩子可能会这样想:“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顿美餐吗?”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成就感的培养。

而且,即使依靠物质来赏识孩子的办法有效,这种效果也是暂时的,因为人在物质方面的欲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壑难填”这个成语就道出了人性的这一弱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只靠单纯的外在刺激来维持的时候,刺激一旦减弱或消失,行为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贿赂”孩子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我们并不是绝对拒绝物质赏识的办法,但是前提是要适当、适度。

毋庸置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的赏识,但做父母应该知道,高妙的赏识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快慰。父母的赏识会催促孩子奋进,启发孩子对生活充满自信,继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心理品质等。

父母在赏识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

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赏识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赏识,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所以,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采用一下物质赏识的手段,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行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以诸如口头赏识、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赏识为主的阶段。例如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就可以通过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游玩、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等作为赏识。

另外,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宜过多地赏识,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予以赏识,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在赏识孩子时还要注意赏识的方向性和教育性。赏识孩子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性问题,不宜单纯为了赏识而赏识。要让孩子明白,对他的赏识决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赏识他做事情的态度。赏识的教育性是通过赏识使孩子有光荣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赏识要从实际出发

有些家长以为有赏识就必能取得成效,就会有意无意中把赏识建成了空中楼阁,更可悲的是他们身陷误区的漩涡,却又不自知。

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告诉他孩子的老师,他想尽了办法也不能使孩子的学习有所进步。老师问他都想了些什么办法。他说他的孩子很想要块手表,他就买了块很精致漂亮的手表准备给他,条件是他每门功课的测验成绩都要达到98分以上。可是两年过去了,那块表仍然锁在他的抽屉里。老师就笑了:“这块漂亮的手表不但你的孩子可能永远得不到,就是班上绝大部分孩子也别想得到。”“得不到就要努力呀!”学生家长仍然固执地这样讲。

这位家长的失误在于他不懂得,孩子对他永远够不着的东西是不会去努力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做父母的只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记住:赏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若成了空中楼阁,不但没有积极的作用,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6.评价要客观

有句话说:凡事过犹不及。赏识也是,而过分的赏识却又是家长们最容易涉足的误区。

一个12岁的小男孩唱了一首歌,老师夸他说:“你真是个小歌星。”可小男孩说:“我希望我是,但我知道我不是,那是不可能的。”老师大为不解,为什么她的赞扬会得到学生的拒绝呢?因为这个小男孩认为老师对他的赞扬过于夸大,是不实事求是的。老师可以赞扬他歌唱得好,但没必要把他夸成一个歌星。

一个12岁的女孩写了一篇文章,老师说:“我读了你的文章,觉得文字很优美,描写很细致。”女孩听了非常高兴,她以后的文章一篇比一篇写得好。老师对她的文章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赞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你对一个长得很一般的女孩说她漂亮极了,她会害羞得满脸通红并会很快就否认。你这种言不由衷的赞扬不会给她以安慰,相反,倒给她带来了自我防御的心理,她认为这种赞扬是对她的讽刺。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会起积极的作用。对人的性格、人品以至整个人进行夸大的赏识,其消极作用更大。它就像看太阳,直射的阳光会让人睁不开眼睛。如实地描述被表扬者所做的事情,对其进行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表扬和赏识,而不轻率地评价他的性格和人品,这样才能使赏识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7.赏识并不是溺爱

许多父母、老师经常哭诉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话,朋友告诉他:“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儿子冷冷地说:“我妈过生日关我屁事!”听了这话,我的心都伤透了,每次他过生日,我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别动!”她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

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一个贫困大学生回家找父母要零花钱,父母说:“咱家哪有富余的钱,你上学的钱还是和别人借的。”孩子不领情地说:“你没钱干吗要生我!”

福建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换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她的儿子。儿子成了大款的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妈妈想儿子,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嫌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受到这样的惩罚?十几年的爱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里,它会马上本能地跳出来逃跑;可是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杯里,在水杯下放上酒精炉,点燃后慢慢加热,青蛙在杯中呆得很舒服,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温度,最后被活活煮死,却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其中的道理正如专家所说:“深度的爱比极大的恨对个性造就的扭曲更大,因为前者很难被溺爱的对象反抗,而这恰恰是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特点。”

有一件事震动了许多人,就是某高校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大家怎么也不能理解,连一个小学生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竟然能做出来?

刘海洋的家中只有三个人:妈妈、姥姥和他。他刚刚出生时,爸爸妈妈就离异了,他从未见过爸爸。妈妈把全部的心血就倾注在刘海洋身上,一心想让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了极致。刘海洋从小被妈妈宠惯,早上几点钟起来早自习,晚上学习到几点,一切全由妈妈操办。刘海洋自从上了中学,每天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由于没有父亲,他从不违背妈妈的意愿。人家孩子很早就学会骑车,惟独刘海洋不会。上中学时,他是班里惟一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因为妈妈怕他出车祸,不让学。妈妈有一次出差,告诉他先吃面包,后吃饼干,后来面包长毛了,他都不吃饼干,继续吃面包,因为面包还没吃完。从小到大,妈妈把儿子该做的一切都替儿子做了,致使刘海洋“生活能力很差”。上大四了,仍旧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他的一位同学说:“在大学,刘海洋穿衣服都成问题,有时会把扣子扣错,有时衣领一半里一半外……”“军训时,背包打完了,东西照样掉下来。”有一次,他走在校园里,不小心撞到电线杆上,脑袋流血了,他站在那儿不知所措,同学们告诉他赶快去卫生所去,他才去。刘海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非常好,他以620分考入了全国名牌大学。

刘海洋的朋友都说,刘海洋太听话了,甚至失去了自我意识。他小时候有个口头禅“妈说……”,邻居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妈说”。在母亲严格的控制下,刘海洋从来没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他长到21岁,只有两次是自己拿主意:一次报考大学时,他提出报生物系,但妈妈非让他报电机系,最后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上了电机系;第二次就是用硫酸泼熊,他并不是有意伤害熊,只是听说熊的嗅觉非常灵敏,他想试一试,所以将硫酸放到容器里扔到北京动物园的熊山,造成6只熊受到严重伤害。刘海洋制造的“伤熊”事件,引起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在卫生部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分析说:“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到缺口,刘海洋就是这样的问题,伤熊或伤人都是发泄口。”

作为单身母亲,刘海洋的妈妈试图弥补离婚和缺乏父爱造成的对孩子的伤害,以至给予孩子的补偿“超负荷”。可是却万万没想到,正是自己给孩子的极致的爱,造就了儿子心灵世界的冷漠。她始终关注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对他的感情世界一直漠不关心。“伤熊事件”发生后,她最关心的不是熊的伤情如何,也不是儿子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异常,而是儿子的学籍能不能保留。这多么令人悲哀!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愿天下父母从此不要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8.别吝啬赏识

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如果父母能够常常给孩子一些赏识,不但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乐意保持那样的行为。所以说,父母赏识孩子不应该这么吝啬。

我们来看下面这母亲是如何赏识孩子的:

我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作文一度连续几次不及格。我当初也有拍桌子来个“横眉冷对”的冲动,可我冷静了下来,知道’这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我反复看了儿子的作文,发现语句不算通顺,错别字不多,句号、逗号也还会点,立刻抓住这点赏识他。我首先肯定他学习认真。字、词、句、标点掌握得是好的,这说明写作文的基础是存在的。这样一说,儿子神情开朗,作文有了初步的信心。

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到:“只是你的作文内容太空洞,也许你觉得没什么好写,所以写得很短很短,老师才给你不及格,是吗?”

儿子坦率地承认了。

于是我委婉地说:“这都怪妈妈不好,没带你出去多玩玩、多看看,你当然会觉得没东西好写。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的错。”

星期六,我带儿子参观了工艺美术展览,引导他注意观赏每一件工艺品,并让他挑选两件最喜爱的,反复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回到家,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内容充实的长长的作文。

为了让儿子打好作文“翻身仗”。我花了很多力气帮他修改作文。结果,这篇作丈得了“5”。从不及格到“5分”,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啊!

后来我又用这样的办法让他得到了几次高分,儿子终于完全有了自信心。

更让我高兴的是下面这件事:

一次,我发现他背着我偷偷地写,没让我过目便交上去了,作文本发下来居然得“5分”!我明白儿子在这篇作文上花了许多心血,就对孩子说:“妈妈帮你改作文,只能得‘5-分’,不要妈妈帮你修改,反而得了‘5分’,说明只要努力就能够把作文写得更好。”

就这样,儿子从不喜爱作文到喜爱作文,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小作者。我深深地感觉到赏识的神奇功效!

然而,有不少的父母实在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赏识这门艺术。这些父母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却常会发现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红”于是“恨铁不成钢”,以至拳脚相加,棍棒齐下。

其实,孩子与成人一样,具备人性的一切弱点,甚至表现得更为直率。因此应该尊重孩子,决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讲究教育的科学性,这比什么都重要。其中赏识他们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9.把孩子当孩子看

孩子的“早熟”不是什么很值得提倡的事情,孩子因此就会失去天真烂漫的性格,快乐的幼年很快消失,过早进入了成人世界,这样的孩子心理压力一般都是很大的,而心理压力很大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

如果读者仔细观察,肯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向父母询问的往往是“大”问题,例如:天有没有边?人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外星人?等等。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未解之秘。而我们成人所关心的往往是“小”问题:鸡蛋多少钱一斤?张三什么时候退休?李四“麻艺”怎么样?等等。

但是只对“小”问题感兴趣的成人却拥有“话语霸权”,于是他们中就有不少人认为孩子们所关心的那些“大”问题是“瞎胡闹”,经常冷眼对之。有些身为父母的甚至认为孩子应该像他们那样“世事洞明”、“样样精通”,成为“小大人”才是聪明的孩子。

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孩子的想像力往往就是在成人的这种误解中消失的!

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应该有孩子气。很多父母之所以经常与孩子发生矛盾,就是因为没有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而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发现有孩子不像孩子,孩子没有孩子气的状况。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知道的东西很多,说出话像成年人一样漂亮、成熟,有的话甚至连父母也没有这个水平;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对父母间的事评头论足,发表“高见”,还时不时跟父母争论一番。——可惜这些“高见”往往是生活当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不过显出一点小聪明而已!

更为糟糕的是:资料表明,“小大人”的心理压力一般都是很大的,因为他们过早地明白了成人世界的许多东西,过早地承担了一些不该有心理包袱,而心理压力很大的孩子是不会幸福的。10.夸他聪明还是说他努力

父母不要轻易赏识孩子聪明,因为这很容易使孩子自我陶醉,容易将失败归咎于不够聪明,更重要的是,虚假的恭维会让孩子变得虚荣。应该记住:赏识孩子的努力比赏识聪明更有价值,因为劳动才能使人伟大,奋斗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

有一句谚语叫做:真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我们认为这句话完全适用于赏识孩子这件事:赏识必须真诚、适度,否则就变成了虚假的恭维,反而对孩子有害,因为对孩子必须进行赏识,但是不能信口开河。

我们来看一位母亲赏识不当导致失败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经常辅导孩子学习。一天晚上,孩子把母亲出的几道物理题都做对了,妈妈高兴地说:“你太棒了,够得上一个物理学家了。”

赏识一番之后,母亲又给孩子出了几道题目,她满以为孩子会更努力的去做,可不料只见孩子看了两眼就喊道:“我做不了。”

孩子的这种态度令母亲吃惊。

按理讲,孩子受到赏识之后,会更有信心去学习,然而事实上却是孩子不再想做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问题就出在母亲的赏识上。

母亲用物理学家的称号来赏识孩子,使孩子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确实很了不起。正当他满心高兴的时候,他看到母亲又留下的作业题颇有难度,自己恐怕做不了,而做不了自己还算什么物理学家呢?——母亲这种言过其实的赏识使孩子望而却步。

孩子为什么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怕破坏了自己的“物理学家形象”。

由此可见,赏识孩子必须注意技巧,言不由衷不行,言过其实也不行。换言之:赏识过分或赏识不当都会有悖于赏识的初衷。11.赏识从何时开始

许多家长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更不会懂得赏识教育了。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赏识的又一误区。

克雷格·拉美认为,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里,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但还是能够明白很多颜色都是不一样的。

根据婴儿的这种情况,父母们就可以把众多的物品按不同的颜色、大小和形状分别归类,以用来增强孩子的识别能力。

永远要记住,适时的鼓励不仅对稍大一点的孩子有效,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这是增强孩子智力水平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在孩子10~18个月期间,大脑的发育正在进行着种种联系活动。

当你表扬孩子时,这会使他高兴起来,大脑中大量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便被释放出来,加强了脑细胞的联通。

相反的,如果孩子的进步总是被父母冷落,他的脑细胞的联系将不能得到巩固,而且孩子也会变得不愿再去尝试新事物。

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坚持,再坚持。

尽管早期介入非常重要,但智力的发育也不能仅仅停止在这里。

神经细胞的网状系统还要继续发育到十几岁,特别是那些调节情绪的更是如此。

所以,作为教育的一种,赏识教育从来没有太早只有太晚,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对你的孩子进行赏识吧,因为从那一刻起婴儿已经具备了接受赏识教育的能力。12.赏识要注意技巧

表扬是对孩子的一种赏识。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母亲走进芳芳房间的时候,发现7岁的女儿已经起床,并且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床单铺得平整,枕头也摆得恰到好处。母亲很高兴。

母亲:“我正准备来帮你叠被子。”

女儿:“妈妈你看,我都叠好了。”

母亲:“噢,被子果然叠得很整齐,枕头也摆得很好看。”

女儿:“都是我自己做的。”

母亲:“你做得很好,妈妈很高兴。”

母亲的话使芳芳感到高兴。孩子往往出于模仿,或者一时心血来潮,自己会突然学着干一些从没干过的事情。但是,这与大人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动机不同。一般说来,我们做某件事大多是在理智的支配下,认识到其重要性,出于责任感而去做的。孩子可就不同了,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承认才会主动地干一件事。家长的表扬和承认就像及时雨一样,浇灌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8岁的君君是个生性腼腆的小男孩,在家的时候有说有笑,活泼可爱;可一旦出了家门,无论见到熟悉的人或陌生人,难得他开口说一句话。家长担心他长大以后由于不善于言谈会在社会上吃亏,也会妨碍他的发展。但是,家长担心归担心,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

一个周末,君君跟妈妈上街购物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了妈妈的同事陈阿姨。分手的时候,君君破天荒地跟在妈妈后面说了一声:“阿姨再见。”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来之后把君君叫到了身边。

妈妈:“君君,陈阿姨今天很高兴。”

君君:“她为什么很高兴呢?”

妈妈:“你昨天分手时和她打招呼了,今天,她在办公室夸了你好几次,还跟别的阿姨说你是个挺懂事的孩子。”

君君听了妈妈的表扬也高兴地笑了。从那以后,君君一改以前与人见面时的腼腆,大大方方地打招呼了。就是在人多的场合,君君也逐渐敢于同别人交谈了。家长觉得孩子变得开朗多了,当初的担忧也烟消云散。

正确的表扬能够从正面引导孩子的心理朝着大人希望的良好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举动留心观察,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的感情需要,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时,要及时地抓住表扬的时机。通过表扬来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好的言行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好的言行而获得应有的名誉,这是光荣的、令人高兴的。

除了应该把握住表扬的时机外,确定表扬的标准和选择表扬的方法也很重要。正确的表扬能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地发展;方法错误的表扬却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二章挖掘孩子的无穷潜能

许多家长都在感叹自己的孩子为何这般平凡,事实上,你孩子的潜能无穷无尽,只不过你没有把他挖掘出来而己。正如美国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葛兰·道门医生所说:“每一个正常的婴儿在其出生的时候都是有莎士比亚、莫托特、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那样的潜能,关键是后天能否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聪明和愚笨同是环境的产物。”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不是抱怨孩子,而是用赏识去挖掘无穷的潜力。1.捕捉孩子的兴趣点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顺势予以引导,就为孩子成才打开了通道。

因为凡是孩子最敏感的也就是最有兴趣的,而兴趣则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

不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可谓细心、悉心、精心,但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上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

有的孩子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了对动物、植物、机械、色彩、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强烈的敏感,做父母的却视而不见,贻误了培养孩子成才的时机。

但是善于学习的父母却能让孩子取得成功:

天津有个少年科技爱好者叫张明,11岁时,他就制作了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很不听话的”:不肯到幼儿园去,父母只好把他锁在家里。他在家摸爬滚打,浑身弄得脏兮兮的,把买给他的手枪、汽车等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最初张明的父母都很讨厌他的淘气,后来在一位小学老师的启发下,父母才喜出望外地知道孩子拆卸玩具正是他好奇心强、爱观察、肯钻研的表现。

发现了孩子这一“兴趣点”之后,张明的母亲便同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同时边拆卸边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思维。终于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假如张明的父母仍是讨厌训斥、打骂孩子,那么科学天地里这一株茁壮的幼苗不就被扼杀了吗?

我们要在这里呼吁:

细心观察孩子吧!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眼神或所提的问题中去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吧,那样,你也许能为孩子成长找到个突破口,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更多地学习,因为它需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事求是地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而不是主观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样只能造成贻误孩子潜力开发的后果。2.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江苏省科技竞赛中“科幻作文”的10篇科幻佳作,6篇是出自小孩之手。

阅卷的老师感叹说:“孩子年龄越大,想像力却越差,有的高中孩子语言尽管优美流畅,但‘科幻作文’写得像篇议论文。”

从2001年起,江苏“金钥匙”竞赛开始增设“科幻作文”,目的是考察孩子想像力。这4年的科幻题目分别为:“克隆技术50年后”、“针对毁灭月球问题想像外交官、诗人怎么回答”和“基因技术失控”。4年里,每年都有高中、初中、小学孩子参加这项活动,人数高达百万之巨。

遗憾的是,从这4年的作文看,年龄越大,想像力越差。小孩子天马行空,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写克隆自己,让克隆人代替自己去上课,而自己则逍遥游玩;还有的将基因技术与孙悟空联系一起。相比而言,初中生写克隆羊和爱情的居多。高中生则更为逊色,严肃有余、想像不够。大多数高中生都跳不出“正邪势力对抗,担心地球毁灭”的圈子。更有甚者,将基因技术分析得头头是道,通篇看像议论文。

很多科学发现都是“想像”的功劳。如量子力学就是缘于法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电子具有波的性质。而孩子年龄越大,受升学压力的束缚越明显,发散性思维越来越少。想像力的缺失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书呆子”增多。

很明显,天才的想像力非同一般。

如果说,一般儿童想像中的有意性、创造性常显不足的话,天才儿童在这方面却异常丰富,他们表现出来的大胆而新奇的想像确实非同一般。

在国际儿童年以“我在2000年”为题的国际画展上,中国6岁儿童胡晓舟幻想2000年到月亮上荡秋千的绘画作品,一举夺魁,赢得了世界儿童画一等奖。专家们称誉胡晓舟为此次活动中的“超级明星”。

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在一幅画面上表现出如此奇异的构思,这并非一般儿童所能做到的。在月亮上荡秋千这在现实生活中本是不存在的,然而,他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月亮、星星、孩子游戏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最后给予重新组合。更让人深思的是,胡晓舟的绘画技巧并不出众。从绘画技巧来看,胡晓舟的画与其他一些爱好绘画的幼儿相比,并不突出。那么,是什么使得胡晓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具有一般儿童所不及的创造想像力!

想像力如此重要,父母应该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想像力!

培养孩子想像力的方法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父母必须对孩子富有爱心,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从而自然而然地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运用不同的赏识手段,循循善诱。3.鼓励孩子探索

世界之所以不断进步,人类之所以不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产生是离不开赏识的,这是因为赏识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振奋的心情,孩子可以“天马行空”,任凭思绪纵横驰骋。

如果年轻的父母希望孩子今后能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那么就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父母为孩子创设宽松,求知的环境,经常向孩子提一些能启发发散思维的问题。

如可以就“水”提问题:

水有什么用途?什么东西在水里会漂浮?水为什么会变冷?水可以有哪些颜色?水里通常有什么东西?同样,也可以就火,冰,汽车,自行车,花,树等题目向孩子提问。

此外,向孩子提“有什么用”和“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也能启发孩子的思维。如:筷子有什么用?渴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世界没有太阳怎么办?等等。

对上述各类的每一个问题,要求孩子答得越多越新奇越好。父母要注意不要用大人的理智去制止孩子开阔的思路,因为创造性思维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一种异想天开,并非都很符合逻辑。

2、建立“成果登记簿”。

赏识幼儿独立从事操作性的活动,如帮助做家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小玩具等。为了及时抓住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父母最好为孩子建立一本“成果登记簿”,把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事情,或者各种新奇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包括日期,完成事情所用的时间,孩子的心情和成果。即使是做得不好,甚至做糟的事情也应该记下来。这可以成为幼儿从事创造性尝试的完整记录;

3、帮助孩子克服单向思维。

孩子的思维具体形象,而且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例如,母亲将奶瓶里的牛奶倒入大口杯时,孩子会觉得牛奶多起来,因为大口杯的口径大;当他不愿被别人发现时,就用小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以为人家看不见他了。单向思维是低级的思维形式,它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帮助幼儿克服单向思维形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4.如此离谱也无妨

父母应善待孩子的“离谱”,使孩子敢想敢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

某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

孩子们抢答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我们不禁惊讶于孩子们奇特的想像力和超常规的思维方式。

然而主持人的判决却是:“错!扣掉100分!”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们既感觉到愤怒,又感觉到悲哀:主持人不但很弱智,而且很残酷!因为一颗想像力的幼芽就这样被被主持人僵化的思维无情地扼杀了,一个创造性的回答被大人视为“离谱”而“一棍子打死”!

这样事情不在少数。

有一位从事教育多年的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有二位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本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动脑筋的题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

有一个看起来很机灵的孩子马上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这位老师很生气,认为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于是就在黑板上写下了答案:“雪化了之后是水!”

这位老教师很慎重地告诉孩子:“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在出现这样的笑话!”

我们不是经常说“冬天的后面是春天,雪花里孕育春天”吗?这个孩子的答案虽然不合乎常识的规定,可是,其中丰富的想像力,不是令人感到欣慰吗?

他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初中生,平时成绩也就中等偏上,可是他看过很多课外书籍,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知道的东西很多。在老师的心目中,这是一位很调皮的孩子。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优美的句子:“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杜鹃。”

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这位孩子举手要求发言。老师只好停下来让他发言。

这位孩子说:“老师,课本上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烈士的鲜血不可能染红杜鹃花。花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是因为……”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花各种颜色的光学原理等等,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可是老师心中的无名火一冒三丈,把这个孩子赶出了教室,晚上还专门去搞家访,说这个孩子的脑子出了问题。

其实,可爱的老师一点也没有必要如此大动肝火,跟孩子讲清楚道理不就行了吗?这个句子使用的是比拟方法,取一种象征意义。并且,对这样的孩子应该进行赏识,因为他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惜被老师赶出教室。有这样的韧性,还怕做不成一件大的事情呢?

美国有一个小学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三年级的孩子给一家炸鸡腿的公司去信,他在信中说,他非常喜欢吃炸鸡腿,希望这家公司为他一辈子提供免费吃炸鸡。这家公司居然答应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恐怕是因为这件事情能够引起更大的新闻效应。

这件事情是这样来的:这位孩子的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孩子给不同的公司、工厂写信,要求越荒诞越好。这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想出这样点子的。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孩子开动自己大脑,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发现,从成人的眼光看,孩子们的想法的确有些让人感到有点可笑。但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孩子的思维不仅不可笑,而且值得喝彩。因为孩子的话打破了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思维模式。

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出现什么都问的现象。他们提出的观点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在成年人看来似乎“有点离谱”。然而事实证明,正是思维“离谱”和“异想天开”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都来自科学家“离谱”的思维或“突发奇想”。如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邀游天空的现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父母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偏见,当孩子提出过于“离谱”的问题时,经常显得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时,就可能不敢发问或不愿发问,其智力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5.当孩子搞破坏时

詹姆斯先生的朋友汤姆有一个儿子,以常弄坏玩具而出名。在孩子满5岁时,詹姆斯先生被邀请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并送给他一个玩具小汽车。整个晚上,那孩子都把小汽车捧在手上玩。他的父母感到很惊奇,因为那辆玩具小汽车居然一直完好无缺。这可真是破天荒的事。

晚会结束时,詹姆斯先生准备动身离开。临走,他向孩子告别,只见那家伙还在摆弄着那辆小汽车,并不知所措地问他:“叔叔,怎么才能把它拆开啊?”

詹姆斯先生和汤姆夫妇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都笑了。汤姆很得意地对他的朋友说:“詹姆斯,告诉孩子,教他如何拆开那辆小汽车。”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佩服汤姆先生的。他让儿子在“破坏”中明白一些道理,这也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其实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应该感到自己肩上对其所负有的教育、培养责任,并开始探索哺育他的成长之路。

有些家长对孩子搞破坏持斥责的态度,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孩子们搞破坏时,去注意他们肯动脑、动手的一面,对他们可贵的好奇心进行赏识,尽量忽视他们破坏的东西,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比什么都重要。6.发现孩子的亮点

日本的实业家井深大先生,曾就教育孩子的方法,谈过他的经验:

我的长子在上小学之后变得不喜欢读书,成绩非常差。

有一天,孩子突然要求说,他想学小提琴。我想,学习器乐并非什么坏事,于是一口答应下来。结果孩子的琴艺突飞猛进,在一个晚会中参加表演,让许多听众如醉如痴。孩子受到了同学们的羡慕和师长的赞赏,这种成功的经验以及大家的肯定,使孩子对功课也产生了信心,最后以非常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认同孩子的某一项专长,则该项专长的成就范围就可能不断地扩大,进而给其他的事情带来良好的影响,尤其对于丧失自信心的孩子来说有相当大的恢复信心作用。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些孩子虽然功课不好,但对音乐却有敏锐的感觉,在听过两三次后,就能将一首歌的词曲印人脑中,唱出来的曲调正确,歌声动听。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应当认同他在音乐上的天分,赞美他歌唱得好听。这样,本来自认不是读书材料的孩子,就会一下子恢复信心,不仅是唱歌,对读书也会产生兴趣。

要细心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亮点。当孩子在幼年时期对某个事物表示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反对,哪怕他是在观察蚂蚁搬家,这很有可能是孩子天赋萌动的时候。与那些学习失败的孩子接触时,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亮点,抓住这些亮点鼓励孩子,他们就可以为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建立自信,进而取得成功。因此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缺少的不是成功,而是发现。

发现了孩子的亮点,然后加以正确引导,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有如此可以开发的潜力,让孩子超越平凡成为天才是如此简单!7.让孩子自己动手

胡勇是成都市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一等奖的得主。他的爸爸是无线电修理工,妈妈是缝纫工人,他的科学发明创造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小时候,胡勇常依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注意培养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父母的“孩子,想个好办法”的鼓励下,他逐渐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喜欢“小制作”的好习惯。

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胡勇的父母总是鼓励他去积极思考,寻找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工具。有时晚上停电,父母就鼓励他想个办法来解决,于是他找来旧电池,安装了一盏小台灯。钢笔吸完墨水从瓶中取出时下部沾满墨水,容易弄脏手和课本,父母鼓励他找个好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在墨水瓶盖上钻了一个孔,盖下面加一块海绵,吸墨水时不开瓶盖,从孔中插入,取出笔时,海绵便将笔杆上的墨水擦得干干净净。

一天,他协助老师给学校广播站的窗户装玻璃,他觉得现有的方法容易伤手和打碎玻璃,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启发他:“那你能想出个更好的办法吗?”于是他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非发明一个在安装玻璃时能代替铁锤的工具不可!他走路想,吃饭想,睡觉也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制做出了“镶嵌玻璃注钉钳”,并以此参赛获得了一等奖。

可见,当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后,父母最好不要总是生硬地要求孩子该怎么做,而应以启发和商量的口吻问孩子,你觉得该怎样做才好。如果你认为孩子的做法不好,也别生硬地要求孩子不要那样做,而应以商量的口吻告诉孩子,你觉得这样做不好,让他再想想怎样做会更好些。这样,孩子会愉快地做事,不断提高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

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天才的潜能,关键是做父母的能否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要激发孩子的潜能就从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起吧。8.一个有趣的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的三个教授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让学习成绩差不多的60个孩子去完成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超出了这些孩子的能力。他们把60个孩子随机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对第一组的孩子说:“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孩子,又很努力,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在此后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对孩子不断激励。对第二组的孩子,他们什么也没有说,让孩子们一直干下去。

对第三组的孩子,他们所说的话与第一组正好相反,经常批评这一组的孩子,有时甚至说:“你看你们是多么的笨!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你们还能做什么?”

就这样,一个星期以后,第一组孩子有18名完成了任务,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都认为,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第二组的孩子有8名完成了任务,在心理上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而第三组的孩子,其中17人放弃了这项工作,只有两人完成了任务,并且几乎全部孩子都出现了悲伤失望等情绪,在实验结束之后的两三个星期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差。

这些实验证明,孩子是必须要给予赏识的,赏识能够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赏识之外,处罚也是必要的,但是绝对不能进行不恰当的讽刺,这比放任自流更可怕。

至于是应该赏识还是惩罚,必须看孩子的个体差异做适度的调配。父母尤须注意的是,对惩罚的方式应特别小心,千万不能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最好的方法是赏识,其次是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第三是放任自流,最不好的就是贬低孩子。研究证明,赏识能够很好地让孩子走上成功之路。一个处在涂鸦年龄的小孩,当他画画时,母亲认真地看着,并赏识他:“哇,这个人是谁啊,怎么画得这么漂亮!”

听到母亲的话,不管孩子画的是谁,一定会很满意地笑一笑,然后画一些更漂亮的给母亲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有无限的潜能,头脑里充满创造的火花,只要父母给予赏识和肯定,孩子就能走上成功之路。9.喜欢“恶作剧”的大科学家

有一位母亲刚从商店买回一块金表,结果不到5分钟就被他那5岁的儿子拆坏了。母亲为此怒气冲天,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这位母亲将此事告诉了教育家陶行知,想不到陶行知先生不无诙谐地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

所以父母应给孩子以广阔的自由天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性的玩耍和各种游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费曼在理论物理界有崇高威望,曾参加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以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金。

然而,据这位科学家所说,最令他感到得意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他一生中率性而为的那些“恶作剧”和充满孩子气的智慧游戏。

费曼从小对科学很有兴趣,认为探索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好玩。11岁时,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地下室里的一个小角落,一个装上间隔的旧木箱,一个电热盘,一个蓄电池,一个自制的灯座等等。就是用这些简单的设备,费曼学会了电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如何让每个灯泡渐次慢慢地亮起来,他后来说:“那情形真是美极了。”

他还经常为邻近的孩子表演魔术,各种利用化学原理的魔术,比如把酒变成水等等。他还经常和小朋友发明各种戏法,玩得非常开心。这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儿童乐园”,因为实验对他来说是一种游戏。

谁能说这种玩乐和游戏不正是培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温床呢?10.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

刘文博从小性格内向,遇到生人更是胆小。为能够锻炼他性格,妈妈给他报名参加了电视台的“超级宝宝”节目,并被导演选中。当时刘文博表演的节目有两个,一是模仿潘长江表演小品,二是模仿迈克尔·杰克逊跳蹈。那期节目共有四个孩子参加,当时,小文博穿着皮夹克、皮裤子,演播厅里温度很高,由于他第一次登台很紧张,所以出了一身的汗,妈妈于是让他把外面的衣服脱了,他不肯,说:“一会该我上场了,要来不及的。”当时第一个孩子刚上场,他就已经开始准备了,不巧的是,在他前面表演的一个孩子,由于胆小哭个不停,被导演换下,他更紧张了,马上该他上场了,“妈妈我要尿尿”,妈妈便赶快帮他解决了这一问题。上场时,妈妈又鼓励小文博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台下看着你、支持你,我儿子是好样的。”说完两人拍掌为定。上场后,小文博一开始有点紧张,但表演起来的感觉非常好,台下几次给予热烈的掌声,以最高分获得超级宝宝的称号,文博由此迈出了第一步。一下场,小文博就拉着妈妈问:“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妈妈说道:“非常棒,只要认真做,敢于做,你肯定能做好。”

孩子同成年人一样,也有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潜力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可使孩子走向失败。而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绪的重要方法是:赏识他们的勇气,赏识他们的成功!11.学学日本的教育方式

日本的教育方式有一些往往让我们难以理解的地方,比如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姓王的先生在日本研修的时候,结识了毗邻而居的日本人的一对宝贝儿女——9岁的儿子正男和5岁的女儿由美子。

春子太太是个很温柔的日本女性,她平时对待孩子总是和蔼、耐心,处处体现出日本妇女特有的母爱。两个孩子中她似乎更疼爱小女儿,整天把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像一只可爱的小蝴蝶;但王先生也看到了她的另一种爱护自己孩子的方式。

一个初春的黄昏,王先生下班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小院,春子正在洗衣服,由美子淘气地追逐着一只红蜻蜓。

由美子突然看到王先生,不由地喊了一声:“叔叔。”并张开两只小手朝王先生扑来,谁知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下,顿时失去重心,“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呜哇……”由美子疼得大哭起来。王先生慌忙想上前搀扶,谁知却被春子太太一把拽住了。“由美子,不许哭,自己站起来。”春子说道。见女儿仍然哭泣着不肯起来,春子对着女儿大声嚷道:“不许哭,自己站起来!”但女儿还是哭着不肯起来,春子再次怒喝一声:“不许哭,站起来!”

春子神态严肃,与往常笑咪咪的样子判若两人。王先生惊异地望着这位“狠心肠”的母亲,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由美子终于止住了哭声,一双大眼睛委屈地望着母亲,自己慢慢地爬了起来。

春子这时才一把抱起女儿,亲切地说:“我的宝贝,真乖,听妈妈的话,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将来一定是个好孩子。”

由美子懂事地搂住妈妈的脖子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听你的话,再也不哭了。”然后瘸着小腿一拐一拐地又去玩耍了。

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练一休,让他当和尚,独立生活。

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碰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将手伸给了母亲,可母亲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